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2024-05-04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1

一、审准材料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材料是学生进行写作的源头, 也是学生行文的依据, 不能脱离材料胡乱行文, 也不能被材料框定思维,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审材料, 使每一篇作文都成为有源之水。如果学生在没有审准材料的情况下进行写作, 就会找不到问题核心, 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现象, 从而导致所写文章不符合要求。同时, 审题时应提醒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 吃透关键词语所指含义, 这一关键词往往就是作文的文眼, 蕴含了材料主旨, 因此, 可以将其作为正确把握文意的突破口, 能够正确把握这些关键词, 往往就抓住了写作的核心,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例如这样一则材料:俄罗斯著名文学家屠格涅夫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 他就想施舍于她, 但是屠格涅夫翻遍身上所有口袋都没有找到一分钱, 当他看到乞丐高高举起的双手时, 他拉住乞丐的手对他说:“兄弟, 实在抱歉, 我忘记带钱了。”乞丐留着眼泪说:“您能叫我一声兄弟, 让我和您站在同一条平行线上, 我就已经感激不尽了。”引导学生从这段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型, 即:“让我和您站在同一条平行线上”,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不管是伟人还是乞丐, 他们都是有尊严的, 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尊严面前, 人人平等。与金钱相比, 尊严有时更珍贵。只要抓住这个关键, 文章的立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通过材料内容立意

在材料作文中, 立意是写作的关键, 也就是立论的依据, 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 挖掘出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思想, 确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发挥材料的最大作用。一般来说, 一则材料的表意是多元化的, 写作之前必须对所有表意进行快速盘点, 搜索出与材料主旨最为接近的论题, 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素材, 找到相应的支撑角度, 再回到材料中进行梳理和分析, 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以前我认为, 作文中提到了材料的思想, 不涉及材料内容也是可以的, 所以在写作指导中不提倡学生过多地涉及原材料的内容。但是通过后来的教学实践清楚地认识到, 学生毕竟写的还是应试作文, 如果整篇文章从上到下都没有体现材料内容, 就会给阅卷老师造成错觉, 从而导致分数的降低。因此, 我们还是应该要求学生在把握原材料内涵的基础上, 尽量多地采用与材料有关的行文, 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精心选定文章标题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 一篇文章有着好的标题, 就像一个人有一双漂亮的眼睛一样, 即使不用说话, 也能让人心神荡漾。同时, 好的作文标题, 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 只有奠定了好的印象, 才能吸引老师继续阅读, 如果文章确实出彩出众, 那么分数的问题根本就不用担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具有美感的标题, 都能展开写出好的文章, 尤其是在写材料作文时, 一般都是以说明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果将标题设计得过于诗意, 那么这篇说明文就无法顺利写下去。由此可见, 一篇材料作文的标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材料的影子, 即:以材料为中心;二是要有明确的写作方向, 即:行文论点。

四、开好作文的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 好的开头至关重要, 俗话说的好:“头难起, 尾难落, 千古文章无定格。”一个好的开头, 可以使一篇文章大气磅礴, 更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眼球, 使自己的文章一步到位。因此, 材料作文的开头应遵循以下原则:前两行概括材料内容, 体现材料的中心主旨, 第三行通过议论法实施过渡, 第四行推出相关论点。这样一来, 整篇文章的开头部分占据两百字左右, 既简洁又明了。

五、行文要透辟严谨

材料作文都是议论文, 因此, 一定要强调议论文的篇章结构, 以及行文的透辟严谨。高考中的议论文一般都写成递进结构、并列结构、正反对比结构等。以并列结构为例, 一般都在二、三、四段开头列出段首语, 三个段落的段首语构成相应的排比句式, 同时又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以正反对比结构为例, 第二段和第三段也要有段首语, 最好先正后反, 全文可分为四个段落。当布局好结构之后, 再摆事实讲道理, 充分引用古今中外的实例作为论据, 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说理过程一定要透辟、精确、严谨, 要做到“以理服人”。

六、构思精彩的结尾

高考作文不但要有精美的开头, 还要有充实的内容, 更要有精彩的结尾, 结尾也是阅卷老师细看之处, 因此, 结尾出彩也是增加分数的亮点。结尾部分可以采用排比句式, 使人感觉气势磅礴;可以采用画龙点睛式, 起到升华主题、总结全篇的作用;可以采用前后呼应式, 可以重提中心、卒章显志;可以采用哲理启发式, 使文章显得思想深刻、意味深长;可以采用敲响警钟式, 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可以采用引用借鉴式, 拔高文章高度;还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 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总之, 当前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还处在不断进行摸索的阶段,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在新材料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并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设法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写作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文政.浅析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技巧[J].河南教育, 2008 (6) .

[2]应波.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J].阅读与鉴赏, 2008 (10) .

[3]张桂萍.试谈材料作文审题的有效性操作[J].中学语文, 2009 (3) .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2

一、关键信息的挖掘与把握

新材料作文给学生们提供的材料大多都富有一定的深意,需要学生们对于材料有很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材料想要传达的思想含义的深层次挖掘。这些都是学生审题与立意的基础,这也是对于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都表示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不知道应当如何理解这些“特别”的材料,对于材料后想要传达的一些思想旨意自己往往也很难把握,这种模糊或者理解上的模棱两可,给学生作文的立意带来一定障碍,这类问题十分普遍,也是新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们化解的一个障碍。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挖掘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并且对于这些信息有更深层次的提炼与把握。要充分读懂材料,并且领会到材料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来有针对性的立意,这样往往不会出错。

材料1:著名球星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记者问他:“你认为你踢得最好的一个球是哪一个呢”?贝利随即回答“下一个”.当贝利总进球数达到了1000个以后,有记者再次问他同一个题目,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很多学生在初次读到这段材料时都不知道应当作何理解,对于如何从这段材料中提炼出重要信息并且为自己的文章立意,学生觉得障碍重重。在引导学生们正确解读这段材料时,我会让大家意识到:这则材料实际上是将“下一个”明确的传达给了读者,告知了学生本节材料需要围绕“下一个”来进行理解。进而延伸的理解为“永无止境”“不断穿越”等。在创作作文时,应该以“永无止境”为创作基调,选择材料和切入点进行切入。不少学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这种抓住关键信息展开审题立意的方式也很有效用。教师要透过有代表性的作文习练题目来让学生们掌握更好的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这往往能够带给学生们更大的收获。

二、联想迁移与想象的发挥

让学生们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适当的发挥联想迁移,并且开发自己的想象思维,这往往能够写出更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新材料作文中,不乏一些较为“古怪”,或者说不是那么常见的材料,在读到这类材料时,学生们除了觉得很有意思,读完后如何将材料中的核心信息转换为自己作文中的立意,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思路。对于这类新材料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们适当的展开合理的联想与迁移,可以基于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合理的发挥自己的联想或者想象,这往往能够给学生自己的文章写作带来一定的思路与灵感。

材料2:美国有一位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几只蜜蜂放进一个瓶子中,瓶底有亮光,蜜蜂在进入瓶口后就一直朝着瓶底碰壁,在触碰了无数次之后躺在瓶底奄奄一息;接下来教授将蜜蜂取出换成几只苍蝇,条件不变,不出几分钟,苍蝇便飞出了瓶口。因为苍蝇在进行一次碰壁之后,会选择其他方向再次尝试。而蜜蜂则由于只认准一个方向,结局是不幸地葬身其中。

这个故事比较有趣,让大家认识到了蜜蜂和苍蝇在面对同一境况时不同的处事方式。这篇文章在审题立意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如果只是从浅层次立意也能完成文章。但是文章未免会显得单薄。学生需要针对这一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延伸,并且适当做出联想迁移,尤其是要与人的活动进行联系,进而产生“人生的选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一类似命题。这样的审题立意方式才更为准确。

三、由果溯因,寻找主题

新材料作文中,不乏那些给我们陈述一些成果或者结果的材料,在对于这类材料展开理解时,需要学生们具备很好的由果溯因的能力,能够透过结果领会到其中的因果关系,找寻到正确的写作主题,这样的审题立意方法往往会让文章的立意更加有深度。

材料3:有一个玻璃生产商,生产一种强力玻璃,这种玻璃号称坚不可摧,但是一直无人问津,或者难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正在企业老板发愁之时,一位企业的策划为老板出了个主意:用此玻璃制作一个玻璃室放在大街上,玻璃室中放着100万美金。如果谁能打破玻璃,那么玻璃室中的.现金就归谁所有。一时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一试身手但是终归没能实现。而自从活动推出以来,这种玻璃的销量便急剧上升,企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这则材料非常有意思,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读完这则故事后,对于如何从材料中提炼相关的写作主题都较为犯愁。在和学生们分析这段材料时,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采取由果溯因的思维方式,让大家想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其中是什么原因,这些原因又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在这样的引导下,不少学生的思路都被打开,大家纷纷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文章的切入点与立意点,文章的写作过程也十分顺畅。

【结语】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研究 篇3

一、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新材料作文这一新型的作文写作题材符合了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了学生作文的全方面发展。新材料作文与以往的其他作文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找到文章的写作主旨,自行进行命题,这一形式的作文写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前新材料作文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是师生没有做到协调统一,教师在进行材料作文讲述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产生课堂上的互动,使得学生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意图没有真正的做到理解。第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进行新材料作文的讲述时还沿用传统的讲课思路,主要讲解写作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做到培养学生写作的积累和内涵训练,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第三,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材料作文讲解的过程中没有抓住教学的重点,使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进行审题和立意,在审题时往往出现偏差。

二、提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根据材料确定写作的思路

进行新材料作文写作,最重要的就是作文的立意,只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确定写作的思路。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材料作文的写作,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材料,并且要充分掌握材料中表达的重点思想,从而真正地理解材料的含义。例如,教师在讲解故事型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正确分析,并且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路的扩展。例如,有这样一个寓言类材料。在黑暗中,石头对钻石愤愤不平的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你,把你视作宝贝,在黑暗中你和我又有什么两样呢?”钻石说:“是的,在黑暗中我们都一样,不会发光,但是我懂得如何对待别人的光芒。”这时,天空中露出了一丝星光,钻石立刻变得璨璨生辉,甚至比星光还要更加耀眼。这篇文章的立意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并且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吸收别人的长处并且为我所用,从而成就真正的自我,并且学会欣赏他人和正确对待他人。在寓言类材料的写作过程中,只要能够抓住材料的因果关系,就能够正确的进行运用,并且快速的进行思路的构建。

(二)对命题角度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时,写作的角度在作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角度的选择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的理解。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的难度相对有了一定的增加,尤其重视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选题思路的确立。因此,教师在进行选题立意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把讲述的重点放在立意上面。材料作文中多以文字性的材料和图片为主要形式,这些引导性内容是作文写作的关键,既涉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又涉及了一些多余的信息进行迷惑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方法,并且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进行最佳角度的选取。有这样一段材料:林肯小的时候,父亲低价买了一处农场,但是由于山头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小山头和大山是连在一起的。有一年母亲和我们一起干活,决定把石头搬走,我们开始挖那块石头,不久我们就把那块石头搬走了。这则材料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父亲的角度,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放大挫折或困难,把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另一方面可以从母亲的角度进行分析,应该敢于去尝试,并且要怀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

(三)审题立意应该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中,也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这能够提高作文写作内容的真实性,并且能够防止言论的空洞。所以学生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中应该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并且审题应该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例如有这样一则写作材料。孔子有一个学生救了一个孩子,并且接受了孩子父亲的感谢,孔子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认为只要冒着危险去救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接下,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立意,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和利益是不发生冲突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写作手段,并且教会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锻炼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综上所述,审题立意是进行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因此在进行材料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新材料作文的写作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进行审题立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重点内容,并且要不断地完善教学策略,对教学形式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展,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考新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篇4

一.重温课标有关写作的目标与建议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 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 培植科学理性的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 内容充实, 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发展创造性思维。如“观点明确”“围绕中心材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 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作文题目中的几个自主要求就是最好的体现。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材料作文训练

(1) 多关注, 多积累, 多思考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关注社会进度、关注民生状况、关注个体生命本身。可提前准备一些材料 (至少30则以上) , 以备高考使用, 使用时注意变换角度。对有关的素材要积累整合并运用, 思考这些关注点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哲学意义, 做一个有心人, 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 学会辨别生活的是是非非, 辩证的分析问题, 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争取写出立意有深度, 内容丰富而有创意的文章。

(2) 练习各种类型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寓言故事类、评述论说类、哲思名言类、多项组合类的材料都要有所训练。平时训练要加强审题的严谨性, 要引导学生对材料含义揣摩, 特别是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的重视。不要随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如, 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是讲人才成长, 不仅仅是“人的成长”。

(3) 选择最佳立意

最佳, 是对考生自己而言, 何为最佳立意, 首先是考生自己最有话可写的, 感触最深的, 掌握素材最多的, 认识最到位的;在此前提下, 再谈深刻、新颖。

(4) 文体训练

文体以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为主, 突出特长, 兼顾其他。使考生针对自己擅长的文体, 弄清楚所选文体的结构特点和语言要求, 选择自己的练习方向, 让自己的文体优势发挥到极致, 其他文体也要尝试写几篇, 以防考试对文体作具体规定。一般来说, 议论文在如何使立意开掘更深上下功夫, 在论证材料的丰富新颖上下功夫;要避免写“三段式”的套作, 即论点加例子再加例子, 最后做简单总结式的作文。记叙类文体更容易出彩, 但语言文字表达相当重要, 一定得有文采;但是结构故事一类的文章尽量不写, 除非在情节及事件的独特性和出人意料性方面本领很高, 能让人耳目一新。

(5) 联想、想象至关重要, 语言锤炼必不可少

联想、想象是写一篇好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标应该是由两大理论支撑的, 一是多元理论;一是联想、想象。《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我们认为, 使用好联想、想象, 就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从而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如2012年作文材料中的漆工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 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根据这个故事, 如果是一个对社会并不关心的人, 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文章。它既需要作者有个人独特的思考, 也需要作者对社会事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样的高考作文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 完全可以联想到相似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和“最美教师”张丽莉等素材, 或佛山小悦悦被撞事件、跌倒老人扶不起等相反的素材, 并将其直接写入作文中。只要我们善于联想, 何愁考场上无话可说。

新材料作文突破策略之二(扣题) 篇5

(六)——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如何有效扣题

高三语文组

梁经伟

课题: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如何有效扣题

目的:通过本次训练,让学生在写作新材料作文中,能够从题目、过渡段落到每一段的写作,都能够紧扣所给的材料。

一、范例导引:广州一模作文试题

【试题回放】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优秀范文】:

人要有其本色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在泥土上,露珠骤然变浑浊„„

露珠本无色,依附在什么颜色的物体上,它就把它的颜色放大,闪亮映入眼帘。然而,做人却不能像露珠一样,人要做一个有其本色的人。

露珠可以无本色,但人必须保持其本色。

你的名字泅泳于历史的长河中,你的身体往汩罗江上一点,便掀起了阵阵浪花飞溅。你说,爱国是你的本色,你要用坚贞的一生来保存自己的本色。官场的污浊玷污不了你的本色,贪吏的冷嘲热讽动摇不了你的本色,朝廷的朝贬夕谪改变不了你的本色„„

你坚决不做露珠,你始终坚守本色,将“屈原”这一个鲜红的名字定格在历史的画册上!

露珠可以无本色,但人必须彰显其本色。

驻足江边,历史的猎风呼啸而过,昔日的悲壮历历在目。你悔恨的兵败的事实,然而你不愿委曲求全。你说,硬朗是你的本色,即便被误以为固执你也坚决一死以明志。你的执意,让史册从此定格,你的本色,从此无人可以更改„„

你坚决不做露珠,你的执着将“越王勾践”的本色彰显得淋漓尽致,任后世人领略着你的大义凛(原字错,将示写成口下一横)然。

露珠可以无本色,但人要坚持其本色。

在朝廷,你要高力士为你脱靴磨墨;在野外,你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纵情于酒香,邀请于诗意之中,这就是你的本色。你的本色让百官难以容忍,你的本色的不到帝皇的欣赏,最终你为了坚持自己的本色,绝然辞官,游历山川河流之间。

新材料作文写作突破

你坚决不做露珠,你坚持着自我本色,喝一口醇酒,七分萧成了月亮,剩下的三分,绣口一吐便成了半个盛唐。

叶子时期的梅不需要别人的赞赏,也不需要别人的等待,叶子时期的梅,美在本色!做人不做像露珠一样的人,只能反射别人的颜色。但做人可以不做想叶子时期的梅一样的人,有自己的本色。保护本色,彰显本色,坚持本色,终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一颗美丽的珍珠已经形成!

点评:本文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该生显然对新材料作文的写法了然于胸。

首先,从引材料入文到观点的提出,顺畅自然。考生敏感的抓住了材料中“露珠”在不同的背景上的显示出了不同的“颜色”这个点,提出了“人不能象露珠一样无本色,人必须要保持自己的本色”,这一很有意义的观点,很符合题意,显示出了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

其次,考生材料运用准确、得当、有力,紧紧扣住了观点,且能时时点题扣题,很好的做到了文题一致,有很好的考场意识;

再者,考生的语言生动通畅,很有张力,显示出了很好的语言功底;

另外,再谋篇布局方面考生也做的很到位。当然,也有一些瑕疵,如有两个明显的错别字,以及个别句子的表述不够规范,但暇不掩玉。

【病文】

一片花辨(瓣)在风的轻唤声中,翩然起舞,回到它生命最初的地方,没有悲伤,坦然地……

“生命来的时候就预约了走。”罗曼罗兰坦然着。一路鲜花,一路阳光,我走好;一路泥泞,一路风雨,我坦然。面对生命的种种禅,我们耿耿于怀,又有什么作用呢?坦然面对,阳光总在风雨后。

坦然面对坎坷,逍遥自在。面对那个烟花三月的盛唐,物欲横流的宫廷。在朝你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你放白鹿于青崖之间。即使“长醉不复醒”,也不要去“折腰事权贵。”面对腐败与不幸,你坦然,于是逍遥自生。面对那些要你韬光养晦的皇戚,你仕途坎坷,连连被贬。你却“日啖荔枝三百颗”,自造“东坡肉”,你的光芒刺痛那些黑暗中的眼睛,但你只“驾一叶扁舟”遨游名山。你坦然,“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因为坦然,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无畏。

坦然面对不平,活得更好。深居宫闱,金砖玉砌也只是悲伤的景物。长年困在宫内已不幸,却还要雪上加霜,昭君被送塞外。没有“哭声直上云霄”,昭君只是坦然地,拨动琵琶弦,在那亘古不变的黄沙荒土上,奏出了自己另一个更美妙的人生乐谱。面对命运的捉弄,没有痛彻心扉的悲鸣,没有愤愤不平的咒骂,史铁生的面对如此的不公。用一支纤细的笔写下了人生光辉的一页,一部《我与地坛》震惊中外。

坦然面对不公,我们从容谱写人生新篇章。

坦然面对悲伤,人生如此不凡。毛泽东的儿子毅然地战死沙场,毛泽东没有隐藏悲伤,也没有肝肠寸断的哀嚎。坦然地悲伤,悲伤过后,继续着自己不凡的事业,还要与“天公试比高”,由于这份坦然,他铸造不凡的人生。一位文学的巨子,用它精神之笔给国民们进行艰难的手术,笔尖上他努力地改写国民命运,面对有人被迫,他没有躲避,没有愤然前去为友人复仇,了解道当时的时势,鲁迅毅然弃医从文,用他的思想拯救人民,逃离水深火热。如果鲁迅面对国民只是一味的悲伤,何以成就他今天的不朽美名。

新材料作文写作突破

坦然面对悲伤,我们为自己改写命运。

花开花落,乃四季之常景,何悲观而泣!

坦然面对吧,你会看到落红化作春泥,去进行它崭新的另一段人生历程!

点评:这篇文章致命的问题在于审题,作者完全无视材料作文的要求,没有遵循从材料到观点的写作思路,完全是另起炉灶,所以就被判为四类卷(15分)。

二、方法例说:

【一】策略一:不可用一个话题性质的语句做作文题目,一定要用一个观点性的语句做作文题目,这样可以使作文最大限度的扣住所给的作文材料,确保全面反映材料。

如:广州一模试题作文题,用“位置”这一话题性质的语句做作文标题,远不如“处在不同的位置,显示出不同的价值”、“位置变了,你也会跟着变”这一观点的语句作为标题更靠近材料;用“双赢”这一话题性质的语句做作文标题,远不如用“相互映衬,更显价值本色”这一观点的语句作为标题更靠近材料;用“环境”作为标题,远远不如“环境改变人生”、“环境造就人生的辉煌”、“不同的环境,彰显不同的人生价值”。

【二】策略二:在写作中,应该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文章的 新材料作文写作突破

这是它却忘记了考虑自身的优点与弱点的结果”这一个点,而且还提到了材料的另一个点“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只是后一个点不是本文写作的重心,故而用一句话提出作为前一个点的陪衬。所以在写作中,作者用了“诚然……然而……”这种转折型的句式,把表达的重心转移到后面。

再如:广州一模的作文题,一篇优秀的作文中,开头一二段是这样的语段:

露珠本是晶莹透明之物,但当它附在红枫叶上,它是红色的,而附在洁白的荷花瓣上,它却是苍白的。人亦是如此。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何尝不是透明的呢,但当他落入不同的社会染缸中,他就会染成不同的颜色。

为什么处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会不同呢?

分析:本语段一开篇便直接转述作文所给材料,用“人亦如此”这一过渡句,让文章很快切入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部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对原材料进行转述的时候,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何尝不是透明的呢?但当他落入不同的社会染缸中,他就会染成不同的颜色”这句话有意识的突出了材料的“环境”这一个点,让人感觉到材料的确是从原材料中提取出来的。

【三】策略三:在作文中间段落的行文中,同样可以用提及材料的关键点的办法,处处观照原材料提出的观点的那一个侧面,使所给材料与我们论证使用的材料有效勾连起来。

例如:2006年全国卷1,可以写成如下片断

保护好古都的特色,古都才有足够的生命活力。

当一座古都在模仿中走向大众的时候,这座古都的寿命将会就此告终。

昔日的古都——西安,早已成为街巷车水马龙、高楼鳞次栉比的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古风古韵的无情流失,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破坏。除了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和一些博物馆中收藏的零散文物,还能去哪里直接感受汉唐盛世的遗风呢?一个古都名城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特色,而不要盲目模仿其他城市,为追求所谓“现代化”而破坏古都风貌(当然也不要搞一些假古董来欺世盗名,在这一点上应汲取北京的教训)。

正如乌鸦想变成老鹰,只一味模仿外表姿态,不苦练内功神韵显然只会走向失败,结局必然是贻笑大方。传承文化遗产的最好方法是细心地保存、挖掘、清理,让它在新的时空中长久地焕发光彩。唯其如此,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才能在古风的沐浴中积淀起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乌鸦也才能变为老鹰。

所以,我们在古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唯有好好保护自己的本色,不在盲目模仿中失去自身特色,这样的古都才会永远具有生命的活力。

——(2006年全国甲卷材料:乌鸦模仿老鹰)

分析:本段文字中,作者论述完“一个古都名城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特色,而不要盲目模仿其他城市,为追求所谓‘现代化’而破坏古都风貌”这一观点以后,使用了一句“正如乌鸦想变成老鹰,只一味模仿外表姿态,不苦练内功神韵显然只会走向失败,结局必然是贻笑大方”,很好的将观点与原材料勾连了起来,紧紧扣住了新材料作文。

再如:写作如下新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材料作文写作突破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 新材料作文写作突破

上,他们在世界之巅紧紧拥抱,他们高呼着:“我们成功了!”

攀登者名叫希拉里,向导叫单增,他们冲顶的时间是1953年5月29日。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但在登上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字数不少于800字。

作文结尾片断:

希拉里“争”,他努力奋斗到珠峰之顶;希拉里“让”,他恪守了心底的良知,攀上了人性的高峰。一片秋叶飘落,是争秋的风韵,是让树的新生?这真的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那就请停下品味吧。乔丹在激烈的NBA中停下来品味了。我们没有那许多的荣誉、浮华干扰,又何不暂停生活的飞轮?这一让,说不定就搭起向上的台阶,引向那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分析:本文作者采用在文章倒数第二段,用“希拉里‘争’,他努力奋斗到珠峰之顶;希拉里‘让’,他恪守了心底的良知,攀上了人性的高峰”全面突出材料,又重点强调了材料的“让”这一个侧面,从而使材料很好的为观点服务。

备注:以上策略,仅选一种写作新材料即可,当然几种方法可以结合综合使用。

三、作业:请运用以上策略,写作以下新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鹰蛋掉进鸡窝里混在鸡蛋中,被一只老母鸡孵化。鹰很爱抚育它的鸡妈妈和它的鸡兄弟姐妹,并且感激它们对自己的爱护。但是本性又无法使它安于鸡类生活,鹰很痛苦,每次看到天上飞翔的同类,总是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和它们一同飞翔,看到向往的天空并完成它作为一只鹰的飞翔。

是作为一只鸡平静的和爱他的鸡妈妈与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还是努力寻找自己一直梦想着的作为一只鹰本该有的生活?

最后,鹰度过了一生,作为一只鸡死去。

你对这则文字有何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新材料作文写作突破

附录:新材料作文优秀范文欣赏

【原题回放】:2006年高考作文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 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优秀范文:

朦胧之美

朗月照花,深潭微澜是清晰透明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杏花烟雨,雾中水月也是一种美;江北高山,奇峰突兀是坚定透彻的美,但我们不能否认江南小桥,雾锁楼台也是一种美。生活也是如此,精确的数据,经典的公式是严谨之美,而深刻的散文,瑰丽的诗篇更是体现着生活的朦胧之美。

诗人有云: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暇。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诚然,星星上的尘土展示的是荒凉与真实之美,然而关于星星月亮的美丽传说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正是这些遐思与向往,正是这些朦胧的美丽唤起人们心中的向往,引导着人们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外太空,生活中的朦胧之美是生活进步的助推器。

朦胧之美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源头。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造人,从嫦娥奔月到夸父追日,缤纷多彩的神话故事作为民族的瑰宝流传下来。这些,何尝不是前进中的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朦胧的感知呢?即使在接受了物种起源和进化论的今天,信奉无神论的我们仍旧可在其中体会到想象与创造的美丽。

朦胧之美是灵感迸发的源泉。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广为传诵,那一句“江枫鱼火对愁眠”更是深入人心。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提出新解,将之译为江村桥和枫桥对着愁眠山,还不惜为此进行考证,结果将千古绝唱的动人意韵破坏的荡然无存。如果说探索月球是未知的神秘在召唤我们,是对朦胧之美的继承,那对“新解”所做的考证就完全是画蛇添足了。当汨罗江畔的屈原吟出《天问》时,我想他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一个回答。问天何寿?问地何极?生何欢?死何苦?情为何物?苍生何辜?若是将这些疑问尽数回答,那这千古瑰丽诗篇的韵味岂不是要荡然无存?

生活的智者总会在如流的岁月中坐观红尘,拈花微笑。纵然失意如张继,悲古如屈原仍能品出生活的朦胧意韵,我们又何苦去破坏呢?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新材料作文写作突破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教学方法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材料作文  审题  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130

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作文中频繁出现的一种作文形式,考察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思想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表达的表达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如何写作材料性作文并不能较好把握,或出现偏离题意,或千篇一律的现象,本文拟就从如何帮助学生对材料性作文进行审题立意,并且从突破作文材料限制写作、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一定技巧进行写作的方面来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从思考角度进行训练

一节课的好坏在于学生是否能积极地进行思考。作文更不例外,着重考察学生分析分体的能力。在通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文本呈现,忽视了从阅读过程到写作过程中的思考环节,如何帮助学生从有限的材料中发散思维力,应当成为教师所特别需要注重的部分。

(一)把握高中语文作文材料观点

与命题作文不同的是,材料作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往往以几则名言警句、故事或寓言的形式出现,重点相对模糊,因此学生往往在阅读材料之后无法把握材料的核心观点,往往出现抓不准立意、抓不出重点、主次偏离等问题。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读懂并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也可通过排除其他次要的干扰语句来寻找突破口。但同时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推理和联想,多角度进行思考,对材料进行变通,不能由于材料的限制而捆住手脚。

(二)多角度分析材料,提高创新能力

材料作文的复合型决定了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加以理解。作文之高妙在于立意高,意高则文行如流水,不滞不碍,不落俗套。立意高则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能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看待问题。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两种思维形式,相对于单一思维的聚合思维,和相对于求同思维的求异思维,后者在材料作文中写作尤为重要。苏轼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文学创作来看,也可算得上是深得写作三味。对于寓意深刻的材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类比思维、横向拓展、纵向延伸,最后从多个写作角度找到最佳角度即可,但应当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度,不能偏离材料内容。

(三)深入挖掘材料广度,引发学生思考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材料的解读过程中,应该在基本材料的基础上扩大讲授的广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拓展。比如,先确定材料作文可立意写作的一个角度,在这个角度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类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正向思维深入立意或从反向推理中大胆创新,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材料内深入浅出,下笔有神助,思力不竭。在平时的阅读材料中,与此相类似,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正确阐释材料,仔细观察生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步训练,徐徐渐进,从而提高材料作文的写作水平。

二、写作方法训练

在教会学生如何做到正确且深刻的立意之后,下一步就是将此立意正确地表达出来,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意虽高,表达不出来,同样徒劳无功,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训练,在实践中探索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突破作文材料限制

部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全篇文章一直围绕着所给材料,或在其相似的材料中挣扎,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材料逻辑,吃透材料内容,避免出现写作跑题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上挖掘生活中的材料,也可根据所给材料寻找相反例子进行例证,从多角度解读作文材料主旨。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性的搜集资料,多结合与材料相关的现象或者名人事迹来论述,加强训练,就能逐步摆脱材料局限。

(二)引用新颖且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由于高中生课程量大、课程任务重且课余时间少,因此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影响了阅读材料的积累,写作翻来覆去也都只是那几个最常用的材料,导致在作文写作中某些写作素材高频率出现,而且观点千篇一律,挖掘毫无新意,比如司马迁、屈原、居里夫人等等写作素材,这样的作文往往写出来不能引其读者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平日的阅读过程中,随手记录可供使用的材料,并进行分类处理。学会如何对一则材料进行深度和多角度的挖掘,学会运用一个例子进行多题写作,用有限的材料多方面进行写作,这样写作素材便能源源不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关注时事热点新闻,多看多思,活学活用,深入浅出,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

(三)增加个人观点的表达比重

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不能脱离材料所给出的范围。材料是写作的引子,考察的是学生如何理解材料并进行写作,正确且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所运用的写作素材同样是为写作观点服务。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颠倒了材料与观点的主次关系,导致材料的过分堆砌,毫无逻辑,以至淹没了写作主人公的声音。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增加文章的个性色彩,突出个人观点比重。在帮助学生完成立意和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之后,就学生如何利用材料,合理安排材料顺序做出必要引导。比如,帮助学生构建作文写作提纲,明确文章主旨和段落中心句,并将其按照逻辑顺序串联起来,在此基础上,将写作材料嵌入文本,做到所引用材料与表达的观点相呼应,相得益彰。

材料选择题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7

一、正向文字材料选择题。即按照所给材料, 选出正确选项。大多数材料选择题都属此类。这种类型又可细分为三种。

(1) 根据材料选原因或目的。

例如, 课标34.1985年, 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 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 工资总额增长0.3%~0.7%, 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说明:解答此类题目, 一定先解读材料信息, 准确把握历史事件, 只有第一步准确, 才能再结合所学知识做进一步分析;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和选项, 区别开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及目的等, 逐一排除或印证选项。 (C)

(2) 根据材料按要求直接选。

例如, 江苏卷13.“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 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 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

A.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说明:第一步解读试题, 理解材料;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即可。 (A)

(3) 根据材料选影响或意义。

例如, 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说明:先注意读懂材料后, 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即是针对哪一句材料信息选影响或意义, 最后再排除或印证选项。 (C)

二、逆向文字材料选择题。即按照所给材料, 选出不正确选项。

例如, 浙江卷17.据地方志记载, 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 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 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说明:第一步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是反向的, 第二步认真阅读材料和题目要求, 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浙江卷17题要求选对材料理解错误的, 故选 (A) 。

三、数字材料选择题。即题干部分的材料有的是通过文字和数字的形式给出的, 有的是以数字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例如, 四川卷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 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 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说明:首先解读材料和数字, 然后根据要求对选项进行对比和分析选出符合题意选项。 (D)

四、图片材料选择题。题中图片有的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有的是地图或漫画等。首先要充分运用图片中给出的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及关键的句子, 然后把题目要求和选项结合起来, 进行选择。地图材料选择题关键是要对相关的地理知识熟悉。如:浙江卷13题, 如果对宋代这四个名窑的位置非常熟悉, 就很容易选出。另外, 还要对相关的知识非常熟悉, 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如:安徽卷16题, 仅仅知道图中反映的是抗战中缅甸线情况还不够, 还应该知道其所起的作用。而图表材料选择题首先是读懂材料中图例、数字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 还要注意题目给出的年代及其他信息, 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 如江苏卷第2题。

五、选材料的选择题。即根据题干要求, 选出材料。

例如, 全国卷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 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 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 940~1 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说明: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 认真阅读并深刻理解题干及要求;其次, 对每个选项认真解读;最后结合所学知识选出合适的选项。 (A)

总之, 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还应该结合做选择题的一般方法来解答, 下面介绍几种解题方法。

1. 直选法。根据题目要求直接选, 要有充分的知识印证。

2. 排除法。在选项不能充分确定的情况下, 通过排除其他选项进行选择。

3. 最佳选项法。即在四个选项或三个、两个选项都符合题目要求, 不知道选哪一个时, 就看谁能包含谁。如:A能包含B和C, 就选A, 反之依然。

4. 首尾判断法。这种方法适合排列组合型选择题。即根据排列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或者根据首尾加起来判断。

5. 第一印象法。感觉哪个选项合适就选哪个, 此法建议最后使用。

数学教学中学习材料的选择策略 篇8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 还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也就是说, 数学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 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 有时甚至是失效, 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

现象一:学习材料脱离学生的认知起点

[案例片段]《9加几》

教师创设情境得出算式:9+4并揭示课题———9加几

师:9加4等于几?可以用小棒摆一摆, 想一想。

教师话音未落, 一个学生马上答道:等于13。

师:先摆一摆小棒, 再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出结果的。

生小声嘀咕道:这还用摆小棒啊, 我早就会算了。

生2:我也会算, 不就是13嘛。

然而师命不可违, 学生进行了近2分钟时间的操作 (说是操作, 其实是在玩小棒, 这里学具成了玩具) 。

……

课后问学生, 怎么不用摆的方法。学生吃惊地说:很早就学会这样算了, 摆的方法想也没想过。

[问题凝视]受学前教育的影响, 很多孩子在老师没有引导的情况下直接用凑十法计算显然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其实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凑十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中最优化的算法。孩子学会了凑十法再回过头来让他通过摆的方法无疑是让学会了跑的孩子用爬的方式走路, 所以会有天真的孩子忍不住地大笑。

[出路审视]学习材料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一般来说, 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 其学习的认知起点都要高于逻辑起点。正如案例中, 学习新课之前, 许多学生已经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加法, 面对这一情况, 教师只按“逻辑起点”之部就班, 当然难免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状况。所以, 进行教学预设, 不仅要关注逻辑起点,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因此, 学习材料的选择要“顺藤摸瓜”, 即顺着教学内容之“藤”, 摸学生认知起点之“瓜”, 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 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背景零距离接触, 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及其用处,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现象二:学习材料缺少思维含量

[案例片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周长含义后, 利用比较两个图形“谁的周长长”, 得出求周长的策略, 并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然后进行巩固练习, 共安排了“找周长”“求周长”“周长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三个环节。以下是本节课的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生:我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生:老师, 今天的题目太简单, 不用花力气就解决了, 真不过瘾。

(这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学生纷纷议论起来……)

[问题凝视]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案例的教学过程是完整的, 学生已经理解了周长的含义, 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 就是因为从开课到练习所提供的学习材料都缺乏, 思维含量过低, 缺少挑战性, 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 思维得不到发展, 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 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

[出路审视]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 掌握学习方法。所以,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材料选择也要关注材料所蕴涵的思维含量。如果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偏低, 缺少挑战性, 学生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 他们就会失去探究的欲望。因此, 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 一定要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 把它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 才能“摘到果子”。这样的材料最具探究价值, 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有位教师这样上:先给学生提供多种平面图形, 有规则的, 也有不规则的, 如……丰富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周长的解决策略和方法, 拓展了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在有梯度、有深度的练习中继续接受思维的挑战, 其中的“设计跑步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各种不同的回到起点的路线图, 创造出各种研究周长的学习材料 (如等) , 并在计算、比较中发现图形周长之间的变化规律, 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的提升, 发展思维能力。

现象三:学习材料数量不适度

[案例片段]《搭配中的学问》

小红的早餐是一杯饮料和一份主食, 以下是她的食谱:

饮料:牛奶、可乐、雪碧、豆浆。

主食:面包、面条、蛋糕、粽子、肉丸、粉干、饺子、汤圆。

师:假如你是小红, 你想怎样搭配早餐?

生:牛奶和面包、可乐和蛋糕、豆浆和面包……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搭配方法, 那么到底共有几种这样的方法呢?

生:有很多, 数不清。

(学生说了很多, 也很激动, 但毫无头绪)

[问题凝视]原本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提出问题“到底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以此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然后选用部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搭配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事与愿违, 由于开始呈现的材料数量太多, 清晰度降低,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学生虽然说了很多搭配结果, 但是由于纷繁复杂的材料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 影响了学习效果。

[出路审视]生活中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材料。但好材料不等于材料有效, 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数量是否适量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同样是《搭配中的问题》, 有一位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本案例基本相同, 也是早餐搭配问题, 但他所提供的材料数量不同———2种饮料和3种主食。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 又关注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适宜。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逐步得到了6种搭配方法,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整理, 自主地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 在交流中经历“去现象存本质”的数学化过程, 真正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目标明确, 学生学习始终是积极主动的。比起本案例, “2种饮料和3种主食”的搭配就成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富有思考性的学习材料。这样的学习材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现象四:学习材料呈现不适时

[案例片段]《认识图形》

师: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份礼物, 大家想玩吗?

生:想!

师:这份礼物在组长的抽屉里, 请组长拿出来, 小组同学自选一种玩一玩……

(没等老师把话说完, 学生们你争我夺, 顾自摆弄起来)

师:请大家静一静, 先听老师把话说完……

(学生没有买老师的账, 还是兴致勃勃地摆弄玩具)

[问题凝视]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很多操作材料:积木、印泥、尺子……这些材料极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致。这样的设计显然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课堂上会乱套呢?原因就是其材料的呈现时机不对。教师在导入新课后才把这些材料发给学生, 学生的无意注意早被这些操作材料所吸引, 心理产生强烈的玩一玩的欲望。难怪一拿到材料就乱套了。面对此时此景, 硬要学生听你指挥, 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 结果还会适得其反。

[出路审视]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龄儿童对新鲜事物和色彩鲜艳的物品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 学习材料的呈现要“见机而行”, 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准确把握学习材料的呈现时机, 使学习材料出现的是时候、是地方, 尤其是操作材料的呈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其实在这里教师大可在课前就把材料发放到学生手中, 让他们充分感知, 上课后学生就不会把材料只当玩具而不当学具, 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有效作用。而后可以这样操作:导入新课以后问“请你猜一猜, 老师为什么给大家发玩具”,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把学生的思维由“玩”引向“思考”———对呀, 老师发玩具有什么目的?再问“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玩具, 你发现了什么”, 把学生由“观察”引向“发现”———咦, 玩具上有什么?最后问“谁有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搬到纸上”, 让学生由“发现”回到“思考”———我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给这些平面图形搬家?逐步引导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探索“面由体得”的方法, 展示“面由体得”的成果, 收到水到渠成的功效。学生既经历“面由体得”的过程, 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充分发挥了学习材料的有效性。

材料作文训练策略例析 篇9

一、看懂材料, 把握整体

准确地理解作文材料的字面意思, 特别是关键词的含义, 整体感知作文材料, 领悟题旨的精义, 是审题的第一步。例如:08年的全国高招统一考试题 (1卷) 作文题。客观地说, 在高考前, 广大师生对汶川地震的关注度很高, 大部分考生都能如愿押中今年的作文话题, 这个作文题目很好地体现了命题人的情感指向, 即要考生写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毕竟汶川地震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世界也产生了影响, 这个题目体现了命题人的人文关怀。考生看懂材料并不是很困难, 难的是对材料的整体把握, 抓住最后一句话做文章就行:“关爱相同、只是形式不同”, 因为亲情、友谊、互助,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应该说考生都有话可说。

二、吃透深层, 感知寓意

深层含义是蕴涵在作文的材料之中, 需要考生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 并将材料中蕴涵的寓意通过考生的联想, 用得体的语言具体化。例如:08年全国高招试题 (2卷) 作文题。这则材料是通过一个寓言故事, 揭示材料的寓意: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比如生活中有些人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又如教育问题, 父母教育孩子可以出于好心, 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顾及个人须要和想法, 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所以做事, 不能只凭爱心和一腔热情, 还得顾及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由此, 得出做事必须遵照事物的发展规律, 否则只能是事如愿违。

三、重视提示义, 全面审题

可以说, 每一则材料作文都有提示语 (义) , 提示语是命题人对考生的一种暗示, 是为帮助考生能准确、全面审题铺设台阶。提示语不论长短, 考生都要重视, 仔细阅读, 认真揣摩, 积极地从中获取已知条件。

08年湖北省高招试题作文题, 先提供料了一则生活材料, 在材料的后面有这样的提示语:“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展开联想, 思考如何对待自然, 如何对待他人, 如何对待自己”, 自选角度, 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在审题时, 可以先把三个“如何对待”这三个提示语变成半命题作文, 然后再补充完整, 考生就会感到有话可写了。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含的内涵, 回忆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

材料作文的立意就是指确立写作的目的意图, 并从具体的材料中提炼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材料作文的立意应注意两点:

一、本质提炼

材料作文在立意之前, 首先要分析材料作文的性质和特点, 确定材料类型, 然后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 提炼出一个带有整体性的观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的叙述性材料。

例如:08年北京市的高招试题的作文题。这则师生简短对话的材料看似简单, 其实是极富生活哲理的现实生活。阅读这则材料, 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立意:学无止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魅力;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等等。这些立意既有深度也有哲理, 考生只要选取一个好的角度, 写一篇带有思辨色彩的议论文和优美散文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二、道理升华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及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

例如:08年福建省高招试题作文题是比较成功的材料作文。这则生活材料, 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甜的;苦中带甜;淡的。考生将这三个层面的道理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那么他的习作立意就会得到升华, 升华的具体内容, 可以联系生活、国家、国际关系等比较大的方面, 并要照顾到三方面的要求。如可以写“人的个性、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等等。高水平的考生, 会将这三个层面的复杂话题, 统一在一个精粹的表述中, 这更是立意的提升。

其实, 单单掌握上述方法就一定能做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深刻、全面, 就一定能写好应试材料作文, 这并不现实。还需要广大考生多多关注生活, 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 辅之以科学有效的高考备考写作训练, 就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新材料作文教学策略 篇10

一、围绕目标, 优选多样化教学材料

在英语教学中, 不同模块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 课型不同, 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比如, 英语阅读教学, 篇章阅读与理解训练, 并穿插听说读写训练目标;如英语写作, 注重学生语言输出, 也可整合阅读教学, 以读促写, 以写悟读;再如英语听力教学, 偏重听说训练, 辅之以句法训练,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 把握一定的选择原则, 优选教学材料。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为例,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不能局限在课本内容上, 还需要开发与利用课外资源, 选择适宜的英语阅读材料, 以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而在选择阅读材料时, 教师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其他课型或内容教学也可借鉴如下几点原则) :

1. 可读性原则。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实际水平, 选择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 保证材料的可读性, 让学生能够基本读懂, 学会提炼信息, 感知文章内容, 避免产生畏难心理。另外, 再设计一定的阅读习题, 指导学生猜词方法, 如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或猜测词义, 根据并列关系猜测词义, 结合定义猜测词义等, 从而克服词汇障碍, 增加阅读与学习信心。

如阅读原文:This is the shadow land of hope, and anyone with a dream must learn to live here.阅读思考题:“Shadow land”in the last sentence refers to____.

A.a world that exists only in one’s imagination

B.the state of uncertainty before one’s goal is reached

C.the bright future that one is looking forward to

D.the wonderland one often dreams about

对于该题, 可根据并列关系分析理解。在原句中, 从and后面的语句, 我们可知道“任何有梦想的人须学会在那里生活”, 此处隐含了“那里”不利的环境。然后由and可知, 这2个分句有着一致的逻辑关系, 所以可推测出“Shadow land”也表示不利的环境。

2. 趣味性。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可得益。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抓住学生认知特点, 了解学生兴趣爱好, 在最初阶段选择幽默故事、幽默笑话、童话寓言等趣味性阅读材料, 如幽默小故事:“Where did a hundred dollars go?” (100美元落于谁手?) 寓言故事:“What do you want form me?” (你到底想要我做什么?) 以营造出愉悦、轻松的阅读氛围, 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或焦虑心理, 让学生以更饱满的情感投入学习活动中。比如教学“Module 3 Unit 2Language”时, 教师可适当选择有关“Language”的趣味故事, 比如“Body Language”等。这样, 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也可渗透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生活化。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知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 发掘生活中的英语素材, 丰富语言积累。如教学“Module 1 Unit 2 Growing pains”, 本单元的话题是“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 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补充与课文难度相似、内容相似的课外阅读, 进一步拓宽学生阅读量, 深化认知。另外,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需要适当引入一些时事新闻题材,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如经济危机、奥运盛事、太空探索等, 既补充课本知识, 也开阔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二、灵活组织, 注意情境化呈现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 当选好教学材料后, 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呈现材料。一般而言,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来呈现知识, 以增强教学生动性、灵活性、趣味性, 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 巧设问题情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问题情境教学是常用模式之一, 即英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材料融入到真实自然的情境中, 再以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索, 主动探知, 解决问题, 从中获取知识, 提高交际能力。如教学“Unit3 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时, 教师可展示一些明星减肥前后的图片, 让学生围绕减肥话题展开辩论, 并思考外表是最重要的吗?在生命中, 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第二, 设置直观情境。在英语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简笔画、插图等直观手段, 可增强学生直观感知力, 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提高学生看图交流能力。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化的教学情境, 巧妙呈现语言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操练, 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再如教学“Unit 3 Back to the past”中的“Reading”部分, 在“Lead-in”环节,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庞贝的图画, 让同学直观感知古代文明, 并利用地图告知学生庞贝的地理位置,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职教语文课堂导入例谈下一篇:农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