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行为

2024-05-16

角色行为(精选十篇)

角色行为 篇1

一、快乐游戏型———展示自我,快乐生活

孩子喜欢游戏,每一次组织游戏时就可以一览无余。每次分配角色,孩子都争着选择角色。这与提供的良好的游戏环境分不开,也与幼儿喜欢游戏息息相关。而大多数孩子在游戏中能主动承担起角色扮演必须承担的责任。

故事一:过新年。随着新年的临近,到处可以感受到新年的一些氛围。今天刚开始游戏,娃娃家中的爸爸妈妈和客人就讨论起布置新家过新年的方案,这个说:“我们来剪点窗花,贴在窗子上吧。”那个说:“我看到有的家里挂了彩条, 可好看了! ”马上就有人附和:“是啊,我叔叔结婚的时候,家里就挂的,真的非常非常漂亮!”一副神往的样子。还有的说:“我建议挂点灯笼。”讨论进行了很热烈,孩子们还进行了分工,爸爸和一些客人做灯笼、挂彩条,妈妈和阿姨剪窗花,孩子们立刻忙碌起来,各自做起自己的工作。游戏结束时,娃娃家已经焕然一新,真的像要过新年。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其他孩子的赞扬,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客人们各个笑逐颜开,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故事二:快乐party。小舞台的演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刚唱完一个《迷路的小花鸭》,舞蹈《数鸭子》就紧锣密鼓地开演,演员们表演得卖力,观众也不赖,每结束一个节目,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以鼓励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接下来的节目需要演员换装,这时就有一段空余时间,为了防止冷场,小主持似乎很有经验,他请了一个小观众表演节目,这名小观众毫不怯场, 很大胆地演唱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歌曲, 同样赢得阵阵掌声,还被称赞为特邀演员。

……

在幼儿角色游戏过程中,类似以上事例的故事很多,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以快乐的心态、良好的行为度过自己的游戏时间,而在这样的游戏中,他们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和良好的人际交往中的乐趣。

二、默默无闻型———大胆鼓励,乐于展示

游戏中并非都是活泼开朗、乐于参与、积极游戏的孩子。每个班中都可以发现一些孩子对游戏只是旁观者, 并不愿意参与游戏。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孩子,在班级中属于比较小的一个,家庭的溺爱又导致他胆小,缺乏与同伴交流的技能;过于包办代替,导致很多事情都需要别人帮忙,缺乏参与活动的兴趣。有一次游戏时间,当我宣布游戏开始时,其他孩子都如放飞的小鸟,冲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开始游戏,只有他仍旧默默坐在小椅子上,观望着其他人。于是我来到他身边,蹲下身对他说:“今天 ,我来做你的妈妈 ,带你一起去玩好吗 ? ”他迟疑了一下 ,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那次游戏我带着他买东西,到娃娃家做客,去大排档吃小吃,他玩得很高兴。游戏结束,他还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像给他妈妈的一样。

除了上面的特殊个例,有的孩子默默无闻,也许就是对游戏主题的兴趣程度不高引起的。有一次游戏,我忽然发现平时一直积极参与游戏的元元, 却一反常态端坐在椅子上,只是看着其他人游戏。这个反常的表现立刻引起我的注意,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他还是没有参加游戏的打算后,我走到他身边,和他交流起来:“老师,我不想做游戏了。”“为什么? ”“做游戏一直这样,没有劲,我不想做了。”我马上想到,由于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游戏材料,孩子一直重复着原有的游戏经验,导致元元不愿意参加游戏,于是游戏讲评时间我和元元,还有其他孩子一起讨论元元的这个想法,最后讨论出更新教室中的游戏材料和游戏内容。在下次游戏中,元元马上用自己的热情投入游戏中,高兴地玩起来。

三、情绪激动型———及时了解,转变方向

游戏是孩子喜欢的,在游戏中他们获得很多经验,但存在一些不和谐音。有一些孩子喜欢做游戏,但在游戏中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会显得情绪过于激动。

故事一:警察捉强盗。游戏过程中,宝宝和平平在教室中追来追去,宝宝不时喊着抓住他,吸引众多孩子的视线,当他抓住平平的时候,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于是两人笑成一团,抱在一起又叫又跳。问及事情的原委,原来是宝宝和平平在玩警察捉强盗的游戏,宝宝是警察,平平是偷了东西的强盗,于是出现上述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好像不能说他们不是在游戏, 但是游戏主题如何进行, 游戏中的情绪控制是否得当,是值得关注的。于是我请他们谈谈自己是怎么想要玩这个游戏的,游戏中有没有影响其他人,游戏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最终他们觉得这样做是有不太好的地方,首先游戏过程中大家接触到的都是朋友,不存在强盗,其次影响其他人游戏,对于游戏开展不利,而警察可以帮助有困难的人,或者指挥交通等。在以后游戏过程中,没有再发生警察捉强盗的现象。

谈现代教学中教师角色行为 篇2

谈现代教学中教师角色行为

谈现代教学中教师角色行为     【摘要】反思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教师角色与行为:一、唯知识论,教学的重要目标或唯一目标是完成知识任务;二、唯教材论,把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作为备课的中心任务;三、唯教案论,认为理想的教学是完成教案设计;四、唯课堂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新形势的需要,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笔者认为现代教学形势下教师角色与行为应实现如下的`转变:成为学生的导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     【关键词】  现代教学   教师   角色  行为   反思   转变      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一场崭新的现代教学的革命拉开发序幕。任何一项课程的设想都要靠教师在实践中去实践,因此可以说这场革命给教师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念、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场革命的成败。     一、反思“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教师角色与行为     近十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改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和“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并没有在深层次上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唯知识论:许多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或唯一目标就是完成知识性的任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较多关注的是知识性的要求,而很少关注能力的培养,至于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目标很少提及,有时甚至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审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

[1] [2] [3] [4]

公共角色的行为偏差 篇3

关键词:公共角色;行为偏差;原因分析

近日盛传的温岭杀医案让医生这一公共角色的扮演落入了实际。医生既不是清心寡欲的“天使”,也不是贪财好利的“恶魔”而是一种职业,医生也拥有一般的欲望,也可能沦为弱者。这引发对于公共角色行为偏差的思考。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美国阿罗1963年发表的《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与福利经济学》一文中提到“医生成为患者代理人可解决市场失灵的大部分问题”,将这一医生角色脱离为公共角色,即是,公共角色作为代理人将解决很多问题。库伯认为行政人员的任务就是让公民参与政治秩序的社会构建过程中,而不是试图把权威性的,专家式的结论强加给公民1。公共角色是受托人,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期待。同时,利夫顿用“普罗透斯式的自我”来描述个人在多个角色之间来回穿插的活动方式,公共角色肯定也不例外,公共生活从分离到混合的世俗化过程,公共人员肯定会感到角色转换的越来越快,失范也就在所难免。巴纳德在《行政的职能》2中提出了“情义丛”概念,把这些情义丛描述为控制个人行为的,私密的,不成文的法律。用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中的体系的,过程的分析方法可以较好的组织以上的关于公共角色的理论。

二、关于公共角色偏差的体系分析

阿尔蒙德将体系功能分为政治社会化,政治录用和政治交流。公共角色若是发生了偏差,就要讨论公共角色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如何录用公共角色,公共角色信息交流来考量。

(一)公共角色的政治社会化和偏差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由各种结构强化并联系影响贯穿人的一生。伴随着政治社会化过程而来的是世俗化,因为文化世俗化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尺度6。世俗文化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强调因果关系。伴随着世俗化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公共决策的无法应对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于是产生了一种脱离世俗化的现象。具体到人物角色中来,伴随着世俗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公共角色除了要扮演好公共角色以外,越来越多的被要求扮演更多的角色。这种“普罗透斯式的自我”角色来回穿插方式本来是有效和有益的,但是当人物被要求过多的角色时,便产生了混乱。医生作为一个公共角色,在社会期待中便是一个“不沾尘埃,清心寡欲”的人物形象,世俗化过程中又被赋予了“医院利益代表者”“药物商人”等角色。自然容易受到影响。

(二)公共角色的录用与偏差

政治精英往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担任高层管理者,因为要确保这位高层不会一旦掌握了权力就肆意妄为而对政治体系的稳定造成威胁。公共角色也一样,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培训才得以录用。以医生为例,因为关乎于生死,医学院的学生往往选择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费用。这和帕特南,韦斯勒等人提到“参与成本”及其相似,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参与到特定公共角色的扮演中来。扮演公共角色除了想要获取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往往是社会收益,如较高的声望地位,稳定的社会保障等。当公共角色录用与产出不对称时,公共角色的行为偏差便可能产生。个体可能感到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便做出有违公共角色的行为已获得补偿。

(三)信息交流与偏差

公共角色想与一般民众进行信息交流的难度现在是越来越大了。一是公共角色涉及活动及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理解这些复杂性需要的专门知识是越来越大了。二是公共角色涉及的活动领域可能使公众非常隔膜,公众很难获得相关的知识来理解,并且对于公共角色活动建立明确的因果关系也是很困难的。三是信息本身十分重要,而传播工具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也十分重要。近八成网友表示理解支持温岭杀医案中的行凶者,体现了今年来过多负面报道对于医生形象的损害。

三、关于公共角色偏差的过程分析

阿尔蒙德在过程上认为公民参与到利益集团,进行利益表达与利益的综合,最后做出决策影响政策的过程。公共角色同样具有参与到利益集团,表达利益,综合利益,做出决策的倾向。韦斯班德和弗兰克提出的“代理转换”理论可以良好的解释公共角色的行为偏差。

公共角色若想避免角色偏差,首先要参与到代表自己公共角色的利益集团中来。若利益集团代表其他角色利益,公共角色的异化就不远了。福特和理查德森提出个体的道德信仰与伦理决策行为,将会越来越与高层管理者通过语言和行为表达的信仰相一致,因为高层管理者倾向于奖赏那些与自己一致的人。公共角色加入的组织越与公众脱离,越容易发生偏差,库珀提到“经常面对活生生的有期待的公众,对我们更好的履行义务是一个良好的提醒,也是民主制中人民民主的体现。它是阻止任何组织成员变得自私自利和无法无天的强大建设性力量。3”

公共角色表达利益后与利益集团利益综合,团体伦理通常上升为主导伦理,而不是对公众负责的伦理。假设组织中出现了似乎可以被宽恕的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行为。此时,公共角色作为组织的一员如果拒绝效忠科层制组织就会冒很大的风险。在这种利益综合中,通过组织间的讨价还价,代理转换明显的出现了,随着公共角色在组织中职务的提升,对更高一级的领导的服从被官僚化制的社会化过程加以内化和强化。实际上,公共角色作为代理人的角色就变得服从于最直接的委托人——组织,而失去了对委托人,公众的责任与义务感。

米尔格莱美提出的内部秉性与控制也有助于理解公共角色的行为偏差,他认为“个人行为要受到通常我们称之为良知的内部禀性的限制和控制,然而当个人被聚集在一起形成等级关系时,他们的行为就必须协调,外部控制资源就产生了,这时,内部禀性就必须做出让步以迎合外部控制的要求”伴随着内部禀性越来越服从于外部控制,公共角色的良知就消失了。

关于角色偏差的过程分析,以医生为例。医生经过长期的训练获得行医这个公共角色,通过录用进入医院这个组织系统中来,因为医院为自己提供收入,随着長时间的在医院工作,医生可能忘记了自己的角色是行医救人,而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听从医院安排,这就完成了“代理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医生可能会面临冲突,即自我的良知与外部控制之间的冲突,但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渐渐服从于外部控制。最后在面临公共事件的时候,缺乏勇气,默默的走开。

公共角色的行为偏差从社会化开始,伴随着公共角色资格的获得,被组织录用后,与组织利益综合,异化。在整个过程中信息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也是信息的交流将公共角色的行为偏差带入公共视野。要防止公共角色的行为偏差,适当的社会化过程,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的公共角色,代表公共利益的组织,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有监督性的交流渠道都是必要的。(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3] [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7

教师角色行为的失当与调节 篇4

教师的权力和义务,教师的职责及规范,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时代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人们对教师角色行为的认识,又有了崭新的视角和更高水平的提升。笔者从事教师工作近三十年,亲眼目睹了许许多多教师的教育行为,深深感到,当今的教师,无论是教育观念, 还是教育方式或教育行为,都受到了崭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的严峻挑战。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教师群体中,许许多多教师的形象是崇高而伟大的,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的确有那么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悖于职责规范, 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教师角色行为失当,必须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角色行为失当的主要表现

1. 不尊重学生的人格

(1)不尊重学生的生命,践踏学生的健康生存权。有的教师,或暴力体罚学生,或是讽刺、挖苦、训斥、谩骂学生,对学生实施心理“体罚”,使学生蒙受精神痛苦,甚至致学生于死地。2003年7月8日,重庆市开庭了一场“师德官司”。官司的起因,是班主任侮辱一位初三年级的学生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资格都没有,并实施体罚,导致这位学生从教学楼8层跳下身亡(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9日第三版)。类似的问题屡见报端,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行为失当问题,而且更足以反映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人性丧失到何种地步!

(2)不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懂事,无所谓隐私不隐私,随意拆学生的信件,随意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公布于众,随意将学生活动、交往活动中的个人秘密、心灵创伤,甚至前科过失告诉他人,使学生无地自容。

(3)不尊重学生的过失权。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难免有过失,难免犯错误,这是正常现象。不犯错误,没有过失,倒不正常,也不可能。学生理应有过失权,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要允许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但是,一些教师却容不得学生犯有一丁点儿错误,一旦学生犯错误,就喋喋不休, 穷追猛打,向家长告状,甚至小题大做,使学生感到抬不起头来,消极悲观,一蹶不振。

2. 热衷于有偿家教

有偿家教是个颇具争议的敏感话题,社会反响很大。虽然各地教育部门一再下文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但是,有偿家教之风却屡禁不止,越演越烈。课外辅导本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有的教师却抛弃了自己的工作本份,把有偿家教作为生财之道,变着法子搞有偿家教,该课堂上讲的知识则不讲或少讲,留着家教时讲;该课堂上让学生练的则不练,留着家教时练;上班没精打采,下班如猛虎下山;在校不认真教书育人,校外却拼命挣钱;多给钱多教,少给钱少教,不给钱不教。这些教师,本末倒置,利欲熏心,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不仅有损教师形象,更重要的是剥夺了一大批学生平等接受正常优质教育的权利,是一种典型的教师角色行为失当的表现。

3. 利用学生家长的地位和职权,为己谋私利

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本当是一件好事,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一部分教师与家长沟通却另有所图。他们把所有学生的家长逐个排队、摸底、分类,精心编织“功利味”十足的关系网。有权的、有位的、有钱的家长,对其子女关心倍加;无权、无位、无钱的家长,对其子女冷若冰霜。还有的教师向家长要吃、要喝、要玩、要东西,更有甚者,利用学生家长的权力和地位,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评职、晋升、工作调动、买卖商品等苦心钻营,谋取私利。为了私利,可以丧失原则,可以丢了人格,成绩不及格的,可以给及格;操行等第本是“及格”,也可以给“优秀”……如此行为,“肥”了教师,却害了学生,学生看在眼里,更恨在心里。

4.“应试教育”的行为模式根深蒂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改课程,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等等,都要随之进行变革。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许多教师感到不适应,传统教育的行为模式根深蒂固,现代教育的行为模式不能充分展现。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在许多方面,教师的角色行为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要求,与课程改革的精神大相径庭。其主要表现如下。

(1)重“知”轻“能”。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注重知识目标,忽视能力目标,至于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培养等非智力因素目标则考虑更少。

(2)重“教”轻“学”。教学教程中,钻研教材多,研究学生少;教法设计多,学法考虑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

(3)重“授”轻“导”。教师习惯于“传道、授业、解惑”,不善于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更不善于做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头晕脑,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教师角色行为失当的调节

教师角色行为失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主要还是主观原因所致。因此,教师要立足自身,自觉、主动地调节和改正不当的角色行为,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角色期待。对于任何角色,社会期待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存在于社会文化习俗中,有的存在于规章制度中,有的存在于法律法规条文中。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同样如此,有的时候有的方面还更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将角色的社会期待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要求,内化为自身素质,哪些应该做,哪些必须做,哪些怎样做,哪些不能做,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自控自律。

其次,要加强角色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提倡“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一个根本要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科学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文明,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新的知识以几何级数不断增加。人,作为多元社会角色的扮演者和承担者,要想与时代脉搏合拍,就必须自觉加强学习。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更要加强学习,要深刻领会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实质,自觉推动教师角色转变,要主动从传统中走出来,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把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角色行为之中。

再次,要加强角色修养。教师角色修养的内涵很多,其中最重要是师德修养。教师,教育之根本也。古今中外,人们赞美教师,推崇教师,她平凡而伟大,神圣而高尚,正如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赞美的那样:“太阳底下再没有什么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了。”高尚的职业更需要有高尚的人来担任,这必然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在先;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只有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 才能不计名利;只有做到无私奉献,才能换来隽永的甘甜。试想,一个把教师“商品化”,见利忘义的人,他的师德怎么会高尚?他的角色行为怎么会崇高?因此,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角色修养,做到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角色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篇5

关键词: 角色游戏 亲社会行为 条件创造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调查,发现可塑源泉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这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尤其是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幼儿不懂交往、谦让、分享与合作。而目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半集中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很少关注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此外,本次研究将采取文献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重点观察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其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主动性程度,以此作为教师指导的理论依据。

在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设计如下步骤,首先选择并编制了观察量表,记录中班上学期幼儿亲社会行为记录表,主要包括分享、谦让、助人、合作共玩。其中每种形式按照其发生的主动性程度,从强到弱设定了4个水平等级。然后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从江干区某幼儿园两个中班所有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对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现状进行了现场观察与记录。观察时间为:2010年10月周二、周四下午3:00—3:30,共计5天。

中班上学期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等 级 标准差

总是能 有时能 需要提醒 不能 分享 0 22% 68% 10% 0.3 共玩 10% 28% 54% 8% 0.21 谦让 2% 13% 59% 26% 0.2 助人 13% 33% 47% 6% 0.19 本次调查表明,中班上学习幼儿正处于小班到中班的过度期,亲社会行为较弱。从调查中看出:

㈠分享

在角色游戏中“极其乐意与同伴分享的”发生率为0;“经过老师提醒学习分享的”出现的比率占68%比重最大。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出,有无教师的引导对孩子的影响差别很大。观察过程中曾问过部分孩子:“你为什么同意分你的玩具给他呢?”回答通常是:“老师让给的,老师会表扬我。”“我也可以玩他的啊。”这类答案透视出孩子的分享动机主要是“诱发、互惠、权威”等等。无论如何都不会把玩具分给别人”这类现象还是存在的,占了10%。孩子的理由是“谁让他先拿到玩具啊?”总的来说,分享对中班幼儿来说更多的是作为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不具有明显的道德意义。

㈡合作

合作是出现最多的亲社会行为,各个水平所占的比重也与其他亲社会行为有所差异。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无教师指导对孩子的表现影响不大。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自主自发合作的特别多。但对游戏材料或角色的选择经常会发生纷争,许多孩子都会向老师告状,说别人怎么不对、在抢什么操作材料等。

㈢谦让

谦让不同于分享和合作,就游戏材料玩具来说,在分享和合作中“玩具是大家一起玩,是大家共有的”,而谦让就不一样,对孩子来说“玩具给了你,我就没有了”而不是“你有我也有,大家都有”;就游戏角色来说,“你要扮演,我也要扮演,你演了,我就演不成了”,孩子们很难想到“大家可以轮换着演”,所以通常没有积极主动的谦让。

㈣助人

助人是指在同伴有意或者无意地受到了心灵或者身体上的伤害时给予安慰。中班的孩子在四个水平上的表现可以说出人意料。例如:主动帮别人捡东西,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同时语言上还伴之以“不哭哦”“不痛不痛啦”等。但也有个别孩子无论怎样一点都不同情别人,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表现。

二、角色扮演法,塑造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因此,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且与他们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有着密切联系,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㈠ 角色游戏的基本特点

⒈ 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的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

⒉ 角色游戏的基本特点:

⑴ 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

⑵ 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 角色游戏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最为浓厚,幼儿玩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也十分多样与新颖。

㈡角色游戏的结构以及形式 1.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确定主题,编造情节,扮演角色,自己布置游戏环境,自己选择材料,制作玩具用品,自己设计情节,想象适当的语言、动作来进行的一种游戏。2.角色游戏的形式

“游戏是儿童为了寻找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并具有多样化特点。”就是说一种活动能使幼儿感到开心、好玩、有意思,并以此为目的主动投身其中,积极从事的,这就是游戏。而角色游戏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使用玩具、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又是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

㈢ 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⒈ 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行为,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我们不断设置各种分享的游戏练习以提升他们与他人分享的意识。

例如:在“娃娃家”游戏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部电话机、一辆小推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食物,并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物品?启发幼儿学习分享,共同享用娃娃家内的物品、玩具,并用各种食物招待客人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交往的同时分享行为也能随之产生。

⒉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交往行为的机会。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反映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合作交往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体验着他们的情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逼真的表现所担当的角色,与同伴合作交往。

如:在玩“开餐馆”的游戏中,扮演服务员的小朋友,会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客人,说:“欢迎光临”。客人入座后便向他们询问:“小姐需要喝点什么?”,“先生请您点菜”。客人吃完饭走了以后,服务员便彬彬有礼地对客人说:“欢迎下次再来。”又如:“娃娃家”的游戏中,“爸爸”下班回到家了,“孩子”说:“爸爸,您累了吧!快洗洗脸,先喝杯水,休息休息吧!”这样幼儿便学着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等好的思想行为,学会正确的方法与同伴合作玩,发展正常的交往关系。

⒊ 培养幼儿的谦让意识 角色游戏中要进行角色的分配,为了培养幼儿的主导性,体现以幼儿为主体,角色游戏应由幼儿自己分配角色,但这样会出现争抢角色的现象。在活动中,你要当售货员,我也要当售货员,你要做司机,他也要做,争论不休。怎么办呢? 如:在一次角色游戏中,有两个幼儿在玩角色游戏,他们打算开汽车,但是角色中有少许的车辆提供,于是就有两个幼儿都想享用同一辆汽车,这时一个幼儿就对另一个幼儿说:“我们来猜拳,看谁赢了谁来当今天的司机。”另一个幼儿说:“好吧。”在彼此的协议下,角色分配就这样获得了成功。而在这个时候,又有其他的幼儿想加入他们的游戏,人数越多,角色的分配就越复杂,他们之间的合作行为就越能体现出来,有限的外部环境促使他们不得不学会谦让——后来居上的幼儿就会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协商。

⒋ 培养幼儿的助人意识

角色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而实现其角色转换过程,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每为幼儿都有参与角色行为练习的机会,他们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理解帮助别人的快感。

例如:我在介入游戏时,当一名没钱来医院里治病的重伤病人,这时,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能慷慨解囊,主动上前帮忙或是积极地想办法,表现出了最起码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我对这些表现都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正确引导。

三、适时指导,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创造条件

通过对中班幼儿游戏过程中亲社会行为发生现状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分享、谦让、助人、合作、公共道德”等五种亲社会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游戏中,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的观念和引导方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

游戏中的角色、情景、幼儿自己的表现与展开,都依赖于幼儿间的社会交往。角色扮演法要求教育者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角色,使角色扮演具有针对性,以提高角色扮演的效果。角色游戏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该如何有效组织开展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呢?

第一、材料灵活多变,丰富游戏内容

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幼儿游戏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教师布置的环境、材料的投放。教师所选的材料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要种类丰富,不一定要形象、逼真的。材料简单,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果提供的材料是现成的,分工非常细,幼儿就不需要协商讨论,更不需要想象与创造,那么孩子就不感兴趣,材料就成了摆设。再次要定期增添或更换部分材料,吸引幼儿兴趣。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第二、教师认真观察,适时角色参与

在游戏中教师先观察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情况,如果情节简单,应考虑如何丰富幼儿这反面的经验。然后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正确。如有的幼儿用手拿东西“吃”,“司机”开车到处跑,不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需要教师纠正。

幼儿特别喜欢教师跟他们一起玩,教师参与游戏时,幼儿非常兴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遇到困难,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在一次游戏中,教师以一名角色身份(顾客)参与了幼儿的活动,招呼——入座——点菜——上菜——品尝——征询——致谢,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就把“点菜”这一新颖的游戏方式传递给了幼儿,影响幼儿的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各有分工但有相互协调配合,教师要鼓励得到锻炼与发展,为幼儿以后的社交提供必要的准备。

第三,最后教师讲评,愉快结束游戏

要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就需要教师掌握时机,即在幼儿游戏兴致尚存的时候结束游戏让幼儿还盼着下次的游戏。收拾整理材料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好的结束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玩具,做事有始有终。游戏结束后应进行简单的讲评。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游戏得失,更有利于促进下次游戏的开展。

第四,家园共同教育,积累社会经验

在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时,不要只注意“物”,更要注意“人”。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认知水平的提高。角色游戏反映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人的分工合作关系,同时在游戏中学会分配角色、协调同伴间关系,对于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难免全盘吸收,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

四、实践结果

通过一学期的角色游戏的锻炼,再次从分享、谦让、助人、合作共玩、归还物品方面来调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观察时间为:2011年3月周二、周四下午3:00—3:30,共计5天。

中班上学期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等 级 标准差 总是能 有时能 需要提醒 不能 分享 19% 29% 46% 6% 0.17 共玩 27% 30% 40% 3% 0.16 谦让 22% 28% 43% 7% 0.15 助人 34% 20% 42% 4% 0.17 本次调查表明, 在角色游戏中能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角色游戏材料的使用、角色选择的范围、角色扮演技能、游戏时间、互动行为和语言沟通6个方面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直接表现,这些反映了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的高低。通过一学期的调查,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其心理水平都有一定的发展,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点采择能力,能够注意和体会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这为其友好交往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发现,角色区的规则教育,以简单的一两句话告诉幼儿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五、总结

《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于“亲社会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分享、合作、谦让,以保证游戏的顺序进行。本文就角色游戏对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做了实践研究,将江干区某幼儿园两个中班所有幼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研究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情况。通过实践研究发现角色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幼儿在社会行为中分享、合作共玩、谦让、助人的意识,进一步确定角色游戏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提高角色游戏的质量,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内容,积极参与其中,联合家长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浅谈性别角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篇6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性别角色行为是指个人实际所表现的行为模式。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接受成人影响与教育的结果。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性教育,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将研究中心放在父母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而对于教师、同伴对其影响的研究却不多。家庭教育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决不能取代幼儿园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教师、同伴的影响是父母所无法取代的。三至六岁正是孩子的模仿性、向师性、可塑性很强的年龄阶段,大人尤其是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眼里是极其正确、极其完美的,对他们的个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在幼儿园里,教师与同伴对幼儿的影响比较明显,如何让这些影响尽可能地减轻,让幼儿自然地发展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对幼儿玩具选择行为的影响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规定一个玩具最多两幼儿参与,后来的幼儿选择其他的玩具。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选择同一玩具的人数虽受限制,但男孩选择的玩具多以男孩玩具为主,如建筑类;女孩选择的玩具多以中性玩具为主,包括花店、画画、茶馆、烧烤店、语言角、图书角、科学角等。

现在正规幼儿园中的玩具设施多以中性玩具为主,大多数幼儿在活动中选择的玩具也以中性玩具为主。我们发现,有些幼儿想选择与性别一致的玩具时,幼儿玩具数量的不足和人数的限制,而不得不放弃,转而选择中性玩具,尽管中性玩具利于男孩与女孩的交往,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在也有男孩直接选择女性玩具,这样对于幼儿往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根据幼儿的性别不同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男性玩具和女性玩具是不可忽视的。

二、关注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在日本,男幼儿教师是7%;在美国,男幼儿教师是10%。而现今我国的幼儿园中绝大多数都为女教师,男孩从出生到入园与女性的接触较多,而能接触到的男教师几乎是凤毛麟角。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中,女教师那种女性特点的潜移默化使得一些男孩对女性比较依恋,没有男子汉的角色榜样。当他需要在足够的空间做大幅度肢体运动发泄精力与体力时,往往被母亲和教师压抑住。如果有了男教师,幼儿有了男子汉的角色榜样,对幼儿的角色行为必然有所影响。教师对于男孩子应当宽容一些,多提供他们与成年男性交往的机会,发挥男性作用,允许男孩子们的肢体运动,鼓励男孩体会男子汉的感受。因此,在幼儿园,男性教师已成为某种必需。目前幼儿园的教师多数是女教师,但我们也应关注女教师的性别影响。不要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不要总认为男孩应有更强的独立性,女孩则应富于同情心、温顺。如果女孩子整天踢球、爬树,和男孩子泡在一起,教师不能说:“这哪里像个女孩?!”应让孩子自然地发展。

三、注意同伴对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

我班的女孩顾益闻游戏结束后一进门就急匆匆地冲进厕所,站着就小便起来,把裤子都尿湿了。在教师询问原因为什么站着上厕所时她很委屈的说:某某男孩也是那样小便的。从这个案例中表明:同伴对幼儿的性别角色行为起着榜样提醒作用。三四岁的孩子好奇心特别重,看到男孩站着上厕所女孩也会跟着学,说明孩子在探索自己和他人,进而进行着模仿。但老师仍应在一日生活环节中,通过随机教育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及外形特征。如:要让小班孩子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知道男孩要站着小便、女孩要蹲着小便等。

幼儿进入集体教育环境后,同伴在孩子的生活中地位增强,强化和惩罚对孩子的影响渐趋重要。虽然同伴对幼儿的影响仅仅起到提醒作用,但我们不能小瞧或忽视同伴的影响作用,它在一定时间里对幼儿的影响会超过我们对其的评估。当幼儿从事与性别相适宜的活动时,即使有其他孩子干预,他也不会停止这项好玩的事情,但如果孩子从事与性别不适宜的活动时,同伴的惩罚,如讥笑则能使其迅速终止这项活动。幼儿世界里,同伴是不可缺的,他不仅仅是孩子炫耀的对象,还是对比的对象。有时,同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对幼儿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所认为。所以,我们不能小看了同伴的影响。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篇7

既然角色游戏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十分重要, 那就要求教育者重视角色游戏的进行, 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呢?

一、进行有延续性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能够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的东西化作幼儿成长所必需的经验让其掌握。 但是, 现阶段幼儿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强, 一项经验的习得往往要靠多次重复, 所以游戏的延续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有延续性的角色游戏能够使幼儿将这种经验不断强化、巩固, 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角色游戏的延续性可以是同一个游戏的不断延续, 如延续几天都进行医生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加强助人精神。 也可以是同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延续, 如几天都进行不同的游戏, 但是起到的都是训练幼儿的同一种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强调一点, 角色游戏需要有延续性。 因此, 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 要注意延续性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生成性教学

罗祖兵对生成性教学的定义是: 生成性教学即生成性思维视角下的一种教学形态。 生成性思维即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以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

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意大利瑞吉欧教学法, 在生成性教学方面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瑞吉欧的幼儿园中, 不可能出现教师刻板地跟着计划好的教案一板一眼地教学, 不可能出现任何预先设计好的教育活动。 完全是教师随学生走, 学生的思维想到哪教师就跟到哪, 为其提供学习的情境, 并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和思维。

在指导角色游戏时注重生成性教学, 能够及时解决幼儿的各种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和日常活动等与孩子共同交往的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孩子的行为与表现, 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发生偏颇, 教师即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地组织角色游戏, 对幼儿进行教育。 生成性教学是一种发现及处理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 在问题没有变严重之前就加以制止和指导, 将孩子引向正确的道路。

三、积极进行游戏评价

无论是教师的评价或是幼儿同伴间的评价都具有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功效。 教师或同伴加以表扬鼓励, 良好的行为得到加强, 养成习惯, 不良的行为教师制止, 加以规避, 及时改正。 那么,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 评价的时机非常重要, 可以在严重错误后直接评价纠正, 也可以在不严重问题发生的情况下, 待幼儿游戏结束后及时评价, 并且不能在游戏结束很久, 幼儿都失去兴趣时再评价, 这时候往往不能对幼儿进行较有效的教育。

评价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 精神评价与物质评价。 笔者比较主张对良好的行为进行评价强化, 对不良行为有所忽略。 物质评价主要指教师借助一些贴画、玩具等对幼儿的行为加以评价。 对于亲社会行为可以给予强化。 精神评价主要指运用言语、行为等对幼儿的行为加以评价。 强化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拥抱, 或一个赞许的眼神。 忽视可以是对幼儿不关注。

四、“戏”后反思

在角色游戏进行时, 有时候一个问题的突然出现会让人猝不及防, 当下不知怎么解决或者当时的解决方式稍有不妥, 那么“戏”后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找出不足, 在进行深入思考后, 想出妥善的解决方法在今后的游戏指导中灵活运用。 同样的, 如果一个问题被很好地解决时, 则也需要反思, 哪里做得好? 怎么做的? 还能不能做得更好? 总结经验,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中, 每天会经历各种事件和故事, 我们可以用文字方式将这些记录下来, 既方便以后的整理记忆, 又是一个重新思考的过程、自我升华的过程。 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 可以将一个活动形成方案记录下来, 并在方案的基础上写活动后反思, 我将它称为方案记录。 也可以将形成的经验记录下来, 我将它称为经验记录。 方案记录比较适合教师观察了游戏的整个过程, 能够将游戏从头至尾梳理下来, 并在方案后附上自己对此游戏的反思。 方案记录的优点是比较有针对性的, 如幼儿在以后的同样游戏中出现类似问题, 教师能够以最迅速、最准确的方法手段解决, 缺点是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 经验记录比较适合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参与进来, 没有观察到整个过程, 但是从此次指导过程中总结出经验, 并将经验记录下来。 经验记录的优点是适用范围广, 可以广泛运用于今后的游戏中。

角色游戏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社会交往的机会, 从而发展其亲社会行为。 教师更应当正确恰当地组织角色游戏, 充分考虑幼儿的气质类型, 尊重幼儿的想象及自我组织的规则, 以帮助幼儿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促进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幼儿社会交往的研究[J].教育导刊, 2006.

[2]杨丽珠,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张燕.在反思中成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角色行为 篇8

一、用行动形成积极的情感, 促进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

刚入园的孩子情绪波动大, 如果你放松就像野马一样到处乱跑, 如果你不遂他意, 那情绪就来了, 常常为小事而哭闹, 讲道理不行, 用有趣的事吸引容易激动, 越哭越厉害。只有用行动会使他安静。如: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 我把她带到娃娃家中, 拿毛巾给她擦擦脸, 倒点水给她喝, 我悄悄地跟她说, 妈妈上班了过一会儿就来, 想她就打电话。这像妈妈一样的爱抚动作, 孩子顿时感到温暖不再哭了, 形成积极的情感, 东看看、西瞧瞧, 拿起娃娃家中的假电话就打, 一边打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妈妈我想你了, 赶紧来接我;好的, 宝宝乖, 妈妈一会儿就来。当你问她妈妈怎么说的。她会告诉你:妈妈一会儿就来。积极情感的出现, 注意力有所转移投入到活动当中, 从而减少或改变对成人的依赖行为。

二、模仿成人、同伴影响不良行为的改变

1. 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幼儿去模仿。

模仿是3~4岁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良好的行为习惯常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如:孩子在家喜欢当爸爸妈妈, 在幼儿园喜欢当老师, 医生家的孩子喜欢当医生, 这就是孩子在环境中模仿的作用。你创造的环境如果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班的娃娃家模拟现实中家的场景, 有淡粉的墙壁、粉红色的纱巾吊饰, 绿色的地毯, 娃娃家适用的家具一套, 彩色的小床、黄色柜子、粉红色的餐桌及白色实用的微波炉等, 很像现实中一个温馨的家。孩子见了就立刻钻进去玩一玩。大人见了也会立刻停下脚步欣赏一下。这些足够吸引孩子主动游戏, 在这里我们可以真实地做蛋糕、水果沙拉、炒瓜子, 练习扣纽扣、给娃娃穿衣服、喂饭等。幼儿在亲身实践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显现生活中模仿来的经验, 从而减少或改变对成人的依赖行为。活动结束时老师和孩子一起整理, 还能改变懒惰、丢三落四、物放无序等不良的行为。

2. 对模仿的良好的行为给予刺激和强化。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要参与游戏,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 让孩子重复某类角色个别的典型动作, 这样他的动作就会变得有意识, 而不是先前的无意识状态。这样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给孩子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对做出正确动作的行为给予鼓励, 如:奖励小面贴、棒棒糖、小花等, 正确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引起其他幼儿的欲望:原来这样做可以得到面贴、小花、糖果嘞!这样不良行为就会得以转化, 良好的行为动作就得到发展。小班幼儿处于学玩游戏阶段, 角色游戏直接靠模仿成人和同伴。与同伴游戏时, 采取能力强的影响能力弱的, 对能力强的幼儿行为, 加以夸大及时奖励刺激, 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所以说对良好的行为动作及时鼓励、强化, 对小班幼儿很有效。因为小班幼儿对教师的行动很少有不认同的态度, 老师表扬某某小朋友坐得直, 其他小朋友也立即直起腰杆。

三、在角色游戏中运用玩具改变不良行为

1. 提供足够数量的玩具。

角色游戏中离不开游戏材料的辅助和支持, 这里我们统称为玩具。小班的孩子, 看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 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们把同样角色的玩具制作多份, 各种角色的玩具分批投放, 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满足幼儿的需求, 如:给娃娃穿衣, 孩子从家中带来了许多自己喜爱的布娃娃, 以及穿小的旧衣物若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操作的玩具, 边玩还像模像样学着妈妈给宝宝穿衣的样子, 精心地慢慢地穿。这样孩子就避免为了同一个玩具而发生争执, 减少暴力行为的出现, 同时练就了穿衣服的本领。

2. 利用玩具来假想。

想象是幼儿角色游戏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一支白板笔孩子可以把它想象成金箍棒, 只要师父一点说定到处乱窜乱蹦的宝宝就要立刻停止不动, 再说变到位子上时宝宝很乐意地到达自己的位子。孩子喜欢以想象中的形象自居, 这是幼儿想象的心理特点。幼儿很喜爱孙悟空的形象, 所以孙悟空的聪明机灵讲道理, 爱憎分明, 听从师父的教导等等, 都是幼儿乐意模仿学习的方面。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 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我认为小班时期, 在玩角色游戏时做到以上这些方面, 才能更好地保证角色游戏作用的发挥, 帮助幼儿改掉不良的行为, 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发展, 也就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通过角色游戏改变不良行为, 不仅会轻松愉快地达到教育目的, 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角色游戏的开展释放了幼儿的情感, 幼儿的不良行为才容易外露, 通过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 再对良好的行为进行强化练习形成习惯。

角色行为 篇9

关键词:角色游戏,亲社会行为,游戏环境,游戏主题,游戏材料

幼儿园教学中, 角色扮演 (role-playing) 是一种孩子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 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以增进孩子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 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 提高角色承担能力与亲社会行为能力。角色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亲近社会、塑造健全人格的纽带。孩子在不断感知周围世界的过程中, 迸发探索的激情, 对社会角色进行学习、模仿, 使亲社会行为能力大大提高。角色扮演的成败离不开游戏环境的创设。角色游戏即孩子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 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 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的内心情感, 学会理解、合作、帮助等。这一切都以环境为载体。孩子在游戏环境中通过扮演角色, 可以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因此, 如何为孩子创设一个良性、健康的游戏环境对促进孩子的个性和亲社会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里的游戏环境创设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区角环境创设, 包括所有能提高孩子角色游戏有效性的方方面面, 容纳了孩子进行角色扮演, 提高亲社会行为能力的环境前提。

一、整合游戏主题, 培养亲社会行为意识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 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 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等等。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前提, 角色游戏是提高幼儿亲社会能力的途径, 它能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在角色游戏中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一) 确立游戏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 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来影响、感染幼儿。亲社会行为意识需要从孩子切实生活的环境中去培养。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均与社会生活有关。

(二) 制定游戏规则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规则是在确立角色游戏主题的前提下形成的, 它是柔和的、隐性的, 他总是以一种幼儿可接受的、和蔼的方式出现。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 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做好以外, 没有别的目的;严酷的纪律不应当用在与功课或文学练习有关的事情上面, 只能遇到道德问题感受危险的时候才施用。”规则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 总是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是孩子在感知社会生活时自然接受了的, 无需老师以强硬的态度明文规定。我们就是在正确把握游戏主题的前提下, 引导幼儿观察、感知社会生活, 形成规则意识,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游戏, 有意识地激励、提高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意识的。

二、投放游戏材料, 提高亲社会行为能力

环境具有教育性和科学性, 而非只一味地追求外表的光鲜亮丽。为孩子提供丰富、全面、美观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前提。这里说的物质环境包括逼真的大环境的布置和投放游戏材料。在创设具有极强情境性的环境基础下, 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合理地投放游戏材料, 提高幼儿亲社会的能力。

(一) 投放游戏材料, 符合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 我发现这需要老师不断地思考, 正确把握游戏材料的投放。这需要老师的“巧思”和“巧手”。为孩子制作种类繁多的玩具, 是老师的分内事儿。同时, 游戏是在已获得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果投放的材料没有符合客观现实, 会使孩子感到困惑、迷茫, 对社会、对世界产生怀疑。所以, 投放的材料一定要符合生活、生产的规律。

(二) 投放游戏材料, 提高操作性和创造性

不恰当的游戏材料投放也会使孩子成为不动脑筋的“搬运工”, 游戏缺乏操作性和创造性。起初在游戏中, 孩子买卖得激情澎湃, 很认真地进行社会交往, 久而久之, 原有的兴趣荡然无存。我不断思考, 发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我为孩子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 孩子不用创造, 当然“清闲”。杜威说过:“让孩子在不同活动中忙碌着, 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得让孩子们“忙”起来, 于是, 我撤走部分成品, 换上半成品, 请孩子操作。

角色游戏能促进孩子智力、情感、个性、创造性和亲社会行为等健全人格的养成。角色游戏是孩子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 是孩子形成亲社会行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角色行为 篇10

一、参谋角色

大课间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一方面必须以班主任为中心,通过班主任的感召力和约束力有效地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另一方面,需要体育教师针对活动的内容、方法、规则、组织、评价、场地安排、器材的设计与使用等,为学校和班主任提供专业的分析、预设预案、参考建议和组织策略,当好学校和班主任的参谋、助手,从专业的角度尽量使大课间活动更具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

二、协助角色

要使大课间精彩、实效、安全,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包揽是不行的。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班主任的交流与沟通,尽最大努力协助班主任做好大课间的组织工作,协助班主任通过大课间活动进一步加强班风、学风的建设,增强各班级内部的凝聚力。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往往要同时负责几个班级,因此要尽量把自己所负责的班级安排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以便于自己能够在第一时间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同时,要求体育教师对自己所负责各班级的具体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做到辅导有重点、有策略;要求体育教师要做到“眼快”、“心快”、“手快”、“腿快”,能够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

三、引领角色

大课间活动是一个程序化、系统化较强的集体性活动,体育教师应会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紧扣活动的需要,抓住活动的重点问题或疑难问题,依托群体智慧进行集体攻关,使活动组织最佳化、活动过程最优化;活动开展之前应依据全校活动方案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1.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大课间活动中部分项目的活动方法、规则、注意事项等,为提高活动的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各班培养几个体育骨干和小帮手,并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他们敢做、敢讲、敢领、敢管、胆大心细、认真负责、积极参与的作风,使他们具备协助教师进行活动组织、队伍调动、纪律维护、安全监察等能力,引领他们积极、自主地搞好搞活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3.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培训。在大课间活动中,班主任对部分项目也不了解,单独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非常困难。因此,在活动前,体育教师应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进行培训,并要求全体教师以班主任为中心,分工合作、团结一致,以加强活动的引导、组织和管理力度,并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研究角色

大课间活动是一个全新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它的研究既有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必要性,更有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紧迫性,体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成为大课间活动的孜孜不倦的学习者、问题的探索者、新的体育课外活动的实践者和学校群体活动改革的专业指导者。体育教师应通过自身的现实体验,通过自己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全面、深入地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体育教师策划、组织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在大课间活动中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划分活动区域、如何在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主的基础上使内容多样化?如何突出活动的渗透性,使大课间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如何关注共性的同时更突出个性的发展和发挥?如何既突出活动的精彩又确保活动的安全,保障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建立健全大课间活动的评价激励机制,使活动更持久化、深入化。

上一篇:通用模板下一篇:历史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