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内涵

2024-05-24

长征精神的内涵(精选十篇)

长征精神的内涵 篇1

一、坚定的革命理想与共产主义信念

坚定的革命理想与共产主义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P110)。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仅要同反革命力量作斗争,而且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生死博弈。“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4]正是这种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成为了红军长征路上战胜困难、奋勇向前的力量源泉。

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核心。红军长征发生在中日民族矛盾与国共两党的危机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之下:一方面,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中日的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日本帝国主义的挑衅严重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连续不断的围剿行动严重影响了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的存亡。在严峻形势之下,红军决定把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在“围剿”与反“围剿”的血战中突破重围,辗转到达陕甘宁地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又竭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体现了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基本要求。这种团结主要体现在全党全军的团结和军民的团结之中。一方面,“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团结,是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5]——遵义会议统一了全党思想,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要求独立自主、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红军与人民群众建立“鱼水之情”,“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6],从而使红军获得了许多来自群众的物质帮助、兵力支援和精神慰藉。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和精神保证。

四、独立自主、事实求是的精神

独立自主、事实求是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根本指南。胡锦涛同志曾说:“只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7]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由中共中央高层存在“左倾”教条主义倾向,照搬他国经验,不顾红军实际情况造成的。而长征的过程就是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左”倾教条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过程,是党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过程。在遵义会议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使红军长征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五、艰苦奋斗、乐观未来的精神

艰苦奋斗、乐观未来的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外在体现。聂荣臻同志曾说:“求解放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帮助我们克服了千难万险”[8]。空气稀薄的高寒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给长征之路带来了极为严酷的挑战,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等口号的鼓舞下一次次地突破自我;同时,在与反革命势力的殊死搏斗之中,红军战士依旧克服着生理和心理的极大考验,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顽强斗争。毛泽东同志曾经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形象地形容红军战士在长征过程中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

中国红军长征是历史上传播理想信念的远征,长征精神是中华大地上璀璨闪耀的民族精神。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感受这段艰苦岁月,用心去体悟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我们仍然有必要让长征精神活跃在高校这一理论阵地之上,积极推动个体人格的优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推动更多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149.

[2][6][7]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J].求是杂志,2006,(12).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石仲泉.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80周年[J].苏区研究,2015,(1):14.

[5]袁银传.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6):677.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篇2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历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长征中的作战,更是在敌强我弱,红军兵力、装备居于绝对劣势且无后方依托的战况下进行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克服重重困难,红军终于战胜了敌兵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的西南历程与长征精神的形成 篇3

在西南把推进革命事业与争取民族解放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了“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是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逐步降为次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积极宣传抗日思想,使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和解放一切被压迫劳苦大众的革命主张深入人心,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使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的阶段。红军转战西南的艰苦斗争实践也极大地磨炼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把朴素的阶级感情和阶级意识升华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北上抗日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把红军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锻铸成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之旅。

在西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的形成

遵义会议之前,党内领导者脱离中国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接连失利。惨痛的教训促使我们党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指导问题,逐步形成了以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基本点的思想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军事斗争实践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实事求是也因此成为党指挥战争、领导长征的根本思想方法。以此为转折,红军在战略全局上一改被动受挫的严峻局面,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西南经受住了极端恶劣环境的严酷考验,促进了“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是在极其险恶的战场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尤其是在转战西南期间,红军始终处于强大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所到之处自然条件恶劣,粮食、医药、被服等严重匮乏,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中,爬雪山、过草地是极其艰苦的过程。但红军翻越了20多座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的雪山,走过了人迹罕至、泥沼密布的松潘水草地,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正是在西南地区这种艰苦卓绝的征途中,红军官兵的生命意志和精神力量被充分激发出来,锤炼和升华了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精神。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这样评价道:“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在西南实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团结,促进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的形成

在转战西南期间,红军各部自觉维护大局、坚决执行命令,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来保证全局的胜利,全体将士顾大局、守纪律、讲团结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遵义会议上,通过实行正确的党内斗争方针,集中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把对博古等人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从革命事业的大局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空前的团结使得红军各部之间分则能密切协同、合则能一致行动,显示出革命军队的高度统一;使得红军官兵之间以高度的阶级友爱和革命责任感,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凝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在艰苦斗争中,红军官兵还锤炼了铁的纪律观念,能够做到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情况多么危急都严格遵守党和红军的各项纪律。

在西南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促进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中,由于敌人的威胁控制和欺骗宣传,沿途尤其是西南地区许多群众对党和红军抱有很深的成见和敌意。但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使沿途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从而赢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红军到达毛尔盖后,在寒冷天氣中宁可露宿在大树旁、屋檐下,也不入室扰民;面对满地即将成熟的青稞,宁可挖野菜、采蘑菇充饥,也不动群众一棵庄稼。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长征经过的西南各地尽管大多人烟稀少、物质匮乏,但各族群众仍然竭尽所能地支援红军,并踊跃参加红军,谱写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起艰苦奋斗的动人篇章。

长征精神的内涵 篇4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挠不折、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

历史告诉我们,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乃至生命写就的,充满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波澜壮阔、震撼灵魂的瑰丽史诗,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虽然红军长征的故事早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的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习近平同志指出:“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了传承长征精神,让其灌输进我们的民族灵魂,我们的启蒙教育、中小学课本,都应当渲染长征的故事,弘扬长征的精神,让大家时刻铭记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

回望源头汲取智慧营养,面向未来思考使命担当。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长征精神都要发扬光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尽管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过是新长征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目标,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这就告诫全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新长征过程中,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长征精神征文 长征精神概念 篇5

导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广西图书馆特别面向全区读者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活动,并将邀请有关专家老师对稿件进行评选。下面是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征文1000字,欢迎参考。

篇一: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征文1000字

心被一股强烈的力量吸附包裹着,心中霎时涌动着一阵又一阵的感慨,它将埋于我心底的那份最深沉的崇敬唤起,让你我一同去追溯那共和国不容忘却的不老岁月——长征。

从1930年起,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但都以失败告终。1933年秋,红军组织第五次“反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完全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执意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克服重重艰险,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也并不能阻挡红军的行军路步伐,相反,他们愈挫愈勇……

1936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国民党的阴谋,同时也使得国局转危为安。

是啊!长征可谓是一曲永远嘹亮的赞歌,它曾激励着多少有志之士义无反顾地追随……长征又曾给与人们多少震撼、多少感怀,它让人不由地对革命先烈产生深切的缅怀与崇敬。

长征岁月虽已逝去,但它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却足以慰籍一颗颗空灵的心。

虽不曾身临其境去历经那浩荡的革命岁月,但也在字里行间读懂了长征的太多艰辛与不易。

是啊!好多个夜晚,我都不止一次地去思量去咀嚼长征精神给于我的感召与震动。

长征催人奋进,让人永不言弃,它告诉我:没有执着的信念、坚定的决心,便不会将自身真正融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中。

如果没有红军的四渡赤水河、强渡金沙江的悲壮,如果没有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如果没有红军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的草地的极限挑战,又怎能有长征的胜利呢?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调集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依附牵制的信念更有力量……

因此,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不应被眼前的困惑所羁绊,要用火一般的高效应与铁一样的意志力去克服,要用一种格斗士的精神去战胜阻绊自己的羁石。

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的辛酸,我们都要以一种抗争的信念去对待,因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力量便是拼搏进取,无私无畏,永不言弃。这与长征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如今人们不是常说“爱拼才会赢”吗?是啊,如果人心趋向客观、态度悲观的话,那又怎样去战胜主观上原来就存在的事物呢?假使面对日新月异的高新产业,人们的选择倾向有很大的波动,如此商业竞技中无形中便增添了好几重门坎和关卡,如果不推陈出新,不敢承担一定风险,不敢尝试,那便是企业的懦夫与无知。

如果长征途中红军也怀着胆怯的心,那又怎么去冲破层层障碍呢?如果没有红军的坚强意志与执着毅力,如果没有坚韧信念与勇于攀岩的决心,那么红军又怎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又怎能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从而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呢?

啊!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当前的和平盛世之时,不论以后有多么尖锐,有多少锋利,我们都不会畏惧,因为你我都抱定了一颗勇敢坚定的赤子之心,因此,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长征精神带给我的感染与驯化更所向披靡的力量了。

从1936年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圆满飞行……69年了,69年的时光短暂而又漫长,这期间我们又曾多少次翘首期待着共和国的史册上一笔笔闪亮光辉啊!

不论是先前的革命历史时期,还是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征精神都将作为社会潮流的主动脉,它的历史光芒是不会被任何物质掩盖的,它将充实着每一页历史。

它的精神将会永远激励着一代代进步青年沿着它的革命轨迹,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它的光辉与锋芒将会一次又一次照亮人们前进的路。

让我们从此刻起就一同将长征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让生命融入先烈的偏执本色,让我们将长征者的驱进力量赋予自身,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一同去构造,去彩绘和谐、美好、富饶、美丽的社会,让你我紧紧依随长征者的精神力量,将爱国为民的热忱一同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吧!篇二: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征文1000字

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流伟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照现代社会这种急速更新换代的观念,早已是好几个时代过去了。按我们熟悉的某种号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不免令人生厌。然而长征却不同。人们总在不断的言说、探究、拷问。我想或许是由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吧――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现在眼前。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几万之众大破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不过数万兵将却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率八万之众勇击苻坚百万雄师……然而这些只是凭军事家的谋略,而且他们无法改变中国战乱的历史。唯有红军以数万之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们也试着学会坚强。

漫漫长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红军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撼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昔日中国的女排姑娘们是何等的神勇,“五连冠”不知使多少中国人为之振奋。然而在一次次的胜利之后,在郎平等一些老队员相继退役后,中国的女排是何处境?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畅及则衰”在饱尝了胜利和辉煌之后,中国女排开始了它从未有过的失败。昔日的世界霸主竟在一瞬间败下阵来。顷刻间,举国上下焦虑万分,人们不禁怀疑起那支曾令他们无比自豪的强队,究竟能走多远?然而就在2004年,沉寂了13年的中国女排,在议论和怀疑声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终于又一次拿回了她们期待已久的“世界冠军”。当五星红旗在雅典的奥运会馆开起时,中国的女排姑娘们含泪唱完了国歌。

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长征精神将伴随着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长征为人类历史写下了最壮丽的一页: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远的丰碑!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若要问在长征精神中学到了什么?我会回答,学到红军永存的信念!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会灭;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胜利其实就在不远处!因为:信念永存!让我们接受新的长征。

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 篇6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长征精神的内涵 篇7

一、红军长征的阶段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三方面的严峻斗争,其具体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一,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红军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博古主导的党中央错误战略决策下在湘江战役中遭受巨大损失,但是这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其二,1935年1月到1935年6月,遵义会议召开并对博古等人的军事路线提出批评,进行中央领导改组,正式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红军领导集体,此后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带领下红军初步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实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从此改变了红军被动围堵的局面。其三,1935年6月到1935年9月,红军两大主力军会师,在与张国焘等人进行反复斗争后,坚持北上,克服了雪山草地的极端艰苦环境,明确指出陕北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其四,1935年9月到1935年12月,中央红军在通渭榜罗镇会议对陕甘支队进行整编后,于同年10月到达吴起镇,并在11月下旬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在12月份召开瓦窑堡会议,对党的路线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其五,1935年12月到1936年10月,红军在东征和西征后,三大主力军在陕甘宁地区实现会师,完成长征路,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五个层面对长征精神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根本要义: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红军长征本质上就是革命力量对反革命力量的伟大斗争,在这一伟大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于尚处于建设时期,因此也必然经历着一定的内部斗争[1]。同时,红军长征还受到极端自然环境的影响,面对着饥寒伤病的考验。基于这一状况,红军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及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心、对革命胜利充满希望,进而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促使我国革命由此发生巨大的转折。

(二)集中体现: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是红军在长征经历革命斗争过程中根植于理想和信念铸就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作风,正是因为在长征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红军才能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缺乏了这种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长征精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前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务必保持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思想,切实增强政治、大局、核心和看齐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正确指南:实事求是的思想和机动灵活的战略。对党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的忠诚、不畏艰难勇于流血牺牲的精神都是红军作为革命斗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仅仅具备这些素质还无法保证革命的胜利[2]。以此对革命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唯有如此,长征精神才能够最终结出胜利的果实,开辟革命新局面。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级领导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敢作敢为,锐意进取,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重要条件: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品德高尚、严守纪律。中国红军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与其他一般军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仅组织纪律性强,并且能够顾全大局,军队中的每一个人基本都能够做到个人利益服务于整体利益;同时,在整个红军长征的革命斗争中即使遇到最大的艰难,如过雪山草地,团结友爱的精神都没有丧失,甚至一些战士为了救援战友而牺牲自己,充分表现出红军的革命友爱,这一精神的存在是红军最终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五)外部条件: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才能够促使长征精神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在漫长的长征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给予红军极大的支持,为推动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弘扬长征精神还应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长征精神的力量,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引。

三、弘扬长征精神,助推中国梦

中国梦简单的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的强烈信心和愿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党必须坚持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牺牲、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切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革命斗争过程中谱写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精神对我国社会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红军长征的阶段入手,对红军长征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期让更多的人对长征精神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红军长征,长征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后强.阿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在“长征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国西部,2015(30):8-11.

试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篇8

关键词:长征精神,文化强国战略,民族精神,时代价值

在1934年10月, 红军主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他们翻越冰雪覆盖的雪山, 穿过危机四伏的茫茫戈壁, 吃草根、咽树皮, 历经千辛万苦, 打退了敌军的围追堵截, 先后跨越十余个省, 行程超过两万里, 而以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为标志,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主力的长征, 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 有效保存了革命力量, 而且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

可以说, 红军长征不但在危急的重要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 为中国革命保留了胜利的火种, 而且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丰碑——长征精神, 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胜利前行的重要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 深刻认识并积极弘扬长征精神,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般来说, 长征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到1936年间所实施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在这次战略转移过程中, 中国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 顺利到达陕北,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培育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长征精神。

所谓长征精神, 指的是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工农红军在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 始终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始终保持革命的理想与信念,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同时, 紧紧依靠人民, 爱护群众, 同广大人民群众患难与共, 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敢于献身的精神与意志。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坚强不屈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推动我国革命事业和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弘扬长征精神, 就是要传承长征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努力克服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长征精神的重要时代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离不开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长征精神, 在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 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

中国的民族精神指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孕育出来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在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传承历史中, 各族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过程中, 坚决反抗外敌入侵, 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园, 孕育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精神, 包括“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 正是凭借着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 顺利排除了各种难险, 战胜了数倍于自己实力的强大敌人, 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和军事奇迹, 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是一项前无古人、没有任何成熟经验伟大探索, 只有大胆实践、积极吸取经验教训, 长征精神就是我们在不断前行道路中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精神支柱, 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成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资源。

(二) 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有效弥补物质力量的欠缺, 并使之充分发挥最好的效果。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就是凭借着简陋的武器和短缺的装备战胜了武器先进装备精良的敌人, 并最终取得胜利, 主要就在于工农红军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就是长征精神。面对今天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 中国既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 又必须要随时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只有弘扬长征精神, 充分调动每一名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智慧, 有效应对中华民族前进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三) 在激励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勇于创新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七十多年前的长征所凝聚的乐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境界, 有助于激励今天中华儿女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树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 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需要我们在坚定心性的基础上, 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前进道路中的艰险。当前, 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全球经济运行中还面临着较大风险, 中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红军战士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秀传统,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定必胜信心, 做到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努力排除前进道路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大胆实践, 积极创新,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 中国人民还面临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 只有深入挖掘并积极弘扬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把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结合起来,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12-27.

[2]习近平.中国梦, 人民的梦[J].当代贵州, 2013, (8) .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5-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7.

重温长征精神 篇9

日前, 来自全国30余家党报及客户端的记者齐聚四川巴中——昔日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 沿着红军的足迹, 缅怀先烈, 感悟历史。此次采访活动由四川日报全媒体集群、巴中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

采访团一行先后探访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平昌县红军石刻标语陈列园等地, 充分感受了长征的精神力量。此外, 采访团还就巴中在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调研。

论长征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 篇10

一、长征精神的和谐内涵

长征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

长征精神, 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广大中国工农红军在史无前例的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 包含着深刻的和谐内涵, 对于我们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理想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 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 有马克思主义信念, 有共产主义信念。”[2]正是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使革命前辈们在艰苦的长征中始终战不垮、苦不倒、打不败。在每位红军战士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那就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理想和信念的力量, 使每位红军战士都展现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献身精神, 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二是顾全大局的精神。红军在长征途中,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 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在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 红军严格执行党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和纪律, 得到了各族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红军严格遵守群众纪律, 不拿群众一针一钱, 为团结群众奠定了基础。没有紧密的团结, 就没有长征的胜利, 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在长征中, 实现了全党的团结。在长征中, 红军各路部队互相配合, 协同作战, 生死与共, 表现出了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精神。红军部队时刻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 主动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方便让给兄弟部队, 有时甚至用局部的牺牲去换取全局的胜利。正是因为红军长征途中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 才战胜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征的历史表明,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胜利, 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三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长征是红军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长征中的作战, 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殊死搏斗, 还有险恶的自然环境的挑战。中国工农红军凭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奇迹。在长征途中, 舍己为人、生死与共成为红军内部关系的自觉准则。红军各主力部队之间不计条件, 绝对服从上级指挥, 协同作战, 密切配合,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兄弟部队创造取胜条件。最终红军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 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四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七律·长征》中, 毛泽东同志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对红军长征中艰难困苦的真实写照, 更是对红军战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牺牲、特别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红军将士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 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长征精神为指引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 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 其内部的和谐对于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这一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 应该是高标准、高水平的文明校园,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校园。这些特征与长征精神的和谐内涵是一致的, 因此, 应切实发挥长征精神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 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艰苦卓绝的长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实践。长征经历的时间之长、困难之多、危险之大, 史无前例, 与其说是对人类生理极限的挑战, 不如说是对革命意志的考验。在巨大的困难、挑战和考验中, 红军坚持了下来,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示了极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主要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作用, 提高红军队伍的政治觉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 教育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 培养不畏艰险革命的精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协调作用, 构建和谐官兵军民关系。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3]“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应牢固树立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观念,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营造公平正义的校园氛围。

第二, 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胜利, 充分显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红军获得如此巨大的力量靠的是红军战士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靠的是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蕴涵着一定的时代特征, 其主流是积极的和健康向上的, 但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文化价值观多元, 普世价值横行,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面临着困惑与迷惘, 使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新时代教师和当代大学生首先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不懈地抓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抓好“三观”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崇高的理想信念, 归根到底来自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抓好“三观”教育,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 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 找准人生方向, 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应区分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的关系, 让长征的坚定信念、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切实得到弘扬。

第三, 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严明的组织纪律和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气度, 是广大师生不可或缺的品质。高校近年来, 正处于深入改革, 快速发展的时期, 很多学校采取了重大的改革措施, 这必然涉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如学校的扩建、“学院制”改革、权责重新划分, 以及薪酬制改革等。然而, 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 有的学校实现了平稳过渡, 而有的学校出现了尖锐的矛盾。这与广大师生是否坚持校党委统一领导, 以大局为重, 不计个人利益的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学校党委也应以人为本, 努力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一是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调动学校广大师生和各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顾全大局,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学校内部矛盾。坚持把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广大师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在长征过程中, 红军一切为了群众, 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 这是红军取得胜利的坚实后盾。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 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于坚持走群众路线。学校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应深入基层, 倾听群众呼声, 关心群众疾苦, 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 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切实发挥工会在联系群众, 听取群众心声, 反映群众意见等方面的作用。

第四, 弘扬长征精神, 加强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形成的源泉,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加社会责任感,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长征的实践, 磨炼了红军的坚韧品质和崇高境界。目前, 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怕吃苦、怕困难、求享受、浪费重等不良现象, 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日趋淡薄。艰苦奋斗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高校要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 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参与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磨砺品质、接受教育,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育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他们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6-10-23.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110.

上一篇:临床基本能力评价表下一篇:我国烟草企业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