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长征精神

2024-04-11

我眼中的长征精神(共14篇)

篇1:我眼中的长征精神

记得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部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曾有过这样的对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年华虚度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铿锵有力、英勇豪迈的言语,体现了保尔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也无数次地叩开了我的心扉,使我的脑海中又浮现起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炮火硝烟,前赴后继,奋勇前行的画卷,而此时的画外音则是毛主席那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声音,深沉而响亮地响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种为实现全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愿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信念的光辉,使我思想的灵魂又一次得到升华和萃取!

泸定桥上的铁索是冰冷刺骨的,泸定桥下的急流是汹涌无情的,而河对岸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的。革命和反革命,新生和腐朽这两股力量在泸定桥头进行着一场生死的较量,怀着推翻一切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这一坚定革命信念的红军战士,一个挨着一个、义无返顾地上了那摇晃不定的铁链,枪弹在战士的耳边呼啸,河水在身下咆哮,勇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根根黑的铁链,一个个充满生机的生命被罪恶的枪弹夺去……这些并没有吓倒我们无畏的红军战士,他们手脚并用,敏捷地向前攀爬,终于徒手登上了对岸桥头阵地,并彻底消灭了疯狂的敌人,为部队成功地打开了进军的通道,它表明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战士,能够不畏险阻,战胜任何顽敌!

看过我眼中的长征精神的人还看了:

1.关于弘扬长征精神演讲稿

篇2:我眼中的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我朗读着毛主席提笔写下的《七律。长征》,眼前,仿佛出现了红军长征途中那感人的一幕幕……

二万五千里,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用双脚踏出了一条解放之路!

恶劣的环境,没有使红军停止前进;沉重的包袱,没有使红军抱怨却步;缺衣少食的.生活,没有使红军自私自利!

而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毅行的时候吧!路上,有多少人抱怨路太远?其实,不过区区几里路;有多少人埋怨走得太累?其实,我们穿着运动鞋,走在平坦的人行道上,不知比红军的征程轻松多少;有多少人不愿背包?其实,书包里不过是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饮料……

然而,在那么严峻的情况之下,红军没有退缩,没有放弃,更没有自私自利,独享一切!

《马背上的小红军》中的小红军,在饿得奄奄一息之时,对于送到嘴边的食物,他却不为所动;面对可以骑马的诱惑,他也果断拒绝。直至咽气,他也没有抱怨过一句!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他拒绝了生存下去的可能,只为更多的人能活下去!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竟然能够这么想,这么做,而我们,却在为谁分得的课间餐多一些而争吵,这,是多大的反差?

长征途中,凛冽的寒风肆虐,一位军需处长直至冻死,也没给自己穿上一件棉衣,而是将温暖留给别人,给他人更多生的希望!

篇3:我眼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挠不折、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永远保持的初心。

历史告诉我们,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将士用鲜血、汗水乃至生命写就的,充满苦难与辉煌、曲折与胜利、付出与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波澜壮阔、震撼灵魂的瑰丽史诗,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精神支柱。虽然红军长征的故事早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的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习近平同志指出:“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了传承长征精神,让其灌输进我们的民族灵魂,我们的启蒙教育、中小学课本,都应当渲染长征的故事,弘扬长征的精神,让大家时刻铭记那段永不磨灭的历史。

回望源头汲取智慧营养,面向未来思考使命担当。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长征精神都要发扬光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尽管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仍不过是新长征的第一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宏伟战略目标,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年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长征,我们现在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这就告诫全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新长征过程中,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篇4:外国人眼中的长征

1936年8月,当红二、红六军团还在长征途中的时候,与他们一起生活了18个月的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就在英国出版了《抑制的手》,记录了他在红军及长征中的奇异经历。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陕北采访红军的外国记者是美国的著名新闻记者斯诺。1936年6月他冲破种种封锁,到达陕北根据地,对红军进行了深入采访。1937年10月,斯诺在英国出版了根据自己在中国陕北采访红军的手记汇集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第一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生动地描写了红军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的动人情景。斯诺把红军长征誉为“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轰动的影响。

1937年3月至7月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和红军的军事指挥者朱德进行了几十次谈话,成为她后来写《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基本素材。她说:“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更不能描绘出参加长征的红军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受的苦难。”“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她满怀信心地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此外,《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国的长征:艰险的6000英里》《向自由的长征》《毛泽东领导的长征》《中国红军——困难与险峻的二万五千里》等著作,都出自外国人的笔下。

长征在国际上形成的巨大影响,让很多外国政治家叹为观止。他们不吝赞美之词,盛誉长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烁今。二战期间战功赫赫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国际知名战略学家、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7月携全家一起赴贵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长征路。

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早已融入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為了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就像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1935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的史诗》一书中所说:“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内容参考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的《红军长征史》;新华社8月7日电,《外国人看长征: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解放军报》2014年刊发文章《感动世界的“红飘带”:长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篇5:我眼中的长征800字作文

沐浴在和平的阳光和雨露中,我们很少去回忆及思索那个离我们似乎很遥远的战争年代,而就是在那个战乱横生,尸横遍野的年代里,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经过了十几年的壮大,中国共产党引起了国民党的高度戒备。20世纪30年代,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改策下,先后发动五次对共产党的围剿。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军进行的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长征的漫漫长路上,不仅有敌人的枪林弹雨,还有雪山峭壁,沼泽密布的草地,还有疲倦,疾病,饥饿……但英勇无畏的红军们,却度过了这看似没有可能完成的劫难;走过了这二万五千里的艰辛历程;战胜了阴险狡猾的敌人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这说明着什么?这说明肉体上的痛苦并不能战胜他们不屈的精神!而就是在这永不放弃,视困难如草芥的精神!带领着红军在之后的困难中再次咬紧牙关,直对困难,最终打败了国民党政权,使中华大地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开创了中国的新世纪。

长征,在我眼中,并不止于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事件,实际上,它是一座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再进一步地说,长征,是一种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甚至不会想到,几十年前,那些吞糠咽菜,吃着草根,衣衫褴褛的革命前辈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战胜天险,战胜敌人的。这些即使是供给充足,全副武装的军队也无法轻易做到的事,恰恰被这缺衣少食,面有菜色的几万之众做到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用共产主义思想抚育出来的全体红军战士有着对革命理想的不倦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有的人也许会说,长征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现在在提起来已经过时了。无疑,他犯了很大的思想上的错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长征精神更具有普遍意义和实践价值,它将激励我们踏上新的征途,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篇6:我眼中的长征作文800字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上,有峡谷急流,有雪山草地,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在长征征途中,最艰辛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了。有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掌管成千上万服装分发权的处长,却因为把衣服让给战友保暖而冻死了。他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他才是真正的英雄,是舍己为人的楷模。而被他救下的人,一定不会辜负他,一定会为了报答他,更努力地投入到战斗中去。在过草地时,老班长救活了三位小红军。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他们总是为他人着想,在艰辛的长征中他们勇往直前,不退缩,将自己的理想和决心坚持到最后一刻。这种感人的例子很多,正是因为红军战士们舍己为人,互相帮助的精神,感染了祖国千千万万的人们,每个人的精神汇聚起来,成为新时代的今天。

虽然红军长征胜利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的故事家喻户晓,长征精神流传至今永垂不朽。虽说长征是由于一次失误的战略性转移,但在遥遥路途中,却体现出战士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而且在长征这种艰辛而紧张的时刻,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在共患难时学会了默契,使得战士与战士之间,战士与人民之间有了合作的关系,让百姓们信任红军。长征中的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画面历历在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管是谁,都深受感动。没有长征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篇7:我眼中的长征作文600字

虽然没有经历过战火烽烟,也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更没有经历过饿殍遍野……但是在我的心中永远铭记的是长征路上的艰辛,更难以忘怀的是漫漫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为了打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毅然离开根据地,开始了两年举世震惊的长征路。万事开头难,更难的是下定决心。我佩服毛主席的睿智、胆识和勇气,更佩服的是工农红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气魄,我看到的是团结,是大家拧成一股绳,有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所欠缺的。

如果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经典诗句只能存在于教科书或者历史书中的话,我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它应该存留于我们每位中华儿女的心间,存留于我们的血液,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也许人们常常会忘却,但是我们不能忘却,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不能忘却,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肩负着让祖国更强大的使命。

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党,没有党就没有我们。如果说连外国人斯诺﹒索尔慈伯里都对中国长征报以崇高的赞扬,作为我们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为此而骄傲和自豪呢。

篇8:伟大长征精神的世界意义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途中, 我们党通过艰苦卓绝的实践探索, 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把长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 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红军长征宣传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 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 既振奋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斗志, 也昭示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20世纪30年代初, 日本与德国法西斯逐渐成为东西方战争策源地。面对德日法西斯的猖獗, 国际上, 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 试图“自保”。在中国, 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 并加紧“围剿”红军。在中华民族与世界和平都面临极大威胁的关头, 红军在长征中高举抗日救国的正义旗帜, 成为划破黑暗世界的曙光。1934年7月,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党政军领导人联名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与一切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开展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长征途中, 党中央不断在红军中开展对日作战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抗日立场与坚决的行动, 也使众多的国际友人坚信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依靠,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希望。美国作家拉奇曼曾著文指出, 长征“对本世纪30年代那些惧怕抗击法西斯的人们, 是一个强有力的鼓舞”。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读完《西行漫记》后曾3次会见斯诺, 向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军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情况, 并说“我觉得这样的人是会赢得战争的”。

长征的胜利, 使中共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由江南奠基于西北, 将更靠近抗日战争前线的陕北确立为中共中央领导指挥抗日斗争的中心。它向世界表明:中国工农红军已走到抗日的前沿阵地, 反击日本法西斯的事业有了一个可靠的根据地和坚强的支柱。抗击日本不只是中国的事, 也是亚洲的事, 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1936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军委为庆祝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发表通电所言:“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 也将向正在革命怒涛中的西班牙民族证明, 我们是他们反对法西斯反革命的好朋友;将向法国、比国、捷克国及全欧洲各国爱好和平的民族证明, 我们是他们防御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好朋友;将向英勇抗争至死不屈的亚比西尼亚民族证明, 我们是他们反对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好朋友, 将向全世界一切被压迫的国家与民族证明, 我们是他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好朋友。”

国际共运史上的丰碑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揭示, 红军之所以能战胜优势敌军的围追堵截, 经受住异常艰难困苦的考验, 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业, 其根本原因在于红军指战员有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理想与信念的力量, 凝聚成这支无坚不摧的战斗队伍。

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共产国际, 对于红军长征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对它的胜利予以高度的评价。1935年7月,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 此刻红军长征虽然没有结束, 但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中央红军已于一个月前到达四川懋功地区, 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威廉·皮克在大会报告中, 高度评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国红军的英勇斗争, 成了整个殖民地世界劳动人民的榜样。”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曼努意斯基在大会总结报告中, 详细描述了长征的艰难困苦与红军的英勇顽强, 高度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红军具有中国任何军阀军队所不能击破的高度的觉悟性, 超人的坚忍性和战斗精神”, 并号召各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斗争的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当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 共产国际特使张浩 (林育英) 从莫斯科回到中国。他代表共产国际指出, “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 并认为中国党在共产国际队伍中除联共外是属于第一位, 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革命伟大因素, 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 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这充分反映了共产国际对中国红军及其长征的高度评价。

红军长征的胜利, 也使各国共产党人为之鼓舞。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巴叶塔曾表示,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鼓舞了意大利的反法西斯斗争, “使我们的抵抗意志变得更加坚强了”。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斗争时期, 曾两次编印小册子介绍中国红军长征, 以激励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的战斗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西班牙人民以中国红军长征为榜样, 激励当地青年的反法西斯热情。在亚非拉地区的革命组织和游击队员中, 也传诵着红军长征的事迹, 激励着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斗志。

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 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长征的壮举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目光, 受到世人的高度称颂。伟大长征精神, 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更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红军长征胜利的传奇, 早已超越国界, 为各国人民所传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壮举的外国记者。他在《西行漫记》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长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 像一把烈焰, 贯穿着这一切, 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 或者在大自然面前, 上帝面前, 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 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国作家海伦·福斯特、德国友好人士王安娜等人, 在他们撰写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续西行漫记》《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等作品中, 都对红军长征作出了高度评价, 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 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 是“无与伦比的现代奥德赛史诗”。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也赞叹, 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许多外国政治家、军事家、学者都为长征精神所折服, 并乐意做长征精神的传播者。

众多国际友人还对长征经过的山川城镇、战斗遗址兴趣浓厚, 他们选择重走长征路, 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兹·布热津斯基于1981年9月携带全家人考察访问了长征经过的贵阳、遵义、安顺场、泸定桥等地。在娄山关他自豪地说:“我是登上娄山关的第一个美国人”, 回国后写成《寻访毛泽东的长征路》, 特别指出“要是对于长征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们对这个民族及其领导人的内心世界也就会有更多的了解”。1984年, 76岁的索尔兹伯里来到中国, 乘车走完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路线, 随后写下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该著作在美国出版后迅速引起全球读者的关注, 目前已有多种语言的译本在数十个国家出版。今天仍然有许多外国朋友跋涉在长征沿途的不同路段, 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长征、体悟长征。他们走进这段历史的同时, 这段历史也在融入世界。

篇9:长征的西南历程与长征精神的形成

在西南把推进革命事业与争取民族解放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了“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是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逐步降为次要矛盾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积极宣传抗日思想,使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和解放一切被压迫劳苦大众的革命主张深入人心,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立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确定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使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的阶段。红军转战西南的艰苦斗争实践也极大地磨炼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意志品质,促使他们把朴素的阶级感情和阶级意识升华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北上抗日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信念,把红军这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锻铸成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钢铁之旅。

在西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的形成

遵义会议之前,党内领导者脱离中国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接连失利。惨痛的教训促使我们党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指导问题,逐步形成了以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基本点的思想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军事斗争实践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实事求是也因此成为党指挥战争、领导长征的根本思想方法。以此为转折,红军在战略全局上一改被动受挫的严峻局面,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在西南经受住了极端恶劣环境的严酷考验,促进了“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是在极其险恶的战场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尤其是在转战西南期间,红军始终处于强大敌人的封锁包围之中,所到之处自然条件恶劣,粮食、医药、被服等严重匮乏,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中,爬雪山、过草地是极其艰苦的过程。但红军翻越了20多座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的雪山,走过了人迹罕至、泥沼密布的松潘水草地,以钢铁般的意志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正是在西南地区这种艰苦卓绝的征途中,红军官兵的生命意志和精神力量被充分激发出来,锤炼和升华了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压倒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革命精神。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这样评价道:“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在西南实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团结,促进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的形成

在转战西南期间,红军各部自觉维护大局、坚决执行命令,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来保证全局的胜利,全体将士顾大局、守纪律、讲团结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遵义会议上,通过实行正确的党内斗争方针,集中解决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把对博古等人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从革命事业的大局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做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空前的团结使得红军各部之间分则能密切协同、合则能一致行动,显示出革命军队的高度统一;使得红军官兵之间以高度的阶级友爱和革命责任感,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凝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在艰苦斗争中,红军官兵还锤炼了铁的纪律观念,能够做到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情况多么危急都严格遵守党和红军的各项纪律。

在西南赢得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促进了“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的形成

长征中,由于敌人的威胁控制和欺骗宣传,沿途尤其是西南地区许多群众对党和红军抱有很深的成见和敌意。但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使沿途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新型人民军队,从而赢得了他们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红军到达毛尔盖后,在寒冷天氣中宁可露宿在大树旁、屋檐下,也不入室扰民;面对满地即将成熟的青稞,宁可挖野菜、采蘑菇充饥,也不动群众一棵庄稼。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长征经过的西南各地尽管大多人烟稀少、物质匮乏,但各族群众仍然竭尽所能地支援红军,并踊跃参加红军,谱写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起艰苦奋斗的动人篇章。

篇10:以我眼中的长征为题的作文

红军战士衣服被刮破了,皮肉被刺开了,都不管不顾。粮食没有了。采野果子充饥;野果子采完了,吃树皮草根;树皮草根也难以维持时,身上的皮带也成了“奢侈品”。饥饿夺去了许多战士的生命。山上寒风料峭,只穿着一件很单薄衣服的红军战士浑身直打起哆嗦。晚上睡觉他们只好捡些牛粪和枯树枝生火取暖,人靠人围成一圈。大家疲倦得连眼都睁不开,为取暖裤子烧了几个洞也不知道,直到被刺骨的寒风吹醒,才发觉身上堆了一层层厚厚的雪,连眼毛上也是白的,活像一个雪人……可长征故事惊天地、泣鬼神。

当年,红军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部队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时,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它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向上级邀功时,陈师长居然忍着刀绞般的剧痛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陈树湘那年仅29岁的青春让天地为之动容!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太多:茫茫草地上,倔强的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为了不拖累别人而英勇牺牲;皑皑雪山上,军需部长把有限的棉衣发给了士兵,自己却冻成了一座雕塑;沼泽地上,当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瞻仰着这座屹立了七十年的不朽丰碑,捧读着这部感人肺腑的二万五千行英雄史诗,我突然觉得自己渺小的身躯充实起来:关心他人、团结互助、乐观豁达、英勇无畏……红军战士的伟大灵魂赐予了

篇11:我理解的长征精神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艰难保存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其间经历380余次战斗,穿越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转眼长征胜利已过去80周年了,长征是伟大的,但在当今我们不可能重现当年情境重走长征路,去体验革命先辈经历艰辛和苦难,难道长征只留给我们那令人赤目和心酸的数字和文物吗?NO!长征其实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需要我们世代传承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传递的是一种“勇气”。当年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围剿,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没有被吓倒,在生死存亡危急时刻,以令世界钦佩的勇气实施了战略大转移,翻雪山、过草地,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著名的战斗,创造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伟大奇迹。当今我们很难再有当年那种生死存亡的考验,反之我们却拥有稳定富足的生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不断地侵蚀我们,让我们慢慢的不想改变、害怕改变,逐渐丧失敢于进取的勇气,变成碌碌无为之人。

二、长征精神传递的是一种“信念”。长征是伟大的,更是艰辛和痛苦的,很多老红军战士都讲述了当年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其中困苦都是我们这代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而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是力量是什么,其实就是坚信革

命会胜利的信念,所以信念是支持一个人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国家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精神信念。

三、长征精神传递的是一种“耐力”。“坚信革命会胜利”是支撑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精神信念,但光有信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长征过程中充满了殊死战斗、饥饿寒冷、劳累疾病,这些都能消磨人的信念,但红军战士的信念没有消减,因为他们还有忍受痛苦的耐力。当代社会消磨我们耐力的不是饥饿寒冷、劳累疾病,而恰恰相反是各种让人沉迷的诱惑,让我们不能坚定我们的梦想信念。近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百天计划”,就是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一百天,这个看似很容易的事情,却很少人能严格的完成,所以可窥见一斑。

篇12:我心目中的长征精神

化学许飞

“长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是在2001年。

那年,我和爸爸几乎每晚八点都准时守在电视机旁看央视一套播放的电视剧《长征》。其实,刚开始我是不愿意看这种历史剧的,要不是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机,而老爸又是退伍军人特别喜欢战争影视剧,我早就和我的《海尔兄弟》在一起了,也许就是这么的机缘巧合,让我初次接触到了“长征”这个词。

那是在1934年的10月份,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超过一半。12月份,黎平会议召开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第2年1月份,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开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同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才宣布长征胜利结束。整个长征历时两年,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红军依靠非凡的智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

虽说红军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但是,这一路走的却并不容易。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些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凭借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做到了!

渡过24条河流、爬过18条山脉(有5条被终年积雪履盖)、经过14个省份、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开进并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这二万五千里的路程他们仅凭借一双草鞋做到了!

装备简陋,物资匮乏,环境恶劣,前有敌人后有追兵,那是怎样的艰难啊!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却并不曾埋怨,不曾懦弱,不曾屈服。他们做到了!

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家就永恒。”在长征这一历史题材中,属于今天和未来的,就是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今天是和平和建设时期,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红军的长征精神也同样能带给我们当代大学生启发,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长征精神可以提高我们的爱国精神。

在当今以自我为主的不良价值观支配的我们这一代,爱国精神的培养是必须的,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就更应该身先士卒

一个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可言的。而爱国主义精神也不能仅停留在嘴上,要烙印在思想意识上,要有真正的民族荣誉感和国家主权意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悠久和伟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起了重要作用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感情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因而它又是一种道德力量,它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只有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在缺乏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的我们这一代,弘扬长征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迫不及待的。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所以说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

三、在困难面前更应该保持团结的精神

在当今畏难情绪、个人自私主义盛行的我们这一代,团结互助、互相支持是克服困难的最有效的武器。

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团结,它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它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学会在他人的赞赏中寻得自信,而不是狂妄自大;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而不是妄加评论;学会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言论,而不是偏袒憎恶;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而不是放大缺点;学会平和地对待他人的缺陷,而不是挖苦讽刺;学会在必要的时候让步,而不是斤斤计较,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理所当然的,彼此之间还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篇13:试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长征精神,文化强国战略,民族精神,时代价值

在1934年10月, 红军主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他们翻越冰雪覆盖的雪山, 穿过危机四伏的茫茫戈壁, 吃草根、咽树皮, 历经千辛万苦, 打退了敌军的围追堵截, 先后跨越十余个省, 行程超过两万里, 而以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为标志,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主力的长征, 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 有效保存了革命力量, 而且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 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

可以说, 红军长征不但在危急的重要关头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 为中国革命保留了胜利的火种, 而且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丰碑——长征精神, 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胜利前行的重要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下, 深刻认识并积极弘扬长征精神,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般来说, 长征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从1934年到1936年间所实施的大规模战略转移。在这次战略转移过程中, 中国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 顺利到达陕北,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培育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长征精神。

所谓长征精神, 指的是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工农红军在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 始终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始终保持革命的理想与信念, 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同时, 紧紧依靠人民, 爱护群众, 同广大人民群众患难与共, 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敢于献身的精神与意志。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坚强不屈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是推动我国革命事业和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弘扬长征精神, 就是要传承长征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努力克服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长征精神的重要时代价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离不开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长征精神, 在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 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与拓展

中国的民族精神指的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孕育出来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在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传承历史中, 各族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过程中, 坚决反抗外敌入侵, 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园, 孕育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精神, 包括“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 正是凭借着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 顺利排除了各种难险, 战胜了数倍于自己实力的强大敌人, 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和军事奇迹, 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是一项前无古人、没有任何成熟经验伟大探索, 只有大胆实践、积极吸取经验教训, 长征精神就是我们在不断前行道路中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精神支柱, 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成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资源。

(二) 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有效弥补物质力量的欠缺, 并使之充分发挥最好的效果。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就是凭借着简陋的武器和短缺的装备战胜了武器先进装备精良的敌人, 并最终取得胜利, 主要就在于工农红军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就是长征精神。面对今天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 中国既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 又必须要随时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只有弘扬长征精神, 充分调动每一名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 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智慧, 有效应对中华民族前进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三) 在激励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勇于创新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七十多年前的长征所凝聚的乐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境界, 有助于激励今天中华儿女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只有树立起艰苦奋斗的精神, 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需要我们在坚定心性的基础上, 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应对中国前进道路中的艰险。当前, 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全球经济运行中还面临着较大风险, 中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 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红军战士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秀传统,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定必胜信心, 做到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努力排除前进道路中的各种艰难险阻, 大胆实践, 积极创新,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 中国人民还面临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 只有深入挖掘并积极弘扬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把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结合起来,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12-27.

[2]习近平.中国梦, 人民的梦[J].当代贵州, 2013, (8) .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5-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7.

篇14:纪念长征胜利传承长征精神

活动一:“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学习展示活动

活动时间:2016年3月—2016年6月

活动形式:1.录制微课,在少先队活动课上播放学习。2.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中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展示。3.日常观察队员的队礼姿势,作为学校“礼仪示范班”的评比条件。

活动纪实:3月14日下午少先队活动课上,大明宫小学全体队员共同观看了微课“唱嘹亮国歌 敬标准队礼”。微课内容是由曾光荣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李校长和大队辅导员雷老师协同两名少先队员共同录制的。微课,将队礼的意义、正确姿势、国歌的创作背景、演唱技巧融入其中。虽然微课只有短短的八分钟,但是对每位少先队员而言,这样的指导和引领让他们倍感新奇,学得又快又好。接下来每一周升旗仪式上,大队部随机抽取年级,进行唱国歌和敬队礼的展示,用良好的队风队纪,向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

活动二:“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比赛

活动时间:2016年3月中旬——2016年4月18日

活动形式:1.大队部制作长征主题课件,组织队员在少先队活动课上进行学习。2.各中队组织队员讲长征故事,并推选一名代表参加校级比赛。3.举行全校讲故事比赛,每位选手的时间为4分钟。

活动纪实:4月11日下午,大明宫小学开展“讲长征故事 做有志少年”讲故事决赛。队员和家长代表齐聚阶梯教室,共同聆听长征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感受心灵深处迸发的爱国情感。从3月份开始,学校大队部就通过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各中队学习了解“什么是长征”“什么是长征精神”“为什么要纪念长征”,引导每位隊员了解长征并讲述一个长征小故事,以此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活动三:“重走长征路 我是小红军”主题研学

活动时间:2016年4月12日

活动形式:1.学校五、六年级全体队员赴陕西省青少年拓展基地开展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研学活动。2.各中队分为两小队,根据长征主要编队称号起队名、队呼、选择队歌。3.体验五个模拟长征的活动模块:4.将感悟写在《研学手册》中,在少先队活动课时交流,选取佳作在“幸福娃小喇叭”中播放。

活动纪实:4月12日,少先队员入驻西安雅森青少年拓展体验基地。每个中队在教官的带领下起了响亮的团队名称、绘制团旗,高呼团队口号,展开主题研学旅行。密密的丛林中,战狼队、红一方面军等一支支队伍步伐整齐、健步如飞、口号嘹亮、斗志昂扬。爬雪山不畏艰险、过草地匍匐前行、穿越封锁线时手脚并用、飞夺泸定桥时互帮互助,运送物资行动敏捷,队员们在真实体验中感受着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在拼搏进取中体会着长征胜利的喜悦与激动。一个个“研学小问号”通过学习、体验、实践得以解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你知道它的起止时间、行走路线、行程长度吗?”“结合你的研学旅行体会,说说你感受、理解的长征精神。”一天的研学旅行结束了,信仰的种子已在每位队员的心中萌芽。

上一篇:数学学导课堂下一篇:小区保安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