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2024-05-13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精选十篇)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篇1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预警机制概述

1、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 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目前, 学术界对于什么是风险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解释风险含义。随着风险理论研究的深入, 被普遍接受的风险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 人们对对象系统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可能后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 它也可以表述为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 即:

R=f (P, C)

式中:R—风险;

P—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

C—该事件或损失发生的后果。

2、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财务预警是指对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 而财务危机是由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所引发的。因此, 全面认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准确界定财务危机是进行财务预警系统研究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理论作为对现有管理理论的扩展, 是一门专门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逆境现象、管理波动、管理失误的本质特征、成因机理和发生规律, 研究如何构建企业管理系统的防错、纠错机制及建立避防失误、扭转逆境的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它将企业内的各种逆境现象,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过程来考察, 在分析了逆境与危机现象的形成机理与内在特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早期预报与预控的原理与方法, 建立了用于监测、评价、预报企业逆境现象与危机现象的预警指标体系, 并设计了企业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决策事务管理、技术管理等的具体预警模式和方法。

二、企业财务风险与预警机制分析

1、财务风险的分析

财务风险存在于整个财务活动中, 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损失性、收益性等特征。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并且不为人们的意志所改变。我们只能通过某种技术或方法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却不能完全避免、消除财务风险的存在。企业财务活动存在着两种可能结果, 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这就意味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 也有可能不发生。财务风险的损失性表现在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及获利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财务风险的收益性表现在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如果处理得当, 不仅能有效地避免财务损失的发生, 还能取得较高的财务收益。

依据风险分析的一般过程,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流程是: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进行综合辨识, 然后在特定分析方法基础上拟定一个基本风险标准, 并以此来估计和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大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研究成果中, 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各种经济、统计、会计和数学工具, 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结合探讨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各种形式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财务风险主观分析方法和财务风险客观分析方法, 前者主要依赖于企业主观因素, 而后者主要依赖于企业客观因素。

2、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

(1)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性质。财务预警系统属于微观经济预警范畴, 事实上它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 它集预测与警示、排警于一身。首先要预测财务危机及可能的风险, 然后将其以特别的方式警示利益相关者, 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规避风险。

该系统作为经营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子系统, 为企业改进经营决策、有效配置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财务预警系统具有参照性、预测性、预防性和灵敏性四个特性。

财务预警系统可以依据企业财务运行特点和相关规律等, 从大量的财务指标中, 筛选出能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系列, 运用财务管理原理和数量分析方法, 测算出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态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使其成为我们判断和认识企业财务运行规律的参照指标和指标体系。企业财务运行各影响因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财务运行状态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预测和推导与此密切相关的各因素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不良征兆时, 可以及早寻求对策, 以减少财务损失。一旦企业财务预警系统中相关指标贴近安全警戒线, 便可以及时寻找导致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 以化解财务危机。由于企业财务体系中各因素之间密切相依, 存在互动关系, 某一因素的变动, 会在另一因素上敏锐地反映出来, 从而提供相关预警信息。财务预警系统的上述特性, 使其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动态调控, 将企业财务中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之中。

(2)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特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先报警。因此, 它可以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在合适的时点上报警, 使决策者提前作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切实可行、高效运行的财务预警系统, 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需要。一个完整的财务预警系统应包括预警机制的建立、指标体系的构成、预警方法的使用和防警排警的措施等四个方面内容。

财务风险预警可以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特定事件进行预测, 根据各种财务指标的实际状况与企业制定的标准进行比照, 如果发现企业的实际财务指标与预定标准不一致, 就会发出警报, 使管理者针对这些偏差作出决策。管理者还可以根据对企业经营中的预警结果, 发现财务指标的偏差所在, 并通过分析找到影响这些指标的根本原因, 有的放矢地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处理。先找到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根本因素, 再提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正确方案和措施。通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企业就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通过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并在以后的经营中防止类似不利影响因素的再度发生,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持续进行。

三、企业财务预警的方法

企业财务预警的方法可分为黑色预警方法、红色预警方法、黄色预警方法、绿色预警方法和白色预警方法, 每种方法中都包含了一套基本完整的预警程序。

黑色预警方法:依靠考察某一有代表性指标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 即循环波动特性来进行预警。黄色预警方法:是一种由因到果的分析。利用反映警情的一些指标的指数来进行预警, 需要对指标进行综合, 经常用到合成指数和扩散指数两种形式, 把一系列反映警情的指标与警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处理, 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分数预测警情程度, 在统计预警方式的基础上对预警进行进一步分析。红色预警方法:其特点是重视定性分析。红色预警方法经常用于一些复杂的预警。主要内容是对影响警情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然后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 最后结合预测者的直觉、经验及其它有关专家学者的估计进行预警。绿色预警方法:同黑色预警方法相似。白色预警方法:在基本掌握原因条件下用计量技术进行预测。

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

1、预警系统的目的性

预测与警示只是手段, 排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是目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若要有效运作, 就必须要有正确、实时且合乎企业需要的各种管理资讯系统, 提供实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 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 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经营者应早日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作进一步分析判断, 找出问题, 用最恰当的办法将之解决, 及时防止财务恶化。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 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出现。

2、几个预警系统的制定方案

(1) 在财务危机分析清楚后, 要立即制定相应的预控、转化措施, 尽可能减少财务危机带来的损失。为此我们可以设立企业预警部实行预警管理, 将财务预警组织作为企业预警部的一个分支。将财务预警的职能和其他方面预警的职能全部交给一个单独的预警部来执行, 有利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总体把握。

(2) 在财务部门中设立财务预警分析员的工作岗位。这种模式对财务预警分析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了专门的分析员, 财务预警工作可由财务部门直接开展, 因而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可靠的财务信息作为预警分析的依据。

(3) 由企业的某些除财务部以外的职能部门 (如审计部门, 安全部门) 承担财务预警工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将财务预警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或安全管理结合起来, 并能保证预警工作的独立性和结论的客观性、公正性。

(4) 财务预警系统要在实践工作中实现理论上的功能, 需要建立起计算机信息系统。由于计算机的自动性, 它还可以为企业财务预警管理提供“标杆”的作用。

(5) 企业可以在面临不正常的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状态下设置临时性的机构, 如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财务预警咨询小组、领导小组等, 其成员由临时从主要职能部门中抽调的负责人或有能力的人组成, 因为这些管理人员对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了解。

3、达到的预警效果

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 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 预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可以在对大量资料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抓住每一个相关的经营波动或财务危机征兆。这个信息系统还应能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资料和数据, 使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能以实际经营状况的数据体系, 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还要配备专门的人员实施信息收集、处理、贮存及反馈的职能, 并为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五、小结

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篇2

第一章 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指通过保后检查,发现担保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早识别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问题担保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以及时防范、控制和化解担保风险。第二章 风险预警信号

1、财务状况预警信号 ⑴ 资产负债率较年初有大幅上升; ⑵ 连续三个月流动比率较年初大幅下降; ⑶ 库存连续两个月比担保前较大幅度减少; ⑷ 流动负债增加额大于流动资产增加额; ⑸ 连续三个月应收账款增幅超过销售收入增幅; ⑹ 其他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过高; ⑺ 注册资本变更减少; ⑻ 或有负债大幅度增加。

2、经营效益状况预警信号 ⑴ 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 ⑵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大幅度减少; ⑶ 货款回笼连续两个月大幅度下降;

3、内部核算情况预警信号 ⑴ 账龄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比过高或有较大幅度上升; ⑵ 存货账实不符; ⑶ 存在负债未入账现象; ⑷ 注册资本未按规定到位; ⑸ 对外投资有较大损失。

4、贷款状况预警信号 ⑴ 贷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恶化; ⑵ 抵(质)押物被有关机关法查封、冻结、扣押; ⑶ 抵(质)押物市场价值与评估价值差距拉大; ⑷ 抵(质)押物变现价值与评估价值差距拉大; ⑸ 抵(质)押物所有权发生争议; ⑹ 抵(质)押物变现能力降低; ⑺ 抵(质)押物实际占管人管理不善; ⑻ 贷款人的经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5、非财务因素预警信号 ⑴ 股东之间或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矛盾较大; ⑵ 主要经营者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出现赌博、吸毒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行为; ⑶ 内部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低,内部案件较多; ⑷ 财务制度管理混乱,报表严重失实。⑸ 经常性拖欠职工工资,职工情绪对立; ⑹ 存在违法经营问题; ⑺ 业务伙伴关系恶化,出现较大经济纠纷; ⑻ 受到税务、工商或质检等部门处罚; ⑼ 未按期办理年检手续; ⑽ 公司业务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⑾ 主要股东发生重大变化; ⑿ 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 ⒀ 政府政策对该行业发展作出严格限制; ⒁ 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财产损失;

6、与金融部门及担保企业关系预警信号 ⑴ 被金融机构及其他担保企业宣布为信用不良客户; ⑵ 拖欠银行贷款本息; ⑶ 逃废银行债务; ⑷ 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被债权人起诉; ⑸ 对银行和本公司的态度发生变化,缺乏坦诚的合作态度,领导人约见困难,住所经常无人或失去通讯联系; ⑹ 拒绝提供财务报表和其他报表资料; ⑺ 提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或其他资料; ⑻ 多种还款来源没有落实; ⑼ 企业签发空头友票。

第三章 发现预警信号后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贷款人出现预警信号时,应立即通过有关途径加以核实,并择机采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措施,防止损失发生或扩大:

1、对于发现某些有较大潜在或现实风险的贷款人的情况,信贷部、风控部经理要及时报告总经理,并立即参与贷后检查,提出处理意见,采取果断措施。

2、对于已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贷款人,应立即核查其在银行全部本外币债权(如在银行的存款),必要时协助银行从其在银行存款户中抵扣已欠银行贷款本息或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3、对于拖欠本金或利息,造成本公司被迫垫款而在规定期限内仍不改正的,要立即取消对贷款人的信用担保,提前处置反担保物。

4、对于在保后检查中发现《贷款合同》或《抵押合同》条款不利于保护本公司权益或者存在漏洞的,要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者与当事人协商变更合同条款或重签合同。

5、对于发现贷款人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担保资金的,要及时采取措施限期要求其纠正,对于不能限期纠正的,视情节轻重可同银行协商收回全部贷款和信贷承诺,并根据有关法规予以追究。

6、贷款逾期后,应立即核查担保人的代偿能力或抵(质)押品变现清偿价值,对于担保人代偿能力不足或抵(质)押品不足额等实际担保能力下降的贷款业务,应按照合同约定或在与贷款人协商的基础上,采取追加担保、调整担保结构(质押、抵押、第三方保证)、立即执行反担保偿债等措施,以减少本公司的代偿损失。

7、对于出现暂时性经营困难、已经或有可能出现风险的贷款人,应与贷款人就挽救其公司经营困难或危机进行磋商,通过谈判确定是坚持要求贷款人偿还全部欠款,还是要求贷款人根本改变经营规模或经营方向,以便增加本公司收回剩余欠款的机会,或者向贷款人提出或要求其提出债务重整方案,包括重估项目现金流量,重新确定贷款人偿还银行贷款(或本公司代偿款)本息的时间表,并要求其董事会通过债务重整方案,以保证及时还款。

8、对于原材料供应或产品销售出现困难而影响银行贷款按期归还的贷款人,可根据需要通报银行,在他们的批准和协调下,安排与贷款人主要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协商,对于贷款人的主要上下游关联企业施加影响,如提高对其原材料赊销比例、延缓应付款解付,以缓解贷款人的生产经营或资金运转困难。

9、对于资本金不足或筹资成本过高的并发生逾期贷款的贷款人,可协助其寻求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或增加资本性负债,如协助其争取发行信托企业债券,或协助其与其他贷款人合资、合伙经营或联营等形式吸收外部资金还款。

10、对于已经或预计出现贷款逾期的贷款人,要设法密切追踪其在银行资金账户的资金流转,查证其货款回笼情况及大额资金进出及其汇款银行账号等信息,为伺机通过法律程序冻结其大额资金账户做好准备。

11、对于法人代表持有外国护照或拥有外国永久居住权的,其拥有的企业在国外有分支机构的,其家庭主要成员在国外定居或者在国外开办公司的民营或外商合资、独资企业贷款担保,要特别关注法人代表出国及企业的资金往来的情况,防止其将资金转移到国外或资金用途不明的转账行为,防上携款潜逃。一旦发现这些迹象,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光伏;财务;预警

中图分类号:F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038-01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能源危机逐渐加剧,加上能源消费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使得传统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迫切需要革新和改变,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应用的相关研究,以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许多良好的政策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使得我国形成了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涌现诸多知名的光伏生产企业,当然这些光伏生产企业快速的壮大的同时,不可避免面临着技术、竞争、汇兑、利率、资本结构、经营决策等方面的风险,特别是伴随着欧美对我国光伏生产企业诸多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光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压力更大,因此,对光伏企业财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以便建立一个较为完善和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避免光伏企业财务风险扩大所带来不良影响。

1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存在问题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不是一个新兴话题,发展至今,在各个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也在光伏企业得到了应用,但国内部分多晶硅及光伏制造业,受地方政府主导实现了规模投资型超越式发展,未能及时控制好发展与经营风险,最终经营风险转化为支付不能的财务风险,甚至步入债务重组式的破产整合,因此,生搬硬套其它行业较为成熟的企业预警机制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的缺乏。科学财务风险预警方法是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多数光伏企业缺乏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认识,导致财务预警体系存在诸多漏洞。特别是在财务风险预警方法的应用方面,以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为主,缺少较为先进的以计算机为手段的模糊数学、AHP、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另外在预警指标的选择方面也缺乏全面性、客观性的考虑,自然也就造成了财务风险分析有失科学性和严谨性。

②合理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构的缺乏。目前光伏企业还没有设置职能分明、系统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即便设置了相关部门,在工作职责落实方面也有所欠缺,一旦风险发生,形同虚设,便无计可施。

③规范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缺乏。据笔者调查,整个光伏企业缺乏功能齐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导致财务风险分析没有完整、可靠的数据,无法科学评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因子,当风险发生时也就无法有效的加以应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效应自然难以发挥。

2 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光伏企业还未建立完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针对性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健全和优化。

2.1 财务预警指标的选择

财务预警指标选择是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预警建立的前提,本文在满足有效性、客观性、针对性、敏感性、逻辑性、特殊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参阅大量文献,结合光伏企业行情,确定了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和反映企业行业影响力、节能环保能力等的非财务指标。并通过AHP财务风险分析方法,得出目前光伏企业的财务状况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主要体现于较低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第一,受前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降低对光伏产业的政策补贴,致使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净利润减少,进而造成光伏企业利息保障倍数、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大幅下降,甚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出现负增长。第二,国际运输费用上涨增加了销售费用,研发投入加大、管理机构扩大、雇员增多等都增加了光伏企业成本费用,利润自然出现下滑,导致成本费用利润率的下降。第三,受欧元贬值的影响,外币债务利息增加和外币收入汇兑造成了利息费用大幅上升。可以看出,这些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使得光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更加迫在眉睫。

2.2 预警组织机构的设立

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决定其实施必须有专业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因此,文章认为光伏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组织结构,即在企业中设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财务处风险预警部,将财务风险预警纳入正常的工作范畴中,并明确预警部门的权责。预警部在享有与企业其他部门同等权利的基础上,担负着风险控制目标确定、风险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与控制策略制定等职责。预警部需定期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对企业财务数据和其他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和分析,并以书面报告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发现存在的财务风险,预测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若发现风险,需要及时制定风险控制方案并落实风险的降低和消除。

2.3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作为财务治理的最根本措施对财务风险的预防至关重要。我国目前大部分光伏企业都在美国上市,因此面临着《萨班斯法案》的严厉监管,这就要求光伏企业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满足《萨班斯法案》监管要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①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光伏企业需建立反舞弊机制和规范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以防止由于个人经济利益驱使而出现虚假财务报告。并培养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整体性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系数。

②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组织专业评估队伍定期对现有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加以改进和完善,对控制措施的落实和实施加以监督。

③从上到下风险管理的实施。光伏企业为了加强内部控制,一般会对所有财务科目、财务的业务流程進行检查。但按照《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的要求,需要采取从上至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不重要系统、内部流程、财务报告系统等作适当筛选,以减轻内控工作量。

2.4 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

企业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取得是财务风险预警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关键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光伏企业应全面推广ERP系统的应用,通过一套完整的ERP项目,不仅方便财务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其它信息的整合。ERP系统可彻底改变“财务”仅仅只与财务部门相关的观点,事实上,采购、物流、销售等非财务部门在系统中的数据己关联到财务销售成本、销售价格、库存价值等方面的计算、结转,成为财务数据的一部分,这正是ERP系统的真正价值,对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都会产生影响。

2.5 财务预警应急系统的构建

应急系统是财务风险预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财务危机处理措施能保证光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为此,本文设计了光伏企业的财务预警应急系统程序。首先,企业财务状况异常发现后,立即组建专业应急处理机构。主要包括预警员、信息员及相关负责人,必要时可聘请有经验专业人事联合处理。然后,启动事前建立的应急预案。完善的财务危机应对预案的来源包括公司以前对失误的控制与矫正方案、企业长期使用且行之有效的抵御风险的经验、同行业相关企业财务风险应对的案例等。应急预案内容应与公司经营特点相关,一般应包括处置风险的原则、目标、与债权人的谈判策略、可信任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可供咨询的专业机构等。

3 结 语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光伏企业而言,更需要从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和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以保证光伏企业在严峻的市场行情中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鹏.我国太阳能光伏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

[2] 张清,范蔚文.萨班斯法案下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J].审计与理财,2007,(6).

失业风险预警机制浅析 篇4

文章通过参考著名预警专家朱庆芳和阎耀军等人的学术著作, 设计了失业预警指标框架体系并提出建立一个失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构想。

一、失业预警指标的口径

由于受资料的限制, 通常仅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行研究, 所以文章研究的失业人口指标口径, 是指城镇中非农业户口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 (16岁以上, 男50岁以下, 女45岁以下) , 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 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据此, 我们可以划定三个主要的失业指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登记长期失业者比例。

二、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

我们把失业预警指标大致划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三类。其中, 先行指标包括劳动力供给先行指标、劳动力需求先行指标、经济周期先行指标、产业结构先行指标等;同步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长期失业者比例等;滞后指标包括居民生活费支出增长率、商品库存增减率等。

在建立了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再建立失业预警预控管理系统。

概括来说, 这一系统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获取各个监测点的信息, 通过计算机模型进行分析, 及时发布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信息的大型网络系统。

该系统会根据在信息网上获取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 结合其他宏观经济信息, 输入模型进行运算, 然后由专家委员会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失业形势, 依据失业判断指标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 发布失业警情, 确定失业警限, 以便政府部门进行有效调控。当失业规模和失业水平临近或超过失业警戒线时, 政府应采取紧急对策, 实行干预, 控制失业规模, 缓和因失业造成的社会动荡, 提高社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失业预警预控管理系统, 应由以下3个子系统构成。

第一, 指标信息管理系统的策划。指标体系需要适时对指标的数量及其权重进行修正或更换。

第二, 数据管理与警情演示系统的实施。因为数据量庞大要建立依靠计算机辅助的数据管理系统, 完成数据的录入存储、汇总分类和更新;数据计算模块主要任务是代替人脑完成各种复杂的数据计算工作。

警情演示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建立的人——机智能互动的警报信号输出系统。其具体形式是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灯的标识作为预警信号, 将数据管理系统的计算结果和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 直观地在电脑屏幕上反映出来。例如, “绿色”表示无警, “黄色”表示轻警, “橙色”表示中警, “红色”表示重警等等。

第三, 专家分析与预控对策系统的操作。通过建立专家库, 利用互联网定期用德尔斐法向专家们征求意见, 达到人——机智能化互动, 使预测意见更加接近实际情况。预控对策系统则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储存积累于电脑中的应对各种冲突的常规案例库, 它可以根据警情的性质和类别自动调出若干个相应对策;第二部分是应对特例警情的专家咨询系统, 它与上述专家分析系统形成接口, 通过互联网即时咨询来完成。完成后的咨询意见, 将自动存储于电脑中的预警预控对策案例库, 以备日后调用。

此外, 确定我国失业警情警限时可以适当参考西方国家的失业警情预警标准。

根据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情况看, 如果失业率超过两位数字, 则可以判断为严重失业;失业率在7.5%~10%之间, 判断为高失业;失业率在4%~75%之间, 判断为中等失业;失业率在4%以下, 则判断为低失业。

从具体国情出发, 我国的失业警情警限在地区上应有所区别, 全国、大中城市应分设不同的警情警限。综合各方面专家的看法, 参考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我国转型期的失业率警限可以划分为:轻警4%, 中警5%, 重警6%;大中城市的失业警限划分为, 轻警2%~3%, 中警3%~4%, 重警4%~5%。

正所谓“未雨绸缪”, 在建立了失业预警指标体系后, 还可以考虑在有财力的前提下, 附带建立失业警兆指标系统。它的作用很多, 一是对失业率警情警限做必要的分析修正。在国家不同的物价指数和保障水平下, 相同的失业率不应该处于相同的警区内, 那么就应当区别对待。二是可以为监测失业风险提供相对系统、科学的监测指标, 以全面系统地描述失业风险。

三、建立失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应用实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 以此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应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创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建立劳动力统一使用、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坚持就业的市场化取向。

第二, 完善各级各类失业预警系统, 发挥政府调控就业的作用。可以考虑在全国重点行业、地区都建立失业预警系统, 并制定紧急预案和措施;实行分类指导的就业政策, 或利用教育培训调节劳动力供给, 化解结构性、长期性失业矛盾。

第三,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和失业保险统筹的层次, 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完全覆盖失业人群;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过渡。

第四, 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不断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经济杠杆, 刺激第三产业多元发展, 尤其是社区居民服务业。增加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岗位, 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 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 开发劳动力市场中的新的需求点, 加快城市化步伐并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综上所述, 失业问题是众多国家都长期面临的复杂问题。失业本身, 是一个关于劳动力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失衡的问题, 而劳动力供给总量取决于人口总量, 我国人口总量失调造成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大, 相当多的行业供过于求。这种状况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扭转过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人口总数的50%左右, 劳动年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左右, 其中每年从业人数大约为900万人, 城镇不足100万人。

第二, 失业也受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据分析, 随着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 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从业人员还会减少, 如果不考虑企业冗员分流的情况, 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从业人数对劳动参与率影响不大。另据调查, 我国90年代中期的大农业资源 (非劳动力资源) 可容纳劳动力约1.5——2亿人, 因此, 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大约1亿人左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劳动以及在城市就业, 使农村不充分就业率年均下现的一些情况, 建议对现有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项目进行延伸, 对直接受影响的特别困难对象, 做延长一段援助待遇期限或追加特别困难补贴等安排。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关部门需要确保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 对原已实现再就业, 而因各种原因福利待遇受到冲击较大的人员, 可适当延续原来享受的税费减免等政策。而对于再次失业人员, 要纳入再就业工程的统筹规划, 给予再就业援助。

第三是积极为恢复原有岗位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做好准备。政府应当指导和帮助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制定重振计划, 为突发事件过后迅速恢复原有就业岗位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做好准备工作。如根据旅游业、餐饮业、商业、社会服务业的重振规划, 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工作;研究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市场需求较旺盛的行业、职业, 向社会及时公报等。

以上这些也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纪韶.“十一五”期间完善我国城镇失业率统计和失业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4, (4)

[2]唐旭, 黄本笑.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经济学动态, 2002, (6)

[3]阎耀军.社会稳定的计量及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构建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4, (3)

[4]王斌会.加速建立我国失业预警检测系统[J].统计方略, 2003 (2) :17.

[5]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6]沈凯禹, 俞倩兰.失业预警系统指标浅析[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0 (2) :19、17、20.

营销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5

营销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通过对营销风险来源分析,构建了营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提出营销预警分析模型,将定性与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风险等级及采取相应措施.

作 者:王湃 WANG Pai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长春,130012刊 名: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7(2)分类号:F274关键词:营销风险 预警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市场经济;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当今理论界,对财务风险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多观点,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这个定义是得到普通接受的。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跟不上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

(二)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偏高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现阶段,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因为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过快、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时,必然会向银行借入资金。借入的资金将会产生借款费用,这些费用与还款的压力有时就会构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的赊销、垫资比重加大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和产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和垫资的方式销售产品、承揽工程。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和垫资,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四)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

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也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则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五)企业内部财务监审制度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能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现阶段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六)企业理财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和方法

(一)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设计如何应对方案,否则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必然会招致失败。因此,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提高企业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制定科学的投资和资金计划

对新项目投资要准确测算项目资金需求,防止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际资金需求超出预算,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缺口。在生产经营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从严控制款项的收支。按订单采购原材料,科学组织生产和经营,以减少库存积压,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企业在年初制定年度预算时,要预测全年现金流量,预算资金缺口,提前准备融资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负债结构要合理

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好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流动比率不低于1:1,最好流动比例保持在2:1的安全区域。流动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能力的机会越大,债权越有保障。因此,企业应根据需要对长期、短期借款合理安排,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应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进行必要的还款计提,以免债务到期日无法偿还,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生存。

(五)负债规模要适度

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率,做到适度负债,量力而行,随时衡量自身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等,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对企业所有者来讲,当企业资本收益率大于筹资资本时,资产负债率越高越有利,但资产负债过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为筹资带来困难,对债权人来讲,资产负债率越低,风险越小。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理想是控制在30%~50%左右。

(六)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上还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转移法

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例如,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它企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资时,选择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销商。采用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可以与其他单位达成相互担保协议,将部分债务风险转移给担保方;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回避法

即企业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现实的基础上,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在选择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时要根据企业自身承受风险得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一般而言,股权性投资远大于债权性投资的风险。

3.分散法

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风险较大得到投资项目,避免因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一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以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企业对外投资多元化是将资金投资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4.降低法

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财务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基金,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探索 篇7

(一)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的相关理论。

其一, 控制论。控制论就是通过研究, 找出可以利用的控制器,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 从而使整个系统能够按照人的需要进行运作, 以达到最佳工作效果。财务风险预警可以运用这种具有控制性的系统来达到控制财务信息的目的。其二, 系统论。系统论就是要将所要研究的事物看作是一个由多种不同部分组成的, 且不同部分拥有密切联系的系统, 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来进行控制, 从而使这个系统整体能够按照人的意志而进行发展。企业财务管理运用系统论, 能够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看作一个系统, 进而发挥其有效作用。其三, 信息论。信息论就是将事物处理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流动, 也就是要将与该事物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进而进行加工, 得到最终所需要的结果。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需要准确的财务相关信息, 因此, 信息论是构成该预警机制的主要理论之一。

(二)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

其一, 监测功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作用就是要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检测, 找出其中不合理、与预定目标有偏差的部分, 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核算, 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 当发现财务信息的确是违反了正常规律时, 就会作出预警。其二, 诊断功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第二个重要功能就是诊断功能, 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整理、监测和判断, 从而准确地诊断财务信息中存在差错的部分, 并向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作出预警, 避免财务风险进一步恶化。其三, 矫正功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企业财务相关信息的监测与诊断,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从而针对产生问题与风险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矫正, 避免企业发生财务危机, 将财务管理工作拉回正轨。其四, 免疫功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中容易导致问题与风险的原因的分析, 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避免财务管理工作中再出现相同的问题, 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对风险产生免疫。

(三)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组分。

一是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目标。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主要目的, 就是为了提高企业预测与防止财务风险的能力。可见, 该预警机制的主要目标就是能够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提升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为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财务管理环境, 保障企业平稳发展。二是财务信息检测与传输机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的监测、诊断与控制的主要依据就是财务相关信息, 因此, 财务信息检测与传输机制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依靠信息的检测与传输功能, 该预警机制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整体性的分析, 从而作出正确的应对动作, 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三是财务风险评估与分析机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能够对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进行准确的评估, 并且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并且判断这些现象是否正常, 找出不符合财务活动的部分, 从而进行准确的判断, 并下达针对性的指令, 以此来避免财务风险。四是风险预警信号报警与处理机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的信号报警部分就是要将所得到的财务信息的分析、诊断结果, 以较为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根据预警信号获知最终结果。在发出预警信号的同时,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还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 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五是组织机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由多位负责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组成的, 在整个预警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 并且与他人进行密切的合作, 从而保证预警机制发挥更可靠的作用。这就需要预警机制中包含相应的组织机制, 能够将不同的管理人员联系起来, 使其在面对财务风险时能够更快采取应对措施。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设计

(一)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指标设计原则。

一是遵循简便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指标的设计应当在保证其准确、科学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简化, 现如今, 许多企业所采用的指标都比较复杂, 使得预警机制反应速度慢、结果不够准确。因此,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 简化预警机制指标。二是遵循灵敏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指标应当能够对财务管理信息进行灵敏的反映, 及时地察觉到企业财务管理中不符合正常规律的部分, 一旦某一方面财务信息出现问题, 立即对其进行更为详细的诊断, 并及时进行反馈, 从而达到指标灵敏度、精确度高的要求。三是遵循重要性原则。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中含有多个指标, 不同的指标对于企业财务的影响力度不同, 因此, 企业在设计预警机制指标时, 应当按照不同的财务成分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影响力度的不同, 进行有重点的划分, 适当增加那些重要的部分在预警指标中所占据的比例。四是遵循动态性原则。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其财务管理的目标、任务、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也应当随之进行调整, 始终保持预警机制指标的动态性, 始终保持指标能够符合财务风险控制的需求。使得预警机制指标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正常进行。五是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指标的设置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 其中有一些预警机制指标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作用非常明显, 然而其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很高, 以至于企业所获得的效益与成本不相符, 那么, 企业就应当放弃这种指标。总而言之, 企业对预警机制指标的设定, 要在保证企业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的前提下进行。

(二)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指标设计方案。

一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指标的基本结构。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 其经济实力有很大区别, 预警机制指标的结构也有所不同, 企业发展初期的指标主要包括偿贷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资产运营能力等几个方面;而企业在发展中期、成熟期的指标主要包括偿贷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财务结构等几个方面;在企业衰退期的指标中, 发展能力已经不再是其中之一。二是确认预警指标标准值与预警临界值的方法。预警指标标准值的确认有多种方法, 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正向变量, 数值越大, 财务状况越好, 另一种是负向变量, 数值越大, 其风险指数越大, 另外还要稳定变量, 当数值稳定在一个范围内, 则说明风险较小。预警临界值的确定, 则需要根据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三是确定不同预警指标所占比重。对于企业发展来说, 不同的预警指标在预警机制中所占据的比重应当有所不同, 而各个指标占据多大的比重, 则是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而决定, 企业可以聘请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者提供专业性的意见, 以此为依据, 设定更为合理的指标比重。四是选择预警方法。企业的类型不同, 预警方法的选择也有很大的不同, 总体来说, 预警方法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并且实用性要高 (如评分预警方法) , 才能保证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正常运作, 能够更快地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和诊断, 并且及时进行处理, 保证企业财务安全, 保障企业能够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下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薛祖云, 刘金星.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 2004

[2]杨荣彦, 冯薇薇.中小投资者利用财务预警辅助决策分析[J].财会通讯, 2004

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探讨 篇8

一、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调整。目前, 国家扩大了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力度, 企业的工程量不断增加, 企业施工和周转所涉及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我国企业现在要同时面临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双重竞争, 建筑市场相对萎缩。个别企业为了生存不惜降低施工价格, 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而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存在滞后性, 企业对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财务的影响预警不足, 企业财务风险更多。企业招标、中标过程中要涉及较多的法律合同, 由于施工进行过程中企业很有可能根据现场情况对合同进行临时调整, 造成施工方和建设单位权益不平等, 法律纠纷严重, 企业的风险增加。

二、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 债务风险。

企业的工作周期时间长, 所需要的资金较大, 短期之内投资回报较低。很多企业都是收到了部分预付资金后就开始施工, 后期需要大量的垫付资金, 企业资金缺口严重, 资金风险高。大量的垫付资金会造成企业资金流动缓慢, 企业债务风险较大。企业资金周转出现断裂时, 企业更加无力偿还债务, 贷款利息增高, 企业债务压力越来越大。

2. 资金周转效率低。

企业的收益较慢, 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的增长, 企业施工成本越来越高。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导致企业的运营能力降低, 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呆滞或坏死的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增加。而企业往往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 企业日常支出较高, 过高的成本容易造成企业的严重亏损,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多, 资金周转效率低下, 企业经济效益不断降低。

3. 筹资、投资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中还包括银行利率风险和筹资、投资风险以及管理风险, 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的运营流畅性降低, 企业施工所涉及的资金链条断裂, 企业不断处于经济纠纷和意外事故中, 企业经营风险增高。

三、企业构建财务预警机制的措施

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企业有效预测和避免经营风险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准确的预测、分析、识别以及评估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各种财务风险, 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时要遵循重要性、开放性和零容忍原则。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相应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分析, 评估出企业的重要财务风险。风险预警机制要确定企业的关键财务预警阀值, 对企业经营的风险点及时发现和报警, 建立企业动态财务管理体系。风险预警体系要体现出企业的效益预警指标、债务预警指标、资金周转指标等。

2.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责任制度。

企业想要建立和执行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还要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机构, 以确保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机构要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 要由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结合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意见, 共同完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要将相应的财务风险责任落实到个人, 以提高企业对财务风险的预报和监测能力。企业要对财务风险预警进行责任划分, 明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责任部门, 确定风险预警等级和责任。风险预警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风险预警, 及时将风险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 以便及时制定风险应对方案。企业财务风险预警要进行等级划分, 不同的风险预警要由不同的人员来处理。

3.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处理制度。

(1) 强化财务预警信息的审核工作。企业想要及时的预测财务风险, 就要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 探索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的关键审核点, 通过企业自身的内部数据, 结合市场的变化情况, 对财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对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的分析, 可以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 保证财务预警的准确性。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审核的财务数据进行确认, 明确风险预警。 (2) 强化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和应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要充分分析预警指标的各要素, 准确评估出财务风险的类型和大小, 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做出准确的判断, 找出财务风险预警出现的原因, 对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首先进行关键的财务风险防控, 再逐步扩展到其他财务风险。相关负责人要制定财务风险的处理方案, 通过相应的措施将风险转化或化解, 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将风险处理责任具体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 监督风险处理方案的具体执行, 在规定的时限内化解财务风险。 (3) 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报告和保障体系。企业相关部门要将风险处理的具体流程及时公布, 使全体员工明确财务风险的相关指标。企业财务风险报告要包括财务风险预警的运转、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财务风险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影响等内容。企业想要对财务风险预警进行管控, 就要建立合理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 为企业搭建风险预警平台, 建立风险预警保障体系。

四、总结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增加。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巨大, 关系到其能否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因此, 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可以有效的预测和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利润最大化。

摘要: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风险。企业要合理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才能应对经济的发展可能对企业财务造成的风险。文章分析了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和风险类型, 提出了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李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27) .

[2]孙琳.浅谈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J].经济视角 (中旬) , 2011 (06) .

如何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篇9

关键词: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风险,构建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发展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问题, 财务预警机制贯穿整个企业活动, 及时向管理者预警, 避免财务风险。

一、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1.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概念。

企业财务预警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活动全过程, 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做出实时监控。企业财务预警是依据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 利用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常用的财务金融、企业管理、经营企划、管理文秘、市场营销等理论, 通过数学模型、比例分析, 来计算出企业将要面临的经营情况, 以及有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况, 然后向企业经营者及其他利益关系人预示警报, 从而达到可以使企业相关利益人或者管理人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的目的。

2.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

企业财务预警的第一个作用是收集信息。企业财务预警可以收集与企业有关的市场竞争情况, 计算出发展趋势, 同时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各项财务, 计算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信息, 必要时可以列出表格、统计图进行直观对比分析。通过对各项的比较,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判断出是否需要向经营相关利益人进行预示警报。企业财务预警还有预知风险的作用。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在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总结的同时, 当即将出现危害企业财务的因素出现时, 财务预警机制就能提前发出警告, 提醒经营相关利益人采取相应的对策, 避免财务的损失, 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第三个作用是控制风险。一旦财务潜在危机产生, 财务预警机制能够对症下药, 及时找到导致财务危险的原因, 同时向经营相关利益人进行汇报, 影响经营相关利益人的判断和抉择, 使经营相关利益人做出有效措施, 减少企业财务的损失。第四个作用是具有免疫功能。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不仅能够预先感应财务危险, 处理财务危险, 还能够通过不断的预警危险, 总结危险, 处理危险, 然后达到免疫危险的功能, 能够在下一次同样的危险发生的时候自觉做出危险处理工作, 从而减少了危险延续的时间, 也减少了人为的操作, 提高了企业的有效性。

二、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财务指标方面选取不够科学全面。

在不同的行业中,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选值是不同的。行业不同,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标准值也不同。而在当前, 我国很多企业在构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时, 一味盲从, 选取指标不能依据自己企业的行情进行选取, 使得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不能发挥很好的功效。目前, 我国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的指标都是通过资产表和利润表计算的, 而当前企业是否存在警情, 是否能持续经营, 多不取决于其盈利水平的高低, 而是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和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现金支付能力。预警机制过于依赖这样的指标而忽略了更为客观和精确的现金流量指标, 从而无法反应企业真实的财务危险问题。这种情况, 注重战术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缺乏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忠实, 忽视了现金流量指标对企业的重要性, 从而使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无法发挥全部的作用。

2. 分析对象的狭隘性。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 企业资金也在不断变化, 要分析企业资金变动情况, 就必须熟悉经营状况。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在大量的实验报告中, 有时会只考虑资金的变化, 而不考虑业务整体上的活动方向, 从而导致了分析对象的狭隘性。这种情况的发生, 原因是企业财务人员缺乏对财务知识的了解, 无法全面客观的利用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3. 缺乏财务预警的后续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企业认为做好财务预警的前期流程再造和系统构建就可以了, 所以当一个财务预警解除后, 就以为解决了一个危机就是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胜利, 因而放松对待下一个企业财务危险。这样财务预警系统得不到更好的完善, 当面对下一个相似的财务危机时, 企业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从而也就不能对未来经营管理和预防类似危机提供宝贵经验和有效借鉴。

三、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策略探讨

1. 科学认识财务预警。

首先我们对业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作用, 并且重视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工作人员要明确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经营避免危险, 就要构建完善有效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2. 合理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我们构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指标时, 采取以下原则:针对性原则、敏感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也就是说, 我们选取的指标必须是有针对性的, 能够完全符合我们企业的经营状况,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特定的财务风险。企业具备了短期财务预警机制, 还有构建长久的财务预警机制系统。长远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能够更好地分析企业的现状以及预测出企业财务的未来三至五年, 我们也可以此估计出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作为企业长期战略基础。

3. 提高财务预警分析技术。

我们要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收集信息的真实性, 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分析技术。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收集信息的真实性会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管理。因此, 要严格规范企业经济活动的计算程序, 让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信息收集透明化, 在公开的状态下进行信息的收集, 在大家的监督下处理、贮存、反馈、总结。提高人员的专业技能, 保证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发挥最大的功能。同时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在企业中应当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 配备专门的财务预警分析人员, 同时明确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在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后期工作时,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深入调查。企业财务预警机制飞财务分析报表要在充分的真实调查基础上编写。

四、结语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 但是我国现在有很多企业对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另外在实际操作时也不够规范和准确, 导致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在工作中无法发挥最大的作用, 导致企业财务发生风险。因此, 在企业活动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方光宇, 范设立.运用财务指标预警应注意的五个问题[J].国土资源, 2011 (20) .

[2]汪广源, 李丽, 刘敏玲.财务预警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企业导刊, 2010 (01) .

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探讨 篇10

一、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所谓风险, 是指因不确定性而可能造成的损失。新建本科院校的财务风险是指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因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本文认为, 从新建本科院校经营与风险形成的角度看, 新建本科院校的财务风险可以分为三大类:筹资风险、经营风险与内部管理风险。

(一)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筹资预期不能实现的风险。“多元参与, 多方投资”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但是, 限于我国复杂的基本国情, 各项资金来源仍存较多变数, 筹资风险很大。财政拨款不到位, 学费和住宿费欠费率均较高。目前, 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全年所余款项仅能勉强支付甚至无力支付贷款利息, 积累还贷资金更是无从谈起。其他筹资渠道包括科研收入、校产利润和捐赠收入等少且不固定。

(二)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新建本科院校在事业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预期运行结果不能实现的风险。经营风险控制不好, 最终将转化为财务风险。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营风险具有其行业特殊性, 风险类型较多, 风险成因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失效;办学定位不准, 专业设置欠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贪大求全, 过度超前引起的经营风险以及生源不足和学生就业困难引起的经营风险。

(三) 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是指因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缺陷导致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事业既定目标无法实现的风险。内部管理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 将转化为财务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有偏低的人员素质, 不良的理财理念, 财务预算质量不高, 较低的现金流量、失真的会计信息, 不合理的会计制度和不正常的校办产业。

二、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 资金严重不足, 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 大量贷款导致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引发生源市场不好, 失败的校办产业投资等, 这些使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一) 财政拨款严重不足导致资金短缺

办学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尽管我国政府千方百计地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但仍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 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交归地方管理过后, 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严重不足。而作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 由于建校时间短, 许多基础设施都不完善, 需要大量的资金以谋求生存和发展。

(二) 为谋发展大量贷款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 底子薄, 想要谋求发展, 资金缺乏是最大的难题。在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这个特殊时期, 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都采取了贷款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虽然在短时间内兴建了校舍, 引进了师资, 使学校在迅速发展起来了。但是由于贷款数额巨大、利息费用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偿还能力。一旦资金断链, 将导致巨大的财务风险。新建本科院校因此背负了严重的债务负担, 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三) 生源市场抢夺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学费收入占高校收入的比例接近25%~30%, 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财政拨款较少, 学费收入所占比例甚至更大。资金筹集渠道的改变, 使新建本科院校资金需求更加依赖于生源市场。新建本科院软硬件设施较老牌的成熟院校存在一定差距, 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知名度, 也影响了新建本科院对学生的吸引力。加之从1999年扩招至今, 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 追求名牌重点院校是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

(四) 校办产业投资失败损失

校办产业是分担新建本科院校负债办学压力的手段之一。但是由于新建本科院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变化缺乏预见性, 自身又没有充分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 导致其管理滞后, 没有建立起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使其创收能力下降, 甚至存在投资期满本金难以收回的现象。

三、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的财务状况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 对其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也应多方面进行, 根据风险来源设计风险分析指标, 判别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大小, 从而达到预警的目的。

(一) 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具体如下:

(1)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偿债能力主要采用现金流动负债比、已获利息倍数、基建项目投资负债率和本期安全系数四项财务指标。

现金流动负债比 (X1) 。现金流动负债比是期末货币资金余额与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之比, 属于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指标。该指标排除了应收及暂付款、库存材料等非货币性流动资产在变现价值、变现时间方面的缺陷。其临界比率为0.5, 属极大型变量。

已获利息倍数 (X2) 。已获利息倍数是指当期收支结余与本期利息支出之比, 反映新建本科院校的利息支付能力, 属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该比率既反映新建本科院校的获利能力, 又反映获利能力对债务利息的保障程度。其临界比率为1.0, 属极大型变量。

基建项目投资短期负债率 (X3) 。该指标是指本期末基建借款加上基建应付款减去期末基建货币资金与本期末事业基金、修购基金之和的比率。本期末基建借款加上基建应付款减去期末基建货币资金即为期末基建项目净负债。事业基金是新建本科院校非指定用途的净资产, 可由新建本科院校自主安排, 修购基金是新建本科院校按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以及按其它规定转入, 用于学校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其临界比率为1.0, 属极小型变量。

目标期安全系数 (X4) 。目标期安全系数是指新建本科院校目标期收支结余与目标期到期债务之比, 反映新建本科院校在维持正常事业运转前提下的资金运作情况。由于目标期的收入、支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收支结余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事业预算, 但是目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预算质量不高, 预、决算差距较大, 因此应当参考新建本科院校过去数年预、决算差异情对目标期的收支结余数据进行合理推定。其临界比率为1.0, 属极大型变量。

(2) 营运绩效指标。营运绩效好坏是决定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风险大小的重要因素, 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营运绩效可以借助收入支出比、自筹收入比率和公用支出比率三项指标。

收入支出比 (Y1) 。收入支出比是新建本科院校本期全部收入与全部支出的比值。该指标反映新建本科院校当期收入对当期支出的满足程度, 是对已获利息倍数的修正与补充。其临界比率为1.0, 属极大型变量。

自筹收入比率 (Y2) 。自筹收入比率是新建本科院校本期自筹收入与总收入之比, 反映新建本科院校的开源创收能力。其临界比率为0.50, 属极大型变量。

公用支出比率 (Y3) 。公用支出比率是当期公用支出与全部支出之比, 反映全部支出中用于事业发展的资金比重。新建本科院校的事业支出主要包括公用支出、人员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三部分。其临界比率为0.30, 属极大型变量。

(3) 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分析是通过考察本期收入、支出以及收支结余情况, 以揭示新建本科院校未来发展前景的评价活动。发展能力是未来偿债能力的保障, 具体分析指标包括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与净资产增长率四个指标。

资产增长率 (Z1) 。资产增长率是年末资产总额与年初资产总额之比。资产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物资基础, 资产增长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实力增强。评价资产增长率应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成长周期进行, 同时与规模、层次相当的兄弟院校进行比较。其临界比率为1.0, 属极大型变量。

收入增长率 (Z2) 。收入增长率是本期收入增长净额与上期收入之比。该比率越大, 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趋势越好。为保证该指标的科学实用, 应具体分析收入增长原因, 一方面, 剔除偶发性收入增长项;另一方面, 可计算近几年平均收入增长率, 以反映收入增长趋势。其临界比率为0.20, 属极大型变量。

支出增长率 (Z3) 。支出增长率是本期支出增长净额与上期支出之比。支出是事业发展的会计反映, 投入越大, 预示着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条件改善越多, 发展基础越扎实, 应对其进行趋势性分析。其临界比率为0.20, 属极大型变量。

净资产增长率 (Z4) 。净资产增长率是本期净资产的增长额与期初净资产之比。净资产是新建本科院校未来发展的现实积累, 具体包括事业基金和各项专用基金。净资产增长越多,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后劲越足;反之, 则会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其临界比率为0.03, 属极大型变量。

(4) 收益能力指标。随着新建本科院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 加大收益能力考核力度, 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更快、更好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收益能力分析可以借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三项指标完成。

总资产收入率 (E1) 。总资产收入率是指新建本科院校总收入与年初资产总额之比, 该指标既反映全部资产创造收入的能力, 又反映新建本科院校全部资产的周转速率。其临界比率为0.10, 属极大型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 (E2)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新建本科院校收支结余与年初净资产之比, 反映新建本科院校每一元净资产实现的收益数。其临界比率为0.30, 属极大型变量。

投资收益率 (E3) 。投资收益率是指投资收益额与投资额之比, 反映投资项目的资本收益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投资包括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 校办产业投资主要用于校科研成果转化, 其他对外投资则是新建本科院校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的外部投资。其临界比率为0.20, 属极大型变量。

(5) 再融资能力指标。再融资能力是指新建本科院校继续借款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或优化负债结构的能力。较强的再融资能力一方面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完成其既定的建设计划, 另一方面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通过贷款置换缓解还款压力。

贷款风险指数 (F1) 。贷款风险指数是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与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之比。依据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 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对新建本科院校银行贷款额度, 新建本科院校的银行贷款控制额度为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收入现值与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部分之和。其临界比率为1.0, 属极小型变量。

可新增贷款比率 (F2) 。可新增贷款比率是指可新增贷款额与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之比。可新增贷款额是指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与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之差。其临界比率为0.50, 属极大型变量。

(二) 财务预警综合指数计算具体如下:

偿债能力预警综合指数:X=0.2X1+0.2X2+0.3X3+0.3X4

营运能力预警综合指数:Y=0.5Y1+0.3Y2+0.2Y3

发展能力预警综合指数:Z=0.2Z1+0.3Z2+0.3Z3+0.3Z4

收益能力预警综合指数:E=0.5E1+0.3E2+0.2E3

再融资能力预警综合指数:F=0.6F1+0.4F2

财务预警综合指数:FEWCI=0.3X+0.25Y+0.2Z+0.15E+0.1F

通过上述公式计算所得结果可以确定财务风险警度, 而判定高校财务警度的关键是确定有警与无警的临界点。本文在一般商业企业警限相比较的基础上, 运用上述方法将新建本科院校财务预警综合指数警限分别设置如表1。

参考文献

上一篇:破解建议下一篇: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