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做法

2024-05-20

三点做法(精选十篇)

三点做法 篇1

一是着重真事真情,注重真情流露。习作中的生搬硬套、空洞无物大多源自固有例文的束缚。学生习作起步从模仿开始,久之,例文成了思维中的范本,作文能力差的学生难以在例文中取其精髓,只有生搬硬套。面对作文题目,众多学生就题目论题目,就例文叙事件,故而作文难有特色,亦难有真情,自然思想空洞。每次习作,我都要求学生先敞开心扉,依题谈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感人的或触及自己心灵的事件,以事件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随后鼓励学生将真情与实感一定要写进作文中去。

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作文教学时,我抓住了本单元的主题:“身边感动的故事”中的“感动”一词,让学生先想开去、说开去,通过先挖掘出学生内心的真事真情,再带着这份感动去写,学生写的很是感人,很有水平。

在说的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身边有让你非常感动的事情吗?是什么人让你这么感动?最让你感动的是那些情节?”

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诸如这样让人为之触动的事件随之出现:我有非常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我的英语老师在下雨天放学时把自己唯一的一把伞给了我,他自己在雨中淋着。他说我路途远,不打伞回去会感冒的。英语老师比我爸妈都关心我,我真想叫他一声爸爸!

在学生发言之后,我早就发现了他们的表情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马上叫他们提起笔给自己的文章命个题目写开去。结合指导,像“我真想叫他一声 爸爸”、“吝 啬鬼奶奶 ”、“爸爸原来那么爱我”等一系列有新意、有思想的作文随之出现,孩子们后来还告诉我,这次作文写得很过瘾,写出了自己心里一直憋了很久的话,效果自然很好。

将习作的主体全部变成了习作者本人,自不必受其它因素的限制。畅谈自己,自不会言之无物。

二是长效积累经典,确保素材充盈。古人识文作文,先熟诵成吟,而后挖掘使用,妙句妙篇随即泉涌。不难看出,素材的积累对于语文的重要性。心中无物,难以成像。作文是一个从字、词、句、段、篇逐渐积累成型的载体,必须达到量的积累。要言之有物,必先心中有“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注意背诵量的积累,从好词、好句、好段到好篇。

以词语为例,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词语积累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样的作文课堂:我私下叫部分同学把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词语提前查找积累在一张纸上。到了作文课上,要求同学们都观察自己的同桌,结合同桌的情况,写一小段关于同桌外貌和神态的短文。观察完后开写了,我又暗示那些早做过积累的同学找出与同桌特征相符的词语列在一边,然后尝试把能用到的词语用进去。两类同学的最终结果实在是大相径庭。没做积累的同学开始冥思苦想,而做过积累的同学迅速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段落。

———我的同桌是个高个,浓眉大眼,两眼炯炯有神,脸上皮肤白皙,真是个英俊潇洒的小帅哥。他上课的时候总是专心致志,做事从来一丝不苟,所以他学习成绩总是很好,同学们都敬佩他。

这些短文当我拿出来读的时候,许多同学笑了,更多的同学却羞愧地地下了头,从此以后他们对背诵也很上心。其实,只要心中积累量到达,习作起来就不会空洞也不会感到作文很困难。如果每期学生能背诵经典篇目十篇以上,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强化细节训练,获得刻画技巧。作文是技能的载体,所以技巧与能力的训练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提倡重点与详略,许多学生不知如何才能写详,也就是细节描写刻画能力欠缺的问题。若细节刻画能力强,自不会空话连篇。

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细节描写的点拨与训练。如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物描写”一组就是典型例子。王熙凤的外貌刻画、嘎子的动作描写等,这些惟妙惟肖的例子,需要在语文课中去仔细品味、背诵。在作文课上,我先叫学生翻开语文课本,将这些细节刻画的经典段落认真地再复习回顾,然后依照这些经典例子,将自己身边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描摹,强化训练。

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落实的三点做法 篇2

一是带头重视班子自身建设。党委书记重视党建工作,亲自抓、长期抓、切实抓,并重视党委自身建设,对领导班子成员提出六点要求:一要注重自我修养。平时要多学习、勤思考,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精神力量,在思想上牢固筑起道德防线、纪律防线。二要注意自身形象。在工作、生活特别是日常与亲朋好友的交往中,要珍惜自己的形象,维护好自身的形象。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牢固确立服务观念,尽心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三要相互帮助提高。成员之间要多交流,要注意学习他人之长处、取长补短。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相互之间要及时善意提醒;要秉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诚恳态度,虚心处理他人意见。四要增强大局观念。班子成员都要了解全市、全镇工作大局,克服本位观念;要讲政治,自觉维护、服从全镇工作大局。五要增强自律意识。特别是四个多样化趋势下,面对各种外界诱惑,一定要洁身自好,慎独慎微,管住自己。六要遵守保密规定。做到不该传的不传,不该说的不说;要少做“评论员”。个人重大事项要及时向组织报告。

二是带领班子成员齐心抓。形成了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按照“三级联创”的工作要求,落实相应基层党建工作职责的工作体系。并建立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加强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年初,结合胜山实际,研究制定了基层党建工作规划、计划,明确了目标、措施和完成时限。健全了党委党建工作例会和督促检查考核制度,党委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会议,分析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落实情况;领导小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碰头会,对开展工作进行交流,互通信息。班子成员在书记带领下,更加重视党建工作,做到了常抓不懈、及时落实,并注重把好的经验、做法在例会上交流探讨,形成了齐抓共管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是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合力抓。一是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实施“六联”制度,即每个党政领导干部落实联系1个村、1至2家企业、1至2名党外人士、1名外来务工者、1至2户生活困难的党员或困难户、1个党员家庭教育点。机关干部加强对村的工作指导,建立联村工作定期交流协调制、联企联组联户联点制、联村干部首问责任制、联村工作公开制、联村干部廉政约束制、联村工作考核制。二是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共向非公企业、外口公寓、市场等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14名,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联系与指导。已有7个基层党组织(涵盖24个非公企业)创建成“五好”党组织。在去年“民主管理年”的良好基础上,今年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群素质,进一步加强典型引路,推广好的经验,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范执行,进一步加强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着手,不断深化,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通过探索创新,使基层组织建设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尤其对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党委书记还逐村了解实情,提出针对性措施。三是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保障机制。以选准书记、配好班子为重点,使基层党建工作者队伍不断优化。切实抓好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对年青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和培养。上半年共组织党务培训2次,有4名年青的党务工作者扩充到党组织班子中,基层党务干部业务能力、积极性和事业性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三点做法 篇3

一、多看课外书和优秀习作

在《小苗与大树对话》一文中,小女孩就怎样才能写好文章采访季羡林爷爷。季老的回答是:“得多看点儿课外书。”这表明了季老对儿童阅读的支持。杜甫也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句告诉我们大量阅读书籍,在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之间的关系。要想写好习作,平时就需要大量阅读。

作家叶文玲也曾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写道:“有一次命题作文〈写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一次委屈,平时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平日里积累丰富的课外阅读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会在实际的习作中文思泉涌。

二、平时加强习作片段描写的训练

所谓“片断作文”指用较小的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或叙述,或说明,或描写,或论述,做这种片断的习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片断作文教学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促进学生走上作文成功之路。因此,片断作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在新课改中具有现实意义。

作文片断描写训练需要分类分阶段进行,分类即把作文分为四大类——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分阶段即是分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片段练习。比如:上周练习写人片断,下周练习写事片段。再如:上二周练习写景片断,下二周练习写物片段。

就写人来说吧,要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衣着打扮,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针对这一片断描写,笔者在教学中分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是对人物外貌特征、衣着打扮的片断训练,并对学生出示例句。如:“我的妹妹今年7岁,很讨人喜欢。她长得不高,梳着油黑的齐耳短发,小圆脸白白胖胖的,她的眉毛很浓,弯弯的像两片柳叶,眉毛下长着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雪白的牙齿中缺了颗门牙,一笑起来可逗人啦!”所谓特征就是指特点或者是独特之处。根据这些要素来理解其含义,再写就容易掌握了,最后让学生仿写例句。经过一周的专项练习,学生就掌握了外貌特征的写法。

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片断训练。在这里同样讲解两个词的含义:具体事例、性格特点。具体事例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所谓性格特点是指在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如开朗、内向。经过讲解这两个词的具体含义,学生才容易明白写作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仿写例句,最后就例句让学生理解写作内容,老师指出不足,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并讲讲自己是如何写的,让其他学生借鉴。经过一周或两周的专项训练,学生就容易掌握其写法了。

三、结合教学实践教会学生列提纲

列提纲进行写作至关重要。什么是作文提纲?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外在表现形式。“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这说明了列提纲对写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如何列提纲呢?

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个部分内容:①题目;②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③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的主要部分。

在安排结构时需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1)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2)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3)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并在提纲中简要说明。

(4)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5)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照应,如何照应,也简要标注一下。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列提纲写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以提纲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讲课先以提纲式讲解,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课文。这样学生就弄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为后面的作文列提纲做铺垫。所以每次单元训练习作,我都以提纲式内容出示,然后再进行详细讲解。学生紧扣提纲写,不仅不会走题,而且以后遇到类似的作文就会列提纲了。

总之,要想写好习作,就应该多看课外书,多积累好词好句,平时加强片断训练,列好写作提纲,这样才能把习作写好。

管理学生作业的三点做法 篇4

一、制定规范,明确要求

学校制定了《李塔汇学校教学常规制度》,要求教师做到:

1. 作业设计与布置

(1)内容要科学,目的要明确。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自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2)难易应有序,梯度要适中。作业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梯度应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3)形式要多样,题型应多变。题型应多变,以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对机械重复加重学生作业负担,严禁以抄作业的方式惩罚学生。

(4)分量要适中,时间总量要控制。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学科原则上要求新课必有作业,但每次每科作业不超过30分钟。小学一二年级不安排课外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按1小时总量布置作业;初中按1-1.5小时的总量布置作业。

(5)尊重学生差异,作业有层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的不同,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

(6)教师要加强指导。督促学生按作业的规范化要求,按时按质按量独立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品质。

(7)认真执行上海市教委的有关规定,严禁不加选择地使用教辅材料作为学生作业。

2. 作业批改和讲评

(1)要认真搞好作业的批改。书面作业应及时批改,批改方式以教师全批全改为主,辅以学生互改、自改。对于互改、自改的作业也要及时检查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

(2)作业批改要正确,批改符号要统一,格式要规范,书写要工整,批语不要覆盖学生字迹。作文批改要仔细,错字、错句要及时订正。对于学生订正的作业也要及时检查、批改。

(3)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进行集体讲评;对作业中出现的个性问题,要进行个别辅导或面批。

二、检查反馈,调控改进

为了使学校的教学常规制度很好地得到落实,我们学校组建了由部分行政、教研组长、区学科名师组成的学校教学常规评价小组,每学期组织教学常规检查,其中的作业情况检查是一项重要内容。检查分为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主要在期初、期中和期终进行。此外,对新教师还要随时抽查。

检查的目的除了为考核提供依据外,更重要的在于总结反馈,加强指导,让教师明确改进的方向。在检查反馈基础上,学校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调控。

三、评估交流,展示提高

学校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有明确的考核指标,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学生问卷、师生访谈四个层面对教师布置、批改学生作业以及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第:更上一层楼(优)、再接再厉(良)、努力提高(及格)、加强学习(不合格)。最后记入每学期教师的教学业务考核中。

为了提高教师作业设计的质量,学校整合各种资源,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如加强备课组、教研组的合作,建立各学科题库。为了解决农村学校备课组教师少的问题,学校教导处牵头组织区域间的教学联动活动,五校联动活动就是以作业设计为研讨主题的。

在学生方面,学校通过组织优秀作业的评比与展示活动来激励学生认真对待作业。每学期学校都要把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和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示,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同样也有各班的优秀学生作业展示。

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三点做法 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性;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06-001

过去的语文课走失了感性和激情,坠进了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现在的语文课则更多的求活求鲜,让人觉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使语文课堂做到既气氛活,又效益高,回归语文课的本真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觉得要使自己的课堂更具高效性的话必须如果做到以下三点:

一、在有效对话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重分析的教学方式,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需要注意课堂上每个环节的实施是不是从实际出发,是不是探求实效了。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但是,有的课堂上老师却是一问到底,或者提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诸如:“对不对呀?”“有没有啊?”会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一位教学专家曾经说过:“我们的信心,无论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都不是呐喊出来的,而是冷静地思考、深刻地思考的结果。是实在的、深沉的,而不是表面的、虚假的热烈。切不可把缜密探讨的一堂课,演成一幕闹剧。”因此,课堂上的“活”不应是形式上的活,而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将“活”落实在促进学生的思维上,让学生思维活。如教《可贵的沉默》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质疑,老师梳理出几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是什么意思?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课堂是活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要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要注意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的碰撞、火花的闪现。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僵化地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就喊停,没有具体的分工和学习目标就安排小组学习,有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价值。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合作,是老师用来表演的道具,应该从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剔除出去。

二、在媒体的有效使用中提高课堂高效性

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立竿见影地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这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的老师把握不好,一堂课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出现了“机灌”现象。

一位教师在上《乡下人家》一课时,一堂课从头至尾以课件贯穿始终,一些精美的图片确实能创设教学的情境,把城市里的孩子带到农家生活的独特氛围中。但是有些圖片略显多余,如教学“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时,给学生看一只鸡的图片,这句话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抓住“肯定、照例”等词语帮助学生体会乡下的独特之处是随处可见鸡鸭。

多媒体辅助教学绝不可将直观形象的画面和音乐等替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限制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挥,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声像材料只是辅助,绝不可用它替代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更不能先入为主地抑制学生的再创造。如果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涵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受到影响,而这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

三、在合理的课外拓展中提高课堂高效性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深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窦桂梅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学过程中穿插了雨果的文章,并以其贯穿始终;补充了侵略军掠夺时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统统掠走”;补充了李大钊的诗歌,补充了当时国人对掠夺行径的反应等等,大大丰富了课堂知识。使学生合上书本走出课堂时,在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愤怒,更多的是思考和责任。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局限于形式,为补充而补充,课堂里充斥着音乐、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一堂课老师很忙碌,教室里很热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是课堂“语文味”的缺失。阅读教学拓展训练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这些拓展平台的创设应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入钻研的基础上,以课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细心聆听、善于欣赏中看到孩子生命的成长。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三点做法 篇6

一、动之以情, 激励学生

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 最令人担心的就是那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因此, 上课时教师的语言要力求达到优美可亲, 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 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 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尊重、期待, 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 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 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学生对老师有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就会由人及“科”, 对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

二、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1. 优化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主动学习的火把, 需要教师来点燃。而恰当的教学导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所以, 在每节课前, 我都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导语。如教学《马说》时, 我采取男女同学比赛的形式, 说出含“马”字的成语。教学《观潮》时, 由钱塘江汹涌澎湃的大潮图片来导入。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 吸引学生去学习新内容, 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 展开想象, 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文是每个教师教学上的重点, 如何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去, 仅仅靠教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 任你磨破嘴皮, 学生也很难入境。所以我们要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例如, 学习《看云识天气》时, 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 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时, 教师在幻灯片上出示了一幅照片, 那个等待结束的课堂开始活跃起来, 学校的操场, 熟悉的篮球场、塑胶跑道等景物让学生迅速进入了照片中的氛围,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云彩, 让他们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判断天气状况。学生们观察着、思索着、争论着, 一堂课就这样有了一个精彩的尾声。

三、转换角色, 注重体验

当前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 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 要让学生唱主角, 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沉浸在充满喜怒哀乐的情境中, 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与文章相关的内容, 谈自己的感受体验, 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等优美的散文, 通过反复诵读, 体会文章美的语言, 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皇帝的新装》等, 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 使学生细细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 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刍议提高想象作文能力的三点做法 篇7

一、提供支持, 激发想象意识

儿童习作是从形象入手, 触发情感, 在情感的陶冶中展开想象, 启动思维, 促进联想, 开拓创造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创设一些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写作情境, 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能够积累习作素材的语文活动,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好奇寻趣的特点, 播放一段生活场景的录像来创设情境, 以及组织学生实践探究, 发挥学生的听、视觉功能,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创作故事。如在课上, 我播放一组有关我国各地环境污染情况的录像, 以及介绍身边环境遭受石板材厂、造纸厂等污染的情况。课下组织学生实地观察, 让学生了解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使他们产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然后以《土地的诉说》《大海的心声》和《假如我是污染治理专家》等为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写出了很多生动新颖并富有独创性的想象作文。又如, 北师大版语文第五册“写写自己的家乡”习作练习前, 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家乡的过去”采访实践活动。让学生去采访老爷爷、老奶奶, 了解家乡的新旧变化, 知道家乡的代表性景物, 然后把调查报告在班上展示、交流。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 就能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 既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也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积累习作素材。

二、顺应童心, 培养想象兴趣

儿童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的幻想, 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我们要顺应童心, 呵护童心, 保护学生想象的兴趣, 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很多小学生不喜欢作文, 想象空间狭小,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一些作文题不够儿童化,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心灵不合拍, 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学时, 应根据儿童善于想象的特点, 设计一些能引起儿童兴趣、激发展开想象和幻想的作文题,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还要注意不能因有的想象近乎天方夜谭而扼杀其积极性, 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放开手脚, 大胆想象, 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培养他们的作文想象兴趣, 从而形成创新人格。在平常的作文小练中, 可运用课文的艺术留白处、科幻小作品、故事的悬念、童话的续篇和改编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作文想象兴趣。

三、指导方法, 提高想象水平

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除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兴趣和意识外, 还要重视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想象方法, 让学生懂得如何取材、构思、起草, 把已有的表象进行深加工、巧改造, 而非流水账的罗列, 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作文水平。 (1) 综合法:把本来不相关的事情套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即无巧不成书, 是作文想象的基础。这并非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相违背, 而是要使文章更具典型和感染力, 如把几个有趣的现象归为一物, 或把几种美好的品质聚于一个人的身上等。 (2) 模仿法:模仿好习作的写作方法, 这也是初学写作的最佳途径, 但要注意是写作方法的模仿, 结构的练笔, 不能抄袭, 也不能成为思维的束缚。模仿的作文应与原文形似神非, 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 有创意的表达。 (3) 启示法:要让学生懂得从某种事物或现象得到启示而展开想象。如从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而联想到读书要努力, 做事要专心, 就一定会成功的。又如由雅典奥运中国体育健儿勇夺32块金牌, 联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 中国国旗在神州大地高高飘扬的辉煌时刻。 (4) 对比法:通过同等性质事物的对比, 从而挖掘出具有一定深度的主题。如由父亲物质贫乏的童年和我幸福美满的童年对比, 讴歌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从一根指头独自行动和十根指头合作的力量区别, 想到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共同成长。 (5) 创新法:让学生懂得写想象作文要能够抛开固有的思维, 走出陈旧的框框, 才能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如改编《龟兔赛跑新篇》, 改变了龟兔比赛所经过的地方 (有陆地、有池塘) , 增加了裁判, 使故事有了新突破, 教育有了新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教育的三点做法 篇8

1. 钻研文本,找出知识承载点

语文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文本则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八课《守信》。我在备课时,仔细钻研文本,找出其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承载点,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课文赞美了主人公守信的美德,也让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应该守信用。

2. 创设情境,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学习传统文化,引起共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计说话练习,通过说让学生加强体会。再以《守信》一课为例,在课堂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通过分享诚信的小故事,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学生心中发芽。

3. 以身作则,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三点做法 篇9

一、课备“精”

1.备课要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特点写出详案。一般遵循这样的五个过程:读课文, 读相关参考资料, 全面了解课文;整体构思;写出教案;在教学中、教学后修改。

2.准备好各种教具和教学资料。在遇到适合的教学内容时制作教学课件, 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 增强语文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使教学生动化、直观化。

3.条件允许的话, 课前尽量多与学生交流对文章的理解与看法, 做到心中有数, 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想并解决。

二、课上“活”。

语文课堂教学的“活”, 主要指教师的引导灵活, 学生的思维鲜活, 课堂气氛活跃。语文课堂具备了“活”, 那么, 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 人文精神的教育, 学生认知水平、语言文字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1.教师引导灵活。教师在课堂上的意义不仅是把学科知识告诉学生, 而是要在课堂上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在探究结论, 带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帮助学生学到方法, 找出规律。

2.学生思维鲜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 鲜活的思维是优秀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 教师在引导灵活的同时, 应注重鼓励学生对逆向思维, 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 并力求求异求新, 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的传递, 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因此, 学生语言表达的鲜活度, 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课堂上, 有的教师只注意学生答问的对错, 而不太注意学生答问语言的流畅性和表达方式的鲜活性。这样的教学, 是“应试”的教学方式, 是不完整的教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答问知识的正确性, 而且要评价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规范性、流畅性,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倡导学生发言、说话要大声、大方, 敢说、敢问、敢争。中小学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课堂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学生语言训练这一重要内容。

课堂上,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如在教学《穿山甲问路》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 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画出, 不理解的地方打出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 动手画, 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 训练学生, 能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3.课堂气氛活跃。教“活”学“活”, 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室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 学生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 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 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促进学生“创造”, 学生才不断开拓创新,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

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 “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 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 安排小组讨论、圈画、画图等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各种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 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 讨论出来的答案也比较完整, 比较详细。因此, 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 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三、课上得“高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 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布置, 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的图片, 在教室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 给学生创设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 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 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 动听的音乐, 色彩美丽的画面, 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给吸引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 我说:“同学们, 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的, 这节课让我们读一读诗歌《采莲》, 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 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读出诗歌的韵味, 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 荷花、莲蓬迎风摇摆的情景, 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 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 自由畅想湖中的情景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 由此体会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这样教学, 学生就会入情入境, 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 与课文产生共鸣, 从而深入理解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

一堂好的语文课具有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在备课时, 要突出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和主要步骤, 而少涉及具体细节, 留下较多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巧妙处理学习矛盾, 活学活教,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高效。

参考文献

三点做法 篇10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情感美育;语文味;交往互动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然而,长期以来,实用工具主义教育观居于主宰地位,遮蔽、抑制和消解了学生生命的自主性、完整性、智慧性和审美性,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异化。“语文教育只有遵循生命规律,进行生命化教学才能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

语文课堂的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兴趣的满足。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觉得在具体操作中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寻芳探幽,用情感美育诱发学生的生命激情

情感美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重视情感美育就是关注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寻芳探幽,开发教学资源,落实情感美育。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很多语文课程资源,能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学习时空会得到更为充分的拓展。例如:一次语文课上,我组织学生观看了“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电视录像,同时向学生发放“十大人物”学习资料,并开展专题讨论,掀起一股“学习先进人物,提升生命品质”的热潮。孩子们从英雄人物身上体会了“理想、坚守、责任与爱”的崇高品质,感受了“舍己为人、勤奋刻苦、勇敢坚强”的崇高精神。在观看现场很多学生都热泪盈眶,大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纷纷提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动与反思。这次活动深深地激发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追求,生命品质得到了洗礼和升华。这样的语文课时效性强,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审美也是有差异的,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要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求同寻异,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

二、精益求精,追求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语文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其他课。只有具备语文味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生命化的境界,而语文教师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使每节语文课充满语文的味道。例如:第一次上《散步》这篇课文时,我立足于尊老爱幼的主题,试着从阅读的角度来教,着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课后反思,从总觉得这节课过于单调呆板,没有上出想有的味道。我反复琢磨,并查找了有关的资料。我发现这篇小散文的真正味道在于字里行间含蕴的丰富美感,母亲慈爱,儿子乖巧,妻子温驯,“我”很孝顺,尤其是结尾的背影画面,更是浓缩了人性美、绘画美、诗意美,此外,文章还包含语言美、景物美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欣赏,一定富有情趣。于是我制定了“紧扣审美、教出情趣”的教学目标,从审美的角度来学习这篇文章。通过变换角度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了一些变动。上课时,我先播放《我爱我家》的亲情短片,然后让学生谈感受,一个女生动情地说:“有家的感觉真好啊!”我抓住契机,把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情境来设计。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构思生味,理解“我”决定的真正意义;在理解主旨句时我投影四个人在阳光中走在小路上的背影,让学生观察感悟,这时学生能感悟到如诗如画的意境美。语文课上,学生真切地体验了亲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敏感力,总算有语文味了。它使学生具有了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了真善美的价值观,使语文课堂的教学积极地融入了学生的生命。

三、教学相长,促进教学的交往互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中介知识、能力、语言、活动等都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交往活动的质量。教师与学生应真正平等民主地互动,要摆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知道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受益者。当课堂上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有时会想到将问题“转移”给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好像丢了“面子”,但客观上,却很容易造成更为积极的学习氛围,因为这时的问题连教师都不知道答案,学生的回答会使教师获得灵感,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教师从学生那里学习的典型例子。我们不能认为这是教师投机取巧,课堂教学本身正应该是这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会面对许多新的东西,例如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内容。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改善教学。教师又不可能停下教学去系统学习。从这一点看,课程改革其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都变成学习者的过程。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他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师生在基于教学相长的交往互动中,使得师生双方的生命都得以生成,得到完整的生活的教与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应该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应该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让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让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细心呵护生命的独特体验,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有效促进生命体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充满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2]林培英.课堂决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MSTP技术及应用下一篇:实践教学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