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现状做法

2024-05-20

教学现状做法(精选五篇)

教学现状做法 篇1

1 珙县蚕业发展现状

珙县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栽桑养蚕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 随着近年来珙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全县已成为宜宾市优势蚕区和国家 “东桑西移” 项目重点承接基地, 蚕桑产业已成为珙县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

1.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4 年底, 全县有桑园资源13. 75 万亩, 投产桑园8 万亩, 桑园规模较2005 年增加3 倍, 2014 年发放蚕种14. 6 万张, 生产蚕茧12. 3 万担 ( 6150t) , 发种量、蚕茧产量和综合产值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2 位; 丝绸加工企业拥有自动缫丝机12 组, 具备年产白厂丝300t、丝绵被10 万条的规模。2014 年, 全县生丝、蚕丝被、丝绵枕、蚕沙、菌渣有机混合肥等工业稳定发展, 蚕业综合产值8. 16 亿元, 其中蚕农综合收入4. 18 亿元。

1. 2 生产布局较为合理

全县现有15 个镇 ( 乡) 栽桑养蚕, 历经体制改革、市场变化后逐年优胜劣汰, 蚕桑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聚, 目前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孝儿、底洞、沐滩等14 个重点镇 ( 乡) , 2014 年收购鲜茧6158. 9t, 居全省基地县第二位, 形成了一批以栽桑养蚕为主业的专业镇 ( 乡) 、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其中, 产茧250t ( 5000 担) 以上镇 ( 乡) 8个, 综合收入超2000 万元的镇 ( 乡) 4 个, 2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52 个; 综合收入50 ~ 100 万元的村民小组87 个, 收入3 ~ 5 万元的专业户3165户, 收入10 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达200 余户。

1. 3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珙县的地理和立体气候条件, 全县确定了蚕桑产业发展的科技路线, 即始终坚持桑树建园标准化、基地布局合理化、桑枝修剪机械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室外省力化、熟蚕上蔟方格蔟自动化、消毒防病专业化、桑蚕品种优良化的 “蚕桑八化” 技术标准, 茧丝质量逐年提高。全县现有小蚕共育室310 个, 小蚕3 龄共育面100% , 大蚕棚8500 间, 省力化蚕台675 万m2, 省力化养蚕比例达到100% , 累计推广纸板方格蔟3000 万片, 优良蔟具使用率100% 。2015 年全县春夏4 批次养蚕单产达到43. 2kg /张, 比2005 年提高18. 2kg /张, 上车率、上茧率、解舒率分别达到96. 5% 、90% 、65% 。茧丝长达到1100 ~ 1200m。全县优质茧丝产品销往泰国、浙江、江苏、广东、重庆、陕西、广西等市场, 蚕业科技水平和蚕茧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市场供求关系稳定, 产品信誉良好。

1. 4 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2014 年全县蚕业综合产值8. 16 亿元, 是2005年的25 倍, 其中蚕农茧款收入2. 2 亿元; 桑园立体种养、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休闲观光蚕业综合产值1. 98 亿元; 丝绸工业全年产值3. 98 亿元。全县从2010 年开始启动 “10 个万担茧镇 ( 乡) 、100 个千百万元村”计划, 到2014 年底已实现万担茧镇3 个, 千百万元村52 个。2014 年全县亩桑综合收入突破1 万元的 “万亩亿元” 示范园区达到两个, 覆盖蚕农3000 余户, 建成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美好、产村相融” 的 “银珠新村”20 个, “桑树改造馒头山”、 “桑树治理石漠化” 等生态高效示范带动模式初见成效。蚕桑产业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2 主要做法

2. 1 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健全科学、完整、有力的领导体系, 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 形成 “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大班子共同抓、县、乡、村三级联动统一抓” 的领导格局。二是实行县级领导联系蚕桑镇 ( 乡) 和 “千百万元村”制度。各镇 ( 乡) 政府、县级相关部门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 分解落实目标任务, 明确职责, 做到工作有人抓, 责任有人担, 事情有人干。县政府蚕桑办充分发挥参谋和上下综合协调作用, 加大工作和目标任务的督查督办力度, 抓好对县级有关部门、镇 ( 乡) 目标责任人、千百万元村、大社大户和龙头企业五个层面激励机制的完善工作。三是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县委、县政府对蚕业产业化发展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 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责任、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年初, 县委书记、县长与各蚕业镇 ( 乡) 党委、政府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 县政府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 每年安排300 万元资金重点用于宜宾市 “20 万亩循环蚕桑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专业队伍、千百万元村、科技推广、优质茧工程、桑园综合开发、桑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以奖代补。

2. 2 狠抓规模发展

根据珙县独特的山区地理和立体气侯条件, 全县坚持因地制宜, 做好现代 “三高蚕业”。一是科学布局蚕业产业化发展区域, 按 “成片集中、合理布局、规模生产、科学管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战略, 全力推进宜宾市 “20 万亩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 建设, 突出抓好三大蚕桑产业区: 即抓好孝儿、仁义、恒丰、沐滩等4 个镇 ( 乡) 8 万亩现代 “三高蚕业”环线建设, 逐步与高县边境乡村靠近, 抓好底洞、下罗、玉和三个镇 ( 乡) 4. 5 万亩产业环线建设, 抓好上罗、罗渡、曹营、洛表、石碑等5 个镇 ( 乡) 东南6 万亩产业环线建设, 使全县桑园基地形成区域性规模, 夯实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二是全力推进 “万担茧乡镇”、 “千百万元村”建设。按照桑园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工厂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熟蚕上蔟自动化、经营管理规范化、产业发展区域化、技术指导体系化的发展要求, 狠抓10 个万担茧镇 ( 乡) 和20 个蚕茧收购站建设。

2. 3 注重科技引领

近年来, 县政府、龙头企业和蚕业专业合作社强势推进科技兴蚕战略, 强化蚕农发展、科技、效益三个意识, 提高组织化、集约化水平。为缓解养蚕季节性用工、用时矛盾, 改以前的4 季养蚕为8 批次养蚕, 利用分批发种的办法, 有效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强度, 达到了多发种、多养蚕、养好蚕的效果。2015 年全县在科技推广应用、优质蚕茧工程、基地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通过专合社的规范运作, 共计投入 “三高蚕业” 建设资金1200 万元, 一是抓好小蚕共育, 保证小蚕共育3龄化达到100% ; 二是抓好 “三高蚕业”推广, 在14 个镇 ( 乡) 、100 个重点村、200 个标准化共育室、15000 户专业大户推广 “三高蚕业”生产, 其中年养蚕20 盒种以上的有3165 户。目前, “三高蚕业” 区域生产优质茧8. 25 万担, 蚕农增收3958. 6 万元, 户均增收3241 元; 三是创新推广自动化上蔟, 使用农户11850 户, 占全部蚕农的83% ; 四是标准化蚕房养蚕达到75% ; 五是全面推行蚕茧仪评收购, 实现了收购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 六是实现了桑园管理标准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化、养蚕设施规范化、小蚕共育3 龄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熟蚕上茧自动化、技术服务体系化、专合社运行规范化的 “八化” 产业技术组装。

2. 4 实施配套政策

按照市政府建设 “20 万亩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要求, 县委、县政府拟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扶持政策。一是把现代 “三高蚕业” 产业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蚕业专业村建设与农村户办工程建设相结合, 蚕桑专业社、专业户建设与农民稳定增收相结合, 尽可能把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 重点向蚕业镇 ( 乡) 、蚕业专业村、专业社倾斜,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重点打造大乡大镇、大村大社和职业化蚕农。2014 年全县新栽一步成园桑13248 亩, 全县桑园总面积达到13. 75 万亩。二是多元投入、推进发展, 重点支持基地建设, 产业带区域的公路建设, 自动化蚕台、农机农具、工厂化养蚕、蚕房和共育室、统防统治等, 以及桑枝条、蚕沙、菌渣等废弃物循环利用, 2014 年全县蚕桑产业发展总投入达9048 万元。

2. 5 培育专业大户

职业化蚕农是珙县蚕业的中坚力量, 2015 年, 智溢公司科学地调整了蚕业主攻方向, 依托省力化养蚕、自动化上蔟全方位推进现代 “三高蚕业”发展, 通过优化专业合作社与公司和蚕农合作关系, 采取内部职工每人负责50 户合作社社员、一个工厂化共育室、一个千百万元村、一个综合开发示范片 ( 简称 “511” 工程) , 指导和帮助蚕农发展生产。公司所有干部职工通过与社员召开见面会、技术培训会、建设协议签订会, 全面落实了养蚕农户的建设协议、小蚕标准化共育协议、共育设施设备配套服务协议。全县共启动建设职业化蚕农1. 5 万户, 实现收入1 ~ 5 万元以上的蚕桑大户8500 户, 其中收入3 ~ 5 万元以上专业大户达到3165 户, 收入10 万元以上蚕业综合开发的家庭农场200 户, 收入100 万元以上的2 户中, 沐滩镇中山村的熊兴信2015 年养蚕80 盒种, 产茧3360kg, 共育小蚕850 盒, 养蚕和共育收入18. 5万元生产, 桑枝食用菌4. 5 万袋, 产值41 万元, 桑园套种竹荪60 亩 ( 4hm2) , 产值120 万元, 桑园地种植大球盖菇产值7. 5 万元, 其它收入3 万元, 蚕桑综合收入190 万元。巡场镇芙蓉村李宗池蚕桑综合开发产值达到185. 5 万元。

2. 6 多元开发增收

县蚕桑办与智溢公司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参观学习的办法, 引进桑枝种植食用菌技术。2015年, 全县布局桑枝食用菌示范点20 个, 种植桑枝食用菌418 万袋, 桑园地种植竹荪60 亩 ( 4hm2) , 生料栽培大球盖菇11 亩 ( 0. 73hm2) , 鲜菇销售收入3678 万余元。全面推进桑园套种黑五类。全县桑园间种紫红苕、黑花生、黑土豆、黑豆和大头菜共计6. 8 万亩, 桑园间种和桑枝条收益达18986. 5 万元, 其中桑枝条产量8. 5 万t、 产值3293 万元。2015 年, 全县投产桑园每亩综合产值平均达到8665 元, 有效地提高了桑园单位效益, 形成了 “桑- 蚕- 菇- 肥”、 “套种黑五类”的循环经济模式。

2. 7 营造经营环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蚕业生产与经营环境的营造, 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维护蚕茧收购经营秩序。一是成立了蚕业产业化发展指挥部和蚕茧收购秩序维护领导小组, 各蚕业主产镇 ( 乡) 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加强对蚕业经营的领导和管理。二是每季蚕茧收购前, 领导小组召集相关单位人员, 针对具体情况, 研究相应措施, 安排维护蚕茧收购秩序相关工作, 处置收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三是蚕茧收购期间, 县蚕桑办、工商、公安、物价、交通运输等部门, 通力配合, 排除干扰, 打击违规违法经营活动, 及时处理蚕茧收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有效稳定了蚕茧收购秩序, 维护了蚕农和投资业主利益。

3 发展目标

教学现状做法 篇2

固原市一村一品工程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作者:兰小燕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

摘 要:一村一品在我市开展以来,已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了其主要做法。

关键词:一村一品 发展现状 主要做法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当前新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市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部署,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1.全市基本情况

固原市辖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和彭阳县,共62个乡镇(其中44个乡、18个镇),883个行政村。2010年,全市乡村户数28.9万户,乡村人口124.78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70.23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人数63.04万人;乡村从业人员62.79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人数57.44万人;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37.63万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15亿元、增加值30.0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77元。

2.专业乡镇发展情况

全市共有一村一品专业乡镇6个,其中马铃薯专业乡镇3个,分别是西吉县新营乡、原州区张易镇、彭阳县罗洼乡,其中原州区张易镇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肉牛养殖专业镇1个,西吉县兴隆镇;辣椒专业乡1个,彭阳县红河乡;药材专业乡1个,隆德县陈靳乡。6个专业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6%;专业乡镇主导产业从业农户27329户,占全市乡村户数的9.5%,占专业乡镇农户数的69.4%;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533.7元、4906.7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6%和41.1%。

3.专业村发展情况

到2010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8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5%,其中农产品生产型81个,涉农服务型3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27281户,占全市乡村户数的8.5%,占专业村农户数的77.4%;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2

4元、4654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97%、33.84%。西吉县火石寨乡沙岗村(马铃薯)、泾源县泾河源镇龙潭村(肉牛)、彭阳县红河乡友联村(辣椒)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二、主要做法

1.抓特色,突出区域优势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市场占有率。我市各县(区)立足区位优势,狠抓一村一品工程,彰显特色优势。今年,完成以原州区的枸杞、向日葵,西吉县的油料、西芹,隆德县的中药材、花卉,泾源县的特色种苗,彭阳县菌草、辣椒为主的区域特色优势作物种植193.5万亩,其中瓜菜39.8万亩、葵花12.7万亩、胡麻54.5万亩、小杂粮55万亩、中药材12.5万亩(枸杞5万亩)、种苗19万亩。原州区发展以枸杞、葵花为主的特色优势作物种植45.4万亩。在三营镇建设万亩葵花示范基地1个,面积1.1万亩;在头营镇马店、三营镇干沟村建立2个万亩枸杞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西吉县按照“规模化、优质化、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了葫芦河川道区百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示范工程,立足资源优势,扩大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建立“夏菜南下、冬菜北上”的外向型冷凉蔬菜基地6.5万亩,其中西芹基地5.2万亩,胡萝卜基地1.16万亩,无公害出口蔬菜基地0.88万亩。建成西吉县万亩胡萝卜、吉强镇万崖万亩西芹、新营乡西芹三个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隆德县以五龙花卉、绿鲜果蔬等公司为龙头,以六盘山球根花卉种球繁育研发中心为技术依托,落实“院县合作协议”,筹措资金,在神林辛平千亩花卉果蔬示范园区组建成立以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研发中心,建设花卉种球繁育基地30亩,年生产以百合为主的球根花卉种球300万粒。带动沿六盘山外围半阴湿区建立花卉苗木基地2.2万亩。以六盘山(药用)植物园、清凉河流域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康鲜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六盘山道地中药材引种驯化园、万亩菊芋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等园区建设为重点,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16.5万亩,其中大田种植6万亩、林药间作10万亩、良种繁育0.5万亩。彭阳县坚持把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作为突破口,不断完善“553”辣椒销售机制,既“实行五统一、健全五项制度、强化三项职责”。全县发展设施大棚辣椒5万亩,预计生产鲜椒8万吨,销售收入1亿元,提供种植户人均纯收入20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泾源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良种壮苗和六盘山珍、稀缺树种为目标,以打造育苗园区为重点,发展苗木产业基地19万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绿色产业。

2.抓科技,建立示范基地

按照自治区政府《关于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指导意见》(宁政发[2010]75号)精神,一年多来,我市各县(区)以加快推进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科技支撑、综合配套、机制创新“五大要素”,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密切配合、狠抓落实,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3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已有原州区天启薯业马铃薯良种三级繁育体系建设示范基地、西吉马铃薯种薯繁育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西吉华林露地及设施蔬菜出口生产示范基地、泾源六盘山牧业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基地、隆德六盘山特色花卉产加销一体化综合示范基

地、隆德种猪繁育示范基地、彭阳优质牧草种养加综合示范基地等7个示范基地通过考评、验收,获得自治区挂牌命名。其余16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正在加快筹措资金,完善功能,提升基地建设档次,积极申报自治区验收、挂牌、命名。27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进度,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质量和档次,争取早日列入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扶持范围。我市已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全面纳入对县(区)农牧业亮点工作考核,督促承担基地建设的县(区)政府,参与建设的企业、合作组织严格对照基地建设目标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引领示范,切实增强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此推动一村一品工作取得实效。

3.抓质量,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

教学现状做法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改变;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与原来的要求相比较,降低了许多要求。然而,农家学生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依然怕教作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为何呈现如此局面?该如何走出困境?居于此,笔者谈谈具体的认识和体会。

起步于观察习惯培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淌。”把学生从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和体验,改变作文写作的“苦”与“烦”。

“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要让学生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比如,指导学生认真体验农村生活,并诉诸笔端。农村生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熟悉而亲切,可挖掘的素材有很多。野外劳动生活,农家孩子从小就与土地打交道,是闻着田野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长大的,劳动会给他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也为他们提供了流汗流泪的切身体验;农村的节日习俗,比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再加上各种红白喜事,这些农村习俗具有独特性,极富生活色彩;四川的舞龙、迎财神等富有生活情趣。所以,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记录身边的真人真事,关注班级、学校和社会动态。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记得教学三年级有关传统节日的作文,有个学生写道:“年二十八那天,我和大人们去采办年货,我们一路有说有笑的走着。隔壁的赖阿姨说:‘今年要买红瓜子,日子过得红火。邻村的廖大婶就说:‘我要买条鱼——年年有余。你看中国的风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这样一来,学生逐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时,趁机要求学生养成写好观察日记,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强调口手如一,指导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

坚持普通话交谈,使语言规范化。为帮助农村孩子克服方言的影响,使语言规范化。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这“口”就是普通话,要求学生当好“翻译官”,变“土”为“洋”,使方言变为规范化语言。课堂上,用普通话讲,学生也用普通话说;课间,师生也用普通话交谈。还要求学生把普通话带回家里、带到社会,坚持说普通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普通话变得流利了,作文中的语句也通顺多了。

先说后写,边读边改,读后再抄。在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同步产生,写作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每次习作练习,都强调学生先想好了再说说,说通后才写下来,写完了反复读几遍,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读顺了才誉写。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步达到“心口如一、口手如一”。

多向评议,欣赏提高。兴趣和自信是作文的最大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所产生的成就感。《课标》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如何抓好习作讲评对于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可以根据习作的目的及要求灵活采用同桌互读互评、小组轮读推荐习作、集体交流评选佳作、优秀习作展评等评议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适时练笔成文,指导学生把写作知识提升为技能。“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学生有了写作材料,学会了使用规范化语言时,我们应有意识地把“书本”与“乡土”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指导学生写有“洋味的”的“乡土文”,逐步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作文能力不断提高。如果我们能写得像课文那样,就是好作文。因而,我常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规范语言,通过经常性的仿说仿写,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就说《爬天都峰》一课吧,作为山区的孩子上山下河是他们常做的事,而真要让学生写关于爬山的作文时,他们往往无从下手。在学习《爬天都峰》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被描写天都峰山高路险这段文字所吸引,眼神里流露出求知的强烈欲望。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忆平时爬当地名山——云顶山的亲身体验,然后以“游云顶山”为题,写一篇有特色的作文。有《爬天都峰》作参考,又有亲身游览云顶的体验,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很有味,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车上下来,沿小公路出发步行几十分钟,就来到云顶山脚下,抬头一看,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难怪当地村民把这座石山命名为云顶山,石级像从天而降,让人感到心头发颤!”小作者描述很形象呀,虽模仿了课文的某些写法,可也不乏自己的特色呀,让人一读,就想取云顶山一睹为快!

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正确认识,积极主动的转变观念,改变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的樊篱,闯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新路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就会慢慢得以改变!

参考文献:

[1]谢桂林.浅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途径.新课程学习.2011.8;

小学计算教学点滴做法谈 篇4

关键词:计算能力;算理;兴趣;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69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下面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注重算理和法则的教学,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在学生刚刚接触竖式计算时,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我先出示不同的数字如50,39,41,25等等,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明白它的组成然后出示39+25如何计算?,教师指导学生摆小棒:先摆39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5根小棒,整捆和整捆的对齐,单根和单根的对齐。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讨论,摆一摆,边摆边说过程。引导学生汇报:先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有14根,把10根捆成一捆,放到整捆的下面,这时还有4根单根的小棒,再把整捆的合起来一共是6捆,所以39加25得64。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先算个位上的9加5得14)理解:在竖式中怎样表示呢?在横线下面的个位上写4表示剩下的4根单根的小棒,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写一个小“1”,表示新捆的一捆,也就是进上一个十。然后再加十位上的数,把进上的1和十位上的数加在一起是6,表示有6个整捆的小棒,所以 39加 25得 64。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9加5得14,向十位进1,个位写4。强调: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学生利用小棒小组分析通过集体操作和讨论一些问题,让学生感知“满十进一”的具体含义,同时指出列竖式计算不容易出错,可以通过做题尝试已取得学生的认同。达成一致后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当教师”“我能行”等等,引导学生说算理,说算法让学生通过说、讲、做,充分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列竖式时要一对,对照横式竖式数字是否一样;二看,看清是加还是减;三计算,计算注意进退位;最后横式写结果。这样一般情况下学生就看不错了。

2.在平时做作业时,让学生准备一个竖式本专门写草稿,并定期抽查,给予评价。同学之间可以在本子上互相评价,可以推荐给教师定期展览。在测验考试时,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而且对草稿也评分。促进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检查的重要性。由于班级人数太多,不可能达到面批面改。于是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比一比,谁能当好小老师;评一评看谁最仔细。作业连续5次全对,奖励一朵小红花,获得五朵小红花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哪怕是一块糖,一个橘子,学生都会欣喜若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三、加强基本的计算训练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和几加几的进位加法进行训练。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开火车”快速听算,看卡片说结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口算题,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轮换出题,每节课前出十五道口算题,学生自己准备些口算卡片,上课时出题的学生出示题,其余学生口算,偶尔穿插学生常错、易混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这种紧张而有序的训练,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四、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本身就很枯燥乏味,所以很多学生一听说做计算题就觉得没意思。这一学龄段的学生总是好胜心强,喜欢表扬,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开展竞赛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通过竞争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赛意识,从而产生计算兴趣。竞赛方式有小组比赛,每个学生都不希望拖后腿,所以都积极参与。也可以采取开火车,夺红旗的形式。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爱好和兴趣。

五、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最关键的方法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可以办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让班里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本子,我和学生说一起做一项活动:从今天开始每天坚持在本子上做五道计算题,这不只是简单的五道题,还要看哪位学生能坚持住,做得好。每天学生提醒教师出题,家长监督学生做题,看谁坚持的好!每隔一段时间教师会展示本子,还会请家长对于学生的本子给予评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再也不把做几道数学题当成负担。有的学生已经用完了一个本子,我就让他收藏起来,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看看自己做了多少题,学生会很有成就感,也会明白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计算知识体验为有生命的东西,从而感受到计算灵动的魅力。

浅论器乐教学的实验做法 篇5

摘要:器乐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在表演乐曲时,对旋律情感的处理、表达与乐曲所描述的美妙意境产生共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水平,而且锻炼了学生灵敏的反应能力。从心理上讲,学生自看、自奏、自听,陶醉在音乐氛围中,能直接而且迅速地通过人的听觉传到大脑,作用于心灵,启发人对音乐意境的联想,培养气氛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使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器乐教学能培养孩子们战胜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它还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及视唱练耳的速度,也可提高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综合水平;同时也还能磨练学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活跃校园生活。当然,教学相长也能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因此,开展器乐教学是树立自信心的教育,是经受挫折的教育,是团结协作的教育。

关键词:审美素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器乐教学

对于器乐教学,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1995年1月8日在海口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器乐研讨会,发表了《全国中小学器乐研讨会纪要》,指出:国家教委1993年颁布的《大纲》将器乐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音乐教学特别是其中的器乐合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多方面合作意识,促进其合作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充分说明器乐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通过器乐教学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他们自愿组成各种乐队。这样,一方面能够丰富和充实活动课的内容,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就器乐教学的益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传统的音乐课唱歌教学、音乐知识教学及视唱、听音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意识固定地让学生去接受,学生被动地视、听、唱、学,觉得很单调,不利于素质的培养。乐器进课堂,能使学生对用演奏一种乐器来学习一首新歌感到有兴趣,一改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造成一种“我愿学习,我爱学习”的气氛。比如:在学习新曲子时,同学们吹着竖笛,同时加入几样打击乐器和教师钢琴伴奏,宛如一个小型乐队。学生们也会个个情绪激动,完全沉浸在音乐艺术的魅力之中,在这样一种音乐艺术氛围里,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掌握了音乐知识,锻炼了思维,也陶冶了情操。同学们采用乐器来学习歌曲,用乐器来伴奏演唱,用乐器的演奏来理解、掌握、运用乐理知识,在“玩”乐器的过程中掌握视唱、听音及声部间的合作等基本技能,增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在此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二、能够加快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殛视唱、练耳的速度

学生用乐器吹奏乐曲,对于培养准确的视觉能力和敏锐的听觉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视唱、听音这些比较抽象的课程训练起来要费很大的劲儿,如果借助于使用乐器,由学生自己来学,变被动为主动,也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奏乐器技巧后,老师只用指挥棒指教挂在黑板上的大歌片,学生就可以在乐器的帮助下很快地学会演奏和演唱了。

三、能够提高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水平

以往欣赏音乐作品时,常常是单纯地欣赏别人的东西,我们的情感与欣赏对象之间不容易沟通,有碍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如果通过器乐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自己表演乐曲时,在旋律情感的处理和表达与乐曲所描述的美妙的意境产生共鸥,可以提高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灵敏的反应力。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作品中,通过自看、自奏、自听的主动方式陶醉在音乐氛围中,增强了学生对音乐意境的联想,培养了想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造就人才显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主义观念

器乐教学,除了能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音乐知识、掌握演奏技巧外,还会有许多超出我们想象的收获。如: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更加团结。同时,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演奏练习,也能够磨炼意志和培养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这种意志的磨炼和自信心的增强在学生身上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能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更加自信。

五、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活跃校园生活

通过器乐教学实验,还可以建立校一级的器乐小组,激发广大同学对乐器的兴趣,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会更加丰富。他们不仅仅在音乐课上演奏乐器,在其他自由活动时间也会不断地练习,而且还会在一起比赛技巧,切磋技艺,从而起到活跃校园生活的作用。

上一篇:恐惧和恐惧本身下一篇:威胁与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