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白血病

2024-05-01

干细胞白血病(精选十篇)

干细胞白血病 篇1

1 适应症

1.1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常规化疗情况下预后不良者有条件者均应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通常认为预后良好者为具有t (8;21) 或inv (16) 的患者, 中度危险组为不具有异常核型或仅有-Y的患者, 高度危险组则为具有其他任何核型异常患者[1]。欧洲血液及骨髓移植组织 (EBMT) 在最新的2004版HSCT指导手册指出[2], 预后良好组仅需予化疗;中度危险组推荐进行Auto-HSCT, 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病例, 也可以行HLA相合的同胞供者的Allo-HSCT;高度危险组则应进行Allo-HSCT。继发性AML或在MDS基础上出现的AML也属于预后不良的高危患者[3], 均应接受Allo-HSCT, 如无合适供者, 可行Auto-HSCT。但即使行HSCT, 仍有较高的复发率[4]。而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疗效极佳的药物全反氏维甲酸和亚砷酸, 对于CR1及PCR检测MRD阴性的患者, 无需行HSCT, CR2及PCR检测MRD阳性的患者可以进行Allo-HSCT T或AutoHSCT。

1.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目前普遍认为伴有下列高危因素的成人ALL预后差:Y>30岁, 发病时外周血WBC>30×109/L、非T细胞表型、存在髓外病变、Ph染色体阳性以及经4周标准化疗治疗未达完全缓解 (CR) 者[5], 此类患者均应在CR1后进行HSCT。在成人高危ALL患者中考虑进行HSCT种类的先后顺序一般依次为HLA完全相合的同胞兄弟姐妹为供者的的Allo-HSCT、HLA完全相合的无关供者的Allo-HSCT、Auto-HSCT、HLA部分相合的同胞兄弟姐妹为供者的Allo-HSCT[6], 如无合适供者, 首选AHSCT。但在CR1后到底采用Allo-HSCT、Auto-HSCT和化疗能达到最佳效果仍在争论中。儿童ALL患儿经过强烈化疗70%以上可以治愈, 故只对某些高危患儿 (≥CR2患儿) 方可考虑行HSCT, 如无合适供者, 也可考虑进行Auto-HSCT[7]。

1.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这是一种迄今不能用化疗治愈的恶性病。干扰素治疗也只能使部分患者的慢性期有所延长, 对CML无根治作用。对于年龄大于45岁的CML患者在慢性期首选AlloHSCT, Allo-HSCT是治愈CML最可信赖的方法[8], 其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30-80%。但如无合适供者, 当患者仍处于慢性期或加速期时可考虑在某些患者中试行Auto-HSCT[9]。对于CML患者, 早期进行动员和自体移植, 并用Ph阴性的造血干细胞进行拯救治疗, 仍然是一种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好方法。随着伊马替尼的应用, 对于获得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完全缓解的患者, 此时应是进行Auto-HSCT的最好时机[10]。在未来的几年中, 伊马替尼整合入Auto-HSCT方案中, 可能成为那些不能进行常规Allo-HSCT CML患者治疗的重要进展[11]。

1.4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这也是一种迄今不能用化疗治愈的恶性病。虽然Allo-BMT能治愈该病, 但由于该病发病年龄大, 很少有适于这一治疗者。Auto-HSCT不太可能治愈本病, 但通过此方法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2]。移植时采用净化的Auto-HSCT方法, 也可为未净化的APBSCT方法。应考虑到AlloHSCT患者具有更多的预后不良因素, 而Auto-HSCT的安全性也是其疗效较好的原因之一。

1.5 MDS

对于贫血程度轻, 不伴有原始细胞异常定位 (ALIP) 和骨髓纤维化 (MF) 、无染色体改变或仅有5q-/-5、20q-的RA或RAS患者, 可先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而对于外周血或骨髓原始细胞较高的RAEB、CMML和RAEB-T患者、骨髓ALIP或MF患者、染色体-7/7q-、+8以及复杂染色体异常的患者, 应尽早行Allo-HSCT, 而AutoHSCT对MDS价值有限, 目前多不主张采用。

2 移植时机

一般认为Auto-HSCT最佳时机是患者达CR后, 再经过3-6个疗程的巩固强化。而过多过强的化疗会使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出现困难, 使移植后骨髓功能的恢复尤其是血小板的恢复明显减慢, 增加移植难度及患者出现合并症乃至意外的风险性[13]。

3 前景与展望

干细胞白血病 篇2

1、多吃高含蛋白质的食物。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应该吃什么需要早点知道,因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疾病特点,会导致患者体内的蛋白质的大量流失,所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饮食要尽量补充。患者可以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类食品、动物的内脏、鱼虾、瘦肉等。

2、多吃富含铁的食物。

贫血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的症状之一。所以,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要注意铁的吸收。因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饮食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铁物质的食物,如:菠菜、甲鱼、血、红糖等食物。

3、尽量补充维生素。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如何饮食应该引起大家的告诉关注,人体中,维生素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康复有很大的益处。所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饮食一定要尽量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番茄、油菜、猕猴桃、韭菜等。

4、患者的饮食要少食多餐。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进行化疗其,患者的内脏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饮食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规则,食物尽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尽量减少内脏的受累。

干细胞白血病 篇3

【关键词】高白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去除术;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12-02

高白细胞白血病指的是患者的周血白细胞的含量指标大于每升100×109个[1],主要致病的原因是这种现象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病症的综合,在临床中,白细胞中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比例高达一成以上,成为白血病的高危因素,患者在早期如果能够及时地接受准确治疗,就可以大大降低病患的死亡率,白细胞去除术与化疗治疗相结合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也最为快捷的治疗方法,本文以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住院的高白细胞白血病例62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中传统治疗法与白细胞去除术治疗法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住院的高白细胞白血病例62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病理学诊断后确定所有参加研究的患者均为高白细胞白血病确诊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6名,女性患者15名,年龄区间在19-71岁之间,M1患者有3名,M3患者2名,M5患者2人,ALL患者2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约1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人;观察组男性患者14名,女性患者17名,年龄区间在22-69岁之间,M1患者有2名,M3患者2名,M5患者2人,ALL患者1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约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级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对观察组采用白细胞去除术与传统化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具体操作是:首先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向患者输入500毫升的林格溶液,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HCT进行检测,如果其HCT小于0.2的浓度则需要先通过适量的悬浮红细胞进行调整,通过细胞分离机进行单臂的穿刺操作,全血的处理量为4000毫升,使血液的流动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0毫升的量,在治疗中采用的抗凝剂ACD-A,使得抗凝剂和血液的流动速度的比值控制在1/11左右,然后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白细胞的分离,每天的分离次数因患者不同而控制在1-2[2]次之间,每次进行细胞分离的时间为1.5个小时,每次单臂穿刺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一次联合化疗,具体操作是:对于M1、M2、M4、M5患者用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化疗,对ALL患者采用泼尼松、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长春新碱化疗。

1.3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治疗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均以百分率表示,当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良反应统计

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患者中出现低血钙症状的患者有4人,观察组中有2人,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麻木、口齿发白和身体抽搐。

对照组中有6人出现低血容量症状,观察组中有8人,临床症状表现为面唇口发白、冒虚汗、头晕恶心、血压降低和心跳加快,这种不良症状已治疗开始后的15分钟左右开始。

总的来说,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5%,对观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2治疗时间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是223分钟,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29分钟,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2.3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比较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3 討论

高白细胞白血病是由白血病细胞数量大规模扩大导致的机体肿瘤负荷超载进而使得血液的黏度增加的、阻碍体内微循环正常进行和组织器官的浸润作用而引发的疾病,通常情况下,白细胞白血病的早期病情比较严重而且具有较高而死亡率[3,4],因此,对于此病的有效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直接通过化疗治疗虽然可以实现杀死大量的白细胞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引发其他类型的疾病,比如肾功能的急性衰竭、血钾的升高等等,反而使得患者的死亡速度快速增加,而白细胞去除术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大量降低患者体内的周血中的白细胞而且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白细胞的负荷以及降低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疾病的发生等,起到延长患者的寿命和减少患者的疼痛的作用,另外,白细胞去除法治疗还能够将大量的处于增殖期的细胞进行清理,这样的话,静止期的细胞就过渡到增殖期中,促进对增殖期的细胞产生作用的化疗治疗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5],因此,白细胞去除法成为目前认可程度最高的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手段,钱超[6]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

从本文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较,白细胞去除法在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面,用去除术患者白细胞下降快,降白细胞化疗药使用时间短,副作用小。使患者可尽早行原发病化疗等治疗降白细胞化疗药有红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明显,尤其是治疗时间仅为对照组的治疗时间的一半多一点,另外,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其优势也表现的很鲜明,总的来说,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5%,对观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这对于患者来说已是治疗技术的极大提升,在缓解患者的病痛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而言之,虽说白细胞去除法可以得到与传统治疗方法类似的治疗效果,但是白细胞去除法缩短了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松枝,孙颖.高白细胞白血病23例治疗体会[J].辽宁医学杂志,2012,33(03):456-457.

[2]常伟荣,吴德沛,朱子玲,顾婷婷.高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去除后疗效与预后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3,28(04):601-602.

[3]周文玲,郝一文,何虎,徐立山,王佩侠.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38(01):106-107.

[4]邓建川,周慷,罗云,娄世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2,33(01):108-109.

[5]金洁萍,艾丽梅,李淑芳.高白细胞白血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32(02):208-209.

干细胞白血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 均为初诊的经FAB分型确诊的APL患者。其中男21例, 女11例;年龄9~68岁, 平均年龄38岁。

1.2 仪器与试剂

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EPICS XL4型流式细胞仪, 所用单克隆抗体 (单抗) 包括T淋系的cCD3、CD7;B淋系的CDIO、CD19、cCD79a;髓系的CD13、CD14、CD15、CD33、CD117;髓过氧化物酶 (cMPO) 属于非CD类抗原, 用于髓系白血病及髓系分化的研究, 是髓系特异性最强的标记;干、祖细胞单抗为CD34、HLA-DR:有核细胞均有表达的单抗CD45等。所有CD抗体试剂、溶血剂、清洗液、鞘液等均为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产品。

1.3 方法

取骨髓置于肝素抗凝管, 调整细胞数至 (0.5~1.0) ×106/ml, 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胞膜抗原。每管取50μl加不同组合抗体各10μl, 同时做同型对照管, 混匀, 避光20min, 溶血后上机检测分析, 每管获取5 000个细胞, 采用CD45/SSC双参数设门, 分析细胞群表面抗原表达情况。结果判断:CD45/SSC设门中原始细胞群表面抗原阳性率≥20%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APL免疫表型, 13种抗原阳性表达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D33>cCMPO>CD13>CD117>CD34>CD15>HLA-DR>cCD79a>cCD3, CD10, CD19>CD14, CD7。cCMPO最高表达100%, 最低表达10.8%, 平均表达67.3%, 阳性率93.8%, CD34最高表达74.4%, 最低表达0%, 平均表达19.4%, HLA-DR最高表达43.0%, 最低表达0%, 平均表达8.8%, T系和B系抗原也有表达, 但平均表达均小于20%, 而且阳性率也非常低。见表1。

3 讨论

FAB形态学分型是应用范围最广泛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白血病分型及诊断方法, 但对仅凭细胞形态而不做细胞化学染色的实验室而言, 相关疾病的误诊率是很高的[1], 然而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对细胞的识别受检验者的经验影响和主观性强, 加上白血病细胞自身的多态性和异质性, 23%~36%的急性白血病难以得到准确诊断, 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是根据白血病细胞表达的系列抗原, 来确定白血病细胞的来源以及分化程度, 提高了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2], 能够客观地反映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及分化发育阶段, 可以准确地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结合形态学分析, 能够使诊断白血病的准确率提高到90%~99%[3], APL细胞群因其胞浆颗粒较多, 在CD45/SSC双参数设门的散点图上表现为较高的SSC和CD45中等强度表达, 根据这个特点一般比较容易把早幼粒细胞群圈出来。当细胞分化至早幼粒细胞阶段, 其早期抗原CD34和HLA-DR表达下调, 变为阴性, 因此APL免疫表型多为HLA-DR-/CD34-, 所以CD34阴性和HLA-DR阴性是诊断APL的理想指标, 但表1显示分别有75.0%、84.4%的阴性率和25.0%、15.6%的阳性率, 高于Wetzler等[4]认为的HLA-DR-的AML中APL和非APL数量大致相同这一结论, 从32例APL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结果中还发现cCMPO虽然是髓系细胞一线标记, 但仍有10.8%的阴性率, 国内也有颗粒稀少且髓系过氧化物酶染色缺乏的M3v的报道[5~7]POX染色弱阳性, 免疫分型:cCMPO-/±、CD13+、CD33+;从表1还可以发现APL髓系标记CD33阳性率100%, CD13阳性率84.4%, 非常符合相关文献报道。由此可见, 对于诊断APL, 尤其像M3V这样特殊类型的白血病, 要结合细胞形态、细胞化学特殊染色、染色体及免疫分型综合分析, 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虽然免疫表型不是诊断APL的独立指标, 但可以为APL的快速鉴别与诊断提供依据, 由于抗原的系列特异性不是绝对的, 在白血病细胞膜上, 抗原的交叉表达或缺失现象很常见, 已发现越来越多共表达和表达紊乱等现象, 即某一细胞系列的急性白血病共表达另一细胞系列抗原[8]。在急性白血病中多抗原的交叉表达是常见和困扰白血病分型诊断中的一个亮点, 32例APL免疫表型中有1例表达CD7, 有2例表达CD10、CD19, 出现伴随或交叉表达现象, 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丽娟, 刘霞, 赵文利, 等.129例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 :132-135.

[2]Jennings CD, Foon KA.Recent advances in flow cytometry:application to the diagnosis of hematologic malignancy[J].Blood, 1997, 90 (8) :2863-2892.

[3]Second MIC Cooperative Study Group.Morphologic, immunologic and cytogenetic (MIC) working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te myeloid leukaemias.Second MIC Cooperative Study Group[J].Br J Haematol, 1988, 68 (4) :487-494.

[4]Wetzler M, McElwain BK, Stewart CC, et al.HLA-DR antigennegative acute myeloid leukemia[J].Leukemia, 2003, 17 (4) :707-715.

[5]崔雯, 秦爽, 许议丹, 等.髓系过氧化物酶和苏丹黑B染色缺乏的急性变异型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报道[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2, 15 (5) :201-203.

[6]杜秀敏, 孔立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型 (M3V) 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7) :1564.

[7]周建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比例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1) :1246-1248.

6例毛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分析 篇5

【关键词】毛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血象;骨髓象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是一种罕见的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发病年龄的中位数为50岁,男女的比值约为5:1。因其发病率不高,对其研究较少,为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一定的阻碍。既往国外对该疾病的报告认为[1],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脾大及贫血为特征,脾大比较常见,肝大次常见,淋巴结肿大偶见。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减少是本病一大特征。外周血及骨髓象可见毛细胞。笔者为指导对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研究本院该病病人6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本院200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检查确诊为毛细胞白血病的病人共计6例,其中男性病人5例,女性病人1例,年龄42-55岁,平均(45.5±4.5)岁。所有病人从起病到确诊时间为5个月-13个月,平均(8±2.5)月。

1.2检查方法病人来诊后,了解其一般状况,询问病史,仔细查体,观察症状和体征并做好记录。之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查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找毛细胞、做骨髓活检、电子显微镜检查以及免疫分型。

1.3治疗方法参考孔令容等研究对毛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标准,6例病人均予嘌呤类似物喷司他汀、2-氯脱氧腺苷(2-CdA)治疗。对其中一例脾大伴随明显白细胞计数减少者施行切脾治疗。2例病人予干扰素-a皮下注射。并对所有病人依照个人情况对症抗感染、改善贫血治疗。

2结果

2.1临床表现6例病人中有脾肿大者6例,其中重度1例,中度4例,轻度1例;发热病人6例;6例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贫血征象;肝区肿大的病人3例;可触及淋巴结肿大的病人1例,肿大的淋巴结部位包括颈部淋巴结和两侧腹股沟淋巴结;出现皮疹2例。

2.2实验室检查

2.2.1血常规检查6例病人的白细胞计数2例减低、3例正常、1例增高,分别为2.2×109/L、3.4×109/L、6.8×109/L、7.4×109/L、7.8×109/L、20.8×109/L;6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贫血,重度贫血1例血红蛋白为35g/L、中度贫血3例分别为60g/L、75g/L、85g/L,轻度贫血1例100g/L;6例病人血小板均减低,(35-85)×109/L;6例病人全部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比例增加。外周血毛细胞比例分别为10%、12%、19%、25%、35%、57%。

2.2.2骨髓活检6例病人全部可见毛细胞浸润且骨髓全部显示增生活跃,毛细胞比例为13%-79%,毛细胞大小不等,病变为弥漫性或斑片状浸润,网状纤维增生。毛细胞细胞核在半透明的胞浆之中,形似煎蛋状,可见毛细胞有长而细微的绒毛,毛细胞呈管状围绕聚集的红细胞形成假窦道。

2.2.3电子显微镜检查6例病人全部电子显微镜送检,全部可见毛细胞形态(如图一所示)。其中2例可见核糖体-板层体复合圆柱体结构(ribosome-lamella complex)(如图二所示)。

2.2.4免疫分型6例病人中毛细胞均表达smIg、CD19、CD20、CD21、CD22;4例病人CD25+,2例病人有CD103+,3例病人有CD11c+。

2.3临床治疗效果6例患者经治疗4个月后全部有所缓解,脾亢较前减轻,肝大、脾大范围缩小,继发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病人均已无发热,贫血程度完全缓解抑或有所好转。复查血象可见全血细胞计数较前趋向正常,毛细胞显著减少。

3讨论

毛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的成熟B淋巴细胞肿瘤。数十年前,因其发病率低、研究对象少以及医学发展所限,这种疾病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近年来,国内外该疾病的病例并不少见,这种疾病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2],使毛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较前更有针对性。

通过观察本院确诊的6例毛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的分析以及结合既往国内学者孟美丽等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分析[3],我们可总结出,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脾大及贫血为特征。脾大和肝大均较为常见,淋巴结肿大偶见。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往往影响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仅有少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增加。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及骨髓活检可见毛细胞,骨髓穿刺大多为干抽。骨髓活检的意义较大。诊断该病的核心在于外周血和骨髓活检中找毛细胞。毛细胞除了表达smIg、CD19、CD20、CD21、CD22等B细胞标记外,最有特征性的标志依次为CD25+及CD103+、CD11c+。但HCL變异性不表达CD25和CD103。

对年龄较大,症状较轻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并不十分确定,但是存在反复感染、全身症状显著及血象明显减低的患者治疗效果普遍好。近年来,嘌呤类似物一直是毛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治疗药物。喷司他汀静脉推注每两周一次,四个月后患者病情一般能够有好转。2-CdA每日0.1mg/kg持续静脉滴注一周也有效。氟达拉滨也是毛细胞白血病的有效药物之一。另外,干扰素也是本病治疗的有效药物。若脾大超过肋缘4cm,切脾效果明显。6例患者感染控制较好,预后尚佳,该病继发感染是导致死亡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应提高重视。

参考文献

[1]冯志清,张莹.毛细胞白血病1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1):121,125.

[2]刘云峰,肖雪莲,何婷,等.毛细胞白血病1例[J].淮海医药,2007,25(4):384.

干细胞白血病 篇6

1 血液肿瘤干细胞简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的间接证据, Bonnet D博士通过研究发现了人类白血病起始细胞群的特点[1]: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肿瘤干细胞表型为CD34+CD38- 细胞, 尽管这些细胞只占所有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细胞的0.2 %, 但它们是唯一能在NOD/SCID 鼠体内形成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移植瘤的细胞, 而CD34+CD38+的肿瘤细胞数量高达5×105个细胞也未诱导肿瘤发生, 这就排除了所有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细胞都能形成克隆的可能性, 而能形成克隆的只是少数细胞亚群并且能在动物体内形成移植瘤。分离并纯化了CD34+/CD38- 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 并且用连续移植法证明了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2]。Guan等[3]发现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与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相似, 绝大部分处于细胞周期的静止期。这一点对于治疗很重要, 因为大部分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只针对增殖期的细胞, 白血病干细胞的休眠特性也提示了普通的化疗药物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治疗无效。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4]。尽管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能够取得很高的有效缓解率, 但是更多的证据却提示此疾病只是被暂时抑制而不是被根治。此药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时, 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提示此药只是有细胞生长抑制作用而不是细胞毒素作用[5], 寻找一种既治标又治本的药, 来彻底清除白血病干细胞对于永久的消灭肿瘤细胞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研究虽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 (1) 是否能只根据CD34+CD38-特点就能分选富集所有的AML初始的干细胞群; (2) 也许CD34+ CD38-白血病初始的细胞并非原始细胞或即便为原始细胞但可能还存在其它的初始特征如 (ALDH+) CD133+等等; (3) 白血病病人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CD34+CD38-用于分选干细胞显得有些过于简单。

2 CD44在白血病细胞上的分布及与白血病复发扩散的关系

CD44在白血病细胞上分布较广, CD44高表达在各种类型的血细胞上, 主要是单核骨髓前体细胞, 和所有的CD34+造血干细胞上, 造血细胞不同的细胞系与不同的分化阶段表达量不一样, 例如, 高表达在单核细胞, 过渡阶段的多核细胞, 和所有CD34+的造血祖细胞, 而低表达在红系和血小板, 发现CD44过度表达在造血干细胞提示骨髓间质层和造血祖细胞相互作用与恶性血液病预后较差相关[6] , 最近发现CD44和CD27表达在B淋巴细胞上。不均匀的分布在良性和恶性的血细胞上, CD44、CD27的表达与B前体ALL基因型相关, CD44+/CD27+多数高表达RAG-1, 有高增殖潜能[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8]、多发性骨髓瘤 (MM) 及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高表达CD44均提示预后较差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9]。用流式细胞仪分析AML病人血细胞, 发现所有病人各种类型髓系干细胞都表达CD13、CD33、CD44。出自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10]报道, 使用全反式维甲酸和六亚甲基二乙酞胺环已烷与HL60细胞共培养后, 明显抑制HL60细胞生长同时表面CD44表达下降, 从反面说明了CD44高表达与肿瘤增殖扩散相关[11]。

3 CD44与白血病干细胞归巢及白血病的治疗

所有的器官与组织健康生长都需要与周围的微环境保持良好而稳定的关系, 肿瘤干细胞也不例外, 在nature medicine 杂志[12]报道来自于CD44两个不同的白血病模型, 二人同时发现CD44与其抗体结合后, 可阻止移植物白血病细胞迁移至骨髓腔, 抑制白血病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 CD44抗体与对照组正常的脐血细胞没有发生这种作用, 这就表明CD44是白血病干细胞调节的一个关键因子, 对正常的造血干细胞 (haemopoietic stem cell, HSC) 不起作用, 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一个重要因子, 张涛等[13]研究也发现CD44的抗体能不同程度的抑制各型原代白血病的分化成熟。

血细胞起源于未成熟造血干细胞和原始粒细胞, 按照既定的程序形成血细胞, 两种细胞保持一定的数量及比例并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 在骨髓腔中原始的干细胞定位于骨髓腔特定的niche上, 但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与骨髓来源的衍生物及基质细胞一起茁壮生长, 骨内膜niche包括成骨细胞, 负责骨的形成, 并通过一定的信号途径组成的网络系统与HSC/Ps的功能直接相关, 一些HSC/Ps可以残存在脉管niche定位在骨髓 (窦状) 的脉管网络在每一个干细胞niche上, 有表面受体表达在HSC/Ps上, 包括CD44、c-kit、CXCR4和β整合素[14], 这些受体与骨髓间质细胞共同作用, 对外来细胞如干细胞定位和保留在骨髓上很重要。

HSC/PS循环是从外周血通过骨髓通道进入骨髓微环境并最终定位于炎症部位, 这个过程包括一次滚动后牢固结合在血管壁上, 穿过血管内皮迁移至复杂的骨髓细胞微环境, 最终, 这些细胞定位在生血微环境或干细胞niche上, 这个过程和白血病干细胞相似, 不同的是, CD44为白血病干细胞与niche结合并定位于骨髓过程中的粘附分子, 引起白血病样的疾病, 血细胞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干细胞阶段, 多潜能原始细胞阶段, 特殊谱系细胞生成阶段, 最终到成熟血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如何转变成白血病干细胞, 现在认为在少数条件下, 一些微环境中的致瘤因素改变了精密的造血干细胞调节通路或起始转运的过程, 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正常的血细胞发育过程脱离正常轨迹, 由正常干细胞发育的某个阶段衍生成白血病细胞, 这种白血病细胞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只具有有限增殖和分化潜能, 正常血细胞的迁移成熟过程被阻断, 白血病细胞发育成熟并积累或停滞在骨髓上, 它们的恶性细胞仅限于该系列, 类似于其他肿瘤, 但其临床表现是白血病, 通常定义为祖细胞来源白血病干细胞 , 这类细胞一般对多数化疗药物物敏感, 但在微环境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有些白血病祖细胞是否可能返分化为自我更新能力白血病干细胞, 尚待实验证明。另一种是原始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白血病干细胞, 仍保留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多种癌基因发生突变, 可形成新的恶性造血组织, 同正常造血类似的方式进行恶性病态造血, 临床上表现是髓-淋巴两系同时或先后受累, 或白血病细胞表型跨越髓-淋巴两系, 引发真正的白血病, 两类白血病在临床上不易划分。但到了晚期, 由于化学治疗, 实际上许多抗癌化疗药物既是治癌物也是致癌物, 可使病情复杂化, 两类白血病干细胞可能出现于同一患者, 使病情恶化, 难以治愈。有些治疗效果不佳的白血病可能很早期就有两类白血病干细胞 [15]。

在两种途径中, 正常的造血干细胞是如何转变为白血病干细胞的, 由于正常干细胞与白血病干细胞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 多数学者认为, 在正常干细胞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循环的过程中, 正常干细胞转变为白血病干细胞, 其中与白血病相互作用的骨髓微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有研究表明CD44为白血病干细胞粘附到基质细胞表面通路必不可少的分子,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抵御外来免疫细胞的攻击, 从而保证白血病细胞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16]。通过体内与体外对髓系白血病细胞粘附到骨髓基质细胞上的研究, 发现白血病干细粘附与CD44独特表达有关, CD44的这种独特表达能使microRNAs表达增加, 通过此途径, 至少有一部分细胞能获得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找出白血病干细胞与正常的干细胞的差异点是治疗的关键。

干细胞白血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15例为观察组, 其中男9例, 女6例, 年龄15~48岁, 平均 (29.7±10.3) 岁, 15例患者中有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9例为急性髓性白血病, 1例为急性双表型白血病,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加速期、急变其各1例) ;此外, 选取同期进行治疗的移植前已完全缓解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15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0例, 女5例, 年龄13~50岁, 平均 (30.2±11.7) 岁, 15例患者中有3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9例为急性髓性白血病, 3例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例加速期, 1例急变期) 。

1.2 方法

30例患者中21例是相关供者移植, 其余9例是无关供者移植。22例患者进行的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 8例患者接受骨髓移植。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BU+Cy的预处理方式。观察组患者使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强预处理的治疗方式:FLU:30 mg/m2 (d-6、-5、-4) ;VM-26:100 mg/m2或VP-16:250 mg/m2 (d-10) ;Ara-C:2 g/m2 (d-10、-9) ;BU:0.8 mg/ (kg·次) q6h (d-8、-7、-6) ;Cy:60mg/ (kg·d) (d-5、-4) , Meccnu:250 mg/m2 (d-3) 。在治疗后, 所有患者均接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对照组患者接受短程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的预防治疗方案, 观察组患者则单独使用环孢素A进行预防。对于9例无关供者移植的患者, 应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霉酚酸酯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治疗中, 如果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后的1个月内没有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 那么应对环孢素A进行减量, 每周的减量度应该控制在20%左右, 或者输注供者的淋巴细胞[4]。之后通过PCR-STR、血型测定或者FISH染色体分析, 对移植后患者造血干细胞的植活情况进行检测。

1.3评价指标

在移植时、移植后的15 d以及移植后的30 d对患者的骨髓形态进行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各脏器相关毒性的发生率、白血病的缓解情况, 并通过3年的跟踪随访统计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各脏器相关毒性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移植3年后的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 近几年白血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且越发低龄化和复杂化[5]。白血病属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由于患者身体内的白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分化障碍等机制导致恶性的克隆性的白细胞在患者的骨髓以及其他的造血组织当中大量地累积, 同时浸润其他的器官和组织, 并抑制正常的造血功能。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贫血、发热、骨骼疼痛以及脾、肝、淋巴结肿大等[6]。而难治性白血病患者通过化疗的缓解率更低, 给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难治性白血病患者最佳的方式, 但是常规的移植模式和预处理方案却无法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只有不到20%的难治性白血病患者能够长期生存, 这主要是因为患者本身具有耐药性, 而且全身状况欠佳, 对预处理的方案不敏感, 移植的准备也不足,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移植后复发率及相关死亡率[7]。

%

近几年有研究者通过减低药物剂量的预处理方案以求降低预处理相关毒素的发生率和患者的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但是效果不甚理想, 分析可能是因为受到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负荷影响, 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无法有效地将残留的肿瘤进行清除[8]。在本次研究中, 对难治性白血病患者采用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强预处理的治疗方式, 目的是为了降低移植后患者体内肿瘤的负荷, 形成微小的残留病状态, 从而为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能够针对这样的状态发挥有效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15例患者中, 12例患者得到了完全缓解, 且耐受良好, 因为相关毒素而死亡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有研究认为增加预处理的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式将会对移植后的免疫重建造成影响, 可能会降低移植后患者的移植物抗白血病的作用[9]。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提高移植后患者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中并没有使用短程甲氨蝶呤的方案, 而是在移植后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研究的结果显示, 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并没有受到影响, 部分还出现增强。本次研究显示, 移植后患者3年内的无病生存率达到了60.0%, 该实验结果与郭智等[10,11,12,13,14]的研究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本次研究所收集的病例数有限, 因此还需要更多资料、更大范围的研究、积累和论证。

干细胞白血病 篇8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30岁, 于2011年7月在外院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2b, 经过6个疗程化疗后, 病人出现反复发热, 肛周疼痛不适, 遂行体检示肛周脓肿, 于2012年4月17日行肛周脓肿切排术, 病人体温降至正常。为求进一步诊治, 于2012年4月18日转入我院, 查体:肛门居中, 无畸形, 肛周3点位红肿, 可见一0.5cm×0.5cm肛瘘伴脓性分泌物。指检:红肿处压痛明显、波动感、皮肤温度升高、肛管压力较大、肛温升高, 3点位直肠黏膜饱满, 压痛明显, 余未扪及异常包块, 指套无血染。肛周分泌物培养见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阳性, 经普外科会诊并给予敏感抗生素及肛周换药后, 局部症状得到控制。同年6月29日行非亲缘异基因HLA10/10相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过程中经积极的创面护理, 肛瘘未进行性加重, 病人未见肛周感染症状, 移植过程顺利, 8月5日顺利出舱。

2 护理

2.1 根治原发病灶

在移植前有肛周疾病病人要彻底治疗, 以免术中超大剂量化疗, 机体免疫力骤降, 引起肛周原发灶的再次感染。术前请普外科医生会诊, 控制局部感染灶的发生和扩散。

2.2药浴的护理

移植病人进入百级层流室前需经全身皮肤清洁消毒, 常规病人需经1︰2 000的复方氯己定液全身药浴浸泡30min后穿无菌衣裤进入层流室。实施全环境的无菌保护,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措施, 胃肠道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如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片, 对减少感染有一定价值考虑。

2.3 心理护理

由于隔离的需要, 病人需住无菌层流室, 加上病人肛周疼痛、移植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年龄轻, 肛周部为隐私部位, 病人有羞涩的心理, 并且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护士为病人操作时应仔细认真查体, 关心体贴病人, 尽量满足病人需求, 耐心向病人解释, 并说明持续治疗的重要性, 同时采用恰当的沟通技巧,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 消除不良情绪, 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肛周护理

移植期间注意伤口感染的防治, 具体操作程序:嘱病人早晚坐浴后局部冲洗, 如便后用浓盐水再次坐浴1次。具体操作方法:每日早晚用甲硝唑0.4g加浓盐水坐浴, 每天2次, 坐浴水温保持在40℃~43℃, 时间为20min~25min, 坐浴能增加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消退, 保持清洁并减轻疼痛。坐浴后局部进行冲洗。首先给予0.5%碘伏棉签消毒肛周2遍, 依次用10mL注射器抽取0.5%碘伏10 mL、3%过氧化氢10mL、甲硝唑10mL接直径0.6cm~0.8cm的硅胶尿管直入脓腔底部, 硅胶管顶端剪成鱼嘴样, 并剪2个~4个侧孔进行局部冲洗。冲洗过程中3种药液均用生理盐水隔开, 每种药液冲洗同时将引流管逐渐由深到浅向外拔出, 使肛周瘘道中的分泌物随药液逐渐引流出肛周外。其中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结合而成的不稳定络合物, 能缓慢持久的释放有效碘, 对各类细菌、芽孢、病毒、真菌、原虫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3%过氧化氢具有氧化作用, 可清洗创面, 杀灭肠道致病菌, 去除腐皮;有文献报道, 肛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厌氧菌, 以无芽孢厌氧菌为主[3]。甲硝唑不但有较强抗厌氧菌的作用, 且能减少局部分泌物, 加速创口愈合。另外, 每次大便前用马应龙痔疮软膏 (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塞至肛门, 具有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止血生肌, 并且增加润滑肛周的作用。便后及时清洗肛周, 并用0.5%碘伏棉签再次消毒2遍。病人内裤应选择柔软、透气、吸湿性能好的布料制作, 并做到勤洗、勤换内裤。

2.5 疼痛的护理

病人在冲洗过程中因过氧化氢刺激肛周黏膜引起疼痛, 可在0.5%碘伏和3%过氧化氢冲洗间, 用1%利多卡因2mL加入生理盐水隔开。护士冲洗操作时动作要轻柔,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

2.6 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勤巡视病房,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 及早发现肛周感染的征兆。如出现肛裂或局部发红, 可增加坐浴次数, 局部涂擦红霉素或莫匹罗星软膏 (百多邦) , 或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防止感染的发生或进一步扩散。每周给病人做1次肛周皮肤的细菌监测, 如有感染可及时根据细菌感染的种类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以及时控制肛周感染。

2.7 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食蔬菜、水果, 饮食要清洁卫生, 要新鲜、无腐败, 鼓励病人多饮水, 每日饮水2 000mL以上。

2.8 健康宣教

首先护士要让病人了解保持肛周卫生在移植过程中的重要性, 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移植时粒细胞缺乏期更要加强隔离, 因为细菌感染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有密切关系, 粒细胞减少程度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是引起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易感因素, 中性粒细胞越少, 缺乏持续时间越长, 感染率越高。护士要指导病人家属做好病人的个人及饮食卫生, 特别要注意勿食用霉变食品。选用柔软的卫生纸, 不要用粗糙不洁的纸张, 以免擦破肛周皮肤而引起感染。其次, 指导病人每日在房间活动2次或3次, 每次15min~20min。卧床休息时每日按摩下腹部2次或3次, 将两手搓热放在以脐部为中心的腹壁上, 按回盲部一升结肠一横结肠一降结肠一乙状结肠顺序按摩, 每次10min, 促进肠蠕动, 有助于粪便排出。再次, 每日询问病人排便情况。如果病人大便干燥或2d未排便时, 护士协助病人排便.预防性给予果导等药物, 每晚服用;也可给予开塞露通便:病人取左侧卧位, 把药物挤入直肠后嘱病人做深呼吸。放松腹肌, 使药液在直肠中保留5min~10min后再排便。

3 小结

通过对本例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白血病病人在行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超大剂量化疗后, 骨髓严重受到抑制, 病人抗感染能力明显低下, 一旦并发肛周感染, 严重者细菌可经局部破损处血行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等, 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还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 除了在移植前对原发病灶做好相应的治疗处理, 移植过程中护理人员更要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加强对肛周、饮食、疼痛等护理工作, 防患于未然, 并指导病人适当运动, 对白血病病人均十分重要, 可使病人脱离肛周感染的危险, 提高其生存质量, 保证移植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银晖, 周明玉.实行整体护理降低急性白血病病人口腔及肛周感染率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03, 5 (2) :251-252.

[2]Schimpff SC, Wiemik PH, Block JB.Rectal abscesses in cancer patients[J].Lancet, 1972, 2 (1) :844-747.

干细胞白血病 篇9

半相合移植是9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治疗血液肿瘤的新技术, 克服了血液肿瘤患者供者来源受限的问题。但由于其并发症较多, 特别是免疫抑制剂在移植前后应用较强, 因而患者在移植后较长时期T淋巴细胞功能不易恢复, 导致病毒感染等合并症及其他感染增多, 因而临床技术要求比一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高很多, 故对护理要求也相对较高[1]。我科于2011年12月成功应用同胞供者半相合异基因骨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 男性, 28岁, 2006年9月于我院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等检查后, 确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2a”, 行DA方案化疗 (柔红霉素40mg d1-3, 阿糖胞苷0.4g d1-7) 后缓解, 以后予行TA (吡柔比星40mg d1-3, 阿糖胞苷0.5g d1-7) 强化治疗1个疗程后因经济原因未再化疗。 1年以后患者白血病复发数次, 均予化疗后缓解 (但均因经济原因未规则进行巩固强化治疗) 。2009年起患者转福州协和医院进行规则化疗, 病情稳定。2011年9月患者出现左侧突眼, 就诊我院五官科、眼科等相关科室考虑“白血病左眼上直肌浸润可能”, 遂再就诊福州附属协和医院, 考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M2a) 并髓外复发”, 行CAG方案化疗后血象及骨髓象示缓解, 但左眼仍突出, 遂予以左眼局部放疗, 左眼突出稍有改善后出院。因患者与其妹HLA高分辨配型6/10位点相合, 遂到我院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入院后完善移植前相关检查及准备工作, 于2012年12月20日予马利兰1mg/kg q6h (-9d~-7d) 、Ara-C 4g/m2 (-6d、-5d) 、环磷酰胺55mg/kg (-4d、-3d ) 、司莫司汀250mg/m2 (-4d) 、ATG 5mg/kg (-4d~-1d) 预处理, 于2011年12月30日回输供者骨髓干细胞, 2011年12月31日及2012年元月1日回输供者外周血干细胞, +11d患者出现粒细胞植活, +15d血小板植活, +28d骨髓染色体及STR检测提示供者来源, 并于+40d出院。移植过程中患者曾出现植入综合征、口腔溃疡、肠道I度GVHD、出血性膀胱炎等, 均予对症处理后缓解。出院后患者环孢素渐减量, 并于+9个月停用。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在移植仓内不能与家属直面沟通, 加上环境陌生、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势必会引起患者一系列心理反应, 因此, 整个移植期间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本例患者平素性格外向, 容易情感高涨, 激惹性高, 因此, 护理人员需要细心观察病情变化, 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在此基础上做好解释工作和心理疏导, 正确帮助患者控制激动情绪和冲动行为。同时, 要加强监护和安全管理, 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释放其内心压力,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2]。

2.2 一般护理

2.2.1 病室的要求与无菌环境的维持:

患者入仓前检修仓内一切设备和用物如空调、高效过滤器、送风机、超净工作台等, 保证性能良好。然后用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室内一切物品包括墙壁、地板2遍后用高效氯剂消毒液喷雾1次, 然后通风1d, 经过细菌学监测符合要求后患者方可入室。患者进入移植仓后, 仓内的墙壁、地面、病床、桌椅等用品每天均给予有效氯液擦拭, 各仓抹布分开并经高压消毒, 各仓空气消毒机消毒, 1次/d, 每次120min, 每周做空气培养1次, 细菌学监测结果要符合移植仓要求[3]。

2.2.2 患者准备及护理:

进仓前先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思想顾虑, 请患者预先观看移植仓环境的录像, 以消除患者对移植仓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入仓前1周开始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及进无菌饮食;入仓前1d早上剃头及备皮, 晚上服用肠虫清2片以清除肠道寄生虫, 入仓前晚及入仓当天清晨清洁灌肠各1次。入仓当天, 用1∶2 000洗必泰液药浴20min, 要求患者对于重要部位如腋下、肛周、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尤应反复擦拭, 之后用无菌大单包裹后按要求入仓, 入仓后再次更换无菌衣服, 行9部位细菌培养, 并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在洁净病房里床单位隔天更换, 保持清洁、干燥。口腔、皮肤、鼻腔、眼、肛周均为细菌侵入的门户, 因此做好以上部位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患者隔天予洗必泰液擦浴1次, 鼻腔及眼睛用利福平眼药水点滴以防治感染, 每次进食或服药后均交替用洗必泰液、二性霉素B稀释药液进行漱口, 每次便后1∶20碘伏坐浴, 保持洁净, 减少感染的发生。此外, 医护人员进入移植仓要按照严格的消毒制度, 同时行每一项操作和检查时, 严格按无菌技术要求进行, 这也是防止患者感染的坚实保证。

2.3 饮食护理

移植期间患者家属所送食物应为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且经过高压灭菌的熟食, 护理人员再次用微波炉消毒。患者因化疗严重影响食欲, 嘱家属所送饮食应该注意花样及色香味的调节, 适当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 避免进食粗糙、坚硬、刺激性或过热的食物, 并且根据病情需要进流食或半流食, 必要时给予禁食[4]。

2.4 基础护理

患者在极期 (+1~+10d) 时因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机体处于极度虚弱状态, 加之发热、口腔溃疡等并发症的影响, 生活自理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这时应该加强对患者起居、饮食、皮肤等的护理, 协助患者完成每天的检查和治疗, 同时严密观察心电监护及中心静脉压、出入量平衡等情况, 若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并处理。

2.5 专科护理

2.5.1 静脉导管的护理:

因移植期间患者液体入量很大, 加上特殊药物所要求间隔时间不同, 有时需三路液体维持静脉滴注, 故均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置管 (通常选择右锁骨下静脉) 。在中心静脉穿刺口需用无菌敷料覆盖, 每天常规局部消毒并更换敷料1次, 输液程序严格按照移植仓的无菌要求, 输液结束后用肝素稀释液封管, 详细记录输液情况及患者反应, 并且常规每周通过中心静脉采血进行血培养1次以便于感染的监测。

2.5.2 干细胞回输时的护理:

回输供者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前,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备好抢救器械。回输前与医生确认回输时间, 并2人查对患者和供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回输量。为了防止输注过程中干细胞堵塞输血器的管腔或黏附管壁, 应用无滤网的输液装置, 还应轻弹输血器的管壁并保持输液通畅, 输注前、后均用生理盐水冲管, 还需注意避免污染。骨髓液袋应倒置30min后再输注, 使骨髓内脂肪颗粒上浮, 最后剩余的含有脂肪颗粒的少量骨髓液留作细菌培养用, 以防止回输过程延长和回输到体内后引起脂肪栓塞。回输骨髓时另一路输注鱼精蛋白, 以中和骨髓液中的肝素。干细胞回输前应用异丙嗪及地塞米松以预防变态反应, 回输前、后静脉输注5%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并予速尿强迫利尿。输注开始5min速度宜慢, 观察患者无异常反应后再逐渐加快滴速, 输注过程中还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注意判断患者主诉, 出现不良反应时配合医生对症处理, 一旦出现严重反应可暂停输注, 经过和医生讨论后决定下一步处理方法[5]。

2.6 并发症的护理

本例在+6d开始, 合并发热、口腔溃疡、腹泻、植入综合征等, 在医生的指导下, 经过精心护理及抗细菌、抗病毒、抗GVHD等治疗后, +11d患者白细胞植活, +15d血小板植活, 上述情况得到控制。以后患者又出现出血性膀胱炎, 行血及尿巨细胞病毒检测阳性, 予更昔洛韦抗病毒等治疗后患者尿路刺激症状缓解, 血尿消失后出院。

2.7 移植结束后的健康指导

移植结束后, 患者体能、心理等各方面的消耗都很大, 叮嘱患者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 提高机体抵抗力, 合理饮食, 保持健康心情。出院前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嘱其注意个人用物及饮食卫生, 避免去公共场所, 限制探望人数, 加强营养, 适当活动, 劳逸结合, 保持良好心态, 按时按量服药, 定期来院复查, 有不适和异常情况及时就诊[6]。

通过对该患者的护理, 笔者认识到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大、周期长, 患者并发症多、病情变化复杂, 护理工作量大且要求高。因此, 需要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专科知识, 全面精湛的专业技术, 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相互协助和沟通能力。本例虽然出现了多种并发症及植入综合征、急性GVHD等, 但最终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安全渡过了骨髓抑制期, 平安出院。目前移植后+9个月, 患者左眼球周围组织浸润症状缓解, 血髓象处于缓解状态, 骨髓WT1及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提示处于正常范围, STR检测提示100%供者来源。

参考文献

[1]陆道培, 主编.白血病治疗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723-733.

[2]张士华, 主编.血液病护理 (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9-290.

[3]刘玲, 欧英贤, 主编.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5-89.

[4]侯彩妍, 王国权, 主编.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手册 (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2:160-192.

[5]吴德沛, 孙爱宁, 主编.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 (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93-198.

干细胞白血病 篇10

【关键词】白血病;初次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系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92-0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小儿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措施为化疗,但化疗会带来感染等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2]。特别是初次化疗的患儿,大剂量化疗损伤患者身体非常大。故针对小儿白血病初次化疗患者给予一些护理干预显得十分重要。我院对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间收治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次化疗实施系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间收治的120例初次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60 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年龄(6.7±3.6)岁;研究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年龄(6.3±3.4)岁。排除药物过敏史、传染病及精神意识模糊者。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则给予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使患儿与家长心理压力较大,再加上治疗过程经济的支出,同时带来了焦虑感,这些不良情绪可以诱发血压升高,加重病变血管的负担,负面影响患者的治疗与恢复过程,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进行密切交流沟通,使他们大致整体熟悉化疗过程,明白如何更好的配合治疗,从而对改善身体状况起到良好的作用。家长支撑力量,需配合护理人员一起来帮助患儿,应给予及时的关怀、鼓励和支持,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2疼痛护理

置管術后护士按照观察患儿的行为表情与其表述估计疼痛程度,另外也需重视其家长的意见。通过对患儿疼痛耐受能力的正确评估,实施一些有效方法,尽可能满足患儿的生活习惯与爱好,多与患儿接近,消除其戒备心理,同时可利用玩具、游戏等分散患儿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必要时予以小剂量的止痛药或镇静药。

1.2.3饮食护理

因初次化疗中会应用到门冬酰胺酶,易造成血糖上升及胰腺炎等副作用,故在饮食方面应严格要求,要控制患者以清淡为主,忌食过咸、辛辣食物。禁止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为宜,减轻胃肠负担。化疗前两小时饮食避免油腻,可在治疗后进食无刺激食物,减少消化道不良反应。

1.2.4预防感染护理

确保置管时做到完全无菌操作,叮嘱患者不要随意撕开置管处贴膜,必须保证穿刺处整洁干燥。一旦穿刺部位发生发红现象或者出汗较多应立即通知护理人员增多换药次数。感染严重的患者应立刻拔出置管并利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再用酒精湿敷,每日换药直到脓处恢复。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比较,包括胃肠道反应、静脉炎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治疗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为不满意、满意及非常满意。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率为10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由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发现,研究组发生1例胃肠道反应,1例感染,而对照组发生8例胃肠道反应,6例静脉炎,9例感染等不良反应,研究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儿护理总满意度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5%的总满意度,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化疗仍是急性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手段[3],不过目前的一些化疗方案,往往会带来很多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骨髓抑制、感染反应等,虽然化疗能够使肿瘤细胞生长得到控制,但是上述这些副反应会加重患者身体与心理上的痛苦,使生活质量大大降低,甚至被迫终止治疗,大多而忽视了心理、行为、饮食等方面的系统护理。尤其是小儿患者,年龄越小,护理的难度就越大,常因恐惧而烦躁、哭闹,不配合护理治疗。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开始实施新型的护理服务模式,其中系统护理是适应当前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护理需求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4],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具备创造性、有效性、个性化,尊重患者生命价值,以现代医学理念为指导,希望最大程度的降低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从而保证化疗可以顺利进行。由研究结果可看出,心理护理后患儿及家长情绪稳定,心态较好。心理护理干预可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化疗相关知识,以更好的配合临床康复治疗[5]。说明了护理干预能使化疗患者耐受性提高,减少毒副作用。

由此可知,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次化疗中应用系统护理干预疗效显著,是一种比较理想规范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痛苦,护患关系更加和谐,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高,因此化疗比较顺利,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好,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虎娥,薛育新,牛宝英. 健康教育在白血病预防感染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1,9(13):1182.

[2]金卫群. 白血病患者大剂量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舒适护理[J].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76-77.

[3]韦晓芳. 43例急性小儿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的临床护理[J]. 中外医疗,2010,29(36):165.

[4]邹东奇,张英华,陈爱琴,等. 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学龄期白血病患儿负性情绪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09,23(1B):151-152.

上一篇:个性化的英语课堂教学下一篇:矿产地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