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环境评价绿色建筑

2024-05-03

室内环境评价绿色建筑(精选十篇)

室内环境评价绿色建筑 篇1

1 施工期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的房地产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有废气、废水、扬尘、固废、噪声和振动。其中废水包括生产废水 (建筑机械、设备的冲洗水, 水泥养护水等) 和工人的生活污水;固体废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和工人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噪声和振动主要有振动器、搅拌机和压缩机等重型机械产生, 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2]。

2 运营期影响

项目运营期所产生的污染因子主要有废水、固废、废气和噪声。废气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居民生活油烟;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 此外还有少量的冲洗污水和绿化用水等;固废主要来自于生活垃圾和化粪池产生的污泥;一些附属建筑会产生噪声, 如水泵、空调和备用发电机等[3]。

3 以XX项目为例预测分析

3.1 基本情况

XX项目占地1300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270000平方米。项目用地为空地, 地势较为平坦, 用地形状基本完整。项目周边没有原始重大污染源存在, 不存在遗留的环境问题, 没有需要保护的名木古树和文物古迹。

3.2 产污及影响分析

3.2.1 施工期

(1) 废气与扬尘

废气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的排放, 因为排放的时间和地点比较分散, 再加上场地相对开阔, 废气能够及时地得到稀释和扩散, 所以施工期的废气通常不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避免露天堆放建材、在大风条件施工, 降低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 同时积极地进行降尘洒水等都可以控制扬尘的产生量。

(2) 废水

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以及施工机械、设备、车辆的冲洗用水、混凝土搅拌废水、水泥的养护用水等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一起经简易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3) 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工人的生活垃圾和沙子、石子、碎砖块、木材废料、废五金、废钢筋、其他杂物等建筑垃圾。按单位建筑面积产生0.03t建筑垃圾量计算, 共产生约8100吨建筑垃圾。按0.5kg/人·d计生活垃圾产生量, 其中项目的施工和管理人员共800人, 垃圾产生量为400 kg/d。生活垃圾应该收集统一, 并立即送往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 建筑垃圾需由专业运输渣土的公司运输至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场。

(4) 噪声

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会产生噪声, 通过合理地安排各种机械的作业时间, 采取局部隔声屏, 晚间10点至次日6点禁止施工等措施, 可有效地减小项目对周围的声环境的影响。

3.2.2 运营期

(1) 废水

运营期的废水主要包括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绿化灌概、道路冲洗产生的废水。该项目建成投产后, 日用水量大约是1600m3/d, 废水最高日用水量产生约1300 m3/d, 主要污染因子是SS、COD、BOD、NH3-N和动植物油。

污水先初步经过化粪池收集处理, 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中三级标准后, 可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最终进入污水处理厂, 处理达标后排放故废水对地表水不会造成影响。

(2) 固体废弃物

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按1.0kg/人·d计, 居民人数和管理人数共7100人, 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100 kg/d。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 尽可能多的设置垃圾箱, 且垃圾箱上标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字样, 每天清理一次垃圾箱, 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

3.3 可持续性评价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贯彻节能、节水、节地、治污、低耗少废的环保方针, 尤其是对能源系统、绿色建筑系统做出了更为详细要求, 能源系统提倡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系统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这也是城市房地产项目做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

4 保护措施

在项目的施工阶段, 应积极洒水降尘, 减少扬尘的产生量。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低速行驶, 遇到干燥的天气条件开展土方开挖工程时, 应边洒水边施工, 风力大于四级的天气时应停止土方作业。施工尽量使用低噪声设备和车辆等, 并使用隔音和减震装置设备;禁止高噪音机械在夜间10时至次日6时施工。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 建筑垃圾需由专业渣土运输公司运输至专门的建筑垃圾堆放场, 生活垃圾要统一收集由环卫处理。

摘要:随着建筑节能的兴起, 房地产行业的绿色节能项目快速发展, 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废水, 固废, 扬尘和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因此, 项目前期应认真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 保证房地产开发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三者的协调发展。在本文中, 以XX项目为例, 通过对建设和运营的分析和预测, 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控制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环境影响,节能,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麟.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研究.四川农业大学.2013.06.

[2]孟祥芬.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实践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11.04.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分析 篇2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与方法分析

摘 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评价过程中,对绿色评价方式的运用还不够完善。尽管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了一定的框架,然而对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还有待提升。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并且指出了绿色建筑评价的方式与手段,从而能够为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的完善提供积极的借鉴,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方法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13.239 0 前言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我国各行各业中都在积极履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建筑行业来说,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因此绿色建筑评价方式与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从而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使我国积极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道路。 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 所谓绿色建筑,就是建筑施工工程中,应该加强对绿色理念的践行,做到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使资源得到一定的节约,促进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减少环境污染,使环境得到积极的保护,以此能够促进我国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能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与舒心。而对于绿色建筑技术来说,在施工中,应该合理控制能源质量、水电以及环境等问题,以此能够使建筑得到一定的绿化。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节能节地目标的实现,而这也积极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当前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分析与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能够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们营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绿色建筑评价的技术与方式 2.1 准备阶段的绿色评价 建筑工程施工前,应该做好准备工作。而在这一阶段,可以积极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主要针对一些对象类型进行评估,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实施。首先,应该对评价对象的类型进行积极确定。由于评价标准受到不同类型对象的影响。所以,作为相关人员来说,应该,从对象所在的自然环境,以及对象的建筑因素入手,对建筑评价的框架进行积极确定,从而能够将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好。 2.2 评价标准的积极确定 对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两种: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而对于这两种评价标准来说,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然而,在现实评价过程中,应该对国家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进行积极借鉴。而如果不能对现行的国家评价标准作为采纳,可以针对当地的现实发展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制定,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纳专家给出的意见等[1]。此外,对于评价标准来说,主要借助标尺的形式,并且能够对当地的发展状态进行合理反映。此外,还要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核心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应该对数据信息进行积极收集,然后实施测试工作。另外,作为评估人员来说,应该从评价标准出发,分类归纳所收集的信息内容,并且实施定性的判断。此外,在现实的评价中,作为评价人员来说,可以输入相应的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数值,并且以评价标准为依据实施评价,从而能够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2.3 总结阶段的绿色评价 这一阶段中,应该综合所有评价层次的结果,借助配合权重系统,计算评价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对评价人员也有相应的要求,评价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资格水平,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实施规范的评价。而对于评价的结果,应该通过加权累计的手段来计算,综合所有的评价分数,并且针对不同的分数,对绿色建筑的等级进行合理确定,最后,还要对相应的登记证书进行颁发等。 3 加强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的评价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并且评价内容也不够全面。因此,应该加强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完善。首先,应该将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构建起来。而在这工作实施之前,需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积极响应环境保护政策,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目标,以此才能有效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其次,还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针对我国的发展实际,还要将我国相应的法律条文作为发展的积极参考与借鉴,才能使评价标准更加客观,以此能够使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此以外,要想使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与准确,一方面,应该保障评估的准确性,使评估工作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与公平性;另一方面,还要还要积极从当地的现实状况出发,进行指标体系的制定;此外,还要积极考虑建筑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以此能够在评价过程中,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对不同角色的利益进行积极考虑,以此能够促进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发展[2]。 最后,在评价过程中,针对评价方法,应该将定性评价积极向定量评价方式转变。作为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大多数都是借助累积的形式进行计算,然后再对总评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等。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证明,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不仅仅对艺术造型加以重视,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在生产、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过程中,其中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一定的数据,但是这很难进行定量评价,因此,当前应该加强对评价方式的完善,促进评价的科学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建设。而建筑评价体系的绿色环保也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能源节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增强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从而能够积极走向绿色环保道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酒淼,宋凌.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研究思路[J].建筑科学,2015(12):29-31. [2]徐亚军.办公楼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浅析[J].建设科技,2016(04):55-56.

浅谈绿色建筑经济评价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评价

前言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步骤,其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须充分反应出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在最终综合经济效益比选上的差异,所以一般应尊重以下几条原则: ① 全面性原则;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体现不仅包括在全寿命周期内传统成本的降低,而且还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舒适的生活等,所以经济效益还应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将对比方案的差异全面融入到经济指标中。 ②科学性原则;评价内容体现在评价指标上的数值要体现真实可靠地原则,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于不确定性较强的数据,也须对比分析大量的实践数据,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绿色建筑的真实价值。③简明性原则;经济评价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将评价结果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体现出来,直观体现出各方案之间的差异,通过合理选用经济评价指标,降低工作量,便于最优方案的确定。 ④灵活性原则;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所体现出的效益类型也不尽相同,在选用经济指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灵活运用经济评价指标。

一、划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项目

(1)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体现在对于室内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但是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关注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而影响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很多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享的,为了计算简便和直观、避免重复计算、简化计算过程,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分析整合在同一模块中。

(2)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由于室内外、外环境改善而带来的健康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满意度提升等方面,本项中分别对声、光、空气质量、电磁环境等几方面所带来的间接效益进行评价,将室内外的热环境的采暖、防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同时并入“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的经济评价中,利于统一计算单位,避免重复计算成本,从而突出评价重点。全面的反映绿色建筑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在整个绿色建筑生命周期里所占比重不大,集中体现在在初始投资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可以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可循环建材,二是废弃物原料及既有可利用结构、材料,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材料节约的费用、可循环建材的回收价值、可利用既有材料所节约的价值等。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目主要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等几方面。本文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建筑主体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空调系统与照明节电等的收益都可以通过电价的形式度量与评价,也可以简化计算,采暖、空调、建筑主体、可再生能源等都关系到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室内外热环境评价合并在此项,便于计算间接受益,使评价更直观、准确,故如是安排“节能与能源利用”项。

(5)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节水系统,包含关于节水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在效益测算时主要以节约的水量与预期水价为标准,结果较为直观。第二类是非传统水源,其中包含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其成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初始投资的设备及材料费用上,效益测算主要通过非传统水源带来的替代效应折算成市场水价为标准。

(6)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运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也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设施的维护、垃圾处理以及智能化系统和安保系统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舒适度的提升、对于用户健康的影响,维护成本降低等。

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1)本文所建立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旨在提供一种基于经济性视角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作为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良好补充,充分体现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特性,其主要特点如下:由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项目非常少,大部分还集中于对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实现部分绿色功能的阶段,这样就需要一种评价,仅对改造的部分进行经济评价。处于以上考虑,本评价体系的设计使得每一类评价项目可以进行独立的经济评价,并能够独立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参数与特征,为绿色建筑的改造项目提供经济评价支持。同时,针对功能设计较全面的绿色建筑,也可以进行整个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同样得出总体的经济评价参数,使得本评价体系实现对新建和改建项目进行评价的功能。

(2)本评价体系的设计初衷是能够较为全面的为决策者提供绿色建筑的经济特征,故评价结果需要有详细的经济数据,如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生命周期差额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差额效益现值、差额收益费用比、差额投资回收期等。同时,评级结果还应能够以较为简单直观的形式体现经济特征,便于决策者进行比较和归类,故评价结果要有简约的表达形式,如分级评价、打分评价等。这类形式的评价体系应用较广,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就是采用一星至三星的分级评价体系,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采用铂金、金牌、银牌、认证级为标准的分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的评價结果将以“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表”结合分级认证的形式输出,将定性与定量化的结果溶于一体。

三、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

通常,绿色建筑初始投资的费用与传统建筑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在运营阶段中它所体现出的资源节约和健康效益又能弥补初始阶段的投资增加费用,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相互比较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优势。在比较的过程中,绿色建筑的数据首先必须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计算出绿色建筑在各阶段相对于传统建筑的费用和效率的变化,在共同的折现率与研究周期的情况下,用相应的经济指标评定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最终为决策提供帮助。本文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以社会折现率为资金折现的计算标准,采用以下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

四、全寿命周期的确定

绿色建筑评价的思考 篇4

(一)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开始大力推行绿色建筑,但由于我国对于绿色建筑推行时间较晚,发展还不成熟,没有系统评估和监管体系,很多地区房地产行业借此漏洞混淆概念,以“生态”和“绿色”小区为卖点夸大宣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赚取经济利益,但实际上建筑的环境仅停留在加大绿化面积、美化环境、增加公共设施等层面,虽然这些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区的空气质量,但与绿色建筑的要求还相差深甚远。现有的一些情况,反映出当前我们所存在的最根本问题是要落实绿色建筑的概念,完善对于绿色建筑的标准准则以及评估体系,为我国推行真正的绿色建筑提供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这是一项既复杂又系统的工程,绿色建筑是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适应性技术和建筑法规等因素相辅相成的庞大体系。现在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根据以上制约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学、系统、可行的评估体系,从而为绿色建筑的实行提供严格、有效的理论依据,更好的为实行绿色建筑提供理论依据,使绿色建筑科学化、规范化。

(二)绿色建筑的实施

所有绿色建筑最终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绿色建筑应是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各阶段以尽可能节约能耗、最大效率利用资源与最小量的废弃物排放的方式来营造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和低负荷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建筑和环境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相关行业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看法,但是都比较片面,仅从环境、人、建筑等角度考虑分析。绿色建筑应从广义上进行研究,它涵盖了很多领域,不仅研究人的生活,还对自然、生产和建筑产生深远影响,主要目的在于研究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环境,以人、建筑、自然协调且平衡的发展为最终目标,提倡运用可循环生态系统、高效率、低破坏建筑设计方案,最大效率利用资源,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保证在绿色建筑生命周期内每一个阶段都达到节能减耗要求,建造出一个生态、安全、健康、环保、舒适高度统一使用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二、绿色建筑评价的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系统,是衡量建筑在各个环节中是否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绿色建筑体系不属于单一的建筑体系,而是多种元素和结构以及显著的地域特点的系统,其对人体的健康、环境、社会等产生重要影响,涵盖了质量变化以及数量变化等问题,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尤其复杂,科学标准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为建筑设计施工提供依据和参考,也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和执行的法规,具有严格的可操作性和检验性。

(一)建筑环境的标准

严格意义上来划分,绿色建筑属于环境标准的范围,设立环境的保准为了对环境管理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制定发展的目标,是环境管理的重要途径。环境标准是对某种物质进行参数的设定和强制限制,通过对过敏源的参数分析制定该资源的所需水平。目前我国对于环境标准的制定除了限定各种参数指标之外,还包括评价、监测以及与法制有关的统一规定。我国的环境准则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定义: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立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包含了多层次可持续的人工系统,以及众多复杂的因素,其设立的首要目标涵盖了生态环境、民生、社会、经济等不同层面,这些不同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整个庞大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这就要求对于绿色建筑评价系统的制定,需要具有多学科、综合性、整体性等性质,由于绿色建筑包含内容广涉及学科多影响因素复杂,因此应该进行全面整体的考虑和研究,通过平衡、协调的方法解决问题,使该评价系统发挥最佳性能。该评价标准的设定必须围绕我国的国情,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建筑标准等。

(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

就一般情况来说,绿色建筑的评价主要是围绕建筑的环境本身,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的综合性评价。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能源的消耗;(2)人文因素;(3)社会因素;(4)建筑材料;(5)污染性气体的排放。其评定的标准主要依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大致分为选址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的问题、室内环境质量等,这些指标可以归纳为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的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建议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为前提,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人类生活建设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方向,完成一系列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建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该以我国的实际国情为依据,内容要包含评估的指标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评价系统的指标应当客观,产生的结果要直观明了。具体划分为以下几点:(1)评估要科学准确,公平公正;(2)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标准;(3)加速对各项检验指标定量的研究;(4)结合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情况;(5)顾全大局兼顾个别利益的法规保障;(6)加强对“实用技术”、“适宜技术”有关的研究和重视。

四、结束语

伴随着绿色建筑观念的普及,以及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推行,绿色建筑的发展、完善和实践将不再遥不可及。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划分和研究,不应该依旧停留在建筑学层面,更不应该片面发展成为一种建筑风格。绿色建筑并不是某种特定的建筑形式,中心在于反思人类生活建设对建筑环境的需求,以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在追求人类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考虑如何弥补已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让我们反思过去,珍惜现在,规划未来,走可持续发展、健康、绿色之路。

摘要:当前面对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现状,全球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达成了一致共识。建筑业在全球能耗中占有1/3的比重,为了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由此而生,但由于我国目前对绿色建筑的本质了解不全面,还没有具体的理论依托和参照,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详细、系统、公正、客观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很有必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建筑,评估

参考文献

[1]郭肖娟.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D].河北工程大学,2013.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的论文 篇5

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评价标准体系,是用于评估各种风格类型建筑的系统;美国的LEED评价标准体系,采用了全生命周期的方法对绿色建筑进行经济评价,从而包含了更多方面的评价;加拿大的GBC评价标准体系,在其他评价标准已有的评价对象上,加入了对改建建筑的评价内容和具体评价方法[2]。以及我国发布的用于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3]。然而,上述这些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都没有提出如何对绿色建筑经济方面进行评价。绿色建筑正是由于在经济评价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绿色建筑现在难以推广的现状和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误解,使绿色建筑难以在如今市场经济下开发和发展,没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因此,应该把重点放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面,提出并建立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得以利用,以绿色建筑经济分析结果来显明其优点,使绿色建筑得以全面推广。

浅析现代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 篇6

关健词:资源;合理利用;绿色;设计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以及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需要更新和修建,中国人均资源本身存在不足,在很多方面需要合理利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中,全世界都提倡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城市。然而由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实践项目较少和大众意识不足等方面的众多原因,绝大部分住宅区离绿色建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使已有人居环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和谐之路意义重大,任务紧迫。

1 建筑资源的配置现状

根据我国房屋建筑的室内装修情况来看,在房屋建筑的室内装修过程中,应将所需要的材料、人工等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然而,就目前的资源配置现状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因此,产生了投资比率偏高、能源高消耗等诸多问题。一方面,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给室内设计带来很多不应有的难度,室内设计面对着已经成型的房型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室内建筑资源的配置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例如,室内装修的木材消耗量达到了总量的50%;传统室内外墙体的装修材料采用实心黏土砖等等,大面积的农村良田被征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同时使农村土地遭到了严重破坏。按照国家的标准,室内甲醛浓度不得高于0.08mg/m3,如果室内材料的质量差,将影响室内的环境,同时也浪费了资源的配置。例如产生甲醛等有毒气体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建筑室内装修质量,采用绿色设计,使建筑室内空间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当前和未来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方向。

2 绿色建筑室内设计的内容

2.1 综合利用“绿色材料”设计

绿色材料,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也是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绿色建筑是当前非常提倡的一个概念。自1998年提出绿色材料以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绿色材料是在原材料上进行筛选,这将是建筑行业新的思考与出发点。但大部分的建筑材料还是成本较大,这其中也包含绿色建筑材料,这些也是人类选择很差的原材料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想让大家综合地利用“绿色建筑材料”就必须从他们的共同意识出发,从降低绿色建筑材料的成本技术出发。

2.2 合理利用自然因素

自然光的引入除了可增强室内空间的自然感、创造空间的氛围外,还将给人类产生光明,减少人工电的照明,这不仅降低了成本,也给人类带来了舒适感。自然光可以经过反射、折射等更好地进行光线处理。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这并不是完美的、全面的设计。为了满足室内综合设计的需要,如室内取暖、照明等,使空调的负荷量加大,这也增加了能源消耗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地解决,可采用设建筑外遮阳板、选用节能玻璃窗及安装如双层的落地布窗帘等方法。

空调制冷技术的诞生是随着科技发展而生的现代产物,空调除有它自身的危害,例如负荷影响,同时也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相关的过度消耗问题。自然通风将解决很多空调不能够代替的难题,现代空调中设计自然风,解决了传统空调制冷的使用没有自然风的问题,这将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2.3 结构空间中的绿色设计

绿色是当代一个新的名词,在资源的合理应用下强调绿色的建筑,根据设计师们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空间的结构制作设计,需要各种手段进行自然通风。还需要有太阳能、风能等其它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的优势是可再生以及没有污染。

2.4 节约型能源的使用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能源利用的大国,传统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能源给整个国家带来生机及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日益恶化。而煤炭的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SO2和CO等有害气体,严重破坏了大气环境。随着全球科技的进步,一些新型能源也出现在了人们生活当中,如风能、太阳能等。如何将这些既保护环境又节约成本的新型能源引入到建筑室内设计,将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目前已知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即太阳能供水和太阳能取暖。可以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以减少其它能源的使用,但要做到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把太阳能热水器视为建筑的一部分,还应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相结合,将光伏组件与建筑材料融为一体,采用特殊的材料和工艺手段,将光伏组件做成屋顶、窗户、外窗等。直接作为建筑材料,既可以充分利用电能就地供电,还可以起到调峰作用。

3 资源合理利用的相关对策

3.1 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企业、个人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支持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政策,对绿色材料带来的亏损税收问题给予相应的补贴等,使资源综合利用得到有力支持,如设立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研发基金、资源合理利用投资资金等,从而使废旧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不断深入。

3.2 充分利用经济关系

现代化建设中,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只是在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上,还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共同参与到资源综合利用的实际行动中,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例如调整工业结构,减低污染排放量,注重机械维修和保养,采用新技术降低能源耗量,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3.3 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在绿色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中,想要做到资源合理利用,就必须加大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使资源合理利用得到不断推广。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园区、生态优秀区和生态绿色城市,增强人们的绿色建筑意识,对生态绿色建筑的相关问题给以高度重视,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3.4 完善资源有效利用相关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加快绿色发展步伐,加强资源再生利用研究力度;分析相关法律问题和政策,健全副产品和废物等物品的回收利用机制和绿色经济核算机制,使资源有效利用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将资源有效利用存在的问题,纳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考核中,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认识问题,给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4 结语

当代建筑设计指导思想的发展趋向就是要建立起建筑室内空间和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共生理念。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要将自然生态美学观当做自身的生命。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具有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优势。在绿色建筑室內空间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需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根本上减少房屋建筑装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量,有效地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建,刘俊.  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J]. 经营管理者,2012(18)

[2]王蕊,孙洪涛.  探讨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下的绿色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及装修材料的合理使用 [J]. 大众文艺,2010(24)

[3]史晶.  浅淡室内空间设计[J]. 许昌师专学报,2002(05)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概述 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重要性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 石油危机的爆发, 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 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绿色建筑有许多定义, 但归纳起来,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1]。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 (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 ;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它从建筑及其构件的寿命周期出发, 考虑其性能和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 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入实践, 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

二、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目前, 境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针对绿色建筑推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根据用途不同, 通常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系统是建筑材料和构配件的绿色性能评价与选用系统, 有代表性的包括BEES和Athena等;第二类系统是对建筑物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绿色评价的系统, 有代表性的有Energy Plus, Energy 10和Radiance等;第三类系统是绿色建设性能的综合评价系统, 有代表性的有BREEAM, LEED和GBTool等。表1所示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比较情况。

(一)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 (BREEAM)

著名的英国建筑研究所于1990年首次推出“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简称BREEAM) —一种条款式的评价系统, 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针对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环境性能进行评估。也是开发最早、目前最成功的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系统。B R E E A M从管理、能源使用、健康状态、污染、运输、土地使用、生态环境、材料和水资源等9个方面来评估建筑物环境表现。根据其所满足的条款最终获得分数。BREEAM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 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 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2]。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REEAM评价体系的推出, 为规范绿色建筑概念, 以及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

(二) 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LEED)

LEED (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 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作为条款式评价系统, LEED针对不同建设项目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其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等6个大的方面。在每一方面内, 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 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 评出相应的积分。各得分点都包含目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3项内容。积分累加得出总评分, 因此建筑绿色特性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3]。这套体系的主要优点体现在其透明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在评价要点之外, 它还提供了一套内容十分全面的使用指导手册。其中不仅解释了每一个子项的评价意图、预评 (先决) 条件及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区因素、评价指标文件来源等, 还对相关设计方法和技术提出建议与分析, 并提供了参考文献目录 (包括网址和文字资料等) 和实例分析。LEED2.0评定系统总体而言是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结构简单, 考虑的问题也少些, 虽然操作程序较为简易, 但存在缺乏权衡系统机制约束的缺陷。

(三) 加拿大绿色建筑挑战 (GBC 2000)

GBC 2000 (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是从1998年起由加拿大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 (GBTool) 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 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 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 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 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平台, 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GBC 2000评估范围包括新建和改建翻新建筑。评估手册共有4卷, 包括总论、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评估目的是对建筑在设计及完工后的环境性能予以评价。评价的标准共分8个部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资源消耗、环境负荷、室内空气质量、可维护性、经济性、运行管理、术语表。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分项和更为具体的标准[4]。由此, 建筑各个方面的环境性能都可以直观地以分值表示。

GBTool是较为特殊的绿色建筑评价工具, 将地区适用性与国际可比性相结合, 以现有软件为评价的载体工具, 评价基准的灵活性、评价机制的研究性和复杂性。总之GBTool是一个较复杂的研究性的新型绿色建筑评价工具。从实用的角度看, 其内容显得过于细, 操作较复杂, 结果也不适应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等级的需求。但它兼具国际性和地区性及评价基准上的灵活性特征, 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共同研究和实践的行列。

(四)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评价体系

澳大利亚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工具 (NABERS) 是一个最新开发 (尚未正式使用) 的适应澳大利亚国情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工具, 其评价机制仍然是先确定评价指标项目, 再确定评价基准, 最后进行评价。日本的建筑综合环境评价委员会从2001年开始开发了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方法 (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Efficiency) [5]。还有芬兰的LCA-House评估工具;法国建筑科学研究中心针对建筑环境性能的EScale评估工具和全寿命周期分析工具TEAM, Papoose及EQUER;荷兰的生态指标Ecoindicator评估体系;瑞士的OGIP全寿命评估工具;德国的生态建筑全寿命评估工具EcoPro等[7]。香港地区也开发了“香港建筑物环境评估方法” (HK-BEAM) , 针对全球、地区和室内环境的评估, 侧重点在于资源消耗、材料和能源消耗、环境负荷以及对人自身的影响几个方面[8]。中国台湾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9]。

三、存在问题

总体看来, 现有典型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 均围绕“促进环境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健康”两大主题展开, 并在能源、材料、水、土地、室内环境质量等主要指标项目的选择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同时, 在指标项目的组织上, 都采用了树状分支的多层级结构形式, 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尚未形成一套简单易操作的、国际通用 (同时适应地区差异性) 的评价体系, 因而各国 (及地区) 评价结果之间没有可比性, 不能更加有力地促进国际绿色生态建筑事业的共同发展。 (2) 现有评价体系在指标权重的设立方面, 尚未找到一套公认科学合理的办法, 因而对各指标项目的整体相关性反映不足或存在偏差; (3) 在各单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方面所做的基础研究工作不足, 由此也影响了评价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是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关键,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和继续在这一领域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着。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要真正建立一套富有中国特色的简单可操作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 还有待于技术、材料、观念与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以及各相关领域专家对绿色生态建筑概念, 与我国实际条件、具体问题与需求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与把握。

参考文献

[1] 姚润明, 李百战, 丁勇等.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 2006, 36 (11) :27-32;

[2] UK BREEAM.BREEAM98for offices-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for of-fice building.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BRE) , Garston, Walford, 2000.http//products.bre.co.uk

[3]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LEED[2001- 08- 01].http://www.Usgbc.org/programs/leed.Htm;

[4] GBTool overview[2001- 08- 29].http://greenbuilding.Ca/gbc2k/gbc-start.Htm;

[5] 刘煜.当代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式综述[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2002 (4) :44-47;

[6] Grace K.C. Ding.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ool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6) : 451–464;

[7] Appu Haapio,  Pertti Viitaniemi. A critical review of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ool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8,   (28) : 469–482;

[8]W.L. Lee,  J. Burnett. Benchmarking energy use assessment of HK-BEAM, BREEAM and LEED[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  (43) :1882–189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应用研究 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情况

1 引言

截至2013年底, 全国共评出1260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其中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标识480个, 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标识530个, 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312个。2013年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科技部共公示了17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公示项目) , 其中一星级179个, 二星级237个, 三星级102个。继2011年我国绿色建筑标识数量实现井喷式增长后, 2012年、2013年绿色建筑标识数量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近年来,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不但数量增长快, 而且在规模上比国外绿色建筑大, 建筑面积平均在10万平方米左右。江苏、广东、上海三个沿海地区绿色建筑的数量遥遥领先, 山东、河北、湖北、浙江、北京、福建等地增速明显。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各地的绿色建筑建设和评价标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多个省市获批开展所辖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已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 可以开展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地区共33个, 分别为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江苏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四川省、厦门市、山东省、天津市、湖北省、陕西省、湖南省、青岛市、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西省、重庆市、安徽省、山西省、北京市、青海省、广东省、河南省、甘肃省、贵州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

2 各地绿建评价标准发展状况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绿色建筑已经由最初的“浅绿”发展到现在的“深绿”阶段。在2006年, 我国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 对绿色建筑提出了许多明确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绿色建筑发展, 各省市纷纷出台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因地制宜地推动了中国绿色建筑进程, 且在公众认知性、项目综合效益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湖南、山东、广西、河北、香港等多个省市均编制了地方标准和细则, 并相继开始实施。目前的标准较多地延续了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 同时进一步因地制宜, 结合城市区域、资源、气候、人文等各方面条件, 充实和丰富了绿色建筑的技术内涵。同时, 部分地方标准也细化了标准要求, 提高了各项标准的可操作性。随着新的国家标准的推行, 逐步丰富各地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指南, 完善地方标准中的适应性要求变得越发重要。

2.1 沿用国标类型

仍沿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体系, 对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两大类型进行区分, 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大体系;根据技术难易程度区分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 并根据一般项和优选项达标条数确定星级, 个别条文针对地方特点进行增减, 例如江苏省、上海市等省市指定的地方标准。

2.2 因地制宜区分类型

不拘泥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06) 中对专业的分类, 如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11/T 825-2011) 增加创新项、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J/T 14-082-2012) 增加建筑电气等, 通过条文和专业细化, 增加地方标准执行力。

2.3 创新类型区分

打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中通过条文达标条数控制星级方式, 采取打分制进行绿建建筑等级判定。如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评价规范》 (SZJG 30-2009) 更接近LEED评价体系, 采用得分制并将绿色建筑分为铂金、金、银、铜四个等级。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T 29-204-2010) 使用评价指标权重制, 并从创新点、推广价值、综合效益3方面设置加分项, 完善补充评价体系。

3 绿色建筑评价面临问题

“十二五”以来, 绿色建筑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2年底,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北京、河北、天津等地的绿色建筑项目个数和建筑面积均居于全国领先的局面。《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十二五”期间, 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

但目前我国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项目很少, 其中在2013年的518个绿色建筑标识中, 获得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项目只有50个。如何保证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建筑能够按照设计要求交工并运营, 是绿色建筑面临的重点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 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遮阳系统设计不合理, 运行1年, 约有30%的活动遮阳系统已无法正常调节;由于物业管理和绿化维护等原因, 导致可透水地面破坏严重, 植草砖内无草丛存活;不少项目并未认真落实节水灌溉设计方案, 运营过程中仍采用人工浇灌方式, 有的设备损坏严重;6.7%的可再生能源设备闲置, 10%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20%的设备管理和维护不到位;部分项目的被动设计仅是为了达标而设计, 没有从改善空间舒适性的角度出发, 导致室内自然通风不畅、产生眩光等问题的存在。

4 结束语

在规范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执行和落实的同时, 还须关注绿色建筑从设计标识向运营标识的承接, 这是将绿色建筑落到实处的有利保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 加快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

目前执行的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普遍存在使用时间过长, 不能满足目前绿色建筑发展日益增长需求, 加快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不断丰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 加强对绿色建筑的监督

为扭转绝大多数绿色建筑只申报设计标识不进行运营标识评审的局面, 杜绝绿色建筑近停留在图纸层面的现象, 建筑部门和评审机构须加强对绿色建筑的监督, 可推行绿色建筑立法, 实施绿色建筑责任制。

3) 加强对绿色物业的重视

谈绿色建筑及评价标识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

1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以及发展现状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 建筑规模持续大幅增加, 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版《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 2000年我国年建筑能耗约为2 179千万t标准煤, 到了2010年就猛增到了6 226千万t标准煤, 而且, 随着建筑量的增大, 建筑在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办公以及居住环境也提出健康、舒适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加强节能降耗, 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 确保国家能源安全”。2013年, 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 “十二五”期间, 全国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m2;到2015年年末, 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因此, 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

2006年6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绿色建筑国家标准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此标准借鉴参考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并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

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于2008年成立, 隶属于住房和建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具体负责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价与管理工作, 并于2008年成功组织了我国第一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报、评审工作。我省绿色建筑工作开展时间较迟, 于2011年制定了我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实施细则, 2012年我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全面开展。

2 绿色建筑的概念

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绿色建筑, 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消耗 (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 保护环境 (就是平时我们简称的“四节一环保”) 。同时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环境和空间的建筑。

什么是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任何一栋建筑都要经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和拆除这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就形成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要求对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统筹考虑, 这就是说要在规划设计阶段的时候充分考虑节约能源, 对环境的因素进行妥善考虑与处理;在施工阶段中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充分利用可再生建筑材料以节约资源, 并且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运营阶段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环境与空间;最终建筑拆除阶段所遗留的废弃物可以合理循环使用, 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的实行“四节一环保”, 同时要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但在实际的设计和工程建设中, 这几者有时是彼此冲突和矛盾的, 必须统筹考虑与正确处理, 片面追求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绿色建筑所提倡的。比如为了减少资源消耗而降低建筑的功能要求, 提供不了舒适的使用功能, 不是绿色建筑所倡导要求的。另外一方面, 为了片面追求功能舒适, 一味的建设大空间的房屋而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 为了达到高节能率指标或者为了追求外观建造过多的装饰性构件而消耗过多的建筑材料等等, 这些也不是绿色建筑所倡导要求的。

3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3.1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概念及评价依据

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及等级评定就是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及等级确认, 评价依据分为管理类文件和技术类文件两类。管理类文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 (试行) 》《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的通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 (试行) 》等文件, 技术类文件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运行使用部分) 》等。以上文件均可在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www.cngb.org.cn下载。我省也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实施细则》, 并成立了“山西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 极大的促进了我省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 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种建筑类型评价。公共建筑包括商场建筑、办公建筑、旅馆建筑。根据不同的工程进展阶段, 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两种评价标识。对已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营1年以上的建筑进行的评价标识是“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对处于图纸设计阶段的建筑进行的评价标识则是“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我省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通过省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均是“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包括六个评价指标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这六个评价指标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三个部分的条款。控制项为绿色建筑必须达到的基础项目;一般项是指一些实现难度、指标比控制项较高的可选项;优选项是难度更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绿色建筑按照满足各个评价指标中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数量, 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标识等级。以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例, 一般情况下, 22项一般项达标可获得一星级标识;29项一般项以及6项优选项达标可获得二星级标识;36项一般项以及10项优选项达标可获得三星级标识。当某项指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等条件时, 该指标项可以不参评, 或者申报“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评价标识”也有部分指标项不参评。在这些情况下, 达到的指标项数量可以按照比例降低。

3.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证书和标志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包括证书, 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不仅包括证书, 还有标志 (挂牌) (见图1)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证书和标志 (挂牌)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有效期限为一年, 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有效期限为三年。

注:从左到右依次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证书样式、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标志 (挂牌) 样式、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书样式

4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与申报

4.1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

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指导全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职责:

1) 组织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评审。

2) 指导和监督各地开展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对地方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进行备案并统一编号。

3) 统一管理各星级的标志 (挂牌) 和证书, 监制和统一规定标识证书、内容。

我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山西省住建厅委托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 (以下简称“省绿标办”) 负责, 主要包括以下职责:

1) 组织全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报、受理、评审、上报备案、证书颁发及档案管理等工作;

2) 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初步审核工作;

3) 组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审专家委员会;

4) 相关的技术管理及咨询、指导、培训等工作。

4.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报

1) 申报主体及条件。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以及“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主体可以是建筑的房地产开发单位或者业主单位。同时鼓励其他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报, 比如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等。“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也可以由设计单位提出申请。申报“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建筑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并且图纸设计经施工图审查通过即可申报, 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则要求必须通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工程质量竣工验收, 并且投入运营使用一年以上, 同时要求在建设及运营期间未发生过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并且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无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的现象。

2) 申报材料。

以一、二星级绿色建筑为例, 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a.《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书》一式4份;b.工程项目设计评价报告及规划、设计等相关材料, 一式2份;c.含所有申报材料的电子材料1份。

3) 申报程序。

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应当以科学、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以申报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例, 按下列程序进行:

a.申报单位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http://www.sxjs.gov.cn/) 下载申报书, 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逐级申报;b.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材料由省绿标办受理后, 组织专家对申报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c.通过专家形式审查以后的申报项目, 由申报单位委托省级能效测评机构, 对项目进行能效测评, 并将检测、评估报告报省绿标办;d.未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 省绿标办应当提出形式审查意见, 申报单位根据审查意见修改申报材料后, 可以重新组织申报;e.省绿标办组织专家评审组, 对申报项目进行实地查验, 并依据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试行) 》, 对申报材料和测评报告进行评审, 并确定评审意见;f.申报项目应当达到专家评审组4/5以上的人员同意并签字认可后方可通过审查, 评审过程中专家如果对提交的材料有疑义的, 由专家评审组进行核查;g.通过评审的项目由省绿标办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公示;h.通过评审的项目经过15 d公示期没有异议, 或者虽然有异议但已经协调解决的,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审批, 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

[2]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解读 篇10

目前, 我国城乡既有建筑面积达500 多亿平方米[1], 而能够达到节能建筑标准的仅占5%左右, 其余95% 均为高能耗建筑。而其中绿色建筑面积仅有3.59 亿平方米, 更是不足1%。绝大多数既有建筑, 均存在资源消耗能耗强度高、环境影响偏大, 工作生活环境亟需改善、使用功能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 我国每年拆除大量的既有建筑, 拆除建成时间较短的建筑, 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 而且会造成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对既有建筑实施绿色改造, 不但可以提升既有建筑的性能, 而且对节能减排也有重大意义。

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 可以节约能源资源, 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境友好性, 对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 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些年来, 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指导下,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主导下, 各地有序地开展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对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 则是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将改造的范围覆盖到“四节一环保及施工、运营”的全过程, 将既有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得更深入、更彻底。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研究编制的国家标准《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 (GB/T 51141-2015) (以下简称《标准》) 填补了既有建筑改造领域的绿色评价空白, 同时也是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50378-2014) 的细化和补充。《标准》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 对规范我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的评价, 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规模化发展, 促进建筑节能改造向绿色化改造方式转变, 具有重要引导和规范作用。

标准主要内容

《标准》由11 部分组成, 分别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施工管理、运营管理、提供与创新, 包含条文及条文说明。

第1 章“总则”部分, 包括《标准》的编制目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等, 明确《标准》的适用范围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

第2 章“术语”部分, 对“绿色改造”“预防性维护”“跟踪评估”3 个专业名词规定了明确的定义。

第3 章“基本规定”部分, 包括一般规定及评价与等级划分方法, 规定了《标准》设计和运行两个阶段的评价方法;规定了设计阶段与运行阶段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权重及总分计算方法;规定了基础项和评分项的关系和基本要求;明确了绿色建筑等级与得分之间的关系。

从第4 章到第10 章, 以专业划分为原则, 每章均由控制项和评分项的详细规定组成。其中, 第4 章“规划与建筑”部分的评分项目从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围护结构、建筑环境效果四大部分进行评价, 并规定了各子项目具体内容和分值;第5 章“结构与材料”部分的评分项目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改造效果三大部分的各子项目具体内容和分值;第6 章“暖通空调”部分的评分项目从设备和系统、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能源综合利用、改造效果四大部分进行评价, 给出了各子项目具体评价规则和分值;第7 章“给水排水”部分评分项目包括节水效果、节水器具与设备、非传统水源利用、改造效果四大部分各子项目的具体评价规则和分值;第8 章“电气”部分评分项目包括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智能化系统、改造效果四大部分各子项目的具体评价规则和分值;第9 章“施工管理”部分评分项目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过程管理三大部分进行评价, 并规定了各子项目具体内容和分值;第10 章“运营管理”部分评分项目包括管理制度、运行维护、跟踪评估三大部分各子项目的具体评价规则和分值;第11章“提高与创新”部分, 由一般规定和加分项组成。其中一般规定明确了加分项的计分原则, 而加分项由性能提高和创新两大部分构成, 每部分分别给出了各条文的具体规定和分值。

标准评价体系

标准的评价体系具体如图1 所示。从图1 中可以看到, 除了“提高与创新”部分, 评价体系的7 类指标均为满分100 分;而对于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个部分, 仅在运行阶段参与评价, 其他部分设计阶段和运营阶段都参与评价。

具体评价时, 对于具体的参评建筑而言, 它们在功能、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等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异, 对不适用的评分项条文不予评定。这样, 适用于各参评建筑的评分项的条文数量和总分值可能不一样。对此, 采用7 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Q1、Q2、Q3、Q4、Q5、Q6、Q7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 分计算, 加分项的附加得分Q8按《标准》第11 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计算公式见公式 (1) 。对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权重的取值在设计评价与运行评价时各不相同, 具体如图2 所示。

标准特点

本标准统筹考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先进性和地域适用性, 着力构建区别于新建建筑、体现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此, 本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 各有侧重, 共同服务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

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的继承

(1) 条文分类方式的继承

本标准第4 章至第10 章条文仍采用“控制项+ 评分项”模式。设置控制项的出发点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总体一致, 即为了保证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最基本的性能, 因此获得星级的绿色改造建筑必须满足本标准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而对于评分项, 针对项目所处气候区不同、项目定位不同、建筑类型不同、改造技术不同等, 给予选择不同项目绿色改造方案的发挥空间和自由度。

此外, 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一样, 设置第11 章“提高与创新”, 满足项目定位高时的方案定制要求, 同时也是对使用高性能设备和技术创新的有益鼓励。

(2) 评价方法的继承

本标准同样采用“先分类指标赋分, 再加权求和”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式上文详述。此方法既能涵盖各个方面, 也能针对具体阶段、具体建筑类型有所侧重, 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性的要求。

(3) 评价方式的继承

本标准也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分为3个等级, 即当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 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4) 评分项赋分方式的继承

本标准中评分项的赋分有以下几种方式:

1 一条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 且不需要根据达标情况不同赋以不同分值时, 赋以一个固定分值, 该评分项的得分为0 分或固定分值, 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评价分值为某分”;

2 一条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 需要根据达标情况不同赋以不同分值时, 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评价总分值为某分”, 同时在条文主干部分将不同得分值表述为“得某分”的形式, 且从低分到高分排列;递进的档次特别多或者评分特别复杂的, 则采用列表的形式表达, 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按某表的规则评分”;

3 一条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 但需要针对不同建筑类型或特点分别评判时, 针对各种类型或特点按款或项分别赋以分值, 各款或项得分均等于该条得分, 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评价总分值为某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4 一条条文评判多个技术指标, 将多个技术指标的评判以款或项的形式表达, 并按款或项赋以分值, 该条得分为各款或项得分之和, 在条文主干部分表述为“评价总分值为某分, 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5 一条条文评判多个技术指标, 其中某技术指标需要根据达标情况不同赋以不同分值时, 首先按多个技术指标的评判以款或项的形式表达并按款或项赋以分值, 然后考虑达标程度不同对其中部分技术指标采用递进赋分方式;

6 可能还会有少数条文出现其他评分方式组合。

本标准中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主干部分给出了该条文的“评价分值”或“评价总分值”, 是该条可能得到的最高分值。各评价条文的分值, 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试评价后综合调整确定。

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的发展

(1) 评价对象细化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的评价对象为单栋建筑或建筑群, 涵盖范围广, 而本标准仅以既有建筑为评价对象, 且同时要求:评价对象中的扩建建筑面积不应大于改造后建筑总面积的50%。这是对GB/T50378-2014 的细化, 也是与GB/T50378-2014 的本质区别。这一点决定了本标准的个性和特殊性。

(2) 章节划分方式不同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 以“四节一环保”来构建指标体系, 而本标准以专业构建指标体系。如此体系更加符合既有建筑实际工程改造时的操作方式, 有利于项目的开展和材料的整理。

(3) 评价方法的发展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 在进行评价时, 除了必须满足控制项的要求, 还必须符合“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低于40 分”的要求;而本标准评价对象是既有建筑, 当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不全面时, 很难保证每一类指标的基本得分, 所以在本标准中对单类指标最低得分不做要求。这点可使标准的实际操作性更强。

(4) 条文侧重点和分值不同

(1) 性能指标要求降低

由于评价对象为既有建筑, 绿色改造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 因此考虑到改造的技术经济性、投入产出比、项目改造方可接受度、改造施工难度、规划性因素不可更改性等因素, 本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相比, 适当地调低了改造后应到达的性能指标, 具体的条文表现有:围护结构性能 (4.2.10、11.2.1、11.2.2) 、 隔声量 (4.2.11)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 (4.2.14) 、天然采光要求 (4.2.16) 、综合径流系数 (7.2.11) 。

2 技术使用比例要求降低

同样基于第一条的考虑, 本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 相比, 也适当地调低了改造后相关技术的应用比例要求, 具体的条文表现有:绿地率 (4.2.4) 、透水铺装率 (4.2.5) 、高强度钢使用比例 (5.2.5) 、预拌混凝土使用比例 (5.2.10) 、废弃物回收率 (9.2.3) 。

3 控制项的调整

由于既有建筑自身的限定性和特殊性, 本标准对控制项设定重新进行了“量身定做”。此处主要阐述, 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 相比的不同点。

第4章“规划与建筑”的控制项部分, 增加了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要求 (4.1.4) , 同时也将既有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作为了强制性要求 (4.1.5) 。同时将“装饰性构件造价问题”作为评分项, 体现了标准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第5 章“ 结构与材料” 的控制项增加了对非结构构件的专项检测要求 (5.1.1) 和对原有构件利用的要求 (5.1.4) , 既体现了既有建筑安全性的问题, 又考虑了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

第6 章“暖通空调”控制项部分将节能诊断的要求作为强条, 这是因为节能诊断是既有建筑的重要一环, 节能诊断报告是制定改造方案的关键。

第8 章“电气”控制项部分对灯具选用、照明质量、照明控制方式等都做了硬性规定。

第10 章“运营管理”并没有对BA系统的运行情况提出强制要求。这是基于较多的既有建筑并没有完善的BA系统, 后续改造难度也大的考虑。

4 增设“改造效果”评价环节

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 必须通过导向性的改造效果来进行评估。因此, 本标准在4 ~ 8 章均增加了“改造效果”板块, 而第10 章则以“跟踪评估”的板块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标准的一大特色。

小结

由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 开展工程实践的企业以及建成的符合评价条件的工程项目还较为有限, 参照性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 《标准》的编制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编制组结合当前建筑绿色化发展实际, 根据目前掌握的基本情况和对建筑绿色化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 从引导、鼓励的角度出发, 编制了该标准。

为了更好地开展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 编制组将进一步组织编制该标准的配套使用细则, 用于指导我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工作;今后要及时总结《标准》的使用情况和评价工作经验, 适时开展《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更加全面地界定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评价参数体系和分值, 使评价内容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发动机的维修下一篇:流域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