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教材

2024-05-07

成本会计教材(精选十篇)

成本会计教材 篇1

由于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在不断完善其制度与准则。毫无疑问,这一变化对会计教育的与时俱进也提出了挑战。并且社会对于高质量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基础教育,建立完备的知识体系,打好坚实的专业功底。但在现实生活中,会计基础教育却差强人意。其教学内容与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要,会计教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教材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起着指导作用。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重要程度不容小觑。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才能决定老师应该教什么。针对此问题,我们做了以下问卷调查。

1.1 背景:问卷调查

我们所做的问卷,旨在调查财会专业学生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的情况,了解大家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某财经大学及某工商大学共计77名会计专业学生,针对其学习《成本会计》的心得和体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一些比较有参考意义的意见和建议。样本选择研究生,是因为研究生多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其本科所学的教材版本也代表了大部分高等院校选择成本会计教材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样本范围。

本次问卷共分为四大部分:

(1)基本信息调查。用以了解接受调查者的本科院校等一些基本信息。

(2)对目前《成本会计》教学现状与效果评价。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大学本科时学习该门课程所采用的教材,对教材主要内容的难度进行评价,以及为何觉得这些知识困难等等。主要是想了解大学本科所学习的成本会计教材,以及对其学习难度的认识。

(3)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具体的设问包括,对于教材的选择标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要求,是否应设置配套的习题等。该部分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同学根据自身的心得体会,以便于对成本会计教材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建议。

(4)成本会计新领域的探索。本部分设计的问题包括:列出成本会计的一些新领域,如信息成本、会计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让同学勾选哪些新领域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内容,以及选择的原因。

1.2 由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据,以下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1)针对“在学习《成本会计》时,是否只接触了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学习”问题,统计分析显示回答“是”的有58名,回答“否”的有19名。这折射出成本会计教材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大部分的成本教材只关注工业企业的成本计算,而没有纳入其他行业的成本计算问题。在问卷中还设计了一道题:将一些典型行业,包括物流企业、建筑企业、农业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旅游及饮食类服务企业、商品流通企业等列示出来,让同学们选择他们认为在当今社会比较重要的行业。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位于第一的是商品流通企业,其次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后为建筑企业。

从这两个问题的统计分析,可以给教材作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在注重传统工业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新兴行业,使教材的内容与时俱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针对问题“你认为目前《成本会计》的学习应使用何种教材?”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显示如下:56.73%的同学倾向于选择知名院校所编著的教材,这个结果同参与调查的同学本科使用的教材情况相一致。在此次调查中,大部分同学本科所使用教材为知名财经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所编著教材。原因显而易见,名校有“名校效应”,其优越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均是一般院校所不可企及的。不可否认,名校编著的教材的确有不少经典之作,教材编著者应及时吸收他人的经典,并加以创新。使自己的著作博采众长,脱颖而出。

(3)在筛选出二十个样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之后,我们对其中相同的重要章节(基本包括该课程学习的重难点)提取出来,供同学们评价其难度,评价指标为4-最难,3-较难,2-一般,1-不难。结果如表1。

如表1所示,成本会计难点主要集中在产品成本计算的主要方法以及成本决策与控制上,关于费用在各种产品以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分配和归集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和归集也是该课程的难点。这同成本会计本身的特点有关。计算成本是一个复杂的流程,不同的行业要求有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行业对于不同的成本也有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这就决定了成本计算的复杂性。多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以及各种费用的归集,对于没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学生而言,要想真正的弄懂和理解便成了一种苛求。因此,编者在进行成本会计教材的编著时,应该考虑学生学习时将会面临的困难,从而在设计课程内容结构时,注意上下文章的紧密联系,以及例题的合理编排上。

(4)针对问题“你认为学习《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应该达到哪些要求?”,经过统计分析可得出如下:

同学认为一本好的成本会计教材书,应该运用浅显的范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教学内容,启发式激励和引导学生思考,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学习基础、兴趣和需求,并且能够将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结合起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5)在问卷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关于拓展成本会计新领域的问题,其中包括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物流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以及信息成本等比较典型的新领域,旨在了解同学对这些领域的了解程度以及兴趣高低。统计分析结果如下:30%的同学认为环境成本和信息成本最重要,25%的同学选择了物流成本,19%的同学选择了人力资源成本,18%的同学选择了质量成本,8%的同学选择了作业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成本以及信息成本在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传统的以工业企业为主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应该考虑加入一些新元素,从而达到与时俱进。不仅能够满足同学们对新知识的需求,也能够体现会计发展的及时性。

1.3 问卷调查总结

总的来说,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同学们普遍倾向于选择知名院校所编教材,如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本会计学》(第六版于富生等主编)。关于该门课程的内容难度则集中于成本费用在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成本计算方法以及成本控制与决策上。原因主要在于成本计算方法太多,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使同学更好的理解与掌握。面对新教材改革,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增加一些浅显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教学内容,很好的将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结合起来。而对于成本会计的新领域,同学们也表现出了热情,希望能多进行了解。总之,从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成本会计教材编著应注意改变的地方,希望能为成本会计教材编著者提供一些参考。

2 成本会计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对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有关同学们使用教材的版本情况,统计如下:

31%的同学本科接触的教材是于富生等主编的《成本会计学》;有14%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汪祥耀等编著的《现代成本会计学》;13%的同学使用了朱朝晖等编著的《成本会计》;而由万寿义、任月君等主编的《成本会计》以及潘飞等主编的《成本会计》在样本中使用的比例为8%;有孙茂竹等编著的《成本与管理会计》以及由刘萍、陈燕萍等主编的《成本会计》,同学校自编教材在样本中使用的比例同样是4%。

通过对几本使用量大的成本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以汪祥耀的《现代成本会计学》为参照),参与比较的教材在介绍成本会计概念、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流程及成本计算的方法、成本分析和成本报表以及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管理、环境成本管理上都有相同的章节内容,差别主要在于涉及的其他行业的多寡,如商品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等;以及成本决策、计划、控制和考核的内容。

3 成本会计教材改进建议

鉴于本次对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成本会计教材应该针对课程的改革进行改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3.1 消除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重合度

由于本科系列教材的结构体系跨度过大,要想完善成本会计教材,首先必须科学定位教学目标(周晓慧,2010)。对于教学目标定位的争议无非有两种,一是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完全分开,在教材内容上划清界限,尽量避免重复;二是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起来,形成成本管理会计。对于后一种方式的处理,是因为纵观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管理会计是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有着无法割裂的天然的血缘关系。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也标志着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傅丹,2001)。但即便是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形成了难以划分的局面,我们还是应该明确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尽可能地消除重合度。具体而言,成本会计应注重成本的核算,账务的处理。管理会计应注重对会计信息的管理,从而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做出科学地决策。

3.2 增添学生感兴趣的成本会计新领域

将成本会计新领域增添到成本会计教材中,有以下优点:第一,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更有利于将理论结合实际。国内总体经济发展迅速,编者也应该根据成本会计新领域的实际现状编写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际的账务处理,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3.3 配合新的教材内容改进已有的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课程虽然开设的时间较长,但教学模式一直很单一。其原因总结如下:第一,成本会计分配的课时较少。相比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主要会计课程,老师和学生对成本会计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老师因为要在有限的课时里教完成本会计如此大的教学内容,只能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思考、提问,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对成本会计的学习更加提不起兴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近几年成本会计的最新研究成果,如信息成本、物流成本还没有加入到教材中。对于那些过时的内容,年纪轻的老师可能自己本身都没有操作过实务,更不用说创新教学模式把成本会计更好地教给学生。第三,缺乏系统性教学。对于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除了品种法包括了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其他方法的介绍都只是简单地截取业务过程的一部分。

如果配合新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便可以做到多样化。第一,采取案例教学。新的教材内容是根据新的经济环境编写的,更容易在企业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了解实际的业务过程。甚至老师也可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了解,小组同学在课堂上可做类似模拟练习,熟练业务流程和核算方法。第二,采取对比教学。老师可以找出不同核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分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第三,与电子教学工具相结合。伴随着科学技术地发展,电子教学工具也愈来愈多。新的教材内容可以做成动画给学生观看,比起老教材大量的表格和公式,画面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业务流程。

综上所述,编者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大致了解了目前成本会计教材使用的现状。通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意见和建议。教材改革势在必行,愿笔者的调查能助教材改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汪祥耀.现代成本会计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于富生.成本会计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浅谈改革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论文 篇2

(一)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已进入了微利时代。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其重要的竞争战略就是低成本战略,企业必须在不断提高或不降低产品(劳务)质量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产品(劳务)成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成本核算、分析和管理越来越重要,也即成本会计越来越需要,相应地,成本会计人才也越来越需要。高职教育的宗旨是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其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而实训教材是高职学校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随着成本会计越来越重要,成本会计实训教材也越来越重要。

(二)成本会计内容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成本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而企业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各异,导致了成本会计有一定难度,有诸多成本核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且每种方法都有相应的适用范围和计算公式。如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有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而成本核算基本方法又分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其中分步法又有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又分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和逐步分项结转分步法,逐步综合结转分步又可按实际成本结转或按计划成本结转,而且由于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的结果不能正确反映成本的构成情况,还需进行比较麻烦的成本还原工作。面对如此繁多的方法,高职学生们大多是一片茫然和混沌。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理清思路,巩固理论知识,必须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这也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三)成本会计实习难度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比较而言,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难度是较大的,对成本会计的实习更难。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是较难落实的,有的学生即便落实了实习单位,也由于实习时间短或单位业务少,难以熟悉成本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甚至根本没有成本会计方面的业务,达不到成本会计实习的预期目的。另外,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对成本会计的内容涉及的`也很少很简单,同样难以达到成本会计实习的目的。为了解决成本会计实习难的现状,唯有加强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建设。

(四)成本会计师资现状决定了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实务知识,特别是成本会计教师,实务知识更是欠缺,很难把理论和实务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较差。尽管高职院校都试图采取一定措施来提高会计教师实务水平和能力,如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或引进企业会计人员,但是,与成本会计学生难以真正走进企业实习一样,在校成本会计教师真正走入企业的难度也很大,而靠引进个别教师也难以改变大局。因此,成本会计师资缺乏实务知识的现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改善,这也决定了高质量高仿真的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重要性。

二、高职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现状

(一)缺乏综合性

简言之,成本会计就是从费用到成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本核算基本方法的确定是关键,确定成本核算具体方法后,就要遵循核算流程进行一系列的费用归集和分配工作,各项数据之间有严格的承接、勾稽关系,这决定了成本会计实训内容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而目前大多数实训教材恰恰最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教材中的各个实训单元或模块的内容是割裂开来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学生完成所谓的实训后,对数据的来龙去脉、对成本核算流程、对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仍然根本没有概念,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还是支离破碎的。

(二)缺乏实践性

既然是实训,即有实际训练之意,要和实践有机联系起来。由于学生不能真正走入实际的企业,通过实训教材看到的实训内容更应该具有实践性,最起码应该具有仿真性,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材设计的实训内容在实践性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与实际生产情况脱离较远。教材中的企业是假设的“某企业”,且每个实训单元或模块都预先给出了大量假设数据,学生无需一步一步归集和分配费用,只需依照教材中的公式或例题套一下即可。这种实训教材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习题集,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收效甚微,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成本会计都有现成的数据等在那儿,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面对实际的成本核算问题时,就显得无所适从。

(三)缺乏职业性

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目前绝大部分成本会计实训教材都忽视了这一点,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没有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的介绍,不利于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职责及其在财会会计和管理会计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只重视成本计算工作,忽视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方法,更没有融入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内容,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三,缺乏对企业组织形式和生产过程、工艺以及企业成本管理要求的介绍,不利于训练学生根据企业特点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标准。

三、改革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思路

(一)总构想——编写成本会计案例实训教材

成本会计案例实训是案例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训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近年来已广泛运用于许多教学领域,特别是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更是闻名于世。为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针对目前成本会计实训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必须是案例实训教材。

(二)改革思路

1. 选取真实企业作为案例企业

为增加案例的仿真性、可信度,方便介绍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特点及成本管理要求,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笔者认为必须选取真实企业作为案例企业。当然,考虑到成本会计的很多资料属于企业商业秘密,教材中的数据可以模拟。

2. 校企合作编写教材

为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改变编者闭门造车的现状,必须由校企合作编写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笔者认为,这种合作可以是广义的,有企业人员参与即可。先以学校教师为主提供主要编写思路和大纲,企业人员辅助介绍企业概况、工作流程和岗位分工职责,提供各种真实的单、证、票、账等资料,再由教师加以整理和变通后,变成实训资料。

3. 案例应具备综合性、一体化

真实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会计人员面对的资料是庞杂的,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原材料领料单、职工考勤记载、固定资产卡片或登记簿、水电费通知单等,不可能有那么多现成的数据。因此,成本会计实训教材的案例必须是综合性、一体化的,是“从一而终”的,除提供原始的模拟数据(可以比实际情况简化些)外和必要的经济业务外,每个实训环节或模块都不得再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学生要利用这些原始数据,结合企业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归集和分配方法完成材料费用、薪酬费用、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模块的实训,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工作,最终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尽管为了训练需要,要分成多个模块,但整个实训是一个综合实训,各个实训模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是不可分割的,数据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勾稽、逻辑关系。

4. 要适当介绍企业

成本会计之所以比较难,其主要难点在于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繁多,如成本计算有三种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有六、七种之多。为什么存在这么多方法?是因为不同企业的企业规模、所在行业、业务流程、组织形式、成本管理要求不尽相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方法。在成本会计案例中介绍企业的目的,除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训练学生根据企业特点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的能力,这是作为一个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5. 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意义

这里所说的典型意义,不是指案例企业的规模或名气,而是指案例企业的生产特点。其典型意义体现在,通过对该案例实训后,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成本会计的重要内容,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笔者认为,选取采用分步法核算产品成本的企业较具典型示范作用,因这种方法是比较复杂、综合的,基本能涵盖成本会计的知识要点,能比较全面训练学生的成本核算能力。

6. 要尽量融入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

由于目前很多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实训内容和要求很简单,让学生产生了一个误区,以为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两回事(甚至以为成本会计不需要审核凭证、不需要登账),以为领用材料、自制半成品的数量、价格以及职工薪酬等都是现成的数据,是不需要计算的。为消除这种误会、全面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要尽量融入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除让学生遵循会计核算流程审核和编制会计凭证、登账和编制会计报表外,还应训练学生确定领用材料数量和价格的方法、计提折旧的方法、计算职工薪酬的方法等,甚至可以融入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成本会计中是没做重点介绍的,但并不表明在成本核算中用得不多,因此必须加以训练。

7. 教材内容要做到循序渐进

成本会计的核算本来就比较复杂,案例实训因其综合性,更增加了实训的难度,整个实训如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成本会计实训教材内容有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先简要介绍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让学生先回顾理论知识,为进入案例实训做理论准备,否则学生面对庞杂的原始资料时根本无从入手;然后再进行先导案例实训,这个实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最基本方法——品种法,为综合案例实训打下基础;最后才是综合案例实训。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达到成本会计实训的目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真正掌握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永欣.高职教育会计实训教材的开发与改进[J].价值工程,,(7).

[2] 孙革新,张利.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建设的研究[J].北方经贸,2009,(4).

[3] 郑秀芳,彭舒翎.案例教学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和产业,,(1).

成本会计教材 篇3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材;要素费用;生产成本分配;成本计算方法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汤乐平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成本会计》(2008年11月第二版,以下简称《成本会计》教材),遵循理论够用、浅显易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在编写上做到了简明、实际、严谨、规范,是一本比较实用、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然而,本着教材科学、严谨的原则,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值得商権之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费用要素与要素费用

有关费用要素与要素费用,《成本会计》教材标题是“费用要素”,也做了这样的定义:“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耗费过程。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分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耗费、劳动手段方面的耗费和活劳动方面的耗费三大类,称为企业费用的三要素。”然后将三大类耗费进一步划分为九类,最后说明:“按照上列要素反映的耗费,称为要素费用。”

笔者对上述有如下异议:这里的“费用要素”与“要素费用”在定义上,不存在太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一个意思,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两个名词出现,定义讲述的又不是很清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误解。建议编者,出于简洁明了考虑,这里统一用“要素费用”这个概念。

二、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材料成本核算缺乏原始凭证图例

从教材中可知,本期耗费的材料成本的归集,应根据领料单、限额领料单和领料单登记表等发料凭证进行。教材中并无这三种单据的图例,尤其是限额领料单的图例,实际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接触过限额领料单,建议编者在教材中应尽量反映常用的原始凭证图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职工薪酬核算缺少原始凭证图例

工资核算的原始记录有:工资卡片、考勤记录、产量工时记录,从教材中可以看出,缺少这三项原始记录的图例,建议编者至少提供考勤记录、产量工时记录的原始记录的图例,便于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此知识点有直观的了解。

三、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约当产量法的编排不合理

编者先讲述了约当产量的含义,就直接举例进行约当产量的计算,这里学生对“完工程度”和“投料程度”完全没有概念和认识。接着是“约当产量法的一般应用”,这里也是,只是简单叙述“在很多加工生产企业,原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这是無论在产品完工程度如何……”(这里不多讲述,具体内容见教材P69),此时学生任然不知何为“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最后在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里,才对“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有了较为简明的叙述与举例讲解,这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很费解,也对教师增加了不必要的教学难度。建议编者在讲述完约当产量的含义之后,按“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分别叙述与举例讲解,最后进行综合的举例讲解

值得一提的是既然第(三)标题是“在产品完工程度计算”,为何把“投料程度”与“完工程度”都作为此知识点的子项目?此点编者在编写时不够严谨与仔细。

2、定额比例法

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定额比例法计算公式讲述不够全面,只体现了以定额成本为标准的定额比例法,没有体现到定额工时为标准的定额比例法,笔者认为即使是中职教材,也应尽量全面、简洁的体现知识点。另外,教材中针对定额比例法所举的例子有欠妥之处,除了基本资料外,将期末成本分配具体计算过程的计算表与分配明细表和在一起,当然这样的确简洁了,但笔者人为,这会对学生在学习时造成一种不严谨不细致的影响。

四、产品成本计算法

1、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晦涩难懂

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关于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定义、分类上叙述的是简单,但不够清楚明了,表7-1编制的过于简单,起不到什么作用,本来一两句话说的事,费了白天口舌方能讲明白。建议编者对表7-1做一个清晰明了的关系表,将三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从“工艺技术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生产组织特点”、“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在产品成本计算”几个方面列示讲述,这样在教学中,学生自学都能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记忆,势必减轻教学难度。

2、品种法的例题表格不够全面

从成本计算方法开始,教材中的例题开始独立。笔者认为,教材中品种法的例题虽然较为全面,但仍有不足之处,体现在:到最后,没有产品成本计算单及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成本分配表,不能体现生产成本期末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过程,使整个例题缺乏完整性、连贯性、系统性,配套的习题集中也有这样的不妥之处。虽然在配套的电子课件中展示了甲产品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但是学生学习时只有教材和配套习题,不利于学生课后全面、系统的复习。

3、简化分批法的例题表格不全面

从教材列示的例题中可以看出,本月能够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有甲产品与乙产品,教材中列示出甲乙丙丁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之后就直接列示出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的分录了,这里不够连贯、全面,建议笔者在这里加入完工产品成本汇总表,以作为最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会计分录的凭据。

值得商権的教学举例情况还出现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举例等等,需要进一步斟酌。

五、配套的习题集、电子课件存在的不妥之处

为了方便教学与学生学习,编者对《成本会计》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与习题集,满足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需求。但仍有不妥之处:

1、辅助生产成本法数字错误

该知识点的计划成本法例题中,教材中“制造费用”对应的错误金额是17964元,正确的应该是10216元,配套的电子课件中也存在相同的错误。相类似的错误在第六章、第七章都有出现。

2、配套习题集无参考答案

该出版者教材还配有光盘,但在光盘中只有对应的电子课件,没有习题集配套的参考答案,另外习题集中存在编排方面的不足之处,这里就不做一一叙述。

3、电子课件为只读模式

电子课件为只读模式,其中如有不妥之处或需要增加、删减之处,教师都无法更改,教师在教学时要插入播放增加的文档就得先关闭电子课件,然后需要是再从头打开电子课件寻找之前讲解的地方,这在无形中浪费了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的连贯。(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汤乐平.成本会计[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69-75.

成本会计教材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篇4

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 成本会计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针对大专、电大教育的高职高专教材;另一个系列是针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教材。而专门针对研究生的成本会计教材极少, 这与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授课形式有关。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系列的教材进行调查。本科系列教材与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 只是前者涉及的范围更宽、难度更大。笔者选取了50个样本进行分析, 样本分布情况见右表。

1. 教材结构体系。

(1) 结构体系分类。所有样本教材的结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 以成本核算为主要内容, 兼有少量的成本分析。 (2) 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以陈良华主编的《成本会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1版) 和曾繁荣主编的《成本会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等少数本科教材为代表。 (3) 将成本核算与成本会计前沿发展相结合。以于富生和黎来芳主编的《成本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第5版) 以及祁怀锦和刘红霞主编的《成本会计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第1版) 等本科教材为代表。 (4) 将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全面结合。以陈守文主编的《成本会计》 (辽宁出版社, 2008年3月第3版) 和程明娥主编的《成本会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等本科教材为代表。 (5) 将战略导向引入成本会计。以胡玉明、赖红宁、罗其安编著的《成本会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和乐艳芬主编的《成本会计》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第1版) 等少数本科教材为代表。

(2) 结构体系差异分析。对于高职高专教育, 由于教学目标定位一致, 即该层次的学生只需要了解成本核算程序、掌握其账务处理、熟练运用有关方法核算产品成本并学会简单的成本报表分析即可, 因此教材的结构体系安排相同。但本科系列教材却截然相反, 差异比较大。本科系列教材结构体系的迥异与成本会计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密切相关的。到底是坚持原始成本会计的观点还是坚持现代成本会计的观点?如果坚持后者, 结合教学因素考虑, 是否应当并能够在课程中包含更多的学科知识?因为教材编者对此均有不同看法, 所以本科系列教材的教学目标定位也就难以统一。

2. 教材内容安排。

(1) 结构体系不同导致教材的内容安排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还是本科系列教材, 在成本核算方面, 知识点及其安排顺序都相同, 即先由总论或概论开始介绍成本会计的历史发展、相关概念、职能和作用, 接着讲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再介绍费用的分配和归集, 最后详细讲解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虽然如此安排能体现该门课程的层次结构, 但同时也说明成本会计教材在编写时很难打破其固有模式。

(2) 成本计算方法的内容安排不够完整。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和定额法五种, 每种方法实际上都包括从要素费用的分配到完工产品成本结转的全部过程。但绝大部分教材强调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对各成本计算方法的实例编写都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开始, 忽略了前面费用归集和分配的环节。这样并未将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全部内容展现给学生, 成本计算数据的来龙去脉也无从介绍, 人为割裂了与前面成本核算基础知识的紧密联系, 使知识前后不连贯, 不利于学生掌握整个计算过程和账务处理过程。

(3) 每个章节包含学习目标与要求、正文、案例分析、思考题等, 有些教材附有大量的练习题及答案。除个别教材在案例编写方面比较有特色, 例如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之一———杨翠萍和李洁主编的《成本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年12月第5版) , 绝大部分教材的案例与练习题并非是企业经营实例和实际交易或事项, 这使得案例分析变为纸上谈兵, 而练习题也缺乏实战性。此外, 有些本科系列教材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透彻, 内容深奥且晦涩难懂;而一些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的讲解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有利于学生迅速抓住重点和难点知识。

3. 教材的连续性。

教材的连续性主要指教材内容是否能够及时修订和更新, 教材的编写队伍是否能够保持前后一致和相对稳定。通常, 可以根据教材再版次数和作者人数及其变动情况等因素来分析。教材连续性越强, 其质量相对就越高 (邵瑞庆和杨家亲, 2008) 。

在这方面, 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与本科系列教材的总体情况体现了惊人的一致。首先, 再版次数少。样本中有35本教材即70%的教材只出版过一次, 其中:60%的教材是在2009年至2010年出版;40%的教材是在2006年至2008年间第一次出版, 无再版;而余下30%的教材出过第2版、第3版或修订版等, 但鲜有系统、科学的更新计划。其次, 编者人数众多, 少则3~5人, 多则10人以上。虽然分工明确, 但这使得教材内容缺乏一致性, 各章节的思路缺乏连贯性, 颇有拼凑之嫌。这说明我国成本会计教材的质量普遍不高。

本科系列教材样本中再版次数最多的是由于富生和黎来芳主编的《成本会计学》, 截至2009年8月再版至第5版, 不但再版次数最多, 而且配套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的质量也很高, 堪称成本会计教材中的经典之作。高职高专系列教材样本中再版次数最多的是由杨翠萍和李洁主编的《成本会计》, 截至2006年12月再版至第5版。该本教材以实际交易为案例, 有利于促进学习, 且排版相对美观, 视觉效果甚佳, 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改进成本会计教材的建议

1. 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由上可知, 本科系列教材的结构体系跨度过大, 说明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争议颇大, 而隐藏其后的真实原因则是学科交叉。因此, 要么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为《成本管理会计》;要么保持各学科的独立性, 在课程内容上划清界限, 减少重复。两种做法各有优劣, 但笔者倾向于前一种做法。不过这种做法也要求编者在编写教材时能够将成本管理的内容融会贯通、前后衔接, 并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教学进度和授课学时, 以保证授课教师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将教材70%以上的内容讲解完毕。

2.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科学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编者应当打破固有的编写模式, 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编写出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成本会计教材。以成本计算方法的内容安排为例, 教材在讲解方法时省略了费用归集和分配的环节, 使整个计算过程残缺不全。对此, 编者可以在突出成本计算方法之间区别的同时, 以不同生产组织和工艺过程特点、管理要求的案例为载体来介绍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完整过程, 即每种方法应当包括从各种费用要素的归集和分配到生产费用在各种 (批、步骤等) 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中间涉及各种要素分配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这样, 才能使学生灵活、完整地掌握各种成本计算方法。

3. 提高编者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有一支稳定而精干的编者队伍, 人数不宜过多, 不宜超过三名。其次, 编者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还要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再次, 作者在编写教材时, 要能够与时俱进, 反映出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并且应当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尽量选择紧贴课程内容的实际案例来进行分析。最后, 每次再版前编者还应当有详细的更新计划和系统的写作思路, 并能认真听取、接受各方建议以对教材进行修订与完善。

4. 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成本会计教材的质量差, 表面原因是一些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或是晋升职称, 不得已在仓促之间自编教材、自费出版, 并最终自己“收藏”;而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国科研评价机制尚有不合理的地方, 导致教材编写往往成为教师完成任务的一个捷径。因此, 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尽量将评价标准科学化、合理化, 将有助于学者脚踏实地地编写教材。

5. 改进教材编排版式。

成本会计教材的外在形式并不让人十分满意, 有些教材纸质差、排版不合理, 价格却居高不下。良好的外观形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美国会计专业教材的印刷。在教材编排时, 可以采用较大的字体, 图文并茂, 重点部分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予以突出, 这样的视觉效果会好很多。

参考文献

[1].于富生, 黎来芳.成本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山东会计教材征订的通知 篇5

据悉,市财政部门在12月4日至8日在各地报名点安排专人负责组织教材征订。

12月8日以后征订教材的直接到登州路23号办理

中职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及应用 篇6

关键词:中职;会计英语教材;编写

中职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应充分体现相关学科融汇需求分析精髓,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主要有三点,第一,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专业和英语水平;第二,将英语与会计专业知识相融合起来,会计专业英语教材要突出实用性;第三,在语篇的组织上,中职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应把握好难度。

一、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程序

(一)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流程

一般说来,教材的编写首先要通过调研确定教材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接着确定教材的媒介方式,经过教材编写者自己修订和外部编辑后才能最终出版。新版会计英语教材的编写的系统流程如下:1.确定教材编写目;2.设计编写各板板块(包括:知识呈现,体系结构,习题配套,图标设计);3.教材设计编写(期间要经过作者修订和外部编辑);4.出版。

在确定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目标之前,教材编写组进行了必要的调研工作,主要分析了会计职业需求和会计专业学生的个性需求,评估了中职会计专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会计职业需求分析与会计专业学生的个性需求研究基础之上,教材编写组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英语大纲及中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中职会计英语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新版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板块。

(二)新版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板块

《会计英语》是一门集会计知识和英语为一体的课程。在对会计职业需求、会计专业学生个性需求和会计行业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中职会计专业英语的基本教学目标至少有以下三个:首先是掌握会计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能熟练书写、运用这些术语;其次是了解英语语言环境下基本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会计报表,在教师的帮助下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会计分析;最后是能为进一步学习国际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依据中职会计专业英语的基本教学目标,本文所谈到的教材编写主要讨论教材编写中知识呈现、体系结构、课后习题配置以及教材图表设计等四个模块的编写。

二、中职新版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应用

一本好的教材并不能解决会计英语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学生学习要想落到实处,还得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予以正确地引导。会计英语教法上的问题主要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导致。首先,它是一门复合学科。会计英语课讲授的是会计专业的英语知识,因此要求既要讲解英语知识,还要讲解会计知识。要求学生既应具备英语基础,又应具备会计基础。其次,没有专门的师资力量。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多以专业学科来建立,要么是英语专业的教师,要么是会计专业的教师,既能教会计又能教英语的双师型教师是稀缺资源。在会计英语的教学上对于教师应如何把握教材,贯彻教材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种学科的独特性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会计英语教法的问题。需要关注,有了适合的会计英语教材,还要研究最适合学生和教材的教学方法,以检验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教学策略

第一,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对会计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热烈讨论,甚至争论。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有时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教师不应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讨论。教师在课堂讨论后作出总结,但总结不是讲标准答案,而是讲评分析问题思路、方法与途径是否正确。在课堂教学中也应“以学生为中心”,恰到好处地组织好课文复述和会计业务训练。第二,以活动为载体。教师通过各种案例的演示,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税的种类和范畴。由于这种理解是学生在教师建构的语境中,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自己去获得的,因此更具有积极主动的意义。专业课程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展开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新版会计专业英语教材中设计了很多的活动形式。在会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开展任务型教学或者研究性学习,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从理论上讲,各类使用者会计专业英语教材期望程度较高,认为该教材体现了会计行业的基本需求,对会计行业不断发展、完善和更新的相关的会计处理原则、计量方法等也进行介绍。从实践看来,教师会觉得该教材真实地说明该教材体现了专门用途英语的一大特点真实,但在真实的基础上又有互动性的设计,同时认为教材中有互动性的内容,涉及的课堂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为教材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这本教材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学习的同时教师讲述了会计行业内容。

三、会计专业英语教材的不足之处

(一)编写体系和结构依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中职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建设一直都比较薄弱,可借鉴和参考的相关教材和资料确实太少,虽然网络资源丰富,但专为中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信息资料并不多,可利用的媒体资源也极有限,影响了编写者可收集的资料数量和质量。

(二)会计英语课程标准的缺乏和编写队伍的局限导致教材定位不够准确

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和出版的依据,也是职业教育教学必须达到的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王海华.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的接口问题[J].外语界,2012(01):55-58.

[2]文军.专门用途英语——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07):24-25.

高校教材会计核算浅析 篇7

一、高校图书馆教材会计核算实例

(一) 码洋核算法

图书和教材上印明的每本书的定价叫码洋。码洋核算法又称定价核算法, 核算中应使用“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账户。购入图书或教材时按书的定价进行记账, 实际支付价款与定价的差额记入“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 期末通过计算成本差异率结转实际商品销售成本, 计算期末收益转入其他收入返还学校。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1]某高校图书馆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 某高校图书馆教材供应部于2007年8月3日购入新生教科书, 该批教材码洋价100万元, 与书商按8折结算。

借:库存商品1000000

贷:银行存款800000

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200000

(2) 新生交本年度书费120万元, 款已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1200000

贷:其他应付款——学生书费1200000

或 (代管费收入——学生书费)

(3) 本期零售书款2.4万元, 本期差异率为20%。

借:银行存款24000

贷:库存商品24000

结转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

借: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4800

贷:其他收入——应交学校收入4800

(4) 新生领用本学期教材, 定价99万元。

借:其他应付款——学生书费990000

贷:库存商品990000结转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

借: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198000

贷:其他收入——应交学校收入198000

(5) 本期发生赠书0.78万元。

借:其他收入——应交学校收入7800

贷:库存商品7800

结转赠书损益。

借: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1560

贷:其他收入——应交学校收入1560

(6) 2007年10月购入图书馆用书150万元 (按码洋计价) , 与书商8折协议结算。图书已到, 用银行存款支付。

借:教育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1500000

贷:银行存款1200000

其他收入——应交学校收入300000同时结转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图书1500000

贷:固定基金1500000

(7) 支付当期为购买图书和教材发生的各项费用18万元。借:其他支出180000

贷:现金 (或银行存款) 180000 (8) 期末将当期支出转入其他收入。

借:其他收入——应交学校收入180000

贷:其他支出180000

(9) 将收入余额31.656万元 (0.48+0.156+19.8+30-0.78-18) 上交学校。

借:其他收入316560 (包含图书虚增利润30万元)

贷:银行存款316560

(二) 实洋核算法

按码洋打了折以后的金额俗称实洋, 实洋核算法又称实际成本核算法。此种核算法不需要通过产品 (商品) 成本差异核算, 但需设定销售毛利率用来确定销售损益, 即采用商业企业通常采取的销售毛利率法进行核算, 期末通过销售毛利率来确定当期教材的收益。学校图书采购由于是购买固定资产而无需计算毛利率和收益。毛利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2]承例1, 按实洋法核算的会计分录如下:

(1) 借:库存商品800000

贷:银行存款800000

(2) 借:银行存款1200000

贷:其他应付款——学生书费1200000

或 (代管费收入——学生书费)

(3) 依据毛利率确定销售商品实际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毛利率为20%, 商品销售成本为1.92万元。

借:银行存款24000

贷:库存商品19200

其他收入——应上交学校收入4800

(4) 与例 (3) 相同, 确定商品销售成本。

借:其他应付款——学生书费990000

贷:库存商品792000

其他收入——应上交学校收入198000

(5) 同理, 赠书也先确定实际商品成本。

借:其他收入——应交学校收入62400

贷:库存商品62400

(6) 采用实洋法应据实列支。

借:教育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1200000

贷:银行存款1200000

同时结转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图书1200000

贷:固定基金1200000

(7) 、 (8) 会计分录与码洋法一致。

(9) 将收入余额1.656万元 (0.48+0.156+19.8-0.78-18) 上交学校。

借:其他收入16560 (不包含图书虚增利润30万元)

贷:银行存款16560

二、两种核算方法的比较

(一) 从核算角度看

码洋法适合综合核算, 原因在于以前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客观上无法衔接, 数据无法共享, 使得财务无法取得数据量庞大的进销业务数据。码详法可以简化销售成本的核算方法和结转程序, 使库存商品的核算难度降低。但是这种方法先天就无法做到对单品种库存和销售成本的准确计算, 加上某些单位在结转时人为调节的因素导致差异会更大, 造成财务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不符, 同时在图书未结转前也无法统计单品种图书真实的赢利情况, 因此在图书单品种核算中很难运用码洋法。在高校图书馆教材核算日趋细化的前提下, 从管理理念和优化上对库存商品实行单品种核算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虽然单书核算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是单书核算的优势显而易见, 它可以清楚、准确地反映任何一本书或任何一个版次的成本、费用、库存、销售和利润的情况, 改变图书原来粗放型的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水平。而实洋法比码洋法更适合单书核算。

(二) 从有关规定看

码洋法不符合会计核算中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 如例中 (6) 当期购入资产 (固定资产) 实际支付120万元, 而记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为150万元, 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高于支付价值, 造成资产虚增30万元, 不利于学校资产的考核。另外,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各类高等学校教材和图书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严禁在教材和图书采购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回扣、手续费或其他收益;对经销商以明确方式给予的折扣必须全部上缴学校财务部门, 如实入账, 纳入学校财务预算管理, 不得截流、挪用或私分;为学生代购教材或订购图书产生的折扣收益, 应充分让利于学生。这些要求码洋法在核算中很难进行处理, 而实洋法可以通过调整和计算毛利率解决。

三、实洋核算法下毛利率的确定和计算

(一) 毛利额的确定

教育部有关规定中指出高校在采购图书和教材中不应获取收益, 高校图书馆应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 取得的收益应全部让利于学生。从中可以找到确定毛利额的依据, 也就是说当期销售教材取得的毛利额与当期为购置图书和教材发生的支出 (费用) 相抵余额为零, 不存在收益, 所有毛利额都用在学生购置图书和教材上。因此毛利额应以当期发生购置图书和教材的各项费用为标准来确定。

(二) 费用的确定

为核算便捷, 费用的确定以上一年度为学生代购图书或教材产生的各项费用为依据, 此费用的考核可以依据学校相关的财务制度和报销标准。

(三) 图书和教材购入量的确定

图书和教材的购入量也应为上一年度按实洋计算出的为学生代购图书和教材的净值, 即上一年度全年进货额减去全年退货额。有的高校为尽可能的减少占用资金实行零库存制, 也可采用实际定书量或上一年度实际销售量来计算。

(四) 毛利率的确定

每年的毛利率根据上一年实际发生额进行相应计算得出本年度毛利率, 即当年毛利率=上一年发生费用总额/上一年实际图书和教材购入量。

参考文献

[1]李恩、刘占周:《浅谈高校教材、图书采购折扣管理及其会计处理》,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6年第11期。

高校教材会计核算初探 篇8

高校教材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高校教材应作为材料进行管理, 教材管理部门应公开招投标采购教材, 设专人管理教材书库, 利用计算机加强库存教材的管理, 建立严密的出、入库手续, 真正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财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加强教材款的收支管理, 设置相关会计科目进行教材的会计核算, 正确反映教材的购入、领用、报废与库存情况, 对供应商给予的教材的折扣款在减去必要的、符合规定的开支后全部返还学生。另外, 教材部门和财务部门要紧密合作, 协调互动, 使教材的管理和核算规范化、制度化。

高校教材会计核算的账户设置

(1) “代管款项”一级科目下设置“教材代办费”明细科目。“代管款项—教材代办费”科目贷方反映高校收取的学生教材代办费, 借方反映学生实际领用的教材金额。期末贷方余额反映的是高校应退还学生多交的教材代办费, 期末借方余额反映的是学生应补交的高校教材代办费。

(2) “材料”一级科目下设置“教材”和“教材折扣”两个明细科目。“材料—教材”科目借方反映高校购入教材入库的的码洋价 (定价) 金额, 贷方反映学生领用教材、教师领用教材及零售教材按码洋价 (定价) 出库的金额。期末借方反映高校库存教材占用的资金数额。“材料—教材折扣”科目贷方反映高校购入教材时的折扣金额, 借方反映学生领用教材、教师领用教材、零售教材应分摊的教材折扣和实际发生的与教材相关的支出, 如运费、搬运费、差旅费等。期末贷方余额反映高校尚未分摊的教材折扣。

高校教材会计核算方法

(1) 高校预收学生教材代办费: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 贷记“代管款项—教材代办费”。高校购入教材入库:借记“材料-教材” (码洋价) , 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材料—教材折扣”。高校教材领用出库:期末高校财务部门根据教材管理部门提供的领用教材码洋价, 编制学生领用 (按班级汇总) 、教师领用及零售教材出库单, 进行会计核算。首先, 计算教材折扣率:教材折扣率= (“材料-教材折扣”科目期末余额) /[“材料-教材”科目 (码洋价) 期末余额];教材出库核算:学生领用教材, 借记“代管款项—教材代办费”、“材料—教材折扣”, 贷记“材料———教材” (码洋价) 。材料—教材折扣=领用教材 (码洋价) *教材折扣率。教师领用教材的核算:借记“商品和服务支出”、“材料-教材折扣”, 贷记“材料-教材” (码洋价) , 材料—教材折扣=领用教材 (码洋价) *教材折扣率。零售教材的核算:借记“现金、银行存款”、“材料-教材折扣”, 贷记“材料-教材” (码洋价) , 材料—教材折扣=零售教材 (码洋价) *教材折扣率。购买教材发生的运费、差旅费等费用的核算:借记“材料—教材折扣”, 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

(2) 教材盘盈、盘亏和毁损的核算:教材盘盈, 根据规定程序批准的库存教材盘点表, 进行账务处理, 借记“材料—教材” (码洋价) , 贷记“商品和服务支出”;教材盘亏和毁损, 根据规定程序批准的“材料盘亏和毁损申请表中的教材盘亏和毁损金额, 分别造成亏损的原因, 做相应的账务处理。正常损耗或不可抗力造成的非正常损失, 借记“材料———教材折扣”、“商品服务支出—其它”, 贷记“材料—教材 (码洋价) ;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的核算, 借记“现金”、“其它应收款—XX人”、“材料—教材折扣”, 贷记“材料—教材 (码洋价) ”。

中职《基础会计》教材重构初探 篇9

1.内容安排不符合认知规律。会计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中职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接触企业的实际知识很少, 对企业的交易和相关联的事项了解很少, 要求学生遵循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 按借贷记账法进行核算就更难了。但是现在的中职会计教材对此考虑不够, 在内容顺序的安排上就存在问题。在《基础会计》教材第一章的总论部分, 各个版本的会计教材都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个会计要素, 还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等会计基本前提和会计基础以及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在基础会计开课的前两周, 就阐述会计假设及其作用, 以及权责发生制、实质重于形式等概念,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非常难以理解和掌握。

2.教材内容表达上的缺陷。几乎所有中职《基础会计》教材在涉及经济业务时都是用文字来表述的, 对经济业务的处理主要局限于做会计分录。而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工作是通过原始凭证等来表述经济业务的。由于平时授课和练习时对原始凭证采用较少, 学生对原始凭证很不熟悉, 而习惯了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的中职学生要熟练地看原始凭证、了解业务需要一个过程, 这不利于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学生不能尽快适应会计岗位工作。中职生与普高生相比, 其优势在于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采用文字来表达经济业务会造成中职学生的优势丧失。

3.忽略会计职业道德内容。会计行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尤为重要, 但是在《基础会计》教材中却很少体现。在某些教材中, 即使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 大多也是一些简单的介绍, 很少有例题、习题和案例, 学生普遍感到空洞而无用, 收效甚微, 这样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修养的形成。

4.没有体现“中职”特色。基础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应更多地体现其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但现有中职《基础会计》教材侧重于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述, 缺少具体的实践性操作环节, 仍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 尚未形成具有鲜明的、符合中职特色的课程内容结构。

二、重构中职《基础会计》教材的设想

(一) 教材编写原则

1. 对象性原则。

任何教材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程。学生初涉会计领域, 如果理论太多、专业性太强或结构安排不当, 学生必然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 《基础会计》教材应该尽量通俗易懂, 注重实务, 突出能力。

2. 系统性原则。

教材编写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 在内容上构建结合专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来确定教材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要求点, 而不是强调其学科的系统性。

3. 渐进性原则。

教材结构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安排要由浅入深, 先易后难,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4. 理实一体原则。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从实践开始, 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认识, 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职《基础会计》教材内容也不例外, 要体现理实一体原则, 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通常对会计理论知识的阐述要简明, 而且尽量将其编排在实务之后。

(二) 教材的内容结构

鉴于现行中职《基础会计》教材普遍存在诸多弊端, 对其重构和完善十分必要。近年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做法:以账务处理程序为线索来设计教材的内容结构, 其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和其他基础会计教材相比, 上述中职《基础会计》教材结构体系有如下特点:

(1) 把“会计法规体系、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放到最后一章“会计核算基础”里, 这是教和学的需要, 符合从实务到理论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在“总论”中增加“会计机构和人员、会计职业道德”, 能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会计, 会计是干什么的, 怎样做会计”。 (3) 在第八章增加“报表分析”,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整个结构以账务处理程序为线索, 把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工作程序有机融合在一起, 体现了理实一体化, 符合系统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5) 会计技能实训案例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材的每个章节,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本文对重构中职《基础会计》教材作了一些初探, 以期抛砖引玉, 能引起大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材建设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葛军.会计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吴德军.对《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理人, 2006 (21) .

成本会计教材 篇10

(1)教材71页中关于外来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举例,书中只有增值税专用发票格式,而没有列举出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的货款和税款的金额及填制方法,无购货、销货单位。既然是对外来原始凭证的填制方法举例,就应举例出规范的格式和文字说明,告知学习者操作程序。否则作用性不大,示范性不强。

(2)教材105页现金支出日记账中,把借方科目“其他应收款”写成“其他应付款”,资产变成了负债,这是不该错的科目而写错了。这样的后果是预支的差旅费不但使企业资产减少了,而且负债也同时冲销了,借者更不需要偿还。

(3)教材118页错账更正方法中的红字更正法的概念不明晰,只是讲“用红字冲销原有错误的账户记录或凭证记录”,究竟是记账凭证错误、还是记录账簿的错误需要用红字更正呢?

笔者认为正确的阐述应该是:红字更正法是指“记账后,发现是记账凭证中的错误,而导致记录账簿存在的错误,需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也可以这样说是账簿记录依据的记账凭证错误且在记账后才发现时,需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

(4)教材135-136页的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举例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5-6笔经济业务中,书上还是沿用老一套的,已经过时的会计方法进行账务处理,如:提现备发工资,以现金支付本月职工工资:会计凭证是借记库存现金,贷记银行存款;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现行做法是“借应付职工薪酬贷银行存款”,这种做法资金安全,账务处理简单,符合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程序和要求。

第15笔“以现金440元支付生产车间中小修理费的经济业务,书上付款凭证是借制造费用贷库存现金”。还是用以前的核算方法来反映企业中小修理费用。这种处理方法显然是违背了我国2007年已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处理原则是: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计入当期损益。

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用,大修理费用等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的正常工作状况,一般不产生未来经济利益,通常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不予资本化,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以该项修理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其账务处理: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贷库存现金。

第16笔和第19笔企业报刊费和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的经济业务,书上账务处理分别是借待摊费用贷银行存款;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贷预提费用,还是用的以前会计科目来核算的。

而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会计科目已经没有“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了。而且在教材中所列的常用会计科目表也没有“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会计科目。待摊费用其实质是虚拟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所以予以取消,不再到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笔者认为,对金额较大且一年内的待摊费用,可通过“预付账款”科目反映,金额较小的直接记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对金额较大的预提费用,可通过“预收账款”科目反映,金额较小的直接记入“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

这样做法一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二是不夸大资产或负债;三是在期末资产负债表中能够正确地反映和体现其项目的实质内容。

(5)教材161页提出“月末将各明细分类账的余额合计与总分类帐中的有关账户的余额核对相符”。而书上把明细账“应收账款—B公司”、“生产成本—乙产品”明细账都省略了。当月末进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相互核对时,找不到其中B公司和乙产品明细账的表格及数据,随意性之大,使教材中的举例大打折扣,既没有起到示范作用,也因为省略了明细账使总账与明细账余额核对不符。

(6)教材162页编制会计报表所写“月末,根据编制的总分类科目本期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就可以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种说法欠妥,编制资产负债表是要考虑一下几种情况的。

一是根据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二是根据总账账户的余额计算填列;三是根据有关账户所属明细账户余额分析填列;四是根据总账账户和明细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如果仅根据总账和余额试算平衡表是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也会使资产和负债项目填制不平衡。

(7)教材173-174页中对固定资产盘盈使用的会计科目和记录均存在一些错误,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严重不符。有悖于教材215-216页的账务处理。如174页错误会计分录:

批准前:

我们认为固定资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资产,在管理中一般不会出现盘盈盘亏的现象。假设即使在清理中发现有固定资产的损益情况,也应及时查明原因,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好。

例如企业在清查中发现盘盈了固定资产,理应作为前期差错来处理,而不应作为一项营业外收入来认定。盘盈的固定资产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前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核算,而不是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仍沿用书例)其正确会计分录:

1)调整增加以前年度利润:

2)增加所得税费用:

3)调整增加利润净额:

4)提取法定公积金:

(8)教材183页的资产负债表中的“预付账款”“预收账款”项目与187页“预付款项”和190页“预收款项”意思一样,而文字不一,应把资产负债表中的“预付账款”“预收账款”改为“预付款项”“预收款项”,以便于理解和操作。

(9)教材206-207页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购入、期末计量、处置方面的账务处理不完整,有的会计科目使用不对。

如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当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存在的差额应计入什么账户和使用什么科目?书上没有举例说明。

正确的做法是:当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果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置时,应将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会计分录:

教材217-218页对“预付账款”的核算阐述不够清楚。书上只说预付账款业务不多的企业,可并入“应付账款”科目核算,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仍然要将“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的金额分开报告。笔者认为应强调和详细反映“应付账款”的明细账。

因为这时“应付账款”的明细账实质上是“预付账款”的内容,期末会出现借方余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该项目是根据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的,所以应将“应付账款”所属借方余额的合计数列入资产方的“预付账款”项目栏。

教材235页对利润分配的举例中,一是把“本年利润”的贷方100万元写成1000 000万元;二是向投资者分配现金股利不应该只是当年的利润,而应加上以前的180万元未分配利润,形成可供分配的利润,再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摘要:新编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会计基础》一书,在几个章节中,一些辅导内容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不相符合,有的例子无数据填充,说理性不强,有的会计科目错误和账务处理不对,有的文字表述内容欠妥和阐述不清,利润分配计算错误等,直接影响从业资格考试人员对教材的理解和操作,值得商榷与更正。

上一篇:政府工具选择与应用下一篇:种猪养殖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