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物理解题能力

2024-05-22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精选十篇)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 篇1

一、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也是关键。首先是仔细读题。考试时间紧, 有些学生为了提高解题速度, 往往是简单地将题目浏览一遍, 在没有完全看清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 就匆忙解题, 结果可想而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会做的题目就一定要做对,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审题, 首先是仔细读题。读题要眼、嘴、手、脑并用, 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多渠道收集信息, 确保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边用眼看题, 边用嘴无声读题, 保证不读漏题中的每一个字, 并在关键词语下面用笔做记号, 用脑分析物理过程, 再现物理情景。做到读通、读懂题目。简单的题目至少读两遍, 复杂要多读几遍, 直到完全理解题意。读题是审题关键的一步, 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寻找关键词

学生们在审题时, 不仅要注意那些给出的具体数值、字母等已知条件, 还要注意叙述性语言, 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如:静止、匀速直线运动、一定、刚好、至少、不计重力、错误的、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等。要紧扣题意对关键词仔细推敲, 忽略了它, 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 引起思维混乱。

例1 如图1所示, 半径为r=0.4m的光滑圆环轨道竖直放置, 质量为m=0.1kg, 可视为质点的小球在环的内侧运动。若要求小球在圆环内运动不脱离轨道, 求小球通过最低点A的速度范围。

本题中的关键词有:“光滑”、“在圆环内运动”、“不脱离轨道”。不少学生没有注意到“在圆环内运动”这个关键词, 或是没有仔细分析, 以为是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因此, 出现漏解。“在圆环内运动”有两层含义: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做不完整的圆周运动。小球既“做不完整的圆周运动”, 又“不脱离轨道”, 从极限思考, 小球到达最高点时, 速度为零, 且对轨道的压力刚好为零, 最高点只能在与O点等高的C、D两点。因此, 本题答案有两个:undefined和undefined。

2.画出草图

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过程往往比较复杂, 必须画出受力图、过程图等,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搞清物理过程、把握物理状态、还原物理模型、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使物理过程更为直观。借助示意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可以丰富对物理情景的想象力, 这对于进一步分析将有很大的帮助。

3.构建模型

在物理学中, 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 忽略次要因素, 经过简化后的物理对象, 就是物理模型。它可以是物体, 如质点、单摆;可以是过程, 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也可以是制约条件, 如光滑、缓慢。物理题目往往是描述具体物体的信息和问题情景, 我们要去除从这些信息中的干扰因素, 提取有用的信息, 将它们进行分类、重新组合和转译。转译就是将复杂的具体问题进行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例2 质量为m, 电量为q的质点, 在静电力作用下, 以恒定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 其速度方向改变的角度为θ (弧度) , AB弧长为s, 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φA-φB=_________, AB弧中点场强大小E=___________。

本题的关键语句是, “以恒定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意思是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运动模型就是匀速圆周运动。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其合力指向圆心, 又只在静电力作用下, 故可以推断此电场与点电荷形成的辐射状电场相同, 可以构建“电子绕核作匀速圆周运动模型”。这样, 物理模型也就清晰了。

4.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试题中的条件有的是明确给出, 一目了然;有的是隐含于概念、模型、过程、图形或某关键字词、语句中, 含而不露, 但它们又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有的隐含条件隐藏并不深, 平常多见, 分析起来并不难;而有的隐含条件隐藏较深, 不容易被发现, 需要学生认真审题, 仔细推敲, 经过深入分析才能挖掘出隐含的条件。

例3 如图2所示, 水平转盘

上放有质量为m的物块, 当物块到转轴的距离为r时, 连接物块和转轴的绳刚好被拉直 (绳上张力为零) 。物体和转盘间最大静摩擦力是其压力的μ倍。当转盘角速度undefined时, 求细绳的拉力T为多大?

在本题中, 物块在水平方向上, 可能受两个力作用:摩擦力、细绳的拉力。如果物块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就是被动力, 而细绳的拉力也是被动力, 它们的大小都是可变的, 如何确定拉力呢?这就需要从静摩擦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来分析。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由此可知, 当物块发生相对运动后, 细绳才有弹力, 所以只有当物块受到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后, 细绳才对物块有拉力。由计算可知, 物块受需要的向心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故细绳的拉力为零。

二、规范解答

审题是构建物理模型和确定解题方向的过程, 求解是展开解题思路、构思解题步骤、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在明确研究对象、物理模型、解题方向后, 还需要寻找解题依据, 按照逻辑顺序建立方程, 作出简明、完整、符合规范的运算。在解答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点:

1. 精选解法。许多物理题往往有多种解法, 要从中选出最简洁的方法, 以提高解题速度。如力学问题, 优先选择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其次选择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最后选择牛顿运动定律。

2 .书写规范。从这几年的高考评卷来看, 很多学生由于答题不规范, 导致丢失了很多应得之分。规范书写的主要要求是:①交待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或状态。②说明列式依据。③列出方程式。一定要先写方程的原始式, 再写方程的变形式或结果计算式。分步列式, 不要写连等式或几个方程的综合式。详细的推导、整理过程一般不用写。④使用规定物理符号, 单位使用要统一。

三、检查验证

检查验证是解题的最后一道工序, 是解题正确的重要保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检查题意、思路、依据、方程、运算、结果、量纲。如果时间紧, 必须思考结果是否合理。

例4 某人骑自行车以v1=4m/s的速度匀速前进, 某时刻在他前面x0=7m处以v2=10m/s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 以a=2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前进, 此人需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错解:设经t时间自行车追上汽车。

自行车运动距离x1=v1t

汽车运动距离undefined

由几何关系得:x1=x0+ x2

联列可得:t=7s

本题好像是简单的追赶问题, 其实还隐藏着刹车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结果是否合理, 在7s之前汽车是否已经停止运动?经过运算发现, 7s时汽车速度为-4m/s, 说明汽车已经停止运动, 所以上述结果错误。

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解题贯穿整个过程,熟悉并掌握力学解题对提高解题能力至关重要。要把学生的解题过程看作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思维逻辑、思维深化”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上,抓住“明确对象、弄清概念、运用规律、设疑点拨”四个方面。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

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了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了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了部分,有的给出了全部。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

1.由个别向一般转换。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有相关联的群体。要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能够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境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

4.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认知,分配注意,发散思维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严格的科学界定。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

三、运用规律,感知范围,网络信息,逻辑思维

中学力的概念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

1.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2.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3.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四、设疑开拓,点拨解惑,触类旁通,深化思维

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一旦受阻,思维停滞,需要点拨才能展开。可通过“设疑→点拨→探究→解惑”,让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层次。

1.指导语点拨;2.资料点拨;3.情境点拨;4.交流点拨;5.一题多解点拨。

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在力学解题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近、反复多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是提高力学解题效益的充分条件,中学生力学习题难的心理障碍可以排除。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物理建模解题能力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建模能力

一、抽象与概括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基本运动动态,以及物质的结构和互相之间的作用。各种运动错综复杂,物质的种类也很多,其互相作用也具备不同的特征,因此实际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其特征表现出多面性。一个物理学问题会同时牵扯多个因素,而采用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忽略了事物中次要因素,强调其间的主要本质因素,建立相应的模型。比如质点类的模型就是在特定条件下,撇开实际物体的形状大小,抓住质量这一特征,运用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建立起物理模型。例如下图中:

弹簧劲度系数设定为k,其一端固定于墙壁,另外一端与一物理相连,该物体质量为M,其静止于光滑水平O点,一子弹其质量为m,射入物体的水平速度为V0,则问:物体又达到O点最少要多长时间?质量M的物体最大位移为多少?在进行该问题的建模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一,子弹射入物体时做什么运动此处可以将子弹看作质点吗?为什么?第二,子弹射入物体开始直到停留在物体中,这一过程的时间如何?弹簧会在该过程中发生何种形变?第三,该过程的研究对象可以取什么?建立哪种物理模型说出原因;第四,后续的研究对象要选择哪个其做什么运动?建立哪种物理模型说出原因。

在进行该问题的研究时,学生要领悟到子弹在射入物体的过程中,可忽略其转动,设定子弹射入物体时为平动,从而建立起质点系统模型。子弹由射入物体开始至停留在物本中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那么也可以忽略弹簧的形变。在该过程中,研究对象可以选择物体与子弹,水平方向的合外力为0,整个过程系统变化为非弹性碰撞,所以可以建立起非弹性碰撞模型,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定律, 由于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速度v,因此其位移即可忽略。然后研究对象就选择为弹簧、物体以及子弹所组成的系统,将空气阻力、摩擦以及弹簧质量忽略,进而建立起弹簧振子模型,振子由平衡位置向左移动,可以满足简谐运动模型,所以利用简谐运动周期公式可以解答该题。

二、类比和推理

利用兩个某些属性近似的对象,推算出其在另一个属性中可能也会相似的推理形式,我们就称其为类比和推理法。其具体的过程如下:把两个不同的对象做出比较,分析其相似点,再以此为建模的依据,将其中一个对象的相关知识或者推论向另外一个对象做推移。在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都会用到类比与推理法,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利用类与和推理的方法开辟一个新天地。例如下题:宇航员站在某星球表面,沿水平方向抛出小球,直至小球落到星体表面的时间为t,小球落到星体表面测出其抛出点和落地点间距离为L,如果抛出时初速度增大至2倍,则落地点距抛出点距离为 ,如两个落地点为同一水平面,该星体半径R,万有引力常数G,求该星体质量M。在解题时,先虚拟物理模型:假设该星体表面有一物体,其质量为m,如果星体表面的引力加速度是g,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得出 ,即GM=gR2,该式又被称作黄金代换式,如果可以求出星体表面引力加速度,即可按照该式求出星体质量M,由此可见主要要对题目中设定的平抛运动做研究,这需要学生把在该星体中所做的平抛运动和在地球表面所做的平抛运运作类比模拟:假设抛出的点其高度为h,第一次平抛水平射程设为x,第二次则为2x,那么可以得出:

那么由上述式中可以求出:

则最后可以得出

三、等效和替代

这种方法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客观来讲建立每个模型都包含等效思想,即以模型取代事物进行相关研究,所谓等效是科学研究的手段之一;其次,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按照物理现象间的相似性,把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进行等效转化的处理,更利于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题:

一条细线,其长度为L,上端为固定状态,下端则拴一个带电小球,该球质量为m,将其置于匀强电场中,该电场强度大小为E方向水平向中。已知条件为:小球在细线偏离竖直方向,其偏转角为α时,处于平衡状态;一旦细线偏转角从α增大至,接下来开始从静止状态释放小球,求偏转角 为多大,才可以使得细线在达到竖直位置时,小球的速度为零。该题可以想像人站在一个平衡的位置,等效类比小球处在重力场中做摆动运动,把简谐运动对称性模型转换至该场景中,则可以得出=2α时,可以使得细线达到竖直位置时,小球的速度为零。

四、分析和综合

所为分析是指将事物不同的属性、不同的方面及部分进行分解研究;反之,将事物不同的属性、不同的方面及部分相结合做整体考察的思维方式就是综合。其实综合与分析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综合的依据是分析,而分析的目的就是综合。在综合整体考虑的角度将问题进行分解,对各局部做研究,再将各局部进行汇整。建立物理模型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逻辑演绎推理法。在高中物理中很多物理模型都可以利用分析综合法建立。

总之,物理问题千变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物理现象抓住其本质,以不变应万变,从一个个看似复杂的物理过程及物理现象中,抽象出适宜的、理想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积累,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建模能力,使得其在后续的深入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李新.中学物理模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 王忠艳.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禹双青.物理模型方法学习策略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4] 王雁主编.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王忠艳.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篇4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十分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堂小实验,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教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

二、用实验证明定律,突破学习重点难点

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验证.实验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观察,思考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并把理论运用于实验.这样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获得比较深入,并能牢固的掌握和初步的运用.

例如,“楞次定律”历来是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课堂上让学生都有一套仪器,把教师单一演示实验变成每个学生的探索性实验,采用边教边演示实验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楞次定律”.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为使学生熟悉各种实验仪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实验,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温度计的使用、弹簧秤的使用、电流的三大效应、阿基米德原理等实验,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动脑、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从而深刻的理解物理概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知学习过程,明白物理规律,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2. 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一实验设计一观察记录一分析讨论一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一讨论方案一选择方案一实验验证一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增强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有了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很多的物理课,几乎都从实验着手,除了做好课本上的实验,还要增加演示实验,以激发学习兴趣.如,讲“大气的压强”时,为显示大气的压强,首先补充了这样一个实验,取大小不同而内径相差不太大的两个试管,在大试管内到满水,把小试管装入大试管内一部分,再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内的水不断流出,而小试管就会徐徐钻入大试管内.这一魔术般的表演,大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其原因是大气压的作用.

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解题能力 篇5

在近年的高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有些学生课堂似乎能够听得懂,教材内容也能读得懂,可就是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总有不少试题不会解答,以致成绩难以提高。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解决。

从教师方面看,应积极改进教学行为:

一、强化敬业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实现由教学生“学会”到教学生“会学”的转变,学校应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重点强化这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其负责意识和工作热情,引导其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吃透教情和学情,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应知”、“应会”目标的实现。

二、根据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度

同级、同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教师要通过课堂、作业、测验、反馈和调查等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业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使所有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做基础题,稳拿中档分。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适当提高优秀生的需要。

三、选择典型试题,突出课堂训练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新课改强调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讲授新知识后,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例题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再由学生上讲台或在练习本上做同类试题,掌握解题的基本规律、方法和思路,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程度。教师讲例题,要把重点放在试题分析和解题思维方法的构想上,使学生从中学会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从学生方面看,应切实改进学习行为。

一、增强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一些同学缺乏必胜的信念,对自己要求不严,同学们一定要明确学习目的,充分认识高中阶段是每个同学学业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一切全在自己努力。只有下功夫,谁都能成功。从而增强信心,转变学习态度,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去学习。

二、抓住中心环节,课堂认真听讲

据调查,不少同学不会做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一些基础知识似懂非懂,或者缺乏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之法是应大力关注老师讲解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步骤,掌握运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题的基本规律及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样,解题答卷能力就能从根子上提高。

三、遵循学习规律,力求融会贯通

解题能力是以扎实的知识功底作基础的,提高解题能力,必须着手知识的全面学习掌握和融会贯通。按照学习的一般规律,除课堂认真听讲外,对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课前必须预习,读熟课文内容,找出重点和难懂的内容,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所有课程都应当在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四、强化解题练习,达到熟能生巧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解题能力;有效措施

总所周知,就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而言,高中物理在整个高中课程教学中可谓“独占鳌头”, 解题能力作为物理学习中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在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求知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是提高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基于笔者近来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历和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有效措施。

一、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具有难懂、枯燥、晦涩的学科特征,很多同学对其望而生畏,更遑论提高学习效率了。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纸上谈兵。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善于、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还能使学生大脑保持高度兴奋状态,为探索未知、解决难题提供最佳的学习心态。因此,教师应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合作探究教学、启发诱导教学等),奠定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内在基础。

二、加强学生对公式、定律等的记忆

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学生对公式、定理、定律的记忆至关重要。纵观高中物理教材,不难发现其中零星分布着不同的定理、定律和公式,高效记忆这些公式和定律对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很有必要。这类知识是在前人的实践总结中流传下来的,是解开大部分物理难题的敲门砖,正确理解、记忆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必备途径。但这些知识唯有学生下功夫、下苦劲儿才能完全记忆和掌握,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因此,教师应适时督促学生加强对这类知识的背诵与记忆。高中物理涉及的内容有以下几种: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五大类。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 解答物理题目是基于学生对定理、定律和相关公式的熟识和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在物理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解题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解决物理难题的关键。正所谓“教无定法、解无定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思路、不同方法去解决同一个物理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对各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在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物理解题能力。例如,一颗子弹以v的速度飞行,先后穿过两块由同种材质制成的平行放置的固定金属板,假设子弹穿过两材料的速度分别是0.6v和0.4v,求两块金属板的厚度比。在课堂解题实践中,教师不应过分拘泥于某一固定知识点,应善于引导学生从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等不同知识切入,辅助学生解答问题。同时,题解后还要善于归纳出最有效的解题手法,针对学生解题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基于此类物理题的解题规律,教师应从总结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练习题的设制要点和原则

1.练习题要覆盖所有复习阶段的知识范围,突出本阶段的知识重点、难点。要研究高考题中已经考过的属于本阶段的题,考虑能否将它们推陈出新。能否结合自己的学生逐渐达到这个水平。

2.练习题的题量、结构、练习时间、分数的可能分布情况等因素也应该是老师出题时考虑的内容。如果老师出的题学生做出的分数普遍很低,那可能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够达到以考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如老师出的题题量太大,学生普遍做不完,那也可能造成分数普遍偏低。试题结构不合理,如:选择题分过重,学生中容易出现抄袭,差生比优生考的分数高,使考试失去信度。

3.好的练习题还应该注意和上一次试题相联系,把上一次易错的,又是这一次考试的知识的基础的题翻新再考。把下一次要考的知识点先预热一下,也出点题考一下。

4.要考虑大范围考试的特点,如,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第一轮复试结束考试、诊断性考试、考前冲刺考试等。这些考试目的不同,考试的功能不同,命题的思想当然不同。命题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要命好它,需要老师对教学的长期经营与钻研。

五、鼓励高中生建立物理解题错题本

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坚持,周期十分长。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建立物理解题错题本。毋庸置疑,物理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高一到高三,教師为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点和学生解题能力设置了不计其数的考卷,涵盖了各种不同种类的题型,特别是针对学生易错、难懂、易混淆处设题更多,但学生往往不能合理利用考卷,不注重建立错题本,导致解题能力停滞不前。物理错题本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易错、难懂知识点进行深刻反思与琢磨,尽量减少类似题目出错的概率,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一门基础科学。在历史上,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方法不仅是物理学的计算工具,也是物理学的思维工具。如果数学基础差,势必会导致物理思维发生障碍,影响物理习题的解答。 所以,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用全局发展的眼光,向学生阐明学好数学对于物理解题的重要性,从而督促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这样会和物理教学以及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相得益彰。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处于主动获取新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理状态.因此,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关注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 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积极的评价,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解答物理题目的必备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这两个能力, 必须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 指导学生全面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中去, 让学生亲自分析演算, 合作交流, 在解题时,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加以适时点拨, 实现物理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高中物理学习的主人.

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促进全体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 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把握内容的难易程度.物理习题的选择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首先, 要有针对性, 应偏重于选择运用基本物理知识、基本物理规律, 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其次, 要注意层次性, 要由易到难, 通过精讲精练, 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解题方法.再次, 物理题目的选择还要具有可拓展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 设计出多层次的教学问题, 逐步引申, 适度拓展,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并主动运用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促进全体学生解题能力的不断提高.

例如, 在教学高中物理必修一“功率”这一内容时, 教材中有一个关于轮船最大速度的题目, 这道题是求轮船在额定功率下行驶的最大速度问题.为了拓展知识, 我将这道题的条件作了改变, 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

一辆停在水平平直路面上的汽车, 质量为5×103kg, 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 k W, 设汽车在运动中所受阻力恒为车重的0.1倍, 若它从静止先以0.5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开出, 行驶中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所用时间为 ()

(A) 等于16 s (B) 大于16 s

(C) 小于16 s (D) 无法确定

在做练习时, 不少学生认为, 汽车匀加速开出后, 当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时速度达到最大, 因而错解为:

由F-f=ma, 得F=ma+f=0.75×104N.设汽车的最大速度为v, 由P=Fv, 得v=P/F=8 m/s;由v=at, 得t=v/a=16 s.故汽车开出后经16 s速度达到最大, (A) 为正确答案.

上述错误解答在于:有的学生没有对汽车的运动过程进行深入地分析, 想当然地把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作为行驶中的最大速度.而实际上汽车的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匀加速运动, 各量的变化为a恒定 (F-f=ma不变、v增大) P增大 (P=Fv) .第二个阶段, 输出功率不变, 各量变化为:v增大 (P=Fv、P不变、) , F减小 (F-f=ma、f不变) , a减小.第三阶段, 以最大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样, 通这样通过选择具有可拓展性的题目,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进行适度拓展,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解题教学方法研究, 做好典型题目和解题方法总结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典型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引导学生注意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结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在高中物理中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很多, 如, 比较法、分析综合法, 临界条件法和相似三角形法等.

例如, 在教学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 从而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如, 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区别与联系

这两个物理规律都存在表达式、适用条件等属性, 但在同一属性中又存在不同之处, 同时又存在一些关系, 因此, 比较适用运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

五、重视解题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解题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础.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是对高中物理定律、定理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物理概念、定律等融汇在具体题目中, 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等抽象的物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物理题目, 对学生进行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隔离思维、整体思维、图像思维等思维方法的训练, 促进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不断提高.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篇8

高中生的解题能力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准确的解题能提高考试的准确性, 节省解答时间. 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 应当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 提高其物理逻辑分析的能力, 通过准确的解题步骤将题目所给的条件和隐含条件有机结合在一起, 进而成功准确的解答物理问题.

一、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1. 解题时忽略了概念的严密性

高中物理的逻辑性很强, 解题条件隐藏较深, 还有一些通过题目隐藏的条件, 往往很短的一段题目就隐藏了几个给定条件, 学生在解题中常因为概念模糊而导致解题不周全, 或者随意的扩大缩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甚至会造成推理的错误.

例1关于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加速度为零, 速度不一定为零

(B) 加速度减小, 速度一定减小

(C) 加速度不变, 速度一定不变

(D) 速度变化越大, 加速度越大

加速度是高中力学中的一个难理解的概念, 相似的概念较多, 如果不能加以区分, 很容易弄错. 学好加速度, 要理解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它的定义, 正确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快慢 (速度变化率) 的关系, 还要知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本题正确答案为 (A) .

2. 解题急躁, 解题出现错误

部分同学存在着解题心态急躁的现象, 往往忽视了计算的准确性, 甚至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有些问题通过严密的计算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但是部分同学在解题过程中马虎大意, 导致解答结果的错误.

例2如图1所示, 在力F的作用下, 质量为m的物体沿粗糙的竖直墙面匀速滑动, 求物体与墙面之的动摩擦因数.

很多同学由于在解题时比较急躁, 解题时想当然的认为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一定在向上运动, 而忽视了物体也可能向下运动的情况. 正确的解法是应该分两种情况, 物体向上运动是一种情况, 向下运动是另一种情况.

二、提高物理解题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针对物理解题出现问题, 要明确高中物理解题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性和快速性. 针对部分同学的解题能力不强的现象, 物理教师应当注重对其解题能力的培养.

1. 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

在物理学习中, 要加强物理概念和定理的记忆, 物理公式的记忆比其他课程更有逻辑性, 如果能灵活运用, 就会减少解题的时间, 物理的记忆实际上是一种物理涵养和积累, 对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万有引力公式库伦公式等, 并要在物理解题中合理使用.

2. 从题目已知条件出发,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物理题目最常用的解题方式是:从物理题目开始, 利用给出的基本条件, 找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结合点. 另一种解题思路是:从题目的条件着手, 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整合条件, 充分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 在一些简单的题目中, 常用到此类方法, 但这类题目条件较少, 对于物理思维的要求较高, 因此, 挖掘潜在的解题条件是解题思路的关键.

3. 重视对解题过程的分析

例3有一自由的矩形导体线圈, 通以电流I'. 将其移入通以恒定电流I的长直导线的右侧. 其ab与cd边跟长直导体AB在同一平面内且互相平行, 如图2所示. 试判断将该线圈从静止开始释放后的运动情况. (不计重力)

分析:首先利用安培定则, 确定出直线电流在矩形线圈处产生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再画出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然后再利用左手定则确定线圈四条边所受安培力的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图3. 其中F1与F3是相互平衡的, 而ab边所在处的磁场比cd边所在处的强, 因此可以得出F4> F2, 即矩形线圈abcd所受的安培力的合力方向是向左的, 其将加速向左运动而与导体AB靠拢.

4. 从做题经验中寻找解题思路

高中物理的难度较大, 综合型较强, 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在解题中, 及时发现解题思路, 可以缩短解题的时间, 提高解题正确性. 所以在考试中应当注重平时的习题训练, 通过大量的做题来培养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 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方法, 同时注意经验的积累, 摸清高考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物理成绩.

提高物理解题速度之我见 篇9

要提高解题速度, 应从多方面努力。

一、打好基础、勤学多练, 做到基础题非常熟练

要做到知识结构清晰, 随时提取不混淆。不在难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但要稳而且扎实, 做一道就保证一道正确。

首先, 要熟记物理概念和规律, 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各公式、定理、定律的适用场合和条件需要理解后记住。

其次, 强化练习。同一类型题要反复强化训练, 变形题要能灵活做到知识的迁移。通过各章节之间的综合题练习, 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 多进行小型测试,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限时训练。及时反馈, 既能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即使学生会做, 没有速度, 也一样不得分。评分要严格, 使学生养成一种快速解题的思维、快速解题的习惯。

二、从多方面提高学生解题速度

首先,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语速, 学生必然注意力非常集中, 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限时整理并能有条理地回答, 从一开始的正常训练到加快速度, 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为了达到目的, 必须认真听讲, 还要复习以往的知识, 否则不能快速而完整地解决好一个综合性问题, 比如在讲磁通量问题上。

其次, 让学生树立信心, 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我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学习物理要有信心, 觉得自己笨, 那你就真的会越来越笨, 觉得自己聪明就会越来越聪明。”这是一种心理体验。比如, 我曾教过的学生腾晓旭对牛顿定律就是理解不透, 我举了很好的例子, 他当时明白, 过后就又恢复了原状。人们根深蒂固的感性认识, 是不能很快就消失的。腾晓旭同学经过反复琢磨, 终于有了一点进展, 但他却问我:“老师, 我实在太笨了!我能学好物理吗?”我说:“你说什么呢, 牛顿用了一生总结的物理规律, 你只用了半个月就明白了, 怎么算笨呢, 简直是太聪明了。好多同学不深入思考, 只是快速说出一个答案, 给大家的感觉很聪明, 但一深入综合就不行了, 而你对问题研究得深入而透彻。”腾晓旭同学听了我的一席话, 从此有了学好物理的信心, 成绩稳步上升。信心是成功的开始, 有了信心, 并为之去努力, 就会成功。

最后, 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不论是演示、分组还是课后的小实验, 或学生设计出来的, 都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记录方法, 只有亲自经历了, 才会深信不疑。

三、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出提高解决物理问题速度的好方法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 我给了学生一些好的方法, 学生也同样总结出了一些好的方法。比如我搜集好的解题方法, 对提高物理成绩效果较为明显。这些好方法看似简单, 有的只有简短几句话, 但对解题却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 在解决物理问题中, 只要能画图的就比计算来得快而准。画图对解决物理问题帮助很大, 最适合解决选择题和填空题, 对计算题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 解决力学问题的小技巧。比如, 力学问题中经常要用到三角形, 尤其是直角三角形占90%以上的几率, 学生们最头疼的是找角费时间, 而且还容易找错, 正弦余弦分不清, 解决的办法是将已知角在练习本上画得非常小, 图形中直角三角形只要小的都与此角相同。

再如, 在解决纯力学问题中只要受三个力平衡的, 用合成的方法要优于用正交分解, 而且能提高速度。

提高物理解题能力 篇10

一、根据教学要求, 体现教学目标

每一教学单元, 每一教学章节对作业都有明确的要求, 每一课都有具体的习题,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已成为作业的主要来源。物理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后的练习, 因为当前中学物理课本习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比如作业形式单调, 内容简单, 缺乏综合性。鉴于此, 教师不能一味照搬课后作业, 要珍惜学生宝贵的做作业的时间, 从精选作业题入手。

(一) 把握类型, 形式要多样化

从练习与考试的角度看, 作业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的形式通常有:选择题、图像题、综合题和实验题。

1. 选择题。

选择题是练习的常见形式, 其知识覆盖面广, 容量大, 变化灵活, 无论是常规练习还是考试都会涉及此类题型。解答这类题, 既需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 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规范和技巧。

2. 图像题。

图像作为一种数学语言, 简洁, 明快, 形象, 但是学生一般情况是看得多, 训练少, 一旦遇到应用的问题就会感到棘手, 感到无从下手。教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突出对学生的训练, 提高其应用能力。

3. 综合题。

此类题目内容繁复, 解题过程复杂。综合训练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知识体系的把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 是对学生思维的检验,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

4. 实验题。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表面看来, 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比较简单, 但其内容广泛, 应用灵活多样。实验时,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区别不同, 避免混淆现象发生。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 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 选题是关键, 质量要保证

作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手段。教师正确地选题, 通过学生的练习, 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暴露学生知识的缺陷, 显示思维的不严密性。所以, 教师在选题前, 要根据考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对课本上的习题进行通观把握, 要进行科学分析、归类,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对于课外练习的补充习题, 教师要与课本的练习互为补充,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片面性。选题的原则是主要针对当堂讲课中的主要内容, 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内容的先后关联, 还要注意考虑整体, 注意梯度, 有利于下一步课堂的教学。

习题作业的多少要适中, 难易程度要适当。做作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作业时总要遇到一些问题, 学生的水平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以习题分量要恰当, 难易程度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差异对待。

习题要有启发性, 灵活性。物理学科是实验学科, 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师布置的习题切忌死记硬背, 诸如定律、公式等。为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 教师一定要有目的选择那些较有新意、题型又新的题目, 拓展学生的视野, 延伸学习的范围。

习题增加了, 学生的课业负担必然增大, 但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会将习题归类处理, 如一是作为课堂上的例题, 二是作为学生课堂上的作业, 且当堂解答, 三是必做作业题, 四是下次提问问题, 五是选做题。这样, 既能使学生得到强化训练, 提高教学效果, 又不会过多地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增加学生课外负担。

二、批改讲评, 提高解题能力

作业批改, 是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教学效果的途径。教师通过作业批改可了解到教学效果, 了解学生的解题技能、技巧, 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能力方面还有那些缺陷。作业讲评, 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但也要兼顾到到差生和优秀生, 教师对于优秀的作业和问题突出的个别学生的作业可以当堂展示, 对于问题较多的作业也可放在课外面对面进行讲评。讲评作业针对性强, 既可以使学生扎实实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物理过程, 要注意不同形式的题目所采用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要注意总结作业中成功的解法, 要求学生每次解题后总结一下:该题有什么特点, 解题思路是否明确、简明, 结论是否合理等, 这对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效果是显著的。

上一篇:教学中的一些小思考下一篇:分布式的入侵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