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市区

2024-05-23

西安都市区(精选十篇)

西安都市区 篇1

都市农业通过生产、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多元功能服务都市发展, 其中生态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生态屏障功能和景观功能[2], 即都市农业具有较高的防护与保育作用以及净化能力, 如防沙降尘、保持水土、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污染、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 并且不同于城市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态休闲娱乐场所。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对缓解因快速城市化发展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都市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生态足迹以及实现区域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9,10];学者也已经展开了对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定量评估方面的大量研究, 并获得重大进展[11,12]。然而, 城镇化快速发展削弱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问题不断加剧, 都市农业生态安全问题面临挑战[13,14]。中国城镇化水平接近于52%, 正处于城市病的爆发时期, 特别是近期中国城市雾霾、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凸显, 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如何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 以保障中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现有文献从实践和理论上论证了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对都市发展的重要性, 并对其价值展开定量化研究, 但并未深入到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研究。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空间分布格局是都市与农业在空间上互动耦合的结果, 并制约和影响都市农业生态的过程和服务水平, 关系到城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具有创新性和现实性意义, 无疑有助于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空间, 协调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与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发展, 促进城乡区域生态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1 研究区概况

西安都市圈位于关中平原中部, 是深受西安和咸阳两大城市深刻影响的都市区及其乡镇地域, 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域全部、咸阳市两区六县 (秦都、渭城、兴平、武功、乾县、礼泉、泾阳、三原) 和杨凌区 (图1) , 共22 个区县, 土地总面积约为14995 km2、2011年总人口约1215.28 万人;本区在构造关中城市群, 振兴陕西经济及其引领我国西部经济与区域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2006-2012 年 《陕西省统计年鉴》 以及2005 年、2011 年《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统计可知, 2005-2011 年西安都市圈城市化水平以每年0.73%的速度增长, 2011 年达到44.44%, 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都市圈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趋势, 此城市化现象深刻影响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 直接表现为都市农业用地空间分布与结构的变化。从都市圈边缘区向核心区变化过程中, 农业用地破碎程度加剧、结构趋向多样化;2005-2011 年城市建设用地平均以每年22.14%的速度增长, 达到2.355 万hm2, 耕地面积由2005 年的57.93 万hm2减少到2011 年的52.91 万hm2, 林地、园地、草地面积分别增加5.01 万hm2、4.24 万hm2、5.88 万hm2, 水域面积基本不变;农业用地总面积由2005 年的117.19 万hm2增加到2011 年的122.06 万hm2, 农用地开发程度进一步加大;其中设施农业与休闲农业面积分别达到0.29 万hm2、2.7 万hm2;可以看出, 城市快速扩张中耕地面积锐减, 但受到都市对农业需求总量增加、多样化与高级化趋向的影响, 林地、园地、草地面积增加, 都市农业用地总面积并未因城市扩张减少而具有增加趋势, 并且都市农业用地类型趋向高级化。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用地空间分布以及结构变化呈现特有特征, 直接影响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总量和空间格局变化。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解译2005 年与2011 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影像, 获得包含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图, 空间分辨率为30 m;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及城市化等数据来源于2006、2012 年的 《陕西统计年鉴》、《西安统计年鉴》、《咸阳市统计年鉴》以及《杨凌政府工作报告》与实地调研数据, 粮食作物价格等数据来源于2006、2012 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2 都市农业功能的测评

2.2.1都市农业用地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经济价值计算

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广泛应用于农田、城市绿地、土地覆被等方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15,16,17], 借鉴上述研究, 本文通过公式 (1) 与公式 (2) 分别求得2005年与2011年适合西安都市圈的都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当量, 其中, 鉴于西安都市圈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以及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重大作用, 确定1个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量等于当年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谢高地等[17]把中国陆地生态服务功能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与休闲娱乐等9个方面, 为使以上各功能更符合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内涵, 本文对上述部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算结果进行合并, 以突出都市农业特性, 其中把水源涵养与土壤形成与保护合并为水土保持功能, 气体调节与废物处理功能合并为环境净化功能, 食物与原材料供给合并为生产供给功能。园地取林地与草地均值 (表1) 。

公式 (1) 为:

式中:Eα为西安都市圈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粮食生产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 (元/hm2) ;k为西安都市圈小麦、玉米、稻谷、油菜籽等主要农作物种类, pk是查询《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获得并计算出的第k种农作物的全国平均价格, qk、mk分别是查询西安、咸阳及杨凌等地方统计年鉴获得的第k种农作物单产 (t/hm2) 与面积 (hm2) ;M为n种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

公式 (2) 为:

式中:Eij为第j类都市农业用地类型第i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单价 (元/hm2) ;eij为第j类都市农业用地类型第i种生态服务功能相对于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单元的当量因子;i为生态服务功能类型;j为都市农业用地类型。

2.2.2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栅格化实现方法

根据遥感解译得到的每个栅格都市农业用地类型面积和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 分别利用公式 (3) 与公式 (4) , 运用Arc GIS栅格分析方法, 测算西安都市圈每个栅格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以及动态变化状况, 实现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栅格化空间分布。

式中:Vn为第n个栅格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 Anj为第n个栅格第j类都市农业用地面积。

式中:kn表示第n个栅格单元的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变化情况, Vnb、Vna分别为研究期末及期初第n个栅格的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 t为研究时段长。

3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1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变化特征分析

运用Arc GIS地统计分析功能, 结合表1, 计算得到2005 与2011 年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各用地类型以及各区县的都市农业生态服务总价值。

(1) 2005 年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10.93×106万元, 2011 年达到16.33×106万元, 增加5.40×106万元, 总量增加明显 (表2) 。在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方面, 林地始终处于最高水平, 其次是耕地, 园地一直处于中间水平, 草地与水域相对较少。从变化量看, 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最多, 高达4.96×106万元, 占总变化量的80.69%, 其次是草地、园地, 水域基本不变, 耕地则下降0.10×105万元。内部结构的基本格局没有显著改变, 但变化趋势明显, 林地、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分别增加5.67%、2.88%, 园地、水域基本不变, 耕地下降最为明显, 减少7.73%。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对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影响最大, 水域最小, 园地、草地影响逐渐增加。耕地对都市圈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仅次于林地, 但城市扩张加速耕地的削减, 导致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 逐渐成为制约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态功能服务城市化发展的首要因素。

(2) 分析图2 可以看出, 两个时期西安都市圈各区县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以及单位面积都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量表现出共同的分布格局, 即都市圈边缘区县高于核心区县, 较高的区县主要是位于都市圈边缘区域的周至县、蓝田县、长安区、户县、礼泉县等, 较低的区县集中分布于都市圈核心区域的西安市市区、咸阳市市区等, 整体上呈现从都市圈边缘区县至核心区县逐渐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是边缘区县都市农业用地类型以林地、园地集中分布为主, 林地、园地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较高, 其次, 城市化水平均低于20%, 区县都市农业面临的城市扩张压力较小, 都市农业景观斑块面积大, 破碎化程度低;而核心区县以耕地集中分布为主, 耕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较低, 并且城市化水平均在50%之上, 建设用地集中分布, 耕地破碎程度加剧, 导致区县都市农业生态价值量降低。

3.2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密度空间分布及变化

运用公式 (3) 计算基于30 m×30 m栅格的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 利用自然断裂点法聚类, 并绘制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密度空间分布图, 如图3。 2005 年功能值密度高值区占都市圈面积的36.22%, 集中分布于都市圈南部秦岭山区、礼泉县北部及临潼与蓝田交界处;功能值密度中值区占9.17%, 礼泉县南部较集中, 并零散分布于周至县、户县、长安区境内;功能值密度低值区占36.58%, 广泛分布于都市圈平原区域。2011 年功能值密度高值区、中值区、低值区占都市圈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5.97% 、6.03% 、26.22% , 分别下降0.61% 、3.14% 、10.36%, 高值区基本不变, 中值区轻度下降, 低值区下降最为剧烈。同2005 年相比, 高值区空间分布总体特征不变;中值区在户县、长安区境内消失, 周至县内向平原区西部和中东部转移, 分布更为集中, 礼泉县境内向北部扩展;低值区在平原区的分布大量缩减, 趋向于零散化、破碎化状态。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密度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呈现都市圈边缘区域较高, 内部区域较低, 从边缘区至核心区表现出减少的空间分异特征;面积分布上以高值区、低值区为主, 中值区最少;在空间分布形态上表现出高值区分布较集中, 中值区分布较零散, 低值区分布范围广并呈现破碎化趋势, 2005 年至2011 年的空间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由于南部秦岭山区以及礼泉县北部的林地集中连续分布、人类活动影响小以及单位林地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高, 以致生态服务功能值密度高并且分布集中, 空间分布区域基本不变, 构成西安都市圈生态屏障。礼泉县南部、周至县北部部分区域以园地、草地为主, 生态服务功能值较高, 但空间分布面积少, 易于变动;都市圈平原区的中远郊农耕区以耕地为主, 并且道路、居住等非农业用地对耕地分割作用强烈, 导致生态服务功能值密度较低, 空间分布区域变动幅度大, 支离破碎状态越来越严重。

3.3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

运用公式 (4) , 计算栅格单元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程度, 根据结果并结合西安都市圈实际, 运用分位数法进行聚类分析, 当-0.1%≤kn≤-0.03%时, 为生态服务功能减少区域;-0.03%<kn≤0.001%时, 为基本不变区域;0.001%<kn≤0.1%时, 为轻微增加区域;0.1%<kn≤0.4%时;为中度增加区域;0.4%<kn≤1.5%时, 为显著增加区域。结合Arc GIS, 统计各类型区域包含的斑块数量并绘制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动态变化空间分布图 (表3、图4) 。

结合表3 及图4 可知, (1)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呈衰退区域比重为24.09%, 大致呈两个环状条带分布, 由乾县-礼泉中部-泾阳北部-三原北部-阎良中部-临潼东部-秦岭北麓平原区-杨凌构成的外部环形衰退带, 以及秦都-渭城-高陵西南部-临潼东部-灞桥-长安北部-雁塔-未央构成的内部环形衰退带。 (2) 基本不变区域所占比重为2.85%。零星分布于长安区、户县及兴平市交界处, 户县中东部、礼泉县东南部与周至县北部亦有少量分布。 (3) 轻微增加区域约占三分之二, 所占比重最高, 集中连续地分布在都市圈北部秦岭山区, 其次集中分布于由武功-礼泉南部-泾阳南部-三原南部-高陵北部-临潼北部构成的条形带上, 其他区县内以斑状或点状零散分布。 (4) 中度增加区域占5.20%, 除周至县中部分布面积较大以外, 多以点状形式零散分布。 (5) 显著增加区域占4.24%, 亦零星分布于礼泉、泾阳、三原、临潼境内。

4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时空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能够全面分析系统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18,19], 定量分析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其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是基础, 并且在较短时间内难以产生较大影响, 研究期内都市农业功能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人类活动。为研究人类活动中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以各区县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减少量 (y1) 、基本不变量 (y2) 、轻微增加量 (y3) 、中度增加量 (y4) 、显著增加量 (y5) 为母序列, 各区县2005 年至2011 年城市化水平 (x1) 、人口总量 (x2) 、GDP (x3)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4) 、第一产业产值 (x5) 、第二产业产值 (x6) 、第三产业产值 (x7) 、农民人均纯收入 (x8) 、农业机械化水平 (x9) 变化量为子序列, 计算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变化与上述因素的关联度 (表4) 。

从表4 可知,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4) 、农民人均纯收入 (x8) 、城市化水平 (x1) 、第二产业产值 (x6) 与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动态变化的关联度较高, 分别为0.626、0.620、0.617、0.612, 说明城市消费、农民收入、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建设在都市农业生态功能时空格局演化中具有主导作用, 但都市农业生态功能不同变化类型的驱动因素差异很大, 具体表现如下。

(1) x1、x2、x3、x6与y1的关联度为0.753、0.741、0.690、0.769, 表明城市化发展、人口增加、GDP与第二产业产值提高等因素是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口增加、城镇扩张、工业建设为寻求足够发展空间占用大量农用地, 导致部分土地丧失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2005-2011 年都市圈城市化水平增加6.21%, 达到44.44%, 人口总量增加将近90 万人, GDP增加近3 千亿元, 但建设用地占用农业用地面积约4.5 万hm2, 直接损失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约0.452×106万元, 其中位于都市圈边缘区的乾县、礼泉、周至、临潼、长安、蓝田主要是农村居民点增加、城镇建设占用农用地及林地转耕地为主, 而都市圈内部的兴平市、灞桥区、秦都区、渭城区、未央区以城市扩张、工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最为突出。

(2) x5、x7与y2的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804、0.727, 即第一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发展对稳定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位于都市圈的农业区域因占据优越地理区位更易于受到城市科学技术、教育培训、人才资金、消费需求的辐射带动, 因此都市圈农业易于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并且发展迅速, 农用地经济效益较传统农业显著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换。即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提高, 增强农业用地的可持续性,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得以保持。西安都市圈2005-2011 年第三产业产值增加1103.9 亿元, 设施农业面积与旅游观光农业面积分别增加约0.29 万hm2、2.2 万hm2, 如位于长安区、兴平市与户县交界处分布有大面积蔬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都市型现代农业, 农业土地综合生产率达10 万元/ hm2, 保持了农用地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

(3) x4、x8、x9与y3、y4、y5的综合关联度一直处于最高水平, 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现代化水平是都市农业生态功能改善的最主要因素。近年来西安都市圈城市居民的都市农业消费需求层次趋向于多样化和高级化, 促使农业用地结构不断调整, 传统大田作物用地大量转向苗木花卉、园林水果、生态休闲、牧业渔业以及生态防护林用地, 由于园地、林地、水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较高, 农用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显著提升, 周至、户县、临潼及礼泉县表现最为突出。农民为追求农业用地收益最大化积极转向上述农业用地类型, 表现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关联度较大的特点。农业技术革新提高农用地生产率, 保证了农产品的高产、优质, 有利于改善农用地耕作环境和土壤保肥能力, 避免农用地超负荷耕作, 减轻农用地退化及其由此引发的滑坡、塌方等自然灾害。

(4) x1与y4的综合关联度较高, 体现了城市化发展具有改善都市农业功能的作用, 主要原因是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增加以及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乡村地区对农业用地的扩张压力, 进一步说明了城市化因素对都市农业生态功能作用的复杂性。

可以看出, 自然分异是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格局形成及其演变的基础, 社会经济分异是重新调整因子, 区域人口增长、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等因素通过影响都市农业用地类型, 使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产生地域分异并不断演化。

5 结论

(1) 都市农业生态功能服务都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不同都市农业用地类型及不同区县的生态服务功能水平差异显著。2005-2011 年,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增加5.4×106万元, 林地生态服务功能始终居于突出地位, 园地、草地影响逐渐增加, 而耕地锐减制约了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水平的发展;都市圈边缘区县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普遍高于核心区县的空间特征基本不变。

(2)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值密度空间分异性显著, 不同功能值密度类型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差异明显。研究期间, 西安都市圈生态服务功能值密度呈现从边缘区向核心区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 功能值密度高值区分布面积与空间较稳定, 中值区趋于下降与零散化, 低值区分布范围广但表现出分布面积大幅度收缩、空间破碎化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3) 都市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2005-2011 年, 西安都市圈生态服务功能轻微增加区域集中于秦岭山区及北部条行带上, 衰退区域形成外部和内部两大环形衰退带, 基本不变、中度增加及显著增加区域多以斑块状、点状形式零散分布。

西安都市医院网吧合作协议书 篇2

编号NO.甲方:

地址:

邮编:

电话:

E-mail:

乙方:

地址:

电话:

联系人:

网吧文化经营许可证号:

户名:

开户行:

账号:

(以下单方称“一方”,两方合称“双方”)

双方经过磋商,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合作双方在各自服务领域的资源优势,共同建设“网吧广告平台”。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双方合作项目内容

1、甲()、乙双方在共同建设 “网吧广告平台”中展开深入合作,乙方提供本网吧电脑桌面平台、浏览器首页资源;并以书面形式授权甲方代理其广告事宜。甲方提供广告技术平台、广告内容等资源。

2、网吧广告平台主要形式为:乙方将甲方提供的广告内容在其网吧的电脑终端进行安装并且作为背景桌面,并把甲方提供的相应网址设为浏览器首页,设置视频点播等。

3、甲方承诺在合作期间支付乙方广告费用。

二、甲方的权利及责任

甲方的权利

1、甲方有权通过管理后台,对于广告的内容、排期等进行管理;对广告的投放情况进行监督;

2、甲方有权审核乙方的加盟条件,如资质、真实性、是否已为加盟网吧等,以确实是否认可其加盟请求。

甲方的责任

1、甲方保证在广告平台投放的广告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2、甲方负责广告技术平台的开发等技术支持,确保广告的正常投放;

3、甲方负责广告的招商。

三、乙方的权利及责任

乙方的权利

1、乙方有权根据登陆管理后台,对于广告在其网吧的投放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与了解;

2、乙方有权免费下载广告方案。

乙方的责任

1、乙方需在所有电脑终端安装广告解决方案,及相应设置;

2、乙方在业务开展后必须遵守诚信原则,保证广告投放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一旦不能达到标准,甲方有权不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并追究乙方相应的经济责任;

3、乙方一经签定协议不得与其他公司或个人以类似本广告平台的方式合作。

四、费用计算

1、甲方将根据乙方终端机器数量按每个投放周期向乙方支付广告费用;

2、甲乙双方以广告分成的形式进行计算,即根据乙方网吧可用终端机器数量统计,以每台终端机器每个广告投放月________元的单价进行结款;

3、双方统计以可用终端机器数量为准,甲方将不定期派遣寻检人员对乙方可用终端数量进行统计,并检查广告投放程度,如果没达到规定要求,甲方将不支付乙方广告费用;

4、如发现乙方有广告投放率没有达到标准的情况,甲方将不予支付广告费用,并追究乙方相应的责任;

5、甲乙双方每个广告投放月结算一次,结算周期为每个广告投放月的最后三天;

6、双方各自承担税金。

五、保密条款

任一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所获得对方的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指属于一方和(或)其关联企业所有,并被该方视为秘密的技术、财务、商业或任何其它方面的信息,其不为公众所知悉,能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且被视为秘密并采取了保护措施)应予保密,不得披露,且仅为执行本协议之目的使用。如违反保密条款,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六、违约责任

在协议期间,双方均应遵守协议,任一方违反本协议之规定,另一方有权以书面通知方式立即终止本协议,并有权要求赔偿实际损失。

七、不可抗力

1、不可抗力指双方在订立合同时不能预见、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事件。鉴于网络所具有之特殊性质,不可抗力亦应包括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发作、电信部门技术调整导致之影响、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在内的任何影响网络正常经营之情形。

2、若由于不可抗力致使一方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本协议,经书面通知另一方、本协议内受影响之条款可在不能履行之期间及受影响之范围内中止履行。

八、适用法律及争议解决

本协议的签署、效力、解释和执行以及争议之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因本协议引起之争议,应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一方有权将争议提交给————仲裁委员会,按照该会仲裁规则在_________进行仲裁。该仲裁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九、变更与终止

1、本协议自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有效期

_____年,经甲乙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生效。本协议到期后,双方如无异议,协议将自动顺延;

2、合同有效期内,如双方需要增加合作业务种类,双方可签署补充协议,作为本合同附件;

3、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后,以书面形式加以补充;

4、协议双方中任何一方欲变更、解除协议,必须提前一个月采用书面形式通知,口头无效。另一方在收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答复协商;若不协商,视为合同自动解除。由于协议终止带来的任何纠纷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5、协议终止期间并不影响合同规定之内的经济往来。

十、效力

1、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2、本协议的附件及补充协议,作为本协议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十一、附件

网吧文化许可证复印件。

甲方:

(签字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授权人:

日期:年月日

乙方:

(签字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授权人:

西安都市区 篇3

关键词:西安市 都市农业 农产品物流

1 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97元,同比增长17%;观光农业实现经营收益近10亿元;在农业部农产品例行监测中,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均为100%,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呈现喜人态势: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农民收入实现了八连快,目标考评实现了八连冠,多项指标和工作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列。据推测未来三年,西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由2010年7750元增加到1.55万元,农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将达到300亿元,都市农业2015年将实现农业增加值200亿元。然而,蓬勃发展的西安都市农业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西安都市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组织化的农户普遍缺乏

在农业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和农户联合起来的协同组织(如农协、合作社),而非农民个人。日本约有97%的农户加入“农协”,德国几乎所有农民都参加1~3个合作社,合作社保障了分散的市民农园在产、供、销和技术方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虽然西安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2009年已发展到353个,但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数只有20.7万户,只占全市乡村户数的20.5%;到2010年,农合经济组织覆盖率仅达到29.6%。再以环秦岭北坡观光农业为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家乐”近2000家,但生产方式大多单兵作战,一盘散沙,档次低,效益差。可见,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偏低,并不能满足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

2.2 都市农地经营规模偏小,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

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求逐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而我国现有土地分配主要是按照人口均分进行,这就导致农地经营规模偏小且过于分散。据统计,日本和韩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仅为中国的1/3,但它们的农地经营规模分别是我国的7.58倍和3.36倍;英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也与我国大体相同,但其经营规模达到我国的37倍之多。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农地经营规模仅是印度的55%、泰国的31%、巴西的0.69%。因此,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还是从耕地资源的禀赋看,我国的农地经营规模严重偏小。

国内外实践证明,都市农业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但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流转程序、流转条件等过分重视土地的保障性功能,农村土地的流转程序、流转纠纷的处理程序不够完备,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交易平台,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土地流转机制还不适应都市农业的发展,西安市也是如此。

2.3 都市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欧美发达国家拥有HACCP食品安全卫生保障体系,农副产品从生产到食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遵循一个统一标准。目前,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步子很大,提出了市有中心、区县有站,基地有点的“两级三层”检验监测体系规划,但由于工作刚起步,在区县一级检测手段总体落后,监管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形成从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体系,不完整的标准体系已不能满足都市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尤其是部分农产品生产者不按标准生产现象严重,生产厂商和农民故意违反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农产品市场秩序,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4 都市农产品物流落后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业物流的发展,据估计,仅生鲜蔬菜从采摘后到消费前易发生的质量的损失在发达国家达5%-25%,在发展中国家达20%-50%。而我国由于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等的支撑和带动,农产品一家一户的产销方式很难与消费市场实现有效的对接;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较单一,只有部分批发市场有冷库等设施;运输农产品需要具有冷藏设备的厢式车和专用车辆,但我国农产品运输车辆大多为敞篷车和普通运输车辆,导致每年有足以供养2亿人生活的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途中腐烂。这正是我国都市农业最薄弱的一环,西安的都市农产品物流也非常落后。

3 解决西安都市农业四大问题的对策建议

要提升西安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必须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课题组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如下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高度组织化的都市农业生产主体和流通主体可以使都市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渠道稳定性更强,农户的权益和收入得到保护。发达国家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帮助购买生产资料、提供技术和生产信息、销售农产品、提供资金帮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市的“菜园子”基地基本由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

因此,通过都市农业的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各种协会、农产品经纪人等齐心协力结成与农民紧密联结的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和流通组织体系,克服西安都市农业生产和流通主体规模过小、谈判能力弱等现实问题,提高其市场交易能力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3.2 完善都市农地流转制度

为保证都市农业发展所需的适度土地规模,西安市政府可借鉴国内外经验,一是加大农地流转的立法工作,使农地流转真正有法可依;二是培育和支持农地流转的中介组织,通过政策、税收和资金等扶持农地流转中介组织,引导农地流转方向和促进农地经营规模;三是制定有利于推动农地规模经营的财政和信贷支持政策,西安市的财政和信贷部门可以有意识地向具有规模经济的农业企业倾斜;四是创新集体农地流转方式,具体方式有出租、转让、联营、作价入股、抵押等。此外,还要完善农地流转的交易平台、完善城乡统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3 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政策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关系到人们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都市农业为居民提供食品或食品原料,所以都市农产品质量是否安全可靠非常重要。建议西安市政府首先要制定符合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则,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基础上,细化各环节的监管,将监管工作日常化,各项措施要简便易操作,既要严把质量安全关,又要为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

3.4 构建都市农产品物流体系

都市农产品物流很大程度上依赖完备和便利的基础设施,西安市政府一是规划农产品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加大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增强对农产品储运等设施的建设;二是推动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现代化,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信息化方面加快建设的脚步;三是加强交通运输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网络,为确保农产品的运输道路畅通无阻、货畅其流,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

与此同时,西安市还需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主体,鼓励农民、农业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国内外物流企业介入农产品物流市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1]孙沛.上半年我市农业发展成果喜人 观光农业收益近10亿 农民人均收入5997元[N].西安日报2012-06-11.

[2]西安都市农业三年将实现增加值200亿元[EB/OB].http:/www.shaanxi.gov.cn.

[3]史卫民.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与借鉴[J].经济纵横,2009(7).

[4]陈丹,唐茂华.国外农地规模经营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4).

基金项目:2011年西安市社科“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编号2011wl24)。

作者简介:

西安都市区 篇4

关键词:空间格局,产业-地域,都市农业,西安市

都市农业 (urban agriculture) 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兴起的, 是城市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产物。由于城市所处区位、资源赋存、国家体制、社会经济条件等基础与背景及研究视角的不同, 学者对都市农业的表述存在一定差异。美国由于耕地面积较大, 农业产业化较完善, 形成以农场为主要经营单位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德国都市农业属于社会功能型的都市农业, 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1];日本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半径2-3倍距离范围内的区域农业, 其都市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内[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20世纪90年代都市农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中率先兴起, 进而在国内主要大中城市中逐步发展, 并初具规模。结合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 在城市边缘区与间隙地带中形成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城市, 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持的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持续农业。

西安作为西北都市圈中最大的城市, 都市农业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 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3]。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 都市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西安农业发展现状, 构建出西安地域发展的圈层格局, 并提出适合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地域-产业模式, 旨在丰富农业地理学、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寻求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1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 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有“金城千里, 天府之国”之称。根据实际调研发现西安市新城区, 碑林区和莲湖区主要承担商业、住宅职能, 故而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区域为城市边缘区, 即未央区、灞桥区、雁塔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与周至县、蓝田县、户县、高陵县等6区4县。涉及面积10011 km2, 其中耕地面积25.55hm2。2010年研究区域内常住人口656.9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470.28万人。2010年生产总值2014.43亿元, 其中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227.1亿元, 占总产值的11.27%。

1.2 研究方法

区位商分析法是空间分析中用于计量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一种方法。它多用于计算某一地区、某一时段的现状优势产业[5], 对明确西安市农业现有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区位商分析法的计算模型为:

式中:LQij代表i区 (县) 农业结构内部j行业的区位商, i表示第i个区 (县) , j表示第j个产业。当LQij>1, 农业结构内部j行业在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 数值越大, 其优势越明显;当LQij=1, 农业结构内部j行业无明显比较优势;当LQij<1, 农业结构内部j行业处于相对劣势。

尽管在分析优势产业时普遍运用区位商分析法, 但该方法亦存在一个缺陷, 即如果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指数LQij从1/2提高到l, 就说明其比较优势指数提高了2倍。同样, 如果另一地区的比较优势指数LQij从1提高到2, 其比较优势指数也提高了2倍。然而, 两者之间的比较优势的差距却分别为l/2和1[6]。刘雪[7,8]等人用“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RSCA) 克服了这一缺陷。为更加科学地探讨西安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消除区位商分析法的缺陷, 本研究综合运用两种方式进行分析。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RSCA) 的计算模型为:

式中:RSCAij代表i区 (县) 农业结构内部j行业的现实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当RSCAij>0, 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农业内部的比较优势高于同一时期的平均水平, 反之则相反。且比较优势越大, 说明其专业化程度越高。

1.3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 (2001-2010) 、《西安市统计年鉴》 (2001-2010) 、西安市各区 (县) 农业局调研数据及历史文献资料。

2 西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农业发展空间布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西安都市农业发展迅速, 2010年西安农林牧渔总产值已达到227.1亿元, 目前全市已经初步显现出区域特色明显的“板块+地带”状发展格局。即以周至万亩猕猴桃、临潼万头奶牛、阎良万亩无公害瓜菜及秦岭北麓万亩旅游观光农业为主的“四大板块”;以阎良沿西禹高速果蔬产业带、长-高养殖鸡产业带、沿渭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临潼石榴产业带、高-临-蓝-长优质粮食产业带、临-雁-长花卉苗木产业带、户县葡萄产业带、周-户-长-蓝生猪产业带、蓝-周黄牛产业带及秦岭北麓有机蔬菜产业带等构成的“十大产业带”。“板块+地带”发展格局成为西安优质粮食、畜牧、蔬菜、果品等农产品的基本保障, 同时促进了西安都市农业的高效、集约与可持续发展。然而, 西安目前所形成的农业产业地带大部分仍属单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 其经营方式较粗放, 远未达到产业化发展, 产业融合度较低。

2.2 农业优势产业分布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地域资源环境优势配置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培育优势产业部门, 形成专业化生产地域、产业化生产方式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基于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 审视优势农业生产部门成为分析评价的主要环节。从2010年西安10个区 (县) 的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发展现状来看, 长安区、临潼区、周至县、蓝田县、户县等5个区 (县) 的农林牧副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均超过了25亿元, 而未央区、雁塔区的农林牧副渔及服务业总产值则不足10亿元[9]。

运用公式 (1) 、 (2) 计算西安各区 (县) 的优质粮食、有机蔬菜、果品、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优势产业的区位商及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 进一步分析优势农业产业部门的地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 在研究区范围内, 临潼区、长安区的区位商及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最大, 农业最为发达, 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农业专业化程度高;蓝田县、周至县、户县的农业比较优势次之;未央区与雁塔区的RSCA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为负值, 且绝对值超过比较优势最为明显的临潼区, 显示其农业完全无比较优势, 农业专业化程度低 (表1) 。

农业部门结构中, 优质粮食、有机蔬菜、果品、农畜产品和水产品在西安各区 (县) 的比较优势各不相同 (表2) 。优质粮食在每个区 (县) 都有较好的发展, 其中长安区、蓝田县、户县、高陵的RSCA均大于0.05, 即这些区 (县) 的优质粮食生产相对其他区 (县) 而言, 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 农业产业化高度集中, 表明西安优质粮食主要集中在西安市的远郊区。有机蔬菜RSCA的上下波动较小, 其中, 灞桥区、雁塔区、阎良区、长安区的RSCA均大于0.10, 即西安的有机蔬菜主要集中于城市中远郊地区。果品业在周至县的优势最为明显, 灞桥区、雁塔区、蓝田县次之, 与现有的果业生产基地位置基本一致, 位于西安的中远郊地区。农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较少, 一般分布在西安中郊的灞桥、未央和临潼三区。至于水产品则以未央、灞桥两区相对具有优势, 但总量甚微, 故未显现出优势。总体而言, 研究区中每个区 (县) 均具有2~3个优势产业部门, 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但农业优势度较低, 有较大的发展上升空间。

3 都市农业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内生动力

3.1 都市农业的外部机遇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西安将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的国际化大都市。适应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都市农业成为其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西安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都市农业也是现代化建设“活”的基础设施[10], 即其不仅为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支持, 同时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并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休憩场所, 对于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都市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1) 城市消费需求的增长。2010年, 西安市常住人口为847.41万, 根据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 到2020年, 都市区的总人口预计达到1280万人, 每年人均消费指数以16%的增长幅度大幅增加, 此外, 国际化大都市的提出, 也吸引了大批企业的进驻。二者对农业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既包括对都市农业的生产服务功能的物质需求, 也包括对都市农业的生态保育功能的精神需求, 进而急切需要都市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2) 农业自身科技进步。目前, 西安共有高等院校50个, 科研单位100个, 拥有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具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和科学创新能力, 大大的提高了农业自身科技进步的速度。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 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健康、科学的保障, 也是促使都市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

(3) 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未来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 产业融合能够使不同的产业或者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从而使产业边界逐渐模糊, 产生新的产业形态[11]。都市农业作为一个多功能性产业, 要求其满足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需求, 因此, 都市农业是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4 都市农业空间布局与模式构想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类型, 其地域格局与发展模式多不相同。运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卡尔·马克思的城乡一体论, 辛克莱尔的大都市边缘的“逆杜能圈”理论, 依据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年)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关于加快西安都市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 结合上述分析, 未来西安都市农业总体按照不同功能确定为三大地域圈层 (图1) , 形成内涵与形态各异的三类产业-地域发展模式。

4.1 都市农业发展的圈层结构

第一圈层称为近郊景观生态圈层。景观生态圈层主要位于距西安市中心10km到15km内, 也称之为城市近郊区, 随着西安大都市的发展, 该圈层地价逐渐升高, 农业用地面积逐渐减少, 交通日益发达, 与市区的联系更加密切, 因此该圈层的主要功能在于利用生物、环境自我循环等原理, 阻滞和吸收城市产生的污染物, 恢复城市的水域生态系统, 减轻都市农业的污染威胁[12]。景观生态圈层的主要农业类型为对交通、保质期、资金、技术要求比较严格的蔬菜、花卉和加工农业。由于该区域存在公园 (曲江寒窑遗址公园、运动公园) 、未开发或开发中的遗址地 (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 和绿地廊道, 可以将农业与公园绿地相结合, 形成环城游憩带, 达到减轻城市污染、净化城市水源、提供居民休憩地的目的。

第二圈层称为中郊规模农业圈层。规模农业圈层主要在距离城市中心15km到30km内, 包含灞桥区、未央区、临潼区、长安区大部分, 及高陵县、蓝田县、户县的小部分地区。该区域主要满足西安市的粮食、蔬菜、水产品的大部分供应, 以生产服务功能为主, 是西安市都市农业的核心区域。该区域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导, 无公害蔬菜基地、牧业饲养基地、果业生产加工基地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同时, 在不损害区域范围生态结构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加工农业、生态农业、籽种农业、设施农业。是农业产业化, 规模化发展的代表区域, 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第三圈层为远郊特色版块圈层。特色版块圈的范围介于规模农业圈层与西安市行政边界之间。该区域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经济不发达, 但人口较少, 地价便宜且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目前已经形成周至猕猴桃、户县葡萄、临潼石榴、长安优质粮食和秦岭旅游农业的特色农业版块。建议在原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 重点建设果业、蔬菜版块、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 扩大优势度, 同时发展以民俗村、疗养院、森林公园、采摘乐园、休闲农庄等为主的旅游农业和生态农业。

4.2 都市农业的产业-地域模式

都市农业产业—地域模式是指在农业地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与利用当地资源, 将优势产业与二、三产业相融合, 形成农业产业 (网) 链式发展的新型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地域空间和优势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13], 在结合西安现有优势产业空间格局的基础上, 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地域—产业发展模式。

(1) 特色地域空间模式。特色地域空间模式主要以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优势产业为核心, 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生产基地, 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模式。其中优质粮食基地主要集中在户县、灞桥、阎良、周至等区 (县) 。有机蔬菜 (或无公害蔬菜) 基地主要在阎良区的新兴街道、北屯街道;高陵县的湾子镇、耿镇;临潼区的西泉街道、任留街道;蓝田县的大部分地区;长安区的高桥街道、郭杜街办;户县的玉蝉镇;周至的终南镇、富仁镇;渭河沿岸及秦岭山北部地区。果品业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产业化分布, 主要集中几大基地:临潼石榴产业基地、周至猕猴桃产业基地、户县的葡萄产业基地。特色畜牧养殖基地则以奶牛养殖为主, 集中建设在临潼区及秦岭北麓。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则应主要在西安环城近郊带分布。同时在大力发展几大生产基地的基础上, 应结合高新技术, 提升共同的经济效益, 实现共赢的目的。

(2)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是指将都市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发展, 形成以都市农业为主的特色经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与工业相结合。主要是指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工厂、公司合作, 建立科技示范园, 大力发展加工设施农业, 形成标准化农业发展模式。西安的加工设施农业主要集中在环城近郊区, 如, 陕西杨凌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园就是其代表之一, 其建设充分体现出面向市场, 突出优势, 产业示范、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的作用。 (2) 与旅游业相结合。主要是指城郊地区的农民利用当地现有资源, 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业项目, 如农家乐、休闲农场、教育乐园等。西安地区的旅游农业主要集中于秦岭北麓, 目前已经形成万亩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带。应在现有以采摘活动、休闲娱乐为主要旅游方式的基础上, 将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植入其中,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从而促进西安旅游农业新发展。 (3) 与服务业相结合。主要是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 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农业经济活动与观光、娱乐、购物、餐饮等服务融为一体, 发展一种新型、生态的现代农业形态。 (4) 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将农产品和文化创意相结合, 使其成为高品位、特色化、艺术化的农产品[14]。此外, 农业可以与建筑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教育业等产业协同发展, 从而产生新的都市农业发展方向 (图2) 。

(3) 产业链 (网) 共享模式。农业属于经济外延型产业, 在其生产过程中, 与多种产业密切相关, 因此产业链 (网) 发展模式更加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其中产业链 (网) 共享模式要求农业产业形成公司 (农户) 生产和顾客需求共同构成的产业链。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发展, 构建农业经济平台, 从而促进都市农业产业链的扩展 (图3) 。

5 结论

西安都市区 篇5

来源:陕西日报2011-02-10 09:1

1一个城市不仅需要承载更需要创新,城市新区已经成为城市跨越和超常发展的样板和路径。

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咸两市接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至10公里的整体板块。

拓展:搭起基本构架 提升国际品位

长安,作为1500年前世界农业文明的中心,在盛唐时期就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

西安,在传统城六区的基础上,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为目标,加快推进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其主要构想是加快南北中轴线、渭河百里生态走廊、秦岭北麓山水风光带和渭北帝陵生态风光带建设,构建“一轴、一河、两带”的大都市基本架构。优化提升西安、咸阳主城区,加快建设洪庆、常宁、草堂、渭北工业区组团,发展壮大泾阳、三原、高陵、阎良、临潼、蓝田、户县卫星城,形成“一核、四组团、七卫星城”的城镇结构。到2020年,主城区建设面积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内,都市区人口1280万。

多样化、综合化、全球化的城市功能,是大都市得以拥有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原因。据世界大都市的建设经验,我国大都市在未来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要不断寻求各自准确的功能定位,不断形成具有国家意义的主体功能区,如京津唐都市圈成为国家政治管理和文化交流中心;长三角都市圈成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和国际经济中心;珠三角都市圈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另一方面,在不断集聚和整合城市独特功能的基础上,将形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贸易、航运、金融等多元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区域整体功能,最终带动全球服务功能得到相应提高。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要本着开放化、合作化的发展理念,服务化、互补化的产业结构,流动化、均衡化的社会管理不断提升国际化品位。对接: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

这是两座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的千年古都。一座是八水相绕的灵秀之地——西安,一座是山水俱阳的中国第一帝都——咸阳。2002年12月28日,在西安签订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被专家认为是陕西经济发展史上观念突破、体制创新的里程碑式重大事件。西咸一体化率先破题于2006年9月15日,这一天,西咸之间多年的电话走完“长途”,两市通过电话并网展开一体化进程。2010年2月21日,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暨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管委会在西安人民大厦隆重揭牌,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咸一体化从此进入大规模、实质性推进阶段。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西咸一体化入手,加快建设沣渭、泾渭新区两大板块。当西安在许多方面已经集聚了丰厚的基础之后,对咸阳的发展来说,需要更多的以国际化理念提升境界,以国际化标准确定目标,以国际化方式谋划工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创造出无愧于这个经济大融合时代的辉煌业绩,匹配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与建设。

根据《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咸阳市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彰显文化底蕴、集聚现代产业、建设良好生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快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开发,启动先进制造、临空经济、环保节能等十大组团建设,加快西咸快干道、沣渭大道等四横四纵主干道建设,把西咸新区打造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和适宜人居的生态田园新城。建立健全高效的共建协调机制,着力推进西咸同城化发展,加快西咸环线、轨道交通建设,强化公共交通、市政道路、渭河堤防标准对接,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力争在城建、通信、环保、金融等一体化上实现新突破。

提升:大幅推进国际化水平

国际化大都市又称“国际性城市”,是指那些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众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世界上享有某种盛誉,并对世界或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它有其不同于一般城市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经济实力雄厚。由于其中心地位和技术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在国际经济中参与度、竞争力和渗透力都较大。国际经济活动频繁,活动量大。由于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集中,国际资本流动量大,国际人员流动频繁,国际经营活动多发端于这些大都市,因而成为国际资本的制控点。第三产业发达。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产值比重看,都在70%-80%左右;而且门类齐全,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证券业、饮食业到现代的保险业、会计、广告、法律等职业性服务业,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如纽约城市群、东京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等。有某种历史、文化的超大影响力,如罗马、威尼斯等。是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结合点。由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际经济体系兼容,因而可把国内、国际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其金融中心、交运枢纽、通讯中心、加工中心、贸易中心的中介作用,实现对内对外双向辐射功能。

在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下,西安还需加快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提高国际通达性。积极推进高新区、经开区、国际空港、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航空基地、航天基地等重点板块率先突破、提升大都市经济综合实力。实施皇城复兴计划,搞好帝陵文化风光带、四大遗址文化带、古都历史文化带、秦岭山水生态旅游带建设,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科技、教育国际化合作,加大文化交流与融合,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策划和举办一批国际性重大活动,搭建向世界开放的重要平台,更多地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一流人才,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篇6

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布实施,使得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在国家层面布局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因此研究西安地区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方面的优劣势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1 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

对于国际化大都市的称法还有“全球性城市”、“国际性大都市”等,虽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来定义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化大都市有一些定性的描述,综合来看,主要是指要求“城市内人口的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级,经济总量大,国际知名度高,文化产业达到一定的程度,物流量,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国际交往密切的区域中心城市。”其表现特征为:城市功能国际化、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国际化、城市产业结构国际化、城市法规和管理国际化以及城市居民素质国际化等方面。

2 西安市空间布局现状特点

西安曾在1952年到1972年期间,进行了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在当时确定了西安城市性质定性为轻型的精密机械制造与纺织工业城市;在随后的1980年至2000年,西安进行了第二次总体规划编制,在这一次的规划中,提出了“西安是陕西省省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后应在保持古都风貌的基础上,逐步把西安建设成为以轻工、机械工业为主,科研、文教、旅游事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整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在随后的十五年里,西安进行了第三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在这次规划中,西安市政府突出了西安古建筑的保护,以古城为中心,降低中心人口密度,控制城市规模,对土地的使用要高效,进行区域的统筹协调发展,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以西安自身的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结合历史和现状,综合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损害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二是明确要求提高城市的建设标准,不能一味的上马大型工程项目,要提高规划水平,以保护古城为前提进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三是要求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以保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要满足城市的扩展要求。在经历了这三次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市政府吸取了大量的失败经验,其城市规划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着眼国际化大都市,也对西安市政府的城市战略规划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10年)明确了西安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以“九宫格”的城市空间布局,将城市的性质定位为:世界历史名城,中国西部区域中心,西部新的交通枢纽城市,世界闻名的旅游之都。

在西安的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中,逐渐对西安市的发展有了清晰的思路,那就是“单中心—双中心一体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单核演化向多核演化发展,外部空间演化由星状化结构、点式演化,沿着“点一轴”发展模式向串珠放射状、网络化结构均匀伸展,逐步趋向区域一体化。

3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3.1 优势分析

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旅游资源中大多数是人文旅游资源,可谓我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自然景色资源也非常有特色,西安是共分为9个区4个县,土地资源占地9983平方公里,秦岭山脉与渭水平原的独特的景观地貌形成了分明的界限,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让西安市拥有了独特的魅力。

西安是我国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科研基地,拥有人才聚集的科研机构三千多所,科研人员数量占到了西安市职工总数的26.5%,这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和工业化转变,已经形成了以八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如此优良的产业基础构成了西安市的城市竞争力。

西安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的交通枢纽要道,步入高铁时代后建设的以西安为发射点的一小时生活圈,打通了关中及其周围城市的快捷方便的大通道,关中的城市群和周围的省份将逐步显现出一连串的同城效应,再加上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公路的流畅运营,为西安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往来、物质互通、便捷客运能力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在金融体系方面西安拥有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组成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带头下良好有序的商业竞争形成了便捷的投融资环境。再加上西安活跃的商品流通市场,贸易发展迅速的各大商业圈,这些都是西安市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3.2 劣势分析

西安市由于位于内陆地区,开放的程度相比沿海城市要低一些,工业生产总值占比仅处于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的倒数第二位,城市生产总值的增加缺乏三驾马车的带动,居民消费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投资比例低,储蓄动力不足,这些都使得政府财政资金紧缺,因此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不到位,尽管有着强大的科研实力做支撑,当时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比率不高,因此科技对西安市的贡献率较低,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制约西安市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原因还有城市群环境因素,西安周围缺少经济实力强的能产生集聚效应的城市群,导致西安市发展动力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这一明确目标将有效的改善西安市的投资环境,政府部门也会努力提高办公效率来吸引投资,营造积极的投资环境还在于政府部门工作态度的转变,还有相关事项审批程序的简明化和提高政府机构的管理水准。

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优势产业的力量整合配套分工和基础建设,制定目标明确的建设规划,坚决有效执行既定行动方案的同时随时依据情势变迁做出调整配合,鼓励军民结合产业、中央地方结合产业,加快推动西安市工业发展进程。利用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吸引企业向园区聚集。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鼓励领头企业做强做大,坚持有重点有区别的发展策略,完善园区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加强资源共享网络的建设,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利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提高政府控制资本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

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引导西安市政府通过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土地、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支持力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根本性作用,同时加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抓住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良好时机,大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西安具有非常悠久的对外交流的历史,所以在新的规划中西安市政府对“关天规划”的定位,也是要大力推动东西部的合作及国际投资贸易。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先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来发西安的经济,推动西安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次,大力发展各类型的国际活动,例如欧亚论坛、世园会等,加强国际社会对西安这座古都的认识,加强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与就业增长机制研究[J].新西部, 2011.03.

[2]郭湘.从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看其再国际化大都市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5.

[3]房雷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J].新西部, 2011.03.

[4]陈雪明.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历史回顾对中国城市的展望[J].国外城市规划, 2003.18.

西安都市区 篇7

鉴于此,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 分析研究西安城市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现状, 提出产业优化调控对策, 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与长远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对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

多元回归分析法:它是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9], 即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其回归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①。式中, Y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X1、X2、X3分别是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 β0、β1、β2、β3为经济制度等其他因素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影响。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定:它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 是对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衡量, 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该模型的计算公式为[10]:undefined;β1=Ei|E-Gi|G= (1, 2, 3) ②。式中, β为产业结构偏离度;βi分别为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Ei、Gi分别为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和产业增加值;E、G分别为三次产业总就业人数和产业总增加值。β值越大, 表示产业结构越不合理。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它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一种衡量方法。计算方法为:设某区域划分为n个产业, 遵循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的研究结论, 将产业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并将这些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该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记为q (j) (0

1.2 数据来源

选取1996—2010年《西安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础数据。

2 西安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西安城市经济发展迅猛,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241.49亿元, 年均增长14.5%, 人均GDP达到5790美元。西安市产业结构升级明显,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6年的11.3∶39.3∶49.4演进为2010年的4.4∶44.6∶51, 总体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就地域空间发展而言, 各县 (区) 的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相同, 且第一、二产业演进速度明显高于第三产业。1996年周至县、蓝田县、临潼区和高陵县的产业结构为“一三二”模式, 长安县、户县、阎良区为“二一三”模式, 仅西安城区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模式; 2010年, 户县、长安县、临潼区、阎良区、高陵县产业结构升级为“二三一”模式, 可见各县 (区) 产业结构在不断演进 (图1、图2) 。西安产业结构的地域分布呈圈层结构, 核心圈层以服务业为主, 中间圈层以工业为主, 而外围圈层以农业为主 (图3) 。

横向比较表明, 2010年北京生产总值为14113.58亿元, 人均GDP为70251元;上海生产总值为17165.98亿元, 人均GDP为73297元, 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西安的4.4倍、5.3倍, 人均GDP约为西安的2倍。北京、上海的产业结构均表现出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西安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2010年, 西安第一产业比重为4.3%, 而北京、上海仅分别为0.8%和0.6%。目前绝大多数国际化城市第三产业比重都在70%左右, 而2010年西安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52.29%, 相差17.7%。与北京、上海相比, 西安市经济总量不大, 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第二产业演进趋势相反, 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差距较大。

3 产业结构量化分析

3.1 产业结构的多元回归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模型①进行分析, 得到回归方程为:Y=0.075+0.085X1+0.377X2+0.535X3。R2值为0.997, 接近1, 说明该回归方程数据拟合度较好;F=1296.948, 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说明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率均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增长关系。西安市三次产业增长率系数均为正数, 表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 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系数为0.535, 贡献作用最大, 说明西安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次之 (0.377) , 这与西安市制造业发达的现实状况是相对应的;第一产业作用最小 (0.085) , 西安市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定位, 其发展规划限制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决定了其发展带动作用较小。

3.2 产业结构合理化度量

依据式②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度量可知, 西安市产业结构偏离度由1996年的0.578降到2010年的0.405, 基本处于下降趋势, 表明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产业结构效益不断提高。但三大产业内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其中第一产业偏离度均为正数, 表明其内部就业比重较大, 产业效益较低, 大量的劳动力有待转移;第二、三产业为负值, 说明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 产业效益较好, 第二、三产业均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2010年西安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仍高达0.202, 产业偏离度较大;第二、三产业偏离度分别为-0.129和-0.073, 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表1) 。

与北京、上海进行横向比较, 3城市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处于下降趋势, 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2010年, 北京、上海产业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089、0.081, 西安则为0.405, 分别是北京、上海的4—5倍。其中,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差距最大, 是北京、上海的8倍和7倍, 说明西安市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较小, 其内部结构仍需优化, 应继续提高产业效益。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分别是北京、上海的5倍, 产业内部效益低, 劳动力急需调整和转移。可见, 西安产业结构偏离度虽有下降, 但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仍较大, 产业结构协调化仍需提高。

3.3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衡量

运用式③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 同样与北京、上海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三者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特点, 但整体发展呈稳步上升态势, 表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高级化程度逐步提高 (图4) 。三者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均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 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阶段性波动现象, 这符合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尽管2004年西安、北京、上海产业结构高级化值有所下降, 但产业高度化的趋势却呈现稳定上升的态势, 三者的波动趋势也基本一致。比较而言, 北京和上海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安。近15年, 北京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由2.47上升到2.74, 提高了10.8%;上海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由2.41上升到2.57, 提高了6.7%;而西安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由2.37上升到2.47, 仅提高了4.5%, 显示出西安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北京、上海, 尤其是与北京差距较大。主要是由于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高达84.1%, 而西安仅占52%。由此可见,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严重制约了西安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4 结论与对策

分析结果表明, 西安市经济总量大幅提高, 产业结构逐步合理, 但与国际化大都市尚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经济总量仍偏低、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高级化程度较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尤其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效益较低, 表现为工业大而不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为了使西安城市经济更快发展, 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亟待优化产业结构。

具体调控对策为:①积极做大经济总量, 尽快缩小与国际大都市的差距。政府应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等产业, 使第三产业能高速稳步发展;同时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提高工业产值。此外, 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速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提高第一产业效益, 以此来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逐步缩小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强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首先, 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区域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 培养服务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业, 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其次, 加快旅游产业结构从单纯的观光型向参与体验型转变, 深挖和拓展西安独特的旅游资源, 打造西安功能多样的旅游业, 包括历史人文旅游、绿色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宗教旅游等。第三, 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支持效应, 确保第一、二产业更好地发展。③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首先, 加快工业转变方式, 摆脱原来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其次, 做强做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光电子、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工程、新材料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第三,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培养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④重视第一产业内部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转变。首先,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 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如周至县是国内猕猴桃产业基地, 应大力发展这一优势产业, 鼓励果品加工业的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 扩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各县 (区) 应大力发展本地区特色农业;第三, 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obert.A.Carter.Innovation in Urban Systems: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Urban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1988, (22) ∶66-80.

[2]段霞.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调整之动向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5, (5) ∶65-70.

[3]高洪鼎.西安市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与优化重组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4]王溪桥.西安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互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5]Henderson J V.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3, (4) ∶275-341.

[6]郝俊卿, 曹明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2012, (1) ∶128-132.

[7]周茗.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9) ∶42-44.

[8]李敦瑞.上海产业结构演化的特征及趋势分析[J].产业论坛, 2012, (2) ∶177-179.

[9]张书礼, 师谦友, 周春明.转型期西安市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 (6) ∶504-506.

[10]魏昊星.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鄂州市产业结构研究[J].科学, 2009, (5) ∶83-84.

西安都市区 篇8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当今的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将会在周边兴建和改扩建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以便服务于社会,同时宣传健康的理念。数字化的场馆设施的建设应当是首选,因为数字化建设在体育场馆的新、改建及日常经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数字化设施的体育场馆,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各种比赛的要求,创造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还能拓展健身服务市场,有效地提升体育产业的形象,保障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数字场馆概念

目前对被处理的对象、事物或问题的信息进行数字量化的过程,称为数字化。数字化的目的是使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和数字网络,快速进行信息的处理,提高工作效率。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级表现形式。“数字场馆”就是用数字化的手段,借助于信息高速公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变革场馆传统管理方式,实现场馆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场馆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的全新体育场馆设施。数字场馆的基础在场馆内部各种业务均实现数字化,其核心就是要重视信息技术和体育场馆产业的结合,通过场馆数字化建设,促进场馆向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转变,改善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全民健身的洪流中来。数字场馆是今后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大趋势,必将影响今后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2 数字场馆建设的必要性

2.1“国际化大都市”对数字场馆建设提出要求

随着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陕西省政府制定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计划2009-2020》的进一步实施,在通讯、电子商务系统、全民健身信息平台、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形象及对承接国际性比赛的重要场所其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建设“数字场馆”等一批高水平的体育场馆设施是大西安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2.2“全民健身”呼唤数字场馆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生活方式导致的健康问题的挑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西安大批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设施的兴建,西安市民全民健身的硬件基础和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改观。当群众的健身热情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完善的信息服务必须跟上。这不但可以促进人们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场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大显身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丰富多彩的健身资讯和场所信息随时传递到人们面前,而且可以各取所需。这样,人们的意识增强了,才会把健身付诸行动。

2.3 新时代的体育场馆要求实现数字化

西安体育场馆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设施,近500余家,为迎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将会兴建大批高水平的国际级体育场馆。体育场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最大可能地吸引健身人群进入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成为了场馆管理者关心的问题。通过应用了各种数字系统的数字场馆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赛、管理、健身方面的信息自动处理、发布,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场馆的形象。

3 数字场馆建设内容

数字场馆建设的目标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技术,通过政务系统、场馆管理系统等数字管理系统,建立连接北京市各种体育场馆相关资源的管理网络,打造虚拟的数字场馆联盟,为政府主管部门、场馆企业、公众提供全面多样的人性化信息服务。数字场馆建设可以分为基础网络层、应用软件层和公共信息服务层三个层次。

3.1 基础网络层

基础网络层是实现场馆信息自动化、信息共享的基础,只有建立好一个完备的基础网络,才能实现业务系统的应用,打破信息孤岛。基础网络由接入网、中心服务器平台、场馆内部网构成。

3.2 应用软件层

该层涉及到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直接关系到场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应由场馆统一规划,分步建设。主要包括场馆智能化系统和场馆管理系统两大部分。场馆智能化系统由中心数字控制系统平台和外围系统比如楼宇控制、场地灯光音效、比赛计时计分系统、场馆新闻系统等。场馆管理系统是指帮助场馆实现行政、业务、人事等方面工作自动化管理的数字系统,包括场地管理、会员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库存管理、商品销售等多个模块,基本上覆盖了体育场馆日常经营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

3.3 公共信息服务层

网络技术是当前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网络体育场馆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发布、电子商务,对外提供各种场馆的信息,可以建立网上场馆,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将众多体育场馆资源、联合,形成全新的场馆联盟。体育场馆应用网络技术主要包括几个层次:建立场馆的网站,进行宣传;依托体育主管部门,建立连接所有场馆的行业网站,便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管理;通过网站和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电子商务。

4 西安市数字场馆工程建设的建议

4.1 深入研究数字场馆建设在新时期下的内涵

数字场馆建设的本质是场馆传统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管理模式的再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新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对于数字场馆建设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场馆引进和运用先进管理的同时,要注意从西安的实际情况出发,消化和吸收最新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不断调整和深化数字场馆建设内涵,使用数字场馆建设不断保持新的活力。

4.2 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领导,制订数字场馆的战略与总体规划

数字场馆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行业的主管部门应该迅速制定数字场馆建设的标准,做好具有战略眼光又有可操作性的符合的总体规划,同时增加对场馆数字化建设的投入。数字场馆建设要与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要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的方针。

4.3 加强培训,为场馆培养一批既精通IT技术又懂得场馆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工程是顺应时代发展工程,绝大多数体育场馆的经营者和员工素质不能适应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因此要针对场馆领导和员工,分层次、有重点地设计组织典型场馆、大学科研机构、专业咨询公司和系统集成商等专家资源为场馆提供培训服务,努力培养一批既精通町技术又懂得场馆管理的复合型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

4.4 培养一批深入体育行业的IT合作伙伴

要想保证数字场馆建设长期、有效的发展,必须寻找和培养一批深入体育行业,了解体育场馆业务流程,了解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以及健身爱好者需求的优秀的合作伙伴。

5 结语

在当今“国际化大都市”、“全民健身”的新形势下,对西安市场馆建设提出要求,新时代的体育场馆要求实现数字化。西安当从基础网络、应用软件、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开展数字场馆建设。同时,这一过程离不开行业主管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的综合性的工作与努力。

摘要:“国际化大都市”、“全民健身”的新形势下,对西安市场馆建设提出要求,新时代的体育场馆要求实现数字化。西安当从基础网络、应用软件、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开展数字场馆建设。同时,这一过程离不开行业主管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的综合性的工作与努力。

关键词:国际化,数字,场馆,工程

参考文献

[1]李建成,卫兆骥,王话等.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侯正华“.数字化生存”时代对建筑的影响[J].建筑学报,2000(3):54-57.

[3]俞传飞.想象.增值.质变一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建筑领域的阶段性划分[J].华中建筑,2001(4):45-46.

[4]邹旭楷等.Internet技术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利技大学出版社,1998.

[5]邹洪波.智能建筑与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发展[J].计算机世界报,1999(29):20-22.

[6]赵宏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2008(1):34-56.

西安都市区 篇9

1、文化产业集群的界定

文化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产业集群的一个分支,即把产业集群所涉及的领域由物质领域扩展到精神文化领域,将集群这种空间集聚形式应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来。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链上所有上下游的企业,包含了文化产业的五大主体——创意、制作、传播、服务和延伸。

2、形成机理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包括形成动因以及形成过程。文化产业集群除了传统产业集群的动因之外,还增加了以人的“创意”为核心的包含创意内核的物化产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过程的类型有:自上而下政府引导推动型;自下而上自发形成型;自发形成与政府推动相互促进型。

二、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对西安市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

2011 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明确批准为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北京是我国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西安是中华文化之都。古都文化作为西安最大最独特的优势资源,是西安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砝码。中华五千年在这里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西安的典章制度、历史遗存、文化影响举世公认,甚至是世界唯一的。1981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并且从国际趋势来看,文化上的竞争将是国家间最高层次的竞争。西安市在文化型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道路上,在充分挖掘资源票赋的基础上,不断打造提升文化产业,从构筑璀璨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出发,逐步将西安建设成为享誉国际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具体可通过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等渠道来实现。

三、西安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分析

文化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应从内中外三个层面来考虑,外层即是说区位优势条件和要素支持条件,内层是集群内部各单位的自身条件和产业链方面,中层是政府的相关支持性作用。

1、西安市文化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外层影响因素

西安是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2009 年6 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印发实施的《关中-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的发展首次从地方布局升格到国家战略层面,一跃成为与上海、北京并肩的、国家布局打造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2011 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2015年3 月底公布的“一带一路”战略纲领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给予陕西省的相关表述是,“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由此,也确定了陕西省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那么西安在对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就要发挥好交通枢纽作用,将西安在文化旅游、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发挥至极致,不断向西开放,使得西安以及与西安有合作的国家都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进而加速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

2、西安市文化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内层影响因素

文化产品类型的开发已呈现出较为可观的多样性。由于西安为汉唐文化的中心,在较长的时间西安市出产的文化产品过多集中于汉唐文化,从影视到文化工艺品,西安市的文化产品较为单一。但近年西安市的文化产品涵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关中民俗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文化产业的产业范围。 文化企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如果说陕西的文化产业聚集于西安,那么在文化企业这个层面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大型文化企业的出现和多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西安已经出现了一些大型文化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具有较强动力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目前,西安市已出现一些大型的文化企业,这些企业不但资产规模大,而且涉及的行业广泛,包括出版、传播、影视、休闲文化、工艺美术等。以陕文投集团为例,该集团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22 亿元,根据最近统计,总资产已达120 亿元,涵盖文化产业多个领域。另一个特点是文化产业的园区建设。由于文化企业的聚集,西安已经形成了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其中包含一个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曲江文化产业园区。这些企业的集聚和园区的初步形成,产生一定的规模经济,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文化产业集群生成和发展的中层影响因素

在文化体制试改革的大环境下,西安市纷纷出台文化产业政策。从2003 年6 月起西安市政府先后制订“以产业提升城市”的战略方向,出台了《关中-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6 项文件,给西安市文化企业在将来五年的进程指引道路。以上有关政策法规都为西安市文化企业集群的推进做出了保证。

西安积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国家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西安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 《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在人员安置、统筹社保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全面完成了西安秦腔剧院、西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说唱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电影公司等一系列市属文化企业的事转企改制。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促进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

四、基于国际化大都市定位的西安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1、明确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发展潜力,可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定位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应该走独具特色、与世界上其他国际化大都市不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西安要走既不同于综合性国际化大都市、又不完全是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的中间道路,逐步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具体内涵是以 “华夏祖庭文化”为根本,秉承人文发展理念,依托独特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以文化产业促进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力争到21 世纪中叶,使千年古都重新展现魅力与辉煌,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通过发展各类文化产业项目,可以帮助整个区域实现产业格局优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组织健全化;培育一批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创立一批现代与传统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型文化行业和文化品牌。使西安市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先进城市。

2、区域联动与集约发展

在文化产业的建设当中,务必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发展等的实际特征,尽可能破除生产要素、区域因素等所形成的不利因素,实现区域间高效、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并克服区域产业在相互联系时所产生的各种障碍,在既定时间、资源等的约束下,最大化的发挥出区域联动效应,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区域内所拥有的各类文化,挖掘其文化价值,打造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西安市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3、搭建文化企业与高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平台

以文化项目为纽带,搭建文化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合作的平台,重点打造曲江新区与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平台,使得文化内容和高科技手段迅速融合,提高文化产品或服务中的科技含量,实现高附加值。目前西安文化集聚处于多核孤立发展,并向多核轴带状发展阶段过度。根据文化产业的集聚区的空间发展的阶段,文化集群最终过渡到多核网络状阶段。因此,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有效利用现有资金,积极促进西安市目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有潜力的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高效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4、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协调

文化产业集群是通过企业集聚的方式逐步自发形成,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战略的集群是可以通过有意识规划发展而成。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合理的选取如下两方面要素:产业园区;关键企业。这两个要素在选取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特征,以期吸引大批的企业前来入住,最终构建成一个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一种主导性作用,政府部门要强化法制建设、加快体制改革、产业引导、政策调节、整合资源、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功能,从而构建起一套合理、全方位的文化产业。此外,应当尽可能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从而将先进的技术、优质资本等吸引到文化产业当中,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发展模式。

摘要: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我国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而文化产业集群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本文基于国家对西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结合西安市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分析,对西安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立森.西安市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翟琪栋.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集群现象研[D].苏州大学,2011.

[3]方敏.徐静文化产业集群研究[J].企业导报,2011(10).

[4]张振鹏,马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11(02).

[6]孟东方.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J].企业文明,2012(03).

西安都市区 篇10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因

不论是从西安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考虑, 还是就世界以及我国其他大城市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经验而言,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宣传思想工作都是一个明智之举, 有利于推进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实现。

1.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西安发展战略的要求

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约瑟夫·S.奈 (Joseph S.Nye, Jr.) 。“文化软实力”一词正是在“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党的十七大上,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表明,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

同样,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之间的竞争, 越来越多的体现为城市文化的竞争, 体现为城市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竞争。西安要走向国际化大都市, 必须增强综合实力, 提升西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因此, 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为核心和根本, 做好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

2. 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基于西安文化基础和优势的选择

西安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对比有关标准, 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有许多综合优势和基础条件。第一, 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唯一性。西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其历史内涵、文物遗存、文化影响举世公认。第二, 西安的旅游资源中国领先、世界一流。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 构成了西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三, 西安的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优势明显。科技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强大的科技教育优势, 为西安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宣传思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核心开展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借鉴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经验的结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 根据其发展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层次较高的国际化大都市, 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一类是发展层次较低的国际化大都市, 如香港、新加坡、台北、首尔。它们在国际上有很强的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 都很重视文化条件在国际化大都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而我国现在明确定位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有三个, 即北京、上海和西安。北京和上海是我国的一线城市, 也是较早开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这两个城市都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都提出增强了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与北京、上海相比, 西安刚刚迈出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要将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也必须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去实现。因此, 作为西部唯一被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 如何彰显自身文化特色, 在建设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 是摆在西安市宣传思想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复杂的系统, 可以分为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因此, 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 应结合各个层面, 找准着力点, 进行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

1.加强对西安文化资源优势的宣传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是西安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如何彰显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 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围绕西安的文化资源, 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宣传思想工作:第一, 依托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 进行西安历史文化旅游品牌、革命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等系列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第二, 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古都西安充盈着不胜枚举的名胜古迹, 这些有形的文化资源必须认真地加以保护。另外, 西安文化资源优势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种种宣传手段, 突出西安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积淀, 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2. 加强对西安城市形象建设的宣传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 有着自己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大力加强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的宣传力度, 打破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 将变化中的西安全方位的介绍给人们, 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又一主要着力点。具体包括:宣传西安的崭新城市规划设计, 使人们了解未来西安发展的格局;宣传西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 使西安“华夏古都, 山水之城”的形象深入人心;宣传西安重大特别是国际性活动和会议的举办, 比如西安世园会的举办, 使其成为人们认识西安的窗口。总之,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跟进脚步, 与时俱进, 将一个美丽精彩开放的西安形象推向中国走向世界。

3. 加强对西安城市精神和城市个性的宣传

培育自己独特的城市精神, 是西安走向国际大都市过程中形成强大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西安城市精神和城市个性的宣传, 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首先, 要在舆论导向上呼吁西安市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 尽快完成提炼西安城市精神的任务。其次, 西安城市精神虽然没有统一的说法, 但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宣传思想工作者应以各种形式担负起传播西安城市精神的重任, 让西安的城市精神在新的时代激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为这座美丽古城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 一个城市越有个性, 其城市形象就越鲜明, 就越能凝聚人心, 吸引人气。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任务, 就是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强调保持西安文化个性的重要, 并大力向国内外展示西安特有的“开放豪迈、气势恢宏、凝练厚重、雍容华贵、古朴典雅”的文化个性, 提升西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4. 加强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宣传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最直接的由城市中生活的人的素质表现出来。因此, 提高市民素质, 提高西安的城市文明程度, 也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目前, 与国际大都市的标准相比, 可以说西安城市文明程度较低, 市民国际意识较差。对此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具体包括:展开提高市民文化素养的宣传, 引导市民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大局着眼, 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做起, 让西安变得更加文明;展开增强市民国际意识的宣传, 引导市民改变固有的地域观念, 形成国际化思维和意识, 推动西安更快地走上国际化的轨道;展开增强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宣传, 引导市民树立自觉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意识, 呼吁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适当的渠道锻炼市民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 这样才能激发西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实现我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5. 加强扶持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宣传

发展城市文化产业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扶持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西安走向国际化大都市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宣传思想工作的进行, 应围绕如何把西安的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来做文章。具体包括:展开强化文化产业原创力的宣传, 引导文化产业各门类强化原创意识, 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性, 使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不竭的动力;展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质量的宣传, 引导各产业门类树立精品意识和服务意识,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做到厚积薄发;展开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宣传, 广泛宣传市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推动西安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景

西安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脚步已经迈出, 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 但我们的起点并不低。近年来, 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屡次得到中国和世界的认可。2009年西安荣登“城市之力———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全国十强城市榜, 被评为文化号召力之城。2010年10月西安跻身“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全国十强, 位列第六。2010年12月跻身十大“最中国旅游城市”, 成为“越独特越魅力, 越中国越迷人”的中国旅游城市代表。“2011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文化名城”评选活动中西安成为全球网民心中最中国十大文化名城之一, 排在第三位。这些称号的获得, 既体现了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果, 同时也一次又一次地提升了西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成为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城市发展的一笔笔无形财富。

展望未来, 伴随着宣传思想工作的一路长歌,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 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必将不断提升, 以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崭新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摘要:2009年西安被国务院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文章认为,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应以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为核心, 并提出了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和前景。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文化软实力,宣传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长乐.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1]张长乐.西安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2]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2]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3]鲍宗豪.文化精神: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J].科学发展, 2009 (1) :56-64.[3]鲍宗豪.文化精神:国际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J].科学发展, 2009 (1) :56-64.

[4]蒯大申.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J].社会科学, 2004 (7) :115-120.[4]蒯大申.论国际大都市形成的文化条件[J].社会科学, 2004 (7) :115-120.

[5]姚米佳, 杨锡强.刍论塑造西安城市文化品格[J].理论导刊, 2009 (1) :80-81.[5]姚米佳, 杨锡强.刍论塑造西安城市文化品格[J].理论导刊, 2009 (1) :80-81.

[6]曹爱琴.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95-98.[6]曹爱琴.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95-98.

[7]崔晓刚, 张文.把西安建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N].西安日报, 2010-04-23 (1) .[7]崔晓刚, 张文.把西安建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N].西安日报, 2010-04-23 (1) .

[8]段先念释疑:二线城市为何敢定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EB/OL].http://news.xatvs.com, 2010-10-12.[8]段先念释疑:二线城市为何敢定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EB/OL].http://news.xatvs.com, 2010-10-12.

[9]陈黎.最中国城市西安居第三[N].西安晚报, 2011-08-05 (1) .[9]陈黎.最中国城市西安居第三[N].西安晚报, 2011-08-05 (1) .

[10]西安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N].西安晚报, 2010-10-22 (1) .[10]西安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N].西安晚报, 2010-10-22 (1) .

[11]陈黎.西安跻身十大“最中国旅游城市”[N].西安晚报, 2010-12-29 (6) .[11]陈黎.西安跻身十大“最中国旅游城市”[N].西安晚报, 2010-12-29 (6) .

上一篇:电视播出干扰下一篇:直流电机的保养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