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工程

2024-05-03

金属材料工程(精选十篇)

金属材料工程 篇1

一、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知识面广、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创新和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 同时, 富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为此, 我们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如图1所示。

该体系的特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1.夯实学科基础, 强化工程文化,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2.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 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 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

3.引入“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机制, 与企业共建课程, 选择性地引入一些知名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 邀请企业专家对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培训, 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主讲专业前沿讲座课程, 充实授课内容。

4.增加企业学习环节, 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学习, 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 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 激发学习兴趣, 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增强工程意识, 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的工程训练, 指导毕业设计, 参与学生的培养。

5.加强课外培养环节, 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与资格证书考试, 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赛, 进一步强化、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6.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学生访问交流, 到海外大学或企业参加交流学习或短期实习, 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实习基地参加实践等活动, 认定学分, 鼓励支持学生走向海外、拓宽视野, 注重以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该课程体系共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提高专业的认知为目的, 主要包括《教授论坛》、《校友讲坛》和《新生研讨课》。《材料起源、发展及未来 (教授论坛) 》是由学院资深教授、院士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材料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 通过讲授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实例, 激发同学的专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方法和创新能力。“现代冶金与新材料校友讲坛”通过邀请材料学院毕业的校友以及其他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名家, 向新生讲述自己大学成长的心得、成功的经验等。“新生研讨课”则以小班研讨的形式, 通过精心设计研讨问题, 采用讨论、辩论、会议、实验、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新生研讨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 授课过程成为教授和学生共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第二层次:以积累专业知识, 夯实专业基础, 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主要由“主干课程”、“专题研讨课”、“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倡导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实践的主动性, 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特别开设了 《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技术 (1-3) 》和《大学生科技实践》等实践类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制备、宏观及微观组织与性能基本测试方法以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技能, 以及与时俱进的高科技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在内的多项实验,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系统地完成实例操作和结果分析, 以书写小论文和现场答辩的形式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理念, 对提高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从研究型和工程型两个方面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层次:通过企业共建课程和在企业的工程实践, 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我们聘请一部分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指导学生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形式, 参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特别是与企业共建了一系列课程, 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目前, 在建的有《材料科学概论B》、《材料表征技术A》、《热处理工艺学A》、《金属塑性成型工艺A》、《现代冶金与新材料 (校友论坛) 》、《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等课程。

以《热处理工艺学A》课程为例。我们邀请了上海热处理学会理事长顾晓文先生作“热处理新技术和热处理行业动态”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热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题, 讲述工件热处理的发展目标、技术要求以及考核指标, 同时介绍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热处理工艺、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等方面的差距, 对我国当今先进热处理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同时, 邀请上海大学兼职教授艾伯纳工业炉 (太仓) 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稼生和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吴飞先生分别作“热处理工业炉行业动态和大型热处理设备”以及“热处理工业炉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专题报告。这些报告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技术现状、未来的技术需求和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拓宽了材料学子的视野, 加深了对学科发展的领悟。企业专家结合工程实际中的案例具体分析, 能更有效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力的补充。

《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是针对材料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职业生涯培训课程。该课程通过聘请外企 (如刀具行业世界第二大公司美国Kennametal公司) 资深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部门经理担任主讲, 同时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进入公司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更接近企业,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为今后更快地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提前做好准备。经过4年的课堂教学实践, 已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 (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教学形式多样, 教学手段先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工程实践应用结合紧密等) , 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除课程体系的整合外, 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及对企业联合培养等的要求, 还相应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更新了授课内容, 改革了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 以适合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以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以工程实例为核心, 把知识点与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2)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重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 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 (3) 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 (4)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 (5) 改革考试方法和考核机制, 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能力和道德的培养, 要求学生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具体为:具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力, 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 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 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 能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这些能力和道德规范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灌输就能得到培养和加强的。我们通过聘请有影响的外企、国企、民企和自主创业企业的校友, 在《现代冶金与新材料 (校友论坛) 》、《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等课堂上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具备的素质, 讲授一些基本的沟通、演讲等理论知识。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则通过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友寻访活动”, 通过对校友的访问, 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 锻炼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还可以使他们了解金属材料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从而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

针对“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工程实例, 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及讨论、实验室验证实验及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在《材料科学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讨论、资料查阅、实例分析, 使学生了解提高金属材料强韧性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固态相变》课程, 在计算机机房中授课, 在课堂中进行导读和总结, 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并且增设综合实验以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综合实验中“教”、“学”互动, 按照“拟题→设计方案→审核方案→实验→讨论分析→完成报告”的模式进行。采用以上多层次的教学手段,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认识,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进行材料研究的能力与素质也大有裨益。再如:《金属物理性能》课程设置基于“热膨胀法测钢铁材料相变点”的项目训练及讨论环节, 让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通过热膨胀测量、金相制样及观察、显微硬度分析等手段, 实现对所提供材料的相变特点及组织结构分析,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专业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还特别注重通过学科的交叉和多门已修课程的相结合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力求在围绕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 将工程应用、科研前沿和理论进展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例如,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课程, 把本教研室的感应表面处理的科研实例与教材中的“表面热处理”章节的讲解相结合, 让学生不仅仅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 还可以把活生生的应用实例以及部分研究思路的细节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探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企业的工程实践

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我们选择了一批在行业领域颇具影响的外企 (如:山特维克材料科技公司、肯纳飞硕金属有限公司、艾伯纳工业炉有限公司等) 、国企 (如:宝钢、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工艺研究所等) 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基地。这些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各类有效的培训,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生产和工作一线的机会。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活动, 一方面, 学生们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 学生们为企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活动, 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 在大学里学的不仅是知识, 还有自学的能力。在企业中实践, 加深了同学们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 拉近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 使他们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 增长了才干, 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成才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使他们较为深刻地领悟到,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 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 减少磨合期的碰撞, 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 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 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 驶向成功的彼岸。虽然在实践过程中, 同学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 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但这些经历恰好鞭策了同学们回到学校后更加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 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 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 检验自己的知识, 锻炼自己的能力, 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对经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对培养优秀的工程师是有前途的, 更是一个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手段。

摘要:作为第一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的本科专业, 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转变教育理念, 在吸取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 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金属材料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篇2

所属类别:工学 > 材料类 学年: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开设院校数量:33所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材料热力学、金属学、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技术、金属材料学、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设备、计算机在材料工程中的应用。

专业概况 开设院校

教学实践

包括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设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冶金、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制备、金属材料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环境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通过综合合金设计和工艺设计,提高材料的性能、质量和寿命,并开发新的材料及工艺。

就业方向

1.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

2.掌握金属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3.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型和加工工程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经济管理知识;

4.掌握金属材料制品的检测、产品质量控制和防护措施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具有金属材料的设计、选用及正确选择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初步能力;

6.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金属材料工程 篇3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 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同比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技工荒。自1999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渐渐形成了“大学生过剩”的局面,而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专业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跟实际严重脱轨,使得行业技工严重缺乏,这两者之间形成了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改革迫在眉睫。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

宿迁学院于2002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14年6月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建立宿迁学院,确认宿迁学院为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办学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宿迁学院作为1999年后成立的普通本科学校亦在重点改革的高校之列,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本院重点学科更是进行培养模式转变的重点。

2.培养方向的转变

《决定》中所提出的本科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是单纯地将原先的二本、三本院校转变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即专科院校。专科教育跟本科教育相比还是有本质上区别的,并且培养出来学生的质量相较于本科院校也有着一定的差距。

2.1 专科院校的培养方向

高职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技能型”人才,它是高职专科“产品”规格的最基本定位。概括地讲,高职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技能”一般是指将某项技术应用于特定生产过程的能力,它是在技术系统中完成某一环节或某一方面的应用与操作体系,因而它与技术相比具有单一性、预定性、重复性与物化性的特征[1]。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包括五个方面[2]: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侧重点是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以高校学生毕业后求职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2.3 职业教育本科的培养方向

高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在生产的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生产状态。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的程度,而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因此,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并不是要放弃理论知识的传播,而是要在其基础上加大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3.“3+1”、“2+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本科院校教育通常是四年全日制式教学,即本科四年时间全部在学校接受课堂式的高等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部分和实践课程部分。据对各大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的各大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专业的实践课部分所占比例相较于理论课程要少的多,并且多数实践课程一成不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创新性,跟社会实际应用脱轨。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旨在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的教学理念。

“3+1”/“2+2”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的四年全日制在校教育方式转换为3(2)年在校+1(2)年企业实习的形式,即将理论教学集中在前三(两)学年完成,最后一(二)学年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流培养[3]:学习成绩较为优异、有意向考研的学生,可以加强理论课學习,做好进一步深造的准备;实践能力较强,希望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技能训练,本科毕业设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在校内或者校外完成,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可以采用学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的形式。

4.新型培养模式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金属材料工程作为材料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及时甚至超前地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人才[4],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宿迁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作为学院重点培养的专业,自2002年建院以来历年的就业率都高达95%以上,但跟各大应用型高校一样,存在着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能与企业要求相匹配的问题。因此,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进行教育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应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衔接,强调学习基础理论与增强实践能力相结合,才可以向社会输送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科技专业人才。

宿迁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计划2014年在部分新生中实施“3+1”或“2+2”的培养方式。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课时压缩的方式,对最初的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定的修改:(1)理论课程设置方面,删除一些陈旧课程,删除一些课程中的陈旧知识;对于一些理论性过强但又脱离实际应用的课程,适当减少课时、降低要求;对于将来工作岗位中经常用到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可以适当地增加课时。(2)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将各门课程中所设的实验进行调整改造并统一起来,建立实验教学的系统化;实验分为基本技能实验、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材料与工艺实验、材料分析与检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等;整合并优化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数量和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开展了大型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主动性。

在1-2年的校企联合培养方面,宿迁学院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活动,联系了当地从事金属材料生产研发的企业,以产学研互利互助为筹码和他们签订实习协议,承诺协助他们在实习学生中优先选拔新员工,派遣优秀教师与企业进行全面合作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申报、新产品的研发。我们在校内建设了实习基地,引入经典研发项目,模仿企业工作环境、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安排未找到接收企业的学生在校内基地进行实习。在宿迁市领导的强烈要求下,宿迁学院金属材料教研室还成立了宿迁市金属材料研究院,金属材料专业的全体教师都参与到了其中,并吸纳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在校生参与到研究院的在研课题中去,不仅锻炼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学生将来的继续深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5.结束语

普通本科院校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即将开始,宿迁学院作为教育部规划内的普通民办本科院校亦处在一个重要的改革期,而金属材料

工程专业作为本院重点发展的工科专业是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专业之一。“3+1/2+2”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有着传统培养模式不具备的优点,并且比较适合对实践要求较高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因此,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施新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可以让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提前掌握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培养更“实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华光,崔现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与专科的主要边界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學报,2010,01:10-14.

[2]王玲玲,叶文宪.大众化教育阶段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与任务[J].江苏高教,2010,04:45-47.

[3]顾翔,王杰华.网络工程本科专业“3+1”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23:93-96.

金属材料工程 篇4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哈尔滨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重点特色专业, 省级重点专业, 所在的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可接收博士后进站从事科研工作。主要培养从事金属材料设计、制备、组织性能分析、材料液态成型及加工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生产开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重大改革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有幸成为黑龙江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此, 针对“卓越计划”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 增大实践教学学时及力度。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中最生动、最关键的一环, 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部分, 与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也是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研究、研究生深造的前提和基础,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地位尤其重要。

针对卓越工程师背景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要求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技能训练科目, 在实验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着重论述了技能训练科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实施的方法、过程及取得的成效, 为促进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

二、技能训练教材建设

传统实验课程的主导思想就是为了对课堂上所授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巩固和加深。多采用验证性实验为主, 采用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和实验录像等方法, 甚至有些实验还局限于理论教学范畴。实验内容陈旧, 与实际生产脱节。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技能训练科目在传统实验课的基础上, 贯彻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方案制定、以及工艺制定等方面以学生为主, 指导教师进行答疑及指导。

在技能训练科目中选取的实验内容中一部分与球墨铸铁生产有关, 并制定了球墨铸铁生产综合实验指导书。选取实验内容有:球铁成分、球铁型砂、芯砂混制及造型工艺, 球墨铸铁的熔制, 球墨铸铁的热处理, 球墨铸铁的金相组织观察, 球墨铸铁的力学性能测试。所涉及的课程有金属学原理、热处理工艺、造型材料、合金熔炼、金属材料学、现代金相、材料物理性能、铸造工艺学等课程, 有些实验内容在课程的专项实验中进行过演示实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材料相关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了更多的先进生产技术, 在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的编制过程中引入最新的生产工艺、设备, 注重有关行业标准的学习及使用, 可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尽快的进入角色。例如在金相组织观察实验中, 将球化率、球化等级、石墨球大小等级等检测方法的国家标准附录教材中, 实验前让学生预习, 实验中能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执行, 熟悉企业产品、理化检测流程, 了解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另外, 在教材建设中引入实验设计方法、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定实验方案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以灌输、模拟、演示、实验录像、验证为主, 在实验中, 学生按照实验老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 甚至学生不能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很多实验教学采取小组循环做某个实验的形式, 教师重复指导, 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设置的技能训练科目, 采用综合实验的形式, 实验内容灵活多变, 力求结合生成实际。实验前, 理论课老师进行专题讲解, 实验课老师精讲实验内容及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并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每个实验过程, 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例如, 在球铁生产综合实验中, 学生在实验中要完成炉料配制计算、混砂、造型、铁水熔炼、球化孕育处理、浇铸、炉前快速检验、球化等级评定、金相试样制备、热处理工艺制定、力学性能测试等实验内容。并且进行工艺、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联分析, 充分理解金属材料专业理论知识。材料的成分设计和工艺设计 (包括制备工艺和处理工艺) 都与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密不可分, 通过技能训练科目可以掌握球铁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制备、加工、处理、组织结构、性能和应用的全过程、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四、实施过程

传统实验课中以实验课教师为主, 通过实验课老师的讲解及演示完成实验教学内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技能训练科目的指导教师采用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相结合, 教授、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相结合的形式, 充分发挥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及经验丰富的教授帮带入行较浅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 以及教学传承作用。传统实验教学一般采用循环分组的形式, 技能训练科目也采用分组的形式, 但采用平行分组的形式, 即每组学生的实验流程一致, 但每组学生的试样材料的成分不同, 处理工艺不同。每组10人, 配备两个指导教师 (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 , 每组同学的实验内容不同, 并且做到每个学生至少持有一个试样。每组同学的试样组合在一起就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实验内容。不同组学生的试样组合在一起, 就能组成一个实验体系, 该实验体系能够反映材料成分、工艺、组织和性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能够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 本实验中要求学生制备出QT400—18、QT500—7、QT800—2等不同牌号的球铁, 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 让学生进行制定实验方案。首先让学生了解不同牌号球铁所要求的基体组织, QT400—18的基体组织为铁素体组织, QT500—7的基体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混合组织, QT800—2的基体组织为珠光体组织, 然后根据要求的基体组织选取合适化学成分和合金元素。另外, 球墨铸铁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皮下气孔, 在本实验中选取不同水含量的型砂进行生产试验, 让学生了解生产中型砂检验方法及皮下气孔控制方法。再者, 在球墨铸铁生产中, 球化处理工艺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本实验设计中开设了不同球化处理工艺、不同球化剂加入量及铁水保温时间对效果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炉前快速检测方法。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三角试片观察球化铁水质量, 并且增加了热力学法检测球化铁水质量, 与现代工业生产技术保持一致。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既训练了专业技能, 又可验证以往所学理论知识;既可以熟悉、了解先进的仪器设备, 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 进行深入理论研究, 加强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激发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研究的兴趣。

五、考核方法

实验操作现场考核, 动手实践能力;在操作现场考核中, 着重考察学生制定实验方案的合理性,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待实验的认真态度, 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实验报告书面评价, 实验报告包括每个学生写一份试验报告及每组学生共写一份综合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书面评价中, 着重考察学生的试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答辩考核, 考核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效果。在提问答辩考核环节, 了解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所学的知识, 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考。最后, 对每小组的实验情况进行点评, 指出优点和不足, 利于学生进步。

六、教学效果

在技能训练科目中, 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形成了涵盖材料设计、材料制备、材料处理、组织观察、性能检测的全流程、全方面的学生实践内容, 形成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知识能力, 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在提问答辩环节, 有的学生说要是这样的实验课早些上, 我们的专业理论课会学得更好;有的学生说, 学校应该多开些这样的课, 这样课使我们的学习更有激情。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技能训练科目开课时间在第7学期末, 为期为2周。技能训练科目的时间较短, 学生不能充分、深入的进行实验分析, 技能训练任务需要提前布置,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技能训练科目时间短, 任务重, 指导老师和学生经常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实验;另外, 实验经费紧张, 有部分实验设备陈旧, 现正拟采用学科建设经费及制定相关政策逐步解决, 保证后续实验教学改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小华, 胡宗智, 黄才华, 丰平.金属材料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4) .

[2]汪冬梅, 凤仪, 刘家琴.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3 (1) .

金属材料工程毕业生自我评价 篇5

我感觉我的大学生活过得还是很充实的,在其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不光学识还有做人。

大学中我活泼开朗、乐观向上、适应力强、勤奋好学、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坚毅不拔、吃苦耐劳、勇于迎接新挑战,较强的团队精神。

我具有坚实的金属材料操作和数据处理、计算技术,尤其是***测绘仪器和****技术。良好的识材、自我评价网 http:///ziwopingjia/用材与分析能力,睿智果敢,善于发现并总结问题,及时纠正错误、调整方案。

我还具有刻苦的钻研精神,加强学科交叉,善于活学活用,突破陈规,形成以纵带横、以横促纵的纵深领域发展势头,以解决各种工程中的疑难问题。

金属材料工程 篇6

【关键词】工程材料;房建工程;策略

房建工程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机械费用、材料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工程材料造价用占房建工程总造价的比重很大,已经超过了全部造价的一半。因此,在房建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应该造价控制人员应该重视材料造价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降低房建工程成本的主要方面,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一、房建工程材料管理的重要性

房建工程材料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工程材料所在的比例角度来说,工程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材料费用占工程总费用的比例最大,约占建筑工程总成本的62%-65%,也就是说,如果一个2亿的工程项目,其工程材料成本降低一个百分点,将会降低200万元的工程造价,因此准确确定材料价格,是确定房建工程造价的前提;其二,从工程造价定额的组成角度来说,房建工程造价中的机械费用、人工成本的计取与调整通常都是固定的,而工程材料价格相对灵活,对房建工程的造价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未计价的材料与可调整差价的材料,如果控制管理不合理,即便是费用计取再合理、工程量计算与定额套用再准确,也会导致工程造价失真,严重的影响整个房建工程的造价控制。

二、房建工程材料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众多建筑企业在工程材料的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材料使用没有系统的方法,随意性较大,管理混乱;管理方法落后,工程材料采购时机掌握不好,仓储不科学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采购不科学。房建工程在采购工程材料时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建设单位对属于自身采购职责内的建材没有做预算,或者预算过于草率;一些没有签订购货合同或者签订的购货合同不够完善,甚至出现暗箱操作等不规范行为,降低工程材料的质量要求;没有制定采购计划,或者采购计划过于草率;由于工程材料的价格相对星灵活,但是一些建设单位没有掌握合适的采购时机,增加工程成本。

(2)材料领用不规范。房建工程材料领用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建设单位进行材料领用的过程中,并实行内部控制措施,也没有制定消耗定额,任意发料和领料,致使房建工程经常存在随意超额领料的状况;个别单位与材料人员串通一气,开假发票,给房建工程的造价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对低值消耗材料或者周转材料等,在出账后就不闻不问,这种粗放型的管理,致使这些工程材料发料后难以收回,徒增工程成本。

(3)材料储存不合理。房建工程材料储存存在的问题包括:工程材料任意堆放,分区不清,也没有明显的标识卡,造成现场材料的乱用、混用,增加材料成本;材料储存时,并没有采取防潮、防盗、防火等措施,导致石膏、水泥等易潮物品变质,如果发生火灾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整个房建工程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4)施工过程不严谨。在房建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材料成本控制问题更多,例如,一些施工场地没有遮风挡雨的工棚,致使有的材料因为浸水而变质;没有进行现场分区,工程材料任意堆放;施工现场平面布置不合理;有的工程材料需要二次倒运,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基于工程材料的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1)强化造价控制管理意识。在房建工程中,工程材料造价基层核算单位是项目经理部,该部门对工程的效益具有非常大的责任,对整个房建工程的经济效益的影响甚大。由于房建工程具有投资大、施工周期长、管理负责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建筑企业的领导应该重视工程材料造价控制,增强“效益”、“成本”的意识,对工程材料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一方面,要求管理者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工程材料控制计划,确定支出费用的标准与范围,责任到人;另一方面,要求所有员工自觉做到确保工程质量、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提高投资经济效益。此外,制定完控制计划后,应该认真的贯彻落实到房建工程的所有环节中,相关的财务人员应该将发生的工程材料费用及时登帐,按年度、季度、月和计划进行对比,尽可能避免超支的状况发生。

(2)强化材料采购管理。材料采购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控制材料采购价格,房建工程在采购材料之前应该先进行市场调查,以材料质量为前提,货比三家,合理的采购工程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对于通用的低廉工程材料,应该采用业主直接定价采购、供应商或者生产厂家直接报价采购、询价采购等方式,再通过现场报价、电话询价、传真报价、网上询价等方式确定材料的价格;对于数量相对较低、支出较小的工程材料,应该从物资供应的货款承付方式、供应商信誉、售后服务、采购中间费用、供货价格、供应质量等方面进行考虑,保证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的竞争优势;对于适量多、支出大的工程材料,虽然这类材料消耗较大,但是其市场资源与生产厂家也相对较多,因此这个工程材料选择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公平竞争,实现工程材料的有效控制;其二,工程材料运费控制,材料运费控制包括两个方面,即装卸费用与运输费用,其中运输费用在运费中的比例相对较大,其运输方式与运输距离直接影响工程材料的价格,所以在进行材料运输之前,应该先做好科学的组织工作,如果材料质量相近,尽量选择就近采购,然后选择经济的运输方式节约投资成本;其三,材料储备费用控制,材料储存应该尽可能控制在最低程度,应该从施工进度、施工阶段、时间、资金等方面,确定满足实际需求的最少进货批次与最小进货量,尽可能减少资金占用,根据施工进度制定合理的材料使用计划,降低材料储备,同时还应该注意避免出现停工待料的状况。

(3)签订合同时尽量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房建工程的施工是一项长周期的过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其材料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保障施工单位的正常施工和房建工程的施工质量,并且为了保障供货方与施工方的义务和权利,施工单位在合同中应该增加有关风险条款的内容,对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巨大的重点工程,应该在清单报价的基础上,明确一段时间后应该随市场信息价格进行调整。此外,在合同中还应该明确的解释和说明不可预见、不可抗力等因素。由于工程材料的市场价格灵活,为了减少双方对于材料价格的变动产生的争执,施工单位在采购48小时内,把材料采购意向书送至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派遣专门的人员和施工单位共同确定材料价格,然后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此外,当施工单位选定材料供应商后,在进行签订供需合同时,一方面应该考虑减少供货啥的成本,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评估自身能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应该将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适当的转嫁给供货商,尽可能的做到“双赢”。

(4)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市场的发展,工程材料的更新速度逐渐的加快,这就要求造价人员对负责的材料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对材料的管理流程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断的强化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建筑企业打造一支技术化、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占取预算审查工作的主动权,对施工方利用新技术存在的重复计取、多次计取的费用进行调整,从而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此外,房建工程的领导者应该以清廉的作风远离各种诱惑,以法律的意识防止诱惑背后的陷阱,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房建工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致使工程材料在房建工程的造价构成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致使工程材料的造价控制成为整个房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材料造价控制的重要性,重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证房建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工程材料造价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卢秋香.建筑材料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5);154-155.

[2]田延生.浅谈设备材料采购与工程造价控制[J].城市建筑,2010(15);153.

[3]方德席,姚跃群.浅谈建筑工程材料价格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风险管理[J].广东建材,2013(1);88-89.

[4]覃宇英.浅析建筑工程材料造价的有效控制[J].科学之友,2010(6);78-79.

[5]张海东.基于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材料管理环节造价控制的分析[J].城市建设,2012(12);88-89.

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篇7

1 进行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1) 学校发展要求进行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高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随着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金属材料工程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涉及到的高、精、尖技术越来越多, 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显然不符合我国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 作为培养高、精、尖人才的高校, 在向社会供应人才方面负有极重要的责任, 只有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高校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2)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设置需要改革目前, 大多数高校对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设置还处于传统模式, 金属材料工程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需要教师和学校科研队伍在尖端领域进行大量的研究, 提供成果作为学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依据, 而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到这点, 进行专业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3) 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特色专业的支持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 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无特色, 师资力量不够强, 学生实践不够多, 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势必要在专业能力、竞争力上弱于他人, 从学生发展需要角度讲,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 进行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途径

(1) 分析当前教学形式并确定专业改革的方向发现目前专业设置和教学中的问题, 是确定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首先, 学校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学习效果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 结合全国范围内优质专业建设的典型, 对本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的系统性、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等进行客观分析, 得到关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的基本概况, 找到教学中的问题, 从专业设置、师资、学生学习、学校条件等多角度分析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找出根本原因所在, 作为专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例如, 从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出发修订金属材料工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等。

(2) 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金属材料专业及教学分析和改革方向的确定, 设计、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包括基本的两方面, 一是对技术型、科研型的人才的培养, 另一种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全面的素质提高方案, 前者可以由教师参与实行。根据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合理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任选课和素质教育的比例;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要求任选课中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艺术类课程, 增设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课程和反映金属材料工程学科前沿的课程, 使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更趋科学、合理, 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 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金属材料特色专业建设目的的根本途径。在高校中,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学校教学水平, 也决定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能够达到的高度。因此, 学校应该从改善师资队伍入手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如,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 科学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 完善梯队结构, 以保证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 重点扶持创新人才的成长, 领导本专业进入先进水平, 对骨干力量提供条件到国内外先进院校进修培训、考察;建设和完善教研室活动制度, 形成教学研究的氛围, 真正建立专业课教师的传、帮、带制度, 扶持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3 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始终以学生发展要求为建设的基础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应该始终以学生发展要求为基础, 即在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多角度都考虑到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调查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构想, 从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将使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现从课程设计到课堂、从教师讲课到学生学习、从科研成果到实践应用的一体化的专业改革, 而这种改革将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起到最终的影响。

(2) 立足于学校实际进行特色专业建设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应该立足于学校实际, 任何脱离实际的构想都是空想, 任何脱离实际的改革都会失败, 如果学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一味以成功学校为典型, 照搬照抄, 而不重视本校的优质资源和劣势, 很可能由于本身的优势没有得以利用而又缺乏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 专业建设和改革势必失败。

(3) 以学生成长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高校是否能履行其社会职能, 由高校输出的人才是否能在社会上有所贡献为标准, 则一个专业建设的成果, 应以该专业学生的成长为标准。科学的分析和改革是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步骤, 而调查学生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发展, 是评价专业建设效果、发现专业建设中的问题的唯一方法, 只有以学生成长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指标, 特色专业建设才可能真正获得成功。

4 总结

综上所述, 金属材料工程作为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 在各个高校建设中都有所发展。社会的进步为高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 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必须。要建设特色专业, 学校应对当前的教学进行评价, 确定改革方向, 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 以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方法。重视以学生为本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贾淑果.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09) .

[2]周安若, 曹鹏军.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和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7) .

[3]黄彩敏.金属材料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 2014 (02) .

金属材料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初探 篇8

在国内,金属材料类专业作为优势学科的本科院校很多,每年培养出的大量的人才,除了很少一部分科研院校有需求外,剩下70~80%都是企业需求,尤其是钢铁企业。那么钢铁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本科人才呢?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人才,也就是技术应用型的本科人才。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不管是“985”“211”,还是地方性的院校,都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型的复合人才。造成了目前此类人才大量充斥在企业生产一线,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而且使企业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对其后续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此类矛盾特别突出,这也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2012年9月8日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作了题为《用科技创新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1]。他指出,河北的钢铁产业当前必须加大培养引进专业科技人才力度。张省长所提出的人才不仅需要创新型人才,也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河北省教育厅特意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金属材料工程教育试点班,来探索此类专业职业教育本科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更好的服务。

通过企业调研,走访职业教育专家,多次召开校企研讨会,重点参考了企业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我们制定了如下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支撑它们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了人才培养的初步探索。

1 基于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基于此,为了有别于研究型院校对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制定了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金属材料加热、轧制成型、机械设备维护等领域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经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在本科专业学科的基木规范的基础之上注重人才的岗位性和职业性要求的本科人才,要求他们具有本科底蕴,实践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3],基于此理念,我们制定了如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黑色金属材料成分、组织结构、生产工艺、环境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通过黑色金属压力加工的应用技术开发与设计,能够从事绿色钢铁压力加工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并开发新的黑色金属压力加工生产工艺。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

2.1 知识结构

(1)掌握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需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政治知识,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等现代先进科学知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知识,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人际沟通等必要理论知识。

(2)掌握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需的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基础、金属学、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需的加热炉、型钢生产、板带生产、轧钢机械、控轧控冷、轧钢自动化等轧钢专业知识。

(4)具有初步的清洁生产、生产管理、经济核算、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5)了解轧钢新技术、新装备的知识,掌握与钢材生产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知识。

2.2 能力结构

(1)具备轧钢机械设备识图、制图能力及分析轧钢设备构造原理的能力。

(2)具备从事轧钢生产主要岗位操作能力和生产事故分析、处理的能力。

(3)具备金属材料的设计、选用及正确选择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初步能力。

(4)具备研究开发新工艺和设备的初步能力。

(5)具备轧钢厂生产、设备管理的能力。

(6)具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分析和检验的能力。

(7)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

2.3 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正直诚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2)文化素质:具有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能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职业素质: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学习新技术、收集信息、科技协作与知识转移能力;具有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身心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能适应岗位对体质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能够处理突发事件。

由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可以看出,试点班重点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能够完成生产线的技术管理、技术难题的解决、技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技术改造等具体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都是围绕着钢铁企业的轧钢生产进行培养,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非常强,使学生接受教育过程过程中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规划有着明确的方向。

3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最直接体现[4],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最重要的课程支撑。

我们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时,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结合自己本专业特色,提出了“一核,五驱,一线,三层次”的设计思想,“一核”是指紧紧围绕培养工程师这个核心理念不动摇,“五驱”是指五门专业核心课作为驱动,“一线”是指以项目实施为主线,“三层次”是指课程实施时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人才三个层次依次递进。最终制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项目安排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本专业核心课程有以下特点:

(1)项目实施贯穿于整个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分三级、二级、一级三个层次。项目体系由三个级别的十几个项目组成,将二级研究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三级研究项目。三级项目随核心课程模块中相关课程进行实施和完成。二级项目和每个三级项目具有独立的研究设计内容、考核节点、考核评分标准,设计报告和演示汇报等。二级项目机械课程设计、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板带轧制规程制定安排在相关课程之后,在学期期末单独进行。最后学期,由老师给每位同学安排一个一级项目,完成作为一个未来工程师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思想在整个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在体系中没有看到专门的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这些内容都已经融入到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了。

(3)这些项目的实施我们有必备的条件。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自己的优势,如其他院校不具备的E-轧钢,也就是我们独有的板带计算机模拟轧制、棒材模拟轧制、加热炉模拟加热,利用这些软件和现有的各类轧机,完全可以满足各个项目的实施。

摘要:作为金属材料工程教育试点班,不仅肩负着为钢铁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也将大大丰富和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有鉴于此,我们针对金属材料工程教育试点班,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培养要求,并且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设置了有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教育,项目教学,CDIO

参考文献

[1]张庆伟.用科技创新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C].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2012(1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3-0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金属材料工程 篇9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 鉴于以住宅为主的房屋建筑渗漏严重的问题, 政府主管部门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狠抓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的渗漏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然而, 近年来建筑工程特别是住宅建筑的渗漏率却呈明显抬头之势。据专家介绍, 北京市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心成立4年多来, 所承接的有关住宅屋面、地下室、厕浴间和外墙 (含窗户) 等防水工程质量 (主要表现在渗漏水问题上) 的案件, 已占到建筑工程质量总案件数的25%左右。为什么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们现在的防水材料无论是品种、技术指标还是工程设计应用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后, 建筑工程尤其是住宅工程的渗漏率却不降反升呢?原因当然很复杂, 但与目前住宅防水工程材料设计选用档次偏低不无关系。在此, 我们结合过去两年本社开展的防水材料工程应用调查所获得的相关数据作一分析。

在所调查的建筑类别中, 住宅建筑与工业建筑、一般民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在建筑特点、防水选材上有较多可比性。两年调查显示, 在这4类建筑中, 防水工程选材上防水卷材占主导地位, 均占到60%以上。因此, 本文选取防水卷材在上述4大类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比较。

根据2007年度调查中对37种受调查防水材料平均施工单价的统计排序结果, 在常用卷材中, 国家鼓励发展和应用的SBS、APP改性沥青卷材, PVC卷材, EPDM卷材, 以及因施工便捷近年发展迅速的自粘沥青卷材价位较高, 我们将其归类为中高档防水卷材, 而国家政策限制发展和应用的沥青复合胎卷材和聚乙烯丙纶复合卷材价位较低, 我们将其归类为中低档次防水卷材 (见表1) 。

对上述7个品种、两大档次类别防水卷材在住宅建筑、工业建筑、一般民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比例进行了统计对比,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2006年, 住宅建筑防水工程选用EPDM、PVC、SBS、APP和自粘卷材等5个中高档次防水卷材品种的比例合计为26.41%, 比其他三大类建筑的防水工程选用这些材料的比例都低;而选用沥青复合胎和聚乙烯丙纶等2个中低档次防水卷材品种的比例合计为28.94%, 比其他三大类建筑的防水工程选用这些材料的比例都高。2007年, 虽然住宅建筑防水工程选用5个中高档次防水卷材品种的合计比例升至42.62%, 但这个比例在所比较的四大类建筑防水工程中仍然是最低的;同样, 虽然选用2个中低档次防水卷材的合计比例降至11.38%, 但这个比例在所比较的四大类建筑防水工程中也仍然是最高的。

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总体来说, 住宅建筑防水工程相比其他几大类建筑的防水工程, 设计材料选用档次偏低。

住宅工程防水设计材料选用档次偏低, 与我国长期以来对住宅防水工程重视不够, 住宅设计中防水工程造价占建筑总造价比例偏低, 以及近20年来房地产市场化后开发商有意压缩住房建造成本等因素都有一定的关联。在实际应用中, 普通住宅屋面防水工程是按现行《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5—2004) 中“一般的建筑”即Ⅲ级防水来设计的, 防水层设计使用年限为10年, 低于Ⅰ级防水的25年和Ⅱ级防水的15年。虽然在2006年颁布实施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GB/T 50362—2005) 中, 将A级住宅的屋面与卫生间防水层设计使用年限提高到了15年, 但在整个评定体系中, 作为住宅耐久性中很重要的性能之一的防水性能, 一共只有20分, 只占评定性能总分值1 000分的1/50。防水性能评定项目分值低对开发商成功获得A级住宅性能评定项目的制约作用不大, 也就不会引起开发商的足够重视。其后果是造成住宅渗漏居高不下, 消费者投诉增多。

金属材料工程 篇10

金属材料系列课程有“金属学与热处理”“工程材料”等,是面向全学院及全校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成分、组织、性能及改性方法等,具备正确选材和工艺分析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类、材料类的工作奠定基础。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合作能力、分析及创造能力等方面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一、金属材料课程在工程素养培养方面的现状

1. 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过分重科研、不重视教学;教学中注重短期目标不重视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长期素养的培养。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高校评价体系导向偏离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学的贡献在职称评定、晋级晋职等涉及教师个人利益方面微乎其微;教师缺乏在教学中进行工程职业素养培养的动力!

其次,是不少教师本身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等工程素养方面的能力缺失!教师专业教学重心偏离工程实际,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工程实践性环节的实际功能相对工程需要存在明显差距,造成学生受体工程素养的先天缺失!毕业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弱,不能充分体现专业教学最突出的工程特性,培养出了大量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之下的竞争,无法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的要求。

再次,教学和实践环节课程内容设计上具有缺陷,主要表现在理论教学设计和实践环节的匹配性不足,难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平台和空间!

2. 学生方面

自从高校扩招后,教学质量严重滑坡,与国家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表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学生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在当前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学习的目的变为了就业谋生而不是毕生追求的事业!

其次,学生缺乏课程知识探索的主动性,不重视课程实验。考试成了课程学习的唯一被迫动力,而不是掌握知识、创新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本系列课程属于基础课程,概念抽象,学生本身对这些大篇幅的概念、原理缺乏兴趣,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之自我约束能力差,管不住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课,悄悄用手机玩游戏、看电影。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能轻松地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又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一个值得反复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再次,学生缺乏工程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合作实验能力。同组做实验往往是其中少数同学做,其他同学无所事事,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欠缺,实验报告互相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对待科学实践的严谨作风急待提高!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工程素养致力于工程技术领域专业人员必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知识本身。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因为一个螺丝钉引发的故障导致火箭在升空后73秒后爆炸解体,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惨痛事故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二、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建立以工程素养为核心的金属材料系列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1. 建立师生工程素质模型

(1)对于教师,首先,要从制度和机制上,使教师重视教学,使教师将本科教学作为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自己的天职。应该使优秀教学质量奖、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不仅与职称评定、晋职晋级挂钩,而且应该加大力度,与科研成果并驾齐驱。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激励模式才能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开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根本之举。其次,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树立教师风范,使广大教师秉承优良传统,厚德养学,德业并举,严谨治学,精于学术,潜心教学,教书育人,使教学成为教师毕生追求的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师说》的作者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温家宝同志指出,古人在论述教师的职责的时候,很注意将“传道”摆在第一位,所谓“传道”,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知识”是可教的,但是人格品质,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就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所以,高等院校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始终把“传道”放在首位,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于学生,教师需完善和改革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表现在重平时、重创意、分散考核。教师要尽量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少指责。

2. 师生共建教学及实验方法模式

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为目的,这里讲的是专业基础理论之外的教学艺术和方法。教师积极挖掘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等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形结合动画,总结对比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对本课程感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讨论式教学,就是结合生产实际和教学内容选定讨论题,学生经预习后,学生代表作中心发言,然后展开课堂讨论、完善答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这种形式激发了师生开动脑筋去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式教学就是用图解分析、列表类比、实物教具等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我国教育界历史上,孔子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启发诱导,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叶圣陶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其意思也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超越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3. 师生教学成绩综合评价模式

抛弃过去单一成绩的素质要求,重视师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师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及课堂教学效果,更侧重于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参与能力。

教师要及时关注科研动态,用新的科学理论和科技知识丰富教材,确保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学到最新鲜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过程,消除单一成绩考核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素养逐步提高。

4. 师生课程实践及创新推动模式

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教师带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并亲自到相关的实习基地、工厂去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实际生产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课程实验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等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以满足企业需要人才的能力要求。

5. 师生双向激励模式

以共同提高师生工程素养为研究切入点,采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师生教与学的内在动力,实现师生双向激励,互相促进。以工程素养为核心,重视师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师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大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然而,大学生工程素养的形成并非是知识的简单综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它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内化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形成具有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特征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以满足当前用人单位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国家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摘要:针对目前本科毕业生普遍欠缺工程素养的问题,研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为目的,将工程素养思想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以满足现代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工程素养,教学方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文,黄文,赵全友.Multisim仿真的数字逻辑工程素养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62-65.

[2]孙宇坤.浅谈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J].消费导刊,2009,(01):153.

[3]仝美娟,同志学,郭瑞峰.如何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及综合能力——《机械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05):62-63.

[4]李虎杰,崔春龙,陈廷方.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03):14-17.

[5]汤彬,李双寿,梁志芳.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中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9):204-207.

[6]李艳丽,苗景国,单丽梅.高职工科学生的热处理工程素养培养实践与探索[J].职业教育,2016,(08):179-180.

[7]许萍,刘慧敏,贾瑞灵.“工程材料”绪论课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1):110-111.

[8]齐东春,刘章军,雷进生.基于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01):115-118.

[9]武小梅,王星华,刘艺.基于实训教学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133-134.

上一篇:光刻材料下一篇:积极反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