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讨论

2024-05-01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讨论(精选十篇)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讨论 篇1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定义

各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完全一致。美国研究和应用公允价值概念比较早, 一直处在世界相关研究的最前列, 可以追溯的最早定义出现在《会计辞典》里, 该著作是由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艾里克·L·柯勒于1952年编著发表文献综述了“公允价值”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定义, 被他定义为是“公平合理的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的定义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热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0年2月颁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给公允价值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 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 (或负债) 的买卖 (或发生与清偿) 的价格。”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 指在当前发生的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出于正常的商业考虑, 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尽管各国定义有所不同, 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纵观美国、国际及我国对公允价值定义的修订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 终于在FASB和IASB的联合推动下, 取得了共同认可的定义。

通过总结可以得出公允价值定义由模糊到清晰的演变规律:第一, 公允价值计量项目范围在扩大, 从仅适用于资产, 扩大到适用于资产、负债和权益等。第二, 公允价值计量目标“脱手价格”变得明确, 从不合理的“买入价”到唯一的确定的“脱手价”目标。第三, 有了明确的公允价值交易时点。从难以核定的“当前交易”, 转变修改到了“计量日”。第四, 凸显出了公允价值市场性。从小范围的“买卖双方”变为广范围的“参与者”作为主体, 直至定为“市场参与者”。第五, 公允价值交易虚拟性增加。定义中的表述词由“预期能够收到”到“计量日的假定交易”。第六, 公允价值交易的公允性增加。定义中的表述词由“非关联”、“非强制、非清算”, 再到现在的“有序交易”。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定义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对评估对象在各种条件下与评估条件相匹配的合理评估价值的抽象, 即对评估对象相对于当事人各方的地位、资产状况及资产面临的市场条件的合理评估价值的抽象。它是评估人员根据被评估资产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及其自身的条件, 对被评估资产客观价值的合理估计值。上述定义并没有对资产的公允价值究竟面临什么样的市场条件进行说明, 但在资产评估最基本的4个假设中, 有3个是对资产拟进入的市场条件的一种假定说明或限定, 我们可以把这3个假设看成是资产评估对资产公允价值所面临的市场条件的假定。这3个假设分别是:

(一) 公开市场假设

公开市场假设是指待评估资产能够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 从而实现其市场价值。公开市场是指具备充分发达与完善的市场条件、有自愿的买者和卖者的竞争性市场, 在这个市场上, 买者和卖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彼此都有获取足够市场信息的机会和时间, 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都是在自愿的、理智的, 而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 资产的交换价值受市场机制的制约并由市场行情决定, 而不是由个别交易决定。

(二) 持续使用假设

持续使用假设是指资产将按现行用途继续使用, 或转换用途后继续使用。由于持续使用假设是在一定市场条件下对被评估资产使用状态的一种假定说明, 在许多情形下评估结果 (即被评估资产的公允价值) 并没有充分考虑资产用途的充分替换, 即并没有考虑资产的最佳用途, 因此在这样的市场假设前提下, 资产的评估结果只对特定的买者和卖者是公平合理的。

(三) 清算假设

清算假设是指资产所有者在某种压力下被迫以协商或以拍卖方式强制将其资产出售。由于清算假设假定被评估资产处于被迫出售或快速变现条件之下, 因此, 与在公开市场假设和持续使用假设前提下同样资产的评估值相比, 被评估资产的评估值通常要低得多。从上述假设中可以看出, 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面临的市场条件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较为完善的公开市场;第二类为尚未具备完善交易条件的非公开市场。

会计与资产评估中公允价值的异同分析

(一) 两者相同之处

1.公允价值计量对象的全面性

会计中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即资产有公允价值, 负债也有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同样包括资产和负债的内容, 如企业整体价值评估中也包括负债的评估。

2.交易和交易双方的假定性 (虚拟性)

会计和资产评估中的交易都具有虚拟性。虚拟的交易和交易双方代表的是市场共同的期望或评价, 而非特定个体的期望或评价。特定个体的期望即使再真实, 也不能代表和反映市场对它的期望或评价, 而在以市场经济、全球化经济等为特征的今天, 特定个体的价值应由市场评判并在市场活动中实现, 一切应以市场为导向。

3.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可加性

井尻雄士 (1975) 指出, 在历史成本会计下, 根据定义, 资源A和B合在一起的历史成本就是A的历史成本与B的历史成本之和。然而, 不论是会计还是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 通常没有这种可加性, 整体的价值不一定等于各部分价值之和。缺乏可加性意味着各资产必须被多次评估, 以得到一个恰当的评价。

4.公允价值概念的动态性

会计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公允性都具有动态性。公允价值的动态性质是指它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公允价值是个相对的概念, 资产的条件和市场条件都会随时间的变动而变化, 因而公允价值就具有了动态的特点。

(二) 两者区别之处

1.前提条件不同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一种资产计量属性, 它是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它的作用是客观反映持续经营中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既是一种行为目标, 也是一种价值目标, 它的作用在于明确资产评估的行为方向和工作目标。资产评估是在交易假设、公开市场假设、持续使用假设和清算假设等前提下进行的中介活动。从大的方面讲, 资产评估的各种结果应该与评估的各种假设前提相匹配, 而不仅仅是与资产的持续使用或正常市场条件相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比会计中公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宽得多。

2.市场条件不同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公平市场, 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既包括了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 也包括了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由于资产评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资产和各种各样的市场条件, 因此资产评估要评估处于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产, 也要评估处于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资产, 但不论评估什么样的资产和什么市场条件下的资产, 给出与资产自身条件和市场条件相吻合的合理价值都是资产评估的第一要任。作为各种市场条件下资产合理价值估计值的抽象概括, 公允价值在资产评估中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只是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一个典型, 即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允价值的实现值。而对于资产评估而言, 只要评估结果与被评估资产的自身条件、评估时的市场条件相吻合, 且没有损害交易各方的正当权益, 亦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这个评估结果就可以被认为是公允价值。

3.性质不一样

对于资产评估师而言, 公允表明的是一种立场, 表示评估师做出的评估报告是客观的、公正的、是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的。然而,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却是一种计量属性和一种计量方式, 其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

4.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同

会计中公允价值是一种组合计量属性, 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计量属性的集合体。实质上也是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评判标准。公允价值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在时间维度上没有特定的导向, 可以是过去的, 也可以是现在的和未来的, 因此历史成本常被称为过去时点的公允价值, 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是现在的公允价值, 而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根据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公允价值。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也是组合计量属性, 但它的表现形式和会计不同。评估中的公允价值包括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交易假设条件下与资产最佳用途对应的价值, 显然, 市场价值是以资产交易为假设前提的, 但并不要求交易必须实现。最佳用途是指对某项资产而言, 实际可能的、经合理证明的、法律允许的、财务上可行的并能实现该被评估资产最大价值的最可能用途。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是一系列不符合市场价值定义条件的价值形式的总称或组合, 它的具体表现形式由于评估时的市场条件以及评估对象使用状态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资产评估方法在会计中的应用

(一) 资产评估方法应用于会计计量中的难点

资产评估公允价值与会计公允价值易混淆。资产评估与会计毕竟属于不同的学科, 在很多方面的理解都不一致。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内涵要比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的内涵丰富得多, 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广义上的公允价值, 是泛指公平、公正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而会计上的公允价值是一个狭义的公允价值, 是在公平交易的市场买卖双方自愿发生的经济行为的金额计量。另外, 这一部分也包含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平问题, 如果专业水平不高, 那么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判断的部分就不可能做到科学、合理、正确。从而, 进一步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下降。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道德素质差, 容易迫使会计人员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修饰营业业绩等。我国除了市场条件差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外, 还有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平也在影响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这些都是实践中人为操作的难点。

(二) 资产评估方法本身具有局限性

理论上来说, 资产评估的3种方法确定的评估值应该趋于相同, 不同的只是:成本法是用资产过去的数据来确定现在的价值, 市场法是用资产现在市场的数据来确定现在的价值, 收益法是用资产未来估计的数据来确定资产现在的价值。但往往这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却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 主要是3种方法的思路各不相同, 导致其前提条件和数据来源也各有不同。运用成本法要确定资产的重置成本、资产实体性贬值、资产功能性贬值和资产经济性贬值, 因素较多, 不易操作, 而且对人的主观判断要求较高;市场法要求活跃的市场, 但由于我国市场不健全, 很多数据没有办法获取, 因此给评估带来很多困难;收益法要确定预期收益、折现率和收益年限, 而这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不易把握。因此, 评估方法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中应用的建议

第一, 加强法治建设, 我国经济法中的许多细则并不完善, 公允价值与会计工作联系紧密应在审计法、税法的细则中补充说明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做法。

第二, 完善监督机制, 好的监督机制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远离金融风险, 减少风险损失。在企业中设立的监督机构如审计部门、监察机构应充分做好监督工作及时汇总监督资料上报有关政府功能部门, 提高行业职责。

第三,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需要我国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知识的全面性培养;另一方面, 从业人员坚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 需要完善从业横向知识的拓展在新世纪中做综合性的人才才是行业进步的关键。

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篇2

金融资产属于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含单项金融资产或一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企业在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时,应当以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为基础。

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

比如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以及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当这些情况发生时,都可以确认该项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损失,相应计提减值准备。

二、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贷款和应收款项是指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这两项金融资产均要求按历史成本计价,但需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2.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包括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

以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权益工具投资或衍生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三、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规定:当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时,应当将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确认减值损失后,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价值已恢复,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金融资产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例、1月1日,ABC公司支付价款元从二级市场购入南方公司五年期债券,面值2500元,票面利率4.72%(实际利率为10%),按年支付利息,本金最后一次支付。

12月31日,由于南方公司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该项投资可能发生减值,预计在未来两年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950元;20年末,由于南方公司经营状况好转,财务困难得到缓解,预计未来两年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为2300元。

ABC公司在购买债券时,预计发行方不会提前赎回,不考虑所得税因素。

该债券投资初始利息调整额摊销表如下:

根据上述资料,ABC公司各年账务处理如下:

(1)年1月1日,购入债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2500

贷:银行存款 2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00

(2)2006年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据利息:

借:应收利息118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82

贷:投资收益 200

借:银行存款118

贷:应收利息118

(3)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据利息:

借:应收利息118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90.20

贷:投资收益 208.20

借:银行存款118

贷:应收利息118

年12月31日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2085+208.20-118=2172.20(元)

2007年12月31日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950元,已经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2172.20-1950)222.2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222.2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222.20

(4)12月31日,确认实际利息收入、收到票据利息:

借:应收利息118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99.22

贷:投资收益 217.22

借:银行存款118

贷:应收利息118

2012月31日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2172.50+217.22-118=2271.42(元)

年12月31日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2300元,应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2300-2271.42)28.58元。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28.58

贷:资产减值损失 28.58

[参考文献]

[1]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改进途径分析 篇3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改进;途径

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处理不规范。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处理过程中常对账面价值与可回收金额做性能比较分析,如果出现后者大于前者的情况,则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这种做法看似符合规矩,但可回收金额的数据统计不够规范,相关规定对该数据的统计类别和方法缺乏详尽说明,数据统计受会计人员主观影响较大。减值处理中参照的其他数据尽管具有客观性,但由于某一数据的不准确,或者精度不高,导致整个数据缺乏有力的原始依据,其真实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披露的不完全、不全面与企业会计准则对此规定的不清晰有关。已有的规定对于信息披露的具体项目缺乏相应的明细,仅从原则上进行规定难以取得实效,这会导致企业会根据自己所需随意增减项目。因此,利润表中所体现的资产减值损失,因为原始数据存在失真的可能性,常导致最终数据与实际损失存在较大偏差。我们所见的资产减值损失和对利润的增减,尽管可从一些不同的损益类账户明细中体现出来,然而这种体现范围较为有限,无法完整体现其对整个经营状况的影响。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对于企业利润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使企业从盈利变为亏损,一些企业为达到少缴税、不交税的目的,常加大资产价值损失以减少利润,这对国家的税收造成非常严重地损害。

(三)对企业业绩考察的不规范。国家对上市公司的上市、退市制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通常要求连续亏损三年的企业退出股市。于是一些企业在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做手脚,在即将退市的前一年巨额提取,完成减亏和盈利的目标,从而保住了上市公司的地位,避免被迫退市,于是继续名正言顺地亏损。这种做法的危害非常大,会造成企业的恶性循环,结果必然使企业的彻底崩溃,对于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和健康市场环境的维护也非常不利,应该予以严厉谴责和有效规范。

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完兽和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资产减值准备审计。会计作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主观意识和判断对工作执行情况发挥重要影响,所以存在很大的出错风险,为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主观因素干扰,会计报表需由注册会计师进行认真审计。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审计者应以会计法准则为根据,秉持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程序对资料进行分析,准确鉴别计提方法实施的合理性,最终提出审计报告。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和错误时,审计师应明确提出意见,

(二)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市场价格因素是企业进行资产价值评估的主要依据,因为我国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并不规范,各项资产的最新市价的发布工作较为滞后,资产价值会计在进行计提资产减值时所依据的参照价格必然存在偏差。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一旦存在问题,减值会计就失去了可依托的根据,难以保证工作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全面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一些上市公司为造成企业经营业绩优良的假象,以便能够顺利上市,最大限度地缩减计提减值,甚至根本不去做。这样的企业蒙混过关上市后,很快就露出本来面目,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给股民造成严重的损失。投资者容易被企业制造的虚假繁荣所迷惑,以为企业业绩优良,上市后未来发展前景必定更加可观,从而蜂拥进行投资。因为一些企业对资产减值的遮遮掩掩,导致会计报表内容不全面,会计计量误差增大,使企业的整体数据缺乏真实性,同时埋下隐患。一旦企业必须进行计提资产减值时,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审计部门应完整考查企业的经营实际状况,特别是对计提资产减值的情况要严格审查,避免信息使用者收到蒙骗,遭受经济损失。

(四)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企业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能够对其所得税费用科目进行变动,会计在处理账务过程中,借方计人所得税费用,贷方计人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减都能够对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造成影响。一些上市公司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做出正常的会计处理,用账目的假象蒙蔽股东的实现,使其看不到自身权益的损失,幻想着能够获取最大的利益。

上市公司能够售卖的金融资产,必须依据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将发生的改变计人公允價值变动并计人当期的所有者权益。这些金融资产一旦发生减值,就应及早对账面的减值做出修改,不应以其他科目来替换,必须直接转出,在当期的损益中反映出来。此工作在执行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认真严谨、秉公办事,绝不允许弄虚作假,同样,一旦公允价值发生变化,也必须即时转回。尽管这种做法偶尔能对企业短期利润带来消极影响,却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探析 篇4

►►一、计提资产减值的时间

确定计提资产减值的时点是对其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计提资产减值是面向未来的事项, 在资产的持有期间, 资产的价值会不断的发生变动, 会计人员必须合理判断出资产发生减值原因是什么、幅度有多大以及在未来期间是否能够转回。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里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发生减值的迹象, 并给出了六项表明资产发生减值的具体条件。当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 应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并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对比, 以确定资产是否实际发生减值。从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可以看出, 企业一般无需对资产计提计提减值准备, 如果需要计提则应按照两个步骤进行: (1) 判断资产是否可能发生减值; (2) 在前一步的基础上, 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可收回金额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 表明判断错误, 反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果没有迹象表明资产发生减值, 就无需再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两个方面给出了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条件。但这些判断条件多含有主观因素, 使企业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例如判断条件的第1条, 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 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的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其中存在几个问题: (1) "大幅度"、"明显"的标准是什么, 准则并没有具体的说明; (2) 如果考虑到由于科技进步引起的资产无形损耗, 那么什么是资产价值的正常下跌也很难判断; (3) 没有说明如何区别对待资产的"永久性减值"和"可能性减值"。另一方面, 即使企业能够合理判断出资产存在减值迹象, 计提资产减值的第二个条件"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算也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表明, 同样宏观经济条件下同行业的两家企业计提资产减值的时间和策略可能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何时计提资产减值有较大的随意性, 影响因素可能包括税收和会计利润两方面的原因。

►►二、可收回金额的判断

计提资产减值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是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算。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限制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可收回金额定义的依据是资产在未来期间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途径既包括被直接转让时企业取得的转让收入也包括在连续使用过程中为企业间接创造的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 一个有理性的决策者会从中选择净现金流入最高的方案。例如:甲公司拥有一项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200万元, 由于受技术更新换代的影响, 可以初步判断该固定资产存在减值的可能性, 因此在会计期末甲公司对该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果该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70万元, 剩余使用寿命为3年, 预计未来3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分别为80万元、70万元和60万元, 假设不考虑资产处置费用和货币时间价值, 那么会计期末在出售资产还是继续使用资产之间, 甲公司应当选择继续使用资产, 因此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10万元, 大于账面价值200万元, 甲公司无须计提减值准备。相反, 如果未来3年内的现金流量分别为8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 假设不考虑资产处置费用和货币时间价值, 甲公司应当选择将资产, 立即出售而不是继续使用,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170万元, 小于账面价值200万元, 甲公司须计提30万元的减值准备。

可收回金额的首要计算标准是以公允价值为基数的, 因为相比于"现金流量的现值",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要更强一些。在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时, 企业首先应当试图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 如果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 则企业无需计算再计算现金流量的现值。目前而言, 我国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主要还是以销售协议价或活跃市场的市价为标准, 而企业拥有的诸如同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内的长期资产一般都不是用来准备出售的, 因此企业难以取得销售协议价, 而这类资产多数也都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因此也无法取得可靠性较强的市价, 而如果采用其他标准如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 那么将面临测算出的公允价值极度不可靠的问题, 将直接导致资产减值计提金额的随意性。当公允价值无法取得时, 企业应计算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但是从上例中可以看出, 想计算现金流量的现值, 需要解决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资产每年的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三个问题, 而这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定量的计算标准, 需要依靠企业的合理"估计", 从会计实务角度来讲, 并没有多少实际的应用价值。

当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无法取得时, 需要认定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也就是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最小现金产出单元。企业应当首先判断多个资产组成的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 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至单项资产。但在具体操作中, 何谓资产组的合理认定缺乏标准,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资产的组合。而资产组的不同认定方式会对企业资产减值的计提金额产生巨大影响, 例如, 假设乙公司有A、B、C三项账面价值都是200万元的固定资产, A、B可收回金额是250万元, 而C是150万元, 按规定乙公司应当单独对C资产计提50万元的减值损失, 但如果乙公司将三项资产或者将A、C, B、C合并为一个资产组, 则无需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三、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问题分析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性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 当原减值原因消失时, 企业可以在计提范围内将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所规范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这样处理的主要原因在于防范企业通过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调节会计利润, 例如, 对于与上市公司来说, 为了防止连续亏损, 可能在某个年度计提大量的资产价值, 造成该年度的巨亏, 俗称"洗大澡", 在下一年度通过资产减值的转回创造大量的会计利润。但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不能转回并不能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反而使会计信息更加失真。

1.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不符合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基础。

因为公允价值的不可靠性, 各国的会计准则在对资产进行初始计量时都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作出了严格的限制。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同时也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在对资产进行后续计量时, 如果有证据表明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算的账面价值, 要将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 (现金流量的现值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公允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么当资产的公允价值再度上升时, 企业理应将这部分原本就没有实际发生的损失转回, 以使会计反应出的资产价值能够贴近实际情况。而且相比于流动资产而言, 企业的长期资产信息更为重要, 更需要接近于实际情况。

2.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并不能防止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规定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能转网, 只会使企业在对这类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更加谨慎小心, 很可能会出现该计提而不计提, 虚增企业净资产的情况。另外, 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不转回, 从形式上看是可以防止企业夸大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年度的会计利润, 但从实质上来看, 由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 累计折旧的计提金额将会减少, 仍然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后期的会计利润。

摘要:从理论角度来说, 是资产就有可能发生减值, 即使是货币资金也不例外, 因此应当对企业所有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流动性将资产划分为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 并分别对它们规定了不同的资产价值核算方法。本文主要针对长期资产减值, 也就是《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的内容展开阐述。

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篇5

一、 坏账准备: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集团坏帐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帐损失。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按期估计坏帐损失,记入管理费用,一方面设置“坏帐准备”科目,待实际发生坏帐时冲销坏帐准备和应收款项金额,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款项发映扣减估计坏账后的净值。

提取坏帐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坏帐准备”科目。本期应提取的坏帐准备大于其帐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提取;应提数小于帐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坏帐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企业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经批准作为坏帐损失,冲销提取的坏帐准备,借记“坏帐准备”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等科目。

已确认并转销的坏帐损失,如果以后又收回,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应收帐款”等科目,贷记“坏帐准备”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帐款”等科目。

二、 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会计期末,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如果期末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不需进行帐务处理,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仍按期末账面价值列示;如果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必须在当期确认存货跌价损失,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每一会计期末,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算出应计提的准备,然后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余额进行比较,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应予补提;反之,应冲销部分已提数。提取和补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冲回或转销存货跌价损失,作相反会计分录。但是,当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其冲减的跌价准备金额,应以“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三、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我国投资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期末,比较短期投资的成本与市价,以其较低者作为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整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损失准备。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讨论 篇6

【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必要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企业在初始确认计量时就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未被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金融资产。比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没有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可归为此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有其独特性,一般认为企业在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没有长期持有或短期持有的明确目的,其虽然以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要计入资本公积。

资产最主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一旦企业的某项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小于该项资产的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再确认,或不再以原来的账面价值确认,否则不满足资产以上的主要条件,不能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而致企业资产、利润虚增。所以,企业资产一旦出现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时,则说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就得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那么,对于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说,虽然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不同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其公允价值变动没有计入当期损益,因而不能代替资产减值损失,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可以证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进行减值处理,计入当期损益并最终影响利润。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判断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分为两大类: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和可供出售债券工具投资。首先,存在活跃市场中能可靠取得公允价值的权益工具投资,当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发生了对该金融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企业能够可靠计量该影响的事项,比如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持续性下跌等,我们便确认该权益工具投资发生了减值。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其公允价值小于其成本,仅这一条件是不能说明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已发生减值,需综合相关因素判断该投资公允价值下降是否是严重或持续下跌的。其次,可供出售债券工具投资,当发行债券的债务人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困难等,且短期内不会好转时,应认为发生了减值。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及简要评析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1)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是价格正常波动形成的暂时性下跌,这种情况被称为公允价值变动。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如果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迹象,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由此可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应当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减值损失。

(3)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回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范围内转回,同时调整资产减值损失或所有者权益。如果持有的是债券工具,转回时的会计处理为: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产减值损失”;但是如果持有的为权益工具投资,便不能像债券工具投资通过损益转回,转回时的会计处理则为: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处理的举例

例如:甲公司在2011年7月20日从二级市场以每股9.20元的价格购入A公司股票100000股,并支付交易费用20000元,企业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1年12年31日,该股票每股市价8.50元,企业判定为暂时性下跌。2012年12年31日,该股票每股市价4.60元,有迹象表明将持续下跌。2013年12月31日,每股市价回升至6.5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相关会计处理为:

(1)甲公司2011年7月20日从二级市场购入A公司股票时,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940000(100000×9.2+20000)

贷:银行存款 940000

(2)2011年12年31日,甲公司判定股价为暂时下跌,因此做公允价值变动处理,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000(940000-100000×8.5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0000

此时甲公司持有的股票账面价值为850000元(100000×8.50)。

(3)2012年12月31日,有迹象表明将股价持续下跌时,甲公司确认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480000(850000-100000×4.6+9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90000

此时甲公司持有的股票账面价值为460000元(100000×4.6)。

(4)2013年12月31日,因股价上涨到每股6.50元,经企业判断此时需恢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因为是权益工具,需在资本公积中予以恢复,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90000(100 000×6.50-46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90000

3.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处理的简要评析

(1)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当企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持续下跌时要计提减值损失。那么怎样才算准则中讲的严重下跌?及怎样才算持续性下跌?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准确的数字金额等来明确与规定。企业只能通过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去寻找客观证据等来做出判断,证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如此增加了企业做出判断的难度,而且不能保证每一个判断都是准确的。

(2)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的会计分录通常是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却是一个例外,在确认减值损失时直接冲减原资产账面价值。笔者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采用与其他资产计提减值相似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专门用于核算暂时性的减值和升值,一旦有持续下跌迹象,则在其减值和转回时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进行核算。这样既有利于理解,也使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发生和转回减值损失时更加清晰明了。

4.权益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计提的处理与转回的处理不能匹配。从以上的例题可以看到,当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发生减值时,需将已记入在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转出,记入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此来真实记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有的资产减值。但是,当企业投资随着股票等价格的上涨而有所好转时,转回的减值损失只能记入资本公积账户,不得记入资产减值损失。这种前后处理的不一至,会带动所有者权益金额经常发生变动。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也是会计准则规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之一,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减值计提与转回处理的不一至便降低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上信息数据的判断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促使企业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可靠,笔者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首先,制定更为实用的企业会计准则,从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今的发展机制上进行充分的考虑,真正意义上提升可操作性。其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核心一直都是减值的计算和确认,想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变得更加的有理有据,并且这个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会计对于信息的随意性,就必须要改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运用环境。要构建一个完善并且成为体系的支持环境以及计量的依据。再次,无论搭建如何完善或者形成体系的客观环境,从中的实施落地和运营改善都是需要企业会计从业人员来完成的,只有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高,在工作的过程,才能更正确的处理相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霞.金融资产减值分析与会计处理[J].中国商界,20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篇7

1. 单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计算出资产可收回金额后, 应将其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 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企业应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核算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减值损失。同时, 应分别设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科目, 核算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确认减值损失时, 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 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 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

2. 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

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上资产账面价值的抵减, 应当作为各单项资产的减值损失处理, 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零。因此而导致的未能分摊的减值损失金额, 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进行分摊。

3. 总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3.1. 对于相关总部资产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

至该资产组的部分, 应当将该部分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分摊至该资产组, 再据以比较该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

该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其差额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外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抵减后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零。

3.2. 对于相关总部资产中有部分资产难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该资产组的, 应当按照下列步骤处理:

在不考虑相关总部资产的情况下, 估计和比较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 按其差额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比较所认定的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 (包括已分摊的总部资产的账面价值部分) 和可收回金额, 按其差额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外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4. 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

4.1. 商誉账面价值的分摊

在将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时, 应当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的, 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由于进行重组等原因而改变了其报告结构, 从而影响到已分摊商誉的一个或者多个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构成的, 企业应当重新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的, 按照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进行分摊。

4.2. 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

在对包含商誉的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时, 如与商誉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先对不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计算可收回金额, 并与相关账面价值相比较, 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再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比较这些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 (包括所分摊的商誉的账面价值部分) 与其可收回金额, 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减值损失金额应当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商誉的账面价值, 再根据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 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5. 结束语

随着新会计的实施, 预示着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已步入了实质阶段,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将越来越完善。

摘要:自1993年以来, 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范了该准则的适用范围、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内容。但在实务中, 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应该注意一些具体的问题。本文将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

关键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概述.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探讨 篇8

一、关于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后, 所确认的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账面价值的金额, 称之为资产减值损失。 对各类资产减值进行会计处理时, 企业通常按所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与之相应的各减值准备科目。 有关资产与其相应的减值准备科目如表所示。

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 大体分为三个环节, 即计提、调整、转销。所谓计提, 指企业经过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后,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所谓调整, 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 应重新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再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账面价值。所谓转销, 指当企业资产由于各种原因被处置时, 转销相关资产减值准备。

二、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分析

(一) 应收账款减值的会计处理

在计提应收账款减值时, 应借记“ 资产减值损失” 科目, 贷记 “ 坏账准备”科目。 在调整时:, 应借记“坏账准备”科目,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或借记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 在转销时, 应借记“坏账准备科目, 贷记“应收账款”科目。

例1:某企业对应收账款采用单项测试确认坏账损失, 有关资料如下: (1) 2004 年年初, “坏账准备”科目没有余额。 (2) 2004 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45 600 元, 因债务方发生财务困难,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32 500元。 (3) 2005 年7 月, 经有关部门批准确认一笔坏账损失, 金额为3 000 元。 (4) 2005 年末, 应收账款余额为68 700元,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57 000 元。 (5) 2006 年11 月, 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1 000 元并存入银行。 (6) 2006 年年末, 应收账款余额为53 700 元,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45 000 元。 根据上述资料, 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第一, 2004 年末, 首次发生减值现象,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为13 100 元 (45 600-32 500) , 则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13 100元,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13 100 元。

第二, 2005 年7 月, 确认一笔坏账损失, 则转销坏账准备。 借记“坏账准备”科目3 000 元, 贷记“应付账款”科目3 000 元。

第三, 2005 年末, 再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为11 700 元 (68 700-57 000) , 则调整坏账准备。 借记 “资产减值损失”科目1 600 元, 贷记“坏账准备”科目1 600 元。

第四, 2006 年11 月, 收回已核销坏账, 则转销坏账准备。借记“应付账款”科目1 000 元, 贷记 “坏账准备”科目1 000 元。 同时, 借记 “银行存款”科目1 000 元, 贷记“应付账款”科目1 000 元。

第五, 2006 年末,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为8 700 元 (53 700-45 000) , 则调整坏账准备。 借记“坏账准备”科目4 000 元, 贷记 “ 资产减值损失” 科目4 000 元。

(二) 存货减值的会计处理

在计提存货减值时, 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在调整时, 应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或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在转销时, 应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科目、 “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例2: 某公司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 存货A材料的有关资料如下: (1) 2005年末A材料的账面成本为150 000元, 可变现净值为130 000 元,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0。 (2) 2006 年末, 该存货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124 000元。 (3) 2007 年末, 该存货的预计可变现净值为132 000 元。 (4) 2008 年1 月, 公司将该存货出售, 售价125 000 元。根据上述资料, 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第一, 2005 年末, 首次发生减值现象,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为20 000 元 (150 000-130 000) , 则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20 000 元,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20 000 元。

第二, 2006 年末, 再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为26 000 元 (150 000-124 000) , 则调整存货跌价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6 000 元,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6 000 元。

第三, 2007 年末,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为18 000 元 (150 000-132 000) , 则调整存货跌价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8 000 元,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8 000 元。

第四, 2008 年1 月, 出售存货, 则转销存货跌价准备。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146 250 元, 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125 000 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科目21 250 元。同时, 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132 000元,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18 000 元, 贷记“原材料”科目150 000 元。

(三) 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时, 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在调整时, 应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或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在转销时, 应借记 “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 累计折旧” 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例3: 某公司于2006 年末发现, 有迹象表明其拥有的一台设备可能会发生减值。 该设备于2005 年6 月购入, 原价154 000 元, 预计净残值为4 000 元, 预计可使用年限为年, 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公司确定该设备当前的公允价值为105000 元, 处置费用为4 000 元。 假设以前年度未对该设备计提过减值准备2008 年末, 公司确定该设备的公允价值为79 000 元, 处理费用为4 00元。 2010 年5 月, 因使用期满经批准报废。 在清理过程中, 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5 000 元;残料变卖收入为6 500 元。 根据上述资料, 编制有关的会计分录如下:

第一, 2006 年末, 首次发生减值现象, 则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该设备的月折旧额为 (154 000-4 000) ÷5÷12=2 500 (元) 。 该设备2005 年6 月至2006 年末计提折旧为2 500 ×19 =47 500 (元) 。 2006 年末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为154 000 -47 500 =106 500 ( 元) 。 2006 年末预计可回收金额为105 000-4 000=101 000 (元) 。 因此, 可以得出, 2006 年末, 该设备发生减值5 500 元 (106 500-101 000) 。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5 500 元, 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5 500 元。

第二, 2008 年末, 再次发生减值现象, 则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年末该设备的账面价值为154 000-2 500×31=76 500 (元) 。 2008 年末预计可回收金额为79 000-4 000=75 000 (元) 。 因此, 可以得出, 2008 年末, 该设备发生减值1 500 元 (76 500 -75 000) 。 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4 000 元,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4 000 元。

第三, 2010年5月, 固定资产报废, 进行固定资产处置 清理 , 则转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010年5月, 已计提折旧147 500元。 首先, 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5 000元, “累计折旧”科目147 500元,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科目1 500元,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154 000元。 其次, 发生清理费用, 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5 000元, 贷记“银行存款” 科目5 000元。再次, 收到残料变价收入,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6 500元,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6 500元。 最后, 结转固定资产净损益, 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科目3 500元,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3 500 元。 X

摘要:本文以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的减值现象为例, 对各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进行对比、分析, 总结各类资产在减值会计处理上的相通点、类似点, 有助于资产减值实务操作的熟练掌握, 提高会计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资产减值,计提,调整,转销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资产组减值会计处理补遗 篇9

沿用2010年版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资产组减值章节一案例:XYZ公司有一条甲生产线, 该生产线生产光学器材, 由A、B、C三部机器构成, 成本分别为400 000元、600 000元、1 000 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 净残值为零, 以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各机器均无法单独产生现金流量, 但整条生产线构成完整的产销单位, 属于一个资产组。2005年甲生产线所生产的光学产品有替代产品上市, 到年底, 导致公司光学产品的销路锐减40%, 因此, 对甲生产线进行减值测试。

2005年12月31日, A、B、C三部机器的账面价值分别为200 000元、300 000元、500 000元。估计A机器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150 000元, B、C机器都无法合理估计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整条生产线预计尚可使用5年。经估计其未来5年的现金流量及其恰当的折现率后, 得到该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600 000元。由于公司无法合理估计生产线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公司以该生产线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其可收回金额。

单位:元

经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以及教材对此题的解析,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两点质疑: (1) 资产组减值中对单项资产进行损失分摊的问题; (2) 其他非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的资产加入资产组时的会计处理问题。

二、资产组减值中单项资产的分摊补遗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如出现减值迹象, 并难以对该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 应当以该资产所属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上述案例中对单项资产A的可收回金额估计时, 按规定就应该以单项资产减值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但案例解析中却还是以整个资产组为基础对其所属资产组进行减值处理, 这与准则规定相矛盾。笔者认为, 弄清单项资产在进行减值测试前的存在形式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准则应明确规定:如果单项资产不属于任何资产组, 其减值处理方法应按单项资产减值处理原则处理;若已隶属于某资产组, 由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不管其可收回金额是否能估计, 都应以资产组为基础按资产组的减值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例题中, 甲公司应当确认减值损失400 000元, 因为A的可收回金额为150 000元, 故A分摊减值后账面价不应低于150 000元, 所以A应计提50 000元的减值准备, 剩下的减值损失教材上的解法为由B、C按其账面价值的比重分摊, 刚好各分摊131 250元和218 750元。但上题是只给出了A的预计可收回金额情况, 现假设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经估计, B的可收回金额为250 000元, C的可收回金额为450 000元。此时B、C应各计提减值准备50 000元。由于资产组发生减值400 000元, 说明A还应分摊300 000元的损失, 分摊后A的账面价值为-100 000元 (200 000-300 000) , 小于0, 显然此分配不得当。而准则中也未规定应对此种情况的处理办法。在保证各单项设备账面价值不低于0的前提下, 基于谨慎性原则, 笔者认为应做如下调整:对A计提200 000元的减值损失, 而A、B、C隶属于一个资产组, 所以剩下的100 000元减值按B、C的账面价值比重进行分摊, 即B、C再次各分摊减值损失25 000元、75 000元。

情况2:经估计, A的可收回金额为250 000元, B的可收回金额为350 000元, C的可收回金额为550 000元。此时A、B、C的可收回金额均大于其账面价值, 说明单项资产未发生减值, 而资产组却发生了减值, 此时应充分考虑造成资产组减值的原因, 并分析估计此减值持续的时间。若以前期间由该资产组带来的经济效益一直很好, 这次是因为偶然因素导致减值, 并且减值不会持续下去, 则可考虑将发生的减值损失归集到其最终产品上, 计入相关费用。若经估计该资产组会长期持续减值下去, 并且不是偶然因素所致,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应质疑该资产组的合理性, 该资产组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如各单项资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之和, 故该资产组不存在盈利性。此时, 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变更该资产组。企业管理层应当证明该变更是合理的, 并且在附注中作相应说明。

情况3:经估计, A的可收回金额为150 000元, B的可收回金额为250 000元, C的可收回金额为450 000元。此时, A、B、C应分别计提50 000元的减值准备, 即一共计提150 000元的减值准备, 而资产组应分配的减值损失为400 000元, 还剩250 000元未分摊。准则中未针对此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笔者认为应考虑让各单项资产进行二次分摊, 即继续由A、B、C按各账面价值比重进行分摊。A、B、C还应各二次计提减值准备50 000元、75 000元、125 000元。

上述三种情况是基于对准则中并未考虑到的资产组减值中当其他单项资产都不够分摊时或者虽然资产组发生了减值但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账面价值以及全部单项资产进行二次分摊的情况的会计处理补遗。

情况4:沿用前例, 假设2006年初, 企业有一价值20 000元的存货属于此资产组 (设该存货和其他单项资产的使用年限相同) 。此时, 存货与A、B、C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最小独立现金流单元, 则若年底对该资产组计提减值准备时, 该存货应作何处理?准则中未包括对存货减值的处理, 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提到的单项计提、分类计提、总额计提三种方法中也未提及对存在于资产组中的存货的处理。笔者认为, 既然存货已经是以资产组的一项单项资产而存在, 说明其无法独立带来现金流量, 其独立存在也不具实际经济价值, 根据重要性原则, 在进行减值会计处理时也应同资产组中其他单项资产适用同样的会计处理方法。若资产组发生减值, 减值金额应由存货和其他单项资产按各自账面价值的比重进行分摊, 存货以其成本价作为其账面价值, 并根据谨慎性原则, 在以后期间其减值也应符合资产组减值规定不予转回。则上例的账务处理应为:加入存货后资产组的账面价值为1 020 000元, 应计提420 000元的减值准备, 综合题意, 按各资产的账面价值比重最后各分得减值损失:A为50 000元, B为135 369元, C为225 610元, 存货9 021元。只要该资产组存在, 则存货计提的减值准备就不得转回。

参考文献

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会计处理 篇10

一、不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及资产价值又恢复时, 均不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核算。属于这类的资产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这三类资产发生资产减值损失或损失恢复时, 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账户核算。其具体处理方式为:

(1)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 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有差额时, 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核算,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 即发生资产损失时, 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 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 即资产损失转回时, 按其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

[例1]A企业2010年6月1日以银行存款从债券市场购买B公司股票10000股, 每股8.5元 (其中含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0.5元) , 另付相关税费340元。A企业欲近期出售。6月30日, B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为每股7.8元。

A企业6月1日购买股票时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A企业6月30日根据B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情况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为7.8×10000- (8.5-0.5) ×10000=-20000 (元) 。

若A企业持有B公司股票至12月31日, 该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每股8.9元。则A企业在12月31日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为 (8.9-7.8) ×10000=11000 (元) 。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 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有差额时, 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核算, 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 即发生资产损失时, 按其差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 即资产损失转回时, 按其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例2]A企业2010年6月10日通过拍卖方式取得C上市公司法人股10 000股, 每股3.30元, 以银行存款支付, 另付相关税费140元。该法人股一年后可以上市流通。6月30日, C公司股票市值为每股3.8元。

A企业6月1日购买股票时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A企业在6月30日根据C公司股票市值变动情况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为3.8×10000-33140=4860 (元) 。

若C公司股票在12月31日的市值为每股3.7元。则A企业在12月31日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为 (3.7-3.8) ×10000=-1000 (元)

(3)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 当资产负债表日, 其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 即发生资产损失时, 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 贷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 即资产损失转回时, 按其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

二、计提减值准备并不转回损失

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核算, 同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但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 原已确认的资产损失不得转回。属于这类的资产有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 (包括资本化的开发支出) 、长期股权投资 (主要指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生产性生物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手续计量的投资性房产、商誉、油气资产 (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 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 上述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至可收回金额, 调整的金额即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账户的借方, 同时贷记相应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其价值回升或恢复的可能性较小, 通常是永久性减值, 因此,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不得转回。但是, 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遇到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方式换出、在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情况时, 企业应当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转销。

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尚可使用年限内作相应调整, 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 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 (需考虑预计净残值) 。

[例3]2007年初, 某公司购入一台生产用设备, 原价100000元, 预计使用5年, 无净残值, 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2008年底检查固定资产时, 发现该设备预计可收回金额为42000元。则:

2008年末, 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分录为: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42000- (100000-100000×2÷5) =-18000 (元) 。

2008年末, 调整以后年度折旧额的会计分录为:

2009年的年折旧额为14000元 (42000÷3) , 而不是20000元 (100000÷5) 。

若上述设备在2010年初提前报废, 则:2010年初, 处置报废固定资产的会计分录为:

三、计提减值准备并可转回损失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按期计提减值准备金;资产发生减值损失时, 冲减准备金;当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 原已确认的资产损失可以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转回。属于这类的资产有应收款项、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建造合同形成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以下分别以应收款项、存货为例讲述该类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及减值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的会计处理。

(1) 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损失及减值资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的会计处理。应收款项发生减值损失称为坏账。因发生坏账而造成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在会计核算中, 企业按期估计坏账损失的方法主要有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销货百分比法等。以应收款项余额百分比法为例:发生坏账损失时, 借记“坏账准备”账户, 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已确认的坏账又收回时, 借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 贷记“坏账准备”账户, 同时, 借记“银行存款”账户, 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期末, 编制调整分录, 将“坏账准备”账户的余额调整成金额成为应收款项期末余额与坏账率的乘积。

[例4]某企业2007年首次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 计提比例0.5%。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500 000元;2008年应收甲公司货款2000元确实无法收回, 经确认为坏账;2008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400000元;2009年收回已转销为坏账的甲公司1300元, 2009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600000元。则编制的相关会计分录为:

2007年12月31日, 计提坏账准备:

2008年确认甲公司货款为坏账时:

2008年12月31日, 补提坏账准备:

2009年已确认甲公司坏账又收回时:

2009年12月31日, 冲减坏账准备:

(2) 存货发生跌价及跌价存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的会计处理。存货发生跌价, 即存货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时, 应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数额, 然后再与“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进行比较, 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 则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账户,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若应提数小于已提数, 表明以前跌价存货的价值又得以恢复, 应按恢复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账户;若以前跌价存货的价值全部恢复, 则应将“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调整至零。

[例5]某企业2007年首次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甲存货进行期末计价。2007年末至2009年末甲存货账面成本均未发生变化, 均为40000元;而可变现净值分别为35000元、34000元和42000元。则该企业2007年末、2008年末、2009年末编制的会计分录分别为:

2007年12月31日, 首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008年12月31日, 补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009年12月31日, 冲销存货跌价准备:

至此, “存货跌价准备”账户的余额调整为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宗江、张宝清:《财务会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上一篇:大数据与智慧城市下一篇:创新中学音乐鉴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