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支架

2024-05-20

血管支架(精选十篇)

血管支架 篇1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是由于人体内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导致血管内部狭窄, 严重者全部堵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另外, 存在一个严重现象, 由冠心病导致的死亡率逐年升高, 并且其患者出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 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其中以介入治疗为主。介入治疗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 介入治疗, 以达到减少堵塞的目的。但其治疗结果远远没有达到临床的理想效果。将血管支架植入到狭窄部位, 将支架撑开, 用以支撑, 使血液正常流通。血管支架植入后, 由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的局限性, 导致支架表面内膜增生以及血栓的形成, 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引起再狭窄, 其发生率仍然很高。因此, 目前对于血管支架使用的材料, 除了常见的裸金属材料外, 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以及改性工艺等方式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设计。到目前为止, 一般采用薄膜涂层处理、药物载体以及使用可降解材料做成的支架。由此可见, 血管支架材料的研究,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支架材料的使用

血管支架自发展以来, 最初使用的材料是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这类材料由于具有比较好的生物功能性, 易于加工, 因此临床上使用得较多, 如:医用不锈钢 (316LSS) 、钛镍合金、医用钽、医用钛、钴-铬合金等医用金属。但仍然存在一个主要问题, 这类材料容易引起血管内壁的损伤以及血栓形成。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材料涂层技术改变这类金属材料的表面性能。采用无机薄膜如氧化钛薄膜、Si-C薄膜等对不锈钢 (316LSS) 、钛镍合金等进行表面改性, 可以提高表面抗凝血性能以及抑制内皮细胞在其表面增生的能力。除了无机涂层, 一些高分子涂层也常用于对金属支架进行表面改性。因为高分子具有柔韧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因此对血管壁造成的损伤较小。常见的高分子涂层有涤纶、聚氨脂、聚乙二醇等。但是, 这种高分子涂层支架仍然存在内膜增生的问题。

对于植入支架后的再狭窄问题, 常见的解决方法就是对支架进行药物涂层处理, 涂层药物要求具有抑制血栓形成以及抗组织增生两方面功能。肝素由于具有良好的抗凝血功能, 因此常使用在药物涂层中用以抑制支架植入后引发的凝血;Ahn等人还研究了肝素的阻止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发现其作用具有有限性。然而像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这类能有效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药物却不具备良好的抗凝血性能。另外, 即使解决了此问题, 涂层药物的量具有有限性, 在药物使用完后仍然会发生再狭窄现象, 而且, 金属支架释放出的金属离子也有可能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这几方面的影响严重限制了药物涂层支架的使用范围。

有研究者曾经提出一个支架的研究方向, 即使用具有生物体内可降解性能的支架材料。此类材料使用的好处是既可以保持血液畅通, 又可以在履行功能后在体内发生降解, 有效地预防了后期的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问题。具有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包括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与可降解金属材料, 如聚乳酸支架、镁合金、纯铁等。Peustera等人将铁支架植入白兔中, 18个月后有部分结构被降解消失, 仍然没有出现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Matthias等人在猪的主动脉中植入纯铁支架, 6个月后自动消失, 并且没有发生再狭窄。就其众多研究结果来看, 可降解材料制备而成的支架是目前血管支架材料的最有研究意义的材料之一, 也是达到临床使用效果的材料的候选者。

3 总结

从血管支架材料使用的发展来看, 从最初的金属裸支架到附有表面无机涂层的支架, 以及具有抗凝血性能或抑制细胞增生的药物涂层材料的出现, 最后发展到具有可降解性能的高分子和镁合金和纯铁金属材料。研究结果表明, 可降解的支架材料有望成为血管之间材料的候选者之一。

摘要:冠心病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越来越高, 并且患者出现年轻化趋势。当前使用的治疗方法中, 主要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 使用血管支架植入术进行支撑。支架材料最初使用生物医用金属, 如医用不锈钢、钛镍合金等。随后发展起来的涂层支架, 包括了无机薄膜涂层支架以及高分子涂层支架。由于受到血栓与增生的影响, 药物涂层支架由此发展而来。目前, 研究最多最具有潜力的是可降解支架材料, 如具有可降解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或镁、铁等金属材料。

关键词:人工血管支架,生物医用材料,发展

参考文献

[1]A Bolz, M Amon, C Ozbek, et al.Coating of cardiovascular stent with a semi-conductor to improve their hemocompatibility.Tex Heart Inst J.1996, 23 (2) :162-166.

[2]张瑜.铁基血管支架材料的表面改性及生物相容性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2010年.

载基因支架治疗血管再狭窄 篇2

血管局部定位基因转染是目前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它将特异性基因精确定位转染至局部血管壁,实现外源性基因表达,从而最大限度地在血管局部发挥生物学效应.血管内支架作为一种局部定位并长期保留在体内的`外源性植入物,是对血管内再狭窄进行基因治疗的比较理想的运载体系.

作 者:金旭 宋存先 朱文玲 作者单位:金旭,宋存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市,300192)

朱文玲(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100730)

放支架后,别忘预防血管再狭窄 篇3

麝香保心丸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具有保护血管、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为什么麝香保心丸能有这样的作用呢?

首先,麝香保心丸可有效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介入治疗过程中,导管、球囊、支架的机械挤压刺激,会导致血管内膜的损伤,内膜增生是对这种损伤的一种普遍反应,也是造成再狭窄最主要的原因。在研究中观察到,从介入治疗开始之前就服用麝香保心丸保护血管,维持到术后几个月,血管内膜的增生受到明显抑制,原理在于麝香保心丸可以抑制介入治疗损伤造成的炎症反应,使得血管壁的细胞增殖、胶原增生减弱,这样,血管内膜增厚、发生再狭窄的情况也得到控制,可以有效地保持冠状动脉血流的通畅。

其次,麝香保心丸可以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前面提到,介入治疗是针对狭窄节段局部的治疗措施,对于其他没有放支架的血管来说,要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这些部位的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大,引起管腔狭窄,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和冠心病恶化。早年的研究就已经证实:麝香保心丸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减少血液中的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使血管壁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不再增大或破裂,起到维护整体血管通畅、防止出现新的狭窄的作用。

血管支架 篇4

关键词:颅外脑血管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临床疗效

颅外脑血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的脑部疾病, 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生原因, 目前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2]。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5月1日-2013年5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从而探讨颅外脑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为提高患者治疗与预后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 (共80处狭窄区域) 中男59例、女21例, 年龄46~84 (68.29±2.34) 岁, 发病部位:颈总动脉末段6例、颅外段颈内动脉起始段58例、颅外椎动脉开口处7例、路外椎动脉起始部9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方法、治疗效果、随访情况等, 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时医护人员及患者等。将所得资料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

1.2.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经临床常规麻醉后对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行穿刺 (Seldinger技术) , 利用导丝引导下将导管 (6F) 尽量靠近病变动脉利于扩张球囊或放置支架, 给予3000U肝素静脉滴注, 之后每小时静脉滴注1000U肝素。由路径图指引下利用导丝导管联合技术通过病变部位, 根据动脉造影结果及患者病变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球囊及支架, 将球囊及支架经微导丝 (0.014inch) 导引下覆盖病变部位并充盈、释放, 若病变部位位于颈动脉则常规给予远端滤网保护装置。经动脉造影确定手术效果, 根据残余狭窄情况确定是否实施后扩。术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给予尼莫地平、罂粟碱静脉注射或动脉灌注。术后经严密神经监护, 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 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 患者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 (包括形态及直径) 67例 (83.75%) ,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100.00%;所有患者均给予1年有效随访 (随访成功率100.00%) , 其中支架内再狭窄15例 (18.75%) , 与未发生再狭窄几率81.25%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比较, *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颅外脑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 此外, 动脉炎、夹层动脉瘤以及纤维肌发育不良等因素也是颅外脑血管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表明, 颅外脑血管狭窄可通过形成栓塞或改变血流动力学从而引发脑卒中, 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 严重伤害其身心健康[3]。研究显示, 颈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几率约22%, 而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几率则提高至26%左右, 提示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救治, 可显著降低其脑卒中发生率, 最终达到降低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的目的[4、5]。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提高, 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人数也随之上升,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颈动脉内膜剥脱 (CEA) 是颈动脉狭窄的最佳治疗方法, 但由于我国临床医疗水平较为落后, 此法并未成功于临床推广使用[5]。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动脉血运重建治疗方法, 也是近年来推广使用的颅外脑血管狭窄微创治疗方法, 其特点为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安全性高[7]。研究表明[8], 对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 可获得显著的血管内血运重建效果, 显著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 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文研究可知, 80例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100.00%, 随访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提示该方法临床疗效及预后均较为理想, 与董志领等[9、10]研究结果相符。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适用条件包括: (1) 出现缺血相关临床症状者血管狭窄程度≥50%; (2) 无缺血相关临床症状者血管狭窄程度≥70%; (3) 于本次手术前1个月内无外科手术或外伤史; (4) 无颅内动脉或静脉畸形、无颅内动脉瘤; (5) 排除脑动脉狭窄程度100.00%患者; (6) 于本次研究前2周内无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史; (7) 对血管造影检查具有良好耐受性, 无相关禁忌证; (8) 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注意事项: (1) 术前利用实验室检查、医学影像检查等措施准确掌握患者病变状态, 结合其实际情况给予综合评估后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 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疗效的关键因素; (2) 术中应根据实际表现适时适量使用肝素抗凝, 注意肝素化发生情况; (3) 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4) 患者血压不稳定可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如尼莫地平等) ; (5) 由于患者间存在个体差异, 部分颅外脑血管狭窄患者可能合并全身性动脉血管硬化现象, 拔管时迷走反射发生率较高, 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后可获得显著的缓解效果; (6) 若患者发生多处颅外脑血管狭窄, 可经分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原则为首选颅外大血管治疗, 待术后3个月复查病情无改善方可实施再次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他血管狭窄情况 (如颅内段) 。

综上所述,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血管狭窄疗效及预后均较为满意, 可显著降低其再狭窄发生率。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颅外脑血管狭窄疾病特点, 对疑似病例积极给予各项检查及时确诊病情, 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炎灯, 朱建明.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6) :80-82.

[2] 雷生锁.脑血管狭窄支架治疗的并发症及临床处理措施[J].当代医学, 2013, 19 (33) :30.

[3] 郭万荣.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患者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 43 (6) :753-754.

[4] 王玲, 杨晓燕, 钱艳, 等.12例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23) :2113-2114.

[5] 黄述春, 赵延文, 程刚, 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报告[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14) :111.

[6] 磨莉, 李吕力, 王桂凤.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狭窄的护理[J].广西医学, 2010, 32 (11) :1436-1437.

[7] 范进, 林敏, 杨昉, 等.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24 (10) :895-898.

[8] 范进, 李倩, 孙文, 等.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5) :445-448.

[9] 董志领, 耿云震, 王镇钢, 等.脑血管狭窄支架治疗的风险评估[J].河北医药, 2013, 35 (2) :216-217.

血管支架 篇5

(广西民族医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脑血管病患者采用支架置入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康复情况。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的脑血管病患者23例,他们全部采用的是支架置入的治疗方法。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在这23例患者中有4例基本治愈,有16例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治愈效果,另外3名患者也都有明显的起色。在治疗后,患者神经缺损、ADL(日常生活能力)、FMA(运动能力)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在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发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血管患者的支架置入治疗的这个方法安全性高,配合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效果就非常明显。【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68-01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而且,脑血管病是一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疾病病,在脑血管疾病中,有80%以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可见,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即使是在治疗后,很多患者也有长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等后遗症。在医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院采用了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支架置入与康复治疗效果相結合的治疗方法,在观察研究后发现该技术安全,较为有效,治疗患者后效果令人满意。现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共选取来我院治疗的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的脑血管病患者23,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42-80岁,平均60.7岁,其中患有脑梗塞的患者有l1例,患有脑血栓的患者有12例,其中患者均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测来评价治疗效果,所以可知,治疗效果的评定很具有权威性。1.2方法:(1)手术过程 在手术之前,所有的患者都会进行常规的检查,提前3天口服阿司匹林、尼莫地平。为了手术方便进行,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禁食8小时,在手术前4个小时之内不允许喝水,肌肉注射鲁米那0.1g。在手术前的5~7天进行双抗。在手术时,将右股动脉穿刺,并置入6F鞘管,并注入2000U肝素进行造影,以了解颈动脉狭窄情况。在找到病变的血管后,指导管指引使得钢丝进入我们找到的病变相关血管,并且要准确测量狭窄段直径和长度以便我们在置人相应的导管至颈动脉狭窄部位导丝指引下。然后选择大小匹配的球囊进行张,然后我们再植入大小适宜的支架[2]。在各方面都合适之后释放支架:为了检验支架释放是否合适,还要通过球囊扩张后再次造影。(2) 手术后的观察与处理 首先将动脉鞘固定住,然后在术后6个小时内拔除。在手术后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双抗3个月,在此之后长期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d。在手术治疗之后,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病人的运动:经常性的下床走动,散步,还包括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以及语言康复锻炼等。 (3)观察指标 在每次进行手术时都要观察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手术的效果,采用相关仪器来检测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神经缺损,ADL等指标,以便做出更精确的结论。 (4)相关指标的评价 在本次研究中,手术成功的标准为:通过血管造影,狭窄动脉改善>15%,残余狭窄<28%以及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者为成功。 1.3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应用SPSS1l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通过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现,在来我院治疗的这23例患者中有4例基本治愈,有16例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治愈效果,另外3名患者也都有明显的起色。在治疗后,患者神经缺损、ADL(日常生活能力)、FMA(运动能力)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在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发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3.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其中85%的卒中是缺血性的。人们害怕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它难治愈,就算治愈率也会有很多后遗症,比如瘫痪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所以,患者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脑血管疾病怎样预防后遗症、再发作问以及其他缺血性事件的发生。脑血量的供应有80%-90%是由颈内动脉供应,因此颈动脉狭窄是引起脑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所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3]。3.2 康复治疗: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只是对他们进行很细致的护理是远远那是不够的。脑血管疾病不同与其他的疾病,一般治疗得差不多之后就不会再复发了,脑血管疾病再次的复发性很高,就算治疗好了也可能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所以,对于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尤其重要。在很久以前就有外国学者对康复治疗进行了研究,并且早已经证明了康复的可行性与有效性[4]。他们认为只要患者的情况允许,就应该进行适度的康复治疗,这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康复治疗,会要求患者的家属一起参加,一来,可以增进家庭间的感情,促进家庭的和谐,二来,有了家庭的支持,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鼓励患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他们研究发现,在完成整个治疗疗程之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这个大家庭,大大地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在临床上更是认为主动,及时,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受损者的康复。现代的康复治疗方法多以物理治疗为主,并且会结合少量的作业治疗,心里治疗以及语言治疗等。物理治疗主要是利用人的正常发育程序和各种反射活动促进正确的随意运动,并在运动中加强运动的协调性,避免发生肢体痉挛以及肌肉萎缩,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在这儿介绍一些以供参考的康复治疗的方法:1.在手术后的2天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量和次,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等级的划分,以患者的肌力为标准,对于肌力在l级以下较弱的患者,应该量力而行,首先进行床上锻炼,包括翻身、摆放患肢以及活动各个关节等。而且,做运动时要有幅度和力度以及时间的限制,活动的幅度要从小到大,力度从弱到强,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的进行。2.平时在家的过程中要注意按摩患病的部位,要日复一日持续,坚持下去,每天最好抽出一个小时来按摩,早晚各一次,各半个小时以促进血液循环。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力度,不要太用力,在不伤害皮肤的情况下尽量多按摩。3.在患者身体较为稳定时,且相关功能有所恢复后,要进行适当的站立训练。要进行这种训练时一般是在手术后10天左右可以进行。患者在进行训练前为了防止肩关节脱位,可用绷带将患侧上肢托起,在旁边的医务人员或者家属不仅应该协助患者,扶住患者双肩以及给予膝部支持等。而且在患者站立过程中,还应该纠正患者站立中的不良姿势,以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4.在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取得很好的成功之后,要对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在给患者安排步行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的策略,先安排患者进行平地训练,在进行步行训练的初期给,为了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应该让患者拄杖行走。等到患者在平地上能够步行稳定之后,才可安排患者进行上下楼梯训练,一定要注意的是,患者在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时,一定要有人陪同,时刻注意患者的安全,5.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鼓励患者自行进行穿衣.洗漱以及其他的自理活动,要在平时生活中多与患者聊天,训练患者的说话能力。

这次的治疗以支架置入方式治疗脑血管疾病,与以往的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特征,所以不需要等到患者全身稳定之后再展开康复活动,即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提前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提供了可能性[5]。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技术日臻成熟,而且脑血管支架材料不断完善,而且在现在的脑血管支架置入的手术中完全不需要开颅,不接触脑组织,在手术的全程中出血少而且有可能不出血。因此脑血管支架置入配合早期康 复手段治疗脑血管疾病十分可行,并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1]张亚丽,高晓梅,刘丽.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2): 154-157.[2]桂艳,董志领,吕建萍. 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的风险及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4): 356-357.[3]沈红梅. 血管内超声在心脑血管支架置入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52): 10365-10368.[4]邱晓峰. 脑血管支架种类及材料学特点与支架置入后的补体反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9): 5443-5446.[5]梁红. 中医药在脑血管支架置入后防治并发症中的作用(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7): 3222-3225

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研究进展 篇6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逐渐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困扰,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964年Dotter及其同事提出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的概念,1977年GruntZig等[1]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1987年Sigwart[2]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冠脉支架手术,1988年Stack等[3]设计并制作了第一枚可生物降解支架。据报道,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人接受心血管支架植入手术。支架植入术是在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基础上通过球囊导管将支架送到病变处,并使其扩张以起到支撑血管的作用。血管内支架植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于临床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它可明显改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引起的急性闭塞并发症以及血管内再狭窄。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植入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而支架植入后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支架内再狭窄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支架内再狭窄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植入支架时,一方面,支架受到血管的弹性回缩力,另一方面,支架对血管壁的损伤和血管的长期牵拉作用、异物的炎性反应等将导致血管内膜的增生进而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亚急性血栓反应,易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研究表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20%~30%,以术后3~6个月为高峰期,6个月以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是血管支架植入的主要问题。

1 学术背景

支架植入人体后处于血液环境中,金属支架在血液环境中长期使用,存在血栓和腐蚀两个主要问题。决定血管内支架性能优劣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是支架材料。目前用于制作血管内支架的材料主要有金属、高分子材料等。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冠脉支架为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可满足环境的要求,但金属支架在血液中的腐蚀和诱发的血栓问题会破坏基体性能和生理环境。药物涂层支架是通过不同方式将药物包覆在金属支架表面,从而改变其表面特性,减少血栓形成、减轻平滑肌细胞增生反应或增加X射线下的可视性[4]。药物洗脱支架也称为药物释放支架,通过被包覆于金属支架表面的载体(多为聚合物)携带药物,当植入病变部位后,药物自载体通过洗脱方式有效地释放至心血管壁组织而发挥生物学效应,与药物涂层支架相比,其典型特征是药物释放的可控性。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日趋普遍,与裸金属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可显著降低再狭窄率,然而大多数药物洗脱支架由药物、药物载体、支架平台3部分组成,其中金属支架和聚合物不能被人体吸收。金属植入物和药物载体长期存留于血管中,影响内皮化,引起局部的慢性炎症反应和后期的血栓形成。下一代支架开发目标是生物可降解支架,正在进行研究的可降解生物材料大多是高分子材料,而镁及镁合金的可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可降解支架的暂时存留性特点与血管内再狭窄的时间相吻合,生物可降解支架在血管内皮化完成后开始降解保持了血管结构的完整、稳定了血管的内环境,支架如期降解则可克服支架自身的血栓源性及异物性,正受到材料学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研制开发的生物可降解支架主要分为4种类型,即生物可降解膜被覆金属支架、载药生物可降解膜被覆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完全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和载药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图1为部分生物可降解支架形貌图,其中(a)为Cordis公司推出的Cypher药物涂层支架,(b)为瑞士Biotronik公司开发的一种可吸收金属支架。本文对支架加工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就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2 支架加工工艺

生物可降解支架由生物可降解或可吸收的材料制成,能对血管提供暂时性的支撑作用,在人体特定的病理过程中完成它的治疗使命后最终在体内降解消失,避免了金属支架的植入对人体的长期异物影响,受到材料学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外对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已经进入临床应用研究阶段。理想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本身或降解产物无毒性,不会引起炎症和免疫排斥反应;②适宜的生物降解性,其降解速度与组织再生速度相匹配,最后可以完全吸收或通过人体正常代谢排出体外;③良好的结构相容性,适当的强度和可塑性,能保持稳定的立体结构,植入后可以替代血管的结构和功能;④良好的表面相容性和一定的生物活性,材料表面有利于种子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并能通过表面修饰、预处理等机制对种子细胞的黏附和生长进行调控[5]。

随着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广泛开展,支架在制作工艺上有了很大发展。Hoffmann等[6]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指出,支架的设计和表面材料与冠状动脉支架内的内膜增生有着密切关系。一个性能优良的支架应具备好的生物相容性、扩张性能、支撑力、顺应性以及易弯曲和符合流体力学等特性,而支架结构设计、加工工艺等对这些特性起决定性的作用[7,8]。支架的加工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编织/缠绕支架,中期的平面光刻卷焊支架,再到现阶段广泛应用的三维激光雕刻支架。编织/缠绕支架的加工工艺简单,柔顺性较好,但是强度较差,变形不均匀,且具有较大的轴向短缩比。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平面光刻技术被应用到支架加工的领域。由于支架支撑杆的尺寸微细,一般机械加工的方法很难满足其成型要求,目前大多数支架采用三维激光雕刻而成。激光雕刻技术一般要经历管材选择、激光雕刻及后处理3个阶段。图2为编织/缠绕支架和三维激光雕刻支架的外观形貌图。激光雕刻具有切缝宽度小、切口平行度好、表面粗糙度小、尺寸精度高、工件变形和热影响区小、无机械应力及表面损伤等特点,可精确切割形状复杂的微细零件,同时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是当前加工血管支架的主要手段[9,10,11,12]。如果激光切割不均匀,将导致支架在撑开过程中出现变形不均匀、局部变形和应力集中的现象,加剧病变部位血管内壁的内皮损伤,支架植入后再狭窄概率增大。

3 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现状

3.1 生物可降解膜被覆金属支架

金属支架采用的主要材料有316L不锈钢、钛合金、钴合金和镍钛记忆合金等。316L不锈钢中所含铬提供了很好的抗腐蚀性并能增加强度和硬度, 镍钛合金支架早期生物相容性良好, 但合金表面的镍存在着逃逸[13];而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特有的形状记忆特性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可通过调节其中镍的比例得到合适的相变温度,比较有代表性的镍钛合金含镍50.8%,钛49.2% [14];难熔金属,如钽具有良好的抗生理腐蚀性、血液相容性、X射线和MRI可视性,其氧化物基本上不被吸收,不呈现毒性反应,也是支架常用的材料之一[15]。此外,金属支架材料还包括铂、金等贵金属,具有良好的X射线可视性,只是力学性能较差[16]。金属支架植入后可导致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易造成血管的损伤及引起体液和细胞反应,还可引起血管新生内膜增生,致再狭窄率高达25%~40%。金属支架的这些缺陷促使人们对支架的表面进行改性[17],以提高支架的组织相容性和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支架植入人体可能引起过敏反应,Tijima等[18]的临床研究认为金属过敏可能是一种促进支架内再狭窄不断重现的机制,但与最初支架植入后的再狭窄无关。

覆膜金属支架一般由金属支架和被覆的薄膜组成,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覆膜支架对血管的损伤和血管内膜的刺激要轻,具有血栓源性小、炎性反应轻微和内膜增生少等特性,降低了血管的再狭窄率[19,20]。但覆膜支架也存在一些较大的问题,如覆膜支架的输送系统大,系统柔顺性差,难以通过迂曲的血管,容易损伤血管,且支架容易发生内漏、移位等,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覆膜支架的广泛应用。

3.2 载药生物可降解膜被覆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冠脉介入性治疗后血管内再狭窄的主要病理过程,寻找各种新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是治疗冠心病以及预防血管内再狭窄的关键问题。药物涂层支架是在金属支架或其他支架材料表面涂以某种聚合物,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种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药物或抗体,支架在病变血管撑开后药物能在血管局部缓慢释放,从而防止血管再狭窄的发生[21]。药物涂层支架主要由支架、载体和药物3部分组成。支架是主体,可采用316L不锈钢、钴基合金、镍钛合金或其他生物材料制作而成。载体常用的材料有聚乳酸(PLA)、聚羟基乳酸(PGA)、聚乙酸丙酯(PCL)、聚乙酰谷氨酸(PAGA)等。基质是药物控释的平台,在体内随着多聚物的降解,携带的药物被缓慢地释放出来。药物涂层支架选用的药物有雷帕霉素、紫杉醇、地塞米松、肝素、多肽、水蛭素等。药物在支架表面涂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支架材料本身就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药物的能力,药物的释放主要通过药物浓度梯度的扩散或者支架材料本身的降解;另一种是药物可以化学结合在支架材料的表面,药物通过随后进一步与周围环境发生的化学和生理作用来释放,支架表面的涂层也可以是药物。药物涂层支架植入体内后,药物持续高浓度释放,使药物能够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且维持一定的释放时间。

药物涂层支架可分为抗凝药物涂层支架、抗炎药物涂层支架、抗迁移和抗增生药物涂层支架等。抗凝药物涂层支架的主要药物为肝素、水蛭素等;抗炎药物涂层支架的主要药物包括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抗迁移、抗增生药物涂层支架的主要药物包括雷帕霉素、紫杉醇、放线菌素D等[22]。近年来,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和紫杉醇涂层支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雷帕霉素为一种亲脂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易通过细胞膜,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和抗菌、抗细胞增生作用[23]。紫杉醇是一种微管抑制剂,其细胞毒性能与细胞中微管和β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形成,阻断细胞分裂。紫杉醇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抑制细胞和新生内膜的增生[24],对预防再狭窄有显著疗效。另外,肝素和水蛭素也被应用于药物涂层支架。肝素是硫酸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天然的凝血抑制剂,注入血液后短期内可防止凝血肝素结合到多聚丙烯酸血管腔面,可以提高内皮细胞的黏附率和增殖能力,联合纤维结合素和碱性成纤维因子可以提高肝素的促内皮化作用。水蛭素有较强的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但对血小板功能无抑制作用[25]。

药物涂层支架能有效地解决金属裸支架存在的问题,使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低于10%。这是因为药物涂层支架能减轻冠脉支架植入后的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延长支架内再狭窄的时间。但它在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同时,也抑制了损伤动脉的愈合及内皮化,因而可能导致局部延迟愈合。随着药物的代谢, 其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降低,对药物涂层支架的长期疗效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长期有效控制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炎症反应和克服支架内再狭窄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3.3 完全可生物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

近年来完全由高分子材料制作的血管支架的研究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被认为是非常具有潜力的血管支架制作材料[26]。完全可生物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通常由高分子材料制作而成,其中聚乳酸( PLA)、聚丙交酯(PGA)、聚己内酯(PCL)已被美国FDA批准作为植入人体的可降解材料。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优点在于可以比较灵活地设计分子结构,通过发展共聚物、共混物来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性能,另外,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优越的机械物理性能[27,28]。完全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在人体特定的病理过程中完成它的治疗使命后,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小分子,随人体的呼吸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完全可生物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如期的降解克服了支架自身的血栓源性及异物性。吴玉玉等[29]将聚对二氧环己酮(PDS)构建的人工小血管支架植入比格犬体内,24周时PDS小血管支架完全降解吸收,炎细胞和巨细胞少见,未见血管支架周围组织变性、坏死或肉芽肿,表明PDS支架组织反应轻,能满足体内组织再生的要求。然而,高分子支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力学性能相对较差,强度比金属支架要小得多;尺寸较大,输送系统与支架的释放困难;高分子表面的涂层可能在支架撑开的时候遭到损坏;X射线下的显影差,手术中难以准确定位;消毒可能改变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支架的降解速率和对新生细胞生长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等。因此,需要不断探索更加适合用于植入人体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改善加工工艺,提高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近年来,镁及镁合金适宜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降解行为使其作为可降解植入材料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镁及镁合金作为外科植入材料的研究可追溯至1907年,早期临床应用已经证实了镁作为医用材料的可行性,但后来这方面的研究都因为镁的耐蚀性差而被搁置。近几年,随着加工方法、表面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和成熟,在提高镁合金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得到很大提高。2005年Zartner等[30]将可降解镁支架植入一个6周大的女婴体内,治愈了其左肺动脉堵塞。支架在4个月内完全降解,在降解过程中,没有对患儿的生理造成任何负面影响,但支架的治疗效果以及对人体的副作用还需要更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和更多临床数据的验证。

镁合金生物材料应用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腐蚀速度过快,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对于医用镁金属植入材料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多采用开发高纯镁合金、变形加工、表面改性、仿生法沉积羟基磷灰石涂层和微弧氧化等技术来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与不锈钢支架相比,目前使用的镁合金心血管支架存在的不足主要是脆性大、塑性变形能力差。因此,为了研制出可用的镁合金血管支架,一方面需要优化设计血管支架的几何形状,避免应力集中;另一方面需要研制出高塑性变形能力的新型生物镁合金材料。

3.4 载药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

理论上讲,抑制血小板粘附、血栓形成、内膜增生的药物可以防止血管再狭窄,可降解冠状动脉支架的出现使得药物的局部缓慢持续释放成为可能。载药生物可降解支架既对管壁有暂时性的支撑作用,又能限制早期的血栓形成和晚期的新生内膜增生。载药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由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和药物两部分组成,利用特殊工艺将特殊药物掺入生物可降解支架材料中,以可降解材料为主体,兼顾了药物涂层支架与生物可降解支架的优点,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药物载荷;能够投放多种药物;不但可以治疗支架内再狭窄,还可以治疗原发病;对血管壁的机械作用力随着支架的降解而减小,从而抑制血管内膜增生。Vogt等[31]研究了紫杉醇生物可降解性冠脉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该支架主体为生物可降解L型聚乳酸PLLA,实验对照组为单纯生物可降解支架以及316L金属裸支架,将3组支架植入猪冠状动脉中,结果表明,各支架植入处均可见早期内皮化,聚合物植入处可见局部轻微炎症反应,掺入紫杉醇药物的生物可降解支架能有效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李绮等[32]在镁合金AZ31B心血管支架表面制备携带雷帕霉素的聚乳酸-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共聚物涂层,评价了涂层的表面形貌、降解特性、血液相容性和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聚乳酸-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共聚物作为载药涂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表面均匀、光滑,血液相容性良好。涂层释药周期超过1个月,可在内膜增生期内有效抑制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生。Uurto等[33]将含有地塞米松和HMG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SIM两种药物可降解PLLA支架和自扩张金属支架置入的猪髂总动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地塞米松聚合物支架能减少血管内膜增生,进一步证实载药PLLA支架可有效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4 结语

生物可降解支架如期的降解克服了传统金属支架存在的具有血栓源性、远期疗效不够理想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生物可降解膜被覆金属支架、载药生物可降解膜被覆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完全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和载药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4个阶段,载药生物可降解血管内支架既能及时支撑管壁,保持血管通畅,又能抑制早期的血栓形成及晚期的新生内膜增生,有效防止扩张后的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和再狭窄。虽然生物可降解性血管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易出现降解速度不易控制、血管内皮化延后等问题;载药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远期疗效不如想象的乐观,长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经济上对患者都是极大的负担。因此,还需科研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研究出降解速率可控、促进血管内皮化、远期效果理想的生物可降解支架。

摘要:血管内支架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普通金属支架易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暂时存留性明显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简述了支架的加工工艺,同时对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类论述,包括生物可降解膜被覆金属支架、载药生物可降解膜被覆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完全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和载药生物可降解性冠状动脉支架。最后展望了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发展趋势。

血管支架 篇7

近年来,随着血管移植、血管缝合与修补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如何更加快速、简便、高质量地吻合中等以上动脉血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缝合法对术者要求高,缝合处对血管的损伤及由此产生的异物反应、炎症和瘢痕,都影响了血管吻合的即时和远期通常率[1,2]。我课题组研究使用黏合法进行血管吻合手术,术中使用速溶支架支撑管腔,防止血管壁塌陷,便于涂胶,大大方便了操作[3]。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于速溶支架的细胞毒性实验和植入实验的研究,阐述其安全性。我课题组所用速溶支架是以高纯度低分子量明胶和色谱纯聚乙二醇20000为原料制备而成的双层壁空心血管内支架,前者构成支架壁的表层,后者构成支架壁的内层,以60Co消毒后,真空包装。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血管内速溶支架(本课题组自制,专利号ZL03148156.6),MEM培养基(HYCLONE),MTT(SIGMA),GH4000B型恒温隔水式培养箱(天津泰斯特),U-33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Hitachi)。

2.1.2 实验细胞和动物

L929小鼠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株,购自中科院细胞所。

新西兰白兔,体质量为2.0~2.5 kg,由解放军总医院动物中心提供。

2.2 方法

2.2.1 细胞毒性实验——MTT比色法

在无菌条件下,把速溶支架研磨成粉作为供试样品。取速溶支架粉末0.8 g,按照0.2 g/mL比例加入细胞培养液4 mL,在(37±0.2)℃,体积分数5%CO2条件下浸提72 h,速溶支架粉末完全溶解于细胞培养液中,取该浸提液24 h内用于实验。实验选用以高密度聚乙烯作为阴性对照,以有机锡作稳定剂的聚氯乙烯为阳性对照。

将处于传代48~72 h生长旺盛的小鼠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消化离心后吹打成细胞悬液,稀释浓度为1×105/mL。吸100μL细胞悬液依次接种于96孔培养板内。将孔板放入含5%CO2的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弃去原培养液,每孔分别加入100μL的空白对照液、阴性对照液、阳性对照液、试验样品浸提液,每组设8孔。24 h后弃去孔内液体,每孔加入20μL浓度为5 g/L的MTT,在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 h后,将每孔内的原液轻轻吸净,再每孔加入150μL二甲基亚枫(DMSO),10 min后震荡使其充分溶解,采用双波长(570 mm和630 nm)法测定各孔吸光度(OD),计算各孔吸光度值和细胞相对增值率(RGR),并对细胞毒性进行评级。

RGR=(试验组平均吸光度值/空白对照组平均吸光度值)×l00%

2.2.2 植入实验——皮下植入法

按照双层壁空心血管内支架的制备方法制备标准供试样品,规格:Φ1.0 mm×l0.0 mm的柱状体,60Co消毒,备用。

选用新西兰白兔12只,雌雄各半,每只家兔用3%戊巴比妥钠按1.0 mL/kg的剂量经耳缘注射麻醉,麻醉生效后,俯卧位固定。背部术野剃毛,碘酒、酒精常规消毒。背部中断做2 cm的手术切口,用钝器解剖法制备脊柱两侧各3处皮下囊,皮下囊内进行血管支架植入。右侧用镊子植入样品,左侧为假手术空白对照,只用镊子深入皮下囊,不做植入。

观察兔子的饮食、活动、切口反应;肉眼观察植入材料部位有无材料外漏、红肿等情况。另分别于术后3、7、14、28 d麻醉过量各处死3只兔子,取出手术部位组织,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树脂封片。每个标本取3张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材料组织反应情况和周围包膜形成情况。

3 实验结果

3.1 细胞毒性实验

各组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速溶支架组的L929细胞细胞形态呈梭形或多角形,胞体饱满,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且大而清晰,生长过程中有伪足样突起,与相邻细胞相连并成片状生长,如图1(a)~(c)所示,阳性对照组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数量少,胞体极度皱缩或细胞溶解成空泡状,如图1(d)所示。

评级标准:根据ISO 10993-5(见表1)对细胞毒性进行评级,其中毒性反应0~1级为合格医用材料。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见表2),速溶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对增殖度(RGR)为115,故根据表1,速溶支架粉末的细胞毒性为0级。表明血管内速溶支架材料细胞毒性试验符合ISO 10993-5规定。

3.2 植入实验

大体观察:各时间点兔子活动正常,速溶支架于皮下溶解较快,术后第2天观察时,皮下已无隆起,创口无明显出血渗出,术后7 d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未见皮肤局部红肿、感染植入物外漏等情况。

组织病理检查:(1)术后3 d,肉眼观察组织已找不到样品残留,2组切片均可见疏松的结缔组织,横纹肌中可见不规则形状囊腔,腔内空虚,表明材料已溶解吸收,囊壁由菲薄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囊壁外为水肿疏松的结缔组织,杂以少许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样品组还可见许多疑似降解材料,类似纤维素样、成絮状、无定形、散在分布,如图2(a)、(b)所示。(2)术后7 d,2组切片仍偶见不规则囊腔,囊内空,并未见植入样品,偶见吞噬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另外,样品组仍可见红染絮状的纤维素样物,疑似降解的材料,如图2(c)、(d)所示。(3)术后14 d,2组切片偶见厚壁空囊腔,囊壁由致密成熟的纤维胶原组织构成,多见纤维细胞胞核,偶见淋巴细胞浸润,偶见巨噬细胞,如图2(e)、(f)所示。样品组未见埋植样品。(4)术后28 d,2组切片均见疏松的脂肪结缔组织和少许横纹肌,未见囊腔,未见植入物,如图2(g)、(h)所示。

评价标准:各组病理切片按表3记分,结果见表4。

根据实验观察,在各取材时间节点,炎症反应不明显,速溶支架组与假手术空白对照组相比病理学表现相似,经过对病理切片的分析,炎症细胞和炎症反应评分,判定速溶支架对局部组织无刺激,符合ISO 10993-6规定。

注:*每张样品切片的评分由以上各项相加而得,在计算评分时多形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巨细胞、坏死各项的评分将乘以2后再相加计算

注:结果评定标准——0~2.9为无刺激,3.0~9.9为轻度刺激,9.0~15.0为中度刺激,>15.0为重度刺激

4 讨论

自1960年H.S.Nathan首次报道应用速凝胶进行血管修补术以来[4],各种黏合吻合血管的方法和相关材料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血管内支架因为可以起到支撑管腔、防止吻合口塌陷和狭窄的作用,成为研究的重点[5]。我课题组制备的双层壁空心血管内支架可以支撑吻合口,辅助对合吻合口,便于涂胶,提高吻合速度,同时不损伤内膜,大大方便了黏合吻合血管的操作[3,6,7]。

本文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皮下植入实验证实本课题研制的血管内速溶支架与细胞相容性好,细胞毒性为0级。同时在体液作用下能够很快溶解吸收,对组织无刺激,植入后无明显炎症排斥反应,组织相容性较好,符合国际标准ISO 10993要求。但是为了证明速溶支架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进行动物体内、体外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检测一种新型的血管内速溶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对血管内速溶支架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和皮下植入实验。细胞毒性实验:速溶支架粉末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采用MTT(四唑盐)比色法量化细胞毒性,并进行毒性分级。皮下植入实验:在12只新西兰白兔右侧背部皮下植入血管内速溶支架,左侧作为空白对照,分别于植于支架后3、7、14、28 d,肉眼和镜下观察植入点炎症反应情况。结果:血管内速溶支架细胞毒性为0级。皮下植入后无炎症反应,局部组织无刺激。结论:该课题组黏合吻合血管用血管内速溶支架材料满足ISO 10993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关键词:血管吻合,速溶支架,细胞毒性实验,皮下植入实验

参考文献

[1]Saba D,Yilmaz M,Yavuz H,et al.Sutureless Vascular Anastomoses-by N-Butyl-2 Cyanoacrylate Adhesive:An Experimental Animal Study[J].Eur Surg Res,2007,:39:239-244.

[2]Apostolakis E E,Leivaditis V N,Anagnostopoulos C.Sutureless technique to support anastomosis during thoracic aorta replacement [J].J Cardiothorac Snrg,2009,4:66.

[3]梁向党,张伯勋,孙赓,等.微创血管粘合技术研究的初步报告[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7):23-25.

[4]Nathan H S,Nachlas M N,Solomon R D,et al.Nonsuture closure of arterial incisions using a rapidly-polymerizing adhesive[J].Ann Surg,1960,152:648-659.

[5]Xie H,Bendre S C,Gregory K W,et al.Laser-assisted vascular end to end anastomosis of elastin heterograft to carotid artery with an albumin stent:a preliminary in vivo study[J].Lasers Surg Med, 2004,35(3):201-205.

[6]孙赓,张伯勋,梁向党,等.血管吻合用中空支架壁双层结构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4,25(5):3-4.

血管支架 篇8

1 冠脉介入治疗的概括

冠脉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医生在病人手臂桡动脉处(或右腿根部股动脉处)进行消毒后,利用桡动脉(股动脉)穿刺并插入介入导管,通过介入导管将造影导管送到冠脉开口处并将造影剂注入其中。在影像设备的X线的照射下,医生能够清楚了观察冠脉的各个病变部位以及病变程度。然后,医生依据观察到的病变部位以及病变程度对球囊的大小进行选择,并且在导丝的引导下将球囊导管送到病变部位处,利用充盈器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从而使球囊充盈扩张,利用球囊的机械性扩张挤压作用造成血管内膜、中层扩张,血管壁结构重构,内腔扩大,从而将阻塞或狭窄的动脉重新扩张开,这就是所谓的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在将球囊撤出之后,利用同样的导管路径插入冠脉支架系统(即带支架的球囊导管),在扩张部位处再次使球囊充盈扩张并且将支架释放下来,使夸张后的支架牢固地固定在已扩张的病变处支撑病变部分,从而达到完全再通血管的目的,也可不经球囊导管的预扩张而直接置入支架。在支架与血管贴合欠紧密的时候,需要再次插入球囊导管对支架进行扩张,通常有30%的几率。

冠脉支架系统有2个主要组成部分:血管内支架和球囊扩张导管。其他辅助器械包括:介入导管、造影导管、指引介入导管、导丝、高压注射泵、其他配件(各种三通、连接件)等。

1.1 血管内支架

血管内支架是一中空的网状圆柱形微小器械,理想的血管内支架当具有以下性能:1)血管壁与支架环面之间的良好贴合,支架能够顺应凹凸不平且不规则的血管壁内表面(支架应当具有良好的顺应性);2)良好的压缩和输送性能以便能够输送到复杂形状的解剖部位(支架应当具有良好的柔顺性);3)撑开后的支架应当具有优异的支撑强度,以便能够抵挡血管的早期回弹并且能够有助于晚期的血管重构(支架应当具有优异的支撑强度);4)支架能够在扩张时保持均匀的几何形状以使得应力能够被均匀地分布(支架应当具有均匀的几何构型);5)支架能够维持旁支血管的血流通畅;6)支架应当避免应力集中,具有良好的表面光洁度好以及良好的耐疲劳性能,使得保证支架能够在血管脉动压力下持续上亿次,而不出现断裂。

1.2 球囊扩张导管

球囊扩张导管的作用是将支架安全并且准确地输送到血管内的病变部位,然后利用充盈器注入生理盐水使球囊充盈扩张从而将支架扩张撑开,因此其头端被设计成可快速充盈成球囊并且随后恢复成扁平形状结构。根据支架系统在到达冠脉血管之前所要行经的血管路径以及冠脉血管的形状特点,球囊扩张导管应当具有以下性能:1)球囊的壁厚度应当小于20um,才能使得球囊能够被折叠至所需的穿越截面;而为了能够将支架扩张开,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将球囊快速升高至30个大气压同时球囊不出现破裂,并且应当具有优异的耐疲劳性能;2)球囊导管所需行经的路径迂曲而且细长,球囊导管在行进过程中不能出现打折、扭曲和断裂的现象,必须具备优异的穿越性能、推送性能以及跟踪性能。

2 国内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检索的数据库是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CNABS),中国专利制度于1985年建立,因此检索时间范围是从1985年至2015年12月,本文所涉及的统计数据均来自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通过检索发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从1985年到2015年受理的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相关的专利申请共计3758件。从1985年至2015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于每年受理的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相关的专利申请的案件数量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于1987年首次受理心血管支架专利申请,经过30年的发展至今,中国专利申请在心血管支架方面的申请趋势可以大概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年至1991年),这一阶段属于介入治疗的萌芽阶段,国际上关于支架的研究也处于起步摸索时期,此阶段的支架专利申请量基本都维持在一年一件的水平上;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9年):在这一阶段,国际上已有成品支架成功问世,国外专利申请也在这一阶段开始进入中国,国内支架技术则处于摸索研究阶段,相比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年申请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最高也未超过15件;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之后,心血管支架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支架专利申请量也呈现出直线式增长,经过短短的3年,在2003年,申请量就突破了100件,相当于2000年申请量的3.2倍,在2006年突破200件,2011年突破300件,2011年突破400件,并在2014年达到最高,年申请量接近500件。从血管内支架相关的年申请量曲线的趋势可以预测,血管内支架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在以后较长时间内仍将快速增长。

3 结论

金属支架的出现是冠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飞跃发展,而药物洗脱支架是冠脉介入治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虽然目前对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仍存在争议,但也因此促进了药物洗脱支架的不断发展。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促进支架发展的发明专利申请也会越来越多,只有不断了最新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提升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

参考文献

血管支架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4月-2011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并行DSA检查的患者78例, 均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6例, 女32例;年龄63~80 (70.2±7.6) 岁。

1.2 DSA检查

采用改良的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右侧股动脉, 置入5F动脉鞘, 用5F猪尾巴导管于主动脉弓处行主动脉弓造影, 换用5F单弯造影导管沿动脉鞘置入, 分别行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正、侧位造影, 动态及静态观察造影血管的情况, 对可疑血管病变常规造影不能明确者, 增加多角度斜位造影。

1.3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12例存在严重的血管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 根据DSA造影结果, 术前明确为基底动脉狭窄2例,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10例, 术前评估均确定为事件血管。术后给予监护24h, 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监测生命体征, 继续使用尼莫地平泵入, 根据血压水平调整泵入速度, 控制血压在平时基础血压稍低水平。术后继续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 连续3个月, 3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长期服用。

2结果

2.1 DSA检查结果

78例患者中, 有血管病变59例 (75.6%) , 造影未见异常19例 (24.4%) 。累及2条或以上血管41例 (52.6%) 。单纯前循环病变11例 (14.1%) , 其中单纯颈内动狭窄7例, 双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 颈内动脉伴大中动脉狭窄1例。单纯后循环病变29例 (37.2%) , 其中单纯椎动脉狭窄14例, 基底动脉狭窄4例, 双侧椎动脉狭窄4例, 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狭窄2例, 椎动脉合并小脑后下动脉狭窄3例, 椎动脉合并小脑上动脉狭窄2例。前、后循环同时病变19例 (24.4%) , 其中椎动脉狭窄合并颈内动脉轻度狭窄16例, 基底动脉合并颈内动脉狭窄1例, 椎动脉狭窄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 同时存在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狭窄1例。其中轻度狭窄14处, 中度狭窄9处, 重度狭窄4处。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78例行DSA检查的老年患者无1例发生致残、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2.3 血管内治疗情况

12例手术均获得技术上成功, 血管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直径和形态, 残余狭窄率<10%。12例血管内支架术植入患者中, 发生穿刺部位血肿1例, 经热敷后血肿消失。随访3个月患者症状未复发。

3讨论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 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源性或心脏性栓塞[1,3], 最终导致脑灌注不足及梗死。目前, 对于脑血管病影像检测手段很多, MRI、MRA、CTA、颈部血管超声、TCD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且具有无创、快速、简便等优点。但各种无创检查手段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超声图像的显示与判断对操作者依赖性较大, 且空间分辨率仍然有一定限度。TCD能够检测的动脉狭窄程度在50%~95%范围内, 对血管变异情况亦不能准确判断, 对操作者技术要求相对较高。MRA有过高估计狭窄程度的现象, 对高度狭窄和阻塞的区别有时存在困难, 对于溃疡也常常不能显示。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动脉瘤等解剖异常, 可以动态、全面地观察脑血管血流情况、变异情况、侧支代偿情况、Willis环情况和计算狭窄率, 为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并且可以根据造影检查结果了解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路径, 选择合适类型的支架和规格[4,5,6]。本文78例后循环缺血患者, 发现血管结构异常率高达75.6%, 表明血管结构异常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 因此, 重视血管的检查, 关注血管本身的病变, 可作为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的根本和基础。近年来开展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对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微创、操作安全性高以及近期并发症较少, 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Wholey等[7]统计资料结果表明:支架植入术的手术成功率为98.9%, 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和病死率为4.75%,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2.14%, 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1.20%, 病死率为0.64%。故手术安全性及并发症仍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术前充分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DSA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可以明确血管形态变化, 有利于及时治疗和预后判断。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以及预防卒中发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其围手术期总的卒中和病死率低,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但远期并发症及再狭窄问题仍需要大宗临床资料观察。对后循环缺血患者, 若无脑血管造影禁忌证, 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是必要的, 同时, 做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 必要时在脑血造影检查的同时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脑血管造影,支架植入

参考文献

[1]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9) :786-787.

[2]曹勇军, 刘春风.后循环缺血[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9) :773-775.

[3]Cloud GC, Markus H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J].QJM, 2003, 96 (1) :27-54.

[4]Onizuka M, Kazekawa K, Nagata S, 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incomplete stent apposi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tenting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AJNR, 2006, 27 (7) :1505-1507.

[5]Cremonesi A, Setacci C, Bignamini A, et al.Carotid artery stenting:first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ICCS-SPREAD Joint Committee[J].Stroke, 2006, 37 (9) :2400-2409.

[6]Kobayashi N, Miyachi S, Hattori K, et al.Carotid angioplasty with stent-ing for 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technical note[J].Neu-roradiology, 2006, 48 (11) :847-851.

血管支架 篇10

方法:分析1例颈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迷走神经性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经静脉注射多巴胺、并给予生理盐水快速补液后,心率、血压恢复正常,胸闷等症状消失,随访无其他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结论:积极预防诱发因素,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特别是拔除鞘管的护理,是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血管支架迷走神经过度反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4-01

迷走神经过度反射其发生机理是疼痛通过外周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部位,通过传出神经使血管扩张和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临床症状的发生。虽然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所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1]临床发生率较低,但其发作迅速,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严重时可导致死亡,[2]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病例回放

患者在局麻下行右颈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在路图下将wallstent颈动脉支架定位于右颈动脉狭窄处,再次行颅内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大脑半球灌注情况较术前好转,通过后交通动脉,后循环灌注也有好转。退出保护伞和导管系统后血压下降至85/55mmhg,给予多巴胺20mg静脉推注,患者血压回复至100/70mmhg。查体无新的神经系统体征。患者自述头晕症状缓解。加压包扎穿刺点后安全返回病房,意识清楚,继续行心电,血压(每30分钟一次),指脉氧监测。心电监测示HR58次/分,血压90/50mmhg。给予多巴胺微泵100mg泵入,以1ml/h泵入,半小时后血压90/50mmhg,遵医嘱调多巴胺微泵至3ml/h。半小时后血压92/50mmhg,遵医嘱调多巴胺微泵至6ml/h。半小时后血压100/55mmhg。遵医嘱多巴胺泵持续,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鼓励患者进食。半小时后血压106/65mmhg,多巴胺泵持续,8小时内血压维持在110-100/60-70mmhg之间,患者自述无不适,遵医嘱多巴胺泵以5ml/h泵入,半小时后血压105/68mmhg,多巴胺泵逐渐减量至1ml/h,血压仍维持在110-100/60-70mmhg之间,遵医嘱暂停多巴胺泵,继续每30分钟一次血压,血压仍维持在110-100/60-70mmhg之间,严密观察2天后无不适办理出院。

2原因分析

2.1精神因素。由于患者术前对疾病的认识和介入诊疗技术缺乏了解,精神过于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使迷走神经张力升高,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和心率减慢,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3]。

2.2过度压迫、牵拉。由于反复穿刺、穿刺口周围肿胀及拔管者操作欠熟练、手法及按压部位和力度欠妥,易发生迷走反射,拔管时伤口本身的疼痛,加之鞘管拉刺股动脉内皮使股动脉收缩,术者压迫止血时力度过大,从而使心脏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反射性引起心动过缓、血压下降。

2.3血容量不足。由于术前、术后禁食禁水时间过长,术前术后补液不足,术中出汗过多或失血过多均可引起血容量不足。低血容量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易引起迷走反射。

3护理对策

3.1稳定病人情绪。护士通过术前宣教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前,术后配合事项。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饮食与活动、手术过程,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消除不安及紧张心理。

3.2防止过度压迫、牵拉。手术者提高穿刺成功率,按压方法正确,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在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压迫股动脉,将股动脉压迫在股骨上而非压迫穿刺口周围,直至动脉搏动消失5min,然后逐渐减轻压迫,使之略感足背动脉搏动,此状态维持15min~20min,指压止血时,避免血液溢出至皮肤穿刺点或皮下软组织。在压迫过程中,拔除鞘管后密切觀察患者心率、血压、面色及出汗情况,通过交谈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不时触摸足背动脉搏动,以保持压迫股动脉的力量适中,既减轻对血管的刺激,又保证不出血。

3.3预防血容量不足。主张术前原则上不禁食(全身麻醉除外)患者可进食半流质饮食达60%~70%饱的程度,以维持体力和正常的体液稳态。术后如无特殊要求,应立即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使用造影剂者,应鼓励多饮水,一般6h~8h饮水1000mL~2000mL,分次饮用,避免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术后注意血容量的补充,补液时注意速度,建议在术后4h内达到总补液量的1/3,以减少血容量不足的情况。

3.4避免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的剧烈扩张和回缩。鞘管拔出前及术后12h内,每次进食不能过多,少量多餐,避免进食后使回缩的胃肠道突然扩张。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尿习惯,术后床上排尿困难的要加以诱导,防止膀胱过度充盈。若术后3min仍不排尿,即为诱导失败,必须导尿,一次放尿不宜超过500mL,防止膀胱过度回缩。此外,术后为使造影剂尽快排出,要大量饮水,但要少量多次,每次不超过200mL,以术后4h尿量达800mL为标准。

3.5拔除鞘管的护理。拔管时向患者说明拔管的方法、按压时间及拔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患者的顾虑。建立静脉通路,给于心电监护,备好急救用药、物品及拔管用物。配合医生拔管,如患者对疼痛特别敏感,精神高度紧张,操作过程中应主动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和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足背皮肤颜色、温度,并与健侧进行对比。拔出动脉鞘管后,按压穿刺部位15~20min以彻底止血,以动脉压迫止血器加压包扎,术肢制动8h,防止出血。

3.6血管迷走神经过度反射的处理。一旦出现血管迷走神经过度反射症状,立即停止操作,待症状缓解后视病情再进行。将患者头部放平或取头低足高位;以增加头部血供,头应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心率明显减慢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1.0mg,血压明显降低时可静脉注射多巴胺10mg~20mg,继以多巴胺泵100mg持续静脉泵入,直至血压稳定;另一通道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阿托品既可纠正心动过缓,又能防止胆碱能引起的低血压状态。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的血管迷走神经过度反射是一种少见且较危险的并发症,其防治的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注重病人的主动参与和健康知识获取,使病人对整个手术过程有所了解,提高其主动配合能力,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焦虑程度;熟练操作规程,加强术者操作水平,避免人为因素;术中保证有效静脉通路,观察细致,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术后根据情况适当缩短卧床时间,减少体位不适及尿潴留等诱因,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新峰,徐格林,张仁良.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5-332

[2]汪世军,江力勤,唐关敏,等.冠脉介入诊疗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383-38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血管支架】相关文章:

心血管药物涂层支架09-01

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05-09

支架治疗04-30

搭建支架05-06

支架05-17

生物支架05-30

支架置入06-02

支架引导06-16

支架预压总结05-11

可降解支架05-01

上一篇:低碳旅游模式下一篇:现代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