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2024-05-15

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精选十篇)

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篇1

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累积在环境中, 含量超出环境承载力而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 进而威胁人类健康的现象, 常见的重金属有汞、镉、铬、铅及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不同于其他污染, 重金属污染具有潜在性, 持续性, 累积性, 不可降解性等特点。这就使得重金属污染一旦发生, 很难治理。它广泛存在于大气, 土壤, 水等自然介质中, 与人类生活接触密切, 一旦进入人体, 便会在人体内部累积, 不能通过分泌和排泄等方式将其排出体外。

我国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 一组数据将这种状况展露无遗:国土部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2009年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报告上的数据显示, 我国1/6的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有2000万公顷;国家疾控中心曾对1000余名0~6岁儿童铅中毒情况进行免费筛查、监测。结果显示, 23.57%的儿童血铅水平超标。

二、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法律现状

迄今为止, 我国已出台的关于重金属污染防治最具针对性的文件是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下称《规划》) , 这是我国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相关法律法规有《环境保护法》, 《大气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土地管理法》, 《化学品管理条例》, 《土壤质量环境标准》等。相关的政策性文件有:《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09]61号) , 《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2009.8.28) , 《关于深入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的通知》 (环发[2009]112合) 《防治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2010.2) , 《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2011) 等等。

(二) 存在问题

1. 立法缺失。

我国目前还没有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的专门立法, 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定只有一些通知, 意见等文件, 或者笼统适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缺乏适用法律的强制力和执行力。

2. 执法不严。

在对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监督和查处中, 普遍存在执法力度不够, 查处不严, 没有严格按照法律, 法规要求对企业实现审批, 整治或关停。地方政府在对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管理上, 往往为了经济利益, 而放松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如沭阳当地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容忍天能电池公司排出超标的重金属铅。环保部门在对污染企业的查处中, 往往有心无力, 有些企业往往会绕过本级环保部门而直接获得上级环保部门的审批, 而上级部门对其情况不了解, 这就导致环保部门权力行使混乱, 对企业没有约束力。

3. 责任机制欠缺。

我国对重金属污染企业的责任规定缺乏。对企业的污染后果经常是在通知或政策性文件中规定, 具有运动式执法的特点, 对企业的环保责任往往是以行政责任处罚, 比如限期整改, 罚款金额较低, 没有起到对企业的惩戒作用。

我国法律对政府机关和主要领导的环境责任也没有常态规定。在重金属污染事件发生后, 当地政府和负责人往往以行政责任的承担息事宁人, 没有承担重大决策失误的刑事责任。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不重视, 出了问题也尽量隐瞒, 隐瞒不了简单以行政责任了结。

三、日本重金属污染防治经验及借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日本经济快速增长, 环境保护让位于工业和矿产开掘, 环境污染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 其中被称为四大公害的环境病症, 就有三起和重金属污染有关。中国正在经历和日本上个世纪同样迅速的经济增长期, 污染也在同步增长, 新世纪以来, 和重金属有关的环境事件愈见频繁。中国此时和上世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日本即为相似。基于此, 本文希望对日本的重金属污染防治进行介绍归纳, 对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的完善得出可为借鉴的经验教训。

(一) 日本政府为控制公害事件, 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1967年, 日本政府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 把大气、水源、噪音、震动、地震、恶臭确立为公害, 1968年, 这一届日本国会随后被记入历史, 称为“防公害国会”。1970年, 国会又增补了土壤污染这一条。

日本还制定了专门性法律法规和政策, 来应对重金属污染。主要有:1970年《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 1986年《市街地土壤污染暂定对策方针》, 1991年《土壤污染环境标准》, 1999年《与重金属有关的土壤污染调查·对策方针》, 1999年《关于土壤·地下水污染调查·对策方针》, 1999年《二噁英类物质对策特别措施法》, 2001年《农药取缔法》, 2002年《土壤污染对策法》。

为防治电子废弃物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包括:1970年《废弃物处理法》, 1991年《促进再生资源利用的相关法律》, 2000年《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的纲领性法律, 2001年4月《家电再生利用法》, 推动了电子废弃物处理由“大量废弃型”向“循环型”处理模式转变。

(二)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1970年前后, 四大公害事件都集中提起了诉讼。经过公害事件的洗礼, 当事人取得共识:类似问题要用法律手段解决。而公害事件的诉讼恰好和污染防治法的出台和修订发生在同一个时期, 诉讼推动了立法, 公害基本法的完善又促进了事件解决, 立法和司法互相推动。

在四大公害事件的诉讼过程中, 受害者也得到了公众的声援。当时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社都对受害者惨痛经历进行详细报道, 激起了受害者之外全国人民的反对公害运动, 令执政党和在野党无法不正视。

日本的公害基本法制定也非一帆风顺, 也遭遇了来自财团的压力, 在全国公害反对运动的推动下, 反对意见被削弱, 多项公害规则和法规被制定。

从经济发展到注重环境的转折点, 不是某个案件的审判结果, 而应是全体国民的意识转换。因此, 要重视环境保护中的公民参与, 有了强大的公众力量, 相关法律才能冲破阻力, 顺利制定和实施, 对污染事件的法律途径解决提供依据。

(三) 政府决策依据转变

1971年, 日本环境省从各部门中独立。政府的决策依据也发生转变:与经济发展相比, 阻断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无疑更为重要。政府科学决策不意味科学证明, 在公害基本法制定过程中, 时任厚生省公害科科长说, 科学证明和地方政府决策是两回事情。政府如果发现可能引起公害的污染事件, 即使不能完全确定, 也要及时介入并且制止。

四大公害事件对日本的影响, 最重要的在于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政府的反思。经过四大公害对社会的洗礼, 1970年后日本再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公害事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在任何国家都会被证明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而日本环境省官员则总结经验, 政府与其后期介入污染事件, 不如提前以立法的方式进行引导。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 企业的逐利性, 企业污染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发生问题的责任在企业, 受害者和企业的个别谈判往往效率都很差, 社会成本很高, 最终都需要政府介入。政府应该用提前立法的方式进行引导, 最终让受害者和企业通过法律方式解决。

我国要充分利用法律对社会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建立完善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防止和治理重金属污染。

四、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完善

针对我国目前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 结合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对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 完善重金属污染防治相关立法

我国应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抓紧制定与重金属污染防治有关的法律法规, 实现对重金属污染全方位, 多维度, 全过程的控制。首先, 在已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完善对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规定,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 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介质污染防治法中将重金属污染作为专门一节, 增加纳入监控的重金属种类, 对重金属污染控制改变以浓度排放为主, 转向总量控制。鉴于我国还未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而土壤, 底泥等作为大多数重金属的最终沉积场所, 有必要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规制。其次, 根据重金属污染产生的不同根源, 分别制定相应的农药使用条例, 矿山开采和保护条例以及企业排放重金属管制条例等。最后, 除了对重金属污染从源头控制, 还要建立含有重金属元素的产品在生活中的利用, 回收体制, 实现从生产到利用到回收的一整套流程都有法可依。

(二) 树立公众参与原则, 建立重金属污染信息公开制度

重金属污染由于其自身的隐蔽性, 持久性和累积性, 危害结果可能不是即时产生, 等到污染已经发生, 可能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就需要树立公众参与原则,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在发生重金属污染群体事件时, 政府不要一味的遮掩, 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如实报道事件进展, 在得到更多民众关注的同时, 也会普及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问题不是某个人, 某个群体, 甚至某个政党能够进行决策的, 它是全民性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 提高公民对环境问题的敏感度, 使公民广泛参与到环境决策中。

信息公开内容包括全国各个区域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企业重金属废弃物排放情况, 新建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情况, 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整改情况等, 当某一区域的环境承载力达到其上限时, 就要暂时停止对新设立工厂, 企业的审批。重金属污染的信息公布也需要采取一定形式, 如通过中国环境质量公报, 这是一个官方权威的数据来源。另外, 对于各区域具体的年度重金属污染情况, 作为政府的政务公开信息, 在各地区的环保局网站上进行公布。公开的时候应该同步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除了向其说明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还要对其数据标准进行说明, 同时介绍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应对措施及解决方案, 避免民众过度恐慌及被人误导。信息公开有助于民众对其生活环境质量的知悉, 增加其危机感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可以借助公众的力量实现对重金属排放企业和政府决策的监督。

(三) 提高政府科学决策能力, 将环保部门意见纳入考量

政府的任务是尽量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防止可能危害社会利益事件的发生。在环境利益的地位已经不低于经济利益的现在, 政府决策除了要考虑经济发展, 更不要忽视环境保护。这对我国的政绩评价体系改革是一个机遇, 对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在立法中, 对地方环保工作负有失误的责任人要对其追究责任, 视其责任大小对其追究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在我国, 虽然环境保护部也已独立, 足见我国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 但是我国传统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政府观念严重影响了环境保护部门工作的开展。例如, 在环境法修改草案中, 环保部的许多建议不被采纳, 这就使得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大打折扣;在环保部门依法对企业查处时, 政府往往会考虑其经济贡献, 大打人情牌, 环保部门的地位就很尴尬。因此, 我们要从立法上确立环保部门职能履行的基础, 保障其执法独立性, 不受相关政府和领导的干扰, 从法律上确保其独立开展环保督查工作的权力。在政府决策中, 也要强调将环保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纳入考量, 对其意见如不采纳, 应书面说明原因, 环保部门对涉及环境保护的政府决策有质询权。

摘要:重金属污染具有潜在性, 持续性, 累积性等特点, 严重影响环境质量, 威胁人类健康。本文通过对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现状的介绍, 得出其中存在的不足。由于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况与我国现今情况极为相像, 本文以日本为例, 通过介绍其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及成就, 得出可以对我国引以为鉴的经验和教训, 对我国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

参考文献

[1]桂宇.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法律防治[J].法制与社会, 2009.12.

[2]国冬梅, 张立, 周国梅.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

[3]安桂荣, 林琳.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法.2012.2.

[4]周生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视频会议, 中国政府网.2011.

大气污染防治制度 篇2

防治大气污染既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重大民生问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防治大气污染动员会议精神,结合教育系统工作实际,决定在全校开展“防治大气污染,师生人人行动”活动,尽己所能,切实履行防治大气污染的责任。

一、高度重视

1、要高度重视防治大气污染问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科学防治,切实保障师生身体健康,为改善大气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2、成立防治大气污染工作领导小组,适时对本校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要及时整改。

3、遇到污染天气时,学校相关领导通讯设备要24小时畅通,学校值班电话要保持24小时有人值守。要做好空气重污染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工作。

4、要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发现重大情况及时报告,任何人在遇重污染天气时,不得迟报、瞒报、漏报发生的情况。

二、加强宣传

1、开展防治大气污染教育。

一是做好空气污染防治和应急防护基本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进一步扩大师生对重污染天气的知晓度,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防治能力。二是统一召开“防治大气污染,从我做起”主题班会。

2、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宣传。

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学习宣传工作。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升旗仪式、黑板报、手抄报、班会等不同宣传途径,动员师生关心、支持、参与中小学校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增强教育系统广大师生的环保责任感。

三、强化落实

1、做好校园食堂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2、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硬化、亮化”工程。

以“绿色学校”创建为抓手,开展“美丽校园我有责”、“环保在行动”等主题活动,彻底整治校内影响环境面貌“脏、乱、差”现象,努力做到“四净三无”(路面净、墙面净、绿地净、设施净,无垃圾乱堆、无污水横流、无砖头瓦块)。

4、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

广泛开展低碳环保宣传工作,在学生中倡导采用步行、骑车等绿色环保交通方式上下学,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尽量不用私家车接送孩子;鼓励教师低碳出行,减少开私家车上下班。

5、严格落实大气重污染预警。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有约六成的人民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损害。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空气中PM2.5含量大,已经远远高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这说明我国大气污染情况已经非常严重,相关的防治法律体系以及措施制度发挥作用不明显。为了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改善,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一、大气污染的成因

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所引起的,比如说燃料的燃烧、汽车的尾气排放等等。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度比较小,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没有超过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力度。这都导致了自然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够保持稳定。但是,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大大增加,逐渐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力度,各种化工生产和资源开采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资源逐渐枯竭,大气污染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各种工业燃料的燃烧。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需要各种燃料的燃烧来提供工业设备所需的能量,比如火力发电、钢铁冶炼、水泥生产、化工合成等等。这些燃料如果没有经过完全燃烧,就会产生一些污染气体,比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对大气造成污染和破坏。其次是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私家汽车的数量大大增加。这些汽车排放的尾气当中包括了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1]。这些气体不仅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破坏,同时也是酸雨等环境问题的诱发因素。最后就是一些生活中的污染物。比如北方居民在冬天烧煤取暖,会产生一些颗粒悬浮物、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当中造成污染。

二、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控制不完善

我国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行修订之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标准进行了明文规定,并且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全局进行了部署和规划[2]。这是由于以往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存在着缺失,只是针对了部分重点污染源和污染单位,总量控制不够全面,对于一些含量比较小的污染物,没有指定排放控制标准。

(二)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有问题

排污许可证制度,就是环保部门对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审查,经由环保部门批准之后才能够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的制度。但是,由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地区针对性明显,管辖范围往往是在地区范围之内。而大气污染具有扩散性,对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也会产生影响。这是我国在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时所没有考虑到的。

(三)环境标准体系不完整

大气环境的质量标准包括三方面: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标准[3]。目前,这三方面的质量标准仍然不够完善。例如,空气质量标准当中没有对空气中PM2.5的含量标准进行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覆盖得污染物种类不齐全,环境监测标准所依赖的设备设施严重不足等。

三、大气污染防治法律的完善建议

(一)加强总量控制

在我国实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当中,对大气污染的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系统性地大气污染防治,包括PM2.5以及能够转化为PM2.5的各类污染物。另外,对污染源和污染单位的覆盖范围也大大拓宽,总量控制力度大大加强了。

(二)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

我国要对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根据各个地区的历史排污状况和地区经济条件、环境条件来分配排放指标。环保部门要谨慎发放排污许可证,严格按照法律步骤审核单位的规模、行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硬件设施状况。另外,还要建立环保部门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监督制度,让污染物的排放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给予社会民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权。

(三)建立完整的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要对环境标准的体系进行完善,参考国际通用的环境卫生标准,直接引用或者适当进行数值上的调整。比如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当中,对于PM2.5的含量要求低于每立方米25微克。这是我国空气质量体系当中所缺乏的条款。另外,对于一些环境标准的附加条件,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也要进行参考,不能够予以忽视。

四、结论

大气污染是现代社会当中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类型之一,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还有所缺失,存在一些不足。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进一步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为人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蔡文灿.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的失灵及其解决对策——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框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15-124.

[2]李显锋.《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背景、问题及建议[J].理论月刊,2015,04:102-106.

[3]于钧泓,高桂林.完善我國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J].环境保护,2016,05:51-53.

作者简介:

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篇4

(一)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防治农村水环境的污染而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是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总称, 是指运用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农村水污染防治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时形成的各项法律制度。[1]

(二)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特征

农村水环境是整个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不仅防治农村水污染, 保护良好的农村水环境, 而且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决定了其调整对象的复杂性。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调整手段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由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等各种法律规范组成, 这决定了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调整手段的综合性。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价值, 这体现了其调整时空的可持续性。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应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二、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存在起步晚、不受重视等原因, 我国现行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 缺乏切合农村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现代环境问题起因于现代工业的发展, 现代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也带来严重的城市污染, 最先受到污染的城市自然成为我国环保立法的背景。在该立法背景的影响下,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长期存在着“重城市, 轻农村”的立法思想。我国对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污染的治理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 而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却鲜人问津。例如大中型企业的排污费返还使用制度、可低价或无偿征地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这些在农村水污染的防治上并不适用。

(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严格执行

乡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一般是该农村的经济支柱。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使得当地的环境执法机关很难在农村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使得乡镇企业的水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 甚至没有水污染防治设施, 严重污染农村水资源。

(三) 地方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不明确

近年来, 中央出台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治理水污染, 但是依然收效甚微, 因为相比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对于污染防治有更重大的影响。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地方政府监管本行政区域水环境的权力, 但是并没有规定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现如今, 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越发严重, 从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环保机构不健全、执行力不足, 但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没有明确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

三、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

目前, 我国农村水污染形势严峻, 农村水污染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仅依靠以往的行政手段难以取得较大成果, 需要我们运用法律手段来防治农村水污染。

(一) 转变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指导思想

农村水污染防治首先应该转变立法指导思想, 改变现行立法中重点防治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水污染的状况, 建立起城市和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水污染防治机制。[3]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应确立为:以保护农村水源和居民饮用水安全为目的, 协调农村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结合农村水污染的特点, 积极推广高效低耗的水污染防治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控制农村水污染,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 明确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规定:“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该原则适用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可以有效防治农村水污染。然而我国农村水污染具有污染面广且污染源分散的特点, 因此, 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还需要明确环境公平原则、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激励与约束并重原则、分类治理原则。

(三) 构建并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法律制度

1. 建立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

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是以管理农村水环境为目标, 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调整农村水污染防治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综合考虑与农村水环境有关的地理、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合理安排排污时间和排污空间, 从而达到预防农村水污染的目的,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 建立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制度

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视程度, 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 投入专门资金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政府环保部门要形成一个标准体系来监督管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实现各部门分工明确, 协调管理, 有效利用环保资金。

3. 明确政府的环境法律责任, 强化责任制度

从农村水污染防治方面来说, 政府环保部门应该积极监管乡镇企业的环境行为, 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 否则, 政府环保部门应当承担一定责任, 相关政府责任人员应当接受一定的处罚。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 强化责任制度。首先在立法上, 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规定政府的环境责任, 并且将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 在作出相应惩罚时能够有法可依。当然, 还应对政府的环境监管行为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 只有对政府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法律规范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政府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执政, 严格监管农村水环境, 制止污染行为, 防治农村水污染。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4.

[2]孔凡彬, 张立国, 陈建成.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制度的特征、体系与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42.

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制度 篇5

一、项目经理

1、负责组织本施工队关于扬尘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规章的学习,组织宣传扬尘污染防治知识,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水平。

2、负责组织制定和实施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向各部门下达扬尘污染防治任务,对完成各项防尘污染防治任务负责。

3、负责组织本施工队执行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工作的检查根据检查情况,肯定成绩,激励先进,发现问题,落实措施,不断巩固、提高本单位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水平。

4、组织技术攻关,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扬尘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提高扬尘污染控制的效率。

二、扬尘污染专项管理员

1、具体负责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具体管理工作。直接对项目经理负责,监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协调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的扬尘污染控制工作进行。

2、结合本工地具体情况,提出扬尘污染防治的建议意见,并组织落实。

三、班组长

1、各班组长要向班组人员经常宣传扬尘污染防治知识,提高组员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质水平。

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篇6

“水十条”之后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又一次国家行动,且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行动纲领。为全面深入了解出台《土十条》的背景及意义,现摘要刊登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人答记者问内容,以飨读者。

问: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哪些特点?

答: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艰巨性。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问:土壤污染物主要有哪些?

答:土壤中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一般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如镉、汞、砷、铅、铬、铜、锌、镍,局部地区还有锰、钴、硒、钒、锑、铊、钼等。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农药类等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问: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我国的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这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尾矿渣、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堆放等,导致其周边土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都导致耕地土壤污染。三是生活垃圾、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等随意丢弃,以及日常生活污水排放,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四是自然背景值(在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土壤环境中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固有含量)高是一些区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属超标的原因。

问:为什么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如何组织开展?

答:全面准确掌握土壤污染状况是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可以进一步摸清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准确掌握污染耕地的地块分布,评估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和人群健康的影响,探明土壤污染成因,了解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获取权威、统一、高精度的土壤环境调查数据,建立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分类、分级、分区的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满足环保、国土、农业和卫生等领域需求,为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编制详查总体方案,积极筹备各项工作。

问:企业防治土壤污染的责任有哪些?

答:企业责任包括加强内部管理,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严格依法依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确保重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开展企业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造成土壤污染的,应承担损害评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责任。

问:农艺调控包括哪些具体措施?

答: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农艺调控是指利用农艺措施对耕地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调控,减少污染物从土壤向作物特别是可食用部分的转移,从而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农艺调控措施主要包括种植重金属低积累作物、调节土壤理化性状、科学管理水分、施用功能性肥料等。

问:土壤污染风险主要有哪些?下一步将采取哪些管控措施?

答:土壤污染的风险主要包括:一是耕地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些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长期食用超标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二是危害人居环境安全。住宅、商业、工业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可能通过口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污染地块未经治理修复就直接开发,会给有关人群造成长期的危害。三是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土壤污染影响植物、动物(如蚯蚓)和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长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不利于土壤养分转化和肥力保持,影响土壤的正常功能。土壤中的污染物,可能发生转化和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可能会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下一步采取的管控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对轻中度污染的土壤,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重度污染土壤,严格管控其用途,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二是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供地管理和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化工、石油加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由土地使用权人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nlc202309081824

问: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责任怎样界定?

答:《土十条》明确提出,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责任界定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问:针对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和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土十条》有何应对措施?

答:《土十条》对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和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污染地块开发利用方面,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一是建立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前的调查评估制度。二是分用途明确管理措施,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的,要划定管控区域,采取风险管控措施。三是落实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监管责任,将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

在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方面,一是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四是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

问:土壤污染了,有办法治理吗?有哪些修复方法?

答: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恢复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3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达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优点是不破坏土壤有机质,不对土壤结构做大的扰动,成本低;缺点是修复周期长,通常不适宜对高浓度污染土壤的修复。

物理修复是指通过各种物理过程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或分离的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包括客土法、热脱附、土壤气相抽提、机械通风等。优点是修复效率高、速度快;缺点是成本偏高等。

化学修复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通过对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螯合或沉淀等化学反应,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的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固化一稳定化、淋洗、氧化还原等。优点是修复效率较高、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容易破坏土壤结构,因添加化学药剂易产生二次污染等。

问: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成本如何?

答: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成本因污染物类型、污染程度以及修复技术的不同,其成本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农用地治理与修复成本每亩从几千元到几万元,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本每立方米从几百元到几千元。

(本刊记者整理)

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篇7

关键词:农产品污染,监管体系

一、农产品污染问题突出

为了防治病虫害, 人们向作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量的化学农药, 其中不少是剧毒农药。目前, 世界作为商标注册和专利保护的农药品种有1200种, 药剂类型愈6万。我国农药用量、生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农药品种常用的有150-169种, 年生产农药 (有效成分) 20多万吨, 可加工制剂80-100万吨。然而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时, 施于农田的农药击中防治对象的仅占极少部分, 其余都扩散到农业环境中, 造成了污染。农产品的农药污染主要表现于农药残留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建国以来, 全国累计施用“六六六”农药400万吨, “DDT”农药50万吨, 用药量大, 使用范围广。然而一般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 其余70%却溢散到环境中。施用农药后, 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农药附着或残留在植物体表面, 有的还可渗透到植物表面的腊层中或组织内部。具有内吸作用的农药, 被植物吸收后, 会转运到植物内的其他部分。那些残留在植物体外的农药,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吹、日晒、雨淋等外界环境的影响及植物体内酶的代谢作用, 不断降解, 但在农副产品中仍会残留些低量农药或其他有害的代谢产物。

二、防治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 概括性、指导性的政策太多, 具体措施很少。农产品污染防治的政策大多数都是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具有概括性、指导性的特点, 不能很好地指导和解决具体问题。

其次, 落实具体政策的措施不完善。

再次, 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 未能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建立农产品污染防治组织体系。

三、河北省农产品污染防治监管体系的构建

(一) 河北省农产品污染防治组织体系的宏观体系构建和运行机制

宏观体系建设包括配套政策的制订, 各级政府的配合执行以及监管环节顺畅。首先, 河北省政府根据中央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环境监察部门、执法部门的法律、法规, 结合本省实际同意部署。重点做好本省的农产品污染防治规章制度的完善, 建立分级管理及效能程度不同、错落有致的规章制度。有了制度的保障, 污染防治工作可以有章可循, 避免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另外, 除了法律法规的规范制定, 河北省还出台了《河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从宏观上规范了河北省农产品污染防治组织建设, 确定了组织建设的方向。

其次, 河北省各级政府部门互相配合, 有力地开展了农产品污染防治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上级政府统一部署, 认真组织开展了农药市场专项整顿和打假工作。要切实提高认识, 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思想, 加大对农药监管的力度, 要从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 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把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工作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来抓, 认真落实政府领导负责制和部门监管责任制, 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采取有效措施, 把农药监管和控制农产品污染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要搞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做好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推荐介绍工作, 指导农民严格执行农产品安全采收间隔期和规范作用农药, 切实提高农药经营、使用业户守法的自觉性, 增强广大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科学作用农药水平。同时,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对诚信守法的农药经营、使用业户要进行大力宣传, 对违法经营、使用农药的业户, 要进行曝光, 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再次, 理顺监督管理环节。河北省重点做好监督管理机构的职权划分, 增加了环境保护局的执法权限, 减少了其他部门的执法权限。同时在适当时候组成联合执法部门, 避免了权力的交叉使用和权力的互相推诿。

(二) 河北省农产品污染防治组织体系的微观体系构建和运行机制

河北省农产品污染防治组织体系从微观入手, 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组织体系, 才能把具体政策做到细致、精细。

从政府层面来说, 河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农产品污染防治工作和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产品污染的监督管理, 负责农产品污染防治、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了农产品污染安全监测管理制度, 加强农产品污染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 编制农产品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年度报告, 并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河北省设置国家和省级监测点, 监控农产品污染变化动态, 指导农产品污染管理和保护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 发展生态农业。

最后, 超市的出现提供了实行农产品组织内部交易模式的基础。同市场交易模式相比, 组织内部交易模式更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虽然组织内部交易模式会使农户失去一定的“自由度”, 使超市企业增加管理成本, 但是农户和超市均可获得经济补偿, 利用经济动力去管理整个供应链, 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廖新福, 谭慧林, 张志东.农药残留对农产品的污染及控制对策[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6 (2) .

[2]、王丹青.农产品污染问题与对策思考[J].福建热作科技, 2007 (1) .

浅谈土壤污染防治 篇8

土壤污染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性土壤退化的重要因素, 土壤环境质量下降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刻不容缓。环境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过度增长、发展模式和某些政策不恰当、环境科技相对落后, 我国的大气、水包括土壤污染都非常严重。

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1.1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1.1据有关调查表明, 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土地约2500万公顷, 尤其是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吨。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曾对24省、市320个严重污染区8223万亩土壤调查发现, 大田类农产品污染超标面积占污染区农田面积的20%, 其中重金属超标占污染土壤和农作物的80%, 问题非常突出!

1.1.2中国因农田施用化肥氮每年转化成污染物而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吨之多, 农产品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十分严重。2000年对沈阳市售的24种蔬菜调查表明, 硝酸盐含量超过750m g/kg的有10种。

1.1.3全国受有机污染物 (农药、石油烃和PAHs) 污染农田达3600万公顷, 其中农药污染面积约1600万公顷, 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16%~20%, 特别是一些高产地区每年施农药次数都在10次以上, 每亩用来常常高达1.2kg以上, 农药中毒事故和农药污染纠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1.1.4污水灌溉等废弃物对农田已造成大面积的土壤污染。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 污染耕地2500多公顷, 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 稻田含镉5-7mg/kg。

1.1.5中国农膜污染土壤面积超过780万公顷, 这些残存的农膜对土壤毛细管水起阻流作用, 恶化土壤物理性状, 影响农业产量和农产品品质的问题已日益暴露出来。

1.2 土壤污染的危害

1.2.1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 (作) 物体中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目前, 我国对这方面的情况仍缺乏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对土壤污染导致污染疾病的总体情况并不清楚。但是, 从个别城市的重点调查结果来看, 情况并不乐观。我国的研究表明, 土壤和粮食污染与一些地区居民肝肿大之间有明显的关系。

1.2.2 土壤污染导致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1.2.3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作物减产

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 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 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1.2.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土地受到污染后, 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 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题。

2 造成土壤污染的因素

2.1 重金属元素如:

汞、镉、铅、砷、铜、锌、镍、钴、钒等引起土壤污染。

2.2 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目前, 有杀虫效果的化合物超过6万种, 大量使用的农药约有50种。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 大部分可被土壤吸附。

2.3 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氮、磷等化学肥料, 凡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未被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 都在根层以下积累, 或转入地下水, 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物。

2.4 其他造成土壤污染的因素。

2.4.1 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和固体废物:

污水灌溉和污泥作为肥料施用, 常使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的污染。

2.4.2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 其性质近似人粪尿。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 如果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 则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等可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 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群健康。

2.4.3 大气沉降物: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 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到地面。

3 对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些建议

3.1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土壤对污染物所具有的净化能力相当于一定的处理能力。控制土壤污染源, 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 通过其自然净化作用而不致引起土壤污染。

3.1.1 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大力推广闭路循环, 无毒工艺, 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处理, 化害为利。对所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 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和浓度, 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3.1.2 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对污水进行灌溉的污灌区, 要加强对灌溉污水的水质监测, 了解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 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 引起土壤污染。

3.1.3 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 高残留性农药, 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3.1.4 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 以增加和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 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 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发现、分离和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 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 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3.2 采取科技措施, 防治土壤污染

3.2.1 施加改良剂

施加改良剂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 如添加有机质可加速土壤中农药的降解, 减少农药的残留量。

3.2.2 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

控制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也是减轻重金属污染危害的重要措施。据研究, 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 无机成分大量向穗部转移, 淹水可明显地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 落干则促进水稻对镉的吸收。重金属元素均能与土壤中的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物沉淀。因此, 加强水浆管理, 可有效地减少重金属的危害。但砷相反, 随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而毒性增加。

3.2.3 改变耕作制度

通过土壤耕作改变土壤环境条件, 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旱田改水田, 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的降解速度慢, 积累明显;在水田中DDT的降解速度加快, 利用这一性质实行水旱轮作, 是减轻或消除农业污染的有效措施。

3.2.4 客土深翻

污染土壤的排除, 特别是重金属的土壤污染, 在土壤中产生积累, 阻碍作物的生长发育。防治的根本办法是彻底挖去污染土层, 换上新土的排土和客土法, 以根除污染物。但如果是地区性的污染, 实际采用客土法是不现实的。耕翻土层, 即采用深耕, 将上下土层翻动混合, 使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减低。这种方法动土量较少, 但在严重污染的地区不宜采用。

3.2.5 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

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或种属, 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 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3.2.6 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 (机械) 、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 主要有隔离法, 清洗法, 热处理, 电化法等, 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资大, 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

近年来, 把其它工业领域, 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过程中, 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3.3 加强宣传与科普工作, 进一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 让全社会都知道只有“净土”才有“洁食”, 只有“洁食”才能“健康”, 只有“健康”才能“稳定”, 只有“稳定”才能保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 抓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

3.4.1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除了需要国家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 加大防治力度外, 更重要的是要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另外, 土壤污染发生后, 治理难度极大, 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技术上也有很高的要求, 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制度措施, 保证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需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法律制度, 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3.4.2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 已经制定了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的法律, 但是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项空白。虽然若干法律中有一些零星规定, 但都是分散而不系统的, 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而且土壤污染有其自身的特点, 需要采取相对独立的防治措施。因此, 应当及时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 规定专门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填补法律制度的空白。

3.4.3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重点是耕地污染的防治。但是,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近年来, 城市和矿山土壤污染的问题在一些地区也越来越严重, 对人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 将来立法时也应当对城市和矿山土壤污染的问题提出原则性要求。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壤污染现状的分析, 揭示土壤污染防治的必要性, 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切实保护土壤资源及加强土壤保护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防治

参考文献

[1]陈同斌.中国科学院.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亟待重视.山风生物教学网.2004.

[2]周启星, 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第一版.

[3]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刻不容缓.中国环境报.2004. (7) .

[4]李道亮, 傅泽田.农业结构调整时期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储备的若干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1. (4) .

[5]王万茂, 余庆年, 赵登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施途径构想.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3) .

[6]穆广荣, 陆效平.土地资源的平衡方式和可持续利用.中国土地科学.1997. (6) .

[7]李保国.土壤变化及其过程的定量化.土壤学进展.1995.23 (2) .

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篇9

(一)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在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1998年国务院通过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对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有一些些简单的规定, 而针对工业用地的污染问题, 我国规定了以复垦方式来解决, 并且出台了《土地复垦规定》和《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试行) 。但是总的来说,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并没有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立法, 而且上述法律法规制定的时间距今有十几年的时间, 对现今的土地污染的防治保护更加有限, 也很难适应当下土地污染的严峻情况。

(二) 法律法规的规定可操作性差

正因为没有一部专门的针对土地污染的法律, 而只有一些针对土地污染防治的规定散落在各个部门法中。从而导致针对土地污染防治不但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而且具体可操作性也差。这些零散的规定在不同的部门法中也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描述的原则。并没有针对具体行为加以规定, 这样使得很多土地污染问题每个部门都可以管, 但又可以不管。这些部门在管理土地污染问题时就会相互之间推诿。这样零散的规定对于土壤污染防治以及土壤的保护远远不够, 需要制定一部更加完整详细的法律来保护。

(三) 保护土地的意识缺乏

虽然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不管是国家或个人真正有意识以实际行动去保护的还是比较少的。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呈现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我们可以直接去观察到, 甚至是切身的感受到。但是土壤污染一般很难观察到, 也很难感受的到。土壤污染需要有专门的检测机构去检验才能证明是不是污染, 有的甚至要通过从土壤上的作物来反映。这些特殊情况使得一般的百姓很难知道土壤污染的严重性, 从而也缺乏保护土壤的意识。因此国家或专门的机构应当加大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宣传教育, 引起人们保护土壤的意识。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没有一部专门的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是我国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最大阻力。所以我国要尽快制定一部有关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有所欠缺, 但是发达国家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认识到土壤污染的危害性并开始有了立法和相关的土壤保护法规。经过多年的努力, 很多发达国家早已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这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二、我国目前的立法状况及建议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问, 人民代表提出议案, 建议制定农用地污染防治法。议案中说明, 农村污染问题的核心是土地污染问题, 土地污染不仅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损失, 还将引发社会问题, 所以建议制定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

(一)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的范围

我国现今的土壤污染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农用土地上面, 也在逐渐扩展到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上面。而目前我国的一些关于土壤保护方面的法律主要保护的都是农用土地。因此我国在进行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时, 不仅要加强对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系统性立法, 也要对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等不同土地土壤污染防治进行立法保护。而且要针对不同的土壤规定不同的保护措施以及责任承担方式。

(二) 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

目前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制的建设方面, 很多国家经过多年实践, 一般都选择了趋向集中和倾向单一的决策、指导、控制与执行中心的方向, 环境管理的权力越来越集中。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时也可以借鉴外国的管理监督体制。实行政府统一领导, 政府各个部门分工合作, 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 实行部门领导责任制。还要确保政府环保部门在政府行政机关中的地位, 加大环保部门的职权, 使得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能有效贯彻实行。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可以建立以环境保护部为主管部门, 下设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机构, 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污染情况, 统一协调环境、土地、农业、工商等部门的防治工作。 (1)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还没有针对土壤污染防治有专门的立法, 但是土壤污染防治已经刻不容缓。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来防治土壤污染, 使得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的美好。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彰显。其中土壤污染的情况尤为严重, 时刻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是我国却没有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 这将使解决土壤污染防治问题更加困难。因此本文从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所面临的问题出发, 来探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问题。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

参考文献

[1]朱立志.我国农地土壤污染的现状与法制对策[J].绿叶, 2014-5-15.

[2]张百灵, 单晓燕, 李希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完善我国土地污染防治法律体系[C].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7.

[3]叶露等.美国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分析与思考[C].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4]高玮昕.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问题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4.

土壤农药污染与防治 篇10

农药通过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污染, 最终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农药的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期, 人们大多采用硫磺、石灰、含砷矿物、杀虫植物等矿物源来防治病虫害。但是它毒性大, 药效低, 慢慢被人们忽视。到20世纪30年代, 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3大类有机杀虫剂的大量应用, 使植物害虫防治的面貌大大改观, 农药的使用受到空前重视。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 新型生物农药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很多原因, 在用量上仍占很小的比例。所以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 特别是有机氯、有机汞等高残留农药, 使土壤, 水, 大气等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破坏。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2 锦州农药使用情况

目前, 锦州市常用的农药有以下几种:除草剂, 乙草胺 (C13H18CLNO2) 属酰胺类, 直接作用于杂草的芽鞘和幼根, 为低毒性除草剂。施田补, 属二硝基甲苯胺类, 药剂通过植物的幼芽、幼茎和根系吸收, 抑制幼芽和次生根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 从而阻碍杂草幼苗生长而死亡, 低毒除草剂;杀虫剂, 溴氰菊酯 (敌杀死) , 其氰基影响机体细胞色素C及电子传递系统, 使脊髓神经膜去极期延长, 出现重复动作电位, 兴奋脊髓中间神经元和周围神经。它对人畜毒性较小, 属中等毒杀虫剂。阿维菌素 (C48H72O14) , 能使害虫在几小时内迅速麻痹, 拒食, 缓动或不动, 高毒杀虫剂, 以上农药均为低残留农药。

3 土壤农药污染

3.1 污染特性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没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直观, 通过感官就能发现。土壤污染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 甚至通过对人、畜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才能确定。因此, 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a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3.2 土壤中农药来源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主要分为直接和间接2种, 直接来源是指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和杂草等直接施入土壤或向作物喷洒农药而撒落于土壤的农药。施用于田间或果园的各种农药只有小部分落于农作物上, 其余大部分均逸散到大气中或落入土壤, 而大气中的农药最终也随降水进入土壤及水体;另外, 使用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 或是将农药直接洒于土壤中, 也造成了土壤的直接污染[1]。间接来源是指带有农药的动植物残体落入土壤中, 或用受农药污染的废水灌溉农田后注入土壤中, 还有农药生产、工厂企业废水、废渣向土壤的直接排放。所以说: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贮藏地”, 又是农药在环境中的“集散地”。土壤受到污染, 土壤上所生长的作物和所结出的果实也会吸收化学品, 人食该食品直接吸收化学品, 或者人体皮肤和土壤的接触也能间接吸收化学品, 从而也存在影响公众健康的风险, 所以吃食物所摄取的某些农药似乎要比从饮用水所摄取的要多。

3.3 农药使用对人类的影响

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土壤可以导致土壤性质恶化和植物生理功能失调。土壤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界和生物界的中心, 它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 一旦发生污染, 三者之间就会有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 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 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此外, 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 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 以有机磷农药毒性毒理试验表明, 农药对大型土壤动物蚯蚓有明显致死效应, 并对蚯蚓、鞘翅目幼虫和等足类鼠妇虫等大型动物的呼吸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 其呼吸代谢强度随着农药处理浓度增加与染毒历时的延长而迅速减弱。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 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最终,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和积累的污染物常通过食物链传递而影响人体健康。

4 防治措施

合理使用农药, 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 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

4.1 调整农药生产结构

逐步降低与淘汰高毒有机磷农药生产, 停止高残有机氯生产与出口。积极开发生产安全、高效、高选择性农药新品种。

4.2 合理使用农药

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及有关规定, 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 提高喷洒技术。防止收获的农产品含过量农药残留。

4.3 制定管理与监督方案

鉴于我国农药的使用现状, 结合国际上农药管理的新动态,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环境管理与监督方案。

4.4 加强培训与售后服务

加强农药售后服务, 提高农民使用农药的知识和用药技术。

4.5 污染土壤治理

对已经污染了的土壤可以采用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强土壤胶体对农药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杂苯除草剂及某些农药等。增施有机肥, 改善土壤微生物流动条件, 加速生物降解过程。

5 土壤普查

土壤调查是一项复杂、庞大、系统工程, 锦州市凌河区环境监测站已对锦州市周边土壤开展了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含量, 从而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查明重点地区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原因, 评估土壤污染风险, 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相关调查结果有助于科学分析土壤污染、明确治理措施, 利于土壤保护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嵌入式构建下一篇:初级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