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

2024-05-11

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通用8篇)

篇1: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

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

2.1 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h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hm2。

污水灌溉等废弃物已造成大面积农田的土壤污染。

另一方面,全国有1300~1600万hm2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1 土壤污染的来源

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物种类也很多。土壤污染源主要可分为:1.1.1 生活性污染源:主要是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

1.1.2 生产性污染源:主要是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弃物、农田施用的农药和过量化肥。

1.1.3 放射性污染源:工业、科研和医疗机构排放的液体或固体放射性废弃物。

3.5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一般不易随水淋滤,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所以常常在土壤中积累,危害土壤动物、微生物、土壤酶等[13]。有的可以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甲基化合物),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的初期,不易为人们觉察或注意,属于潜在危害。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种类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有 Hg、Cd、Pb、As、Cr、Cu、Zn、Se、Ni 等。由于它们各具不同的特性,因而造成的污染危害也不尽相同。

3.6 土壤中农药的危害及环境效应

我国目前大量使用的农药中具有高毒、潜在毒性的占相当比例。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占施药量的 20%~70%。残留农药可暂时与土壤结合而避免分解或矿化,但仍可因微生物或动物的活动释放出来产生危害。有些农药可以危害后茬作物,造成粮食污染,有些农药危害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有些农药进入农田水系或在水生生物中积累,这些将构成所谓的“化学定时炸弹”,例如多环芳烃(PAHs)菲

[14]对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影响很大,农药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影响很大[15]。另一方面,农药生产企业的“三废”不达标排放往往导致水质受污染、作物大面积绝收、危害人畜健康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难以修复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同时破坏生态平衡和降低生物多样性,所以具有长期环境效应[16]。

土壤污染的防治

防治土壤污染,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首先要调查污染源,在清楚污染来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及污染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同时,对已经污染的土壤,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彻底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残留。

4.1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土壤对污染物的物理机械吸收、物理化学吸附和生物降解相当于一级、二级和三级净化处理能力,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和速度,使其在土体中缓慢地自然降解,而不致迅速而大量地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17-19]。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有:(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2)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3)合理施用化学肥料;(4)加强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等[20]。

4.2 治理已被污染的土壤

治理已被污染的土壤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需要多年长期努力,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才能缓慢地使其恢复[21]。治理措施主要有:

1.工程措施,包括(1)客土、换土、去表土、翻土[22];(2)隔离法;(3)清洗法;(4)热处理;(5)电化法等。

2.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措施,包括(1)生物吸收[23];(2)生物降解[24];(3)生物修复[17]等。

3.加入改良剂,包括(1)沉淀剂,如石灰等[25];(2)加入抑制剂或消除剂[22];(3)颉抗剂;(4)修复剂等[26]。

4.农业措施,包括:(1)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环境容量[27];(2)控制土壤水分;(3)选择合适形态的化肥;(4)选择抗污染农作物品种;(5)改变耕作制度或改为非农业用地等[28]。我国的土壤污染

典型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且对水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构成明显的威胁。但是目前对土壤污染问题并没有象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那样重视。近年来,我国在“三废”处理、污灌控制、低毒新农药应用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预期在近期内土壤污染问题,尤其是在城郊和乡镇企业密集区和化肥、农药用量较大的地区仍将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国家和有关管理部门对土壤污染问题严重性和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2.2.1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于各种土壤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等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目前尚难以估计。但是,这些类型的污染问题在国内确实存在,甚至也很严重。例如:我国天津蓟运河畔的农田,曾因引灌三氯乙醛污染的河水而导致数万亩小麦受害。

2.2.2 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

据报道,1992年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发展到生产“镉米”的程度,每年生产的“镉米”多达数亿kg。仅沈阳某污灌区被污染的耕地已多达2500多hm2,致使粮食遭受严重的镉污染,稻米的含镉浓度高达0.4~1.0mg/kg(这已经达到或超过诱发“痛痛病”的平均含镉浓度)。江西省某县多达44%的耕地遭到污染,并形成670hm2的“镉米”区。据南京环保所报道,南京市的市售蔬菜几乎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硝酸盐污染。其中,大白菜和青菜的硝酸盐污染最重,其次为菠菜;萝卜的污染相对较轻。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蔬菜的硝酸盐污染超标现象也十分普遍。土壤污染除影响食物的卫生品质外,也明显地影响到农作物的其他品质。有些地区污灌已经使得蔬菜的味道变差、易烂,甚至出现难闻的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也不能满足深加工的要求。2.2.3 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作)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目前,我国对这方面的情况仍缺乏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对土壤污染导致污染疾病的总体情况并不清楚。但是,从个别城市的重点调查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我国的研究表明,土壤和粮食污染与一些地区居民肝肿大之间有明显的关系。

2.2.4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问题。3 土壤污染的防治对策3.1 防治措施

为了防治土壤污染,主要应采取下列措施:对粪便、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积极慎重地推广污水灌溉,对灌溉农田的污水,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施用化学改良剂,采取生物改良措施。3.2 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工作

各级部门应加大对土壤污染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同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健康意识,以此来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止、控制和治理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措施。

3.3 加强土壤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在通过调查摸清我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标准,制定我国土壤污染防止和治理的战略、对策。3.4 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增加治理经费的投入

过去对土壤污染问题虽然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但由于经费投入和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在土壤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技术方面至今仍缺乏成本低廉、简单易行的实用技术。今后应该增加有关的科研和治理投入,重点开发治理土壤污染的实用技术。

篇2: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

农业立体污染是个全新的理念,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有直接的关联,但又有质的差别.剖析了我国农业立体污染的`特征与严峻态势,介绍了国外农业污染研究与防治进展,提出了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的总体思路,论述了其指导思想、基本途径和基本目标等,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体系的对策建议.

作 者:杨正礼 李茂松 章力建 YANG Zheng-li LI Mao-song ZHANG Li-jian  作者单位:杨正礼,李茂松,YANG Zheng-li,LI Mao-song(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章力建,ZHANG Li-jian(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100081)

刊 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ISTIC英文刊名:REVIEW OF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8(5) 分类号:X5 关键词:农业立体污染   特征   总体思路   防治体系  

篇3: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治

关键词:农业,土壤污染,环境保护

1 我国农业土壤污染现状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农业土壤污染现象,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工业的发展进步, 工业工厂产生的废水排放量也在增加, 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 如果企业没有对其进行技术处理就排放出去, 将会对附近的土壤造成污染, 从而降低土壤肥力。然后是因为农业化肥及农药的过度使用, 这些都对土壤的酸碱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 农业土壤污染的防治问题

当前我国在对农业土壤污染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以下2种。

2.1 使用技术落后, 治理土壤污染存在一定的困难

工业家庭作坊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缺乏有效的技术处理方法, 很多技术依然处于实验阶段, 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因此很难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扩散。而且多数地区全年都可以进行农业生产, 常年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 土地的休耕时间较少, 重要的是种植作物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化肥和农药, 这就使得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 在农业污染的治理中, 目前我国依然缺乏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 很难准确对治理的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

2.2 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知识宣传不到位, 人们防治意识薄弱

虽然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意识到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 但是有关政府部门还是不够重视环境的治理, 主要是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 尤其是在知识宣传方面依然做得不够到位。很多民众根本不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危害等相关的知识, 目前还有多数人认为土壤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 即使反复开发利用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而且很多人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 没有认识到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 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3 农业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倡导使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农民只有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 了解土壤污染的危害, 才会认真对待农业土壤污染问题。因此,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 使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 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认真做好保护措施[1]。同时,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 使他们能够学会正确使用肥料、农药等, 以便减少土壤污染, 保护好土壤, 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

3.2 严格控制污染源进入土壤, 改善污染的土壤状况

为了有效保护农业土壤的安全, 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应当做好防范措施, 避免污染物渗进土壤中。同时, 应当防范大气、水体等不同介质中的污染物渗进土壤, 破坏土壤结构的平衡性。在具体的实施中,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管理, 禁止企业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农田, 或者将工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直接堆积在农田, 最好是进行一个长期的规划, 引导工业企业转变粗放的经营模式, 这样才能减少污水的排放[2]。在此基础上应当要求大气排污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设施, 减少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 以减少大气沉降的污染物质, 从而降低农业土壤污染程度。此外, 如果农业用地的土壤已经被污染, 那么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测, 通过不同的途径筹集资金, 并利用先进的治理技术, 按照计划逐步开展污染治理, 从而尽快改善污染土壤的状况。

4 结语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农业土壤污染问题, 有关部门应当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倡导农民使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以减少污染物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同时, 应当想方设法控制污染源进入土壤, 并注意改善被污染的土壤状况, 使土壤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董爱平, 金彬, 王笑, 等.宁波市近郊蔬菜产区土壤环境质量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2 (25) :241-245.

篇4: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

关键词:土壤环境保护;立法体系;依据

一、土壤环境保护

众所周知,土地具有自然与经济属性,自然属性的土地以土壤形式呈现。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本文中的土壤在水平幅度上仅仅包括地球陆地表层的土层和岩石圈部分,不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内陆水域和滩涂;在垂直幅度上仅指整个地表的岩土,不包括大气层,在物质构成上,仅指构成岩土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质,不包括地表以上的大气、水和各种生物。

土壤环境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包括:环境保养、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环境保养即通過先进的预防手段对我国的土壤利用现状进行监控,防止土壤环境污染的发生;风险管控指按照恰当的法规原则,选用有效的土壤污染控制技术,进行削减风险的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度和可接受的污染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决定适当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土壤污染安全事故的风险度,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安全;土壤修复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目的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回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

二、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一)在污染形式上,环境污染正由水污染、大气污染向土壤污染转移。根据可靠数据显示:自2001年到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1.27%,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会以0.8——1个百分比稳定提高。从2001年到2011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从328.5亿立方米增加到403.7亿立方米,增长率为22.9%。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从2010年的1947.8万吨到2011年的2217.9万吨,增加了13.9%,其中在2005年向后,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排放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土壤污染却显得尤为严重,在2007年的1.5亿亩到当前的2亿亩,增长了近一倍,这是多么值得我们警觉的数字。

(二)在污染领域方面,土壤污染正由工业向农业转移、城区向农村转移、地表向地下转移、上游向下游转移。形成的污染具有突发性、区域性、连锁性的特点。更令人担心的是,土壤污染之一的重金属污染其潜在的危害正在升级,导致食物链正在受到侵蚀,人类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生命安全正在受到挑战。

(三)环境污染总体情况令人堪忧。综上所述,我国土壤环境污染当前呈现出:中国南方土壤污染严重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尤为突出。而这几个地区恰好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土壤污染主要以:镉、镍、砷、汞、铅、铬等重金属以及滴滴涕等农药中的有机物为主,有些污染超标达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三、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从法的渊源来看,我国关于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既有综合性的法律法规,也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土壤污染进行限制和治理。

(一)《宪法》中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二)《环境保护法》中提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在今年4月份修订的新版《环境保护法》中,第49、50条中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极易产生污染的农业污染源做出规定,表面我国对于土壤环境保护监管模式上的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以往的仅仅重视工业的防治转为对工业、农业的多产业防治,这必将有利于当今农村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土地管理法》第35条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灌溉工程,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土地;《农业法》中也提到: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保护对农用土地的生态保护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砂治沙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部门法,对我国土壤污染的各种成因都做出了明确的限制。

(四)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农药管理条例》、《土地复垦规定》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环保部于2014年3月18日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土壤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并就此目标计划制定了详细而又周密的行动方案。

四、现行土壤环境保护法律的缺陷

(一)保护土壤环境污染的法律效力层级不够,难以协调专项的土壤生态保护法律。总所周知,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在立法之初,本是作为统领所有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法律而设计的,即基本法的作用。但是依据《立法法》规定,成为基本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该法应当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然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包括刚刚审议的《新环保法》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因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仍不是基本法而作为基础法存在于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在法律关系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两部法律的效力等级不高于《农业法》、《林业法》、《草原法》、《水法》等专项法律,以至于在具体适用环节,法律的相关规定往往得不到实施。难以使得环保、农业、国土、林业等部门形成合力。

nlc202309020718

(二)无论是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还是从刚刚通过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都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土壤污染的管理还是停留在防治层面。鉴于土地污染修复的成本过高,我国在土壤修复方面的技术尚不够成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必须通过土壤环境保护来达到杜绝污染可能性很小,应担加大对土壤修复的资金投入补贴。

(三)当今的土壤保护法律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不过纵观所有的相关法律,无一不是在相关法律的某一条、某一点中提出的土壤环境保护的观点,这样做在具体实施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众多法律针对同一点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众口难调,难以统一,因此,应当从生态安全的高度来制定和完善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涉及土壤土地的规划。建设、评价、监测、预警等方面制定一份纲领性的法律规定处理这些关系。

(四)目前的部門法中的规定内容空洞,缺乏具体的土壤环境保护的做法规定。针对土壤污染,《环境保护法》中仅仅一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来规定了土壤环境保护的大致方向,缺乏硬性的规范。

五、《土壤环境保护法》的初步架构

(一)完善土壤的环境保护体制,将原先空洞的行政口号转换成具体的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根据今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即将颁布的《土壤环境保护法》中应当包括:农用地和集中式引用水源地土壤环境保护、新增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被污染地块环境监管等管理办法。

(二)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的行政问责制,加强土壤环保执法中的执法力度。在今年刚刚颁布的新《环保法》中提到:当前的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一是在环境执法中,环保执法工作者无强权可用,立法授予的监管措施缺乏强制手段,造成执法过程中无权可用的窘境。二是有强权不尽职,环保部门消极履职、执法不严,甚至出现以权谋私的情况。新法中尽管并未涉及如何加强土壤的环境保护手段,不过却提及了区域限批、越级举报、环境考评、人大监督等机制。对于《土壤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

(三)设计土壤修复制度,改善部分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2014年3月18日召开的环保部常务会议通过的《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指出,2020年,我国的农用地土壤环境将得到有效保护,强调土壤修复将成为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2014年8月5日的土壤修复企业座谈会更是讨论了法律草案中的有关土壤修复制度设计。在《土壤环境保护法》中,建议将土壤的环境修复列入市场的调节,土壤修复的市场化运营无疑将减少工作中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市场化的机制还会强化公众对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意识。

结束语:治理土壤污染,首先需要监督地方政府追求GDP忽视环境污染的行为,还要统一规范自上而下的土壤环境保护体系,形成成文的环境评估标准、环境信息标准以及合理的土壤修复补贴标准;同时,还要改变农业、环保、国土资源、地矿部门等各自为政的弊端。总之,尽快制定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统一制度框架使得土壤环境保护变得有法可依是我国当前环保立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胜华.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其立法[J]环境与生态,2004,53-04

[2]常纪文,焦一多.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突破、缺陷与时效问题[J]中国经济导刊,2014,6-50

[3]杨京平,卢剑波.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陈建鹏,李佐军.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回顾与未来形式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2-0007-05

[5]马克伟,张巧玲.认清土地国情珍惜有限土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3

[6]李艳涛.对有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的探讨[J]知识经济,2009,(128):5

篇5: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的完善

环境法论文

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的完善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2010

电子信息工程 刘新元 20104903

年 月 日

I

摘要

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且对水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构成明显的威胁。文章对土壤污染的概念及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做了扼要的叙述,并结合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应在现行立法的基础上,对土壤污染的防治作出专门的、系统的法律规定。

关键词

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措施

II

目录

摘要........................................................II

一、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考察................................二、我国对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规制的缺陷......................三、国外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经验教训....................(一)美国..................................................................(二)德国..................................................................(三)日本..................................................................(四)南非..................................................................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的措施........................................................................(一)在法律规范中确立生态优先与生态整体观念................................(二)对重污染区和退化严重的地区进行重点防治................................(三)确立“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四)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体制........................................(五)确立对被破坏土壤的补救制度............................................(六)法律责任..............................................................一、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考察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

我国的土壤污染典型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并且对水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构成明显的威胁。但是目前对土壤污染问题并没有象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那样重视。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h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hm2。例如:某省曾对47个县和郊区的259万hm2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进行过调查,其结果表明,75%的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威胁,而且污染趋势仍在加重。污水灌溉等废弃物已造成大面积农田的土壤污染。如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污染耕地2500多hm2,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稻田含镉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2.3万hm2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而污染农田2700hm2,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1333hm2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46%。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北京某污灌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大约60%的土壤和36%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全国有1300~1600万hm2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篇6: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

摘 要:针对我国土壤污染形势非常严峻,现行制度难以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结合全国第一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分别概述了三种类型土壤的污染现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并在介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先进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有的土壤污染防治架构,提出了我国应尽快出台《土壤环境保护法》,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来源,建立统一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构,以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关键词:土壤污染;污染防治;农业土壤;工矿业土壤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9.032

土壤是指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依据其独特的物质组成、结构和空间位置,在提供肥力的同时,还通过自身的缓冲性、同化和净化性能,在稳定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全国第一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事实表明,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近期和未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按功能划分,土壤环境类型可简单划分为天然土壤(含未利用地)、农业土壤(含林业用地)、工矿业土壤和城乡土壤四大类。按污染物种类划分,土壤污染类型可分为无机型污染、有机型污染和复合型污染。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我国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所占比例较小。

1.1 农业土壤污染现状

农业土壤主要包括耕地(一般农田和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和其他农、林业用地。农业土壤环境质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还会影响到商品经济贸易发展,更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联系。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公报,我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根据陈印军、杨俊彦等人对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广东的清洁土壤只占11%,太湖流域有1/3的耕地受到了污染;湖北省受“三废”污染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商海荣、刘长明等人选择农田、蔬菜地、果园和湿地为研究对象,其单因子污染指数结果显示,污染物包括铜、锌、镍、铅、砷和汞,其中,汞和镍存在较大的污染风险;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结果表明,天津市滨海新区城郊总体上农田和果园比较清洁,而蔬菜地和湿地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

1.2 工矿业土壤污染现状

工矿业土壤包括工业企业用地(含工业园区)、工业废弃地、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土壤和采矿区土壤等。土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当地作业员工及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作息,而工矿业的不科学发展加剧了土壤污染,成为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公报,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郭念、江韬等人以重庆城区某化工药企退役场地为研究对象,其重金属富集系数显示,采样点土壤中砷、锌和铅的富集系数基本都大于1.这说明,该化工药企的生产活动引起了其厂区及附近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未超出A级和B级标准限值,适用于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中规定的各类土地利用类型。

罗海霞、柳伟等人对川南某稀土矿区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了3个区域中共64个表层土样和50个心土层土样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污染物为镉、汞和铅,同时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各区域土壤均受到污染,并且大部分为重度污染。

1.3 城乡土壤污染现状

本文介绍的城乡土壤指除上述土壤类型之外,城镇和乡村中与人民群众生活居住息息相关的土壤环境。依据国家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城乡土壤可简单划分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绿化用地(含公园)、场馆用地、公共市政用地(含交通道路)等。城乡土壤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作息的场所基础,无形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据土壤污染调查公报,在调查的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 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主要污染物为铅、锌、砷和多环芳烃。

陈海珍、龚春生等人选择广州中心城区的6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不同功能区之间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相差较大,污染程度存在差异;综合污染指数大小为:公园(18.13)>商业区域(15.85)>居民区(13.34)>汽车站(10.75)>医疗区(9.61)>文教区(8.98),均呈重度污染;而单因子污染指数表明,汞和镉的污染程度最高。国外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2.1 美国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向地球环境索取资源,环境污染事故频频爆发。在各类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下,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相继颁布了一批环保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和环境质量委员会(CEQ)是美国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其中,USEPA代表联邦政府全面负责环境管理工作,是环境法案的执行机构;CEQ是总统制订环境政策的顾问,为总统提供政策咨询、监督并协调各行政部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即因沙尘暴频发而逐渐意识到保护土壤环境的重要性,在著名的堪萨斯州“黑风暴”事件出现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护法》,专门对农业用地进行保护。目前,美国有《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认定综合法案》(又称《《超级基金法》》)及其修正法案《超级基金增补和再授权法案》《棕色地块法》《纳税人减税法》和《小型企业责任免除和棕色地块振兴法案》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分别涵盖了土壤污染控制、土壤污染责任认定和受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再利用等方面,构成了一套在法律、管理制度以及技术规范方面比较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在美国,受污染的土壤指的就是棕色地块。由《超级基金法》可知,棕色地块是指一些不动产。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们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超级基金法》是美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的一部基本法律,对棕色地块的污染者、所有者和使用者以溯及既往的方式规定了法律上的连带责任,并且为建立超级基金提供法律依据,从而获得资金支持。该法明确规定,在造成污染事故的责任方无法支付治理费用的情况下,由美国环保局使用超级基金承担,而超级基金86%来源于对特定的化学制品(每吨征收0.22~4.87美元)、石油及其制品的生产或进口(每吨征收0.79美分)征收环境税,剩余的14%由美国政府提供。

2.2 德国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德国制定了专门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联邦土壤保护法》和《联邦土壤保护条例》。其中,《联邦土壤保护法》在总则里又列出了《循环经济和垃圾法》《肥料法》《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规定》等与土壤污染有关的规定和法律,并且上述法律中规定的内容《联邦土壤保护法》不适用。另外,为了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污染土壤和水质,德国通过《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和《垃圾处理法》等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补充、完善了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德国的《土壤保护法》和《土壤保护条例》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颁布实施,立法时间较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较晚,因此对其他部门法律法规中尚未涉及到的土壤污染相关方面具有补充作用。但因受现行法律法规相关条款的制约,德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除了基本的《土壤保护法》和《土壤保护条例》之外,还包括其他部门法律法规林林总总的相关条款。德国的土壤修复理念是保护土壤的特殊功能,通过土壤风险评估将土壤分成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级别,绿色代表预防土壤恶化,黄色代表要发出警告,红色代表必须清理。

2.3 日本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自1970年颁布《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来,日本就土壤污染防治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壤污染环境标准》《与重金属有关的土壤污染调查对策方针》《与有机氯化合物有关的土壤及地下水对策暂定方针》《关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对策方针》《土壤污染对策法》和《土壤污染实施细则》等。其中,《土壤污染对策法》立法的目的是通过识别土壤中特定有害物质,从而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对策,以保护公众健康,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防止人体健康受到侵害等,在内容上对土壤污染治理措施、调查机构、支援体系、报告及检查制度、惩罚条款进行了规定。该法的实施使得日本土壤污染治理由被动转为主动,原本不能用数字体现的环保效益,现在可以通过土壤调查、净化、跟踪和检测的费用计算出其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土壤环保产业的发展。

除了上述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外,日本其他法律法规中的一些相关条款也是其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Dioxine类物质特别对策法》《化审法》《肥料取缔法》和《矿山保安法》等。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我国于2015-04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加大了对政府及企业各方面的监督和处罚力度,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该法明文规定了由国家加强对土壤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由各级人民政府统筹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由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除了《环境保护法》之外,《农业法》规定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有责任防治农用地的污染,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监测耕地质量;《土地管理法》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土地污染。目前,我国已相继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适用《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专项单行法,尚未正式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单行法,缺乏相应的下行配套法律法规和具体、有效的实施程序。在越来越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下,《土壤环境保护法》立法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成立了由环保部牵头,多部门参加的《土壤环境保护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以及由土壤环境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初步形成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草案)》。

目前,在我国下行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尚未完善,而且内容未能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难以匹配。1996-03实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该标准已经实施了近20年,还没有更新,其中规定监测的污染物种类仅有11项,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监测仅六六六和滴滴涕两项,与土壤污染现状完全不符。而2004年发布实施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为土壤监测提供了相应的监测步骤和技术要求。该技术规范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其中规定的土壤常规监测项目种类仍然有限,应该尽快加以修证,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管理责任不明确,存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地矿部门都“监管一点,又都不太管”的现象。例如,环保部门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但其污染防治司下7个内设机构没有专门负责土壤污染防治的;国土资源部的职能部门有地质环境司,负责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但是又没有关于土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职责规定。因此,我国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的部门过于零散、分工不够明确,不利于改善土壤污染现状。结论

4.1 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亟需治理

2005-04―2013-12,历时8年多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土壤污染形势非常严峻。我国环保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意识到土壤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劣,应当充分发挥职能职权,在现有能力范围内加大加快步伐促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扩展调查土壤污染情况,增加更多合理的污染物种类监测,为改善土壤环境提供科学的数据。

4.2 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当前,人们对土壤污染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缺乏法律政策的导向,严重阻碍了土壤污染治理的进程。根据国外的立法过程和在土壤污染防治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制订专门、系统、综合的《土壤环境保护法》能够使我国土壤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基于我国目前并没有更好的法规细则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资金来源,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应充分借鉴美国CERCLA《超级基金法》,从而使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更好地保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建立统一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构

目前,我国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关的部门较多,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时容易造成责任推诿,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而且也形成了部门架构重叠,资源过于分散,不利于集中力量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因此,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应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能要求,或者赋予环境保护部门更合理的职权,改善跨部门协调工作的局面,为建立一个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构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篇7: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些大中型城市的交通负担越来越重,城市噪声污染也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噪声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表现为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破坏城市生活环境,危害社会稳定,操控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城市噪声污染现状、污染源进行分析,对噪声污染给人群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建立有效的灶神污染检测和防治措施将噪声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

噪声污染;危害;现状;防治对策。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指出,环境噪声是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环境、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任何人或单位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用法律来保护环境,保护人们的切身利益。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及噪声污染的特点分析

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为空气声。一般情况下,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称为超声波。我们所听到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高频声听起来尖锐,而低频声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闷。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弱决定的。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乐音则是和谐的声音。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既是一种公害,它就具有公害的特性,同时它作为声音的一种,也具有声学特性。(1)噪声的公害特性。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因此,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2)噪声的声学特性。简单地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噪声级。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①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②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二)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或从锻压车间出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人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成听力下降。①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定,超过115 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声所致。专家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室内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贝以上噪声中生活,耳聋者可达5 %。③噪声对视力的损害。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 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

(三)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这种症状,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噪声会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胃蠕动减弱,食欲不振,引起胃溃疡。噪声对人的内分泌机能也会产生影响,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噪声对儿童的智力发育也有不利影响,据调查,3岁前儿童生活在7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他们的心脑功能发育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噪声环境下生活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要比安静条件下的儿童低20%。噪声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此外,噪声还对动物、建筑物有损害,在噪声下的植物也生长不好,有的甚至死亡。①损害心血管。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 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 分贝噪声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 4.1 我国城市噪声来源 4.1.1 交通噪声

主要指的是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这些噪声的噪声源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交通噪声往往又是以道路交通噪声为最严重。临近城市的机场噪声、火车噪声也不可忽视。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来自机动车辆本身的发动机、冷却风扇和进排气口装置。时速超过60km/h的车辆,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噪声十分突出。车速增加一倍,车辆的噪声增加6~9dB,此外,道路交通噪声与车流量、道路宽度、路面条件,两旁设施、车辆类型等因素有关。4.1.2 工业噪声

主要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工厂噪声不仅直接给工人带来危害,而且对附近居民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分散在居民区的一些街道工厂更为严重,一般工厂车间内噪声大多在75~105dB(A),也有一部分在75dB(A)以下,还有少量的车间或设备噪声级高达110~120dB(A)。4.1.3 建筑施工噪声

主要指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行挖掘、打洞、搅拌,要频繁地运输材料和构件,从而产生大量噪声。建筑施工噪声虽然是暂时性的,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兴建和维修工程对整个城市来说,其工程量和范围都很广的而且是经常性的,也应引起注意。4.1.4 社会生活噪声

主要指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这类噪声一般在80分贝以下。如洗衣机、缝纫机噪声为50--80分贝,电风扇的噪声为30~65分贝,空调机、电视机为70分贝。例如社会上的宣传使用扩音喇叭,家庭用的电器和工具,以及人们的喧闹的声音。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这类噪声愈来愈严重。根据我国城市噪声调查,多数城市的这类噪声的户外平均A声级大约是55~60dB。城市噪声污染治理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治理城市噪声污染方面,加强了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积极建设和规范管理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使重点城市环境噪声总水平不再下降。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控制的特点正在发生变化,如由固定噪声源治理向流动噪声源转移,由大环境的噪声治理向小环境的噪声治理转移。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近年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等综合因素,在各级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的作用,城市环境噪声保护面临极大的压力改善下,城市环境噪声保护工作去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环境噪声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对策

噪声属于能量污染,具有声波的一切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噪声污染具有随机性、局限性和分散性,在城市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城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才是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统筹地进行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土地使用功能,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布局,是防治噪声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可以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交通干线的防噪声距离。其中应特别注意的是合理安排建筑物功能和建筑物平面布局,使居民楼、办公楼、学校等噪声敏感建筑物远离噪声源,实现“闹静分开”,减轻噪声污染的危害。

2、在交通噪声的控制上,一是在区域布局的合理上,在未来的居住区设计时要与交通要道之间保证足够的距离,是居民远离噪声源,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区的布局。对一些临近交通地带,可设计为商业等非噪声地带敏感建筑物。二是加强噪声管理,严格控制鸣笛,在居民敏感区,对车辆实行限速行驶,达到降低交通噪声的目的。三是绿化城市环境,大力开展绿化种植。国际卫生组织专家认为,绿化对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效果最明显。

3、在社会噪声的控制上,国家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强制性执行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是保证城市有一个宁静环境的重要措施。对噪声污染全面管理同综合治理相结合,强化环境保护法规的具体实施,推行行政管理,从时间、区域实行噪声源排放的严格限制措施,对噪声源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理措施,创建噪声达标小区,通过监控管理求得城市的发展。

4、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公众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性,增加自我防护

意识和防治影响他人观念是防治噪声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城市居民关于噪声污染的环保投诉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自我防护意识在不断地增强,但防治影响他人的观念还比较淡薄,重点要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邹飞.我国噪声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探讨【J】。北方环境,2011,23(1):150-151.[2]林培聪。浅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污染特点及监测措施【J】.价值工程,2011,30(6):237-238。

篇8:浅论我国的土壤污染与防治

(一)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防治农村水环境的污染而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是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的总称, 是指运用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农村水污染防治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时形成的各项法律制度。[1]

(二)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特征

农村水环境是整个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不仅防治农村水污染, 保护良好的农村水环境, 而且维护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决定了其调整对象的复杂性。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调整手段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由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等各种法律规范组成, 这决定了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调整手段的综合性。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价值, 这体现了其调整时空的可持续性。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应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二、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 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存在起步晚、不受重视等原因, 我国现行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 缺乏切合农村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现代环境问题起因于现代工业的发展, 现代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也带来严重的城市污染, 最先受到污染的城市自然成为我国环保立法的背景。在该立法背景的影响下,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长期存在着“重城市, 轻农村”的立法思想。我国对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污染的治理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 而农村水污染的治理却鲜人问津。例如大中型企业的排污费返还使用制度、可低价或无偿征地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这些在农村水污染的防治上并不适用。

(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严格执行

乡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一般是该农村的经济支柱。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使得当地的环境执法机关很难在农村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使得乡镇企业的水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 甚至没有水污染防治设施, 严重污染农村水资源。

(三) 地方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不明确

近年来, 中央出台很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治理水污染, 但是依然收效甚微, 因为相比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对于污染防治有更重大的影响。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地方政府监管本行政区域水环境的权力, 但是并没有规定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现如今, 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越发严重, 从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环保机构不健全、执行力不足, 但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没有明确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

三、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

目前, 我国农村水污染形势严峻, 农村水污染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仅依靠以往的行政手段难以取得较大成果, 需要我们运用法律手段来防治农村水污染。

(一) 转变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指导思想

农村水污染防治首先应该转变立法指导思想, 改变现行立法中重点防治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水污染的状况, 建立起城市和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水污染防治机制。[3]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应确立为:以保护农村水源和居民饮用水安全为目的, 协调农村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结合农村水污染的特点, 积极推广高效低耗的水污染防治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控制农村水污染,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 明确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规定:“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该原则适用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可以有效防治农村水污染。然而我国农村水污染具有污染面广且污染源分散的特点, 因此, 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还需要明确环境公平原则、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激励与约束并重原则、分类治理原则。

(三) 构建并完善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法律制度

1. 建立我国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

农村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度是以管理农村水环境为目标, 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调整农村水污染防治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综合考虑与农村水环境有关的地理、社会、经济、技术因素, 合理安排排污时间和排污空间, 从而达到预防农村水污染的目的,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 建立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制度

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视程度, 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 投入专门资金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政府环保部门要形成一个标准体系来监督管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实现各部门分工明确, 协调管理, 有效利用环保资金。

3. 明确政府的环境法律责任, 强化责任制度

从农村水污染防治方面来说, 政府环保部门应该积极监管乡镇企业的环境行为, 严格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 否则, 政府环保部门应当承担一定责任, 相关政府责任人员应当接受一定的处罚。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 强化责任制度。首先在立法上, 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规定政府的环境责任, 并且将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 在作出相应惩罚时能够有法可依。当然, 还应对政府的环境监管行为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 只有对政府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法律规范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政府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执政, 严格监管农村水环境, 制止污染行为, 防治农村水污染。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8.4.

[2]孔凡彬, 张立国, 陈建成.我国生态补偿政策法律制度的特征、体系与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42.

上一篇:在职委培全职博士区别简介下一篇:小班语言活动《三只羊》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