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监测

2024-05-11

定位监测(精选九篇)

定位监测 篇1

关键词:线路故障,闪络,监测,定位

0 引言

虽然人们已经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做了不少理论研究, 同时在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了理论方面的要求, 但是事故却仍是不断发生, 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大停电, 如2008年年初的南方冰灾大停电。这种现状提醒了人们, 对电力故障的防御除了需要进行理论研究之外, 还需要从工艺的角度去寻求解决办法, 努力增强系统的自动化防灾能力。综合来考虑, 应该把减小故障发生的次数、缩小故障影响范围、即时准确地发现故障等也定作为电力系统事故防御指标。本文介绍的监测系统, 就是根据这个思想而提出的一种基于无线级联通讯的绝缘闪络检测系统。

1 设计目的和意义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一般都长达几十至几百公里, 而且通常都要跨越崇山峻岭。因此, 一旦某线路杆塔的绝缘由于某种原因发生闪络而使线路跳闸, 那么要寻找故障点将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 有时即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但是故障点还是难以找到。经过闪络后, 绝缘子串的绝缘性能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尤其是由于风偏等原因引起的闪络, 会造成更严重的绝缘损伤。如果不及时找到故障点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线路的绝缘将会留下事故隐患, 很有可能会使线路发生重复跳闸故障, 进而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的长时间停电, 给电力部门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及时准确地找到故障杆塔对电力部门来说, 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曾研究过线路雷击闪络指示器, 可惜该类装置的可靠性较差, 而且仅能探测由于雷击引起的绝缘闪络, 故障发生后, 还是需要线路维护人员到线路上去寻找故障杆塔, 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下述的线路绝缘闪络自动监测系统不仅可用于探测线路绝缘闪络, 而且可采用无线级联通讯方式, 把相关信息发送到服务器里, 供工作人员分析。预期该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系统的组成及运行原理

该系统主要由监测器、通讯管理站置机、手持机和网络管理系统组成, 其结构如下图1所示。

由图1可知, 监测器是安装在输电线路杆塔上的, 它通过记录和分析突发工频入地电流来判断线路的绝缘是否发生了闪络和接地故障[1]。通讯管理站置机固定安装在变电站内, 是电流监测器和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通讯中介, 以无线双向通讯与电流监测器联系, 实现电流监测器数据信息的上传和网络管理系统命令的下达。手持机供工作人员携带在现场使用, 以无线双向通讯与监测器联系, 接收、查询和设置电流监测器的信息和状态, 其机内信息又可通过RS-232接口电缆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库的管理, 可对日常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提供网络查询分析平台, 用户可在此平台上对监测器进行远程操作。

3 主要攻关技术

3.1 监测器检测技术

监测器本身的功耗较小, 可采用合适的太阳能电池, 用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下, 不间断地为监测器提供足够的电源。输电线路在正常运行时, 流过线路杆塔的电流基本为零。而当线路的绝缘由于某种原因对接地的杆塔发生闪络故障时, 将有较大的故障电流经故障杆塔流入大地, 此时杆塔的周围将会产生较强的电磁场[2]。通过监测该电磁场, 便能对流过杆塔的故障电流进行监测, 并把所监测的电流信息发送到管理系统供工作人员分析。此装置最大的干扰源是雷电流, 必须要把雷电流过滤掉。由于标准的雷电流波形为2.6/40μs, 时间非常短暂, 同时主要是高频分量, 而闪络电流是工频电流, 所以利用数字或模拟滤波方式很容易就可把它完全过滤掉。

3.2 信息传输技术

传输问题是整个监测系统的关键, 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供电部门用得较普遍的故障测距系统据说准确度很差, 有些测距结果甚至与故障点的方向相反或超出线路以外[3]。还有一些基于“小波理论”的设备[4], 是在变电站对短路点进行电气距离测定的, 此方法对多种线路环境的适应能力太差, 特别是出现同杆多回的变化时, 其测距误差很大, 至于现代化的GPS定位技术, 则受限于在崇山峻岭里有时会没有信号。针对以上各种测距方法的缺陷[5], 本文提出可用无线级联通讯方式。由于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的塔距一般为300~400米, 而目前一台小功率的无线通讯装置传递就可达800米左右, 再加上杆塔与杆塔之间基本上都是可见的, 没有物体阻档, 所以采用级联方式把所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无线传输完全可行, 并且还可实现跨塔通讯。

3.3 电源维护问题

保障监测器在本地气候、环境下的电源补给, 使装在线路杆塔之上的监测器能数年免维护工作, 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此, 可考虑在监测器里装上#1和#2两个锂电池, 并采用太阳能进行充电。其充电管理如下:在#1电池供电时, 如果#1电池的电压低于某设定电压U1, 便检测#2电池的电压是否大于另一设定电压U2 (U2>U1) , 是的话就自动切换到#2电池供电, 同时置#1电池于充电状态;否则的话就关闭通讯模块电源, 只容许#2电池充电, 若此时有绝缘闪络发生时, 用#1给通讯模块供电, 等回传完信息后再次关闭, 以保证能正确即时地把信息回传出去。同时在太阳板有光照时, 每隔数分钟检查一次#2电池电压, 若达到U2设定电压后, 才容许#2电池供电, 同时置#1电池充电。反过来, 在#2电池供电时, 过程也同上一样, 进行检测#1和#2电池电压, 然后进行相应的切换操作。

3.4 网络管理系统

Web平台软件部分是整个系统中用户与数据交互的中枢环节, 起着长期存放数据、提供用户查询、配置、管理等操作界面的作用。该系统可采用基于Web的B/S (Browser/Server) 结构设计, 方便用户使用。用户可通过它可进行电力局、变电站、输电线路、杆塔等信息的添加、修改及删除, 并以直观的形式给用户展现线路及杆塔的配置信息。同时它还具有故障记录查询、与手持机通讯、地理信息管理功能等。

3.5 信息存储

当检测到有绝缘闪络时, 它的信息将存储在芯片24LC256中。24LC256是32k字节空间, 地址长度为两字节, 由I2C接口对它进行读书操作。每个监测器用一片24LC256, 可以存储2000组数据, 进行循环存储, 即当存储已满时, 从头开始存储, 覆盖原来的值。手持机一共有7片24LC256, 用同一个I2C口控制, 每一片24LC256芯片存储一条杆塔回路监测器的信息。手持机通过无线方式点对点地与监测器通信, 然后把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24LC256芯片中相应的位置, 同时手持机还可通过RS232口与上位机通信, 把手机里7片24LC256芯片的数据读出来, 放入上位机的数据库里, 上位机数据库采用SQL数据库, 最后以EXECEL方式显示出来, 供工作人员查看。监测器里面一共有三个记录指针它们都存储在CPU里面的EEPROM里面:一个是用来记录发生绝缘闪络次数的指针, 一个是用来与变电站中的服务器进行传输数据的记录指针, 最后一个是用来与手持机进行通信的记录指针。这些指针的存在, 以避免对数据进行重复发送, 因此服务器里所接收到的数据都是最新的数据。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系统能很好地解决查找电力输电线路绝缘闪络故障点的难题, 具有如下创新特点:①采用无线级联通讯和网络技术, 实现网络远程统计、分析和查询现场故障信息功能;②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大部分的输电线路故障位置检测工作, 同时经扩展后还可作为电气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的平台, 无线接收和处理其在线监测数据。

参考文献

[1]惠阿丽, 林辉.高压绝缘子泄漏电流的分形特征[J].高电压力技术, 2008 (6) .

[2]贺博.高压污秽绝缘子闪络机理及在线监测和风险预警中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6.

[3]和敬涵, 季英业.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 2004 (1) :123.

[4]郭群凯, 韩晶晶.基于小波分析的跌落零件监测系统[M].中国水运, 2008 (5) .

[5]林建涯.浅谈几种线路故障测距法[J].广东电力, 2004 (4) .

[6]蒋兴良, 易辉.输电线路覆冰及防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

[7]徐青松, 季洪献, 王孟龙.输电线路弧垂的实时监测[J].高电压技术, 2007, 33 (7) :206-209.

[8]黄新波, 孙钦东, 程荣贵, 等.导线覆冰的力学分析与覆冰在线监测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 (14) :98-101.

[9]孙务本, 曾奕, 江秀臣, 等.户外在线监测装置电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高电压技术, 2007, 33 (8) :178-182.

定位监测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职责定位;新环保法

中图分类号:X830;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0-0073-02

在2015年1月1日,新《环保法》开始实施,相对于之前实行的环保法新环保法对较多的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修订,特别为在环境监测方面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确定了环境监测活动范畴与监管工作的具体范围,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法律依据,更好的保证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进行。

1 环境监测的定义

在新《环保法》的第2条中明确的规定,所谓的环境为影响人类发展与生存的各种人工改造和天然的自然环境组成的总体,包括有:乡村与城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人文遗迹、野生动物、湿地、草原、森林、矿藏、土地、海洋、水及大气等方面。因此,环境监测的广义定义就为实现对上述因素的全面监测。

2 环境监测的职责

根据新《环保法》第10条的规定,我国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力在国务院内设立的环境保护主管单位,其中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为地方性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负责对自身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负责。通过新环保法种的该条款体现了环境监督的统一性,既有部门之间的管理,又有国家整体上的监测,总体构成了我国特色的环境监督管理机制。

在上述构成的特殊管理机制的总体框架下,新环保法中第17、18、20、32等相关的条例分别针对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对环境监测职责进行了定位。

如其第17条规定,国家构建出完善健全的环境监测机制,其中国务院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全国总体的环境监测任务制定出对应额监测规范,并与相关的部门一同构成完善的全国监测网络,对我国的环境质量监督站的设置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构建出完善的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全面的增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同时其中也提出了在对环境监测站进行设置时也应当全面的从我国环境监测规范与监测规定等方面入手,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第18条规定,各个省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应根据自身管辖区域内实际管理需求出发,委托相关机构或者组织有关的部门对环境整体的状况进行分析、调查,构建出完善的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系统。

第20条中规定,政府应当针对跨行政区域的重点环境监测区域构建出统一协调的环境监测机制,全面的实行统一性管理,管理过程中应增强管理标准的统一性。

第32条中规定,政府应当全面的增强对土壤、水源及大气的保护工作,不断的完善对应的修复、评估、监测与调查机制。

根据上述的规定,在新环保法中环境监测的主要职责体现在应当由国家的层面上构建出完善的环境监督监测体制,然后由国务院内部的环境保护主管单位在全国的范围内构建出统一完善的环境监督网点,特别是对跨区域进行污染防治的应当构建出统一的执行标准。

3 环境监测的行为主体与定位

除了排污单位之外,在新环保法中并没有对具体的环境监测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是从环境监测主体的具体责任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其规定的内容,可以大致的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各个级别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环境主管部门为环境监督职责的主体。从新《环保法》的第17条规定中可以得出有关部门仍旧具有自行进行环境质量监测的责任与权力,同时明确的指出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应当会同有关单位进行环境监测网络的制定。另外,在第18条中也指出,该类机构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还包含有对整个地区内的环境状态的评价与调查,尤其为应当全面的突出环境事故工作的评估与监测。

其次,新《环保法》第42条中规定的排污单位。新环保法规定了确定为重点排污单位的企业应当全面的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及对应的监测规范的要求,科学合理的使用环境监测装备,确保环境监测装备能够正常监测,同时对得到的原始监测记录应当进行保存。新环保法中通过该部门内容对企事业单位等相关的生产经营者具体的污染防治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落实。

第三,国家接受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进行环境监测,根据新《环保法》的第18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在对环境进行评价与调查时,其主要实施的主体可以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其本质为一种市场行为。通过该条款的规定,可以将市场中有利于环境监测的相关机构纳入到环境监测中,从而更好的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的效果。

4 当前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1 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环保法》中的相关规定,其对具体的环境监测任务针对性的进行了明确,指出了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全面的从规划环境保护入手,通过借助环境监测技术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同时借助环境调查与分析,全面的掌握当前环境破坏及污染的情况,并制定了对应的预警机制,确保环境污染等相关的问题得到较为及时有效的解决。

但是通过对新环保法的分析发现,其对具体的环境监测的主体并没有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这必然导致在具体的环境监测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的情况,如可能出现在实际的环境监测中出现技术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及监测体制等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在技术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规定与技术要求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导致具体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存在一定的不相符性。

4.2 应对措施

4.2.1 明确环境监测主体

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政策制度,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为我国经济从传统粗方式发展转向更高层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全面的实现环境监测职责定位工作对于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总体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环保法》的出现在很多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及制度的保障,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且为了更好的保证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健康发展、明确落实,相关的单位与个人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做到宏观调控的政策,积极主动的根据地区的实际环境监测的需求及存在问题对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改进,更好的促进我国的防污减排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保证各项工作稳定有序的展开,明确出环境监测的思路,掌握新环保法对环境监测职责的具体定位,增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创新与研究,以高科技、现代化为总体监测框架,从而更好的提升我国的总体环境监测水平。

4.2.2 转变监测机制模式

近年来,国内市场经济势头发展迅猛,相应的法律法规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在这一背景下,环境监测体制亦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逐步有计划地向市场化体制进行转变。而在向市场化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市场化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环境检测数据及结果的准确性,并通过法律法规来对市场化操作进行约束,保证市场化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发展政企合作的监测机制,在加强市场化操作的同时,政府监督管理亦要进行加强,尤其对排污严重的企业或公司,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设备和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

第二,加强环境检测主体的资格审核。市场化环境监测必然引起众多团体加入到环境监测市场,并可能扰乱国家的环境监测体系。为此,政府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资格审核标准,对准入机制有严格的要求;其次,政府要大力开拓环境监测渠道,鼓励社会性团体或个人加入到环保监测工作中,并在对其进行资格审核后,承认其合法的环境检测地位。为确保市场化环境监测工作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环境监测的无偿服务方式,但需通过责任与义务来对环境监测主体进行规范。

第三,市场化环境监测工作落实需要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目开展,可首先在局部进行试点运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考察所制定方案的可行性,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在局部试点开展市场化环境监测,也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宝贵经验。在试点选择方面,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首先对试点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环境治理措施。环保措施开展之前需要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利益分配以及所必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商业化的手段将环境监测工作有效落实。

4.2.3 深入贯彻落实新环保法

没有法的保障,任何一项工作都难以顺利开展与落实。因此,环境监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新环保法,相关部门亦加强政府在环保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环保理念,引进先进的防污技术与设备,确保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与高效进行。同时,对于国家自身亦要加强对环境监管理念与技术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环境监测框架,提升我国的的环境监测水平,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 结 语

全面的做到环境监测对于增强我国环境保护,提升环境保护力度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对我国环境监测的职责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位,这就要求相关的单位与个人在进行具体的环境监测时,严格的按照新环保法中的相关规定,切实的履行环境保护的相关责任,更好的增强我国环境监测的水平,从而更好的保证我国“五位一体”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曦,邓旸.从“统一监督管理”到“综合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保护法》第7条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2] 杨雪杰.《环保法》:如何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杀手锏”——访全国人 大代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吕忠梅[J]. 环境保护,2015,(6).

[3] 顾华详.构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新体制机制——新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评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4] 刘新民,刘源月,夏溶矫,等.新环保法生根基层难在哪——基于调查 问卷和座谈会的调研报告[J].环境经济,2015,(12).

[5] 高冬婧.新环保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

消火栓在线监测与定位系统研究 篇3

若没有对消火栓进行定期的检修、试压,火灾一旦发生,则不能有效利用就近资源进行灭火。因此,笔者开发一套实时监测管网运行状况的检测系统,以确保消防管网系统的正常有效。

1超限定位系统构成

失压定位系统由机械式失压检测模块、休眠唤醒触发模块、无线数据传送模块、电子水压传感器以及控制核心构成,如图1所示。

消火栓在线检测系 统要求能 够实时检 测消火栓 状态,系统功耗低,运行稳定。本系统为了降低系统运行功耗和提高系统可 靠性,设计机械 式压力超 限检测模 块。 当消火栓压力过大或者过小时,机械式压力检测模块唤醒控制核心,实现突发事件检测,将信息报送监控中心。 同时本系统还设有周期性数据上报功能,保证监控中心能够监控每个监测点的健康运行。系统设有休眠唤醒触发模块,实现系统的周期性上报数据。突发性事件触发和周期性触发控制核心,既满足了监测系统超低功耗的需要,又实现了系统在线监测。

2系统硬件设计

2.1机械式压力超限检测模块

消火栓压力检测,采用压电式检测方式时,会造成检测终端功耗大,影响整机使用时间。而为了降低检测终端整机功耗,采用周期性唤醒检测方式时又不能实现消火栓实时检测。采用压电检测传感器方式,整机功耗与实时检测矛盾,不能两者同时兼顾。

为了解决检测终端的功耗和实时检测之间的矛盾, 检测终端添加机械式超限触发功能,唤醒检测终端,进行数据检测和传输。消火栓机械式超限驱动模块,由传感器固定套、压力标定旋钮、压力传递杆、压力转换弹簧、触发游块、上下限压力调节环构成。图2是机械式压力超限触发模块,已安装到消火栓上,通过压力连通孔,使得管道内水压施加到压力传递杆上。在水压的驱动下,压力传动杆沿传感器内腔上下移动,带动触发游块移动,接触上下限压力调整环,产生触发电平。当消火栓压力过小时,在压力转换弹簧的作用下,压力传递杆带动触发游块向下移动,游块接触下限压力调节环,产生触发电平, 唤醒检测终端发送检测数据。同理,当消火栓压力过大时,触发游块向上移动,接触上限压力调节环,产生触发电平,实现消火栓实时超限检测。

消火栓报警系统采用极限状态,驱动报警方式。消火栓报警采用机械式压力极限检测模块,当消火栓压力超限时(含上下限)唤醒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驱动电子水压传感器,将精确水压报送监控中心,实现消火栓远程检测。消火栓在线检测主要采用机械式失压检测模块, 可以实时检测消火栓的压力是否在允许范围内,降低整个检测点的功耗。消火栓压力检测模组同时采用周期性触发方式,唤醒控制核心,让其和控制中心传输当前消火栓压力。检测点与控制中心的周期性通信采用应答式 , 确保检测点周期性传输数据。这种周期性检测,既保证了消火栓检测点的工作状态的可知性,又降低了检测模组的功耗。

2.2消火栓定位

消火栓定位若采 用内置GPS芯片定位,需要外置GPS定位天线。在实际监测的建筑物内消火栓,定位天线无法接收卫星信号,难以获取消火栓坐标信息。在公共消火栓上添加GPS定位时,卫星接收天线容易受到破坏,每次开机均需要启动GPS进行坐标获取。要实现消火栓的米级定位,需采用差分定位或者购买该点的绝对坐标。采用差分定位,每个监测点开机至正确接收差分信号实现差分定位,需要耗时约1min,造成整机功耗上升,同时监测点的GPS天线安装困难,且容易受 到外界的破坏。本系统采用预置监测点差分坐标,每当监测点周期性监测数据上报或者事件触发型数据上报,均发送差分坐标数据。为出警寻找消火栓提供精确位置坐标, 为优化救火路线方案提供基础数据。

在消防监控中心构建基于载波相位差分定位基站, 基站向每个检测终端提供差分定位修正值,提高每个检测终端定位精度在30cm以内。单基站差分定位时,能够保证定位精度在30cm范围内,基站的有效覆盖半径为20km。本系统消火栓检测点的定位系统,是采用经 纬度预置方式进行定位。在检测点安装设备前,进行该点的经纬度差分测试,将卫星运转整个周期内进行经纬度偏差计算,求其平均值。获得的经纬度信息和动态差分卫星定位数据进行偏差计算,平均经纬度坐标和动态经纬度坐标偏差在30cm之内。当出警人员前往事发地时,携带接收基站差分数据的导航设备,能够提供前往事发地路径图以及就近消火栓位置图,导航定位误差在30 cm以内,同时提供就近消火栓的运行状态。使得出警人员能够准确地、及时地找到事发地和可用消火栓。

周期唤醒脉冲采用定时时钟芯片,获取周期触发脉冲,使得检测模块能够定期向控制中心发送检测数据,确保检测通 道的正常 运行。 消火栓定 位采用定 位芯片SL869进行差分定位。

2.3数据无线传送

消火栓监测系统通信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室外消火栓,消火栓一般沿道路、重点防火区域外围布设,消火栓监测点的有源供电难度大、成本高,采用数据中转远传的模式与有源供电矛盾,所以室外消火栓监测点的数据通信采用单点数据GPRS远传模式;另一类为室内消火栓, 在室内寻取供电方便点作为无线信号中继站,接收消火栓监测点的无线ISM数据,中继站采取GPRS的方式再将数据远传,节省室内每个监测点数据远传带来的资费。

室内无线信号中继站接收消火栓监测点的无线ISM数据,通过GPRS方式将数据传送至监控中心。室内信号中继站与每个消火栓监测点的距离不一,导致无线信号接收强度不同,为保证无线通信可靠性,信号中继站需依据接收头码信号时的信号强弱,自动调节无线覆盖范围。信号中继站调大无线覆盖范围的瞬间(约5.6ms)峰值电流将达到2A,因此设计无线信号中继站电源时,需满足峰值大于2A,且具有很好的动态响应。

3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时,最大化地精简中断中的语句,提高程序的效率,确保MCU对外设的响应时间,确保在机械式压力超限检测模块 和周期唤 醒脉冲发 生器产生 触发电平 时,能够唤醒控制核心。程序流程图如图3所示,系统初始化时,首先用默认参数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检查系统配置的EEPROM中是否存在掉电标志,若存在则将EEPROM中数据作为当前参数恢复,然后执行主程序。

4结束语

消火栓在线监测与定位系统提出一种机械失压传感器和电子式水压传感器共用,消火栓差分坐标预置的方式,实现了消火栓网络系统的在线检测和定位。将设计的消火栓检测和定位模块,安装于市政公共消火栓,以及消防重点部门的高层建筑消防管网末端消火栓,进行实际工况测试。

消火栓差分定位测试,距离消防支队基站30km外设定一参考点 差分定位 坐标信息 为3723.2401057,N, 11759.0840681,E,距离该参考点1m处的第一测试点差分定位坐 标信息为:3723.2401032,N,11759.0833914, E,移动3m以后的第二测试点的差分定位坐标信息为: 3723.2401190,N,11759.0813637,E,经过GPS经度纬度距离计算,参考点与第一测试点的距离为0.995m,参考点与第二测试 点的距离 为2.985 m。采用差分 定位方式,在一定的区域内可靠实现了消火栓的精确定位。

检测模块的 低功耗测 试,模块每24h发送一次 数据,完成一次数据传输耗时约60s,检测模块发送一次数据约耗能0.002 8Ah,若用1Ah的电源给其供电,约用时357d,满足检测模块的低功耗要求,可减轻管理部门巡检负担。机械式水压检测传感器的误差测试,机械式压力超限检测模块外螺纹直径为13mm,机械式压力超限检测模块的压力传递杆与高压水接触面积为0.282 6 cm2,消火栓的静水压力范围为0.15~1.00 MPa,所以压力传递杆的受力范围为4.32~28.8N(取g=10)。压力转换弹簧强度K为3.850N/mm,承载长度为8mm,触发端子的有效宽度为0.3mm。当由于消防水压产生比较大的波动时,触及水压的上下限时,触发端子的宽度将引起最大分辨为0.3×3.85=1.155N的检测精度,约合0.04 MPa的检测精度,因此机械式水压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分辨率为95.3%。依据消火栓定位、检测模块的功耗、 机械式水压检测传感器等参数的测试数据,推导消火栓在线监测与定位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实际需求。 实验数据表明,该系统实现了以下几点功能:

(1)基于差分定位模式实现了消火栓精确定位,为基于地图导向寻找方式,提供误差在30cm内的坐标信息。 消防人员寻找消火栓时,提供最近的、近况良好的消火栓坐标信息,优化寻找消火栓的路径,争取救援时间。

(2)采用机械式和电子式双传感器,实现了消火栓实时健康检测,避免了周期性检测带来的时效性误差。在管道出现失压、过压时,体现出优良的检测性能,为系统的预警和自动泄压提供测算依据。

定位监测 篇4

金东大桥重力式锚碇作为悬索桥的主要受力结构,承受主缆传递的竖向反力和水平分力,对整个大桥主缆的线形和受力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锚块作为重力式锚碇主要的构件,对它的内部构件的放样及监测显的重要。

1、工程概况

金东大桥跨越金沙江,桥梁总长为914.1m,大桥采用单跨730m悬索桥,桥面宽度为20m。金东大桥东川侧锚碇采用重力式锚,平面尺寸为32×47.5m;锚碇作为悬索桥的主要受力结构,承受主缆传递的竖向反力和水平分力,所以重力式锚碇锚固系统的定位精度对整个悬索桥的线形和受力极其重要。东川侧重力式锚碇施工工艺前后锚面采用定型模板,在东川侧锚塞体混凝土浇筑前,先安装前后锚面模板的定位支架,定位支架安装完成后在支架上进行前后锚面模板边线放样,进行精确放样安装前后锚面模板后浇筑锚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对前后锚面的模板、前后锚面定位支架、预应力管道的定位支架等进行严密形变观测,防止因施工过程中的支架移动及变形等造成前后锚面及预应力管道的跑偏、倾斜等情况发生。

2、重力式锚碇控制测量

重力式锚碇锚固系统的定位精度对整个悬索桥的线形和受力极其重要,在布设控制点时就要考虑测量控制方法及测量精度等问题,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同时布设高精度的点位、减少外界因素对仪器的影响。结合现场施工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以及预应力管道定位精度要求高等特点,首先采用莱卡TS30型目标识别功能的高精度全站仪(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0.6mm+1ppm)保证了测量仪器的精度,同时配备水银温度计及DYM3型空盒气压表保证仪器参数中温度及气压的改正,保证了全站仪距离测量的精度以及各个参数。东川侧锚碇区前锚孔中心线定位精度为10mm,这样就必须在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点上面进行同精度的加密。在重力式锚碇基坑周边稳固的位置埋设带有强制对中盘的混凝土桩位,这样就能保证控制点点位的精度,减少仪器架设时的误差。

3、前后锚面模板定位支架的安装及锚固槽口位置检核

3.1前后锚面模板定位支架的安装

东川侧重力式锚碇前后锚面模板定位支架采用的是预埋钢板进行竖向16工字钢的焊接后在竖向工字钢上放置40工字钢进行坡度的调整。首先对基础上预埋的16工字钢的进行切割,根据1:0.84的坡度计算出要切割的工字钢的长度,对工字钢进行斜口切割,保证16工字钢切口的坡度为1:0.84。下一步进行40工字钢的吊装,将40工字钢放置在竖向16工字钢上面进行后锚面坡度的调整。吊装前对40工字钢底部的位置进行放样,并对40工字钢的底部进行加固。由于工字钢的垂直厚度为40cm,由1:0.84的坡度推算出基础的平距离为:0.40/sin(tan-1(1/0.84))=0.522m,有锚块底部设计坐标推算出40工字钢设计的位置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底部坐标的放样。底部加固好后要对40工字钢面上坡度的调整,采集40工字钢上坐标通过反算计算出距离和高差来验证坡度的大小,使实测的坡度與设计1:0.84的坡度一致,因为40工字钢的坡度直接影响后锚面模板的坡度以及锚固槽口位置的准确性,所以40工字钢的位置及坡度对整个锚塞体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坡度调整后进行横向方向的连接,横向通过10工字钢进行横向的固定,保证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固性,防止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的不规则沉降和移动;同时在10工字钢上放样后锚面模板边界线,保证模板位置与设计的位置吻合。这几项任务完成后就可以对后锚面模板就行拼装,拼装过程中要保证各个接口的位置螺栓拧紧,防止影响后锚面模板的精准。锚塞体前锚面模板的安装步骤以及安装计算方法与东川侧后锚面的方法一致,保证模板整体的坡度以及整体宽度,同时要保证模板以及支架整体性及稳定性,保证前锚孔位置与设计位置吻合。

3.2前后锚面锚固槽口位置的检核

东川侧前后锚面的模板采用的是定型模板,根据设计参数将锚固槽口加工好后直接将其固定在前后锚面模板上,同时计算出来前后锚面模板底设计坐标及各个锚固槽口的设计位置。模板安装好后对模板底部、顶部的平面位置及高程和锚固槽口各个槽口位置进行检查。底部及顶部均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检核,前后锚面锚固槽口孔位中心很难找到,只能由槽口的中心点坐标推算到锚固槽口管道底部坐标对槽口管道的位置进行检查。设计提供的参数及散束点坐标计算出锚固槽口中心点的坐标。锚塞体中预应力管道采用的管道分别为13.3cm和9.6cm,根据三角函数关系可以将锚固槽口中心点坐标推算到锚固槽口管道底部。通过测量锚固槽口底部坐标来检查锚固槽口中心点的精度。计算公式如下:

直径为13.3cm:X=X1+0.133/2*COS(TAN-1(1/0.84))*COSα

Y=Y1+0.133/2*COS(TAN-1(1/0.84))*SINα

H=H1-0.133/2*SIN(TAN-1(1/0.84))

直径为9.6cm:X=X1+0.096/2*COS(TAN-1(1/0.84))*COSα

Y=Y1+0.096/2*COS(TAN-1(1/0.84))*SINα

H=H1-0.096/2*SIN(TAN-1(1/0.84))

其中:X1、Y1、H1为锚固槽口中心点的坐标;α为线路方位角。

4、锚塞体预应力管道的定位支架测量及控制

重力式锚碇基础施工时应预埋锚塞体预应力管道定位支架基础,保证预应力管道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精度。东川侧重力式锚碇锚塞体的长度为20m,浇筑基础混凝土时对支架的预埋位置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放样的方式进行精确定位,浇筑完混凝土后在预埋钢板上放样预埋件中心位置,对支架进行精确定位。由所放点位进行支架竖向的加工,竖向工字钢的加工必须保证工字钢的垂直度,由实测的预埋件钢板上的标高进行反计算支架需要加工的高度,竖向工字钢加工好后在竖向工字钢上由基础的标高推算每一层预应力管道的高差,利用钢卷尺从底部对每一层的预应力管道高度进行放样。设计的预应力管道采用两种2种规格(直径9.6cm和直径13.3cm)钢管,对于两种预应力管道加工横向支撑时统一按照直径13.3cm管直径计算每层管道的间距,直径9.6cm的管道在管道下面加上1.85cm厚的钢板将其的调整到设计的标高。在安装完成的横向支撑上放样每层管道的横向轴线和管道中心点位置,利用卷尺相对坐标的形式进行每根管道的横向放样。

5、前后锚面模板及定位支架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的监控测量

锚块是大体积混凝土,实行分层浇筑混凝土,为了监测精准度,更好的指导施工,我们严格对前后锚面模板、前后锚面定位支架及内部定位支架进行严格过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保证模板及支架的稳定性。观测过程中尽量减少监测误差的不定性,使监测结果具有基本的统一性,以确保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监测的结果更有可比性、变形量更真实,具体原则为“五定”:监测控制点固定、所用仪器及设备固定、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程序和方法固定,严格执行有关技术要求。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研究 篇5

一、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始于21世纪初,虽然研发时间晚于发达国家,但国家十分重视,各级无线电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划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在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的领导和组织下,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的发展方针,加快了建设的步伐。至今已经取得较大成就。我国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虽然发展快,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设施建设的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设施建设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设施建设自身发展不平衡。现在,我国的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设备自主开发水平不足,主要设施建设依靠引进境外的技术和设备,这方面的资金支出大,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以实现监测设备国产化为发展目标,大力鼓励和支持国内相关部门自主研发监测设备,逐步实现监测技术和设备国产化。但是要实现真正的设备国产化,难度的确很大。因此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设施建设的发展不平衡.

2. 设备配置不统一,给联网工作带来困难。

统一被控设备的开放接口标准是实现联网的功能最简单的办法,而我国地域广泛,人口众多,这个办法不合实际。国家发布了《无线电监测网技术体制》,目的也是为了统一无线电监测网,便利联网工作,然而,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发达地区追求技术含量更高的设备,而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实力的限制性,选择技术含量低的设备。除此以外,我国设备提供企业众多,企业水平不一,为我国提供地设备水平不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难以进行合作,从而很难要求各地购置统一设备,或提供标准的控制器开放接口。

3.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我国无线电技术发展时间短,各方面都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对于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工作成果的检验标准,我国只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这些检验标准仍然不科学,这对于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是不利的。

4. 无线电队伍素质要进一步提高。

现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无线电监测站,并更新了设备。由于我国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起步晚,我国在这方面缺乏人才,无论是各大高校还是社会在职人员,在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方面缺乏知识储备,造成了我国高素质无线电监测与定位技术方面的人才不足,缺乏高素质工作人员,造成了工作人员难以很好的利用设备,从而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发挥设备作用的现象。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对确保无线电监测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举足轻重。

二、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策略

1. 政府为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平衡发展。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各个方面的设备所需资金庞大,运用范围大部分属于国家机密范围与民生重要方面,因此需要政府多多支持与运营。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平衡全面发展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提供高水平的设备。

2. 政府为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快速发展。

国家必须加大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科研资金投入,组建科研小组,通过自身研究创新出新技术,除此以外,也要加强与外国的技术交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与技术,想技术发达的国家学习借鉴。

3. 政府为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实现合理发展。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合理规范的标准。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通过政策支持,为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除此以外,还应该制定合理统一的标准,为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成果提供可行的监测标准,从而实现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合理发展。

三、小结

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在我国运用范围广泛且占据重要意义,对我国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家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努力,从而实现无线电监测与测向定位技术的平衡、快速、合理发展。

摘要: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线电业务。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促进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无线电业务涉及范围广,本文就无线电监测与测向技术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深化无线电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测向定位技术,现状与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小飞.基于无线电监测技术的认知无线电频谱检测研究[J].通信技术.2008.

[2]罗辉.信号调制识别在边境无线电监测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无线电.2008.

利用分布式光纤定位监测土石坝管涌 篇6

温度可以通过饱和或非饱和土体传递, 且温度在地层中的变化是连续的。水在4℃时密度最大, 所以水库底部的水温通常较低, 而地层中的温度分布则恰好相反, 其规律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稳定升高。坝区或坝基中发现的低温异常一般与库水集中渗漏有关, 据此可用温度来检测水库的渗漏。分布式光纤特别适合于需要多点大范围监测的工程, 测温系统已经趋于成熟, 并且已经成功应用于很多领域。文献[1]利用热源法建立了堤坝管涌的持续线热源模型和堤坝渗漏流速的虚拟热源法模型;文献[2]利用分布式光纤技术在三峡大坝的施工期和运行期实现了温度场的实时监测。

管涌是影响土坝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管涌所致的土石坝溃坝事件机率很高, 统计约占31.9%。所以, 对土石坝管涌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有效解决温度场探测大坝集中渗漏的思路有两种:一是对所有的堤坝渗漏问题建立统一的温度探测模型;二是针对不同的渗漏问题建立不同的温度探测模型。管涌可以看作是一个持续作用的线热源, 其传热强度与渗流流速密切相关。早期的温度监测渗漏技术主要是通过埋设大量的热敏传感器来进行测量的, 尽管这种技术比埋设测压管等更灵敏有效, 但仍因测点有限而经常出现漏检。

分布式光纤温度测量技术, 通过埋设在水工建筑物或基础内的众多光纤, 可实现对渗水沿程进行连续的实时温度采集, 并对测量点进行空间定位埋设的光纤不仅是温度传感器, 同时还是单色光源的发射线路、大量温度信号所形成光谱反馈信息的传输线路。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可使用常规通讯光纤, 费用较低。这一技术的发展不仅克服了点式传感器测量点有限、成本较高、对坝体的扰动较大等缺陷, 而且大大提高了发现和定位细微渗漏破坏的概率, 从而使工程加固或抢险得以及时有效地开展, 避免溃坝灾难的发生。

2渗流的光纤测读

2.1相关理论

非渗流状态下, 大坝坝体和地基处于非饱和状态。光纤和土体之间的传热方式为热传导;在渗流状态下, 大坝坝体和地基处于饱和状态。光纤和土体之间的传热方式为热传导, 光纤与渗水之间为热对流。由于通常情况下, 光纤, 坝区和坝基的温度不会很高, 故忽略热辐射。

对于热传导, 把坝体材料看作一个整体结构, 采用导热系数换算法统一考虑光纤和土体的导热问题。对于热对流, 利用流体横向掠过管束的对流换热准则进行计算。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测温原理[2]:向光纤发射一束脉冲光, 脉冲光会向四周发射散射光。散射光一部分又会沿光纤返回入射端。散射光中的Raman散射光含有Stokes和Anti-Stokes光, 这两种光强之比和温度之间有以下关系:

式 (1) 中:las—Anti-Stokes光;ls—Stokes光;a—温度相关系数;h—普朗克系数;c—真空中光速;v—拉曼平移量;k—玻尔兹曼常数;t—绝对温度值。

2.2光纤测算方程推演

2.2.1光纤和土体之间的热传导

对于种类繁多而复杂的大坝土体采用有效导热系数法。用宏观的方法加以归纳, 将实际多孔介质传热问题折算为一般固体材料的导热问题[3]。根据傅里叶定律:

Φ=-Aλ¯dtdx (2)

式 (2) 中:Φ—为光纤通过热传导向介质传输的热量;A—导热面积;λ¯—折算后的坝体或坝基的导热系数;t—温度;x—导热距离 。

利用差分格式对式 (1) 进行变换, 得

Φ=-Aλ¯t-t0Δx (3)

式 (3) 中:t0—坐标x点的温度;t∞—坐标x+Δx点的温度;Δx—光纤加热温度影响范围。

根据文献[4], 在非渗流情况下, 当热传导处于稳定状况之后, 外界电源所产生的热量等于光纤向介质传递的热量, 即:Φ=-P , P为外界电源施加于光纤的功率。设在一段长为L, 半径为 R的铠装光纤上加上电压为U 的交流电, 测量出电流为I, 通过整流器变为直流电施加在铠装光纤上, 所以产生的总内热源大小为P=UI

若传热面积为A=2πRL 。则

Ρ=UΙ=Aλ¯t-toΔx (4)

对应的导热系数

λ¯=ΡΔx (t-t0) A=UΙΔx (t-t0) 2πRL, 导热系数λ¯可由多次试验求得。

2.2.2 流体横掠光纤管束的对流换热优化

文献[4]采用的外掠单管的特征方程为Nu=cRenPrm1/3, 理论上, 介质的几何分布对温度的传递影响很大, 上述方程存在以下缺陷: (1) 没有考虑分布式光纤的排列方式对公式中系数取值的影响; (2) 没有具体指出与普朗特数有关的系数及其取值条件。

计算流体横向掠过管束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应采用如下准则关系计算[5]:

Νu=cRenΡrm (s1s2) p (ΡrfΡrw) 0.25εz (5)

式 (5) 中:s1 和 s2分别为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和沿着流动方向上管束之间的距离; εz为管排数目修正系数;c、n、m及p为准则关系式中的常数, 可由表得出。

Pr为普朗特数, 取值在0.7—120;Prf为流体平均温度下普朗特数;Prw为管束壁面温度下的普朗特常数;Re为外掠单管的雷诺特征数; Nu为努塞尔数, 一个反映对流传热强弱的无量纲数。

Νu=λLλ0 (6)

式 (6) 中:λ为传热膜系数;L为传热面的几何特征常数, 即光纤外径d; λ0为流体热传导率。

将上述表达式写成:

Νu=λdλ0 (7)

式 (7) 是对流换热下的导热系数, 可以把对流换热转化为相当于传热过程仅以热传导方式进行时的传热方式进行分析。利用式 (5) 、式 (7) 就可以计算出渗漏水和光纤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

即:λdλ0=cRenΡrm (s1s2) p (ΡrfΡrw) 0.25εz (8)

整理得:λ=λ0d-1cRenΡrm (s1s2) p (ΡrfΡrw) 0.25εz (9)

式 (7) 中特征数的计算:

(1) Re为外掠单管的雷诺特征数:Re=udv, 其中, u为渗流流速;d为光纤外径; v为渗水运动黏滞系数。

(2) Pr为普朗特数:流体力学中表征流体流动中动量交换与热交换相对重要性的一个无量纲参数, 反映流体物理性质对对流传热过程的影响。Ρr=vcpk, 式中 cp为定压渗水比热容; k为热导率。

式 (7) 经整理得

λ=λ0d-1c (udv) n (vcpk) m (s1s2) p (ΡrfΡrw) 0.25εz (10)

对于式 (8) 中的 (s1s2) p, 当光纤埋设好后为一常数, 记为a , 这里定义为光纤管束特征系数: (ΡrfΡrw) 0.25可由实验测算得出, 得出各个温度条件的的值, 记为βt, 这里定义为普朗特相对系数。则整理式 (8) 得:

λ=acλ0βtεzcmpk-mdn-1v (m-n) un (11)

令式 (11) 中的acλ0βtεzcmpk-mdn-1v (m-n) =E , 则有

λ=Eun (12)

λ就是对流换热下的导热系数。

2.2.3 渗流流速监测

2.2.3.1 算式的优化

对于管涌渗漏, 发生渗漏通道的坝体部位渗水流速较大, 坝体颗粒被渗水水流带走。在没有发生管涌的坝体部位, 通过坝体固体颗粒和正常渗水散失的热量的速率相对比较慢。而发生管涌渗漏的坝体部位, 水流流速较大, 这是对流传热散失热量的速率较大, 并且占热量散失的大部分。所以:

Ρ=Q¯+Q (13)

式 (13) 中:Q¯为光纤通过热传导向坝体土体介质传输的热量, Q¯=Aλ¯t-toΔx; Q为渗水水流横向掠过光纤管束对流换热的热量, Q=Aλ (t∞-t0) 。则

Ρ=Q¯+Q=ASλ¯t-toΔx+Aaλ (t-t0) (14)

式 (14) 中:As为坝体颗粒与光纤的接触面积; Aa为光纤与渗水水流的接触面积, 这里假设水流流向与光纤排列方向垂直。即:

UΙ=ASλ¯t-toΔx+Aaλ (t-t0) =ASλ¯t-toΔx+AaEun (t-t0) × (1-e) λ¯t-toΔx+AeEun (t-t0) (15)

这里, 假设坝体颗粒的空隙率为e, 且水流充满坝体颗粒之间的空隙。则得

u={1eE[UΙ (t-t0) A- (1-e) λ¯ΔX]}1n (16)

式 (16) 为优化的管涌渗流流速与各特定参数之间的关系算式。

2.2.3.2 成果分析

优化后的算式与文献[4]中式 (16) 比较:

(1) 系数E=acλ0βtεzcmpk-mdn-1v (m-n) 中, 增加了光纤管束特征系数α ;普朗特相对系数βt ;c、n、m及p传热准则关系式中的常数。从而改进了管涌渗流流速与各参数的半经验理论算式, 使算式更加合理可靠。

(2) 此算式增加了非常必要的系数, 使算式更具有普遍性, 能够更加广泛地利用于各种情况差异比较大的工程。

在分布式光纤布设完备后, 通过此式就可计算出管涌渗水流速的大小, 从判断土石坝的管涌渗透破坏程度

3 在管涌定位中引入光纤技术

在没有发生管涌渗漏的坝体部位, 坝体温度是连续稳定的变化, 而发生管涌渗漏的部位, 由渗漏水带入的外部的热源会使坝体温度发生突变。这就给表征坝体温度异常区域提供了一种辨认标志。利用光时域反射仪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OTDR) 技术可以精确地定位坝体内温度发生突变的位置。文献[6]实现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对陀螺热场的测试研究, 可见用光纤温度传感器对大坝温度场的测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目前, 分布式光纤温度测量系统对温度的分辨率为0.5 ℃, 空间定位精度为0.5 m, 但尚未应用于管涌的定位领域。这个精度在大坝工程中能够完全满足工程需要。由于光纤在土石坝坝体中分布式布置, 不仅能够测出坝体的温度场[7], 还能够利用OTDR技术定位各测点的空间位置。进一步根据温度异常点 (区域) 的空间坐标定位坝体发生管涌的位置、预测管涌发展趋势。

3.1 光纤的布置研究

基于大多土石坝的施工是分层碾压填筑, 可以将光纤以蛇形的方式布置在各碾压层面上。待坝体各填筑层碾压密实时, 以掏槽的方式敷设光纤。测量光纤用多模单芯光缆, 再以高热导率的镍铬合金外包层包裹。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只需在坝体每个分层中敷设单根测量光纤就可提供该层附近坝体内多点的温度值, 即温度场。

蛇形布置方案一的光纤如图3, 图4所示。

蛇形布置方案二的光纤如图5, 图6所示。

方案一:布置的测量光纤平行于坝轴线, 垂直于坝体的可能渗漏通道。有以下优点:① 在施工过程中, 对施工的进度不会造成很大的干扰;② 大坝蓄水后, 渗漏水不会沿着光纤形成渗漏通道;③ 测量光纤在坝体内的弯曲点较少, 易于定位;也不易引起光纤的破坏。

方案二:布置的测量光纤垂直于坝轴线, 平行于坝体的可能渗漏通道。有以下缺点:① 在施工过程中, 对施工的进度会造成很大的干扰;② 大坝蓄水后, 渗漏水可能会沿着光纤形成渗漏通道;③ 测量光纤在坝体内的弯曲点太多, 不易于定位;也容易引起光纤的破坏。

经比较, 测量光纤按方案一的方式布置。

3.2 管涌定位计算

3.2.1 大坝坐标的设定

以坝轴线右岸端点为坐标原点, 土石坝的坝轴线为x坐标轴, 以大坝左岸方向为正;垂直于坝轴线的水平线为y轴, 以下游方向为正。因为光纤在坝体中分层布置, 所以可以将三维坝体的定位问题简化为二维平面问题。在坝体填筑好后, 光纤在坝体中的位置就固定了。因此, 光纤沿程的每个点的坐标就唯一确定了。

3.2.2 定位原理及算式

对测量点的空间定位是通过OTDR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ion) 技术实现的[8]。当激光脉冲在光纤中传输时, 在时域里, 若入射光经过背向散射返回到光纤入射端所需时间为t , 激光脉冲在光纤中所走过的路程为2L, 则:

2L=Vt, v=cn, 即L=ct2n (17)

式 (17) 中V为光在光纤中的传输速度;C 为真空中的光速; n 为光纤折射率。因此利用光时域反射技术可以确定沿光纤温度场中每个温度采集点的距离, 从而确定该温度采集点在坝体中的坐标。

4 结语

(1) 经研究修正, 获得了光纤与渗水水流之间的热对流改进计算式, 据此测算出该对流换热的导热系数, 依据热量平衡算出渗水水流的流速。

(2) 依据背向拉曼 (Raman) 散射效应, 散射光谱中含有StokesAnti-Stokes光信号, 这两种光的强度之比与温度具有特定关系, 据此可测算出坝体各设定测点的温度值。基于OTDR技术找出并连线温度异常测点, 即可定位管涌的位置及流线。

该研究可望解决土石坝细微管涌不易监测的难题, 也可解决细微管涌得到及时处理的问题, 还可用于实时定位预报坝体渗漏状况, 有效防止渗透破坏。

参考文献

[1]陈建生, 董海洲.堤坝渗漏探测示踪新理论与技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蔡德所.光纤传感器在大坝工程中的应用.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3]林瑞泰.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4]肖衡林, 鲍花, 王翠英, 等.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渗流监测理论研究.岩土力学, 2008;29 (10) :10

[5]徐国良, 王晓墨, 等.工程传热学.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8

[6]钟敏, 吴衍记, 冯喆.基于光时域反射法的光纤陀螺热场测试方案的研究.战术导弹控制技术, 2008; (1) :25—28

[7]李瑞有, 熊健, 於三大, 等.土石坝渗流热监测技术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5 (12) ;22 (6)

定位监测 篇7

我国在2014年4月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5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实行, 与原来法律的不同在于“新环保法”对环境监测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 明确了环境监管工作和监测职责, 以及相关的法律职能和责任, 为以后的环境监测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 环境监测简述

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 具体包括土地、大气、海洋、草原、森林、人文自然、野生植被等等, 实行环境监测就是有关部门对以上自然环境急性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 也是环境管理的必要条件, 能够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构建更为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环境[1]。

3 环境监测职责和监管主体

在“新环保法”中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和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国务院是环境主管单位, 对全国范围的环境进行统一的监管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对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统一监管, 军队环境和人民政府要根据法律要求对环境防治工作以及环境污染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督, 明确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 充分展现出了我国“新环保法”中的环境监测工作统一监管体制。

“新环保法”也对各层次部门的相应职责和义务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由国家主持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包括监测、调查、应急、评估和消息发布等, 国务院部门制定监测规范, 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置检测站工作, 在设置相应环境监测站时要保证设置的合法性并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 确保检测机构以及负责人员能够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明确国家、国务院环保部门、地方等主体的环境监测职能和责任, 既有国家的统一的监督管理, 又有地方职责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管理体制[1]。

4 环境监测的行为主体和定位

在“新环保法”中, 除了排污单位, 没有对环境监测的行为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划分, 而是从监管主体类别和职责进行了划分, 能够总结出三大类的行为主体。

4.1国务院的环境单位和各环境单位的相关部门及附属机构, 在“新环保法”中规定, 相关行业或部门在设置环境监测站时一定要满足监测站规范和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 赋予了相关部门自行进行环境监测的权力, 保留了检测质量, 结合组织网络和环境监测的主体行为, 所以行为主体是有关部门和附属单位, 并且在“新环保法中”对此类行为主体进行了职责定位, 要求进行环境的状况调查和预评价、突发事故监测和预评估等工作。

4.2“新环保法”规定, 排污部门要整合国家的监测规范和相关规定, 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安装和使用检测设备, 来保证环境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并要保存好原始监测记录信息, 对排污部门和生产经营者这类行为主体的具体职责进行了相关规定, 可以促进生产经营者落实污染防治工作。

4.3环境监测机构和相关专业检测部门, “新环保法”规定, 各人民政府在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时, 并且检测机构的活动属于环境服务内容, 和接受委托的专业部门类似, 对环境服务进行检测的也活动属于一种市场行为, 明确了环境监测行为的主体。大部分的环境监测活动是由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构成, 环境污染检测由县级以上的单位负责, 企事业单位自由行使环境监测工作。所以, 如果要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 除了要明确质量检测、环境应急、预警监测、环境健康等领域的行使主体, 还需要明白具体的委托和组织机制和方法途径。

5 环境监测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实施监测的任务是为了通过环境规划保护、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制定, 从根本上确保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污标准, 从而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新环保法”明确了各部门的环境监测任务, 并规定要从环境规划保护、相关技术研究、经济政策制定等环境监测工作来保证环境质量, 对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 了解现阶段的环境质量以及环境破坏情况, 落实环境资源调查和预警工作, 保证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后能够及时解决。但是“新环保法”应该对检测行为主体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如技术管理问题、环境体制问题、业务管理问题和行政管理等问题。

技术管理中除了要研究与法律依据匹配的法律技术外还要制定符合现在环境监测的标准和规范。

环境检测体制中要正确区分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线路图和时间表, 充分展示环境监测中市场体系的作用。

业务管理中要明确环境主体资质、准人条件和资格要求外还要懂得数据共享, 可以通过搭建数据共享机制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应用程序。

行政管理中要根据国家的监管要求制定出环境主体的依据, 明确主体的责任和义务。

6 环境监测工作的建议

为了能够让环境监测工作正确落实, 改变当今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优化防污技术, 增强民生监测, 掌握环境监测工作方向, 加强检测技术研究和创新工作, 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保证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7 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 提高监督管理质量, 才能在根本上做到风险防控, 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职责, 加强法律法规的落实工作, 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定位监测 篇8

1 工作原理及电路图

工作原理:加电后, 液位传感器把液面高度转换成电压信号传送给模数转换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对输入的0V~5V的模拟电压进行模数转换, 变换成微处理器能够处理的数字信号。通过RS485输送给GPS终端, 经GPS终端内的定位、通信和数据处理电路发射到空间, 由移动通信网络转送到监控平台上。电路图如图1所示。

后备式12V开关电源具有86V~264V宽幅的电压输入范围, 稳定的12V直流电压输出特性。有过载保护和电池低压保护功能, 能够在有外电供电时, 把交流220V电压变换成12V直流电压给电路提供电源, 同时给电池充电。无外加电源时, 由电池给电路供电, 相当于UPS的作用。我们选用的60W~120W的后备式12V开关电源, 能够很好地适用井队发电机输出电压波动大的环境。

液位传感器可选用输出4m A~20m A或0V~5V标准信号的各种耐油传感器。我们选择的是CR606插入型电容式线性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基于射频电容测量原理, 采用断层扫描技术, 动态分析传感器在介质中各种参数, 自动进行精确补偿。输出信号随液面高度改变呈线性连续变化, 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测量精度。它无需人工干预, 自动校准, 不存在温度漂移, 且不受介质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同一只传感器, 不管被测介质是水还是汽油、柴油等, 不管温度如何变化, 它都能正确输出精准的液位高度信号。耐冲击、安装简单、方便、灵活。

模数转换可选用具有0V~5V单路或多路模拟输入的12C5410AD单片机和RS485通信输出的各种转换电路。这种模数转换电路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程序调节采样频率, 使输出的数字信号更能真切的贴近输入的模拟信号。

GPS定位终端要选用具有数据处理、通信功能和模数转换电路输出接口相匹配的各种型号。现在智能型的GPS除定位和导航功能外, 还具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处理和通信功能, 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们选用的型号是鲁诺A6i智能型终端。

2 仪器调试与油量标定

在仪器调试过程中, 最重要最复杂最困难的工作就是油量的标定。因为油罐的形状一般为横放的直径2m以上的圆柱体, 吨位比较大。实际操作中不可能一边往罐里加注定量的油, 一边记录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 只能通过理论计算和部分实验数据相比对的方式进行标定。

步骤一:传感器的标定

标准的油罐内径一般为2m或2.5m, 所以传感器的高度也应该做成2m或2.5m。因为CR606型液位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随液面高度呈线性变化, 所以如果把传感器的高度分成100等份, 每一等份的电压变化值均为5V÷100=0.05V。通过下列实验可以验证这一结论, 将一根直径为10cm以上、高度为2m、一头封堵的PVC管, 注满水, 再把2m的传感器完全插入管中, 然后把传感器每次向管外提出2m的1/100即2cm, 记录每次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值, 如表1。

可以看出, 传感器每提出2cm, 电压变化值均约为0.05V。

步骤二:油罐体积的标定

因为油罐为横放的圆柱体, 所以把油罐的直径2m或2.5m平分为100等份, 每份的高度均为2cm或2.5cm。整个横放的圆柱体可以看作由近似于100个截面为梯形的柱体组成。由底部到上部依次求出每个梯形柱体的体积就是每次加入同等高度油量的体积。假设油罐截面半径为R, 每份高度为h, 罐体长度为L, 每个梯形底长的1/2为Xi (i=1, 2, 3……50) 。

1) 求每个梯形底长的1/2即Xi (i=1, 2, 3……50)

2) 求各个小梯形面积Si (i=1, 2, 3……50)

3) 求各梯形体积即每次所加等高油量的体积Vi

油量参数与所对应的电压在输入后台监控程序时, 油量体积和电压值都要依次累加。

3 理论计算与实际误差

对于直径为2m, 长为5m的油灌, 按上述方法, 理论计算出的总体积约为15 687L, 实际为15 700L, 误差为15 700-15 687=13L。可见。误差非常小, 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4 设备安装与维护

1) 仪器在组装时,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仪器的工作环境和要求。一般在井队和化工厂使用时, 主要考虑的是防爆等级, 其次是易于拆卸和免于维护。这样就要求机箱要采用强制散热的防爆机箱, 连接设备的电源线和信号线要使用防雨的航空插头。

2) 设备安装时, 首先要随同井队安全人员查看现场,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设备的安装位置, 制定详细的安装计划和步骤。

3) 设备安装时, 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除准备好相应的消防器材外, 还要防止工作人员高处作业的危险性。

4) 在油罐上开孔打眼固定液位传感器时, 尽量把孔开在油罐顶头位置。如果油罐内加有隔板, 尽量把孔开在隔板旁, 这样在油体波动时, 能够减少对传感器的冲击力。

5) 特别注意的是, 在开孔时, 一定要打开油罐的排气盖进行气体排放, 同时一边开孔, 一边往开孔器上淋水, 防止油气爆燃。

6) 本设备采用了免维护设计, 一般设备安装通电后, 不需要维护。

参考文献

[1]牛鱼龙.GPS知识与应用[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4, 2.

[2]刘大杰.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原理与数据处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定位监测 篇9

关键词:电力线路,在线巡视监测,故障精确定位,馈线自动化,安全稳定

电力线路的在线监测和故障精确定位一直以来是我国智能电力线路的技术发展基础,前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电力线路进行全面的实时检测,以便于工作人员找到供电系统运行时的隐患故障;后者主要是在找出故障后帮助维修人员对故障原因进行精确的定位,并尽快对故障进行维护处理,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居民正常用电的影响。就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在电力线路的维修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一些方面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且故障的精确定位也有着不稳定性,接下来要对于故障的巡视和定位进行必要的阐述。

1 电力线路监测和故障定位的国内外现状

当前最为常见的巡视方式是故障指示器和IC卡技术。在输配电系统中,尤其是大量使用环网负荷开关的配电系统中,当下级配电网络中出现短路故障或接地故障时,利用故障指示器就能在规定时间内对上一级供电系统进行分断,从而避免发生严重的故障。电力线路的在线巡视主要是利用杆塔上的监视系统、气象系统及红外线成像仪等智能电子设备,根据电力线路在线巡视系统所反馈回来的异常数据,来对电力路线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的分析检测。在线巡视系统中,大量的电力线路都安装了信息钮,主要作用是为工作人员提供路况信息,虽然在线巡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人工巡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关于故障定位技术的发展,最为常见的故障定位方法是故障指示器,但是其自我适应功能有待完善,除此之外,电力线路的中性点接地方式的不同给相关研究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困扰。馈线自动化开关的发展与成熟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馈线自动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来对电力线路的开关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线路开关进行合闸、分闸等远程遥控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节省人力资源的作用并能够逐步实现配电的自动化发展。我国在馈线自动化开关领域的发展还有待创新与完善。

2 关于电力线路的在线巡视

在线巡视主要是指维修工作人员对电力线路进行定时定期的检查,主要分为人工巡视和无人机巡视两种方式,容易受到如雷电、雨雪等特殊天气的影响,从而不能对电力线路的故障进行准确的监测和定位。我国最新发展的技术是以无线传输方式为主的在线监测系统,其能够对输配电线路的各项环境指数进行实时的监测以便于及时的提供预警。

2.1 人工巡视

电力线路的人工巡视的工作原理是巡视人员利用摄像机和红外线成像仪等智能设备,来对电力线路进行检测的一种行为。人工巡视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偏远区域,需要更高的人工成本。巡视类型主要有日常巡视、防污闪特巡、防风防汛巡、高温巡视及红外测温等方面,巡视的主要范围包括整个供电系统的电力线路设备的运行状态、外观及连接状态,及电力设备的杆塔、拉线等区域,对电力线路的整体运行状态不能做到实时监测。

2.2 无人机巡视

无人机巡视就是通过无线遥控、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身的控制程序来操控无人驾驶飞行器。飞行器中可以携带可见光、红外热成像仪、紫外线成像仪等设备,从而能够实现对输配电线路的精确检测。检测精度较高的无人机还能进行定点悬停检测,改善了地面人员检测距离小,观测视场角小的问题。此外,无人机的应用还不像直升机巡视那样需要高昂的费用和极大的安全风险。

2.3 电力线路的在线监测技术

在上述两种方式均出现漏洞的基础上,巡线机器人被相关技术人员提出并进行了实际应用,这种技术有高空飞行机器人和沿线爬行机器人两种监测方式。高空飞行机器人在应用过程中主要出现了高空飞行的适应困难、电力杆塔的适应识别困难等问题,沿线爬行机器人在跨越障碍、多传感技术及导航定位技术方面具有缺陷,但是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困难。

除此之外,电力线路状态的在线监测技术也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主要包括电气类检测、机械类检测和运行环境监测等方面,这类检测状态系统一般采用GPRS技术,但是缺陷是传输数据的容量较小,无法很好的满足电力线路巡视的实时检测要求,只能针对某些重要的特定电力线路进行监测。电力线路状态的在线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减轻工作量,为工作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上由可分布监控、集中管理、即时通知型智能化故障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这一系统融合了线路故障监测和实时通讯技术,能够实现将信息传输到手机和计算机上的功能,并能够提高故障定位和查询的效率。监测终端由监测电路、分析算法、触发电路等几个部分组成,负责线路数据的检测,并配置相应的通讯主机,能够将采集的数据即时的传输到监控中心。利用各种线路故障检测技术,实时监测线路运行情况,在线路出现短路故障、接地故障、过流等情况下,将采集的特征数据传送到监控中心,再由监控中心自动发信至手机终端上。

3 关于电力线路的故障精确定位

电力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的主要工作是采用分布式的行波定位技术来进行定位,首先需要利用现场监测终端将线路分成不同的区域,在发生故障时一要通过工频故障的电流来确定故障区间,二要在既定的区间再来一次行波行为,当前自动化技术是电力系统提高供电稳定性最直接可靠的技术手段,通过采用电力线路测控终端来对输配电网的开关、环网柜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来确定故障位置。下面将对定位过程中的具体方法进行简要的概述:

3.1 关于故障的测距方法

该种方法一般用来解决复杂分支下多测量点的精确定位难题。传统的故障稳态量方法对于具有明显故障特征的电力线路十分有效,但是在故障特征较为微弱的情况下不太实用。故障分析法的工作原理是维修人员通过故障发生时的工频电压及过电电流等数据,来对故障点的范围和距离进行判断。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系统操作的性能和电力线路的特征数据十分明确,那么在电力线路发生故障时,可以利用函数来求出测量点的电压及电流量,只需要在发生故障时及时记录下测量点的电压及电流量便可以很快得出故障点的位置。近几年随着我国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故障分析法也越来越趋近于现代化和自动化,美中不足的是该种方法会受到系统阻抗和过渡阻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故障距离的测量数据出现偏差,很有可能会导致部分非故障线路被分析纳入故障范畴,进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用电需求,希望有关研究人员以后能够对其进行完善。

3.2 关于故障的选线方法

电力线路的故障选线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向外增加信号,二是通过改变电气的含量,两种方法都比较常见。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检测到母线的电压最小值比规定值要大,一般需要维修人员依次对电力线路进行拉闸来选择故障路线,但是该种方法的弊端在于会使得正常电路出现断电故障,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并且会降低电力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利于设备的管理和保护。

3.3 关于区段的定位方法

区段定位主要是为了防止故障区域无法及时供电而对故障发生点相关区域进行快速定位的一种措施,一般包括相角差法、行波相关法及求导等方法。区段定位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当接地时,变电所终端根据零模电压变化进行启动,并选择合理的故障线路;其次,各出线的馈线终端根据检测点零模电流的突变状况进行启动;主站接收终端的数据后,对故障线路的电流数据进行滤波。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母线反射波的反应幅度较为强烈,不容易得到精确结果。近年来馈线自动化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应用,馈线自动化应用上有就地控制方式和远方控制方式。前者主要通过重合器和各分段断路器来进行故障判断,包括多级重合器、重合器和分段器结合、重合器与自动配电开关结合等方案,不需要主站控制,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但是这种方法的开关设备过于复杂不适用大部分工作区域,给维修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后者主要通过负荷开关和FIU系统来实现,通过FIU将现场故障信息发至主站再由主站对故障进行定位分析并控制开关。此外,FIU在基于故障电流状态差动的原理上,可以作为各分段断路器的馈线保护,表现为当主保护拒动时,变电站开关会跳开然后由配电网系统进行分析判断,以远程遥控的方式来隔离故障并尽快恢复故障区域的正常供电。当前我国已经提出了一种在线判断故障的系统措施,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配电网的分段开关安装的FIU与配电网控制中心的SCADA系统相结合,构成一个高性能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从而对故障进行准确定位,在完善了现有检测方法结果的基础上,也提高了电力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检测线路中出现了故障特征不明显的情况时,该智能检测系统还能够针对问题进行分级结构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线路故障定位的精确性,适合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使用。

4 结束语

电力线路作为电力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其安全性是保证人们生活正常用电的前提,也是实现我国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主要是对线路发生故障前的在线监测及故障后的精确定位这两大技术展开了研究讨论,并针对在线监测中出现过的隐患故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如何更为精确的故障定位也提出了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电力路线的高效稳定运行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只有对故障进行及时准确的定位和处理才能真正提高电力路线的发展,为我国电力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德文.高压断路器的状态监测问题研究[J].科技视,2012(6):122-123.

[2]李行.关于配电线路故障查找的探析[J].科技与企业,2013(17):345-34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定位监测】相关文章:

精准定位 企业品牌定位从消费者出发05-19

新定位04-19

企业定位04-27

定位策略05-19

定位机构04-30

移动定位05-03

定位法05-03

教师定位05-03

定位机制05-05

手动定位05-06

上一篇:宫腔内残留物下一篇:日常皮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