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碘食盐

2024-05-21

加碘食盐(精选五篇)

加碘食盐 篇1

关键词:离子色谱,加碘食盐,碘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成分, 适量的碘可供应人体合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甲状腺激素, 如果缺乏碘, 会产生甲状腺肿和克汀病, 但碘过量则又可引起碘致甲状腺肿 (IH) 和高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国家规定食用盐中必须加碘, 且严格控制碘加入量, 因而对于食用盐中碘含量的测定十分重要[1]。目前, 我国国家标准是用容量法测加碘盐中的碘含量[2], 笔者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食盐中的碘含量, 用抗坏血酸提取, 将碘酸根转化为碘离子, 经适当稀释后分析,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仪器型号:戴安离子色谱仪ICS2000。色谱柱类型尺寸:IonPac AS 19-C 分析柱, 250 mm×4 mm, IonPac AG 19-C 保护柱, 50 mm×4 mm。电化学检测器:ED50, 银电极。淋洗液:65 mmol/L氢氧化钠溶液等度洗脱。流速: 1.0 mL/min。进样体积:自动进样, 25 μl。碘的检测波形见表1。

1.2 试剂

①50%氢氧化钠溶液 (Alfa Aesar) 。②抗坏血酸 (优级纯) 。③标准溶液:准确称取碘酸钾纯度标准物质 (GBW06110b) 0.1685 g, 纯水定容至100 ml为碘离子标准溶液, ρ (碘离子) = 1000 μg/ml。④标准使用液:准确吸取ρ (碘离子) = 1000 μg/ml的标准溶液0.5 ml, 用纯水定容至50 ml, ρ (碘离子) =10.0 μg/ml。

1.3 分析步骤

1.3.1 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10 g食盐样品于50 ml比色管中, 用纯水充分溶解后, 定容至刻度。吸取0.25 ml 样品液和0.1 g/ml抗坏血酸溶液0.5 ml于5 ml样品瓶中, 加4.25 ml纯水, 充分混匀后进样分析。

1.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准确吸取 10.0 μg/ml碘离子标准使用溶液0.25、0.50、1.00、2.50和5.00 ml 于 50 ml比色管中, 分别加0.1 g/ml抗坏血酸溶液5 ml, 纯水定容至刻度, 各管碘离子浓度分别为0.05、0.10、0.20、0.50和1.00 μg/ml。

1.3.3 样品测定

参照1.1仪器操作条件, 测定标准系列, 以测得的峰面积对碘离子浓度 (μg/ml) 绘制标准曲线。按同样方法测定样品提取液, 由标准曲线计算碘离子浓度 (μg/ml) 。

1.4 计算

undefined

式中:X-样品中碘离子的含量, mg/kg;c-测定用试样中碘离子的浓度, μg/ml;V-样品定容体积, 50 ml;f-稀释倍数, 20;m-取样量, g。

2 结果与讨论

2.1 取样量

由于碘盐中的碘是后期加工时用液体喷洒在食盐上, 所以并不是很均匀, 取样量过小将影响结果的精密度, 本文选择10 g的取样量, 有良好的精密度。

2.2 检出限

按3倍噪声计算, 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09 μg/ml。若取样量为10 g, 定容量为50 ml, 样品提取液稀释倍数为20, 则检出限为0.9 mg/kg。

2.3 干扰试验

样品中均未发现干扰物质。谱图见图1。

2.4 方法线性

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6次标准曲线测定, 取其均值, 线性范围:0.05~1.00 μg/ml, 相当于样品5~100 mg/kg, 相关系数0.999 9, 回归方程:Y=0.989X+0.007 8。

2.5 精密度试验

同一样品用上述样品处理方法平行测定6组, 计算其均值, 相对标准偏差见表2。

2.6 准确度试验

用上述方法测定食用盐中碘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 结果见表3。

综上所述, 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加碘盐中的碘含量, 操作简便, 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较高。

参考文献

[1]马卫兴, 薛婉立.紫外光度法测定食盐中的添加剂碘酸钾[J].中国调味品, 1997 (6) :22—24.

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163号

现发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自1994年10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鹏

1994年8月23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消除碘缺乏危害,保护公民身体健康,特定本条例。

第二条 碘缺乏危害,是指由于环境缺碘、公民摄碘不足所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对儿童智力发育的潜在性损伤。

第三条 国家对消除碘缺乏危害,采取长期供应加碘食盐(以下简称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四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碘缺乏危害防治和碘盐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以下简称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负责全国碘盐加工、市场供应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在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工作。

对在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碘盐的加工、运输和储存

第七条 从事碘盐加工的盐业企业,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指定,并取得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后,报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批准。

第八条 用于加工碘盐的食盐和碘酸钾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碘盐中碘酸钾的加入量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九条 碘盐出厂前必须经质量检验,未达到规定含量标准的碘盐不得出厂。

第十条 碘盐出厂前必须予以包装。碘盐的包装应当有明显标识,并附有加工企业名称、地址、加碘量、批号、生产日期和保管方法等说明。

第十一条 碘盐为国家重点运输物资。铁路、交通部门必须依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报送的、月度运输计划,及时运送。

碘盐的运输工具和装卸工具,必须符合卫生要求,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同载、混放。

第十二条 经营碘盐批发业务的企业和在交通不方便的地区经营碘盐零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的规定,保持合理的碘盐库存量。

碘盐和非碘盐在储存场地应当分库或者分垛存放,做到防晒、干燥、安全、卫生。

第十三条 碘剂的购置费用以及盐业企业因加碘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碘盐的供应

第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划定碘盐缺乏地区(以下简称缺碘地区)范围,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备案。

第十五条 国家优先保证缺碘地区居民的碘盐供应,除高碘地区外,逐步实施向全民供应碘盐。

对于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域不一致的缺碘地区,应当按照盐业运销渠道组织碘盐的供应。

在缺碘地区生产、销售的食品和副食品,凡需添加食用盐的,必须使用碘盐。

第十六条 在缺碘地区销售的碘盐必须达到规定的含碘量,禁止非碘盐和不合格碘盐进入缺碘地区食用盐市场。

对暂时不能供应碘盐的缺碘地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暂时供应非碘盐;但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其它补碘的防治措施。

对缺碘地区季节性家庭工业、农业、副业、建筑业所需的非碘盐和非食用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组织供应。

第十七条 经营碘盐批发业务的企业,由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审批。

碘盐批发企业应当从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批准的碘盐加工企业进货。经营碘盐零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从碘盐批发企业进货,不得从未经批准的单位和个人购进碘盐。

第十八条 碘盐批发企业在从碘盐加工企业购进碘盐时,应当索取加碘证明,碘盐加工企业应当保证提供。

第十九条 碘盐零售单位销售的碘盐应当为小包装,并应当符合本条例的有关规定。碘盐零售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十条 为防治疾病,在碘盐中同时添加其它营养强化剂或者药物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盐业主管机构批准,并明确销售范围。

因治疗疾病,不宜食用碘盐的,应当持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到当地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指定的单位购买非碘盐。

第四章 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卫生监督和碘盐的卫生监督以及防治效果评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负责对本地区碘盐加工、市场供应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权按照国家规定,向碘酸钾生产企业和碘盐加工、经营单位抽检样品,索取与卫生有关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隐瞒或者提供虚假资料。

第二十三条 卫生监督人员在实施卫生监督、监测时,应当主动出示卫生行政部门制发的监督证件;盐政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主动出示盐业主管机构制发的证件。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开办碘盐加工企业或者未经批准从事碘盐批发业务的,县级以上地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加工或者批发碘盐,没收全部碘盐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该盐产品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碘盐的加工企业、批发企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加工、批发不合格碘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责令停止出售、并责令责任者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对食盐补碘,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该盐产品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加工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报请国务院盐业主管机构批准后,取消其碘盐加工资格;对批发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取消其碘盐批发资格。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缺碘地区的食用盐市场销售不合格碘盐或者擅自销售非碘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没收其经营的全部盐产品和没收可以并处该盐产品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碘盐的加工、运输、经营过程中,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责令责任者改正,可以并处该盐产品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出厂碘盐未予包装或者包装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该盐产品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在缺碘地区生产、销售的食品和副食品中添加非碘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该盐产品价值3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畜牧用盐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二条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盐业主管机构确定为应当供应碘盐的非缺碘盐地区适用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三款的规定。

食盐加碘拉锯战 篇3

评估报告早在2010年就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启动。报告执笔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原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永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当时,有关学者和公众对我国全民食盐加碘策略的科学性和部分沿海地区居民碘摄入可能“过量”及其潜在的健康损害关注度,日益高涨。

尤其在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我国儿童尿碘中位数(Urinary Iodine Excretion,UIE)的监测结果,将中国描述为“超过适宜量”。此后,有关停止食盐加碘、碘营养过量的呼声不绝于耳。

为回应诸多质疑,报告即时启动,对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及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报告中文版于2010年当年发布,此番发布英文版,实则是在国际范围内,对中国继续执行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的必要性,展现了进一步的论证结果。

科学界的这番结论,能否真正打消舆论对碘盐的质疑,尚未知晓。碘盐不仅作为科学问题而存在,更是一项关乎公共健康的公共政策。在社会心理复杂嬗变的情形下,这项政策的接受程度和修订方向,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碘盐致病”说法由来已久

食盐加碘在过去20年间已成为生活常识。1994年,全民食用加碘盐作为一项国策在中国推行。当时,“食用加碘盐,健康全家人”的标语随处可见。

2009年7月31日,广东一家刊物发表封面专题《碘盐致病疑云》,拉开了碘盐风波的序幕。在这次风波中,碘盐从被推崇变成了被质疑。在此篇报道中,甲状腺疾病多年来的频发与全民补碘政策关联在一起,国人“补碘过量”、“因碘致病”等问题,被尖锐地提出。

盐,一时间似乎成了潜伏在中国人身边的“隐形杀手”。媒体、专家、学者旋即纷纷介入对“食盐加碘”安全问题的讨论。南方及沿海城市的数位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均公开提出沿海地区常吃海带、紫菜、海鲜产品,属于轻度或不缺碘地区,应该放开无碘盐供应。为印证“碘盐过量致病”说法,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轮番公布翔实的数据。而这些地区正是被怀疑碘摄入量过高的地区。

2009年,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卫生应急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卢亦愚提供的一份宁波市调查显示,食盐加碘8年的乡镇比食用未加碘盐的乡镇年均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如宁波市第一医院近年来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就诊人数明显增多,仅2008年8、9两个月,该院因甲状腺疾病就诊的门诊数为670人次。

原浙江省舟山市人民医院张永奎,因在2009年之前多年的门诊中发现甲状腺疾病患者有明显增多,决定展开《舟山海岛地区城镇居民甲状腺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海岛居民(成人)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为33%左右,相当于3人中有1个人存在甲状腺疾病。

舟山医院一家统计,2007年该院接受甲状腺疾病手术的患者为770多人,比2002年前增加了500多例,其中甲状腺癌病例,2007年比2005年前成倍增加。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病人,测定病人的尿碘含量后,发现几乎全部是碘过量。

对于临床医学界而言,“碘盐致病”的说法,从“食盐加碘”政策诞生以来其实就一直存在。 2002年,原辽宁省副省长、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提出修改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的建议,实行有区别的补碘政策。

滕卫平从1999年到2004年,分别选择轻度碘缺乏、碘超足量和碘过量3个农村地区,对3761例居民进行了甲状腺疾病的病学调查。1999年,在河北高碘地区一个村子发现13例甲癌患者,2004年又发现10例。调查让滕卫平反思,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自然环境千差万别,怎么能都吃一个规格的碘盐呢?

于是,滕卫平成了第一个递交“修改全民食盐加碘政策”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同时又是执行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的地方政府官员。

碘盐背后的选择权问题

“我们要吃无碘盐”、“补碘需要精细化”,这些呼声至今仍在。

2013年10月10日,网名为“李李光”的网友在华商论坛发帖称,家里人前些日子被查出有甲亢症状,医生认为,是由于碘摄入过多造成,需要食用无碘盐。他跑遍所有的超市和市场,都没有无碘盐可买。

“市面上没有无碘盐销售。”几天后,陕西省盐务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应,如果确实有需要,可持医院病历证明在西安市盐业公司购买。

无碘盐的非自由流通,成为被“全民加碘政策”被诟病的另一个现实。“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一并还给公众呢?”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中秋曾向媒体提出,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般会为消费者提供两种食盐,即加碘盐和非加碘盐。有些地方还为市民准备有详细的食用指南,供人们自由选择加碘盐或非加碘盐食用。

对全民加碘政策“一刀切”模式的不满和质疑,最终指向的是碘盐垄断专营以及垄断专营下的“盐铁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毛晓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他曾发布调查:盐业公司从制盐企业购买食盐的价格为400~500元/吨,而其对外批发价格平均为1500~2000元/吨,批发环节价差有4倍之多。

毛晓飞以北京市为例算了一笔账:中盐北京盐业公司销售的食盐价格为1.30元/斤/袋(2600元/吨),批发价为2180元/吨,去掉采购、加碘、包装、批发经销等费用---加碘的额外费用仅为25元/吨,排除非经营性支出,其净利润达67%,而制盐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4%。

在2008年10月,毛晓飞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递交了《关于请求对<食盐专营办法>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建议书》,建议书认为1996年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涉嫌违反反垄断法。

nlc202309020719

不可倒的榜样力量

《食盐专营办法》在毛晓飞为代表的“食盐加碘”批评者眼中,是制约民众自由选择食盐消费的原由所在,而有关部门在颁布此法时则有着“强烈的现实依据”。

根据《中国营养科学全书》(2004)记载,20世纪70年代,中国有地甲肿3500万人,地克病25万人,地甲肿患病率为12.8%,地克病患病率为0.66%。至上世纪90年代初,各省市均不同程度存在碘缺乏,全国约有7.2亿人生活在缺碘地区,分布于1762个县的26854个乡。

碘缺乏病不仅仅困扰着中国,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食盐加碘能确保人们有规律地摄入碘,这是优化碘摄入量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推荐的标准非常严格:儿童甲状腺肿发生率大于5%,儿童尿碘低于100μg/ L ,则可判定为IDD(碘缺乏病) 流行区。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大部分地区将被划为碘盐供应区。人们对此所知甚少的是,当时的中国,大部分人口面临碘缺乏的威胁。

1991年3月18日,时任总理李鹏在《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上签字,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到2000年实际消除碘缺乏病的政治承诺。为此,1993年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年实际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通过了国家防治碘缺乏病规划纲要,随后颁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规定“除高碘地区外,逐步实施向全民供应碘盐”。

这意味着,全民食盐加碘(USI)政策在中国全面推行。鉴于当时国人普遍严重缺碘,国务院为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保障民众健康而选择了“食盐加碘”的垄断经营方式,《食盐专营办法》在两年后应运而生。

“中国政府的优势之一,就是对公共卫生政策的贯彻比较彻底,到2000年左右,碘缺乏病的防治达到了一个好的临界点。”吴永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依据中国从1995年以来的国家监测结果的评估,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承诺的2000年年底在国家水平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已顺利实现,此后也保持了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态势。

2005年,天津医科大学陈祖培为代表的第三代医学家,在全民食盐加碘十年后,进行了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详尽调查,最终通过科学研究证实:食盐加碘策略的实施,使我国学龄儿童的平均智商较之食盐加碘策略实施之前平均提高近12个百分点,数千年来因碘缺乏而威胁我国民族素质并造成智力损伤的局面得到了根本的扭转。提供科学依据的陈祖培也正是中国防治碘缺乏病的代表人物。

该结论,迅速引起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对全球实施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中国的食盐加碘策略,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表扬,存在碘缺乏病的其他国家,都希望中国政府能维持这个政策,如果中国这个榜样倒掉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继续执行食盐加碘政策将更不利。”吴永宁说。

2011年,中国碘盐覆盖率已经达到98%以上,在专营制度顺利完成短时间内普及碘盐的使命后,也就是在这一公共卫生政策体现益处之时,“碘过量”、“碘盐致病”的说法开始浮出水面。

拉锯战与一个结论

全民“食盐加碘”政策在2009年陷入争议漩涡后,不出半个月,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有关负责人作出了回应:目前我国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处于适宜状态,但我国缺碘地区尚有5%~10%的人口未能食用合格碘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碘缺乏病实验室主任李素梅等流行病学专家进一步跟进表示,甲状腺癌与食盐加碘存在某种联系的推论依据不充分,缺乏令人折服的有力证据。相反,采取补碘干预可使甲状腺癌向低恶性转化已被广泛认同。

权威部门的回应以及流行病专家的论述并没有让“碘盐风波”告一段落。临床专家和大夫,通过各种渠道继续发表针对“部分地区甲状腺癌增多与碘盐过量有关”的说法。由此,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形成了一场拉锯战。

在这场“拉锯战”中,以碘缺乏病防治专家为主的支持派,以临床大夫和专家为主的反对派,相互争论,但没有结果。

“不少临床大夫认为,现在的甲状腺疾病增加与补碘有关。碘缺乏病防治专家认为,这只是临床的一个判断,叫相关性判断,只是根据个人感觉作出的定性描述。”谈起这场拉锯战,吴永宁说,辩论的双方几乎都没拿出较有力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

为尽快结束这场拉锯战,2010年成立不久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作为第三方介入进来。2010年4月初,专家委员会接到原卫生部委托的任务,出一个报告:中国的碘盐食用到现在是不是吃多了。“食盐加碘的问题还是有应急性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此时,“食盐加碘”政策的褒贬不再是单纯的口头之争、局部争议,而是演变为一次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负责执行这一项目的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也就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前身。

“风险评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争议的双方,谁也没有数据,到底吃饭吃进去多少碘?占多大比重?需要科学的实验数据来分析。我们当时按照国际规则做了总膳食研究。按照膳食调查,按照所有饮食习惯,最后得出来吃进去多少盐,这个过程中会损失多少盐。”吴永宁说。

“我们用普通的加碘盐和不加碘盐做了所有的沉淀和计算。如果盐不加碘,就回到12年前的状态,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承诺的十年消灭碘缺乏病的所有功劳都没有了,就要退回到解放前状态。这就是一个基本结论。” 吴永宁说。

期待多元化的政策调整

在“食盐加碘”评估得出结论后,依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第一次从科学上有了充分的依据,证明国家原有的政策不能改。”陈君石说。

尽管结论如此,但显然,“食盐加碘”政策不再是铁板一块。

2012年3月15日开始,国家新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开始实施,食盐的平均加碘量,由原来统一的加工水平35毫克/千克,下调至20~30毫克/千克,并且提供了3种标准,允许各省自主选择加碘水平。

“一刀切”的模式由此开始改变。加碘水平放宽之后,各省均可根据本地的检测结果确认本地需要的加碘量。“自主加碘”方式推出不久,各省无一例外地下调了加碘量。

“这种下调行为并不能说明此前中国存在‘碘过量’的问题,只能说明任何一项公共卫生政策都是有风险的,哪一块有问题就需要回应老百姓的关切。”吴永宁说。

回应民众关切的“下调行为”是否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对此,吴永宁表示,即使加碘量下调到20毫克/千克,还是能保证适宜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下调之前,大概有5%的人可能会超过适宜水平,还有30%的人尤其是孕妇,可能会低于适宜水平。一旦调至下限,这些低于适宜水平的人,很容易跑到一个缺碘的状态,需要跟进监测。

“政府不仅要回应关切,作出应急的调整,也要加强在公共卫生检测上的投入,在这个基础上,保持公共卫生政策的可持续,一旦有问题,也要有能力马上调整回来。”吴永宁说。

“食盐加碘”这一公共政策所引发的舆论争议,虽然触发了政策的微调,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还需要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譬如眼下,一些国家对碘盐供应实行双轨制,加碘盐由政府出资补贴,价格比较便宜;无碘盐的价格,则要高出多倍,最终交由公众自我选择。

目前,国内的碘盐供应并未实行双轨制,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组长陈祖培表示,“双轨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铺开。

(特约撰稿汪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加碘食盐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杭州市区选择3家大型超市, 随机抽取在超市购物的市民, 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 每家超市不少于100人,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37份。

1.2 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碘缺乏病达标省份城市居民碘缺乏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方案进行。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调查资料经检查核对后, 用EpiData3.0软件录入, 采用SPSS 11.5作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 调查结束后将调查表整理核对, 由专人录入计算机, 录入完成后再次进行核对。

2 结果

2.1 自主选择碘盐或不加碘食盐的认识

在同时供应碘盐和不加碘食盐的情况下, 调查对象选择购买碘盐的仅占42.73%, 选择两种盐交替购买占35.91%, 16.62%的市民选择购买无碘食盐, 见表1。

2.3 对碘盐作用的认识

为什么要实行食盐加碘?选择食盐加碘可防治碘缺乏病占93.47%;没有作用或不知道的占6.53%。不吃碘盐是否会缺碘?选择会缺碘占36.49%, 选择不会缺碘的占45.69%, 不清楚占17.80%。

2.4 碘相关性疾病知晓情况

337名被调查者中, 对碘缺乏危害, 以选择碘缺乏可以导致甲状腺肿大的人数最多, 占86.35%;对碘过量危害, 以选择碘过量可以导致甲状腺机能亢进人数最多, 占85.75%。见表2。

2.5 甲状腺肿瘤发病率升高原因的认识

对甲状腺肿瘤发病率是否升高, 市民选择确实升高、可能升高、没有升高和不清楚的分别占41.54%、24.33%、2.67%和31.45%。对于哪些因素与甲状腺肿瘤发病率升高相关, 选择环境污染比例最高, 占74.18%;选择吃碘盐、社会压力、医疗诊断技术提高和遗传等因素分别有54.89%、35.61%、19.29%和237%。

2.6 对食盐加碘政策的认知

2.6.1 政策实施方式的认识

选择应该实施全民食用碘盐占42.43%;选择不应全民食用加碘盐的占57.57%, 其中选择给生活在高碘区和甲状腺疾病患者提供无碘盐, 其他食用碘盐占44.51%, 选择农村地区食用加碘盐而城市人群食用非加碘盐占1306%。

2.6.2 对食盐加碘政策的评价

选择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成绩巨大只占25.22%;选择基本正确但应进一步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占6588%;选择基本错误, 副效应明显占4.45%;选择全民食盐加碘完全错误的占0.29%。

2.6.3 对防治成果的认识

选择大部分人群碘营养适宜、少数地区碘过量占50.74%, 大多数地区超过适宜或碘过量占27.0%, 人群碘营养适宜和基本适宜的占12.46%, 普遍碘过量占1.48%。

2.6.4 继续实施食盐加碘政策

选择继续实施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的只占16.32%;选择因地制宜的全民补碘政策占50.74%;选择沿海和发达地区自主选择碘盐和无碘盐占26.41%;食盐加碘仅用于经济不发达和严重缺碘的地区的占1.78%。

2.7 食盐加碘信息来源

选择信息来源于卫生部的有64.39%, 来源于疾控专家27.30%;来源于临床医生有34.12%;来源于媒体有10.39%;选择信息来源于周围的人有5.64%其他1.48%。

3 讨论与建议

碘缺乏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不仅引起甲状腺肿大孕妇早产、流产, 尤为严重的是胎儿和婴幼儿的脑发育落后, 出现不可逆的不同程度智能障碍。碘缺乏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更是影响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乃至影响国家发展的问题。因此, 1994年国务院颁发《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 实施全民食盐加碘行动, 使碘缺乏病病情大幅度下降, 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1]。

调查提示, 市民对碘盐可预防碘缺乏病的认识程度较好占93.47%, 对碘缺乏及碘过量的危害也有较高认知, 认为碘缺乏可以引起甲状腺肿, 碘过量导致甲亢, 这些知识也是需要人们掌握的。但市民认为目前甲状腺肿瘤发病率确实升高和可能升高的占65.87%, 而且有54.89%的市民认为甲状腺肿瘤发病率升高是食盐加碘过量造成的。因为, 甲状腺疾病高发的时间段刚好与强制食用加碘盐相吻合。因此, 有超过1/4的市民认为补碘过量, 这也是市民选择不加碘食盐 (16.62%) 或交替购买碘盐和无碘盐 (35.91%) 的主要原因。而卫生部2010年调查表明, 食盐加碘并未造成居民碘摄入过量, 居民碘缺乏的健康风险大于碘过量的健康风险[2]。杭州市大规模人群碘营养调查表明, 杭州市仍属于环境碘缺乏地区, 目前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是适宜和安全的, 尚无证据表明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结节性疾病患病有关联[3]。

对于我国的食盐加碘策略, 大多数的市民 (65.88%) 认为是基本正确的, 食盐加碘不能实行全民“一刀切”, 应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少市民 (26.41%) 认为, 沿海和发达地区应该自主选择碘盐和无碘盐, 或农村地区食用加碘盐而城市人群食用非加碘盐。但调查证实, 杭州市居民碘营养74.4%靠碘盐补充, 如果食用无碘盐, 绝大多数 (94.9%) 个体膳食碘摄入量无法达到推荐摄入量 (RNI) , 将导致碘乏的风险明显增高[4]。

因些, 鉴于我市部分居民自愿购买碘盐比例偏低 (42.8%) , 对食盐加碘策略产生错误的认识。建议应该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 不仅要重视农村人群的碘缺乏病健康教育, 还要重视城市居民碘缺乏病健康教育, 尤其要重视沿海城市居民碘缺乏病健康教育, 探讨因地制宜的健康教育方法及模式[5]。

参考文献

[1]陈祖培.全民食盐加碘的意义及对当前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基本评价[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2, 17 (4) :251-254.

[2]卫生部.卫生部发布《中国食盐加碘和居民碘营养状况的风险评估》[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 36 (7) :130.

[3]黄阳梅, 徐卫民, 邓晶, 等.城乡居民碘营养及甲状腺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12) :13-15.

[4]邓晶, 徐卫民, 朱晓霞, 等.杭州市2010年碘营养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1, 31 (10) :1009-1013.

加碘食盐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AITD发病率的调查人群:选择宜宾地区的3个国营大型企业, 在职工人数约1.2万人, 退休职工约1万, 家属约2.3万, 共计4.5万人, 员工及家属常住宜宾工儿, 每年通过职工医院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包括在职及退休职工、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 同时进行家属健康调查。

1.2 方法

1.2.1 病例的确认

制定统一的调查登记表。病例登记需符合以下标准:①在199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新诊断为AITD的患者;②存在症状并经本市各大医院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后明确诊断, 接受过或正在接受AITD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或手术治疗) 的患者。发病时间均以患者确诊日期为准。既往曾患AITD, 在调查期间再度复发者需特殊注明。

1.2.2 人群碘摄入的评价尿碘测定

采集学龄儿童随机尿, 用酸消化砷铈接触比色法。盐碘测定:收集居民家中的食盐样品, 用半定量法检测其碘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 用MICROSTAT统计软件完成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尿碘数据用中位数表达, AITD发病率则先将每年新发病例数除以相应年职工作人数, 再换算成1/10万人年 (表1~3) 。

要维持正常甲状腺功能, 每日需要100μg以上甲状腺素。在碘能够有效利用的情况下, 每产生100μg甲状腺需要65μg碘。尿碘排泄量可反映碘的摄入水平, WHO推荐每日至少需要150μg碘, 与之相对应的尿碘水平为100μg/L, 若人群尿碘中位数>100μg/L表明碘营养足够, 若在50μg/L则为边缘性碘缺乏。碘缺乏带来的不仅仅是甲状腺肿的流行, 而更重要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发育带来危害。宜宾地区在食盐加碘前尿碘中位数为72.43μg/L, 在此尿碘水平时, 人群中通常不会有甲状腺肿流行, 但未达到WHO推荐的碘摄入标准, 应该给予补充。加碘后尿碘中位数迅速上升到231μg/L以上, 提示食盐加碘有效地提高了研究地区人群的碘营养水平。

随着碘营养水平提高, AITD的发病率也增加。以加碘后的第3年 (1999年) 的发病率最高, 随后有所下降, 便仍较原发病率明显升高, 表现在较高水平上波动的趋势。其中以女性发病率升高为主。女性发病率在加碘的当年开始便有明显的升高, 并持续在较高的水平。男性直到加碘后的第2年 (1998年) 出现有较明显的升高, 而且升高的幅度不及女性, 加碘后的第8年, 男性发病率下降至加碘前水平, 而女性发病率虽有所下降, 仍较原发病率明显升高。碘摄入偏高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通常无太大的影响, 但对于原来甲状腺疾病或潜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则存在一定的危险。在碘缺乏或摄入不足的地区, 由于长期碘摄入不足, 一些人的甲状腺内可能出现自主高功能的结节或局灶性区域, 代偿性充分利用碘合成较多的甲状腺激素, 这可能是在补碘后, 随着短期内甲状腺摄入水平的提高, 人群中AITD增多的原因。与碘营养适宜地区相比, 人群严重碘过量时, 可出现以甲状腺功能低下为主要危害的甲状腺疾病谱的改变, 在全世界近百年的食盐加碘的历史经验中, 碘性AITD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女性发病率较男性升高明显可能源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当补碘量提升过快、过多, 通常会使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加重, 或诱发隐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变为显性。无症状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在尸检中高达25%普通人群中甲状腺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女性为8%~26%, 男性为3%~6%。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 但甲状腺功能正常的隐性患者和AITD的一级亲属是一个庞在的危险人群。碘摄入量的增加可能使他们AITD由隐性转为显性。

按照国外学者的观点:碘摄入量200~500μg/d属于安全剂量范围内。AITD患者、甲状腺炎症患者等极少数人不宜食用碘盐, 无碘盐的供给及限制碘的摄入对高碘地区和特殊个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补碘必须在控制碘缺乏病和防止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生之间寻求平衡, 科学合理的补碘,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硒是甲状腺激素代谢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 我国的缺碘地区一般都缺硒, 而补碘方案未考虑同时补硒, 采取调整后加碘盐适当添加硒, 既可保证监测碘盐合格水平, 又能满足各地区的不同人群需碘量, 在有效防治碘缺乏病的同时也降低了加碘对具有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者导致AITD的危险性, 具体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加碘盐摄入量变化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ITD) 发病率的影响。方法观察宜宾地区3个国营大型企业在食盐加碘后共10年间AITD发病率变化, 用尿碘水平作为碘摄入的客观指标。结果投入含碘食盐后, 人群中AITD发病率即水平开始升高, 随后有所下降。食盐加碘后尿碘中位数231.0μg/L。加碘后人群中AITD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结论随着碘摄入的增加, AITD发病率增高, 以女性发病率升高为主。目前在研究地区的碘摄入水平对人群相对安全, 但对某些个体应避免过多的碘摄入。可适当补硒在控制碘缺乏和防止碘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之间寻求平衡。

关键词: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碘

参考文献

[1]腾卫平.补充碘剂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甲状腺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8, 14 (3) :203-205.

[2]张永刚, 王威.丹东地区投服碘盐前后AITD发病率的动态变化[J].中国地方防治杂志, 2000, 15 (2) :116-117.

[3]谭建, 方佩华.天津市食盐加碘后甲状腺肿大率与碘营养状况调查[J].中华内分泌杂志, 2001, 17 (2) :75-78.

上一篇:电子自动化控制装置下一篇:陕甘宁边区政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