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并高血压

2024-05-06

冠心病并高血压(精选十篇)

冠心病并高血压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均不存在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排除感性疾病者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轻重程度不一的胸闷、胸痛以及心力衰竭症状;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病症诊断标准均与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2012年制订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诊断标准相符合。采取数字标记法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1-84岁,平均年龄(74.2±3.1)岁;SBP和DBP分别为(168.8±7.6)mm Hg和(103.2±3.9)mm Hg;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73.5±3.3)岁;SBP和DBP分别为(169.3±7.2)mm Hg和(102.2±4.3)mm H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SBP和DBP等一般资料上对比不具备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治疗,口服,每次30mg,1次/天;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口服,每次5-10mg,1次/天。3周为1疗程,持续治疗2疗程。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采取上述方式进行治疗后,对患者血压(SBP和DBP)、心绞痛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价参考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2012年制订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或者完全消失,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血压得到控制,且基本恢复症状;无效,临床症状毫无改善迹象,甚至加重,血压未发生明显变化。总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改善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在经过上述药物治疗后,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后平均SBP和DBP依次为(124.5±10.1)mm Hg和(79.6±8.2)mm Hg,较治疗前的(169.3±7.2)mm Hg和(102.2±4.3)mm Hg有显著性降低,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40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平均SBP和DBP依次为(132.4±12.3)mm Hg和(92.7±9.5)mm Hg,较治疗前的(168.8±7.6)mm Hg和(103.2±3.9)mm Hg有显著性降低,治疗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DBP和SBP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详细对比见下表1。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P<0.05;*与#对比,*#P<0.05。

2.2 治疗效果及心绞痛等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无效的人数依次为34例(85.0%)、5例(12.5%)和1例(2.5%),总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无效的人数依次为22例(55.0%)、9例(22.5%)和9例(22.5%),总治疗有效率为77.5%;两组间该指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及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人数依次为39例(97.5%)和38例(95.0%),对照组心电图改善及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人数依次为21例(52.5%)和36例(65.0%),两组间上述两项指标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在接受上述方式治疗期间,仅1例发生不良反应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在接受上述方式治疗期间,仅5例发生不良反应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两组间该项指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血压长期过高,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进而导致冠心病等疾病发生,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冠心病与高血压两种疾病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有文献表明[2],冠心病的发生率与血压长期处于增高水平呈现为正相关。临床上,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肌梗死,致使患者猝死。因此,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治疗,对降低血压和死亡率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也降低了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率。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作为一种复方制剂,其对钙引导的主动脉收缩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该药成分以氨氯地平为主,而该成分为众多硝苯地平钙拮抗剂中的一种,但其药效却明显强于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药效持续时间较长[1、4],是因为其与作用受体的结合及解离速度相对较慢,这大大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增加药物作用的时间。有研究文献显示,该药较硝苯地平而言,在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效果上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对心肌缺血患者应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有助于血管扩张,这明显增加冠动脉及心室的血流量和输出量,减轻了心肌耗氧量,同时又增加心肌供氧量,这从根本上抑制了心肌坏死等病症的发生,也增加了患者的运动能力。氨氯地平还具有激发LDL受体活性的效果,这有助于减缓或改善脂肪在动脉壁上的累积症状,进而抑制胶原的合成和分泌,降低其在血液中的浓度水平,以此达到抗动脉硬化的效果。本组研究显示,对观察组40例患者应用有效药物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该组在治疗效果、心电图改善、血压症状改善以及心绞痛症状改善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有效药物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对改善患病临床症状和提升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希德,刘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26):144-145.

[2]王鸿懿.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9):137.

[3]林静琼,陈春.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2):147.

冠心病并高血压 篇2

【关键词】护理;冠心病介入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4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术并发假性动脉瘤的25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56例,女96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冠脉造影89例,冠脉介入治疗73例:60例均合并高血压病,24例合并糖尿病,6例为肥胖症。

1.2假性动脉瘤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术后压迫介入术后拔出鞘管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压迫股动脉穿刺处,一般在穿刺点正上方1.5-2.0cm处,至少压迫15分钟,使压迫处至破口闭合,然后在穿刺点上放置加压包扎,再用沙袋压迫 4-6小时,使患者取平卧位 6-24小时,经常进行消毒,并且保持大腿伸直,每隔1-2 h观察手术处有无出血、血肿、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绷带有无移位、松懈;及各项体征、搏动情况及术后杂音情况,同时严密血压的变化情况。

2结果

据调查显示252例患者中,有少部分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栓塞治疗,其余大部分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压迫,术后致使瘤口闭合。术后用手压迫时间15分钟,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24小时,最后沙袋再进行加压压6小时。经处理后进行复查血管彩超证实股动脉瘘口均愈合。

3探讨

3.1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大,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经破口处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数由于创伤所致。假性动脉瘤是继发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术后的严重血管并发症,对于那些长期久坐、肾气亏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发病率极为常见。女性由于股内收肌群不如男性发达,高龄患者肌肉相对萎缩,推测同样条件下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女性可能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可能高于青壮年。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火器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致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从而形成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若.压迫止血不佳也能造成相应的影响,拔除动脉鞘管后止血时间过短或过于频繁松手观察止血效果,或者绷带加压包扎过松,位置不正确,导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3.2假性动脉瘤预防与护理在进行假性动脉瘤术前应正确使用抗凝药,它对术程较长,使用过量抗凝药的患者术后压迫和观察时间要长。要积极提倡患者控制高血压,因高血压患者术前如果没有完全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或者术后患者焦虑引起血压的再度升高都会给压迫带来一定的难度,压迫时间如果不够就容易并发PSA,且高血压患者术后解大便时腹压增加,未完全闭合的股动脉穿刺口在强大血压的冲击下破裂出血。患者必须要严谨抽烟喝酒,在饮食方面少吃肉、控制盐的摄入、不饮浓咖啡和浓茶,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为主,如鱼类;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组纤维和新鲜和水果;严禁暴饮暴食或过饱,可少食多餐。并且要保持生活作息时间要规律,应当进行适当的锻炼,但不能做剧烈运动。[3]尽早发现血管有无狭窄,必要时应做进一步治疗,用药要针对病情,不宜过多。医务人员对患者要和蔼,有些患者卧床时间长时,会腰酸背痛,这时要给予按摩,在患者不能耐受疼痛时可以给患者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3.3假性动脉瘤外科修补术后护理若患者超声指导下压迫无效,则需进行外科手术修补.术后患者應卧床休息。[2]患者肢体保持制动,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手术部位是否发生出血、血肿.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内密切观察远端肢体是否出现皮肤苍白、皮温低、疼痛、麻木、动脉搏动弱或消失等情况。

3.4心理护理避免紧张保持乐观、松弛的精神状态,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激动或发怒。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因此加强围术期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勤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安慰和开导,帮助病人解除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应当加强监护,及早发现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早期症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患者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因此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状态有利于预防此类并发症。并且要及时给予说明,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告诉患者积极有效的加压处理后,血肿能逐渐吸收,不会影响日后活动,可以暂时缓解患者情绪。这里应当指出抑郁、焦虑、紧张的心理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致瘤体破裂的危险。在选择心理护理措施时,护士必须拥有该护理措施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该护理措施。在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对病人真正地关心及体贴,但不要过度热情,异乎寻常的热情,会使病人产生不真实感,或不自在的感觉,影响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反而会影响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冠心病介入治疗两种穿刺方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与解剖学基础[J].解剖学杂志,2009,32(1):89,106.

[2]秦春燕,陈丽兰,张伟莲,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56例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29-30.

冠心病并高血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9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22~68岁,平均41.5±1.1岁,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15年,平均6.1±1.8年;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21~66岁,平均39.7±1.3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1.2~16.5年,平均5.6±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宣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病情进展、针对性治疗方法等;同时加强饮食和锻炼指导,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2]。

1.2.2 实验组

实施临床护理干预,(1)入院宣传:入院后向患者讲解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叮嘱患者合理规划生活,提倡劳逸结合的护理方法,控制治疗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让患者了解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治疗和护理的基本程序,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2)心理护理: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心理较脆弱,情绪较激动;护师要做完善心理护理,反复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告知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护师要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患者自我调节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3)观察病情变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情况,针对患者血压升高、头痛、呕吐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保持卧床和吸氧等。(4)饮食及锻炼护理:护师应控制患者进食量,嘱其保持低盐、低脂及低胆固醇饮食,多饮食蔬菜、水果等;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实施针对性运动锻炼计划,减轻患者体质量[3]。

1.3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实验组满意43例,满意度为95.6%;对照组满意32例,满意度为71.1%;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P=0.0351<0.05)。见表1。实验组ADL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属于多发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高血压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会引起心脑血管等并发症[4]。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5]一致。临床护理干预优势较多,尤其适合慢性疾病患者,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①专业护理指导使患者详细了解自身病情,利于积极配合医师治疗,保证治疗效果;②患者状况,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应用过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把握患者心理变化,以便采取明确手段排解其不良情绪。实验组ADL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相关研究[6]一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护理工作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现阶段,高血压患者为目标对象开展相关护理工作须采取针对性强、目的明确的干预护理措施,对控制及改善患者病情积极作用。护理工作人员须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疏导,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提高患者病情控制率。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发病率较高,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9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P=0.0351<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冠心病,护理干预,效果,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

参考文献

[1]刘燕.30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0):219-220,

[2]薛君.179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1):82-83.

[3]杜春丽.10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329-331.

[4]夏彩霞,张燕,杨雨兰.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5:175-176.

[5]施文清.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3,10:60-62.

冠心病并高血压 篇4

【关键词】妇科疾病高血压护理老年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性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老年病人接受各种手术逐渐增多,其中一部分病人还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手术风险大,手术护理作为围手术期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顺应此发展趋势。本文总结了2011年~2012年6月49例妇科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手术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1年~2012年6月,接受60岁以上老年妇女妇科手术49例,年龄较大者为85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子宫脱垂21例,子宫肌瘤9例,子宫内膜癌11例,卵巢癌6例,其他2例。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SBP>140mmHg和DBP>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入院时轻度高血压29例,中度高血压17例,重度高血压3例,入院前治疗的40例,未治疗的9例。

1.2手术方式

均为择期手术,术式分别为经腹或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经腹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和淋巴清扫术、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卵巢癌根治术、剖腹探查切除病灶术。

1.3结果 本组病人经过精心护理与指导,49例病人围手术期血压控制稳定,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術前护理

2.1.1资料收集 入院正确测量和记录血压,对有高血压病史或疑似高血压病人,询问高血压起病时间,近期有无服药史,服药后效果;对初患高血压病人予以高血压知识相关宣教,完善检查,了解身体器管功能情况。

2.1.2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紧张和恐惧,包括对手术的效果、安全及费用等多方面的顾虑,而病人情绪是影响血压波动的一个因素。护理应避免情绪波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指导病人要坚持服药,保持心情舒畅,鼓励家人多探视、关心,使病人积极配合。

2.1.3使用降压药的护理 高血压治疗方案请心内科医生会诊后制订,但执行治疗方案对病人血压的监测必不可少,护士应掌握血压变化情况,注意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使血压骤降和波动幅度过大,收缩压以控制在140~150mmHg,舒张压控制在60~70mmHg为宜,为医生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用药期间监测血压并记录,有异常报告医生。

2.1.4休息及睡眠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必要时术前晚予以安定5mg口服。

2.1.5术前准备 术前3天进行阴道冲洗,术前2天流质饮食,手术前一日晚、次日晨清洁灌肠。术晨病人未行床上活动前进行血压测量,如有服降压药,半小时后复测血压,有异常报告医生。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 根据麻醉和手术方案决定术后卧位。麻醉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后半卧位,降低腹部伤口的张力同时可使腹腔引流局限。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流血及阴道出血情况,同时注意观察引流的量,颜色并及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心电监护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注意观察神志变化,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随时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按医嘱控制好血压,血压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易引起脑血管意外,血压过低,易引发脑梗死。根据术中失血情况给予输液、补充血容量并控制输液速度。必要时输血以稳定血压,同时调整降压药物,防止因血压过低、血流缓慢而发生脑梗死。

2.2.3疼痛护理 疼痛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疼痛会使病人烦躁,加上很多人因术前紧张,未能充分睡眠,必然导致术后血压再次上升,所以高血压病人术后止痛很重要,如按压止痛泵效果不明显,应遵嘱用止痛针,如肌注杜冷丁针。

2.2.4术后便秘预防 因术前后病人禁饮食,术后卧床,活动减少,故常易出现便秘,而便秘会影响病人的血压,所以术后要及时处理与预防便秘。鼓励早期床上翻身,促进肠蠕动尽早恢复,指导病人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服用一些缓泻剂。本组病人无出现便秘症状,有利控制血压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2.3出院健康指导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的稳定。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配合治疗等事项。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注意预防各种感染,保持切口清洁干燥,保持会阴清洁,1月后门诊复查,发放高血压防治和妇科术后康复知识为内容的健康教育册子,鼓励调整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3体会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血压过低、血流缓慢易引发脑梗死[1],控制血压,保持血压的平稳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重要手段。妇科疾病并老年高血压病人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通过全面评估病人,了解其健康需求,重视健康教育,正确指导术后活动,预防术后便秘,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减轻心理压力,排除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地避免老年妇科疾病合并高血压病病人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冠心病并高血压 篇5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前列腺摘除,硬膜外,全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龄、高危患者, 得到了手术治疗并取得较好的近期和远期手术效果[1]。前列腺摘除术多发生于老年患者,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病理情况, 给麻醉的选择和处理带来困难, 现将老年患者前列腺摘除术的麻醉方式做如下的对比和总结。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60例, 年龄65~75, ASAII~III级, 高血压I~II级, 冠心病, 所有病例术前均有一定的呼吸、内分泌、神经系统等疾病, 其中同时并发糖尿病者10例。随机分成硬膜外组30例, 全麻组30例。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肌肉注射安定2 mg/kg, 抗高血压药物均服至手术当日晨, 全麻组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人室后持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 血压变化较大者行有创动脉监测, 并持续开放供氧, 硬膜外组患者侧卧经L1~2或L2~3行硬膜外穿刺, 向头端置管, 固定导管, 改平卧位注药。首次经导管注人利多卡因4 ml, 测平面无腰麻现象, 再推人0.89%甲磺酸罗哌卡因6~8 ml, 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全麻组患者咪唑安定0.02 mg/kg, 芬太尼0.003 mg/kg, 维库溴胺0.15 mg/kg, 丙泊酚1 mg/kg静脉注射后插管行控制呼吸, 术中持续吸入七氟烷, 适当追加芬太尼, 维库溴胺维持麻醉。

2结果

两组患者中血压有所下降者, 不低于基础血压的30%, 快速补液提升血压, 低于30%的, 应用麻黄素提升血压。术中血压过高者应用乌拉地尔降压。硬膜外组给药后血压稍有下降, 快速补液后恢复。硬膜外阻滞平面上达T8~10, 下达S5, 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其中3例出现偶发室早, 减轻刺激后自行恢复;9例出现不同程度ST段下移, 硝酸甘油缓慢静脉点滴, 同时面罩高流量供氧, 症状改善;1例出现频发室早, 利多卡因1~2 mg/kg, 静脉注射后症状改善。全麻组患者诱导期普遍出现血压下降, 需应用药物血压才恢复;6例出现偶发室早, 12例出现ST段下移, 3例出现频发室早。24例在完全清醒, 拔管后送回病房;6例患者术后带管送ICU病房, 4例于术后10~12 h拔管, 2例于手术当晚出现心梗, 抢救无效临床死亡。两组其余患者均安全出院。

3讨论

两组患者均为老年高血压并冠心病患者, 术前虽经有效降压治疗, 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心肌供血功能有所改善, 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因精神紧张、环境变化而引起血压升高, 加上老年患者机体各项机能呈进行性退化, 心肌弹性张力降低、心室肥大或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使其心血管储备功能及循环代偿能力减退。围手术期任何伤害性刺激均可诱发应激反应, 使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反应, 引起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因此, 老年患者麻醉期防止血压剧烈波动, 保持动态血压平衡尤为重要。

由两组麻醉患者的术中及术后的比较来看, 由于老年人代谢降低, 多脏器功能衰退, 贮备能力和代偿能力减退。选择对生理功能干扰少, 安全范围大的麻醉方法尤为重要。硬膜外麻醉目前在国内使用十分广泛用于老年人优点较多[2]。两组病例首次给药后血压均有所下降, 而术中血压下降者处理较为复杂, 提示对老年患者用药需谨慎。

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是麻醉手术安全的一个关键环节, 老年人肺泡弹性因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肺顺应性降低, 无效腔增加, 气体交换功能减退, 加之合并慢性肺部疾患, 使麻醉手术期间更易发生缺氧及蓄积, 故硬膜外麻醉平面应控制在不影响呼吸的水平。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大而缓慢, 所以应小剂量, 试验性应用。

手术中要重点注意摘除前列腺后短时间内的大量快速出血少数患者可出现纤维蛋白溶解致伤口异常渗血, 可能为挤压前列腺促使其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进人血液转化为纤维蛋白溶酶所致。一旦发生应及时输新鲜血和纤维蛋白原及激素治疗。术中严密监测心电图, 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只有循环功能相对正常才能保证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正常功能。

另外, 术中应严密监测尿量, 防止液体过多或尿量过少, 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戴稼.禾血透指标测定及其在急救临床的监护.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1992:4.

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预见性护理,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科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00例, 男55例, 女45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61.5岁;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100例, 男52例, 女48例, 年龄39~75岁, 平均60.2) 岁。两组间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常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采用美高仪蓝牙式遥测心电监护系统, 同步十二导联监测含holter功能, 采样心电监护波形24h。并附生活日志表, 统计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ST改变阵次。

2 结果

观察表明,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多源室早、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阻滞较多见, 其次为室上性心律失常 (窦速、窦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 , 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ST段改变发生率为85.12%, 而非糖尿病的发生率为71.79%;在原来ST段的基础上, ST段发生进一步改变, 合并糖尿病患者:无症状者17例 (17%) , 有胸闷憋气乏力者55例 (55%) , 胸痛症状的患者26例 (26%) ;无糖尿病患者:无症状者8例 (8%) , 有胸闷、憋气、乏力者57例 (57%) , 胸痛症状的患者35例 (35%) , 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 动脉的损害严重且不可逆, 影响冠脉血流, 加上代谢加速, 心肌耗氧量增加, 冠脉痉挛等, 导致心肌的供血受到影响, 从而使心肌的电活动发生紊乱, 心脏的自律兴奋传导功能失调, 引起各种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又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及输出量, 使心肌病变进一步加重, 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尤其以室性心律失常明显, 提示糖尿病造成的血管、心肌损害较其他严重, 特别是对于频发室早、多源、RonT型室性过早搏动等严重心律失常应及早做出判断, 及早处理, 避免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扑、室颤。对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室上性心律失常,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快速心室率持续的时间, 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 有无心衰和休克的征象。而房室传导阻滞伴缓慢心室率时应着重观察长间歇的最长度及出现的频率, 是否会出现心脏停搏或室速室颤, 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 心率进一步减慢, 尤其要加强心电监测。因此要求临床护士对监护波形正确判读, 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处理。对于各种心律失常的出现, 结合病情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就尤为重要, 能够及早做到护理干预。

糖尿患者因为心肌营养障碍, 神经末梢对痛觉感受迟钝, 有的患者还发生脊髓神经病变, 影响痛觉的传递, 常常症状不明显, 甚至没有症状。表2显示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无痛型较多, 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胸闷、气喘、乏力, 甚至部分患者心电图演变时无明显症状。有报道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仅为40%, 无痛型超过70%。由于症状的不典型, 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将增加疾病的危险性, 产生严重后果[1]。因此, 护理上应高度重视, 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心电监测, 提高护理反应度。心电监护示波出现异常ST-T改变,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血压变化, 有无症状及持续时间, 必要时查常规心电图, 排除呼吸、体位影响及干扰因素, 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及时通知医生, 以作出相应处理, 避免延误治疗时机[2]。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58-1371.

冠心病并高血压 篇7

1 资料

病人, 女, 70岁, 主因“间断胸憋、胸痛15年, 加重2 d”于2005年5月8日入住我院。既往曾诊断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给予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硝酸异山梨酯 (消心痛) 、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近2 d无明显诱因出现胸憋、胸痛, 含服消心痛及硝酸甘油效果欠佳, 故入住我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4 ℃, 呼吸20 /min, 心率93/min, 血压110/70 mmHg (1 mmHg=0.133 kPa) 。颈静脉无怒张, 双肺呼吸音粗, 双肺底可闻及湿口罗音。心率93 /min, 律齐, 心音低钝, 胸骨左缘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SM) , P2亢进。心脏叩诊示, 心界向两侧扩大。腹部 (-) , 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窦性心律, 心率94 /min, V1~V4 ST段抬高>0.05 mV, 并有病理性Q波形成。心肌酶学:肌酸激酶 213 U/L, 乳酸脱氢酶 369 U/L, 羟丁酸脱氢酶 438 U/L。X胸片:心界扩大, 心脏呈主动脉型, 双肺纹理增重, 双肋膈消失。超声心动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左室前壁、心尖各段、前后间隔中段运动显著减弱, 示心肌缺血性改变, 左心房、右心房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 (轻度) , 三尖瓣关闭不全 (重度) ;心包积液 (少量) ;主动脉硬化;肺动脉高压 (PASP56 mmHg) ;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低。静息心肌显像示:左室广泛性前壁、心尖及间隔呈梗死或明显缺血性变化, 左室增大, 收缩功能明显减低, 射血分数 (EF) 19%。入院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扩大、心功能Ⅳ级;高血压病2级, 极高危险阻;2型糖尿病, 肺部感染。

2 治疗

给予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常规治疗, 强心、利尿纠正心力衰竭, 抗生素控制感染等治疗后, 症状改善, 双肺湿口罗音减轻。入院后第10天突发心力衰竭加重, 于次日凌晨01:40出现呼吸、心跳停止, 立即给予肾上腺素2 mg及洛贝林、可拉明各两支;心电监护示:室颤, 给予300 J电除颤3次, 复律成功, 静脉推注胺碘酮 (可达龙) 150 mg后1∶1可达龙维持静脉输注, 血压、呼吸、心跳逐渐恢复。化验钾、钠、氯均在正常范围, 肌红蛋白升高 (329.3 ng/mL) 。此后连续1周间断出现室颤、室速, 每日 (2~7) 次, 共除颤30余次, 最多电除颤7次/日。室颤发作时, 立即给予电除颤, 同时常规给予可达龙或者利多卡因后可恢复为窦性心律。住院期间, ①给予阿司匹林、福辛普利钠、低分子肝素钠、单硝酸异山梨酯分散片、美托洛尔、呋塞米、螺内酯、培哚普利、辛伐他汀、诺和灵R, 静脉输注钾镁极化液等药物, 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②给予可达龙或利卡因、倍他乐克等药物抗心律失常治疗;③给予地高辛、呋塞米、螺内酯、氨茶碱、氨溴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卡维地洛等药物, 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④电除颤等。经上述治疗后, 室速或室颤发作明显减少, 直至完全消失。治疗1个月余病人好转出院, 随访31个月病情稳定, 无特殊不适主诉。

3 讨论

当机体受到外源性或内源性儿茶酚胺刺激时, 体内的儿茶酚胺浓度可增加 (100~1 000) 倍, 表现为交感兴奋、交感过度兴奋、室速风暴 (交感风暴、电风暴) 等不同状态[2]。快速室速和室颤可反复发作, 可有联律间期不等、多源、多形性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可以是多形性或尖端扭转型室速, 也可能是快速的单形性室速或室颤[3]。绝大多数室颤风暴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最常见的原因为心脏缺血, 尤其多见于近期心脏梗死病人。发生室颤/室速的机制可能与乳头肌缺血有关, 也可能为冠状动脉在严重狭窄基础上反复痉挛, 导致反复缺血和再灌注心律失常所致。急性心脏梗死后可导致心肌电生理活动紊乱, 室颤阈值下降, 室颤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病率为7%~8%[4], 多数室颤一次发作就可致命。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生室颤、室速者, 若病理基础持续存在, 室颤、室速可反复发作, 表现为室速风暴[5,6],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室速风暴是心脏猝死的重要原因。凡是明显增加心脏电不稳定性的因素都可诱发电风暴, 常见诱因包括心肌缺血、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电解质紊乱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心力衰竭恶化等。本例病人室颤、室速的基础病因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脏扩大、心功能Ⅳ级;且合并高血压病2级、2型糖尿病。在此基础上, 心力衰竭反复及加重可能是其发生室速风暴的诱因。针对基础病因给予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纠正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及电除颤等治疗, 室颤、室速发作得到明显控制。

该病人基础病变重, 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 在此基础上心力衰竭加重促使室速风暴的发生 (最多1 d室速发作7次) , 按照指南规范化综合治疗后, 病人好转出院, 随访31个月, 病情稳定。

参考文献

[1]Zipes DP, Camm AJ, Borggrefe M, et al.ACC/AHA/ESC2006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J].J Am Coll Cardiol, 2006, 48 (5) :247.

[2]Verma A, Kilicaslan F, Marrouche NF.Prevalence, predictors, and mortality significance of the causative arrhythmiain patients with elec-trical storm[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4, 15 (11) :1265-1270.

[3]张萍.交感风暴[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16:74-75.

[4]孟庆义.急性心肌梗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237-249.

[5]郭成军, 吕树铮, 阎方明, 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防治冠心病无心肌梗死病人的电风暴[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806-809.

冠心病并高血压 篇8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效果

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其病情在进展或治疗过程中有较大几率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也遭受极大危害,同时其心理与生理负担也随之加重[1]。基于此,本文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两种治疗方式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59.5±6.7)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7.7±0.4)年。实验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60.9±5.4)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8.1±0.6)年。两组患者均排除窦性心动过缓、碘过敏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现象,两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同时在入院后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开始治疗后每天做一次12导联心电图检测,治疗期间观察并总结患者心率以及ST-T变化特征。参考患者年龄特点以及病情实际情况给予补钾补镁、限盐、吸氧、ACEI以及洋地黄治疗。

1.2.2 胺碘酮治疗

实验组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胺碘酮口服治疗,用药剂量为0.2g/次,每天3次。患者口服用药持续1周后可适当减少用药次数,给药剂量不变,给药次数调整为每天2次,经1周持续治疗后评估两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注

本次研究治疗效果分为三级:(1)显效:即经过治疗后患者原有胸闷、气促以及心悸症状完全消失,经12导联心电图检测发现原有症状好转超过90%;(2)有效:即经过治疗后患者原有胸闷、气促以及心悸症状有所改善,经12导联心电图检测发现原有症状好转超过50%;(3)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未见任何改善,同时心电图检测未见任何改善[2]。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为(52.9±10.9)%,室性早搏为(949±48)个/d,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综合疗效对比

经不同方案治疗后,对照组中8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治疗有效率为62.2%(23/37);实验组中14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1.9%(34/37),两组综合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均未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成为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高发性心血管疾病,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生活习惯以及环境变化,冠心病发病率甚至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民众正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在其病情治疗或者进展过程中有较大几率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大幅增加,患者死亡率也随之上升。一旦发生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缺血症状则有不同程度加重,此种情况下患者易发生电解质平衡异常、神经内分泌异常以及心肌重构等问题,进而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而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又会加重心力衰竭症状,循环往复,治疗难度较大[3]。

胺碘酮属于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的一种,具有典型的无负性肌力作用,经机体吸收后可在短时间内改善室性心律失常,适当延长心室肌以及心房肌传导,缓解患者不适感以及临床症状。除此之外,应用胺碘酮还可有效纠正室性心律失常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紊乱问题,进而对心肌重构予以纠正,改善患者心功能[4]。临床研究[5]发现,合理应用胺碘酮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远比未接受胺碘酮治疗的患者低。临床在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时采用胺碘酮,主要目的在于治疗冠心病,延缓心室重构。应注意的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时应参考患者病情特点,将胺碘酮予以稀释处理,然后经静脉缓慢注射,应以治疗情况为依据采取微量泵入治疗,同时根据临床治疗效果对泵入量以及泵入速度做适度调整。

本次研究中两组均接受限盐、补钾补镁以及吸氧等基础治疗,实验组另外给予胺碘酮作规范治疗,结果表明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室性早搏情况优于治疗前(P<0.05),同时更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其中胺碘酮联合基础治疗方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1.9%,提示本次研究药物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作规范性强化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且较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贡明才,刘学庆,丁晓军等.小剂量螺内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57-3459.

[2]徐中,廖敏蕾,顾俊英等.瑞舒伐他汀对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1):3439-3441.

[3]林晓明,陈生晓,钟春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4,(17):60-61.

[4]江伟芬,黄锦林,王扩等.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1):48-49.

冠心病高血压的运动疗法 篇9

冠心病是由于供给心肌营养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和狭窄,使血流减少,供氧不足,从而诱发心绞痛;严重时血管被阻塞,导致心肌梗死。其防治重点应该放在改善对心肌的供血和供氧;降低心肌的氧消耗,也就是减少心肌负荷;缓解冠状血管硬化,减轻血管硬化造成的各种有害后果。

在上述方面,体育运动具有比较积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能提高身体对激烈活动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相同的运动量下,心率比普通人要慢,血压较低,心肌耗氧量减少。体育运动对脂质代谢也有正面影响,运动可以提高血液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清除动脉壁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减轻动脉硬化;可加强纤维溶解过程,减少微血栓形成;可以提高人体摄氧能力,减轻缺氧;还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植物神经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而降低血压。

哪些方法更有效

对高血压冠心病有辅助治疗作用的医疗体育项目,属于有氧运动。如各种医疗体操、气功、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登山、各种非竞赛性球类活动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酌量进行。

医疗体操可以较好地降低血压和改善症状。但它不能代替所有的医疗体育项目,特别是它对心血管系统的锻炼还是很不够的。

气功能对大脑皮质产生良好的调节影响,对植物神经系统也有较好的作用,可以降低血管的紧张度和心肌的耗氧量。常用的方法为放松功或站桩。

太极拳的特点是意识、呼吸和动作的相互紧密配合。体力较差的人可练简化太极拳,体力较好的人可练老式拳;不能打全套的可打半套,或练个别动作,例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云手、揽雀尾等。每次练后能微微出汗,全身轻松愉快为宜。

在身体适应的情况下,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心肺功能上。可进行定速步行、走跑交替和慢跑步等项目。定速步行是指轻快、放松而又有一定要求的步行,即定时间、定速度、定运动量。一般每分钟100~120步,距离可在300~2 000米。走跑交替和慢跑步更能加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可逐步采用。

如何掌握运动量

一般在疗程的初期并不要求一定的量,主要是逐步使人体对运动产生适应,一般需时2~3周。至疗程中期,则必须达到预期的运动量。按照一般的运动规律,宜先做10~20分钟的准备活动(如医疗体操、太极拳等);然后可慢跑,使心率逐步达到要求的标准;活动15~20分钟后,再用5~10分钟时间做放松整理活动。一次总的活动时间为30~45分钟。

确定一个病人的运动量时,最好先做一项简单的机能试验,即在30秒内连续蹲起20次,然后观察心率和血压的恢复时间。在3~5分内恢复正常者为良好,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并可逐步加量;活动后5分钟尚未恢复正常者,活动量宜小,加量时要慎重;不能完成测验者,其活动应倍加小心,或暂时不要求定量。

合适的运动量以心率的增加多少为标准。对高血压患者,还要观察血压的变化。一般认为,活动后平均心率增加数不宜超过安静时的70%,收缩压不宜超过安静时的20%。安静时心率较快的患者,由于其心脏功能较差,对其上界应加以限制。50岁以上者,运动后心率以不超过每分钟120~130次为原则。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还提出以下三条作为每个人控制运动量的辅助根据。

1.原有症状是否改善,并且不应出现不适的感觉(例如精神疲惫、气短、胸闷、食欲减退、睡眠差等)。

2.运动后心率恢复情况。要求在停止运动后5~10分钟内恢复至安静状态。若超过10分钟尚未恢复,即使尚未达到上述规定的量,也认为是运动量偏大,宜减量。

3.有条件者进行运动中的心电监护,以观察可能出现心电异常时的心率数,作为最合适的运动量。

冠心病并高血压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病房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诊的冠心病并CHF 98例。根据病史、体检、心电图、X线和心脏彩超等全部病例均符合1980 ISFCI/WHO冠心病并CHF的诊断标准, 且具备以下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严重感染;③有心肌梗死史者、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静息状态下心率低于50次/min或静息状态下收缩压低于90 mm Hg;④已有神经肌肉病变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者及恶性病变者;⑤对辛伐他汀过敏或不耐受者;⑥孕妇及哺乳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50~82岁, 平均69.7岁, 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心功能分级为Ⅱ级28例, Ⅲ级22例。对照组48例, 男30例, 女18例, 年龄51~81岁, 平均70.0岁, 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级27例, Ⅲ级21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NYHA分级及血脂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限盐、休息, 入院后根据病情选用强心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者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片 (舒降之,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366) 20 mg, 1次/d, 晚餐时服。由随访医师对每一位患者每周复诊1次或电话随访1次, 病情有变化随时就诊, 规范治疗措施, 及时治疗、去除心力衰竭加重的诱因。

1.3 检测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估心功能级别。出院后随访至治疗后6个月, 2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查TC、LDL-C、CPR、LVEF。测定LVEF使用美国ATEWAY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定, 探头频率2.5MHz, 患者取左侧卧位, 取心尖标准口腔切通, 采用单平面改良Simpson法。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治疗前后测定比较配对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6个月后, TC, LDL-C, CPR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LVEF则有明显提高。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2组病死率的比较

治疗组死亡3例, 病死率为6.0%, 对照组死亡6例, 病死率为12.5%, 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治疗6个月后复查血尿常规、血糖、血肌酐、尿素氮、肌酸激酶, 2组均未见异常改变。治疗组中4例患者谷丙转氨酶稍有升高, 疗程结束后恢复正常, 均未中断治疗。

3讨论

基础医学研究表明, CHF不仅有血流动力学紊乱, 还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冠心病患者血中的细胞因子明显增加, CPR的合成与致炎性细胞因子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这类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CPR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且与心功能的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CPR质量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CHF病情程度、发展及预后的一个指标[1]。本研究显示辛伐他汀除了可以降低血脂, 使心脏病患者获益外, 还可以降低患者血清中CPR的含量, 减少炎性因子对心肌的损害, 从而改善心功能。这与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血脂外, 具有有多方面心脑血管保护作用有关:①改善内皮功能。②抗炎作用[2]。③改善心肌肥厚。④下调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恢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他汀类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的治疗, 而胆固醇的合成速度主要受限于HAGCOA还原酶的活性, 后者可催化HMGCOA向甲羟戊酶转化, 除了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外, 还可减少类异戊二烯酸中间体的合成。类异戊二烯酸可与细胞膜上具有信号转导作用的G蛋白相互作用。他汀类可能正是通过阻断类异戊二烯酸中间体的合成, 抑制Ras和Rho等小G蛋白的堆积, 阻断细胞内信号转导, 从而发挥抑制心室机械重构和离子通道的基因表达的作用[3]。另外, 他汀类药物具有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多效性作用[4], 可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密度等环节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这也可能是他汀类药物影响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之一。许多炎性因子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过程。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衰患者血中的炎性因子及其受体水平[5], 可使心脏猝死的危险性下降。总之, 笔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并CHF,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效地改善了心功能, 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参考文献

[1]尹芝兰.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中国医师杂志, 2003, 5 (9) :1225-1226

[2]杨继章, 杨树民.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及临床应用.上海医药, 2003, 24 (10) :462-464.

[3]Laufs U, Kilter H, Konkol C, et al.Impact of HMG CoAreductase inhibition on small GTPase in the heart.Cardiovas Res, 2002, 56 (4) :911.

[4]李闪, 朱建华.他汀类药物在心肌肥厚中的治疗作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4) :372.

上一篇:UGNX软件下一篇:旅行社个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