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意识

2024-05-10

维权意识(精选九篇)

维权意识 篇1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和发展, 在此进程中, 却有很多商家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 过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一心钻寻法律的空子, 借以填鼓自己的腰包, 致使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 在维权意识上却呈现出一种疲软的态势, 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维权方面的共识, 却没有强烈的意识去反抗和维护。很多同学都感觉维权之路繁琐复杂, 让人望而却步, 于是不少人便转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行政手段的软弱、法律的无法触及和受害人群的消极态度更加刺激了侵权行为的滋长。虽然高等教育使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日益发展, 但在认识权利及内容上却非常模糊, 导致了某些错误判断, 因此总体维权状况并不乐观。许多同学并不确切地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具体权利, 因此就更不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另外一些同学迫于外界压力, 即使意识到自己的正当权益受损, 最终还是选择妥协, 结果不了了之, 这些都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维权现状并不乐观。因此, 社会和学校应高度重视, 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大学生群体更需要进一步觉醒, 放下“知识分子”的伪清高光环, 勇于直面社会上的丑恶和黑暗, 智勇兼备地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权活动的开展, 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学生勇于维权, 不仅是出于自保的目的, 更是我辈应尽之责。

2 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原因

虽然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加强, 但侵权事件却日益凸显, 这使我们认识到提高大学生维权意识和实际行动需要个人、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的转型、学校的教育以及个人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维权的实际效果。

2.1 社会引导不足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思潮涌动云集。目前社会上尚未形成普遍良好的维权氛围, 社会不法分子便钻营取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不良思想的侵蚀, 使大学生们对维权的认识有所偏颇, 甚至对执法部门、消协等机构产生怀疑的态度, 从而更加孤立了自身, 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除此之外, 社会上维权机构工作效率低下、维权成本高、效果差等也使大学生的维权之路障碍重重。

2.2 学校教育和制度的滞后

我国社会迅猛发展, 而高校的教育依然滞后, 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只重视科研教学工作, 却忽略了对同学们的维权教育和法律疏导。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 而现在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什么作用。因此我们看到, 学校内缺少维权的校园氛围同样是羁绊大学生维权意识成长的重要因素。

2.3 大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缺失

现在大学生正处在自我人格的塑造期, 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 从而失去自我意识并且随波逐流。许多事情如果你不做我也不去做, 最后就形成了一种风气, 那么即便是自己侵权了, 对此也就不予理会了。这种从众心理无疑淡化了维权的自我意识, 再加上大学生涉世不深, 极易将社会理想化, 不懂得提前去保护自己, 而在被侵权后又不知道该采取有效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时间久了之后便成了合法维权的弱势群体。

3 关于大学生维权意识的思考

对此, 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维权理念,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具备维权能力, 让维权成为每个人习以为常的规则, 便需引发大家新一轮的探索与思考。

3.1 媒体聚焦学生维权, 共同见证大学生观念转变

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大学生维权案例, 说明维权已成为一个新闻热点并引起社会上越来越多群体的关注, 而且媒体往往都是站在正面的角度, 鼓励大学生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 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媒体对大学生维权的关注, 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观念的转变, 大家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媒体所带来的关注使得大学生维权能够更彻底、更有效地达到应有的效果, 为我们大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典型。媒体的多方报道使我们见闻开阔, 防患于未然, 而且可以更加准确地界定侵权行为。

3.2 大学生侵权事件屡禁不止, 维权势在必行

根据同学们的反应,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 被强买强卖、被出售假冒伪劣产品之外, 在兼职、打工期间, 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时常不能得到保障, 强制缴纳押金、拖欠工资、拒付加班费等事件也时有发生。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见的烦恼更是层出不穷, 要求毕业生在上岗前缴纳数万元上岗押金的单位非常多, 但因此而受处罚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大学生之所以时常会被侵犯, 不仅是因为意识淡薄, 更因为相关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有些是因为不相信维权机构, 只好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有些是因为事先不签协议, 维权部门无法处理;有些甚至都不知道向哪些部门投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些恶果, 因此学校亟需开展专门的教育工作, 全面多位地向大学生普及维权信息。

3.3 大学生勇担社会责任, 推动经济发展

农民工、下岗工人也是媒体聚焦的弱势维权群体, 同他们相比, 大学生除了保障自身权利以外, 更多了一份社会责任。在西方国家看来, 如果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那便是助长违法犯罪。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 代表着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势头, 在未来的各个领域里都将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 我们都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主动维权, 弘扬正气。我们要力促公平, 推动市场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地发展。大学生也应关注弱势群体, 从公益的角度伸出援助之手, 扶助农民工, 走在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1]沈永真, 余彪.对大学生维权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消费导刊, 2010 (1) :26~27.

[2]徐弘艳.大学生维权新特点与和谐校园关系建设[J].江西教育, 2009 (3) :15~16.

维权意识报告 篇2

[中文摘要]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在消费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形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居民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也是各式各样,有的人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人只能咽下那口气。对于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碰到这些情况时会如何处理这样的事件呢?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又怎样呢?

[关键词] 消费维权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在消费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形式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居民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也是各式各样,有的人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的人只能咽下那口气。对于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碰到这些情况时会如何处理这样的事件呢?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又怎样呢?我们就对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如何做了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们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19,回收率将近99.1%。按调查对象的性别来分,男生共有62人,占调查总数的52%;女生共有57名,占调查总数的48%;按年段来分,大一学生占大多数,共有10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5%,大二共有1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该份调查问卷的题目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两道题,都是对大学生是否了解消费者协会的基本性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基本权利的调查;第二部分有五道题目,先是调查大学生对自己消费维权意识的认知情况,后是通过面对具体案例时,大学生会采取什么样的做法的问卷调查;第三部分有三道题目,是关于大学生对维权所要经过的程序的认识,及具体途径的认知情况的调查。

(二)样本分析:

a)大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之甚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知道消费者协会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分析,其中大学男生答对该道题目的占总男生调查总数的53.2%;女生答对的只占42.1%。从被调查者的年段分析,大一学生答对的只占47.5%,而大二的学生的有50%。通过调查样本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消费者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不太清楚。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的大学男生中只有

9.7%的答对,而女学生也只有12.3%。但大二学生回答正确的达到38.9%,大一的只有12.9%的学生回答正确。从这些数据来分析,现今大学生对于消费者协会认知不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

b)大学生认为自身的消费维权意识一般。

对大学生认为自身的消费维权意识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2.1%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维权意识较为一般,男女生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大一大二的学生之间的调查结果比较也没有较大的差异。而认为自身维权意识很好的只占15.1%。

c)通过案例发现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比较淡薄。

我们以一些生活中常碰到的例子作为调查案例,对调查的结果的分析发现:当权益受到侵犯时,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的学生只占小部分。其中男生的占34.4%,女生的占23.4%,大一学生占30.7%,大二学生占35.2%。这样的数据体现出,现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并不像他们自认为的达到的程度。

d)大学生对于消费维权所需的程序和具体途径比较清楚。

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对消费投诉的一般程序还知道一点点,也都觉得现在的消费投诉“门槛”太高,投诉处理时间过长,因此对于平时一些较小的侵犯权益的行为不会采取相应的维权措施。从大学生对消费投诉电话的问卷结果发现,还有26.1%的学生对此不清楚,还不排除通过猜测得到正确答案的同学所占的比例。

(三)结果分析

大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之甚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对社会接触不多,不清楚了解这样的法律知识有哪些重要性。另外,在以前的学习主要是为高考服务,其他不怎么重要的事都置于一旁,致使对现在国家的一些法律条文不太了解。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比较淡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往碰到的事都会由父母亲出面解决,自己并不过问。另外是,如果一些侵权行为还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就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而且很多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投诉程序过于复杂,处理的时间长,这也是在遇到权益受到侵犯时不会采取维权措施的一个很大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消费投诉电话还是比较清楚的,这说明,以往的一些消费维权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应继续做这方面的努力,让每个公民了解法律知识,使自身权益免受侵害。

(四)解决对策:

1)阅读相关的法律书籍,了解消费者自身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法律义务。

不管是在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中,都会触及到一些法律条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些法律书籍的阅读,能够使我们在生活中更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益不受侵犯。

2)更多关注有关侵权的案例,学习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现在的社会还存在很多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收看《今日说法》节目,浏览中国消费网,阅读《中国消费者报》等途径了解案例。对那些事件的了解可以让我们尽可能的避免自身权益免受侵害,.同样也能够使我们在遇到棘手事件时,能够及时想到一切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3)参加一些有关的消费维权活动。

每年的3月15日都有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倡导群众一起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能够增强我们的消费维权意识,掌握维权方法。社会和校园中也都存在另外的协会,来帮助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比如说我校的维权学社,它会举行一些活动让同学学到相关的维权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李 刘延岭.《权益法律保护案例精析》 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1996年

2.颜经纬.《消费与权益》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3.马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分解适用集成》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人人都应有维权意识等 篇3

刚踏入阳春三月,连续不断的节日接踵而来,“3~8妇女节”,“3~12植树节日”,“3~14白色情人节”等等,但是“3~15消费者维权日”应该是关系我们切身利益最重要的节日。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人人有责,人人受益。这不,鸡年第三期的理财月末版的专栏为我们读者推出了王安的《打假怎成了儿戏》一文。让读者也深思了一回:曾经被我们夹道欢迎的打假英雄原来也开始摆不正自己的位子了。

早听说过南极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一直很想知道下文的我,却被这样一个相安无事的结局——“双双撤诉”给囫囵过去了。且不说南极人内衣是不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夸大宣传,光就卯住王海认为的是国产仪器和进口检验仪器造成的保暖率不同的搪塞之说,就让人觉得“假”。这不是明显贬低中国的质检权威机构吗,打假的自己说“假”,自家人说自家的短,荒唐!

想从中谋利还是为普通市民伸张正义,这需要反思,在理解打假成功的难度系数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社会正义、社会责任感的永远存在,大伙一心,其利断金!

杭州下城区张帆

省钱技巧也要合理合法

刚来上海念大学的时候,就被灌输了一个很根深蒂固的概念——在上海不准“拼车”。但第三期理财月刊新闻点击《“顺风车”遭遇法律瓶颈》、《“顺风车”存在诸多隐患》两篇文章,给了我一个新的省钱思路——去网上查有没有顺风车坐。原来只要不是所谓的“黑车”,搭顺风车也不是什么违规事儿。

不过在《“顺风车”存在诸多隐患》一文中记者可能更多的是往一种理财——规避风险的思路上去考虑,也可以说是在用一种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那么你们有没有去用一种感性角度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呢?正所谓“异性相吸,日久生情”。这句话分两步走,一是“异性相吸”,一般人的思路是异性比较容易说话,所以有搭车意向的双方往往会比较愿意选择异性一起完成这桩“买卖”。二是“日久生情”,在《“顺风车”遭遇法律瓶颈》中出现的那个上班族林雪,天天让小区的陈先生来去相伴其左右,那不出什么风言风语才怪呢。所以也有可能“顺风车”的隐患到后来不是什么发生意外谁负责的问题了,而是家庭纠纷、财产纠纷等等了。

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综合考虑,随时随地注意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上海大学 陈晰

家庭理财版内容实在

生活其实是平凡的,只不过人们一直在往“精致生活”的方向去努力。买保险的一般最起码是中产阶级,让保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其实也是“精致生活”的体现。不说下去了,搞得在为保险公司做免费广告,他们要笑掉牙了。家庭理财的版块一直是深受我喜爱的,因为它的实在。《保险理赔“六不赔”》,有理有据,让想买保险和已经买保险的人们树立起一个观念——保险的最古老原则就是诚信原则;《“保险空白期”的警示》让人在寒战一下的同时拽紧了手中已缴保费的收据;《个人门急诊险“高断版”露脸》让我们开了眼界。

我经常会听到身边的一些询问,这个我要不要给代理人说,那个我要不要告诉代理人,开始我也在疑惑,说了会不会不划算或者有没有必要告诉他们那么多,但是自从一直以来跟着家庭理财版的保险常识走,我慢慢懂了,原来隐瞒事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只有双方都讲诚信了,那么“投保容易索赔难”的局面才会在哪天得到扭转。

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与救济渠道选择 篇4

一、金融消费纠纷的产生及消费者权利

金融消费纠纷是指金融消费者在接受金融服务或者购买金融产品过程中及之后与金融机构产生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纠纷。金融消费纠纷的产生源于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的反应性, 由此也对应金融消费者的享有的基本权利, 主要包括:

1.尊重-受尊重权利。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机构接受服务, 购买产品的过程中, 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等受尊重的的权利。

2.态度-享受金融服务权。金融消费者有权平等的接受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提供的金融服务, 任何金融机构不得无正当理由拒绝金融消费者的要求,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应该按照行业规范等要求, 有理有节的提供服务。目前针对金融机构的态度不良投诉占很大部分, 比如无正当理由拒绝客户取款要求, 以大额设限、提前预约要求客户;提供服务时态度不良等侵害金融消费者的享受金融服务权。

3.告知-知情权。相对于普通消费而言, 金融消费由于其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性、复杂性, 因而需要金融机构在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时按照规定详实、充分的进行信息披露, 尤其注重告知金融消费者关乎其资产风险及权利的信息, 维护其知情权。

4.偏见-公平交易权。金融消费者有接受公平、平等金融服务和购买金融产品的权利。金融机构不能理由自身专业等方面的优势, 在格式合同中设置减轻己方责任, 加重对方责任、减少对方权利的条款。在现实中纠纷较多的体现在一些“霸王条款”上。

5.干预-自主选择权。金融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任何权利和个人都无权干预。类似“捆绑销售”、附额外条件的金融服务等都是对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侵犯。

6.保护、保密-安全权、保密权。金融机构对金融消费者资产的保护及对信息的保密。金融消费中金融机构负有保障其金融消费者财产安全的责任, 金融消费者有权要求金融机构保证其存款、基金等安全的权利。金融机构掌握大量涉及金融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信息, 因而金融机构有义务采取技术、保密管理等措施保障消费者信息安全。现实中发生的类似克隆卡盗取他人存款事件是对金融消费者安全权的侵犯, 因信息泄露消费者存贷款被挪用是对金融消费者享有的保密权的侵犯。

7.损害-求偿求助权。金融机构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发生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时, 金融消费者可以向该金融机构按照规定负责, 金融消费者在得不到金融机构合理解决时可以向监管部门投诉,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维护自己的求偿求助权。

二、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及权力维护有效性

(一) 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金融消费者是委托主体, 需要得到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和产品过程中予以的各种保障, 有批评、监督、投诉金融机构的权利;金融机构是金融消费者委托的代理人, 负有告知其应予披露的利弊风险、履行安全保障等义务。金融消费者不能要求金融机构提供不合法、不合理的服务, 也不能过度强调自身权利, 滥用监督权、投诉权, 进行非理性投诉。金融机构也不能做出损害其金融消费者合法利益的事情。

(二) 金融消费者权利维护效果

1. 消费者维权意识。

2014年《金融博览·财富》杂志联合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我国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展开系列在线调查。调查显示, 有六成的人对金融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缺乏了解, 有29.3%的人表示基本掌握, 仅9.3%的人认为自己掌握的比较全面。可见我国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总体维权意识不高, 但是在现实中也存在滥用权力, 不合理维权现象。如有金融客户就其银行开户许可证丢失, 需提供登报发票和报纸作为证明进行补办表示不满, 进而向多个部门投诉。

2. 金融机构经营理念。

金融机构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时往往本着“债权人中心主义”理念去维护股东或者经营人的利益, 势必忽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进而损害消费者的各项权益。现实中, 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经济等优势地位往往会成为损害客户利益、隐形侵权的根源, 而有效履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项义务, 平衡内部利益与金融消费者权益是调节的重要手段。

3. 监管部门监管思路。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侧重如何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 提高金融机构抵抗风险的能力, 因而侧重以金融机构为导向, 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和服务则相对滞后。

三、金融消费者权利诉诸渠道选择

目前, 消费者在遭遇金融侵权时主要维权渠道为: (1) 与侵权金融机构协商; (2) 向侵权金融机构的上级机构投诉, 由其上级机构处理; (3) 向“一行三会”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4) 向行政部门申诉; (5) 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 (6) 采用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向仲裁机构提请仲裁的法律手段; (7) 请求依法设立的第三方机构调解。基于目前新闻媒体的舆论效果, 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借助微博、微信等媒体曝光来维护权利。据2014年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39.6%的人会向消费者协会投诉;27%的人会借助媒体曝光;24.5%的人会选择向行政部门投诉, 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的占22.5%;仅有11.7%的金融消费者会选择向“一行三会”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金融消费属于特殊的消费群体, 金融监管部门负有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义务。从调查显示的金融消费者维权渠道选择可以看出:一是我国金融消费者急需树立科学的金融消费观, 了解有效维权途径, 掌握正确的维权方法;二是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完善投诉受理机制, 加强宣传提高金融消费者的认知度。

四、应对措施

次贷危机后, 各国开始完善金融监管, 监管重点开始转向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在完善各项监管制度的同时, 注重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开展, 保证消费者在金融交易中的公平权。要有效解决金融消费者侵权纠纷, 构建健康和谐的金融环境, 应该从多方面下手, 标本兼治。

(一) 构建维权机制, 畅通维权渠道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行, 金融市场倍加活跃, 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 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因而应该建立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工作部门, 该机构拥有排他性的规章制度权, 受理整个金融领域的投诉, 并负责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必要的金融教育。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维权渠道的宣传, 令金融消费者在遭遇侵权时首先想到金融消费者维权中心的作用。基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考虑, 通过司法途径耗时耗财, 媒体曝光方式则是既不利于和谐金融环境的构建又可能歪曲事件事实, 因而应该引导金融消费者在面对金融侵权时理性应对, 尽量通过调解途径解决, 无论向侵权金融机构及其上级部门投诉还是向监管部门投诉, 通过这些调解途径解决, 所需时间短并且免费。

(二) 加强沟通建立互信, 明确权利义务

金融危机以及如今活跃的P2P平台爆发的危机, 使得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环境的信任度随之发生变化, 较大部分人持不信任态度。这就需要着力改善金融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注意从金融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角度进行考察。考察其是否在提升职工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方面, 引导职工换位思考, 以金融消费者为中心, 更多的去考虑金融消费者的资金、信息安全性和金融消费的公平、自由。

明确金融机构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前中后阶段所要履行的信息披露、风险审查及提示、诚实信用进行交易等义务, 对欺诈、滥用权利行为予以规制, 制定明确的操作行为规范以及准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一般金融监管侧重于对金融消费者的倾向性保护。但是在实现增加金融消费者权益, 加强金融机构义务的同时, 要注重倾向度的把握, 防止消费者滥用权力, 进行不合理投诉, 浪费资源。同时要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倾向保护金融消费者, 对于恶意透支、套利等行为排除在倾向保护之外。

(三) 预防和正确解决侵权事件, 合理配置资源, 严格处理程序。

有效预防金融侵权, 高效处理金融侵权, 需要协调多个方面。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不了解是造成诸多无效举报和盲目投诉的原因。作为金融监管部门, 有义务帮助民众成为“聪明的金融消费者”, 因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开展有效金融消费者教育和认知活动, 帮助金融消费者了解金融服务和产品风险以及享有的权利的维权途径。建立金融教育网站, 有针对性的建立金融教育定向普及基地, 诸如向大学生群体、保险理财群体, 投资爱好者群体等进行专项知识普及。

大学生维权意识论文 篇5

摘要 随着中国高等 教育 的改革和 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权益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维权意识逐渐觉醒、维权活动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大学生维权现状并不乐观。本文将通过阐述当代大学生维权的含义和维权活动的现状,提出推动大学生维权活动健康发展的建议等。

【关键词】大学生维权现状权益维护

一、大学生维权的含义

大学生维权主要指大学生个人或相应的组织,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据我国法律以及政策规定,通过法定程序,借助司法或其他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广义上而言,它包括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外的一方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的维权和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与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发生的维权。

二、大学生维权活动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们的维权活动体现出以下特点:

(1)权利意识发展,权利概念模糊。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日益发展,但在认知权利及其内容上非常模糊,欠缺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理解,从而导致各种错误的维权行为。即使一些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绝大多数迫于压力,最终向损害方妥协或能忍则忍,维权不了了之。

(2)维权方式多样,维权力量薄弱。高校及社会对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认识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而正确的标准,学生在实际维权中,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所以大学生维权力量薄弱显而易见。

(3)国家法律制度不完善。大学生群体较其他社会群体的维权起步较晚,规范性较差,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程序作保障,可以说相应的制度基本处于空白。

(4)学校维权保障制度落后。大学生维权,需要学校、教师的配合,突出表现在需要学校制度的支持。现有的高校制度中就缺少这样的畅通工程。

三、大学生维权案例分析

通过网络调查,在“最关注的消费者权益损害”一题中,选择“食品安全问题”的人占 35.8%;选择“移动电话及互联网、通信等高科技产品服务维权难”的占31.5%;选择“职业招聘、中介及教育培训中的欺诈问题”的约占20.5%,而12.2%的学生认为“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商品”是自己最关注的问题。下面本文就其中三项及服务场所的危险防范进行分析:

(1)食品安全问题

去饭店用餐,吃到不洁菜肴,上吐下泻;在超市买袋牛奶,回宿舍打开却发现已变质;难得朋友聚会开心喝瓶啤酒,不料喝出苍蝇······

“12315”工作人员表明,前来举报的食品类申诉一般都能得到较好地解决。消费者只要掌握关键证据,食品维权其实也不难。但也有很多消费者因为在购买食品时没有索要凭证,或是嫌麻烦,觉得对身体也没造成大的影响就作罢了。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一些经营者不规范甚至违法经营。

法权益。

(2)教育培训、中介及职业招聘中的欺诈问题

通常大学生受侵害时举证比较困难,因此一定要按照有关法规签订合同,没有合同,也要保留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提供有力证据。

1.辅导班“承诺”违约。某教授在广告上宣称自己押中了往年考研政治题97%,然而许多学生花了很多钱报班买书,在正式考试时,却发现押中的题没有几个。

2.许多大学生通过中介找工作,但交了中介费中介却不提供兼职质询,有时中介与假冒的单位串通好骗取钱财。

3.有的大学生费尽心思经过百般周折找到满意的工作后,没想到应聘也是个陷阱。骗子的伎俩总是使人始料未及。

(3)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商品

1、宿舍推销之“客”。推销员登堂入室,向学生推销商品,有些是假冒伪劣产品,有的人甚至顺手牵羊,窃走宿舍的财物。

对策——坚决不买上门推销的货物;马上报告保卫处及时反映情况;不要有自认倒霉的态度。

2、买水货(假货)是非谈。有学生买水货手机一部,当时老板许诺一年内包修包换。可刚用几天手机就经常死机,要求退货时老板不予退换。

对策——消法第49条,合同法第54条。法律将被欺诈而缔结的合同称为“可撤销合同”,可选择与商家协商解决,或是起诉。

四、推动大学生维权活动健康发展的建议。

只有学校和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都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并得以落实,大学生的权利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大学生维权活动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1)在学生层面上,应做好:

1、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普遍开展大学生维权活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权利,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实现权利的行使,通过维护权利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2、建立和完善学生维权机构。维权机构是学生行使权利的代表,它的作用应包括宣传正确的权利知识、维护正当的法定权利、使用合理的维权方式、确立优质的服务理念。

3、培养大学生现代法治观念。学校应当针对大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其他形式的普法教育。而大学生也应发挥主体性,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培养自己的法治观念。

(2)在管理者和教育者层面上,应做好:

1、推动学校、教师主动学习先进理念,改变传统观念。大力支持大学生维权活动,形成学校内部尊重学生权利、认识学生权利的良好氛围。、及时审查、清理学校现有规章制度。分析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例,主动审查、清理现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教师在法律上的主动地位。

3、建立畅通的申诉制度和其他有关奖惩制度。学校应勇于承担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侵权带来的损害问题,将维护学生权利作为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面对日益复杂的形势,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维权活动和主体性教育必定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打破通信垄断增强维权意识 篇6

通信行业满意度较低

据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83%的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每天使用手机浏览网页,而三分之一用户表示不满意。

对于数据业务的深度使用者来说,即时通讯已成为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

此外,用户在不同地点使用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用户在机场和室外场所的评分高于在地铁或车内的评分;用户对语音质量的评分高于用户使用数据业务的评分。但从评分中也不难看出,即便是在打分最高的机场、室内等地,分值也仅仅在6~7分徘徊,较低的满意度已经为通信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通信行业危机迫在眉睫

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是一个行业兴起的源动力,正视通信产业危机四伏的原因,也要学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危机一:性能不够稳定。

众所周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是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宽带(3G)网络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移动网络性能还未达到期望值。

接近三分之二(64%)的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用户表示,他们至少每周都会遇到使用中的各种问题。而对于每天使用数据业务的智能手机用户来说,超过40%的人表示每天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下载网页等待时间过长是中国智能手机用户遇到的主要问题,22%的智能手机用户表示,他们总是或者经常遇到此类问题。

智能手机用户对内容显示的等待时间过长,通常会导致相对较低的网络性能满意度。

10月25日,为期4天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正式开幕。早在文博会开幕之前,中国移动“4G体验及终端展示”就受到许多消费者的关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移动3G网络的性能还不够稳定,这一举措能够取得多大效果,还是让不少消费者心存顾虑、有所质疑。

据权威机构分析,目前消费者感知的“物有所值”和“网络性能”是影响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对运营商品牌忠诚度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影响消费者感知网络性能的驱动因素中,语音因素的贡献略高于网络速度和网络可靠性的贡献。提高用户对这些要素的满意度,才能对用户的忠诚度产生积极影响。

危机二:服务质量欠缺。

毋庸置疑,当前三大品牌的服务态度普遍较好,服务人员甜美的声音、细致的服务体现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然而,态度仅仅只是服务质量的一个方面,高水准的服务水平还包括更为全面而苛刻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远非热情的态度能够弥补。

从中国质量万里行投诉平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消费者在使用通信业务时,都不同程度地遇见过不知不觉增加套餐服务、网络数据定量标准不明等问题,这些都使得通信产业的服务质量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打折扣。比如中国联通推出的某上网套餐,使用者都能够随时收到流量使用的提醒短信,然而在“及时”告知消费者流量消耗的同时,明晰数据流量统计的标准依据却从来没有划入其服务应尽的义务范围之内,一些数据使用了、消耗了,却是用得不明不白,没有说法;而中国电信收取资费不合理的问题,也早已饱受诟病。

调查显示,排名第三的影响消费者认可程度的因素是“持续沟通”,指的是运营商不断通过市场宣传、用户直接沟通、积极响应客户疑问等方式,与用户保持沟通和联络。沟通对提高用户的认知度至关重要,用户必须真正了解、真正体会到网络性能等因素确实已经改善后才会满意,也才会提升忠诚度。

危机三:霸王条款难以消除。

无论商家如何自我定位,但消费者缺乏话语权、没有被充分重视始终是多数消费者共同的感受,特别是一些霸王条款的执行,更是让消费者难以接受,比如前段时间颇受大家关注的“上网流量月底清零”事项,就引起了网友的普遍热议。

此外,赠送服务到期后未经同意即延续服务并扣费,或擅自开通收费服务项目;对预付费手机号码的话费设置有效期,涉嫌强制消费;余额不退等条款,也没有考虑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近些年,网友对移动、联通、电信等的调侃始终不断,这些不满的心态不断累积,必将会成为通信产业发展的一大隐忧。

通信行业路在何方?

通信行业要想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就必须要正视消费者的地位,否则,再先进的技术、再科学的管理,也不可能换来用户良好的口碑,而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在诸多的“不理解、不认可”中艰难行进。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包括石油天然气、电力、通信在内的基础产业将要掀起新一轮的改革。而关于电信业改革,内部人士提出,将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现电信、互联网、广电主体业务相互开放和相互进入;对电信企业再次重组,形成多家竞争实力相当的电信运营商。从中可以看出,“形成多家竞争实力相当的电信运营商”是其中的关键,至于如何形成,拆分重组无疑是主要手段,历次电信重组无不是遵循这一思路进行。

上述建议在国内的电信行业中掀起了关于“第五次电信重组”的讨论高潮,尽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对于重组的说法均不予置评,但业界普遍猜想,如果电信行业要进行新一轮重组,那么中国移动面临拆分的可能性最高。

其实,不管通信行业是否重组,对于使用者的影响甚微。消费者的要求无非是能够享受到和广告宣传相符合的服务待遇,而不是看到让人眼花缭乱却不合实际的业务套餐;能够随时随地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资费消耗,而不是运营商说是多少就是多少;能够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应付无聊的广告、删除垃圾的信息,个人信息能够受到良好的保护,而不是总处在被泄露的担心之中,等等。

总而言之,消费者希望的就是在运行商面前有平等的地位,诉求能够真正被重视。

垄断并不代表永恒的兴旺。曾几何时,手机行业的龙头老大诺基亚也是在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中逐步沦落到二流地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会借鉴,才能在发展中走得更好。

面对垄断消费者如何维权?

垄断本来就是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博弈,能改变博弈力量对比的一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约束,二是消费者以及小企业本身的维权意识。

从现实层面来看,“抱团诉讼”或许可取。

针对消费者以及中小企业个体力量过于弱小,且诉讼量大、成本高的问题,专家认为,面对垄断,消费者组织或团体应抱团进行公益诉讼或共同诉讼,使企业为自己的垄断行为付出代价。让垄断既面临行政处罚,也面临民事赔偿。

从理想层面,还是要致力于推动破除市场垄断。

“解铃还须系铃人”。反垄断法实施,除了要出台细则逐步明确各个执法机关之间的权责分工,让民众和小企业投诉有章可循之外,更重要的是破除反垄断法执行中的行政障碍,同时拓宽消费者的维权渠道。而在这一方面,美国法律在确认一个企业是否从事垄断时,从分析其构成要件时就加入了“对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损害”一条。如造成对消费者选择权的限制,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大幅度下降等,这就是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判定依据。

最根本的,消费者还是要有维权意识。

其实在中国很多事情都存在这样的“纠结”,要么法律存在,途径存在,但是普通民众没有维权的行为或意识;要么是法律存在,但是细则不明确,维权存在现实困难;再者是法律缺位,维权没有合法依据。

具体到电信联通这样的垄断老大难问题,其实是第二种,维权路径有难度,但是无论国家层面还是舆论上都支持反垄断。

维权意识 篇7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完善,过去的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调配、统一购销的国有统配煤矿已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体系内,正经受着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考验。企业已经由过去的重生产向重经营、重转型、重科学发展转变,作为企业党政最直接的助手和职工群众中最具影响力的煤炭企业工会干部,如何扮好角色,在为企业各项中心工作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当好企业遵法守法规范经营和合理为职工“维权”的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工会干部必须懂法、知法、用法,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在此,笔者围绕煤炭企业工会干部的知法、用法水平怎样才能迅速提高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新形势下,要求煤炭企业工会干部与时俱进地增强法律意识

1.1 新法律的不断制定和颁布的客观需要

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4年,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立法方面,除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三百余个法律,通过了二百余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一千余个行政法规。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与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进程,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对保障和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新法律的制定更是如雨后春笋,应用的范围包罗万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工会干部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增强法律意识,将很难适应新的形势和工作任务的要求。

1.2 企业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已经成为一支独立作战部队,并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企业工会干部如果不站在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切实担当起企业领导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助手和参谋,将是一种失职,也必将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特别是国有统配煤矿,过去自视为“煤老大”,产品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导致煤炭企业的工会干部大多数时间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而工作,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法律法规的时间非常少,出现煤炭企业工会干部法律意识淡薄,不会合理的运用法律武器为职工维权现象。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在国家和企业发展迅速、煤炭市场形势严峻、职工群众要求不断提高的现阶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企业工会的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则是不容辩驳的铁的事实。因此,煤炭企业工会干部只有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准确地对各种事情作出反应和判断,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避免工作失误。从而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好务。

1.3 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新变化的现实需要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的完善及覆盖程度、法律制度等法律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要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要遵守国内的法律,也必须遵守国外市场所在地的法律法规,企业面临的市场及法律环境更加复杂。这些变化,要求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要符合法律规范,否则只会四处碰壁,寸步难行。煤炭企业的性质,过去一直“傻、大、黑、粗”,只知道多挖快采,一味追求产量,而现在受到环保的制约、市场的制约,不得不在市场经营上下功夫,职工的个人维权意识这几年更是提高的非常快,群体和个人上访事件很多,这就要求煤炭企业的工会干部必须具备极强的法律意识。

1.4 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煤炭企业的关停并转政策的落实,煤炭企业要生产、要发展,就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就必须依法运作,实现从行政命令向产权控制的转变;领导意志向科学决策的转变;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有形资产经营向无形资产经营的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直接参与企业改革与发展全过程的企业工会干部要深入研究和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在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党政发挥不了的独特作用。

1.5 企业协调各种关系的内在需要

煤炭企业的特点是用人多、占地广,涉及面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民事、商事、行政、劳动等多种法律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法律问题,都可能对煤炭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产生综合性的不良影响。企业工会如果事前在协调地企关系、部门关系、干群关系、扶贫帮困等方面把好脉、服好务,其损失将会大大降低。

2 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质是企业工会干部依法服务的新内涵

新时期,企业工会干部是辅佐企业党政,为职工办事的办事人员,处于综合地位,起着综合、协调、服务的作用,尤其是市场经济下的今天,它又是企业依法经营,职工维权的参谋,同时以职工代表巡视的方式还对下面落实企业决策、决定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因此,从企业工会干部所处的地位、所负的职责、所应有的特点及所起的职能作用上看,与其他部门的岗位和人员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正是这种特殊的定位和作用,要求企业工会干部在服务中必须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做到依法办事。

2.1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够较好地履行参与辅助企业决策的职能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企业工会干部只有具备法律意识,才能对企业决策是否符合法律程序、法律规范进行核实,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从晋城煤业集团来说,目前提出的建设“国际一流晋煤特色综合能源企业集团”目标,在实施过程重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公司制度、知识产权乃至证券方面的法律规定,特别是企业在做出合资、合作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时,都需要通过职代会通过,更需要企业工会干部熟悉这方面的有关规定,为领导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2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够不断提高收集整理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准确率

工会干部只有具备法制意识和法律常识,才能分清其是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还是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对政策法规的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做出正确判断,明确所收集的政策法规是强制性的还是指导性的,从而有重点地提供给职工群众,并使办事人员在工作中正确地用其指导工作。

2.3 具有较强的法律知识,组织召开职代会、会代会和撰写相关材料就不易偏颇

在企业工会,组织职代会、会代会、尤其是撰写各类上报材料等是企业工会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最能体现企业工会干部基本功底的一个侧面。企业工会干部只有具备了较全面的法律知识,才能在职代会讨论各项议案和制定本企业的规章制度时,避免各项议案和规章制度的内容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公文、材料的法律法规、政策性都很强。因此,工会人员要全面熟悉和懂得国家关于企业改革的各项法规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法律意识、政策观念。

2.4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够较好地规避调查研究中常见的一叶障目、有失全面的现象

工会办事人员只有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才能从政策、法律的高度分析问题的实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在调研企业所属单位出现的问题时,如果具备法律常识,就能够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分析事件的严重程度,确定是触犯刑律,还是治安案件,或是一般地违反矿规矿纪,并就此向领导提出处理建议,并就今后如何完善相关制度,防范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提出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意见。

2.5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处理来信和来访时就能够较好地从容应对复杂的纠纷和事件

企业工会信访干部只有具备法律意识,才能够在处理职工群众来信来访时,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所反映事情的性质,区分是刑事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劳动争议,还是违纪行为、一般的争议,从而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对于触犯刑律的事件,通过司法部门解决;对经济、民事纠纷、劳动争议,能通过内部调解解决的,就由专门的调解机构去解决,无法调节的,提请法院判决;对内部违纪行为,由本单位的纪检部门或劳动部门处理,一般的争议,可由工会信访办公室协调解决。

3 开拓增强企业工会干部法律意识新途径的探索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对企业工会干部法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企业,需要工会干部的面扩大了,对各项业务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了。

3.1 对工会干部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已成为共识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工会干部培训成为工会工作的必须,必须广泛开展工会各项专业知识培训,其中法律内容应当占有相当比例。从事工会工作者只有凭法律法规培训合格证书后方可就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管理系统、企业界等对工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充分说明,开展工会专职干部职业培训和资格考试,尤其是工会干部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是能为职工真正维权的必然结果。

3.2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是增强企业工会干部法律意识的前提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法律处在具决定意义的中心地位。要促进企业工会干部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就必须对影响法治观念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积极的改造和重塑。

首先,培养企业工会干部自己和在职工群众中灌输守法意识。日本法学家川岛武宜认为,守法精神的形成关键在人的守法愿望和动机,而这种愿望和动机又缘于人们对法的信仰。他认为,这种动机基础是人格因素的一个部分,绝不等于说他是天生就有的。因此,如果没有灌输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便得不到产生,而这种灌输如果没有社会的人们的期待和要求,这种动机基础的价值观也不可能得到实现。树立守法观念不仅是实现增强法律意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学法、用法依法维护企业利益和职工权益的起码要求。

其次,正确的法律教育至关重要。守法精神是通过教育和灌输形成的。但仅有法律的普及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通过正确的法律教育树立起企业工会干部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这种守法的精神才能真正确立。因此,在职工群众中普法工作的关键不能囿于让人们知法,更重要地是在于培养职工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并用这种观念规范和制约各级行政行为,促其依法办事。

其三,要工会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法律要真正深入人心,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使法律成为企业的期待。这就必须使法律真正成为规范企业权利义务的有力工具。即当企业的权利受到损害时,法律能够及时进行补救。因此,要培养法律至上的观念,最关键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在企业中,只有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崇,守法意识才会根深蒂固。这种守法意识不仅是针对普通职工的,更是针对领导者,包括企业工会干部的,确保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做到:一不越位,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决不可揽在手里;二不缺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管住、管好、管而有信、一管到底;三不错位,决不能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要忠于职守;四不扰基层,开展工作过程公开、透明、诚信、高效,简便办事手续。只有这样,法律至上的法治观念才会在企业形成,并反过来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依照市场规则经营,从而实现发展。

3.3 增强企业工会干部法律意识的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企业在实现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任务日趋繁重,一些新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做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规定,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越来越多,全面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培养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工会干部的法律意识任重道远。

首先,要选准学习内容。实际上,企业平时在经营中遇到的、或者是发生在同行身上的案例就是增加法律知识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相关文件中所反映出来的案例及法律知识,集中了社会的意愿,是精英化的对国家和社会法制建设的认识,它们的精髓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知法、学法、懂法、守法、执法的思想基础。因此,煤炭企业工会干部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基本法律知识,有重点地普及有关企业法律知识。既要学习相关自身《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公司法》、《工业企业法》、《劳动法》、《煤炭法》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还要学习《刑法》、《宪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和《经济合同法》,以及《国家赔偿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还要坚持不断的学习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另外,还要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纳入工会干部业务学习的范畴,并作为提高知识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花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会组织的“素质工程”。

其次,要制订学习计划,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法律法规的培训计划和措施,按计划运作,不做表面文章。负责学习的各级工会组织部可制订出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表,按表推进;我国的法律已形成了以宪法为母法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可组织力量,根据企业实际和工会自身的特点和认知及接受能力,编写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实际的法律法规教材,使企业工会干部接受法制教育系统化、持续化、深入化。

其三,要选准载体,多渠道学习。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不断改革学习法律知识的组织形式。大力倡导研究型工作方式,努力把学习法律知识与工会本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际工作运用法律条文的考评因素,激发大家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坚持面授教育为主、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为辅的教育方法。利用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巧妙的将有关法律知识渗透之中,可根据工会的工作特点采取将必知的法律知识编写在台历上、笔记本上等形式,让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观念,达到学习的目的。

其四,扩大实际工作中学法视野,积极与社会接轨。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自学、内部培训外还需要社会政法、企业综治等部门的配合,加强企业工会专兼职干部的法制教育,同时应把企业内部的法律培训课和开展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要适当的安排一些社会活动,比如组织法制专题讲座、以案讲法,组织《工会法》等法律知识竞赛,或者组织活动,让他们不仅仅用头脑记忆法律,更要用眼睛去看法律,用耳朵听法律,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提高依法办事观念。

总之,企业工会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从现在抓起,从工会骨干抓起,从基础抓起,相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一定会取得较大的进步,企业工会组织依法发展、依法维权的水平和能力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已经由过去的重生产向重经营、重转型、重科学发展转变,如何扮好角色,遵法守法规范经营和合理为职工“维权”的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围绕煤炭企业工会干部的知法、用法水平怎样才能迅速提高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维权意识 篇8

近年来,人们逐渐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一个正崭露头角的阶层———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对于两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各种研究给出了一些对比数据,例如,全国总工会2010年《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指出,“据一项调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中因为怕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仅是传统农民工的一半;采取投诉行为时,以集体投诉方式进行的(几个人一起去投诉),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传统农民工17.6个百分点。”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这高出的几个百分点或十几个百分点就直接判断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与第一代农民工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判断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明显比第一代农民工强烈。这是因为,一次问卷调查会受到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干扰,即使两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是一样的,他们的回答也会有所差别。这一点可以从同一代农民工有的选择了“向有关部门投诉”(或“集体投诉”)而有的则没有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或“集体投诉”)的差别上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两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研究,如果只是给出简单的百分比对比而不作更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就稍显肤浅,甚至难以服众。

那么,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是否明显强于第一代农民工?对此,笔者选择了江西易富服饰有限公司(宁都海澜之家生产基地)的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对两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进行定量研究。

江西易富服饰有限公司坐落于宁都县工业园,是宁都县工业园中一家规模较大,运营较成熟的私企服装加工公司。公司现有员工521名,共有五个生产车间。笔者采用的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附后文),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的调查数量都是30人,两代农民工的调查对象的结构是一样的,调查对象的选择取决于性别和工种两个因素,男女比例一样,分别为15人。其中,男车工7人,女车工8人;男手工8人,女手工7人。因为车工和手工的数量占全厂员工的80%左右,所以本问卷只选择了车工和手工作为调查对象。问卷的设计立足于把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具体化为如下六个问题:

1.您对自己的工资满意吗?

2.您对自己的上班时长满意吗?

3.您对自己的放假天数满意吗?

4.您了解劳动合同法吗?

5.当您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您会选择怎么办?

6.您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

以上六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设置了四个选项,其中两个肯定选项(如“满意”和“非常满意”)和两个否定选项(如“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第1~5个问题是分问题,第6个问题是关于农民工对自己工作满意与否的总问题。所以,在分析第1~5个问题之后,第六个问题的结果会更具说明性。

该公司车工的工资是2 000~2 500元每月,手工是1 500~2 000元每月,工资由工种和工作量决定,和性别、年龄等因素都没有关系。该公司常年业务量都较大,所以员工经常处于加班中,一般情况下最少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十一二个小时的上班时间是常态。他们一个月放2天假,具体放假日期并不固定,由公司临时决定,节假日不增加放假时间。

针对第一个问题“你对自己的工资满意吗”,第二代农民工回答“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以下把“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合并为“不满意”,把“满意”和“非常满意”合并为“满意”)的为19人,比第一代农民工高了73个百分点。同样,我们并不能因为这高出的73个百分点就轻易判断两代农民工对待工资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尽管个体存在差异)。除了前面说到调查问卷会受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干扰外,还有本次调查问卷样本数量过小的缘故。

要判断两代农民工对待工资的满意度有无明显差别,必须尽量排除偶然性的判断波动。在数学上,我们要进行的是这样一个假设检验。原假设是两代农民工对待工资的满意度是无差异的,即他们选择“不满意”的理论比例是相同的,尽管实际上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对立假设就是两代农民工对待工资的满意度是有差异的。检验的方法是,考察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况下,即在两代农民工选择“不满意”的理论比例是相同的情况下,其实际比例为调查统计结果中的数据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这个可能性很小,通常定为0.05,称为显著性水平。我们就拒绝原假设,认为对立假设是成立的,即两代农民工对待工作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可能性超过了显著性水平,我们就不拒绝原假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两代农民工对待工作的满意度是无差异的。其结论只是目前的数据尚不足以支持对立假设而已。也就是说,我们采用的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办法,通过否定原假设来肯定对立假设。而如果我们不能否定原假设,则我们虽然不能肯定对立假设,但也不能肯定原假设,除非我们能够否定对立假设。

于是,这个现实问题可以转化为检验两代农民工选择“不满意”的比率是否相等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这是两个总体比率是否相等的假设检验问题。由于Excel功能的局限,为了避免套用复杂的公式来计算,我们需要将这个现实问题转化成另一个数学问题。

如果我们把选择“满意”或“不满意”作为一个变量,称为选择变量,把所属两代农民工作为另一个变量,称为所属变量,则两代农民工选择“不满意”的比例是相等的,就意味着选择变量与所属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即一个农民工在某个变量上的不同取值,并不能决定他在另一个变量上的取值会存在着某些不同。例如,一个农民工是第一代农民工,还是属于第二代农民工,并不会使得他在选择“不满意”与否的可能性(等于比例)上有所不同。

因此,这里的现实问题转换成检验选择变量与所属变量的独立性检验问题。检验选择变量与所属变量的独立性,是通过比较在独立性成立的前提下的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的差别来完成的。而比较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差别的工具在Excel中是CHITEST函数。

整理调查问卷,两代农民工对于“您对自己的工资满意吗”这个问题的实际频数如下:

接下来我们计算理论频数,即两代农民工选择“满意”和“不满意”的理论频数。其计算方法是,用某个选择变量的相应合计乘以某个所属变量的相应合计再除以总合计数,即得该选择变量与所属变量所对应的理论频数。例如,第一代农民工选择“满意”者的理论频数,等于第一代农民工的合计(30)乘以“满意”的合计(30)再除以总合计数(60),即15。再如,第二代农民工选择“不满意”者的理论频数,等于第二代农民工的合计(30)乘以“不满意”的合计(30)再除以总合计数(60),即15。以此类推,得到理论频数如下:

最后,在Excel中调用CHITEST函数,在空白单元格处输入

即得p-值为0.039。其中,在B2:C3单元格中存放的是实际频数(不含合计);而在B7:C8单元格中存放的是相对应的理论频数(也不含合计)。

由于CHITEST函数计算出来的p-值小于0.05,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即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比第一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明显强烈。

类似地,针对第二个问题“您对自己的上班时长满意吗”,现将其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整理如下:

计算其p-值为0.004,p-值小于0.05,因此,两代农民工对待上班时长的满意度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在对待上班时长上,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比第一代农民工明显强烈。

用同样方法,第三个问题“您对自己的放假天数满意吗”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如下:

计算其p-值为0.196,p-值大于0.05,因此,我们不能判断两代农民工对待自己的放假天数满意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在这个问题上,第二代农民工回答“不满意”的比例比第一代农民工高出了近42个百分点。

第四个问题“您了解劳动合同法吗”(把“听说过,但不了解”和“没听说过”合并为“妥协”,把“非常了解和了解,但对具体内容不清楚”合并为“反抗”)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如下:

计算其p-值为0.0003,p-值小于0.05,因此,两代农民工在对劳动合同法的了解上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在对劳动合同法的了解上,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比第一代农民工明显强烈。

第五个问题“当您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您会选择怎么办”(把“基于岗位压力暂时忍让”和“跟老板协商”合并为“妥协”,把“采取法律手段”和“采取极端手段”合并为“反抗”)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如下:

计算其p-值为0.035,p-值小于0.05,因此,两代农民工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比第一代农民工明显强烈。

第六个问题“您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的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如下:

计算其p-值为0.038,p-值小于0.05,因此,两代农民工在对工作的满意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在对工作是否满意这个问题上,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比第一代农民工明显强烈。这一总问题的结论也吻合前面分问题(除第三个问题不吻合外)的结论。

在该问卷设计的六个问题中,五个问题的结果都表明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比第一代农民工明显强烈,因此,我们就有较充足的理由认为,与第一代农民工在权益受到侵犯时普遍选择沉默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选择发出自己的声音,这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劳动者的希望。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第二代农民工正在逐渐地实现无产阶级化,这伴随而来的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而工人阶级将由他们自己的斗争实现自身使命,而这也符合世界劳工史的经验。世界劳工史告诉我们,工人阶级的形成和成熟往往发生在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第一代农民工后代的反抗和斗争意识将要远远超过第一代农民工。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劳动者的解放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是更有希望的一代农民工。

摘要:在劳资博弈中,劳动者的维权意识无疑对劳动者的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影响。在以江西易富服饰有限公司(宁都海澜之家生产基地)为中心展开的对两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对比研究表明:两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第二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比第一代农民工明显强烈。由此可知,就劳动者的解放而言,第二代农民工是更有希望的一代农民工。

维权意识 篇9

关键词:农民;环境维权;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07-1

随着兰溪经济发展,兰溪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点污染与面污染共存, 各种新旧污染相互叠加。一些农村里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各类疾病明显上升, 还有一些农村因环境污染,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更有部分绝收。同时, 兰溪市区的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农村成为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农民的环境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1 农民对当地生活环境态度的分析与思考

1.1 农民对当地生活环境态度的分析

通过在兰溪各农村的实地走访,我们发现有34.06%农民认为现在的生活环境和过去差不多,有36.23%的农民认为现在的生活环境明显不如以前,有28.26%的人认为比以往有所改善。此外,为数较多的农民认为垃圾污染、水质污染对生活影响较大。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仍存在一小部分农民不关注生活环境的变化,环境责任意识缺失。

1.2 农民维权的现状调研

通过统计,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有35.82%农民选择通过向有关部门投诉来进行环境维权,各有约25%的人偏向通过与厂方交流或者媒体曝光等方式进行维权,另有13.47%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也有极少部分人称会通过暴力途径反抗厂家。

1.3 农民环境维权意识养成的调研

整体上说,兰溪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积极正确的,以当地特色工业为例,有将近80%的农民认为,在不影响生活环境的前提下,支持特色工业的发展。在对农民维权自觉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5%以上的农民会自觉维权,但仍有少部分人对此持消极态度。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获得环境维权知识教育的方式不同。

1.4 农民对环境维权的期望

农民环境维权的愿望比较迫切,但仍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近一半的农民依赖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他们认为加强对村委会的管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可以使农民维权更加便利;此外,村民希望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和资金的支持。

2 针对兰溪农民环境维权现状反映的问题分析

2.1 兰溪农村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兰溪经济发展,兰溪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新旧污染相互叠加[1]。由于兰溪企业生产技术不成熟、规模小、分布散,没有相应的防止污染设施的配套,导致一家企业污染一个村的现象发生。

2.2 兰溪农民环境维权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兰溪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落后于兰溪城市居民,兰溪农民维权意识普遍较差。另外,社会转型期使农村社会基础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农村大量“精英”外流,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状况不稳定,造成农村环境改善能力、环境维权能力以及维权意愿的下降[2]。这些均导致了兰溪农民环境维权意识缺乏,阻碍了兰溪农民进行环境维权。

3 针对兰溪农民环境维权现状的一些建议

3.1 加强农民环境维权教育,提高农民环境维权意识

加强农民环境维权教育,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或志愿者发放宣传手册或进行实地讲解;也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宣传教育。

3.2 健全农村环境维权的法律援助体系,加强相应法律法规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参与农村环境维权的支援工作,就农民面临的环境侵权问题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与建议,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透明度,为有关人员建言献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对于任何破坏当地环境的行为,应根据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4 总结

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兰溪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兰溪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恶性肿瘤、重金属中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一些地方呈异常高发态势。据兰溪相关医院统计,近几年来,兰溪多个行政村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明显增多。从“生态村”到“癌症村”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环境维权事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兰溪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和参与度有待提高,农民在环境维权方面仍存在不少阻碍。如果能做到政府作主导,企业多治理,农民做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改进农村环境建设体系,提高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那么兰溪农民对于环境维权的态度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一个政府处理难,企业治理难,农民投诉难的问题就将被定格在历史的相册当中。

参考文献

[1] (日)宫本宪一(著),周富祥(译).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87:12.

[2] 汪劲,王明远.中国的环境法治[M].高鸿钧:清华法治论衡(第6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2.

作者简介:曹孝强(1991-),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09级学生;朱文斌(1992-),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科学教育专业2010级学生;陆汝焕(1991-),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专业2010级学生。

上一篇:最美丽的右手下一篇:类三角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