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筑物防雷设计

2024-05-19

仿古建筑物防雷设计(精选十篇)

仿古建筑物防雷设计 篇1

为努力建设文化大县和在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县中舞好传统文化的龙头, 浦北县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建设浦北县城文昌塔。整个项目由某古建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 然而他们并非专业防雷设计单位, 对防雷接地设计较为随意, 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差, 因此, 我公司针对项目仿古建筑物的特点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勘察, 有针对性地对浦北县城文昌塔仿古建筑物进行了雷电防护设计并对工程进行了实施。

浦北县文昌塔仿古建筑物为观光塔, 是全国的第五座文昌塔, 但其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文昌塔。塔共9层, 结构高度为48.88m, 结构体系为混凝土框架结构。与现代建筑物相比, 仿古建筑物外形结构复杂, 防雷装置安装不容易。

1 文昌塔仿古建筑物防雷类别的确定

根据规范“古建筑的防雷, 根据其文物价值与雷害后果分为三类:第一类: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古建筑。第二类: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的古建筑;第三类:其它古建筑”及“古建筑防雷装置的选择与构造要求, 对一类古建筑, 应专门研究;对二类古建筑, 应按第一类民用建筑考虑;对三类古建筑, 应按第二类民用建筑考虑”, 浦北县文昌塔仿古建筑物为三类古建筑物, 其防雷等级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考虑。

2 文昌塔仿古建筑物防雷措施

目前古 (仿古) 建筑物设计主要采用的技术标准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 (2000) 及《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在进行防雷设计时应该根据建筑物所处环境, 气象地理条件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防雷设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既包括建筑物本身, 又包括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及人员, 以及建筑物周围的环境及树木。其防护效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安全, 如处理不当, 很可能造成火灾, 甚至人生安全。针对文昌塔的防雷要求, 我们分别从现代防雷技术的三个方面外部防雷保护、内部防雷保护和LEMP防护进行设计和施工。

2.1 外部防雷保护

外部防雷主要是指防护建筑物及室外设施免受直击雷的危害所采用的外部防雷装置, 主要有接闪器, 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由接闪器接闪雷电通过引下线引流到接地装置, 并能过接地装置将雷电流散流到大地中去。

2.1.1 避雷针、避雷带的装设

由于文昌塔有她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建筑美学, 所以在屋顶的避雷针及各层的避雷带必须与文昌塔浑然一体。

避雷针:利用塔顶的金属宝顶 (金属层厚度大于4mm) 作为避雷针, 安装在文昌塔的塔顶、金属宝顶底座采用Ф12热镀锌圆钢与3根引下线柱结构钢筋可靠焊接作为接闪器泄流通道。

避雷带:在文昌塔的塔顶, 采取Ф12热镀锌圆钢沿琉璃瓦轮廓弯曲敷设, 形成环形避雷带。避雷带, 支撑卡明设 (各支架采取防水措施, 孔内空隙用高标水泥浆填实到孔口, 在孔口封灌防水胶) ;避雷带必须与3根引下线柱结构钢筋焊接;

2.1.2 引下线的装设

引下线是雷电流的通路, 根据分流原理, 引下线数量越多, 每根引下线所通过的雷电流就越小, 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雷电反击及二次雷电的危害, 因此应尽可能多的设置引下线。对于二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不大于18m的要求, 塔半径为8m, 应该设置3根避雷针引下线, 引下线沿塔均匀布置;利用塔楼外侧3大结构柱内的2根Ф16mm以上规格主钢筋作为雷电泄流引下线, 通长焊接, 并在各层平台上用Ф12mm的热镀锌圆钢从2根Ф16mm柱主筋焊出预留点, 供各层避雷带接地用, 同时在一层外侧的引下线在距地500mm处预留测试板或盒。

2.1.3 接地体的布置

根据浦北县文昌塔《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文昌塔所建场地自上而下主要由平均厚度0.48m的素填土, 主要成份粘性土和较多砾砂颗粒;平均厚度13.92m的砂质粘性土, 主要成份粘性土和含较多石英粗砾砂颗粒;平均厚度7.12m强风化花岗岩组成;采用文纳四极法测出视土壤电阻率高达2 500Ω·m, 土壤电阻率较高。而某古建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实测不满足要求时, 增设人工接地极”。这一设计对于技术经济来说十分不合理。众所周知,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主要由接地体的几何尺寸和土壤电阻率确定, 对降低文昌塔的接地电阻, 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建筑物自然接地体, 将混泥土基础钢筋通长焊接并采用40×4热镀锌扁钢引出四个点与人工接地体连接, 这在技术上是容易实现的, 而且节约钢材;

2) 深井接地措施, 在水平接地体四周增设垂直接地极是降低接地电阻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在水平地网四周增设4口30m的深井接地极, 作为降低电阻值的主要措施;

3) 施放接地降阻剂, 根据计算垂直接地体接地电阻的公式知道, 当使用降阻剂后, 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直径, 从而使接地电阻减小, 达到降低接地电阻的目的。R接地电阻, 为土壤电阻率, L为接地体长度, r为接地体等效半径。

2.1.4 侧击雷与球雷的防护

古建筑物防侧击雷, 要根据所在地地理位置来决定。对于周围空旷, 或建在山区的古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确实需要的可以每隔6m沿建筑物四周设置圈式防雷均压带, 并使均压带和建筑物四周的所有金属物均与防雷接地可靠连接。防球雷的最好措施是安装金属屏蔽网并可靠接地, 最低要求是把建筑物的所有门窗都装上玻璃, 使其没有孔洞, 以防球雷沿孔洞钻进室内。此外, 还应注意附近高大树木引来的球雷, 要考虑树木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文昌塔建立在文昌公园的至高点, 塔高9层, 结构高度为48.88m, 属于独立的仿古高塔, 塔身的上部应有防侧击的措施。除顶层装避雷带外, 为防侧击雷在各层檐安装避雷带。如图2所示, 采取Ф12热镀锌圆钢沿各层琉璃瓦轮廓弯曲敷设, 在塔楼各层屋面形成环形避雷带, 避雷带, 支卡明设 (各支架采取防水措施, 孔内空隙用高标水泥浆填实到孔口, 在孔口封灌防水胶) ;在不同标高将防侧击雷的避雷带与从结构钢筋焊接引出的Ф12热镀锌圆钢焊接。文昌塔四周5m内无高大树木。不存在雷击树木对文昌塔的反击问题。

2.2 内部防雷措施

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感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 它包括等电位连接、屏蔽、加装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针对文昌塔主要如下措施:

1) 等电位联结:在电源进线配电室处间设置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MEB。将设备机壳、电源PE线、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线、较大的金属物以及从LPZOA区进入LPZO1区的各类金属管就近连接到端子或等电位连接线上, 楼梯金属扶手、等电位连接端子采用-40×4镀锌扁钢与防雷接地装置连接;

2) 屏蔽:对进入文昌塔的电源线、信号线等穿钢管直接埋地引入, 其埋地长度不应小于15m。在低压电源架空电缆埋地前, 应安装符合Ⅰ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信号线在室内进入设备端安装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

3) 防接触电压危害:每条引下线, 在地面以上1.8米加装绝缘套管, 以防止接触电压对人员的伤害;

4) 防跨步电压:在地面下, 围绕建筑物四周做闭合环形接地体, 在该接地体包围的地面上电位基本均衡, 防止了雷电流入地后产生的跨步电压对人员的伤害。引下线与接地体间的接地引线、接地体的敷设, 要符合GB50057-94第4.3.5条的规定。

3 检测

为更好的做好防雷安全保护工作, 应建立定期技术检测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实施避雷设施跟踪技术检测, 每年至少检修一次, 以防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破坏。

4 结论

现代防雷技术强调的是全方位防护, 综合治理、层层设防, 把防雷看作一个系统工程。文物古建筑是国家重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具有不可复原性, 古建筑的防雷安全工作并非小事。因此, 避雷设施建设应是文物保护基本建设的项目。全社会都应当增强古建筑雷电灾害忧患意识, 切实做好古文物建筑的防雷安全保护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对浦北县文昌塔仿古建筑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实践, 主要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古 (仿古) 建筑防雷设计中的方法, 古建筑防雷难度比较大, 根据古 (仿古) 建筑的特殊性, 实施应该有针对性的防雷设计方法、措施;针对不同的古 (仿古) 建筑应因地制宜, 将古 (仿古) 建筑防雷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基本建设和维修项目中。

关键词:古 (仿古) 建筑,雷电防护,防雷设计

参考文献

[1]纪天斌主编.故宫消防.紫禁城出版社, 2005.

[2]古旧建筑防雷设计与施工技术方法.

[3]石拥军, 等.古建筑物防雷略论, 2004.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2000版) .

[5]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

仿古建筑物防雷设计 篇2

摘要:从南方医科大学项目设计实践中,对中国古建筑的感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指导性作用和发扬光大的社会条件,当代建筑师有责任超越前人,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建筑文化。以配合中国崛起中的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之路。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

仿古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文化崛起

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富含有很深底蕴的宝藏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国建筑文化具有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遗产极为丰富。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老一辈建筑师对在当今中国建筑创作中如果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丰硕的成果,推动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在南方医科大学方案和施工图的设计实践中感到,中国古典式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论对我在此项目设计过程中有很大的启发。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的哲学思路对建筑设计实践中的指导性意义。采用中西多种建筑文化的嫁接和创新,形成中国建筑文化新的高层次的发展和全球的影响力,也是中国软实力对世界影响力提升的一个方面。

当今世界已经由信息化的纽带把地球串并联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地球村了,各类型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各种思潮和理论日新月异,我国建筑界创作思想空前活跃,在国际化潮流中,世界各国城市的建筑设计越来越有类似化,同质化发展态势,过多采用CAD空间参数化建模技术辅助建筑师的建筑创作,只要建筑造型新奇,异形,从来没有见过的就是好的方案,再难制作的节点和建筑细部甚至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来实现,当今建筑施工工艺的快速发展,也正好适应了这种市场的口味。我不反对建筑创作中采用仿生学、参数化制造等技术手段来创作,但是建筑师和业主都是在追求国际化的城市建筑风格,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城市慢慢失去了建筑的本地地域文化特征。

在国外建筑市场中,建筑从方案到施工图到施工竣工过程中,采用工程总承包形式,建筑师的地位很高,不仅仅承担项目的前期策划和过程设计工程监理控制,还包括建筑选材料和设备采购等重要环节都是需要建筑师的签字和认可,业主对建筑师的认可和尊重。在国内很难见到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当然也和国内的建筑体制和现状条件制约有关系。国内建筑创作经常是建筑师跟着业主的喜好走,业主是投资方,话语权与建筑师相比是出于强势地位的。他喜欢解构主义、欧式、Art DECO艺术装饰风格等,那么建筑师就必须在此范畴设计,已经不是建筑师根据当地城市的文脉和地域特点来综合设计了,而是业主的某些喜好来决定设计思路。业主一般都是出国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老板们,他们收到旅游时他乡异国的美丽风景吸引,自觉不自觉地就形成自己的喜好,不知不觉中地就限制了国内建筑师在创作中的思路拓展。

在南方医科大学项目中,遇到医科大学的有关领导喜欢中式建筑风格,使得我们有幸可以采取中古式建筑设计思路来进行建筑整体的规划和单体建筑造型的设计。这也是说明了业主对整个建筑项目的造型和建筑构造可以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市场的需求,就没有这样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向,也就是说此类建筑类型的发展和光大,也就没有现实性了,没有丰富的设计实践,就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的发展。所以,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文化,还是需要一定的行政干预。国内的一些古城为了保护老城区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的延续性,进行一定的行政规划干预,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周边的城市天际线的控制;苏州的老城区建筑造型和外围区域建筑高度的限制等。

我这样说不是非要发展中国特色的民粹主义思路,而是立足于中国建筑市场的现状来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国内建筑市场有些偏颇。甚至没有太多的机会给我们年轻的有抱负的建筑师们的。所以创新中国建筑文化,只有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特别要有发展商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如果只有一方面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其实我们纵观现代都市,复古式的潮流,屡见不鲜,但是骨子里所体现,所孕育的真的是“古”,真的是中国吗?在这里我并不摒弃现代建筑思潮。

事实是我们这个曾经是最顽强地固守传统崇拜过去的建筑界现在已经变成了对历史遗产最为漠然的。或可称为群体。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地向着国际标准靠拢,而这个国际标准基本上就是美国的标准,什么ISO贯标什么的等等。这个转变是否过于迅速或过于轻松了呢?我们整个建筑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生活习惯热情地皈依了西方,皈依了美国,归依了一切国际标准,却又皈依得不纯粹不彻底。一眼望去,从外观到内里,我们这个曾是世界上最具风格的国度,现在泯于普通平庸半通不通的西方化之中的“中国古建筑”,这样缺少个性,这样缺少特点,更具体的是没了原有的个性,没了原有的特点,这至少是美学上的一种损失,是建筑和谐的一个失调。

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并不会防碍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拥有,过去的世界再蔓延,也不会覆盖这个视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我们同样会为险峻天成,建造坚固雄伟,气势磅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为造型简洁,古朴庄重,气势雄伟,作为我国楼阁式砖塔的典型的大雁塔,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的应县木塔的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旋律让人如醉如痴。

位于东方的中国人生来就善于对事物的深层解读,并作直觉顿悟式的理解,善于欣赏那种三维的,具有永恒而简明风格的美。而我们这些蛰居现代文明的人做了什么呢?又对我们的文明做过什么呢?

中国的建筑师们,按照我们具有这个古老文明的传承去创作吧!试着多了解我们的祖宗,了解传统文化,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个更适合你的世界,一个值得我们去珍惜的载体——中国式建筑。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宫室壮丽,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综合上述,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在音乐界,已经有人用我国古乐器加上现代打击乐器和其他技术手段融合而创作出来很好听的,我感觉已经达到世界水准级别的音乐,但是就这样的水平也仅仅是恢复到古代的《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人就已经达到世界巅峰之作的水准,中国要引领世界不能只是在经济上的。一个崛起的中国,也不只是追求经济实力的中国,更是一种追求卓越文化与软实力的国家。我们建筑师们肩负着我国建筑文化崛起的重任,需要埋头苦干,并还要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后的巧干,充分发挥当代建筑师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把中国建筑文化弘扬到全世界!

【参考文献】

1.《诗·小雅·斯干》朱熹集传,2.《中国崛起与中国文化影响力》作者:傅梦孜,《领导之友》,石家庄:中共河北省委党校,2012年09期

3.《继承发扬 探索前进-对建筑创作中继承发扬建筑文化民族传统的点认识》作者:张锦秋,《建筑学报》,北京:中国建筑学会,1986.2

仿古建筑文化内涵浅析 篇3

关键词:仿古建筑历史时代人文生态

中图分类号:J519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为避免给人造成“千城一面”的印象,许多城市有意识地既修复了一批古建筑,也开发了一批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让人感受中国各地独特的厚重历史。这些建筑,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旅游内涵,张扬了城市的个性与气质,形成了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靓丽风景。

修缮、修复古建筑或修建仿古建筑,这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但修葺一新的大量仿古建筑,看上去总让人觉得差点什么东西。细细比较仿古建筑与饱经沧桑的古建筑之间的区别,不难发现仿古建筑普遍缺少文化内涵、艺术美感和感染力,它与古建筑“形似神不似”。文化内涵最直接的体现载体,就是在古建筑中大量存在的木雕、砖雕、诗词、楹联、匾额以及富于变化的窗花、铺地砖图案等等。如江南古典园林中常见的砖雕门楼上,大都雕刻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古代民居的屋脊上大都雕刻有蝙蝠、麒麟、太极等寓意吉祥的图案。

造成现今大量仿古建筑“苍白”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设计者静不下心来去学习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和深刻内涵,更谈不上将这种精髓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设计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传世精品;建造者也只顾着赶工,没心思去琢磨和精心打造。仿古建筑要想耐看,要想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惟有在“传承文化、体现特色”上下番功夫。

就仿古建筑而言,其设计的效果在于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从仿古建筑历史的渊源和未来的建设方向着眼,仿古建筑的设计主要包括历史、时代、人文和生态等四个方面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是传承历史的载体仿古建筑,只要不妄图以假乱真,不搞拆真建假,不搞“修旧如新”,就不宜斥之为“假古董”。摹仿无罪。颜、柳、欧、苏、蒙娜丽莎,不知被摹仿多少万遍,证明他们是真艺术。向真艺术学习,诚心诚意摹仿,摹仿就是一条通往创造的必经之道。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表现在建筑上就是诚心诚意摹仿希腊、罗马。通过摹仿,逐渐创新,有的稳步,有的激进,先后走入“现代”。摹仿,虽是个“初级阶段”,没有一个“初级阶段”,怎么达到极致?

中国建筑师在深厚的传统潜移默化之下,即使摹仿,也有精品。例如颐和园的苏州街,经过考古复建,十分成功。北京金鱼胡同的王府饭店、台湾饭店二者或多或少仿古,工拙不同,表达要与北京古城气氛协调的意愿。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带,作点仿古建筑,毕竟比较稳健。中国是钟灵毓秀之邦,早有建筑师超越了摹仿阶段,例如被盛赞为大匠之学与大匠之路的戴念慈先生。他的辽沈战役全景画馆,深见“新古典主义”功底。而且老一辈的建筑师不止一个戴先生,他们不曾把中国建筑“做绝”,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完全應该后来居上。例如,宝鸡作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以神农尝百草、凤鸣岐山等典故为印证,其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以前。所以,宝鸡的仿古建筑应该更多地继承周秦风格,体现诗经中所提及的“雅颂”遗风。

二时代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应该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在建筑空间言语的表述中,除了建筑对现实的使用功能的表达之外,还有对人类文化的整体精神的表述需求存在,建筑不仅表达了日常生活的现实使用功能,还表达着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现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取向。仿古建筑设计中有所谓“古要古到底,新要新到家”之说。“古到底”,强调在方法上应当更为深入、科学地理解和借鉴历史和传统,提倡设计中现代功能、建筑材料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哲学、美学层面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反对表面化地因袭和模仿传统形式,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新到家,则指出仿古建筑在继承历史精华的前提下,将仿古建筑与现代环境艺术,与现代建材、工艺以及现代灯光、声学、电子等技术相结合,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要建成生态园林大城市,作为折射城市内涵的仿古建筑,也应迎合这种需要,参照其它城市的成功做法,在三个方面融入现代美学,体现时代特征。

1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环境配套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成功例子,数不胜数。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以颐和园为代表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有口皆碑的佳例。它们使建筑与环境形成密不可分的“艺术整体”,相互衬托,相互辉映。笔者不久前看到的佛教名山普陀山宝陀讲寺的设计方案,其中,藏经楼仿古建筑的四周采用人工瀑布、叠泉的现代环境艺术手法,运用水上灯光艺术,建筑物四周和周边园林绿化丛中建筑物的轮廓,在灯饰的辉映下,使先人梦幻中的海市蜃楼得到了完美真实的再现。自叠泉形成水系,贯穿全寺,形成几多湖面、小溪,鱼虾在清澈的水中逍遥地游乐,水生植物在水中,顺着波浪和溪水流向自由自在地飘流。湖岸和溪流两侧不规则的自然山石,花、木、草的配植,蜿蜒的园路,贯穿于全寺,在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中,增添了几多轻松洒脱。

2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结构、设备相结合

南昌的滕王阁和武汉的黄鹤楼,都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众所周知的雷峰塔重建将成为现实。参观它的模型,得知其将运用钢结构代替传统的砖、木结构。并且还要用钢质门窗代替古典木制门窗。其内部运用自动扶梯、电梯作为垂直运输工具,室内设中央空调。此外还有消防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一批现代化装备。我认为,在建筑形式较为忠实认真地继承的同时,运用现代结构和设备,使建筑物不怕火、不怕虫,风雨不动安如山,并且还有安全的、舒适的游赏空间,这是时代的要求。

3仿古建筑应与现代灯光艺术、声学艺术、电子技术相结合

仿古建筑与灯光艺术相结合,能真正再现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使优美建筑轮廓不但在白天,同时在夜间也能展示其风采。仿古建筑中的景、物与声学、电子技术相结合,能使景、物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体现得有声有色,使游客能体会到更多的审美情趣。例如,佛像在艺术灯光的衬托下,能显现崇高、光芒四射的效果,应用了电子机械技术,能使佛像的肢体、五官启动自如,加上声学艺术效果,更能增添佛像的灵气。笔者认为,如何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照搬照抄,老一套的比例尺度,老一套的工艺技术,老一套的秦砖汉瓦,老一套的木梁木柱,那是原地踏步的消极的被动继承。积极的继承,其空间比例、尺度,应满足现代的需要;其建筑结构,应满足游客使用的安全和舒适;其空间环境内容,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只有与现代环境艺术、现代结构设备、现代声光技术结合的规划和设计,才能使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进步,在进步中表现时代的特征。

三人文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是文化继承和交流的平台文物或古建筑的修复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的融合交流和综合创新,鹳雀楼的彩绘修复工作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仿古建筑要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它的设计建造也必须同真实文物或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保持同等的标准。

鹳雀楼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故址在永济市蒲州城郊黄河岸。该楼始建于北周,历唐经宋,因其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流连于此,登高望远,吟诵出不少壮丽而不朽的诗篇。七八十年前的一场战火,使这座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建筑消失。1996年,永济市委、市政府为了客观地再现原楼的时代风貌,决定对楼体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但国内现存彩绘的建筑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没有完整的具有唐代及唐以前油漆彩饰的仿古建筑可借鉴。中国文物学会圆明园研究委员会会长、高级工程师马瑞田先生研究古代彩画多年,早就有一个心愿,把唐代及唐以前的各种彩画艺术研究的成果变为现实,呈现在世人面前,面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欣然接受了鹳雀楼的彩画设计工作。鹳雀楼油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大项目。它将展现的是我国目前惟一以唐代彩绘艺术美饰的大型古建筑。由于从未进行过一个完整的仿唐建筑的彩绘设计,加上可供参考的资料与实物又极缺,要完成鹳雀楼的彩画设计,必须搜寻更多的文物资料。

马瑞田先生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彩画艺术的研究,以及地上、地下文物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适用于鹳雀楼的梁枋、斗拱、挂檐、天花、天井等彩画图案,取名为唐式“烟琢墨碾玉装彩画”,这种设计,符合唐代彩画用色较多、图案色彩华丽绚烂的特点。现在,鹳雀楼主楼复建工程已经完成,并且向游人开放,全国仅有的一座楼体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的建筑已完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四生态文化内涵

仿古建筑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我市是西部首家环保模范城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所以,仿古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要精心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刻意体现园林化情调的“天人合一”。这一点应充分参考徽派古民居环境建设设计的做法。意境和园林化情调,是徽派古民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特色和目标。“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观点。古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原本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强调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使天不违人,人不违天,天人协调。徽派古民居村民们正是受其思想影响,才注意按照自然规律和天人协调的要求来设计、建筑和美化自己的居住环境,并注重营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和体现园林化情调,以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

徽派古民居绝大多數都设有“天井”。天井是四合屋厅中或三间屋与围墙的中间留出的一块空地,因其形状如井,且露天,故名曰“天井”。天井的设置,从风水观念的角度讲,可使天降的雨露、财气从四面八方汇聚于自家院内,然后流入屋内下水道,古人叫“四水归堂”;从建筑学角度解释,天井是在宅居高大而封闭的墙体之内设置的一个用于采光、进风和换气的通道口,可使人步不出户就能见到蓝天和白云。天井的设置巧妙地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天人合一”意境。庭院是徽派古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明显的园林化、生态化特色。一般小庭院,大多仿造园林,在地面铺有青色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各种精美的图案。面积较大、层次较高的庭院,大多设有假山、鱼池、花台,盆景,栽种各种花木,并在院墙上造漏窗以通风借景,掘地建池以引水入院。一年四季,庭院里总是水常流,鱼常游,花常开,香气常飘,使人一置身其间就顿感赏心悦目,为浓烈的园林化情调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传,然后才是承。无论是古希腊建筑对罗马建筑的影响,还是巴洛克风格对美洲建筑的影响,传授的一方自身都是很厚重、很时尚、很强大的,当年中式建筑传播日本和韩国就是这样。而中国目前的局面是,现有的传统建筑已不足以形成一种普遍的审美基础,砖木结构的建筑受到土地和材料供给的阻断,历史上作为建筑艺术主体的宫殿王府、私家园林、豪华陵寝已经没有现实需求,国人对传统建筑的审美积累日益淡薄,其根本原因就是身边所能够见到的中式建筑,特别是有深厚艺术内涵的中式建筑越来越少。所以,我们除了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在后工业时代建材供给和土地资源条件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革新模式,还要尽可能地仿建更多的古代建筑,特别是具有典范和时尚意义的重大建筑项目,以增加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厚度和浓度,弥补新一代国民对传统建筑的审美缺失。

参考文献:

[1] 郭劲:《象湖风景区园林仿古建筑特点浅析》,《现代园艺》,2007年第12期。

[2] 姜磊、舒畅、陈方慧:《西溪湿地仿古建筑设计》,《华中建筑》,2008年第8期。

作者简介:

陈杨峰,男,1987—,杭州萧山人,浙江宁波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园林仿古建筑中的檐口设计 篇4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建筑业得以进一步兴旺, 从而促进了园林仿古建筑的悄然兴起。文化遗址的保护及风景旅游区的开发……, 一座座造型优美, 装饰华丽的传统形式建筑不仅美化了环境, 装点了城市, 更光大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

西北重镇兰州, 是丝绸古道上的一颗明珠, 千年的历史积淀, 在华夏文明的怀抱中, 发展着自己特色的建筑艺术, 它属于典型的北方古典建筑形式。

笔者自一九九四年开始从事园林仿古建筑设计工作至今, 参加了多项园林仿古建筑及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的保护性修建工程建筑设计, 其中有市级保护文物张掖路兰州晚报社院内敕造庄严禅寺的保护性异地迁建, 五泉公园西龙口万源阁重修工程等等, 并参与了兰州碑林、小西湖公园、雁滩公园等内部的部分仿古建筑的设计工作, 对古典建筑的内部构造和仿古建筑的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认识和心得。在工作中发现中国古典建筑虽然在平面布局形式上比较单一, 但在院落中各单体的组合上却是丰富多彩的, 引申到现代的园林仿古建筑设计上就发展到由屋顶形式的不同组合而丰富单体建筑平面上的多样性, 要知道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形式那真是太多样了: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攒尖式、十字脊式、正脊式、卷棚式……, 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屋顶形式的巧妙组合就成为了园林仿古建筑设计中的灵魂。形式有了, 那么就要涉及到具体的细节设计问题, 因为就现今常用的建筑材料来讲, 仿古建筑结构就可以分为全砖木结构、半钢筋混凝土半砖木结构、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对于全砖木结构及全砖木结构、半钢筋混凝土半砖木结构来讲, 不存在任何问题, 因为木屋顶部分只需要按定制设计就可以了。对于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建筑来说, 屋架举折及屋面起坡也不是问题, 但外露的檐口部分设计就比较棘手, 如何才能模仿出古典建筑檐口那层叠翘飞的真实形态是保证建筑外形美观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的不断摸索,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形式:

1 平挑檐上部起坡形式 (如图1)

这种结构形式在檐口上为平板悬挑, 整体包括角部飞起一体支模浇筑, 施工简单快捷。但缺点是由于板底是平挑结构加之无椽或采用挑檐底模板上支一皮竖砖, 每隔两块取走两块的方法仿制方椽, 或预制110X110方截面钢筋混凝土矩形椽间距200与挑檐板底预埋件焊接的方法设置仿制椽, 在外形上显得生硬呆板。一般来说, 它比较常用于高层或多层需要与建筑其它部分相呼应协调的现代建筑上, 或景点建筑群中非主体建筑的小型建筑单体, 如厕所、变压器室等。

(1) 平挑檐上部起坡形式屋顶在檐口外观上的一系列硬伤, 使我们不得不加以改进, 于是出现了第二种形式, 即斜挑檐形式, 其做法与平挑檐差不多, 只是在檐板出挑部分由原来的平挑改为斜向下30度左右挑出, 这种檐口在外观上就比较接近传统形式了。

(2) 斜挑檐虽然说是比较接近传统檐口形式, 但是椽子的仿制还是没能有所突破。我们在兰州碑林的施工图设计中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即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变截面椽 (如图2)

它的优点是可以批量制作, 檐口下排列时其间距可以随所采用筒瓦规格的不同而自由调节, 在接近角梁的飞檐起弧区也可以进行扇形排列。但它的缺点是由于在起弧区域椽子越接近角梁长度就越长, 所以在批量预制椽子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 施工安装时其后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除一部分,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材料的浪费, 加之施工工艺的种种限制, 使得预制椽的截面不能有方飞椽和圆檐椽的区别, 檐椽缺少变化, 给彩画的敷设造成困难。

(3) 斜挑檐加木制飞椽和檐椽的檐口形式, 在以前的园林仿古建筑设计中, 其实就有许多装饰构件如三叉头、麻叶头、霸王拳、雀替等等, 都是采用木制的, 即用木质材料按具体形制雕刻制作好后, 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建筑物的相应部位。既然这些构件可以木制, 为什么檐口的椽子就不能呢 于是在设计中我们将檐口悬挑部分改为双层, 第一层的厚度与大连檐相同, 而第二层的厚度则是相应定制的飞椽的截面高度加望板厚度。第一层板下放置木制飞椽, 第二层板下放置木制檐椽 (如图3) 。

这样一来施工也不麻烦, 即不存在材料的浪费, 又很好地解决了历来仿古建筑檐口不仿真的问题, 还避免了全砖木结构及全砖木结构或半钢筋混凝土框架半砖木结构中存在的防火问题 。

2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多年从事园林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心得。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产物, 是民族最伟大的遗产。在新材料新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 钢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市中保护和发扬传统建筑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在尽量使用现代建筑材料的基础上, 提高仿古建筑的仿真度, 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园林古建建筑师面前的难题。但相信本着对传统古典建筑的热爱和保护发扬它的使命感会促使我们更加努力, 永不懈怠!

摘要:如何在尽量使用现代建筑材料的基础上, 模仿出古典建筑檐口那层叠翘飞的真实形态是保证建筑外形美观、提高仿古建筑的仿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作者多年从事园林仿古建筑设计工经验总结出一些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园林,仿古建筑,檐口设计

参考文献

仿古建筑模型调查报告 篇5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者,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及其构筑的话,那就是抛弃老祖宗的东西,所以我们想通过制作模型,来更深的了解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

一.木建筑模型制作前期

主要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通过查阅书籍,看中国古代建筑解说视频,看中国古代书籍《营造法式》图解分析,了解木结构之间的组合与搭接,榫卯结构,柱与梁的搭接等等,在前期当中,不断搜集一些对木建筑有用废品,如一次性筷子、烧烤竹签、冰棍杆、废笔杆、一些电冰箱纸盒、透明塑料。

二. 建筑模型设计构思

设计制作模型的比例构思,因为是单体建筑所以选用1:50或1:100或1:200等;

形体构思,选择中国古代建筑,但与真实建筑有所误差,可适当调整。色彩和表面处理效果,可模拟真实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涂料处理。主要采用贴饰工艺和喷绘工艺。

三.建筑模型制作

1.绘制建筑模型工艺图首先确定模型比例,绘制建筑模型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2.排料画线将制作模型的图纸码放在已选好的板材上,在图纸和板材之间夹一张复印纸,然后固定好用转印笔描出各个面板的切割线。

3.加工镂空的构件比如说有需要钻孔的部件。

4.精细加工部件有些部件需要进行修整

5.部件装饰

6.组合成型对照图纸精心的粘接

7.进行周围环境的配置,如道路、树木、草坪、路灯等等,制作的工具

绳子界刀,切圆器,45度切割刀,U胶,切割板,剪刀,尺子,乳胶,双面胶。丁字尺 三角板 一些辅助工具。

希望通过这次的废品模型制作,不仅可以对废品的回收利用保护环境,也对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的了解。

报告人 张是芽

仿古建筑浮雕及墙龛的施工 篇6

关键词:浮雕墙龛坤红衬底按钉玻化砖框边双组分大力胶活动鳞片

某仿古建筑工程,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在建筑物的北立面(正立面)和东、西立面二层墙面,设置了共四幅大型“龙凤”浮雕,另外在北立面东西端部,二层至四层共设置了四幅建筑物名称标示墙龛。依照建设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确定意见,大型浮雕及墙龛框边,均采用工艺美术陶瓷产品。

1、陶瓷成品的构造情况:

1.1、大型“龙凤”浮雕有四部分组成:浮雕框边、浮雕衬底、浮雕主体(龙、凤)、浮雕附件(彩云、宝珠等),整个浮雕立面尺寸4.15X4.15M,采用石湾陶瓷最高超的“坤红”釉料工艺,龙体气宇高昂,凤姿娇美高贵,浮雕价格昂贵,给生产、运输、安装施工等带来比较大的风险和难度。

1.2、结合生产厂家多年的陶瓷产品制作经验,为便于安装施工,浮雕的制作按照分段、分件、分层的处理方法,现场施工安装按照组装图,进行分层、分段、分件进行施工。

1.3、另外各分件、分段的陶瓷构件,留设有孔,便于采用膨胀螺栓进一步与墙体拉结固定。

墙龛构造与浮雕基本相同。

2、安装步骤和方法(以浮雕为例):

2.1、安装步骤:

浮雕附着墙体的砌筑——→墙体找平抹灰——→浮雕衬底的铺贴——→浮雕框边的安装与灌浆——→龙体凤身的组装——→浮雕附件的安装——→修补成活。

2.2、浮雕的安装方法:

浮雕衬底为规格1.0mX1.0m抛光砖,采用大力胶黏贴方法;浮雕框边采用含入墙体,补充灌浆的方法;龙体凤身及浮雕附件均采用“大力胶”黏贴于衬底抛光砖面,另补充膨胀螺栓补强固定,修补工作主要指对黏贴边进行补胶处理和对膨胀螺栓、组装拼缝进行覆盖与修补。

3、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3.1、墙体施工技术要求:

3.1.1、对于浮雕附着墙体,为减小受温差、振动等影响变形量,建议采用MU10红砖,M10水泥砂浆砌筑,对应整个浮雕面积,增设“田”字型构造柱与构造梁,混凝土梁柱断面均为180X180,内配4Ф12纵向钢筋,φ6@200箍筋,用C20混凝土浇筑,构造柱、梁均按现砌砖后浇筑的施工做法。

3.1.2、砌体施工时,须确定浮雕安装(含框边)的准确位置,在框边安装的部位,底框砌体(两皮砖含灰缝140mm)按照“”间断砌筑的做法,间断中距为360mm,平内墙面砌筑120墙;上部(180墙)做三皮砖通长砖带(配筋3φ6);竖向边框设于“田”字型构造柱位置内侧,采用留孔眼做法进行上下间断,孔眼宽度为120mm,孔眼中距360mm。

3.1.3、砌体工序和构造梁柱浇筑工序完成后,对墙面进行抹灰找平处理,采用1:2水泥砂浆,抹灰厚度16mm。

3.2、玻化砖施工技术:

衬底玻化砖,规格1000×1000mm,厚度16mm,抛光面,瓷质,背面粗糙,适宜于水泥膏粘帖及干挂。为保证玻化砖的安全可靠,增加Ф8(100mm长)膨胀螺栓进行加固。做法为:待玻化砖铺贴硬化后,由陶瓷厂技术人员进行浮雕安装前的图形描画,在龙身、凤体、云朵、饰边范围,根据玻化砖的分布情况,进行钻孔,增加膨胀螺栓加固,要求紧固前增设橡胶垫圈,作为膨胀螺栓的紧固附件。

墙龛玻化砖主要采用澳洲产双组分“大力”胶黏贴的施工做法。具体做法为:

3.2.1、根据单个玻化砖的平面規格,每块设置七个黏贴点,中间一点,其它四点按照正方形角点分布,纵横点距500mm。

3.2.2、对应黏贴点,在墙身钻Ф12孔,深度120~150mm深,风机吹风清洁干净,并规定“按钉”面平整度和垂直度后,填灌大力胶,插入“按钉”,侯干固化。

3.2.3、分别在“按钉”面涂大力胶,在保证玻化砖干燥的情况下,进行从下至上粘帖,要求水平每黏贴一排玻化砖,待确定固化后再进行上一排玻化砖的粘帖。

“按钉”构造:

铺贴质量要求:平面平整度整体不大于2mm,拼缝宽度不大于1mm。拼缝水平控制及垂直度整体不大于1mm。

其他要求:

(1)全部玻化砖缝铺贴(黏贴)完成后,拼缝要求控制在0.8mm内,表面平整度控制在2mm内,垂直度控制在2mm内,其中墙龛部位垂直度,全高控制在5mm内。石胶填缝。

(2)玻化砖需要套割时,必须保证边较完整,确有小破损时,需用细砂打磨机打磨。

(3)固定膨胀螺栓钻孔时,尽量打正砌块,避免打正灰缝,采用橡胶胶圈和金属戒指,收紧适当。

(4)加强对玻化砖面的保护,防止损坏和画花。

3.4、框陶瓷构件边框安装技术

框陶瓷构件边框含入玻化砖面60mm。要求弹出定位基线,安装准确,精度要求水平向偏差控制在全长不大于±3mm,竖向垂直偏差不大于±2mm,整体平整度不大于±5mm。在砌体背后,对预留间断砌体及陶瓷构件进行灌浆处理,灌浆材料为C15细石混凝土。陶瓷构件为空心,安装前首先采用轻质泡沫填充至端部60mm~80mm,每个孔插入1φ6钢筋,然后对留空的60mm~80mm灌1:2水泥砂浆,凝结固化后才能进行含入墙体的安装。墙体细石混凝土灌浆时,钢筋自然锚固入细石混凝土内。

3.5、浮雕龙体、凤身及宝珠、彩云等陶瓷构件的安装技术

浮雕龙体、凤身及宝珠、彩云等陶瓷构件的安装,主要采用“大力胶”粘帖。由生产厂家提供定位图,拓印在玻化砖面,根据陶瓷构件预留孔的位置,在抛光砖面打入φ12膨胀螺栓(长度要求100mm),按照预先编好编号的构件进行组装粘贴。粘贴前除按照正常程序检查陶瓷构件的质量状况外,还应检查粘贴基面是否清洁、干燥,保证粘贴质量。对陶瓷构件将覆盖的玻化砖面,用打磨机将玻化砖面打磨粗糙,采用灰刀,将配制好的“大力胶”均匀涂刷在陶瓷构件底部,小心定位,先用手轻轻挤压,再用软头工具进行均匀敲打,保证粘贴牢固。安装过程请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墙龛玻化砖衬底及陶瓷框边安装参照浮雕安装相同步骤方法处理。

注意:根据前期与陶瓷生产厂家的协商意见,龙身、凤体、云朵、饰边,预设了一定数量的隐蔽孔,便于粘帖后另加膨胀螺栓固定。但对玻化砖的固定必须避开陶瓷产品的隐蔽孔,便于分开加固。

3.6、修补工作

主要包括对陶瓷构件拼装的拼缝处理、膨胀螺栓的覆盖处理、补胶处理、印章粘贴等。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陶瓷覆盖材料(龙鳞片、凤羽片、云朵片等),采用“大力胶”进行粘贴覆盖。对于部分可能出现的浇水溢出流坠,进行剔除、局部漏胶部位进行补胶等,印章粘贴的原则应在不影响浮雕整体艺术效果的前提下,在边框内的左下角进行粘贴(竖贴)。

整个工作完成后进行验收。

4、总结

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分析 篇7

20世纪90年代起,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 在各大城市开始现代商业街的建设, 世纪之交我国迎来了商业街发展的高潮, 集休闲、购物、餐饮、运动等多元化需求为一体的商业模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一站式的消费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2000年以后商业街得到迅猛发展, 商业街的设计构造及其运营理念都有了质的飞越, 商业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成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名片,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活力和繁荣程度。到现在, 商业街在我国的数量据粗略统计已有200条左右。在数量上的急剧增加, 加大了城市对商业街风格的要求与审美, 在人们不断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的同时, 人们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与世界建筑风格的迥异和它的包罗万象, 博大精深, 具有单体建筑功能, 木架构体系建筑群组布局, 廊院式组合的中国传统建筑让人耳目一新, 加上社会积极倡导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迅速的到人们的支持喜好, 也使得使得各大城市纷纷效仿, 由此掀起了仿古建筑设计的高潮。而在商业街中加大仿古建筑的建设力度, 建设现代商业模式与传统文化气息相结合的商业街成为各大城市的奋斗目标, 成为商业街对外宣传的亮点, 提高的商业街的含金量和文化底蕴重要手方式。

2在世界多元建筑风格下的中国仿古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设计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 主要在于建筑的布局, 构成, 艺术处理手法方面, 建筑风格的不同主要来源于文化底蕴的不同和差异, 中国的古代建筑以宫殿建筑为例, 具有平面严谨对称, 主次分明, 飞檐, 雕梁画栋的特点, 从结构艺术上都体现着古代的中庸儒学思想, 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也大都模仿古代宫殿, 楼塔等类型的建筑风格。不可否认的自鸦片战争以来, 我国被迫打开国门, 遭受到列强的压迫和摧残, 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打击, 向西方学习成为人们反抗压迫的诉求, 传统文化被否认乃至肆意破坏, 中国效仿西方的政治体制,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甚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道路上, 传统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毁坏, 以北京的四合院老胡同为例, 在四合院的废墟上立起来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 如今古老的四合院所剩无几,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 中华传统文化为何受到人们冷眼热讽, 中华传统文化是否毫无价值可言, 答案显然不是, 单独就建筑风格来说, 中国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其所包含的理念思想, 其所体现的美学艺术就值得我们深究传承, 然而如何研究并传承正是我们现在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3商业街仿古化的发展潮流和必然性

仿古建筑在商业街中的发展应用, 为商业街注入了新的活力, 完全的仿古商业街也成为商业街设计的一种类型, 并很大程度上受到地产投资者的热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从商业街的空间布局角度观察, 仿古建筑已经形成一个或几个街区, 主要以轴线的形式分布, 和商业街的商业活动相结合相依托而延生到后巷乃至片区, 可以加大商业街的空间面积, 更大程度上集中更多小商小贩, 与大型的购物商城相呼应。

( 2) 商业街自身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开发, 商业街具有休闲娱乐的要素特征, 本身具有一定意义上旅游要素, 通过传统仿古建筑的庭院楼阁, 画廊雕刻等为文化设施打造了更为丰富的体验, 获得了更多的人气。同时作为文化展示体验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使商业街真正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人文中心。

(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年轻人准求追求新奇成为大势所趋, 中老年人群更喜好节奏平缓, 内涵较深的休闲项目, 仿古建筑同时满足了这两者的分级化要求, 更大程度上迎合了更多消费群体。

( 4) 仿古建筑满足高端消费者游的高消费品味, 高端的消费场所也日益与仿古风格相结合, 甚至出现高端高端休闲的配套服务与休闲项目, 包括各种茶馆, 影剧院, 赌场等各类娱乐设施。

4商业街仿古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建筑方法

商业街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商业利益, 仿古建筑的设计应用也只是为了更好的达到商业街的经济效益。所以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便是商业街功能的的合理性, 让建筑布局能最好的满足商业活动和消费者购物的要求; 其次考虑成本因素, 当然成本也制约着空间布局的规划实施; 另外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包括消费水平, 可签约的商户, 人口流动比率等来设计规划门面数和门面大小布局; 还要考虑仿古建筑的内涵及意义, 是否盲目升班赢他, 是否与当地文化相关联, 所传承的文化底蕴是否得到当地人的喜好,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仿古建筑的吸引力, 让商业街成为当地的文化经济中心。

真正意义上的仿古并不是表面的建筑设计, 有时独特的风景场景便能给人怀旧的情怀, 例如老房子, 老牌坊, 古井等。商业化的建设需要用好这些因素, 否则盲目扩建拆除只是适得其反, 对老街区老房子拆除重建是商业街建设施工的重要内容, 但保留部分旧街道旧文物旧建筑, 或者仅仅对旧建筑外部加以修理, 内部结构加以优化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可以大大节约施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5商业街仿古建筑发展的问题和措施

仿古建筑风格完全照抄照搬, 与周围地域特色格格不入。很多开放商看到仿古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 盲目模仿生搬硬套, 最终只是东施效颦, 不仅没有吸引消费者引来的反而是吐槽; 为了仿古建筑牺牲功能配置, 造成商业街旅游休闲娱乐功能不足, 甚至出现基础设施欠缺的现象; 建筑风格过度商业化, 本来是为了仿古, 却只有了表皮没了内涵, 严重缺乏本土内涵和历史文化底蕴让消费者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要探讨这个区域是否适合仿古建筑, 仿古建筑并不是适用于任何地域, 要与当地特有的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仿古建筑的作用, 要做到真正的以文养街, 以情养街才能让商业街的活力源远流长; 加强商业街的统一组织布局, 如今为了模仿古建筑, 很多商业街的古建筑单独零散布局, 呈现业态杂乱, 功能划区不合理, 缺乏商户的现象; 加强仿古建筑技术的发展, 目前很多仿古建筑采用的钢筋混领土的原材料构架, 相比以前的木质结构, 屋顶的瓦片设计不科学, 容易出现漏水严重的现象; 注重道路的设计与规划, 仿古建筑占地面积大, 设计不科学可能影响道路通行, 高峰期造成人群拥堵现象; 注重风格的创新, 继承展现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 融入其他建筑风格, 创新风格模式, 引领建筑风格潮流。

6结语

传统仿古建筑的风格与现代商业的发展, 是文化时间差异的交流碰撞, 利用好中国特有的古代建筑风格, 不仅可以给商业街带来巨大的经济空间, 也能促进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 让其成为世界建筑风格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小力, 曹蕾.浅析商业街中的仿古建筑设计[J].江西建材, 2014 (17) :36.

[2]周曙, 汤微.商业街改造中的仿古建筑设计探析[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3) :105-106.

浅析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仿古建筑,仿古社会,影响

1 仿古建筑的含义分析

所谓仿古建筑是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 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现今的仿古建筑物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成的, 并使用适当的工艺使其达到仿古的效果。一般人认为, 完全按照古建筑的外观来建筑新的建筑物就是所谓的仿古建筑, 其实不然。对于仿古建筑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建筑物必须存在以下三个部分, 即台基、屋身以及屋顶, 而且建筑物主题部分的屋顶必须是传统形式。台基、屋身以及屋顶之间的比例必须与古建筑物的比例相接近。建筑物的外观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古建筑的结构特征及历史风貌概况。才可被称为是仿古建筑。

2 将现代建筑元素融入仿古建筑设计的意义

2.1 民族文化意义

将现代建筑元素良好的融入到仿古建筑中, 强有力的突出了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古典建筑中的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艺术瑰宝, 更是世界的艺术瑰宝。古建筑元素的运用极大的反映了古代文化在建筑领域的所处位置, 除此之外, 深刻体现着中国文化当中“天人合一”的精神。

2.2 建筑意义

从建筑本身的基础层面来说, 将古建筑元素应用在仿古建筑中, 不仅仅是在继承古代仿古艺术文化, 更是古典元素在仿古生活中的一个延续, 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仿古的民族文化精神。

2.3 提升生活品质, 满足审美需求

将古建筑元素应用到仿古建筑设计中, 同时将仿古的先进工艺与时尚的设计手法融合到一起, 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的艺术价值, 创造出能够满足仿古社会要求的时尚、简约、舒适的新中式建筑, 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3 现代设计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3.1 材料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1) 混凝土, 是将水泥作为胶凝材料, 把砂石作为集料, 按照一定的比例与水搅拌均匀后成型, 经过养护后得到水泥混凝土, 又叫做“混凝土”, 这是最常见的基础混凝土。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需要加入掺合料或者外加剂而得来的具有更多专有功能性质的混凝土。和砖石材料的性质相似, 混凝土拥有良好的抗压性能, 而在抗拉性能的表现上要弱很多。混凝土不仅拥有砖石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予人类的安全感外, 在可塑性、耐久性和其他方面上的性能都有质的提高。

(2) 钢铁。随着近现代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艺和技术的发展, 钢铁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构造和纯粹的装饰性, 具有更好品质的钢材应用于建筑领域中。材料领域的突破, 使得建筑形式有了更快速的发展。钢结构可以获得更大的结构跨度, 提高了建造的速度。满足了当时的工业建筑快速发展的需求。

(3) 玻璃。玻璃由最开始小的应用范围, 扩展到玻璃幕墙、玻璃楼板、采光屋顶。取代了其他仿古材料的地位。在功能上, 不仅满足于基本的透光采光需求, 更在绿色技术:隔音、隔热、防辐射、防爆等领域取得进展, 满足不同功能建筑的需求。玻璃由于自身的性质, 使得建筑师在空间想象和创造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4) 木材。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 在仿古建筑中广泛采用, 它具有很高的耐久性。轻型木结构可以说是现有房屋结构中最经久耐用的结构之一, 轻型木结构抗沉降、抗干、抗老化, 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3.2 整体结构设计

(1) 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为院落式, 一个整体的建筑内以一个重要的房屋作为核心, 然后在其四周分布若干小的房屋以及相应的亭台楼阁, 而现代建筑为了节省建筑空间, 基本上建筑结构开始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各式各样的高楼拔地而起, 从这一点进行分析, 将原有的建筑横向发展演变为纵向发展, 其基本的设计风格还是可以适当的进行融合的。轴线布局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准设计形式轴线对称, 在建筑物的中间用道路或是建筑形成一条中轴线, 在轴线周围依次布置相关建筑。

(2) 工程实例

古城常德, 沅江岸边, 有条被沈从文大师赞誉为“湘西大码头”的古老街巷, 从东门到西门一条绵延2000多米长的繁华河街, 一边临沅水, 一边是城墙, 依次为大河街、小河街、麻阳街, 为常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辉煌的历史贡献, 因城市发展修建防洪大堤而拆迁, 现已化碟为诗国长城.随着常德三改四化, 常德市政府有关“三街”规划设计工作的指示, 以“河街”为原型规划出一条新街, 为尽可能接近历史原貌, 还原当时建筑特色, 新建河街傍姻缘河而建, 河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 麻阳街, 建筑主体采用全木结构, 一边靠城墙塔建, 一边临河形成吊脚楼;第二段, 注重小河街特点, 建筑单体略比麻阳街大一些, 采用砖木结构;第三段, 大河街以大户人家为主, 主体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单体以四合院和窨子屋为主.整个建筑群着重体现砖、木、混凝土的结合。混凝土的使用解决了大跨度、多功能、抗震、耐火、耐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木结构的使用解决了仿古建筑造型、质感、韵味以及施工便捷等方面的要求.在单体设计时, 注重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连接, 以便更好的达到结构安全和美观的效果.木梁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采用钢板预埋法, 固定完成后, 木构件与混凝土、钢板接触表面涂刷防腐漆, 以增加木材的防腐能力;如图1;木柱与基础混凝土柱之间采用石墩连接, 基础混凝土短柱浇筑之前将石礅底部置入混凝柱中, 石礅上部中心掏空, 木柱由石礅中心穿下去, 采用十字榫口连接, 以稳固木柱柱脚, 如图2。

3.3 现代设计理念与仿古理念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南北两排, 北方建筑主要是彰显院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尤其是北方的宫廷建筑, 基本上采用青砖黄瓦, 来彰显帝王家的显赫身份和地位, 同时建筑施工讲求方位和风水, 通常来说, 为了突出宫殿其巍峨的气势, 宫殿周边的建筑都相对比较矮小。古代南方建筑的基本思想是天人合一, 要尽可能的利用江南地区的植被和河流, 使其与院落的设计融为一体, 如河街傍水而建, 自然而清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作为现代建筑业中重要组成部分, 仿古建筑沿用了传统古建筑的样式, 采用现代先进的设计、施工、材料技术, 使得仿古建筑既能展现传统古建筑的宏伟气势, 又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尽管其建造难度比较大, 但是只要我们不断总结传统建筑设计的经验, 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技术完美结合, 相信仿古建筑在建筑领域中获势必会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瞿露波.仿古建筑如何满足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以南京西水关赏心亭为例[J].江苏建筑, 2015, 04:8~9.

[2]牛世鑫.仿古建筑的特点分析及新技术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15, 35:27~28.

论仿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篇9

五千年的中国建筑史同时也是五千年的文化史, 不论是陕西省西安市慈恩寺的大雁塔还是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亦或是天水玉泉观的亭台楼阁、后街清真寺, 她们无不积淀着当时的文化、社会伦理、风俗习惯。亦佛亦道或者是其他宗教或者是民族的精神无不渗透其中。从木结构的建筑中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柔和、内敛的中国舞蹈, 那盘旋的斗拱如同移步拧腰、旋身环臂的女子——宁心静志。全然不似石砌建筑那般刚毅不通人情。翘首仰望苍穹的脊兽犹如钦天监在浩瀚星空中观星占卜。

文化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向世人展示他的独特性、传承性。同样, 每一个不同时期新建或维修的古建筑又从结构到工艺处处传递着文化讯息。从西周建筑的左祖右社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礼法制度;又能从天坛、地坛的建造中感受到古人追寻的“天人合一”。从天坛的圜丘和祈年殿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古时的“天人合一”, 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古建筑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是如何影响现代哲学的, 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筑文化性的内涵。即使有些理论和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 认识水平的提高, 变得不是那么符合科学性, 但她凝聚了一个或者是多个朝代的认识论、科学观。通过文化性的分析能够深入理解建筑的构造样式的变迁, 时代的发展;同时, 通过对建筑物的研究又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建筑技术水平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因此, 不论是古建筑的修缮还是仿古建筑的新建, 或者是运用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的“新”建筑的建设都应该体现出建筑的文化性内涵。

2 功能、技术、形象和文化完美统一

体现建筑的文化性并非是单纯仿古, 应该将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与社会文化性统一起来。

仿古建筑形式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是利用现代建筑材料 (如钢筋混凝土) 或传统建筑材料 (木、砖、石) , 对古建筑进行符合传统建筑文化特征的再创造;二是纯粹利用传统建筑材料、传统建筑工艺进行的古建筑的复原。全国各地的仿古建筑风无外乎就是这两种。这样的仿古建筑对于市场来说灵活度比较高。它既可以当做文化福利事业用房, 诸如天水市博物馆、麦积区博物馆、礼县青铜器博物馆, 同时也可以当作商业开发的别墅、铺面来销售。如甘肃天水麦积区的仿古街、天水伏羲文化广场。那么他们是否就能够表现出建筑的文化内涵呢?答案很明确:不全是, 或者说表现得不够完全。

当下, 正是一个每天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丰富信息的时代。世界文化夹杂在这些信息中冲击着每一个人, 无论是思维还是行动都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建筑形式的表达上也同样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在这种多民族多国家多种文化影响下的建筑设计师怎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建筑来。我想这才是富有中国建筑文化责任感的建筑设计师应该探寻和努力的方向。只有让建筑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同时展现在一个设计作品中, 建筑的中国魂才有机会和可能体现出来。

3 近代仿古建筑的的发展

那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和木结构的仿古建筑哪个更能显现出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呢?显然是木结构建筑。从仿古建筑的美学层面上来看, 木构建筑中的斗拱、藻井、雕梁画栋从结构美到层次美, 从动态美到对称美, 再从装修美到韵律美。

当仿古建筑用异型模板现浇的钢筋混凝土代替了榫卯结合的木构时, 传统建筑的灵动性和精神性几乎不见踪影。只能称其为一座“房子”而已。就如同天津近代建筑青砖砌成的利顺德被通体抹上了水泥砂浆, 她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工人抹砂浆的那一刻就一块儿被抹进了墙壁里。幸运的是天津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一点, 从2009年就开始了她的修复工作。如果当时的修复能从保存利顺德建筑的原貌和完整性上入手, 而不是简单的覆盖, 那么2009年的这次耗资巨大的修复工程就可以避免了。今天, 我们更应该重视新建仿古建筑的结构与材料选用的重要性了。对于不同使用要求和不同投资的仿古建筑应该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和木结构的仿古建筑的论证上既要考虑建筑的耐久性和经济性还要考虑建筑的文化性。

木结构的建筑并非一定要雕梁画栋, 比如从出土的工艺品中能看到西汉建筑并非曲面藻井而是低矮平直, 甚至从现在我们看到的直棱窗中还能感受到那种古朴以及当时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唐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所以在建筑中也表现得体量更大, 风格恢弘凝重。

从建筑的民族性、宗教性和区域性上来看, 仿古建筑只有在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装饰细节上诠释出中国民族、区域的特点才能从外观到内涵表现出建筑的文化性。纯粹的文化或者是发展中的民族文化都可以体现。如果我们要做个仿秦时期的建筑, 就应该深入研究秦时期的建筑遗迹, 史料、壁画等等, 从设计图纸到施工方案上都要体现出秦文化、秦施工技法。这样的建筑物, 才是有灵魂的, 才能让观者更切实的体会到秦时期的建筑样式和生活方式。

如何在仿古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更好的表达其民族性、宗教性和区域性, 既要有继承也要有发扬。比如通过建筑结构的延续, 可以继续发挥木材的抗震性和调节温度湿度的特性建造梁架结构的木建筑;同时, 还可以对木材进行阻燃和防腐的处理, 延长木建筑的使用寿命;利用木材天然的纹理作为其装饰特色将其运用到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中。对于木材这样的可再生能源, 能再次成为建筑结构主材, 也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延续, 也是仿古建筑保持其文化性的一个方面。即使不能做到大范围的推广, 仅仅在仿古建筑中、景区建筑中也能展现其身姿, 带给人视觉上和精神上美的享受。其次, 还可以通过建筑符号在细节构造和装饰的运用体现出仿古建筑的民族特点、宗教特点以及区域特点。在个别地域, 还可以大面积推广。例如, 在天水木刻盛行的甘谷、武山地区, 可以在门窗的雕花和拼装上多做研究, 选择与建筑样式匹配的运用其中;在张家川这样的回民聚居区在建筑装饰纹样上选用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而不用动物纹样;在天水景区麦积山和街亭温泉旅游线路上修建全木结构的农家乐、观景台, 既能与苍翠的森林自然景观遥相呼应, 又能感受到木结构建筑冬暖夏凉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仿古建筑的新建, 从设计到施工都应该充分体现出建筑的文化性, 不论是宗教性质还是博物馆性质, 或者是公园等, 都要思考仿古建筑将要传递出怎样的文化价值, 通过怎样的设计和施工才能让她传递出相应的文化信息。我相信:拥有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的新建仿古建筑, 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复制品, 更不是功能低下的山寨屋, 她会散发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05-01

[2]刘健甘南藏族民居建筑及其特点[J]甘肃高师学报2007.2 20-22

现代建筑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 篇10

对于何谓仿古建筑, 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仿古建筑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 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 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1]。仿古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本质效果。目前, 很多人觉得有些传统建筑的形象表现在新建筑上, 就认为是仿古建筑。到底怎样的建筑才算是仿古建筑, 我们有必要对其作一个定性说明。

1) 建筑单体须存在传统三段式构图, 即台基、屋身、屋顶, 并且主体建筑的屋顶为传统形式。2) 三段式立面比例须接近传统建筑比例。3) 立面外观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及装饰风格, 或有木隔扇门窗、或有斗挑檐、或有雀替挂落、或有彩画灰塑等。以上三条缺一不可, 方为仿古建筑。我们不可将带有一点传统色彩的新建筑, 或在传统建筑风格上创新的建筑称为仿古建筑。

2 仿古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

2.1 现代仿古建筑中梁的施工工艺

在古建筑屋顶部分的梁架, 有露明造与非露明造两种, 凡露明造的, 梁架檩木要细加工, 并且做油饰彩绘。非露明造的, 在井口杨的高度做天花, 天花以上梁架檩木可以粗做, 并且不做油饰彩绘。在现代混凝土仿古建筑施工中, 如果是露明造者, 必须按古建形制, 仿做出梁架檩木及椽子望板, 并且要做油饰彩绘, 施工难度相当大。如果是非露明造, 则上部梁架檩木的设计就可以大大简化, 并且可以采取能满足结构要求的各种构造形式。

木构建筑是由柱、梁、枋、檩、板等预制木构件凭桦卯结合的, 在杨子与柱、梁与柱相交处或梁、枋自身, 都有一些特殊造型处理, 这样做一方面是造型的需要, 同时也是彩绘的要求。古建筑构件的滚楞是木构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 当我们做混凝土仿古建筑时, 也需要做出滚楞。在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做滚楞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在浇筑完梁枋后用切割机把四边各切去一角, 然后打磨平整、光滑。当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补救的时候, 而更多的时候是采用第二种方法。第二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如下: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将模板的四个角用小木板或PVC板填补上, 如果需要滚楞是直线的, 那么小木板或PVC板就用成直的, 如果滚楞是弧形的, 那么就把小木板或PVC板做成弧形的安置于模板内, 这样浇筑成型去模板时, 就可以在梁和枋上做出滚楞的样式了, 然后再用1号砂布打磨平整光滑即可。

2.2 现代仿古建筑中屋面板的施工工艺

古代屋面泥背的传统做法是, 在望板上做完护板灰后做破灰麻刀泥, 分层散铺麻丝, 用杏板拍实, 待干固后形成泥背, 即使瓦件损坏, 也不至于在短期内漏雨。中式园林建筑木构居多, 历年来由于风雨侵蚀和屋面瓦的损坏, 使房屋漏雨;造成望板、椽以及檩条严重腐朽。事过境迁, 近年来, 由于要降低工程造价以及屋面上架木构件用料以下限设置, 因此不得不减少屋面荷载, 采用比重小的焦碴背, 但密实度远远达不到防水的要求, 许多新建筑物在建成后没几年就漏雨。针对这种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 在屋面处理方面, 曾采用在望板上刷防水油膏, 铺二层油毡等措施, 但收效甚微, 北方也有用在筒瓦外裹垅的做法, 就是在每垅筒瓦定好后表面再抹一层0.5 cm~1 cm厚青白麻刀灰, 用槽子将裹垅灰槽成断面一致的瓦垅, 压平刷灰, 这种方法工艺要求较高, 对漏雨有一定收效, 但屋面失去了筒瓦瓦节, 陶瓦的质感也消失了, 艺术效果较差。针对以上情况, 施工技术人员吸取古代重要建筑屋面采用锡背防漏的做法和制造水泥船薄壳混凝土工艺, 用钢板网混凝土背, 取代锡背增加屋面刚度和防渗这一技术措施来解决新建屋面和古建筑维修防渗漏的问题,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具体做法如下:

在屋面望板上做完护板灰后, 用菱形钢板网平铺, 网片之间用扎丝捆扎, 将C28细石混凝土平铺, 用抹子压实, 钢板网要随压随提至混凝土层中间, 混凝土层厚度控制在2 cm左右, 细石混凝土中尚可加入适量的防水粉 (水泥重的3%~7%) 以加强混凝土层防水性能, 钢网混凝土背随打随提浆, 待24 h后开始养护, 5 d后可刷冷底子油。

在斜屋面上铺装钢丝网一方面可以保证操作人员操作的安全, 起到防滑条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提高整个屋面挂瓦的整体性也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防止瓦片从斜屋面上脱落, 在施工中, 施工人员还会将瓦片的一端拴上细铜丝, 绑缚在钢板网上, 防止瓦片下滑。

屋面钢网混凝土背工艺, 是在保证中式建筑艺术风格和降低工程造价的前提下, 利用刚性防水材料将屋面瓦作与屋面木基层分隔来解决屋面漏雨问题, 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于屋顶长草问题, 施工时在泥背中喷除草剂来解决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3 仿古建筑中数字化设计技术

3.1 数字化设计技术的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者只需输入房屋构件、门窗、家具等物体的尺寸大小、形状以及它们的材料属性, 计算机便可快速地在显示器上将这些物体的形象真实地体现出来。

计算机辅助仿古建筑的设计工作, 分三步:第一步:方案构思。从无到有, 用设计软件将设计者的构思表现在电脑屏幕上, 设计者可在三维空间中直接对诸如轴网、墙体、门窗、天花、地面、隔断、墙裙等建筑元素及树木花草、山石水体等室内外背景、设施进行操作, 将其按照你的意愿“布局”到需要的空间位置去, 成为一个三维空间模型;第二步:彩色表现。首先使用照相的办法对其取景, 然后给不同的元素赋予相应的材料纹理, 再加上室内外应有的光源、背景及光影处理效果等, 即可得到栩栩如生之渲染效果。也可用图形编辑软件, 如Photoshop等软件进一步做配景编辑处理。此时如果想利用动画表现设计者的构思与效果, 只需把上述相片放在一条画好的动画路径上渲染, 就能出现身临其境从各个角度观察的效果;第三步:施工图。方案确定以后, 设计软件会按照设计的要求自动生成地面、天花, 指定房间各方面的施工图, 并进行尺寸标注、房间功能说明及图片说明等, 最终产生一套完整的施工图, 并将信息材料存储于硬盘内, 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输出。

3.2 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 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有关建筑设计的信息空前膨胀, 传统的设计方法已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设计师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关系是一种共同去创造的朋友关系。首先是设计师要有深厚的知识积淀和创作灵感, 灵感是创作与设计的灵魂, 而后才是运用工具和技巧去实现的问题;灵感表达是否充分, 取决于设计师对绘图及制作技巧的运用是否成熟。设计师在接受设计任务之后, 首先就必须想出许多方法去完成设计, 运用计算机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法, 不能认为计算机是万能的, 也不能认为越是高档的计算机就越能做出好的设计。因为掌握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师的设计能力是两回事, 不可混为一谈。

21世纪,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信息化基础设施正在把人们带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 这一时代以宽带高速网络、智能化、虚拟化、人性化的人机界面和全球化、分散化的社会关系为特征, 这一时代也将给仿古建筑艺术带来巨大的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正在成为仿古建筑艺术设计的一个巨大力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人工智能分支专家系统。计算机专家系统集中了一个领域的专家及经验与判断能力, 因此在专家系统指导下的仿古建筑辅助设计具有巨大的能量。

计算机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思维范围, 有助于设计师对绘图及设计制作技巧的运用, 充分表达灵感, 用计算机代替绘图笔无疑是设计工具的一场革命, 从而给传统的设计观念带来强烈而又持久的影响。作为新兴的生产工具, 已为现代仿古建筑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既可使设计周期缩短, 又可模拟设计出手工不能达到的空间环境效果;它既有手工无法比拟的绘图动画功能, 又能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 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仿古建筑园设计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筑史[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审计查证方法下一篇:外汇交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