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两面性

2024-05-02

文化的两面性(精选七篇)

文化的两面性 篇1

关键词:反叛,平衡,叙述学,女性主义

自1847年出品后, 《简·爱》就成为文学批评界的焦点, 读者也一直特别喜欢这部作品。事实证明, 《简·爱》的确是一部值得持续关注的作品。

《简·爱》的发表在当时的英国文学界掀起波澜, 许多与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同时代的人不欢迎《简·爱》, 害怕其对固有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有破坏作用。在一篇言辞更为激进的文章里, 玛格丽特·奥丽芬特把《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称作一个“新的罗马女战神”, 她带来了“最令时代惊慌的革命”。言下之意, 作品颇具叛逆性。它的叛逆性大多被女性主义研究者阐发出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者们将《简·爱》读作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胜利, 颂扬《简·爱》的自觉“反抗的女性主义”;桑德拉·吉尔伯特及苏珊·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认为疯女人伯莎就是女主人公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 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不管对它是攻击还是肯定, 《简·爱》的反传统性是人所共识的。

然而, 女性主义者们的研究在叙事学家们看来, 过于追求意识形态和政治意义的理论范畴, 忽略了文本的意义;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 形式研究多是就形式论形式, 企图从形式中抽象出来某种文学语言的普遍规律, 忽略了意识形态。然而, 无论是叙事学还是女性主义, 都并非某种本质的或孤立的属性, 都只能揭示问题的某一方面。当今再没有哪一种文化思潮或文学批评方法可以长久地占据绝对的中心, 只有多层面多角度才可能揭示问题的某一个侧面。

《简·爱》不仅仅如女性主义者们所阐述的那样, 即作品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和主人公言词的具有叛逆性, 也表现在叙述方式上超越传统。同时作家又受时代环境灌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表现出对其所处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皈依。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为其带来了莫大的声誉和良好的经济收益, 而这些成就的获得不仅仅在于她或者作品的“叛逆性”, 也在于她能够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又能很好地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进行协调;她在树立自己在文学市场上的权威地位的同时, 也要向既定的社会权威妥协。

一、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

《简·爱》用第一人称叙述, 从开篇, 简·爱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看到的比维克的《英国禽鸟史》的迷人景象, 到结尾处芬丁庄园的繁荣茂盛的景象, 我们都是用简·爱的眼睛看, 用简·爱的感觉去感受, 追随她生活的世界。这样读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物的行为、心理。第一人称叙述在今天看来也许不足为奇, 因为小说刚兴起的时候很多小说都是运用第一人称叙述, 如赛缪尔·理查生 (Samuel Richardson) 的《帕美拉》 (Pamela) 等。但这一点落在女性作家的身上, 则是另外一回事。

当时的历史条件, 是男性说话作为权威的时代, 为数众多的女性作家在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下, 女性叙述难免与男性叙述冲突。而《简·爱》是一部自传性色彩很强烈的小说, 叙述者把女主人公推到前台, 这在女性几乎没有说话权力的维多利亚时代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而且小说中人物的某些言辞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确实是颇为激进的。

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 勃朗特是怎样与当时的社会权威协调的呢?她用笔名发表小说, 用柯勒·贝尔这个中性的名字使她开始了通向专职作家的写作生涯, 也使她把这部作品与一个女性作家联系在一起, 这也是在当时的文学市场上男性至上主义所需要的一个自我隐蔽的策略, 不必遭遇性别歧视, 没有社会伦理道德评价的压力, 这样也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本意, 也使读者更多地接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事实证明, 她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没有必要的, 当众多读者和批评家认可作品后再看到作家本人, 事情就大大的不同了。

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叙述方式来看, 《简·爱》的某些带有叛逆性的叙述, 都面临遭到抨击的危险, 从而失去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但无法否认, 这部作品即使在它发表的历史时期, 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尽管有批评和否定, 但也有很多评论家赞赏她的作品, 如乔·亨·刘易斯认为《简·爱》的作者具备我们要求一个小说家具备的一切。故事不单有一种奇特的、自然展开的、始终不渝的趣味, 它具有一切伟大文体的首要特点——它是某个人的成文的语言, “我们对它无可指摘”。那么, 这部作品还有哪些方面在反叛的同时又能用适当的方式赢得批评家们的赞同呢?

二、对书信体小说的超越与回归

在这样的女性没有说话权力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女性作家如果不用匿名发表作品, 那么作品的表达方式可能在某些方面远离了她的本意。她要寻求公开发表作品的机会, 又要与社会的局限性不相违背, 就必须在叙述形式上有所回避。那么采取怎样的叙述方式呢?

18世纪中叶很多女性小说家都采用这样一种叙述方式:用书信体文本私下向另一位讲述个人的、往往也是自己的爱情故事。就书信体小说——这种女性可以公开发表自己声音的小说形式而言, 女性却最大限度地避免与男性话语冲突。

当然, 《简·爱》没有采用书信体小说的模式, 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其非常相似。小说中多处用“读者啊”这个称呼, 这里不单单与书中人物进行交流, 也与读者进行交流。这样, 《简·爱》也就在社会权威与个人意愿之间获得了平衡, 夏洛蒂得以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勃朗特的小说用第一人称能够与读者建立亲密的关系, “我把这些事情藏起来, 暗自在心里深思着”。这些事情读者知道, 而书中其他人不知道。

如在芬丁庄园, 简·爱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他告诉简·爱曾三次呼唤她的名字, 又听到了超自然的回声, 读者知道她所经历的事情, 但她却没有回应罗彻斯特说的话, 只向读者坦白了她的经历:

“读者啊, 正是在星期一夜里——接近午夜的时刻——我也听到了这个神秘的召唤。这些正是我回答他的话。我倾听着罗切斯特先生的叙述, 没有泄露出什么来回答他。我觉得这种巧合太令人敬畏, 太难以解释了, 我简直不敢叙述和讨论这件事。如果我告诉他什么, 那这个故事一定会在听的人心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他的心因为受苦而变得容易阴郁, 他不需要更阴暗的超自然的阴影。”

《简·爱》这部作品超越了书信体小说的模式, 又多处用“读者”这个称呼体现出对书信体小说模式的回归。书信体小说的人物用“私人的”“私下里”的方式向其他人讲述个人的情感经历, 而简·爱公开向读者坦白自己的生活, 二者紧密联系却又不尽相同。

三、对家庭女教师故事类型的超越与回归

《简·爱》用第一人称叙述把自己推到前台, 却用一个笔名遮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它没有采用书信体小说形式, 却用“读者”这个称呼拉近了叙述者与受述者之间的距离;它属于家庭女教师的故事类型, 但与夏洛蒂·勃朗特之前的这类小说有所不同, 却也不能完全脱离这类小说中人物的特点。

19世纪初期英国形成了“家庭女教师故事”类型的小说, 《简·爱》产生之前还有玛丽·布伦顿 (Mary Brunton) 的《禁戒》 (Discipline) , 玛丽·玛莎·舍伍德 (Mary Martha Sherwood) 的《卡洛林·莫当》 (Caroline Mordaunt) 等家庭女教师类型的小说。这两部小说的叙述者都是女性, 但叙述者都遵循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基督教教义, 以此来建构自己权威性的地位。而这类小说多以婚姻为结局, 女子最终失去了自主地位。

而简·爱凸现个人的生命价值。如海伦·彭斯告诫她“要研读新约全书”, 按基督的话去做, 而她明确表示爱己所爱, 憎己所憎。她曾经激愤地为自己辩护:“谁爱责怪我就责怪我吧。”尽管她对事物的理解未必正确, 但她为自己的道德观念做主。

(一) 对家庭女教师角色的反叛

通过交流她实现了自我地位的确立, 在盖茨海德和劳渥德她没有交流的能力与机会。但从孩童时代起, 她就积极地寻求被人承认和与人交流的机会, 她的言辞也逐渐由愤怒转为平静, 逐渐地被认可。对于她来说, 学会与人进行有成效的交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在盖茨海德的发泄, 到在劳渥德独白性的自我分析, 再到桑菲尔德之后进行的对话, 简·爱的心声恰好与小说的叙述进程一致。简·爱的话语从小说开始的带有叛逆性的、反抗性的话语逐渐转向平静的坦白的方式, 这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一开始的过于情绪化的叙述大部分是无效的, 她也体会到了应该把感情收敛一些, 叙述才能被承认。她渐渐地学会了交流, 享受到交流带来的乐趣。而在交流中, 她又常常是倾听的一方, 保持沉默, 这也符合传统的基督教思想, 与维多利亚时期的思想体系保持一致。

海伦, 完全放弃反抗, 如一超凡的天使, 有着难以比拟的忍耐精神, 简·爱虽深受其影响, 吸取忍耐的精髓, 抚慰自己无助却又不安的灵魂, 然而她却无法踏入海伦的精神殿堂。另一位深深影响着简·爱的是清教徒圣·约翰。他以其宗教献身精神震撼着简·爱。然而他奉行的禁欲主义, 以令人窒息的宗教狂热压抑人性正常之爱, 在他的观念中, 爱情不过是用以殉教的, 这点简·爱是不予肯定的。由简·爱对海伦及圣·约翰两者宗教观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着肯定也有着否定, 肯定仁爱、宽容和忍耐, 却不能企及全然放弃现世的境界。她崇敬宗教中的神性, 同时把人性也放在其中, 给予肯定。

(二) 对家庭女教师角色的回归

童年时代的简·爱确实很激愤, 但她也知道自己在某些场合下只能保持沉默。

小说开始, 孩子们围绕着里德夫人, 这一家人团团围坐的情景不禁引起简·爱加入其中的欲望。然而, “找个地方坐下来”, 里德夫人说, “不会说讨人喜欢的话, 就别多嘴”。

简·爱没有权力与里德一家享受聚会的快乐, 因为她的话不讨人喜欢, 不会说令人认可的话, 但事实上, 简·爱似乎从她沉默的孤独中找到了难以言传的乐趣:

“休憩室的隔壁是一间小小的早餐室。我溜进了那间屋子。那儿有一个书架。不一会儿, 我就找到了一本书, 我特意挑一本图画很多的。我爬上窗口, 缩起脚, 像土耳其人那样盘腿坐着, 把波纹红呢窗帘完全拉拢, 我就加倍隐藏起来, 仿佛坐在神龛里似的。”

简·爱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她自己最大的满足。简·爱逐渐认识到快乐就在身边, 就在膝盖上的《英国禽鸟史》。

离开盖茨海德之前, 简·爱的行为和言辞都是颇为激烈的、愤怒的, 也多为女性主义者引用, 作为她“叛逆”的一个证据, 以此把她看作一个不安分的小孩。可是她把胸中不平的怒火喷向里德夫人之后, 她虽然得到胜利的快感, 然而又似乎有些后悔, 进行反省。“我默默地反省了一个钟头”, “我倒愿意去求里德太太原谅”。这里她在强调她想作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 只是旁人不给她机会。她所做的一切都不是她的本意, 只是“没头没脑的话”是“激动得无法控制的话”。就简·爱的本意来说, 她还是想作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小女孩, 她曾经“多么小心地服从她, 多么竭力讨好她”。童年时代的简·爱确实有暴烈的性格, 但这更多的是一个被构造的“他者”形象, 她渴望被承认而不可得。她拥有这种可怕的力量, 却又害怕拥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简·爱本来也是一个文静、希望讨人喜欢的女孩, 可以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在沉默中度过没人关爱的童年。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环境使然。

不仅仅童年时代的简·爱是一个有沉默、内倾性格的形象, 成年之后, 在学会了富有成效的与人交流的过程中, 她依然常常是倾听的一方, 沉默的一方。“我固然谈得比较少, 可是我兴致勃勃地听罗切斯特谈。他的天性就是爱谈话, 他喜欢向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心灵透露一点世界上的情景和风气 (我不是指它的腐败情景和邪恶风气, 而是指由于表现的范围广, 由于具有新奇的特点才变得有趣的那一些) 。”正如米歇尔所说, “男人需要女人保持沉默, 目的是使她们成为男性的听众”。

四、结束语

《简·爱》是一部充满矛盾的文本, 是复杂的“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既对现行的社会体制提出挑战, 又呈现出听天由命的一面。朴维对《简·爱》矛盾性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对理解《简·爱》究竟是反传统还是维护传统有启发意义。事实上, 这部作品本身已体现出两面性:既向传统观念挑战, 又戒绝激进的女性主义。勃朗特通过她的作品为女主人公在女性的传统需求与现行社会体制的矛盾中努力寻求一种平衡与和谐。

总的说来, 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意味着她在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不仅仅是因为她的超越传统的叙述方式和女主人公激进的言辞, 也由于她能够在既定的社会权威与个人的写作方式之间获得平衡。如同她用匿名发表作品, 她的妥协是作品能够发表的前提, 公开发表个人话语也是建立在对既定的社会权威认同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2]张耘.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3]杨静远.夏洛蒂.勃朗特书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

[4]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5]叶舒宪.性别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6]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1.

[7]罗婷.女性主义文学与欧美文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8]易晓明.意义与形式——英美作家作品风格生成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文化的两面性 篇2

一、构筑企业核心团队

企业要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团队,这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搭班子”。作为企业领导人,搭建一个优秀的核心团队是你的第一要务,也是领导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反过来说,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能够促成企业领导力的提升,而搭建一个失败的核心团队则会迅速削弱你的领导力。

1、选择核心团队成员

如何搭好这个班子,企业领导者首先要面临的就是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择问题,这也是班子建设的基础工作。从来源上看,不外乎有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但无论是你自己带大的还是从外面聘请来的,核心团队成员必须拥有不同的层次和特长,这样才能使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配合,获得“1+1>2”的效果。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核心团队里大家的专长、能力和经验类似,那就意味着整个团队在其它很多重要的地方专长就越少,就会产生管理学著名的“木桶理论”所说的“短板”,永远也达不到最大的储水量。

除了专长、能力和经验需要互补外,选择班子成员时,还应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核心团队成员的要求不尽相同。处于创业时期的团队,其核心成员一般都较少,少则三四人,多则十来人,这时候就应该选择相互熟悉的同学、朋友、校友或同乡,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核心队成员之间因为相互不熟悉而造成的各种矛盾或纠纷,有利于迅速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位列中国民营企业三甲之一的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其创业团队中的5人均是复旦大学毕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创业之初就能够根据每个成员的能力特点做出合理分工,形成了一个战斗力极强的核心团队,在10年中创造了近百亿净资产的神话。

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核心成员就不能局限于创业时期的人员,而应该在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否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而且还可能会为企业长期发展埋下致命的隐患。譬如,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团队成员大部分都来自同一所大学或地区,一方面,不利于吸引来自其他大学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很容易形成不良的非正式组织或小利益集团,给企业的决策和日常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更为可怕的是,倘若其中的某位核心成员离开公司,很可能会引发“集体辞职”事件的发生,企业苦心经营的核心团队随之毁于一旦,很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例如,某跨国公司的中国区经理、人事总监、财务总监、渠道总监、代理商部总监、售后服务部总监,以及上海、成都、广州等重点区域的总经理全部来自于台湾,当总经理由于业绩不佳被迫辞职后,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这些部门总监或区域经理大部分都随原来的总经理而去,使得公司辛辛苦苦打造了十年之久的核心团队几乎散尽。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引以为戒。

2、建立信任关系 正确选择核心团队成员仅是班子建设的基础,要保证这些核心成员能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真正形成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建立信任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貌合神离、互相猜疑,那么这个团队怎么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怎么有可能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在团队内部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

营造互信的氛围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考虑。在横向方面,团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增进了解、相互支持对方的正确观点等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在纵向方面,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除了可以使用上述方法来增进与核心成员之间的信任外,有效的授权也是必须的,这是建立你与下属之间信任关系的最佳方式。

从领导者方面来说,有效授权一方面能够让你的核心团队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另一方面,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战略决策等重大事情上来。这两个方面都是直接关系到企业长期发展的大事。从团队成员方面来说,获得授权能让他们确实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能够进一步激发灵感和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授权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一些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达不到增进信任的目的,反而会引出不必要的误会。

[1]授权时要有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或没有挑战性,不仅起不到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作用,不能让团队成员感受到被充分的信任,而且还会使他们无所适从,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如果你对新任的某位产品经理说:“你负责本年度A产品的推广工作,好好干,公司会给你丰厚的奖励。”那他可能就会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甚至会怀疑你是否真正信任他。对于同样一个授权,如果你明确对他说说:“你负责本年度A产品的推广工作,如果能够在国内达到30%的市场占有率,公司将给你50万元奖励。”他可能就会为能得到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豪,把自己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2]千万不要重复授权,授权时也千万不能犹豫不决、反复无常,否则会摧毁团队之间的信任关系。不幸的是,这种随意性的授权在国内企业中经常发生。以前我就职于某软件公司时,总经理将研发部的差旅费审核授权给研发部经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又将审批权收回,使得研发部经理认为企业对他不信任,甚至有受辱的感觉,在审批权回收的第三天就离开了公司。当然,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授权后不能将权力回收,而是要告诫领导者,在授权之前你应考虑清楚可能带来的风险及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这或许会比授权后再回收权力更为有效吧!

3、有效利用冲突

团队虽然着力使成员形成合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团队中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事实上,团队上的冲突随时都可能发生,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破坏性的;有些是认知层的,有些是情感上的;有些可能危及企业存亡,有些可能不值一提。面对企业核心团队中发生的冲突,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正确面对它、分析它、解决它,从而明朗团队气氛,提高团队的整体绩效。

不同性质的冲突,企业领导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对于破坏性的、情感上的以及危及企业存亡的冲突,我们应尽量它们避免发生,一旦发现这个迹象,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而对于建设性的、认知层的冲突,则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利用冲突发掘不同的意见,激发更多的创意。GE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十分重视发挥建设性冲突和认知层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企业必须反对盲目的服从,每一位员工都应有表达不同意见的自由,将事实摆在桌上进行讨论,尊重不同的意见。正是这种建设性冲突培植了通用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使GE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获得持续、高速的发展。

存在冲突可能不是件坏事,团队里若没有任何冲突则是绝对的可怕。如果你的核心团队里没有冲突,大家一团和气,对你或其他成员提出的议案都举双方赞成,听不到任何异议,那么,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你就要当心了。箭牌口香糖执行长小威廉·来格礼曾经说过:“如果两个人的意见永远一致,就表示其中有一个人是不需要的。”按照这种说法进行推理下去,是否意味着你事实上已经成了“光杆司令”?这时,你就应该彻头彻尾地检讨一下你的领导能力了,是信任危机?是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还是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

二、灵活运用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

随着领导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领导实践的深入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纳出诸多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例如,管理学家怀特和李皮特认为存在专断独裁方式、民主方式和放任方式3种基本领导方式;吉米·道南和约翰·麦克斯韦尔将领导作风归纳为居高临下式、与人商量式、耐心说服式、以身作则式和下放权力式5种;丹尼尔·戈尔曼则以全球2万个职业经理人数据库为样本,总结了当今全球企业普遍存在的6种领导方式,即强制型领导、权威型领导、联盟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带头型领导和教练型领导。就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本身而言,并无好坏之分,只要对完成任务有好处,同时达到效率、效果最大化就好。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若能够了解这些不同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的优点与不足,将有助于形成你自己独有的领导方式与领导风格,进而影响你的员工潜力的发挥,影响整个企业的绩效。从国内外众多领导者的实践来看,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运用各种领导方式去指导员工、教育员工、激励员工,并在各种方式之间自由地进行转换,才能充分发挥出卓越的领导力。

1、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根据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规模大小和管理对象,随时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方法。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说:“当我的员工有l00名时,我要站在员工最前面指挥部属;当员工增加到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万人时,我只要站在员工后面,心存感激即可。”

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规模应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比如说,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由于员工数量较少,企业的领导者可以身先士卒,以行动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榜样力量,引导员工仿而效之,即采用“以身作则式”的领导风格;也可以结合“耐心说服式”领导风格,注重亲情化管理,倾听每个成员的报怨并加以说服。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和员工队伍的逐步壮大,“耐心说服式”的领导风格也许就不再切合实际,这时就应逐步向制度化方向转移,采用其它更为有效的领导方式。

不同的行业或产业应该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否则企业的领导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把企业领向死亡的边缘。比如说,高科技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多变、快速、竞争激烈的环境。这时就需要更多地激发团队活力,鼓励创新,如果企业采用“强制型”的领导方式就可能会抑制创新;而传统企业面对的是相对稳定、发展缓慢的市场,利润空间较小,这就需要深入、全面、严格的管理来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此时“强制型”的领导方式就可能成为比较理想的选择。

2、与文化背景相适应

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比如说西方文化很直接,而东方文化则比较含蓄。即使同属东方文化的中国和日本,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异。因此,对于跨文化管理的企业领导者来说,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或人员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否则会影响影响领导力的发挥,严重时还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后果不堪设想。

例如,企业在做决策时经常采用的“头脑风暴法”。在欧美等国家做头脑风暴时,参与者都把自己的观点写在一张纸条上,当着大家的面说明白己的理念和观点,然后大家再把理念和观点整理到一个框架里面去,针对整个框架进行讨论,效果非常好。但是在日本,用这种方式做头脑风暴却完全行不通,你可以让他们私下里写出自己的想法,但要让他们在大庭广众下说明白己的想法却很困难,更不用说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客观的评论,因此根本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改变领导方式,比如说把大家所提的想法或观点私下里进行集中整理,这样大家都不知道谁提的什么意见,讨论起来顾虑就会少很多。

三、建立企业文化

文化和领导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能分开来理解。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的文化,他们的认可和支持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领导者要有独特的能力来创造、融合、管理文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形成,企业价值观得到成员的广泛认同,使企业中的每一位成员产生使命感,又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领导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不同的价值观与之相匹配。例如,以研发为主高科技企业,可以将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文化之一,因为只有持续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公司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不断改进芯片的设计,把普通的芯片制造工艺改造成为世界上最高效、最尖端的工艺,并始终处于行业领导地位。而对于以流水线生产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企业来说,一线员工从事的只是一些整齐划

一、没有变数的常规工作,不合时宜的创新不仅不能带来效率上的提高,反而可能会生产出更多的残次品,更严重者还会引发伤亡事故。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拥有一套核心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以这一价值观来指导行动,这样才能使企业领导力得到升华。如果只是把企业的价值观当作口号,领导人在大会小会上做做秀,而实际上并没有以企业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你只会给人以虚伪的印象,就会在员工、客户面前丧失威信,久而久之你的领导力就会荡然无存。

全球著名的鞋类制造商耐克公司有两条基本价值观:一是创新,二是享受毫不留情摧毁竞争对手的乐趣,竞争的准则成为超越其他一切准则的至高无上的信念。这种价值观可能对社会没有多大的贡献,但耐克却始终如一遵循,这使得走向了成功。而曾被誉为美国新经济楷模的安然公司,虽然曾经塑造了“沟通、尊重、诚信、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但它并没有始终如一地道循,在高喊诚信的同时采取欺诈的手段谋取暴利,也就是缺乏格守价值观、以价值观来指导行动的能力,因此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破产。

文化的两面性 篇3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德规范两面性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性善为出发点的人伦文化,以和谐为价值观念,为实现圣贤的理想人格构建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道德精神财富,发挥着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但其消极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 儒家文化对国人性格的积极影响

1.1 以集体为本位,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儒家德育推行的基本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是在这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求“廓然大公”高尚境界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民所尊奉的道德品质。

1.2 “以仁爱为木,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文化的中心是“仁”。 “仁者,爱人也”,“仁”也是其最深层次的本质和灵魂,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孔子认为,“仁”是儒者行为中最重要的德行,它一方而强调为别人着想,另一方而强调自我约束。这种思想不仅提供了人我关系的准则,同时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方法论原则。

1.3 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人伦在儒家文化中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一是指处在人伦关系中的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种人伦关系一方而强调下对上的尊亲、孝、敬、恭等道德责任和义务,另一方而同样强调上对上的礼、爱、慈、友、宽等道德责任和义务。抚养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要求。“孝”被称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

2 儒家文化对国人性格的消极影响

2.1 崇古心理

不论哪朝哪代,不论说话办事,国人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动不动就引经据典,子曰诗云,尧舜汤周一番,总是要竭力从历史的尘埃里找到依据,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合乎正道,才是正确的。在国人的心理好象越久远的东西越好,越有价值。殊不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要受到时代的制约和影响,都要随着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未必就是今天的不如过去的好,否则,何以谈进步?何以谈发展?

2.2 轻商心理

轻商的实质是仇富。曾几何时,国人还把商业经营看成是一种下三滥的勾当,诸如“十商九奸”、“无商不奸”、 一提起商人,就是“奸商”。钱本来是个好东西,有了钱可以办自己想办的许多事,可是国人硬是耻于赚钱羞于谈钱,如此说来,这就不单单是轻商仇富了,简直就是虚伪!这种对商业和对商人的轻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商业发展,又由于没有商业的刺激,使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也深受其害,儒家那种口不言利、口不言钱、但心里却塞满了钱和利的畸形观念,必须纠正过来,社会民主,才能蒸蒸日上。

2.3等级心理

等级心理造就媚权心理,它的衍生物就是奴性的根深蒂固。受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官民民”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官民有别等文化的长期毒害,使得国人一旦当了官有了权,别管官权大小就知道显摆弄权、以上欺下、仗势欺人、以权谋私,使得国民的平等、民主、人格、尊严等意识和心理严重错位和缺失。

3 结论

多媒体教学的两面性 篇4

多媒体教学既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也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 只有做到多媒体与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 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 并且避免或消除它的消极作用。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起“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 多媒体课件的精美图片、形象生动和不断变换的画面、内容丰富且声情并茂的声像资料等, 都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兴奋、愉悦的感受,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 有利于增强感官效应,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人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主要感觉器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 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可以作用于视觉, 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等可以作用于听觉。因此,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有助于学生增进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

(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般都要求在课前把所有的授课内容做成一张张幻灯片, 上课时不但能按顺序播放, 而且还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的功能, 随时看到其他的幻灯片或其他的文件, 甚至可以链接到网上, 十分方便快捷。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 而且大大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 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 如果平时不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再加上教师制作课件和使用设备的水平有限等原因, 也会使多媒体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 受思想观念、相关制度的制约

使用多媒体教学看上去使一堂课显得非常轻松、愉快, 时间利用率高, 效果好。但是, 有的课件只是文字、图画的简单拼合;有的是对教科书和参考资料的照搬, 其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仍停留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上。这样的课件不但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等优势, 其效果也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 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多媒体教学在语言、手势和表情等表达方式上并不具有优势。有的教师在授课时, 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在会议上作报告”, 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造成师生间情感的缺失。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认知过程, 二是情感过程。若单纯强调某一过程, 只会事倍功半。

因此, 要使用多媒体教学, 必须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首先, 课件制作不仅要有好的内容, 还要使人赏心悦目, 只有把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是成功的课件;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 要面带微笑, 经常注视学生, 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 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只有这样, 才能使各种教学手段起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二) 课件的设计和使用不当造成刺激干扰

1、注重形式, 忽略效果。

有的课件背景画面过于复杂, 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 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视频、图片过多, 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和图片了, 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课件中有声音的出现, 会更增添一份吸引力, 但声音的过分刺激, 会喧宾夺主, 容易打断或干扰学生的思维。因此, 在课件的制作和屏幕设计过程中, 要注意科学性和界面友好、色彩柔和、搭配合理, 画面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 音乐和配音要注意艺术性, 要优美、轻松、恰当。

2、信息超量、展示速度过快。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但是, 有些教师唯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 在制作课件时, 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在授课时, 因受时间的限制, 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 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本来多媒体教学的另一优势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 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控制把握好信息展示的速度和节奏。上课时, 不要切换过快, 要有一定的停顿, 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理解和做笔记。

(三) 设备和环境因素影响教学效果

要想达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理想效果, 不但要有好的课件和懂得教学的优秀教师, 设备的好坏以及教室的环境也至关重要。因为多媒体设备是由计算机、投影机、音响系统和网络系统等多种高科技设备组合起来的, 而在教学中, 设备处于无专业人员监控、维护状态中。所以, 如果使用不当或保养不到位, 就会造成教学工作的中断, 减少教学时间, 有时甚至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 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下面, 对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作出分析。

1. 计算机病毒。

由于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很高, 每个教室通常会由多位教师轮流便用, 目前, 多数教师使用U盘来存储教学课件, 这样就难免会把病毒带到教室的计算机主机, 进而造成各类问题。最常见的是教师在开启或使用计算机过程中, 会出现无法正常启动, 或出现死机, 或自动重启等现象。因此, 管理员应该经常及时升级杀毒软件和定期给主机杀毒, 并且最好要求教师每次打开U盘之前先进行杀毒 (一般课件的文件都不太大, 只杀U盘的病毒不需要太多的时间) , 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计算机病毒给教学造成影响。

2. 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得不到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设备再也不是“贵重”的仪器设备, 它的成本越来越低。现在, 很多学校都把多媒体设备安装在普通教室里, 这样, 由于设备使用的环境条件得不到保障而容易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效果。

总之, 迅猛发展的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优势, 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 正确看待其利弊, 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不断探索优化教学过程的新措施, 总结出最有效的使用方法,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大的作用。但是,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 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文章阐述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 并就多媒体教学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 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传统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多媒体应用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何克抗.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两面性 篇5

你是这样的吗?说实在的,你曾在工作中抓住这样的机会吗?哪怕只有几分钟。或者,你已经沦为电子媒介的囚徒,无法将自己的世界与数字世界分开?

iPhone、iPad、黑莓、安卓、Kindle电子书和其他电子设备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有些是好的变化,有些则是坏的变化。而且,不管你信不信,几乎没有人研究过这些电子产品对管理或管理者的影响。我们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些技术,和许多其他技术一样,在带来明显利益的同时,也隐含着潜在的威胁,管理者需要了解这一点。

信息技术的好处

我们知道,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沟通:研究表明,每个层次的管理者都会至少花一半的时间收集、接收和传播信息。我们同样了解,引人入胜的信息技术可以怎样在整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提高这种沟通的速度和广度——至少对于那些能够转化为电子形式的沟通来说是这样。没有了信息技术,可如何进行管理呢?

对于管理工作的研究,包括一些半个世纪甚至更早以前的研究,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管理工作的特点就是多变、短暂、零散、节奏紧张,还有可能最重要的,就是不断被打断。为了协调相互冲突的需要,管理者的注意力经常会从一个活动分散到另一个活动上。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降低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实际上,最早的研究是苏内·卡尔森完成的。20世纪40年代末,第一台计算机刚刚开发出来,许多家瑞典公司的执行董事就发现,他们已经被各种报告淹没了。想象一下,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尤其是移动计算设备的出现,改变了管理者的工作方式。实际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黑莓和智能手机为什么那么受管理者欢迎。这些设备使管理者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各种需要他们关注的事情,并在不断被打扰中完成他们的任务,同时可能还会留出有些空白的时间来思考。

所以,管理者就是沟通者,但是是一个在烦扰杂乱的环境中工作的沟通者。对于他们来说,移动技术的价值重大。实际上,这项技术,特别是黑莓和智能手机,在设计时确实是考虑到了管理者的需要。但是,就像其他先进技术一样,信息技术对管理工作也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不利影响。

信息技术的缺点:错过微妙之处

对管理者的研究还说明了“软信息”在管理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口头的谈话和倾听,无论是在会议上,在偶遇中,还是在电话里。想一想,流言在帮助管理者获得充分信息的过程中有多重要——例如,发现公司最大的客户正在和你最大的竞争者一起打高尔夫,而不是以后通过销售报告才发现这个事实带来的后果。实际上,考虑到软信息的性质,获得正确的软信息有时可能是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而获得任何硬信息,可能要容易得多。

软信息在管理中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以前的正式媒体(普通邮件等等)的限制吗?还是因为就是有一些内容不能转化为计算机的二进制信息?

管理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职业。你没办法像学习医学和工程学那样在教室里学习管理。而且任何人都不需要获得证书后才进行管理。杰克·韦尔奇、安迪·格鲁夫、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人,从来没有进过商学院(乔治·布什倒是有MBA学位。)

管理是一项实践,以经验为基础。所以,虽然在课堂上分享管理经验有助于提高这项实践技能(例如我们在IMPM、IMHL和CoachingOurselves.com等项目中所证明的那样),它总起来说只能在工作中学习。管理是一种细致微妙的工作,需要依靠看到的手势、听到的声音和感觉到的状态,而不仅是简单地依靠语言本身。而且,当面对面互动的时候,语言本身的含义也会丰富得多。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连串的电子邮件或文本,效果也远不如一起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讨论,或者安静地思考。在你昨天收发的电子邮件中,有多少创新性的想法呢?

这是否意味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正式结构没有用呢?根本不是。但是这意味着,过分依赖它而牺牲了真正的互动,可能是非常危险的。例如,管理者如果认为他们能够只依靠电子邮件沟通,而很少坐飞机出长差(那还真不是一件美差),甚至很少走进大厅,就会发现自己陷入困境:了解事实,却不了解它们的意义。屏幕上哪里有这些手势、语调和仪态呢?你怎么去发现呢?

如果管理者只接触自己的键盘,就接触不到键盘以外的大千世界。就像Facebook 和它的“好友”功能一样,网络的扩展可能以牺牲可靠的关系为代价,而可靠的关系对于有效管理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但网络并不是社会。(你可以试着让Facebook上的好友来帮你粉刷房子,看看会怎样。)

信息技术的缺点:超越边界

这些新形式的信息技术还有另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虽然它们与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快节奏、多变和纷扰的特征合拍,它们可能也在强化这些问题,使管理变得更加狂乱。想一想短信和Twitter,只有140个字,使管理变得更加碎片化,而且是有意为之的碎片化。这种片段插播式的沟通方式可能会损害管理,而且可能是在鼓励追随而不是领导。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管理,随着管理者失去对工作的控制和迷失目的,信息技术可能会使管理实践超越边界,还可能会让人们期望能够随时随地联系,得到迅速的反应,有时甚至是未经思考的反应。

管理者过去只在工作的时候才和人联系,或者在固定电话能够到达的地方和人联系。后来出现了手机,再后来又出现了黑莓,现在又有了iPhone和iPad。总能够被找到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又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在管理者完全失去控制之前,管理工作会变得多么迅速,多么忙乱,多么零散,受到多少打扰?如果在周日晚上10点半接到短信通知,在周一上午8点半要开会,管理者不是被过度连接了吗?如果你的老板在早晨6点半给你发了一条短信,然后问你为什么到7点半还不回复,这样的问题能有吗?在乔·罗宾森的《减弱电子邮件的骚扰》一文中,提到了这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由于工作者的注意力被不断打断,大脑中会不知不觉地出现某些东西:干扰会侵蚀一个叫做“努力控制”的区域,削弱大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换句话说,你越经常检查短信,就越觉得需要检查它——使用黑莓和iPhone的人都熟悉这种感觉。正像维尼弗莱德·加拉格尔指出的,“要真正学会一件事情,并记住它,就必须倾注全部的注意力。”

有多少证据能证明管理者超越了边界呢?如果没有认真的研究,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后果可能已经很严重了,甚至可能已经是灾难性的了。例如,美国此次的金融危机会不会就是一场管理危机?因为有那么多破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公司的高管,对公司发生了什么都一无所知。他们是不是知道太多事实,却不知道事实背后的含义?换句话说,他们是不是了解太多硬的方面,却不知道软的方面?了解每个季度靠抵押贷款赚多少钱也许很容易,但是要了解是谁申请了抵押贷款,有那么容易吗?当你不了解整体情况的时候,了解那些信息片段有什么用呢?

因此,这些新技术的危险就是,使管理者产生了解情况的幻觉,从而产生对一切都有所控制的幻觉,结果是他们可能把两样都失去。要圆满地完成管理任务需要了解一些信息,但是管理是否变得太混乱、太分散、太表面化,使他们接触不到这些必要的信息?就像安德烈亚·施莱辛格在《“为什么”之死》中写的那样:“我担心,互联网文化与智慧发展有直接的冲突,因为喧闹如此持久、节奏如此迅速、选择如此海量,做出新发现的可能性被检索的技能所填补。”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

这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吗?根本不是。和任何新技术一样,信息技术也可以为管理者服务,而不是让管理者不得不为它们服务。

如何让技术有利于有效的管理,也就是如何建立信任、分享愿景、增强社区精神,以及实现目标?在谷歌搜索“有效的电子邮件沟通”,能得到大约6.45亿个结果——这是信息过载的又一个例证——虽然其中大部分说的其实是如何实现清晰简洁的“良好沟通”。我们肯定都可以更好地沟通,但是这并不是我们这里关心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应对大量的沟通,以及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下面我们要提出几条建议。

减少沟通量。有一种重要的方法能确保你不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减少你发送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接收人数。在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有明显的关系。你上传到一个网络中的信息量越大,在一次沟通中涉及到的人越多,你预计会收到的回复信息就越多。所以要发送重要的东西,发送和那些真正需要知道的人相关的东西。你可以用这种方法解放一些时间,用来进行更有必要的个人交流和反思。

利用个人和电子助手。个人助理可以管理时间、信息流和接触高管的资格,他们同样可以管理电子邮件。他们可以以他人的名义分类、删除、甚至回复邮件。你也可以利用多个电子邮件地址来管理信息量——一个地址对个人助理是公开的,另一个用来收发个人邮件,不对外公布。而且,一个好的个人助理还知道你应该看到什么,甚至可以呈现出这个高管的外貌,就像真实世界里的化身。至于技术本身,要以毒攻毒:有一些嵌入式的机制,可以来管理和组织信息流,但是没有多少管理者充分利用了这种机制。可以用过滤器和规则来给收到的信息分类和确定它们的优先顺序。有些电子助手可以给电子邮件分类,摘录出需要完成的任务,确定要完成的工作的优先顺序,收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

创造个人的软时间。管理电子邮件的负载是一回事,但是你还需要逃离电子邮件。但是你不用走得太远:只要试着规划出一段专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间就可以了,每天集中看一次或两次,时刻记住“紧急”不一定意味着必须在几分钟内做出回复。更好的办法是,专门安排出一段“软时间”,用来进行个人交流,甚至是不安排任何计划的“思考时间”。即使你其实在办公室,也试着关掉信息提醒功能,设置“不在办公室”的自动回复功能(也许这些回复应该被理解为,“对不起,我正在进行管理!”)。这样人们就会知道,你的回馈会推迟,以便首先回应占10%的那些真正需要回应的信息(许多标志为“紧急”的信息其实根本不需要回应)。问问你自己,那些不断的打扰是必须的,还是只不过是为了保持某种荒谬的安全感,必须能和其他人保持联系。就像史蒂夫·拉尼尔在《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我们都能清楚地区分唠叨和信息之间的差别。

有个全新的开始。有些人感觉完全被电子邮件控制了,会宣布“电子邮件破产”那就取消旧的电子邮件地址,启用一个新地址。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就有可能养成更好的收发和回复信息的习惯,与那些最后抛在脑后的人断绝联系。如果你不能这样做,至少要尝试开辟一个私人电子邮件地址,与公共的那个分开。私人地址只告诉有限的几个联系人,而公共地址可以在较为广泛的范围公开,然后利用私人助理来筛选邮件。他们还能使你的管理工作也有一个新的开始,在你知道自己应该多了解一些的人身上花更多的时间。

关机。如果其他的方法都失败了,要记住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有一个关机按钮。然后,你可能发现管理中比较软的方面有一个“开启”按钮!关于管理,我们必须了解的一件事,就是如今的管理者迫切需要慢下来,后退几步,并认真地反思自己的经历。管理者不仅在课堂上要使用关闭按钮,在课堂外面也要学会使用关闭按钮:在家里,度假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工作的时候。

但是这不是自然发生的:你必须让它成为日常管理活动中的一部分。一家大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电子邮件的评价是,“你永远无法逃避。你找不到地方去深思和思考。”这根本不是事实。你可以去你喜欢的任何地方。这是你的选择:是你来控制技术,让它为你工作;还是像许多早期技术对许多人做的那样,让它俘虏你?你会让它影响你的管理实践吗?你的未来,还有我们经济的未来,都与此休戚相关。所以,请记住:它有一个关闭按钮!

大学生社团作用的两面性 篇6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9条规定: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 (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 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 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在新形势下, 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 (2)

2. 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

2.1 大学生社团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班级, 而大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方式, 也是以班级为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大学生社团有自发性、群众性、多样性、随意性、实践性和整合性 (3) 特点, 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说理引导法、实践锻炼法、熏陶感染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和心理咨询等方法融入到大学生社团的成立、活动开展等中去, 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2.2 大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主要推手。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对校风、教风和学风有重要的作用, 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来开展, 如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依托社团而进行;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大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培育和塑造的功能;大学生社团是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大学生社团文化品位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品质的提升。

2.3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 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也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 大学生社团本身及其对人才的培养, 都是其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以大学生社团为单位, 进行暑假社会实践;部分公益性的大学生社团如爱心社、环保社团等, 都可以直接服务社会。另外大学生社团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其实也是为社会输送人才、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 通过大学生社团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丰富其情感体验, 深化其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意识。

2.4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主动力。

2.4.1 丰富文化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

大学生参加社团多以专业和兴趣为依托, 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 如专题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形式, 提升社团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手段和延伸。大量的以学习为目的的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种单独的以某个学科为特色而形成的社团, 如:文学社、英语社等, 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交流、学习的机会, 是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4.2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归属、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多层次的心理的需要, 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社团可以为成员提供归属感, 社团的形式是松散的, 成员间没有利益冲突, 关系融洽, 容易在群体中得到接纳和帮助;大学生社团可以分散不良情绪, 大学生阶段是较为敏感、脆弱的, 社团活动可以分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 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消除不良情绪;社团能满足大学生受尊重的需要, 学生社团的公平和广泛性使得学生们可以扬长避短, 展示自己的才华, 从而获得尊重;大学生社团具有意识重塑的功能, 社团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为基础开展工作, 理论型社团直接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专业学习型社团提供学生体会创造力、意志力的机会, 志愿服务型社团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社会实践, 感认社会责任和良知, 有助于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新风新尚, 重塑健康人格。

2.4.3 促进大学生能力提升。

耶鲁校长访问中国时接受记者采访, 在被问及应如何培养精英人物时, 着重谈到了学生社团, 认为学生在自己的社团中会获得各种有用的能力。大学生社团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大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大学生社团的成立、管理其实是对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最好的锻炼;大学生社团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展示自我, 实现自身价值, 把自我成长与社团发展紧密结合,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社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为大学生社团氛围宽松, 更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4.4 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生物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参与社会生活, 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社会角色和不断完善其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这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高校社团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化。高校社团为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更宽广的途径;高校社团的开放性, 打破了班级、院系的界限, 使学生拓展知识面, 构建完整知识结构, 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社会生活技能, 从而为个体融入社会创造充分必要条件;高校社团要求其成员和成员之间必须符合社团需要, 社团成员自我调整的过程也是社会化过程;高校学生社团有助于大学生认知社会角色、熟知角色期望, 社团本身的设置就是模仿社会机构, 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模仿与角色扮演, 为顺利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

3. 大学生社团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显著, 但是也不能忽略大学生社团的消极影响。

3.1 社团活动频繁, 影响学业发展。

大学生阶段, 多数大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如果不能够处理好学业与社团活动的关系, 有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 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所以在参与或者组织社团活动时要做好取舍, 选择有利于个人成长的社团参加, 而且不能过于频繁和泛滥, 要有针对、有选择地组织、参与社团活动。

3.2 社会不良风气, 渗透到学生社团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校园已经不再是象牙塔, 社会的各种不良风气都在侵袭着校园。大学生社团有着随意性、实践性等特点, 大学生社团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道德文化导向, 就有可能成为滋生社会不良风气的载体, 败坏校风。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 加强对社团活动的引导、规范, 最大限度地杜绝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3.3 西方政治文化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影响, 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日益明显, 高校成为西方进行政治文化渗透的重点, 社团的松散性、学生认识的局限性都使社团容易在政治方向上把握不准。因此, 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社团, 了解信息, 加以引导, 充分认识到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总阵地的紧迫性, 引导社团积极健康地发展。

3.4 部分消极社团的影响。

除了在校注册的社团外, 各个高校都有部分隐形社团, 这类社团消极影响较大, 如在国外有同性恋社团、宗教团体等, 这有悖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 应加以引导, 去除其消极的方面, 积极地开展社团活动。

4. 结语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不断提高质量, 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必须始终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 大学生社团是一个较好的载体。大学生社团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社会和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也不能忽略其负面作用, 因此, 高校应该重视并且发展好大学生社团, 开创团学工作新局面。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社团作用的深入分析得出:大学生社团存在的积极方面, 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是繁荣校园文化的主要推手, 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主动力等;消极方面, 社团活动频繁影响学业发展, 社会不良风气渗透到学生社团中, 西方政治文化思潮通过大学生社团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R].北京:教育部, 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北京:国务院, 2004-10-14.

[3]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5-06-10, (3) .

[4]李浦豪.大学生社团与和谐校园的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再谈专利制度的两面性 篇7

近些年来,随着各国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的增长、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以及专利由“成本”到“资产”的观念转变,现有专利制度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并不断放大:大量“专利灌丛”、“滥诉”导致专利制度的运营成本上升、权利的法律确定性降低,并使得市场参与者的自由竞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遍布的“专利灌丛”,被称为创新主力军的中小微企业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从事新产品开发,以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权;同时,复杂的专利授权和专利诉讼规则与程序常常使得他们望而却步,致使许多新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应用。

很多时候,我国专利制度对于经济转型和企业创新发展产生了有悖于制度设计初衷的负面作用:持续升高的专利授权使用费,使得很多企业在饱受融资难、招工难、税负重压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加运营成本;一些不恰当的专利申请鼓励政策导致了很多权利不稳定和技术含量超低的垃圾专利,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潜在陷阱与障碍;维权成本高、赔偿额低进一步阻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提高下一篇:国库会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