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人两面派整改措施

2024-04-24

两面人两面派整改措施(共9篇)

篇1:两面人两面派整改措施

“两面人、两种人”个人剖析材料

近期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两种人、两面人”专项治理活动,我认真参加学习和讨论,认真做好笔记,并认真领会,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感悟,深刻剖析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地自我反思,认真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现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思想领悟能力不强,对党的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深,不透。

(二)创新精神不强,不敢突破。

(三)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

(四)进取意识不强。

(五)工作拖沓,缺乏紧迫感,危机感,主动意识不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学习重视不够。思想上存在着重工作轻学习的顽疾,同时错误地认为,用什么学什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就行了。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放松了学习、影响了自己认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对工作要求不严。由于思想上总是认为自己所从事的都是程序性的工作,只需按章办事就行了,所以在工作标准上有时就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由于工作业务单一,有时会有急噪情绪。

—1—

3、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生活上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够。

4、进取意识不强。总认为自己工作只要能按时完成领导交办对任务就行了,思想深处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认识作梗,工作中缺乏时时处处争创一流业绩的进取意识。

三、整改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积极挤时间坚持业余自学,努力钻研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提高素质。

2、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工作中严于律己,始终坚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积极创新,使工作精益求精。

3、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教学工作的新思路,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4、提高工作的热情,要时刻不停的探索新思想,尝试新变革,寻找有助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新方法。

四、今后努力方向

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抓好工作的落实,求真务实,树立良好形象。全面提高工作水平。进一步 —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来认真做好自己的手上的每一项工作。

总之,通过此次的“两种人、两面人”个人分析,我充分发现和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未做到之处,我将认真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力争使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都有明显进步,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为民服务质量,树立人社干部的良好形象。

2016.12

—3—

篇2:两面人两面派整改措施

王敏案件警示录

对王敏的采访,几度因他泣不成声而中断。他的哭声,时而低沉压抑,时而撕心裂肺,其中不乏对自己罪孽深重的忏悔,而更多的则是对纪律审查的恐惧。

2015年2月17日,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因涉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友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在干部选拔任用、企业经营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折合人民币2000余万元等问题,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王敏开除党籍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面对记者,王敏述说了自己贪腐堕落的心路历程,“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王敏典型的“两面人”特质,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其警示作用之大,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深思。

一面大讲纪律和规矩,一面仍不收敛不收手

古人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矩,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无视纪律、不讲规矩、不守底线,必然“踩雷”、“触电”,甚至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王敏违纪违法事实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王敏常常把“守纪律讲规矩”挂在嘴上,在检查考核市属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市委传达学习省委会议精神、全市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等会议上,一再大讲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严守政治纪律的严肃性,时刻紧绷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可谓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就在王敏落马当天,他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作廉政警示教育报告的新闻,仍然充斥当地媒体的头版,甚至头条。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个黑色幽默。

在不少济南干部看来,对“王敏落马”感到意外。他们认为,“王书记”慷慨陈词,紧扣“纪律和规矩”,“上连天线、下接地气”,这是他的一贯风格,没有“不对劲的地方”。

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王敏将许多纪律和规矩写在文章里、讲在会议上。说起用人,他讲“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突击提拔干部等问题”;说到反腐,他讲“要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对腐败分子,不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坚决惩处”。

这些义正言辞的讲话,表面上热热闹闹、振振有词。但他内心深处,却视党纪如无物,就在十八大以来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依然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特别是中央整治“会所中的歪风”通知下发后,王敏仍然置若罔闻,于2014年6月,借在中央党校学习之机,潜入济南一家房地产公司总经理赵某在北京的会所吃喝玩乐。

在查扣王敏及其家人收受的钱物中,仅十八大以后收的购物卡就多达173张,占其收受购物卡总额近四分之一;收受商人、官员贿赂200余万元,占其受贿总额的12.1%。

当“收”成了习惯,“要”也就顺理成章、毫无顾忌了。王敏时常向有“利益输送”的关系人索要钱物。仅十八大以来,他借到北京参加中央全会、“两会”等机会,多次给赵某打电话,明示暗示让其送钱。

同样是在十八大后,王敏为一己私利,把党的纪律当作耳旁风,多次找山东省某市领导,请其为自己女婿孙某与他人合办的山东一家置业有限公司弄块地搞开发。在王敏的撮合下,孙某选中了该市最好的一块150多亩的土地。后孙某反悔,违反规定取回了1亿多元的竞拍保证金,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长期以来,王敏漠视纪律,不讲规矩,不拿中央当“干部”,背离党的要求和规定,自行其是,胆大妄为,恣意践踏党的纪律,最终酿成人生苦果。

一面大谈廉洁,一面大肆敛财

“一个班子,尤其是党委书记过不了廉洁关,就没有担当的资格”,“一个干部,能成长到局级,不容易,大家都不愿意他犯错误、挨处分,但一旦犯了错误,谁都管不了,有纪律在那儿放着!”王敏常在各种会议上大谈廉洁,“苦口婆心”教育干部。

他张口“廉洁”、闭口“清正”,迷惑了不少干部和群众。在他被调查后,很多干部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对他“落马”感到非常吃惊。

在他道貌岸然的伪装下,济南市的很多人认为他干净、干事,有很浓的为民情结;不少干部对他尊敬有加,把他当作勤廉兼优的学习榜样;更有一批老同志念念不忘当年“小王”的自律与敬业,觉得他是个好干部、好苗子。

在山东,关于王敏的举报并不多。中央巡视组巡视山东时,接到有关他的问题反映也不集中。这是因为王敏有个所谓的“原则”,就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在自己直接负责的工作范围,不帮人谋私利,以免搞得乌烟瘴气;不收下属的钱,以免买官卖官。他还禁止家属在自己主政地方经商谋利或干预工作。

其实,这些都是王敏的“障眼法”。在表演的背后,他贪婪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2005年,王敏结识济南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赵某,从此拉开了相互利用、权钱交易的“二人转”序幕。

当权力遇上利益,在各种诱惑之下,失去了定力,则必然被“围猎”。王敏需要的是房地产大亨的金钱,而赵某看中的则是王敏手中的权力。王敏明白一旦和赵某纠结一起,必然是权钱交易,但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他急不可耐地“飞蛾扑火”,和赵某一拍即合、勾肩搭背,迅速结成了利益同盟,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赵某的“围猎”。

贪欲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如决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近十年来,在王敏的力挺下,赵某的生意顺风顺水,财源广进。基于为赵某提供了诸多便利,王敏向其索贿的底气十足,俨然把赵某当成了自家的“钱袋子”和“提款机”。赵某则对王敏“知恩图报”,先后向其行贿现金、房产、名人字画等钱物累计达人民币1800余万元。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权相交,权尽则弃。赵某被捕后,王敏害怕与其经济交往被牵出,惶惶不可终日,极度煎熬,几乎崩溃。他在《忏悔书》中说:“夜夜难以入睡,几乎天天半夜惊出一身冷汗,醒来就再也睡不着,总想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事。白天常常魂不守舍,省委通知开会,怕在会场被带走;上班时怕回不了家;上级领导约去谈工作,也怕是借题下菜。开会时在台上坐着,往往心不在焉,只得强打精神撑着;一个人时,唉声叹气,多次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脑袋,发泄胸中压力。”

即便如此,王敏仍心存侥幸,总觉得赵某不会将他供出来,直至被带走接受组织调查那一天,还对其抱有幻想。

记者采访王敏时,他提起这些龌龊勾当,一再说到,自己违纪违法问题,主要发生在商人圈、官员圈、亲友圈里。从热衷于被人围猎,到积极迎合甚至主动沉醉于金钱、权力及声色犬马的围堵中,乐不思蜀。

剖析王敏案件,可以深刻地领会到“当官发财两条道,为官心中要有戒”的真谛。面对社会诱惑多、陷阱多,当官已是高危职业。天上掉馅饼之时,就是地上有陷阱之时,一旦贪腐,什么都没了,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

一面严责身边工作人员 一面骄纵亲属子女

在同事眼里,王敏对下属以严厉著称,不接受下属的请托事项,不允许搞“乌烟瘴气”,对工作搞不上去的地方和当事人毫不客气。其上一任秘书戚某跟着他一干就是九年,有三次提拔机会,但王敏明确表态不能“特殊照顾”,直到2012年戚某才得以任用。他从来不允许秘书帮别人请托私事或者转送礼物,知道了他的脾气,时间一长,秘书也就不敢这么做了。

王敏事发后,戚某在配合组织调查时,哭着说自己装修住房的时候,王敏还特意叮嘱他:“需要钱告诉我,千万不要犯错误。”和一些领导干部拿秘书当作“心腹”,一腐俱腐、一损俱损不同,王敏对秘书管教显得特别严格。只是让戚某大感意外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平时“严于律己”的领导,背后却大肆敛财、追求享乐。

担任济南市委书记后,王敏曾在大会上明确讲,济南的干部不要去他家里。他不在家时有干部送了东西,他都马上退回去。一来二往,济南的干部就没人敢给他送了。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在身边工作人员和下属面前极力塑造一副清正廉洁的形象,而对家人他却是娇宠纵容的另一副模样„„

除济南以外的请托人给王敏行贿,他毫不避讳地当着家人的面收钱收物。一开始,家里人也担心,但王敏总是满不在乎地说“这是朋友送的,都是正常交往,没有关系。”一来二往,家人也就对这些往来坦然受之,收钱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收受的钱物也越来越多。

王敏不仅自己在生活上追求奢靡,还带领家人“有福同享”,步入了“购不厌累”、“住不厌精”、“赌不厌多”的腐败三部曲。

2005年,他主动将妻子介绍给赵某,并对赵某说,“你这个阿姨人很好,和她处不好的人肯定有问题。”心领神会的赵某对王敏妻子百般讨好,主动带其到北京、香港、澳门旅游、购物,从名牌衣服到名牌手提包,哪个好、哪个贵就买哪个。2008年,在王敏默许下,赵某为其女儿购买住房。赵某还多次带王敏妻子去澳门赌博,王敏妻子不用出赌资且“分红”。对于这些,王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为了让女儿一家过上所谓的幸福生活,王敏纵容女儿在赵某的公司长年“吃空饷”,并多次打招呼、拉关系、铺路子,帮助女婿承揽工程牟利。

放纵妻子、女儿、女婿,整个家庭形成了以王敏为核心,夫妻联手、全家上阵、共同敛财的链条,陷入了“物质生活享乐化、精神生活颓废化、家庭生活逐利化”的泥沼。

东窗事发之后,面对记者的采访,王敏掩面痛哭,“是我把他们引向了错误的道路,这不是爱而是害„„我没有带好头,作为家庭主心骨,这个上梁没有摆正。”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人生幸福生活的港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守住和呵护好温暖的“安乐窝”,才能终生安全、阖家幸福!

一面高谈理想主义 一面丢弃党性原则

2009年,王敏在总策划拍摄电视剧《知青》时,为显示自己是一个有信仰、有追求、有奉献的人,要求电视剧突出为理想、为集体、为他人这个主题。不仅如此,王敏还为该剧主题曲作词。“难忘那苍茫岁月/呐喊着温暖的春天/磨练伴随着无怨无悔/展开人生的风帆······”在这首名为《曾经》的歌曲中,王敏根据自己4年的知青岁月,写出了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感怀。

与之类似,在策划指导电视剧《闯关东》时,他要求极力突出民族英雄主义,通过电视剧《老农民》表达对农村现实生活和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这都是王敏用以诠释自己革命理想主义的例证。

王敏自诩对党忠诚。熟悉他的人说,“他感情丰沛,每当讲起这些,总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他甚至放言‘有谁对党不敬,我会同他拼命’。”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谈起,自己出身革命家庭,父亲在战争年代光荣入党,牛棚岁月告诫子女“相信组织”。幼儿园时就歌唱党的光辉,共产党、毛主席是最早认识的几个字。入党时,兴奋得整夜与人长谈,在田野上激动奔跑,立志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培养下,他从知青到大学生,从机关普通一员到高级领导干部,承担起治理一方的责任„„

王敏喜欢看红色影片,常常独自坐在客厅一遍一遍地看。每当看到片中的英雄人物奋不顾身,看到革命烈士壮烈牺牲,他都激动难抑、泪流满面。就连他的妻子都感到疑惑,这些影片他几乎没有遗漏全都看过,有的还看过几遍、十几遍乃至几十遍,依然感动至此。可当记者问他,既然常常主动看红色影片,会不会联系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反思?王敏几乎是不假思索地作答:“不会,从来不会。当时的感动是真的,但第二天自己想做啥还做啥。”

标榜理想主义者的王敏,在人前“信誓旦旦”,做足表面文章,却把革命理想束之高阁,作为精神偶像,从未真正将其作为行动指南和行为遵循。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随着自己职务的提升,随着各种诱惑的增多,他党性丢弃了、理想坍塌了、信念动摇了,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并由此产生了人生苦短的情绪,及时行乐的情绪,苦尽甘来的情绪,攀比奢靡的情绪——

1992年,王敏从美国参加培训班回到北京,经熟人介绍,和几个商人一起去豪华酒店吃喝玩乐,尽管只是一面之交,王敏就“入乡随俗”犯下了腐化堕落的错误。后来,那位熟人又多次带他去高档场所玩乐,让他欲罢不能。久而久之,王敏对商人们的这种包围,或者说“商人圈”十分喜欢,常常是乐在其中。这种奢靡生活对他刺激很大,看到别人生活那样舒适,环境那么高档,花钱那样大方,很是羡慕,产生了有钱就有好生活的念头。

也正是从那时起,贪欲的种子在王敏头脑中悄然种下,并快速畸形膨胀起来。“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来水,其溃甚至,一溃则不可复收也。”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老乡找王敏办事,送他一万元现金。他诚惶诚恐,后来想想,朋友间往来,别人不会知道。有一就有二,第二次往往更加变本加厉。之后,找他办事的人越来越多,送钱送物的也频频登门,心中的不安逐渐消失了。

王敏觉得,好不容易熬过了那么苦的日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必须好好享受,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他精心营造家庭舒适小环境,2008年要求赵某出资100多万元,为其进行高档装修。离开山东,他愈发放纵,索性沉湎于声色犬马,放浪形骸、流连忘返,彻底丢掉了共产党员身份和领导干部形象。他梦想退休后过自在舒适、随心所欲的生活,幻想能够到世界各地去游玩。

恶之花以绽放的姿态召唤着王敏,怀揣着些许惊恐和懊悔,他一步三回头,摇摆过,后怕过,但欲望和侥幸推动着他一步步走了下去,越走越快。时间长了,他头也不回了,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变得习惯、麻木,彻底堕落了。

在接受组织调查期间,他反省到,“我为什么鬼迷心窍收受他人财物?为什么执迷不悟越滑越深?为什么追求享乐热衷奢靡?为什么不听党的话成了罪人?我变成这个样子绝不是偶然。这些天,我反复想到,是丧失理想自毁人生,是贪欲诱惑坠入深渊,是失去约束放纵自己,是淡忘法纪胆大妄为,是脱离组织迷失方向„„”

那时的意气风发,眼前的颓然痛悔;那时的侃侃而谈,此刻的叹息自语;那时把高举理想主义作为响亮口号,如今才真正唤醒沉睡已久的党性观念。作为典型的“两面人”,王敏扭曲的价值观、分裂的人格、表里不一的行为,大搞政治投机主义,伪装清廉、伪装纯洁、伪装正直,台上台下两个形象,人前人后两种表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用假面具掩盖自己极其肮脏的灵魂和丑恶的行为,演出了一幕幕贪腐的双簧戏,欺骗了组织,迷惑了群众。“口言善,身行恶,国之妖也。”这种“两面人”的行径,背离了从政道德,冲击了社会价值观,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影响极坏,教训深刻。(作者单位: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中国纪检监察报社、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

做表里如一的“本色干部”

“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面对记者,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如此描述自己贪腐堕落的“两面人生”。从“激情燃烧岁月”一步步走向歧途,如今的他,几度流下忏悔的泪水,却再也洗不掉身上的污名。

纵观十八大以来落马贪官,一面大讲纪律和规矩、一面仍不收敛不收手的“两面人”为数不少。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曾多次发表反腐倡廉的“高见”;江苏省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曾有过各色“廉政佳话”;而王敏也曾有过“一个班子,尤其是党委书记过不了廉洁关,就没有担当的资格”的正色危言。但是,贪腐堕落的斑斑劣迹却不留情面地拆穿了他们的“两面人生”,葬送了他们的政治前途。

没有哪个干部天生就是贪官,贪官的堕落轨迹,始于私欲膨胀和观念跑偏。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初,他们也曾有过坚定的信仰和创业的激情,他们也曾是领导眼中的可造之材、同事身边的先进楷模、群众心中的好官良吏。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党和人民的罪人?“是丧失理想自毁人生,是贪欲诱惑坠入深渊,是失去约束放纵自己,是淡忘法纪胆大妄为,是脱离组织迷失方向„„”王敏在《忏悔书》中写道,“归根到底是自己价值观出了大问题”。正是不该伸的手、不该开的口、不该动的心,将他们引向不该走的歧途。正是心中一念侥幸,让他们背叛初心,将廉洁信念换做规避风险的表面文章,最终铸成大错。

没有哪个贪官天生就会演戏,是权力失控和监督缺位让他们有了表演的空间。这些“两面人”并不是患上了人格分裂症,而是晕眩在权力的光环下。对他们来说,手中的权力早已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异化为沽名钓誉的工具、挥霍纵欲的资本和权钱交易的筹码。“两面人”的堕落并非一朝一夕,正是监督缺位与自律缺失一同推波助澜。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对他们的问题不可能一无所知,但往往顾及面子、旁敲侧击,没有当头棒喝、猛击一掌,甚至出现“边腐败边提拔”的状况,纵容他们在错误道路上渐行渐远。

严是爱,松是害。从严治党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大爱。从严治党必须提高党内监督有效性,在日常管理中体现出责任和担当。要加强对一把手的关注和了解,发挥巡视的利剑作用,决不允许有独霸一方的“绝对权威”。要抓早抓小,触犯了纪律就要及时处理,决不能放任自流,造成干部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要让纪律严起来、落下去,充分发挥纪律的正面引导和惩戒警示两方面作用。

篇3:金与黑——陆俊的两面人生

如果你恨一个人, 就让他去当足球裁判, 因为终有一天他可能会锒铛入狱、身陷囹圄, 卑微地面对千夫所指及漫天怒骂, 人人都唾弃, 永无翻身之日。

“金哨”陆俊

作为一名裁判, 陆俊已经几乎享受过一切应该有的荣誉和褒奖, 在他还是“金哨”的那个年代, 他的大名在足球圈里圈外无人不知, 他是所有梦想执法绿茵场人的偶像。

1959年3月, 陆俊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 和那时的孩子一样, 从小就热爱足球, 1978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之后, 专攻足球方向。由于身体条件的原因, 陆俊没有选择运动员方向, 而是开始在足球裁判领域下工夫。19岁时, 陆俊便拿到了三级裁判证书, 开始在学校内和北京业余基层执法比赛。那时的陆俊, 肯定梦想着能做一名最出色的裁判。他的导师曹镜鉴是中国当时最早的国际级裁判之一, 在曹镜鉴的影响下, 陆俊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当一名好裁判的决心。

1981年毕业以后, 陆俊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大学担任体育老师。那时候中国足球还没有正规的联赛, 陆俊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经常到各地执法一些赛会制的比赛, 为此他不得不经常请同事代课, 从而影响到自己在大学里的职务晋升。也许正是这样, 陆俊这个小伙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1年, 在时任中国足协主席年维泗和中国足协秘书长孙宝荣签名担保后, 陆俊成为国际级裁判员, 并在当年就成为在中国举行的首届女足世界杯惟一的东道主主裁判。虽然刚一出道的陆俊因为在女足世界杯上的一次误判而被国际足联打入冷宫, 但因为他先天的人脉优势还是在国内干得风生水起。1997年, 陆俊辞去大学的工作, 到朋友开的公司拿薪水, 继土耳其的坎巴之后, 成为当年世界上第二位全脱产的足球裁判。

此后的陆俊在尉少辉、张健强等昔日大学同窗的力挺下, 一路平步青云, 先后执法1997年世青赛、2000年奥运会、2001年联合会杯、2002年韩日世界杯等重量级赛事, 并因为他是惟一曾经执法世界杯的中国主裁而一跃成为中国裁判界的标志与权威。甲A联赛十年最佳、亚足联最佳裁判、亚足联裁判委员会委员, 所有荣誉接踵而来, 风光无限。

“黑哨”陆俊

2003年, 是中国足球甲A联赛的最后一年。在第25轮上海申花对上海国际队的比赛中, 主裁陆俊明显偏袒上海申花队。在比赛中不仅对上海国际队执法偏重, 而且还将国际队罚下一名队员。最终上海申花队4∶1大胜对手, 并最终夺得了末代甲A的冠军。

在这场比赛之前, 陆俊曾经走进足协官员张健强的办公室, 后者让他在吹罚比赛时“关照”一下申花队, 并暗示事成之后会有红包。此时的陆俊已经吹哨多年, 对这种事情自然心领神会。比赛之后过了两周时间, 陆俊再次走进张健强的办公室, 拿到了一个纸袋子, 里面装着全是百元大钞, 一共35万元。事实上, 申花队一共“打点”了70万元, 张健强和陆俊一人一半。

现如今的陆俊, 回忆起那场比赛前后发生的事情, 已是手戴镣铐, 身着囚服。也许在他执法过的200多场国内顶级赛事中, 类似的事情绝非少数, 只不过地点各有相异, 金额各有不同。正如同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也在总结, 觉得就是人的贪婪。吹完比赛大家挺高兴的, 给点钱, 没觉得违法。”

其实国内早在1998年就曾经由当时的广州松日队爆出陆俊受贿20万元的消息, 不过因为缺乏证据, 再加上陆俊的人脉关系, 最后此事反被陆俊反告对方诽谤成功。不知是不是因为“默契球”吹多了, 影响了陆俊对于公正执法的能力。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主吹了两场小组赛后, 就因为被执法球队的强烈抗议而提前打道回府。

篇4:“两面派”紫苏

紫苏的香气也甚为怪异。以香味见长的植物中,似葱蒜吗?却没有葱蒜芬芳随和;似香椿吗?却没有香椿热烈持久;似生姜吗?卻没有生姜浓烈辛辣。一盘伴有紫苏蒸制的荤腥上桌,那袅袅清香说不清也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以表述,但她实实在在地魅惑着我们的鼻息,似聊斋里的狐仙一样若隐若现,虚无飘忽,却让人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印象中,紫苏一直是餐桌上的配角,或者说,她不能独立做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紫苏不属于菜蔬——把她当茴香、八角、桂皮之类单纯的调味品的话,她以大量鲜叶入菜,又太过牵强。植物类的“素荤”中,也鲜有紫苏这般永远做配角的。香椿可以炒鸡蛋,异香扑鼻,腌过也是一道风味小菜;芫荽涮火锅大把大把下锅,人人争而抢之;即便如常做“香头”跑龙套的韭菜,好歹也有叶片、韭薹可炒作一盘菜的。又不似姜、蒜,烧鱼烧肉非它去荤腥不可,紫苏在家常菜谱中或可于无。

纵然紫苏不比油盐,顶多算味精吧,少一味无妨,添一味更香,但紫苏就是石膏卤,往豆腐浆中一点,柔韧滑爽的豆腐浆才可以慢慢凝聚;又或是“红袖添香伴读书”才能读出闲情逸趣,才能读出别样情怀,有些美味佳肴还非她点卤、添香不可。

在我的家乡流口山区,让紫苏闻名遐迩的经典名菜是腊肉蒸塘鱼:十多年的老塘鱼切块混搭隔年的腊肉,就这么一层紫苏叶一层鱼,肉码在脸盆里搁锅里蒸熟,阵阵清香随风飘溢拂荡,撩拨得左邻右舍半村人都垂涎欲滴了。揭开锅盖,扑面而来的紫苏香能把你熏醉了,倒退着连打几个喷嚏。那蒸透了的鱼肉细腻如滑,鱼汤鲜美如酪,鱼刺酥软得粘在墙上掉不下来。据说如果是养了十年以上的红鲤鱼,蒸透了,只剩下一副鱼皮和鱼骨,鱼肉全化作肉汤了,如凝似胶,真真正正的大补膏啊。倘换做时鲜的小河鱼,在紫苏的氤氲香气中,连肉带骨嚼碎了也可以囫囵而下,那又是另一番风味。

唯入药,紫苏的根、叶、花、果(籽)都可独当一面,在药罐中自成一家,大显神威。宋朝章甫《紫苏》诗日:“……紫苏品之中,功具神农述。为汤益广庭,调度宜同橘。结子最甘香,要待秋霜实。作腐罂粟然,加点须姜蜜。由兹颇知殊,每就畦丁乞。飘流无定居,借屋少容膝。何当广种艺,岁晚愈吾疾。”作者眼中,紫苏俨然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篇5:两面派作文

是谁呀!哦,原来是本班班长和班干在吵架!她们俩像斗架的母鸡,都脸红脖子粗的,你骂我一句,我骂你一句,吵得不可开交。班长满脸通红地对班干骂道:“你给我听好了,我是班长,我做事用不着你管。”班干不满地说道:“这件事明明是你的不对,还骂人。”到底是什么事情呀!至于两个人大动干戈吗?后来我才从别的同学口中知道,班干因为指责班长不应该早晨迟到,所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开始了。

下午,在表扬与批评的班会课里,老师宣布了今日被批评的人:“LT,MJ,JWT。”我以为班长和班干都会因为上午吵架批评,哪知道单单批评了班干,反而还表扬了班长,这让我们全班都百思不解,下课了,同班同学可可(化名)告诉了我为什么。原来,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课,她发现她钢笔烧了,班长见老师来了,主动把笔借给了她,老师正巧就看见了。

篇6:两面派作文

在上海,只要有小区,周围就一定少不了共享单车,哪怕小区里也随处可见。王大妈,小区里出了名的性格泼辣,蛮横无理,自私自利。昨天一大早就又上了“头条”。

“王大妈,您这样做是不对的。”一个青年小伙雏着眉,紧张地咬着薄薄的嘴唇。

“哎呦,你这个小伙子不去上班,跑来我这里闹腾啥?”王大妈瞪大铜币似的眼睛,朝青年男子翻了一个白眼。

“王大妈,这个是共享单车,不是您私人的。”他用冒汗的手,推了推快从鼻梁上滑落的眼睛,好似准备好好理论一番似的,“要是您真的想要一辆自信车,就去买一辆便是。何必霸占着这辆好多人都骑过的车呢?”

“什么?你说什么?霸占?”王大妈双手叉腰,颠了颠脑袋,嘴角似笑非笑,“你睁开眼睛看看,好好看看!看看清楚!这自行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王大妈专骑。”

“这不就您自己写的吗?”他长叹一口气。

“我自己写的?你就别瞎说喽!你看见了?没有!那你还和我在这叽叽歪歪?挣不挣钱啊?闲得慌啊?哎呦,现在的年轻人啊……”王大妈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大串,说着说着就把车锁上,扭秧歌般地走了。

“哎――”青年小伙赤红着脸,摇摇头,一言不发地也走了。

一个人的品质这么可以这么坏?充满了自私自利。

我也挥手而去,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突然,一个身穿黑色运动装的.男子扛着自行车,强行拉走我的视线。

“您在干什么呀?”一个小学生从我身边略过,好奇心趋势她走向答案。

“你好,小妹妹。我在搬运自信车呢。”他面带微笑,慈祥又可亲。

“搬运自信车?您是在赚钱?”小妹妹挠了挠后脑勺,百思不得其解似的问。

“不是哦,小妹妹。”他放下肩上的自信车,温柔地摸了摸小妹妹的头。

“他们不给你钱,你为什么要帮他们搬啊?”疑惑也来越多,好像龙卷风席卷而来。

“我是在锻炼身体。”他露出了纯粹的微笑,小妹妹也和跟着笑起来。

这就是人最纯粹的样子吧!没有掺杂任何的污秽。一个人的品质还可以这么优秀。充满了谁己为人的付出。

篇7:两面派――火

A 面

每当弟弟出门做客,总会得到一堆赞扬的话语:夸他长得活泼可爱,夸他嘴巴甜……

弟弟在外边很有风度, 还热心帮助他人。有一回, 姐姐中午很晚了还没有来妈妈的办公室吃饭,妈妈就让弟弟去帮姐姐打饭。可弟弟到饭堂时, 已经没有饭了,。于是,弟弟甜言蜜语地向厨师要菜,厨师伯伯心一软,就把准备自己吃的那份饭给了弟弟。如果不是弟弟“出马”, 那么姐姐可得要饿肚子了。

B 面

一进家门,弟弟似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破坏王”、“贪吃猫”等称号用在他身上一点儿也不过分。

弟弟喜欢玩具,可是任何玩具只要一到他手上,过不了多久,就会“粉身碎骨”。一次,婆婆买给弟弟一辆小巧玲珑的迷你型四驱车,弟弟兴奋极了。可第二天,婆婆发现迷你型四驱车已成了一堆零件儿,被拆得七零八落。不用说,这一定是弟弟的“杰作”。

篇8:初中数学教学“两面”观

一、课堂“门面”装潢太讲究

1. 课堂教育过分追求情境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三维目标, 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些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 课堂上一味追求情境化, 使每堂课都有情境, 反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本质的学习, 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内容, 甚至连听课的老师有时也无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例如有一位教师在讲水位的变化时, 从“洪水”讲到“保护环境”, 花了近二十多分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只算了几道加减混合运算就结束了这堂课, 而在练习中要求画一个折线统计图, 能完整画好的学生却寥寥无几.我认为这堂课基本是失败的, 情感教育喧宾夺主成了这堂课的主角, 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中有些课题本来就难情境化, 完全不必为了情境教育而情境化, 开门见山就好.

2. 过分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

有些教师有一个误区, 认为课堂热闹了, 效果就出来了, 尤其是有人听课, 更要把戏唱足.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 就不是一堂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的课, 因此在不需要合作的时候来几名同学间的合作, 不需要自主探究的时候也来个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得多.在旁观者看来, 课堂上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的学习气氛非常活跃, 课上得很成功, 但实际上这是在“作秀”, 只是盲目地迎合了一种所谓的时髦, 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3. 课堂上乱用多媒体

只要一开课就使用多媒体, 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新课程, 自己的课就落伍了.有的课件只是重复课本, 有的课件是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学生就像看电影, 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记住.即使要用, 数学学科的课件也要尽量朴素, 能起到说明问题和增加容量即可, 太华丽了反而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过犹不及啊.

二、课堂知识面的“缩水”

1. 忽视概念的本质和延伸

对于概念, 为了突出其本质属性, 需要作逐字逐句的分析, 要突出关键词, 并作重点解释, 对于延伸, 则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 又必须讲清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有关联的.有些教师引出概念后就匆忙去讲下面的内容, 没有对概念本身作本质的说明、解释, 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概念有深刻的印象, 对概念的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 遇到概念辨析题往往会出错.

2. 忽视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引入新课时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定理等简单提了一下, 就急忙转入解题教学, 对解题讲得精妙无比, 但对概念、定理的讲解则显得干巴巴的, 有的教师只要求学生会用就行, 这样的教学不能体现数学课程的发展性,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一些关键地方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 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立刻就对某个知识点有了质的飞跃, 这样做的后果是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 能反映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知识被一带而过, 就使得学生本应获得的知识大大“缩水”了.例如, 在“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时, 有些教师在推导出公式后就急于让学生套用公式, 对公式推导过程中很重要的方法———配方法, 没有认真说明, 导致学生必须死记硬背“求根”公式, 这就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埋下了“败笔”, 也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时, 不会用“配方法”求顶点坐标, 而又陷于硬背“顶点坐标”公式的局面.

3. 教师出现不敢“讲”的现象

教师在开课时, 都想避免出错, 这一点本无可厚非, 但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把少讲、不讲作为教学的一个原则, 发现原本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清楚说明的问题, 非要和学生“绕圈子”, 让学生不断地思考和猜测.好像教师讲了, 就是满堂灌了, 这种现象在课堂小结中更是常见, 教师常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这节课的内容, 但有关数学思想方面的内容学生就难以说出来, 这时候, 教师如果与学生“躲猫猫”, 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出来, 就会浪费了很多时间, 减少了课的容量, 学生本应获得的知识又“缩水”了.

三、应对方法, 抓住三点关键

1. 精选例题和习题

新课程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实例非常多, 纯粹的数学题少了很多, 经常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增加例题的难度、数量.数学课上教师对例题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 必须通过例题来介绍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但过多过难的例题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不利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 违背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教材中众多的实例都可以作为例题.在习题的处理上, 把练一练作为随堂练习, 习题作为课外作业, 再加上一二道思考题,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课本中的练一练对新课内容的针对性较强, 对巩固学生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课后习题形式要多样, 要求比随堂练习稍难一些, 用来让学生复习并加强课堂内容.总之, 所选的题目要立足于课本, 延伸于课外,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2. 跳出巧解的误区

某些巧解掩盖了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 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 思路可能越来越多, 方法也可能越来越巧, 因此有些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 既显示出教师的“高水平”, 又体现出教学上的捷径, 其实这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

巧解往往具有局限性, 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小, 具有特殊性.换一个条件可能就会使之完全丧失“法力”, 因此巧解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基本思想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具有一般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 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 在掌握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 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3. 数学课上应“留白”

在开课中, 很多教师都希望“完美”, 于是都要求学生“对答如流”, 实际上数学课也要“留白”.所谓留白, 就是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在教学中, 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 暴露学生的错解, 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 学生就能吸取经验和教训, 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 同时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要想考试少出错, 平时就要多出错, 教学中应该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应该尽量暴露出学生的错误思维, 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 做到明辨是非.

篇9:小班“两面派”

案例一

瑶瑶第一天来便紧紧抓住妈妈的手不愿松开,并大哭大闹。但当教师将她抱住、妈妈走远时,瑶瑶会立即停止哭闹,且一整天下来无论是游戏、教学还是生活活动她都表现得特别独立,且会帮助老师安慰其他幼儿,全然没有之前的哭闹模样。放学时瑶瑶看见站在门口的妈妈又开始哭闹不止,直到妈妈进来后才情绪稳定。

案例二

一个星期过去了,好好似乎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早上外婆送来,好好能较安静地和外婆说再见,然后开始玩起了喜欢的桌面游戏。外婆一直未走,在门口看着好好。好好发现后不一会开始哭了,玩具也不愿意玩了。老师示意外婆早点离开后,在老师的劝慰下好好又投入到玩玩具的行动中去,而且一天情绪较稳定。

案例三

早上朵朵妈妈送其来幼儿园,朵朵见到老师后十分乖巧,跟妈妈说完再见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玩玩具,一整天她对老师都“言听计从”,非常温顺。下午放学时,朵朵看到妈妈,就开始在教室里随意地翻弄幼儿园盒子中的玩具,甚至拨乱老师的物品,对老师的提醒置若罔闻。与之前的朵朵判若两人。

案例四

早上阿贝随着奶奶来到了幼儿园后一直默不作声,不回应老师的招呼,也不依赖奶奶。阿贝与奶奶再见后就开始投入到小朋友中玩起了玩具。过程中她依然一言不发。不一会阿贝突然大喊要找奶奶,当老师告诉奶奶在家下午会来接她时。阿贝开始大闹大叫,情绪非常激动。

二、透视“两面派”

小班幼儿表现出来的两面或两面反复现象均是其入园不适应的表现,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所致。

首先,这是亲子依恋的常见表现。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依赖性较强。他们对一直生活在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是女性长辈表现出更多的亲子依恋。特别是在还未完全熟悉的环境中与家人分离时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甚至哭闹的现象。几天后,幼儿已能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所以在短暂的哭闹后他们就会开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

其次,小班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较大。他们的情绪仍不稳定,容易冲动。因此其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奶奶一直在而引发其不舍的心理从而哭闹,或是因看到熟悉的家人而表现得兴奋异常。

再次,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初入园幼儿对教室这一环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但由于自身对陌生环境的害怕,所以做起事情来按部就班,听从老师的话。当熟悉的家人来时,幼儿在家人的“壮胆”之下,行动也大胆起来了。

2.家长行为的负面影响。

家长的表现在幼儿入园初期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父母在送幼儿入园时,因为第一次让幼儿独立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家长也存在着诸多的忧虑,特别是祖辈家长们。于是在送幼儿入园时无论是行为还是表情上他们传达给幼儿的都是担心和不舍,长时间的逗留、眼睛一直盯着幼儿看。这些都给了幼儿潜在的暗示,从而助长了幼儿焦虑的心理。开学初期幼儿多会惧怕入园,家长为说服幼儿来园多会选择与其最亲密的长辈来园,如妈妈或奶奶。但这样无形中让幼儿更加不愿意与家长分离,从而出现哭闹现象。

三、引导“两面派”

从幼儿的表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家长面前的哭闹只是一种假象,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帮助幼儿度过这一阶段的适应期。

(一)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

入园前小班幼儿最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家,因此在小班幼儿入园第一天给幼儿营造出家的感觉,在幼儿还未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印象时以家的形象进入幼儿脑海,帮助幼儿建立与幼儿园的亲近感,快速适应。

1.入园初印象。

小班幼儿中,很多是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有些已经有了一年的集体生活经验。相对来说,在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上比那些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的幼儿适应得快一些。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师、同伴,他们难免会表现出些许的不适应。同时小班幼儿对新异刺激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进入幼儿园,面对崭新的环境和人际圈,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他们用自己的五官感受着新环境带来的新异感受,这也是开学第二天后反而比第一天哭闹现象多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提前建立起幼儿对于新的集体生活的熟悉和了解。

从开学第一天到现在,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时,我们都会在与幼儿微笑打招呼后进行简短交流,内容是:欢迎你来到了小一班这个新家,希望你在新家里开开心心的哦。每天如是,让幼儿不断加深这种印象。

2. 班级初探索。

小班幼儿对于新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园时由于对人群的不熟悉不敢贸然行动,所以当家长出现时他们才开始显露出本质,开始肆无忌惮地探索起来。所以前期教师可带着幼儿一起来观察新环境。开学第一天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新“家”与原来家的区别,并让他们到处走走、摸摸、看看这个新“家”有什么功能。幼儿较兴奋地用不太连贯的语言加上行为描述自己的感受,兴趣十足。

3.常规初接触。

小班幼儿重在生活常规的培养。因此从幼儿入园适应期间就应将常规渗透进来。开学几天我们并没有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更多的是对于常规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常规的学习,我们一改往日教师介绍的方式,而在每个环节前结合教师提醒让幼儿进行猜测。然后大家一起说说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接下来大家一起去实践,然后再来说说做得怎么样。但初期这样讨论的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其次个别幼儿情绪不稳定。但因为很多幼儿上过托班,所以他们了解一些,而且不同托班在常规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幼儿之间时不时会出现争论。于是利用这样的契机,再加上连续多日的讨论,幼儿对常规的学习完全在自己的讨论和实践中落实下来了。

(二)欲擒故纵的牵挂机制

1.物品的惦记。

小班幼儿特点之一是具有“泛灵”倾向,在他们眼中可以赋予所有无生命物质以生命的灵性。将这些物品交给幼儿,一方面让幼儿在幼儿园有物质上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了幼儿与这些物品之间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从而让幼儿对幼儿园的物品留有牵挂。

在孩子进入班级的第一天,我将孩子们带到放椅子的地方,举行一个简单的椅子“交接”仪式。先请幼儿自己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椅子后,我告诉选椅子的幼儿:这把椅子将陪伴你渡过幼儿园生活,请你像爱护自己的玩具一样爱护他。在幼儿点头后将椅子郑重其事地交给他。幼儿的学习用品则采取送礼物的方式,当幼儿领取完这些物品后与幼儿一起讨论物品的爱护、使用和拿取方法。

2.心灵的挂念。

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移情能力,他们能根据自身的感受初步感受他人的感受,表现出与实际情境相符的情绪。在日常教育中可让幼儿对班级、教师和同伴产生牵挂,当他们开始有牵挂的心时,也即将步入留恋和喜爱幼儿园的行程中。

每天放学之前,我都会跟孩子聊一会,说说今天一起做了什么,心情怎么样。然后告诉他们要放学了,他们回家后我会想他们的。他们总说:在家会想我的。于是反馈不断来:滔滔在家正玩着突然告诉妈妈:“妈妈,我想幼儿园小一班的老师了。”瑶瑶妈妈看到瑶瑶有些感冒,就说不要去幼儿园了,瑶瑶说:“不,我要去,老师会想我的。”开学初部分幼儿生病,我们特地组织幼儿一起来表达对生病在家小朋友的想念,然后发给他看。于是每次接到这个孩子的电话,他总会说想老师,想小朋友了。

3.事实的陈述。

小班幼儿想象力丰富,教师顺着幼儿的心理虚拟出很多想象中的画面和语言,在安抚幼儿情绪时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师直接陈述事实也会起到作用,如告诉幼儿“妈妈已经离开幼儿园了,下午吃完点心来接”,“妈妈心里会一直想着他”,“老师会一直陪着他”等话语。

(三)丰富多样的安抚技巧

1.释放。

在陌生的人群和环境中幼儿往往表现得较拘谨。幼儿午餐和午睡多是家人的陪同,所以在园的午餐和午睡经常是幼儿哭闹的高峰,在教师的劝哄下很多幼儿会选择默默地掉眼泪。这时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情绪,让幼儿尽情地哭一会,这样的立场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也能够很快释放情绪并平稳下来。

2.转移。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特别容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而且一段时间过后,幼儿虽然还有情绪上的反应,但他们已较熟悉幼儿园生活。所以教师只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稍加转移,幼儿就特别容易停止哭闹,转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除了兴趣的转移,还有地点的转移,如幼儿家长一直在外逗留,教师可将幼儿转移到家长不在幼儿视线范围内的地方游戏。

早上来天天又哭了,老师把天天抱在怀里。开始跟他聊天。不一会老师发现天天一直盯着几个孩子玩的橡皮泥看,于是老师说:橡皮泥真好玩啊,你看他们玩地好开心。你想去试试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天天专注地玩起了橡皮泥。

3.约定。

相对于中、大班幼儿,小班幼儿更愿意听从老师的话,但忘性也大,常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说,在行为上则表现不出来的现象。所以教师要进行及时提醒。幼儿在家长前的兴奋恰是最接近他们本性的表现。所以教师一方面在平日中要多给幼儿表达自己的机会,多引导他们自主去探索周围环境,同时在放学前要对一些常规进行提醒,让幼儿知道放学后该做什么事情。

4.冷处理。

幼儿的差异性决定着对待他们方式上的差别,不是每个孩子被老师抱在手心后都会慢慢地平复下来。特别是面对家长在时幼儿表现不一致的现象,他们只是在此刻一点点的不适应,所以老师的冷处理很可能让幼儿在短暂地哭闹后自行恢复,自觉投入到活动中来。

(四)如虎添翼的家长资源

不可否认,家长在早晚来园和离园时间对幼儿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长资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帮手,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促幼儿教育。

1.暂换接送家长。

幼儿对身边熟悉的亲人有着较大的依恋。特别是对女性亲人的依恋性更大些。因此在选择接送人上,如果幼儿的情绪会有不稳定,可以选择男性亲人暂时接送幼儿。这样下来,那些早晚哭闹的幼儿明显少了很多。

2.缩短在园时间。

家长在送幼儿入园后应尽量减少逗留时间。特别是一些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家长更要在将幼儿安全送入教室后较快离开。同时下午接幼儿时,家长来的较早时,可在幼儿看不见的地方观看。

3.建立美好期待。

在幼儿入园过程中家长可对幼儿的在园生活进行引导。一般幼儿入园前会有亲子活动。家长可在亲子活动中带幼儿熟悉班级环境和老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洗手、进餐等一系列常规,让幼儿独立在园生活时有归属感。当幼儿在家时,家长也与幼儿进行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到在园生活的美好,切忌出现“你再不起床,我就打电话给老师”等话语。

上一篇:挨批的滋味小学生作文600字下一篇:新加坡入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