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声乐教学新模式

2024-05-20

多元的声乐教学新模式(精选九篇)

多元的声乐教学新模式 篇1

一、进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声乐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 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主要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夯实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和死板, 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声乐学生的学习要求, 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基于这一现状, 应该进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找到一种多元化的、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优秀的声乐人才。

(二) 符合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

我国的声乐教学模式日渐显现出在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 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模式改革。而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够解决深化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瓶颈, 为声乐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 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是符合声乐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的。

(三) 能够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

每个声乐学生的音乐素质都各不相同,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的要求。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不能保证适合每个学生的需求, 而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完善, 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要求, 因材施教, 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模式, 这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

(一) 基础技能教学模式的设计

声乐教学中, 基础技能是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声乐学习的基石,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 基础技能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在进行基础技能教学模式的设计时要把握改革的重点, 即保证声乐理论知识教授的科学性, 以及拓宽对声乐基础技能教学的曲目范围。

教师在进行声乐理论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和学习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正确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好的学习声乐理论知识, 为实践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所谓的拓宽基础技能教学的曲目范围, 并不是单纯的教授多个曲目, 而是要求在歌曲的语言、形式、体裁等方面着手, 这就会增加声乐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扩大声乐知识面, 全面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

(二)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声乐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它是提高声乐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 并且同时体现在声乐课堂教学中, 这告别了传统声乐教学中只由教师进行讲授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呈现出生动形象的图像画面、优美的声音效果,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轻松的领悟教学内容。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如下: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制作出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所能接受的知识难易程度等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 在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前提下, 使用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图像、声音、文字等教学课件内容, 进而制作出最符合学生发展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另外, 教师在进行多媒体声乐教学时, 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现场表演和训练当中, 实现多媒体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的声乐训练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依托, 提高声乐训练的科学性。

(三) 文化素养教学模式的设计

提升学生的声乐文化素养, 是增强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还能通过对歌曲的演唱将歌曲中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对文化素养教学模式的设计主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教师在教授歌曲时, 应该选取较为典型的歌曲案例, 将歌曲中蕴含的文化素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修养对声乐学习的影响。其次,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采用文化素养浓厚的艺术展览图片和幻灯片等, 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文化素养对声乐艺术的作用。

(四) 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之所以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是因为人各有所长, 每个声乐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音乐素质和声乐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特长爱好等方面入手,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划分, 突出重点, 更好的发挥学生的长处。另外, 教师在完成这一系列工作时, 还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调研, 考查这种个性化教学模式和优缺点, 进而扬长避短, 完善不足之处, 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 进行声乐教学改革, 采用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声乐教学中不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的部分, 完善声乐教学模式, 是保障我国音乐事业不断进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摘要:声乐是学校艺术专业中的重要科目, 同时也是一门具有高度技巧性和专业性的学科。然而, 我国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声乐教学的需要, 因此, 找到一种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基于这一要求, 本文将探讨进行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以及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设计

参考文献

[1]谢红, 郝宝珠.新时期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的设计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10) .

[2]李秋菊.高校教师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

[3]高艳.新课改下的多元化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

新时期高职多元化声乐教学策略分析 篇2

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对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声乐知识应用技能。为转变这种情况,教学活动中应创新思想观念,倡导多元化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融入日常活动,进而激发学生兴趣,让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文就高职声乐多元化教学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一、新时期高职多元化声乐教学的意义

多元化教学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深刻的感悟和体验,进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随着高职声乐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单一教学模式难以有效适应这种情况。为此,在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实践技能锻炼,更好融入多元化教学活动之中,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弥补教学中的不足。高职声乐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声乐实践活动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影响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而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能弥补这些不足,让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促进高职声乐课堂活动顺利开展。(2)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完善声乐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并合理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声乐基础训练,带给学生更好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声乐实践锻炼活动,学习理论知识,把握学习要点,增强知识应用能力,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3)促进教学效果提升。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声乐教学的课内和课外锻炼活动。进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努力把握知识点,实现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对学生今后更好从事自己的工作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新时期高职多元化声乐教学的不足

虽然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任课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总之,多元化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声乐教材的不足。一些学校所采用的教材比较落后,忽视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最新的声乐教学理念没有被写入教材。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本校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考虑不全面,难以有效开展多元化教学。(2)教学模式的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忽视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法、合作表演法、参与式教学法等的应用不到位。(3)实践活动的不足。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不足,学生在课堂的声乐表演机会较少,制约学生声乐表演技能的提升。或者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少,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校庆典活动不足,制约学生舞台表演技能提升,难以提高他们的声乐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水平。

三、新时期高职多元化声乐教学的策略

为弥补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缺陷与不足,推动多元化教学模式得到更好利用。结合高职声乐教学基本情况和学生学习需要,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促进提升高职声乐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声乐教材多元化

完善教材内容设置,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合理选择声乐教学曲目,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教材内容设置和完善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潮流,将最新的声乐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活动,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有效引导学生声乐知识的学习。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声乐教材,开展“双证”教育,在注重学历教育的同时,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声乐知识,努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多元化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二)教学模式多元化

重视提高教学效率,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让课堂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科学采用对唱和重唱方式开展声乐教学,并将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这样既能有效适应学生基本情况,还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表演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高职声乐教学中,尤其要重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将声乐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训练模块,根据基本理论、演唱技巧、基本唱法、舞台表演技巧等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实施步骤、教学方案、学习标准等内容。任课教师应加强每个环节的考察工作,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技能,让他们更为有效地融入声乐学习活动,进而让声乐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促进多元化教学模式得到有效利用和实施。

(三)实践活动多元化

组织形式多样的声乐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演出,提高舞台表演技能。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表演机会,让学生有效融入实践活动。采用合作表演法、单独演奏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声乐实践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与社团声乐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学校文艺演出,加强锻炼,提高学生的声乐实践技能和教学效果。注重曲目选择多样化,演出形式多样化,并开展多样化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声乐实践技能提升。

(四)基础训练多元化

让学生科学掌握声乐理论知识,采用分类、分步骤训练和学习方式,对理论知识进行有区别的讲授。拓展声乐技能训练的曲目范围,将民族曲目、戏曲、通俗歌曲、戏剧、民歌等结合起来,推动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基础训练效果。

(五)情感体验多元化

在课堂上、生活中加强学生对声乐的体验,并重视戏剧、歌曲、小说的欣赏。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歌曲欣赏,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促进情感体验多元化。

四、结语

高职声乐教学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进而调动学生热情,让他们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活动中。作为任课教师,应重视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创新教学方式,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从而推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声乐实践技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促进教学效果和高职声乐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论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模式 篇3

一、目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 声乐教师能力不够全面

同其它学科有所不同, 声乐教学有着其特殊的学科特点, 它有着十分广泛的涉及面, 其中不但有声乐教学中最基本的歌唱技巧, 还有着对声乐作品进行鉴赏、对声乐发展历史进行评述等十分广阔的空间与知识领域, 由此可知在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同时, 这种丰富全面的教学内容也对高校的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在大多高校中, 声乐教师都经过专业的声乐相关技能培训, 个人的歌唱水平与专业能力都比较强, 但是其在声乐方面的综合知识却还同声乐教学的全面性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要求愈发趋于多元化, 而作为一名声乐人才, 歌唱水平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就需要声乐教师不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 而是要同时兼具文化知识、声乐水平、表演能力于一体, 这也正是多元化社会对于声乐教师的新要求。

(二) 教学内容忽视实践

作为高校的声乐教育, 其目的就是要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其不仅需要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水平。但是在很多高校中的声乐课堂中, 还是没有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课堂模式、过分追求理论教学。这就会使学生仅仅掌握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而没有良好的实践空间, 从而缺乏声乐学习中重要的实践能力, 造成声乐教育的不均衡。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高校的声乐教学就更应当同新时期的教育要求相符合, 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对声乐实践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而使高校声乐的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共同发展。

(三)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以往高校的声乐教学中, 其在教学方法的制定与实施上通常受到很多其它艺术类院校教学方法的影响, 而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在长久以来也一直被高校的声乐教学所模仿。但是, 高校对于声乐人才进行培养的目标和艺术类院校培养的目标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 高校的声乐人才培养目的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 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比艺术院校的教学应当具有更丰富的声乐内容与更多样的教学模式。同时, 在现今的高校声乐课堂中,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仍然只能被动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学习、对教学的演唱方式进行单纯的模仿, 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高校声乐教学应有的目标达成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高校声乐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 以教学能力的多元化带动学生能力的多元化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能力较强的声乐教师, 才能够对声乐教学各方面的教学要求进行良好的实施。同时, 教师也应以自身具备的多元化知识为学生带来一个多元化的声乐技能教学。声乐是一门能够使人对美进行感受、体验的学科, 首先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培养, 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音乐进行分析、辨别、评价,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这对于学生今后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对学生的乐感培养之外, 还应当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教师在对学生声乐技能的教学过程中, 应当时刻同学生的情感进行沟通, 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加强。除此之外, 教师本身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以便在课堂对学生的素养能力进行培养, 并在课下同学生以聊天的形式, 对学生的艺术观与人生观进行良好的树立, 从而使其达到专业声乐知识与自身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这也正是声乐教学的多元化综合素质体现。

(二) 开展多元化教学观念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高校的声乐教学开展了一定的改革, 但是从目前看来, 其成果还是比较有限。当今社会重视高素质人的培养, 而对于声乐人才的培养标准来说就更高。以往单一的人才结构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这就需要高校通过多元化教学理念来着重培养声乐的复合型人才。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外, 还应当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为声乐这门科目同其他专业最大的不同, 就是其应用形式是面向大众的, 也只有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将学到的声乐知识与技术完整的向大众进行表达, 反之如果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那么就算其关于声乐相关知识掌握的再多、能力再强, 那么由于不能够表现出来, 那么也就失去了声乐学习的意义。所以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当在保证原有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 并对学生的器乐演奏、音乐策划、声乐演唱、声乐创编、声乐教学等多种能力进行培养, 同时在课下为学生创建系列实践平台与艺术活动, 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在这些平台中对自身的声乐才华进行展示, 从而成为实践性强、综合能力高的多元化声乐人才。

(三) 教学方法多元化

随着高校教学设施逐步完善, 课程内容更加充实, 教师在学生进行声乐教学时也应当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 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在相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教师所用教学方法的好坏以及教学方式的丰富程度都会对学生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而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则是声乐课程起到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随着当今社会先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对其进行适当的引用, 使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与加深知识印象,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其它一些如模拟教学式、亲情关爱式、互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也会在实际声乐课堂中起到积极的效果。而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就是无论教学方法如何, 其目的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这就需要声乐教师在教学时应对这个“度”进行合理的把握, 保证教学声乐的形式不能够高于声乐的内容, 切勿因方法繁多而造成喧宾夺主的问题出现, 而是要真正的通过多样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合理、易于接受, 这也正是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目的所在。

三、结语

总的来说, 无论是哪种事物, 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要与时俱进, 时刻对自身进行改革、优化、创新, 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求。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也是一样, 由于其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就更需要相关的高校声乐教师对目前声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分析, 并以有针对性的多元化声乐教学模式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优化, 从而真正的以此方式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多元化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泉.浅谈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J].歌海, 2009, 4:159-160.

[2]曹彦莉.高校声乐教学课程的系统化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165-166.

多元的声乐教学新模式 篇4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评价;多元互动;发展性评价

如果学生的头脑中一开始就有“评价”的观念,便会站在较高的立场进行理论的研究,同时用恰当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不能完全要求学生一味地模仿例文,而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鲜活的素材。学科教学多元化评价下,要求全员参与。多种方法评价,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多方法的评价模式。

一、作文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性能单一

目前的作文评价单纯对文章字、句的修改进行评价,定格在单调的字句间,同时对于好的文章进行枯燥的讲读,对学生的写作过程毫无帮助,并未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2.评价的标准单一

语文教学中每一课都有例文,对课文的讲解不外乎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写作特色等方面,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学习写作,造成了写作过程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类似性,套模板的思路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挥,不利于想象力的发展。

3.评价的方法单一

目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多以评语为主要方法,而评语的滞后性失去了评价应该具备的功能。习作教学课堂上,评价也多以习作后的优秀作文评点为主,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也丧失了对习作过程中给与评价的机会。

4.学习评价的主体不明确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学主体错位严重,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个体差异不明显,评价过程也是单一规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鉴赏能力。

二、发展性评价新理念下的作文课堂教学评价

1.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发展

教师在课堂作文评价中应注重学生对作文的梳理,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写作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当前教学发展。所以要求教师教学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生写作中,教师需趁热打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写作过程的引导、写作前期的框架构造、口头上的概述以及成稿的指导等,同时评价中需积极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不是一味地以深奥的语言进行概括。

(2)学生自我剖析。作文课应该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练兵场”,甚至是德育教育渗透的“实验田”,教师应运用评价这个工具,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评价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多元素质的人。

2.评价要与学生的具体进步相连

笔者认为应当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上,不再苛求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同时鼓励学生自我督促发展。因而在教学上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1)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清晰的教学目标也是评价成功实施的一个指向,教师教学中需结合实际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灵活引用目标,达到整个课堂的协调,获得最佳的教学成果。

(2)发挥评语在评价中的作用。对评语进行改革,要做到:评语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利用符号等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初衷;要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等各维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再修改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更具意义的地方;不要给予终结性的评语,而应该在学生作文的任何一个需要评价的地方进行评价,这样才会对学生的习作有明显的作用,也利于学生接受。

3.全员参与的作文评价

新理念向我们提出作文评价要全员参与,而全员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各种媒介。学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与自主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家长应该是评价的参与者和管理的合作者;网络应该是教学外的社会评价平台。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相应的就产生了新的评价模式——多元互动的作文评价模式。

三、发展性评价理念下形成的作文评价模式——多元互动评价

1.多元化评价——享受作文创造的新价值

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才能使学生从多元的途径中获取适合自己的信息,从多元的内容中提取适合自身的方法,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感悟——人性化评价。所谓人性化的评价即让学生容易接受,有可操作性、可引导性的评价。如在课堂上,给他们互相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激发思维的活跃性;给他们说话交流的场所,让思维和灵感得以碰撞;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和取材的技巧,让作文变得鲜活、精彩。在这种评价下产生的作文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2)成就——物性化评价。作文本身就是文字的结晶,文字本身就是物化的,只不过是有感情的物而已。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提供一个物性化的评价,用教师的文字来评价学生的文字,以一种读者的姿态来欣赏学生的文章是对学生文章的肯定与鼓励。

(3)创新——网络化评价。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学生平时的日记,或是看一本书的感受,哪怕是平时不易吐露的某种情感,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展示、抒发,而跟帖就是网络化的评价,让学生有了一个更为自在的写作空间和更为开放的评价空间。

2.多维度互动——开启作文“乐写”的新方式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就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注重评价者之间以及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小学作文的开放性决定作文评价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互动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双向的,而是多维立体的,使学生乐于写作,乐于表达。

(1)平等沟通——师生间的互动。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成为新型作文教学的羁绊。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指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间的地位平等,角度相符,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

(2)合作共进——生生间的互动。在作文评价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资源共享,交流讨论,互评互改,彼此取长补短,在自评和互评之间共同进步,促进写作方式和方法在学生中运用得恰到好处。教师要将眼光定位在整个班集体,注重个性化差异,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解读,促成学生间心与心的互动与交流,搭建一个共同进步的平台,使精彩同享。

(3)交流反馈——文文间的互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就曾组织学生与兄弟学校的学生“一对一”地鸿雁传书,互通信件,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成长期交往的心理需求,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已不知不觉成为他们交流成长的必需。

文与文之间的这种互动应该是评价上的上层阶段,文章与文章之间的交互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隐性评价,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增强了写作兴趣,把写作变为一种交流表达的需要。

多角度的互动性较之于普通文本的解读,充当了教师、学生、作文间的桥梁,体现了人本主义。此时评价的方式就是对人关怀的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得到关怀,才能形成客观、良性的成长、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形式 篇5

一、利用日常生活的某些体验启发学生。

例如讲吸气。可让学生先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打呵欠。打呵欠的开始是先吸气, 这是一个很舒展、畅通的吸气, 不仅能使腰周围膨胀, 而且头顶、耳朵都张开了, 这时候从头顶到腰围, 整个上身都是充满气息的。所有腔体都张开了, 正是发声时的状态, 这种吸气的感觉是非常符合歌唱的要求, 因而当学生对打呵欠有所体会、理会, 然后让他们各自谈谈感受, 教师最后来总结再进一步讲吸气的要求, 歌唱的状态就具体多了, 这种启发手段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师要求, 而且也容易做到。假如用理论———生理学、解剖学来讲解, 虽然在科学道理上是正确的, 但对于学生是难于理解和掌握的, 而且讲解越多, 越是让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

二、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 启发他们谈学习中的疑虑。

如果说学习声乐的人都容易犯“当事者迷”的毛病, 那么在学习中存在许多疑虑便是很正常的。而学生的想法往往不太好意思说出来, 那么教师就可以直接替他们说出来, 或者启发他们大胆地说出来, 这样他们就会毫无顾虑地进一步地“畅所欲言”了

例如:对于声音“空”“闷”的学生, 在改变其毛病时, 他们常常会认为教师的要求是“白”开来亮出声音, 这样他们就走入了死胡同, 表面上音色是亮出来了, 但是在声音、气息的通畅上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以至于音域上得不到进一步的扩展和拓宽, “更上一层楼”谈何容易呢?教学上似乎一筹莫展了, 怎么办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吧, 教师应该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地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反复比较, 细心地体会, 原来所认识的“白”“开”其实并不“白”“开”。

三、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包办硬灌

音乐本来是一种非常灵感的艺术,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同的人对同一首曲目的体会和见解是不完全一致的。教师对学生只能多多地引导, “导”字只确定了方向, 具体的“曲径通幽”那条路是不能定死的。例如“在声乐教材曲目的选择上, 只给学生指出范围, 让学生自己具体地确定某一曲目, 这比教师生硬地规定某一首曲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并且一首歌曲可以有许多种处理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尝试再进行分辩, 从中选到自己最为理想的方案, 鼓励学生的钻研精神, 更进一步加强自学的能力, 为以后走上社会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四.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 引进小组课, 集体课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互相启发影响, 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 各抒己见,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要求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保护学生的个性创造, 要求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保护学生的个性创造, 如在演唱<叫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时, 从“飘着的微云”, “吹着的微风”, “水面荷花”, “西天残云”及幽怨抒情的旋律中体验出作者思念远方人儿的思想感情来, 教师和学生们展开讨论, 建立平等, 民主, 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师生共同探讨作品的意境, 揣摩词曲作家隐藏在歌曲中跳动的脉搏及作品的动机, 主题。使学生在接触到新的声乐作品时, 就能打开自己的心扉, 用积极的体验去进行二度创作, 努力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给学生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榜样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未来的教育是由现代化的教育观念, 教育设施, 教师队伍共同支撑的, 所以声乐教学也应跟上时代步伐, 尝试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声乐集体赏析课及理论课等。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虽然声乐给人直观的音响感受, 但其发声理论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使一些抽象的音乐理论化为生动, 直观的视觉效果。如在讲述“歌唱呼吸”这种理论课时, 尝试用多媒体课件把人体呼吸系统的状态制成图片显示在大屏幕上, 即把呼吸器官在呼吸前, 呼吸后的状态做一对比, 气流用彩色箭头表示, 做成流动型的。这样, 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观察到此时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便于理解。

声乐赏析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就能设置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创造吸引力, 运用视听手段给学生欣赏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精彩演唱, 让学生能感染到他们高超的演唱技巧及丰富的感情表达, 让学生耳濡目染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 激发出对歌唱的热爱及对艺术美探究的兴趣。

六.抓好艺术实践活动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 演唱者在声乐教室里演唱和在有观众的情形下演唱的状态可能又不同, 正是由于观众的存在, 干扰了他们的注意力, 破坏了原本演唱者歌唱发声的状态, 让学生认识到在有观众的舞台上演唱, 应有调整, 应有适应, 因此, 我们的教学就要使学生学会在当众的情形下平静自如, 对自己的歌唱器官进行调节和控制, 尤其是在气息上, 能控制住紧张的情绪, 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中去, 同时面对观众的存在化被动为主动, 面对观众的期待能更兴奋, 更投入, 进一步激发演唱的信心和热情。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 如每周的艺术实践课, 每位学生都要参与, 自己选择一首最拿手的歌曲来演唱, 评委也可由学生担任,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很好地检验教学效果, 活跃课堂气氛。

还有班级音乐会, 年级音乐会, 各种比赛等, 其规模可大可小, 可以是交流性质的, 也可是演出性质的, 还可以走出学校, 走向社会。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展现他们的艺术才能, 以巩固教学内容, 检查教学质量。让学生的唱歌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多元的声乐教学新模式 篇6

一、声乐机理教学法在歌唱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一) 喉头训练中的应用

正确的喉头位置应像打哈欠, 闻花香时的状态, 位置适中, 既不上提也不过分下压。在唱高音时, 用“母音变形”的方法达到关闭的效果来演唱, 是在艺术生涯中大多歌唱家的体会, 也是声乐机理教学大师加西亚谈到的软起音的方式即贝努里效应。“放下你的喉头”这是大师的忠告, 只有这样气息与声带才能良好结合起来, 歌唱时才会产生丰富的泛音。

但过分追求喉头位置而极度压制喉头也是不可取的, 只要违反了自然的科学规律, 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机理教学法中提到“泡泡音”的练习, 就需要肌肉相对放松, 喉头适度放低的状态下发出来的。

正确的演唱高音方法要求打开喉咙, 放下喉头。我们在日常练习中可以做这样一个扩张喉咙的练习:首先做一个深而快的呼吸 (以被惊吓似得状态) , 在此吸气的过程中, 在自我意念中, 随着呼吸的进行, 身体也在扩张。不过, 身体一定要顺其自然得放松, 不可紧张僵硬。在发声练习中, 找到“贴着咽壁吸着唱”的内在感觉, 这将有利于稳定喉头, 找到位置。而发声时音域越高, “吸着唱”的感觉越加强, 喉头自然就降下来了。

(二) 以元音发声练习来阐述呼吸和咬字时的机理运行

贝尔诺利效应下的起音方式是要求声带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下充分得到振动。这也就是声乐教学中中被声乐教师通常提到的“唱在气上”。具体如下:

1.学习者在练习演唱初期, 最好在中低音域上开始练习, 从自己感到最容易把握的元音入手, 如元音字母“A”。在练习时, 可运用“意辅唱主”的方法, 开口发声前意念中假想“HA”, 然后再唱“A”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声乐教学要因材施教, 学习声乐也要量才而行, 不同的元音不同的人掌握起来难度是不同的, 这是由演唱者的身体结构的差异从客观上决定的。多年的声乐学习实践观察证明, 元音“A”虽是所有元音中最容易把握的音, 但这一情况也绝非绝对。

二、机理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一) 调控好吸、呼肌肉群的对抗

科学控制呼吸肌肉群的最终目的是使声带产生均匀的震动。高度集中的气息流动能使声带被动吸靠在一起, 从而使声带闭合 (即贝努里效应) :比如人在大笑时, 高度集中的气流通过喉腔, 对喉腔产生吸力的作用, 引导两侧声带靠拢在一起而发出声音, 喉肌和声带就没有“累“的感觉。正确的气息运用可以使共鸣腔保持在打开、松弛和畅通的状态, 如果再运用一些发声方法 (如上文提到的“贴着咽壁吸着唱”) 将会达到最大限度的共鸣。

(二) 声乐演唱中轻、重机能的比例分配

一般来说, 声带重、轻机能比例分配和转换能使演唱的声音做到渐强、减弱的效果。从声区的划分、真声和假声概念上来理解, 演唱的声音都是从喉咙的两种不同的机理运动方式下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他们所对应的特点而言的。轻机理的发声方式表现在喉肌系中甲杓肌较积极运动使声门关闭而同时环甲肌未积极地下拉声带。这种轻机能积极工作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效果就是假声, 我们在演唱高声区时是常常用到的。相反, 如果是喉肌系中声带下拉的环甲肌积极的工作而甲杓肌相对不积极使声门闭和挡气, 就是声音在重机理的作用下的发声方式。在这种重机理作用下的发声呈现的音质效果就是真声, 在歌唱中常常在中低声区用到。

喉咙肌理系统运动的特点:重机理 (真声) 的工作特点是环甲肌不积极, 而甲杓肌则相对紧张, 此时从声带的工作状态来观察, 声带闭合充分, 但不向纵向拉长声带短而厚。在这种机理积极工作的状态下, 气息使闭和紧密但较为厚重的声带震动而发出声音,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歌唱的连贯性。这种状态下声带振动的振幅会较大, 但纵向张力工作不积极, 而导致频率较慢, 这时声音挺起来厚实而丰满, 这就是真声。轻机理的状态则与之相反, 从声门的角度来看, 此时纵向拉长的声带更加积极, 声带变得较长而且薄, 声带的闭合缺乏紧密性。在轻机理作用状态下, 声带振动有振幅小、频率快的特点, 发出声音空洞而单薄。这种特点的声音被就是假声, 假声的特点常常呈现于中高声区的演唱中。

三、机理教学法与多样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

机理教学要求我们在声乐教学时要综合传统教学法的同时多多关注发声的生理性因素, 从而在根本上避免因歌唱方法不科学而造成的演唱缺点。卡鲁索主张在声乐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他认为歌唱方法不要固定在一种, 要因人而异, 因为没有两个人的器官长得一模一样,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独特的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单纯地模仿某个人的演唱是无效的, 也是最最危险的方法。

在天生的机能状态下自然地改善肌肉运动系统。例如在模唱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模唱教师的演唱或者跟着钢琴模仿唱出某段旋律, 这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听觉概念把嗓音器官充分掉动起来。虽然学生开始时还不能把呼吸器官、口咽腔的相关肌肉和声带合理地配合起来而达到准确的模仿, 但在重复的练习和教师的系统指导下可消除多余动作和不必要的紧张, 同时留下正确的发声所需要的动作。然后在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急吸缓呼和咽音练习法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狗喘气”练习法。在吸气和呼气中, 过多的强调吸气的深度和保持一定的量上。在早期的许多声乐教学者提倡“抛掉喉头”, 找一种喉头充分放松就像喉咙不存在似的歌唱的感觉。他们虽然倡导喉头放松或避免僵硬的演唱, 但我们知道在声乐演唱时喉头与声带完全不用力是不可能存在的。从声乐演唱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气息与声带的闭合与对抗是客观可行的, 因为这种力量的大小对声音的发出和演唱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文提到的咽音发声练习中的“泡泡音”练习对学生放松喉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声带对抗机能的锻炼也具有显著效果。

同时, 在初期的声乐教学或训练中, 要注意练习和巩固正确的口腔状态。口腔状态。所谓状态,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机理发声理论作指导依据, 另一方面则是由自身条件和领悟能力去“意会”的东西。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还是可以靠听觉来感受学生的发音进行评价调整。同时培养学生自我感受与自我评价能力, 使学生在课下练习时凭听觉即可进行自我控制调整肌肉。

在机理教学法与传统声乐教学“结合”之外,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和练习中, “示范”教学法与“比喻”教学法是不可或缺的。多方面教学经验互补结合, 相得益彰。聆听与模仿教师的示范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科学的声乐理论体, 同时对学生提高听觉分辨能力、稳定演唱机能肌肉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演唱中对科学发声的追求不断提高, 传统声乐演唱和教学形式逐渐转型, 声乐机理学便应运而生。不过, 相对国外某些发达国家来讲, 我国声乐由于受传统陈旧教学模式的影响, 以及科技发展水平不足等, 使得声乐演唱和教学相对单一和滞后。解决和完善声乐学习者在演唱与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问题, 使声乐机理学这门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到有据可依、依据可行, 便是本篇论文的指导思想和中心论点。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教学,机理教学

参考文献

[1]唐琳.声乐教学泛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4]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多元的声乐教学新模式 篇7

关键词:声乐专业,教学,多元化,室内乐

近些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严肃的思考: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表现在歌唱技术方面,而出现在语言及音乐风格的把握和与声乐其他声部、乐队和合唱队之间的配合上。很显然我们的声乐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的教学领域还有某些不足。室内乐训练是丰富教学手段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国外的专业音乐院系里,室内乐一直是声乐专业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而每个音乐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经典作品。但在我国普通高等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相关声乐室内乐的训练课程仍处于薄弱环节和不被重视阶段。根据笔者了解有大部分音乐院校没有这个课程只有歌剧选段课程。原因是老师缺乏对室内乐排练重要性的了解, 学生也对室内乐缺乏热情。只注重发展个人独唱技巧, 而忽视“合作训练”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当前我国的声乐教学主要分为民族和美声两个教学专业,其教学曲目主要与由艺术歌曲、民歌和歌剧组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这有独唱,而合唱只在合唱课中加以训练,对声乐教学内容的效果并不明显。从教学目的来看,独唱曲目更适合训练独唱技术和个人的单独表演。有关室内乐方面的内容我国发展还比较缓慢,文献也少,处于弱势地位。在研究领域方面, 同其他学科一样涉及作品的曲式及介绍演唱家演唱风格方面的文献较多但是有关演唱配合和训练方法步骤等方面还没有任何文献, 说明对这一学科研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述现状在我国主要音乐院校普遍存在, 在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更为突出。很多声乐专业的学生不明白声乐室内乐训练的重要性和意义, 更不是很清楚声乐室内乐训练的实用性, 以及这种训练对于专业声乐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声乐室内乐教学和演唱可以丰富学生的演唱风格、拓宽教学内容,可以强化演唱者丰富而细腻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培养演唱者的协作意识和配合能力。有助于增强演唱者的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声乐室内乐演唱与独唱相比,既是独唱者又是伴唱着,演唱者一方面要密切注意各声部总的进行同时又要以某一声部作为调整自己的基础;与大型合唱相比,室内乐的人数少,易于教学和演唱,强调团队精神,突出锻炼了个人的能力,又不至于滥竽充数,声乐室内乐演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 也就是说演唱者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努力揭示作品内涵,合作中应当避免过分的张扬个性、音准、节奏、 力度也不能由着个人的性情而随意发挥。

声乐室内乐的形式常有男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 男女声二重唱、女声三重唱、男声四重唱、男女声小合唱,还有不常见的是室内乐的合唱(人数在36人以下)。 声乐室内乐的演唱,能展示音乐的清晰、细腻,它讲究声音的共鸣点小、清晰度极高的美感,声部均衡的和谐美,和声变换形式的和声色彩美,声乐室内乐演唱,作为一门艺术表演形式,是一种音乐会式的表演艺术,可作为人声的声乐室内乐音乐形式交流和作为文化进行学术探讨;室内乐合唱演唱,用声上十分讲究,由于人数少、不允许有任何颤音出现,全部是直声(相对)演唱, 每个声部以清晰、透彻、声音透明、纯净和声转换清楚, 声部平衡为目的。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艺术院校中音乐表演专业如何开展声乐室内乐训练, 室内乐训练的手段方法还没有更多的尝试, 而这种状况正是需要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来反思和探讨的。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与声乐教学 篇8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简称MI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研究机构负责人之一,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新理论。他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认识发展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展,重新确定了智能的定义:“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他使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遭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一种有效应的产品;智能又必定会产生一种找出或制造出难题的潜力,因而便为新知识的获得打下基础。”②。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它是多元的。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理智能(logic/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视觉/空间关系智能(visual/spatical intelligence)、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反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 ist intelligence)、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表现又有所不同。譬如,有人在某一种或某几种智能方面表现突出,而其他的可能较为逊色。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具有独特性。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表现形式、发展顺序、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如果给与适当的教育并加以鼓励,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某方面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的发现和提出,对整个教育界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极大改变了人们对人类智能的看法,合理的解释了众多的教育现象和才能不均匀的现象。

在整个的音乐教学中,才能的不均匀现象极为突出。而在音乐教育中间的各个分支学科的教学中,每个学习者的差异性体现的也极为明显。在声乐教学中,尽管是同一种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训练(音乐),无论是学习者和教育者一般来说都是在音乐/节奏智能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才能,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特殊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极为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中多种智能组合方式、发展程度、发展顺序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同样的教育环境、同样的个体努力,最终的教育结果可能相差甚远。

二、多元智能与声乐教学

考察声乐学习,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声乐教学这样一种综合化的复杂学习过程,除了基本的音乐/节奏智能以外,言语/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等智能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声乐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自身乐器(歌唱器官)的调整、内耳听觉和外耳听觉的协调,各种声音状态的微调、模仿,都是需要其他智能如运动智能、自我反省智能等全面参与。

声乐教学由于其学习的特殊性,是一种特别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活动。演唱时,学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乐器:歌喉,同时也在调动着自己所有的情感体验、音乐感悟能力等进行着音乐表达。也就是说,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主要是以音乐节奏智能占据主导地位的,但是其他智能如逻辑/数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等其他智能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声乐教学活动进行分析,会给予声乐教学活动以全新的视角。

1、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学生的多种智能结构体系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外在学习能力,声乐教师授课时必须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和日常言行,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对身体/运动智能突出、模仿能力强的学生以模仿教学为主、讲述以比喻性、形象性语言为主;而对于逻辑/数理智能突出的学生则以理性分析讲解为主、多采用分析、演绎发声机理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生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经常发生的声乐教学效果不佳,常常是声乐老师与学生在智能类型上差别太大,而老师和学生又不善于调整而造成的。在一个良好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智能结构体系,而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声乐学习者也必须对自己的多元智能结构进行理性分析。同时对自己声乐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对老师的讲解和教学活动进行适合自己智能结构体系的“改造”,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

声乐教学中,对于歌唱者的“歌声”这一千变万化、瞬息变化的艺术化的声音发生过程,教师如何向学生透彻而又明晰的讲解自己的教学意图和学生的问题所在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而对于任何一个歌唱者而言,不断调整自己的声音状态以达到最佳效果、调动自己最大的潜力是一生不懈努力的目标,而在这教学者与学习者的互动环节中,教学语言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运用好“语言”这一教学工具?下文专文论述。

三、多元智能与声乐教学中的两种语言体系运用

一般而言,声乐教师在教学时常采用两种不同表述的方式,一种是用比较科学化的语言来讲述具体的发声生理结构,用比较严谨、客观的科学性描述指出发声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另外一种则常常使用非常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模仿等诱导性质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石唯正教授称之为两种语言体系。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每个声乐老师都有所侧重——或者说是不自觉的有所偏爱。从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这事实上对应着教师的多种智能的结构组合:科学描述、细致了解发声器官的具体结构、发声的科学机制,使用比较准确化、枯燥话的第一语言体系对应理论型的人才;演奏型、理论性对应教学中第二语言体系。从声乐类的相关著述也可以清晰的看出,有医学背景或者科学研究背景的作者的著述一般都是较为严谨的“科学化”阐述,如林俊卿咽音体系的相关著作、马腊费奥迪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等著作;而演唱家和声乐教师的著述则多以“经验化”、“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为主。如著名声乐家赵梅伯的《唱歌的艺术》等。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分析声乐教学中这两种教学语言的使用,不难发现,偏重所谓第一语言体系的教师本人的智能结构以逻辑/数理智能占据一定的优势,如从林俊卿的相关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倾向,著者医学博士的学术背景和长期严格的学术训练在著作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所著《唱歌发音的科学基础》运用了近当代应用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声学等学科知识,从科学的角度分析阐述歌唱技能及其发展与应用的物质基础,包括发音器官的发声生理机能及在发音过程中神经系统策动这些器官工作的状态。以极为严谨、客观的语言描述了发声器官的构造及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对咽音唱法的训练实施步骤严格而循序渐进、切实可行。可以看作是运用第一种语言体系的代表人物。

偏重所谓第二语言体系的教师本人的智能结构则身体/运动智能、言语/语言智能等占据一定的优势,擅长运用形象、模仿、比喻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教师运用非常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对歌唱发声的状态和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讲述。如著名声乐教师吴其辉的声乐教学;在赵梅伯、沈湘等声乐大师的著述中亦可以看到这一类语言的大量运用。

直接描述发声科学规律的第一语言和间接反映声乐艺术规律性的诱导性的第二语言之间,各有优缺点,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也具有侧重性或者偏爱性。前者能明确揭示声乐的内在机理,但不容易被逻辑/数理智能较差的学习者理解和接受;后者生动、形象、容易掌握,具有整体性调节特征,更加富有情味和感染力,但对于逻辑/数理智能强而视觉/空间关系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弱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如坠入云山雾海之中,效果很不稳定。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智能结构的客观情况,进行合理而灵活的运用,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

综上所述,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出发,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智能结构情况,积极探索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法,灵活使用不同的语言体系进行教学。从而使得教学达到最优化。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的发现和提出,对整个教育界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声乐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给与许多重要指导意义,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结构组成的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过程的合理规划、教师对两种语言体系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声乐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智能结构情况,积极探索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法,灵活使用不同的语言体系进行教学。

关键词:多元智能结构,声乐,教学,语言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湘,论声乐教学的两种语言(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78-181

[2]、P.M.马腊费奥迪[意]著、郎毓秀译:《卡鲁素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3]、林俊卿,《唱歌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4]、(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智能的结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1。

多元的声乐教学新模式 篇9

一、在教学中应明确教学目标

在艺术院校的现代化教学中, 为确保学生自身能力的有效培养, 就需要结合相应的音乐教学知识体系进行声乐领域内的有机化教学。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 通过对学生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需求对其能力进行培养, 从而让确保对现代化体系内教学方式上的综合分析, 以此合理调整教学目标, 其作用对教学中心的能力培养等, 也都将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声乐以及表达能力上的全面培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也需要从最为基础的教学目标, 来确定其不同领域内的教育基础。在推行的过程中, 为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 其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就应当适应现有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是教书育人, 而多元化教学的基础也应当以此为根本, 才能够确保在后续的教学基础上, 能够适应当下的声乐教育需求。

二、调整教材资源保证教学质量

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 综合性选择与分析声乐教学方法, 从广度方面精确调节对其中可能增加的不同难度, 以提高组合训练难度, 展开适当的教学基础调整。大学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声乐技巧与技术模式, 可以结合专业化教程难度等展开技术性调整, 结合相应的音乐教学基础进行教材和难度等方面的专业化靠近。针对当前教育基础与现状, 相对教育形式而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培养自身能力, 这些都需要从认知与知识面广度和精度上展开适当难易程度训练提升, 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基础培训, 调整广度和精度的基础演练, 为后续技术教育基础提供专业化教育保障。

三、现代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式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从现代教学的水平情况来看, 应当立足于社会需求来执行现代教育工作, 并结合教学在诸多领域的发展情况,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展望分析, 并通过学生在个人发展水平基础上的调节, 已完善对学生在教育中的个人能力培养。艺术院校在对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中, 需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核心发展规律, 主动进行学生在个体能力培养的不同领域上的综合发展教育。其中对于不同程度下的学生, 以及不同结构下的教学质量问题, 都能够以学生作为主要的发展动力依据, 实现对学生的主动性调整。而在这个过程中, 就需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基础, 克服诸多的困难问题, 并以探究性的合作学习基础, 实现对学生在不同领域内主体作用上的能力培养, 其作用, 也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发展依据。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潜能开发, 教师应当克服诸多的教学问题, 做好对新方法, 新思路上的开发, 要保证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去不断完善和学习。通过现代化的教学任务执行问题, 对于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诸多学习能力, 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实现对其基本能力培养上的有机构建。院校在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中, 也可以根据社会就业情况的需求,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通过教师在相关专业上的引导与培养, 从根本上强化对基础知识体系上的认证调整。而对于体系在基础构建基础上的认证分析, 其作用, 对不同的教学手段, 以及表演的专业教学需求等, 也可以更好的满足教学的应用需求。

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的有机融合

由于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对现代化教育影响巨大, 其中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其中就艺术院校在进行相应现代化教学中, 所涉及到的诸多问题, 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思想结构来进行声乐上的综合分析。而对于主体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就业问题等, 也应当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主要目的进行综合教学执行。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在进行这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中, 学生作为典型的综合性以及客观性的教育资源来说, 艺术院校自身的教育形式, 就成为了影响的主要根源之一。只有做好了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工作, 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学生在不断努力中的目标是正确的。在进行多元化的教学任务执行中, 教学应当满足现有的教学方法, 同时依照相应的教育教学基础, 并加强在时代性进步过程中的改革推动, 就可以结合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式, 落实贯彻新课改下的艺术类院校教学需求。

五、结语

自古教学应有法, 而教无定法,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 为满足时代的社会需求, 同时保证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就业中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就需要确保在教学中所执行的方法, 能够满足这些需求。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不仅是在方法上可以更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也在教育的思维上, 更好的满足基础的教育需求。对于声乐教育, 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方式, 是确保教学顺应时代潮流的一大方向指标, 应当从基础的教学角度来实现对教育策略上的影响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陈乃嘉.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反思[J].大众文艺, 2013, 18:234-235.

上一篇:家庭用药六常识下一篇:思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