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教育热点问题

2024-05-16

聚焦两会教育热点问题(精选十篇)

聚焦两会教育热点问题 篇1

十年来, 语文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争鸣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了民主参与的平台, 不断推动语文学科建设向公开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一、语文教育“百家争鸣”的背景探析

当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无疑对一些敏感的问题展开讨论, 免不了产生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学术争鸣成了语文课程改革中一道新景观。是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语文教育诸多问题争鸣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 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社会更加开放, 更加民主了。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舆论的自由, 使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创造精神极大提升, 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畅所欲言地审视、评价中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话语空间。

其二,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颁布实施, 给中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理念、新内容、新策略。诸多理论问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潜在问题, 引起了语文界各方人士的思考与关注。十年来, 涌现出大量的对新课程改革反思的论文及专著, 理论争鸣和实践探讨一直未停。语文教育在各种精神教育、课程理念和教学智慧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得到新建构。

其三, 语文课程改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涉及诸多问题与相关因素。人们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 产生很多的困惑和迷惘, 课程改革正面临着“两难”的挑战。语文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 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关怀;既要“教教材”, 又要“用教材教”;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 又要尊重文本的特定指向性……在课程改革中, 由于认识上、实践中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 在诸多关系的处理上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摇摆, 出现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 容易形成僵持不下的“对垒之势”。

二、语文教育“百家争鸣”的热点话题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进程中, 众多语文教育专业报刊相继推出“争鸣”专栏,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笔者对其进行拉网式梳理, 从中筛选出若干敏感话题, 予以述评, 以期待我们拥有更多的思辨意识和理性求索。

1.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隐去“理解”, 凸显“运用”, 是有失偏颇, 还是用心良苦?引起人们深层思考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条理念中是这样描述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则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少了“理解”这一概念, 这是为什么?这一变化引起语文界特别关注。

有研究者认为, 新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 对语文课程所下的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样的定义不够严密。一是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二是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三是这一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 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历来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这一表述是我国的语文课程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追溯其源头, 我们不能忘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前辈语文教育家们的探索与努力。经历了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 这一观点终于在语文教育界形成共识。有识之士提出, 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性质的同时, 要防止出现偏颇的苗头。

有论者提出,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隐去“理解”, 凸显“运用”, 是良苦用心。它意在警示我们,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培养“懂得语言”“谈论语言”的人, 而是培养“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讲话或作文”的人;语文教学不能再“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这无疑是对重理解轻运用的传统教学思维的“拨乱反正”, 为避免重蹈“为理解而理解”的覆辙, 促使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指路领航”。

“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 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有研究者提出, 我们不能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解读为: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除了语文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 都有一个共同的正确理解所学的教科书的语言文字的任务。如果不突出“运用”的特殊重要性, 就不能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有识之士认为, 抓住了“运用”, 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教学的奥秘, 几乎全在“运用”二字。

2. 莫言的作品该不该入选语文教材?有人力挺, 有人质疑

近年来, 几乎每次教材文本的进出、改动都会引起争议。自莫言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以来, “莫言作品是否进教材”就成了出版界和语文界的热门话题, 赞成者有之, 反对者有之, 理性思考者有之。

莫言作品刚一红起来, 立马就有推崇人发出声音:让莫言的作品进语文教材!他们认为, 诺贝尔文学奖代表的是该年度世界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莫言的获奖可以说是圆了几代现代中国文学家的梦, 其作品应该得到推广和普及。莫言获“诺奖”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他的作品无可非议。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 非常适合中学生读。更有赞成者认为, 莫言作品进教材至少能提振当前传统文学颓势, 也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目前正是年轻读者对莫言作品最有兴趣的时候, 选进教材可以缓解学子不读文学作品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材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标准, 莫言的作品“人性”色彩浓厚, 能进教材应该说是一种思想解放。

持异议者认为,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入选教材, 既不取决于文学时尚风向标, 也不取决于文学奖项, 应由“语文”说了算。语文教材应该有“语文”之范。有人指出, 莫言的作品精彩与局限并存, 但其过于激烈的言语和深刻的内涵难以达到通过“工具”渗透“人文”这一“语文”的特殊要求, 反而会让语文教学难以驾驭。得了诺贝尔奖, 并不能就此认定莫言的作品立刻适应了语文“范文”的需要。而且, 莫言作品中存在一些性爱的大胆描写、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 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 当然也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笔者认为, 莫言作品入选教材与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对语文本源的认识和对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辩证态度。

3.“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合语文教学?引发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先学后教”是一种带有原创性、本土化的教学策略, 为江苏省洋思中学独创。近十年来在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中被迅速广泛传播而呈现争相效仿的风行态势。“先学后教”这种教学策略是否适合语文教学, 引发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一种观点认为, “先学后教”对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少语文教师坦言, “先学后教”这种教学策略比较适合数理化等理科学科的教学, 对学生学习理科学科有较大作用。但对于灵活性很强、开放性很广、答案多样性、结论求异性的语文学科不太适宜。而且, 不少语文学科的专家和教师还认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示范性、熏陶性、感染性。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先学后教”却是放权给学生, 学在教前, 教在学后, 这就减少了教师的示范、熏陶和感染作用,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认为, 语文学科教学更应该实施“先学后教”。

刘金玉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撰文, 称“先学后教”这种教学策略更适合语文教学。他从五个方面进行探寻。一是语文的母语性决定;二是语文的本质特点决定;三是语文的优秀传统教法决定;四是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五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决定。

刘金玉在他的文章中特别强调“先学后教”教学策略无不体现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诸多理念。课标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作者认为, 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光“教”或先“教”, 是不能做到的。只有先让学生“学”, 教师再依据“学情”、顺乎“学情”、针对“学情”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教”, 这样“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4.“人文”是不是语文的教学目标?引发了两种观点的碰撞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当今语文教育界已经处于对人文性和工具性作深刻再认识的过程中。

一种观点认为, “人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资源, 但是, 人文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更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另一种观点认为, “人文”藏在语言文字里面, 学生在学语习文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 所以人文目标的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是潜移默化的, 是隐性目标。把“人文”简单地理解为教学资源, 否认人文目标, 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违背了课改的初衷。

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热议, 各人有自己的理解, 上述两种观点, 前者主要是从课程性质的内在逻辑和克服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弊端出发而提出的, 后者是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和教学规律提出的。

5.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预设, 还是生成?出现了几种声音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的大致都是预定的, 而且是明示的。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 很多人对此提出反思, 认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应该是预设的, 而应该是生成的。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探索有几种声音。 (1) 教师应在一开始就把本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示给学生。 (2) 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 (3) 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是共同确定。 (4)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状态和程序, 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目标, 甚至更改目标。

对于以上几种不同的声音, 专家认为, 语文课堂教学要不要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何时告诉学生、以什么方式告诉学生, 都应根据课文和教学的具体情况, 作出相应和相宜的选择。

6.“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再度成了语文界争论的焦点

自“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后, 课程专家认为:“它 (课程标准) 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 (课程) 的开发者, 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这一全新的提法引起了语文界的关注和反响。“用教材教”一时间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褒之者谓其充满了新观念, 贬之者则谓之“食洋不化”。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再次成了语文教育界争论的焦点。

有论者质疑“用教材教”这个提法缺乏科学性, 欠周密, 含混不清, 造成了在教学实践中脱离教材, 架空文本。

有论者认为, 提出“用教材教”来区别于以往一味僵化地“教教材”, 并不是玩弄理论术语, 而是对大纲时代错误认识的一项有力反驳。“用教材教”取代“教教材”, 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理论进步, 其意义在于观念认识的提升。

7. 课堂教学中应该由教师设问, 还是由学生提问?人们视角各有不同

课堂教学中应该由教师设问, 还是应该由学生提问?一些教师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先由教师设计好问题, 然后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因为教师的提问是沟通文本与学生的桥梁, 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催化剂”与“助推器”, 是课堂教学得以有序开展并顺利完成的保障。而以学生的提问来生成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 有两点令人担心:一是学生到底有没有自己生成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导, 那教师的地位是否会削弱?二是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一定的教学机智, 是否能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生成教学资源?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这部分教师认为, 以教师提问来生成课堂教学, 应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另一些教师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由学生提出问题, 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并生成课堂教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总是学生被动地回答教师的问题, 总是针对教师的问题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阅读不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 相当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先自己提出问题, 再让学生思考, 表面看很热闹, 实际效率却不高。究其原因, 是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教师抱怨, 上了那么多阅读课, 做了那么多练习, 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难以提高,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问题意识。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完全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 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讨论阅读教学的问题“是由教师设问还是由学生提问”无疑是有价值的。有些教师认为, 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 但最根本的是弄清问题是为谁而提出的。因为, 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 而目的却只是为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实现, 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 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问题是由教师提出, 但都是为学生的学习而问, 那就很有意义。他们认为, 只要是立足于学生的学习, 不管由谁来问, 都应该肯定其价值。问题由谁提出并不重要, 关键是问题的质量和作用。

8.“真实写作”是不是写作教学的新路子?研究者各抒己见

李海林在一次“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提出:当前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虚假的, 是虚假的写作。他大声呼吁:中小学写作教学应该提倡“真实写作”。他认为, 真实写作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1) 真实的写作任务; (2) 真实的写作对象; (3) 真实的写作环境; (4) 真实的写作成果。他提出, “真实写作”是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和“突破口”。

上海师范大学叶黎明则认为, “真实写作”并非中小学写作改革的正确出路。他提出, “真实写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标准: (1) 作文是自己写的; (2) 作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自己体验的情感一致; (3) 作文所表达的思想和作者所保持的思想一致; (4) 作文所反映的生活世界和客观实际的生活世界一致。他认为, 李海林对“真实写作”的倡导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带来更多的是困惑。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真实写作”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如果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根本对立起来, 单纯依靠学生“自发”“自觉”的愿望去学习, 抛弃对学生从难从严的要求和严格规范的训练, 是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的。他认为, 任何理论化的激进的“革命”都不是教育改革的良策, 中小学写作教学应该坚持为人生、为生活的正确方向, 用科学的语文课程知识和理论引导中小学写作教学改革。

9. 课堂教学如何摆正“讲授”和“探究”的关系?人们做出有益的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有一些教师矫枉过正, 提倡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要讲得少而精, 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 所以他们干脆不讲或讲得很少, 甚至那些有难度的课文也不做必要的讲解, 而是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或是教师展示几个课件, 学生发表几句评论。语文课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和“满堂转”。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几分钟, 其余时间必须留给学生, 不然就是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如何正确处理“讲授”与“探究”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民教育》就此为话题组织了专题讨论, 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要摆正“讲授”与“探究”的关系, 业内人士认为, 一是要明确“讲授”的真谛, 二是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情出发, 精心设计好“讲授点”。何时进行讲授, 特级教师朱瑛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6期撰文提出:①讲在学生“对话”对而不明时。②讲在学生“体验”肤浅时。③讲在学生“探究”卡壳时。④讲在“多元”解讲有误时。⑤讲在品析重点词语时。三是要在“讲授”与“探究”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合适的“度”。怎样才算是合适的“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温立三认为:“这要依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而定。水平较高的学生探究能力强一些, 教师就可以少讲一些;反之, 教师就应该多讲一些。中国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千差万别, 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 还是应该重视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方式, 每篇课文总要有教师的一些精心讲解。特别对于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给学生讲深讲透。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变化, 有些课文, 可以学生探究为主, 有些课文, 则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节课可以用授受式, 那节课可以用探究式, 决不可机械地规定每节课教师讲授不得超过多少分钟。如果45分钟内, 听不到教师一两处精彩讲解, 很难说是一节好课。同时, 不能以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和学生是否有兴趣作为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的标准。”

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价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既要反对“满堂灌”, 又要改变当前那种因追逐“时尚”而完全排斥教师讲授的现象。有识之士认为, 必须实现由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向讲授、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式转变, 这既是语文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也是语文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需要。

三、语文教育“百家争鸣”的哲学思考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每一个阶段, 在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上, 人们对语文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辨、求索、争论, 给我们带来许多重要的启示。

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

其一, 争鸣, 应该成为一种快乐的思想交锋。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争鸣无疑是必要的, 不要把争鸣中出现的不同声音看作是对改革的干扰。改革, 本就是在思辨和争鸣中寻求共识, 获得改革的合力, 形成改革的自觉。争鸣不是干扰, 而是一种机会, 应该成为语文界研究者之间坦诚而率真的交流。争论的存在说明语文教育本身的复杂性, 体现改革者们的勇气和决心, 这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完善与推进十分有益。

其二, 争鸣, 应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常态, 千年国学, 百年语文。中国语文教育从风风雨雨中走过, 关于语文教育的争鸣从未间断过:文白之争, 大众语之争, 汉语语法之争, 语言、文学分科之争, 文道之争, 学科性质之争……有些争论延续至今。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新课程倡导的概念重建、观念革新等理念, 在实践中仍会出现诸多对立的现象, 各种问题的争鸣还将继续下去。争鸣, 应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种常态。商榷带来理解, 交流产生交融, 切磋推进共识。

其三, 争鸣, 应遵循客观性、辩证性与建设性原则。争鸣, 不仅促进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更充分、更全面的诠释与构建, 而且促进了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更具体、更富有针对性的诊断与思考。然而, 有识之士也提醒, 争鸣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也不可忽视。因此, 争鸣有必要树立几种意识。

一是要体现辩证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 改造我们形而上学的思维惯性。

二要有广阔的视界和“融通”的意识, 尊重理性, 包容异见。

聚焦两会教育热点问题 篇2

哪些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18年全国两会教育热点问题会有哪些》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2017年全国两会将于3月3日、3月5日分别于北京开幕。那么2017年全国两会教育方面将会有哪些热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政协委员高度关注“校园欺凌”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出台办法,各地方也出台文件予以防范,但问题仍然堪忧。两会将至,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核心价值观

形成的关键时期,校园欺凌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亟须高度关注。

最高检数说“校园欺凌”

2016年12月28日,最高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16年1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办理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情况: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件,批准逮捕1114件,不批准逮捕759件,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697件,起诉2337件,不起诉50件。

据最高检未检办副主任史卫忠介绍,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违法与犯罪交织,情况较为复杂。从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情况来看,类似事件存在着3个特点。第一,涉案罪名相对集中。如广东检察机关2013年至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校园暴力案件共510件,故意伤害、TOP100范文排行寻衅滋事、抢劫、聚众斗殴四类案件分别占总数的%、%、%、%。第二,在涉案主体方面,中学生在涉罪未成年人中占比较高。仍以广东为例,案件涉罪未成年

人915人,男性占99%,被告人14至15周岁占21%,16至18周岁占49%。其中,以男性为主,女性中学生涉及聚众暴力伤害犯罪成为新的增长点,需引起重视。第三,作案手法上,作案动机的简单性和突发性明显,拉帮结派、恃强凌弱现象较为突出。以陕西西安临潼区检察院所办案件为例,因碰撞、口角、玩笑,甚至眼神、微小日常摩擦事件引起的纠纷占%,经济、感情纠纷占%。

实际上,更多校园欺凌事件并未进入司法程序,这类现象远比“数据”显示的严重,亟须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均有对18周岁以下犯罪的人从轻处罚的类似条文。这一初衷是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但在实践中,已满

14、不满16周岁的中学生实施轻伤害等犯罪时有发生,不满14周岁的儿童故意杀人事件也有发生,由此导致,对不满14周岁的故意杀人、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青少年轻伤害的行为难以追究刑事

责任,甚至不能进行治安拘留处罚,相当一部分校园暴力事件只能由教育机构内部处理。

针对此,我希望对8种严重犯罪的——“杀人、爆炸、抢劫、绑架、强奸、伤害、纵火、投毒”,可以考虑将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降低到12-14岁,并且对于从轻、减轻或免除情节要严格限制,范文写作以真正树立起此年龄段人员对“法律”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同时,父母没有尽到监护职责的,应给予法律追究。如父母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之外,还可以考虑对父母实行“罚金”等刑事处罚,以警示父母的监护教育责任。

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应该考虑一律送专门学校或工读学校予以教育矫治,不能放任自流。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但何谓“必要时”,以及家长应如何管教,则并不明确。同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即工读学校)接受矫治和教育。由于该措施非法定强制性措施,而是由监护人或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加之当前工读学校的数量正逐步减少,因此,实际走进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有限。目前迫切需要落实和完善刑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中规定的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制度,明确实施细则,加大对相关矫治场所的资金、人员投入,用足用好我国已有的制度资源。

此外,还应修订《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校园欺凌或者校园暴力事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的相应法律责任。针对校方,则建议采用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严格规定免责事由,让学校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就能督促学校把安全问题放心上,减

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我想,对校园暴力犯罪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工作总结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强化社会管理,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的资源整合,形成合力,破解校园暴力高发难题。

学校应当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构建,除了学习成绩,还应将日常表现、道德素养等综合因素纳入考评体系。按照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的要求,积极开展法治课堂评比等校园活动,配置专门的法治课堂,并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师资力量保障教育效果,推进法治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教育主管部门应完善对学校的考评机制,严格考察法治教育效果,对法治教育不到位导致学生产生违法行为的,在绩效考核中应当实行一票否决制。

司法机关应加大对老师性侵学生犯罪惩处力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

从教育、监管、考核等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常态化的法制教育和师德教育,制定教师行为规范,并将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将道德品质存有问题的教师及时清除出教师队伍。

相关职能部门应开展绿色网络一体化建设,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通过技术手段屏蔽或删除含有暴力色情文化相关内容的信息,有效控制中小学生的网络使用状态。同时,鼓励技术部门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趣味性高、吸引力强的绿色网络产品。

两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 篇3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属首次,体现了本届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紧密相连

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质量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老百姓是不满意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发展这么快,一些老百姓对教育仍然不满意。这反映出教育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太少,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把好学校办得多一些。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副校长许京军:让更多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关键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10%这个数字肯定有打通社会上升渠道的作用。但高等教育毕竟只是整个教育历程中的一段,想要让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通畅,除了增加农村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还应该从义务教育等方面共同发力,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让民办大学和公立大学有同样发展机会

目前中国的民办大学非常弱,对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国家的教育健康都是两条腿走路,第一条腿,就是公立大学对于普及性教育起作用;第二条腿就是私立大学对精英性的教育起作用。而中国目前是公立大学独霸天下,导致中国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创新都出现了问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当下,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的迅速变化、信息的海量化,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形成德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要注重知行统一,注重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立德树人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复旦投毒案”敲响学生人格培养警钟

即使不发生这一事件,我们也能看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偏重知识的传播,比较少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培养人格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不要忘记学生人格的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建议把法制教育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专家编写普法教材,中小学应有专职法律教师,要像重视语数外那样,把法制教育设置在课时计划内,每周能有一两节法律课。同时,建立法制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甚至可以考虑把法律纳入高考科目。

关键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一考定终身将成过去式

一考定终身问题将成为过去式,教育部现在已经出台一些方案,像北京市准备试点会考、高考,加上特别的选择性题目。会考是第一块,高考是第二块,第三块是选择性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数学好就选数学,这个分也纳入学分。这三块合起来成为招生的标准。至于改革预期,我认为,任何方案都不能说绝对好,都需要试验,新的道路也可以走走看。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高考改革关键在于改内容

高考改革,不在于改形式,关键在于改内容,以真正实现减负、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高考改革在具体操作上要慎重,多听不同意见,进行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就近入学还需标本兼治

聚焦两会教育热点问题 篇4

严禁以升学率排名、破解减负难题

袁贵仁指出, 一段时期以来, 义务教育资源在校际、地区间的不平衡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教育规划纲要》已给出了标本兼治的明确路径。2011年, 教育部分别与27个省 (区、市)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 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主要任务。不少省份还进一步、与地市或县市区签署协议。

据介绍, 一年多来, 各地通过大力改造薄弱学校, 严格执行就近入学规定, 加大教师交流力度, 把更多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措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后要继续通过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等方式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水平, 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具体办法。同时, 要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 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严禁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 真正把孩子的学习负担减下来。

合力治理教辅混乱及乱收费问题

中小学教辅材料混乱及、乱收费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饱受诟病的问题, 对此, 袁贵仁介绍, 近年来, 七部门组成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 各省设立相应机构, 建立健全规范办学、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等8项制度, 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有力格局。从2011年8月起, 将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项目与标准列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主动向社会公开。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 严格禁止任课教师以任何形式进行收费性补课, 对中小学违规办补习班等问题, 实行监测点动态管理。

据七部门治理办信访统计, 反映义务教育阶段有偿补课及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信访数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以来, 教育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辅材料散滥问题。深入调研、认真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找出了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症结, 提出了治理教辅材料问题的基本思路, 并将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牢固构建校园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校园安全事件、校车事故时有发生, 引起了家长的焦虑和社会的关注。如何才能构建起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对此, 袁贵仁表示, 近三年中央投入280亿元, 地方各级政府投入2000多亿元, 对3亿多平方米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投入40亿元加强学校“三防”建设, 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的长效工作机制。

袁贵仁介绍, 教育部正在全力配合相关部门, 研究解决问题的法规和方案, 同时, 要求学校切实加强安全教育, 有校车的学校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针对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中小学布局调整而导致的学生“上学远”的问题, 要求各地要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 对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不予撤并。对已经调整的农村学校, 要解决好学生寄宿生活的条件, 防止因此造成学生辍学。对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 要加强师资配备, 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014两会教育热点 篇5

俞敏洪:支持高考英语降分 不影响培训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3日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前对记者表示,自己支持高考英语降分,降分不会对新东方培训市场构成威胁。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高考应改成国考+校考

李光宇认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但也要看到,我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这个4%的目标,而我国直到2012年才实现这一目标,整整推迟了12年,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上实际已经欠了很多债。

■ 声音二:去行政化

教育部长回应教育部大学说法:正起草去行政化文件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部长通道”回应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狠批教育行政化问题时,称中央正在起草文件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人大代表刘占芳: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去行政化去商业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如何提升教育质量?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提出3条建议:延迟毕业生双选会时间、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去商业化。

■ 声音三:性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防性侵”教育应纳入中小学课程

近年来,一则则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的新闻见于报端,在令不少家长直冒冷汗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人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讨论。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其实,如何防性侵,也是一堂课。

两会代表委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防性侵教育尚止步不前

在2014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保护孩子”的呼吁。“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防性侵教育还止步不前。”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副主委汤素兰在她今年的提案中写到。

■ 声音四:高校腐败

全国人大代表呼吁教育部门出台反贪污浪费细则

“针对教育系统中的腐败现象,我呼吁教育部门出台一个类似中央制定的各级党政机关杜绝贪污腐败浪费的实施细则――教育部门反贪污反浪费细则。”

政协委员:治理高校腐败应建立公权人员廉政档案

“自主招生、科研经费和基础建设是高校腐败重灾区。”郭大成说,自主招生这一块,弹性很大,去年一些高校在自主招生考试方面也出了腐败案。

■ 声音五:义务教育

政协委员:应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来自重庆市的全国政协委员严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应适时修改《义务教育法》,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义务教育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

■ 声音六:大学生就业

曹德旺谈大学生就业难:不去北上广 照做人上人

如何化解就业难?记者请教的是初一就辍学、但后来成为中国首善的全国政协委员曹德旺,对于这个社会难题,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他觉得很好化解。

女代表谈女大学生就业:重塑男女平等新观念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海龙集团董事长徐晓4日表示,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需要社会重塑男女性别平等新观念,消除企业重男轻女的用人观。

■ 声音七:教育公平

王路委员建议:用信息化助推义务教育公平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城乡教育一体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琼全国政协委员王路十分关注如何促进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平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让基础教育更公平

李景虹委员对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关注。去年全国两会时,他提交了“完善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案。

■ 声音八:职业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职业教育需经济实体支持

中国人说到技能时都说是雕虫小技,这就是不重视技能教育。经济实体部门一定要支持职业教育,企业没有积极性就没有办法。

吕新华:建议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加大资金支持

全国政协调研组对近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等建议。

■ 声音九:教育经费

专访杜玉波:把教育经费花到最需要的地方

突出重点,用好增量,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主要用于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董雅娟代表: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今年两会,我的建议一是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经费的投入,再就是建议国家出台一些母牛养殖的补贴政策。”董雅娟说。

■ 声音十:雾霾天上课

黄玉斌委员:雾霾天学生体育课怎么上值得探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黄玉斌2日接受采访时对学生在雾霾环境中如何上体育课给予关注,他认为这是值得探讨、非常重要、必须面对的问题。两会微谈:雾霾下学校停不停课?

两会创业教育热点观察 篇6

在2015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两会代表分别就国家在教育层面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畅所欲言。在众多提案中,高校应该获得创业经费,国家应该鼓励社会办学,以及高校需要引入和加强创业教育等观点深入人心。

高校应获得创业经费

2015两会期间,众多代表提交了有关创业就业的教育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钟秉林指出,由于多部门管理和支出结构固化,目前国家每年400多亿元的就业经费中,并无经费拨付给高等学校用于毕业生就业创业。他建议从国家大就业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直接拨付给高等学校,用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他在提案中写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但由于多部门管理和支出结构固化,目前国家每年400多亿元的就业经费中,并无经费拨付给高等学校用于毕业生就业创业。从国家大就业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直接拨付给高等学校,用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第一,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压力巨大。据人社部统计,2014年新增劳动人口1600万,而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2015年将达到749万人),大学毕业生占新增劳动人口的45%以上。

第二,从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数据看,7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由高校承担。各高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广泛收集用人信息,组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岗位。据了解,许多高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每年花费数百万元经费,这些经费多从有限的自筹经费(学费等)中划拨,急需国家大就业经费予以支持。

第三,大学生创业缺少资金支持。调查显示,创业大学生的启动资金在1万以下的占59%,2/3的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依靠家庭支持和个人存款,77.7%的创业大学生认为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支持。据国家工商总局与教育部数据比对,2014年大学生创业者47.8万人,比2013年增加11.9万人,增长33.3%,高出青年创业者增长率17.9个百分点,大学生创业者增速远高于同龄其他人群,急需国家给予资金扶持。

第四,国务院文件精神尚未落实,高校就业经费不足已成为制约就业创业工作提升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

鉴于以上原因,钟秉林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国家大就业经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在国家大就业经费中单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支出条目,切实保障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需经费,进一步发挥资金效益,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社会办学是一个主要方向

在民建中央举行的“中小企业与创业就业座谈会”上,来自民建中央、政府以及企业代表参与了关于社会人员就业创业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在会上表示,社会办学将成为一个方向。

据了解,在国外创业教育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久已经得到了深入的关注和实践。例如美国是最早提出创业教育的国家,至今已经有300多所大学开设了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德国在1999年提出要使每年有20%-30%的应届毕业生能够独立创业;印度也在1996年就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从求职者转变为相关就业就会的创造者。

2009年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人,2010年应届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其中学生择业和企业用人模不对板的情况非常多,造成大量学生就业难。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全国登机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已经超过900万,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失业人数可能会继续增加。

一边是失业,一边却是企业的“用工荒”,李兰对此指出,目前中国企业调查系统2008年针对5920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四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企业难以找到需要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人才,2009年调查显示,46.2%的企业家认为“缺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要解决就业压力和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应当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鼓励我们社会办学,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一些优秀企业办学、办职业学院、办大学,我觉得将是一个方向。”李兰说。

她进一步指出,“社会大学”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责任,中国的“创业教育”更应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大力发展。“职业这部分的培训和教育在中国,我觉得目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也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跟他们职业教育这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李兰说。

高校引入和加强创业教育

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主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提出,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她指出,造成当前大学生创业不振局面有许多原因。首先,创业教育普遍滞后。创业教育引入高校的时间较短。高等学校普遍缺乏创业教育理念,缺乏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创业实习场地,缺乏创业教师指导,造成大学生创业意愿薄弱、能力较低。一份针对17所高校近6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教育对创业帮助”在10分制的评分中仅获2.96分,在所有考察项中得分最低。其次,扶持政策难以落地。政府部门主要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排行公布,但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没有实行相应力度的指导监督。政府就业部门、金融部门和税收机构近些年来陆续推出一些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但限制条件过多,申办程序复杂,优惠门槛偏高,最终获得政策扶持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不多。最后,创业环境亟待优化。尊重创业精神、鼓励敢想敢干、宽容创业失败的社会创业文化尚未形成。坦率而言,大学生创业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事业,他们有梦想无资金,有勇气无经验,有知识无能力,走过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能够登上成功之巅者毕竟是少数。但大学生创业也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建设创业型社会也需要他们积极参与。

nlc202309051342

为此,她有几个建议:第一,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将有4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即使按目前大学生创业率计算,也将至少有百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应在尊重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更多高校学生走创业之路。高等院校应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设计更加灵活先进的学习制度和学习模式,开设更多的创业指导课程,吸纳聘用更多的创业指导教师,安排更多的创业实训基地,努力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第二,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同样至关重要。据调查,当前阻碍大学生创业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创业资金支持。现有资金扶持政策因额度低、手续烦、担保难,致使许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放弃申请,转向亲朋好友借贷。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创业资金额度和受益面,财税、工商、社保等部门应更好地负起主管部门的责任,增加政策信息透明度,简化审批手续,放宽经营条件,吸引社会风险资金支持,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关注高校的就业水平,也要重视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对创业培训工作做得好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适时推广,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第三,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和创业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和推进器。应鼓励更多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大学生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激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应鼓励在高校设立更多的社会创业基金,成立专业的创业指导机构,根据大学生创业者的需要,提供创业、技术、融资、经营、财务、法律和物流等各方面的专业服务。应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在社会上真正形成一种勇于创业、尊重创业、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

对在读学生的创业帮助

就在读学生实施创业方案来看,有几位委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提出,国家硕博人才应通过创业带领其他人就业。目前,比较多的大学生愿意到大城市就业,实际上基层缺少很多大学生。希望大学生能够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创业的第一线去。国家培养的硕士和博士,应该能够通过创业带领其他人就业。大学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创业精神,鼓励他们敢于挑战自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提议,大学可通过不同课程设置、考核方式调整 实现大学生“在读创业”。

建议大学可以在现已倡导的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

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大学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初创期“资金难”的问题;要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采购商品和服务时,在产品或服务质量相当的情况下,适当向大学生创新型创业企业倾斜,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初创期“销售难”的问题。在企业成长期,政府可采取就业人员落户加分、员工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大学生创新型企业吸引优秀人才。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应该设立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建议设立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目前,创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贷款难,没有财产抵押,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缺乏寻求风险投资及天使投资的有效渠道;国家和省级层面“大学生创业基金”缺位。当前,国家层面没有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全国省级专项资金仅8.8亿元,尚有6个省份未设立。

显然,创业教育,是当下中国亟须补上的一课。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当也必须花些力气在创业教育上。政府强大的组织力与引导力,是避免社会创业走向盲目的关键。除此之外,媒体、舆论的引导,也自然不可或缺。

聚焦两会教育热点问题 篇7

关键词:军人,法律保障,全国两会

军人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工作性质, 加之长期生活在军营之中, 受到军队自身内部的条令条例的约束和限制, 地方法律的保障机制未能及时有效的完善好军人作为国家特殊岗位应享有的法律保障, 加之军属的部队色彩浓重, 伴随而来的是军属的法律保障问题的未完善。从今年两会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张德江提出的工作报告中有关修改相关军人法律报告以及人大代表热议军人热点问题中, 我们可以看出普遍社会各界对军人相关法律保障机制的重视。

一、军人在社会中的法律的保障问题

(一) 军人本身的社会法律问题保障机制

在两会中, 人大代表王军提出, “军人军属权益应受法律保护”, 其认为将军人军属正当权益上升到依法治军层面, 对于促进军民团结、推动军队建设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他建议制定军人军属权益保护法及配套法律立法, 规范军人军属依法维权机制运行, 使其依法维权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在法治社会的当今, 人人依法行事, 事事有法可依, 军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军人正当权益由于接触社会较少, 常常会出现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是极个别军人凭借军人身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在部队中军人的一举一动受到部队的条令条例的限制, 但是当军人从部队来到社会当中, 由于军人的特殊身份, 且地方法律在很多方面对军人的补充说明较少, 以至于军人在相关法律上的缺失。军人军属正当权益上升到依法治军层面, 这对于整个部队乃至社会的法治建设都有着极大的推力, 对于促进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队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军属在涉及地方法律问题的保障机制

人大代表费玲代表建议建立完善军人军属涉法问题处理的保障机制, 由于受时间、距离、资源等因素限制, 基层部队协调处理涉法问题的途径相对单一、手段局限多, 给部队基层单位、官兵个人及涉法家庭都造成了一定负担。

军人长期与军属两地分居, 军属在涉法问题处理上, 由于军属作为军人亲属, 享受国家政策的优待和保护, 一旦涉及到地方司法纠纷, 地方处理较为困难, 加之属在涉法问题处理的保障机制上不是很完善。因此加强军人军属涉法问题处理处理的保障机制是当前军人法律完善的重要大事。

二、军队自身内部的强化法制改革

(一) 军队基层战士提干社会法律保障机制

来自陆军第1集团军某团的排长罗尕机代表提出建议区分优秀士兵保送入学培养层次。

近年来保送优秀士兵入学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在政策上的优待, 越来越多的地方优秀青年自愿献身国防, 参军入伍, 尤其是地方高校青年的入伍, 为部队增添了巨大的生命力, 越来越多的优秀士兵通过自身的努力, 在部队里面有的直接提干, 有的通过考学进入军校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军队自身培养的基层军官在部队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伴随而来的是, 由于培训时间短, 不少学员完成从士兵到军官的转变后, 学历的限制较大, 发展空间上比普通高中直接考上军校的学员差距较大。以致一部分军官在发展空间上限制较多。

(二) 军队女军人岗位设置

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侦察队女兵队队长文敏代表在发言中建议, 要使女军人真正赢得社会认同和家庭理解支持, 要强化对女军人的价值认同。

要优化女军人成长平台, 拓宽专业岗位, 搞好成长规划设计。建议放宽女性从事岗位领域, 完善任职培训制度和专业岗位资格认证机制。要健全女军人权益保障机制, 参照一些发达国家女军人福利待遇高于男军人的做法, 提高个人福利待遇, 放宽女士官结婚条件限制等。由于在部队中, 女军人身体上的限制, 部队在很多岗位上不能对女军人开放, 加之女军人在社会认同和家庭理解方面上常常不能够得到和男军人相同的待遇, 导致女军人在部队里面未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需要强化社会对女军人的价值认同, 完善女军人的任职培训制度和专业岗位资格认证。

(三) 军人荣誉机制制度建设保障

闫永祥代表提议完善军人荣誉制度建设, “看重荣誉是因为坚定信仰, 也只有看重荣誉才会敢于担当”。其建议让国防教育走进院校、企业, 并通过仪式教育和拥军氛围来增强使命和责任感。

近几年国家在政策上的倾斜力度越来越大, 一大部分地方优秀青年纷纷参军入伍, 尤其是各大高校在校学生的入伍, 增加了部队全体官兵的综合素质, 但在兵员的构成上, 90后兵员占据了现役兵源的大部分, 无论从素质还是意识上, 现阶段的兵源只有在文化水平上比以前高, 但是在集体荣誉感和吃苦耐劳上面就要差了许多, 所以加强和完善军人荣誉制度建设是我军现阶段的重大任务, 加快现代化军队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结语

纵观今年的人大代表在会上提出的各项建议都是现阶段我军所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加之现阶段军队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部队各项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 这几个问题如不迅速有效的妥善解决好, 将会对我军的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聚焦两会教育热点问题 篇8

近日, 由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主办、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协办的2015年 (第五届) 通信行业网络安全年会在南京成功召开。

本届年会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副局长李学林、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江苏省委网信办周锋副主任、江苏省安全厅副厅长章勇、江苏省证监局副局长蒋军、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周南平、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苗建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刘多、三大基础电信企业集团公司的部门领导、部分省通信行业协会理事长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神州绿盟等知名企业的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江苏分中心主任王鹏主持。来自政府、协会、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共300余人齐聚一堂, 共商网络安全发展大计。

本届年会以“携手防护·共筑安全”为主旨, 以“创新、合作—全面促进安全防护”为主题, 会期1天。上午为主论坛, 下午两个分论坛:网络基础设施安全论坛、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论坛。会议主要围绕政府主管部门2015年度重点工作部署、国内外网络安全形势、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互联网安全以及域名安全等重点内容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热点聚焦 篇9

国家税务总局于五月初正式发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简称《指引》),以加强对大企业的事前税务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引导其合理控制税务风险。该《指引》就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建设、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监督和改进等问题作出了规范和阐述。根据《指引》,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应该根据需要设立税务管理部门或岗位。企业税务部门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重大经营决策的制定,并跟踪、评估和监控相关税务风险。税务风险评估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指引》虽然不具有强制执行性,但企业遵循《指引》去建立、优化自身税务内控体系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

数字IMF称明年发达国家财政赤字继续处于高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5月初预测,尽管工业化国家会缩减用于刺激经济的财政支出,但明年它们的预算赤字将继续处于MF预测,英国政府预算赤字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从今年的9.8%升至明年的10.9%,日本则将升至9.6%,德国将从目前的4.7%升至6.1%,法国的这一比例也将升至6.5%。美国预算赤字占GDP的比例明年将下降,但仍将处于8.8%的高位。

政策证监会发布发审委和保荐办法

中国证监会5月14日正式发布修订后的《发行审核委员会办法》和《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以建立适应创业板特点的保荐制度和发审委制度。新办法将于6月14日起实施。根据新办法,对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保荐机构的持续督导期为证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3个完整会计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持续督导期为证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2个完整会计年度。

关注深训证券交易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

深圳证券交易所5月8日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为强化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信息披露责任意识,更好地规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征求意见稿》特别规定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在股票上市前签署《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声明及承诺书》,要求实行临时报告实时披露、合理确定需临时披露事项的触发指标值等,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针对性;强调上市公司应充分披露其技术变化风险的相关信息;强化了上市首日信息披露。

人物股神巴菲特执掌公司8年来首现季亏

热点聚焦 篇10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注册会计师行业要不断提升诚信度和公信力

最近,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 注册会计师行业要着力加强诚信建设, 不断提升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使注册会计师行业长久成为受社会尊重和信赖的专业服务行业。谢旭人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说,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社会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业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行业要着力开拓业务领域, 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我国改革事业不断深化的需要, 加强对拓展新业务领域的市场研究和开发, 全面提高新业务的拓展能力。

金融

银监会:把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信贷重点

中国银监会最近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商业银行把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作为当前信贷服务工作重点, 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足额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环节提供资金支持。同时, 严肃查处信贷资金挪用于农产品炒作、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规行为。该通知强调,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发挥金融扶持作用, 把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作为当前涉农金融服务工作重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信贷计划, 加大涉农贷款投放总量, 着力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信贷需求。

央行首次发布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发布《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2009》。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中国金融标准化工作的首个年度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中国金融标准化发展历程, 介绍了金融标准化工作机制, 分享了金融业在研究、制定标准、宣贯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等方面的成果, 分析了中国金融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并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基本思路。

政策

两部门下发通知: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

最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这份文件提出, 到2015年, 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亿吨以上;到2020年, 东北地区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通知》提出, 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支撑,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发挥国有农场引领示范作用, 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通知》明确了发展东北现代农业等一揽子具体政策措施。

关注

中国减排新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最近, 由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联合举办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主题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期间举行。出席坎昆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作主题演讲时表示, 中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行动目标, 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苏伟表示, “十二五”期间, 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发展理念, 加强节能和提高能效,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增加森林碳汇, 努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数字

首批292种低碳产品通过认证

上一篇:临床病理下一篇:一般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