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造景设计

2024-06-10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精选十篇)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 篇1

一、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 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 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 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 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 提高叶面积指数, 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 提高绿化光合效率, 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 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 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 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 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 降低污染程度, 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二、物种多样性是生态设计的基础

1) 要提高品种意识, 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 构建有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化景观;同时, 慎重而有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 重点是原产我国, 但经过培育改良的优良品种。

2) 城市引入的植物种类较多, 但是绝大多数种群规模很小, 甚至渐趋消亡。这与对绿化植物要求太高, 过于追求完美和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 就造就了适应性强、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被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作法, 也导致慢生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苗木的植物被抛弃, 具有某些不足的绿化植物被轻易否定。植物本身无所谓高低好坏, 春盛、夏绿、秋实和冬枯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 关键是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 应将增加绿地的适应性种类和扩大多样性物种种群相结合, 如在绿地中限制和调剂好各物种所占比例等。

三、因地制宜是生态设计的保证

城市环境多样, 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 生态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 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以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 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 创造适生生境, 提高绿地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 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植物造景中除基调树种外, 应选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和草坪等, 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规律, 因时制宜, 保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和季相变化。

四、中间关系是生态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的出现, 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 植物种间关系了解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是主要的植物种间关系之一, 为负相互作用, 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 并受到目标种和邻居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和他感作用等特征有关, 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其中他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 属于直接干涉性竞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是决定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个体面临的竞争强度受其有效面积的影响, 个体空间结构常决定物种间的相遇频度, 影响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种间也有正相互作用, 如树冠层为林下植物创造合适的荫生环境。因此, 应加强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 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 师法自然, 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性, 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 并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 同时促使其他植物生长。

五、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设计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的功能, 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市, 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城市能保留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地, 通过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 是生态绿化实现自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 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 不能视为真正意义的自然, 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等。半自然生境也包括一些人工营造的环境, 如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 它们是水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 而生态公园更是典型的例子。通过生境创造, 可以在城市创造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因此, 应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念, 不能局限于野生价值大的郊野区域, 通过生态设计, 城市应注重创建自然栖息地的植物结构的可能性, 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在植物选择和结构构筑上, 研究潜在植被, 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自然多样性。如以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 人工干预的自然更新林, 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 构建水生和湿地植被等等, 创造野生生物觅食、安全和繁衍的庇护空间, 促进野生动物的引入、生存和繁衍。

六、文化和游憩是生态设计的承载品位

生态设计的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 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 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 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 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因此, 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 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 综合园林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 创造意境, 烘托环境氛围, 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 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 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 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和功能。

七、结语

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设计, 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 立足于以人为本、人的需求, 结合生态系统中植物个体、植物种间、植物群落等各子系统动态循环关系, 考虑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相互作用, 其本质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贺建明.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2]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

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2

1.1设计、施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有些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与当地风土人情、地貌气候等不相协调,往往设计出来的作品到真正应用的时候就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施工队只按设计师的设计图纸进行盲目施工,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存在偷工、减料,设计图与实际施工存在有天壤之别等情况;管理者专业水平较低,景观的后期养护对整个景观的营造非常的重要,植物它是有生命的,景观的营造也存在有时间性,植物是否能成活,后期的生长是否健康,景观的造型是否美观,都与景观的养护、管理者的专业管理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

1.2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绿色景观”,是指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小的景观。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俞孔坚曾指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生态化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生态化设计更是一种伦理;生态设计应该是经济的,也必须是美的”。而现在的很多案例却是花大钱,把原有的景观去的一丝不留,在某个地方无中生有的造出一个景观,这种设计违背了要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违背了要生态,经济和合理。

1.3缺乏文化特色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应该与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相呼应,通过独特的设计风格来彰显当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使园林景观设计既做到与时俱进又充分展现地域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西方大量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涌入我国,并为许多设计师盲目接受和模仿,甚至是出现了“复制品”的情况,使得当地的园林景观跟其他地方的如出一辙。看着具有西方特色的园林景观,看似很有国际风范,却丧失了当地该有的风格。久而久之,当地的个性、特色文化就会慢慢地消逝,留下的是一处处渐渐引起人们审美疲劳的模式化了的园林景观。

2解决办法

2.1合理利用植物资源,营造稳定生态群落景观

植物造景不是简单的植物个体的拼凑,而应该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独具匠心的、科学合理的搭配。使之不仅美观,还能起到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声等作用。良好的植物景观应该拥有稳定植物群落,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大树移植这种立竿见影的园林绿化方式是不可取的。大面积观赏草坪和模纹花坛等这类只可观赏且养护费高昂的绿化方式也要谨慎应用,我们应该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乡土树种,对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创造稳定、生态、实用、美观的园林景观。

2.2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研究人员应该挖掘开发更多的观赏植物,对可开发资源进行收集、评估、繁育和推广应用,为造景提供更多植物资源。园林景观设计和管护人员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了解植物学的前提下,结合园林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等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生态美观的景观。

2.3注重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园林

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尽可能大的效仿自然界中的天然植物群落,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复层植物群落有利于增高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能力,增大对生态系统的作用。例如乔、灌、草相结合的群落产生的生态效益能比单纯的草坪高4倍。此外,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稳定性、抗逆性强,防风、防尘、降噪、净化空气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尊重原有群落,在保护原有自然植被的前提下,通过促进群落的自然生产力,形成复合的植物层次并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季相景观,实现低人工管理和景观资源的稳定、持续发展。

2.4注重地方特色,突出文化传承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 篇3

关键词植物造景景观设计园林

中国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14-02

如今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在迅猛地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外感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植物文化是城市园林精神内涵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对城市植物景观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植物是景观中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通过景观设计将不同植物合理配置,达到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将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和艺术水平。

1、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1,1植物造景的概念

园林植物造景就是应用各种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植物进行合理地配置与组织景观,使在园林植物之间及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置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各类植物的形体、线条、姿态、色彩等自然美的特点,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植物造景是以生态园林为指导思想,以“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为总体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等现有条件,确立以植物造景为主,健康、生态的植物自然配置。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

1,2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园林要素能使园林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植物景观设计是针对城市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上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其它更深更广的含义。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的植物造景与硬质的建筑、假山等结合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

2、现代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

2,1植物造景的时空变化特点

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暂时的,“动”一方面说明植物不同于山石、建筑等是静止不动的;二是在配置时应考虑近期尤其是长远的绿化效果。

2,2植物是造景中的独立景观

园林植物独立成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表现出来:(1)用单一的树木型态与景观色彩表现的孤植形式,在视野开阔处作为造景的主景;(2)按照美学规律、观赏视点的不同及植物季相的演变,组成疏密有致的既表现树木的群体美又体现个体美的丛植形式;(3)多用草本花卉组景,可以大大提高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4)由乔、灌、花草组成的自然式群落,效果较好且形式壮观。

2,3植物与其它景观的组合

园林中植物可以和其它园林景观和小品组合成景,尤其是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山石水体等。它可以软化建筑的硬线条及丰富建筑周围色彩;道路周围栽培植物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还可以进行封闭和分隔;山石水体只有配上植物才能丰富色彩和景观层次,创造意境。

3、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所存在的问题

3,1绿量与景观质量

“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合理的植物造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绿”的效益。当前植物造景中的绿量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极端:

(1)大草坪泛滥,原因除了流行风气外,还有设计者缺少对绿量的重视。虽然大量种植草坪能够使园林小区在短期内尽快见绿,提高视觉效果,但草坪多了,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修剪、浇水、除草、打药,既费工又浪费了资金,造成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浪费。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注意克服单纯以“见绿不见荫”的花草和低矮乔灌木来争奇斗胜,要大力提倡在小区里多种树、种大树,改变绿荫不足的现状。

(2)乔木、灌木、草坪模式的滥用,虽然这是一种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然而不分绿地性质、面积大小、环境负荷而一味滥用,往往会造成城市园林建设的绿量与环境建设中景观质量的不成比例。

3,2科学性与艺术性

城市园林绿化中,科学的植物种植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需要、场地功能需要和视觉景观需求以外,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而现实的园林规划与植物造景中,在进行景观效果的预见时常常将生长在很好条件下的植物作为理想的造景效果标准,却没有考虑到种植地的立地条件、小气候、干扰等对植物本身的影响,因而城市植物造景中,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植物,致使其造景效果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4、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原则

4,1科学和艺术的统一的原则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每一种植物对其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在利用植物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先满足其生态要求。而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4,2尊重自然的原则

设计者在配置植物时,总要试图找回遗失在现代生活中的外在自然空间,使得自然的自我恢复和持续发展得到保证。因此从业者必须尊重自然,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获得配置灵感,并师法自然,结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做,宛白天开”的艺术境界。

4,3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素有“园林之母”的声誉,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树种地区差异较大,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是设计者首要遵循的原则,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同时,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进行驯化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引进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4,4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则

做植物景观时,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植物造景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样的植物景观作品才有真正的灵魂,才能与周围的环境或其他方面相融合,符合使用者的审美及心理需求。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篇4

1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概述

植物配置是指充分参照植物生态习性与园林设计要求, 将园林中不同的植物进行合理搭配, 以配置完成植物群落的整体组成, 实现园林的各项功能。植物造景是相对于植物配置的一种艺术深加工, 在充分了解植物发育与生长需求的基础上, 配合山石、水体、建筑等进行点缀, 尽可能地展现植物自身的色彩、曲线、形体之美, 通过对植物的精心选材、合理配置、尽心设计, 才能够创造出园林设计与城市建设整体和谐多样化的景观, 更好地满足于人们对于生态艺术的追求与需要[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是相互联系与统一的, 他们共同的目的是创造出优美别致的植物景观, 使景观与园林共同构建一个优雅舒适良性的生态环境, 进而满足人们对和谐生态的需求。

2 植物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1 美化、改善生态环境

园林设计给予人们万紫千红的形态美和纷乱迷离时空的交错美、层次美。一道风景线既是城市规划的亮点, 又能很好地美化城市环境。而相对于艺术美而言, 园林植物对于提高空气质量也很重要。而且一部分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如大黄杨、夹竹桃等具有良好的吸收硫化气体的作用[2]。园林植物在城市化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争议和替代的。

2.2 安全防护、促进美育

园林植物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而且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将不同的园林植物进行合理地配置, 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防火、防震、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配合防空的作用;而且园林植物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展现园林艺术美的一种重大因素。植物景观的唯美以及它的生命力, 很好地在园林景观里展示了她的日常使用功能与美学欣赏价值, 并且良好地诠释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满足休闲游憩、陶冶情操

植物园林的构建, 不仅可以形成一种可供观赏的自然景观, 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内心的需要。一份恬静的世界, 尽情地去游走、休息, 让大自然的美渗透到精神世界美的情感和思想中去, 以赋予人们回归大自然怀抱、远离城市喧嚣的感觉。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可以给人以各种唯美的享受, 一种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气息, 这些对于就居于喧闹城市中的人们而言, 是一份非常重要的精神感受和熏陶。

3 植物配置与造景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3.1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植物的配置不合理、忽略了生态的保护。单一的植物很难体现一种季节的变化带来的视觉感受;在选择植物上过分地追求高档次外来的物种, 既没有良好地展现地方的特色与风貌, 又偏离了园林设计的本意;不能良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配合, 缺失一种协调美;设计者过分地借鉴国外的设计风格, 忽视了园林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导地位[3]。

急功近利的心理、缺乏文化品味问题也是相当的严重。设计者直接把生长良好的名优新奇的古树大树的原木从自然群落中挪植到园林中。不仅使其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会适得其反。近年来, 很多的园林设计者在园林造景中使人们很难在园林的设计中体会到具有特色的一份人文情怀。

3.2 相关的解决措施

园林设计不仅要充分提高其科学性, 而且还要在适当引进外来物种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展现乡土的特色。园林植物的配置要充分以生态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把植物的自身特点作为第一要素。尽可能地把本土的人文情怀充分融入其中, 不能单方面地追求一种观赏效果。要充分考虑到树木植物生长的环境及条件, 对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做合理的搭配, 尽可能地实现双赢。

提高园林设计整体的艺术美势在必行, 园林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不仅要符合科学, 更重要的是对于植物景观意境美的提高。为了实现园林的艺术美感, 设计者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植物多层次的搭配;不同花色、植株高度之间的配合, 尽可能地使色彩与层次叠加增值;不同时期生长的植物间落排置, 不仅可以增加观赏的时间, 而且还可以增加不同植物的交错美。

4 结语

总体而言, 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环节, 不仅会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景观感官,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同样也会有很大影响。因此, 一个设计者如果要设计出令人称颂的作品, 就一定要系统地去了解园林设计中植物的合理配置, 处理好影响植物配置和造景选择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摘要: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体, 能够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对于在园林设计中发挥至关作用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因素却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其相关概念的概述, 及其相关作用与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分析, 期望园林设计者能够在园林的设计中,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配置与造景, 使植物与植物之间、环境与人之间更多的和谐。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

参考文献

[1]夏惠.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何修俊.浅析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J].科学论坛, 2010 (6)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分析论文 篇5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造景;分析

植物文化代表着城市园林的根本精神。近年来,无论是社会整体经济,还是科学技术均得到了大力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物质文化追求,在城市植物景观中也提出了全新的标准。园林植物关乎着景观设计,旨在通过景观设计对各种植物进行科学的搭配,实现高度统一,改善环境质量,提升艺术水平。

1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内涵

园林景观设计指在特殊地域范围中,通过园林艺术,借助工程技术,经由地形改造、培育植物和建筑构建等打造舒适、怡人的境域。经由景观设计,为环境增添欣赏价值和基本使用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在某一层面彰显了文明程度,代表了价值取向,展示了设计人员自身的审美观念。综合来说,园林景观设计包含较多的内容,在规划和设计过程应思量景观因素,一般包含硬景观以及软景观。其中硬景观主要指代人工设施,具体涵盖雕塑和凉棚等内容,而软景观则指仿自然景观。

2植物造景的现实作用

园林景观通常表现在植物中,通过乔木和草本植物等构建景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美,演变成优美的图画。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依赖于植物点缀,利用上述植物除了提升艺术效果外,还可改善环境条件。

2.1体现衬托效果

园林景观设计一般借助色彩,经由搭配对比突出某一空间,提升观赏印象,同时,通过自然曲线,借助植物自身的质感突显规则式建筑,利用自然对比展现不同材料的质感。

2.2开拓空间

常规意义上,植物布局需保证疏密错落,且地方能够有景可借,同时,树木应呈现稀疏分布,树冠高度不应与视线保持同一水平。但现代园林却做出了调整,创设出不同的造型,给予更广阔的创造空间。

2.3展现意境效果

园林空间本质上是四维空间,涵盖时间,时间一直在变化,而空间也随之不断变化。这通常展现在季节性变化中,自然生长构造出多姿多彩的四季。植物通常可制造新鲜空气,给人一种愉悦感,并渲染意境。

2.4构建别样的观赏景观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不可或缺,这主要因为园林植物在形态和色彩中均较为独特。以花坛为例,主要通过色彩博得众人的眼球,通常出现在广场中心。

3植物造景遵循的艺术原则

3.1因景制宜因景观主题各不相同,选取的植物花卉也不一样,采用的配置方法也存在差异。以松柏为例,通常出现在烈士墓园中。由此可知,植物种植应思量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和造景初衷。另外,不管是群植、孤植和对植,均应结合景观主题需要慎重挑选配置方式。

3.2色彩相宜

植物配置过程应保证色彩相宜,具体是指花木色彩和四周环境条件、地势条件、生态环境等保持统一。借助花木色彩以及外观等突显气氛、展现主题、构建意境,只有保证色彩统一,让人感到舒适,方可出现美的感受。另外,花木配置也应考虑不同色彩带来的感受。例如,银杏和樱花等一般可渲染环境色彩。

3.3位置相宜

植物造景的各个基地均存在地势高低、空气湿度大,地面空旷但光线强烈,地面隐蔽但光照不适宜等问题。由此可知,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应依照地理条件合理挑选植物,让植物的习性和生态条件相一致。

3.4季相相宜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应思量季相特点,保证小区季季有景,明确各个树木花卉对应的生长周期,掌握因四季迁移,植物在色彩和外形等方面展现的变化,适当延长观赏期。

4植物及景观之间搭配的艺术性

4.1植物与建筑融合园林植物是一种自然美,而建筑则是人工美,这两者的融合实际上是自然美以及人工美之间的融合,若处理适宜,则将达成和谐一致。众所周知,植物具有多样的色彩、姿态夺目、风韵独特、线条优美,这均可增强建筑美感,最终构建出动态均衡图,让建筑和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园林建筑仅仅是园林的基本组成因素之一,但它应与园林植物进行搭配,可对景观产生深远影响。简单来说,建筑及园林植物需保证均衡搭配、有效补充,让景观具有艺术气息,其中苏州网师园便是最好的例子,具体见图1。但若处理不完全,则最终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同样,若建筑师们不考虑周边园林,盲目地把宏伟的建筑作品搪塞在玲珑迷你的风景区,则将产生比重失调问题,有时还会带来野蛮破坏。

4.2植物与道路融合道路绿化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且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借助线性组合能够让城市绿地变成一体,在自然和人工景观中产生软连接。而植物配置应实现乔、灌和草的有机融合,同时,灵活运用别具一格的灌木及花卉,借此塑造丰富绚烂、多样饱满的植物景观。适宜的植物配置不仅要思量植物习性,而且应权衡观赏特性;不仅要思量个体美,而且应权衡整体美,且应因地制宜、合理栽种花草树木。由此可知,只有参照绿化功能,联系植物习惯,结合景观效果,坚守因地之宜原则,科学配置,方可让道路绿化朝着规范化、人文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4.3植物与水体融合将植物与水体进行融合,将会给人带来鲜明、清澈、开怀和爽朗的感受。我们一般将水比作园林的血液,放眼世界各国的园林景观均能看到水体的运用。水作为景观的基本组成,至关重要。水旁的植物在水体中产生的倒影可提升水体的美感,某些绚丽夺目,某些含蓄婉约。然而,在融合过程应考虑所融合植物自身的习性,尽可能选取水杉等偏好湿润的植物。植物与水体进行融合时,不仅要思量水体的外形,而且应权衡整体效果,不允许过密栽植,遮盖水面自身的美感。在此之上,思量周边的地势条件,尽可能沿坡种植。另外,为将植物完全嵌至水体内部,还应考虑局部造景,可在水面中栽种荷花,也可在岸边栽种黄馨。顺着水体布置植物便可把控整体布局,且水体贯通整体,同时,植物浩如烟海。

5结语

在景观设计活动中,从本源层面而言,植物配置实际上是绿地系统设计,以点、线、面、体有机整合为主。植物造景应考虑和整体环境的统一性、生态群落第一和植物生长稳定性的原则,并深入研究和积极参考所处地带现有的植被类型,确保景观格局适宜,特征特色显著,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植物配置的文化气息,使其贴近现实生活,营造一种亲近感。

参考文献:

1毛嘉颖.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J].南方园艺,2016(2)

2刘赟,王娇.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1)

3何建顺,宋希强.新加坡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5(19)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 篇6

一、植物造景的时空序列节奏与其自然美

园林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态习性。在景观表现上有很强的自然规律性和“静中有动”的时空变化特点。“静”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长位置和相对稳定的静态形象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物境景观。“动”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植物受到风、雨外力时,它的枝叶、花香也随之摇摆和飘散。这种自然动态与自然气候给人以统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在《绿柳》一诗中所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去,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柳如剪刀栽出条条绿丝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骈的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风与植物散发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间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体在固定位置上随着时间的延续而生长、变化,由发芽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动。

二、植物造景的独立景观与表现形式

园林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的各具特色的观赏性植物,以它们优美的形态,绚丽的色彩,自然的声响,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可以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孤植树,是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朗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广西阳朔的“榕荫古渡”风景点,就是以挺立在田野中的一株占地亩余的大榕树而得名,这株榕树盘根错节、枝干舒展、冠如华盖、浓荫匝地,使人产生向心、依附的心理。黄山的迎客松生于陡壁,枝干苍劲优美,侧枝悬挑在文殊洞顶,如主人招手迎客,是中外知名的风景点。

2.树丛,是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主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合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我市体育公园的植物配置,较好地采用了这一植物造景的表现手法。

3.花坛,是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纹样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口交叉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如我市砂子岭;广场中心的圆形花坛,以几种有色植物组成几何图案,大块的色彩对比鲜明,形式活泼,使人赏心悦目。

三、园林植物与其他景观材料的组合

园林植物不仅具有独立的景观表象,还是园林中的山水、建筑、道路及雕塑、喷泉等小品构景的重要组合材料

1.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景观的作用

(1)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用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

(2)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着自然的。隐露作用,“露则浅,隐则深”,园林建筑在园林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可以形成“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问路鸟先知”的绿色景深和层次,使人产生“览而愈新”欲观全貌而后快的心理追求。同时从建筑内向外观景时,窗前檐下的树干、树叶又可以成为“前景”和“添景”。

2.植物造景对山石水体的作用

“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虽然山石水体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须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装点陪衬,才会有“群山郁苍、群木荟蔚、空亭翼然、吐纳云气”的景象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园林植物覆盖山体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质量,还如同华丽的服装使山体呈现出层林叠翠,“山花红紫树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观。丰富的空间层次将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绿荫.之中。在园林中,为求登高之乐或得自然之趣而篑土叠石成山,唐代画家王维说“山借树为衣,树借山为骨”,植物材料对假山石的重要性,同作画一样,不能忽视。裸露的假山石既无生气,而且四季毫无变化,如点缀一些文苔小草、紫竹伏松,立刻感到添上了生机,如同画家绘石点绿,顿增美感。园林水体也只有与园林植物组合才会有生气。园林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和色彩,是水体和陆地的融合媒介。

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心旷神怡的物境感受,還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即意境。意境是中国文学与绘画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也贯穿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园林艺术表现中。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采用比拟、联想的手法将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赋予人格化。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意志,作为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例如:以松柏的苍劲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态,抗旱耐寒、常绿延年的生物特性比拟人的坚贞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和体魄。正如郑板桥的七绝“咬定青山不放松,主根原在破岩中。千磨百击还坚韧,任凭东南西北风”数千年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松柏已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所以不论宫苑寺庙,还是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等以松柏作为寄情寓意的主要表象。同样,以竹比喻人的高风亮节、偃而犹起的崇高品德;以荷花比喻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赞梅、兰、竹、菊为“四君子”,种种寄情于植物之例不胜枚举。同时,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表现也会使人触景而生情,产生意境的联想。因此,园林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 篇7

1.1 乡土性与多样性原则

首先, 乡土性原则主要是指在选择植物品种时, 应注重对该地区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配置。由于其本身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 对该地区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林相和季相变化, 能够形成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其次,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指除了加强选择乡土性植物, 还应适当扩宽植物选择范围, 从而达到多种类型植物的组合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1.2 科学性和美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植物配置过程中, 应充分遵循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协调性, 从而做到不同种类型植物之间的和谐统一。综合考虑植物配置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等各个因素, 避免产生“相生相克”的现象。美学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园林植物造景的观赏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种植物的高低错落, 营造出多层次、多色彩的园林植物景观, 同时通过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的结合, 最大程度上延长观赏期, 并充分注重色调与色调的搭配, 最终形成较强的色度对比。

2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作用

2.1 美化周边环境

在园林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过程中, 通过对不同植物景观特点的利用, 在合理布置的基础上, 呈现出植物景观的不同形态及特有美感, 在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 对园林景观起到了重要点缀作用。另一方面, 园林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还进一步凸显出了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不仅是城市的亮点, 而且能美化城市环境。

2.2 精神熏陶

作为自然景观的标示性元素,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是重要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 其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和色泽变化, 能够给人带来不同层次的美学感受。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每个个体来说, 其内心都有一种奔赴大自然的欲望, 而作为大自然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能够充分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2.3 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 产生光合作用, 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并且制造出氧气, 净化周边的空气环境, 提升空气质量。其次, 部分类型的植物还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各种毒害物质, 从而大大减少了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2.4 灾害防护作用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灾害防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植物组合和配置过程中, 不仅提供了较为基本的生存环境, 还能有效抵御风沙及扬尘灾害, 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2.5 提供休闲场地

对于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来说, 其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组合, 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美化园林环境的作用, 同时还创造出了良好的休闲环境场所。不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园林景观观赏, 还在人们观赏之余为其提供了避暑休闲场所, 使之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对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3 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 科学性及乡土性的缺乏

首先表现在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过程中, 考虑较多的因素是植物和树种的形状及颜色, 没有对植物配置的适应性进行充分了解, 直接造成了植物景观的成活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园林设计人员头脑中没有形成正确的和谐共生思想, 片面地认为植物种类越多, 群落相对越为稳定, 但实际上也会带来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冲击和外种入侵。其次, 乡土性应用的滞后,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是极为重要的, 但对于乡土树种的开发和运用, 在实际过程中, 往往会由于其不能达到大宗采购的数量而变更设计方案。

3.2 片面注重观赏效益

该项问题主要表现在, 园林设计中对于植物配置和造景关注较多的是外在形体的优美以及色彩和图案的精细, 片面追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造景, 没有充分考虑生态效益, 往往会产生较多的景观后期养护费用。

4 解决策略

首先, 应在解决科学性和协调性问题的基础上, 竖立起全局设计的思维方法, 对各类型景观进行规划和预见, 在进行植物配置和造景时应充分把握其建造功能、环境功能与观赏功能之间的协调统一, 在因地制宜原则下, 加强对于城市植物群落的研究, 并加强对当地树种和植物的运用, 从而达到完善园林设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作用。

摘要:园林景观能够有效改善周围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 想要使园林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就应在做好园林设计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应用。

关键词:园林景观,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植物造景

参考文献

[1] 孟南.浅谈园林植物造景的美学与配置[J].现代园艺, 2009 (1)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 篇8

1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分析

植物配置, 主要是同具体区域内的实际状况相结合, 对植物的色彩、种类等进行科学化地选择和搭配, 使最终的园林设计内容同具体的实际状况合理匹配, 进而有效提升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植物造景, 是基于植物配置而开展的, 具体分析设计区域内的山水地势、亭台楼阁等, 使所选取的植物能够同其合理搭配, 进而形成具有园林特点及植物自身特色的园林景观。

2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重要作用

2.1 美化环境

园林设计中, 植物景观具有中心化的特征, 其设计的优劣同最终的园林设计质量评价有着直接关系。在自然景观中, 植物具有标示性作用, 并且是对自然景观类型进行反映的直接性元素, 会随着季节和环节而有不同色泽与状态的呈现, 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并且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美感的享受。

2.2 利于人们陶冶情操

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心态和行为表现会产生极大地影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用在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同区域内的实际环境相融合, 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象。在现代化的快节奏发展下, 为人们创造一片平和安舒的净土, 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收获, 在钢筋水泥的桎梏下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广博和其独有的纯真之气。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构建一个轻快安逸的环境, 使人们产生倦鸟归巢之感, 能够使人们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 进而归于安然平和的心态, 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使其具有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之感, 在这喧嚣的城市中获得内心的安宁。

3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现状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需要从具备的地理环境出发, 确保其能够发挥最大功用, 而不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破坏。本文就位于兴安盟中西部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进行分析, 因其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 且兴安岭贯穿旗境西北部, 呈现出明显“立体气候”的特征, 造成南北温差较大, 所以, 气候环境造成了其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的相对单一性, 进而引发其它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

3.1 设计缺乏科学性

植物配置和造景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缺乏现象, 主要体现在过于注重线条的搭配和色彩的选择方面, 太过于注重美感, 而使得整体设计有华而不实之感, 过于形式化, 并且一定程度上在设计过程中忽视了整体的实用性, 难以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作用。其设计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为:没有根据实际生存环境选择植物, 导致设计过程中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不合理规划现象, 具有一定的盲目选择性, 并且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安全防护不到位的现象, 没有明显突出地域特色。就现阶段兴安盟的植物群落分析来看, 配置及造景过程中所选用的乔木树种相对较多, 但就整体化的园林设计来看, 不同区域和环境对于设计及植物的要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信息含量较大, 多样化指数高。但乔木在配置过程中的可用树种过少, 难以充分体现生态效益和均匀分布的科学性。

3.2 植物配置结构单一

近年来, 由于受到园林设计行业内的国际化思潮影响, 成功的园林设计会被大范围地模仿, 而不考虑区域环境特点, 逐渐出现了模式化的现象, 整体设计过于单一, 难以突出自身特色。另外, 植物色彩和功能过于单一。就园林设计而言, 植物的色彩是重要的观赏对象, 使植物能够伴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 呈现出令人心醉的美景。但从兴安盟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来看, 乡土植物紫丁香、水蜡出现频率较高, 而其它引种而来的, 如玫瑰、紫叶小檗、连翘、小云杉、暴马丁香等在植物群落中的作用相对较低, 致使园林植物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结构极为单一。

4 解决对策

4.1 提高园林设计的科学性

设计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时, 需要强化设计理念, 对区域环境展开综合整体的分析, 进而选择适宜的植物和结构配置。并且, 在设计过程中还要重视整体的协同性, 结合园林造景的光影、光线需求, 选择最适宜的植物颜色和种类。在配置植物前, 需要有明确的基本目标和整体立意, 然后结合地形特点, 在园林的自然地貌和山石上布置植物, 最大化地将植物的功能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得到展示。

整个兴安盟的地势起伏过大, 且多侵蚀沟和沙丘, 所以, 园林设计中需最大化保证整体结构的科学简洁, 可形成小乔木和乔木———灌木———地被的结构或乔木———灌木———地被的3层结构类型。此外, 2层结构类型也同兴安盟的自然植被和整体环境相适应, 层次简洁清晰、过渡自然, 比如, 乔木———灌木、灌木———地被、地被———乔木的结构。

4.2 增加植物配置结构

园林设计中进行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 需要充分分析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 然后结合当地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 确保栽种而来的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环境, 有效发挥其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另外, 不盲目引进外来物种, 而是从区域环境实际出发, 注重本土植物的开发及利用, 体现出园林设计的独特性。

整体而言, 兴安盟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在季相景观方面多以春景为主, 植物品种色彩艳丽, 冬季则有雪压青松的本土植物景观。但是夏秋季节色彩过于单调, 基于此, 可以在配置及造景方面引入夏秋季节开花的植物, 最大化弥补原有的色彩缺憾。比如, 夏季开花的玫瑰、珍珠梅、红瑞木等, 适合秋季的有紫叶李、火炬树等。另外, 冬季色彩过于单调, 亦可引入可观赏性的树种, 如红瑞木、山桃等。基于本地自然特征的前提下引入外来树种, 使整体配置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发挥园林造景的作用。

5 结语

浅析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 篇9

关键词:生态设计,园林植物,植物造景

1 生态功能优先是生态设计的根本

生态设计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绿化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尽量增加自然生态要素,追求整体生产力健全的景观生态结构。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过乔、灌、草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提高叶面积指数,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绿化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同样,根据功能区和污染性,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覆盖,吸收和同化等作用,降低污染程度,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2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设计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所以,植物配置的生态设计强调恢复和重建物种多样性。在植物造景中,往往由于缺乏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科学结合,而导致植物结构的单一性,植物结构内在的自然生长发育潜力和生存发育空间被限制,破坏了在自然状态下多物种的平衡关系。

3 因地制宜是生态设计的保证

城市环境多样,系统脆弱和胁迫深刻,生态设计中应根据土壤、环境、位置和功能等综合因素,适应性和利用城市特殊小气候,地下环境,促进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与城市环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改善土壤为核心的立地条件,推广以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创造适生生境,提高绿地维持机制。重视植物与建筑物的协调,遮挡,修饰和弥补功能,将建筑物空间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

4 中间关系是生态设计的关键

绿地植物的种间关系对群落演变具有决定性影响,大量单一结构绿地的出现,除了与绿化观念和投资有关外,植物种间关系了解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竞争是主要的植物种间关系之一,为负相互作用,物种竞争能力具有竞争等级性,并受到目标种和邻居选择的影响。竞争和适应能力与扎根类型和深度、植株大小、生长率、耐荫性和他感作用等特征有关,受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活史以及环境条件和资源水平影响。其中他感作用是一种特殊的种间关系,属于直接干涉性竞争。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史是决定竞争结果和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个体面临的竞争强度受其有效面积的影响,个体空间结构常决定物种间的相遇频度,影响种间相互作用强度。种间也有正相互作用,如树冠层为林下植物创造合适的荫生环境。

因此,应加强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充分借鉴地带性演替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师法自然,考虑植物的相生相克性,选择适宜的耐荫小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过密度或频度制约等方式调整群落种间关系;同时促使其他植物生长;另外,成株比幼苗的耐性强,错开种间的更新时间,也有利于种间的共存,使群落种群趋向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和土肥等资源,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5 植物群落的稳定是生态设计的核心

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设计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如果合理,可能达到具有稳定性的目的。

生态设计中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能在当地降雨条件下生存和生长,推广少灌和免灌的植物配置形式,利用绿地掉落物和绿肥等土壤适宜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植物结构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和维护费用。

6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设计不可缺少的前提

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生态的功能,将更多的是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Semi-natural habitats),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境创造(habitat creation),可以在城市创造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因此,应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概念,不能局限于野生价值大的郊野区域,通过生态设计,城市应注重创建自然栖息地的植物结构的可能性,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在植物选择和结构构筑上,研究潜在植被,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自然多样性。

7 文化和游憩是生态设计的承载品位

生态设计的植物配置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比喻,吟咏雅趣和形实兼丽等,通过合理配置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将园林植物的寓意和韵律予以表达,促使植物形与神的结合,启迪居民。因此,汲取和借鉴传统园林的文化传统,融合自然规律和人文传统,综合园林生态,审美和精神功能,创造意境,烘托环境氛围,增加绿地品味和情调,实现功能,形式和意义的统一,满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丰富和提升植物景观的内涵和功能。

8 小结

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设计,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立足于以人为本、人的需求,结合生态系统中植物个体、植物种间、植物群落等各子系统动态循环关系,考虑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相互作用,其本质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贺建明.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2003.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探析 篇10

1 生态理念下的园林植物造景

1.1 生态设计的基本概念

所谓生态设计, 其是指利用多样性景观的构建, 科学配置绿化整体空间, 尽可能使自然生态要素更加丰富, 构建具有生产力的景观生态结构。在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中, 绿景是其中的根本, 所以, 植物造景需要花草、植被等要素, 增大叶面积, 选取光合作用强的阔叶植物, 构建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减小建筑物能量的损耗, 使市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性得到提高。并且按照污染性与功能区, 进行耐抗污染植物的选择, 使绿地覆盖、同化、吸收污染物等作用得到发挥, 从而减少污染, 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1.2 生态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

城市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生态设计需要根据城市环境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包括城市的气候、土壤等, 才能实现园林植物造景和城市相融合。以改善土壤为根本目的, 使人工种植土得到推广, 构建适合植物生存的环境, 增强绿地的生命力。注重植物和建筑物之间的相关因素, 包括美化、遮挡等功能, 使绿地景观和建筑物实现完美融合。在植物造景时, 观赏性花木等也可予以种植, 从而使景观更加美丽而精彩。同时, 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种植, 使群落的稳定性得到保障。

1.3 生态设计应重视种间关系

在绿地植物中, 种间关系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 如果进行绿地建设时缺乏一定因素的考虑, 容易导致绿地结构种类的单一。在植物的种间关系中, 竞争关系是最常见的, 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并且物种竞争能力具有强弱之分, 主要由物种的种类以及生长环境所决定。在竞争关系中, 其感受作用比较特别。物种竞争受种群个体分布的影响最大, 有效面积可以影响到个体所面临的竞争强度, 而物种间的相遇概率取决于个体空间结构, 对种间相互作用强度产生影响。因此, 人们应该加强对生态学、生物学等研究, 借鉴大自然的规律, 对自然的种间关系进行分析和考虑, 选择合适的小型灌木及地被植物, 根据密度等相关要求进行种植, 从而可以维护物种间良好的种间关系。并且, 成株比幼苗耐性更强, 因此, 需要将种间的更新时间分开, 从而有益于物种的丰富。对太阳能、降水等进行有效利用, 使城市园林植物造景保持一定的生产力。

2 园林植物造景生态设计的功能

2.1 可以保护物种多样性

生态绿化应使城市生态功能得到发挥, 在城市中引入多样物种, 实现市民与自然的融合。城市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场所, 借助于自然保护基地的建设, 实现生态绿化的自保护。此外, 应有效利用人造湖、林地等, 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 这些半自然栖息地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弥补。所以, 生态设计应重视物种多样性, 注重物种生活环境的构建, 为物种的生存提供基础。应对植被的种类进行研究, 避免种间的竞争关系。建设物种丰富的绿地, 提供水资源, 促进野生生物的生殖, 从而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实现。

2.2 生态设计为人们提供文化和游玩的场所

在生态设计中, 植物的配置需要体现城市的人文风情, 应重视地带性植被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在园林绿化中融入文化因素, 使绿地具有城市文化气息。在传统园林及艺术中, 一般将含义赋予到园林植物上, 生态设计需在园林的局部进行含义的表达, 使园林具有启迪的意义。学习优秀园林文化, 将人文与自然有效地融合, 提高园林的艺术审美价值, 创建良好的艺术氛围, 结合生态的环保, 有利于人们审美的需要和休息的满足, 使城市园林的功能和意义得到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的植被大量的减少, 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设计可以有效保护城市物种的多样性, 为城市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游憩的场所。在园林造景的生态设计中, 需要坚持因地制宜以及考虑物种间的种间关系, 使城市绿地发挥其最大效益, 造福于城市人民, 有利于改善城市人们生存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淑琴.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生态设计[J].北京农业, 2014 (18)

上一篇:爱护环境下一篇:房屋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