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26

摘要对重庆市主城区19个公园进行样地调查,并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主城区公园的植物种类应用频率、健康状况、季相结构、植物配置等情况进行实地勘测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1:

《植物造景设计》教学实习改革

摘 要: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介绍园林专业《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苏、杭、沪教学实习现状,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剖析课程教学中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固定化”、“学生准备工作不充分”、“过程考核机制缺乏”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动员研究生参与教学”、“教学内容与模式创新”、“丰富教学方法”、“考核多样化”等改革思路与解决措施,旨在探索快速提升学生综合设计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植物造景;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园林;实习

Key words: planting design;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teach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nship

《植物造景設计》教学实习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是继《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艺术》、《园林制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一门实践课,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实习是依托园林专业综合教学实习所开展的,是整个专业综合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拟以该课程的教学实习为例,在重点分析传统实习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与解决措施,以促进优质人才的培养。

1 《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简介

植物是园林的核心及其设计的灵魂,《植物造景设计》在于研究观赏植物如何在园林景观中“合理”地应用。《植物造景设计》课程主要是学习“如何依据植物的生态习性与观赏特性,将其与其他造园要素根据一定的设计原则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植物的姿态、色彩、季相等自然美,创造出供人游玩、观赏、休憩的优美景观[1]。”

虽然江西农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园林专业的高校之一,但《植物造景设计》或《植物配置》课程的开设却相对滞后,至2010级“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中,才增设这门专业课(第六学期),而北京林业大学早在2002年便开设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实习教学环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课堂知识(含其他相关课程,如《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艺术等》)搭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细心地观察、体验并理解“真实场景”中各植物与各造景要素间的巧妙组合及不同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技术,归纳并总结植物造景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同时收集优秀园林植物造景案例资料,夯实今后从事园林工作的基础[2-3]。

2 传统的教学实习现状

江西农业大学的《植物造景设计》课程的实习环节主要依托“园林专业综合教学实习”而开展。即在第六学期安排的“苏—沪—杭”专业综合实习(2周,4学分)期间,以2013级园林专业为例,多采取“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场地,后布置作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参观,并在规定时间完成并集合),然后乘车返航或赶往下一个景点;而学生的实习任务主要有三:(1)重要景点的速写;(2)代表性景点的建筑、道路、景观小品、植物群落的现场测绘;(3)部分景点的设计评析或思考。

3 传统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传统的课程实习模式将远离中国古典园林、知识层面浅薄的学生带入现实场地中,使课本的知识“立体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仍有诸多问题。

3.1 在“教”方面

3.1.1 “满堂灌”式的教学 在《植物造景设计》的实习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4]。即教师主导,却缺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氛围。教师“独白”式地单向知识传递,使课程的专项实习仅为“教”而教,却难以引起高效的“学”[5]。

3.1.2 实习安排“僵化” 其一,套路式单一教学形式(即教师带队参观—讲解—分组作业)过于固化,没有根据苏、杭、沪三地景观风格与造景特色、园林植物的选择与应用、群落特征、实习条件等的差异,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及其任务安排。一方面,密集的日程安排中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其次,实习地点单一。虽然路线与景点都较经典,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当前园林行业与产业化发展的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成果,不能满足综合性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6]。

3.1.3 实习指导教师配备不足 以园林1301班为例,54名学生仅分配2名指导老师(植物造景1名,园林设计或园林工程1名),缺乏专业上全面有效地指导(如植物与景观生态学、建筑学等)。带队老师不仅要负责教学的组织与安排,还要实地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

3.2 在“学”方面

(1)学生的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属植物类课,其重要性不如设计类课程”,存在“实习就是参观与旅游,实践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而已”的认知偏差。

(2)准备与预习工作不到位,學习的预期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搜集的资料不完整”“缺乏植物景观分析方法的训练”,对植物造景的认知只停留在单一的、片面的、小范围的景观元素上,而没有达到宏观尺度的“植物规划”层面上[7]。

(3)学习方式不得当,学生无法将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重“讲解”轻“体验”,重“参观”轻“调研”,重“灌输”轻“内化”。对知识只是简单接收,缺少内化与体验的过程,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归纳到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体系中。

(4)缺乏过程考核、成果备档机制,缺少成果交流、共享平台,忽略学生作业对今后教学的借鉴、参考作用[8]。

以上是根据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植物造景设计》实践教学实习现状分析后总结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对待实习态度不端正、实习效果没有达到目标等严重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找出适合的解决办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4.1 摒弃“教师中心观”思想

将师生传统的“老师主体”教学观念改革转变为“学生主体”。将老师从知识传授的“演员”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演”,由教学管理的“保姆”转变为平等的“伙伴”,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体系的“建构者”,由学生成绩的“裁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设计者”[9]。

4.2 调整教学内容

删减、替换、更新滞后于社会园林产业发展的实习景点,在景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以新理念、新科技为原则,增加新建成的一流风景式园林、综合性公园、居住区公园等参观内容。在学习过程上找“共性”突破“个性”[10]。例如在真实场景中掌握三处“植物景观特点”及其设计原则的“共性”,同时分别在“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与文化的融合”、“植物与园林其他要素的耦合关系”、“城市绿地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技巧”等重点问题上的“个性”突破。有条理的教学过程能对课程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创新教学模式

《植物造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与运用的学科,其教学模式需要从人才的培养过程、培养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推陈创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以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式学习为核心,注重学生内化与体验。因此,有必要引入基于真实项目的体验式教学[11]。体验式教学就是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2],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集体参与学习,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将“教—学—会”融为一体,以提高独立思考与交流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3]。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升华内在体验,把所获得的认知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达到集理论、思维、实践等方面的综合培养的目的[14]。

4.4 丰富教学方法

其一,在部分景点可适当采取“学生课堂”的教学方式。即由小组成员充当“教师”角色,负责现场讲解并评析“某一个景点”(含景区概况简介、地域特征、功能分区、植物多样性、造景技巧等),其他学生和老师可随堂提问,最后由带队教师集中点评并总结整个景区的景观设计特点(如景区植物景观的规划思路、典型植被的群落结构设计、特色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植物选择与应用、景观主题与植物文化涵义等)。“学生课堂”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整理归纳新旧知识与方法的积极性,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能在“学生课堂”过程中及时发展“学生的知识缺乏与理解偏差”,为今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调整提供重要信息[15]。适当增加“课堂辩论”的内容与环节,可由老师选择适宜的互动话题。例如从“月到风来亭”与“沧浪亭”的尺度与周边植物景观的耦合是否合理作为话题,让学生分组自由辩论,途中教师要控制好节奏,最后由教师点评辩论观点。自由的辩论和不同观点的交锋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反思和共识还会促进学生新的一次知识生成和建构过程。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不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可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包容和互相欣赏[16]。

其二,在杭、苏、沪的课程综合实习中,分别依序采取“总—分—总”、“分—总”、“总—分”的组织形式。“总—分—总”方式,即在杭州,因实习场景空间大,先由老师、研究生(辅教)带领学生参观并讲解景点,再让学生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带着问题自主探寻答案),最后集中总结;在苏州,因实习空间小且人流量大,将“总”的环节调至“观后”;而在上海,考虑到实习场景跨度较大,为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与“体验时间”,沿用“总—分”形式,但要求学生有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总结。组织形式的变化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实践与知识的相互印证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同时苏、杭、沪三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逐步完善学生自己建立的自主学习机制,达到“授人以渔”目的[17]。

4.5 动员研究生助教参与实习教学

鼓励研究生参与指导植物造景实践性教学实习,可以對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足产生的压力进行缓解;研究生对助教工作非常积极、负责;锻炼研究生的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其责任意识,使学生在指导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研究生与本科生年龄相近,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融洽;将研究生参与本科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实践环节,传承精神,帮扶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18]。

4.6 多样化实习考核,搭建成果交流平台,成立备档机制

成绩考核实行百分制,增加过程考核内容,由传统的仅以实习论文决定成绩的情况转变为以学生实习态度、 在实习中的贡献、 实习内容汇报、实习成果质量与出勤5个方面来确定学生的最终实习成绩。实习成果通过论文(包括数据记录、问题解析、实习心得)、PPT等,并分别以纸质、电子档提交。教师将刻录成光盘的电子资料备档保存,学院根据教学实习为主题开展实习成果展览,挑选优秀作品举办全校性质的“专题成果汇报交流会”,将优秀作品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不仅可以巩固与强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拥有交流心得的机会,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为今后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学院开展“专题成果汇报交流会”还可提高专业及课程的影响力。

5 结 语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其自主学习、认知、思考、分析与创新的能力。首先,有必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将“老师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验与内化过程。其次,课程的教学实习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教学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优化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实践性教学实习的学习效果,培养优秀的园林专业综合性高素质科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2]魏绪英,蔡军火.景观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2):74-78.

[3]刘慧民,彭胜民,刘宇航,等.园林植物造景课综合改革的创新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8):56-58, 72.

[4]唐登明.高职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3):81-84.

[5]郭凤志,热合木江·巴拉提.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1):69-72.

[6]“农业院校农科人才培养使用状况及农业行业人才需求研究”课题组.我国高等农科人才使用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3):3-8.

[7]董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相关课程演变及思索[C]//2011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 武汉,2011:103-106.

[8]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2):71-73.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18-119.

[10]李在留,郭松,唐世斌,等.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8):159-160, 182.

[11]魏绪英,徐莉华,蔡军火.基于真实项目体验的《植物造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114-117.

[12]谢珊,马强,陈丽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78-80.

[13]张敬.我国林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2(6):18-21.

[14]涂江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15(3):109-112.

[15]孙宝丽,谢青梅,付晓兰,等.以养牛学为例探索动物科学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方式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8):234-235.

[16]胡亚敏.以生为本探索体验式教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38-39.

[17]李春梅.21世纪园林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园林,2001,17(4):13-14.

[18]郑钢,顾翠花,林夏珍,等.关于改进园林植物综合实习教学效果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214-216.

作者:魏绪英 刘川 蔡建华 蔡军火

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2:

重庆市主城区公园植物配置现状调查与评价

摘 要 对重庆市主城区19个公园进行样地调查,并通过文献查阅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主城区公园的植物种类应用频率、健康状况、季相结构、植物配置等情况进行实地勘测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合重庆山地公园地形条件特点、植物配置原则及现状公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1)丰富植物种类,构建生物多样性城市公园;2)运用乡土树种,体现本地植物文化寓意;3)采用林相改造技术,丰富山林林相结构;4)加强滨水区生态修复,强化滨水植物营建;5)采用工程措施保持边坡稳定,运用科学方法加大边坡植物配置力度。

关键词 重庆市;主城区公园;植物配置;现状;评价

随着生态园林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重庆市作为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开发城市,直辖以来,园林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重庆市通过了住房与建设部组织的“国家园林城市”验收,更是重庆市城市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随着重庆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城市环境保护任务还相当艰巨,城市园林的植物群落作为绿地系统的核心,其植物配置、生長状况、群落的结构组成以及绿地的景观质量,展示园林绿地的功能发挥,也展示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目前,我国的园林绿化建设事业飞速发展,但在绿化植物配置的研究上还较为薄弱。如何科学配置城市公园的植物种类,保护城市植被的多样性,创造优美的植物景观,做到科学和美学相结合,发挥园林植物的综合作用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范围

本项研究的调查范围是重庆市主城区内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选取具有较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与景观特征,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选取的公园类型有: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以及带状公园。

1.1.2 研究对象

根据重庆市公园植物的分布区域、植物类型以及群落结构的特征,结合实地踏勘的结果,并征询重庆市园林专家的意见,在重庆市主城区的园林绿地内根据植物群落和植物配置的方式不同,将其分为7个主要的植物园景空间。

1)公园入口空间。城市公园的入口空间是城市与公园之间的过渡与缓冲空间,也是引领整个公园景观的核心点[1]。营造公园入口景观能有效地装饰、强化公园,提升公园的品质,并形成一个公园自身的特色。重庆市公园的入口空间主要包括:入口广场、标识空间以及停车场。

2)道路广场空间。园林道路在实现交通功能之外,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串联公园景观,引导游人游览线路。规划设计好的园林道路能便利游人游览公园,也能提升游人的游园感受。

3)植物主景空间。主景由景观中起主导作用的景观元素组成。植物主景空间指以植物为主要造景手法的观赏和游憩空间,其特征是具有较大型的植栽组合,植物与植物之间有整体性。

4)建筑配景空间。公园中的建筑都具有功能性,通常为利用率高、实用性强、标志性显著的园林要素。在建筑与植物的搭配中,一般建筑是主体,植物起到配景作用,但由于植物本身是有生命的活体,具有空间与时间的变化,如果植物与建筑搭配得当可互为因借、相得益彰。

5)滨水植物景观。“滨水植物景观”是指水岸线一定范围内所有植被按照一定结构构成的自然综合体[2]。其配置一般都是错落有致的,而且富于层次。滨水植物景观能创造出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促进人们心理健康。

6)风景林植物景观。重庆市主城区的公园相比于平原城市的公园,其地形起伏较大,植被生长较缓慢,且生态系统也更脆弱。从整体上看,大部分风景林地植被状况长势良好,上层植物以马尾松、枫杨、乌桕、樟树、苦楝、构树、黄葛树等乡土植物为主,以片状分布的纯林为基本结构,地被植物以蝴蝶花和蕨类植物为主。

7)边坡绿化景观。边坡是重庆山地公园的立面景观界面,是山地地形特征变化的核心处。公园的边坡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特色点,通过有效处理的边破,能成为游人视觉的兴奋点和吸引源[3]。此外,边坡能营造出山地城市公园的特色景观。但大面积、大坡度的边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边坡处理不好,也能成为山地公园景观的缺陷。

1.2 研究方法

采用样方法进行实地调研,用频度来度量植物的配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运用分层随机样方法来随机调查,挑选出较优秀的植物群落景观,进行结构和景观方面的深入分析。对植物群落中植物配置的研究主要从树种、株数、类型、胸径、冠幅、高度、生活力等方面来进行。并对研究结果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进行数据整理,通过植物种类的组成、树种的应用频率、树种的健康状况以及树种季相结构4个指标来进行重庆市公园植物配置的初步分析。通过初步掌握重庆市公园植物的现状,确定样地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后,再对所需要的核心数据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

1.2.1 植物配置调查方法

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调查采用样方法,对于样方的设置,本项研究采用系统取样方法,调查形式以实地勘测为主,深度访谈与文献资料查询为辅。

以《重庆植物志》《重庆市园林绿化志》为重要依托,查阅中外相关的研究期刊与著作,并对相关的案例进行学习,整理重庆市园林中常见植物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植物配置的特征等相关资料。

对市区19个城市公园(见表1)进行外业调查,选取其中1 120个典型样点进行植物种类选择与应用分析。为了确保取样的全面性、随机性,实地拍摄的照片由3位专业人员,每人用1部相机,对植物造景效果较好的绿地局部进行拍摄,共实地拍摄照片3 000多张,从中选取质量较高的照片1 120张。

1.2.2 植物配置评价方法

以照片中的植物景观为分析样点,进行植物配置分析,并根据分析做出统计,求出重庆城市公园中常见的植物应用频度值(频度代表各种植物在小区中出现的均匀程度)。

进行排序。用软件对调查的19个公园中的乔木、灌木、地表植被、藤本植物以及水生植物建立相应的数据资料库,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计算。以频度为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频度(F)=(该种植物出现的公园数/调查公园总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市公园植物配置调查分析

本项研究从公园入口空间、道路广场空间、植物主景空间、建筑配景空间、滨水植物景观、风景林植物景观、边坡绿化景观这7个主要的园景空间出发,结合实例,分析重庆城市公园造景的现状、造景艺术与特色,归纳出各个园景空间的主要配置形式(见表2),并进行优劣分析,作为重庆城市公园植物造景典型配置模式的提炼依据。

2.2 重庆市主城区公园植物的应用频度

以照片中的植物景观为分析样点,进行植物配置分析,统计求出重庆城市公园中常见的植物应用频度值并进行排序。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藤本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应用频度列于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對重庆主城区部分公园的植物群落调查表明,植物使用频率最高的分别为小叶榕、银杏、春鹃、桂花、黄葛树、海桐和红檵木等,在公园的生态群落构建中,这几种植物出现的频率高达60%。同时,小叶榕、银杏和桂花作为乡土树种,各具特色,分别代表着常绿、色叶和芳香树种三大类别,而春鹃是常用的春花灌木,均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之受自然因子、生产储备和应用习惯的影响,造成以上几种植物的应用十分广泛。另外,使用频率较高的还有棕竹、罗汉松、重阳木、山茶、紫薇、香樟、白玉兰等,这些都是适应重庆气候条件、生活力强的园林树种,具有优美的形态和较高的观赏价值。

2.3 重庆市主城区公园植物配置评价结果

实地调研发现,在整体的造景手法和景色艺术营建上,重庆主城区公园植物具有一定的美化度和艺术感,植物数量较多,在功能上也具备造景的基本要求,但是随着大众对城市公园的更高需求,人们渴望更加优美的公园环境,因此,针对重庆市主城区公园植物配置的现状,有许多实际问题值得优化解决。

2.3.1 现有应用园林树种种类欠丰富

重庆市园林绿地树种种类较丰富,但受自然因子、应用习惯、种植条件等方面的影响,树种种类应用还有欠缺。针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应用较少,缺少针叶树种景观,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树种应用比例不甚合适,可增加中、小乔木应用种类,丰富中间层和下层树种景观;花期上,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针对秋、冬两季的开花、色叶植物种类不够丰富;树形上,椭圆形、伞形树冠应用较多,塔形树冠应用较少。

2.3.2 乡土树种开发应用不足

从树种应用频度上看,个别树种应用频度较高,如黄葛树、小叶榕,应用频度高达80%。而对于其他乡土树种如北碚榕、南川木菠萝、四川大头茶、枫杨等在重庆表现较好的未大量推广应用。同时,在树种结构比例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如公园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骨干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比例的确定上应更科学。

2.3.3 滨水区植物造景单一

实地调研发现,除了重庆南温泉公园、中华美德公园以及南山植物园中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种类使用频率较多之外,在其他公园中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应用较少,甚至没有水景园的植物营建。

重庆主城区公园中的滨水区植物种类单一,通常只有常规的水生花卉,如睡莲、荷花、旱伞草等,而且常常局限在岸际的陆生植物造景,并没有对水生植物作系统处理。同时,重庆公园中的滨水植物在色相和观赏性的搭配上,也较陆生植物造景略逊一筹,缺乏观赏类的色叶类植物和湿生植物,造成了滨水区以岸际陆生植物为基调的尴尬局面,没有突出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的实际优势。如碧津公园的滨水区营建,其湖区面积较大,水源条件良好,具备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但是由于滨水区植物种类单一,没能营造出出彩的滨水效果。

此外,滨水区植物的生态群落也呈现简单配置的状态,重庆市主城区公园中的滨水植物群落基本为:“上乔木—中灌木—下水(湿)生植物”“上灌木—中草坪—下水(湿)生植物”及“上乔木—中草坪—下水(湿)生植物”3种配置模式,这些简单的植物群落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公园植物的生态效应,也不能达到复杂群落层级的要求,比如大渡口公园的中心湖区主要由环线的岸际驳岸组成,在岸际的陆生植物群落结构相对丰富,但是水中植物却单一,两者呈现互相隔绝的状态,给人以不和谐之感。因而,不仅要对陆生植物进行搭配,更要有目的性地加强水生和湿生植物的运用。

2.3.4 山林林相结构简单

由于重庆山地地形的原因,其山体较多,但无植被包裹,呈现裸露状态。在公园中,部分山体遭受到人工采石、自然灾害的影响,山体表面不平,栽植树木较难成活,严重影响到公园的山体景观营建。

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技术知识和管护,对公园山体的排水设置不当,加剧了堤坝、驳岸旁边山体的滑坡现象,造成了明显的景观视觉障碍,更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灾害,加剧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2.3.5 对边坡植物处理不当

1)许多公园的边坡植物景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公园中的边坡植物种类与设计形式出现雷同,缺乏地域特色[4]。同时,对边坡植物的不合理规划也导致护坡出现质量问题,严重者会引起部分道路产生瘠薄裸岩、缺株断档、贫瘠土壤增加和生态脆弱性等环境问题。

2)公园边坡处理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部分园区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边坡植物技术认知,只片面地追求实际经济效益,采取短期边坡加护的处理措施,没有考虑到长远的管护,为边坡植物问题的产生留下了隐患。也有人过于追求景观效果,没有实际考虑到公园整体环境的协调性,使边坡植物营造的环境氛围造成强烈的反差,阻断了空间的连续性[5]。

3)对于堡坎和挡土墙景观化的重视力度不足。堡坎和挡土墙大多没有经过处理,让生硬的砼墙面裸露在外;或仅简单装饰和立面处理成浮雕、毛条石墙凳等形式,与周围环境的过渡、协调较差。

3 对策建议

3.1 豐富植物种类,构建生物多样性城市公园

重庆市园林绿地树种种类较丰富,受自然因子、应用习惯、种植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在搭配山地公园植物时,应结合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与植物类型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层次上,根据植物属性多营造复合层类植物景观群落,增强植物层次结构,丰富景观视线;色相上,充分考虑其季相和观赏特性,从自然环境色彩、光影变化、植物自身形态创造不同色彩及空间效果;树形上,通过运用植物多样性特征,丰富树形,营造层次感和韵律感丰富的组景效果;植物景观多样性上,建立大面积的绿地以发挥主要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公园发展需要和维护城市公园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植物群落来增强景观多样性,以此满足居民观赏游憩。

3.2 运用乡土树种,体现本地植物文化寓意

乡土树种是使生物链达到良性循环的骨干,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因此,可以大量开发与栽培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等乡土植物,用于重庆城市主城区公园的植物建设。

经调查发现,重庆乡土树种抗逆性强,生态效益好,观赏价值较高,能够增加城市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在进行公园植物配置时应该加强人工驯化,积极推广应用。如朴树、构树、刺槐、木荷、香樟、黄葛树、灯台树、梧桐(青桐)、乌桕、无患子、侧柏、水杉、枫香、野漆树、广玉兰、蒲桃、大叶樟(银木)、鱼木、雪松、枫杨、秋枫、北碚榕、复羽叶栾树、女贞、桂花、黑壳楠、银杏、蓝花楹、盐肤木、白栎等。与此同时,乡土植物能更加体现城市的乡土化景观,强调重庆文化符号,更加烘托重庆特色的城市氛围。

3.3 采用林相改造技术,丰富山林林相结构

结合城市山地公园林木生长情况,针对性运用疏伐、幼林抚育、补植套种、封育管护等林分改造措施,同时采用林相改造技术,增强植物的色相变化。树种选择方面,在了解树种生物特性与征询专家意见建议基础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以乡土常绿阔叶树种为主,观花树种为辅。其中重点地段宜采用树形优美、色叶变化丰富的树种,一般地段宜以常绿速生树种为主作为生态背景;同时搭配具有改良土壤、防火功能的阔叶树种,加强防治病虫害及施肥等营林技术措施,提高林区生长势头,增强其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提高生态风景林建设成效。

3.4 加强滨水区生态修复,强化滨水植物营建

针对重庆城市主城区公园水体污染与驳岸硬质化、滨水植物种类单一、生态群落单调等问题,在营建滨水区植物配置时,应加强滨水区生态修复,强化滨水植物营建。水质改善方面应结合水质现状、水体主要污染物、驳岸类型的多种因子情况,选取对污水有净化效果的植物,如凤眼莲、水浮莲、水花生、芦苇等抗性较强的植物,以此改善滨水区水质状况。驳岸处理方面,应对裸露的硬质驳岸进行遮挡,如种植垂柳、迎春、蔷薇等垂吊型植物,同时搭配花灌木或藤本植物做局部遮挡,使其疏密有致。滨水植物选择方面,宜选用耐水、喜湿、姿态优美、色泽鲜明的小乔木或灌木形成主景,注意远景、近景和孤植的种植方式,可使用“‘乔木—花灌木—地被—藤本’+邻水植物”的造景模式,如采用桃花、樱花等花灌木,杜鹃、肾威及菊类等地被植物,迎春、连翘等藤本,海芋、伞草、艾白、海寿花等邻水植物,增强滨水区植物观赏性。

3.5 采用工程措施保持边坡稳定,运用科学方法加大边坡植物配置力度

根据不同的坡度、地形地貌、边坡岩性等要素,采取适当的边坡加固处理措施与边坡植物种植方式,建议采用“植生袋栽植式、灌草混栽式、播撒草种法、种草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等手段来强化山体边坡稳定性。针对岩石边坡,宜对岩石进行处理使其界面变得平滑,并在岩石顶部和底部设计植物种植槽,其后种植垂吊攀爬植物,而针对坡度较大部位,应利用挂网方式,使藤本植物易于攀爬,以此达到美观和防护效果;针对泥质堡坎,应根据其坡度采用分级绿化方式,运用台式种植槽方式,种植灌木或小乔木,使边坡稳定。除此之外,对于地理位置突出、人群视线抵达性好的边坡,在考虑增强边坡稳定性、绿化护坡的同时,应尽量运用地被植物、灌木等设计植物图案来增强边坡景观观赏性,避免边坡植物景观内容和形式的雷同。

参考文献:

[1] 蔡明.浅谈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J].南方农业,2007,2(2):8-11.

[2] 陈波.杭州西湖园林植被配置研究[D].浙江大学,2006.

[3] 刘妙琴,刘化荣.城市绿地群落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74-75.

[4] 易军.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结构研究与景观优化构建[D].南京林业大学,2005.

[5] 刘宇.鸿恩寺公园规划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西南大学,2008.

(责任编辑:丁志祥)

作者:樊崇玲

植物造景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篇3:

花卉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摘 要:为了营造出自然怡人、绿草茵茵、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园林景观,必须在熟悉植物配置原则的前提下,将各种植物元素合理搭配利用。花卉不仅具有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具有防尘、杀菌以及吸收有害气体的卫生防护的作用。因此,加强花卉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园林的观赏性,还有效地促进我国花卉事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花卉植物造景的原则及花卉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以此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关键词:花卉植物造景;园林绿化;应用

一、花卉植物造景的原则

1、生态原则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必须对植物造景应遵循的生态原则加以考虑,比如:植物生长的土壤、阳光以及水等,不能对这些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进行限制,这样就不会对植物的发育和生长产生影响。同时,当对园林绿化进行设计时,应对生态学原理进行充分地利用,通过选择一些耐活的植物,可以有效提高栽种植物的成活率,从而会使长久性的植物景观得以形成,以此实现植物造景的目标。因此,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必须要遵循生态原则,这也与自然规律相符合。

2、平衡原则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遵循平衡原则。而遵循平衡原则,应先对形体与色彩之间的协调搭配进行遵循。然后,根据园林绿化中线条与虚景,对其与实景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搭配,要对各种景物之间的比例加以重视。最后,当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对各个事物之间的协调与联系加以重视,比如: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这样以来才会使植物造景显得更加的优美,从而给人们带来一种形体美的视觉享受。

二、花卉植物造景手法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1、花坛造景手法

(1)独立花坛。在绿地中作为局部空间构图的一个主景而独立设置于各种场地之中的花坛称为独立花坛。独立花坛的外形轮廓一般为规则几何形,如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五角形、六角形等,其长短轴之比一般小于3:1。

独立花坛一般布置于广场中央、道路交又口、大草坪中央以及其他规则式景园绿地空间构图中心位置。独立花坛面积不宜太大,通常以轴对称或中心对称设计,可供多面观赏,呈封闭式,人不能进入其中,一般多设置于平地,也可布置于坡地。根据花卉景观内容不同,独立花坛又有盛花花坛、模纹花坛和混合花坛三种设计形式。

(2)组合花坛。组合花坛又称花坛群,是指由多个花坛按一定的对称关系近距离组合而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花卉景观构图整体。各个花坛呈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呈轴对称时,各个花坛排列于对称轴两侧;呈中心对称时,各花坛围绕一个对称中心,规则撑列。轴对称的纵、横轴的交点或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就是组合花坛景观的构图中心。在构图中心上可以设计一个花坛,也可以设计喷水池、雕塑、纪念碑或铺装场地等。

组合花坛多用于较大的规则式绿地空间花卉造景设计,也可设置在大型建筑广场以及公共建筑设施前。组合花坛的各个花坛之间的地面通常铺装,还可设置坐凳、坐椅或直接将花坛植床床壁设计成坐凳,人们可以进入组合花坛内观赏、休息。

(3)带状花坛。设计宽度在Im以上,长宽比大于3:1的长条形花坛称为带状花坛。园林绿地中,带状花坛可作为连续空间景观构图的主体景观来运用,具有较好的环境装饰美化效果和视觉导向作用。如,较宽阔的道路中央或两侧、规则式草坪边缘、建筑广场边缘、建筑物墙基等处均可设计带状花坛。

(4)连续花坛群。由独立花坛、带状花坛、组合花坛等不同形式多个花坛沿某一方向布局排列,组成有节奏的、不可分割的连续花卉景观构图整体,称为连续花坛群。连续花坛群通常运用于较大的庭园绿地空间,如大型建筑广场、休闲广场,具有一定规模的规则式或混合式游憩绿地等。连续花坛群可布置于同一地平面或斜面上,也可成阶梯式布局。阶梯式布局时可与跌水等景观内容结合设计应用。连续花坛群一般按一定轴线布局设计,并常以独立花坛、喷水池、雕塑来强调连续景观构图的起点、高潮和结尾。

(5)浮水花坛。浮水花坛是指采用水生花卉或可進行水培的宿根花卉设计布置于水面之上的花坛景观,也称水上花坛。浮水花坛设计选择水生花卉(多为浮水植物)时不用种植载体,直接用围边材料(如竹木、泡沫塑料等轻质浮水材料)将水生花卉围成一定形状。设计选择可水培宿根花卉时则除花坛围边材料外,还需使用浮水种植载体,将花卉植物固定直立生长于水面之上。整个花坛可通过水下立桩或绳索固定于水体某处,也可在水面上自由漂浮,别具一番特色。浮水花坛使用的植物有风跟莲、水浮莲、美人蕉以及一些禾本科草类等。

花坛植床边缘通常用一些建筑材料做圍边或床壁,如水泥砖、块石、圆木、竹片、钢质护栏、黏土砖、废旧电瓷瓶等,设计时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般要求形式简单,色彩朴素,以突出花卉造景。

2、花台造景手法

花台是在较高的(一般40~lOOcm)空心台座式植床中填土或人工基质,主要种植草花所形成的景观。花台一般面积较小,适合近距离观赏,以表现花卉的色彩、芳香、形态以及花台造型等综合美。花台多为规则形,亦有自然形。

(1)规则形花台。花台种植台座外形轮廓为规则几何形体,如圆柱形、棱柱形以及具有几何线条的物体形状(如瓶状、碗状)等。常设计运用于规则式景园绿地的小型活动休息广场、建筑物前、建筑墙基、墙面(又称花斗)、围墙墙头等。用于墙基时多为长条形。

规则形花台可以设计为单个花台,也可以由多个台座组合设计成组合花台。组合花台可以是平面组合(各台座在同一地面上),也可以是立体组合(各台座位于不同高度、高低错落)。立体组合花台设计既要注意局部造型的变化,又要考虑花台整体造型的均衡和稳定。规则形花台还可与坐椅、坐凳、雕塑等景观、设施结合起来设计,创造多功能的庭园景观。规则形花台台座一般用砖砌成一定几何形体,然后用水泥砂浆粉刷,也可用水磨石、马赛克、大理石、花岗岩、贴面砖等进行装饰。还可用块石干砌,显得自然、粗犷或典雅、大方。立体组合花台台座有时需用钢筋混凝土现浇,以满足特殊造型与结构要求。规则形花台台座一般比花坛植床造型要丰富华丽一些,以提高观赏效果,但也不应设计得过于艳丽,不能喧宾夺主,偏离花卉造景设计的主题。

(2)自然形花台。花台台座外形轮廓为不规则的自然形状,多采用自然山石叠砌而成。我国古典庭园中花台绝大多数为自然形花台。台座材料有湖石、黄石、宜石、英石等,常与假山、墙脚、自然式水池等相结合或单独设置于庭院中。

3、花境造景手法

花境是以多年生草花为主,结合观叶植物和一二年生草花,沿花园边界或路缘设计布置而成的一种园林植物景观。花境外形轮廓较为规整,内部花卉的布置成丛或成片,自由变化,多为宿根、球根花卉,亦可点缀种植花灌木、山石、器物等。花境是界于规则式与自然式之间的一种带状花卉景观设计形式,也是草花与木本植物结合设计的景观类型,广泛运用于各类绿地,通常沿建筑物基础墙边、道路两侧、台阶两旁、挡土墙边、斜坡地、林缘、水畔池边、草坪边以及与植篱、花架、游廊等结合布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以植物造景为主,融生态、保健、科学、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的生态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了现代化园林发展追求的方向。花卉是园林绿化必不可少的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花卉植物造景手法在我国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为人们创造出了优美的生存空间,还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

[2]张予西,刘长宝.浅谈在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的方法和原则[J].现代园艺,2012(22):123.

作者:胡军伟 蔡明

上一篇:非学优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水利水电工程布置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