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高中物理教案

2024-04-17

优秀高中物理教案(共6篇)

篇1:优秀高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观察到现象的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参考系.

(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性力及其规律,并在升降机实例中简单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

(2)在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小车内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 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篇2:优秀高中物理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

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横波有波峰、波谷,而纵波有疏部和密部.认真分析下列问题:

1、机械波能离开媒质向外传播吗?

(解答)不能.机械波一定要依赖媒质才能传播,若没有媒质,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发生,前一个质点就不能带动后一质点振动,所以振动形式无法传播出去.

2、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

(解答)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

2、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长、频率、周期、波速)。

3、要注意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课本的插图。

4、通过学习机械波使学生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三)教学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四)教学用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

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 。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 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

学生回答:不行。

教师提问:当振动停止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传出去的仍然在传播,以后水(绳)都静止不动了。

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

叫起伏波。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如图4波形所示。

举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声带,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声波在水中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1500m/s;

声波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5000m/s;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其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5、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定义: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单位:米,符号:λ。

演示,(观察演示仪器):

①在横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波长等于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的中央之间的距离。

②质点振动一个周期,振动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恰好等于一个波长,即: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定义:波的传播快慢,其大小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并不相同。

单位:米/秒 符号:v

表达式:v=λ/T=λf

(3)周期和频率:质点振动的周期又叫做波的周期(T);质点振动的频率又叫做波的频率(f)。 波的振动周期和频率只与振源有关,与媒质无关。(媒质质点的振动都是受迫振动,所以周期同振源的周期)。

探究活动

1、到湖边观察水波的情况,研究质点不随波迁移的问题。

篇3:优秀高中物理教案

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 在205份调查问卷中, 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多达138人。审视当今学校教育,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依赖师长, 缺乏自立能力 ;习惯自我为中心, 爱国精神缺乏 ;习惯被动学习, 创新能力弱化 ;习惯功利性价值取向, 传统美德缺失, 等等。尽管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很多, 但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而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 如何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教育部2014年3月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 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 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的使命, 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长期以来, 中学物理教师更多关注物理知识、概念、规律教学, 似乎物理只是由一些公式、定理等死知识构成, 学习物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忽视了物理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人格塑造、人文素养提升、科学精神培养的影响。中学物理教学应从历史的、文化的高度来展现物理学的魅力。

一、关注教学情境, 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 绝大多数物理概念、规律、方法都以西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活动呈现。而我们的学生有自身的文化背景, 有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习惯, 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缺乏文化共鸣。这也是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懂的原因之一。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是科学, 但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艺术。中学物理教师要关注教学情境, 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用心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物理文化氛围的“文化场”。帮助学生从自身文化底蕴出发, 经历合作、探究、感悟、归纳、交流等活动, 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逐渐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求实价值观及对传统文化敬仰之情。

比如在讲时间、时刻、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时, 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我国古代对时空观的认识, 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生1 :受宇宙观和元气论的影响, 战国时期《管子·宙合》篇中, 把时间称为“宙”, 空间称为“合”, 其中说, “天地, 万物之橐, 宙合又橐天地”, 即万物都包涵在天地之内, 而天地又包涵在时空的“宙合”之中。

生2 :墨家对时空的认识又有了新发展, 他们把空间称为“宇”, 把时间称为久。《墨子·经上》中说 :“宇, 弥异所也 ;久, 弥异时也。”《经说上》中解释为“宇, 东西家南北 ;久, 古、今、旦、莫 (暮) 。”意思“久”就是像古今旦暮一样, 是不同时间的总称, 而“宇”就像东西南北一样, 是不同空间的总称。古人用一个“弥”字形容时间的悠远无极与空间的广漠无限。表明时空无穷的特征与连续性。

师 :《经说上》空间为何不直接说“东西南北”, 而表述为“东西家南北”? 有没有同学了解“家”的含义?

生2 (补充) :“家”是参考系, 是“中心”, 东西南北相对这个中心而言。这里“中心”可以随便定义, 是相对的。西方人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就不如《墨经》中准确。

(学生讨论归纳 :在欧洲, 直到20世纪初, 才把空间和时间科学地统一起来。但在中国古代, 远在先秦时期, 就把空间和时间联系起来考虑。)

师 (补充介绍) :对时刻和时间的认识, 《墨子·经上》说 :“始, 当时也。”《经说上》解释为 :“始 :时, 或有久, 或无久, 始当无久。”古人认为, 时间分为两种 :一种有一定的间隔——“有久”, 即现在所说的时间或时间间隔。另一种没有间隔——“无久”, 即现在所说的时刻, 近代微积分中经常使用的⊿t→0表述。

课前通过创设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 学生在了解古代时空观的同时, 认识了古人卓越的才能, 扩展了视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也极大激发了学生对爱因斯坦时空观的探究欲望, 为后续相对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做了很好的文化铺垫,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教学内容, 创设传统文化教育载体

1.增加中国物理学史的内容, 提升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建筑、纺织等多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成就。特别是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物理教学中, 适时地提供中国物理学史内容, 不仅拉近所学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 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物理成就在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产生文化认同。

比如, 在讲牛顿运动定律时, 需要解释“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笔者增加了相关物理学史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力”这个动力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公元前384~ 32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因为这个观点很符合人们的直接生活体验, 所以统治了欧洲两千年。直到伽利略用理想实验的方法否认了这一观点, 确立了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但是, 在中国古代, 与亚里士多德同时期甚至比他更早一些的《墨经》已经对力提出了准确的定义。《墨子·经上》说 :“力, 刑 (形) 之所以奋也。”《经说上》解释为 :“力 :重之谓。下与重, 奋也。”古代, “刑”和“形”两个字通用, 指的是物体。在古代, “奋”用于描述物质的或精神的状态改变, 如果保持原有状态, 就不“奋”的。鸟儿从田野奋而起飞, 古人从“奋”这个动作或状态来改变理解力的概念。结合现代词中“奋起直追”、“加把劲”, 按照我们传统文化方式, 从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中, 意会“力”的含义。比起教师费尽口舌、枯燥乏味地解释“维持”与“改变”的区别, 加入这段物理学史内容后,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也产生了由内而外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感受到在确立“力”这个概念上, 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和研究习惯的差异, 增加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

2.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培育文化土壤,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设计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良好个人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结合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道德水平、文化背景, 找准在实践活动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 高一物理力学知识学完之后, 笔者精心设计了“桥梁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有 :了解世界桥梁分类、结构、力学原理 ;探寻中国古代桥梁建设成就, 了解中国悠久的桥文化 ;参观南通市苏通长江大桥并了解相关建设数据, 体验桥梁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研究世界桥梁发展趋势 ;进入社区做一次桥梁方面的科普宣传 ;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桥梁模型。

此项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弥补物理必修一力学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封闭单一的不足, 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 感受与“桥”相关中国传统文化, 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 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

3.开发特色选修课程, 链接文化资源,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开发校本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 中学物理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本校课程资源、地方传统文化的因素, 引导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掌握探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感知物理文化的同时,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高二学完电学知识后, 笔者开设了《生活中的电知识》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以下七章内容 :家庭电路设计、人体触电原因、引发触电事故的因素、触电如何急救、常用家电工作原理、家电小故障维修、家庭节电小窍门等。在课程设计时, 笔者既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心他人、服务社会, 也会渗透科学探究、人与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等人文素养, 营造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特色物理选修课。

三、改革教学方法, 感悟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近现代物理大多数成就都明显带有西方物理学家和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而我们的高中学生, 都是从小生活在中华文化底蕴的环境中, 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会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 这就使得教师在物理教学时, 常常感觉费劲。

物理学的很多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若能在教学方法上适时借鉴中国传统物理科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更易在文化习惯中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比如, 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 教师会经常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经常用到的类比有等效类比、关系类比、模型类比、对称类比等。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突破学习难点。教师亦可使用类比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衔接,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将磁场、电场、重力场类比, v-t图、F-t图、P-V图、U-I图类比, 场强E=F/q和R=U/I类比等, 培养学生对相似问题的敏感性, 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其实类比思维既是《易经》的根本思维方式, 是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的思维源泉, 也是中国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 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张晓光先生说, 古代中国之所以长期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一种浪漫想象的传统, 之所以长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发明创造性, 并且成就举世无双, 这在相当程度上都和类比思维之擅长和保持相当大的活力有关, 这种擅长与活力, 不仅是想象力的源泉, 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富于创造力的源泉。康德曾说过 :“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 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让学生了解在物理发展史上利用类比的方法发现了许多新概念、新规律、新理论。比如卢瑟福借助α粒子散射实验, 类比太阳系行星模型, 提出了原子结构模型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有磁场, 法拉第用类比的思想探索发现磁生电, 等等。但同时,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类比方法。类比推理仅仅依靠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来推理, 其结论自然不可靠。中国人喜欢使用的类比思维乃是原始思维遗留的表现。自“李约瑟问题”提出后, 很多有识之士在思考中国科技为什么在近代落后的问题。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 包括杨振宁教授在内的大批学者认为, 《易经》中“观物取象, 以象尽意”、“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取象比类”的类比思维对中国古代科技既有积极的影响, 也阻碍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进一步研究。中国人擅长使用类比法, 比如熟悉的方块字本身就具有类比于事物而来的特点, 中国人在类比思维方面天然的发达一些。而西方人更善于使用归纳和推演法。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要有意识综合运用类比、归纳、推演等方法, 引导学生在感悟自身文化传统和思维特点的同时, 借鉴近代西方科学研究中的逻辑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 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追求真理。

四、完善教学评价, 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评价对教学有直接的指向作用。长期以来, 中学物理教学受单一试卷测试的影响, 教师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审美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通过改革教学评价指向, 能引导教师逐步重视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物理课程的性质的表述中强调 :“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为终身发展, 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同时对高中物理课程评价明确要求 :“评价要有助于学生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 发展科学探索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即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 而且应该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由此可见, 在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定理理解和应用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科学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评价, 既是新课程对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形式, 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生动、活泼、开放的教学活动中,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 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理。培养振兴中华、服务社会的价值追求。

比如, 在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后, 笔者布置了如下的作业:

任务一 :参观我市华能电厂, 了解发电过程, 估算发电厂每日用煤量;

任务二 :参观我市洋口港风力发电, 参观变电站、高压输电线路;

任务三 :调查本地发电总量, 居民用电和工业用电情况, 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任务四 :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和我国风车历史、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及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情况;

任务五 :对校园内用电情况进行分析, 从节约用电、节约能源方面谈谈个人感想, 并在小组内交流。

以上作业作为学习“交变电流”内容后重要的测试, 学生通过以上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 不仅了解了 :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油的国家, 煤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可采量位居第二, 但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仅供开采100年。而且知道了我国有关风车的传统文化 :风车在明清时期京城最为流行, 是老北京的象征, 百姓称它吉祥轮。风车起源于周, 在民间风车代表了喜庆和吉祥, 民间传说是姜子牙发明用来镇妖降魔的, 原名八卦风轮。我国民间自古有“风吹风车转, 车转幸福来”的说法。在现代企业文化中风车象征企业精神或为人品质, 取“求真务实”、“去伪存真”的含义。代表着勇敢、勤奋、进取、忠诚、快乐、灵动和爱。从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来看, 他们不仅知道了风力发电的原理, 而且知道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安全、清洁、资源丰富, 取之不竭, 我们南通处于沿海, 风能可长期为我们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利用网络资源, 学生自豪地发现, 在风力发电方面, 2001年我国自主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新型 (H型) 垂直轴风力发电机, 并装机试验成功。2002年底至今, 已在部队安装了多套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和风光互补系统, 为国防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客观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并与其过去相关成长记录比较, 感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点滴进步。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根植于心中。让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评价方式等都从细微处浸润传统文化的精髓。用“文化育人”的理念, 让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身躯获得新的传承。期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国文化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张晓光.国内类比推理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 2000, (5) .

[2]孙仁生, 任书来, 林新年.普通逻辑原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3]许外芳.略论《易经》的类比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J].学术探究, 2007, (5) .

[4]俆丽丽.大学物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1:1-47.

篇4:优秀高中物理教案

浏览了上海科技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用高中物理课本,收获不小,其材料新、图片多、范围广和史料丰富、所用手段先进等特点,令人难忘、颇有教益。这里,笔者就这套课本的30多个小问题提点看法与建议,供有关方面批评、参考。

一、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上海科技版,2007年7月)

1、P 1“——300年前,——那时的中国处在清朝初期,西方则处在中世纪末期”。此处“清朝初期”和“中世纪末期”这些说法不妥。

(1)根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的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清朝自1616年始至1911年终,历时295年。“300年前”即2007-300=1707年,放宽点也在1700年前后。1700年距1616年已有近90年的历史,这几乎占了清朝的1/3时间。因此,300年前不能说是清朝的初期,此时已接近清朝的中叶了。

(2)中世纪宽泛的定义是: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的中世纪(另一种定义则是公元4—5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为中世纪)。根据宽泛的定义可知,1706年及其之前的10年、20年、30年等显然均不属中世纪的末期,1706年及其之前的10年、20年、30年等在中世纪之后,属世界近代史的早期。中世纪末至1706年至少相差了70年左右,二者时间上虽相差不大,但历史年代学和断代分期问题不能混淆或随意。因此,引文拟改为“——300多年前,——那时的中国处在清朝中期,西方则处在中世纪结束之后不久”等。

2、P1“图2300多年前中国江南街景”,这幅中国画(局部)拟标明其年代、作者和标题等,以利文理相通、人文教育或通识教育,也有助于课改“三维目标”的实施与落实。

3、P22“某些物质或物体的平均速度”这张表,问题有二。

(1)标题中的“平均速度”,拟用“平均速率”。表里只涉及了一些物质或物体平均速度的大小,速度的方向没有包括在内。同理,表里所有的“速度”用“速率”为宜。

(2)“空气分子热运动速度——”,这里“空气分子”一词使用不妥。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它没有相应的、独立的分子。“空气分子”当用空气中氮分子、氧分子等代替。

4、P22“自主活动”中三个习题里所说的“平均速度”,拟用“平均速率”。因为习题仅涉及速度的大小,不含方向及相关问题。

5、P24“图1-26 所示的是一种在汽车驾驶室中常见的仪表速度计——示数表示速度值”。这种仪表显示的仅是车速的大小,所以此处“速度计”、“速度”拟用“车速计”或“速率计”和“速率”

6、P37图1-45,即伽利略做斜面实验的这幅图,拟指明伽利略是图中众人里的哪一位(图左二俯下身、手指书本的红衣者是伽利略),以便师生识读,从而“放大”、发挥这张图的作用。

二、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上海科技版,2007年2月)

7、P1图4-3旨在说明“哈雷彗星每隔76年就要在地球附近出现一次”这一周期性现象,该图在相应的天体旁注明了太阳和海王星、天王星、土星以及彗星等,却未标注地球。因此,拟在该图相应的天体旁注明“地球”,以利识读与教学。

8、P24“声呐的原理如图4-33(b)所示,敌方潜艇到我方声呐的距离可反映在荧光屏的标尺上”。这幅图没能很好地说明声呐的原理,拟用页边注的方式等,简述一下声呐的原理,以利了解、教学。比如:主动式声纳工作时发射超声波,该波遇到目标后会发生发射,利用接受到的反射超声波,可确定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等参数。

9、P32“——古书《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我国早期的提升机械——”,其中“古书”拟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为宜,这样教育效果较好。

10、P33“图5-6(a)上举过程”,该图举重运动员的手势不妥,即手抓的方式不对。上举过程的开始至结束,手掌面不是向前的(垂直地面),而是向上的(平行地面)或基本向上的。所以,这幅图拟换用一个动作更准确的图。

11、p42“图5-16所示的水力发电,主要就是利用水流的动能”,该图的图示效果不好。这张拦河大坝及其泄水的远景照片,未能反映出水力发电的本质问题。拟换一幅主题突出、一目了然的反映水力发电的照片。

12、P45“——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把敌军打得头破血流”。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此句拟改为“利用具有较大动能的坠落石块,把敌军打得头破血流”。动能不是东西,它不能打破人头等。

13、P51“势能也叫做位能,是由相互作用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一种能量。”“位能”一词已不再使用,它属于不规范的术语。因此,这段话拟删改为“势能是由相互作用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一种能量”。

14、P73“图6-19所示是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因“自主活动”涉及了托里拆利,如用页边注方式简介一下其人其事,这既是水到渠成的事,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三、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上海科技版,2007年8月)

15、P61“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这句话与史实不符,要修正。很长时间,大家都认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毛克利等人于1946年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即ENIAC(埃尼阿克)。但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文、阿坦那索夫,他于1939年在依阿华州立大学发明、制造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即ABC(它有300个电子真空管执行数字计算与逻辑运算,使用电容器执行数值存储,数据输入采用打孔读卡方法,并采用二进位制);毛克利等人的电子计算机,源于阿坦那索夫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即ABC(近年的《文汇报》为此已两次发表长文做了说明)。

16、P81“图10—8通电直导线的磁场”,这个图示拟改动。直线电流磁场,其周边磁感应强度大小和距直线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在垂直直线的平面上图示该磁场,其圆形状磁感应线族要清晰地让人了解,这是一个不等间距的磁感应线族,且越向外彼此间距越大(由内向外越来越疏)。

17、P81“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磁场方向”。这是常见的说法,使用了几十年,但它不妥。磁场是一种物质,它和实物(如石块)一样,具有质量、能量和动量等属性,但无方向与强弱!所以,这句话拟改成“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当然,如此需调整课本有关内容和前后顺序,以保证课本和教学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磁场和研究、反映磁场性质的物理量等是不同的概念与问题,不能混淆等同,它们的内涵、外延均不同,它们不相等、不相同。磁感应强度有大小、方向,但这不代表也不能说明磁场就有大小和方向等;详细分析请见参考文献[5]。

四、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上海科技版,2007年12月)

18、P19“莱顿瓶是荷兰莱顿大学的几位科学家在1945年研制成功的”。此处时间要改为“1746年”。

19、P34通用的防辐射警戒标志“图12—20”,当使用最新标志,即2007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标志——一个黑框红底三角,内有一个辐射波标记、一个骷髅头标记和一个逃跑的人形。

20、P37“这反映了电场各点的强弱和方向是不同的”与“——描述电场的强弱”。此句话存在的问题和上述第17个问题相仿。这些话拟改为“这反映了电场各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与“——描述电场强度的强弱”等。这样,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前后顺序也要做调整,以保证课本的科学性与内在逻辑性。

电场也是物质,它和实物(如石块)一样,具有质量、能量和动量等物质属性,但无方向与强弱!电场和研究、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等是不同的概念与问题,不能混淆等同,它们的内涵、外延不同,它们不相等、不相同。电场强度有大小、方向,但这不代表也不能说明电场有大小和方向等;详细分析也请见参考文献[5]。

21、P41“图12—27 粒子的分类”,拟在轻子图示里增加“——及其反粒子”;在媒介子图示中补充“中间玻色子”。

22、P48“在美国芝加哥体育馆的看台下——”,要改成“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体育馆(足球场)的看台下”。

五、 拓展型课程Ⅰ(第一册,华东师大版,2007年8月)

23、P55“银分子(即原子)蒸发成气体”。金属晶体是原子晶体,金属只有原子、只说原子,没有金属分子一说。如铁原子等,没有铁分子等。所以,此处拟用“银原子”。

24、P74“20世纪中叶,法国昂热市附近一座长102m的桥——死亡226人”。根据历史事实,此处时间应改成“19世纪中叶”。

六、 拓展型课程Ⅰ(第二册,华东师大版,2008年1月)

25、P3“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如何确定电荷量大小,库仑用了一个简单而巧妙的办法:使C球带电后跟A球接触,它们带上等量的电荷量(都是原有电荷量的一半)。同理,也可设法改变电荷量为原来的1/4、1/8等。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测出作用力跟电荷量的关系了。经多次实验,库仑得出结论——F =kQ1 Q2/ r2”。这类叙述国内教材由来已久、传播几十年了,看似精彩,然而子虚乌有!

(1)1785年,库仑通过电扭秤实验和类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获得了电斥力的平方反比关系;1787年,库仑又通过电摆实验,利用振动方法获得了电引力的平方反比关系。库仑的F∝1/ r2不是严格的实验结果,当时库仑的实验误差达到了30%以上,F∝1/ r2部分是猜想的结果。

(2)F∝Q1 Q则非库仑的实验结果,它是通过类比万有引力定律直接得出的!库仑认为该关系是显然的,可先验的接受之,他说:“这个假说的前一部分(即F∝Q1Q笔者)无需加以证明”。

总之,库仑定律不是一个纯粹的实验定律,上述引文是后人的臆想。详见参考文献[6]或宋德生等,电磁学发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26、P37“点击”里“目前实际应用的只有硅光电池”。此话不妥,当下,实用的光电池中也有非硅质的光电池。如:砷化镓光电池和锗光电池等。

27、P88“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快慢是由核内部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无关。一种放射性元素无论它是以单质形式还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是否对它加压、加温或其他任何处理方式,都不能改变它的半衰期”。这也是国内教材和理化教学常见的、经典的说法,但它不妥!这句话,应当增加限制词,如“通常”或“一般情况下”等,不能说绝了,否则有科学性问题。

事实上,有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和外界压力(物理状态),化学性质等有关。比如单质7Be的衰变常数(衰变常数入和半衰期T的关系是T=ln2/入)比氧化物7BeO中的7Be大13‰,将7BeO加压到270kbar,使其体积减少10%,此时衰变常数会增大6‰。详见参考文献[4]或倪光炯等,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

28、P93“图9—12就是三相交流发电机的示意图,在铁芯上固定着三个相同的线圈AX、BY、CZ,始端是A、B、C,末端是X、Y、Z”。根据国际电工组织的统一标准,三相交流电所涉及的符号及组合等,要用U1-U2,V1-V2,W1-W2和U1、V1、W1与U2、V2、W2。AX、BY、CZ和A、B、C与X、Y、Z早已废止、不用了。

29、P105“图14—25中子由三个夸克组成”,拟改成“——中子由三个夸克和胶子组成”

30、P114“宇宙大爆炸学说最早是在1948年由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宇宙大爆炸学说最早提出者是比利时天文学家G、勒梅特(1894——1966),不是伽莫夫等人。勒梅特于1932年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宇宙。

七、 拓展型课程Ⅱ(华东师大版,2008年7月)

31、P17“STS”里 “——一本远程弹导学”当改成“——一本远程弹道学”。

32、根据上述第28条的意见,P93“图9—13”中三支曲线的标注“A、B、C”,理应换成“U1、V1、W1”。

参考文献

[1] 曾铁.沪用新版初中物理教科书的几个问题.教学与管理,2005(9).

[2] 曾铁.沪科版高二物理课本的一些问题.教学与管理,2006(12).

[3] 曾铁等.近十年沪版中学物理课本的一些问题.理科爱好者,2006(15).

[4] 曾铁.关于物理课本的一些常见说法.中学物理教学,2006(6).

[5] 曾铁等.两个常见电磁学问题的探讨.教学与管理,2007(6).

[6] 曾铁.库仑定律历史的几点说明.中专物理教学,1994(6).

篇5:高中物理内能教案优秀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篇6:高中物理的优秀教案

4.1 划时代的发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

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

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

(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

功的“秘诀”是什么?

(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

自己的体会。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

的见解。

三、科学的足迹

1、科学家的启迪 教材P4

2、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 教材

四、实例探究

【例1】发电的基本原理是电磁感应。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C)

A.安培 B.赫兹 C.法拉第 D.麦克斯韦

【例2】发现电流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_奥斯特__,发现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规律的科学家是_安培_,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_法拉第_,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规律的的科学家是_库仑_。

【例3】下列现象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B)

A.磁场对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B.变化的磁场使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

C.插在通电螺线管中的软铁棒被磁化D.电流周围产生磁场

五、学生的思考:

1、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实验与现象来说明(证实)磁现象与电现象有联系

2、如何让磁生成电?

4.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

(一)知识准备

①磁通量

定义:公式:?=BS 单位:符号:

推导:B=?/S,磁感应强度又叫磁通密度,用Wb/ m2表示B的单位;

计算:当B与S垂直时,或当B与S不垂直时,?的计算

②初中知识回顾: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由磁产生电的现象

(二)新课讲解

1、实验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教材P6图4.2-1

探究导线运动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实验二: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或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教材P6图4.2-2

探究磁铁插入或抽出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2、模仿法拉第的实验:通电线圈放入大线圈或从大线圈中拔出,

或改变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改变滑线变阻器的滑片位置),

教材P7图4.2-3

探究将小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或放入快慢与电流表示数的

关系

3、分析论证:

实验一:磁场强度不发生变化,但闭合线圈的面积发生变化;

实验二:①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时,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磁场由强变弱;

实验三:①通电线圈插入大线圈时,大线圈的面积

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通电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时,大线圈的

面积也不改变,但磁场由强变弱;

③当迅速移动滑线变阻器的滑片,小线圈

中的电流迅速变化,电流产生的磁场也随

之而变化,而大线圈的面积不发生变化,

但穿过线圈的磁场强度发生了变化。

4、归纳总结:

在几种实验中,有的磁感应强度没有发生变化,面积发生了变化;而又有的线圈的面积没有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度发生了变化。其共同点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与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有关。

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5、课堂总结: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闭合;②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2、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由磁场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6、例题分析

例1、右图哪些回路中比会产生感应电流

例2、如图,要使电流计G发生偏转可采用的方法是

A、K闭合或断开的瞬间 B、K闭合,P上下滑动

C、在A中插入铁芯 D、在B中插入铁芯

7、练习与作业

1、关于电磁感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相对磁场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B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导体内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C闭合电路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D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2、恒定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圆形闭合圆形线圈,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当线圈在此磁场中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圈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匀速运动

B线圈沿自身所在的平面做加速直线运动

C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匀速转动

D线圈绕任意一条直径做变速转动

3、如图,开始时距形线圈平面与磁场垂直,且一半在匀强磁场外,另一半在匀强磁场内,若要使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A以ab为轴转动

B以oo/为轴转动

C以ad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600)

D以bc为轴转动(转过的角度小于600)

4、如图,距形线圈abcd绕oo/轴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减小

B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9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增大

C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18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D线圈从图示位置转过360?的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没有发生变化

6、在无限长直线电流的磁场中,有一闭合的金属线框abcd,线框平面与直导线ef在同一平面内(如图),当线框做下列哪种运动时,线框中能产生感应电流

A、水平向左运动B、竖直向下平动

上一篇:委托代理出租房屋协议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作文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