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法

2024-05-12

四化法(精选十篇)

四化法 篇1

一、卓越课堂常态化

天天公开课, 人人公开课, 重点把脉教学“七认真”, 积极推行“先学后教, 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 这是打造“卓越”课堂的基础性工作。公开课涉及语文、数学、英语、艺体等各个学科。在全校提倡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推广课堂改革, 认真做好卓越课堂的班级文化建设, 做到“一班一文化”。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让师生养成良好的从教习惯和学习习惯, 让教育回归人的常态生活。而且, 学校还开展多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从各个领域开展“卓越课堂”的全面行动, 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改革尝试, 做到学有所获, 做有所获。鼓励教师从课堂中走出去学习、交流, 获得新的教学理念与认识, 再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以学定教, 以学活教, 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目前, 学校已形成了开放课堂、互动课堂等多种课堂流程模式,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说课、讲课、评课一体化

为了推动“卓越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 实现此次活动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我们设计了“说课——讲课——评课”三结合的教研活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而有所调整。在这种教研活动模式中, 说课——讲课——评课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有利于教师了解备课、上课的规律, 掌握备课、上课的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利于教师认识教学研究的规律, 掌握教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 增加教研活动的深度, 建构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从而助推我校“卓越课堂”建设。

三、专家点评常规化

本次活动从开始到落幕, 都得到区教委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 他们充分肯定了我校“卓越课堂”文化建设, 祝贺本次活动走在了全区其他学校的前列, 给全区“卓越课堂”建设起到了带头作用。希望全体老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实际, 研究课程资源, 研究课内知识和课外教学资源的联系, 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 共同提高。并祝愿我校在来年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总结表彰制度化

我校从2011年起已经开展了两届“课堂大开放、教学大练兵”活动, 每次历时一个月。活动期间, 开放全部课堂。活动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本校在十一月都会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表彰先进, 推广成果, 改进工作。两次活动最终评出一等奖12名, 二等奖12名, 三等奖11名。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直接参加集团学校组织的“卓越课堂”赛课活动。学校将“课堂大开放、教学大练兵”活动落实到制度层面, 纳入绩效考核工资、评职晋升、岗位竞聘等考核, 纳入达标教师、教学标兵、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沙坝名师、校区级骨干教师的评选。

展现“四化”中国 篇2

195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69年从军入伍;

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任中国新闻社编辑,后担任摄影记者

香港回归前夕任香港分社任摄影部主任;

2000年返回北京,现任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

2001年出版新闻摄影作品集《难忘的中国》。

记者:虽然你这本书只是一本个人新闻摄影作品集,可是当我最早在香港见到它的打样时(此书由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还是为书里的一些图片感动。另外那些数据化的图片说明方式也很好,所以,我觉得它又不是一本简单的新闻摄影作品集。

贾国荣: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总觉得在适当的时候应当出一本书。这个想法很早就有,在离开香港的时候,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可以给记者书号,文字记者可以写一本书,摄影记者可以出摄影画册,并且提供一些帮助。我几乎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自己手里的资料、照片整理了一下。这对于我来几乎是一个考验,考验我能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出一本书。

记者:能够感觉到有些图片的影像质量不太好。在照片的选择上也有商榷的余地。

贾国荣:编辑、文字方面进行得还比较顺利,问题最大的是早期的图片的查找与拷贝,很多照片做得很粗糙,修版费了好大劲儿。

记者:但是图像内容与文字结合的编辑思路还是非常可贵的。

贾国荣:对。在香港工作几年,和外面的接触越多,越觉得世界太不了解中国了。回顾中国二十多年来的变化,除了图像回顾以外,文字说明一定要跟上,要有历史的真实感。所以,这本书的图片说明配有英文。数据感和历史感相结合。不能让外国人看一些只是图像的表层,对中国的了解,不是依仗图片的了解,而是对一个问题的了解对一个历史背景的了解。有很多外国的同行特别想到中国来拍照,他们来的目的远不只是获得图像,他们是要通过图像了解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记者:把中国形象化、数据化。

贾国荣:还有具体化、情感化,加上你说的正好是“四化”。书中的照片并不都是所谓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摄影记者不能一味地去拍摄一些大事,我的原则是从最底层一直拍摄到最高层。比如改革开放,什么样的细节瞬间能够表现这个大的政策呢?比如拍香港回归,怎么能拍出港人、英国人的情感瞬间呢?

记者:我对你的图片说明中的那些背景资料式的大量数据很感兴趣。

贾国荣:编这本书的时候,我手里拿着《中国年鉴》。这一年中国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和我的图片联系起来,所以,我的图片说明很多都是参考《中国年鉴》而来的,尤其是一些数据的引用。

年鉴中都是一些数字说明,干巴巴的,和照片结合起来,会给人更多的联想。看到年鉴中记载的中国发生的那么多事情,深感新闻纪实摄影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如果有一天能够出版带有大量图片的年鉴那就太好了,但是中国实在是太大了,摄影记者能够用镜头记录下来的瞬间是太有限了。

记者:现在有些自由摄影人在自觉地实践拍摄纪实性摄影的,这些也许会对记录历史有一个重要的补充。

贾国荣:的确,我知道现在有这样的人,也出这样纪实摄影的书,我想将来这些人的书与摄影记者的摄影作品集,将会为研究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这些摄影图书都是展现中国文化及社会状况的传播者。

抓好“四化”突出“四性” 篇3

皇姑地税抓好“四化”突出“四性”, 遵守廉政规章、促进廉洁过年。一是宣传常态化, 突出广泛性, 进一步做好廉政内容的学习, 常敲警钟, 让干部思想不放松、底线不逾越, 方便群众广泛参与监督。二是制度系统化, 突出针对性, 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 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三是权力阳光化, 突出透明性。进一步深化税务公开、阳光办税,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监督实时化, 突出强制性。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要求税务干部管好“嘴、手、脚”, 绷紧廉洁自律“弦”, 提高了落实廉政工作的执行力。

解读“新四化” 篇4

“十八大”一个重要方面是给中国经济寻找新方向和新动力,未来会主管中国经济事务的李克强的发声就成为一个重要观察点。到目前,李克强主要的发声是在其所在的山东代表团上。这次发言中,李克强对十八大报告的解读重点突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

“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的任务就提出来了。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发布: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已经远超过了33年前设定的目标。

在“十八大”上,李克强提出的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这些年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题。信息化也有提,但和这三化一起提的比较少,这次李克强比较清晰地将信息化包含进去,提出“新四化”。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较多的剩余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位”,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关于这四化的关系,在十八大报告中采用了这样的文字来阐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当然,李克强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所以说是“新四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展理念出现新变化。比如对于将给中国经济未来提供巨大需求空间的城镇化,李克强在多次发言中都提出要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比如更多地强调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来给四化发展提供新的制度保证。

谈报纸散文的“四化” 篇5

敏感化:关注社会热点,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副刊是报纸的一部分, 所以报纸副刊要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传达社会信息, 反映群众关心、感兴趣的问题, 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达到感动人、教育人的良好作用。洛阳日报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起, 报纸副刊就迅速刊登了《地震时你想到了谁》、《活着真好》、《除了热泪还有热血》、《爱定胜天》等十几篇散文, 以最快的速度描摹与地震有关的生活和事情, 以饱满的激情抒写人们珍爱生命、传递温情的感人场面, 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力量, 格调是积极向上的。2009世界邮展在洛阳举行期间, 洛阳日报副刊版开设了《我与邮票的故事》栏目, 刊登了《爱情邮票》、《我集邮从六十年前开始》等散文, 不仅使人们学到了知识, 陶冶了情操, 还从小小邮票的背后感受到亲情, 友情, 爱情等人间真情。这些散文都具有着较强的新闻性、时代性的特色。

当前, 人们喜欢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散文, 并从中受益。而那些没有时代特征、不涉及社会生活、缺少鲜活个性的散文受到读者的冷落。所以说, 作者在动笔之前, 需审视要写的文章主题是否大而无当、老生常谈, 如果人云亦云, 是被人写滥的东西, 就要趁早放弃, 不做无用之功。尽量选取一个新的角度, 通过一番新的审视, 写出新的感受、新的认识、新的体验。不管写身边的琐事还是远去的往事, 尽可能把个人与社会、事物与人生、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去思索。因此说, 注重新闻性、纪实性, 是报纸副刊选择稿件的第一标准。只有坚持这个标准, 才能使副刊不失去广大的读者, 达到与正版新闻的和谐统一。

平民化:以平常心写平常人, 以真诚心写真感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 报纸副刊是以纯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为主, 作者多为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眼下,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写作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行为, 报纸副刊的文学艺术性也在日益淡化。作者群更为广阔, 有农民、个体户、工人、职员等, 他们纷纷拿起笔, 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百态的体悟和经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受。由于这种散文写的是百姓身边的人和事, 所以通俗易懂, 有生活实感。或耐人寻味, 给人思想启迪;或轻松活泼, 有种异情别趣。这些大众散文关注世情冷暖, 有感而发, 在寻求精神的理解和沟通、寻求对社会问题及时回应方面, 是杂志散文不可比拟的。

以洛阳日报《生活百味》为例, 该版的体裁是随笔和故事, 多以第一人称为主, 作者多是平民百姓、业余作者,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一点感觉, 或一种情境, 或一番滋味, 总之, 是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和遭遇, 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 是当下生活的真实记录。

一篇文章只要真实可信, 言之有理, 折射社会的发展和新与旧的冲撞, 即使写得粗浅, 比不上传统散文语言的华美、思想的深刻, 也可能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

单一化:形式短小, 内容精练。在编辑工作中, 我们常常接到这样的稿子, 洋洋洒洒两三千字, 但不知所云。有的不知是写人还是写事, 漫无边际, 没有中心;有的拐弯抹角入题太慢, 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写人的方方面面, 唯恐不及其余, 概念多细节少, 枯燥乏味。这些文章往往叙而不清, 说而不明, 议而不足。

要想写好报纸散文, 以千百字的容量状物写意, 首先要明白文章要简短, 内容要精练。要学会放弃, 在成堆的素材里,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或写事物的一个侧面, 或写人物的一个特点, 不要枝枝蔓蔓, 不允许过多的背景铺垫和拐弯抹角, 忌堆砌辞藻, 多用白描手法, 要简洁明快, 这样才好把握全局, 写活一件事、一个人物。去掉不需要的, 留下有用的, 这种拣选, 最要功力。如果面面俱到, 就难以掌控, 文章必然拉杂拖沓, 主题也会被淹没。

一旦文章确立了一个中心, 就要单刀直入, 很快进入要写的人或事, 开篇就让读者领会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吸引他们的阅读欲望。

有人说:“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 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这样不仅可使文章更加完整, 而且可使读者回味无穷。常用的有自然收缩法、总结点题法、抒情议论法和首尾照应法等。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即无论写人或写事, 一定要有几个生动有趣的细节来支撑, 只有这样, 人物才会丰满, 事件才会感人, 文章才会有说服力。

个性化:文中有“我”, 写出“独特”。文章中的“我”, 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这种主观感受是心灵的直白, 是思想的舞蹈。如果一篇散文没有出现“我”在里面, 这篇散文就可以说没有个性。

我们常收到一些作者的游记类稿件, 其中不乏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描写, 它以游历的时间为线, 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地描摹, 自始至终都没有“我”对景观的看法和发现, 没有“我”与当地人的接触和交谈, 更缺少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索, 通篇就像“导游说明书”。好的游记对山水的着墨不应过多, 主要是借助山水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反映自然和世界的关系。

文学作品最忌重复别人, 有的人一看到报上发表了什么题材的文章, 就以为报纸需要这样的题材, 便马上跟风写这种散文。如果人云亦云, 在题材、风格上雷同, 没有创新, 这样的文章采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创新就是“独特”, 对那些还处在萌芽状态, 或很边缘化, 还没有引起读者广泛注意的问题, 如果作者能敏锐地将其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 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晚报语言应注重“四化” 篇6

规范化是晚报语言吸引读者的基础。晚报毕竟是一种文化产品, 在语言的使用上首先要坚持规范化。汉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已经到了非常丰富的程度, 几乎每一种事物, 都可以用不同的词汇和语序来表述。也正因为如此, 词语乱用、词不达意、生造词语、指代不明、主谓或动宾搭配不当、存在歧义的现象在报纸上经常出现。读者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时候联系上下文可以猜出作者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就难免将错就错。比如有这样一句话:“新来的老张的徒弟是个年轻人”。这句话看似没有毛病, 其实是有歧义的。若不联系上下文, 读者很难弄清楚到底老张是新来的还是老张的徒弟是新来的。又如“诞辰”一词是生日的意思,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这个词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如“纪念毛主席百年诞辰”。既然是生日的意思, 这个词毫无疑问是个名词, 但在很多时候, 它被错用成了动词, 如“纪念×××诞辰一百周年”。类似的错用现象还有很多。

我们说新闻的生命是真实, 要想真实地传播新闻, 除了选用最确切的词汇之外, 选用正确的表述语序也是很重要的。选用正确的表述语序, 就必须坚持语言的规范化, 而坚持语言的规范化, 就必须掌握语法知识。语法知识不牢固, 写作时自然就会胡乱表述。报纸上出现的错误, 相当一部分是语法错误。扎实的语法知识, 是新闻记者、编辑的基本功。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 语言的规范化也就无从谈起。没有语言的规范化, 读者阅读新闻作品时就有可能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样的晚报, 是很难长期吸引住读者的。

时代化是晚报语言吸引读者的保障。汉语是一种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语种。在每一个时代, 汉语都有其鲜明的特征, 这不仅表现在新字新词出现、老字老词新用上, 而且表现在词性转变上。晚报反映的是时代的特点、城市的变化和市民的生活, 在语言上紧跟时代的步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最近几年, 随着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网络的普及, 汉语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比如“很”字, 本是修饰形容词的副词, 用在“好”、“大”、“快”、“红”、“浪漫”等的前面, 现在也被当做修饰名词的形容词使用。几年前, 台湾著名艺人凌峰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中说:“我长着一张很中国的脸。”此后, “很”就有了形容词的身份。如今, “这瓶啤酒很德国”、“他表现出一副很博士的样子”之类的话被人们广泛使用和接受。再如“骚扰”这个词, 过去是不怎么光彩的, 常被用在流氓等不正派的人身上。现在这个词已经被“平反”了, 正常的社交活动中也用它, “欢迎骚扰, 非诚勿扰”嘛。类似的字、词不胜枚举, 囧、忽悠、杯具、鸭梨、粉丝、给力……这些字和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冲击力和感染力。我们做晚报新闻, 在坚持语言规范化的同时使用这些字、这些词, 可以更精确地表达我们的情感, 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目光。如果我们还是老一套, 会让读者觉得我们固步自封、秋行夏令。当然, 使用这些字、这些词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这些字、这些词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和接受。那些像流星一样闪了一下光就再也没有踪影的新字、新词, 还是不用的好。

生活化是晚报语言吸引读者的纽带。晚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映市民的生活。做晚报新闻, 我们有一个“三贴近”原则,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现在, 很多地方的晚报都专门开辟了“社区新闻”版面, 社区新闻更是市民生活的具体体现。贴近生活, 反映生活, 我们就应该很自然地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和我们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是一样的。文艺工作者如果不深入生活, 在塑造角色时使用的语言和动作就会与现实相去甚远, 就会让观众笑话, 从而也就会失去观众。那么, 晚报新闻反映生活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什么呢?就是晚报语言的生活化。我们知道, 重量的国际标准单位是公斤 (千克) 、吨, 但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作为消费者的市民, 还是作为经营者的商人, 提到日常消费品的重量时都使用斤 (市斤) 而不是公斤, 市民买菜时问的是多少钱一斤, 商家打广告时写的是一斤多少钱。如果我们在报道中写道:市民张大妈高兴地说:“大白菜又便宜了, 1公斤才1.2元。”这不是张大妈说的, 这是记者本人说的。有些地方的出版管理部门在晚报语言的生活化问题上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 要求凡是提到重量、长度、面积等时都使用国际计量单位, 于是就有了“稻农说他种的稻谷每十五分之一公顷的产量是800千克”这样的报道, 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嘛!稻农会这样说吗?估计就是管理部门的领导自己也是不会这样说的。

生活化的语言不仅具有生命力, 而且具有亲和力, 是拉近晚报与读者距离的重要纽带。距离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晚报受欢迎的程度。晚报与读者的距离近, 受欢迎的程度就高, 反之就低。有一则笑话很能说明距离问题的重要。这则笑话叫《秀才买柴》:秀才想买木柴, 到集市上看到卖木柴的老农后说:“荷薪者过来。”老农只听懂了“过来”, 就过去了。秀才指着木柴问:“其价几何?”老农只听懂了一个“价”字, 便报了价。秀才说:“外实而内虚, 烟多而焰少, 请损之。”这一次老农一个字也没听懂, 担起木柴转身就走了。看, 秀才若是使用老农熟悉的语言, 恐怕就不会闹出这种笑话了。河南的农民, 把太阳说成“日头”, 把饺子说成“扁食”, 表示赞同时大都是一个字“中”。试问, 记者在做关于他们的新闻时, 是用他们的话有生活味儿还是用记者的话有生活味儿?笔者认为, 用农民自己的话, 那才叫中。

幽默化是晚报语言吸引读者的磁石。毫无疑问, 绝大多数人是喜欢幽默的, 幽默的语言不仅含有智慧而且使人开怀, 是广受欢迎的。那么, 晚报作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幽默的语言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现在, 城市生活的节奏比较快, 而且会越来越快, 读者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读标题时代。毋庸讳言, 很多相当喜欢晚报的读者拿到新出版的晚报时, 也不是一版一版、一篇一篇认真地看的, 而是扫一眼标题瞄一眼图片, 翻翻而已, 只有看到特别新鲜的报道时才会停下目光。这就给晚报从业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如何让读者的目光在自己的报纸上多停留一会儿。笔者认为语言的幽默化是首要的, 正如小品、海派清口受欢迎一样。一些地方的晚报在做新闻时, 把黄宏、赵本山、潘长江小品中的一些幽默台词当做标题, 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去年, 电影《让子弹飞》取得了很大成功, 一些媒体在报道美韩军演时使用了“让炮弹飞”的标题, 让读者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学习数学要做到“四化” 篇7

一、学习过程活动化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中, 占主导地位的是理论教学, 教学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内容被极其详细地分析和解释, 教学效果评价以“学生是否听懂、教师讲解是否详细”为评价指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比较轻松, 只需听懂即可, 但问题在于,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既有理论功底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听中学”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学习缺乏针对自身不足的而设定的明确目标, 实践能力更是难以提高, 其能力构成无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对于数学而言, 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也很明显。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 如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课堂数学教学过程中, 同学们对每个问题、每个实验都要仔细观察、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 在“动中学”, “做中学”, 在探究中思考, 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奇妙, 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说, 树立“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坚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化, 理应成为当前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学习方式多元化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下, 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动机, 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 这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与冲动, 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的成果, 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同时, 传统的问答式学习方式也容易使学生原有的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逐步丧失。

所以说, 数学学习不应只是老师在课堂上教, 学生在课堂上学, 整个课堂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模仿与记忆。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从发现新问题为起点, 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不仅仅看学生掌握了多少,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仅仅要学生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 有勇气面对问题;不仅关注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 而且关注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努力从“学会”变为“会学”, 掌握适合自己的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能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要注意学习方式转变,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由封闭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交流学习, 由接受学习转变为感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有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发展, 潜能的发挥。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成为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人类活动。因此, 教学时, 要努力让数学走入生活,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 即数学来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因此, 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应积极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适当进行处理,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 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努力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 学会数学地处理问题和进行判断, 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收获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学习评价科学化

现代教育体系中, 对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论, 而且要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能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评价受到考试制度、教育评价、传统教育思想、班主任工作量等方面的影响, 从而造成学生评价的不全面、不准确, 应引起重视。

生物作业要体现“四化” 篇8

一、作业要求个性化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 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材料, 对同一知识点设计多层次作业,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发展的机会, 使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我校生物组从2007年开始进行“作业超市”的项目实验, 实施分层作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效的做法是从作业的题型设计上分层:第一部分, 基础题———体现基本知识与能力, 夯实“双基”, 应知应会, 完成课标教学和学习任务。基础题针对性要强, 难度不要过大, 即使是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要完全掌握, 此举为“下要保底”。第二部分, 提高题———体现方法积累与思维。通过一些变式练习, 使学生掌握并积累解题方法, 学会融会贯通, 逐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可自由选择完成其中几个题目。第三部分, 拓展探究题———体现思维发展与创新。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类题要具有探究性、综合性、创新性, 有一定难度, 学生可做可不做, 不限题量, 此举为“上不封顶”。如作业“探究生物组织中的主要大分子化合物的种类, 先写出实验设计报告, 若条件允许, 亲自做一做”, “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写一篇有关家乡的短文”等, 此类作业综合性较强, 难度大, 可作为“机动题”, 安排在假期中自由完成。

二、作业内容生活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 生物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把生物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生活是生动的, 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 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也能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 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为家人制作合理的食谱、学生早餐现况调查、课前的“每周生物新闻报道”、提高“蔬菜大棚”产量的探究、调查校园内法国梧桐的种群密度、调查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等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 巩固生物知识, 发展创新能力, 积聚生物素养;亦可加强社会认知, 提升社会参与意识, 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我校地处农村, 每年秋收时焚烧秸秆非常严重, 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就此现象布置了以下作业:分析秸秆还田的重要性及秸秆焚烧的危害性。从作业上看, 同学们都作了认真思考,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 如从物质循环、呼吸作用、矿质元素的吸收等方面分析了秸秆还田的重要性, 很多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去图书室查找资料, 去田间、环保局等走访调查, 有的还设计了实验进行论证。这种作业方式贴近生活、生产实际,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展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应是师生共同构建、以新课程产生的新知识为基础的开放型的作业。作业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式的, 也可以口头式的;可以是操作式的, 也可以是实物式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的, 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 也可以是同学甚至学生本人拟订的;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 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 甚至可以是由学生、教师和家长来共同完成的。

在实践中, 我们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大胆改进:设置实验作业,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观察植物的向性运动;设置制作作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制作细胞模型、小生态瓶;设置调查作业,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如调查护城河的污染治理情况、调查家族遗传病史;设置竞赛、游戏作业,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转基因食品的优劣辩论赛;设置阅读、资料收集作业,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的资料收集;设置探究作业,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如蔬菜、水果保鲜方法的实验探究等。

在作业呈现方式上进行创新, 鼓励学生用小论文、图画、简报、手工制作甚至口头形式等来表达, 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量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来感受知识。作业可采用讨论、演讲、板报展览、园地展出、动画演示、电子BBS、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功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基因工程”时, 我提前布置作业:预习教材, 并以小组为单位排演短剧“抗虫棉”, 课上汇演、评比。同学们兴趣盎然, 在各小组长的带领下, 全体总动员, 导演、演员、道具、脚本、音乐等一应俱全, 仅角色就有剪刀 (DNA限制酶) 、针线 (DNA连接酶) 、运载体 (质粒) 、普通棉、抗虫棉及棉铃虫等, 分工细致明确。课上的表演惟妙惟肖、精彩纷呈, 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 极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们也借助这个平台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表演才能, 并锻炼了团结协作的能力。整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是表演者、是主角, 老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作业评价多元化

对学生的作业采取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例如等级评价和分数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全批、面批、选批相结合等, 也可让家长参与到评价系统中来。通过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有机结合, 实现评价多元化、民主化、多层次化, 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的生长环境中得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 我们实施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可以用三张卡 (分别是成功卡、进步卡、温馨提示卡) 来反映。平时作业实施“积分制” (如下表) , 宗旨是奖励优秀、进步、诚实, 批评投机、作假, 每周作一展示、评比。一周来作业优秀的, 发给一张成功卡, 作业进步的发给一张进步卡, 作业有待加强的发一张温馨提示卡, 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作业情况, 参与对学生作业的管理。

作业要从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在批改作业时应多用激励性文字, 如“独特”“有见地”“有特色”等等。在讲评时, 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还要加强个别指导, 应在作业本上多作指导性、启发性的批注, 如“再想一想, 这道题究竟要你分析什么?”“想一想, 还有没有其他更快捷的解法?”等等。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的敷衍塞责的学生, 要善于抓住“闪光点”, 及时加以鼓励。

数学复习中的“四化” 篇9

一、章节复习时要善于“转化”

章节复习一般是按照教材顺序,把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如数学概念、公式、性质、定理原本地复述。这样做,学生乏味,同时也不便于记忆。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章节知识复习归类编码复习法:先列出所要复习的主要知识点,再进行归类排队,最后用数字编码,这样能使学生懂得把所学知识由厚到薄,又能把知识由薄变厚,实现厚和薄互相转化。

二、解题思路要善于“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产生多种解题思路。只有通过“多解”并比较找出既新颖独特,又省时省工的“最佳解”时,才能称之为创造性成果。所以在复习时必须注意题目解法的多样性,又要善于比较、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三、例题讲解时要善于“变化”

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有意识地在例题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扩充,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还应指导学生对新问题的探讨,以激发思维、启迪智慧、拓宽视野,逐步加深对新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对同一题目条件变化的比较、分析能力得到升华。变化例题有多种方式,可以改变条件、结论或条件和结论同时改变,可以根据巩固同一知识点的需要对例题加以深化。通过典型范例的思路解剖,学生能牢固掌握基本题型及基本解题规律。

四、习题归类时要善于“类化”

根据考查同一知识点的需要,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命题。所以,在大量的习题中,有不少题目存在共同的解题规律。复习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分类归档,并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题中的本质问题,或通过解其中一道题,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达到解一题会一类的目的。

经过多次这样的归类训练,学生便能分析异同,学会迁移知识,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能形成技能,解题效率自然获得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第一中学)

(摘自《教育时报》)

福建安溪“四化”助推茶业腾飞 篇10

据悉,2011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总产量6.5万吨,涉茶总产值92亿元,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而安溪铁观音则顺利将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影响世界中国力量品牌500强”等荣誉尽收囊中。

标准化

面对日趋严峻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安溪县于2010年率先启动茶产业标准化工作,对茶叶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构建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防护网,确保进入流通市场的每一粒安溪茶都是安全的、放心的、健康的。

近年来,安溪县投资3000多万元在县内建设了2个国家级茶叶检测机构——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检验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2012年,安溪县茶叶常规质量抽检总数达到2552个样品,企业自行送检形成风尚,茶企、茶店购买、销售安全茶,茶农生产安全茶的生产经营格局基本形成。

品牌化

“茶乃国饮,闽茶居优。安溪作为闽茶重要的产茶地,安溪铁观音在闽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席开幕式的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表示,安溪铁观音作为闽茶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展现源远流长闽茶神韵、推动闽茶抱团发展、助力闽茶拓展市场、打响闽茶品牌,起到了先行先试的积极带动作用。

近年来,安溪县大力推行“品牌战略”,积极组织品牌茶企抱团“走出去”。2010年,安溪县政府带领凤山、八马、大自然等10家企业参加世博会相关展示展销活动;2011年,安溪铁观音代表企业三和、八马等知名茶企代表福建乌龙茶出访法国;2012年3月,八马、华祥苑、三和、坪山和中闽魏氏5家龙头茶企顺利于法国巴黎设立首家安溪铁观音营销中心。

本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品牌集中推广活动再掀波澜:安溪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泉州晚报社合作,首次联袂合作,举行了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安溪铁观音五星茶企、安溪十佳茶叶网商、安溪魅力茶园、安溪茶产业创新创意奖五个项目评选活动。

信息化

10日上午,值第三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隆重开幕之际,中国茶多网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安溪茶产业信息化另一个里程碑的到来。

2010年,安溪县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达成了一致意见,确立了在安溪成立茶多网的决定。2010年11月14日,国家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和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亲临中国茶都,为茶多网举行开通仪式,正式揭开了茶多网的运营序幕。

据了解,目前茶多网总销售额已突破600万元,且销售成交量逐月上升,而2010年1月~10月,中国茶都得网销额仅为100万元左右。

产业化

本届茶博会是茶业全产业链集中展示的大舞台,涵盖各类名茶、保健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包装、茶机械、茶器具、传统制茶工艺、生产加工新技术、茶文化创意、茶休闲旅游、茶叶检测、茶饮信息管理、科技延伸品等。

上一篇:体育健身中心下一篇:水库扩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