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风采

2024-05-11

个人风采(精选十篇)

个人风采 篇1

一、学术能力的含义

学术能力是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能力, 包括学术鉴别、学术评价、学术创作、学术交流等学术方面的能力。学术能力建立在一系列基本能力的基础之上, 比如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阅读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集合是顺利从事学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二、提升馆员学术能力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竞争力, 提升图书馆形象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面对数量巨大、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 人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因此, 谁能提供快、准、新、全信息, 谁就能战胜对手在竞争中取胜。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满足用户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各种检索要求, 提高其查全率和查准率, 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二) 有利于图书馆工作质量的提高

在新形势下, 图书馆除了利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 对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加工、存储和提供利用外, 还必须依靠馆员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即不断地开发、传递有用信息, 并加工整理成信息产品提供给用户。因此, 加快图书馆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图书馆员学术能力将大大提高图书馆工作质量, 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三) 有利于图书馆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知识的积累, 科学的继承主要靠不断学习。新时期的图书馆员不但要学习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及业务技能, 而且还要拓宽知识面, 博览群书。每位图书馆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修养, 及时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 才能在平凡的图书馆工作岗位上绽放异彩, 展现出新世纪图书馆员的风采。

(四) 促进图书馆员职业生涯与图书馆事业的密切配合

职业是个体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主要途径。图书馆员通过提升个人的学术能力来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馆员就能树立自信心, 在不断学习和不断进取和创新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获得职业上的自我实现。图书馆事业也会不断繁荣与发展, 图书馆发展模式也会不断更新。未来的图书馆员将成为博学敏捷的知识咨询师, 他们熟知馆藏, 学识渊博, 善用检索工具, 是图书管理中复合型人才, 是发展图书馆事业的中坚力量。

三、提升图书馆员学术能力的举措

学术能力与学习能力、创作能力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培养提高图书馆员学术能力要从图书馆机构和图书馆员自身两方面着手。

(一) 图书馆机构方面

1. 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建立良好的环境对馆员创造行为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应该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使馆员产生创新意识的需要, 而创新意识的增长能直接推动馆员学术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可以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报告会、研讨会、展览会、座谈会等活动, 积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促使馆员的研究能力、探索能力不断增强。

2. 制定鼓励科研的政策

图书馆建立起研究成果奖励机制, 实行各尽所能、多劳多得的原则, 根据科研成果多少按照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程度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跟职称挂钩, 科研成果是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这是大势所趋, 也是现实需要;跟工作业绩挂钩, 科研成果是年终考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

3. 成立学术委员会, 建设科研团队

大点的图书馆可以成立一个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要由馆长或一名副馆长牵头, 各部室有较高研究能力的学术骨干, 以及富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馆员组成。小点的图书馆可以成立学术研究小组, 馆内进行筛选, 确定1-2名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作为学术带头人, 再在各部门筛选出几名具有较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 积极上进的年青人。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术计划及管理办法, 给与硬性科研安排。

4. 多搜集有关科研方面的信息, 鼓励以团队的形式申报科研项目

图书馆应多搜集各方面有关科研方面的信息, 尤其注意搜集本校的科研信息, 并及时地告知馆员;鼓励以团队的形式申报科研项目, 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 科研工作者需要更专更广博的知识。仅凭个体的单枪匹马研究, 势单力薄, 难出成果。而组成科研团队则可以集思广益, 集中群体智慧, 影响面广。

(二) 图书馆员自身方面

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端正学术态度

图书馆职业精神要求馆员把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转化为对读者的热爱, 并由此而焕发出的超越工作岗位条件、薪酬的人性价值之光, 就是树立职业的荣辱观。图书馆员应理解热爱图书馆工作, 排除外界的干扰诱惑, 立志在图书馆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图书馆工作是一项繁琐枯燥的工作, 图书馆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一心扑在图书馆事业上。

图书馆员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学术素养, 端正学术态度。好的学术研究现象将有利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学术事业的繁荣。图书馆员要克服名利思想和浮躁情绪, 联系实际, 立足于自我, 潜心开发自己的学术潜能, 培养严肃认真、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 不写人家看不懂的文章, 不搞急就章, 不追逐排名之风, 坚决摒弃挂名、变相抄袭等不良行为。

2. 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术能力体现在创造性上, 创新是学术能力的显著特征, 是学术能力的灵魂。创新是一切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学术能力的高低依赖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要求每位图书馆员加强学习, 通过自学提高个人学术能力, 提高理论水平;勤于思考,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提高工作质量;树立自信心, 坚持独立思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拓宽服务领域, 更新服务手段, 积极开拓适应新时期读者需求的创新服务方式。培养创新意识还要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如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等。

培养竞争意识就是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 与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展开竞争, 以刻苦钻研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 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综合素质达到一个新高度。

3. 注重学习积累, 边工作边学习, 从中培养学术灵感。

图书馆工作的实践性为馆员提供了广泛深厚的学习研究源泉。图书馆员在工作中要认真观察, 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总结经验, 形成研究课题。馆员还应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 平时多阅读专业书籍和图情方面的论文, 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积累占有资料, 经过分析、综合, 再结合实践和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

总之, 没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没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没有丰富的精神追求, 图书馆员的成长就是一句空话。每一位馆员都应该抓住机遇, 正确估价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成果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而且可以指导工作, 提高工作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在促进图书馆事业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馆员新世纪的风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求馆员提升学术能力。本文论述了新时期提升个人学术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提升馆员学术能力的举措。

关键词:图书馆,学术能力,馆员

参考文献

[1]麻小红.21世纪高校图书馆馆员创新能力探讨[J].图书馆论坛, 2002, (2) :24-25.

[2]卢子博.直面图书馆学术研究诸现象[J].图书馆论坛, 2003, (6) :31-32.

[3]马民玉.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能力[J].图书馆论坛, 2003, (5) :13-14.

[4]王子舟, 吴汉华.图书馆职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8, (2) :16-22.

[5]朱钗.图书馆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探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8, (3) :75-77.

[6]林祖藻.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建设刍议[J].图书馆论坛, 2003, (6) :88-90.

[7]林希森, 兰孝慈.树立荣辱观再造图书馆的职业精神[J].图书馆建设, 2006, (5) :103-105.

[8]李静.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状况的成因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8, (3) :78-82.

个人风采展示作文 篇2

我是8号选手,童海芳。我的名字蕴涵着丰富的旅游文化,与蔚蓝的大海相连,“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与芳香的山花相伴,“山花照坞复燃溪,树树枝枝尽可迷”。特色化的名字从小就催发了我“穿林涉水览山川,一路随君天下游”的渴望。

庆幸的是,今天我成了景宁职高导游专业的一名教师,有机会参加导游实践,我用高度负责赢得向心力、用和蔼可亲赢得亲和力、用生动讲解赢得吸引力,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然后带着乐观与自信,用纯熟的专业知识感染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他们领悟导游工作的意义,一起寻找心中那片如诗如画的旅游胜地。谢谢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展现个人风采 篇3

一、培养自学能力是“授人以渔”的重要举措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预习任务。例如:要求学生从“读、查、思、摘”几方面去完成课前自学任务。“读”就是要求学生课前自己读课文,每篇课文至少读三遍,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朗读、默读、精读和部分重点段落的熟读成诵。“查”就是要求学生自己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除阅读理解中的障碍,要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去把握,还要了解作者情况及课文写作背景,筛选一些重要的信息。“思”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在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如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的表现手法、文章的主题或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疑难之处留下记号,留待课堂上教师与同学的互动探究。“摘”是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精美语句或语段,摘抄在本子上,积累语言资料。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了掌握知识的充分信心,进入课堂学习,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安恩与奶牛》一文时,要求学生从“读、查、思、摘”四方面自主预习课文,把预习成果写在专用本子上,并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成果,小组派代表板演字词,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要提醒同学注意,重点词语意思写出来,有问题的地方,小组同学帮助解决。课堂上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初识了安恩,对课文的主旨也有了了解——要爱护动物,重视每个动物生命的情感需求。学生还提出了一些疑问,课堂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自学质疑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有力体现。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杜郎口中学教学的成功做法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给我们教师许多的启示,这与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一脉相承。如:我在教学《伟人细胞》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写出自己的理想,并指出为实现理想,应该怎样去奋斗,制定出奋斗目标。学生一旦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交流才能精彩纷呈。课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学生的演讲自然引出新课的学习,真是水到渠成。其实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言,不管漂亮与否,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有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教师要尽量为学生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要找出其中的亮点进行肯定,使学生乐于交流。还要引导学生把收集到的抽象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给其他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由于交流,学生间心与心贴得更紧,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他们在课堂上迫不及待地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解自己的探究内容,兴趣盎然。学生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更加热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故交流展示,更显学生的主体风采。

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点燃智慧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积极、活跃、亢奋的状态,他们为弄清真相而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个性化的语言得到展示和发展。如教学《往事依依》一文,教师提问:“在作者所介绍的这些往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与‘读书’有关,到底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的回答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有同学说:“从作者自身受到启发: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话音刚落,有同学马上有了新的体验:“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从保尔身上学会了坚强,坚定了信念;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中我懂得了做人应该具有正直、勇敢、纯洁、真诚的优秀品质。”这是多深的体验啊!我想,如果没有学生互动,就不会有如此深刻、如此多元的感悟。

精彩的学生互动展示了双方思维“碰撞”的过程,在“碰撞”中闪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妙而又美好的想法;在“碰撞”中,课堂上涌现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潮;在“碰撞”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倾诉,感悟和思考,理解和体验。在“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在逐渐深刻;在“互动”中,学生的情感在升华;在“互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也是在“互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走向“自由王国”

迁移应用就是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和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想法和思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迁移能力的训练以其开发学生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功能而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精心设计迁移训练,让学生运用课文的精彩词句,精妙的句法、章法,精巧的立意、构思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求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之目的。如:学完《孔乙己》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为题,给这篇课文编写续集,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不同的结局。如:指导学生写孔乙己终于挣脱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束缚,脱掉了长衫,戒了酒,与短衣帮为伍,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也可写孔乙己借钱治好了伤病,由小本生意做起,最后发展成一家店铺的老板……

再如:教学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对偶句给文中的四件事提炼标题。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和激烈的讨论,能写出“看图画,身临其境;读诗歌,心旷神怡;听讲课,感慨万端;聆教诲,刻骨铭心”等精妙的标题。

编委风采 篇4

1984在原重庆市江北县文化局工作。1987年至1995年在原重庆市江北县静观镇人民政府企业办工作, 兼任重庆山城工业总公司总经理。1995年11月至1997年12月, 在原重庆市江北县静观镇人民政府任副镇长。其间, 兼任重庆山城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至1997年5月。1997年12月至1998年10月, 任重庆市渝北区鸳鸯镇人民政府镇长助理。1998年10月至2001年12月, 任重庆市渝北区天宝寨镇人民政府镇长, 自2001年5月起兼任镇党委书记。2001年12月至2003年3月, 任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天宝寨镇委员会书记。2003年3月至今, 担任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1996年4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为“全国农村星火带头人”称号;1996年10月被重庆市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2000年被重庆市渝北区评为“人民满意公务员”;2001年7月被中共重庆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 当选为重庆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1998年至2005年底, 连续八年被评为渝北区年度“优秀公务员”称号;多次被授予“园区建设先进个人”、“渝北区重点项目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园区建设上, 周文静同志带领园区领导班子成员探索出了以征地为主、租地为辅的农业园区建设新路, 提出了“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和市场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创新农业园区新型开发建设模式上, 为全国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了模式借鉴和技术支撑。园区综合实力一跃进入全国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前列。2003年3月至今, 主持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2005年, 组织申报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重庆市示范区”项目, 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女, 1958年3月出生, 研究员, 重庆市大足县人, 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叶专业。历任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现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植保研究室研究员, 茶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植保学会会员、中国茶叶学会会员、重庆市茶叶学会副秘书长;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茶叶科研工作, 先后参加承担“七五”、“八五”国家茶树资源和育种攻关课题、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重庆市科技计划等20余项;主持四川省基础课题1项、农业部“948”专题1项、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重庆市农业先导性项目3项。

个人风采 篇5

人生格言:

只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就一定能赢。

事迹简介:

工作上,自入学以来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先后担任班长、年级长、学生会主席助理,在工作方面本着务实的原则,较好的完成了学生干部的本职工作。

大一下学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成为全年级唯一大一入党的同学。

大一暑假期间,作为志愿者,组织参加了主题为“关爱留守儿童,共架爱心彩虹”的“三下乡”活动,呼吁社会关于留守儿童,在活动后总结归纳出了一份200余页的文字报告,同时也被评为“三下乡优秀个人”。

策划并组织班上同学完成了以“构建和谐校园,你我携手同行”为主题的主题团日活动,针对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写出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和整改建议,同时此活动被评为湖南大学“最佳主题团日活动”。

策划并组织了“繁星电脑维护”活动,针对师生电脑以及社区电脑进行维修,目前已经维修电脑60余台,维修区域覆盖到校办、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各院系办公室等地点,取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接下来电脑维护将会走进社区,届时将为更多的人服务。

学习上,专业成绩排在专业第三名,综合测评成绩排在专业第二名,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国家奖学金。

所获奖项:

2008-2009学国家奖学金 2008-2009学湖南大学优秀团干 三下乡“先进个人”

2008-2009学“三好学生”

企业风采 篇6

德国舒勒股份公司 (SchulerAG) 和德国米勒万家顿股份公司 (Muller Weingarten AG) 分别创建于1839年和1863年, 是世界上生产压力加工设备最著名的两家公司, 2007年两家公司合并, 米勒万家顿公司进入舒勒公司, 舒勒公司从此成为世界上最大、也最具实力的压力加工设备生产厂商。舒勒公司产品销往世界近九十个国家和地区,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加工基地和办事机构, 共有职工5500人, 其中近900名技术研发人员, 年销售收入超过十亿欧元, 占有世界压力加工设备市场35%以上的市场份额, 是世界压力加工设备领域的开拓者和倡导者。

舒勒公司总部位于德国Goepingen市, 德国主要生产基地分别位于Erfurt、Waghaeusel和Weingarten, 舒勒公司主要产品有:大型覆盖件压力机、大型多工位压力机、冲压落料生产线、定、转子片冲槽机、液压机、各类锻造设备和模具制造等。

锻造设备是舒勒公司的主要系列产品之一, 以生产电液锤而闻名全球的另外一家德国锻造设备制造商———贝歇格罗斯公司 (Beche&Grohs GmbH) 和米勒万家顿公司的加盟, 使得舒勒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提供适用于冷锻、温锻、热锻和精密锻造所有设备的厂家。近十几年来舒勒公司向中国出口各种设备二百多台、套, 是欧洲出口中国压力加工设备的最大厂家。

舒勒公司生产的主要锻造设备有:

曲柄锻造压力机;

多杆、肘杆式锻造压力机;

电动螺旋压力机;

上驱动短行程电液模锻锤;上驱动无砧座电液锤, 上驱动无砧座空气模锻锤;

辊式楔横轧机, 板式楔横轧机;

锻造液压机;

辊锻机;

汽车轮辋生产线;

CNG高压气瓶生产线;

锻造生产线自动化联线设备;

全自动, 半自动锻造生产线。

作为一个先进锻造设备的系统供应商, 舒勒公司的上述产品能够满足锻造工业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为用户提供用于冷锻、温锻、热锻以及精密锻造的全系列体积成形设备, 从单机、锻造生产线到包括工艺、模具在内的“交钥匙”工程, 能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 量身定制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舒勒公司以其先进的技术, 精良的工艺装备, 严格、科学的组织管理, 以及丰富的经验和最新的技术成果, 确立了在世界锻造设备技术领域内的领先地位。

为方便中国用户, 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 舒勒公司在上海设有自己的分支机构。

近十年来, 公司为国内锻造工业用户提供了十多条锻造生产线和数十台锻造设备, 其中多数为交钥匙工程。用户遍布上海、重庆、吉林、江苏、浙江、安徽、山西、河北、陕西、山东等地。所生产的主要锻件品种有:各种精密连杆、曲轴、前轴、转向节、变速箱齿轮、十字轴、等速转向节、有色金属锻件以及其他各类汽车锻件、航空和铁路锻件。

米勒万家顿股份公司与广大用户真诚合作, 正在为国际锻造工业的未来不懈工作。无论是过去, 现在, 还是将来, 舒勒公司永远是锻造工业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合肥锻压集团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

合肥锻压集团由合肥合锻、合肥锻压、安徽晶菱、安徽双龙、马鞍山万马、蚌埠奥力等骨干机床制造企业以及合资企业合锻-劳费尔压力机有限公司等多家控股、参股子公司组成。集团总资产达15亿元, 年产各类大型数控金切、成型机床5000余台, 是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大型外向型机床制造业集团。

集团核心企业———合肥锻压机床有限公司是中国制造各类大型、数控、快速、专用、全自动液压机以及成套成线设备的重要基地。自1951年建厂以来, 已生产出32个系列420多个品种的液压机, 其中43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作为国内唯一引进德国液压机制造技术的工厂, 其快速液压机的研发技术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拥有多台进口大型数控金属加工机床, 工艺装备处于国内同行业顶尖水平, 1997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50多年来, 先后为我国机械装备业创下了许多第一:国内第一台最大的50000kN汽车纵梁液压机;第一条汽车覆盖件冲压生产线;第一条大型拖拉机覆盖件冲压生产线;第一条汽车齿轮轴液压机生产线;第一条电冰箱部件冲压生产线;第一条洗衣机冲压生产线等。产品已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也是国内首家向美、德、日等国家出口成套成线设备的企业。1998年以来, 年营业额一直位居国内同行第一, 目标3~5年成型机床产值将超过20亿元。

“十一五”期间, 合锻集团将投资6亿元提升数控机床制造水平, 实现产值将超过35亿元。集团将以开拓者的气概和步伐, 建设中国一流的数控金切机床和亚洲最大的成型机床生产基地。以世界顶级的品质、极其可靠的服务网络, 提供及时快捷的国际化服务, 打造中国和世界机床行业知名品牌, 成为振兴民族工业的脊梁。

扬州锻压机床有限公司

扬州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建于1958年, 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重点实施单位, 工商银行资信AAA级企业, 享有外贸自营权, 并在锻压行业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现注册资本2608.35万元, 总部位于扬州市邗江工业园。

公司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开拓, 已形成立足江苏、深入全国、拓展海外的战略格局。目前公司在广东、无锡、上海、台州、宁波等地分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 业务领域覆盖全国, 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8年公司改制以来, 产销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 2003年实现产销2.9亿元。

公司拥有良好的经营环境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公司现有员工523名, 大专以上学历占23%, 高级职称8人, 中级职称25人, 集中了一大批从事本行业并拥有丰富经验的各类专业人才。

公司生产J23、J21S、JB21、JB36、JH21、JL21、J76、YKC等十几大系列百余种产品, 产品工艺精湛, 品质可靠, 服务完善。其中, J21系列高性能压力机吸收国外90年代先进技术, 具有行程、速度同时可调, 滑块八面导向, 稀油循环润滑等特点, 国内首创;YKC空调翅片高速冲压生产线是我公司自行研制的、适合制冷行业生产翅片的高速冲压全自动生产设备, 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均采用我公司产品作为主导生产线;J76高速精密压力机是新开发的更高性能产品, 适用于连续冲压, 行程次数达400次/min, 技术水平和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

青岛青锻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青锻锻压机械有限公司始建于1946年, 是中国锻压协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单位, 全国锻压机械标委会锤与锻机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 中国目前专业化设计制造螺旋压力机的龙头企业。已通过ISO9001:2000质管体系认证。

公司注册商标“青锻”牌, 主导产品:

J53系列0.63MN~80MN双盘摩擦压力机, 国内领先水平, 获国家银牌, 用于金属模锻、挤压、切边、弯曲、校正等。2006年公司自主创新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国内外空白最大型的J53-6300型63MN双盘摩擦压力机。2007年1月26日, J53-8000型80MN双盘摩擦压力机又相继试制成功, 并通过用户验收。

J54系列6.3MN~40MN双盘摩擦压力机, 国内领先水平, 用于金属精锻、精整、压印及不锈钢复底锅的压力焊接等。

J55系列4MN~40MN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 计算机智能控制, 国际先进水平,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用于金属精密锻造、模锻、镦粗、挤压、精整等。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J67、J69系列双盘 (抽真空) 压砖机是镁碳砖、高铝砖、薄耐火砖压制成形的专用设备。

MP系列6.3MN~40MN热模锻压力机, 广泛用于汽车工业、农业机械、轴承工业、阀门、工具、石油工业、工程机械和国防工业零件的精密模锻。

EP系列4MN~40MN电动螺旋压力机, 用于金属精密锻造、模锻、镦粗、挤压、精整等。

HP系列10MN~40MN副螺杆式液压螺旋压力机, 可满足多种锻压工艺要求, 特别适用于模锻、精锻、挤压等成形工艺要求。

D51系列160mm~800mm立式辗环机, 国内先进水平, 适于金属环件的辗扩加工。

D52、D53K系列630mm~6300mm卧式 (数控) 辗环机, 国内领先水平, 适用于轴承环、齿圈、法兰、火车轮箍、飞机发动机壳体等零件的制作。

C59系列600kg~1250kg带式落锤;CJ83A系列25kJ、50kJ、80kJ液压模锻锤, 用于钢质材料的普通模锻与精密锻造成形, 国内先进水平, 节能节材效果显著。

济南天成铸锻液压研究所

创建于1995年的济南天成铸锻液压研究所, 依托自主知识产权, 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 多年来致力于液压元件及系统的技术开发与配套生产。现已成为为各行业提供质量可靠、技术先进产品的批量配套企业。国内已为浙江大学、北京技术大学、合肥海德数控机械公司、山东海阳锻压机床厂、林业部信阳木工机械厂、无锡蓝力机床有限公司、济南法因数控机床公司等数家大中型主机单位常年批量配套。我单位产品和技术也已进入国际市场。

本研究所主导产品: (1) 二通插装阀元件; (2) 二通插装阀集成块成套系统; (3) Dg32-Dg300的充液阀系列产品; (4) 机电一体化的液压动力站。

配套及应用:锻压设备 (液压机、剪板机、折弯机、角钢冲压线等) 、轻工机械、橡塑机械、船舶设备、木工机械。

济南天成铸锻液压研究所拥有近30年丰富经验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液压设计专家。可为客户提供最佳的设计方案;拥有精密的加工检测设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可为客户提供品质可靠、性能稳定、经久耐用的产品。研究所还拥有一流的技术服务团队, 可随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周到、高效的售后服务。让客户满意, 是公司永恒的追求;创建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准的高效益现代化企业, 是我们不懈的努力方向。

本所愿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互利和卓有成效的开发合作, 我们真诚地等待您的惠顾。

地址:济南市刘长山路39号

邮编:250022

电话:0531-87970076

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原重庆江东机械厂) 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五桥, 前身系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27兵工厂, 现为国有控股大型企业, 占地面积300 000m2, 职工1 200多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8人, 有9个分公司, 两个技术中心, 一个液压技术研究所, 五个职能部门。

企业主要生产各类液压机械, 分别是BY11系列多层热压机, YJZ系列线圈压床, YJ32、YJ30、YJ27、YJ28、YJ79、YJ41、YJ78、YJ24等系列四柱液压机、粉末制品液压机, 以及金属带锯床、平板硫化机、塑料注射模具架和汽车连杆精锻件等25个品种110多个规格的产品。具有年生产各种液压产品1000多台套的能力, 同时可以生产50000kN大型液压机产品, 年销售收入上亿元。

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先后评为原四川省 (重庆市) 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一, 重庆市工商行AA级信用单位, 重庆市重合同守信誉企业, 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具有自营进出口权资格。

公司所处地———重庆市万州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 深水港、航空港、铁路、高速公路形成的立体交通网, 为企业和客户架设起友谊的桥梁。现代化的厂房、一流的设备、便捷的交通环境, 竭诚欢迎各界新老朋友考察访问、洽谈贸易, 共臻繁荣选

地址:重庆市万州区五桥

邮编:404020

电话:023-58555201 (总机) 58555218 (售后服务部) 58555108 (销售部) 58555389 (传真)

网址:www.cqjdc.com

电邮:jdca@21cn.com

海安县百协锻锤有限公司

海安县百协锻锤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专业生产程控模锻锤的厂家, 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人才荟萃, 并与国内著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紧密合作, 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取得丰硕成果:

1968年生产出第一台750Kg空气锤;197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全液压有轨锻造操作机;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机身微动液压对击锤;1986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液压传动平板式楔横轧机;198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消振液压模锻锤;200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程控全液压模锻锤;2004年完成了我国第一台80kJ蒸空模锻锤数控化改造;2006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100kJ机身微动液压对击锤;2007年以来正致力于250kJ和400kJ程控模锻锤的开发和制造。

海安县百协锻锤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中国最早、最专业、门类最齐全的程控锻锤制造商, 也是国产最大、国内市场拥有量最大、国内唯一出口的程控锻锤制造商。

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程控全液压模锻锤, 充分发挥传统锻锤灵活自如、成形速度快的优势, 综合运用了电子、液压等现代控制、传动技术, 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高精度、高可靠特点的新型数控锻造设备。该产品为国内首创, 达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院士风采 篇7

1898.7.16~1977.1.13

物理学家。上海人。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今清华大学前身) 。192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20年代与合作者对普朗克常数值作了精确测定, 其值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研究了液压对铁磁体磁导率的影响, 并在12000kg/cm2压强下测量了铁、镍、钴和两种钢的磁导率, 理论分析与实验定性符合。在清华大学开创了中国大学物理研究。在自然科学史方面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从教50余年, 在培养科学人才、发展中国教育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Physicist.Born in Shanghai.Graduated from Tsinghua School (the predecesso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18.Received Ph.D.from Harvard University, USA in 1923.Elected academician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48.Professor, Peking University.

Ye precisely measured the value of Planck Constant with his cooperator in the 1920s, and the value was used by physical academic circles for 16 years.He studied 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the permeability of ferromagnet and measured the permeability of Fe, Ni, Co and two kinds of steel under the pressure of 12, 000kg/cm2.The theoretic analysis was qualitatively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mental data.He made several original achievements in the aspect of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eiences.He was engaged in education for over 50 years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training of scientefic research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华罗庚

1910.11.12~1985.6.12

数学家。江苏金坛人。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 后刻苦自学。1931年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职, 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美国等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 并被芝加哥科技博物馆列为近代88位伟大数学家之一。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面取得出色成果。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Mathematician.Born in Jintan, Jiangsu Province.Graduated from Jintan Middle School in 1924 and studied assiduously by himself later.Held a post in the Deparment of Mathematics,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31.Professor,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1938, research prfessor, Princeto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professor,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SA in 1946.Elected academician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48.Research professor, director and honorary director,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vice presid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vice presid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oreign menmber, Americ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eledted as one of the 88 contemporary great mathematicians by Chicago Museu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 was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the fields such as analytic theory of numbers, matrix geometry, typical group, theory of automorphic function, multicomples function theory,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multi-dimensional numerical value integral and so on, and made outstanding attainments.He ob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solution to the estimating problem of Gaussian completing triangle sum, improvement of Waring and Talle problem, verification of fundamental theorem abouti one dimensional projecting geometry and the applied research of modem number theory method.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55.

江泽涵

1902.10.6~1994.3.29

数学家。安徽旌德人。192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最早的拓扑学家, 主要从事拓扑学的教学与研究, 有很大影响。研究领域有莫尔斯理论、覆叠空间与纤维丛、不动点理论等。30年代应用莫尔斯理论得到关于调和函数的临界点的多项成果, 并对尼尔森曲面映射理论中万有覆叠的紧化提出了代数讲法。40至50年代确立了不可定向流形的可定向双层覆叠的几个基本性质, 并计算了一些重要纤维丛的同调群。60年代重新研究尼尔森不动点理论, 领导科研集体在尼尔森数的计算和实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从教数十年, 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Mathematician.Born in Jingde, Anhui Province.Graduated from Nankai University in 1920.Rrceived Ph.D.from Harvard University, USA, in 1930.Professor, Beijing University.

Jiang was mainly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fixed point theory, Morse theory, complex space and fiber bundles and made outstanding attainments.In his early years, he successfully substituted the tool of complex space for hyperbola geometry, and along with others, he proposed the Luen’s concept of self-mapping and directed others to mak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the calculation and accomlishment of Nilson Number.He directly applied the Morse theory to analytics and obtained many important results in harmonic function.He gained many creative achievements in the complex space and fiber bundles.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ducation in China.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55.

许宝騄

1910.9.1~1970.12.18

数学家。原籍浙江杭州, 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1940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员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早期从事数理统计学和概率论研究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位杰出学者。早年在多元统计分析与统计推断方面发表一系列出色的研究论文;发展了矩阵变换的技巧, 推进了矩阵论在数理统计学中的应用;在高斯—马尔可夫模型中方差的最优估计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在概率论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并与他人首次引入全收敛概念, 在极限理论研究方面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在矩阵偶在某些变换下的分类、次序统计量的极限分布等方面获多项重要成果。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培养科学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Xu was an outstanding and world well known Chinese scholar in the field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theory of probability.In his early research career, he published a series of remarkable papers on multivariable statistic analysis and statistic inference.He improved matrix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s and generalized the application of matrix theory in amthematical statistics.He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square root optimum expectation in GaussianMarckov model and obtained outstanding results in the field of probability theory.Together with his colleagues, he int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concept of total convergence and se up a new specialty in the study of limit theory.He achieved many important results in the aspects of classification o matrix-couples under certain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limit distribution of order statistics.He also did tremendous wo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probabilists and statisticians.

院士风采 篇8

物理学家。江西宜黄人。1929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吉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x射线晶体学、金属物理、固体物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并取得突出成就。3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1942年创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 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国际上第一流晶体学家。4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抽气式x光机。1950年研制出中国第一支医用封闭式x光管。70年代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在培养科学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Physicist.Born in Yihuang, Jiangxi Province.Graduated from Dongnan University, Nanjing in 1929.Received Sc.D.from Manchest University, UK in 1937.Professor, Jilin University.

Yu is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the fields of X-ray crystallography, metal physics and solid physics and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In the 1930s, he developed China’s first Geiger counter.In 1942, he established a new synthesis method of X-ray 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therefore was regarded as the first class crystallographist in the world.He also developed China’s first pumped X-ray generator in the 1940s and first pumped X-ray tube for medical use in the1950s.In the 1970s, he made important successes in empirical electronic theory of solids and molecules.He also contributed alot to the training of scientefic personnel.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张钰哲

天文学家。福建闽侯人。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1929年获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 命名为“中华”。30多年来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 发现80多颗小行星和3颗命名为“紫金山”的新彗星。1957年初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对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作了开创性研究。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天文学研究, 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推进学术交流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Astronomer.Born in Minghou, Fujian province.Grak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stronommy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1926.Rcecived Ph.D.in astronomics from Yerkes Observatory in1929.Research professor, director and honorary director,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Zhang discovered the asteroid, No.1125, and named as“China”.In more than 30 years, he observed and was in charge of the observation of the precise positions of more than 7000asteroids and comets and discovered over 80asteroids and 3 new comets which were named as“Tsuchinshan”.In the early 1957, he made original research on the orbits of artificial satellites with th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celestial mechanics.He opened up and led the astronomical research in several fields and obtained a number of important achievements.He conducted a great amount of research on the astronomical history,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design and astronomical popular science and promoted academ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陆学善

物理学家、晶体学家。浙江湖州人。1928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3年清华大学研究员研究生毕业。1936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顾问。主要从事晶体物理学和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 是中国晶体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X射线晶体学研究队伍的主要创建人。早年首创的利用晶体点阵常数测定相图中固溶度线的方法, 至今仍被广泛采用。50年代发表《铝、铜、镍三元合金系中τ相的晶体结构变迁》重要论文, 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在应用X射线多晶粉末法研究晶体结构和合金相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Physicistand crystallographer.Born in Huzhou, Zhejiang Province.Graduated from Dongnan University, Nanjing in 1928.Finished postgraduate stud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33.Received doctor of physics from Manchester University, UK in 1936.Research professor, actingdiredtor andadvisor, Instit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u was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on crystal physics and X-ray crystallography.He was one of the primary originators of crystal physics study in China and the chief founder of China’s research contingent for X-ray crystallography.In his early years, he initiated th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olid solubility curves in a phase diagram by using crystal lattice constants, which is still used today.In the 1950s, he pubished the paper“Crystal Structure Changes in theτ-Phase of AluminumCopper-Nickel Alloys”, winiing great reputation from his colleagu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Hh als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rystal structures and alloy phase diagrams by applying X-ray multi-crystal powder diffractiontechniques.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陈建功

数学家。浙江绍兴人。191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和东京物理学校;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1929年获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杭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主要从事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微分方程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是中国数学界公认的权威、函数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许多分支研究的开拓者, 同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20年代独立解决了函数可以用绝对收敛的三角级数来表示等根本性数学问题, 得到了关于无条件收敛的判别理论。在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发展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Mathematician.Born i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Graduated from Tokyo Advanced School of Technolohy and Tokyo School of Physics, Japan in 1916 and from the Northeastern Imperial University, Japan in 1921.Received Sc.D.from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in 1929.Elected academician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48.Professor and president, Zhejiang University.

Chen was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the theoty of real and complex variable function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He wa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as the authoritative master in the Chinese mathematics circle, field forerunner in function theory, founder of the studies of many branches of mathematics and a very fruitful educationist.In the 1920s, he independently solved some fundamental mathematical problems such as functions which can be expressed by trigonometric series which are absolutely convergent, and achieved the discrimination theory of nonconditional convergence.He also made enormous contributions in guiding youg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promoting Chinese educational progress.

院士风采 篇9

1914.7.29~2005.2.6

代数学家。陕西华县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论特别是指标快及其在有限单群和有限复线性群的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指导博士张继平用表示论和有限单群分类定理彻底解决了著名的Brauer第39问题、第40问题。在代数李群研究方面与外国学者和作用李代数得方法完成了早期奠基性成果。在有限P群方面, 与华罗庚合作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将有限论应用于军事科学研究, 为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Algebrist.Born in Huaxian, Shanxi Province.Graduated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36.Received Ph.D.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in 1943.Professor, Peking University.

Duan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theory of modular representations of finite groups, particularly in the theory of block of character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structures of finite simple groups and finite complex linear groups.He guided Dr.Zhang Jigping to solve completely the famous R.Brauer’s Problems 39 and 40 by making use of the representation theor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theorem of finite simple groups.In the study of algebraic Lie groups, he achieved early results of basic significance in collaboration with C.Chevalley using the theory of Lie algerbra.In the theory ofρ-groups, he collaborated with Hua Luogeng and obtained a number of results.He made contribu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nite group theory to contribu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nite group theory to a military research institute.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赵忠尧

1902.6.27~1998.5.28

核物理学家。浙江诸暨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193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及副所长, 兼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及近代物理系主任。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理事长, 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主要从事核物理特别是硬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得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是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1929年独立地与欧洲学者同事最先观察到γ射线通过重物质时除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外的“反常吸收”。1930年首先发现“特殊辐射”。40年代发现“混合簇社”。50年代以来, 在建造加速器、建设实验室、开创中国核科学事业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Nuclear physicist.Born in Zhuji, Zhejiang Province.Graduated from Nanjing Dongnan University in 1925.Received Ph.D.from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in 1930.Elected academician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48.Research professor and deputy director,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Physics and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irector, Faculty of Contemporary Physics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vice president and honorary president, Chinese Society of Physics, Chinese Society of Nuclear Physics, etc…

Zhao has been mainly engaged and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nuclear physics especiall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hard c–ray and medium, and was respected as the pioneer of nuclear physics study in China.In1929, he and other two European groups first independently observed the“Anomalous Absorption”in addition to Compton scattering and photo-electronic effects, when hardγ-ray passes through heavy elements.He was the first to discover the“Additional Radiation”phenomena in 1930.In the 1940s, he disclosed the“Mixed Shower”.Since the 1950s, 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in establishing accelerators and laboratories, founding Chinese nuclea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饶毓泰

1891.12.1~1968.10.16

物理学家。江西临川人。1913年赴美国留学, 192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之一, 也是国际上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早年设计了新型低压电弧光源。30年代初在铷和铯原子光谱线得反斯塔克效应试验中, 观测到他们的主线系的分裂和位移。40年代与合作者在分子光谱和原子结果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 记录了难以分辨的C12O216和C13O216的转动光谱ω3, 为研究同位素气体分子的震动—转动光谱开辟了途径。长期积极推动中国物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创建了南开大学物理系,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Physicist.Born in Linchuan, Jiangxi Province.Went to USA in 1913 and received Ph.D.from Princeton University, USA in1922.Elected academician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48.Professor, Peking University,

Rap w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Chinese modern physics and also one of the spectroscpoists who first studied the Stark effect in the world.In his early years, he designed the new type of electric are light source.In the early 1930s, he observed the split and shift of the principle line series of Rb and Cs atoms i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ti-Stark effect.During the 1940s, together with his collaborators, he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molecular spectra and atomic structures and obtained the record of the rotational spectra ofω3 of C12 O216 and C13 O216which are difficult to resolve, thus opening up a way for the study on the vibration-rotation spectra of isotopes gas molecule.He pushed forward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of physics in China, established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in Nankai University and trained a lot of qualified personnel.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5.

施汝为

1901.11.19~1983.1.18

物理学家。上海崇明人。1925年毕业于南京东吴大学。193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近代磁学研究与磁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在磁学和磁性材料等试验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早期研制了一种新仪器并用其测定了铁钴合金单晶的磁各向异性。在金属基本磁性研究、铝镍钴永磁合金热处理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40年代前后对坡莫合计和磁铁矿晶体的磁畴粉纹图的研究, 开创了中国的磁畴实验观测工作。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Physicist.Born in Shanghai.Graduated from Najin g Dongwu University in 1925.Receieved Sc.D.from Yale University, USA in 1934.Research professor, director and honorary director, Instit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s one of the founders moder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magnetism in China, Shi made many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He developed a new instrument and applied it to determine the magnetic anisotropism of iron-cobalt alloy single crystal in his early years.He did a vast amount of work in the research on metallic basic magnetism and heat treatment of AlNi-Co permanent magnetic alloy and obtained many creative achievements.Around the 1940s, he did research on magnetic domain powder pattern of permalloy and magnetite crystal and opened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magnetic domain in China.

院士风采 篇10

高能物理学家。福建惠安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宇宙线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验证了N.玻尔的液滴模型。发明了多丝火花计数器。40年代后期他在美国用云室进行宇宙线研究, 进一步确定μ子和原子能没有强作用, 并在μ子吸收的研究中确证了μ介原子的存在, 从而开创了关于μ介原子的研究工作, 在Λ超子与粒子散射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的奠基性工作、筹建高山宇宙线实验室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Nuclear physicist.Born in Huian, Fujian Province.Graduated from Yanjing University in 1931.Received Ph.D.in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in 1938.Research professor, director and honorary director,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Zhang was mainly engaged i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nuclear physics and comic ray physics and made prominent achievements.He identified the N.Bohr drop model and invented the polymitus spark counter.In the late 1940s, by studying the cosmic rays with the aid of a cloud chamber in the US, he confirmed that there is no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uon and nucleus and verified the existence of the muonic atom in his investigation of the muon absorption, thus initiating a newresearch topic about the muonic atom.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 o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λ-hyperon and particle dispersion, the basic work of constructing Beijing Electron and Positron Collider,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smic ray laboratory on mountains.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57.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原籍浙江杭州, 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及数学博士学位。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名誉主席, 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奖。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等多项领域取得出色成果。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原属 (学部委员) 。

Scientist of applied mechanics, space technology and system engineering.Born in Shanghai.Graduated fro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in 1934.Received Ph.D.from the Department of Aeronautics and Mathematics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in 1939.Research professor and senior advisor, State Commiss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 National Defense, executive president and honorary president, Presidiu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chairman and honorary chairman,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an has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areas of applied mechanics,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and system engineering and made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erospace enterprises.He has been conferred the title of“National Scientist with Distinguished Accomplishment”.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1957.

张宗燧1915.6.1~1969.6.30

物理学家。浙江杭州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特别是统计物理、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培养了一批理论物理人才。30年代在合作现象特别是固体溶液的统计物理理论等方面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30年代在量子场论形式体系得建立特别是高阶微商、高自旋粒子的量子场论等研究方面很有创建, 取得多项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40年代后期以来在场论得数学形式、洛伦兹群的表示、重正化理论、统计物理、色散关系、层子模型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 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部委员) 。

Physicist.Born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Graduated from Qinghua University in 1934.Received Ph.D.in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in 1938.Research professor,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Zhang was mainly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teaching theoretical physic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statistic physics, quantum-mechanics,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uantum field theory, etc..In the 1930s, he made several original achievements in the cooperative phenomenon, especially in the statistic physics theory of sosoliod.

He had many original ideas and obtained research results of international advanced standard in establishing the formation of quantum field theory, particularly in the quantum field theories of high order differential and high spin particle.In the late 1940s, he did a lot of research and obtained important results in mathematical formation of field theory, representation of Lorentz group, renormalization theory, statistic physics, dispersion relation, and straton model and so on.

He became Member of the Chines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57.

郭永怀1909.4.4~1968.12.5

力学家。山东荣成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攻读研究生。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46年与钱学森共同指出在跨声速流场中有实际意义的是来流的上临界马赫数, 而不是以往被重视的下临界马赫数。这项研究结果对航空技术中突破声障碍具有重要意义。1953年前后在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研究中互获出色成果, 得出远场超声速流动与近场边界层相互作用得速度场合压力场的表达方式, 并发展了奇异摄动法 (即庞加莱—莱特希尔—郭永怀方法) 。60年代在钝锥扰流、爆轰力学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原属 (学部委员) 。

Mechanics scientist.Born in Rongcheng, Shandong Province.Graduated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1935 and stayed on doing graduate work.Received Ph.D.from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In1945.Research professor and deputy director,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46, he and H.S.Tsien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transonic flow field, it is the upper critical Mach number of the coming flow other than the lower one that is significant.This finding played the decisive role in solving the technical problem of breaking through the“sonic barrier”.Around 1953, he devoted himself successfully to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hock wave and boundary layer, obtained theoretical expressions for velocity and pressure in the interaction domain of supersonic flow and boundary layer, and improved the singular perturbation methods (namely, Poincare-Lightill-Kuo method) .In the1960s, he obtaine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detonation mechanics and hypersonic flow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上一篇: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下一篇:创造回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