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风采

2024-05-10

老师的风采(共8篇)

篇1:老师的风采

朱老师的风采

日光耀眼却灼热,你的风采静澈而霸气,朱老师月光般洁净明亮。

第一印象是:你帅气,你文雅,毫无疑问,他被我们崇拜了。随即,他的霸气侧漏,才气外现,让我们崇拜的一塌糊涂。

朱老师的霸气。每天跑操的时侯,他双手背后,以君临天下之姿认真的看我们跑操。你上课更霸气。记得那是上课的时候,他教我们语文没多久,小苏上课喝水,他二话没说,大步走过去,抓起矿泉水桶拧开,直接倒在小苏的书上,快速走上讲台说:我说过我的课堂不允许任何小动作,你不听,那你小子要倒霉了,念在你年少无知的份上,只此一次。此次,只要是他的课,气氛那个严肃可想而知,不过,只要他让回答问题,气氛那个活跃得无以附加。这就是他的霸气,hold住课堂。

朱老师的帅气。阳光大男孩形容他再贴切不过了。课后他会和其他老师去打篮球,一个转身,一个投篮,一个微笑都会引来观众的呼叫和掌声。动静结合才更帅气。有一次去语文组教材料,他正在改作业,举手投足间的文雅认真,真是够帅。朱老师的才气。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欣赏我们的才气,用自己的文才激发和引导我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有一次,朱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我的十八岁,我们没什么新颖的想法,然后朱老师就说:十八岁,和花邂逅,和雨相遇,林志颖好像唱过十七岁的然后我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了。这时他又说:我相信你们都有了不错的想法,期待你们的大作。呵呵,这样的引导第一次体验,结果还不错。小柳的作文还在校报上发表了,好评如潮。在开学典礼上,领导和其他老师都用演讲稿,只有他在话筒前,用自己的才气演讲,自然脱俗。他的口才引来所有人的欢呼声。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我们会用各种形式的主题来赢得朱老师的赞赏。有一次,小刘不同寻常的讲了卦相的古往今来,我们本以为朱老师对卦相不感兴趣,没想到他竟然高兴的又补充了一大堆,哎呀,他杂么什么都知道啊。以后只要是我们能搜到的,他都能说的比我们搜到的都全面,真可谓博览群书,才气hold住全场。

朱老师的幽默。他的才华里透着幽默,用幽默的方式与我们互动。每过五个星期,朱老师就会组织一次一站到底有奖竞猜,每次我们都以最大的热情参与,为了神秘的奖品。朱老师说:果然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呵呵。我们真在期待冠军的奖品时,朱老师大步流星的走到冠军身边,从兜里掏出徳芙,道了一声恭喜。呵呵,我们全都笑了。平时在课堂上,只要是我们答案很大胆,很文艺,就会从兜里拿出奖品,像巧克力,果冻。魔法师一样,给我们惊喜。有一次,小张在课前三分钟讲美国总统罗斯福,他发音不标准,我们听成罗师傅,朱老师说:不知道你们听懂没有,反正我没听懂,美国咋么还有总统叫康师傅的,矿泉水的创始者是美国总统?呵呵,课堂小小的朱式幽默让枯燥的古文多了一丝生气,真是幽默hold全场。

他是领导眼中的优秀教师,老师之中的璀璨星光,我们心中的霸气才子。他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朱文龙。一条从天而降的龙,那么的霸气,那么的有才。在他的循循善诱下,我们一定会成为更优秀的龙的传人。陕西榆林府谷县府谷中学高二:高焕小

篇2:老师的风采

历史老师的风采

【摘 要】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历史课总被广大师生列为副科,甚至觉得上不上无所谓。如果你从长远利益着眼,历史在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老师神采飞扬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发,无不为你开启了一到智慧之门。纵观一些小有名气的历史老师,或名声大震的历史教授,无不佩服他们的风采,他们的学识,他们的创造让后辈佩服得五体投地。根据本人的总结,他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关键词】应试教育 历史教育 教师风采 一、口若悬河的天才 历史故事距今遥远。如果你不能用语言再现过去,如果你心里根本没有过去的影子,,如果你的表达能力还不是非常的完美。你无法达到口若悬河。王立群,纪连海,蒙曼哪一个的口才你能挑出点毛病,哪一个还比不过评书演员呢?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心才 大凡名师无一不对自己的听众经过精心的研究,听众的表情心里他洞若观火,他说的每一句话无不针对听众的心里。因此,历史老师最擅长的是设计自己讲的内容,他最善于启发听众学生的想象。让听众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光隧道,去体验古代的风云变幻,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历史潮流的滚滚浪涛。例如,我校的一位老师他讲课非常有激情并且偶尔还和同学开开玩笑,在每次上课前都提问,并且在提问前会给2-3分钟回顾一下所学过的知识,她不是刻意的找好同学和那些举手的回答而是找她认为基础差的来回答,并且在他讲课的时候她会把他认为练习册或者课外涉及到的难点来给你整理到书本上。而他不会说下面我问大家到什么题.再一点,作为一个老师要能把课堂能放的出去,并且能收的回来这样子,才不会让学生只想他所开的玩笑而不继续听他讲课.。他教的历史成绩是全年级第一。 三、通宵天文地理的学才 每一节精彩的.历史课分析他们的学才,大家隐隐约约可感受到。扎实深厚的学科知识为铺垫,完备的知识体系,有条不紊,繁而不乱;鲜活的历史信息,新近的教研成果注入血液;音体美,数理化的知识恰到好处的点缀;政治修养引领方向,高潮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为其内核。一节课下来无一处不精彩,无一处不引人。因此历史老师既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能进得计算机房,有时还得弄一弄抢。 四、练达人情世故的观世之才 历史课难免会讲到一些历史人物,他们的功与过,悲与欢,总是引发后人无限的遐思和无端的评论。而有名的历史老师总是放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背景下,经过自己的全新分析,使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面貌。如王立群讲的司马相如、卓文君,易中天讲的曹操。在现实生活中,好像还可找到他们的影子。更多了一些悲天悯人情怀。我们的有个历史老师说,慈禧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岳飞也有处事不当之处。 当然,这些只能是自己的片面之词,对不对还要行家斧正。 参考文献 [1]郑卫荣.新课改条件下对历史老师的新要求《成功(教育)》 [2]范微微.谈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新教育》

篇3:老师的风采

师:今天, 我们一起研究一个词儿——男子汉 (师板书:男子汉) 。虽然在座的有男子汉, 也有“女子汉”, 但是, 并不影响我们研究“男子汉”, 因为“男子汉”不分男女。请同学们想一想, 男子汉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师板书) 勇敢、善良、自强、自尊、自信、顽强、诚信、宽容……

师:你们瞧, 难道只有男人才具备这些特点吗?这些优秀的品质, 女人一样拥有。所以, 我觉得“男子汉”这个词, 是对所有优秀的人的统称。今天, 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外国的男子汉, 他来自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这本书里的老渔夫是世界文学长廊中最著名的男子汉之一, 《老人与海》的故事讲的是:老渔夫已经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 他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 比他的船还要长两英尺。大鱼拖着他的小船在海面上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 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没经受过的艰难考验, 他一直与大鱼顽强地抗争, 终于把大鱼刺死, 拴在船头。可是, 大鱼流出的血却引来了一群鲨鱼, 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 尽管他刺死了一条条鲨鱼, 可是马林鱼身上的肉还是被鲨鱼吃光了。最后, 当老人疲惫地回到家时, 船尾拖着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了。原文4万字左右, 我们的课文只有两千来个字, 经过了缩写, 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男子汉的风采。请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 一边给文章分成三大段。

师: (默读之后提问) 你是怎么给文章分段的?

生:前三个自然段是一段, 后三个自然段是一段, 然后中间的自然段分成一段。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认为, 前三个自然段是介绍老人出海前的事情, 中间的这些内容是讲老人在海上遇到的困难, 最后三个自然段是说出海归来后的情景。

师:你分得很正确, 解释得也很好。如果把这篇课文分成四大段, 你们知道怎么分吗?

生:前后两个大段不变, 中间的一段从“老人竖起桅杆, 挂起风帆, 开始往回划”这个自然段开始, 分成下一段。

师:知道为什么这样分吗?

生:老人战胜大鱼和打退鲨鱼是出海打渔过程中遇到的两件大事, 这样划分, 更好地看清了故事的梗概。

师:你说得真好!我们给文章分段, 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更是为了准确清楚地理解文章。一篇长文章, 如果在我们的脑海中被划分成了几个部分, 变成了几篇短文章,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了。按照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84天, 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 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只能把一杯咖啡当做一天的食物, 可怜啊, 老头儿!二、终于捕到了鱼, 却是一条很难对付的超级大鱼;虽然制服了大鱼, 老人也已经筋疲力尽了, 可怜啊, 老头儿!三、老人又遇到了“鲨鱼黑帮”, 疯狂抢夺他的猎物, 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可怜啊, 老头儿!四、当老人回到渔村的时候, 他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猎物, 只剩下一根大鱼刺了, 可怜啊, 老头儿! (补充板书:的男子汉) 这是个什么样的男子汉呢?

生:可怜!

师:老人在这样危险的境遇下, 顽强地生存下来, 并且把那么大的鱼制服了, 他的失败是可怜的吗?

生:老人在危险的环境中不放弃猎物, 他是个可敬的男子汉。

师: (补充板书:可敬的男子汉) 既然他是个可敬的男子汉, 刚才我对段意的理解就要变变样了。按照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一、84天, 老人没有捕到一条鱼, 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他仍然没有放弃, 每天坚持出海, 可敬啊, 男子汉!二、终于捕到了鱼, 却是一条难以对付的超级大鱼, 老人没有屈服, 经过两天两夜的较量, 终于制服了大鱼, 可敬啊, 男子汉!三、老人又遇到了“鲨鱼黑帮”抢夺, 老人一次次击退鲨鱼的进攻, 可敬啊, 男子汉!四、当老人回到渔村的时候, 虽然猎物只剩下了一根鱼刺, 但那鱼刺上写满了老人的勇敢与顽强, 可敬啊, 男子汉!

B、寻找男子汉

师:从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可敬的?

生:“老人的右手勒出血, 他把手浸在水里, ……痛苦对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儿”。老人的手都磨破了, 他还把手放到海水里, 海水是咸的, 他肯定更痛了, 但他却说这样的痛苦对男子汉算不了什么。他真勇敢, 真坚强呀。

师:你说得很好, 在海上漂泊这么久, 又与比船还要大的鱼搏斗, 老人或许是累得精疲力竭了, 他把手放到海水里, 用疼痛刺激自己清醒点, 继续坚持, 这确实是可敬的表现呀!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一定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老人要战胜这条大鱼的意志很坚定, 他从来没想过要放弃。

师:说得真好。老人拼出自己的性命, 也不愿意放弃大鱼, 他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下去。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可敬的男子汉呢?

生:“两个钟头以后, 老人浑身被汗水浸透了, 骨头也累酸了”,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来。

师:骨头累酸了, 流出的汗水淌在伤口上, 咸涩的汗水让伤口很痛, 但老人依然没有放弃。几乎从整篇文章都可以看出老人的顽强的精神。

生:从题目就能看出来。

师:你是怎么从题目就看出来的呢?

生:老人是衰老的人, 而大海是强者的象征, 尽管老人与大海相比显得很渺小, 但可以通过这个题目想象得出老人的勇敢, 敢与大海搏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同学们, 读文章就要这样,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的发现, 也读出自己的疑问。谁有问题要向我提问?

生: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老人总在梦里梦见狮子呢?

师: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老人梦见狮子的情节, 在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次出现, 这是作家的有意安排, 这样安排是什么目的呢?与老人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替老师回答?

生: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呀, 所以老人梦见狮子, 狮子最厉害了。

生:不对, 老虎才是百兽之王呢, 老虎比狮子厉害。

师:请同学们看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文章交代说, 老人的童年生活在非洲。在非洲草原上称霸的动物就是狮子, 而狮子在文中是一种象征。你们想一想, 狮子象征了什么呢?

生: (纷纷回答) 威猛、勇敢、高大、雄壮、王者……

师:你们说得都对, 它也象征了老人的雄心壮志。老人希望取得辉煌的成绩, 他希望捕到大鱼。狮子是老人儿时最敬佩的动物, 他梦想着自己也变成一只威猛的狮子。所以他始终坚持和大鱼抗争, 但太可惜了, 大鱼被拖到岸上时, 已经只剩下白骨了。你们说, 老人的这次捕鱼的结果, 是胜利还是失败呢?

生: (争论) 失败!胜利!

师:我们还是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老人自言自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生:这是什么意思呀?都被消灭了, 怎么还说不可以被打败呢?

师:这句话读起来确实有点儿难懂。不过, 越是难懂的话, 越要认真品味, 这句话是整篇课文的灵魂, 故事的含义就在这里。“消灭”就是消失、灭绝, 已经死掉了, 可是他却没有被打败, 这样的事情你们见过吗?我来举个例子, 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 烈火烧身, 纹丝不动, 他牺牲了, 你们觉得他是胜利者, 还是失败者呢?

生:他没有在烈火中屈服, 当然是胜利者了。

师:老人捕到的大鱼比他的渔船还长, 随时可能把渔船顶翻, 可是老人没有放弃, 他“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他“把鱼弄死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 是为了光荣”。最终, 虽然那条鱼只剩下了一根鱼刺, 但他仍然算得上是个胜利者。现在, 就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句难懂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出来。

师: (5分钟后)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一个人不能失去信念, 这个信念可以支撑一个人战胜所有的困难, 即使他一辈子都无法完成一个心愿, 但只要他一生都为此努力, 他就是成功的。

师:写得很好。信念是了不起的动力。谁再来读一读?

生:人也许在战争中牺牲, 但他那不屈的精神是永远也打不败的。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提到了信念, 提到了勇气, 提到了信心或精神这样的词儿, 就是准确地理解了这句话。从古到今, 我们国家也有许多男子汉的光辉形象, 你们能说几个吗?

生: (纷纷回答) 司马迁的坚毅、董存瑞的勇敢、雷锋的善良……

师:你们能说几个女子的形象吗?

生:花木兰算吗?

师:替父从军, 这么勇敢, 当然算啦!

生:还有刘胡兰, 面对敌人的铡刀也不屈服。

师:无论男女, 他们都是可敬的英雄, 都可以称为“男子汉”。其实, 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男子汉形象, 你们发现了吗?我给大家讲一个男子汉吧, 他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在课堂上, 他写好作文后, 让我批改。那篇作文的毛病很多, 我一一指出, 他回到座位, 没有休息, 而是认认真真地修改。改好之后, 又拿给我看。但这篇作文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我提出来后, 这位同学又耐心地改, 下课时, 他没有和别的同学一起拎起书包就走, 而是依然认真地改作文。也许, 他不聪明, 但是他的行为证明他是一个男子汉。我想, 他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C、寻觅无止境

师:《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 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很特别的作家, 他每天上午写作, 而且以站立的姿势写作。他认为坐下写作太舒服, 坐得舒服就容易写废话。所以, 海明威的作品里, 语言都很朴实, 而且大多是简短的对话。同学们有时间时, 可以读一读《老人与海》的原著。海明威有自己的文学创作理论, 叫做“冰山理论”。他说, 作家在文学作品中, 只能描写很少的内容, 就像冰山, 露出海面的只是一少部分, 而在海面下隐藏着更加丰富的冰山, 要靠读者自己去发现。其实, 我们在阅读每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都是在透过冰山的一角, 寻觅隐藏在冰山下面的丰富宝藏。现在, 我们来读几段《老人与海》的原文, 感受一下名作的艺术魅力。当老人回到家, 睡了一宿觉, 那个曾经跟随老人出海捕鱼的孩子来看望他了, 文中写道:

老人终于醒了。“别坐起来, ”孩子说, “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在这个片段里, 从孩子说的第一句话, 就可以看出老人是个男子汉。

生:怎么看出来的呀?

师:你们想想, 孩子说“别坐起来”, 说明老人在干什么?

生:老人要坐起身来。

师:老人已经在海上飘荡了三天三夜, 受了这么严重的伤, 根本就爬不起来, 可是有人来看望他了, 他不是躺在床上呻吟, 而是要顽强地坐起来, 这不正是男子汉的表现吗?

师:再看这段老人与孩子的对话:

“他们来找过我吗?”“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海洋非常大, 小船很小, 不容易看见, ”老人说。

老人问孩子, “他们来找过我吗”?这里的“他们”, 文章没有交代指的是谁, 但孩子却明白, 告诉老人, 海岸警卫队和飞机一直在找他。老人说, “海洋非常大, 小船很小, 不容易看见”, 你们知道这句话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吗?

生:宽容。

师:真聪明!遭遇这么大的危险, 老人不但没有埋怨救援队, 还替他们着想, 可见老人是一个多么宽容的人, 男子汉就是这样宽容。

师:再看这段对话:

孩子说:“躺下吧, 老大爷, 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 还带点吃的来。”“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 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老人让男孩把自己不在时的报纸带给他, 这句话可以说明什么?

生:说明老人很爱读报。

师:但这与文章主题没有关系呀。好作家绝不会在文章里写下与主题无关的话。老人遇到这么大的灾难, 不是想着对别人讲怎么害怕, 而是平静地要男孩给他带报纸, 这说明老人没有受到惊吓。他很勇敢, 很坚强。男子汉, 经历再大的风浪, 都能马上平静下来。

师:最后再读一句, 海明威写道:

孩子出了门, 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 他又在哭了。

男孩顺着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 为什么要强调是磨损的珊瑚石路呢?

生:这条路已经走过好多次了。

师:老人捕了一辈子鱼, 他一次又一次地走过这条珊瑚石路, 一次又一次地与大海搏斗, 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这磨损的石路, 具有象征意义, 象征着老人一生经历的艰苦磨练。男孩走在这条路上时, 又哭了。第一次流泪, 是见到老人回来后, 满脸满身都是伤, 男孩心疼老人, 流下了眼泪。当他看到老人醒来时, 立刻不哭了, 因为在老人面前, 他也要像一个男子汉一样, 他要走男子汉的路。在小男孩心里, 老人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呀。希望大家在课后的时间里, 能够阅读原著, 好好感受一下男子汉的风采, 以及文学的魅力。下课!

备课笔记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一位旅居美国的妈妈, 讲了孩子学英语的故事。孩子入学不久的一天, 在家为一项拼写作业犯难。这作业要求做“单词船”, 她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打电话问老师, 原来就是拼写单词, 但是得从一个字母开始, 每一行加一个字母, 排成的图形就像小船, 所以叫“单词船”。原来如此, 新鲜!再想一下, 回过味来:这不是变个花样让孩子抄单词么?还有一项作业, 跟“单词船”有异曲同工之效, 那就是“彩虹词”, 实际就是用彩色笔描单词。描了几种色, 就是抄了几遍单词, 其实也是变相的抄写。这些方法, 都是利用孩子对色彩和形状的直观喜好, 让孩子处于一种兴奋点上, 不知不觉地进入记忆单词的状态, 每一次重复, 都是在大脑皮层里加深印象, 像滚雪球似的, 越滚越磁实, 单词也就在不经意间记住了。

让孩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 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我总觉得, 老师是为孩子们点亮路灯的人, 推开窗子的人, 总之, 是为他们带来光明的人。我想起顾城的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里的句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现实中, 许多老师为了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 为了便于评判分数、排列等级, 为学生设置了太多的围墙与栅栏, 使他们感受不到创造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 他们幼小的大脑变成了机械化的储存箱, “听话”就是好孩子。有个学生写作文, 这样写不合格, 那样改也没通过, 老师又没告诉他应该怎样做, 只是命令他“重写”。走投无路, 他只好照“作文选”抄了一篇, 这回得了个“优秀”。从此, 他不再动脑筋构思作文了, 有一本作文大全足矣。当一个又一个孩子在某些教育模式的逼迫下, “幡然醒悟”, 找到学习“捷径”的时候, 他们以为那捷径通往阳光明媚的春天, 殊不知, 那一时的光亮只是坟地里的鬼火, 只能把他们引向地狱。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视频中, 顾城用深沉的语调朗诵着自己的诗句, 倾吐着自己的心声。突然间, 他疯狂了, 他大声地呼喊着:“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篇4:老师的风采

一、 意识到口语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练好口语的前提

听过很多基层英语老师的课,也从网上观看过某些名校老师的课,我感到目前我们大多数老师说的英语并不标准,更谈不上地道,好一些的可以称得上流利,但“汉味”十足,离原汁原味相去甚远。我们老师的发音一方面以英音为主,同时摆脱不了汉语普通话发音习惯的影响,甚至还会受到当地方言的干扰;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学生抱怨老师的发音跟教学磁带上的发音不一样,教师在说话时会时不时地夹杂一些“儿化音”。如此听起来,我们所讲的英语就是以汉语发音习惯为主,同时伴随着普通话、本地方言、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痕迹的标准的四不像语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即使语言说的再快速流畅,且不说英美人,就连我们中国人听起来都不很舒服。

二、 了解英汉发音习惯是说好英语口语的关键

作为一名中国的英语教师,要想把英语说漂亮、说地道,就一定要深谙汉语的发音习惯,同时掌握英美人的发音规律,做到知己知彼才能英汉转化自如。我们倒不必怕说汉语时受英语的影响,相反,我们说英语时无法摆脱汉语习惯对我们的束缚。如果我们不学会善于观察、勤于总结、细心体会、认真模仿,已过了学习语言黄金时光的我们,即使学校有条件送我们到国外深造一阵子的话,也不一定把英语说的“英味”十足。

汉语讲求“咬字儿”,注重四声,讲出话来要求字正腔圆,铿锵有力,听起来有板有眼,如普通话里读“西安”、“皮袄”时,千万不可以连读成“鲜”、“飘”。受汉语四声的影响,有时我们在读英语单词时往往把握不住重音的位置,不清楚一个单词哪些音节该重读,哪些音节该轻读,通俗的说也就是不知道劲该往哪儿使,而往往平均使用力气,或把劲用错地方,如progress这一词,在教授学生时我就有体会,费了很大气力,可大多数学生仍然发出的是pro?gress。 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们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与汉语不同,英语不是一个词一个词说出来的,常见的情况是,老师们把英语句子中的每个单词一个一个十分清晰地说出来,同时伴有汉语式的抑阳顿挫,我们也许以为自己的英语发音十分标准,其实这样的英语并没有一点“英味”。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英语是讲究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和连读流畅的。英语是拼音语言,在实际说话的过程中单词与单词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语流处于流动状态,从上一个单词到下一个单词可能会出现连读、重读、弱读、同化、省音,也可能出现失去爆破等现象,其间并没有汉语那样的间隔。比如在说这句话Did you get to the bus station last Sunday? 时,我们就要注意did和you连读并发生同化,而get和to、 bus和station、 last 和Sunday这三组词中后一个词的第一个音要失去爆破。

三、 注意英语发音的某些细微特征是秀出我们口语风采的保证

首先是要注意对于英语长短音的把握。发好元音是说好英语的关键,元音的特点是响亮、共鸣时间长,发音时要收小腹,虽说省音是通过声带振动引起的,但腹部对于元音发音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很多老师在读长音时发音不到位,往往长不起来,不习惯甚至不敢拉长。长元音的长度是短元音的几倍,短元音的特点是短暂、高亢、清脆、有力,因此,发音时要做到长音长,短音短。另外,双元音的长度较单元音长,发音时要特别注意第一个音向第二个音的滑动,音要响亮,注意运底气,这样听起来才饱满。

其次是要注意对重音的把握。引用一则关于重音的笑话:有个人到邮局买了一张邮票准备寄信,他问: “Must I ?stick it on my?self?”他的原意本是“我得自己贴在(信封)上吗?”但由于副词on该重读而没重读,却成了“我得贴在自己身上吗?”之意,结果出了洋相。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把副词on(该重读)当成了介词on(一般不重读)。可见,正确处理句子重音不可小视。

还有就是要注意对节奏的把握。很少有人真正坐下来研究过节奏,节奏就是指句子中单词重音之间保持大致相等的时间长度,使句子听起来舒服,有平衡感。它涉及到语速和元音的长短,强弱等,比如在读Come and have a talk. 这句话时,我们就要把come和talk重读,而and、 have和a就要弱读,同时语速要快。其实我们说出来的英语之所以不像英语或者说没有英语的味道,往往不是某些音读得不准,更多的原因是节奏问题,节奏掌握不好,不仅听起来别扭,不和谐,没有美感,而且还会影响说话人的思维、语言的流畅,使说话人所说的话重点不突出,意思不明确。

当然,要想说一口漂亮、地道的英语,除了要了解英汉发音习惯的不同,把握英语的发音特点之外,还离不开平时的刻苦练习。我相信,只要我们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去收听、收看英语类节目或影视及录音资料来打通耳朵,抽一段时间去练嘴巴,下一番功夫去研究一下语音学方面的知识,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秀出我们的英语口语风采来。

篇5:感受吉春亚老师名师风采

河北省平泉县县城学区南岭中心小学王淑双

此次北京之行,有幸聆听了教育界几位名师的精彩课例和讲座,尽管他们的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理念各有侧重,但他们对语文教学深挚的爱和孜孜以求‚本真小语课堂‛的精神很令我感动。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从他们的讲座中汲取到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但仍觉收获颇丰。尤其是第二天吉春亚老师展示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课例和她之后关于《根、标、线、梯》的讲座,让我深深折服,才半个小时很有意犹未尽之感。唯一欣慰的是‚抢‛到了她的散文集和《吉春亚‚语文味‛课堂》两本书籍,使我能进一步地走近吉老师,吸纳她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并通过认真阅读梳理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语文教学之路应是不懈追求之路。

语文学科由于独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之路既充满了愉悦,又不乏艰辛。语文课堂的弹性很强,一节课可以教的很多,也可以教的很少;可以引领得浅尝辄止,也可以引领得扎实深入。一位语文教师若没有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精神,很难不断进步。听了吉老师的讲座感觉她之所以能从一名农村教师成长为语文界的精英,很大程度缘于她对语文教学深沉的爱,不懈的追求。正因这份执著,她才能与学生共情语文教学。用她自己的话说‚回想起自己前些年的执教,觉得很对不起那些弟子们。‛多么真诚的执教态度啊,多么的真挚爱生情怀啊!听到这句话,我也很有同感,只有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语文教学的研究才会发出这份真诚的感叹;同时更道出了一个真谛:语文教学之路没有捷径,只有一丝不苟的潜心研究,才会不断历练、成长。名师之说以成为名师,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们一路走来,始终与‚热爱、执著、虚心‛相伴,不断地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反思成败,而这正是我们很多还不成熟的语文教师最应该学习的。

二、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在备课上下硬功夫。

吉老师的课之所以上的成功,个人的语文素养只是原因之一,而百分之九十则归功于她精心预设每一课的教学预案,可谓下了很深的硬功夫,主要体现在:

(一)在定位教学目标上下功夫。

当代教育心理学把‚教学目标‛定义为‚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它在课堂教学中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达成一节好课的教学目标要具备准确性、具体性、可行性、可测性。而通常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依赖于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不去就每一条目标从学生学情进行分析,进一步细化,而导致课堂上因目标定位不准确致使设计思路混乱、学生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课堂效率不高。听了吉老师的讲座,却感觉她她更注重强化自己的目标意识,从不拿来就用别人给好的目标,而总是在教参目标基础上逐条研究,进行再定夺,最终确定出严谨的、准确的、清晰的课时目标,真正让目标为为课堂所用,为学生所用,增强了可操作性。首先她把每一节课堂目标准确定位在立足语文学科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大目标的统领下来完成,也正因对大目标的准确定位所以在制定每一节小目标时才更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培养。其次,她认为确定的目标应是学生看得到的目标,应是真正体现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积极情感的双向目标理念;不仅如此,她在定位每一篇文章教学目标时,还总结出一系列定位教学目标的策略,如,看编路,从单元导读中寻目标;看题路,课后习题中找目标;看文路,文本特点中觅目标;看学路,学生实际中定目标。这些方法对语文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

标很有启示作用。

(二)在教学设计下功夫。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一环——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听吉老师的课,学习她的课例,深感她对每一节课都精心进行研究,力争达到教学设计最优化。尤其贯穿于她整个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八个字‚线清点明,主线串珠‛对正迷惘于语文教学的青年教师们很有指引作用。《自己家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思想内涵较深奥,不太好驾驭的文章,同为语文教育行家里手的李卫东老师执教完此课后效果都不是很好,让听课教师都慨叹语文课真的很难把握;但就在第二天恰巧吉老师介绍了她对于本课教学思路的探究,设计出了紧紧抓住‚奇‛字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的思路后,真令人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随后又倾听了她介绍的一系列如‚学法入手,体现主线;单元话题入手,显现主线;文本课题入手,再现主线;关键词句入手,再现主线;文本主旨入手,清晰主线;疑难处入手,凸显主线;随文披情,把握主线等几种‚主线串珠‛的方法,更深深折服她对语文教学深刻地解读。再对比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为什么上得不实,形成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缺少的也许正是吉老师这种心无旁骛,一心只钻研语文书的面壁精神!

(四)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每每在听教师的课后,都会有教师们抱怨学生不配合,上不出预想的效果,没完成教学目标等等,其实究其原因,教师们应该沉下心来仔细反思在上一节课前你又精心准备了哪些教学策略呢?是以一变应万变,还是设计了以多变应万变呢?学习了几十节吉老师设计的语文教学课例,我学到最多的就是她为实现语文教学

‚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这一教学‚根‛目标而研究的不拘一格、灵动巧妙的多种教学策略,如为了让学生体会‚鹅有趣的吃饭方法,她和学生在打四四拍中感悟词语教学的‘三眼一板’‛;为了能让学生深化对‚詹天佑‛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她引导学生为其写颁奖词以升华感动;为了让学生与‚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她精心设计了‚代言恩来‛这一教学环节,为学生与文本间搭建了一架感应之桥,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学生充分构筑的言语心声成了课堂上最亮丽的风景……

(五)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有句经典的话语——‚细节决定成败‛,而决定一堂语文课是否能催生精彩、创造精彩关键还取决于教师对细节的处理。我们不妨拿‚范读‚这一教学环节来说吧,有的老师总认为我是老师,只要我随口读一读,就会比学生高好多,所以往往不肯在范读这一看似普通实际上却作用重大的教学细节上下功夫,从而导致课堂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而很多名师他们却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追求教学的精致,一片文章的范读往往要课前练上几十遍甚至更多,吉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对于本就难读的古文篇目可谓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虽然寥寥数语,但人物性格特征各异,不太容易揣摩,再通过声音再现出来更不好驾驭,但听了吉老师入木三分的范读后,在场的教师无不叹服,无不称绝,更可想会激荡起学生心灵深处多少倍读的欲望啊!学习回来之后,我也尝试着练读一下此文,好难!几遍、十几遍恐怕远远不够啊!真遗憾当时没有把吉老师的朗读录下来让我校的教师们听一听,也许这将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最有力的证明吧!

吉老师的课不仅注重自身榜样的影响,更注重追求词句教学的细节处理,精于捕捉文本中最细微的词语,认真挖掘其言语和情感价值,精心设计语言训练点,从而为打造‚本真‛的语文味课堂涂抹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他所设计的《长城》一文,一个很容易被众多教者忽略的词汇‚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一句中的‚单看‛一词,吉老师却利用它生成了语言训练点,把它改成‚单看‛,并补充省略的内容,然后和原句进行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没有像我们补充的这样写这么多的内容,而只用了一个‚单看‛呢?引导学生挖掘言语内涵与言语情感,从‚炼字‛的角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正是只用了这个‚单看‛便激发了作者无尽的想象,更足以表达游人对长城这一伟大奇迹的赞美之情。

篇6:老师的风采

第二十期

———————————————————————————

标里镇:“拾金不昧”,展小学老师风采---记涡阳县标里镇中心小学教师姜长兴

在路上,意外捡到三万元巨款,然后原封不动的交还给了失主。或许,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故事。但这样的故事真实地发生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涡阳县标里镇中心小学教师姜长兴。

春节前后,这个故事在标里镇广为流传,提及姜长兴,当地人都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49岁的姜长兴是标里镇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同时在镇政府帮忙做点事,他的办公室就在镇政府内。2009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廿五。这天中午12时左右,姜长兴到镇邮政局去取一个装有新年挂历的包裹。取完包裹,姜长兴骑着自行车就往自己的办公室赶,这时正是吃中饭的时间,路上行人很少。

在距离邮局大门十来米远的路边,姜长兴发现了一个黄色的包裹躺在那儿。“咦,谁的东西掉了?”姜长兴注意到这是一个邮包,50斤装的那种,包裹看上去空空的。姜长兴下车随手捡起这个包裹时,才觉察出里面好像有什么东西,“可能是谁取的挂历掉了吧。”他并没有多想,就随手把这个邮包放在了自行车前面的车篮内。回到办公室,已是12时30分左右。姜长兴把捡到的这个包裹打开,赫然发现里面装的竟然是厚厚的三捆捆扎整齐的人民币!仔细数数,每捆一万元,总共三万元!

谁的钱丢了?这可不是小数目呀,失主一定非常着急。姜长兴告诉记者,他当时并没有多想,而是立即带着这个装有巨款的包裹返回邮局,并向邮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在邮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姜长兴很快找到了这个邮包的失主,并把三万元巨款交还给了他。仅仅半个小时,失主的三万元巨款失而复得。

事后,很多人说姜长兴“傻”,还有人对他说:那可是三万块钱呀,你要是把他藏起来不说谁也不知道。“我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可不能那样想,那样不好,自己心里难安呀!”姜长兴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其实,姜长兴的家境并不好:出身农村,爱人在家做农活,一年下来只能挣些微薄的收入;有两个儿子,都是刚成家不久;虽说他每月有一千多元的工资,但为了儿子结婚,家中还是欠下了六七万元的债,为了置办今年春节的年货,他年前还向一位同事借了600元钱。

另外姜长兴老师在镇政府上班的期间,也曾经捡到多部手机,他毫不犹豫的交还给失主,为失主送去一份温暖。姜长兴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他告诉记者,自己生活再艰难,面对非分之财也不能动心,这是做人的原则。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当我们许多人从小哼唱这首童谣时,就知道拾金不昧的道理。千百年来,人们把拾金不昧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传承。

我们之所以大力弘扬姜长兴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缘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如失信违约、欺诈蒙骗等等,群众利益受损害,经济发展被制约,社会风气被污染。甚至在拜金主义和实用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有些人信奉“金钱至上”,为了金钱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做人的底线。孔子说:“礼失求诸野”。姜长兴这

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体现了广大民众中的善良纯真的心态,一种自然流露的仪态,一种人性之花的美好绽放。

每一个“拾金不昧”新闻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折射出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文明程度。姜长兴的拾金不昧事迹,看似普通平凡,却能折射当前标里镇人文精神的品质,它向人们展示:拾金不昧美德仍未过时,在标里镇人身上就闪现着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优秀品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一种朴素、善良、诚信的方式,生动地诠释当代标里镇特有的人情味。

我们注意到,在人们谈论某人拾金不昧的时候,总是喜欢挖掘和强调拾金不昧者的贫穷或者社会地位的低下。从小学教师姜长兴拾金不昧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拾金不昧原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时刻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与贫富贵贱无关。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他们很少有机会出人头地,但是,他们却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拥有高尚的灵魂,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拾金不昧成为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示范的作用。姜长兴老师拾金不昧的事迹流传开来后,标里镇中心小学学生对这位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尊敬,同学们都说:姜老师是一位好老师,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诚实的,不贪图小便宜的人。姜长兴老师的拾金不昧的事迹展现了当今小学教师的风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篇7:老师的风采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是青年和团员的节日,虽然我已经脱离了团组织,但是我还是想以我十一年的工作经历来谈一下我们公司“真诚、敬业、共同成长”的企业精神对我的影响。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真诚、敬业、展女工风采》。

做为电建女工,当我们未婚时,为了工作奔走在各个施工工地,工装一身,安全帽一顶,工具包一个,不爱红装爱工装,美丽的青春时光是在飞溅的焊花与纵横交错的钢筋水泥中渡过的。等到结婚后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在孩子未满周岁时就交给了家中的老人,或者送进了全托幼儿园,自己就又匆匆赶赴施工一线,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工地一般都是工期紧张,没有双休日,甚至有时节假日也要加班。我们电建女工,同样是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却欠家人太多。我们舍小家为大家,为了企业的发展,付出了比一般行业女工多得多的艰辛和汗水。这些毫无怨言的付出,就是我们对待工作的一颗颗最真诚的心呵!

记得王宏生经理在一次讲话中说:“敬业就是勤奋、主动。”勤奋是前提,主动是基础,热爱是关键,没有主动性,就谈不上敬业。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未必是其兴趣所在,那么这就要培养我们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成一行,在追求与奋斗中找到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女工中有多数所从事的都是平凡的工作,但就是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付出热情,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抓住点滴时间,自学成才,提高了学历;有的拜师学艺,钻研工作中的难题,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有的专心攻读,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取得了社会通用的职称证书。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于我们对事业的追求,对企业的忠诚和对岗位的热爱。

大家常说,爱厂如家。的确,企业实际上就是我们大家的家。公司从当初的一个地处东北的安装队伍成为今天赫赫有名的“中原铁军”,不也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吗?老一辈的电建人老去了、故去了,新一代的又不断成长起来。已近六十华诞的公司依然年轻而充满朝气。

我参加工作到现在,体验过一线工作的艰辛,母子分离的酸楚,工作忙碌的考验,也体验到了学习成长的快乐。在我从施工一线调至管理岗位以来,从开始的力不从心,到现在的得心应手,付出了一定的精力去充电学习,感觉非常充实和愉快,因为我知道这正是企业赋于我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企业对我们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德与艺。所谓德,就是看我们对待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是人浮于事还是共同成长?在埋怨企业给予你太少的之前,先要扪心自问自己为企业做过些什么?所谓艺,就是自己立足于企业的技能,更是自己能否立足于企业之本。

我们就像是企业的孩子,没有了企业的呵护,我们何去何从?反之看来,企业又像是我们的孩子,没有了我们的精心培养,企业又谈和发展壮大?

随着公司发展的脚步,我们所有女工也正在以“学习新知识,做时代新女性;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树立新风尚,构建和谐家庭;坚持四自精神,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与公司共同成长。

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我们的新企业精神:和谐之美在于真诚,和谐之美在于敬业,和谐之美在于共同成长。

篇8:教师的课堂风采

但是, 很多教师却感到难以适应。他们普遍认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不过充当了一个串联者的角色, 在频繁的师生互动中, 还往往被学生的行为所羁绊和左右, 拖延了教学进度, 影响了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 妨碍了教材深度的挖掘和拓展;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颠覆了教师的权威地位, 甚至主导地位, 使得教师的酣畅淋漓无从释放, 讲课的风采无从展现。

对此, 我们需要从教学理念和操作技术两个层面进行仔细的辨析, 从而廓清认识, 明确方向, 自觉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步骤、手段和方法, 从实质上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

从理念上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 注重人智力的培养, 强化双基教育, 以升学为目的, 培养的是应试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始终处于霸主地位, 学生只能跟随和围绕。所谓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教材开掘和拓展都由教师独立掌控和担当;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酣畅淋漓的从头至尾地讲授和发挥, 滔滔不绝, 甚至汪洋恣肆, 让学生惊叹、敬佩、羡慕, 满足了教师表演欲望, 完成了教师课堂风采的完美塑造。

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下, 作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被挫伤和磨蚀, 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无从培养和提高。这种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促进的长期弱化, 必然对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造成终生不利的深远影响。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 而是一个设计者、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过程, 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 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 掌握规律, 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主动探索、发现、认识的过程中, 培养探究意识, 提高探究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能力得以发展。

因此,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首要的问题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彻底抛弃旧有的教学霸主意识, 将主讲者的角色转换为组织者的角色, 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将学生的学推向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上台展示的过程中, 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 而非对教师的依赖;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非被动接受的思维;形成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积极、自信、向上的心理需求, 而非在学习中苦苦挣扎的岁月煎熬。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问题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其意义就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优化课堂结构, 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也因此, 教师的风采已经不再是主讲者的风采, 而应转变为主持人的风采。而优秀的主持人, 往往能够巧妙地引出嘉宾的话题, 激发嘉宾的表现欲望, 让嘉宾充分的展现个人的魅力, 而非越俎代庖, 让自己的表现掩盖了主角的光辉。

教师转变观念是第一位的, 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同时, 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中, 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教师们普遍感到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学生提出的问题琐碎、肤浅、超出话题;师生互动容易拖沓、混乱, 以及个别学生与学生群体的调动、协调问题等等, 这些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 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不断地探索。

其中, 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 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盲点、疑点、重点、难点的点拨。

在“学案导学”中, 自然会遇到学生学习的盲点、疑点、重点、难点, 以及必要的拓展点, 教师有责任而且必须加以点拨和强化, 使之清晰化、明确化, 稳固化, 让每一名学生建立准确、完整的知识网络, 决不能放任学生自由、肤浅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中, 对于学习的盲点、疑点和难点,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寻求答案, 或者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 互相启发, 共同解决, 但是, 限于时空和资料的不足, 如果教师不加以补充、说明, 甚至提前讲解明白, 而是先让学生自学或讨论, 有时候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扰乱了学生的思维, 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为此,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会机械、呆板的搬用固定的模式, 一味安排学生的自主活动, 而是抓住最佳时机, 深入浅出,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给予巧妙地点拨和诱导, 让学生在最初接触时即建立起清晰、明确的印象,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学得轻松愉快、快速高效。

对于重点, 对于必要记忆和重要的知识, 教师也必须毫不犹豫的加以重锤敲打, 反复练习, 强化巩固。我们应该明白, 学生学会的、理解的东西, 不一定就是记忆深刻的, 不一定就能明白对于以后学习的深远意义, 所以, 教师必须在关键时候强化之, 让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二, 教师对于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是“学案导学”课堂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思维活跃, 不断有发散性的、创造性的、充满想象的思考, 自然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超出预设的问题, 这正是我们需要鼓动和培养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所以, 我们首先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同时, 还要善于抓住富有启发性、关键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其展开教学活动, 将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引向深入。例如, 语文教师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学生在整体感知、自主阅读理解、小组交流之后, 提出疑问:“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一句怎样理解?“多情”是什么意思?教师认为这是解读全诗的关键点和切入口, 于是放弃了原先设计的按上阕写景的特色, 下阕抒情的基调, 刻画周瑜形象的作用三个步骤, 引导学生从调整“多情应笑我”的语序, 方便理解入手, 进而启发学生“情”从何来, 为什么称“多情”?为何“多情”而“早生华发”?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并与题目“赤壁怀古”联系起来, 与苏轼的遭遇联系起来, 与三国历史人物周瑜的功绩联系起来, 使得学生对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了深透的理解。

尊重学生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理解, 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环节, 而又不至于散漫无边, 主题不彰, 浪费时间, 需要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相当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更需要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

第三, 教师对于个别学生与学生群体的协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的问题, 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还是大部分学生的问题?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成为解读课文的钥匙?需要教师的功底、敏锐和变通, 还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观念。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之后, 就会出现群体注意力不够集中, 或不容易集中的问题。多数学生只关注自己的问题, 兴奋点繁多散乱, 以至于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甚至在教师专门讲解时都难以集中注意力, 以致留下知识的漏洞。所以, 教师应该适时地调控课堂气氛, 防止过热、过散, 适时调整学生的兴奋点, 集中精力解决要害问题。

所谓适时和恰当, 即是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 尊重学生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的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尽兴的发挥;尤其是高中, 学生上课时踊跃发言、尽兴展示、激烈辩论的积极性更需要珍惜, 更需要教师通过激情点燃, 通过耐心加温。

上一篇:客运索道安全检查制度下一篇:小学生穷人续写 续写《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