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顽固性高血压

2024-05-16

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精选十篇)

老年顽固性高血压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病人均为原发性高血压, 2、3级病人, 其中男2 8例, 女20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 病程1~5年, 均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每日服用≥3种抗高血压药物 (其中包括利尿剂) , 不能使收缩压降至1 4 0/9 0 m m H g水平以下。

1.2 方法

1.2.1 血压观测方法

采用24h动态血压仪, 取24h平均值, 治疗后用同样测试并与治疗前对比分析。

1.2.2 综合治疗方法

(1) 合理调整膳食, 通过健康教育, 饮食调控等多种方法转变病人的生活饮食习惯, 真正做到饮食有粗有细, 不咸不甜, 控制食盐量 (每日钠盐摄人量不超过6 g) 调整血脂, 倡导多吃水果, 蔬菜; (2) 严格戒烟限酒, 严格戒烟有困难者, 每日抽烟不大于5支。不能禁酒者, 最多每日饮酒量不超过低度白酒50g; (3) 适量运动, 根据为每个病人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 如散步, 快步走, 太极拳, 医疗体操, 慢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每天早晨, 下午各1次, 每次不少于30min, 运动前、中、后监测血压、心率、如运动中血压超过220/120mmHg或出现头晕, 面色苍白、冷汗、心绞痛时停止运动、心率达到年龄加心率等于170次为适量; (4) 调整心态, 通过坐谈、咨询、引导、听音乐每天1次, 使病人心情舒畅, 睡眠充足, 生活规律。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后血压明显下降达正常水平, 且长期维持稳定;好转:治疗后血压下降 (收缩压或舒张压) 达1 0 m m H g以上;无效:治疗后血压无明显变化 (收缩压或舒张压下降<1 0 m m H g)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各数据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48例患者综合治疗后显效28例 (50%) , 好转1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7.5%, 治疗前后血压, 自身对照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是导致心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多种降压药物而且用量很大, 血压控制不理想, 对于老年人来说, 长期大量使用多种降压药物、一方面容易出现肝、肾功能的损害, 水电解质紊乱等;另一方面从经济, 精神及心理上加重患者的负担。而导致顽固性高血压常包括以下原因: (1) 血压测量错误; (2) 降压治疗方案不合理; (3) 药物干扰降压作用; (4) 容量超负荷; (5) 胰岛素抵抗; (6) 继发性高血压, 另外,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 S A) 、过多饮酒和重度吸烟也是造成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2], 本组排除继发性因素的48例患者中, 虽然经不同类型的抗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 但大多数未纠正摄入钠盐过高、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少、精神紧张, 高血脂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影响了降压药的疗效。针对这些危险因素, 我院进行了综合治疗。包括教育、心理、饮食、运动等多种手段。治疗效果见表1。

从表1可见, 以上4 8例患者综合治疗结果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患者经过综合治疗, 均能维持血压平稳, 而且降压效果显著能维持持续平稳, 因此, 无论从临床观察还是从理论, 经济的角度看, 综合治疗降压效果是安全, 有效的, 且部分病人在稳定控制血压基础上尚能减少部分用药, 同时减少用药副作用及费用。

参考文献

[1]杨进刚, 杨跃进.美国心脏协会顽固性高血压专家共识解读[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8, 529 (3) :355~358.

手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篇2

这是江苏省首次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施行的射频导管消融去肾部分交感神经手术,术后两位患者血压下降明显,观察一周后顺利出院。

专家介绍,微创介入手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为我国人数众多的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选择,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这两位高血压一直难以控制的患者而言,如果没有这种手术治疗,将会出现高血压病的多个并发症。

手术前后用了不到60分钟时间,医生在给患者局部麻醉之后,从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借助动脉造影的指引,巧妙地将一根直径1.3毫米的射频消融导管头端,送到患者的肾脏动脉内,然后根据患者肾动脉的长短和粗细,精确选取4~6个靶点,使用8~10瓦的能量,消融肾动脉外膜的部分神经末梢,阻断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治疗目的。

患者术后平均血压保持在129/76毫米汞柱,辅助少量药物,基本可以维持在理想水平,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消融肾动脉外膜的交感神经可控制高血压

专家介绍,人体内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导致高血压的关键因素,因此,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可以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及其相关并发症。消融位于肾动脉外膜的交感神经,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从2007年开始,澳洲学者就将现代导管技术和射频消融技术,应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创立了经导管肾脏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治疗高血压这一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国内学者随后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手术可以帮助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减少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医生们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掌握了消融的能量、时间、温度等技术参数,从而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选择全球健康调查显示,每年约有700万人因血压控制不良而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据调查,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人,每年有l000万新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9.8%、24.7%和6.1%,呈现“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偏低,发病率增长迅速”的局面。

高血压疾病的后果往往是靶器官的损害,显著增加冠心病、心功能不全、中风和肾功能不全等发生率,并且其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目前,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联合、长期治疗,对于1级高危或者极高危、2级及其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均应该采用联合治疗方案。

医学界一直在寻找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希望能“一劳永逸”地治疗高血压病,使患者无需长期服药就能持续有效地降压,并能减少该病引起的靶器官损害。而介入手术治疗高血压,即是医学界目前正在重点探索的治疗新方法之一。

这项新开展的射频导管消融去肾脏交感神经的手术,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选择。尽管目前还仅仅限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改进,该手术治疗范围和适应证有望扩大至一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届时,部分高血压患者将无需长期或终身服药。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

老年顽固性高血压 篇3

关键词:倍他乐克,非洛地平,顽固性高血压

顽固性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多发病, 约占就诊高血压病例总数的25%~30%[1]。目前该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 多数通过加大降压药剂量来达到治疗目标, 但疗效并不满意。为进一步探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方案, 本文研究临床观察了非洛地平缓释片合并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 并与单一使用非洛地平治疗的病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门诊治疗的老年顽固性高血压病患者90例,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肝、肾等严重脏器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年版) 诊断标准[2]:收缩压/舒张压高于140 mm Hg/90 mm Hg, 临床应用3种以上降压药/利尿剂或合并用药后, 血压仍未能恢复正常值范畴, 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SBP未降到160 mm Hg以下。90例患者依照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 2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全部患者停服降压、调脂类药物2周后接受治疗。观察组患者每日清晨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0414) 5 mg, 倍他乐克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5391) 25~50 mg, 1次/d;对照组单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 用药剂量调整增加到10 mg, 1次/d。两组均随访观察4周。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血压情况, 坐位测量右侧肱动脉血压值, 连续测量4次, 每次间隔5 min, 取后3次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参照《实用内科学》相关诊疗标准[3]进行降压疗效评价, 显效:坐位舒张压下降≥9.75 mm Hg并降到正常, 或下降值≥19.5 mm Hg;有效:坐位舒张压下降<9.75 mm Hg但降至正常, 或下降9.75~18.75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30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22例, 有效7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64.4%。经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χ2=11.607, P<0.01) 。

2.2 不良反应

用药前后两组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等均无明显改变。观察组出现轻微头痛、面部潮红各2例, 对照组发生药源性反应3例, 轻微头痛、眩晕各2例, 全部不良反应未予处理自行消失。

3讨论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呈线性相关, 降低血压能够有效控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但临床上对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比较棘手, 患者接受较大剂量降压药联合治疗或反复治疗后, 血压常不能及时纠正至正常值范围, 以致脑血管意外、心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急剧增加, 并可能进展至第三级高血压, 危及生命。因此, 选用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是极为重要。

倍他乐克、非洛地平缓释片均属于目前推荐的一线降压用药。体内、体外试验证实, 钙离子拮抗药非洛地平可抑制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外Ca2+的内流, 选择性扩张小动脉血管, 进而减少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4]。倍他乐克则是一种高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降压迅速, 药效稳定, 对平衡控制24 h血压效果明显。其主要降压机制可能为:阻断心肌β1受体以抑制心脏运动, 减慢心率, 减少心血泵出量, 从而改善充盈收缩期容量和冠脉血容量, 间接降低血压。本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应用倍他乐克和非洛地平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总有效率达93.3%, 较单用非洛地平的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其原因可能在于:非洛地平、倍他乐克的靶器官分别为血管和心脏, 可经由不同的药物机理去影响血压的改变, 起到药物协同作用;二者联用时倍他乐克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和峰浓度Cmax可分别增加31%、38%, 药效作用发挥更明显[5]。综上所述, 倍他乐克联用非洛地平较单一加大非洛地平缓释片剂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更显著疗效, 不良反应少, 患者耐受性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天浩, 李瑜辉.厄贝沙坦及倍他乐克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影响的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24) :2633-2635.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19 (8) :701-743.

[3]张冬, 孙雪峰, 朱晗玉, 等.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干体质量下降与顽固性高血压关系研究.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5) :424-426.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5.

30例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4

【摘要】目的:探讨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治疗。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1周60%、半个月70%、1个月80%、2个月90%。结论: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血压的控制。首先暂时停止原治疗,并持续监测血压,开始一个新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打断恶性循环。应遵循小剂量、长效、联合的原则(参考高血压药物治疗)。同时强调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即在实施降压治疗方案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及不同的联合方案。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药物治疗;原因

难治性或称顽固性高血压指凡服3种或3种以上全剂量不同作用机制(必须包括利尿剂)的降压药物,血压仍≥140/90mmHg,24h动态血压(ABPM)日间平均血压≥135/85mmHg或24h平均ABPM≥130/80mmHg[1]。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病因及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3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1岁。病史6个月~10年,合并冠心病10例,2型糖尿病9例,血脂异常症7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脑梗死1例。有长期吸烟史15例,酗酒史4例,高盐饮食史8例,血脂异常10例。

1.2 方法 减轻体重建议体重指数控制在24kg/m2以下。合理膳食、增加体育活动、减轻精神压力,查找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联合用药首先暂时停止原治疗,并持续监测血压,开始一个新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打断恶性循环。常用的口服药有:钙通道阻滞剂+ACEI(或AT1RA)+吲哒帕胺+α1受体阻滞剂(或α1+β受体阻滞剂,或中枢α2激动剂);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非双氢吡啶钙拮抗剂+ACEI(或AT1RA)+α1受体阻滞剂(或α1+β受体阻滞剂,或中枢α2激动剂)。若口服三种以上的药物仍无效时,可先静脉用药,阻断恶性循环,待血压下降后以口服维持。如:静脉推注α1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柳胺苄心定50mg、α1受体阻滞剂如压宁定10mg~50mg,尼卡地平2mg,或恬尔心10mg~15mg等,待血压下降后,再静脉滴注维持一阶段后改口服联合用药。部分高血压病人在血压较迅速下降后血压变得较易控制。查找并消除引起血压增高的因素:如吸烟、睡眠障碍、焦虑、睡眠呼吸暂停、慢性疼痛等,以及是否同时服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

2 结果

任何一种降压药物单用时,其有效率为50%~60%。加大剂量可以提高疗效,但不良反应也同时增加。联合用药能有效地提高血压的控制率。经治疗总有效率1周60%、半个月70%、1个月80%、2个月90%。

3 讨论

顽固性高血压一般定为应使用包括利尿药在内的足量的3种或3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目标血压(<140/90mmHg)。根據上肢血压升高而下肢血压水平明显低于上肢,其上下肢血压差>(30~70)/(0~30)mmHg,双侧上下肢血压对称,以及胸部左缘血管杂音并向背部传导而考虑主动脉缩窄之可能,ABI的检查可以作为临床筛查的方法,特异性几乎达100%,经MRA、DSA和(或)主动脉造影可基本排除或确诊及定位。如果患者血压呈持续性升高,血钾浓度低于正常值(多数在3.0mmol/L以下),夜尿多,并有周期性麻痹史以及心电图出现U波时,应首先想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应立即查低钠立位下的血浆肾素活性(PRA)及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如果PRA极低接近于零,加之 PAC/PRA>400,则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可初步确诊[2]。血压不但升高而且波动大,同时出现怕热、多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症状时,应首先想到嗜铬细胞瘤的可能,为了定性确诊,需查血浆FMN、FNMN浓度。如血浆 FMN、FNMN浓度明显增高(静息状态下或发作间隙期),则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基本可以成立,当患者有肾炎史、贫血貌、血压持续性升高、血清尿素氮及肌酐高于正常时,应想到肾实质性高血压。先查腹部B超看双侧肾脏的大小、形态及结构的变化,再查核素肾功能显像,观察肾功能及血液灌注情况,必要时查肾脏活检,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对持续性进行性恶性血压升高的年轻患者及50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突然血压急进性升高及降压药物疗效不好者,应想到肾血管性高血压,加之四肢血压不对称,甚至有无脉现象及颈部和腹部听到血管杂音者,则对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有更大的帮助,为明确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应做肾动脉增强CT、肾血管彩超等检查。

重新选择降压药、提高依从性,相当一部分顽固性高血压治疗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不能坚持服药或漏服药。造成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一是所服药的不良反应较大,二是所服药的降压谷/峰比值较差,一天需要多次服药。对于此类情况应考虑重新选择不良反应小的降压药,或降压谷/峰比值>50%、能24小时平稳降压的长效制剂[3]。选择适宜的恰当的药物联合治疗既可以显著增强降压效应,又可以相互抵消不良反应。这种降压药合理的联合方案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3种及以上的降压药联合方案中必须包含利尿剂。在实施治疗方案前及治疗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血压形态选择不同的用药时间,使降压药物的峰效应与血压的峰值相对应,从而有效地控制血压,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很多患者的血压难以控制是因为未应用利尿剂[4]。使用利尿剂、增加利尿剂的剂量或根据肾功能调整利尿剂之后,血压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应用长效的噻嗪类利尿剂后能满意地控制血压。所以在顽固性高血压的定义中强调必须包括一种利尿剂在内的三联降压药,足以说明利尿剂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55~256.

[2]李为民,韩薇.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5):273.

[3]苏万增,李萍,廖峰,等.难治性高血压135例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1):898.

老年顽固性高血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RDN治疗的9例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和18例经药物治疗的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男11例, 女7例;年龄60~88岁, 平均 (76.6±4.1) 岁;病程5~25年, 平均 (13.5±1.2) 年;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 男4例, 女5例;年龄61~89岁, 平均 (76.5±4.0) 岁;病程5~25年, 平均 (14.5±1.2) 年。入院平均收缩压 (178±20) mm Hg, 舒张压 (101±12) mm Hg。平均应用降压药物种类 (3±1) 种。两组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人口学基本资料、临床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衡性良好,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原发性高血压病诊断明确; (2) 年龄≥60岁; (3) 足量应用3种或以上降压药 (包括利尿剂) 2周以上, 血压仍不能达标; (4) e GFR≥45 ml/ (min·1.73 m2) 。排除标准: (1) 有肾动脉狭窄的证据 (>50%) ; (2) 既往已行肾动脉介入治疗[6]。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前两组患者服药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服药情况, 详见表1。

例 (%)

1.3.2 试验组

肾去交感神经术, 肾动脉消融治疗:术前24 h服用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股动脉穿刺点周围皮肤消毒、铺单, 穿刺股动脉放置鞘管后送入MPAl造影导管, 行肾动脉造影确定肾动脉解剖情况, 并除外狭窄及变异, 撤出导管后经鞘管送入消融导管, 根据肾动脉造影确定肾动脉消融位置。射频消融仪 (IBI-1500T, the United States IBI company) 参数设定:温度60℃, 能量8~10 W, 在X线指导下进行消融。由远及近, 在肾动脉内沿轴向旋转进行每侧4~6点消融, 每个位点持续120 s, 位点间距>5 mm。消融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消融后再次行双侧肾动脉造影后撤出鞘管,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 1次/d, 氯吡格雷75 mg, 1次/d。

1.4 观察指标

口服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进行调整, 降压目标:<140/90 mm Hg。当血压<120/70 mm Hg或出现头晕、心悸等低血压表现时减量或停用。肾功能评估:检测血肌酐 (Scr) 、尿素氮 (BUN) 水平, 并根据国内改良MDRD方程计算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e GFR) =186× (Scr) -1.154× (年龄) -0.203× (0.742女性) ×1.233 (中国人) , 方程中所用的单位:e GFR[ml/ (min·1.73 m2) ]、年龄 (岁) 、Scr (mg/dl) 。比较患者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肾功能情况, 评价该手术安全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变化情况

试验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mm Hg

2.2 降压药物应用变化

试验组治疗后用药种类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 P=0.045<0.05) , 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用药种类无变化, 详见表2。

2.3 肾功能变化

对试验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肾功能情况 (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率过滤) 进行分析, 发现术后肾功能未出现异常, 手术安全性较高, 详见表3。

2.4 肾动脉评估

术后6个月对试验组采用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的患者复查泌尿系超声、肾动脉CT, 均未见明显肾脏形态变化及新发肾动脉狭窄。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 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地增高,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顽固性高血压, 由于其血压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一般性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 其并发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受到了临床的广泛重视[7,8,9,10]。在本次研究中,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中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 而试验组采用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肾脏除了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外还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11,12], 该方法是将射频导管插入肾动脉内从而释放出能量, 该能量通过透过肾动脉内膜选择性毁坏外膜的肾交感神经。由于肾交感神经所属的传出纤维受到刺激而激活后能够产生和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而去甲肾上腺素则能够有效的收缩肾血管, 最后造成肾血流量的减少, 进一步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收缩血管, 原尿中钠水的重吸收增多[13,14];传入纤维受到刺激而激活后, 则可激动中枢交感神经系统, 从而导致肾脏、心脏和血管等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改变, 加重高血压[15]。肾动脉消融治疗损害肾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后则起到了降压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 对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发现试验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采用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的降压效果显著, 疗效确切。对两组患者降压药物应用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发现试验组治疗后用药种类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用药种类无变化。试验组术后肾脏结构和功能未出现异常改变, 手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采用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进行治疗既可以明显降低血压, 又可有效避免药物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 未造成肾脏的功能性障碍, 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对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RDN治疗的9例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和18例经药物治疗的老年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试验组,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降压药物应用变化情况及试验组患者肾功能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试验组治疗后用药种类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治疗前后用药种类无变化;试验组术后肾脏结构和功能未出现异常改变, 手术安全性较高。结论: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采用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进行治疗既可以明显降低血压, 又可有效避免药物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 未造成肾脏的功能性障碍, 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尿毒症患者顽固性高血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在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尿毒症伴随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 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观察组中, 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在55~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5.5岁, 病程在1~3年, 平均病程为2.5年。在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22例, 年龄在54~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6.5岁。平均年龄为65.5岁, 病程在2~4年, 平均病程为2.9年。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 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本质上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选择

我院的血液透析仪器选择德国费森尤斯生产的DBB27型血液透析机, 对于透析器我院则选择FX60型透析器[3], 另外透析液选择碳酸盐。对于灌流器我院则选择血液灌流器。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

对对照组患者给予每组2~3次的血液透析治疗, 连续治疗3周[4]。

1.3.2 对观察组患者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给予每组2~3次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 连续治疗3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在血液透析器操作前, 需要串联事先血液灌流器治疗。 (2) 先对患者进行浓度为10%剂量为500m L的GS预冲[5], 不过在预冲过程中, 还必须注意以下:必须将出血的颗粒和气泡进行排除。 (3) 再将剂量为100mg的肝素加入到剂量为250m L的生理盐水当中, 进而达到半小时的闭路循环。 (4) 将透析液的温度控制在36℃, 并进行每分钟流量为500m L的透析液透析[6]。 (5) 在最后的闭路循环10min内, 在对患者注入剂量为5000m的低分子肝素钙。 (6) 将灌流器取出, 并按照速度为250m L/min的血流速度[7]进行血液透析, 时间持续1.5h。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在治疗后的收缩压, 舒张压以及治疗前后的甲状旁腺激素以及血浆肾素等。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0[8]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统计软件, 数据用表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对患者只需进行1~2联降压药物, 且BP<140/90mmHg。有效:对患者需要进行3联降压药物, 且BP<140/90mmHg。无效:对患者进行原降压药物治疗, 且BP>140/90mmHg[9]。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见表1。P<0.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mm Hg)

注:与对照组相比, *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2。P<0.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n, %)

注:与对照组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表明, 顽固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患者体内钠潴留的容量出现过多迹象。 (2) 患者的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3) 患者的内皮细胞出现紊乱。 (4) 促红细胞生长素使用过度。 (5) 患者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被激活。 (6) 患者的动脉出现钙化等[10]。

所谓的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其实就是肾素依赖高血压, 在相关研究中, 科学家逐渐发现, 导致尿毒症患者出现顽固性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尿毒症患者体内的ET。 (2) 尿毒症患者体内的RA。 (3) 尿毒症患者体内的ATII。而在临床上常见使用的血液透析治疗,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尿毒症患者体内的RA, ET, 和ATII进行清除以及将一些比较大的中分子毒素进行清除[11], 但常规血液透析的清除率远远低于这些有害物质在患者体内的增长速度, 但本次研究中的血液灌流就能够达到很好的彻底清除的功效。

此外, 在临床试验中还逐渐发现, 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血液透析指能够将患者体内的部位小分子给清除掉, 但对患者体内的中分子的清除效果却比较的差, 因此如果长期进行常规性血液透析治疗, 患者血浆中的中分子的毒素会依然比较的高。但如果联合使用血液灌流器治疗, 一方面由于血液灌流器的吸附面积比较大, 容量比较大, 因此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率和病死率[12], 另一方面血液灌流器还能够有效吸附血浆中的中分子的毒素, 因此将血液透析和血液灌器联合治疗, 就能够达到彻底清除血浆毒素的作用。

综上所述, 使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来治疗尿毒症伴随顽固性高血压患者, 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和血浆肾素等, 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究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在治疗尿毒症伴随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在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尿毒症伴随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 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中, 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在观察组中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在收缩压, 和舒张压, 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方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观察组下降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来治疗尿毒症伴随顽固性高血压患者, 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和血浆肾素等, 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与治疗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60例治疗组和60例对照组, 治疗组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男性患者占37例, 女性患者占23例, 患者的年龄20~75岁之间;对照组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的方法, 其中男性患者35例, 女性患者占25例, 年龄在21~74岁之间。两组患者之间的基本资料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探讨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

1.2 方法

1.2.1 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诊断, 诊断的标准主要是应用国际上的统一标准, 患者没有服用抗血压药物情况下, 舒张压≥90mmHg (1mmHg=0.133kPa) , 收缩压≥140mmHg, 对于不符合治疗标准的假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剔除。

1.2.2 对照组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单纯的使用西药治疗, 应用10mg硝苯地平缓释片, 每天口服2次, 25mg倍他乐克, 每天口服2次, 12.5mg双氢克尿塞。治疗组的患者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方式, 根据患者的病因主要分为痰湿阻滞、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挟瘀三类, 采取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的进行治疗。中药主要包括丹参、黄芪、山楂、磁石、三七粉、天麻粉、葛根、牡蛎、白术、茯苓、牛膝、木香和夏枯草。西药主要应用25mg利尿剂氢氯噻嗪, 每天口服一次, 10mg氨氯地平, 40mg那普利等, 结合中药进行联合治疗。

1.2.3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两组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每周都要定期进行3次血压测量。选择软件SPSS1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用t进行检验, x2检验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疗效判定的标准对两组方法的治疗疗效进行判定:显效主要指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到10mmHg以上, 并且能够达到正常的范围, 原有的症状显著减轻或者消失;有效指患者的舒张压下降了不到10mmHg, 但是降到了正常的范围, 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 下降了10~19mmHg但是没有达到正常的范围, 主要的症状部分减轻或者消失;无效指患者治疗后没有达到以上的标准, 患者的症状在治疗前后没有得到减轻。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对比, 治疗组的患者在第一周时DBP和SBP下降的不明显, 在第二周和第三周时下降开始明显, 与治疗前的效果相比 (P<0.05) , 后几周的下降趋向稳定, 与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前三周的情况与治疗组相同, 但是几周时下降较缓慢。

经过5周后的对比分析, 治疗组的疗效要明显比对照组显著 (P<0.05)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通过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 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在治疗后的2~3周下降明显, 治疗5周后, 治疗组的效果比对照组显著, 差异的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在中医学中属于头疼和眩晕范畴, 多数是由于虚、痰、风、火导致, 顽固性高血压成为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并发症状, 对患者的生活和生命长度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4]。治疗高血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最大限度上让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得到降低, 根据中医的辨证治疗原则, 滋阴补阳、清肝泻火、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活血化瘀、化痰降浊, 再加上安神的方法来治疗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西药一般采用单一的化学成分, 针对性强, 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拮抗, 见效快但是作用较短暂, 且副作用大;中药药效的物理基础都是活性的物质群体, 按照一定的比例要求进行组合, 起效慢但是作用的时间较长, 出现的副作用少, 多用于远效治疗。中西药进行联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按照危险分治对患者采取降压治疗的有效措施, 多数情况下能够让顽固性高血压疾病得到有效地控制。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能够达到增强降压的效果。在临床治疗中,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应用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 加上合理的饮食结构, 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进行适当的运动, 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高血压是一个能够让心脑血管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危险因素[5,6],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耐心全面的治疗, 拟定细致全面的治疗方案, 针对性的进行个体治疗, 对病因进行深入的寻找, 对干扰因素进行去除, 能够让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通过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 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在治疗后的2~3周下降明显, 治疗5周后, 治疗组的效果比对照组显著, 差异的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了中西药联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取得治疗疗效明显比单一的西药治疗显著, 多数情况下能够让顽固性高血压疾病得到有效地控制, 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确切, 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在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60例治疗组和60例对照组, 治疗组的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的方法, 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探讨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和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结果 通过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 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在治疗后的2~3周下降明显, 治疗5周后, 治疗组的效果比对照组显著, 差异的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能够达到增强降压的效果。中西药联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取得治疗疗效明显比单一的西药治疗显著, 多数情况下能够让顽固性高血压疾病得到有效地控制, 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确切, 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病因,治疗

参考文献

[1]李鹏翔.12 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10 (7) :87-88.

[2]蒋永和, 刘海龙, 曹原.顽固性高血压[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8 (5) :87-88.

[3]周艳芳, 方会龙, 王俊杰.顽固性高血压56例临床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14 (5) :76-77.

[4]丁晓军.浅谈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与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16 (10) :69-90.

[5]惠阳.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病病因与治疗研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7 (3) :53-54.

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篇8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诊断,贝那普利,氨氯地平

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其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外, 来自于社会上竞争的工作、生活等压力也日益增高, 人们的心理压力也相应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高血压指的是在静息状态下舒张压>90 mmHg或者是收缩压>140 mmHg, 通常会同时合并糖代谢紊乱、高脂肪及脑、心、肾、视网膜等器官出现功能改变。顽固性高血压指的是经大剂量的血压控制药物治疗后, 舒张压仍然处于持续增高状态, 诊断其切实病因对症治疗是控制其血压的关键。本文通过观察探讨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其临床疗效及意义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20例, 男67例, 女53例, 年龄在43~81岁, 平均年龄为 (60.4±2.4) 岁, 病程为1~11年, 合并有糖尿病25例, 均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均符合WHO所颁布的关于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 ASAⅡ~Ⅲ级。均排除有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继发性高血压、心绞痛、药物性高血压、肝肾甲状腺功能不全、半年内出现过脑卒中、心肌梗死的可能。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观察组采取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 对照组单纯应用贝那普利治疗,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诊断标准

(1) 参考WHO所颁布的关于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 持续血压增高, 24 h动态血压检查, 舒张压≥115 mmHg; (3) 有长期联合使用控制血压的药物治疗; (4) 长期不注意饮食控制, 有吸烟、饮酒、高脂类饮食史, 运动过少。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应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 分别对患者入院后的血压进行24h监测, 并检查记录心、脑、肝、肾功能, 给予口服2.5 mg/d的氨氯地平 (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国药准字H20066843) , 1次/d, 联合口服10 mg/d的贝那普利, 1次/d, 然后依据药物服用后患者血压变化的情况进行药物使用剂量的调整, 贝那普利的最大使用剂量应控制在≤10 mg/d, 氨氯地平的最大使用剂量应控制在≤20 mg/d;患者在服药期间, 均需要对其血压进行24 h监测, 并检查记录心、脑、肝、肾功能, 并观察其药物不良反应, 做好记录, 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血压降压过度的情况[1]。1个月为1个疗效, 在治疗3个疗程后, 观察患者的血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若已维持稳定, 可酌情进行药物剂量的减少, 以最小的有效药物剂量对血压进行维持性治疗。

1.3.2 对照组

单纯使用贝那普利治疗, 分别对患者入院后的血压进行24 h监测, 并检查记录心、脑、肝、肾功能, 给予口服10 mg/d的贝那普利1次/d, 然后依据药物服用后患者血压变化的情况进行药物使用剂量的调整, 贝那普利的最大使用剂量应控制在≤10 mg/d, 患者在服药期间, 均需要对其血压进行24 h监测, 并检查记录心、脑、肝、肾功能, 并观察其药物不良反应, 做好记录, 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血压降压过度的情况。1个月为1个疗效, 在治疗3个疗程后, 观察患者的血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若已维持稳定, 可酌情进行药物剂量的减少, 以最小的有效药物剂量对血压进行维持性治疗。

1.4 疗效标准

参考WHO所颁布的关于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标准, 对疗效进行判断, 显效:治疗3个疗程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小时, 收缩下降≥30 mmHg, 舒张压下降≥20 mmHg或恢复正常水平;有效:治疗3个疗程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 收缩下降≥30 mmHg, 舒张压下降≥10 mmHg或<10 mmHg;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明显下降[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本组数据经采用软件V1.61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显效31例, 有效为25例, 无效4例, 不良反应1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26例, 有效20例, 无效14例, 不良反应2例, 总有效率为76.6%;2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结语

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在通过联合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 均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并维持在满意的水平, 但仍有少部分高血压患者, 使用了较大剂量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 舒张压仍处于持续增高的状态, 一直保持在15.2 kPa以上, 即临床上称作的顽固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 因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 而没有及时发现, 临床诊断中应在尽量排除有一过性血压增高的因素外, 给予动态的血压监测, 结合患者的病史、饮食史、运动状况、体重、合并症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 以准确诊断顽固性高血压, 以求及早发现, 及早处理。

本文中应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总有效率达93.3%, 不良反应仅为1.7%, 主要是由于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性药物, 起效缓慢, 能够长时间地改善心功能各项指标, 而氨氯地平属于钙离子的拮抗剂, 能够治疗多种类型的高血压, 能够缓解心绞痛症状, 二者联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缓解临床症状, 控制血压的波动, 进一步针对患者的病因进行饮食、生活、运动等加强调整, 能够有助于将血压控制在安全的范围,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各项辅助检查等联合诊断, 以协助临床准确诊断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 应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贝那普利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樊朝美, 王莉, 高明明, 等.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与贝那普利单药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 2008, 17 (11) :962-963.

老年顽固性高血压 篇9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病;高血压;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15-01

顽固性高血压病(RH)是指在通过3种不同的大剂量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还未降低至140/90mmHg以内的。根据相关统计,在整个高血压病人群中,RH患者的占比一般在4%左右,因此在此类病症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现收集我院RH患者,对其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12-2014.12入住我院的心脑血管科的720例高血压患者,经过相关的治疗,最终确定180例(占20%)高血压患者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RH)。

2.方法

2.1治疗程序

对上述每位患者采集详细病史,接受系统查体且进行分析,对疑为继发性高血压或是靶器官受损的患者接受相应的检查。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高血压处理指南,对本组每位患者进行危险程度的估计,且决定对其加以治疗。最后将每位患者的基础性资料以及诊断情况准时地存入至“高血压汉字信息管理系统”。药物治疗:本组患者全部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速转换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以及Ca2+拮抗剂等联合用药,由一开始的使用2种联合药物,然后逐渐上升至3种和4种、5种等,但是患者的血压仍然不能降到理想状态或是正常值。

2.2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用SPSS13.0以及MicrosoftExcel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所出现的一切均值均以“”的形式加以表示。

3.治疗标准

(1)治疗理想的判斷标准:在接受正规治疗的所有患者之中,无论患者服用多少种联合降压药剂,对患者进行多次诊治,其血压能够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值以及ABPM为正常值的患者。

(2)顽固性高血压的判断标准:根据YNCVI的有关建议,患者接受包括一种利尿剂在内的充足量的三种或是三种以上的降压药物的治疗,其血压仍未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的患者。

(3)白大衣高血压(WCH):血压SBP在140mmHg以上以及DBP在90mmHg以上,而ABPM正常患者。

二、结果

本组中的疾病名称为肾小球肾炎、多囊肾、肾下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主动脉缩窄、肢端肥大症、肾动脉狭窄以及脑血管疾病恢复期分别为8.3%、11.7%、17.8%、14.4%、8.9%、12.2%、10.6%、9.4%以及6.7%。下表1所示为顽固性与理想控制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比较分析

三、结论

种原因都有可能引发顽固性高血压,例如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多囊肾、库欣综合征等可能会导致继发性高血压;肾损伤可能导致中度及重度高血压;诸如非类固醇类抗炎镇痛药会对除钙拮抗剂以外的其他各类抗高血压药物产生;过重的工作压力;肥胖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摄入的盐量过大;未遵医嘱使用降压药;假性顽固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即在医院进行血压测试结果偏高,服用降压药后未见效果,回家自行测量则未见血压异常;过度酗酒、吸烟等;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过低等,上述因素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顽固性高血病。高血压被公认为“人类慢性病杀手”,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以及学习情况,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在高血压患者中,有这样一类比较特殊的患者,就是即使使用了抗高血压联合药物,其血压仍然保持原来的水平或是与原水平相差不大,这种情况即可以称作“难治性高血压”或是“顽固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不清楚,由于目前各级医院与检查方法不同、过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RH患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应该不一样。因此,笔者根据以上原因谈谈治疗体会。注重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降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医护人员应耐心地对患者做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包括高血压的危险性和预后以及抗高血压治疗带来的益处。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提高坚持治疗的自觉性。对药物要扬长避短,对患者要因人而异,采取个体化治疗。尽量减少药物的品种和数量以及服药次数。也是改善患者依从性的重要措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减轻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避免应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注意配伍禁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引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顽固性高血压的原因众多,误诊率偏高。它不仅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病的治疗除了对不良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或戒烟限酒、心里平衡等,仍以口服药物为主,大部分患者需长期或终身服药。在诊断和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应对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行积极的纠正,避免可能引发顽固性高血压药剂的使用,对引发继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加以筛查及去除,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关注合理用药,从而提高顽固性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马邦雨.50例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与临床治疗[J].中国卫生产业,2011

老年顽固性高血压 篇10

关键词:顽固性高血压,针灸,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 尽管使用了三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联合治疗, 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水平, 称为顽固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1]。我科2008年10月至今采用针灸疗法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本病106例, 疗效较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 男62例, 女44例, 年龄30岁~64岁 (45.18岁±3.41岁) , 病程2个月~24个月, 平均12个月, 个人史资料详见表1。

1.2 纳入标准

本组106例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且使用了三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联合治疗, 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水平,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各级高血压极高危组 (有并发症者, 如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 。

1.3 辨证分型

Ⅰ型:痰湿壅盛 (54例) , 体型偏胖, 头闷不适, 身重乏力, 便溏不爽, 舌淡苔白厚腻, 脉沉或弦紧;Ⅱ型:肝火亢盛 (20例) , 面色潮红, 口苦耳鸣, 急躁易怒, 便秘, 舌红苔薄黄或少苔, 脉滑或弦细数;Ⅲ型 (32例) :阴阳两虚, 面色少华, 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多尿或不禁, 舌淡胖边有齿痕, 光红无苔, 脉沉细或实大弦长。符合两条以上临床症状和舌象、脉象中的一项即可确定证型。

1.4 治疗方法

基本穴:足三里、阳陵泉、百会、合谷、曲池、三阴交六穴。随证配穴:Ⅰ型加下巨虚、中脘、血海, 均采用平补平泻法;Ⅱ型加太冲、涌泉、太溪, 其中三阴交、太溪采用补法, 太冲、涌泉、阳陵泉用泻法, 其余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法;Ⅲ型加关元、气海、太溪、神阙, 其中阳陵泉用平补平泻法, 其余各穴用补法, 足三里采用温针灸法, 神阙采用隔姜灸法 (3壮) 。治疗时间:每日上午治疗1次, 20d为1个疗程。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不用降压药或口服一种降压药, 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临床症状消失, 随访半年未复发;有效:口服两种以下降压药, 血压降至正常范围,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随访半年未复发;无效:症状无改善, 血压未降至正常范围。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行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显效24例 (22.6%) , 有效71例 (67.0%) , 无效11例 (10.4%) , 总有效率89.6%。10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各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针灸治疗常见的3型顽固性高血压疗效明显。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顽固性高血压以头痛、眩晕为主症, 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 中医理论认为“寒胜则痛”、“不通则痛”;“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瘀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因此, 该病与风、寒、湿、痰、火、瘀等邪气有关, 也与肝肾阴亏, 脾肾阳虚等正气虚损有关。顽固性高血压之所以难治是因为邪气深入脏腑或正气虚损严重, 导致经脉不通, 气血运行受阻程度较重, 治疗当兼顾扶正、祛邪、疏通经脉, 以达到促进气血运行, 使血压恢复正常的目的。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针灸疗法具有较好的疏通经脉以及提高脏器协调功能的作用, 特别是此种疗法源于自然, 有效而无毒副反应, 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很多学者对针灸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所做的基础研究与探索, 初步表明了这一传统疗法对高血压状态确有独到的调治作用, 充分显示了针灸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是非药物疗法的有效途径[2]。顽固性高血压目前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的副反应越来越明显, 因此, 尝试用针灸的方法治疗本病, 选择手阳明大肠经之合谷、曲池, 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 督脉之百会, 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 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六穴作为基础方, 从多经络、多脏器入手, 又根据辨证分型, 随症加减穴位, 并辅以灸法, 起到了较好的控制血压的作用, 总有效率达89.62%。

本组106例, 均属于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患者, 通过临床资料的整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和舌象、脉象 (主症除外) , 作为辨证分型的依据, 共分为3型。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的分型标准, 把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瘀血内阻型。本研究发现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内阻表现, 傅青主早有定论, 脉实大弦长为虚证, 为阴阳两虚型的常见脉象, 切不可以实证对待。也未发现单纯的瘀血内阻型病例, 所以不再把此单列为一个证型。为便于分型, 我科制定统一的分型标准, 采用临床症状 (两项) +舌象+脉象, 三项综合评判,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另外, 由治疗效果也可逆推辨证分型的合理性。

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出, 发病前有不良习惯如嗜食肥甘厚味、熬夜、嗜烟、生气、饮酒、房劳等人数比例递减, 且都占总数的25%以上, 尤其是嗜食肥甘厚味、熬夜人数达到总数的50%以上, 而运动人数最少, 不到总数的10%, 说明以上六种因素可能是顽固性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因素。中医讲“治病求因”。因此, 预防或治疗本病时要强调个人生活习惯的改进, 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61.

[2]肖达, 张莉.近5年来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 2000, 16 (1) :50-52.

上一篇:“一对一”培训下一篇:血清肿瘤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