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改革

2024-05-04

准则改革(精选十篇)

准则改革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与之相适应, 我国的会计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纵观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进程, 是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基本背景条件, 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准则体系为基本目标的。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局部借鉴国际惯例的发展阶段 (1979年至1992年) 。

1985年3月, 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自当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第二阶段:较为广泛的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 (1992年至1997年) 。

在这一时期, 我国会计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发布和实施了一系列较为广泛借鉴国际惯例的会计制度, 以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 如:《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两则”、“两制”的发布和实施。

第三阶段:全面借鉴国际惯例的阶段 (1997年至今) 。

自1997年我国首份具体会计准则发布以来,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就一直在积极的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三个方面。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会计国际化的核心内容, 以下主要讨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等方面的问题。

2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2.1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我国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国际会计准则, 与国际会计准则做进一步对比, 可以发现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差异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我国实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 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不同的。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 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以及国际准则的趋同; (2)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 并将类似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 (3) 我国会计准则的涵盖面积小, 规定不够详细, 可操作性较差, 对一些新问题尚未涉及; (4) 在具体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方面,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不少差异;此外, 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准则制定程序、准则实施范围和准则执行机制等和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2.2 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差异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会计环境不同的因素, 也有主观指导思想或认识误区的因素。从会计环境来说, 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别, 这是导致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西方国家会计准则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起来, 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会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 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 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规范, 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 价格往往成为利润操作的一种手段。由于公平交易的缺乏, 公允价值的获取和使用也就存在较大的难度;

(2) 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均还较小, 上市公司数量不够充分 , 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还不能完全以投资者为主, 因此会计目标还需兼顾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3)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尚不健全, 内部治理结构薄弱, 国有股一股独大, 或者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较为严重, 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普遍存在短期化行为, 有法不依、故意违反准则或制度以达到粉饰业绩的情况时有发生;

(4) 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缺乏必要的职业判断力, 加上近年来会计准则和制度变化较快 , 会计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掌握这些新知识, 致使会计准则在执行中碰到了较大的困难。

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主观指导思想因素:立足于我国国情。我国会计准则是适度、谨慎的引入公允价值, 也是与我国国情分不开的。

3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考

我国对于会计国际趋同是一种很积极的态度 ,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下, 会计国际趋同是人势所趋, 潮流所同, 不仅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趋同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目前我国市场仍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趋同是进步, 是方向, 我国将积极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一套全球公认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趋同不等于相同, 要考虑我国的国情;趋同需要一个过程, 坚持改革不动摇, 会计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 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国际惯例的同时, 也兼顾我国经济和会计财务的实际, 从而做到会计改革的软着陆;趋同是一种双向互动, 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之间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应当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1) 立足于我国国情, 以我为主, 保护自己;

(2) 基本实现国际趋同;

(3) 涵盖广泛, 涉及工商、银行、保险证券及各类事务;

(4) 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能够独立实施。

为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不断进行会计准则的修改完善,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运用不仅使会计语言更加国际化, 加强了国内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而且能够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有效规范我国会计工作行为和工作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主要有以下变化, 基本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 (1) 基本准则的变化:会计目标的变化、会计原则的变化、会计要素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变化以及财务报告的变化五个方面做出了改革。 (2) 具体会计准则的变化:从存货的变化、无形资产的变化、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变化、债务重组的变化、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等等多方面做出了改革。

4 我国会计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4.1 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4.1.1 新会计准则可操作性不足

比较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 我们发现此次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虽然在与国际接轨方面有巨大进步, 但其原则性的规定太多, 而具体的规定太少, 因而在可操作性上也就略显不足, 虽然随后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各项准则提供了一些具体解释和说明, 但有些规定的线条还是太粗、不够具体。

4.1.2 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会计很多核算方法都发生了变化, 这对会计人员是一大挑战。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与国际同行对话, 而我国现有会计人员能达到这个要求的人员不多,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能满足与国际趋同的发展需要。

4.1.3 我国会计监管质量差

我国内部审计力度相对薄弱。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直接受单位领导的管辖, 往往会造成内部精简审计人员, 审计取证不足。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 要了解与吃透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有一定难度, 因而作为内部监管的主体往往成为制约新准则实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民间审计的现状让我们对新准则的实施也不能抱乐观的态度。

4.1.4 我国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企业现状不容乐观

新准则中, 对企业引用公允价值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而且它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 导致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 可能导致市场对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我国企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 上市公司国家股 (国有法人股) 占据了上市公司的主导地位, 导致单位领导层只在乎自己在职期间的收益状况, 尽量让在位期间的公司收益良好, 而往往忽视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内部监控失效是在所难免的。由于企业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会使改革的路程更加难走。

4.2 建议和对策

4.2.1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使会计准则更具有可操作性

此次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实现与国际准则接轨, 相对于中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跨越是相当大的, 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要结合中国国情和特色, 出台详细的实施细则, 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准则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其可操作性。要谨慎进行模拟试点, 测试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信息系统等的影响, 保证新旧准则之间平稳过渡。

4.2.2 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加强新会计准则的培训, 使他们对新会计准则的精髓以及在实务中的操作做到了然于心, 注重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会计理论功底的素质。同时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后续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应该有所加强, 使会计人员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 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 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4.2.3 加强会计监管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 不仅依赖高质量的会计标准, 更依赖对会计标准的执行操作和监督管理。因此我们在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同时, 应当强化会计监管, 加强执行和监管环节的工作和惩罚力度, 提高会计标准的执行和监管质量, 确保新会计准则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要严格按《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 搞好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 强化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 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真正起到惩戒作用。其次, 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反映财务信息的意识。同时要积极争取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府应赋予证监会、银监会等行业监管部门更多的监管权力, 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4.2.4 完善公司管理机制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前提, 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才能保证高质量准则的执行到位。若要从企业的现状来分析改善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道路, 只能参照我国现在实行的管理层收购方法,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增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感。更新企业的系统, 保证新准则下能够以有效率的、兼顾成本与效益、及时的和适合持续操作的方式生成数据信息。只有在健全的治理机制下公司才可能有效地运行, 才可能充分发挥治理作用。

4.2.5 应尽快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 实行会计制度的统一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原则, 作为市场中的个体应该是平等的, 都应该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提供信息。但是我们国家却存在着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 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按照不同的会计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 这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混乱, 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因此, 尽可能取消不同行业会计制度, 推行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还应加快会计准则代替行业会计制度的进程, 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管理政策, 健全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

摘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当前我国会计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是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会计准则的发布是“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首先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历程进行回顾和整理, 阐述会计准则改革动因的体现, 然后讨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差异及原因, 既而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做出几点思考, 说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以及我国对于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态度, 最后尝试提出我国会计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差异分析,思考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晓慧.新公司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6, (4) .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014年会计准则改革政策汇总 篇2

(2014-04-10 11:02:09)

转载

转载 ▼ 标签:分类: 财会与税务 原文地址:2014年会计准则改革政策汇总作者: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和财政部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财政部会计司加快会计改革步伐,今年以来相继制定发布了10个重大会计改革文件。中国淘税网cntaotax.net淘尽税海精华,网遍财会政策

1.财政部关于印发《彩票机构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4〕2号

财政部于2013年12月24日制定印发了《彩票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3〕23号,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为规范彩票机构会计核算,提高彩票机构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彩票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彩票机构新旧会计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促进新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财政部于2014年1月21日印发了《彩票机构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4〕2号,以下简称“衔接规定”,衔接规定对彩票机构执行新制度过程中的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总体要求、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基建账并入新账、财务报表新旧衔接等主要问题均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中国淘税网cntaotax.net淘尽税海精华,网遍财会政策

2.财政部关于印发《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4〕3号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财政部于2013年12月30日修订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财政部于近日印发了《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4]3号,以下简称“衔接规定”。衔接规定对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衔接的总要求、新旧科目转账、补提折旧、基建并账、会计报表衔接等问题做出了全面规定,特别是,专门增大篇幅针对基建并账这一重点、难点问题,从新旧衔接处理和日常并账处理两个方面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将为高等学校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工作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确保全国高等学校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政策统一性。

3.财政部关于印发《新旧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4〕4号

财政部于2013年12月30日修订印发了《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3〕29号,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对规范科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科研资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科学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打下良好基矗为了确保新旧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促进新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财政部于2014年1月下旬印发了《新旧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4〕4号,以下简称“衔接规定”,衔接规定对科学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过程中的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总体要求、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补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基建账并入新账、财务报表新旧衔接等主要问题均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财政部关于印发《新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4〕5号

财政部于2013年12月27日印发了《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28号,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适应公共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校会计核算,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了确保新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促进新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财政部于2014年1月下旬印发了《新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衔接规定对中小学校执行新制度过程中的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总体要求、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基建账并入新账、食堂账并入新账、财务报表新旧衔接等主要问题均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中国淘税网

cntaotax.net淘尽税海精华,网遍财会政策

5.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通知财会〔2014〕6号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规范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近日,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范了公允价值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定义,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二是规定企业可选择应用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计量相关资产、负债、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三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适用不同的披露要求,以增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可比性;四是区分持续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并规定不同披露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6.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通知财会〔2014〕7号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近日,财政部修订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新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与原准则相比较,新准则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一是明确在利润表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并进行了定义,同时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按照性质进一步划分并分别列报;二是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有关内容,并合理整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财务报表列报的规范性内容,在持续经营评价、正常经营周期、充实附注披露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完善;三是将“费用按照性质分类的利润表补充资料”作为强制性披露内容,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发布实施,对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7.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通知财会〔2014〕8号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提高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近日,财政部修订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以下简称“新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与原准则相比较,新准则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一是充实了关于短期薪酬会计处理规范,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失业保险调整至离职后福利中;二是充实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要求明确区分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三是充实了离职后福利的内容,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新增了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规范,从而完整地规范了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四是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完整地规范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职工薪酬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发布实施,对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淘税网cntaotax.net淘尽税海精华,网遍财会政策

8.财政部国资委 银监会保监会认监委关于做好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财会〔2014〕9号

为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 2014年1月22日,财政部会同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认监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财会[2014]9号,以下简称通知,拟进一步推进2014年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2014年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仍按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两条主线开展,包括37家中央大型企业及金融机构、2013年已参与实施的169家地方国有企业将纳入实施范围,并鼓励各地方财政部门自愿扩大实施范围。通知在明确实施组织、报送时间、程序等基础上,要求中央实施企业尽快形成XBRL财务报告自动化的嵌入式报送,鼓励有条件的实施企业积极探索XBRL技术在内部管理中的应用,并要求所有实施企业使用获得有关权威认证的XBRL软件,以促进实施工作进一步规范化、高效化。中国淘税网cntaotax.net淘尽税海精华,网遍财会政策

9.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通知财会〔2014〕10号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企业合并财务报表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通知》

财会〔2014〕10号,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进行了修订,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我部于2006年发布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同时废止。本次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修订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强调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并在结合国内企业实务需求、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完善了“控制”的定义和具体判断原则;二是将散见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年报通知等文件中有关合并财务报表的条款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整合,以切实加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0.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的通知财会〔2014〕11号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革和预测 篇3

1997年,IASC战略工作组(Strategy Working Party, SWP)成立。1998年12月,SWP通过了讨论稿《重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未来》并公开征求意见。1999年12月,在6月与IASC理事会讨论结果的基础之上,SWP形成了最终递交给理事会的报告《关于重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未来的建议》,并得到了理事会的通过。根据该报告,IASC理事会任命了提名委员会的成员。2000年1月7日,提名委员会召开首次会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Arthur Levitt当选为提名委员会主席。2000年5月22日,提名委员会宣布选出首任管理委员会成员19人,主席为美国联邦储备局前主席Paul A.Volcker。2000年6月28日,管理委员会在纽约召开首次会议,任命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主席David Tweedie为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首任主席,并自2001年1月1日起任职。2001年1月25日,管理委员会任命了IASB的其他成员。2001年3月8日,管理委员会宣布正式启用IASC改组后的新框架。至此,IASC的战略改组宣告完成,IASB自2001年4月开始运作。

二、比较分析

经过四年的改组之后,IASC就其目标、机构组成、应循程序、权力分布、公众意见反应及准则范围等重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其比较如下:

1.目标

(1)改组前:

①根据公众利益,制定和公布编制报表时应当遵循的会计准则,并推动这些准则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遵守;

②为改进和协调与编制财务报表有关的条例、会计准则和程序进行广泛的工作。

(2)改组后:

①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high quality)、易理解(understandable)且强制性(enforceable)的全球(global)会计准则,这套准则要求在财务报表和其它财务报告中提供高质量的、透明(transparent)且可比的(comparable)信息,以帮助世界各种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

②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

③积极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促使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convergence)。

1992年的章程中所提到的目标在总体上还只是强调“协调”(harmonization),即意味着不同观点的调和,尽可能协商调整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达到国际间相互沟通、理解,减少障碍和矛盾。而改组后,IASC章程中有关目标的表述却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①明确界定了国际会计准则将是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具有强制性的单一全球会计准则。它第一次在章程中使用了“全球会计准则”这一概念,而且指明这一全球会计准则是具有强制性的。这表明IASC将自身定位為全球性会计准则制定者。

② 对国际会计准则的作用表述上也显得很自信:国际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可以提供可比的、透明的和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

③ 强调了国际会计准则应该得到严格的应用和执行,不允许偏离。这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在1992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国际会计准则不同于当地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劝说相关的机构(主要是准则制定机构)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好处”。这里隐含了这样一个推定:IASC自己就认为企业有可能因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而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

④ 正式提出了“趋同”(convergence)的概念, 在战略上表现出从协调发展到标准化甚至统一化的倾向。趋同就是标准化、统一化、一体化,即无论交易或事项在何处发生或披露,其会计处理和披露应是相同的,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辖区相同的经济交易使相应使用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

2.机构组成

(1)改组前:

①IASC理事会。理事会制定和完善财务会计和业务报告的准则。它的责任包括批准项目建议和方法、发展准则的程序、任命程序委员会、批准征求意见稿和最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由最多17个成员组织(非个人的)所组成,包括13个会计师组织和最多4个其它组织。

②顾问组。这个机构向IASC理事会建议议程项目,排列顺序和技术问题。它对实际制定准则不负责任。这个组有最多15个由IASC理事会选择的成员组织。

③咨询商议会。咨询商议恢复理事会的策略和计划,以保证IASC成员的需要得到满足。这个机构也从事促进会计职业界、工商业界、财务报表使用者和其他有利益关系的团体分享和接受IASC成果的工作。

④准则解释委员会(SIC)。这个组织由来自不同国家的12个有表决权的成员组成。它及时地考虑那些如果缺乏及时的权威指南,可能会出现有分歧的或者是不能接受的处理方法的会计问题。SIC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解释”需经理事会批准。

⑤策略工作组。这个组织检查IASC当前工作项目完成以后的期间策略。接受检查的内容包括IASC组织结构、工作程序、与国家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关系、培训和教育有关的问题、资金问题等。

(2)改组后:

改组之后,由IASC管理委员会掌握着任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准则咨询委员会(SAC)这些主要机构成员的人事权,担负筹集资金的重要职责,并监督会计准则的制定;此外,IASC基金会章程明确指出管理委员会行使除了明确归属于IASB、IFRIC、SAC以外的其他一切权利。IASB是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核心机构,全权负责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及其它相关文件的制定工作。IFRIC于2001年12月重新组建,自2002年起取代以前的常设解释委员会(SIC),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对IFRS中未予具体规范的财务报告问题及时提供指南。SAC由49位兼职代表组成,他们有的是首席财务官(CFO),有的是审计师、分析家和准则制定者。他们来自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中部和东部欧洲、欧盟、日本、拉美、中东和北美。 SAC主要是对国际财务报告利益感兴趣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一个正式参与的渠道,目标是就优先项目和主要准则制定项目向IASB提建议,而IASB在重要项目的决策之前、管理委员会对章程修改之前都必须向其咨询。 SAC的代表还包括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代表。欧洲委员会(EC)、日本金融服务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该委员会的身份是观察员。 SAC每年举行多次会议,并将于7月23-24日与IASB举行第一次会议。

3.应循程序

(1)改组前:

一个IASC准则的发布开始于筹划小组对项目的详细研究。筹划小组发表一份“基本说明书”,如果这份说明书被理事会批准(简单多数),就需要编制征求意见稿。在IASC收到有关评论和意见以后,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如果能得到不少于三分之二的理事会成员的批准,它将作为国际会计准则正式发布。IASC改组前的准则讨论程序和制定程序十分封闭,IASC理事会会议直到1999年才开始对公众开放。因此,准则制定的许多问题的讨论都是在内部进行,以致相关利益集团无法参加。

(2)改组后:

①十分强调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交换看法;

②IFRS的制定充分考虑SAC的建议,而SAC的设立本身就为相关利益集团提供了正式发表意见、了解和参与会计准则制订过程的机会;

③通过更广泛地征求意见,并考虑所收到的意见,甚至在必要时进行实地实验或举行听证会,加强与利害相关方的沟通。

这些措施对于更多利益集团参与准则制定工作起到了鼓励和推动的作用。因此,改组后的IASC所采用的应循程序较之以前更为详细、周密,其目的在于扩展和加深IASB与相关利益各方的相互影响,使各利益集团与准则制订过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它的效率和权威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4.权力分布

就这些主要机构的人员构成来看,美国和欧洲国家可谓势力相当,都占据了决策权的主要地位。首先,在提名委员会的7名成员中,美国SEC前主席Arthur Levitt担任主席一职,而欧洲国家则独占3个席位。其次,手握财权与人事权两大权利的管理委员会,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局前主席Paul A.Volcker担任主席,在其19个席位中,美国5个、欧洲国家6个。再次,作为会计准则制定核心机构的IASB的主席由ASB主席David Tweedie 担当。最后,在IFRIC的12个席位中,美国和欧洲国家各分得4个;SAC的45名成员虽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职业背景,但其主席由IASB主席兼任。

值得一提的是,改组后IASB成员最重要的任职资格条件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而不再是地区代表性。从表面上看,这种安排似乎淡化了国际会计准则制订过程中美国、欧洲国家等强势集团的影响力。然而,“技术专家”这一资格条件使得发展中国家要在IASB中占有一席之地仍十分困难,强势集团在IASB中的影响力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增强。这一点从IASB确立的联络国就可见一般。IASB专职成员中的7名专门负责与8个联络国准则制定者沟通,并与其建立了正式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IASB得到了联络国的充分支持和配合,在准则制定方面与他们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然而,这8个联络国分别是: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和日本。由此,IASB与强势集团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的关系已经大大提升到正式的官方性质上。这似乎预示着IASB制定出的准则将是它们各方力量争斗的产物。著名会计学家斯蒂芬.泽夫(Stephen A.Zeff)在讨论IASB所面临的挑战时就指出,“对于IASB而言,‘政治’压力会来自于8个联络国,只是在程度和强度上有所不同而已,这样的压力会对IASB实现高质量趋同的努力形成障碍。”与此同时,由于这些联络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地位,IASB也期望能得到它们的支持,如果这些联络国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无疑是对IASB强有力的支持,而IASB的地位也可更为稳固。

此外,管理委员会还根据法律基础和运作地点的考虑,将IASC基金会作为非盈利有限公司注册在美国特拉华州。总之,IASC改组后的组织结构及其成员构成比例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准则的制定必将侧重于美欧的利益倾向。由此可见,新的委员会权利的分布使得发展中国家权力越来越少。

5.公众意见的反应

较之1992年的修订版,2002年5月公布的《前言》更加重视了公众的意见。2001年11月公布的《前言》征求意见稿原打算取消在IFRS中分别是用粗字体和普通字体的做法,但征求意见结果表明公众反对这一做法,因此,IASB 决定保留以前的做法。IASB本打算取消“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而公众则认为仍有存在的必要,從而在《前言》中仍予以保留。

6.准则的范围

IASB拟将准则扩展至非财务信息。 IASB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了IASB 发布的准则将涵盖非财务信息方面的准则,如环境报告准则和可持续发展准则。

二、预测

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过程中,可以说IASC与FASB是相互竞争发展的(尽管IASC在许多方面都趋同于FASB)。IASC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会计准则的统一,而FASB也认为美国制定的准则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完善的(美国财务丑闻出现之前),两者都试图让自己制定的准则在全球得到广泛的应用,而IASC在这一点上似乎逊色于FASB。众所周知,准则制定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IASC要想得到更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支持,它必然要增加发达国家对准则制定的影响力(IASC的改组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则会降低。因此,笔者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更倾向于发达国家利益,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尽管可能会得到提高,但希望不大。

FASB与IASB的2002年会晤标志着两个不同机构的组织成员真正开始致力于统一它们的会计准则。其目标并不是要在全球会计准则上有所突破,而是要在两组主要的准则制定者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双方的标准已经开始交汇并且该过程将会持续下去。同时,这还意味着曾被美方视为小伙伴的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获得了同等的地位。10月29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他们朝会计准则趋同的正式承诺迈出了重要一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大卫?泰迪爵士评论说:“尽管我们意识到未来还会遇到很多挑战,但现在我对能消除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之间的主要差异充满信心;通过美国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其国家会计准则的趋同,世界资本市场将运用一套投资者能信任的全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随着时间的推移,IASB与FASB的准则最终会趋于一致的。当然,这中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朱海林刘刚编译: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报告.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年第4期

[2]弗雷德里克等:国际会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陈瑜曲晓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的政治层面分析.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5期

[4]葛家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未来.会计研究,2001年第8期

[5]黄世忠:国际会计准则改革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会计准则改革动态及相关研究 篇4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近期动态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

在适用“趋同” (Convergence) 这一理念之前, 国际的会计审计界还一直沿用“国际协调” (Harmonization) 的理念。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审计准则, 在特定的时间内逐步从不同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渐渐地, “趋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它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一种共识, 发展为一种行动, 我们可以认为, 国际协调的深化发展即为国际趋同。根据现阶段的国际形势和发展状况, 可以看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代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目标和方向。目前来看, 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正采纳不同的方案来向IFRS趋同。在2011年举办的有关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报告表明:为推动IFRS在全球被采纳, IASB将以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

(二)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的近期动态

2008年是国际金融界充满风波的一年, 当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都纷纷向IASB趋同, 这场热潮也加快了IASB对于相关准则的进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趁着这股热潮, 于2010年年底发布了IASC9号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当时没有立即生效, 但2015年1月1日, IASC9号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正式生效, 它包括IFRS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11号合营安排、IFRS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和IFRS13号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对IASB以往的一些准则进行修订工作。目前, IASB正在对收入确认项目、租赁项目、金融工具减值项目、保险合同项目等相关问题进行制定或修订。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许多制度上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就会计制度的改革来说, 最大的成果就是经济体制的变化, 我国成功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 同时也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规范体系。目前, 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实现了初步趋同, 并在为更进一步的发展不断努力。

(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回顾

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历程进行回顾,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年-1979年) , 建立各行各业统一的会计制度。

第二阶段 (1979年-1992年) , 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开端, 部分借鉴国际惯例, 树立不同行业通用的会计规范, 最终于1985年3月4日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第三阶段 (1992年-1997年) , 广泛借鉴国际惯例, 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使我国有了首个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第四阶段 (1997年-2005年) , 构建按经济业务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 主要对多项会计准则进行修改。

第五阶段 (2006年至今) , 会计标准国际化,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限制条件

(1)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不够长, 导致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律、产品市场、政府机构的管理方式等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IFRS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基础是成熟的市场经济, 因此IFRS中的某些原则并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2) 我国的传统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是以规则为导向的, 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已经习惯于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但IFRS是以原则为导向, 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情况与IFRS的执行要求存在矛盾的地方, 因此就IFRS的执行来说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基本原则和路径

1. 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我国的发展目标是:让国产商品走出国门并获得认可。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 从而有更多机会使国外投资者来中国投资。因此, 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的进度同步且保持持续趋同, 实现与IFRS等效就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

2. 基本原则

(1) 坚持在国际趋同中确保国家利益的目标; (2) 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 (3) 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 (4) 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 (5) 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

3. 路径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显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 也不利于具体执行, 因此我国不会直接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IFRS, 而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国际趋同, 并分析找出其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 保证我国在符合基本国情的国际趋同下制定的会计准则与IFRS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中, 我国也确实是这样实施的:2005年我国与ISAB联合签署了一份声明, 这份声明中明确表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异。

(四)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的比较

虽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在实质上没有差异, 但由于我国是根据基本国情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而不是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直接引用, 因此还是应该深入分析二者存在的差异, 使我国今后能长期保持国际趋同。

(1)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构成。基本准则起到的作用就是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 与IFRS在实质上并无差异, 仅仅是在形式上存在差异。

(2) 二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差别不大, 在具体的规定方面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例如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法律环境, 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时, 除了以内容实质性趋同为出发点外, 采取“章节”“条款”式, 具体的条文也便于理解和实施。

(3) 与国外会计准则相比, 我国的制定模式在准则制定机构、准则制定人员、准则制定程序以及准则制定基础等方面都不同。

(4) 对于是否采用公允价值及如何采用, 二者也存在差异。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成功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并且日益成熟, 但目前总体来说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规范, 再加上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文化和法律上的差异, 因此在具体准则中适度应用公允价值, 并严格要求将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作为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

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概念

在旧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对金融工具做具体规定,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针对金融工具有了明确的规定:金融工具是以合同的形式存在, 主要包括企业的金融资产、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 金融工具都将对我国金融机构产生深远影响。

(二)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影响

(1) 实现国际趋同, 加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步伐; (2)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现的集中体现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3) 通过追求会计信息的全面披露使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了解金融机构的真实风险情况, 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社会公信力。

(三) 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所面临的挑战

(1) 由于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专业性和风险性大的特点, 因此导致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十分复杂, 致使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 从而使执行难度加大; (2) 公允价值难以直接获取, 它的确定也无法排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它的运用范围存在主观随意性, 这些因素都容易增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稳定; (3) 对公允价值的采用影响了银行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变动, 这给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国际会计准则的近期动态以及二者之间的比较, 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给我国带来了有利的影响, 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只有坚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 坚持在国际趋同中确保国家利益的目标、保持在国际趋同中的理性, 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因此分析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改革动态对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有极大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研究, 就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改革动态、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以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进行详细论述, 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准则,改革动态,研究

参考文献

[1]武茜.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3.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 2011, (9) :3-8.

[3]王磊磊.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4]刘莉.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0.

[5]杜金爽.中美政府会计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5.

[6]张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准则改革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2012]22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2012年12月6号第72号),事业单位自2013年1月1日起,必须按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执行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按新的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业务,规范会计监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事业单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传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下面我们就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传统事业单位会计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会计政策在适应性、会计核算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仅给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还阻碍了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其中传统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

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只能对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忽略了非国有事业单位的存在,这就导致国有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事业单位之间的会计信息无法进行相互的比较。

2、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的局限性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处理。但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只能对每个时期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这种会计核算体系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督管理能力不足,使得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出现减值或者流失的现象。

此外,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向着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势在必行。

3、“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人们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范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无法进行相应的折旧、减值准备的计提,从而导致人们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的过程中,出现过大的经济开支,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管理不完善;第二,和正确的固定资产价值管理背离;第三,在对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比例核算的过程中,不仅缺乏相关的计提依据,还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关的维护和更新,从而使得人们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成本费用消耗过多的情况。

4、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

从当前我国财政分配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逐渐从供给型向着经营管理型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还对其财政体制进行了有效的完善,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开始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过,在人们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其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相对滞后,这就导致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工作受到的严重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对新业务进行清晰的反应。

二、事业单位新会计政策的亮点和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科学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及入账管理

新会计准则针对事业单位大量存在的对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资产的计量口径不同而导致的相关资产不能入账等一系列问题,明确了资产计量的原则,在没有相关凭据、不能取得可靠的同类或相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时,可以使用获得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并且需要在会计报表的附注内披露。这些规定不仅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还大大促进了资产的及时入账,从而强化了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2、大胆引进了“虚提”折旧及摊销的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及摊销的创新性处理办法,在计提折旧与摊销时并非计入支出,而是用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该方法兼顾预算与财务管理两个方面的需要,在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口径的前提下,又便于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状况,促使事业单位落实“实物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要求,有利于为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3、突出体现全面性要求,将基建数据按月并入会计“大账”

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新制度给出了在建工程的主要账务处理办法,涉及设备安装和建筑工程两大类。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自身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事业单位对自身的财政信息的管理,从而实现了事业单位经济体制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其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贺志辉,徐街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11)

[2]张美霞.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集宁师专学报. 2010(03)

[3]陆娟.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之处[J].中国工会财会. 2013(07)

基于金融危机的国际会计准则改革 篇6

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对于这场危机的根因,理论界众说纷纭,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金融创新过度、政府监管失效、信托责任感缺失、投资者消费观超前、会计准则不完善,可见,会计准则在其中起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 金融危机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1 国际组织、国家的推动

在这场金融危机后,制定和应用高质量的国际会计体系是全球的一种共识。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将大大减少公司跨国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促进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通,使世界各国都可能从中受益。

重要的发达国家美国多数人认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他们指出,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降低信息的复杂性,为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全球市场、拓展经营的新领域创造了机会。

欧盟作为推动会计国际趋同的重要力量,在金融危机后,欧盟更是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深化趋同的成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与国际会计准则指定机构开展合作以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在欧盟国家的实际适用性。

中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舞台上所作的工作也备受瞩目,2006年出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2010年还制定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路线图。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国家也加入会计准则趋同的行列,并建立了趋同的机制。

2.2 制定权的配置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配置,实质上是各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谁获得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谁就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谁就会为本国节约巨额的会计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使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无可比拟的优势。金融危机之前,由于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发达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里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导致会计准则的制定一定程度上缺乏效率,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机后IASCF、IASB的人员组成都有所变动,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席位,这一系列做法对增强国际会计准则的代表性及提高准则制定效率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见表1)。

3 国际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改进和会计理论的创新

3.1 基础假设

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会计假设开始松动出现偏差,从而提醒我们会计假设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它们的外沿。

持续经营的假设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而在金融危机中,经济环境变幻莫测,管理者、投资者会受片面的信息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及时而真实地反应企业经营状况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另外,在金融危机中,缩短会计分期的呼声也很高,循序渐进地缩短会计期间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货币计量假设是建立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而金融危机中,某些国家的货币在一定的时期内恶性通货膨胀,以历史成本和货币为计量的方式是否准确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而非货币计量方式在后危机时代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3.2 会计目标

主流的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的主要目标包括: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此次的金融危机,让会计目标再次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倾斜。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趋成熟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受托责任已不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会计目标越来越向决策有用观倾斜。

3.3 信息质量

在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可理解性的大幅下降。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反映的是资产未来的价值,是以市场和人们的心理预期为依据的;而历史成本关注的是资产的过去价值,虽然慢于市场的变动,但更具谨慎性。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让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而历史成本充分反映了信息的可靠性。在金融危机中,美国片面地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范围地使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忽略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后危机时代,加强会计信息质量,让相关性和可靠性并存要求信息报告者要内外多方面权衡,找到平衡点。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中,关于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分类、计量、确认、披露的准则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以至于财务报表的可理解性大幅降低;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适用于金融业务的准则大相径庭,导致财务报表无法实现行业内的对比,使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无法有足够的社会监督和监管机构监督。危机后,加速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简化关于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的可对比性和可理解性将成为一种必须。同样,在2010年9月28日,IASB和FASB发布的共同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会计信息质量也被着重提出,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进一步的保证,以及提出了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的要求。

3.4 资本保全理论

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溢余的部分被确认为企业的收益。资本保全理论主要有两类:(1)财务保全观念认为以财务资本的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权益者投入企业的货币,要保全的是以名义货币所计量的资本,利润的计算是在扣除企业本期的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资本后,在企业期末净资产的货币金额大于期初净资产的货币金额的基础上得出。(2)实物资本保全观念也称为经营能力保全理论,它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金融工具及其衍生产品的价格一步步下跌,财富在一夜之间化为白纸,最后整个资本市场陷入了一个非理性的状态。首先,传统的资本保全理论没有考虑风险计量,金融危机中我们就看到,当市场充满不确定和风险时,企业并没有把这种风险反映到保全的资本上,而是依用货币计量的方式去估计资本的价值,这是片面的,不利于投资者和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传统的资本保全理论只计量了实物资本,没有对知识资本进行计量。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将是知识资本,这些没有具体实体,依附于其它载体的资本将成为资本保全的又一重要课题。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保全理论需要不断地去适应市场的需求,衡量风险,扩大它的外沿。

3.5 公允价值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无疑是最受争议的。在危机之前历史成本是金融工具的主要计量属性,而随着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公允价值慢慢成了金融工具计量的主要属性。本次金融危机揭露了公允价值所存在的缺陷,众多金融机构认为公允价值的顺应周期性大力助长了金融危机的蔓延,在这次危机中充当了洪水猛兽;也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只是揭露金融危机的替罪羔羊,不需要完全为本次的金融危机买单。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挑战和机遇并存,后危机时代,更应该对公允价值作完善和改进,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金融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公允价值的继续实施需要有有效的资本市场、有效的市场监管体制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辅助,只在会计层面应用公允价值是行不通的。

3.6 列报和披露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让现行的列报和披露会计准则无法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状况,助长了金融危机蔓延的势头。

金融危机后,IASB加紧与FASB合作,致力于财务报表中信息列报和披露的准则的改进。2008年IASB与FASB联合发布《关于财务报表列报初步观点的讨论稿》以及《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列报(征求意见稿)》,IASB于2009年3月发布《增进金融工具的披露(对IFRS7的修订)》进一步更新完善现行的列报和披露会计准则。

4 结束语

这场金融风暴已经在逐渐平息,经济开始慢慢的复苏,又走进了一个新的经济循环。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我们看到危机让会计理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会计的实际环境的适用性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在危机中发现缺陷,寻找机会是这场金融灾难带给我们的财富,

笔者就我国的会计准则质量提出几点拙见:(1)根据我国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2)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我国现行会计准则。(3)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管理, 加大会计风险的披露力度。(4)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健全我国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孙瑶.基于改进财务报表列报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研究.商业会计.

[2]徐植.浅论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对策——一个内部控制的视角.会计师, 2010 (1) .

[3]赵茂林.马克思经济学视域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探索.北方经济, 2010 (1) .

[4]陈秀文, 王强, 刘荐.基于金融危机史探讨会计准则变迁.财会月刊, 2010 (8) .

[5]李桂萍.IASB金融负债分类计量准则最新进展及其评价.商业会计, 2010 (23) .

[6]尹洪勋, 季荣花.关于会计假设的解构和重构.价值工程, 2010 (13) .

[7]刘泓辉.基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会计思考.现代商业, 2011 (1) .

[8]David Tweedie, 金鑫译.关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改革的进展.金融会计, 2011 (2) .

[9]和辉.金融危机时代的公允价值问题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启示.商业会计, 2011 (7) .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新改革 篇7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及制度已实行了将近15年, 其构架体系不免显得相对落后, 故不管从形式还是实质上来看, 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准则的改革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1. 保证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统一。

在会计核算、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各行业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既不方便综合各事业单位的报表, 很难建立将来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 也不利于比较事业单位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而且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 这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 因此建立一套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十分迫切的。

2. 加强会计理论的全面性。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没有在定义有关会计要素时, 真正体现各要素的经济特征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 也没有过多地采用权责发生制, 会计理论的不全面问题非常突出。因此, 征求意见稿重新规定了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 这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完整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

3. 保持与国际惯例趋同, 奠定了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

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表明, 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基本法则和概念基础的“会计概念框架”通常是被包含在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而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目的是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特点又借鉴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经验的会计体系, 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必然将包括在这套体系中。因此,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改革, 可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具体准则的制定积累丰富经验并奠定深刻的理论基础。

二、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相比的主要转变

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征求意见稿) 》的主要内容来看, 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从细节来看, 可发现其实质内容已有很重大的变化。

1. 准则定位和适用对象的转变。

这种转变可从征求意见稿的行文中看出, 现行准则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其建立和实施的基础就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征求意见稿则定位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 大大拓宽了之前所界定的范围。同时, 征求意见稿正式将现行准则的“规定”更名为“原则”, 从这也可看出, 未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 仅对具体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意义, 不作过于具体的规定。同时, 现行准则主要适用于各级国有事业单位, 而征求意见稿则将其适用对象确定为境内设置的各类事业单位, 去掉了“国有”二字, 表明不管是国有事业单位还是非国有事业单位, 都将使用统一的会计准则。

2. 会计目标的转变。

现行准则主要体现了决策有用观, 这是因为“决策有用观”符合当时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要求。而征求意见稿则重新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应该同时兼具“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即要反映事业单位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也要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 有助于他们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同时也列举了财务报告使用者, 如举办单位、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事业服务的接受者及社会公众等。由此可见, 从决策有用观向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兼顾的会计目标转变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步伐的迈进, 我国的会计准则改革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但这全球化进程同样也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发展提出了要求。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和补助, 故其一般是非盈利性的。虽然事业单位经营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 但政府还是会要求事业单位合理使用资金, 所以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本单位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 制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也需要很高的成本, 但和事业单位中出现的信用缺失、资金滥用、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相比较, 它参照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来开展会计工作是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准则改革时, 一定要遵循市场化的需要, 并坚持经济适用性。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 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今事业单位会计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兼顾可靠性的同时, 更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 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准则改革时, 一定要尊重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发展需要。由此,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革才能更好地与国际趋同, 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函[S].2012.

[2]李花果.解读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会计之友, 2012, (20) .

准则改革 篇8

高级财务会计是建立在原有财务会计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财务会计, 是一门非常专业的知识, 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职业素质, 下面做详细阐述:

1. 高级财务会计在财务会计的范畴之内。

高级财会的工作对象虽然不是具体的货币, 但是其工作的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的资金, 以发挥最大效益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服务, 所以高级财会的工作仍然是围绕着企业资金的管理进行的。

2. 高级财务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些特殊领域。

初级和中级的财会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一些财务的票据和报表,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核算和审核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各项资金的支出和收入状况, 比较侧重对于数据的统计和整理, 但是高级财会则不同, 高级财会的工作的主要是要解决一些资金的流动和配置上的问题, 是资金的管理中的比例虽小但是作用却很关键的一部分。

3. 高级财务会计理论是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的修正和深化

高级财务会计的职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的工作范畴, 它是一种利用会计人员对于数据和数字的专业性和敏感性来辅助企业的生产活动的一种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讲, 是企业管理行为的一部分。

二、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

1. 突破了会计假设。

所谓会计假设即在对企业的评估和生产过程的财务状况的预计中设定的会计的工作和职能范围, 即会计的工作的界限和权限状况。但是, 实践中却经常出现一些计划外的工作状况, 因为企业的资金管理的复杂性, 这些突发状况和意外状况包括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涵盖的领域也是非常广泛的, 经常出现的有企业的合并和破产时的财产计算等等, 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财务事宜。会计事物假设的另外一种解释, 可以理解为会计的日常处理的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这种日常性就是针对上文列举的突发状况而言的, 凡是最基本的会计工作内容, 都应该视为会计事物假设的内容。

2. 会计原则。

财务会计的原则的设立是根据财务会计的假设制定的, 即根据假设中的任务来制定会计在处理这些事物和事项时的行为准则, 所以, 财务会计的原则对于会计的日常工作和行为有非常严格的规范和指导意义。但是对于上文我们提到的一些突发事项来临的时候, 财会的这些行为准则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 需要我们灵活掌握。不过对于财会的行业特征的一些广泛适用的纲领性的原则, 无论如何是不能违反的, 否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下面, 我们将一些基本原则同大家分享: (1) 可靠性。即数据的真实性, 这是所有的财务活动的基础, 也是财务工作者的职业底线, 即必须保证所得的数据的真实和准确, 不能有任何的虚假成分, 否则一些财务行为都不成立。 (2) 相关性。财务工作中要涉及的资料和信息是非常多的, 财务工作者要根据工作的内容和重点选择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排除与工作过程无关的内容, 提高工作的效率。 (3) 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信息的时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即信息的搜集和处理都要及时, 要在第一时间内将各种统计结果呈报给相关部门, 为该部门的工作提供参考。

三、高级财务会计的研究范围

1. 高级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

(1) 基本标志为假设的范围。高级财会的基本原则首先在大方向上是和普通的财会的准则相同的, 要严格遵守财会行业的基本原则。工作中的权限不能超越事先约定的工作范围。 (2) 瞻前倚后。高级财务会计和普通的财务会计的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高级财务会计的规划性, 即高级财务的工作不仅要对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行管理, 还要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得到一个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的策略性的结果。 (3) 与中级财务会计之间有效分工。高级财务会计是建立在中级财务会计基础之上的, 是对中级财务会计内容的延伸, 所以, 其内容以及研究的方法都还不太成熟, 没有确定性。但是, 高级财务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是勿容置疑的, 所以要做好二者之间的有效的衔接和分工。 (4) 涵盖公司企业会计核算内容。首先, 高级财务会计部包括政府会计以及非营利性组织会计, 虽然会计主体的性质和企业不一样, 但是针对核算的内容来看, 仍然属于中级财务会计的范围之内, 而且, 政府会计和非营利性的组织的会计内容相对也比较简单, 没有明显的特殊性。所以, 把它放到中级财务会计中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就可以了;其次, 也不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会计的内容, 合伙会计并没有涉及到高深的理论, 仅仅是所有者在权益方面的核算比较复杂, 至于平时的业务的核算都体现在中级财务会计的范围内, 所以可以把其划分到中级财务会计中。所以, 高级财务会计仅仅包括公司企业的核算内容。

2. 高级财务会计研究的内容。

(1) 突破会计核算前提的业务。 (1) 合并会计报表; (2) 分支机构会计; (3) 外币报表折算; (4) 物价变动会计; (5) 衍生金融工具; (6) 企业清算、重组、破产; (7) 企业合并与分立。 (2) 考虑学科分工与衔接的业务。 (1) 商业期货会计; (2) 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 (3) 退休金会计; (4) 租赁会计。

3. 新业务。这部分内容还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 例如:法务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网络会计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级财务会计是基于普通财务会计的职能, 并根据自己的资金管理, 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和适当的管理的一种行为, 它是一种利用会计的职业特点, 对企业间接管理的一种形式, 所以, 我们要不断的加强高级财会的工作管理,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活动。

摘要: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角色, 其资格考核是非常严格的。随着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久前的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行更是加深了这种情况。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清荣.关于新会计准则下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问题的讨论.现代商业, 2010 (03) [1]李清荣.关于新会计准则下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问题的讨论.现代商业, 2010 (03)

准则改革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基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社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员。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的摇篮, 实施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便是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养, 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二) 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八次课程教育改革以来, 素质教育不断深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心学生需要, 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 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更应基于教改的需要, 在传授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

(三) 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

财务会计课程有其鲜明的特点: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因此多数教师采用板书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教改以来, 虽有教师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 但当今课堂教学依然难以真正地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如新准则回避了某些交易或事项的处理、会计例题中经常假定交易过程中不考虑相关税费等问题往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于特定的模式中, 而实际发生业务时上述情形均会出现, 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 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二、重构新准则下的财务会计课程安排

新会计准则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 会计教育也应实现国际化, 如何将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 如何传授给学生应对准则变化的能力成为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调研, 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者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课程内容界定欠清晰, 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支离破碎。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完整、体系严密, 我们应当以新准则体系为依托, 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重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体系。

(一) 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引导初学者对会计理论形成初步认识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应主要围绕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前提、一般原则、核算流程、会计科目及简单的账务处理原则等内容, 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等内容做了较大的修订, 这就要求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应当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讲清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此外, 会计科目的名称、用法及核算内容应当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新准则体系中, 许多会计科目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如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在新准则中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其公允价值在旧准则中并未体现, 而在新准则中要在期末予以确认和计量。旧准则中的“应付工资”在新准则中改为“应付职工薪酬”, 除核算职工的工资外, 还要核算职工福利费、保险、公积金等多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新准则中的这些变化, 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 中级财务会计

因会计准则中的基本理论已在基础会计中重点讲授, 中级财务会计应主要介绍一般企业常规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级财务会计应结合具体会计准则讲解, 将企业常规业务的处理方法讲清、讲透。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按会计要素的顺序排列, 而实际会计工作是依据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的, 为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 目前各高校广泛采用理论加实训的教学模式。但该模式过于静态, 且实训仅局限于课程内的模拟实训,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部分学者提出了“岗位教学法”、“沙盘模式教学法”, 期望改变按会计六要素顺序讲授的传统, 模拟企业实际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财务会计》岗位训练法的教学探索与创新”一文提到,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岗位教学法将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照岗位分章讲授,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 高级财务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主要介绍企业特殊业务的处理, 如合并财务报表、衍生金融工具、通货膨胀业务、破产清算业务等, 这些业务在一般企业较少出现, 而对上述业务准则的讲解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和考试的竞争力。然而, 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无法穷尽该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 因此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这对学生离开学校独立从事会计工作将大有裨益。

新准则颁布后, 财务会计教材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现有的教材质量良莠不一, 多数教材按照会计六要素的顺序调整了教材内容, 但回避了准则中未提到而实务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 导致对一些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模棱两可。因此配套的高质量的教材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改进新准则下的财务会计教学方式

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 该专业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会计制度和法规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更为注重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进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有效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 好的教学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上, 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是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法、互动法、考查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等, 这些方法来自以下教学理论:

(一) 反思性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教和学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检查、反思和调整的持续过程。根据反思原理, 一方面, 学生通过自查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学会的知识, 及时发现薄弱环节, 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 通过不定期的教学评价, 教师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 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知悉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及时进行指导。通过不断检查、反思和调整, 将有助于知识的体系化。

(二) 社会互赖理论

互赖理论认为, 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成立学习小组将为提高学习氛围, 促进学习积极性提供动力。如在岗位教学的模式下, 教师给学生讲授企业业务流程的理论知识并要求不同的学习小组自行模拟企业情况, 仿制经济业务, 并分别讲出本小组模拟的实际业务。通过这种方式,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 激发学生了解运用会计准则的兴趣。

(三) 精致理论

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出发点, 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 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 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事实证明, 采用学生互教的教学方式, 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上述理论是我们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托,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应当尽可能使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新准则体系下, 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应对繁杂多变会计环境的能力才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出路。

摘要:应对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课程产生的影响是教改的最新动向, 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日益重视, 使得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受托责任方, 研究新准则变化下的课程结构, 提高自身素质, 改进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永泽, 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 2004 (2) .

[2]、刘永泽, 孙光国.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教育与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

[3]、陈文涓.新会计准则下本科财务会计学的课程设计[J].财会月刊, 2007 (5) .

[4]、何建华, 宋孟宁.新准则体系下高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 (7) .

准则改革 篇10

一、新会计准则下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和发展

会计核算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目前, 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部分现状不适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适应旅游经济迅猛发展需要的状况亟待解决。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 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任务受旅游行业的性质和旅游企业管理要求的制约, 并由旅游企业会计的核算特点来决定。一般来说, 新会计准则下, 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任务和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首先, 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需要监督旅游企业的经济活动, 维护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财务制度, 促使旅游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办事, 遵守财务规定;其次, 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关键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当前我国旅游企业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旅游企业必须加强经济核算, 以增加收入, 减少费用和成本支出, 通过会计核算工作全面核算和监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费用、成本的支出, 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再次, 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要能够及时、正确地提供经济信息。旅游企业通过会计核算工作取得的经济信息必须及时、正确地提供给企业的相关利益者, 以便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后, 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还是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的重要途径, 通过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对旅游企业各项财产物资的收入、销售、领用、结存及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核算监督, 建立和健全财产物资的收入、发出和报废手续, 对财产物资定期组织盘点。

二、新会计准则下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改革措施

(一) 完善我国旅游企业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核算的目标

完善我国旅游企业会计的理论体系是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实行改革的基础。旅游企业以旅游资源、设施为条件, 为满足旅游者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享受, 提供食、住、行、购物、观光、游览、娱乐等方面综合性服务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企业业务范围的广泛性、综合性。所以, 旅游会计除同其他行业会计有共性之外, 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 今后旅游企业会计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 发展独特的会计核算理论体系和目标。首先, 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旅游活动是新型、高级的综合性消费。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许多旅游企业一般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项目。旅游活动的综合性特点反映到会计核算上来, 便要求分别核算和监督各项经营业务的收入、成本和费用情况;其次, 旅游企业会计核算应该符合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具体特点。有些旅游企业除了提供服务之外, 还从事一定程度的生产加工和商品销售活动, 包括生产、销售和服务三种职能。因此,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根据各自经营业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当然, 对于经营涉外业务的旅游企业,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还具有涉外性的特点。由于大量的涉外业务需要进行国际结算, 此类旅游企业会计必须进行外汇收支的核算, 按照国家外汇管理条例正确核算有关外汇收支账目, 办理外汇存入、转出和结算。

(二) 规范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日常工作

规范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日常工作是旅游企业会计核算改革的具体体现。例如, 在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增减的核算上, 若购入的固定资产不需安装就可以交付使用, 则购入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价款、相关税费以及使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杂费、装修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作为固定资产成本,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若购入的固定资产需要经过安装以后才能交付使用, 则旅游企业应在购入的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安装调试成本等, 作为购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待安装完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再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而在旅游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上, 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旅游企业在资产类会计科目中需要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研发支出”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四个一级科目。每个科目应按无形资产类别设置明细账, 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成本。旅游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 按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入账。

(三) 重视旅游企业会计核算中环境因素的记录

新会计准则十分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企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最近发展起来的环境会计就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的会计。因此, 在新形势下, 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自然资源价值、自然资源损耗, 从而来反映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消耗自然资源带来的损失、环境保护支出和改善资源的环境收益。因此, 今后旅游企业应在报表中设置“环境资产”账户, 用于核算环境资产的增减变化。由于旅游景区部分人造环境资产具有人造时间较长的特点, 而按实际成本原则核算时资产一旦入账后较难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因此要设置“环境资产累计折耗”账户, 作为环境资产的抵减账户, 核算资源产品耗减的资源价值。为了核算环境补偿费用, 旅游企业可以设置“环境负债——应付环境补偿费”, 用来核算环境资源因使用而减少效用的补偿额;而为了核算环境保护费用, 旅游企业则可以设置“环境负债——应付环境保护费”, 用来核算环保费用的计算和缴纳情况。此外, 我国旅游企业还可以设置“环境成本”账户, 用来核算投资者对环境资产所拥有的所有权。

(四) 提高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水平

会计人员素质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会计人员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 价值观和职业水平, 我国旅游企业会计人员在专业教育方面知识层次较低, 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教育。因此, 旅游企业合格财务人员的严重短缺制约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今后在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 我国旅游企业必须加强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切实重视企业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国内外财务管理先进经验等财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教育培训, 严格执行会计法对财会机构和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 在选拔录用上从严把关, 注重培育和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从整体上确保会计核算运行机制健康有序的进行。此外, 旅游企业领导的管理会计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旅游业的应用, 会计财务知识丰富的旅游企业领导能够充分利用旅游企业的资源, 科学合理的投资经营。最后, 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应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 实现业务流程与财务信息一体化, 进而引进、开发使用ERP系统软件是我国旅游企业现代化会计核算的发展方向。

(五) 丰富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科学方法

首先, 我国旅游企业要做好财务预测和科学理财。财务预测包括旅游企业的经营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资产增减等内容的预测, 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 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和核算的重要参照物。在会计核算中加强财务预测有助于旅游企业对自身进行整体定位, 明晰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策略。通过对资金统筹安排, 对成本费用大力控制, 有助于对当期的经营目标进行修正, 力争以有限的资金运用换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同时, 旅游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可以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会计风险的控制和处理。具体来说, 旅游企业可以采取通过旅游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同时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金结构、负债期限等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此外, 旅游企业可以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当然, 有些旅游企业还在内部建立风险基金, 如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以增强对会计风险的抵抗力。

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问题浅析

■/牟丹轲

摘要:分析了公允价值存在的基础及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公允价值不能因实际操作中的缺陷而被摒弃, 改进对其的运用以适应现实才是理性的选择。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发展

一、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是资产的原始交易价格, 指一个主体在过去已发生了交易和事项, 也就是买卖双方所达成的、按交易发生时相同商品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 或参照这一报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所作调整的成交金额。历史成本一旦确认后就不再变动, 虽无法反映资产新增的价值, 但它拥有最可靠的依据, 可以真实反映最初交易的情况, 被认为符合谨慎性原则。

历史成本尽管具有可靠性, 却无法反映市场行情, 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最及时的决策依据。最近几十年, 为克服历史成本在相关性方面的缺陷, 公允价值成为最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 并广泛应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

公允价值以市场为基础, 以可观察到的、公开的活跃市场的资产出售价格和负债转移价格为目标。它面对的是买卖双方意欲成交的假想交易, 主要参照相同资产与负债或同类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格进行估计。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如下:

三、总结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点产业。然而我国旅游企业在会计核算上相对落后, 成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 在新会计准则下, 我国旅游企业应当不断改革现有的会计核算, 从而能有效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 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从而符合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可以看出, 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公平交易, 而且交易当事人必须熟悉情况;它的应用条件是企业持续经营, 将强制交易和清算情况排除在外。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非相对立的概念, 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公允价值, 而在入账之后, 公允价值要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 所以公允价值同时蕴含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问题。由于缺少真实交易, 公允价值主要采用估计方法, 可以采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随时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而进行调整, 因此方法的选用和合理的职业判断十分重要。

二、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金融界人士提出, 公允价值原则在次贷危机中造成了顺周期效应, 即市场高涨时, 由于交易价格高, 容易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 市场低落时, 往往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 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但是, 从二者关系上看, 公允价值只是金融工具价值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 反而使危机更快暴露出来, 让投资者尽快看到了真实情况。公允价值只是“温度计”, 而金融工具价值好比人体温度, 前者只能“如实反映”后者的高低, 而不能决定其高低。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真实的表现出来, 市场波

参考文献

〔1〕杨江伟.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以旅游上市公司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4) .

〔2〕胡胤永.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之我见〔J〕.浙江统计.2008 (8) .

〔3〕王耕.管理会计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浅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8 (3) .

上一篇: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下一篇:民用建筑内部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