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改革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应对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课程产生的影响是教改的最新动向,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日益重视,使得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受托责任方,研究新准则变化下的课程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会计准则改革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准则改革研究论文 篇1:

会计准则改革动态及相关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因此分析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改革动态对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有极大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研究,就国内外会计准则的改革动态、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以及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准则 改革动态 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国际会计准则一直立志于成为全球会计准则,我国也在市场经济的完善中逐步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近期动态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

在适用“趋同”(Convergence)这一理念之前,国际的会计审计界还一直沿用“国际协调”(Harmonization)的理念。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审计准则,在特定的时间内逐步从不同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渐渐地,“趋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它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一种共识,发展为一种行动,我们可以认为,国际协调的深化发展即为国际趋同。根据现阶段的国际形势和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代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目标和方向。目前来看,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正采纳不同的方案来向IFRS趋同。在2011年举办的有关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报告表明:为推动IFRS在全球被采纳,IASB将以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近期动态

2008年是国际金融界充满风波的一年,当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都纷纷向IASB趋同,这场热潮也加快了IASB对于相关准则的进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趁着这股热潮,于2010年年底发布了IASC9号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当时没有立即生效,但2015年1月1日,IASC9号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正式生效,它包括IFRS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11号合营安排、IFRS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和IFRS13号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对IASB以往的一些准则进行修订工作。目前,IASB正在对收入确认项目、租赁项目、金融工具减值项目、保险合同项目等相关问题进行制定或修订。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许多制度上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就会计制度的改革来说,最大的成果就是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成功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同时也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规范体系。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实现了初步趋同,并在为更进一步的发展不断努力。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回顾

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9年),建立各行各业统一的会计制度。

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开端,部分借鉴国际惯例,树立不同行业通用的会计规范,最终于1985年3月4日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第三阶段(1992年-1997年),广泛借鉴国际惯例,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使我国有了首个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第四阶段(1997年-2005年),构建按经济业务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对多项会计准则进行修改。

第五阶段(2006年至今),会计标准国际化,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限制条件

(1)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不够长,导致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律、产品市场、政府机构的管理方式等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仍有一定差距,IFRS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基础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因此IFRS中的某些原则并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2)我国的传统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是以规则为导向的,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已经习惯于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但IFRS是以原则为导向,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我国目前的情况与IFRS的執行要求存在矛盾的地方,因此就IFRS的执行来说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基本原则和路径

1.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发展目标是:让国产商品走出国门并获得认可。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有更多机会使国外投资者来中国投资。因此,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的进度同步且保持持续趋同,实现与IFRS等效就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

2.基本原则

①坚持在国际趋同中确保国家利益的目标;②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③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④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⑤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

3.路径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显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也不利于具体执行,因此我国不会直接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IFRS,而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国际趋同,并分析找出其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保证我国在符合基本国情的国际趋同下制定的会计准则与IFRS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中,我国也确实是这样实施的:2005年我国与ISAB联合签署了一份声明,这份声明中明确表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异。

(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的比较

虽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在实质上没有差异,但由于我国是根据基本国情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而不是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直接引用,因此还是应该深入分析二者存在的差异,使我国今后能长期保持国际趋同。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构成。基本准则起到的作用就是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与IFRS在实质上并无差异,仅仅是在形式上存在差异。

(2)二者之间在内容上的差别不大,在具体的规定方面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例如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法律环境,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时,除了以内容实质性趋同为出发点外,采取“章节”“条款”式,具体的条文也便于理解和实施。

(3)与国外会计准则相比,我国的制定模式在准则制定机构、准则制定人员、准则制定程序以及准则制定基础等方面都不同。

(4)对于是否采用公允价值及如何采用,二者也存在差异。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成功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日益成熟,但目前总体来说我国的市场竞争还不够规范,再加上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在文化和法律上的差异,因此在具体准则中适度应用公允价值,并严格要求将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作为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

三、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一)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概念

在旧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对金融工具做具体规定,在新的会计准则中,针对金融工具有了明确的规定:金融工具是以合同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企业的金融资产、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金融工具都将对我国金融机构产生深远影响。

(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积极影响

①实现国际趋同,加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步伐;②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现的集中体现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③通过追求会计信息的全面披露使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了解金融机构的真实风险情况,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社会公信力。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所面临的挑战

①由于金融工具及其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专业性和风险性大的特点,因此导致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十分复杂,致使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极高,从而使执行难度加大;②公允价值难以直接获取,它的确定也无法排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它的运用范围存在主观随意性,这些因素都容易增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稳定;③对公允价值的采用影响了银行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变动,这给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结语

通过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国际会计准则的近期动态以及二者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给我国带来了有利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只有坚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坚持在国际趋同中确保国家利益的目标、保持在国际趋同中的理性,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茜.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2]杨敏.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与我国的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1,(9):3-8.

[3]王磊磊.趋同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制度变迁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4]刘莉.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程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5]杜金爽.中美政府会计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6]张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

[7]沈吉,季伟伟,陈栋.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中国会計准则改革的影响分析——兼论金融工具准则改革的具体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1)论文集,201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

作者:戴晚莲

会计准则改革研究论文 篇2:

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应对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课程产生的影响是教改的最新动向,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日益重视,使得社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受托责任方,研究新准则变化下的课程结构,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分别是1993年、1998年、2001年和2006年的会计改革。每次会计制度改革均对财务会计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系统的学习和掌握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有的课程安排无法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有的高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十分落后,与新准则内容脱节;有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回避了新准则中未提到的一些细节问题,导致对个别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模棱两可。为应对新会计准则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影响,《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员。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的摇篮,实施财务会计教学改革,便是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

(二)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八次课程教育改革以来,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生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财务会计课程建设更应基于教改的需要,在传授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

(三)基于对当今课堂教学的反思

财务会计课程有其鲜明的特点:教学内容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因此多数教师采用板书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教改以来,虽有教师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但当今课堂教学依然难以真正地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如新准则回避了某些交易或事项的处理、会计例题中经常假定交易过程中不考虑相关税费等问题往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于特定的模式中,而实际发生业务时上述情形均会出现,这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二、重构新准则下的财务会计课程安排

新会计准则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会计教育也应实现国际化,如何将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如何传授给学生应对准则变化的能力成为高校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者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课程内容界定欠清晰,学生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支离破碎。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完整、体系严密,我们应当以新准则体系为依托,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重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体系。

(一)基础会计

基础会计是引导初学者对会计理论形成初步认识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应主要围绕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前提、一般原则、核算流程、会计科目及简单的账务处理原则等内容,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新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等内容做了较大的修订,这就要求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应当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讲清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此外,会计科目的名称、用法及核算内容应当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新准则体系中,许多会计科目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如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在新准则中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在旧准则中并未体现,而在新准则中要在期末予以确认和计量。旧准则中的“应付工资”在新准则中改为“应付职工薪酬”,除核算职工的工资外,还要核算职工福利费、保险、公积金等多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新准则中的这些变化,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中级财务会计

因会计准则中的基本理论已在基础会计中重点讲授,中级财务会计应主要介绍一般企业常规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中级财务会计应结合具体会计准则讲解,将企业常规业务的处理方法讲清、讲透。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按会计要素的顺序排列,而实际会计工作是依据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的,为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目前各高校广泛采用理论加实训的教学模式。但该模式过于静态,且实训仅局限于课程内的模拟实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部分学者提出了“岗位教学法”、“沙盘模式教学法”,期望改变按会计六要素顺序讲授的传统,模拟企业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在“《财务会计》岗位训练法的教学探索与创新”一文提到,钟山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岗位教学法将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照岗位分章讲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三)高级财务会计

高级财务会计主要介绍企业特殊业务的处理,如合并财务报表、衍生金融工具、通货膨胀业务、破产清算业务等,这些业务在一般企业较少出现,而对上述业务准则的讲解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处理会计实务的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和考试的竞争力。然而,任何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都无法穷尽该学科的全部研究领域,因此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对学生离开学校独立从事会计工作将大有裨益。

新准则颁布后,财务会计教材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现有的教材质量良莠不一,多数教材按照会计六要素的顺序调整了教材内容,但回避了准则中未提到而实务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导致对一些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模棱两可。因此配套的高质量的教材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改进新准则下的财务会计教学方式

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该专业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会计制度和法规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更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进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式,好的教学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事实上,研究和改进教学方式是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有效的教学方式包括讲授法、互动法、考查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等,这些方法来自以下教学理论:

(一)反思性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教和学是一个需要不断重复检查、反思和调整的持续过程。根据反思原理,一方面,学生通过自查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学会的知识,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通过不定期的教学评价,教师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知悉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指导。通过不断检查、反思和调整,将有助于知识的体系化。

(二)社会互赖理论

互赖理论认为,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成立学习小组将为提高学习氛围,促进学习积极性提供动力。如在岗位教学的模式下,教师给学生讲授企业业务流程的理论知识并要求不同的学习小组自行模拟企业情况,仿制经济业务,并分别讲出本小组模拟的实际业务。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激发学生了解运用会计准则的兴趣。

(三)精致理论

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为出发点,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事实证明,采用学生互教的教学方式,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上述理论是我们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托,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尽可能使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新准则体系下,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应对繁杂多变会计环境的能力才是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刘永泽,孙光国.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会计教育与教学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3、陈文涓.新会计准则下本科财务会计学的课程设计[J].财会月刊,2007(5).

4、何建华,宋孟宁.新准则体系下高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7).

5、张海芹.《财务会计》岗位训练法的教学探索与创新[J].管理观察,2009(12).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2010GG116。

(作者单位: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作者:孙丽雅 刘 洁

会计准则改革研究论文 篇3:

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摘  要]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是一门集会计学原理理论、企业实务实践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课程,是在原会计核算类课程基础上,以企业实务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落脚点,聚焦企业业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充分融合,结合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践应用和财务报告解析,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的全新课程。本文在总结核算类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基于OBE“以终为始”的设计理念,从细化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模块、补充行业案例、优化考核方式、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实施路径。

[关键词]OBE  课程目标  课程体系  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欧亚学院校级重点课程《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建设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KC017)。

随着商业环境以及财务核算业务本身的变革,传统核算面临着从价值的守护者向价值的创造者转型,财务人员要承担更多的管理会计和决策支持相关的高价值职能。财务共享中心的推进应用,将企业业务流、财务流、信息流实现融合,大量的重复性的核算基础岗位面临着淘汰,外部环境的巨变促使财会类核算基础课程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重构。在新形势下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培养具备业财融合思维的新型财务核算人才,以适应市场外部大环境的需求,对此笔者借鉴OBE课程设计理念,从细化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模块、扩充案例资源、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及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实施路径。

课程定位

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的前置课程是会计学导论,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获得理解商业的基本逻辑,了解商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了解商业模式及企业战略模式、会计在商业运行中的作用及地位,为站在管理的视角来学习和理解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奠定基础。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是税务管理与筹划、企业运营与管理和财务分析与决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前置课程,为后续各门课程奠定基本会计理论基础,同时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内容是初级、中级、高级会计师等会计职称考试必考内容,也是CPA考试等的必考内容,对学生以后进入职场,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职称,增强自身的职场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课程授课内容深度、广度不够

传统的会计核算类课程的内容是基于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以往经济业务的记录,遵循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的事后反馈,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后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获取的信息仅仅局限在票据方面,会计人员很少涉及业务层面的流程,只负责业务发生的单据流转和记录,并不涉及业务本身,将财务核算和业务完全割裂开来,核算视角过于狭隘,不能满足现在企业对财务人员转型的要求。

会计核算类课程内容组织是将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前提的,然后以工业企业为范例行业进行内容的搭建,但实践中不同行业经营特点各不相同,具体的会计核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目前核算类课程的行业案例比较单一,普遍缺少新兴业态案例。

2.课程内容衔接的有效性不够

原有会计核算类课程中的授课内容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定,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讲授内容大量重叠,整体框架显得十分的冗繁,同一知识模块内容相互割裂。为应对核算变革,整个核算类课程体系需要重新进行梳理及重构,教学中应呈现出完整的业务场景,而且要有更为完整的认知和实践应用。

3.课堂教学应用型导向不足

目前教学方法普遍比较传统,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其决定着教多少教多深,他们往往是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的,这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理论和实践环节完全割裂了,没有系统有效的衔接体系。即注重理论讲授,缺乏业务层面和全局层面的应用引导。因此,在后期要侧重改革教学方法,增加业务场景的具体核算内容的嵌入和引导以及多业态真实案例的融入,拓宽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从全局管理的高度来审视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强化课程内容和课堂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信息化建设不足

现阶段輔助教学的信息化平台主要应用于学生的过程量化考核,如考勤、测试、作业、考试等;专业线上辅导课程资源和课程知识体系配套有限,视频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收集,整体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现阶段信息化实训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讲授并不同步,现阶段模拟软件和传统手工实训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

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

1.明确课程设计理念

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基于OBE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对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进行调研,获取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组织,开展教学模块细分、教学课时间分配、教学形式设计等。

基于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职场需求、学校定位及学生发展来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分别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细分具体培养目标;梳理课程结构、丰富教学资源库、授课形式、考核方式及预期成果等内容,基于“大财务”业财合一理念进行课程设计,以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筹资、投资、经营和分配为主线,以“报表—业务—报表框架”为逻辑辅线进行立体的讲述。针对企业一般和特殊的经济业务事项具体准则的应用,课程组织和设计凸显以学生为中心,凸出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遵循模式为:学生预习推送的课程资料,教师以具体案例为媒介进行业务引导,对重点、难点集中进行讲授和答疑,通过讨论等开放式活动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教师进行综合点评、查漏补缺,侧重短板进行课后作业巩固内化。以学生为中心,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填鸭,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角,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辅助的角色,引入更有趣和多元游戏因素吸引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实时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反馈,针对教学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够及时调整,不断优化和完善资料和教学设计。

2.细化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的学习,在素养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洞察力、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全局思维。在专业能力方面具体体现为:能够阐述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各个会计方法在企业财务核算中扮演的角色,掌握会计通用业务的具体应用,熟悉特殊业务对于企业的影响,能够甄别不同核算方法的优劣势,能够通过资金流和业务流变化,关注到财务报表各个项目的变化,也可通过财务报表最终大数据反推企业财务、业务面临的风险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财务思维意识、提升学生财务决策能力的目的。

3.优化课程体系

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在原有专业核算类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前期课程的不足,基于信息化快速发展和财务转型需要,重新梳理和重构课程模块内容,明确各个模块的培养目标,凸显财务资金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的综合应用,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大财务”思维,提升学生的职业判断力,使其建立全局意识。

4.重构课程模块

针对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目前的不足和发展瓶颈,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的整合和更新,引入企业财务概述,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前就能对以后面临的工作业务场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于适用所有企业的业务类型按照企业资金运动的循环为主线进行内容模块的解构,筹资业务、供應业务、生产业务、投资业务、销售业务、利润分配业务等业务模块聚焦的具体业务场景,在具体核算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每笔具体业务事项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和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还原具体业务的经济实质,更多地关注业务背后的管理问题。针对特殊的业务事项,主要以小组活动、专家讲座等形式拓宽学生眼界和丰富学生专业认知,提升学生综合收集资料、提炼和表达的能力,所有的业务场景都立足于企业的财务报告,不是事后的机械记录,而是围绕业务场景,真正融入业务,为业务服务,为企业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

5.补充新兴行业案例

搭建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习题、案例库,关注会计职称类培训课程的题目和资料库;通过教师参与产学研项目,整合汇总合作企业、事务所及分院浪潮财务共享平台企业真实资料,经过进一步总结转化为教学案例;团队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针对自己熟知的行业特征和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梳理,编写与课程相关的行业案例,使学生能更具象地理解所学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使其更全面深入地掌握具体的应用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判断力。

6.变革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以学习过程监控和期末最终效果量化衡量相结合,规范化考核内容、制订合理的评分细则和多元考试方式。课程总评成绩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细分不同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听讲、回答问题、讨论等课堂表现、创课讨论帖回复、平时个人测试等方面综合评定,案例分析、汇报等小组作业成绩由小组的个人分工贡献值互评和教师评定两方面综合判定,有效规避学生划水的情况,客观、全面地检测学生的财务报告分析及写作能力。

7.建设立体交互信息化教学

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授课形式与实践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组织借助Tronclass平台实现线上多元化的智慧辅助,实现资料共享和分组实时讨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边界,借助网络优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Tronclass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参与和课后内化,实现沉浸式学习,线下教师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和答疑,使教师从学习的推动者转变学习的引导者。实践方面借助现有的财务共享中心平台资源,让学生阶段性地接触企业核算业务的最新案例,从易到难,从基础到综合,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发展状况,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业务,通过实践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

参考文献:

[1]程甜甜.基于OBE理念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调查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11):37-39.

[2]王蔚.基于OBE的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D].合肥工业大学,2016.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