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业时代意味着什么

2024-05-15

新创业时代意味着什么(精选五篇)

新创业时代意味着什么 篇1

互联网将快速颠覆众多的传统行业。这两年,这样的话听多了,多少有些“狼来了”,让人逐渐麻木。可是,不经意间,出租车这个再传统不过的行业,一夜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究竟怎样细致而深刻地改变世界,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今天,打开打车APP,以乘客为中心,可以看到,在他的附近有多少辆出租车正在待客;以司机为中心,可以看到,他的附近有多少人正在打车,其中又有多少人愿意加价。

乘客,司机不再是在互不相知的情形下随机遇到,而是可以在一个APP工具上互相找到。不难想象,未来,打车APP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件。

变化自然而然。其起点,正在于乘客、司机都上线(online)了。

在这一步之前,乘客和司机的所有关联仅仅是路边偶遇,乘客下车后,和司机也基本不再有任何联系,这是离线(offline)的:而一旦使用打车APP,他和司机就开始建立起一种联接。

上线,就好像一把钥匙,轻巧一转,就打开了数据时代的大门。

联接:在线与否,生存或死亡

上线(online)之后,偶遇将被发现、找到、匹配这些词替代。所有人都从中受益,惟有出租车公司将忐忑不安。管理者们将不得不考虑,自己能给乘客、司机提供什么样的额外价值。

这样的忐忑不安,将不是出租车公司独有的焦虑。

银联,正在感受移动支付带来的压力。当顾客在餐厅买单,用银联支付,或用移动支付,看似并无差异,但二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离线(offline),后者在线(online)。用完银联之后,顾客和餐厅基本就不再关联了,而如果顾客用支付宝或财付通付费后,他和餐厅开始联接起来,彼此可以更多联系或了解:餐厅的口碑如何、何时有新菜品、何时会优惠;顾客是否住附近、口味偏重还是偏轻、喜欢尝新还是守旧……

基金行业也在被新生的“宝贝”刺激着。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产品,余额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聚合了超过8000万用户的小额资金,而它本质上只是将募资渠道这一环节“在线”了,在线第一次让企业以极低的成本服务海量用户——在传统场景(离线场景)下,这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几乎不可能实现。

打车APP、移动支付、余额宝都已经不是个例:携程将酒店预订,机票销售online;快递公司将其服务环节(收件、查询、投诉)online……这些新兴公司(平台)仅在“在线”这一步,就显著提升了商业效率,短时间内赢得了百万、千万甚至亿级的用户——以传统的方式,这样的用户聚合、用户习惯培养,不经历漫长的时间周期是无法想象的。

互联网化的起点,就在于任何一个商业行为能否online,而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也在于其更多行为online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上线的进程已经开始,广告、传媒、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教育、医疗,一个个行业正在加速被添加进online目录,尝试全新玩法的公司正在成批加速涌现。

在线是企业主动的选择。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否在线,有多少环节在线,核心环节是否在线,决定了它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

更直接地说,在线和离线的区别,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参与者”和“看客”的区别,是关于“生存还是灭亡”的基本问题。

互动关乎用户体验影响决策、驱动决策

用打车APP打完车,司机和乘客互相给个评价,这就是互动。在线之后,至关重要的下一步就是互动,是人与人、人和物的相互反馈,喜欢、不喜欢、评价、交谈,以及接下来的改进、反馈,是一个用户和服务提供者通过产品交互的过程,是有来有往。

上线为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在线之后,企业第一次与海量用户有了直接互动的可能。同时,互动是在线的基本驱动,没有互动,联接就只是表面文章。

在传统商业中,企业成功与否,绝大多数时候取决于其对用户需求的猜测是否准确,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动,用户的态度在第一时间就看得见了,因为用户跟你“说话”了,这才使任何一家有“以用户为中心”的意愿的企业真正具备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能力。

互动为何如此重要?互动关乎用户体验。所有时代的商业都注重用户体验,但只有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极致的用户体验第一次成为了商业竞争的唯一支点。用户给了反馈,产品就能及时优化;而一但产品优化,海量用户又能第一时间体验,再给出反馈……这一过程不断往复,产品不断迭代,极致的用户体验因此有了可能。

互动可以从极简单的,比如点赞,到给评论,提建议,甚至到AB Test。大众点评上顾客对餐厅的评价、淘宝网上买家对卖家的评价等等,本质上就是互动的过程。Tesla汽车是最新的例子,它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行为、实时使用数据和反馈,不用远程recall,就得以随时升级其产品系统,提升用户体验。

有了互动,才有了走向C2B的可能性。服饰品牌Gloria就体会到了互动对生产环节的价值。每一季新品推出前,他们都会在淘宝店铺首页同时推出数百件产品,根据买家的浏览、购买、评价来分析产品的受欢迎程度,进而才确定每款服饰的生产数量。由此,其库存量降幅超过7成,效益明显上升。

用户的反馈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决策,考验着企业对未来生存方式的理解。将业务流程(价值链)在线,进而与用户实时互动,意味着企业至少要“让”出某些控制权给用户。“互动”影响决策,“互动”驱动决策,意味着不再是控制的思维,不再是计划的逻辑。

联网孕育着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创新

仍然是打车APP,乘客和司机在线上可以高效地互相找到,但APP可以提供的价值可以远远不止于此:如果与导航打通,司机或许就能根据乘客需求规划最优路线;与物流打通,精准匹配,司机载客的同时或许就能同时投递小件包裹;与餐饮打通,乘客或许能即时收到合口味、顺路线的餐厅推荐……

这就是“联网”。从点对点的链接,变成了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网状结构。从点出发、走上链、最后走向网的过程,即是从传统的、线性的、控制的供应链模型走向协同网络的过程。

在互联网时代里,即便实现了在线和互动,但一个产品端仍然只是一个孤独的节点。当节点与节点开始联接、延展、交融,或者节点与先验的平台对接,这个过程中产生数据的分享和聚合,“网”就出现了。对绝大部分传统商业来说,一旦“在线”,它们就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而只有“联网”,它们才得以融入互联网时代,在数据价值的聚变中,获得更宽广的商业空间。

淘宝是“联网”的典型例子。通过卖家、买家的网状互联,把供和求放在一个大平台上,市场的效率就已经得到显著提升;而当越来越多的卖家聚合到一起时,他们共同所需的服务催生了诸如店铺装修、营销设计、客户管理等等第三方服务商,淘宝生态圈里长出了新物种;又当买家的需求在“联网”中聚合,通过销售端的“互动”,将上游供应链一步步聚合到这张“网”中,使其深度和广度又不断延伸。

DMP (Data-Management Platform,数据管理平台)对广告业的革新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各广告主在这一平台分享客户数据,通过数据聚合,使平台获得更多对客户的描述维度,也对客户的描述更精准;而这反过来又使广告主得以在平台上匹配到比原有客户数多得多、准得多的目标客户群,使广告终于真正成为了一种精准投放的艺术,其效果可精确衡量,收益成倍提升。

这是“联网”带来的化学反应。在特定领域把尽可能多的相关方连接在一起,打破企业间的边界,用市场的方式创造全新的价值创造和分配的方法。“联网”之后,一家企业的价值高低,就取决于其在网络中联结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数据的流通程度,这些影响了它从网络中获得的反馈质量和数据增值的强度。

所有传统行业都终将“联网”。Tesla已经是真正的第一代互联网汽车,我们也可以想象Google在尝试的无人驾驶汽车,汽车这一工业时代的榜样将经历怎样一场革命。我们还可以想象医疗行业的革命,可嵌入的医疗设备所建造的人人实时在线的数据网,每一瓶药片实时跟踪的物联网,更不用说以大数据和计算能力为基础的基因研究。

未来图景将是如此:所有人、所有物、任何地点、适合时间、永远在线,实时互动。在这幅具象图景背后,我们必须想象,是并发的、分步式的、实时的“网”,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

从这些意义上说,“在线”“互动”和“联网”对未来时代的价值应不可等量齐观。“在线”是传统商业的提升,企业与客户逐步“互动”,使B和C的单线价值日益增加;但只有在“联网”之后,B和B、B与C,C与C之间进行全面的互动,网络的价值才真正凸显出来,创造全新的可能性。

如果说“在线”“互动”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那么“联网”才孕育着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创新。从金融互联网化到互联网金融正是这样一个历程一一余额宝、微信支付等产品,只提供了渠道的聚合效用,其数据价值并未释放,它们只是金融的互联网化,但可以想见,一旦借贷、理财、投资银行,乃至各种衍生金融业务,这些以弥合信息不对称为核心价值的传统金融服务,都在互联网平台上重新定义,传统金融行业将面临怎样的颠覆。

这时,审视一家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中的生命力,就有了更清晰的准绳:首先看它是否“在线”,各项业务流程中,多少项“在线”了,关键流程是否“在线”,这衡量的是企业的互联网化水平;然后看它多大程度完成了“互动”的理念,多大程度上能“遵照”用户的反馈来优化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看这家企业有没有真正拥抱互联网创新带来的价值,看它在非业务线性流的其他节点上是否“联网”,是否与全网发生着互动与交换,并因此产生的新的流程和服务。

当越来越多的个体普遍融入到“在线”“互动”“联网”的过程中时,我们就将看到,工业时代走向互联网时代,走向数据时代。

数据时代:平台、活数据、云端

从时间顺序来看,互联网的真实发展是先“联”,再“互”,最终成“网”。在整个网络中,人、PC、或是手机以及可穿戴设备,还是一盒药,都不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他们的行为,将自然记录,以数据的形式沉淀在网络平台上。如此庞大的数据,任何主动收集的行为,都难以想象其成本。

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实时互动的成本和方便程度。下一个发展方向是物联网。就整体而言,网络的在线边界一直在不断扩大。最终让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永远在线,实时互动。很明显,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联网之后,点和点之间会保持互动:购买、搜索、点赞、阅读、收藏……点之间数据流动越频繁、数据分享的程度越宽广,节点们从网络获得的价值越大。在节点聚合的平台上,不仅B和C之间有互动,B和B、C和C之间也有大量互动,进行数据交换。

例如,淘宝的买家会通过其他买家的评价决定自己的购物决策。而卖家之间也可以结成商圈、商盟方式,共享数据,相互推荐客户。如果平台无法提供这些深度的数据交换,买家和卖家只能以封闭而孤立的线性沟通,就不是一个网状结构。那么平台只是一个便捷程度超过传统的通讯工具,其上的商业行为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加强版。

平台首先是市场各方供求匹配的场所;同时,平台通过工具设计和机制建设,使联接更容易,使互动更充分,使产品和服务的迭代更迅速;第三,平台为创新者提供“水电煤”,典型如云计算提供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增值服务,这是让创新者选择在哪里创新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在数据时代,平台不再仅仅是各个商家展现产品、获取流量的地方,而真正成为数据聚合的场所。数据聚合不仅是分享,也不仅是交换,而是通过有机的整合,是数据发挥出1+1远远大于2的效果。

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不在大小,而在死活。就企业而言,数据的死活决定一切,从数据的管理到数据的运用。数据必须能活起来,开始跑通迭代,才能产生持续价值。

从前我们所了解的数据是冷冰冰的、死气沉沉的,被存到冷备份默默地等着人拿出来用,我们对待数据的感觉十分消极,要先想清楚其用处才开始分析应用。现在,数据时代来临了,人们正在试图点燃数据,使其变热,赋予生命。

所谓“活数据”,是动态的数据,流通的数据,因互动而产生,因产生而互动,是自然演化的数据,从不停歇。我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种种设备,包括电脑、手机、智能电器、感应器等等,都时刻监测行为,实时产生数据,一点一滴地描绘线下生活的版图。数据不再是历史教科书,用来回顾和复盘,如今数据映射的是世界的画像。正如真实世界,这幅图画既生动又细腻,也实时转变,与世界共同演进。

活数据所引发的思索,基本围绕着以下问题:该如何让实时数据分析帮助决策?设计产品的时候,我们的交互界面该如何设计才能实时产生并实时更新行为数据?数据的不断滚动,能不能让客户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变得更有分量,更有价值?

简单说,未来的所有成功互联网产品的标准形态是云+端。所谓云+端,是指产品的应用介面(即用户所看到的终端APP)和云上的计算能力。两者是阴阳关系。用户接触到端的时候,其行为将产生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云的处理和加工,返回来流到端上,让用户体验变得更丰富更精彩。因此,云和端是相辅相成的,而其中流淌的血液,就是活生生的数据。

因此,反过来讲,上面提到的互动也是产品设计的基础理念。用户的任何反馈,必须回流到企业手中。这些反馈,最好是活的,是实时的,是用来优化体验的,不是记录下来藏到数据库里面便抛之脑后。这样一来,用户操作企业的APP有回报,是有意思的举动。这一持续互动模式,是企业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的最佳写照。

数据时代,竞争什么?

联、互、网之后,所有行为,或者关系,均以数据形式沉淀在平台上。平台型企业,典型如阿里巴巴,会将这些数据开放出来,还要提供数据工具,供平台上的各个节点分析、各取所需。于是,企业、创新者可以方便地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并根据数据进行所有的商业决策。对于平台上的企业而言,这些数据附加值,是平台对他们的最大吸引力,也是这些企业生长发育的营养物。

因而,平台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对于提供平台的企业而言,其看护的生态系统内,物种越丰富,生态越复杂,则沉淀下的数据越多,并刺激平台提供更多的数据增值服务,平台也越兴旺。节点和平台因而形成一种协同演进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数据资产已是最重要的资产。回顾商业历史,以往决定商业胜负的依据,一般都是有形无形的资本、自然资源、市场占有率等。在工业化时代,每一个小企业或创业者的梦想是做大做强。侥幸成为大企业之后,下一个战略就是建立门槛,以防对手模仿,重来一遍将自己推倒。整个战略的核心,在于资本比拼,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取悦资本市场,如何建立小资本难以逾越的障碍……企业本身是否有创造力创新力倒在其次。

这样的轮回,在互联网时代将被打破。点对点的连接无所不在,数据聚合的平台出现,土壤、空气、养分都已具备。任何一个小企业,或者个人,只要能为特定人群创造价值,就可以依靠平台便捷地找到客户,并通过与客户互动,迭代优化自己的产品,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即使是一个非常冷门、狭窄的需求,只要能在平台上展现,聚集到一定的量级,就会自然而然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出现。

这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真正来临。知识工作者的智力价值将前所未有地释放,而土地、资本、关系这些过去决定创业是否可以开始的门槛将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平台上,一个独立特行的创新者,可以和一个规模庞大的公司同台竞争,比拼的只是他们的创新能力。这种格局下,企业内、外的组织架构将为更好地鼓励创新而设计。工业时代的中央集权体系、线性控制、科层制都不再必要,他们将让位于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社会协同分工、分布式决策。甚至“公司”这一组织形态本身是否还需要保留,都成为疑问。因为“平台一创新者”的直接关系会自然去除一切冗余的节点。

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需求将成为中心,他的指令将自然催生出一张张分工、协作之网。而且,这张网里的分工更为丰富,协作则会是实时、社会化。消费者的体验还会参与到更多的设计、生产环节中去。

互联网时代让大部分传统企业心生恐惧,是因为未来的组织已经挣脱了工业时代机械化控制的羁绊,走向了不确定的生态化。颠覆式创新随时可能发生。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引发什么样的演化,无人能知。面临未来互联网大变革的千万变数和种种机会,我们唯一能确信的是变化。

互联网一移动互联网一物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的步步递进,发展方向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谁大谁小,只是一个相对。阿里巴巴和腾讯现在是巨头,5年以后是恐龙还是绵羊,很难说。美国雅虎是一个最标准的互联网公司,其兴也勃,其“败”也忽,到今天几乎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但整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大门刚刚开启,巨头、小企业、个人都将重新寻找在网络中的位置。

基于online和大数据计算能力的“App+Data”的模式将是未来商业的基础。App和Data的有机融合,高效互补才能提供不断完善的用户体验,真正赢得未来。

在这个时代来临之际,没有任何企业可以认为自己已定义了未来。当许多人还在在津津乐道地消费互联网的各种消息、欢乐地预测巨头的生存或死亡之时,或许他们不知,没有人可以在大时代轻松地搭上便车,最先消亡的一定是对未来茫然无知的看客。

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在了理想中的互联网时代,那必然是整个生态圈里所有物种共同竞合、协力演进的结果,是颠覆性创新者与全生态圈的共赢。任何一家企业,面临颠覆性创新时,唯一的应对之策,就是改变自己,拥抱未来。

摘自阿里商业评论

中国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意味着什么 篇2

中国提出的亚洲新安全观意味着什么?

继一个月前首提“总体国家安全观”后,在昨天的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首次提出“亚洲新安全观”。21日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主旨讲话,强调中国将同各方一道,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其中,“综合”是指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通盘考虑亚洲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对“三股势力”,必须采取零容忍态度,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加大打击力度。“可持续”则是指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要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夯实安全根基。要推动共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习主席还特别强调指出,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中国社科院欧亚所所长李永全认为,近年亚洲安全不断面临新挑战,除了领土海洋权益划分,在非传统安全如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大灾害等领域的挑战也十分突出。习主席就此提出“综合安全”,说明中国希望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这次讲话也是习主席首度提出对恐怖主义“零容忍”。有媒体统计,最近两个月习主席已在国内外多个场合提及“反恐”,至今已多达15次,但“零容忍”还是第一次出现。

高铁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什么 篇3

高铁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什么?有一则外电这样解读:“中国要建造全球最快和最大的高铁系统,它的冲击不仅是经济,也意外地在其他领域中掀起波澜。那一列又一列呼啸而过的高铁列车,冲向观念和实践的变革前沿,在中国现代化的轨道上投下全新的变数。”

“变数”一词,说到了我们今天远远想不到,而且几百字也不可能说尽的东西。

从未有一种交通工具的推进能像步入高铁时代这样冲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大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迅速改变着区域经济的格局,营造出一个个新的城市带和经济圈,给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以强力助推;它奇迹般地缩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迅速地促进着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兼容;它融合着不同区域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促进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它丰富了人们的想像力,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使人们舒适、便捷、安全地出行;它复苏着人们心底大写的“人”字,在延展人的生命长度和宽度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人的生命价值;它在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空前地激发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而这一切正在不断演变成推进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和伟大复兴的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新创业时代意味着什么 篇4

作为近年来被关注的经济术语, “新常态”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提出的, 表示经济状态由繁荣或衰退恢复到正常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究其根源, 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中美大打金融战上。美国经过两年的抬高楼市价格和股市飞涨的布局, 还未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进行打击, 却在2008年出现了严重的次贷危机。中国的股市经过政策调控, 高税收的楼市限购, 使得美国的资本被套。这样一来, 本陷入次贷危机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而中国在此过程中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2009年, 以希腊为代表的欧债危机爆发, 欧洲股市暴跌, 欧元汇率下降, 美国本想以此收回美元, 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 但事实上美元却大量流入了全球实体经济唯一没有出现动荡的中国。中国经济由于美国大打金融战的刺激飞速发展, 从2009年开始经济总量飞速增加, 增长速度迅猛提高, 到2010年超过日本和德国, 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我国, 经济通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 必然会出现“换挡”现象, 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模式转型进行调试。“新常态”则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 它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进行考察的过程中首次提出。目前, 中国经济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已进入发展的新常态阶段, 新常态的提出展现了我国国家领导集体对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尊重, 以及对经济发展现状的正确评估和预测, 是对中国国情的全新揭示。

二、“新”在何处

所谓新常态, 就是有异与过去的、持续存在的经常性的相对稳定状态, 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增速偏高、经济偏热以及与此带来的各种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旧状态。中国经济新常态, 是基于“三期叠加” (增长速度换挡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的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限定。这是在对中国经济国情进行合理分析和判断后选择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趋势性的发展状态, 它表示经济高速发展后的现阶段的中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向新常态进行过渡, 保持经济增长控制在上下限之间, 即在防止通货膨胀的前提下, 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实现充分就业。

对新常态的认识可以从以下三个特点进行。

一是经济增速的新常态, 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点。由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率下降, 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 我国经济必然要从过热的状态中加以换档回落, 由旧状态10%左右的经济高速增长转为7.5%上下波动的中高速增长, 中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 2012到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7%, 7.7%, 7.4%, 这是新常态的最好验证。降增速, 提效率。在此过程中, 长期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铁公基”) 、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升级以及居民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的三个新增长点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期过程中, 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逐渐替代出口和房地产这两个旧的经济增长点, 使得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波动中保持在稳定水平上。

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新常态下注重对产业结构进行潜在的、渐进式的优化升级。这种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资源环境等要素的供给约束导致过度依赖于这些生产要素、耗能高、污染大的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步减少, 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于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导致的需求结构的优化;由于劳动力数量减少, 成本上升, 人力资源缺乏导致劳动人员工资提高, 收入结构优化, 2014年上半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超过半数;由于相关产业和劳动力向中西部的转移导致的区域结构的协调优化;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的城乡结构的优化。

三是驱动因素的新常态。从动力驱动来看, 中国经济将由原来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旧常态下, 中国经过前一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32年) 的高速发展, 过度开垦资源、破坏环境、进入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发展阶段, 忽视环境保护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牺牲人们的利益为代价, 忽视经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新常态的提出使得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以要素驱动为主的旧的发展方式逐渐被生产率提高和创新驱动取代, 倡导节约、效率、可持续发展。同时, 新形势下, 中国过去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已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国际优势不复存在, 中国只能通过创新驱动进行变革, 增强自身竞争力。

三、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新常态下, 对中国企业来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向新常态过渡的阶段, 在此阶段中政府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一般呈现“中药式调理”过程, 以“稳宏观政策, 活微观政策, 托社会政策”为主要工作思路, 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 放在就业和物价波动指标的“上下限”上, 逐步进行政策改革和消化, 而中国企业在此过程中, 面临着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最大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 因而企业需要适时而动, 有所谋划, 转变发展策略和方向, 适应新常态的要求, 提高自身竞争力。

总体来说, 企业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必须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 这也是中央对中国企业全面发展的“一体三面”的有力阐述。企业具体的应对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追求经济质量和效益, 适应新常态

为解决经济增速下行与质量效益上行的矛盾, 对企业来说, 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调整, 适应新常态的变化。企业要彻底摒弃被动等待政策调控的思想, 根据中央控制经济中速增长的政策要求, 对自身发展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竞争优势进行再定位。另外, 企业还要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 通过股权转让、破产重组等方式对资产进行盘存, 淘汰落后的经济要素, 同时放弃一味的进行规模扩张, 将重点从控增速转移到控质量和效益上来。

(二) 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为重点

国有企业是公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资产总量和战略地位突出, 因而国家将国资国企的改革和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 国资国企改革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 既存在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形式企业, 也包含以TCL为代表的整体上市实现多种资本共同发展的形式。但总体来说, 我国的国企整改还处于探索阶段, 进程缓慢, 企业面对现状关键是要进行产权关系多元化和公司治理的现代化, 真正占据市场主体地位, 适应新常态的变化。

(三) 立足改革创新, 重视海外机遇

与发达国家新常态下的经济疲软状况不同, 我国在技术和产业升级方面厚积薄发, 具有后发优势, 因而在现阶段, 我国有更好的海外投资机会, 因而企业要重视海外机遇, 加快海外并购, 加大研发力度, 促进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加快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速度, 利用国外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创造有利于中国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四、结论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它是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智慧在APEC北京会议上留下的重要思想印记之一, 也是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反映, 是不可逆的、趋势性的发展状态。我国中小企业应审时度势, 正确认识新常态, 分析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将企业改革和发展重点放在调结构, 释活力, 保质量, 增效益, 重创新方面, 以更好的姿态适应新常态的要求, 提高自身竞争力, 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更强劲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煜辉.何谓“新常态”[J].金融博览 (财富) , 2014 (10) .

[2]若英.“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J].红旗文稿, 2014 (19) .

[3]田俊荣, 吴秋余.新常态新在哪[J].人才资源开发, 2014 (10) .

[4]任平.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中小企业, 2014 (09) .

司法新释对幼女意味着什么 篇5

这份司法解释刷新了1995年的相应内容。在这份包含20条内容的解释中,与对未成年人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的规定并列,第六条格外引人注目——“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新释本意由来已久

针对这条司法新释,搜狐网2月初开始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截至目前,在参与调查的28154人中,有82.02%的人表示反对,原因是“如今青少年普遍早熟,没有威慑力的教育手段反而会纵容未成年人犯罪”。

只有16.19%的人表示了支持,认为“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况且不算犯罪并不等于不违法”。还有1.79%的人表示“不关心,没意见,无所谓”。

一篇被频频转载的文章写道:“这样的司法解释对广大的幼女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幼女的人身安全不再有任何保障,意味着强奸幼女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意味着对幼女实施强暴走向合法化?”

网民的愤怒似乎基于这样一种判断标准:国家法律的威慑力应该是通过刑罚来实现的,除此之外,其他措施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处罚。此外,网民们焦虑而愤怒的眼睛似乎已然忽略了这条司法解释中的限制语——“偶尔”、“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

对此,上海国雄律师事务所的张殷勤律师表示:“这条司法解释并不是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随意与幼女发生性关系而不受到惩罚,必须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比如危害后果怎样,自身的主观恶意程度怎样。”

实际上,诸多法律专业相关人士并没有对这条司法解释的出台表现出太多惊讶。因为究竟怎样对未成年人与幼女发生性关系进行定罪,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高人民法院就已经根据一些地方法院在具体审理中遇到的类似情况,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关解答及解释。

最早在1954年9月21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奸淫幼女案件的经验总结和对奸淫幼女罪犯的处刑意见》中,第三条第四小点即提到:“对于奸淫幼女罪犯的处刑问题,我们认为凡奸淫幼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或用何种手段,都应认为是极严重的犯罪。一般均应按其情节从严惩处。男女双方皆年幼者,从轻处理。对他们主要应是教育。”

而在1984年,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曾就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犯强奸罪是否应负刑事责任的问题,向最高法院进行电话请示。最高法院批复说:“不宜一概而论,应从情节、手段、对社会危害性等方面来具体、全面地分析。”

同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共同颁布的《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已特别包含了针对未成年人的这一条:“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男少年,同不满14岁的幼女发生性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依照刑法第十条的规定,不认为是奸淫幼女罪,责成家长和学校严加管教。”

而后1995年出台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即此次新释的旧版也明文规定:“对于未成年人之间偶尔发生的、非恶意的性行为,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事实上,此次出台的这一司法解释,并非如普遍想像中那样突如其来,而是一个长效法令。比较相隔10年的两个解释版本,主要省略的是语义含糊的“可以”一词,增加的部分是对年龄、性别、情态等的具体限定。

让法律更加人性化

尽管面对一片反对的声音,很多专业人士还是对这一司法解释表示肯定。在他们看来,未成年人性行为引发的争议实际上早已存在,司法界也一直在努力完善现行法律,而这一解释的出台,为他们今后处理相关案件提供了更充分的依据。

曾受理过多起未成年人案件的张殷勤律师表示,这个解释比较人性化,符合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从我办过的具体案例来看,许多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犯罪,因此现在的规定对于挽救和教育未成年人有很大的积极意义。那些在懵懂无知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的未成年人,根据这个新解释能够得到比较恰当的处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则从避免重复伤害的角度对该司法解释予以肯定。他分析说,如果两个孩子发生了性行为,女孩并没有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但是家长知道后,认定这是对女儿的最大伤害,并把男孩告到法院。女方家长想要追究责任,使男孩受到严厉处罚,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在案件诉讼过程中受到了更大的伤害——孩子要多次复述性行为的过程,她的名誉也会受到影响。而男孩子如果受到刑事处罚,前途也会严重受挫。

“必须防止这种重复伤害。”皮艺军说,“我们不要为了伸张所谓的社会正义而忽视了对个人生命安全的保护。”

但专家们也指出,这一司法解释还仍然只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这个解释的内容比较活,对罪和非罪规定得仍然比较粗线条,这给律师的辩护带来了一定空间。”张殷勤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事实上,与该司法解释一同出台的,还有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其他几条重要规定,如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少量钱物一般不认为是犯罪,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等。这些都让法律看起来有了更多的人性关怀的味道。

在宪法专家李步云教授看来,法律应该随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和发展,而作为法律的一种常态却应该相对稳定。但目前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法律的进一步制定和修改是必然需要,“但前提中有一点是应当及时自省立法理念,要更有远见,接纳科学性的观点,也就是要依靠科学性来保持法律的权威,而不是其他人为因素。”李步云教授说。

司法新释的社会背景

与此同时,受访人士也认为,之所以在当前特别出台对于幼女性行为的明文解释,的确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认为,营养结构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青少年性成熟提前,未成年人性行为的高发,是迫使政府修订法律将其非罪化的主要原因。

《中国性科学》杂志执行主编吴清林告诉《嘹望东方周刊》记者,央视曾有过一个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恋爱年龄普遍偏低,在13岁左右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恋爱,而不是通常成年人认为的16至18岁。

“我这里了解到的一份没有公开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到90%的未成年人

在18岁前都有过恋爱经历。”吴清林说。

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份正式的调查报告全面反映这个问题的综合情况。来自美国的一份“全美14岁以下青少年性行为调查报告”或可提供一些参考:

美国2001年,约18%至19%的14岁以及以下的青少年有过性接触。4%至5%的12岁青少年有性行为:10%的13岁青少年有性行为,14岁则占18%—19%:

在12至14岁有年纪相仿的异性朋友的孩子中,有恋爱关系包括性接触的比例有13%。如果他们(她们)有年长两岁的异性朋友,有恋爱关系包括性关系的比例为26%。有大三岁的异性朋友,比例为33%。而大四岁,该比例则达到了47%。

“中国社会目前情况类似,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的数字大幅度上升,如果都判罪的话也会产生诸多问题。现在使之非罪化,表示不判罪,但也不是鼓励的意思。”周孝正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他认为,青少年性成熟提前,光拿法来惩治是不行的,为此,这个解释还应该有配套措施,要加上教育,使未成年人不要过多地发生性行为。“我们不能重蹈美国的覆辙,比如少女怀孕比例曾经高达两位数。”

性问题专家吴清林则认为,这项司法解释的出台,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关键是我们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始终没有做好。”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性知识只有5%来自学校和老师,2%来自父母,大量获得性知识的渠道是没有人监控和规范的。“不能光靠不断出台一些司法解释,来弥补日益暴露出的法律的不完善。”吴清林说。

而另一方面,“美国全国预防未成年少女怀孕运动”主任萨拉,布朗曾特别强调一点:“我们这些成年人在责备孩子时,为什么不问问这些没满14岁的女孩子为什么要跟别人发生性关系?”

调查显示:18%的女孩子表示希望和自己喜欢的人做爱,12%表示是因为好奇心,12%表示是因为欲望。但自认为性行为可以被朋友、社会认同的比例也相当高。萨拉·布朗认为,只此一点,足以让每个成年人深思,当代孩子过于

成熟世故的心理世界,每个成年人也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不应仅在成人司法中从轻和减轻

皮艺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中国,儿童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才刚刚开始被认识和接受的。

“儿童不是穿着小号衣服的成年人,而是一群从身体到心理都迥异于成年人的群体。”皮艺军说,“成人司法中对人的基本界定,是认为这个自然人是一个理性的角色,有能力去辨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但用这种原则对待一个不那么理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未成年人,就非常不公平、不人道。”

他认为,对待未成年人,应该有独特的司法原则和独立的司法体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在成人司法中从轻和减轻。

皮艺军介绍说,国外对未成年人有详细的立法,而主要的立法原则是非刑事和非监禁,“能不关就不关,能送社区就送社区,而不是马上就进少管所。”而中国的社区里几乎没有相应的机构和工作人员。

上一篇:公允值会计下一篇:供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