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搜救

2024-05-25

水上搜救(精选三篇)

水上搜救 篇1

水上搜救机是指能在水面起降并执行水上搜救任务的飞机[1],水上搜救机营救系统是指对遇险人员实施救援、医疗救护、空运后送装备的统称。作为执行搜救任务的水上搜救机如果没有完善的防护救生装备和医疗卫生装备,就无法完成搜救任务,也无法保障乘员的安全。本文旨在根据水上搜救飞机的特点和目前国内外同类装备的分析,提出我国水上搜救飞机营救任务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初步设计方案。

2 国内外现状

2.1 我国水上飞机装备现状

我国水上飞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2],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航空救生技术总体水平,飞机上基本没有配备个体防护救生装备,而作为水上搜救机(当时研制的水上飞机主要为轰炸机),在我国属首次研制。

2.2 国外水上飞机装备现状

除我国外,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国均研制了水上飞机,其中,日本、美国等研制了水上搜救机,其配备的个体防护装备和医疗救护装备有:搜索装备——搜索雷达、全天候导航设备、双筒望远镜;信号装置——海水染色剂、救生电台、标位器、信号弹、浮动灯、扩音器;捞救工具——救生索发射器、带索器的浮球、救生索、回收设备、带动力的多人橡皮救生艇、担架、空投箱(内装橡皮艇、食品、淡水、收发报机等)、急救医疗设备、药品、食品、淡水。

2.3 国内现有同类装备分析

2.3.1 营救作业装备

我国部分搜救直升机配备有乘员个体防护装备和救生装备,其配备的部分营救作业和防护装备可供借鉴;水上飞机特有营救装备如动力橡皮艇等在国内均有销售,或有其类似产品,经过改进即可使用。

2.3.2 医疗后送装备

我军执行伤病员空运后送的运输机配有完善的医疗救护装备[3]可供借鉴。

3 需求分析

(1)水上搜救机营救系统应满足航空产品环境要求和水上飞机特殊环境要求。

(2)水上搜救机营救装备能保障水上搜救机在各种情况下(距水上飞机500 m以内近距离遇险人员、远距离遇险人员、伤员、健康人员等)对待救人员实施有效的救援活动。

(3)水上搜救机营救装备中所配备的无线电通信装备应具有在机上乘员与救生员、救生师之间双向无线通话功能,且通话距离不小于500 m。

(4)水上搜救机医疗后送装备可有效运送、固定40名座位伤员和12名卧位伤员,并可对50名伤员进行有效救治:可对上呼吸道阻塞的伤病员做环甲膜切开术、气管插管术或气管切开术;可对大血管出血的伤病员行钳夹或结扎血管止血;对需要连续输液、供氧的伤病员可继续维持输液和供氧;可对需要进行生理监护的伤病员实施呼吸、心电、体温、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多项生理指标的实时监测,并作出相应医疗处置;医疗装备中应有复温设备。

4 方案设计

4.1 确定方案的原则

4.1.1 营救系统应符合水上搜救机工作特点

水上搜救机主要任务旨在解决直升机难以到达的远海海面或海岛和各种恶劣天气(直升机难以悬停等恶劣天气)的搜索营救问题[4]。因此,所研制和配备的机上乘员个体防护和营救装备必须能够满足水上搜救机海上工作环境的特点;水上搜救机能够承担空中搜索、水面救生、机上医护等任务,在水上救援时,兼具有爬梯上机、绳索上机、救生艇营救等多种救援方式,这就决定了水上搜救机的营救装备和医疗装备要完备齐全。

4.1.2 营救系统以选配现有装备和成熟产品为主

选配装备立足于国内,选取适合于救生员防护救生的现有成熟产品。研制装备立足于国产化,通过大胆创新,完善现有装备,使之成为适合水上搜救机机上乘员的个体防护和营救装备。

4.1.3 营救系统应考虑装备通用化

选配装备尽量满足与我国其他机种装备通用性问题;同时考虑水上搜救机机上乘员通用化要求,在功能相似、能满足战技指标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同一种型号装备。

4.2 初步设计方案

水上搜救机营救系统分为2部分:营救作业装备和医疗后送装备。

4.2.1 营救作业装备

营救作业装备用于救援活动中协助水上搜救机乘员完成全部营救任务,它是水上搜救机完成任务的重要装备,主要包括:

(1)充气软梯。水上飞机停泊的位置离待救人员较近时,待救人员可顺着充气软梯爬上飞机。

(2)动力橡皮艇。对于离搜救机较远的待救人员,机上救生员可开动动力橡皮艇将其救助到机上。

(3)空投箱。遇到水上飞机难以降落的海岛或天气和海况不适合降落的情况时,水上飞机对于发现的待救人员可通过超低空飞行,给待救人员投放补给物质和联络装备[5]。

(4)救援绳索。主要用于救援时将待救人员拉近搜救机。一套救援绳索应包括救援绳索发射器、救援绳索、救援绳索浮球。

(5)救援服。救生员专用,用于机上救生员下水实施救助时穿着的服装。

(6)营救专用包。救生员专用,包内装有一些实施救援的专用装备。

(7)软帽(带无线电通话)。救生员专用,既可对救生员的头部起保护作用,又可在救援时与机上实时通话。

(8)头盔(带机通功能)。飞行员专用,作用与软帽相似。

(9)营救专用刀具。

(10)喊话设备。用于救援时指挥员喊话。

4.2.2 医疗后送装备

医疗救护装备应包括担架支架系统、急救呼吸机、吸引器、多参数监护仪、加压快速输血、输液器、环甲膜切开器、加热复温设备等装备。

5 意义

5.1 水上搜救机营救系统是履行任务的必备条件

作为执行搜救任务的水上搜救机如果没有完善的防护救生装备和医疗卫生装备,就无法完成搜救任务,也无法保障乘员的安全。

5.2 水上搜救机营救系统是完善我国遇险人员搜救系统的重要一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我军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一个完善的遇险人员搜救系统,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搜索救援程序、研制救援装备变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固定翼搜索飞机、搜救直升机、搜救车、搜救船为主要装备的搜索救援体系,以上装备中,固定翼搜索飞机只能执行搜索遇险人员的任务,不能实施救援;直升机受气候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且其航程短、速度慢,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开发,在深海活动机会越来越多,直升机难以完全履行海上救援的任务;而搜救车更是只能在陆上执行救援任务;搜救船虽有执行海上搜救任务的能力,但具有速度慢、受海况影响大等不足。只有水上飞机克服了以上装备的局限性,能很好地执行海上救援的任务,因此研制水上搜救机营救系统是完善我国遇险人员搜救系统的重要一环[2]。

5.3 水上搜救机营救系统是贯彻“以人为本”方案的要求

研制水上搜救机营救系统,一方面可更好地实现对被救人员的救治,另一方面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装备研制中对乘员生命、价值尊重的具体体现。没有配套完善的防护、救生装备,无法保障水上搜救机乘员在恶劣环境中实施救援活动时安全、顺利地完成救援任务。

6 结语

本文通过全面分析国内外水上飞机营救装备的配备原则、配备方法,以水上搜救机特点和国内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为基础,根据水上搜救机的战术性能、执行搜救任务的需求,结合机组乘员机上工作环境、救生员水面工作特点,提出的水上搜救飞机营救任务系统设计方案,能满足水上搜救机个体防护、营救要求。

摘要:探讨了水上搜救机营救任务系统所需达到的技术性能要求、设计原则,为研制水上搜救机营救任务系统提供依据,通过分析水上搜救飞机的特点、国内外现有装备水平,提出了水上搜救机营救任务系统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最后指出了设计的水上搜救飞机营救系统能满足水上搜救飞机的功能要求和环境要求。

关键词:水上搜救机,营救,装备

参考文献

[1]尹士达.我国水上飞机的特点和主要性能[J].江苏航空,1998(3): 36-38.

[2]陶俊明.屡建奇功的中国水上飞机[J].现代兵器,1996(2):8-9.

[3]李法林,费伊,王颖,等.新型运输机运送伤员附加装置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6):11-12.

[4]褚林塘.水上飞机文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

水上搜救 篇2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的通知

(搜救字[2002]9号)

各海(水)上搜救中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等国内、国际法律公约的要求,为规范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在水上发生重特大险情时的工作程序,进一步提高搜救反应速度和救助成功率,中国海上搜求中心组织制定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

现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印发给你们,请各搜救中心参照本程序并结合其搜救责任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反应程序,报本搜救中心备案。

二00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水上险情应急反应程序

第一条 为保证对水上人命安全和水域环境受到威胁的险情做出迅速反应并组织有效地救助,以避免或减少人命伤亡,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 本程序适用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对危害水上人命安全和水域环境的险情统一组织、协调和指导的搜救活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搜救责任区域以外发生的险情,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组织、协调救助或参加救助的,适用本程序。

第三条 本程序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险情,是指对水上人命安全、水域环境构成威胁,需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的各种事件。

(二)客船,是指普通客船、滚装客船、客渡船和高速客船。

(三)一般险情是指:

1.水上遇险人员在30人以下的险情;

2.3000总吨以下非客船的船舶发生碰撞、触礁、火灾等对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险情;

3.船舶溢油10吨以下;

4.造成或可能造成一般危害后果的水上险情。

(四)重大险情是指:

1.水上遇险人员在30人及以上,50人以下的险情;

2.任何客船发生严重危及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的险情;

3.3000总吨及以上,10000总吨以下船舶发生碰撞、触礁、火灾等对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险情;

4.船舶溢油10吨及以上,50吨以下;

5.中国籍海船或有中国籍船员的外轮失踪;

6.其他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险情。

(五)特大险情是指:

1.水上遇险人员超过50人及以上的险情;

2.任何客船遇险,尚不能确定人数是否超过50人及以上的险情;

3.10000总吨及以上船舶发生碰撞、触礁、火灾等对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险情;

4.船舶溢油50吨及以上;

5.其他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险情。

(六)省级搜救中心,是指受当地人民政府和军区领导,业务上受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导的设立在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水)上搜救中心。

(七)搜救分中心,是指沿海各省级搜救中心下设的分支机构。

(八)应急协调小组,是指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为了及时有效地组织、协调重特大险情的救助工作而组成的临时组织。

应急协调小组的组成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领导(交通部或交通部海事局领导)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第四条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负责全国海上搜救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和搜救情况的掌握与上报。各省级搜救中心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军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业务上受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指导。

第五条 发生在各省级搜救中心搜救责任区内的险情,由各省级搜救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搜救行动,包括请求其他搜救责任区(包括港澳地区)的救助力量的支援。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应各省级搜救中心的请求,可以负责协调某一省级搜救中心搜救责任区以外的救助力量,以及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救助力量参与救助。

第六条 任何参与搜救的救助力量,由负责该搜救责任区的省级搜救中心统一组织、协调。

参与搜救的军用船只、飞机由军队派出机关实施指挥,同时接受省级海上搜救中心的现场统一协调。

第七条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员(简称:值班员)接收到任何遇险报警或报告后,应严格按照《关于切实加强水上交通险情报告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执行。

值班员接收到任何遇险报警或报告时,应按《水上险情报告表》(见附表)中的内容要求进行登记。

第八条 值班员可通过船舶所有人、经营人、代理人,始发港、目的港的海上搜救中心、海事部门和船旗国搜救中心以及网站等了解报警船舶的有关资料并做好记录。

报警信息的核实和任务分配:

(一)值班员应选择合适的海图根据报警船舶的位置进行标绘,并通过报警船舶识别码确定报警船舶所属国家或地区;

(二)报警位置在中国海上搜救责任区内时,应立即(接到报警0.5小时内)通知该辖区的省级搜救中心和海事局;

(三)当船舶通过海事通讯卫星A、B、C、M站或电话报警时,值班员直接通过上述通讯设备与报警船舶核实遇险情况;

(四)当报警船舶为中国籍船舶时,值班员应在查出报警船舶船名后,与该船舶所有人、经营人、代理人或通过船籍港的省级海上搜救中心或海事部门核实遇险情况;

(五)当报警船舶为外国籍船舶时,值班员应与报警船舶所属国搜救部门联系

核实遇险情况;

(六)报警位置不在中国海上搜救责任区内时,应立即通知该搜救责任区所属国家或地区的搜救部门,并核实遇险情况,及时掌握搜救进展情况;

(七)当中国籍船舶、飞机在中国海上搜救责任区之外发出遇险报警时,值班人员应及时与船舶所有人进行联系以便确定船舶遇险情况,并负责帮助船舶所有人与负责该搜救责任区的搜救中心建立联系,掌握救助进展情况;

(八)当搜救行动涉及到多个省级搜救中心的,报经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负责人即海事局分管局领导(以下简称:分管局领导)确定一个负责的省级搜救中心,其他搜救中心协助。负责的搜救中心应是最有效、快速组织起救助的省级搜救中心。根据事态的发展,需要做出调整的亦由分管局领导决定,由值班员通知有关各方。

第九条 海上发生需要救助的险情,值班员应立即通知交通部救捞局值班室,并保持联系,掌握情况。

第十条 值班员接收到险情报告后,除按本程序第八条执行外,还应了解船舶遇险的性质、核实遇险人数、遇险水域的海况、水温及救助要求等情况,作好记录,并作好以下工作:

(一)值班员应保持同了解船舶遇险的机构、单位及个人的联系,跟踪了解遇险船舶自救、互救以及该辖区搜救中心采取搜救措施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二)遇险信息来源于非搜救责任部门,值班员,应立即(接报后0.5小时内)通知遇险责任区的省级搜救中心或搜救分中心进行救助行动;

(三)遇险信息来源于搜救责任部门,值班员应向搜救中心了解已采取或将采取的救助措施的详细情况;

(四)当值班员接收到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水上险情时,应向交通部公安局值班室通报;

(五)当值班员接收到渔船、农用船或航空器在水上遇险时,值班员还应负责将险情通报给中国渔政指挥中心或民航部门。

第十一条 值班员根据《关于切实加强水上交通险情报告工作的通知》规定将险情评定为:一般险情,重大险情,特大险情,按照不同的险情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值班员接到一般险情报告后,应及时(0.5小时内)向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即海事局通航处处长或副处长(以下简称:通航处领导)报告;遇险人员在3人以下且为非工作时间时,由值班员负责处理,不必报告。3人及以上的,值班员应立即向通航处领导报告。涉及污染水域环境或其他事故,应按照本程序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要求处理。

通航处领导接到报告后,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1.5小时内)赶到值班室,了解掌握省级搜救中心组织、协调救助行动的进展情况,并适时向分管局领导报告。

值班员应对省级搜救中心或搜救分中心的救助行动进行跟踪,了解掌握险情的变化和救助行动的情况,并作好记录。

当险情发展为重特大险情时,应按重特大险情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 接到重大险情报告后,值班员、通航处领导除应按照第十二条执行外,值班员还应提醒省级搜救中心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同时起草《海上搜救中心值班信息》,经分管局领导批准后,传真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同时抄送交通部办公厅值班室。

本程序第十条(二)、(三)款的规定,不排除各省级搜救中心对其搜救责任区的险情全面负责的责任,亦不影响各省级搜救中心先期或将要采取的救助行动。

通航处领导到达值班室后,及时(0.5小时内)向分管局领导汇报,并提出应急处理建议。根据需要由分管局领导或按照分管局领导的指示由通航处领导向中国海上搜救中心领导即海事局常务副局长(以下简称:常务副局长)报告。

根据需要由常务副局长向交通部领导报告,或由在京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向交通部领导报告。

分管局领导决定成立应急协调小组时,由通航处领导或值班员通知协调小组有关人员到搜救值班室。

应急协调小组有关人员接到通知后应及时(1.5小时内)到达搜救中心值班室。

值班员应及时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对救助行动的指导性建议和协调情况传达给负责搜救行动的省级搜救中心或搜救分中心。

值班员应根据险情或救助情况的发展或通航处领导的指令,起草《海上搜救中心值班信息》续报,经分管局领导批准后,传送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同时抄送办公厅值班室。

当险情发展为特大险情时,应按特大险情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接到特大险情报告后,值班员、通航处领导除应按照第十条、第十三条执行外,经分管局领导或常务副局长批准后,将《海上搜救中心值班信息》发送给国务院值班室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同时抄送办公厅值班室。

值班员应根据险情或救助情况的发展或通航处领导的指令,起草《海上搜救中心值班信息》续报。经分管局领导批准后,发送给国务院值班室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同时抄送办公厅值班室。

第十五条 接到溢油事故报告后,值班员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一)水上交通事故造成10吨及以下的溢油污染事故,当不涉及人命救助时,值班员作好电话记录,在工作时间内,立即报通航处领导;在非工作时间内,值班员应在下一个工作日的0900时前报通航处领导。

(二)操作性溢油事故,造成溢油10吨及以下的,值班员作好电话记录,在工作时间内,立即报船舶处领导;在非工作时间内,值班员应在下一个工作日的0900时前报船舶处领导。

(三)水上交通事故造成10吨以上的溢油污染事故,值班员应作好电话记录,并应立即(0.5小时内)向通航处领导汇报,并启动油污应急计划。

(四)操作性溢油事故(船舶在装、卸货油、加装燃油,以及排压载水

时引起的溢油),造成溢油10吨以上的,值班员作好电话记录,并应立即(0.5小时内)向海事局船舶处领导报告,启动油污应急计划,并按船舶处领导的指令处理。

(五)水上交通事故造成的重特大溢油污染事故,由通航处领导请示海事局领导同意后,通知船舶处领导协助处理。

水上溢油事故10吨及以下时,各直属海事局负责按有关规定处理,不需报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交通部海事局)值班室。

第十六条 水上交通事故应按照交通部海事局制定的《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指南》等规定执行,并作好以下工作:

(一)值班员在工作日期间,接到搜救工作已结束的事故报告后,将事故情况报告转给交通部海事局安全处处理。

(二)值班员在非工作日期间,接到搜救工作已结束的事故报告后,除应按照上款的要求执行外,还应负责信息的接收和传达工作。

第十七条 值班员应将《海上搜救值班信息》及其续报抄送给交通部海事局办公室和党工部,以便编制政务信息和对外宣传,并作好以下具体工作:

(一)当船舶处、安全处了解险情发展情况和搜救行动的情况时,值班员应全面准确的提供资料。

(二)值班员在搜救过程中,应及时将搜救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

(三)通航处应在搜救行动结束后,按照通航处领导的安排,向省级搜救中心或搜救分中心了解搜救行动的详细情况,编写《海上搜救情况简报》。

(四)通航处应在重特大险情并造成10人以上失踪或死亡或造成重大污染的搜救行动结束后,3小时内起草完成搜救情况总体报告,以《搜救信息快报》的形式报交通部领导,抄送海事局领导。

(五)通航处只对搜救情况的准确性负责。整个搜救期间的政务信息和上网发布的管理由交通部海事局办公室负责,对外的宣传工作由交通部海事局党工部负责。值班员未经搜救中心负责人批准不得向任何单位及人员提供任何有关险情和搜救行动的情况。

第十八条 值班员应对交通部、海事局领导及相关人员到达值班室的时间和组织、协调搜救行动的情况及领导的指示、建议作好记录。

值班员应对有关搜救期间的电话联系内容作好记录。

值班员应对发出的《海上搜救中心值班信息》及其续报的时间及接收人

员情况作好记录。

第十九条 支持性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二)《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

(三)《关于成立海上安全指挥部的通知》(国发〔1973〕187号)。

(四)《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在交通部建立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批复》(国函〔1989〕50号)。

(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交人劳发〔1998〕691号)。

(六)《关于印发交通部直属海事机构设置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90号)。

(七)《关于切实加强水上交通险情报告工作的通知》(交海发〔2000〕298号)。

(八)《关于报送有关安全生产信息的函》(安监管函字〔2001〕20号)。

(九)《值班日志》

(十)《水上险情报告表》

(十一)《电话记录》

(十二)《海上搜救中心值班信息》

(十三)《搜救信息快报》

第二十条 本程序由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负责解释。

浅谈吉安市水上应急搜救体系建设 篇3

据不完全统计, 五年来, 海事部门参与全市水上应急搜救行动13次, 成功救助落水群众27人, 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吉安市的水上搜救力量满足不了水运快速发展的需要, 迫切需要建设完善的水上搜救体系。下面, 就建设吉安市水上应急搜救体系谈几点拙见。

一、吉安市水上应急搜救力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没有成立专门的水上应急搜救机构和专业的搜救队伍。水上应急搜救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救助工作, 需要专业的搜救队伍才能胜任, 而吉安市尚无专业的搜救队伍和专门的搜救机构, 水上事故的应急救援和技术支持保障任务主要由海事部门承担, 江西省水上搜救中心对其业务指导。

(二) 水上搜救资源总体投入不足, 搜救装备差、人员素质不高, 搜救力量十分薄弱。吉安市海事部门肩负着水上安全监管、航道养护与管理、船舶检验、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等职责, 工作任务繁重, 压力大, 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搜救经费保障, 参与搜救的装备简单落后, 船艇年龄长、航速慢、功能不齐, 缺少专业的搜救装备, 救助手段处于原始状态, 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救助知识, 专业化水平低, 搜救物质匮乏, 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水上搜救的需要。

(三) 吉安市水上应急搜救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通信设备简单落后, 信息渠道不畅通。由于信息不畅, 快速反应能力较低, 应急预案不能全面有效落实到位, 进而延误救援时机, 影响搜救效果, 更无法满足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全天候运行、全方位覆盖、快速反应”和“看得见、听得到、救得及时”总体要求。

二、建立健全水上应急搜救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国家实施鄱阳湖经济圈、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和吉安市实施吉泰走廊建设, 吉安社会经济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石虎塘航电枢纽、峡江水利枢纽、新干航电枢纽、井冈山水电站等枢纽即将全部建成, 赣江航道将全部渠化成三级航道, 常年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同时, 随着新干综合码头、石溪头货运码头、吉安港集装箱码头等一批港口码头工程的相继建成, 吉安市即将形成航道高等级化、港口规模化现代化、船舶标准化大型化的水路运输新格局, 船舶流量和货物吞吐量将迅猛增加, 诱发水上事故的因素也将随之增多, 水上搜救任务十分繁重。

吉安市船舶数量众多、类型繁杂, 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 且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 水上交通流量也呈上升趋势, 水上交通事故、船舶溢油等水污染事故风险也随之明显增大。迫切需要加快水上应急搜救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水上应急搜救体制和机制, 以更加快速、高效地组织水上应急搜救行动, 对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命和财产损失,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水运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水上应急搜救体系建设的构想

(一) 推进水上应急搜救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搜救预案。以江西省水上搜救中心制定的《江西省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蓝本, 制定具有前瞻性、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的《吉安市水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坚持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机制;注重部门联动、区域合作;坚持“防救结合、专群结合、自救与互救相结合”原则;注重发挥航道、海事等部门的专业力量在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提高水上应急搜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 建设水上应急机制和水上应急搜救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努力推进吉安市水上应急搜救指挥平台建设, 加快水上应急搜救机构建设步伐, 逐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水上应急搜救信息沟通机制、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资源配置和共享机制、区域协调机制, 完善应急救援机构配置和建设, 努力打造辖区水域应急搜救网络、确保辖区水域全覆盖, 保证水上应急救援行动的快速、及时、有效。

(三) 建设水上应急搜救队伍, 完善水上应急搜救资源配置。为确保水上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根据吉安市水运特点和船舶分布情况, 努力打造和构建一支具有专业打捞搜救、能全面应对各类水上交通事故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水上应急搜救资源的配置应以水上应急搜救工作的特点和重点, 构建和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专家等的资源管理和配置。当突发事件或险情发生时, 能快速高效地执行水上应急救援行动,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 全面推行辖区水域“巡航救助一体化”工作模式。加大基层航道、海事系统船艇和应急救援装备的投资力度, 加强水上应急救援等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和演练, 充分发挥基层航道、海事系统力量的现场作用, 努力提高基层单位的灵活性和机动能力, 通过航道维护和水上安全监管的日常巡航工作, 实现巡航救助一体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水上搜救】相关文章:

应急搜救06-10

搜救侦测通信技术论文04-16

水上安全04-30

水上飞机05-28

水上交通应急预案07-14

水上安全应急预案07-16

水上应急救援预案07-16

水上休闲项目介绍07-16

水上别墅设计初探09-11

暑假水上活动方案05-02

上一篇:舞蹈教学网站下一篇:接近开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