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脏病

2024-05-24

急性心脏病(精选十篇)

急性心脏病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符合先天性心脏病术后ARF诊断标准的患儿, 年龄1~12岁 (平均5.9岁) , 男8例, 女4例。体质量4~30kg。心功能 (NYHA) 分级Ⅰ级6例, Ⅱ级4例, Ⅲ级1例, Ⅳ级1例。术前血肌酐 (Cr) 37~165μmol/L, 平均69.8μmol/L, 血尿素氮 (BUN) 3.1~19.4mmol/L, 平均7.4mmol/L。患者术前平均经皮血氧饱和度为 (73±25.4) %。其中法洛四联症6例, 右室双出口3例, 心内膜垫缺损1例, 房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高压2例。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实施根治术。

1.2 方法

术后确诊为ARF的患儿, 于确诊后24h内给予腹膜透析。采用国产Tenckhoff管, 患儿平卧位, 采用左侧麦氏点或者是右侧相应部位 (年长儿也可以在脐下2cm处) , 局麻下做小切口, 将透析管沿缺口处放入膀胱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 然后缝合腹壁各层, 透析管的游离端在切口处皮下潜行2~3cm的隧道, 从另一小切口引出。采用间歇性腹膜透析:一般用1.5%~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每次腹膜透析量为20~30m L/kg。每个透析周期60~70min。根据临床病情需要调整透析液的浓度、透析的时间和腹膜透析的频率。透析时间3~24d, 平均7d。

2 结果

2.1 透析效果

本组12例患者, 3~24d内肾功能恢复, 其中血钾1~2d内恢复正常, 2~5d血碳酸氢根恢复正常, 3~8d血尿素氮下降45.2%, 血肌酐下降40.3%。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 见表1。

2.2 转归

本组患者12例, 存活8例, 死亡4例, 病死率33.3%。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 其中低心排血量发生率100%。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 死亡4例, 病死率44.4%。

2.3 腹膜透析并发症

血压波动2例 (16.6%) , 导管部分堵塞2例 (16.6%) , 导管部分渗漏1例 (8.3%) , 腹膜炎1例 (8.3%) 。

3 讨论

3.1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过程中常常伴随肾功能不全, 其严重性与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水平及持续时间、红细胞增多的程度、年龄、右心衰竭的严重程度及体静脉压升高的程度等因素有关。在心脏矫正手术获得成功及其后的血流动力学, 氧输送及红细胞压积获得改善后, 大多数肾小球病变及肾功能不全可以得到改善并恢复正常。

3.2在危重手术患者中低氧血症病史、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性反应、麻醉及外科手术的创伤、心肌的再灌注损伤等易导致术后低心排血量, 低心排血量加重术后肾缺血损伤, 常是引起ARF的原因。另外, 肾小管液体容量减少时, 游离血红蛋白可沉淀于肾小管而引起肾小管阻塞。

3.3有学者报道,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有50%患者可并发肾功能障碍[2], 与这类患者术前肾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 是术后引起ARF的最大危险因素。术前左室功能障碍和转流时间过长也容易并发体外循环后ARF。

3.4 ARF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易合并各种感染, 也使PD患者腹膜炎的发生率增加。因此给予足够的营养和全身支持、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十分重要。一般隔日做透析液常规检查, 每周做透析液培养, 一旦发生腹膜炎应连续用PD液冲洗腹腔3~5次, 同时更换外导管, 在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未获得时, 可采用头孢霉素加庆大霉素作为治疗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方案。

3.5 透析液浓度、透析频率、保留时间应根据患儿的尿量、析出量、血钾及血肌酐浓度矫正情况来调整。提高透析浓度和频率、缩短腹膜透析液在腹腔的留置时间, 可以增加液体析出量。当尿量已经增加而血肌酐还未回复时, 应该用1.5%的葡萄糖透析液, 增加留置时间降低腹膜透析频率。

3.6 对于导管堵塞, 可以采用透析液20~30mL反复冲洗腹腔, 钢丝疏通导管, 定时翻身, 改变体位, 注意排空肠道及膀胱, 以促进肠蠕动, 避免腹胀;必要时管内注入肝素、尿激酶、生理盐水使堵塞透析管的纤维块溶解。

3.7 为防止腹部过渡膨胀, 腹腔压力增高, 膈肌上抬, 胸内压增高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 可采用每次少量输入, 匀速滴入。还可以减少导管部分渗漏的发生。

3.8 动态监测血糖和血清白蛋白浓度, 注意补充白蛋白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3.9 由于小儿腹膜的面积按体表面积计算大约是成人的2倍, 大于肾小球滤过总面积, 小儿腹膜透析效果较好。另外, 急性肾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相互影响, 及时治疗ARF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由于血清肌酐浓度的升高往往较肾功能受损的时间滞后, 腹膜透析时机的判断不能只强调血清肌酐的升高, 临床评估更为重要。争取早期透析, 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心脏病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的原因及腹膜透析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12例小儿心脏病术后ARF行腹膜透析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儿ARF经腹膜透析的治疗血钾1~2d内恢复正常, 2~5d血碳酸氢根恢复正常, 3~8d血尿素氮下降45.2%, 血肌酐下降40.3%。结论腹膜透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小儿ARF的方法。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745.

[2]Conlon PJ, StaffordSmith M, White WD, et al.Acute renal failure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 1999, 14 (5) :1158-1162.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肾脏学组.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 1994, 32 (2) :103-104.

[4]廖洪军.肾功能衰竭[M]//.见:陈香美.实用肾脏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399-401.

急性心脏病 篇2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35-02

肺心病是我国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西医以控制性氧疗,积极有效的抗感染,保持气道通畅,纯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降低肺动脉高压,控制右心衰,营养支持及处理并发症等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气紧、心累、面唇紫绀、双下肢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汤剂口服,常能提高临床疗效。

1、中医辨证论治

1.1 肺气郁闭证 咳嗽痰多或痰粘稠,痰色白或黄白相间或脓稠痰,胸闷,气喘,口腻,腹胀,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

治法: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方药:以三拗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桔梗汤为基础加减(基础方)。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甘草。

1.2 肺脾两虚证 咳嗽、痰多或痰粘稠难咯、气短、乏力、语声低微或声音嘶哑、脘腹胀满、纳差、面色萎黄、大便稀溏或虚坐努责。舌淡、苔白、脉沉或细弱。

治法:温肺健脾,化痰平喘。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基础方。广木香、砂仁、陈皮、党参、茯苓、炒白术、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甘草。

1.3 阳虚水泛证 咳嗽,痰多,咳而上气,心悸,动则喘甚,不能平卧,身肿以双下肢为甚,小便短少,颜面晦暗,形寒畏冷,舌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化痰平喘方药:真武汤加五苓散合基础方。附子、桂枝、茯苓、炒白术、泽泻、猪苓、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甘草。

1.4 瘀血阻络证 咳嗽,痰多或少,心悸,气促,胸闷不舒,面唇甲青紫,双下肢肿,舌质紫黯或瘀斑、瘀点,舌下青筋迂曲粗大,脉细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痰、宣肺平喘。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基础方加泽兰。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麻黄、杏仁、全瓜蒌、薤白、法半夏、桔梗、甘草、泽兰。

2、讨论

中医无肺心病病名,根据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症状,其治疗可参见喘证、肺胀、痰饮等篇目病症,但缺少针对性,不利于指导临床用药。笔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其分为四型,能较好符合临床实际,指导临床医疗工作。

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咳论》中描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于上,则为肺咳。指出其病机为内外合邪所致。《黄帝内经》至以后历代医家也对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皆有诸多论述,归纳如下:①肺气本虚,复感外邪,邪气犯肺,壅塞不通,是导致本病的根本病机。《灵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诸病源候论》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又云:“肺为微塞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②痰浊,水饮,痰血为肺胀急性期的主要病理因素,气虚气滞,气滞塞胸为重要病理环节。《素问》中有“颈脉动,喘疾咳,日水”的论述。《金匮要略》有“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及“心下坠,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的论述,《寿世保元·痰喘》有描述其发病的症状,并指出其病因為“痰涎潮塞”。《丹溪心法-咳嗽》指出其发病为“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血症论》则说:“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以上论述说明痰浊,水饮,瘀血与本病密切相关,三者常相互影响,兼见为病。肺气郁滞,脾失健运,产生痰浊,渐因肺不布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失于蒸化,痰浊水饮潴留,阻塞气机,血液亦为之瘀滞,加之年老体弱,正气不足,亦因虚致瘀。痰浊水饮瘀血三者互结胸中,壅塞于肺,而气虚气滞,又加重痰浊,水饮,痰血的停留,形成恶性循环。③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病变在肺,其次影响脾肾,甚而累及于心。《济生方》云: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不喘”。《圣济总录》则说,肺肾气虚,则可致喘息不得安卧等等。综观历代医家论述,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六淫乘袭,首先犯肺,肺病迁延,影响致脾肾,后期累及于心。外邪犯肺,肺失宣降,为咳为喘,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致肺脾两虚,咳喘壅塞。久病多虚,穷必及肾,肾为气之根,肾气疲惫,摄纳无权,则气短不续,动则益甚。且肾主水,肾阳虚衰,则不化气行水,水邪泛溢则肿,上凌于心肺,则喘咳心悸;肺虚治节失职,不能助心行血,则血行涩滞,而成气虚血滞,血滞气阻,由肺及心的恶性后果,临床上可见心悸,紫绀,水肿,舌质黯淡等症。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可致心肾阳衰,呈现喘脱危候。总之,本病的发生,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成为内因,以外感六淫中风寒湿邪为发病诱因,属本虚标实。以肺脾肾气虚,晚期则可气虚致阳或阳虚或阴阳两虚为本,以痰浊水饮瘀血互结为标,二者相互作用,使本病虚实夹杂,迁延难愈。因此,在肺心病急发期,应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健脾温肺,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也可出现患者口干,痰粘稠难出,舌质红绛无苔或咯黄色脓稠痰等症,前者则可能为气虚运化无力,气血津液失于蒸腾之象,不可误为阴虚而妄投滋阴之品;后者则为肺气郁闭不宣,痰浊郁而化热所致,不可误认为内热而误下清热之剂,犯虚虚实实之诫。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篇3

1 临床资料

44例病例中, 男性32例, 女性12例, 年龄最大的82岁, 年龄最小的48岁, 平均年龄66.5岁, 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深入心理沟通, 良好护患关系本身具有治疗意义。在护理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耐心地与患者交谈、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医护人员优良的态度和娴熟的技术, 可赢得患者的信赖, 减轻或消除痛苦。对有自持心理的患者, 要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 更好的发挥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主观积极性。

2.2 基础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神志不清, 宜采取半卧位, 这样有利于痰液的咯出、呼吸困难的缓解, 减轻心脏的负担。患者头部要注意不能向前屈曲, 以防止发生窒息。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避免对流风, 温、湿度适宜, 减少探视, 保持室内外安静, 这样可以减少机体内能量消耗, 减轻缺氧症状。禁止吸烟, 避免各种突发性噪音, 病情缓解后恢复期可适当运动。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指导痰多粘稠、难咳的患者多饮水, 遵医嘱进行药物雾化吸入, 并采用叩胸、拍背、体位引流等方法以促进痰液排出, 避免口咽、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导致的不良影响。观察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的程度, 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观察止咳祛痰药的疗效和副作用。

2.4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 如神志、呼吸、血压等。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突然发生性格及神志的变化, 及时通知医生做处理, 同时要分析原因, 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呼吸频率深浅的改变及节律紊乱, 往往是通气障碍和脑组织缺氧的反应;血压下降、体温不升、四肢发绀, 要考虑DIC的可能。

2.5 口腔护理和褥疮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患者多采用张口呼吸, 空气未经鼻腔湿润净化直接进入呼吸道, 加之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 极易发生二重感染。因此, 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 保持口腔湿润、清洁。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多年老体弱, 长期卧床, 且自身活动不便, 容易发生褥疮, 协助或嘱其家属帮助患者翻身, 擦冼, 局部用30%红花酒精按摩, 保持床单干净、干燥、平整, 不使用破损的便器。根据病情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高维生素的半流食或普食, 尽量给患者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并鼓励患者进食, 以补充营养, 增强抵抗力, 改善营养不良。有心力衰竭时, 应给予低盐饮食。

2.6 并发症的护理

肺心病发作时应观察呼吸困难、发绀、心悸、胸闷和下肢水肿情况, 缺氧早期出现睡眠形态紊乱, 尤其是夜间兴奋, 易与普通的睡眠障碍相混淆, 故观察神志变化尤为重要, 其次要观察咳嗽、咯痰、呼吸情况, 最好能连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如果出现失眠、精神错乱、狂躁或者表情淡漠、嗜睡等肺性脑病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

2.7 观察痰液及排泄物的变化

痰增加且呈脓性黏稠, 说明感染加重, 可配合雾化吸入。咯出粉红泡沫痰则提示肺水肿。柏油样便是消化道出血的结果。尿量增多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尿量减少要防止肺水肿和肾衰的发生。心衰患者要准确记录出入量。

2.8 正确使用氧气疗法

对于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氧疗是一项很重要的治疗措施。但在临床护理中要严格掌握吸氧的浓度和流量。高浓度吸氧, 可导致缺氧骤然解除而发生呼吸暂停或变浅, 使肺泡通气量减低, 从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吸氧浓度过低, 则达不到改善缺氧的治疗效果。通过临床观察, 采取持续低浓度 (25%~30%) 、低流量 (1~3 L/min) 吸氧, 取得较为满意的氧疗效果。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 如神志、发绀等, 若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应用呼吸兴奋剂, 因此时耗氧量增大, 需适当提高氧流量。给氧时宜采取鼻导管、鼻塞或面罩给氧, 两侧鼻孔交替插管以保护鼻黏膜。严重缺氧时, 间断麻醉机加压给氧。

3 出院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防治原发病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戒烟, 吸烟是肺心病发病的重要病因, 也是病情发展和加重的因素。改善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 消除或避免有害气体、粉尘等对呼吸道的影响, 改善居室的通风, 保暖防寒。寒冷和气温骤降可引起呼吸道局部小血管痉挛、缺血, 会使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 有利于病毒或细菌的侵入、滞留和致病。积极预防感染, 病毒和细菌感染是肺心病患者急性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流感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或人较多的地方。平时应量力而行地进行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抵御病毒和细菌对身体地侵袭。

4 总结

由于本病病程长, 需经过长期的治疗, 且反复发作, 难以根治, 患者经济负担大, 造成患者丧失治疗信心, 情绪低落, 不配合治疗, 使患者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这在疾病急性发作期表现更为突出, 对治疗和护理非常不利, 所以, 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的心理治疗就尤为重要。由于病程长, 患者不可能长期住在医院, 给予详细的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航, 陈蔽, 郑秋, 等.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16 (36) :5542-5543.

急性心脏病 篇4

观察组: 我院2002~2006年收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57例,其中男145例,女112例;年龄34~89岁,平均60.8岁;其中脑出血1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脑梗死91例。对照组:78例,为脑血管病的神经病变患者,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31~79岁,平均59.8岁。

观察组病例标准:完全卒中;CT或MRI显示有明确卒中部位和卒中类型;原始心电图或心肌酶谱检查正常;既往无心脏病史;首次发生急性脑血管病。

对照组标准:非脑血管病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原始心电图或心肌酶谱检查正常;首次发生神经系统疾病。

方法: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常规做12导联心电图检查或动态心电图监测,并采静脉血5ml做心肌酶谱检查,数天后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心电图异常变化表现:①传导障碍:P-R间期延长,结性心律或房室分离。②心律紊乱: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以及游走性节律、心房纤颤。③S-T延长及移位、T波低平或倒置、P波增高。可出现上述一种或数种的混合性变化。

心肌酶谱改变:血清GOT、LDH、CK、α-HBDH升高。

心脏功能改变:表现为急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对比结果:①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有心电图异常者为158例,占61.48%,其中房颤1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4例,Q-T间期延长18例,早搏26例,竇性心动过速37例,窦性心动过缓56例,S-T改变及T波低平103例,P-R间期延长17例,房室分离3例,P波增高;对照组有心电图异常的为15例,占19.2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观察组心肌酶升高者为80例,占31.1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③观察组有3例出现急性心肌梗死,1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对照组仅有1例发生心绞痛,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急性脑血管病主要累及下视丘、脑干和植物神经系统,使原来无病的心脏发生损害,称为脑心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病时并发心脏功能异常,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急性脑血管病累及丘脑下部及脑干,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造成心肌损害,而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现心房纤颤或其他形式的心律失常。②急性脑血管病后丘脑-肾上腺轴功能障碍,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醛固酮分泌异常,心肌损害,出现相应的心电图改变及心脏功能的改变。③急性脑血管病时颅内压增高,电解质紊乱,出现低钾、低钠、低氯等,这可能与神经调节障碍有关,也可能是颅内高压、脱水、不能进食的缘故,低钾时可有T波降低、U波增高、Q-T间期延长、S-T段降低;血气成分异常均加重急性脑缺氧应激反应,对心脏造成损害。④急性脑血管病时常使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强,造成心肌损害,出现心肌复极化障碍。⑤急性脑血管病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进一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与收缩,造成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肌梗死。

急性心脏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急性加重期肺心病在有或无明显诱因下发生急性加重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167例, 其中男87例, 女80例, 年龄50~81岁, 平均64.3岁。其中50~64岁10例, 65~69岁59例, 70~74岁23例, 75~80岁7例。并发I型呼吸衰竭者69例, II型呼吸衰竭者98例。

1.2 诊断标准

肺心病诊断标准: (1) 既往有慢支、肺气肿、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 (2) 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体征:P2>A2、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体静脉压升高; (3) 辅助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有右心室增大的征象。

并发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既往有肺心病, 在某种诱因下急性加重并发生严重缺氧, PO2<60mmHg, 伴或不伴PCO2>50mmHg。

1.3 治疗方法

肺心病急性加重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呼吸衰竭,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改善呼吸功能;控制感染;积极处理并发症。 (1) 控制呼吸衰竭:本组患者采用呼吸指数RI作为是否采用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指标, 对RI>1.8的患者均采用呼吸机治疗通气, 本组患者RI>1.8者有103例, 均使用机械通气。方法为应用高频喷射呼吸机辅助治疗, 采用无创鼻道射流给氧, 频率定为70~80次/分、始发呼吸的驱动压力定为0.1k Pa, 辅助呼吸后可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及血氧饱和度 (SaO2)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的变化情况, 调整高频喷射呼吸机通气压力和频率, 一般范围分别为40~120次/分和0.1~1.5 kPa, 维持患者吸氧浓度在 (FiO2) :3.5%~5.0%, 并吸:呼比率1∶ (1.5~2) 。辅助呼吸同时呼吸兴奋剂盐酸钠络酮增加患者自身呼吸频率, 一般予以钠络酮2.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25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滴注, 每天一次。呼吸衰竭纠正后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结合患者血氧饱和度 (SaO2) 及动脉血氧分压 (PaO2) 的情况, 将RI<0.8为撤离呼吸机的指标。对于吸氧可纠正的RI<1.8的患者, 可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治疗, 本组同时64例患者采用非呼吸机辅助方式吸氧, 缓解症状稍慢, 但均与4~6h, 缺氧症状有明显好转。 (2) 控制感染:所有患者入院后即查痰涂片、培养并进行药敏实验, 药敏结果未出来之前先根据感染的环境及痰涂片革兰染色选用抗生素, 可先选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效的抗生素, 本组患者使用最多 (65%) 的抗生素为喹诺酮类抗生素, 其次为三代头孢菌素。 (3) 积极处理并发症: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常并发肺性脑病, 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心率失常, 休克, 消化道出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本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者有93人 (55.7%) , 所有患者几乎均为低钠伴或不伴低钾血症, pH值低于7.35。肺性脑病患者有29人, 心率失常者17人, 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并继而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MODS) 9人。均按照相应治疗方案处理, 但应注意患者对患者内环境的纠正应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 因患者若并发其他并发症时, 内环境纠正可能加重疾病进展。

2 结果

本组167患者在随访结束时, 9例患者在发生呼吸衰竭后发生MODS, 经全力抢救2例治愈, 7例治疗无效死亡, 病死率4.2%。9例患者年龄67~81岁, 平均72岁。发生2个器官衰竭者4例, 其中2例治疗成功, 2例死亡。但两例治疗成功者是发生MODS中年龄最年轻者。发生3个或3个以上的器官衰竭者5例均治疗无效死亡。

3 讨论

肺心病患者年龄大、病程长, 病情常常反复, 病情逐渐加重, 因肺部感染等多种诱因均可导致并发病情进入急性加重期, 并发呼吸衰竭。引起通气和 (或) 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病情常较严重, 处理不当病死率高。因此及时果断地采取有效措施, 是救治病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既往对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者治疗时采取气管切开行或经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 给患者带来严重痛苦, 且资料显示预后欠佳[3]。高频呼吸机是一种高频、低潮气量的通气方式, 无创伤性, 使用方法简单。自Klains在1976年提出使用以来,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虽目前国内外专家在对呼吸机指数调整上存在不同意见[3,4], 但高频呼吸机在治疗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的抢救价值已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5]。目前, 较为公认的使用高频呼吸机的使用标准是RI>1.8[6], 本组患者按照此标准, 对RI>1.8的103例患者全部采用高频呼吸机治疗。经合理调整通气参数, 于此同时给予气道湿化, 并静脉使用纳络酮, 96例患者疗效好和安全性佳。

肺心病急性期, 大多数年龄较大的患者会发生低钠血症, 且此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与年龄高的患者全身器官均有不同程度衰竭, 尤其是患者循环、呼吸储备能力不足、肾脏功能降低等均有关, 易致内环境紊乱最常见的即是低钠血症。尽管低钠血症是较容易纠正的电解质紊乱, 但临床医师应注意的是低钠血症是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的紊乱的表现, 提示病情严重, 预后常常较差。因此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 对本病治疗至关重要。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将低钠血症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与颅内感染的初期及肺性脑病鉴别, 以准确、及时诊治。若在治疗中患者出现反应迟钝、乏力、嗜睡等症状时应立即考虑是否有低钠血症, 还是已经并发肺性脑病。确诊的轻度低钠血症者可嘱患者高盐饮食或适量补充生理盐水会很快纠正, 而对于重度患者当血钠>125 mmol/L时即可用等渗盐水治疗, 一日补液量不需过快过多, 以避免有效循环量骤增而诱发左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本组167例患者治疗结果分析,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 病死率高达4.2%, 且均死于MODS, MODS发生及预后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本组患者年龄<65岁者MODS发生率为0, 而>65岁者, 发生率高达9.3%。9例患者中2例未发生死亡者年龄均较小, 7例死亡者年龄均较大。本病发病年龄越高治疗和预后越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诊治规范 (草案) [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1997, 20 (4) :199.

[2]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43-848.

[3]Krishnan JA, Brower RG.High freqency ventilation for acute lung injury and AILDS[J].Chest, 2001, 118 (3) :795-807.

[4]张爱珍.高频呼吸机救治重症SAILS患者的疗效评价.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4, 13 (8) :572-574.

[5]钱志仁.慢性肺心病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48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00, 22 (6) :411-412.

急性心脏病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78例, 男51例, 女27例, 年龄58岁~85岁, 平均年龄71岁。全部患者均为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 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 并有肺动脉高压, 右心室肥大或伴右心功能不全等表现。因并发呼吸道感染, 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而住院治疗。

2 护理

2.1 并发症的观察

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易发生呼吸衰竭伴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并发症, 应注意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出现头痛、烦躁、恶心、呕吐, 视力、记忆力减退或意识恍惚、谵妄、失眠、兴奋, 应立即通知医生, 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当患者原有呼吸困难加重或新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双肺啰音加重, 多为左心衰竭;如呼吸困难症状减轻而出现消化道症状时, 应注意是否为全心衰竭。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及时报告医生, 做好抢救准备。

2.2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反复发作, 多次住院, 疾病迁延不愈而产生烦躁、紧张、情绪低落等心理反应, 或丧失治疗信心而拒绝治疗。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其心理状态, 并向其介绍病情及治疗康复措施, 克服患者心理障碍, 消除思想顾虑,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饮食护理

应少量多餐, 每天4~6次, 清淡少盐, 依据患者电解质检测结果调整食盐入量;忌生冷, 禁烟酒, 多食新鲜蔬菜, 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因便秘、腹胀而加重呼吸困难;避免含糖高的饮食。不能进食者可行静脉补液, 速度不宜过快, 以减轻心脏负担。

2.4 呼吸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并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缓解支气管痉挛;持续低流量、低浓度吸氧以改善由组织缺氧引起的症状和减轻缺氧性肺血管收缩, 必要时给予呼吸兴奋剂。

2.5 排痰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且不易咳出, 有造成窒息的危险。鼓励患者咳嗽, 让患者取合适的坐姿, 指导在吸气中进行快速、短促、有力的咳嗽, 对咳嗽无力者给予必要的气道刺激, 使其咳嗽。若痰液黏稠, 不易咳出, 应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方法稀释痰液;协助患者变换体位, 轻叩患者背部行体位引流, 以利排痰;意识不清者、病情严重体质衰弱无力排痰者给予电动吸引器吸痰。

2.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意识不清、面色发绀为发生肺性脑病;体温升高, 表示感染;血压下降, 体温不升, 四肢发冷紫绀, 要考虑缺氧或循环衰竭的可能;当呼吸频率、幅度、节律改变, 如呼吸由慢而深变为浅快、端坐位, 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及时处理。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一般以20~30滴/min为宜, 以减轻心脏负担。

2.7 记录24 h出入量

准确记录各种液体的出入量, 如:出汗情况、尿量、大便量、呕吐物、痰液及其性质、颜色等,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如有尿量减少、心悸、腹胀、腹痛、水肿、颈静脉怒张时, 及时向医师汇报。

2.8 口腔护理

长期张口呼吸, 易发生口唇干裂、口臭, 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易发生二重感染, 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 气道易干燥。每日应用生理盐水进行2次口腔护理, 如发现口腔内有霉菌感染, 每日用1%~4%碳酸氢钠液擦洗2次。

2.9 皮肤护理

患者多有营养不良和循环衰竭, 皮肤弹性下降, 抵抗力差, 感觉迟钝, 加上长时间被动体位容易发生压疮。每2 h协助患者更换体位1次, 每天温水擦浴1次, 可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2.10 健康教育

肺源性心脏病多数预后差, 进行健康教育, 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调整心态, 稳定情绪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肺源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 使其掌握防病治病的常识, 如要戒烟, 防止受凉感冒, 加强锻炼, 按医嘱服药, 按时随诊, 进行有效的呼吸锻炼改善呼吸功能, 加强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以减少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次数。

3 小结

急性心脏病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8例, 其中男19例, 女9例, 年龄42岁~67岁, 发病时间最短3 h, 最长24 h, 左下肢闭塞16例, 右下肢闭塞12例, 28例病人均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史。术前多普勒超声示:受累下肢动脉未闻及血流信号。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有急性动脉栓塞的表现:皮肤苍白冰凉、剧烈疼痛、感觉异常、无脉、麻木。

1.3 手术方法

19病例行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13例病人行股动脉切开取栓, 6例膝下腘动脉切开取栓, 术中管腔内大量10%肝素盐水及1%利多卡因冲洗以抗凝、解痉, 术中及术后均静脉给予5%NaHCO, 碱化尿液、对抗酸中毒、加速肌红蛋白的排出, 并结合利尿治疗以预防ARF的发生。9例病人在血管造影 (DSA) 检查后向血栓内插入溶栓导管, 应用微量泵向导管内泵入尿激酶溶栓, 术中泵入20×104 U, 术后追加40×104 U~60×104 U, 以后每日60×104 U~80×104 U, 持续48 h溶栓导管微量泵泵入, 同时给予肝素抗凝及祛聚治疗, 2 d后复查DSA, 并根据DSA结果调整导管位置, 2 d~3 d血栓溶解。

2 结果

所有病人经上述系统治疗, 均临床治愈出院, 无住院死亡病例。随访21例, 随访期39个月, 15例无自主症状, 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良;6例有间歇性跛行, 经皮狭窄段球囊扩张成形加支架置入后缓解。

3 讨论

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源于心脏或近侧动脉壁的血栓或动脉硬化性斑块的脱落, 或外源性栓子进入动脉, 被血流冲向远侧造成远端动脉管腔堵塞, 引起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的病理过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栓子脱落为主要病因。因此, 防治房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该病治疗的关键就是早发现、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 过去单纯行溶栓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医学的进步, 开展了球囊导管、介入、超声消融等取栓术, 其中以球囊导管取栓术作为首选。目前多数认为发病后6 h~12 h是治疗的关键时间, 缺血时间越长, 病死率和截肢率越高[1]。但只要动脉栓塞肢体尚未发生坏疽, 即使栓塞已超过6 h~12 h也应力争取栓术。我院最长1例发病后10 d行取栓手术也获得成功, 更有报道发病半个月后仍然取栓成功。由此可见, 发病时间并不是取栓的绝对条件, 只要肢体尚未发生坏死迹象均应积极取栓[2]。

动脉取栓的禁忌症包括:有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肢体已经坏死或有颅内动脉栓塞者。其他情况均应积极进行取栓手术。取栓结束动脉重建后将最初静脉回流血放出300 mL左右, 防止发生再灌注损伤和肺栓塞。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虽然多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上, 血管壁条件差, 但是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肢体血供, 避免肢体发生坏死, 在无取栓禁忌症时也主张积极取栓。手术结束前向动脉远端注入尿激酶10×104 U~20×104 U, 有助于溶解远端小动脉内的残余血栓[3]。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广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者, 可给予尿激酶等溶栓治疗, 尿激酶60×104 U~80×104 U持续24 h静脉微量泵泵入, 也可以用溶栓导管穿刺置入血栓内部进行直接溶栓, 可以减少尿激酶用量, 而且效果更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具有溶栓作用强、对血栓具有选择性、全身纤溶作用小等特点, 但价格昂贵, 并且临床上未见有大宗报道, 故不作为首选。急性动脉栓塞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都存在诊断时间的问题, 所以对可疑病例均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实践证明, 只要无抗凝禁忌, 此做法是安全的。不论取栓还是溶栓治疗后, 为防止再复发, 均需要继续短期抗凝、长期祛聚治疗。值得注意的是, 急性动脉闭塞重在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动脉闭塞高危倾向者积极抗凝治疗, 预防血栓和栓子形成及脱落[4], 一旦出现肢体缺血症状应立即就诊。Fairbain提出“三不做”:不拖延治疗开始时机;不抬高患肢;不强调温暖患肢, 这些对挽救肢体甚至生命都具有重要意义[5]。

参考文献

[1]Virgilio CD, Mercado PD, Aenell T, et al.Non iatrogenic pediatric vascular trauma:Aten year experience at a level I trauma center[J].AmSurg, 1997, 9:781.

[2]Yil maz AT, Arslan M, Demirkilic U, et al.Missedarterial injuries in military patients[J].AmJ Surg, 1997, 173:110.

[3]Kuenhe JP, Weaver FA, Papanicolau G, et al.Penetrating trauma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Arch Surg, 1996, 131:942.

[4]张信英.血管移植治疗四肢动脉损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1991, 14:104-108.

急性心脏病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科室2007年3月~10月被确诊为肺心病患者58例,其中男40例,女18例,最少年龄45岁,最大96岁,平均年龄56左右。诱因:慢支炎急性发作并呼吸道感染45例,肺气肿并呼吸道感染13例;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35天,平均天数14天。54例症状治愈(好转)出院。4例病重,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及康复指导

2.1 呼吸困难的护理

2.1.1 观察神志的变化

肺心病患者突然发生性格及神志的变化,往往是脑组织严重缺氧的信号,要立即通知医生做处理,同时要分析是由于气道阻塞还是用药不合理,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护理。注意生命体征变化,观察呼吸频率深浅的改变。将患者安置在洁净,光亮,通风的病室。室温18~20度,湿度60%左右,病室和物体表面消毒,定期空气消毒。

2.1.2 氧气疗法

在目前对肺心病还无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氧气疗法仍然是一理想措施。但在临床护理中要严格掌握吸氧的浓度和流量。高浓度吸氧,可导致缺氧骤然解除而发生呼吸暂停或变浅,使肺泡通气量减低,从而加重CO2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吸氧浓度过低,则达不到改善缺氧的目的。浓度25%~30%,流量以1.5~2L/min为宜。若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应用呼吸兴奋剂,因此时耗氧量增大,需适当提高氧流量。在吸氧过程中要保持氧量的通畅,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等病情变化。遵医嘱抽动脉血气分析监测,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确保疗效,同时要注意用氧安全,远离易燃物品,室内严禁吸烟,打火。给氧时宜采取鼻塞给氧,两侧鼻孔交替插管以保护鼻粘膜。

2.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通气功能正确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对卧床者q2h~q4h协助助翻身叩背一次,促进排痰及预防坠积性肺炎。痰量多而又粘稠不易咳出者可配合氧气雾化吸入化痰药物,必要时协助医生通过支纤镜,气管插管(切开)吸痰。

2.2 观察用药情况变化

(1)肺心病急性期的治疗以抗感染为主,要求护理人员要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严格按医嘱用药;按药物的性质和病人的病情调节滴速,同时注意药效观察。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医嘱给药,药物现配现用,以保持药效。在用药的同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加强病房管理,减少探视人次,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支气管解痉剂,氨茶碱是首选药物,应严格掌握该药的浓度及毒副反应。血药浓度>20mg/ml时,普遍出现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30mg/ml时,则出现抽搐,心率失常等严重反应[2]。故静注或静滴氨茶碱时都应严格按医嘱调整速度。熟悉药物毒副作用,密切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各种变化,气管梗阻时禁用呼吸兴奋剂。

(3)利尿剂和强心剂的使用,肺心病患者常常出现浮肿,心悸等心动能不全症状。合理使用利尿心剂,可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达到改善心功能目的。护士严格按医嘱给药,并观察疗效,使用利尿剂,尤其是要注意电解质絮乱的情况。做好电解质监测。使用强心剂要监测心率律变化。防止失常的发生。

(4)大剂量激素,选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滴注,是治疗肺心病的有效惯用药物。用药期间护士应充分熟悉其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防止滥用激素带来的不良后果。应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注意患者精神,神经,消化道等变化。若并发生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应按医嘱护胃止血治疗,并停用激素。

2.3 心理护理

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多有悲观伤感,病人常常对治疗丧失信心,加之少数患者在病情不严重时亦长期滥用抗生素,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加重,同时由于呼吸困难而出现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有时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此类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和专科护理外,同时要辅以心理护理,诱导患者保持良好情绪,避免各种精神刺激,护理人员对患者态度要良好热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给予解释,每日多巡回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建立起护患之间的信任感,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从而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

2.4 饮食护理

患者患病期间,体内的水分,蛋白质等大量消耗丢失,如不设法及时给予补充必然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肺心病的饮食指导非常重要。通过病者及其家属解释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提高病人家属对饮食治疗的认识。配合饮食治疗,效果满意。如肺心病急性期给予低盐饮食,并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调配高质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谱,特别强调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2.5 康复指导

本病病情长,易反复发作,使病情日渐加重。必须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呼吸训练指导,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发作次数,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讨论

肺心病是一种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引致慢性心肺功能损害。功能不全的慢性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出现,发病率日渐增加,已严重困扰着老人的健康问题。已引起医学界重视。在急性发作期加强抗感染,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利尿强心,改善心肺功能,有效氧疗等是抢救的成功的关键。康复期的生活保健,呼吸操训练,适度体育锻炼等亦很重要,可减少发作次数,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

急性心脏病 篇9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康复 放松疗法 运动疗法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5月在我科住院AMI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37~7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谱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无安静或运动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复杂心律失常。随即分为实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至出院,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出院指导。而实验组患者除了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外,还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睡眠、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进行评估,制定出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案,分期进行实施。

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即指导患者进行放松疗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放松疗法的方法,如深呼吸法、音乐放松法、按摩法、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1]。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一步指导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运动疗法。根据病情选择步行、太极拳、瑜伽功、气功、保健操、上下楼梯等运动方案[2],在活动强度上逐渐达到年龄预期最大心率的70%~80%,或最大耗氧量的60%~80%,在运动时间上逐渐达到20~30分钟,在运动频率上逐渐达到3~4次/周。患者在执行个体化运动疗法的过程中,可根据护士的指导,循序渐进,逐步适应、递增活动量,以保证最佳效果。逐步达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患者出院时,为患者制定详细的个体化运动方案及运动注意事项,以指导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康复运动,1周内上门或电话随访1次,并随时接受患者的咨询。

结果

通过2组患者临床检测项目结果比较,给予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心绞痛的发生明显减少,32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再次梗死,到出院时,全部患者生活均能自理,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放松疗法对患者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由于发病时的濒死感、疼痛、陌生的环境、各种仪器、设备的干扰等,可使病人产生严重的恐惧、焦虑、甚至失眠等,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引发心绞痛或发生再次梗死等。有资料显示,放松疗法,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应急反应,减少与应激有关的激素分泌,不但从心理上减轻紧张和降低警觉水平,而且在生理上能调节心率和呼吸,降低血压和舒张外周血管[3],在促进健康、减轻疼痛和减轻压力方面有明显效果。

运动疗法对患者的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康复早期,一部分患者由于害怕再次发病而不敢活动,一部分患者又急于康复而加大活动量,这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前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后者又存在较大的风险,如引发心绞痛等。此时患者应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正确的运动锻炼,不仅不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而且能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机体工作能力,有利于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的康复[4]。因此帮助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运动疗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护理干预应贯穿于患者从发病到康复的全过程,这样既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加患者对康复活动的安全有效性,又可减少患者和家属的运动盲目性,避免因活动不当而引起的心绞痛等症状的发生。患者出院前,护士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出详细、具体的家庭运动方案及运动注意事项,以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家庭运动,并定期随访,随时和患者或家属保持电话联系,指导及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等。这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还提高了患者对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

结论

护理干预采取的放松疗法,可降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使机体的紧张水平降低,从而减慢心率,降低耗氧量,缓解压力,减轻疼痛,使患者的恐惧、焦虑、失眠、疼痛等得到明显的缓解,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安全有效的运动训练,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使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活动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对抗各种应激。并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外周阻力,改善心血管功能,有效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为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小荣,张尚军,李小妹.放松疗法的应用研究及对护理工作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9-130.

2励建安.冠心病的运动疗法.现代康复,2001,3,(5):7-9.

3季建林.综合医院常见心理問题的行为干预.医学与哲学,1995,16(11):592.

急性心脏病 篇1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42例, 男28例, 女14例, 年龄54~76岁, 病程3~30年, 平均15.4年。肺心病诊断均符合肺心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因咳嗽、咳痰、喘憋加重而入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3例, 肺结核5例, 支气管哮喘4例。

1.2 辅助检查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常升高,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增高;部分患者可有肝肾功能异常。X线检查右肺下动脉干扩张, 横径≥15 mm或右肺下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凸出或其高度≥3 mm;中央肺动脉扩张, 外围血管纤细, 形成“残根”征;右心室增大 (结合不同体位判断) 。

1.3 治疗

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 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发作期治疗成败的关键。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控制感染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 抗生素应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静脉给药。根据感染环境及痰液检查选择有效抗生素。慢性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去除诱因、纠正缺氧、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即可得到改善, 患者尿量增多, 水肿消退, 不宜常规应用利尿药、正性肌力药或血管扩张药。

2结果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42例, 临床控制7例, 症状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 其他客观指标基本正常;显效20例症状基本消失, 肺部啰音消失, 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12例, 症状减轻, 肺部啰音明显减少, 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3例症状无明显变化, 心功能无改善, 甚至死亡。

3讨论

由于引起慢性肺心病的基础病因多, 诱发肺心病急性加重的原因复杂, 加之并发症多, 所以治疗过程中相互制约的因素也多。但改善通气、控制感染是治疗重点。80%~85%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都是由于呼吸道感染所诱发[2]。对临床有发热、脓性痰的患者, 应尽快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初始用药可根据感染的环境、痰涂片革兰染色、原发疾病及其严重程度经验性选用抗生素, 随后可参考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可采用经验口服药为主的方案。首选方案是:口服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胶囊、头孢氨苄或头孢羟氨苄胶囊, 甲基红霉素或罗红霉素胶囊、左氧氟沙星或司帕沙星。备选方案是:口服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克肟、头孢布烯或头孢妥仑匹酯、米诺环素 (美满霉素) 或阿奇霉素、莫西沙星或加替沙星等。备选方案中各药多为国内外近期上市的新药, 半衰期长、各具特色、抗菌活性好, 但经济费用高, 是未来首选方案的替代产品。对于一些不适用于口服药物治疗或者高热的患者可选用以下静脉给药方案, 静脉滴注青霉素、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舒巴坦 (克拉维酸) 、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呋辛、头孢塞肟或头孢曲松、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门诊静脉给药患者疗程不易过长, 序贯治疗安全可行。

肺心病心力衰竭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 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患者尿量增多, 水肿消退, 肿大的肝缩小、压痛消失。不需加用利尿剂, 但对治疗后无效的较重患者可适当选用利尿或血管扩张药。肺心病患者常存在缺氧、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极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故应慎用。用时剂量宜小。应用指征:感染已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利尿剂不能得到良好疗效而反复水肿的心力衰竭者;以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的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者。肺心病的心律失常多因缺氧、感染、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及洋地黄过量所致。保证气道通畅是纠正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清除气道分泌物, 痰液黏稠者用溴己新, 可用超声雾化吸入或补液, 使痰液稀释, 便于排出。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无力排痰及意识障碍者可行翻身拍背、导管吸痰。解除气道痉挛, 可应用氨茶碱、沙丁胺醇等药物。必要时建立简便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 机械通气是重建呼吸通道最可靠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9年来收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发病原因,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使病情好转。结论 查明病因及时的治疗, 改善患者症状,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

参考文献

[1]黄峻.实用内科学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2, 52.

上一篇:多层软件测试下一篇:杂种优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