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2024-05-22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精选十篇)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篇1

一、构建“两个层面、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彰显专业特色

近年来,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以往的办学经验, 通过调查、访问、问卷、讨论等方式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研讨, 构建了符合本专业实际的“两个层面、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以“素质+能力”为培养目标, 按不同功能将课程分成四个模块:文化素养模块、岗位技能模块、职业道德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文化素养模块”是基础, “岗位技能模块”是核心, “职业道德模块”是准绳, “职业技能模块”是纽带, 构建以就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 以学生为培养主体的体现学前教育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园校一体, 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实训体系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 在硬件上, 进行学前教育专项技能实训室和幼教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校先后建成舞蹈、电子琴、电钢琴、声乐、音乐视听、美工等专项技能实训室,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建小礼堂, 增添音响灯光设备, 使小礼堂成为集艺术教学功能室和多功能表演厅为一体的幼教专业综合实训场地, 主要用于本专业学生毕业汇报演出、双选见面会、合唱训练、文艺演出、幼教专家讲座和课程展示等。

2. 在校内实训中, 重视隐性课程的管理, 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

比如专业竞赛系列活动, 包括歌唱比赛、环创比赛、舞蹈大赛、幼儿操比赛、简笔画比赛, 乃至参加全区、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等;专业实践教学培训活动, 包括体能培训、手工剪纸培训、各教学法培训等;公益演出活动, 包括每年的民歌节、东盟两会的社区、市级、区级演出活动等;社团活动, 包括合唱团、街舞社、文学社、话剧社、英语角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 完善、展现自己。通过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管理, 激励学生参与, 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分析岗位能力, 选取教学内容:

3. 加强校外见、实习基地的建设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广西区党委机关幼儿园、广西大学幼儿园、广西文化系统幼儿园、广西卫生厅幼儿园、广西水利厅幼儿园、南宁市教育系统幼儿园、南宁市第二、第三幼儿园、邕宁区直属机关保育院等自治区、南宁市示范性幼儿园建立了学生校外见、实习基地。与幼儿园签订见、实习协议, 形成了“1+5+18”的三段式见、实习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见、实习基地的建设, 本专业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见、实习方案, 责任明确, 管理规范, 操作具体。

4. 实行“产、学、研”结合, 园校一体, 校内外紧密合作, 建立“合作办学及订单培养”模式

在“合作办学”方面, 幼儿园参与学校管理, 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实训基地, 实现“产、学、研”密切结合。其优势在于能实现校、园资源整合与共享, 并在教学改革、内部管理、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夯实基础, 实现校、园共同进步。在合作过程中, 专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各幼儿园开展实践, 自己也要与幼儿园密切合作, 开展课题研究, 并吸引学生参与研究活动, 有效促进了本专业教育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而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实质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生毕业前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考评合格者, 按校企相关合作协议进入订单企业工作, 实现就业。其优势在于校企共同构建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学团队,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交融, 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5.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 建立“对外培训”模式

2012年, 我校通过了“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学前教育专业) 立项建设”的申报。依托“对外培训”基地, 我校将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市场, 参与市场, 在市场中提高和检验专业办学水平。通过加强与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合作, 积极开展幼教培训、艺术特长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成人双证培训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等, 把本专业融入社会“大职教”的环境, 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在此过程中, 深化专业教师对行业、专业和自身的认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 同时增强专业活力, 扩大学校和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

三、立足南宁, 辐射全区, 打造适应时代变化的品牌专业

近年来, 幼儿“入园难”问题已成了民生问题。为此, 2010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2011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南宁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当前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 》, 规划加快发展我区学前教育事业,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

目前我区的幼儿园是“公办少, 民办弱;城市挤、农村缺”。学前教育也存在师资不足、素质偏低两大问题。据测算, 到2015年我区在园幼儿约为142万人, 缺口师资约5万人;2020年在园幼儿为151万人, 缺口师资约6万人。而全区学前教育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约为6000人,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校学前教育专业09、10级学生近900名, 尚未毕业已被南宁市周边幼儿园抢订一空, 就是很好的证明。

南宁是自治区的首府, 又是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南宁市的流动人口总数居全区之首。可以预期, 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 南宁市学前教育有一次大的发展机遇, 并需要大量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这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多数为南宁市及周边地市学生, 生源以南宁市为中心辐射全区乃至区外, 他们基本上都服务于本地区的学前教育行业, 与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相比具有技能较强, 注重实践, 能吃苦耐劳等优势;立足于本地区学前教育行业, 本专业毕业生与外地的幼教师资相比具有稳定、可靠、务实、肯干以及与幼儿语言、习俗相同等优势。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 90%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学效果十分满意, 95%的毕业生认为就读本专业使他们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近两年, 学校先后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合作办学, 学生在校可以套读本专业大专函授, 或中职毕业后经考试合格可到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深造。2012年底, 在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桂教职成【2012】76号文件《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的通知》里, 我校是全区32所试点中等职业学校之一, 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有40个名额指标与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对接, 经校长实名推荐, 考试合格可直接升入大学就读本科。值得骄傲的是, 全区32所试点中职学校中, 广西师范大学对口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仅我校一家。

适应时代要求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 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灵活、可变、务实等才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我们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更重要的是, 为其今后的学历提高, 职业发展和事业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打造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品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周昶, 陈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11) .

[2]张进清.广西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10) .

[3]鄂秦泰.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4]颜晓燕.加强内涵建设突显专业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

打造办学特色,塑造教育品牌 篇2

库伦旗扣河子镇中心校

人有个性才显魅力,校存特色方具品位。学校特色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品位的抓手。多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特色,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我校坚持依法立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科研为先导,教科研一体化。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学校特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关于特色学校打造的探索与思考和大家作一些交流。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提高班子整体素质

我校组织机构健全,以年级组办公、教研组并存为管理格局。工作中,校长率先垂范,带领班子成员与时俱进,深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全面了解素质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模范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一整套切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各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以身作则,求真务实,敢为人先,工作脚踏实地,办事民主公平,每位班子成员都能创造性地完成所分担工作。学校有长远的办学目标,又有阶段性工作计划和督促检查制度,实行班子议事例会(每周一)制度,总结上周工作,布置本周工作,突出工作的时效性,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学校一切大事由民主决定,群力群策,充分发挥教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校上下齐唱“共建和谐校园曲”,共打“提升办学品位牌”的和谐氛围。

二、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师生学习生活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2007年10月,我校2069平方米的教学楼投入使用。新购置80套教师办公桌椅、50套会议桌椅和700余套学生桌椅。各教室都安装了树脂黑板和壁报黑板,办公室安装了有机玻璃图表板。新建汉白玉旗杆座并购置了白钢自动升旗杆及白钢与“与时俱进”雕塑,新增校园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新建花墙、铁艺墙各300延长米、建20平方米花岗岩校门牌和电动大门,安装路灯10盏、装饰灯12盏。种植草坪2000平方米,在草坪中栽有具有祥云图案的水刺墙、具有花瓶图案的侧柏墙造型。移栽花卉10000余盆,栽种各种草本花卉3000平方米。移栽侧柏、塔松、云杉、丁香等大树80棵,球形树30棵,白杨树120棵,金丝柳40棵,垂榆40棵。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真正做到了校园的“六化”(即硬化、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净化),并做到时时有人护,处处有人管,精心打造花园式的校园环境。

近年来,我校坚持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手抓,在不断完善校园自然环境的同时,努力挖掘校园的人文元素,促进校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整合与和谐发展,打造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营造“草木劝学,墙壁说话”的育人效果,让师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一是营造了浓郁的标语文化氛围。把营造标语文化氛围与建设书香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各教室、办公室、图书室以及在校园的

每一处醒目位置,校道门口、楼梯口都标示了读书名言警句,书写标语、警示语各20条,悬挂名人画像117幅,建60平方米伟人语录牌和21平方米教育方针展示板各一个,建9平方米伟人语录展示板5个,建文化墙30平方米,让师生时刻与名人对话,感受书香校园的魅力。二是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进一步完善,精心设计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树、校花等。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使师生参与形象标识图案的设计,理解校训、校歌、校风、学风的意义,加强了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并将校徽、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宣挂在明显位置,体现我校校园精神。出版校报《新一代》、校刊《白杨》,充分显示了我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点。

三、加强业务培训,打造卓越的教师队伍

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很多,业务培训是最有效的一种。我校以爱护和尊重为基调,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使教师在各种培训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1、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强化教师理论学习,每周组织教师业务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以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方法为基本内容。此外,学校购进优秀的教育专著,分发到各教研组,供教师学习用,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万玮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等,以做到读书明智。

2、同伴互助,开展“一帮一活动”

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我校实行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队子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辅导、论文等方面耐心指导,进行传、帮、带。

3、夯实教师基本功,开展“烛光杯”大赛

2006年7月,我校成功开展了扣河子中心校首届“烛光杯”(2006)教师基本功大赛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接下来,又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开展了第二届、第三届“烛光杯”教师基本功大赛。这项活动规模比较大,除少数几名老教师外,符合条件的所有教师均参加比赛,基本功大赛内容全面,展示教育理论与学科基本知识、计算机技能、教案、说课、评课、备课、课堂教学、课件制作与运用、课后反思、钢笔字等十个项目的基本功水平。三届“烛光杯”大赛分别历时110天、85天、89天,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新课改理念下当代教师的风采,为我校青年教师提供了锻炼自己的广阔舞台。每年一届的“烛光杯”大赛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的热情,达到了“以赛代训”的目的,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另外,通过实行公开通过课制度,开展大型听课周专题活动,家长开放周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四、强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常规。

为了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从强化教学管理入手,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校本教研和学校常规工作,①按时参加教研组或课题组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把研究贯彻落实到课堂以及其它教育活动中。

②每周提出一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条教学建议,每周至少写一次教后反思记录。③每月向教研组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④每学期至少上1节公开课。⑤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研究性论文或经验总结。⑥每学期制做一份新课程测试试卷。⑦每学期至少听课30节以上。⑧自觉自学相关教育教学理论。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研究,努力创建个人风格和特色。几年来涌现出区、市、旗级教学能手30余名,在2006年教体局举办的“撷英杯”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有9名教师参加,获团体第一名个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007年在通辽市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比中我校8名教师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有4名教师制作的课件分别获“辽教杯”内蒙古自治区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一、二、三等奖。随着课堂教学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稳中有升。近五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350余名同学获奖,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抽考中名列前茅。

五、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素质

我校贯彻以校为本的研究策略,要求任课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围绕着我校正在进行的两项国家级课题,人人有自己的研究重点,我校教师的小课题研究,选题具体,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摒弃了课题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重立项轻过程等弊端。在这一点上学校加强了对课题的统筹管理,以中心课题为龙头带动其它课题全面展开,并通过认真的分析找到课题的连结点和贯通处,做到课题间“有机整合”,融会贯通,资源共享,相得益彰。

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重点课题有:《有底限,无上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兴趣作文研究》、《分层作业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十读十问”读书法》,《课堂中有效互动的实施》,《有效提问研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整理与复习研究》,《小学高年级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方法与措施》,《关于在教学中对学困生辅导的设想》等。其中,《有底限,无上限,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研究得到旗局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于2006年10月27日在我校专门召开《总结成功经验,推广优秀课题》的教学研讨会,并在全旗范围内推广。

六、打造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环境,优化教学手段

如果说富有艺术特色的校园建筑塑造了校园的文化形象,绿意盎然的校园绿化增添了校园的文化情调,那么,先进的教学设备、完善的教学设施则为校园的文化内涵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我校通过完善和优化校园的教学环境,努力打造现代化的教学平台,构建一流的校园网络环境。近年来,安装组建了 远程教育接收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闭路系统、校园无线局域网、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购置会议音响、多台一体机和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形成以服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环境,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七、从师德师风入手,创建“家长满意工程”

我校以创建“家长满意工程”和落实“师德八项承诺”为重心,坚持把师德工作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时间。对照《公民 6

道德建设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扣河子镇中心校师德师风建设“十不准”》,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办公纪律、个人修养、教学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学校领导常抓不懈。由于措施扎实,重视教育,我校从未出现过有违师德的现象和个人,并且由于绝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发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彰显科技特色 打造品牌学校 篇3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始终以“教学生六年,为学生着想六十年,为国家着想六百年”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把科技教育列入重要日程,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进行课堂渗透,切实抓紧抓好。学校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目标一致,互相协调,保障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落到实处。

二、快马加鞭未下鞍

(一)科技氛围扑面而来

学校拥有市一流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室、计算机教室,班班配备55寸触摸式电视、视频展示台、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设施,充分利用LED电子显示屏、橱窗、展板、黑板报等阵地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科技教育。

学校专门开辟一片天地,定期摆放学生优秀的科幻画、科技小发明、手工制作等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实验室的墙上张贴开展的探究活动照片。开辟植物园,栽种二十余种植物,开展给树木挂标牌、自制生物角等活动,在校园中安放百叶箱、风向标等仪器,让学生随时随地学科学,体会科学探究的酸甜苦辣。

(二)教师团队独当一面

为提升科技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邀请省内外科技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辅导,另一方面安排科技骨干教师进修充电。先后选派教师到上海华师大、北大、浙大、宁波、苏州、市少年宫等地参加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开展相关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不懈地努力,很多老师脱颖而出,权启明、杨金艳、李瑶瑶、王平、张文强等十几位老师获得市青少年“三模”制作表演大赛优秀辅导奖,王平、张文强老师获得省青少年科技辅导教师普及机器人竞赛教练员资格证书。2011年7月,我校的科学网络教研团队代表云龙区到石家庄参加第九届NOC科学网络教研团队大赛,荣获一等奖。

(三)科技活动丰富多彩

1.“科技宣传周”常办常新

学校每年均举办科技宣传周活动,学生的参与率达100%。开展了“科技小制作”活动,共收到科学小制作2000余件,组织师生观摩“飞向太空”航天成果录像。围绕“携手创新,促进和谐”的主题,利用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开展科技知识宣传、展览活动,举办科技讲座,组织科学幻想画、科技手抄报、创新绘画比赛、环保黑板报设计等科技创新大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探索宇宙奥秘”科技宣传周,学生参观了宇宙奥秘科技知识宣传展板,学生走进模拟星空的帐篷,亲身感受星空星座的变幻,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科幻作文。

2.科技创新大赛屡获佳绩

2006年12月,在徐州市青少年“三模”制作表演大赛,21位同学分获一、二等奖,学校荣获团体二等奖。2008年,30名优秀同学参加市级青少年航模大赛,摘金夺银。2010年11月,在徐州市青少年科技体育项目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团体总分第二名,44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校园模型、竹片搭桥作品获徐州市科技制作一等奖。同年12月,荣获淮海经济区首届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奖。2011年6月,20名学生在第22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摘金夺银。2011年11月,在徐州市第七届青少年科普系列活动中,20多名学生获得佳绩,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3.“金钥匙”竞赛捷报频传

学校对“金钥匙”科技竞赛高度重视,成立竞赛领导小组,配备多名科技辅导员负责组织、指导学生参赛,提高竞赛质量。历年来参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荣获“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

(四)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一枝独秀

2011年3月,云龙区创建国家级科普示范区,因我校科技教育理念新、基础好、特色鲜明,作为云龙区唯一的学校代表参加验收。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精心准备,学校领导多次研究,制定方案,连夜制作主题为“科学育人,放飞理想”的背景墙,设置地理科技园,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形地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验收时,电动自航船组、动力飞机组、助推火箭组、科幻画组、报纸搭桥组、科技制作组、环保服装秀、水果拼盘、制作再生纸、用再生纸制作工艺品等,班班有活动,班班有特色。师生同台竞技,可赋滕王佳序,科技英才靓影,堪比兰亭雅集,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而今迈步从头越

磨剑经年,青锋得展,苦练十载,硕果累累。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在兄弟学校的鼎力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SD项目示范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节能减排示范校、省三星级实验小学、省红旗大队、市模范学校、市环境教育基地、市德育先进学校、市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市科技特色学校等殊荣。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篇4

目标——创业就业是焦点

在宽敞明亮、飘满书香的办公室里, 冯伟泉市长面对记者侃侃而谈:“职业技能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 它培养的人不应该是‘通才’、‘全才’, 而应该是有专业技能与特长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创业、就业能力, 实现毕业 (或结业) 就能创业、就能就业。”

冯市长接着说, 通过培训, 使农民和市民成功就业、顺利就业, 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

——实现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成功转移的需要。“十二五”期间, 国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提高城镇人口比例的规划。落实这一规划, 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 使他们成为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 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否则, 进城的农民工, 都是扛大个的、舞撬杠的、挥铁锹的, 城市的现代企业哪需要这么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劳动者?!

——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现在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下岗失业人员都需要就业, 需要安置。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专业技能。因此, 出现了许多企业有岗位需求, 而这些迫切需要就业的人员却不能适应, 不能被聘用的情况。为此, 引发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信访案件。处理这类不安定因素, 不能就事论事, 不能光治标, 不治本。那样只能“按下葫芦起来瓢”, 矛盾不但不能从根本上化解, 而且会越积越多, 甚至会演变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不安定的因素, 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使这些急需要就业的劳动者都有安身立命的本领, 都有独立谋生的技能, 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舞台上, 找到用武之地, 从而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消除压力, 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职业技能培训问题, 是加强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社会管理学的一篇大文章。

——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工业化国家, 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难的任务。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完成这一使命, 其中一个重要之点就在于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 而要提高专业技能, 就必须对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不再用传统的笨重的方法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而是用高科技的设备和原料, 高技能的方式和方法, 去开发利用农村的各种资源, 不但实现工省效宏, 事半功倍, 而且还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记者十分佩服和赞赏冯市长从全市大局出发所产生的战略目光和构想。说到此, 冯市长继续告诉记者,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 几年来, 安达市委、市政府一直把职业教育, 特别是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抓得紧, 抓得实, 抓出了成效, 几个从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构都在省里乃至全国挂了号、打了炮。

——安达市技校, 2008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被评为省部级示范重点技校, 并被评为“黑龙江省技工院校招生工作先进院校”和“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宋兴东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校长、石利军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教师。

——安达市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所属的曙光职业技术学校, 从1999年开办至今, 累计为3985人次免费举办了各类培训。学校所培养的学员曾荣获过首届黑龙江省“龙哥龙妹”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奖、全省第二届阳光农险杯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出的学员, 在2007年被国家就业促进会和劳动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的光荣称号。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和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连年被评为“全省民办非企业诚信建设先进单位”、“绥化市民办职业培训先进单位”等称号。

——安达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 2010年对2432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 培训合格率93%;实现再就业1767人, 就业率78%。劳动预备制培训1114人, 合格率92%;实现就业845人, 就业率82%。创业培训533人, 合格率98%, 创业成功率88%。

——安达市职业教育中心, 自2005年以来, 所属办学机构招生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长, 全市职业教育在校生已达5600人。

安达市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成人教育先进市、农村远程教育先进市等称号, 安达市教育局获得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

冯伟泉市长如数家珍, 娓娓道来, 把记者仿佛带入了一个光明灿烂的职业教育新天地。这个新天地的吸引力, 不亚于他带领记者看过并兴致勃勃讲述的“石化之城”、“生态之城”和“绿色乳都”的在建工程和未来构想与愿景。于是, 记者以更加浓厚的兴趣, 继续访问着, 探寻着。

项目——围绕市场需求转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很重要, 但培训的项目怎样确定、怎样选择?采访中, 安达市劳动就业局局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主任田洪哲告诉记者, 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项目, 一定要围绕市场的需求转。就是说, 市场需求什么, 就开展什么培训。接着这个话题, 该局职业技能培训股股长罗汉林说, 近几年, 针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 我们以市场为向导, 积极调整培训计划, 开展了计算机、餐饮、缝纫等工种的培训。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 我们大力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储备式”技能培训。所谓“订单式”, 就是按照与企业签订的用人协议进行招生和培训;“对接式”, 就是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就开设相应的课程, 培训相应的人才;“储备式”, 就是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定向培训和超前培训, 适当储备一定数量的技能型人才, 只要企业需要, 随时可以提供。如制造业所需的焊工、机械工, 建筑业所需的塔吊、搅拌机司机, 都是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 拿回人力资源转移订单, 照单培训, 确保学有所需, 定向就业。

在围绕市场需求, 确定培训项目方面, 安达市曙光职业技术学校体会最深, 成效也最显著。特别是在定向培训月嫂上, 更有许多独到之处。下面, 就是这个学校的负责同志介绍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和做法。

2007年5月, 北京的一个企业负责人打来电话, 让他给找个可靠、朴素的月嫂。那时, “月嫂”这个词, 在县级城市还很新鲜。他费了很大周折才在昌德镇找了一名, 月工资2400元, 还给报销往返路费。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因为他深知, 40多岁的妇女, 尤其是农村妇女, 要想上工作岗位, 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是难上加难。而家政服务这种岗位, 非常适合这个群体。只要对这个群体进行专业培训, 就会给她们开辟一个广阔的就业空间。于是, 从2008年年初, 他就多次往返于大庆、哈尔滨、北京等大中城市, 查找培训月嫂的相关资料, 但所获甚少。正在他为此事焦急万分时, 在去齐齐哈尔的火车上, 听到一位同车的大姐说起, 沈阳有培训月嫂的。“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他高兴万分, 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沈阳的列车。到后, 一呆就是半个月, 对月嫂和育婴嫂培训, 以及入户上岗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不久, 在2008年的金秋十月, 曙光技校的第一期月嫂培训班成功举办了。培训刚结束, 就接到了无锡一份订单。学校马上派出一位经过培训的月嫂前去服务。

现在, 曙光技校培训出的月嫂, 因为普遍具有爱岗、敬业、诚信、专业的优良素质, 在大庆一带已很有名气。其中, 涌现出一批像安达镇的徐国莲、程玉芬, 羊草镇的李明霞, 升平镇的白艳华等优秀的月嫂。她们中有的人的工资已高达4800元。2010年12月, 在大庆举办的“青年杯”360行绝活大赛上, 曙光技校培训的姚会荣、贾广利获得了“金牌月嫂”的荣誉。

曙光技校还与大庆市妇联的“外来妹”、北京市的“喜来迎”等品牌月嫂公司成功合作, 把安达月嫂品牌推向了全国各大城市。学校还成了黑龙江省家政服务业的会员单位。

曙光技校的家政服务专业, 从开办至今, 实行全员免费培训、免费安置就业。现已累计培训月嫂576人, 安置421人入户上岗。这些入户上岗的月嫂, 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大连、海口和大庆等大中城市。

模式——改革创新思路宽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个经验之谈在安达的职业技能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摆在记者案头的, 是安达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志宏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新型三农建设》。这位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专家型女领导干部, 在文章中对安达市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做了高屋建瓴的总结, 许多观点精辟深刻, 颇有见地。特别是她对职业技能教育模式的概括, 充分反映了安达市委、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同志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

朱志宏的文章在提到职业教育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上, 通过改革创新, 探索形成了几种模式。

一是创新办学模式, 增强动力。2005年以来, 安达市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思考, 通过创新办学模式, 叫响了为“三农”服务的时代主题, 拓宽了职业教育服务半径, 开启了职业教育服务农村的新篇章。

——创建中职分校。安达市职教中心依托自身优势, 与农村中学联合, 在全市14个乡镇办起职高分校, 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 针对返乡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几年来, 共招收学员3780人。2009年, 利用中职分校与武装部合作, 对复转军人进行职业教育, 为他们到地方搭建平台, 建立了6个教学班, 在校生453人。这种做法得到了黑龙江省、绥化市教育局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

——组建综合中学。针对初、高中返乡人员缺乏创业本领, 缺少就业门路的现状, 安达市贯彻普通教育、职业技术和成人继续教育“三教统筹”的教育方针, 开始创办农村综合中学。经过几年的摸索, 逐渐形成了“学校+基地+农户”、“学校+专业产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办学模式。为了使这些农村综合中学与农户有效对接, 使创新后的职教模式充分发挥作用, 组织建立了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中心、新农科技推广中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心、返乡青年技能培训中心, 还组织建立了养殖、种植、运输等多个协会。通过这些中心和协会, 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突出实践基地的示范功能。劳动实践基地是促进农科教结合, 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主阵地。在农村土地缺少的情况下, 安达市保留了农村学校实验基地, 其中种子田、高产田、试验田5816亩, 种植园16个。实践基地在推广农业新品种、承担农业新项目、引领农村科技进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来, 共引进新种植品种148个, 推广37个, 单产提高30%, 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花木、药材和高产农作物等五大类200多个品种的种植体系, 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安达市还加强与企业社区合作, 开辟了3个社区和贝因美等8家企业为学生技能实践基地, 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工厂实践锻炼。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 增强活力。安达市积极内引外联, 开展联合办学, 利用合作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就业优势, 先后与大连、青岛、大庆等地10余家企业、学校进行合作, 对外输出学员860人。这种培养模式, 有效的提高了参加培训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就业的能力, 从而也提升了富余人员的就业率。在与外部开展联合办学的同时, 安达市还进一步加强自身造血功能, 采取托管、嫁接、合作等方式, 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 民办学校为基地, 农村综合中学为网点的职业教育体系。由市职教中心选派专业管理人员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方面的指导, 民办学校则作为职教中心的专业基地实施学生技能培训, 同时以民办学校为链条, 辐射到镇村屯开展各种技能培训, 既解决了民办学校管理薄弱的问题, 也弥补了职教中心缺少基地的不足。

三是创新教学模式, 增强引力。安达市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了充分论证, 大胆改革。在旅游、幼师、汽修、畜牧等11个专业基础上, 又设置了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焊接、美容美发等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在调整专业的同时, 安达市采取开放式教学和移动式教学的创新模式, 职教中心和民办学校实习基地向所有职教学生开放, 向所有想掌握一技之长的人群开放, 进一步加大了学生技能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 保证学生有充分练和干的机会;课堂教学也不局限于校园和教室, 而是走进田间地头, 走进工厂社区, 邀请种植大户、行业技术能手为学生授课, 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生产生活技能;实行学员毕业考试“三证制”, 即技能要过硬、文化要过关、职业道德要达标。这些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运行, 得到了合作学校和周边企业的认可, 安达职业教育在周边市县影响力逐年提升, 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 社会信任度进一步增强。正在腾飞中的大庆这座新城, 就十分欢迎经过安达职业培训培养出的学员。许多企业大批从安达招聘技能型人才;安达的一些技能型人才也凭着自己高超的职业技能, 到大庆创业。我们在安达火车站看到, 每天早晨6点, 有两次开往大庆的列车, 满满地坐着去大庆上班的安达人;同时, 每10分钟还发一台小客, 接送安达人去大庆上班。

四是创新用人模式, 增强实力。安达大力实施人才兴市、人才兴教战略, 采取政府补充、社会招聘的“双轨制”方式为职业技能教育学校充实“双师型”人才, 从而使从事职业技能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了强筋壮骨, 使职业学校增强了发展的实力。2005年以来, 共向社会招聘二十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到职业学校任教, 还聘请十多名企业技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全市每年投资十多万元, 定期选派教师走进企业, 顶岗实践, 学习深造。为了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队伍建设, 各乡镇中心校还设置了专职职业教育副校长, 统筹全乡镇的职业教育工作。

领导——保障到位促发展

记者在安达采访期间, 接触到的采访对象, 无论是政府官员、学校领导、企业经理人, 还是参加过培训或正在参加培训的学员, 提起安达市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壮大, 无不交口称赞:安达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职业教育工作认识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工作到位。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经形成了政府支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反哺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格局。说起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安达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领导同志列举了几个“保障到位”。

一是组织上保障到位。安达市成立了由政府主管市长牵头, 由发展计划局、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农业局、教育局等有关单位领导组成的政府职业教育协调组织。每年都专门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对职教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多次深入教育现场办公, 解决问题。并把职业教育纳入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 以主管副局长为副组长, 以职业学校校长、乡镇综合中学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 研究职教工作, 及时帮助基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各乡镇也相应建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 各站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 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领导组织体系。

二是制度上保障到位。市政府出台了《安达市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安达市职业教育工作三年规划》, 制发了《职成教育评估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 每年对职成教育进行量化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暨职业教育总结表彰大会上通报, 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以奖代拨, 每年都达20多万元。

三是经费上保障到位。市委、市政府每年拨专款用于全市职业教育工作。2007年以来, 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用于职业教育基础建设。其中投入446万元新建了职教中心实习实训综合楼, 投入110万元续建了职教中心多功能餐厅, 投入200万元对职教中心旧楼舍进行了改造, 投入350万元, 配置电焊、电工电子、服装加工、电钢琴、微机室等5个实训室。

四是指导上保障到位。安达市委、市政府除了为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总体战略、制订了总体规划外, 还定期不定期地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和关键时刻, 为从事职业教育的部门、单位出主意、想办法、谋对策。安达市技校的领导同志告诉记者, 在2011年5月9日召开的“安达市技校招生活动月暨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工作会议”上, 市委常委、副市长肖德厚受市委、市政府委托, 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 对提高技校办学水平、提升学员就业能力提出3点要求:各乡镇要配合技校开展涉农培训, 每个乡镇要组织100人录入学制班教育, 每期学制为3年, 在培训期间对学员发放补贴费用;要深入推进校企联合, 主动与贝因美、红星、豪运、安瑞信等大型企业对接, 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好实习实训和安置就业基地, 确保劳动者上学即上岗;要开拓外埠市场, 抓住大庆市城市基础建设和配套服务的用工需求, 与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签订长期人才供求协议, 建立密切伙伴关系, 全力提升就业水平。肖副市长这番讲话, 不虚、不空, 有的放矢, 听者既受鼓舞, 又有遵循。这样的“领导指示”与会者赞成, 老百姓拥护。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篇5

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又名金华市婺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56年。1984年学校开设幼儿师范和服装专业,开始走上职业教育之路。在各级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从1暴风雨993年开始发展,在校生从419名增加至01年的10000余名,增长近25倍,连续九年稳定在万人规模,生源遍及19省96县市(曾创下40对双胞胎和100多对亲兄弟姐妹同时在校就读的奇迹);占地面积从47亩增加至183亩,增长3.9倍;建筑面积从12579平方米增暴风雨加至现在的75570平方米,增长6.1倍;总资产从458万增至现在的1亿元,增长21.8倍,成为我国办学规模最大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之一,社会各界称学校的发展轨迹为“爆炸型”发展的金华实验中学现象。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国家级暴风雨德育先进实验学校、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浙江省骨干职业学校、全国文明礼仪示范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中职30强、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全国文明礼仪教育基地等。每年新闻媒体报道学校办学成绩百余次,每年教育同仁来校考察千人次以上,为职业教育的交流、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校围绕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特色化进行了五大特色的创建。

一、健康为首,体育特色注重多样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这是体育特色的创建口号.学校以提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终极目标,打造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健康和谐校园。

1、抓实做操:体育课质量从早操开始抓起,做操就是做人,必须整齐划

一、标准到位、安静有序。新昌大市聚职业中学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看了我们的出操后连称与我们比还有差距。

2、抓课余活动:我校的课余活动全面落实“阳光体育活动”精神,全员参与,课余活动中集学校特色体育活动、班级活动、学生体育技能培养、体育常规训练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全员性、普及性、特色性,课余时间成为一日常规中最为突显特色的时段。课外活动由班主任带领学生一起活动,老师与学生一起活动、锻炼,开展全校性的排舞、广播操、健美操等训练,教师健美操、学生排舞都获金华市比赛一等奖。每个科室都组建了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的各运动队并开展联赛,实施教职工“活力行动”的3+1测试等;学生开展系列的篮球联赛、足球联赛、校园吉尼斯、太极拳、“散打王”争霸赛等等,学生篮球队获金华市大中专院校比赛第一名,在金华市七运会上,我校代表婺城区参加的散打、柔道、摔跤、拳击比赛中获31金21银16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课题《职高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学校体育的实践研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校本教材《快乐体育》已经在全校推广使用。

3、抓体育课堂:体育课不是放羊课,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掌握两项体育技能。我们开展了体育特色课的评比活动,在上课的过程中结合专业需要开展教学,把一些活动、游戏、竞赛带入到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同时出台《体育教师综合能力考核制度》,通过教师选送和学校随机抽查的方式分阶段、定项目进行综合考核,结合任教班级的各项比赛成绩、运动队的训练等综合评定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确定教学能力系数。

4、抓校运检验:人人参赛的万人校运会是检验学校体育特色的的载体,是竞技体育和趣味体育的有效结合,运动会的入场式、各班级的呼号、队列表演、团体操会演、开幕式的宏大气势、自编自演的大型广场舞蹈(第一个节目就是所有教师参加的广播操表演)都充分展示校运会的特色。我们把活动的过程制作成光碟发给每个学生,给每个组别的前三名运动员免费冲洗照片;校级领导和精神文明运动队、团体总分前三名的班级合影,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内涵为源,艺术特色提升品位

艺术为美,大众艺术教育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化修养,我们被评为金华市舞蹈特色学校,是对我们艺术特色教育的肯定。文化和艺术原本就是紧密结合的,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做到校园文化与艺术文化相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主题活动成为师生展示艺术的舞台

主题活动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要时刻体现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时代性、时效性,通过大众艺术教育的方式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近几周我们认真开展“教师识谱、学生学歌”活动,各科室由科长组织教师学习简谱、五线谱,结合前期的教师器乐比赛,达到各教师“人人会识谱、人人会器乐”的效果;各班级由班主任组织一起学唱《国家》、《感恩的心》、《真心英雄》等系列歌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艺术修养,在师生互动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艺术的感染力远胜于直白的说教。我们始终强调实验中学的老师不懂音乐、学生不会唱歌是不合格的,要让教师教学生唱歌,一个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交流。另外通过文化艺术节、文化周、黑板报评比、小制作比赛、学生练字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艺术才华的同时进行一次自我教育,展现了艺术教育的特有魅力。

(二)让艺术与学生天天约会,营造良好艺术氛围

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校园环境的布置。校园内精致的橱窗、教学楼内富有艺术气息的墙上文化、草坪中的书法艺术等,让学生时刻处于艺术教育的氛围之中。其次是利用一日三餐、晚自修时间、周末向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如:周末播放影片、一日三餐的音乐播放等等,在享受艺术教育的同时进行做人教育。另外学校与金华市书画院合作,定期安排书画家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书画展和交流活动,并进行师生专项书画作品展,让学生在欣赏和展示中培养艺术人格。

(三)让社团成为学生学习艺术的广阔空间

周末45个学生社团(学生会、篮球协会、足球协会、棋迷协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文学社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学生所学专业多样,兴趣广泛,同时还拥有很多丰富的教师资源,社团正逐步成为学生学习艺术的广阔空间。如:管乐队、礼仪队经常参加各类庆典及大型活动;合唱队屡获全市合唱比赛第一名;舞蹈队基本包揽全市第一名,并获省艺术展演一等奖。白沙溪文学社成为学生文学交流的平台,并有了自己的社刊,社刊内容丰富,贴切学生生活。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金华市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仅去年的校内社团活动包括衣破我补、歌手擂台赛、排球赛、篮球赛、足球赛、娱乐活动等共开展了302次,送文化下乡、植树节、雷锋日等对外活动19次,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四)让汇演成为学生艺术展示的舞台

每年一次的中秋晚会和元旦文艺汇演汇演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大展示,各参演节目都是由各个社团经全校人人参与的海选后挑选出来,节目形式涵盖语言类、舞蹈类、器乐类等各个形式。与金华电视台今晚九点半、二十分可乐等栏目联手录制并通过网络实时想全国直播,同时把节目刻录成碟片让学生带回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我们的杨明远、于胜栋两名同学参加全国青少年艺术人才电视选拔活动获影视表演全国金奖并收入全国优秀影视后备人才库。两个汇演很好地检验了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快乐,艺术教育深入人心。

三、质量为本,专业特色铸造精品

我们始终把专业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在专业规划、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实训设施建设、校企合作等各方面加以统筹、综合布局。

(一)强化师资建设

夯实内涵发展根基

1、班子建设强化执行力。班子建设要做到统一思想、政令通畅、团结协作和注重绩效。我们时刻提醒各成员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得更好、想得更远、坚持更久”的要求,要求落实“三多一少”(即多花精力抓落实、多给学校想办法、多沟通联系、少想名利与得失)和“精、细、实、恒”,实现“人不在岗、运作照常”的管理效果。

2、教师管理增强责任感。学校以《处室工作考核条例》和《科室工作考核条例》为依据,所有校发福利都通过量化考核按等次发放,推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末位交流”的管理评价制度。要求全校师生树立“一荣誉两精神”(即集体荣誉和团队精神、主人翁精神),推行“人人是校长、个个是主人”的平行领导概念。在平行领导体制下,学校中层和普通教职员工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每周的周前会让教师充当校长身份,点评一周的工作,有权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延伸了管理触角,达到了无缝管理的境界。

3、技能培训提升竞争力。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科室为切入点,推进文化课教师的转岗,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学习、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加强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挑选各专业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培训,如赴奥地利培训、德育工作培训、省级专业技能培训、班主任培训、各类教研活动等等(本学年就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培训245人次,培训费用达到65万余元)。学校加快名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进程,发挥各专业能手在教学的示范表率作用,实施“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无作为不聘”制度。比如我们的班子、教师参加外出培训,回来以后都要进行3R汇报(汇报培训的内容Reporting、联系实际谈个人感受Relating、重构自身该做什么Reconstructing),教务处专门进行培训绩效考核,与报销挂钩,达到“一人培训、多人受益”的效果。

4、终身学习自主教育。督促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的习惯,学校每个学期都发有关教育管理的书籍,如《你为谁工作》、《细节决定成败》、《胡雪岩的启示》、《三分能力七分责任》、《塑造教师》、《宽心》等共20余本,要求各教师按照3R标准联系实际撰写读后感并发布在各自博客上,学校统一对博客内容进行检查考核。同时积极开展教学反思,让教师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5、三让教育提升育人成效。面对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低着头,板着脸,听不懂”现象,学校提出了“让学生抬头、让学生微笑、让学生有作为”的“三让教育”。让学生在学有所乐、学有所成,这样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求学兴趣,让学生有幸福感。同时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管理思路,实施适合学生个人发展的个性化评价,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进步、学有发展。

(二)改善硬件建设 保障持续发展

为改善办学条件,01年-06年自筹资金3000余万元新建学生宿舍,完善实训设备和信息化条件(04年就给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每个教室配备电脑),校内实训设备总价值达2000余万。04年学校所有灯采用节能灯,07年使用水控系统,大大节约了用水、用电,学校第一个排污管道是实验中学先造的,被评为浙江省节能研究与应用示范单位。去年暑假,自筹资金1700余万改造校门口、广场和国际标准塑胶操场,给每个学生寝室安装空调免费使用。

(三)注重技能训练

提升教学质量

技能水平是学校的生存之本,为了提高学生技能,在早晚自修、课外活动时间,还有周末时间,将实训场地免费向学生开放,大大地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也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时间保证。学校每周组织学生技能展示,把各专业学生的技能作品全校展示,好的作品成果由学校收藏,发放收藏证书,并通过照片和实物的形式让学生带回家,一方面增强学生自信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改变家长、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让社会认识到就读职业中学是有用的。本学年全校师生共获国家级奖项276人次;省级奖项101人次;市级奖项139人次;区级奖项144人次。2009年共有9名教师和18名学生代表金华市参加省里技能比武,在最近的省市级师生技能比武中获得了一些成绩,如盛全军获省CAXA比赛省二等奖;省中职创新创业比赛中,卢杰同学的《蚊香分离器》获省一等奖,叶秋霞和缪菊芬两位同学的《馨园老年休养院创业计划书》获省级创业计划书二等奖;财经学生点钞比赛包揽金华市区三个一等奖,陈丽霞老师获文化课优质课评比市一等奖;凌建辉、胡宏广老师分获车工、数控程序员项目金华市一等奖。

四、育人为先,德育特色打造品牌

做人到成人的转变是教书育人的核心价值所在,学校始终坚持“先学做人、再学技艺,有教无类、特色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品质和为人处事方面的良好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精神上的真正成人,开展幸福教育,构建师生的幸福家园。

(一)让精细管理成为规范治校的准则

“责任无小事、小事讲责任”,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使校园在精细化管理下得到和谐发展。比如我们的早操:我们学生在起床铃响1分钟内开灯、5分钟内开门、10分钟内各寝室扎好窗帘并开好窗户;进入操场不再讲话,自觉整齐排队,现在这样的天气没有一个学生手插口袋;学生下楼梯排一路纵队,人与人自觉间隔1米,不会嬉闹、推攘,楼梯上不讲话等。学校坚持“全体住校、人人参与、全员管理”的管理方针,关注、教育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更加细化,包括服装纽扣、拉链的位置,头发、指甲的要求等。为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全面推行7S管理,即要求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节约、安全”的7S要求,目的在于让广大师生在规范中教学、在有序中生活,建立和谐、文明、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

(二)让特色德育成为品牌创建的源泉 学校强调“人人德育、事事德育、时时德育、处处德育”,推行学生自治模式的值星班制度,培养学生从他律转化为自律的意识。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六育工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大众艺术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有价教育和鲜花教育。同时,开展系列的文明活动,注重学生文明养成,倡导“文明从小事做起”、“文明从声音开始”、“文明从微笑招呼开始”、“文明从自处垃圾开始”;并深化到文明从说“对不起”、“没关系”开始,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达到友爱互助、用爱相处。“德育要有魅力,这个魅力来自于职业素质”。学校很多场所都中有果树、花卉,学生们每天在树下打扫落叶,不会有学生摘树上伸手可及的果实;很多企业老总赞扬我们的学生“实验中学学生一去就会主动打招呼,而培养多年的副总从来不打招呼,这就是素质”。

(三)让“精神家园”成为特色德育的亮点

在现实生活中,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潜意识中都处于一种敌对和仇视的防备状态。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痛苦的、学校是痛苦之地,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缺乏幸福感,是青少年厌学、网瘾、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问题发生的主因。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一贯坚持的育人准则。我们认为,幸福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因而要在智育、体育、德育这一系统教育中培养师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积极开展幸福教育。

我们要求师生“目标相同,心灵相通,关心包容,荣辱与共”,旨在建立充满责任、关怀和共同构建幸福家园的教学管理团队。学校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德育指导师,发放《美丽的故事》记事本,要求每位同学能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感人事迹,关注自己的幸福历程,让学生记录下生活中美丽的事,与德育指导师分享幸福的感悟,营造温馨和谐的“幸福场”。有了幸福感的陪伴,学生讲文明了,矛盾发生少了,友好互助也增多了,基本实现“地上无垃圾、墙上无脚印、厕所无臭味、就餐无跑步、用餐无讲话、停电无喊叫、玻璃无破损、寝室无臭味、用水无浪费、楼梯无推挤”的“十无”。

五、就业为核,创业特色保障发展

经过多年的就业积累,学校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300余家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的企业回头率都达75%以上,每年近4000名学生的实习就业形势依然很好,在限额招聘制度实施下学校仍连续七年推荐就业率达100%。学校积极加强强与高校的合作、对接,强化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我们在100%推荐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提升就业质量,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篇6

师者之心,成就教育不解之缘

1987年,笔者从惠阳师专毕业,分配到惠州市惠阳县农校任教语文。由于那时才二十出头,自己经常以大姐姐的形象与学生“打”成一片:遇到家里有困难的学生,会借钱给学生买饭票;遇到调皮的孩子,会用自己一片真诚的爱心感化他们。看到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教育慢慢改变的时候,笔者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和自豪。从此,笔者也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创设载体,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2005年8月,笔者被调任至惠州市第十五小学担任校长。当时的惠州市第十五小学只是一所落后的区级学校,周边环境较差,学校各种设施相当落后。看到这些,上任伊始,笔者就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不能再被耽误了,一定要使学校环境有个根本的变化,作为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在宽松、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于是,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一方面每学期都挤出一定的经费,有计划、有步骤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笔者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在三年多的任职期里,学校牵头多方,共筹集到资金100多万元,使十五小的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也为十五小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得到了改善,学校还非常重视十五小的特色教育。先后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坚持长期开展特长班的免费培训工作,使得许多学生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脱颖而出。任职的三年间,笔者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十五小先后被评为省巾帼文明岗、省特级档案管理单位、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

以情感人,塑造卓越师资团队

来到惠州市第一小学任校长已有七年。七年的工作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师资问题是校长办学的首要问题。大家能够聚在一起本身就是缘分,因为有缘,所以要把心中的疙瘩放下,共同铸就我们的同事情、师生情,爱校、爱岗、爱学生。任惠州市第一小学的校长以来,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笔者都尽量用“缘”去化解,想着怎样变坏事为好事,化不利为有利。比如有一次,有人反映某位教师上课经常迟到,造成了些不好的影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位教师的爱人没有工作,孩子还小,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他操劳,而这位教师也因腰椎盘突出,晚上睡不好觉,导致上班迟到。笔者知道情况后,一方面被这位教师带病坚持上课所感动,一方面把这位教师的困难记在心上。后来学校饭堂需要招人,笔者便把这位教师的爱人介绍过去工作。家庭压力减轻了,这位教师的病情逐渐好转,也没再迟到了。只有用爱去感化教师,用温情去帮助他们,学校教育团队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学校的管理才会完善。

从心开始,感恩教育滋润学生心田

笔者结合校情,挖掘校友资源,以“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把“知恩,感恩,创和谐校园”作为学校德育的管理目标。着重从感谢父母、老师、校友、同学、大自然、祖国、社会等多个方面出发,对学生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本德育“教科书”,让师生在浓厚的德育氛围里润泽心灵,陶冶情操。

以感恩为基础的德育教育,使惠州市第一小学的孩子性格中有了更多的温暖,在他们心灵埋下感恩的种子。随着感恩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的言行都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孩子会主动和父母沟通,而且体谅父母的辛苦,主动承担家务,在父母生日的时候,还送小礼物给父母,让父母非常感动。学生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学习风气更加浓厚,行为习惯更加规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了教育。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路、教育行为、管理行为和风格等对学校工作产生直接的全局性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著名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让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而这,正是笔者作为一名校长的理想。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小学)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 篇7

一、独特环境孕育了独特品质

海门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 东濒浩瀚黄海, 南临万里长江, 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境内地势平坦, 沟河纵横, 水资源丰富。土壤由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海浪顶托和潮汐的作用下堆积成陆, 经人们垦殖、耕种、熟化而形成。气候兼有南北之长,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无霜期长, 光照水气配合协调。丰富的长江水, 肥沃的土地, 良好的气候环境, 再加上充足的饲草资源, 为海门山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

海门养羊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江苏省畜牧志记载, 早在唐代, 句容一代移民迁居长江入海处崇明岛从事耕种养殖, 随同带入原籍白山羊在该岛饲养、繁殖。后白山羊逐渐扩展, 遍布长江三角洲一带。据明《嘉靖通州志》钞本载, 海门向朝廷岁贡的物品中有官定羊皮115张。据《中国实业志》载, 早在民国二十一年 (1932) 海门就有羊1.39万头, 这在当时人口尚为稀少的海门, 实在是个不小的数字。新中国成立后, 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对海门山羊的保护、开发、试验做了大量的工作。海门种羊场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种畜场, 海门山羊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近年来, 围绕海门山羊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各部门先后进行了海门山羊优质毛料群体选育研究、海门山羊人工授精技术标准化研究、海门山羊早期育肥技术研究等, 推动了海门山羊保护与选育工作。并制定了省、市地方标准, 使海门山羊实验、羊肉加工步入高起点、规范化运作的轨道。据统计, 目前全市山羊饲养量达到170万只, 市内共有羊肉加工企业5家, 羊业专业合作社11个, 山羊交易市场4个, 从事山羊交易的农民经纪人400多名, 山羊屠宰场38个, 年产熟羊肉5万多吨, 实现经济收益10亿多元。

二、独特品质呼唤特色品牌

品牌是经济活动的生命, 品牌的塑造不仅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环节。将海门山羊打造成大品牌, 寄托了海门百万人民的期望, 展示着海门全面发展的形象, 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群众基础广泛。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支撑一个品牌的重要基石。海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山羊, 大人小孩人人都喜欢吃羊肉, 这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 又为海门山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海门山羊是海门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从70年代开始, 海门山羊肉就作为海门外贸的龙头农产品经销国外, 为海门每年赚取数千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近年来, 海门每年都举办“山羊节”, 尽管规模小, 但在海门已有一定的影响力, 老百姓参与踊跃。目前, 海门多家企业、饭店意识到经营海门山羊肉的丰厚利润和广阔前景, 海门山羊肉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经济效益巨大。海门山羊养殖的普及率较高, 养羊不仅可以食用, 更主要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如果能把海门山羊的品牌做大做强, 势必能带动羊农致富。如果顺势再延长产业链条,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可低估。牵一发而动全身, 海门山羊产业的发展, 可以带动全市的养殖、加工、收购、贩运、烹饪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 山羊皮、山羊毛的加工制作也大有市场潜力。这方面, 盱眙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在盱眙, 养龙虾的———捕龙虾的———贩龙虾的———烧制龙虾的———配制龙虾调料的———采集“十三香”原料的———龙虾壳加工出口的———人数超过10万人。很多人通过从事龙虾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部分人成为十万、百万富翁, 甚至千万富翁。另外每年龙虾节都为盱眙再造了为期一个月的旅游黄金期, 搭建了旅游业大发展的平台。从2000年第一届龙虾节发展至今, 每年到盱眙旅游的客人, 已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每年万余人增加到200多万人次, 并以每年30%的幅度递增, 品牌带来的经济连锁反应是惊人的。

三、特色品牌必须精心培育

要把海门山羊品牌做优做活、做大做强, 使之成为推动海门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海门对外交流的“形象大使”, 农民致富的“有力帮手”,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因地制宜科学策划, 因势利导整合资源, 创造性地走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发展之路。

1、提升品种质量, 保持海门山羊的纯种性。

目前海门养殖的山羊的品种分两种, 一种是纯海门山羊, 一种是波尔山羊。纯海门山羊肉膻味少, 肉质肥嫩鲜美, 适口性好, 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但其体型相对偏小, 肥育性能欠佳, 饲养周期较长, 报酬低。1995年以来, 波尔山羊被引入中国, 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和产肉量高的优点得到了国内市场的青睐。利用波尔山羊与海门山羊杂交, 可以大大改善海门山羊的生长速度和肥育性能, 从某种程度上满足羊肉产量的需求。受市场利益的驱动, 许多农户和一些小型羊场盲目引进波尔山羊, 使之与海门山羊杂交, 以提高海门山羊的体型和产肉量, 这样就改变了纯种海门山羊的品质, 使其皮下脂肪层变厚, 肌纤维变粗, 原有的肉质和肉味全无, 羊只板皮变薄, 羊毛产量与质量回落。把海门山羊质量做优, 保持海门山羊的纯种性是基础。要加大科技研究, 搞好海门山羊的间质纯种繁育;要利用价格杠杆调节, 让农民体会到养殖正宗海门山羊的比较优势;要加大整顿力度, 规范羊肉加工企业的生产。

2、制定地方标准, 加强过程管理。

质量是经济活动的生命。目前, 海门市加工生产羊肉的企业和饭店有好几家, 但是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 各有各的烹制方法, 各用各的营销手段。这方面, 盱眙龙虾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为保护好“盱眙龙虾”这个品牌, 由旰眙县政府牵头, 成立了龙虾协会, 制定了《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章程》, 完善各项具体制度, 顺利了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使盱眙龙虾在养殖、加工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遵循统一管理。龙虾协会制定“盱眙龙虾”的地方标准, 并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实施。我们要打造海门山羊品牌, 也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制定海门山羊肉的地方标准, 在选料、加工、操作流程、包装、保存、运输、价格等每个环节都具体量化。

3、申请产地保护, 展示地域形象。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优秀农特产品只有打上“原产地证明”的烙印才能深入人心。申请原产地保护, 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重大举措, 既可以维护海门山羊的高品质, 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高附加值;又可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提升海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充分展示海门的地域形象。

4、抓好策划宣传, 扩大产品名气。

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投入, 加强与强势媒体合作, 大力度宣传造势。盱眙龙虾从与《扬子晚报》、江苏卫视等媒体紧密合作到组织“华东地区晚报总编盱眙行”活动, 再到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特别节目, 使得该品牌先在江苏家喻户晓, 继而走出江苏, 走进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最终走向全国和全世界。另一方面要高标准搞好节庆活动。海门每年都举行山羊节, 但是规模太小, 档次不高, 起不到真正向全省宣传的作用。海门的金花节虽然年年在办, 且在推介招商, 促进发展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但是对海门的地方特产品牌的塑造鲜有涉及。如果把山羊节扩大到更高层面, 在金花节期间加个特色农产品推介专场, 也许更有利于海门山羊品牌影响的扩大从而进一步提升海门的知名度、开放度和美誉度。

5、做好资源整合, 先打产地品牌。

纵观盱眙龙虾、沛县狗肉、金华火腿、南京盐水鸭等这些名镇四方的大品牌, 特点非常明显, 那就是地名和特产的叠加。大品牌为小地方扬名, 小地方因大品牌闻名。试想想, 如果没有龙虾品牌的塑造, 放眼中国能有多少人会知道盱眙, 又有多少人会把“盱眙”念成“于台”。一个地方特色大品牌的形成, 不是靠一个或者几个注册商标 (小品牌) 。龙虾不是盱眙独有, 可是盱眙的龙虾最有名, 大闸蟹别的地方也能养殖, 可是价格无法与阳澄湖比肩。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大品牌效应在起作用。只要把大品牌做大, 大品牌区域内的每一个相关的小品牌产品都可以在无形中升值, 这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对于海门而言, 我们也要先打产地品牌, 再打产品品牌, 进行资源和品牌整合, 避免“小打小闹”, 形成拳头产品, 形成海门山羊的整体效应。

6、加强扶持力度, 促进产业发展。

实现山羊产业高效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养殖、加工、销售三位一体,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积极扶持规模养殖场建设, 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山羊养殖大户进行补贴和奖励, 促进农村劳动力及民间资本向规模养羊业的转移。全力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山羊产品加工企业, 积极培育中介型龙头企业或服务组织。加大市场龙头的建设, 大力发展品牌市场、特色市场、专业市场, 通过品牌、信息、窗口、订单等各种渠道, 开拓市场空间, 带动山羊产业经济的发展。

利用产地特色打造食品品牌 篇8

食品行业是传统的, 又是朝阳的, 因为这个行业从来不缺乏创新, 总是不断有新产品和新企业出现, 充满活力, 充满机会。

近日, 世界第四、中国老大的食品饮料企业娃哈哈推出的新型高原方便食品的“杏仁青稞粥”火热上市, 还没等到我尝出什么味道, 食品行业和媒体已经是一片掌声, 其关注点和赞赏点集中在高原特色和健康平衡上, 这当然好。但是我在想, “青稞粥”之外还有什么味道。

前不久, 中国最大的国字号粮食加工及出口企业中粮集团转型, 大规模进军全产业链式的食品, 接连推出了“五谷道场”方便面、“福临门”品牌大米、“悦活”果汁和果蔬汁等终端消费品牌产品。

无独有偶的是, 近半年以来, 我们公司接二连三地接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邀约并达成合作, 这些企业要在原来品牌荒芜的厨房餐桌食品市场里大做品牌:中国最大的苹果外销企业华圣果业, 开始打自己的品牌做内销市场;张仲景大厨房创新品类, 推出仲景香菇酱, 现在开始建设中国最大的香菇深加工产业基地, 进军全国市场;原区域性的皇家贡品沁州黄小米, 将产品包装化、品牌化、高端化, 进军城市高端市场, 同时推出深加工功能产品“小米粉”;湖北大明水产依托“鱼米之乡”资源, 开创淡水鱼品牌, 抢做鱼老大, 打造水产领域的“双汇”……

综合上述信息, 我预感到食品行业新一轮掘金大潮开始了。实力企业不再潜伏, 纷纷加大力度, 在看起来十分传统的食品领域发力。有的进入厨房餐桌食品市场做品牌, 像中粮、华圣, 有的抢占稀缺的产地资源, 在食品的深加工上创新, 像娃哈哈的青稞粥、河南新郑奥星的枣片等等。

二、掘金厨房餐桌食品市场和产地特色产品深加工市场。

发现一个行业和品类市场, 比发现一个产品市场重要。

食品行业看起来传统但实质上不传统, 它是与时俱进的产业。同时, 行业内各个细分行业和品类, 发展得极其不平衡, 充满了机会,

中粮集团、娃哈哈正是发现了这个正在生长着的大趋势开始大举挺进, 现在正是进入厨房餐桌食品市场和产地特色产品深加工市场做品牌的大好时机!

西方市场实践告诉我们, 当人均GDP过3000美元后, 品牌竞争开始从大宗生活必需品向小宗生活用品和类生活用品领域蔓延, 从主流常规产品领域向冷僻偏门领域扩展, 从原有品类向创新品类发展。在洗手液都拥有品牌的时代, 品牌竞争已经从客厅、浴室进入到厨房。

可是, 也许你没有想过, 长期以来, 在我们天天消费的粮食、水果、蔬菜、鲜肉、海鲜、禽蛋和众多调料、辅料, 一直是品牌荒地, 无人重视, 不会深加工、不会包装、不是品牌化, 以原生态在市场上裸奔着, ……产地特色的产品深加工一直是中小企业在折腾, 大企业似乎不屑, 品牌不强, 市场集中度很低。

品类是品牌生长的沃土。这是中国下一个大品牌的集中诞生地, 这是诞生伟大企业和企业家的战略机遇, 这也许是未来30年最后一次大发展机遇!

三、产地特色不是束缚, 恰是品牌之源, 是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

一方水土出一方名品, 我国地大物博, 几乎每一个区域都有闻名全国的名品。但是长期以来, 具有强烈产地特色的产品都说好, 就是做不大, 做不成大品牌。

除了一些品种受规模不大的限制外, 产地企业把产地资源当作品牌, 致使产品名称像公共厕所大家共用, 谁都不珍惜。像“东北大米”、“沙田柚”“阳澄湖大闸蟹”这种用产地名称当作品牌名称是做不成品牌的。显然, 这不是产地的错。

产地, 是粮食、水果、蔬菜等产品的名片和身份证, 这些产品的品种、质量、口味与产地密切相关, 产地特色不是束缚, 恰是品牌之源, 是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娃哈哈将“青稞粥”资源抢占了, 如果有人跟进, 那只是模仿品牌, 市场不会大, 更不会被人尊重, 就像娃哈哈的杏仁露, 怎么也干不过“露露杏仁露”一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怎样做产地属性很强的食品品牌?像娃哈哈、中粮集团、张仲景大厨房一样, 出于地域, 高于地域, 占据品类, 打自己的品牌!

一是用法律手段独占品类, 独享品牌, 这是最彻底最理想的办法。

独家使用地域名品品牌, 似天方夜谭, 是多少企业梦寐以求的, 虽然很难, 但不是完全不可能, 竹叶青茶就做到了。

竹叶青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用法律武器辅以经济手段, 以15万元的代价收回其他厂商使用的“竹叶青”商标。从此, 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茶产业发展的共用品类品牌的顽疾。如今, 竹叶青成为中国当代响当当的高档茶品牌的典范。

辽参的代表“长海海参”今后不能随便叫了。2009年2月13日, 全国首例海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长海海参有了“护身符”。

每一种地域名品都是当地的一张名片, 现今当地各级政府对此都高度重视, 有志向的企业要千方百计争取政府的支持, 除了注册商标外, 申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等, 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品牌乱局, 让自己的品牌凸显闪亮。

二是挖掘产地文化资源, 将知名的产地做背书, 打自己的品牌。

一说起榨菜, 大家一定会想起涪陵。那么, 做榨菜其品牌就叫“正宗涪陵榨菜”吗?

乌江将“涪陵”作为产地背书, 用它与消费者沟通, 赢得信任, 树立其正宗榨菜的形象, 在其基础上, 突出“乌江”品牌的主导地位。因此, 在产品包装的品牌识别区这样写到:“乌江榨菜, 正宗涪陵榨菜, 始于1898年, 巴国古都涪陵因乌江 (古称涪水) 而得名, 涪陵榨菜名冠世界三大名腌菜之首。”将“乌江、涪陵”捆绑, 既占据了品类, 又树立了品牌。

河南南阳西峡盛产优质香菇, 其深加工产品香菇酱品牌就叫西峡香菇酱吗?河南张仲景大厨房有限公司没有那样做, 根据药食同源的理念, 他们把这个香菇酱品牌定名为仲景香菇酱, 在产品创意阶段, 就将产地资源有可能共用的问题提前规避掉了。

三是如果产地不知名, 就自己创造一个产地优势!

蒙牛的“特仑苏”到底好在哪里呢?广告告诉你产自乳都核心区———“和林格尔”。这是优质产区概念, 和林格尔一下子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乳品天堂。

中国最大的马铃薯淀粉企业天泰投资控股集团在策划创意“薯与我”薯片和方便粉丝产品时, 挖掘出产品的核心资源优势:原料产自东北寒地黑土, 薯片当然干脆, 粉丝晶莹劲道!

产地特色食品企业要站在地域名品资源的肩膀上创造新品牌, 让品牌代表品类中的正宗!

四是以传统或者独特的工艺占据品类, 彰显品牌。

生产工艺一般是一个原产地品牌的独家绝技, 与产品的质量风味直接相关。深入挖掘提炼这个内涵, 传播出来, 让消费者感知到, 抢先占据品类, 彰显品牌, 让对手措手不及并望尘莫及。乌江榨菜率先提炼传播出“三清三洗”、“三腌三榨”传统工艺, 让乌江榨菜顿时凸显出绝然不同。烤鸭属于北京全聚德, 雨润烤鸭怎么办?策划公司帮助雨润首先挖掘历史资源, 让雨润烤鸭抢占北京烤鸭元年, 将雨润烤鸭命名为“永乐一九”北京烤鸭。之后提炼工艺, 即永乐一九皇家秘制烤鸭“五道御法”:一选、二冲、三浆、四灌、五烤。从此, “雨润”让烤熟的鸭子飞了起来。

五是抢占心智资源, 以老大的姿态抢先发声。

地域名品是一种稀缺资源, 每一种品类只有一个老大, 所以必须抓紧抢占!

抢占就要善于传播, 把品类老大的定位和形象植入消费者心智中, 因此, 不传播等于没有占位!是老大就要说出来!

不要担心你原来是不是, 营销无真相, 消费者只相信他所认知的, 而不是事实。王老吉原来在两广地区, 不敢说自己是第一正宗, 但是它在凉茶品类中率先发力, 成功抢位, 现在是当之无愧的绝对老大。

方便粉丝的代表品牌是白家, 创始者却是光友。白家后来居上, 靠的就是营销传播。广告人出身的白家掌门人陈朝晖, 借势成都市郊龙泉驿的“白家高记肥肠粉”, 成功注册了“白家”方便粉丝。之后, 白家通过“注册官司”、“青石桥兵变”、“明矾事件”等一连串的事件传播, 极大地提升了白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3年把光友甩在了后面后, 一路领先。2009年白家有望突破5个亿, 实现了从消费者心智到购买市场的全面占领。

六是创新换代, 重树品类标准, 创造品牌溢价

无论是初步加工的大米、水果、冷鲜肉产品, 还是像果汁、青稞粥之类的深加工产品, 如何卖出差异、卖出档次、卖出高价?产品本身的差异性往往不够, 不足以产生差异, 消费者也不可感知。这就需要在产品上在工艺上推陈出新, 以换代产品甩开同行对手, 重树品类标准标志, 创造品牌溢价。

苹果哪里的好, “烟台!”许多人脱口而出。其实中国优质苹果产区还有多个, 分布广阔。身处西北黄土高原区、出口量全国第一的陕西华圣苹果怎么办?重建标准:高原脆, 有“护照”, 出口内销品质如一, 这个标准让竞争对手无法攀比。

草原兴发把羊肉进行精细分割、加工, 以标准化小包装, 通过草原兴发专卖店或专柜送到消费者手里。羊可能还是那羊, 但肉已经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 显得精细有品质感。如今, 草原兴发成为来自草原羊肉的代表品牌。

山西沁州黄小米, 是中国最好的小米, 但过去一直局限于粗加工和区域化, 现在借助策划公司进行产业升级:一是将产品品牌化, 进军城市市场, 开创小米品牌;二是研制婴幼儿专用米粉, 大幅度提升产品价值, 开创功能小米粉新品类。

现在, 是让厨房餐桌食品走出区域, 做大市场, 做出品牌, 走向高端的最好时机!农业产业化企业、传统的区域的老字号企业、出口食品企业必须打破心智屏障, 重建市场边界, 引入先进的品牌营销手段:要学会包装产品, 让“土产”不再“土气”;要学会宣传产品, 让特产走得更远、走遍全国;要学会整合资源, 内外借力把规模做大;要会做价值, 让产品升值、让品牌卖得贵!

中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 中国的美食令全世界向往。韩国能够把泡菜传遍世界, 拥有瑰丽而深邃底蕴的中华厨房餐桌美食, 必将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而走向世界, 而其中的成功者, 一定是率先行动的品牌拥有者!

赶快行动吧, 在别人醒来之前出发!

立足特色, 打造优质品牌学校 篇9

深外历年高考上线率都达100%, 本科率一直都在95%以上, 扩招后重点率依然达到55%~75%, 涌现出包括广东省高考理科状元, 广东省高考英语、语文、物理等单科状元, 深圳市中考状元等一批优秀学子。学生在各类竞赛中佳讯频传, 夺得过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一等奖, 摘取过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单簧管比赛第一名, 国际青少年芭蕾舞大赛金奖和精英世界模特大赛中国赛区第一名等闪亮的桂冠。

二十年来, 深外被称为“深圳特区基础教育的‘三面红旗’之一”。深外毕业学子遍布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学业成绩好, 综合素质高”而广受赞誉。

深外的品牌效应是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立足特色, 提高质量, 塑造品牌”, 是深外在二十年内从无到有、从幼小到健壮的发展要诀。

●顺应时代需求, 正确定位

深外是广东省首家公办外语学校。深外的创办, 是当时的深圳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捕捉到正在风生水起的特区外向型经济建设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紧迫需求而果断做出的决定, 是为特区建设而生, 学校以创校校长龚国祥、现任校长汤佳宏、副校长黄海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以强烈的事业心勇挑重担, 不畏困难, 借助政府的支持, 不仅创建了深外, 而且审时度势, 对学校做出了正确的定位, 把办学目标确定为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外语学校, 把“全面发展+外语特长”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及“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特色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打造学科优势, 带动全面发展

深外把外语打造为第一个优势学科品牌, 建构了立体的外语教育体系。同时, 也把特色建设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抓手, 使特色内化为素质, 进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外语特长的人才”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营造校园文化中鲜明的外语氛围

学校的文化氛围是特色的最重要外显标志。深外把校训“爱国求知”、校风“文明进取求实创新”、教风“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学风“勤奋博学尊师友爱”等用中文和英文大字号写出, 制作成标牌挂置在学校运动场的四周。校园里有写着多种外语的“外语广场”, 有风格优雅、面积达300平方米的“爱国园”作为“外语角”的常规地点。各个会议室、阶梯教室内都有双语励志牌或双语名人名言;小语种课室也都被精心布置得宛如该国文化的窗口……处处宣示学校跨文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理念,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立足教学, 强化学科建设

(1) 开设多语种。深外现已开设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六个语种。学生在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 都选修了第二外语。

(2) 实施“起点高, 方法新”的外语教学方案。直接选用原版外语教材和全国外国语学校统编教材, 教师“用外语教外语”, 引导学生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力求课堂教学过程交际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交际能力;开展小班化教学;实施“讨论式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模式。

(3) 拓宽特色培养渠道, 提供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的平台。为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深外每年都举办“外语节”, 学生以外语朗诵、演讲、演剧、讲故事、配音等方式,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校“外语节”、“外语角”、“英语俱乐部”等活动都向社会开放, 在深圳市组织的“百万市民讲英语”活动中, 将“外语角”办到“社区英语广场”, 带动和促进市民学习英语。学校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在本市举办的外事活动, 担任世界牙科联盟年会、世界米氏帆板锦标赛、国际高尔夫球比赛、手球比赛、高交会等的义务翻译工作;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十多所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利用假期派学生赴友好学校交流学习。

(4) 加强外语教学研究。学校每年举行外语教学研讨会, 对外语教学进行诊断和会商。

在不断强化外语特色的过程中, 深外成功打造了外语优势学科,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和有外语特长的素质全面的学生, 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全方位培养, 提升素质

(1) 外语特色的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突出的外语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培养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知晓国际礼仪, 在中外文化差异中应对自如, 敢于面对国际竞争, 善于有理有节地参与国际合作。学生素质内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向深层发展。

(2) 处理好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使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和谐统一, 学生外语特长与全面素质同步共进。例如, 举办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各种竞赛班, 使有专长的学生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外语节等四大节, 使各种兴趣爱好和擅长的学生各展风采;定向越野、中西方文化比较教育等几十门选修课, 文学社、漫画社、球类俱乐部、街舞社等几十个社团, 供学生把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会、团委、班委等各级学生组织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协作、锻造领导力的舞台;校园十大歌星评选、辩论赛、模拟联合国、元旦迎新年汇演等富有吸引力和青春活力的活动让学生充分释放激情和创造力……中央电视台也曾专程拍摄学生掌握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三把金钥匙”的专题片向全国播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其全面素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领先垂范, 推进信息化应用

1.规范制度, 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结合实际情况, 学校制定了《语音室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校园网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校园网用户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以及《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基本实现了学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班主任业务档案管理和学生档案管理等的信息化。

2.依托课题, 启动教研教学的信息化

学校科研处根据国家、省、市下发的研究课题指南, 结合学校实际, 确定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研究课题, 及时在校园网上公布, 并组织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工作;依托校园网对参与的国家、省、市和校级科研课题实施全程管理。近几年学校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和一系列省市校级课题,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出版论著十多部, 有60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

●严格要求, 优化师资和管理团队

深外从全国二十多个省招聘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严格挑选各学科教师, 并且十分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加强教师师德方面的培养, 培养了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校领导团队专注于行使好领航和管理职能, 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充分运用有利的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服务;依照教育规律办事, 科学决策, 制定学校发展的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确保深外启航远征的方向和效率;贯彻民主集中制并坚持依法治校, 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和法规, 使各项管理规范、有序, 并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坚持以德立校、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模式, 正确处理好管理过程中“情与法”的关系,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教师、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管理, 并增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扎实工作, 丰富内涵

对历次各项评选、评估, 深外都视为发展的新契机, 对照评价指标, 认真审视自身, 查找不足, 补缺补漏, 及时整改, 精益求精, 不断地自我完善, 增进内涵式发展。

名校之路:立足特色,打造品牌 篇10

一、摸清家底, 找出优势, 准确定位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怎样才能扬长避短、凸显优势呢?校长要摸清自己的家底, 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因校制宜, 科学定位。多数学校都无法与老校、名校媲美, 我们就要善于运用“不对称战争”理论, 发现自己的优势, 本着“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的理念, 将本校的优势打造成特色, 将亮点做靓, 以点带面, 就可以在短时间形成自己的品牌, 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描绘愿景, 凝聚情感, 宣扬形象

学校的“共同愿景”就是学校未来的发展蓝图, 它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目标, 鼓舞着大家为之不懈奋斗。因此, 在描绘学校愿景时, 要广泛征求全体师生的意见, 使之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取向, 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为特色学校的建设打好基础。

打造亮点, 提升形象, 还要有效地宣传学校形象。从宏观的办学理念到微观的班级文化建设, 都要进行系统设计, 编成《学校形象设计书》, 并通过学习解说、媒体报道、系列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 使之深入人心。山东胜利油田四小的“幸福教育”、杜郎口现象、綦江东溪中学的课改, 这些农村薄弱学校的成功改革, 与其成功的设计宣传不无关系。

三、落实理念, 狠抓管理, 深化拓展

打造特色学校不能急功近利,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内化积淀, 使之逐渐成形, 深入人心, 因此, 一定要抓好“落地”与“生根”, 也就是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从宏观转化为微观, 从概念描述转化为行动落实, 从轮廓演绎到细节管理, 在精细化管理上下足功夫, 做好文章。

江苏省溧阳市后六中学, 提出了“规范科学, 求真务实, 低耗高效, 追求卓越”的管理宗旨和“常规抓好, 细节从严, 过程求实”的管理策略;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努力实现备课的精细化和学生学习的高效化, 创造了“讲学稿”教学模式。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 以及领导班子的调整、教师学生的改变等, 学校特色的定义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需校长审时度势, 不断调整发展策略, 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深化, 在深化中创新, 如此循环往复, 亮点才愈加鲜明, 特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四、以文化人, 和谐发展, 提升幸福感

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朱福荣说:“办教育就是办文化。”要打造学校品牌, 就必须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 一一落到实处, 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行走在山东昌乐二中的校园, 你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生态化的校园, 诗意的空间, 随处可见的“新编”哲言, 无不诠释着昌乐二中的教育理念———把每个孩子的一生都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为师生搭建一个成长、发展的大舞台。正如杜威所说:“教育是天空,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由飞翔的鸟;校园是大海,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游动的鱼。”

上一篇:酒店管理人才下一篇:TN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