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

2024-05-01

解码(精选十篇)

解码 篇1

数据显示,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增速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步入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 高技术制造业、“互联网+”制造和“互联网+”小微企业等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活力因子。透过一组组数字, 我们能管窥中国工业运行的轨迹和未来路径。

增长:趋稳力量集聚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6.3%, 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及上半年工业增速均低于当期GDP增速。4月以来,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 6月增速达到6.8%, 环比增长0.64%。

“工业增速有其合理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 根据长期跟踪的相关指数测评, 2010年以后中国即进入工业化后期, 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成为工业发展必须重视的挑战。

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看来, 工业增速位于6%~7%之间是正常的, 是“三期叠加”形势下的理性回归, 这意味着我国工业运行进入到了转型阶段。当前工业增速的回落, 将倒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转型。

除了工业增速的下滑, 另一个让企业感觉到冷意的数据是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 。6月份, PPI同比下降4.8%, 环比下降0.4%, 意味着产品供大于求, 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没有真正好转, 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值得警惕。

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给出了一组数字:上半年, 水泥、玻璃产量分别下降5.3%、4.2%;1~5月份, 水泥、玻璃行业利润下降了60%多。“行业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多数行业保持了良好态势, 但这些产能过剩行业拉低了工业总体的增速和效益。”黄利斌表示。PPI的长期下行提示我们, 过去依靠投资及由此产生的产品需求扩张来提升经济的增长方式无法延续,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缓”的背后, 趋稳回暖力量不容忽视。尽管PPI持续回落给企业利润带来较大压力, 但4、5两个月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由负转正, 总体看, 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基本平稳。

另一个亮眼的数据是, 6月, 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 为50.2%, 连续4个月处在荣枯线以上, 呈现持续小幅扩张趋势。PMI中, 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 表明生产和市场需求均有所回升。

结构:优化激活潜能

上半年,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 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其中, 电子制造业增长10.8%, 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增长17.1%, 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端服务器等产量成倍增长。

“近年来, 高技术产业增速一直高于工业平均增速,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尤为迅速。”黄群慧认为,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 高加工度化趋势明显, 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中国工业运行呈现出工业增速趋稳、工业结构趋优的新特征。

6月份, PMI运行的特点也佐证了工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一方面, 6月制造业PMI与5月持平, 二季度总体水平高于一季度, 生产增长总体平稳;另一方面, 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相关制造业的表现继续好于制造业总体水平, 而高耗能行业连续弱于制造业总体水平, 表明结构调整效果进一步显现。

区域结构趋向平衡, 是工业结构趋优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6月份, 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7.3%, 中部地区增长7.8%, 西部地区增长8.4%, 东北地区下降0.4%。除经济结构偏重资源型的东北地区增速较缓外, 东中西三个地区增速均明显高于工业整体增速, 且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格局。黄群慧表示, 2005年以来,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总体维持“东慢西快”格局,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正逐步缩小。

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发展来看, 1~6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980.2亿元, 同比下降21.2%;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552.6亿元, 下降1.7%;而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771.3亿元, 增长6.3%。上半年, 非公经济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是8.1%, 比工业增速高了1.8个百分点。

在增长速度和利润增速方面, 非公经济不仅跑赢了公有经济, 也成为推动工业整体运行趋稳的重要因素。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看来, 在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措施的驱动下, 民营经济活力有效增强, 彰显了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带来的巨大利好。非公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活跃将是中国工业运行回暖的潜能所在。

2013年, 服务业产值比例首次超越工业产值比例,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黄群慧表示,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 这种地位不在于比例而在于作用。未来工业占GDP比重可能会继续下降, 但其蕴含的生产能力、知识积累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非常关键, 将是技术创新的来源, 这将成为其核心功能。

动力:源自创新驱动

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超过10%, 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29.5%, 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上半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9%以上。

盛来运说, 从新产业角度来看, 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从新业态角度来看, 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数据表明, 我国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 中国制造在技术提升、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明显, 正逐步向中高端迈进。

今年以来, 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成为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着力点。数据显示, 近年来,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 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 钢铁、石化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

黄群慧认为, 中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要严防两方面风险:“失速风险”, 工业增速不能够稳定在现有水平, 而是不断下滑, 滑出可以接受的底线, 从而诱发经济危机;“失调风险”, 工业经济结构得不到优化, 工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和应对。面对这两种风险, 需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转化动力机制,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从目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积极变化来看, 中国工业有应对这两方面风险的基础和能力。

在罗仲伟看来, 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已告别传统的规模经济时代, 而更注重个性化设计, 以精准满足客户需求, 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由于体量小, 中小企业更容易满足细分市场,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 也为精准制造准备了技术条件, 可以说现在是创新创业的“大时代”。

如今, “互联网+”制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很多企业和地区发展的新动力。中部省份江西就尝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甜头。上半年, 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列全国第四位、中部第一位。其中, 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高出大中型企业6个百分点, 对工业增长拉动力十分强劲。

解码 篇2

马赛克解码器使用教程:

1、添加视频文件:双击下图样式的工具,开始运行马赛克解码器,进入软件界面了。接着点击“浏览”按钮,把电脑中需要优化的视频文件导入进来。输入你想要输出后的视频的宽高值,点击“开始”按钮开始:

2、选择分辨率工作模式:需注意的是,质量控制条的左边是以转换速度为最佳的模式,右边则是以画面质量为最佳,

越是把控制条拖动到右边,优化后的视频画面质量就会越好哦!但是转换所使用的时间也就越久!建议如果你的电脑配置比较好的话,可以把质量控制条拖到越右边,即以升质量优先;如果电脑配置不是太好的话,就选择速度优先吧。

3、弹出提示框后,点击继续就可以了:

4、正在优化视频质量中...左边的是原视频,右边的正在生成的优化效果图:

5、最后弹出一个提示框,点击“确定”即可,优化成功即完成:

乡镇改革解码 篇3

合理界定县级机构职能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重点是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呢?笔者认为,若要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必先合理界定县级机构职能,在合理界定县级机构职能之前,要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国的乡镇机构基本上没有相对独立的固定的职能。《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了湖北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湖北省的乡镇改革以合并各种机构作为精简机构的主要举措,比如党委书记原则上兼任乡镇长,3名党委副书记分别兼任人大主席、纪委书记、常务副乡镇长,其他党委委员兼任副乡镇长、武装部部长等职务;撤销乡镇原内设机构,按职能合并为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这套改革措施已经于2004年在咸安等7个县(市、区)试点成功,实践证明是可行的。那么,为什么这些机构可以合并呢?这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独立的固定的职能,如果它们不存在可以合并的弹性空间,就很难合并起来,比如,改革是不可能把乡镇税务所、工商所、派出所合并起来的。

有人曾形象比喻,“现在乡镇应付上面的检查就搞不赢,乡镇政府就像救火队员,这里搞一下,那里搞一下,没有明确的职责,什么事都要全体干部一起去搞。”就是说,乡镇党政机关的干部虽然名义上有各自的部门及职责,但是实际执行的职能和他们各自的部门和职能并不一定相关。

实际上,现阶段乡镇机构实际执行的职能基本上来自它的上级——县级机构,在一定意义上,乡镇机构一直就是县级机构的派出机构,是后者的“办事处”。乡镇一级机构完全是在县级机构的控制下,乡镇机构扩大编制、自行招人的权力和权限来自县级机构,专项资金、项目等都由上级部门控制,同时,上级部门在考核方面也掌握主动,考核不及格,就可能直接影响乡镇主要领导人的政绩。出于如此种种顾虑,乡镇一级不仅全部工作都“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而且机构设置也完全按照上级要求来安排。当然,更重要的是,乡镇机构的干部全部是由县委任命的,他们的调动升迁全部掌握在县级机构手里,不可能不执行县级机构要求执行的职能。

乡镇机构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多是显现在乡镇,根子在上面;要解决乡镇机构的问题,就必须从根子上抓起。实际上,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也就是合理划分县乡两级的职能;或者不如说,合理界定乡镇机构的职能,就应该是同时界定县乡两级机构的职能,而重点和关键在于界定县级机构的职能。单独界定乡镇机构职能是不现实的。

至于怎样划分县乡两级机构的职能,笔者也不赞成赋予乡镇机构独立于县级机构的职能,恰恰相反,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来看,进一步强化县级机构的职能,同时取消乡镇机构作为一级政权相对独立的职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许多关系到整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只有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前提下,至少在县一级的区域视野之内,才能制定和实施既有利于全局也更有利于乡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比如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如果继续主要由乡镇政府来安排,不仅因为实力有限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而且难以形成合理布局,很容易形成投资浪费。从现阶段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速度来看,一般的县城都应在最近10年到20年之内,从现在5至20万人口的规模发展到20万至60万人口左右,小城镇应从1万至5万发展到10年后的10万至30万人口的规模。那么,现在的县级政府就应制定好具有战略意义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所有乡镇地方的道路、水利、能源、环境保护等设施的建设,农村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列入规划中,以形成合理的整体布局;并且以整个县域的经济社会整体力量去推进规划的实施,以形成统筹协调发展的合力和效益。

显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乡镇变成县级政权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的派出机构,应是更恰当的选择;而在这个意义上,以合理界定县级机构职能为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的前提,更符合现实和逻辑的要求。

以社保改革克服乡镇改革的阻力

乡镇改革的主要举措是“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按照这一要求,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撤并乡镇工作,据国家民政部提供的数字,仅2004年1-9月,全国撤并乡镇864个,估算裁减财政供养人员86400人,减轻财政负担8.64亿元。我国此次撤并乡镇改革始于2000年,到2002年底以前,已减少5627个乡镇。从长远看,机构减少对于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本身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其积极意义将会逐步得到显现。

但据了解,目前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为主要目的的撤并乡镇工作并没有取得明显的实际效果,有的地方乡镇撤并后只是管理区域的规模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员只是名义上减少了,人不上班工资却仍然照发。有的地方撤并乡镇后财政开支和债务没有减少,反而因为组建和建设新的乡镇机关而有所增加。

的确像有论者所指出的那样,目前乡镇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人员分流的困难,现阶段的乡镇机关可谓是一个人员可进但难出的“蓄水池”,缺乏一个人员合理流动的机制。

为了引导吃“皇粮”的乡镇工作人员离开机关,许多地方使出了各种各样的“绝招”:有的组织干部带薪“打工”,以此作为引导他们辞职下海的“彩排”;有的以提职加薪鼓励干部提前退休,或者斥资“赎买”干部辞职,等等。可想而知,这样的办法即使有效,对于需要减少的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队伍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目前我国乡镇一级不包括不在编人员有1300多万人,想通过鼓励乡镇人员自行辞职或提前退休来解决减少人员的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用这种办法引导出去的,往往恰恰是乡镇机关所迫切需要的优秀人才,不仅代价高昂、得不偿失,又为舆论所诟病。一些学者提出撤销乡镇或者把乡镇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其目的是要解决目前乡镇人员过多给农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实际上只是绕了一个弯而已,不管什么样的改革都还得回来面对这个人员分流的难题。

应当说,乡镇改革面临的这一困境,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早已经遇到过了。如果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需要“逼”出了一个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话,那么这一经验必将出现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并有希望带来整个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现阶段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国家包下来,机关事业单位成为我国“社会保障”最全面、最完备的系统,因而不仅使机关事业单位形成了对社会各方面人才最强大的吸引力,也使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人才流动最困难的机构,而且因为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机关事业单位都在城市里,更导致我国人才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大多数人才拥挤在城镇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需要人才的农村却极为缺乏人才。因此,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国家需要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机关事业单位的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差别,从而为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中加快人员分流创造条件,为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用人机制创造条件。

可以设想,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了与社会其他部门同样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不仅可以转变乡镇人员留恋机关事业单位的旧观念,当改革成为必要时,也可以强制性地依法辞退一部分人。建立了乡镇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人员分流的物质基础,可以有效地消除人员分流的障碍。

解码“大电影” 篇4

那么,由《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票房井喷引发的大电影热潮能持续多久?这种热度伴随着哪些需要冷思考的问题?大电影的产业形态给电视人又带来哪些思考?本文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解答的线索。

1 厘清概念,认识大电影。

大电影,通俗地讲就是将原本在电视上播出的内容(同时也包括连载漫画、网络视频等其他传播介质传播的内容)通过电影手段的加工处理,或照样临摹,或依托原有设定另起炉灶,最终在大银幕上予以呈现。大电影的说法,基本等同于日本的“剧场版”,在日语中,剧场就是电影院的意思。其不同在于,日本的剧场版基本上是动漫剧集电影版的专属,而中国的大电影却外延丰富得多。

近年来,大电影频繁出现于国内院线,其依托的母体内容也相当丰富。根据母体内容的不同,结合国外与此相关的实践,试将大电影分类如下。

1.1 动漫大电影

这是最接近大电影本义的一种类型,日本在动漫大电影方面的实践由来已久,观众熟知的《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龙珠》《海贼王》《犬夜叉》等动漫剧集各自都有数部剧场版问世,很多还形成了一年一部的固定频率。放眼国内,动漫大电影的发展也渐成风气,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系列,自2009年起,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已累计推出7部大电影。此外,《熊出没》《赛尔号》等多部动漫也纷纷推出大电影,抢占市场。

1.2 真人剧集大电影

动漫大电影的成功也启发了电视剧创作者,大电影的形式正日渐广泛地被运用在电视剧上,即真人剧集大电影。在日本,真人剧集大电影的历史虽不及动漫大电影,但同样普遍。热播日剧《神探伽里略》、《诈欺游戏》、《极道鲜师》等,均有电影版问世,有不少剧集大电影也逐渐呈现出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在国内,真人剧集大电影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基本都取材自当下热播或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如《将爱》《奋斗》《北京爱情故事》《何以笙箫默》《冲上云霄》(中国香港)《痞子英雄》(中国台湾)等。甚至,国内的真人剧集大电影还不时从引进剧里找题材,如根据韩剧《对不起,我爱你》改编拍摄的同名影片等。

1.3 综艺大电影

综艺大电影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由《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票房奇迹引发,迅速成为潮流。其实,综艺大电影的形式在国外虽不多见,但并非没有。如根据美国MTV频道一档荒诞的恶搞节目制作而成的电影《蠢蛋搞怪秀》,从2002年至今,正片连带花絮已经出了8部。在国内,综艺大电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将综艺节目平移到电影银幕,基本保留节目的原貌,《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和《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属于此类;另一种类型是依托综艺节目的基本要素,如选手、主持人等,重新架构一出与节目风格、类型相一致的故事,如《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快乐大本营》5位主持人联袂主演的《快乐到家》等。

1.4 网络大电影

随着网络视频和网络自制节目的兴起,由此衍生的网络大电影也开始试水市场。2015年贺岁档上映的《十万个冷笑话》,即脱胎于此前在网络上传播甚广的同名动画剧集;近日宣布制作大电影的《万万没想到》,脱胎于优酷网的知名网剧。

1.5 其他类型

大电影因为母体内容积累的良好口碑在先,因而不啻为一种前景广阔的盈利模式,除了上述相对主流的大电影类型,不少领域也纷纷投身大电影制作。如2014年在北美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乐高大电影》,即脱胎于一款风靡世界的积木玩具;目前正在拍摄的《魔兽世界》,源于同名网络游戏,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大电影的范畴。

2 探解规律,解码大电影。

大电影的盛行归根结底是当下互联和跨界思维的产物,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股热潮还将持续。这不仅得益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吞吐量,更是因为各介质生产的内容都需要更多的出口,以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那么,目前充斥电影市场的大电影呈现出哪些特点呢?

2.1 热播是制作大电影的先决条件

综观银幕上的各类大电影,不管是综艺节目、电视剧,还是动漫、网络剧,其母体内容在原先的播出平台都有着热播的背景,观众基础良好。这成为大电影容易受青睐、捞票房的前提,换句话说,大电影有着优秀的先天基因,从机会成本上考量,大电影比原创电影更容易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近两年火爆银幕的综艺大电影,都依托于收视表现出色、市场反响热烈的现象级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都在播出季期间吸睛无数,线上线下关注度、话题热度等指标均远超同期其他节目。

2.2 成本投入较低,制作周期较短

据相关报道,《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拍摄时间5天,预算成本5000万;《奔跑吧!兄弟大电影》拍摄时间5天,制作成本2000万。与此两部大电影6.99亿、4.29亿的票房产出相比,成本投入可谓低廉。成本低、周期短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综艺大电影方面,这与参演电影的演员多来自栏目的嘉宾或选手、影片的框架与节目本身重合度较高、影片制作多由栏目组人员完成等先天条件密不可分。

2.3 口碑换票房,母体内容贡献大

大电影在院线市场的优异表现,显示出强大的吸金能力,暂且不论大电影本身的品质优劣,这种商业上的成功仍然得益于母体内容本身积累的良好口碑。电影《将爱》与其母体——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虽然年代相距较远,但影片保留了主线人物的关系设定,沿用了电视剧的演员,多次以闪回的形式出现电视剧中的片段,还创意性地对主人公10年后的生活进行了三种不同状态的想象。观众仿佛被影片唤起了当年看剧的回忆,又跟随导演对故事主人公的命运周转、感情走向进行了长时期的关注。即便并不是对电视剧的原样浓缩,但这样的延展还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共鸣,母体内容留下的良好印象为电影版加分不少。

实际上,母体为剧集的大电影因为剧集内容本身的庞大体量,人物众多,线索冗杂,电影版很难在剧情上对剧集进行简单的复制,这反倒成为对电影版制作者的创意考验。在日本以年为周期推出的动漫或剧集大电影,基本都是在原有人物框架内的全新故事,对剧情冲突、叙事线索、剪辑手段、影像表现等方面做了电影化的设定。另外,续写故事近年来也渐成为日本剧集大电影的惯用手法,《花样男子》《交响情人梦》等日剧都以“最终章”的形式推出了电影版。不论电影版是以何种面貌出现,其在电影市场创造的票房佳绩,都与母体内容本身密切相关。

2.4 从母体平台到院线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

大电影与母体内容的密切,促使其推出的时机要与母体播出的时间相互关联,保持母体内容的新鲜感和热度,趁热打铁是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抛却周期性推出大电影的情况暂且不谈,国内各种介质在实现母体内容大电影化上的时间间隔正日益缩短,甚至,制作大电影已经成为诸多内容机构在节目播出伊始即列上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热播于1998年,电影《将爱》上映于2011年,间隔13年;电视剧《奋斗》热播于2007年,电影《奋斗》上映于2011年,间隔4年;第一季《中国好声音》2012年第三季度播出,《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上映于2013年12月,间隔1年多;第一季《爸爸去哪儿》2013年第四季度播出,《爸爸去哪儿大电影》2014年1月31日(农历大年初一)上映,间隔1个多月;第一季《奔跑吧!兄弟》2014年第四季度播出,《奔跑吧!兄弟大电影》2015年1月30日上映,距离第一季节目完结仅一周时间……越来越短的时间间隔,一方面说明播出机构和制作者产业意识的觉醒,打造一条形态完备的产业链已成为业内共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电影热正在当下的电视圈以及诸多领域持续发酵,跨界思维已经深入人心。

3 去热寻真,冷观大电影。

虽然大电影的浪潮已势不可挡,但从上映期间各方褒贬不一的评价,也可窥见大电影热本身存在的诸多争议,即便作为刚性指标的票房数字全线飘红,也难掩大电影在制作标准、剧情设定、技术指标等诸多方面的捉襟见肘。这些先天不足集中体现在正风头无两的综艺大电影上。

3.1 母体内容平移,新鲜感欠奉。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上映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因为观众发现,这只是在大银幕上看了一期综艺节目,除了播出介质的不同,其他没什么两样。虽然制作方宣称,邀请了电影界人士对作为影片出现的《爸爸去哪儿》做了诸多改进,诸如规避摄像机、工作人员入镜之类的穿帮镜头,减少手持跟拍造成的晃动,剪辑上引入了蒙太奇的手段,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大电影对综艺节目内容平移的现实,在新鲜感上打了折扣。这种做法招致了非议,却也没能阻挡综艺大电影“坚定”的脚步,《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爸爸去哪儿大电影2》仍然继续着这种路子。

3.2 电影指标不达标,诚意缺乏。

在极短的时间内拍摄,花费不多的成本投入,把综艺节目平移进电影院播出,这让习惯了大银幕电影看故事、看场面、看特效、享受视听的观众感觉不适。拍摄制作过程的简易,即使被冠上了“以小搏大”的美名,但当我们细细地审视这以电影之名行使的行为时,却能找出大量缺少诚意的未达到电影指标的种种不足。缺失完整的剧情,以故事取胜的电影首要指标在这里难觅踪影;剧情的缺失造成的后果是,真正能推动情节发展的剧情冲突、叙事线索在这里也“隐身”了;制作上,不时出现的字幕也是完全电视化的手法;拍摄方面,电视与电影所执行的画幅比例也不尽相同。

当然,还有一类依托综艺节目的元素重新结构剧情的综艺大电影,这类大电影虽自称有料,但其故事的简单、表演的生硬、拍摄的随意和业余,仍不足以使其成为一部真正的具有口碑的电影,“粉丝电影”这个称谓显然更适合。

3.3 手法千篇一律,品牌消耗大、

如上文所述,综艺大电影的制作手法与节目季播时并无实质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是播出介质。这种现实存在使得综艺大电影难以形成有口皆碑的品牌,与母体节目无法达成真正有意义的呼应,对母体节目已然具备的口碑传播能力不相适应,甚至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耗。长此下去,难以形成良性的长远谋划,终被市场所弃。这种消耗,与当下中国电视不断加速的“换季”和“迭代”情况类似,同时,中国电视模仿、跟风的痼疾也在侵蚀着大电影的市场,先行者的成功吸引了大批跟风者尾随而来,使得这种新鲜事物迅速老化,盛极而衰。

3.4 影片定位模糊,类型难划定。

综艺节目平移进电影的范畴,拍起来容易,要从电影已有的分类里找一种适合的类型为其定位却不太容易。这类综艺大电影归根结底是一期真人秀电视节目,其所包含的元素与电影有着显著的区别。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发行备案中,《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显示为“纪录片”,其后的同类综艺大电影也印上了纪录电影的标签。因节目包含纪实性的特点,大概也只有“纪录片”还稍稍能为其找到个位置了。

4 乘势而上,升级大电影。

大电影涵盖的行业很广,在有剧集(动漫、真人、游戏等)播出的情况下,适时推出有剧情、有结构、有叙事的大电影并非难事,难就难在如何让一档热播的电视节目体面而风光地登上大银幕。

综艺大电影的出现,是跨界思维催生的,虽然来自各方的质疑声不绝于耳,但其带动的电视产业链的延伸、电视人跨界互联思维的扩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如何在已有的良好开端和蓬勃势头的前提下,提升大电影的品质和水准,当是电视人亟需思考的问题。

4.1 借力打力,先期导入,力保达标

电视与电影有各自的规律,在电视人独力无法达到电影制作的要求时,有必要引进电影专业团队,且有必要在节目拍摄播出期间即先期引进,使其能够对节目本身含有的元素、流程、套路等有足够的认知,再进行电影化的改编再造,以电影的标准对接下来大电影的拍摄制作进行把关。当然,在一档节目上档播出之前,电视机构和制作人员要对该节目是否制作大电影进行预判,对节目的收视前景和市场反应要心中有数。

电视人需要纠正一个脑子过热的想法,节目热播与大电影热映不存在必然联系,试图借节目的人气、以快餐式的幼稚内容到电影市场迅速捞一把,过重的投机心理势必带来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着综艺节目本身已经累积的人气和口碑,对节目的长线发展极为不利。

4.2 长线投入,允许试错,打造品牌

从动漫、真人剧集等类型的大电影实践中可以发现,以电影化的标杆打造出的大电影也并不一定能马上被市场接纳和认可,观众对某类题材影片的认知需要时间。这就要求大电影的制作者有足够的耐心,要适应电影市场的规律,还要适应电影观众的欣赏口味。打造连续性、周期性的品牌大电影,培养自己的观众群体,形成良好的约会意识和良性的互动生态。进一步讲,大电影自身也完全可以形成较为独立的品牌,即便依托的综艺电视节目被撤档后,仍然能在电影的规则内继续存在。这种情况下,大电影就可以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成熟的叙事风格,有属于自己的发行体系和盈利模式,继续为作为出品方的电视机构贡献票房产出。

4.3 资源引进,反向输入,双向互动

动漫、综艺、电视剧等电视节目纷纷试水大银幕,其本质是因为节目热播,观众群体庞大,有在电影市场分一杯羹的潜力。将此链条逆向打通,不仅仅是由电视向电影输出,电视机构同样可以将热映的电影进行电视化的改编,实现电影向电视的反向输入。在日本,将热映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在电视平台播出已经较为普遍,如创下高票房的电影《恋空》就曾被改编成电视剧。这种反向输入的情况在国内也出现过,如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卧虎藏龙》、经典红色影片《小兵张嘎》、高票房影片《神话》《唐山大地震》等都曾被翻拍成电视剧。比较特别的一个案例是,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订制》在票房成功后,被北京卫视改造成了一档同名电视真人秀栏目,冯小刚本人还担任了节目的“梦想订制大师”。可见,电视与电影的双向互动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

4.4 思路升级,拓展领域,全面开花

当今时代,跨界无处不在,跨界产生价值,跨界引领创新,跨界创造财富,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蓬勃兴起的大电影现象同样源于跨界思维的推动,电视机构这种思维的触角同样也必须再延伸到更加广阔的领域,才能使得身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在新媒体的冲击面前再勃发出新的生机。

摘要:电视热播综艺节目跨界发展,从电视荧屏走上电影银幕,以“大电影”的形式继续狂刷存在感。“大电影”的产业形态不是综艺节目的专属,电视剧、动漫等多领域均有涉足,而当下,市场对之趋之若骛自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暴露出的问题更需要冷静思考。本文将大电影置于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构建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其内涵和外延、热映的基本规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提升品质、谋求长线发展提出了思路。

关键词:大电影,跨界,综艺大电影

参考文献

[1]杨慧.剧场版——当代日本电影与电视互融的一种生存方式[J].电视研究,2011,(01):72-74.

[2]陈陶然.《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成功因素[J].视听,2014,(03):43-44.

解码如家制胜秘诀 篇5

解码如家制胜秘诀

5年之后,20,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型酒店――如家快捷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声啼哭。

4年后的10月26日,如家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登陆,融资超过1亿美元,市值超过8亿美元,从零起步到第一品牌,如家只用了四年时间!

如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众多中国老百姓的旅居首选,而曾经的第一品牌锦江之星,却似乎被人遗忘?

如家会成为中国的宜必思吗?还是会超越宜必思成为全球的如家?

四年从零起步到纳斯达克第一股,从跟随到领跑,如家到底做了什么?

如家已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大众住宿业第一品牌,而且第一品牌的位置从20收入囊中一直保持到现在从未被动摇过。从如家年报上的信息显示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如家业绩表现仍超出预期。如家为何能够取得这样不凡的业绩,为何能够持续保持第一,而且还能够持续保持增长,难道它所取得的成就仅仅是中国的土壤适合经济型酒店发展吗?

答案勿容置疑是否定的,解码如家制胜秘诀问题还需从解析如家发展历程、如家管理模式、如家营销法则开始,《如家模式》一书清晰、详细地解读了如家的发展历程、如家的管理内幕、如家的营销之法,从如家发展历程、管理模式、营销之法的解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如家制胜的秘诀离不开五大策略的正确实施,四大管理法则的正确运行,三大营销之法的有效应用。

回顾如家的发展历程,从如家发展脉络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如家五大策略的正确实施,而且每一个策略的出现都是一幅经典的王牌,且是恰到好处的王牌,

第一:优良的基因。年6月,携程与首旅集团联姻催生了如家,两家投资方将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嫁接整合,共同赋予了如家高起点的优良基因,为未来如家的成功演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携程和首旅谈判就谁占绝对控股问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携程占绝对控股,创始人就这个问题在谈判时的成功坚持为如家未来利用资本的发展、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如家未来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绝对的优势条件。这就是如家的第一策略――“基础王牌”。

第二:资本的注入。如家优良的基因基础以及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巨大市场,为如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再加上其良好的经营状况,立刻引来了不少风投的关注。资本的注入犹如为如家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得如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完成跑马圈地,同时为其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经济型酒店第一品牌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如家的第二策略――“资本王牌”。

第三:如家的慢跑。如家资本的成功运作,让投资者看到了中国经济型酒店有着丰厚的利润,并纷纷开始向经济型酒店注入资本,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型酒店飞速膨胀,并迎来了经济型酒店的泡沫、拐点论的大讨论。而此时的如家开始了慢跑,专注内部的管理机制的打造,为如家再次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如家的第三策略――“慢跑王牌”

第四:如家的快跑。如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内部服务建设、培训及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后,打造了一张标准化、人性化的无形之网,为其布局全国、掌控全国市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后如家开始了快跑,制定了全国战略布局计划,在规模上实现了翻一番。这就是如家的第四策略――“快跑王牌”。

第五:如家的文化。如家在向1000家店冲刺之时,发现其随着店面的扩张,管理效率以及服务质量在逐渐下降,此时的如家开始重点抓企业的文化的建设,让服务成为每一位如家员工自觉行为,让每一位员工自然而然的为客人服务,这是目前如家面临和必须解决的一件大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如家才能够再次腾飞、再次创造辉煌。这就是如家的第五策略――“文化建设”。

解码“瓦哈比” 篇6

崛起于大漠深处

瓦哈比主义,或称瓦哈比派,是发轫于阿拉伯半岛的近代伊斯兰复古主义运动。瓦哈比派以其创始人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瓦哈卜(1703~1792年)得名。然而,该派认为这个名称是对他们的污蔑,自称为“认主独一者”(muwahhidun),或“认主独一派”(ahl-twahid)。当代瓦哈比派自称萨拉菲主义者(salafiyun),指遵循前三代穆斯林先贤之道者。

伊本·阿卜杜·瓦哈卜出生于阿拉伯半岛内志(阿拉伯半岛原分为内志和汉志两部分,20世纪上半期内志统治者伊本·沙特统一两地,并建立沙特阿拉伯——编者注)南部阿伊纳的一个宗教世家,父亲和兄长均为伊斯兰学者。在那个时代,内志还是地处大漠腹地的穷乡僻壤,也是一片十足的“文化沙漠”。不似汉志的麦加、麦地那等地大师云集,学术繁盛,这里仅有寥寥数位留学归来的伊斯兰学者操持教务,居民则多为对宗教不甚了了的乡镇居民和贝都因人。内志主流教法学派为严苛的罕百里派(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之一),伊本·阿卜杜·瓦哈卜自幼随父学习罕百里派宗教知识,成年后外出游学,足迹近至麦加和麦地那,远至伊拉克,其中在麦地那和巴士拉的经历对他影响最大。当时从印度到阿拉伯半岛,正兴起一场圣训研究热潮。在麦地那,伊本·阿卜杜·瓦哈卜师从一位圣训派大师,后者要求其弘扬该派传统。在巴士拉,他则对什叶派的兴盛深感震惊。游学归来后,伊本·阿卜杜·瓦哈卜开始著书立说,他继承了伊本·泰米叶(14世纪著名的伊斯兰教义学家,继承和发展了罕百里学派教法学思想,反对苏菲主义和外来文化对伊斯兰教的影响,提出“回到《古兰经》和圣训中去”的口号)的衣钵,矢志光复萨拉菲传统。伊本·阿卜杜·瓦哈卜著有《认主独一论》等书,这些书多为经训专题汇编,内容聚焦教义学,较少涉及教法,显示其重构伊斯兰教义学的雄心壮志。其学说虽不及伊本·泰米叶等萨拉菲派大师那般博大精深,却远比他们勇猛无畏。如果说伊本·泰米叶是萨拉菲派的理论家,伊本·阿卜杜·瓦哈卜则是萨拉菲派的改革家。

伊本·阿卜杜·瓦哈卜学说的核心是认主独一,他主张回归经训,净化宗教,强化一神信仰。在他看来,认主独一不能仅停留在口舌招认,还须身体力行,避免任何可能渎神的行为。伊本·阿卜杜·瓦哈卜思想的颠覆性体现在定叛(takfir)、圣战(jihad)等观念,使其极具排他性和进攻性。他根据穆罕默德的预言(“伊斯兰最初以陌生面目出现,还将以陌生面目回归”),认为社会已重新坠入伊斯兰史前的“蒙昧时代”,“正信”已被多神崇拜、以物配主和异端新行歪曲得面目全非。伊本·阿卜杜·瓦哈卜并未将矛头指向异教徒,而是穆斯林中的“叛教者”。他将苏菲派、什叶派和其他逊尼派穆斯林统统断为“卡菲尔”(不信道者),尤对奥斯曼帝国各地盛行的苏菲派教主崇拜和拜谒圣墓深恶痛绝,甚至拜谒先知穆罕默德的陵墓,在他看来也属大逆不道。他对什叶派穆斯林也口诛笔伐,称其为“忤逆者”。伊本·阿卜杜·瓦哈卜继承了伊本·泰米叶的圣战观,并降低了圣战的门槛。对于那些听闻正道召唤却不肯顺从者,他主张对其发动圣战。瓦哈比派的另一重要主张是凭经立教,鼓励个人创制,超越教义学、教法学等伊斯兰教“理性知识”,将解经权和定叛权由宗教权威下放至普通穆斯林,使其简单易行,便于传播。

在教义上,瓦哈比派属于逊尼派中的圣训派,主张严格遵从经训文本,反对理性思辨。在教法上,瓦哈比派基本沿袭了罕百里教法学派,较为保守严苛,禁止饮酒、娱乐、巫术等行为,对妇女服饰和社会行为极为保守,成为一种社会和文化保守主义。瓦哈比主义是伊斯兰复古主义传统的近代篇章,是“沙特版”的萨拉菲主义。尽管瓦哈比派与萨拉菲派同宗同源,但后者是一个宽泛的思想流派,包括专注宣教、政治无为的“传统萨拉菲”,积极参与政治的“政治萨拉菲”,以及主张暴力斗争的“圣战萨拉菲”等,瓦哈比派只是萨拉菲派的一个分支或变体。而稍晚出现的伊斯兰学者阿富汗尼和阿布笃开创的“萨拉菲主义”,实为回应西方现代性的伊斯兰现代主义和革新主义,与瓦哈比派几无共同点。20世纪初兴起的政治伊斯兰与瓦哈比派多有相似之处,均致力于伊斯兰复兴,但二者产生背景和斗争目标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种宗教性政治运动,宗教上不及瓦哈比派激进,在教义、教派等问题上较宽容。

瓦哈比派与沙特家族

伊本·阿卜杜·瓦哈卜的宣教活动起初并不顺利,连家人都反对他的主张。直到1744年他与内志德尔伊叶地区酋长穆罕默德·伊本·沙特结盟,其宣教活动开始走向成功。沙特家族为他提供庇护,支持其宣教活动,伊本·阿卜杜·瓦哈卜则为沙特家族的征伐提供宗教合法性。自此,这个由沙特家族和伊本·阿卜杜·瓦哈卜所属的谢赫家族结成的宗教军事联盟,开始改写阿拉伯半岛的历史。第一沙特王国不仅统一了内志,占领麦加和麦地那,还攻克伊拉克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瓦哈比派教义也传播到新的疆域。1773年,伊本·阿卜杜·瓦哈卜辞去教长职务,第一沙特王国的国王担任瓦哈比派教长,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1811年,奥斯曼帝国命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派兵征伐第一沙特王国,经过七年战争,王国覆灭。其后,在利雅得再度建国的第二沙特王国也被拉希德王朝所灭,沙特家族逃往科威特。

沙特家族的支持并非瓦哈比主义传播的唯一因素。沙特家族淡出半岛期间,瓦哈比派仍是内志主流教派。这是因为:其一,内志新统治者对瓦哈比派较为宽容;其二,经历亡国之痛后,瓦哈比派变得低调、务实,不主动与当局发生冲突;其三,瓦哈比派崛起后,内志伊斯兰学者纷纷逃往伊拉克南部。瓦哈比派则将奥斯曼帝国领土视为“卡菲尔”的疆域,禁止本派学者前往。这使瓦哈比派得以存续,直到沙特家族再度崛起。

20世纪初,沙特家族卷土重来,挺进半岛腹地。1912年,沙特家族在贝都因人定居点招兵买马,组建了瓦哈比派的“认主独一兄弟会”,亦称伊赫万运动。该组织很快成为集宗教、军事、生产为一体的组织,为沙特家族的统一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政治分歧最终导致二者反目成仇。1927年,宗教狂热的伊赫万分子认为沙特家族忘恩负义,没有给予自己相应的政治地位,以沙特家族与“异教徒”——英国人结盟等“叛教”行为为由,发动叛乱。直到1930年,伊赫万叛乱才被平息。1932年,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

伊赫万叛乱使沙特家族认识到,瓦哈比派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威胁政权稳定。建国后,沙特家族便致力于将瓦哈比派官僚化,让谢赫家族等内志乌来玛(宗教学者)家族世袭宗教领导权,为沙特家族提供宗教合法性。乌来玛也满足于只在社会领域发挥作用,与“穆陶威”(宗教警察)一道成为维护瓦哈比教义和沙特社会保守性的中流砥柱。这样,瓦哈比派的地位便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沙特家族增加宗教合法性、维护政权稳定和控制社会的工具。沙特政权由王室和技术官僚组成,而非瓦哈比派宗教学者,瓦哈比主义只是王室的统治工具,而非目的。

然而,依靠瓦哈比派建国的沙特家族,因与美国结盟、允许美国在伊斯兰圣地驻军遭到宗教反对派批评。沙特的宗教反对派包括“觉醒运动”、“新瓦哈比主义者”,以及被剥夺宗教信仰自由的什叶派穆斯林。“觉醒运动”是沙特的政治伊斯兰势力,20世纪60年代埃及、叙利亚等国穆兄会遭到镇压后,赛义德·库特卜(埃及穆兄会政治活动家,当代伊斯兰运动理论家)之弟穆罕默德、叙利亚人苏鲁尔、巴勒斯坦人阿扎姆等一批伊斯兰主义者流亡沙特,得到沙特政府庇护。他们虽倡导伊斯兰复兴,但反对盲目归顺统治者,甚至批评王室统治。他们在沙特的大学任教,影响了一批青年学生,本·拉登就曾在吉达的阿卜杜·阿齐兹国王大学听过阿扎姆和穆罕默德所授的课程。同时,部分体制外瓦哈比派学者也批评沙特王室违反教义,指责官方瓦哈比主义政治无为,被称为“新瓦哈比主义者”。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沙特宗教反对派与王室决裂的导火索,前者开始走向激进,主张发动“圣战”推翻王室统治,从而演变为“圣战萨拉菲派”。

瓦哈比主义的国际化

自20世纪20年代起,沙特王室便开始对外输出瓦哈比主义。20世纪70年代油价暴涨,沙特开始用雄厚的财力支持瓦哈比主义在全球的传播。沙特推行“伊斯兰外交”,将瓦哈比主义作为重要的软实力和公共外交手段。沙特通过倡议成立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伊斯兰发展银行等泛伊斯兰组织,支持宣教事业,树立伊斯兰盟主形象。沙特在世界各地资助兴建清真寺、伊斯兰文化中心和宗教学校,并设立麦地那国际伊斯兰大学,招收世界各国穆斯林学生。

瓦哈比主义的传播也与美国的默许和支持分不开。长期以来,美国将沙特“黑箱化”,经济上将其视为重要石油来源地和出口市场,政治上与沙特王室结盟,认为瓦哈比派的保守性只是一个与己无害的文化现象。冷战时期,美国将瓦哈比主义视为抵御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武器,曾鼓励沙特国王建立一个伊斯兰联盟,抗衡苏联支持的阿拉伯民族主义阵营,美国和沙特还支持阿富汗阿拉伯圣战者的抗苏斗争。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企图利用瓦哈比主义遏制伊朗崛起和什叶派扩张。然而,9.11事件彻底改变了美国对瓦哈比主义的看法,这起空前的恐怖袭击的幕后主使以及19名劫机者中的15人均来自沙特,开始引发美国社会对瓦哈比主义的恐惧,认为瓦哈比主义是仇恨、激进和恐怖主义的代名词。

瓦哈比主义=恐怖主义?

对于当前“伊斯兰国”等激进组织的高调崛起,有人视其为瓦哈比主义的复兴。“伊斯兰国”武装的所作所为也的确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似乎重现了瓦哈比派血洗卡尔巴拉的一幕。然而,将“伊斯兰国”当作瓦哈比运动的历史回响,将瓦哈比主义与恐怖主义划等号却有失偏颇。当下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恐怖组织多属“圣战萨拉菲派”,“定叛”、“圣战”等观念是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该派继承了萨拉菲派的“定叛”思想,但“圣战”思想源流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伊本·泰米叶、伊本·阿卜杜·瓦哈卜等人的圣战思想,以及库特卜伊斯兰激进主义,以及二者的混合体。法拉吉等当代伊斯兰主义者将圣战“功修化”,也助长了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发展。“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均属“圣战萨拉菲派”,但前者受萨拉菲主义影响较深,对其他教派穆斯林的态度更为激进,后者更多地受到库特卜主义影响。萨拉菲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当代伊斯兰激进主义影响深远,但瓦哈比主义只是萨拉菲主义的一个分支和变体,不能简单地将瓦哈比主义视为当代伊斯兰激进主义的唯一源流。大多数关于伊斯兰激进主义的研究表明,伊本·泰米叶思想对法拉吉、阿扎姆等激进伊斯兰主义者的影响更为显著。就瓦哈比派本身而言,官方的瓦哈比主义主张归顺政权,本身与恐怖主义无涉,沙特王室和官方瓦哈比主义还遭到“圣战萨拉菲派”的批判,沙特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然而,瓦哈比主义的传播客观上导致宗教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蔓延。美国和沙特为实现某种战略目标,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伊斯兰激进势力,从而养虎为患,引火烧身。从阿富汗到叙利亚,从“基地”组织到“伊斯兰国”武装,概莫如是。

当前,伊斯兰激进主义的肆虐,使瓦哈比主义回到聚光灯下。作为一种偏狭激进的世界观和“批判哲学”,瓦哈比主义所到之处多引发教派矛盾,破坏宗教生态。僵化的教义,严苛的教法,使其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瓦哈比派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如何与现代性相适应,还需要解决如何与其他伊斯兰教派和文化共存的问题。这不仅与瓦哈比派和沙特自身发展有关,还关乎穆斯林社会稳定发展和国际安全。

解码飞机“黑匣子” 篇7

一、主要用途

飞机“黑匣子”通过实时、完整地记录飞行数据和话音, 用于科研、事故分析和机务维护。它提供的信息可供设计人员进行飞机性能的比对、系统分析和研究, 以利于飞机的改进和完善;它可向飞行事故调查人员提供证据, 帮助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它可供机务人员针对飞机故障进行适时维修, 以确保飞行安全。

由于飞机“黑匣子”是分析产生飞行事故原因的最直接、最客观、最可靠的记录器, 国际民航组织规定全世界的民航班机必须安装“黑匣子”。

二、记录内容

飞机“黑匣子”能够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客观地全程记录飞行数据和舱内话音及声响。其中, 飞行数据记录器能将飞机系统工作状况和发动机工作参数等飞行参数都记录下来。飞行数据记录器是由步进马达带动8条磁道的记录器, 磁带全长约140米, 可记录25个小时的60多种数据。其中有16种是必录数据, 主要是加速度、姿态、空速、时间、推力及各操纵面的位置。

话音记录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无线电通话记录器, 可以记录飞机上的各种通话和声响。该仪器上的4条音轨分别记录飞行员与地面指挥机构的通话, 正、副驾驶员之间的对话, 机长、空中服务员对乘客的讲话, 以及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

三、通常构型

飞机“黑匣子”通常采用中空的箱体结构 (图1) 或球形结构, 有很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外表被漆成标准的桔黄色或桔红色, 外加反射条带。这种国际通用的警告色十分醒目, 便于搜索人员在飞机失事地点辨别和搜寻。

飞机“黑匣子”内部装有飞行数据记录器和舱声录音器 (图2) , 通过传感器与飞机动力装置、关键传动机构、重要机械部位和电子仪器仪表与之相连, 实时记录数据;通过录音器记录飞机故障或失事坠毁前驾驶舱内人员的对话等声音信息, 并能够在事后把所记录下的数据重新还原或声音重播, 供飞行事故分析, 或供飞行实验研究使用。

飞机“黑匣子”外壳通常采用不锈钢或钛合金制成, 高温绝缘体就安放在0.64厘米厚的不锈钢外壳中。里面的记录单元CSMU使用三层材料, 将存储数字信息的内存片隔离, 并保存起来。铝壳环绕内存卡有一铝薄层。高温绝缘体为2.54厘米厚的干石英材料, 可耐高温并保护内存片, 防止遭遇火灾破坏。

四、安装部位

现代飞机上普遍安装有1~2台“黑匣子”, 个别飞机也有安装3台“黑匣子”的。小型飞机一般安装1台“黑匣子”;大中型飞机安装2台“黑匣子”, 通常1台安装在机首, 另外1台安装在机尾。安装在机首是因为大部分机载设备集中在驾驶舱内, 传感器与之连接比较方便, 线束长度也可大为缩短;安装在机尾是因为对许多起飞行事故的统计, 发现飞机的机尾部相对位置较高, 飞机坠毁后通常不易完全损毁, 安装在机尾内的一些机载仪器设备也不易损坏, 所以就将“黑匣子”安装在机尾位置内。

五、技术要求

由于飞机失事后有的遭遇严重撞击, 有的遭遇火灾, 有的遭遇海水浸泡, 有的遭遇化学溶液的侵蚀, 还有的遭遇强雷击, 因此, 对飞机“黑匣子”的设计与制造有一系列耐压、防火、密封、抗震、抗磁干扰的技术要求。这样, 即便失事飞机已完全损坏, “黑匣子”里的记录数据也能保存完好。

为了能够承受飞机坠毁时的猛烈撞击和高温烈焰, “黑匣子”的外壳由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制成。在飞机坠毁时, “黑匣子”在1 100℃的火焰中能经受30分钟的烧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 而不进液体。

六、积极搜寻

当失事飞机坠入水中时, 水接触到飞机“黑匣子”的传感器, 信标就会被激活而发出超声波脉冲。该脉冲能被声纳和声学定位仪探测到。信标通常发送37.5 k Hz的脉冲信号, 能从深为4 267米的水下传递声音。一旦信标开始工作, 它会每秒发送一次信号并持续30天。信标由可以连续工作6年的电池驱动。

当飞机发生空难后, 寻找飞机“黑匣子”就成了第一要务。一方面, 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出动飞机、舰船进行搜寻;另一方面, 则依靠黑匣子的紧急定位发射机自动向四面八方发射出特定频率。例如37.5千赫有规律的无线电信号, 告诉搜寻人员自己所处的方位, 以便尽快寻找到“黑匣子”, 送去解码。图3为潜水员找到了一架失事飞机的“黑匣子”。图4为将打捞上来待查的“黑匣子”浸泡在原液中, 可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对记录媒介的损坏, 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七、还原真相

飞机“黑匣子”能够客观地还原该机整个飞行过程中全程记录下的飞行数据和舱内话音及声响, 供事故调查 (图5) 和分析。它可以具体到某一时刻、某一系统、某一变量;精确到某一数值、某一突变。当数据不清晰时, 可以再演现;当声音不清楚时, 可以重新播放, 追根寻源, 查个水落石出。

飞机“黑匣子”的舱声录音器可以保留记录器停止记录前120分钟的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飞行数据记录器则可记录飞行中各种参数, 如飞机的高度、速度、航向、过载、姿态、推力、油量、操纵面位置等, 记录的时间范围是最后的25个小时。

八、发展改进

解码德国“工业4.0” 篇8

有人在搜索引擎谷歌上做过这样的统计: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工业4.0”一词的搜索条目多达24.6万条,而对应的德文“Industrie4.0”只有18.6万条。这组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德国“工业4.0”的高度关注。

“工业4.0”之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引发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为世人描绘了一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愿景。但是因为概念先导,并且缺乏类似蒸汽机、电力、电子信息技术等前三次工业革命所具有的决定性单一核心技术,围绕“工业4.0”的准确内涵以及它是工业“进化”还是“革命”,一直存在争论。

这也难怪,细看“工业4.0”依赖的技术支撑,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机器人、射频识别传感技术、3D打印、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其中有些技术,如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都已开发应用多年。那么,颠覆性力量在哪里?

“工业4.0”究竟意味着什么,德国人最初自己也说不清。与“工业4.0”相关的概念现在满天飞,核心关键词无非两个,通俗一点说就是“集成”和“智能化”。

“集成”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拼凑或叠加。在“工业4.0”时代,借助于自动化、数字化等成果,从供给一端到需求一端,各个链条和环节纵横方向都实现互通互联,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高度融通,进而实现智能管理、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等“智能化”跃升,其中核心是智能制造,所以“智能化”是目标。

通过“集成”实现“智能化”,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即高效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和服务。在现有工业生产模式下,定制化生产和服务成本高昂。在“工业4.0”时代,人类将以更快的产品研发速度、灵活高效的生产方式、大幅降低的运行成本,为用户提供及时可靠的个性化定制智能产品和服务。由于智能化无处不在,未来将有可能突破工业生产的领域,在更广范围内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服务、管理和生活模式,如智能城市或智能家居等。

由此可见,“工业4.0”其实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基于共识的行动纲领。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工业4.0”或许可以称之为是一次理念催生的“智能化”工业革命。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是“工业4.0”的主要设计师之一。当有人问起“工业4.0”究竟是“进化”还是“革命”时,他耐人寻味地回答说,实现“工业4.0”的过程是“进化的”,但结果是“革命性的”。

“工业4.0”的愿景是诱人的,但要变为现实仍需不断探索。不过,无论这次工业变革是“进化”还是“革命”,至少有两点已不容忽视:一是“工业4.0”是德国政府为未来保持本国制造业世界领先地位而制定的国家战略,并且正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二是“工业4.0”在德国引发了一轮持续不衰的探索创新浪潮,正在逐步重塑德国工业制造。

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国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通过两化融合和“互联网+”,对本国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中国和德国分别是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两国政府正积极推动双方就“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进行战略对接。如何抓住机遇,顺利抵达彼岸,既需要迎难而上的战略勇气,更需要立足现实的策略智慧。

首先,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主导未来世界的工业标准之争。美国互联网和软件业发达,因此提出工业互联网标准,试图从软件出发打通硬件;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业,希望从硬件出发打通软件。中国是制造业和互联网大国,同时拥有推行工业标准所需的庞大市场,应从早期介入,凭借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并在对外经贸合作中推介“中国标准”。

其次,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工业4.0”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便在德国最具竞争力的工厂,目前也只是局部实现“工业4.0”的应用。“工业4.0”是具备基础条件的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式之一,但不是竞争力的唯一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和通用电气公司的一项统计预测,“工业4.0”将影响46%的全球经济。中国人多地广,产业发展极不平衡,有的还停留在工业2.0时代。条件成熟的企业可以引进先进解决方案或寻求弯道超车;条件不成熟的则要立足现实,寻找更符合自身需求、更经济的转型升级方案。

第三,掌握核心技术的才是王者。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有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如何集中力量在诸如芯片、精益模具等一些尖端制造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如何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如何珍惜和更好地充分利用本土创新,都是未来努力的重要方向。

第四,始终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智能化时代数据高度互联,如何确保数据或信息安全被认为是实现“工业4.0”的主要挑战之一。这不仅在企业层次,在国家层次更是如此。

德国“工业4.0”——路径日渐明晰目标任重道远

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前访华期间,中德双方重申加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对接合作。默克尔还专程赴沈阳,参观中德高端制造产业园。德国“工业4.0”再次成为关注话题。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旨在将信息通信技术同传统制造技术进行深度结合以保持制造业世界领先地位的一项发展战略,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战略或概念自提出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经过讨论和实践检验,实施路径日渐明晰。尽管“工业4.0”正从概念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了解和尝试使用“工业4.0”技术,然而全面实现“工业4.0”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工业4.0”从概念到现实

“工业4.0”概念的提出同德国工业科学研究联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006年,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发起成立工业科学研究联盟,旨在推动科学同工业的结合。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信息显示,2011年1月,工业科学研究联盟正式发起动议,将“工业4.0”作为德国政府未来项目。后来,“工业4.0”成为德国政府2020年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中10大未来项目之一。

在2011年4月的汉诺威工博会上,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沃尔夫冈瓩瓦尔斯特尔在开幕式致辞中谈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如何面对全球竞争时表示,企业应该准备好迎接由互联网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的概念从此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持续热议。

同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工业4.0”作为一个概念是先于事实发生的。因此,过去几年来人们对“工业4.0”的概念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尽管讨论在继续,德国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却并没有停止“工业4.0”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为推进“工业4.0”项目,德国信息技术、电信和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和德国电气电子行业协会于2013年汉诺威工博会上正式成立了德国“工业4.0平台”,平台由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加布里尔、教育和科研部长约翰娜瓩万卡以及来自行业、科技界和工会的代表共同领导。

按照“工业4.0平台”的定义,“工业4.0”代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产品生命周期内全价值链的组织和控制的一种新水平。在“工业4.0”条件下,人、物品和系统相互联接,从而形成有活力的、实时优化、具有自我组织功能、跨企业的价值附加网络。这种网络能够根据成本和资源消耗等不同的标准进行优化。

“工业4.0”致力于满足不断上升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涉及产品从概念到订单,从研发到生产,从产品配送到回收等所有阶段。据“工业4.0平台”介绍,“工业4.0”描述的是工业未来的愿景,其潜力体现在高度弹性、高生产率以及资源友好式生产。“工业4.0”技术的运用使得高度个性化产品的低成本生产变成可能。

经过几年发展,“工业4.0”所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从近几年的汉诺威工博会看来,德国企业在“工业4.0”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方面进展迅速。在2015年之前,在汉诺威工博会上展商对“工业4.0”大都停留在概念探讨层面,在2015年的展会上不少大企业展出了示范性的“工业4.0”生产线,而今年的展会上许多中小企业都展出了自己的“工业4.0”产品和解决方案。

德国博世集团互联工业创新小组负责人斯特凡瓩阿斯曼强调说,2016年博世集团在汉诺威工博会上展出的全部的“工业4.0”产品都已经投入商用,并非用来做实验的展示品。

汉诺威工博会展商顾问委员会主席弗里德黑尔姆瓩洛指出,今年的汉诺威工博会展出了400多个“工业4.0”的实用案例,这标志着“工业4.0”已经实现了最后的突破。

“工业4.0”既是进化也是革命

尽管“工业4.0”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但早在概念开始之前德国企业就开始进行了尝试。就其本质而言,“工业4.0”是传统制造技术同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从而使得生产变得更具弹性、更加智能,互联的程度更高、效率更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4.0”只是数字化生产的延伸,这也是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将“工业4.0”视作进化的根本原因。

瑞士ABB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福在接受笔者调查时指出,“工业4.0”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数字化时代快速和持续的进化,而ABB集团几十年前就开始了数字化。与此同时,史毕福认为,“工业4.0”同之前的三次工业革命不同,前三次革命都发生在工厂内部,而“工业4.0”将给全生产的全价值链带来变革,当物、服务和人都相互联接之后,全价值链上的生产率都将得到真正的提高。

虽然“工业4.0”并非是单一技术突破为特征,但是“工业4.0”产品的开发,销售以及其应用后带来的影响都具备多种革命性特征。阿斯曼介绍说,在“工业4.0”解决方案的开发过程中,将IT和机械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集中在一起相互合作是一个挑战。博世集团的做法是先成立一个多功能小组,在博世集团互联工业创新小组中有100多名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大家相互协作。一个机械工程师刚开始可能不能很顺畅地同一个软件工程师交流,但双方就某些具体的项目展开合作之后,慢慢就能理解对方。

例如,一个机械工程师可能是研磨技术方面的专家,但一个软件工程师并不懂技术,但他可能会告诉机械工程师说自己懂算法,可能探测到机器异常的震动等指标,然后通过软件优化机器的工作状态。

博世集团是“工业4.0”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应用者。其应用“工业4.0”技术的工厂已经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阿斯曼介绍说,博世能向客户展示其内部测试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比如说应用了“工业4.0”技术之后,物流方面减少了30%的仓储,物流工作人员的生产率提高了10%。在博世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工厂内,应用了“工业4.0”的能源解决方案之后,每年仅电费就能节约100万欧元,而“工业4.0”方面的投资一年内就能收回。

德国西门子公司首席技术官在接受笔者调查时指出,“工业4.0”技术的应用将给企业带来三个维度的优势。首先,“工业4.0”技术的应用将使得生产过程变得更加透明,从而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结果必然是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提高。其次,或许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产品的研发周期将大大缩短。对于越来越多的产业而言,研发周期也被称为“利润周期”,谁最先将想法变成产品就能最快营利,因此研发周期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另外,“工业4.0”将使得生产的弹性大大增加。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消费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将因为“工业4.0”技术的应用而变得更便宜,从而为更多的人接受。

在未来竞争中,“工业4.0”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阿斯曼说:“在我们看来,这(工业4.0技术)是未来企业必须拥有的技术,那些不愿意认真去研究‘工业4.0’并尝试使用相关技术的企业未来将面临很严重的危险。”

雷声大雨点有点小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工业4.0”技术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应用方面,德国企业却显得“雷声大”而“雨点小”。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去年10月发布的意向研究结果表明,德国中小企业在应用“工业4.0”技术方面要落后于大企业。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德国机械工程企业的调查,获取德国机械工程企业应用“工业4.0”技术的意愿和能力情况。针对431家德国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工程机械行业普遍认为“工业4.0”是利大于弊的积极事物。90%的企业都认为“工业4.0”有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

结果显示,57.2%的参与调查企业表示他们企业已经有工业4.0项目。其中20%的企业表示正积极努力开发应用“工业4.0”解决方案。另有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表示听说过,但还没有采取行动应用“工业4.0”技术。仅有9%的企业表示不太清楚“工业4.0”的概念。在应用“工业4.0”技术的程度方面,12%的机械和工厂工程企业表示他们是“先行者”,另有20%表示他们是“跟随者”,46.5%的企业表示自己还是“观察者”。根据该研究得出的结论,人员和资金是德国企业在应用“工业4.0”技术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

未来面临多重挑战

截至目前,德国除了博世、西门子以及其他一些大型车企等之外,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工业4.0”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都处于相对落后地位,这与“工业4.0”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首先,由于企业生产情况各不相同,完整的“工业4.0”解决方案通常都是针对用户情况量身打造,这就给解决方案或者产品的开发带来了极大难度。据悉,开发“工业4.0”解决方案需要生产制造方面的专家同IT专家相互配合,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这几乎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鸿沟。其次,由于“工业4.0”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产品,其销售同传统产品的销售相比更加复杂。

阿斯曼表示,“工业4.0”的销售人员必须是对生产过程等都十分熟悉的专家,博世集团必须培训足够多的专家,这是一个挑战。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工业4.0”项目发言人弗兰克瓩布吕克纳在接受笔者调查时指出,中小企业认识到“工业4.0”或将给他们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提高生产率,以有竞争力的价格生产个性化产品以及在类似德国的高收入国家确保工作岗位等好处。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对于一些问题依然存疑,比如由于信息安全或者标准等因素,在“工业4.0”方面的投资安全问题、经济回报问题、有资质的雇员数量短缺问题以及法律问题等。

布吕克纳认为,“工业4.0”的全面推广应用在当前并不成熟,因为想要通过购买的方式应用“工业4.0”解决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工业4.0”只能依靠企业自己去开发:首先确定某方面的“工业4.0”技术需求,然后从部门到工厂,再到整个企业,继而扩展到企业之间,逐步推广应用,这对企业来说可能需要花好几年时间。布吕克纳表示,“工业4.0”只是一个愿景,通往“工业4.0”却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最终实现预计需要10到15年时间。

在“智能工厂”体验“个性化定制”

“智能工厂”被称为德国“工业4.0”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在不久前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汉诺威大学研发人员别出心裁,推出一条智能化的圆珠笔生产线,不少参观者在亲身体验“个性化定制”生产后大呼过瘾。

这条生产线安装在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分六个环节,汉诺威大学研发人员在现场讲解,并引导和辅助参观者完成“智能生产”。

第一个环节是个性化定制。在电脑上填写姓名和电子邮箱即可开始个人定制,共有五个变量或选项:笔头、笔身、笔帽、笔芯和签名。笔头有凸凹平三种选项;笔身则是在一个指定范围的连续变量,靠屏幕上的一个虚拟滑轮左右滑动来控制具体参数;笔帽和笔芯各有红、蓝、黑三种颜色可选;签名可长达20个左右字符,内容自定。定制结束后电脑会打印一个二维码,其中包含所有定制信息,后续环节均专设二维码读取器。

第二个环节是生成订单。这一环节比较简单,由二维码读取器扫描二维码,定制信息即输入整个生产线。将二维码贴到一个托盘的标定位置,托盘中有一块专门设计的海绵垫,可摆放笔头、笔身、笔芯和笔帽。

第三个环节是生产笔身。扫描二维码后,一台精密车床即根据定制信息对一个不锈钢笔身毛坯进行加工:先将毛坯整体切削至定制粗细,再根据定制在笔身握笔处瓩出弧线,然后打孔、扩孔、攻丝,车床舱内几个切割头和钻头来回自动切换,看得人眼花缭乱。最后一道工序是切割,一个明亮精致的不锈钢定制笔身搞定!

第四个环节是组装。组装台上方有数排方格,依次摆放着各种笔头、笔帽和笔芯零配件。扫取二维码后,对应定制零配件的方格即被不同颜色的射灯照亮。体验者取出定制配件摆放到托盘海绵垫上,然后按显示屏提示顺次组装成一支完整的圆珠笔。

第五个环节是激光刻字。扫取二维码,将圆珠笔放入激光雕刻机内。不到一分钟,自选的文字甚至图案即被镌刻在不锈钢笔身上。

第六个环节是检测验收。先把托盘放在标定位置并读取二维码,一只灵巧的机械手伸过来自动抓取圆珠笔,随后将其放入另一侧的质量检测仪中,确认产品质量合格且符合定制信息后,检测仪屏幕上即显示“祝贺”字样,一支如假包换的个性化定制圆珠笔出厂交货了!

研发人员介绍说,这其实是一条科普性演示生产线,为便于参观者体验,特意分成相对独立的六个环节,而且有的工位需要人工辅助操作。虽然生产线很简单,但体现了工业4.0的一些重要理念:个性化定制和智能生产。换句话说,尽管参观者的定制各不相同,全部可在一条生产线上完成,不需额外增加生产线或设备。这种生产过程中的高度灵活性和机动性,就是“智能”的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笔身握笔处的造型由一个指定范围的连续变量控制,该处笔身的粗细和弧线完全由参观者根据个人审美和握笔习惯来自我设计。由于虚拟滑轮的位置是随机的,从理论上说,这意味着生产出来的每支笔都可能不同,加上激光雕刻环节,可以说每支笔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此定制的圆珠笔,既可个人收藏,也可作为小礼品或生日礼物送人,都具有特别意义。笔者亲见一个德国男孩很想多做几支,因为人多,被在场的研发人员婉言劝止了。

博览会还展出了一条定制轨道式接线端子的智能生产线,核心设备是一个八臂机器人。接到订单后,机器人首先确定它能否组装定制的产品。如果能,机器人瞬间就能按定制要求组装出一个轨道接线端子,然后成型、验收。但凡轨道长度、模块数量或模块之间的间隙与定制不符,就不能通过最后一道工序的检测。

有人担心,高度个性化定制可能导致产品售后服务太复杂或成本太高,但从上述两条智能生产线的实际运作看,由于产品有可能出问题的部分均高度模块化,替换更新其实非常便捷。

至于个性化定制需求究竟有多大,业内的普遍看法是,个性化需求固然强求不得,但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要求或品味的不断提高,一个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时代应该不会遥远。从供给侧角度说,最重要的是,当这个时代真的到来时,生产商是否为此做好了准备。

展望未来,“工业4.0”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句话说得好:一个理念从提出到实现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甚至到最后出现的已经完全不是最初设想的东西。尽管“工业4.0”或缺乏颠覆性的技术支撑,但渗透其中的全新理念有可能在未来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这或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奢侈品品牌基因解码 篇9

“只卖贵的, 不买对的”, 讽刺的是暴发户的选择, 奢侈品的理想消费者会充分考虑到产品的精湛品质和蕴含的高新技术。设计精巧且坚固耐用是路易·威登手工箱包的重要特色。他们对科技和品质的极限开发, 是一种对“完美”的卓越追求。

解码二:身世显赫

奢侈品是商品拜物教的图腾柱。奢侈品品牌都有一本详细的家谱, 创始人、继承人、什么时候确定了标志、什么时候被谁收购统统要记载到“大史记”上。不可复制的家族自豪感让奢侈品品牌远远把高档品牌甩开。

解码三:个性独特

风格强烈而突出是奢侈品品牌致命的要素。Dior的夸张浪漫的花朵、Burberry的硬朗经典的格子、Pr ada尼龙与皮革的混搭……她们有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 (st ereot ype) , 不论设计师的更迭还是流行元素的变迁, 她们都牢牢坚持自己的个性, 用这种强势的个性去说服消费者放弃易变的时髦, 大步追上品牌设计师的判断。

解码四:领引潮流

奢侈品品牌的前瞻性来源于她对社会潮流敏锐地捕捉。

解码五:价格震撼

经济学意义上的奢侈品是“价值与品质系比最最高”的产品, 这个价值囊括了有形和无形价值, 消费者自然要为无形价值带来的身心体验支付大把钞票。产品有价, 奢侈无价, 奢侈品品牌的报价经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解码六:人气火爆

一线的好莱坞影星都会固定的和一两个品牌合作, 如Charlize Theron与Dior, Madonna, Demy Moor e和Halle Ber r y与Ver sace, 连我们的章子怡也喜滋滋的穿着Armani的长裙走在金球和奥斯卡的红毯上。

解码七:内外有别

有人说奢侈品品牌的宣传太过张扬, 有人说奢侈品品牌行事低调。为什么结论不一, 因为信息的受众类别不同。2006年4月的阿玛尼回顾展在上海宣传做到尽人皆知, 然而能亲眼目睹阿玛尼携章子怡出席展览开幕演出的嘉宾少之又少。选择合适的人群做精确、到位的小众沟通, 通过媒体的报道激发大众的想象。

解码八:家族庞大

明日之家技术解码——轻钢结构 篇10

轻钢VS钢混

“如果我们的建筑都采用轻钢结构, 就无需惧怕地震的袭击, 哪怕是像“5·1 2”那样的特大地震”。在谈到轻钢结构的好处时, 筑巢科技的技术人员用了这样的开场。

汶川地震带来的严重伤亡, 引发了人们对于建筑抗震质量的思考与反思。美国的一位建筑专家在灾后说:“造成伤亡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而轻钢结构属于柔性结构, 能有效地降低地震响应及灾害影响程度, 极有利于抗震。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 轻钢房屋构件和整体结构合理, 承载力高, 抗震性能好, 可满足国家规范要求。首先, 高强度冷弯薄型钢组合成的墙体承重体系, 使得房屋的抗拉伸、扭曲、震动的能力得以强化;其次, 由于房屋结构和墙体的整体性非常强且分量轻, 因此在高烈度的地震灾害中即使倒塌, 也不会产生大量建筑碎块砸伤、掩埋居住人员。因此, 目前很多处于地震多发地带的国家, 已经非常普遍地采用了这种集成住宅。

除了抗震性, 轻钢结构与国内目前主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还拥有诸多优势。主要表现在, 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施工周期长, 单体自重大, 内部空间使用率低, 异形构建难度大, 大跨度设计实现难度大等不足;而轻钢结构则有建设综合成本低、工期短, 改装、拆卸、回收简便, 不污染环境, 大跨度和异形设计施工精度高等优点。

未来建筑主流

“作为代表未来趋势的中国住宅样板, 明日之家1号之所以选择轻钢结构, 是因为轻钢建筑的生产方式, 就是明日之家所要倡导的工业化住宅生产方式。同时轻钢结构符合明日之家1号‘省地、节能、环保、高质、高效、高寿’的要求。”筑巢科技的技术人员介绍道。

据介绍, 轻钢结构完全实现工业化生产, 由工厂预制构件, 规模生产, 在现场直接快速安装。

相比传统的建筑施工程序, 轻钢建筑施工现场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施工人员像车间工人一样, 或拿着紧固器具安装镀锌轻钢骨架制成的屋架、墙柱和门窗;或拿着具有高稳定性的O S B木板安装墙体。这种现场施工、通过自攻螺丝和标准件连接房屋的方式, 对气候的适应性强, 因而房屋施工速度快, 工期约为传统建筑的1/3左右。

“在节能性能上, 我们的轻钢结构也有优越的表现”, 筑巢科技的技术人员介绍说。由于使用新型保温玻璃棉或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N A L C板、玻镁板、呼吸纸、防火石膏板、装饰材料等, 对冷热散失起到割断作用, 使得内外墙的热传递变得几乎不可能。同时, 墙体中直接填塞的保温材料配合墙外加装保温板, 更加强了房屋保温效果, 本质上保证了建筑的节能性。

在防火和环保性方面, 通过房屋的内外墙面、楼面梁的下表面均采用防火材料制成的复合板, 以最终达到国家防火规范要求;天然复合材料墙体, 绿色无污染。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 又可节水9 0%;相比钢混结构, 轻钢结构建筑能耗大大减少, 同时房屋的钢结构构件可全部回收利用, 是典型的环保建筑;材料透气性好, 易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湿度均衡;同时作为绝缘材料不会对人体磁场造成干扰。

此外, 轻钢结构房屋耐久性好、内部空间利用率高、易于进行异形构建, 以及施工精度高等优点, 完全符合省地、高质、高效与高寿的需求。

据介绍, 拥有诸多优势的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日本的钢结构建筑比例达到了6 5%。在国内, 随着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认知, 以及产业环境的逐步成熟, 轻钢结构行业也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上一篇:第二语言学习者下一篇:企业目标成本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