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习题课

2024-05-24

高三物理习题课(精选十篇)

高三物理习题课 篇1

一、认清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的特点

新课改后的高考理综物理试题, 以命题形式命题内容, 试题难易程度都充分保持了稳定、合理、适度, 注重考查基础, 突出主干, 体现新课标的基础性, 无偏难、怪题.在习题课中, 教师应按照高考的命题形势, 对所学知识“排兵布阵”, 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备考效率.

二、认清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考场上拼命与时间赛跑, 拿到试卷后眉头紧锁, 情结低落, 习题课上启而不发, 呼而不应……, 这是高三学生的普遍状况.学生仍是孩子, 心理不成熟, 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因此, 教师在讲评习题之前, 应帮助学生分析成功之处, 失败之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肯定和否定, 从而使学生重获自信, 恢复进取心.切勿批评, 打击!别忘了, 教师应尽早发下练习卷, 并要求学生做好准备.

三、讲透错例和错因

教师认为已经非常强调的一些知识点, 学生仍然会出错, 甚至仍有疑问.教师不要批评学生不够认真, 更不要倡导用多做练习题来解决问题.实际上, 疑问, 出错仍是学生理解上的“绊脚石”, 如果不排除这些“绊脚石”随时会出错.因此,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绊脚石”, 并帮助排之.另外, 旧题做不对, 新题不会做还有一个重大的根源, 就是学生在做错时缺少理解中一个重要步骤:物理模型的建立.很多物理习题的解题步骤是: (一) 理解物理情景 (二) 画出物理过程 (三) 遵循规律列式 (四) 进行计算 (五) 讨论结果.学生非常注重后二步, 而笔者认为重要的步骤应是第二步, 如动力学, 天体, 电磁场, 物理情景千千万万, 但万变不离其中.每道题都能找到平时练习过的物理模型, 如“O-V-O”模型;如“双星”模型, 电磁场的独立、结合、复合模型.如果学生找到物理情景对应的物理模型, 就会感觉很熟悉, 很心安, 很迅速采取模型所对应的公式, 不得满分拿分也很可观.所以教师应再三强调物理模型的对应.做为高三教师, 高考试题的物理情境可以不知道, 但所对应的物理模型必须清楚.

四、讲透题型和技巧

(一) 选择题

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共8道选择题, 几乎都在以下几方面命题:力和运动的关系, 万有引力定律和航天, 交变电流的图象描述, 静电场中场强和电势的关系, 电磁感应图象及线框在磁场中的运动.近三年的第一题都是物理学史.常见的有直接判断法, 定性分析洗, 逻辑推理法、图示比较法.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 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筛选排除法, 极限分析法, 特值简算法, 特例判断法和量纲比较法等.

高考物理题, 许多问题涉及到图象或利用图象法解题的问题.图象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而且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部分的重点是弄清图象的意义:坐标轴的含义, 截距、斜率和面积的物理意义.这部分题的技巧是:数学公式和物理图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实验题

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中有2个实验题, 一小一大, 共15分.小实验一般考查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 如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习题课仍要加强对实验基本仪器使用方法和读数的训练, 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对于象“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这样的小实验也要训练到位.

《考试大纲》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而电学实验正好完善地体现出《考试大纲》要求.大实验考查的重点仍是电路实验中的实验电路的设计, 实验方法, 器材选择, 实物连线图等.实物连线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 (仪器位置要对应) ;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画 (有利于修改) ;设计性实验在审清题意, 明确实验目的, 联想有关实验原理.用“学过的实验方法”, “用过的仪器”进行新的实验.一定要注意“三个原则”即安全、准确、方便.

(三) 计算题

高考理综物理试卷中有3道计算题.第一道几乎都是力学综合.如2010年辽宁理综24题, “短跑名将博尔特”这道题纯属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答题技巧是:认清是“O-V-V”模型, 运用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公式,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前两年新课改的考题看, 选考题比必考题的最后一道大题容易, 建议考生先做选考题, 再做必考的最后一道大题.

最后一道大题的答题技巧, 若是2问, 则第一问比较简单;若是3问, 则前2问比较简单, 理解物理情境之后, 看究竟是重力场、电场、磁场三场独立、复合还是组合模型, 写出所对应的模型的公式, 18分题也至少可以拿到10分.

高三物理复习题 篇2

13.从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A.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

B.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

C.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

D.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

14.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

15.在演示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原来不带电的一块锌板与灵敏验电器相连.用弧光灯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如图1所示.这时

A.锌板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B.锌板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C.锌板带负电,指针带正电

D.锌板带负电,指针带负

16.在地球大气层外有很多太空垃圾绕地球转动,可视为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每到太阳活动期,由于受太阳的影响,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增加,从而使得一些太空垃圾进入稀薄大气层,运动半径开始逐渐变小,但每一周仍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若在这个过程中某块太空垃圾能保持质量不变,则这块太空垃圾

A.运动的角速度逐渐变小 B.地球引力对它做正功

C.受的地球引力逐渐变小 D.机械能可能不变

17.如图2所示,MN和PQ为处于同一水平面内的两根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垂直导轨放置金属棒ab与导轨接触良好。N、Q端接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变压器的输出端有三组次级线圈,分别接有电阻元件R、电感元件L和电容元件C。在水平金属导轨之间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若用IR、IL、Ic分别表示通过R、L和C的电流,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若IR=0、IL=0、IC=0,则ab棒一定处于静止

B.若IR≠0、IL≠0、IC=0,则ab棒一定做匀速运动

C.若IR≠0、IL≠0、IC=0,则ab棒一定做匀变速运动

D.若IR≠0、IL≠0、IC≠0,则ab棒一定在某一中心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

18.A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一列水波,使水面上漂浮的小树叶在3.0s内完成了6次全振动。当某小树叶开始第10次振动时,沿水波传播的方向与该小树叶相距1.8m、浮在水面的另一小树叶刚好开始振动,则

A.水波的频率是2.0Hz

B.水波的波长为0.40m

C.水波的传播速度为0.20m/s

D.若振源振动的频率变小,则同样条件下波传播到1.8m远处树叶位置所用时间将变短

18B.教材中的做一做(电容器放电)

图3是观察电容器放电的电路,电源直流电压为8V。先将开关S与1相连,电源向电容器充电,然后把开关S掷向2端,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传感器将电流信息传入计算机,在屏幕上显示出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曲线如图4所示。根据I-t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电容器全部放电过程中释放的电荷量大约是8.0×10-3C

B.该电容器的电容大约是1.0×10-5F

C.图1电路还能研究电容器充电过程的I-t曲线

D.充电过程的I-t曲线与放电时的一样

19A.在如图5所示的空间中,存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同时存在沿y轴负方向,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一电子(电荷量为e)在该空间恰沿x轴正方向以速度v匀速运动。据此可以判断出

A.运动中电势能减小,沿z轴正方向电势升高

B.运动中电势能增大,沿z轴正方向电势降低

C.运动中电势能不变,沿z轴正方向电势升高

D.运动中电势能不变,沿z轴正方向电势降低

19B.长木板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B以水平初速度v0从A的一端滑上A的水平上表面,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v-t图线如图6所示。则根据图中所给出的已知数据v0、v1和t1,可以求出的物理量是

A.木板获得的动能

B.A、B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C.木板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D.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0A.如图7所示,虚线a、b、c表示O处点电荷为圆心的三个同心圆的一部分,且这三个同心圆之间的间距相等。一电子射入电场后的运动轨迹如图中实线所示,其中l、2、3、4表示运动轨迹与这三个同心圆的一些交点。由此可以判定

A.O处的点电荷一定带正电

B.a、b、c三个等势面的电势关系是φaφc

C.电子从位置1到2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W12;从位置3到4的过程中电场力做功为W34,则W12=2W34

D.电子在1、2、3、4四个位置处具有的电势能与动能的总和一定相等

20B.如图8所示,平行长直金属导轨水平放置,导轨间距为l,一端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整个导轨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根质量为m的金属杆置于导轨上,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已知金属杆在导轨上开始运动的初速度大小为v0,方向平行于导轨(规定向右为x轴正方向)。忽略金属杆与导轨的电阻,不计摩擦。可以证明金属杆运动到总路程的λ(0≤λ≤1)倍时,安培力的瞬时功率为 ,则金属杆在导轨上运动过程中瞬时速度v、瞬时加速度a随时间或随空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

实验题

21.(1)A有一根横截面为正方形的薄壁管(如图5所示),现用游标为50分度(测量值可准确到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其外部的边长l,卡尺上部分刻度的示数如图6甲所示;用螺旋测微器测得其壁厚d的情况如图6乙所示。则此管外部边长的测量值为l= cm;管壁厚度的测量值为d= mm。

(1)B某同学利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测定某一光的波长,已知双缝间距为d,双缝到屏的距离为L,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一亮条纹的中心对齐,并将该条纹记为第一亮条纹,其示数如图7所示,此时的示数x1= mm。然后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n亮条纹的中心对齐,测出第n亮条纹示数为x2。由以上数据可求得该光的波长表达式λ= (用给出的字母符号表示)。

(1)C某同学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先采用图8(甲)所示装置,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球A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捶打击的力度,即改变球A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 。

后来,他又用图8(乙)所示装置做实验,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M的末端是水平的,N的末端与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 ,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AC距离保持不变),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 。

(2)某同学做“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

① 需要通过实验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

(写出名称和符号)。

② 这位同学采用伏安法测定一段阻值约为5 左右的金属丝的电阻。有以下器材可供选择:(要求测量结果尽量准确)

A.电池组(3V,内阻约1 );

B.电流表(0~3A,内阻约0.025 )

C.电流表(0~0.6A,内阻约0.125 )

D.电压表(0~3V,内阻约3k )

E.电压表(0~15V,内阻约15k )

F.滑动变阻器(0~20 ,额定电流1A)

G.滑动变阻器(0~1000 ,额定电流0.3A)

H.开关、导线。

实验时应选用的器材是 (填写各器材的字母代号)。

请在下面的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新课 标第 一 网

这位同学在一次测量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下图所示。由图9中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可计算出金属丝的电阻为 。

③ 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电阻存在系统误差。为了减小系统误差,

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其中Rx是待测电阻,R

是电阻箱,R1、R2是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合上开关S,灵

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将R调至阻值为R0时,灵敏电流计

的示数为零。由此可计算出待测电阻Rx 。

(用R1、R2、R0表示)

计算题:

22.如图10所示,在距水平地面高h=0.80m的水平桌面一端的边缘放置一个质量m=0.80kg的木块B,桌面的另一端有一块质量M=1.0kg的木块A以初速度v0=4.0m/s开始向着木块B滑动,经过时间t=0.80s与B发生碰撞,碰后两木块都落到地面上。木块B离开桌面后落到地面上的D点。设两木块均可以看作质点,两者之间的碰撞时间极短,且已知D点距桌面边缘的水平距离s=0.60m,两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重力加速度取g=10m/s2。求:

(1)木块A开始以v0向B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大小;

(2)木块B落地时的速度;

(3)从木块A以v0向B运动时至两木块落到地前的瞬间,两木块所组成的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23A.如图11所示,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m1=4.0kg的平板小车,小车的右端有一固定的竖直挡板,挡板上固定一轻质细弹簧。位于小车上A点处质量m2=1.0kg的木块(可视为质点)与弹簧的左端相接触但不连接,此时弹簧与木块间无相互作用力。木块与A点左侧的车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0,木块与A点右侧的车面之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现小车与木块一起以v0=2.0m/s的初速度向右运动,小车将与其右侧的竖直墙壁发生碰撞,已知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小车以v1=1.0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取g=10m/s2。

(1)求小车与竖直墙壁发生碰撞过程中小车动量变化量的大小;

(2)若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求小车撞墙后与木块相对静止时的速度大小和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3)要使木块最终不从小车上滑落,则车面A点左侧粗糙部分的长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23B.显像管的简要工作原理如图12所示:阴极K发出的电子(初速度可忽略不计)经电压为U的高压加速电场加速后,沿直线PQ进入半径为r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圆形磁场区域的圆心O在PQ直线上,荧光屏M与PQ垂直,整个装置处于真空中。若圆形磁场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都将使电子束产生不同的偏转,电子束便可打在荧光屏M的不同位置上,使荧光屏发光而形成图象,其中Q点为荧光屏的中心。已知电子的电量为e,质量为m,不计电子所受的重力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若荧光屏的面积足够大,要使从阴极发出的电子都能打在荧光屏上,则圆形磁场区域内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B

高三物理习题课的教学研究 篇3

下面就复习课中的习题课教学谈一谈我的实践与对策。

1学生完成习题的现状分析

进入高三,学生课内外作业量加大。在学生的作业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其一:不能正确选择所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其表现在完成选择题上的模棱两可,是似而非,不能准确选择正确答案。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或知识的掌握不熟练,知识框架没形成,没掌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其二: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过程分析不正确。一种是对物理情景包含哪些过程分析不清,即使能分析清楚有哪几个过程,但在运用物理知识解答时,也会将这些过程混淆。另一种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认真分析过程的习惯,甚至有些同学题目没读完,该做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解答。还有一种是不习惯作运动示意图和受力示意图以帮助理解题意,或不能通过认真读题,以获取重要信息(如临界条件,关键条件等)去弄清题意。有的学生甚至主观臆造条件,假设与题目不相干的情景等。

其三:有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听得懂老师所讲的习题,可自己做习题时就无法完成,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老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时,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辨别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自然就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

其四:在进行章节复习时,学生易解答习题,但一旦进行跨章节的检测或进行综合检测时,学生就容易出错,甚至无法解答。其原因在于在进行章节复习时,教师讲解的一些例题,学生解答时可套用之。但出现综合性习题时,学生往往只会用章节的知识解答,不具备运用综合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不能进行互相套用等。

2科学地确定习题课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习题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习题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没有真正转变习题课教学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不当,脱离学生实际,在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上也指向不强。此外,习题课教学往往是在教师的支配下,让学生沿着一个方向,按照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被动式解析,然后再布置类似习题让学生模仿、套用、解析。为改变这种习题课的老套套,我通过了两种习题课型作了探索尝试。

(1)知识复习型习题课教学

在进行知识复习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物理问题,通常要安排一些例题和习题。这类习题课,老师应精选习题,紧扣目的,重在通过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为了防止学生套解习题、不认真分析物理过程等现象发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方法和习惯。解题时,应要求学生要仔细通过读题挖掘隐含条件,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画出相应的受力图、运动示意图以帮助其正确理解,从而建立起物理解题思维。

如图1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固定于O点,一端悬挂质量为m的小球,把小球拉到A点,使悬线与水平方向成30°角,然后释放小球,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C时的速率。

学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往往不认真分析过程,套用单摆类型,认为机械能守恒,即得:mgL(1+sin30°)=12mv2。

为了建立学生的物理解题思路,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时,就应当指导学生先分析整个物理情景中包含哪些不同过程?从A到B 物体作什么运动?从B到C物体作什么运动?小球在B处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受力示意图)?通过对一串串连珠炮式的发问,激起学生紧张思维。接着带领学生读题,培养其分析习惯,教师再抓住关键点进行点拔,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几个回合后,良好的物理解题思维就逐步形成了。

此类“上当题”(它不一定是难题,但学生经常出错)对建立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效果很不错,应给予常选常用。

例2如图2所示,静止的倾斜传送带上有一木块由顶端匀速下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t0;当传送带向上开动时,木块由顶端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t,则:

A.t=t0B.t>t0

C.t

很多学生凭传送带向上转动时往高处传送物体的经验,连想都不想就自以为是地认为“皮带会向上带木块”而错选B。

学生有直觉经验,对解题有一定好处,但往往也有错误直觉存在,故不能只凭经验而不仔细分析。所以教师在指导时,应使学生明确只有认真分析题意、分析运动过程和受力情况,才不致于受定势思维的干扰而落入题目的“圈套”。教师在进行习题选取时,应多选学生易“上当”的题,充分暴露他们的错误思维习惯和错误直觉的支配,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态势。

例3如图3,平行光滑轨MN、PQ相距L,TS与EF相距L/2,水平部分置于竖直向上的磁场中,a、b两杆质量相等,开始a、b相距很远,a从斜轨道上高h处自由释放,求a、b两杆的最终速度是多大。

很多学生在寻找动量之间关系时,不仔细分析a、b的受力情况,错误地认为动量守恒而得出错误结论;还有学生在对找动量关系时,虽知道动量不守恒,但不能找出a、b两杆安培力冲量的关系而无法下手。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a、b杆受力,并说明a、b受力虽变化,但大小关系不变,从而得到a、b冲量间的关系式。

科学的分析习惯初步形成后,再选择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性认知,使学生分析能力向综合能力升华,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也是物理习题教学的核心。在习题教学中,要通过解题成功后的喜悦等途径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优化解题方法等措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要通过讲解、克服学生定向思维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解题的深刻性;通过多接触物理新题(信息题、开放题等)启迪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出创新成果。

例4在例2中若传送带水平,如图4所示。当传送带静止时,物体以v0的初速度从传送带A端运动到B端所需时间为t1;当传送带以v=1m/s向右运动,物体以v0的速度从传送带A端运动到B端所需时间为t2;当传送带以v=1m/s向左运动,物体以v0的速度从传送带A端运动到B端所需时间为t3。 试比较t1、t2和t3的大小关系?

变式一如图4传送带水平放置。若传送带以1m/s速度匀速运行,现将质量为0.5kg的小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设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为0.1,传送带两端水平间距为2.5m。则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所经历的时间为____。若传送带的速度为10m/s时,物体从左端运动到右端所经历的时间为_______。

变式二如图5,若传送带以速度v=2m/s匀速转动,AB相距L=10m,将工件从A处无初速地放到传送带上,则经过时间t=6s能传送到B处。若用最短的时间把工件从A处传送到B处,则该传送带的运行速度至少应为多大?

变式三如图6,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8 , 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角放置,传送带A端到B端的距离为16m,传送带以10m/s的速度顺时针运行。若把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B端,则物体从B端运动到A端所需时间为多少?

变式四如图7,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角放置,传送带A端到B端的距离为16m,传送带以10m/s的速度运行,若把物体轻轻地放在传送带A端,则物体从A端运动到B端所需时间为多少?

通过以上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中克服定势思维的影响,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题的实践能力。

物理习题的设置是千变万化的,但一般地说这些习题都是命题者根据某个物理模型,创造出必要的物理情境,进而提出需要求解的问题。因此对于学生来讲,整个解题过程就是在命题者设置的物理模型的具体情景中,充分考虑已知条件,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深化已有的物理模型来构建新物理模型的过程。当它与命题者设计、构建的物理模型一致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物理模型中分为“实体物理模型”和“理论物理模型”。在习题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实体或理论物理模型,并应用物理模型解答物理问题。

例5如图8所示,子弹m以初速度v0射入木块M,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停在其中,求它们摆起的最大高度h(h

分析与解答子弹打入木块(可建立子弹、木块为质点模型)由于“碰撞时间极短”(可建立过程模型)达到共同速度,则有mv0=(M+m)v,之后向上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有12 (m+M)v2=(m+M)gh。

∴h=m2V02/2(m+M)2g

以后遇上子弹打入木块中的情况,以及相互作用粘合时的情况,就可以利用这种物理模型进行求解。

例6推行节水工程的转动喷水“龙头”距地面h(m),其喷灌半径可达10h(m),每分钟喷水m(kg),所用的水从地下H(m)的深井里抽取,设水以相同的速度喷出,水泵的机械效率为η,水泵的功率P(W)至少多大?

分析与解答水连续喷出,每分钟喷出的水可视为质点(理想化模型),这些水从井底上升到“龙头”后喷出,其上升过程中位置提高的同时速度增大,这一过程可视为“加速运动”(过程模型);因喷出时速度水平,喷出后水在空中洒的过程可视为“平抛运动”(过程模型)。设每分钟喷出质量为m的水,喷出时的速度为v,则有P×60%×η=mg(H+h)+12 mv2 ,10h=vt, h=12gt2,解得:P=(1+26η)mg/60η。可见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解这样复杂的物理习题,不仅省时、正确率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建立物理模型时,创新意识就自然形成了。

(二)试卷评讲型习题课教学

在高三复习课中,试卷评讲课是常用课型。目前评讲课中,往往学生处于接受现成答案的被动地位,也有在进行试题评讲时,只顾一题接一题地评讲,或只注重题目的分析、解答过程,不注重查找学生知识的漏洞和解题的错误思想,导致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时时发生。

(1)试卷评讲前的充分准备

在评讲试卷之前对学生答卷情况作好充分的分析和统计,研究学生的得分率、失分率以及失分的题目、各层面学生的分布和原因,然后对试题进行按知识体系分类(或按其他方式分类),在此基础上找出每一类型试题需要哪些知识,用哪些方法求解,以便在评讲时做到有的放矢。

(2)试卷评讲的思想和做法

评讲试卷的基本思想应是评讲规律和解题思路,评讲失分率偏高的题,评讲常错点、常考点。评讲时,按分类试卷进行。评讲每一类试题时,先指出它们考查了哪些知识点,然后复习所涉及的知识点,再针对学生在解答试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由老师找,也可由学生根据复习的知识找错误原因),让学生先自己纠错,后由老师再讲评。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方式进行。还可以用以前建立的各种物理模型进行解答,评讲后,再进行相关题型练习,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避免学生犯同类型错误。 

(3)试卷评讲中的思维培养

a、解剖典例,追溯误区,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7(2000年高考试题)图9为一空间探测器的示意图,P1、P2、P3、P4是四个喷气发动机,P1、P3的连线与空间一固定坐标系的x轴平行,P2、P4的连线与y轴平行,每台发动机开动时,都能向探测器提供推力,但不会使探测器转动,开始时,探测器以恒定的速度v0向正x方向平动,要使探测器改为向正x偏负y60°的方向以原来的速率v0平动,则可:

A.先开动P1适当时间,再开动P4适当时间。

B.先开动P3适当时间,再开动P2适当时间。

C.先开动P4适当时间,再开动P1适当时间。

D.先开动P3适当时间,再开动P4适当时间。

该题为2000年广东高考题,经检测,学生多选C。学生错误的原因一是没弄清楚“以原来的速度v0平动”这一条件;二是没考虑到开动P4后探测器的速率会增大。通过解剖,追溯错因,使学生因未弄清题目交待的物理情景和条件以及运动合成的知识(缺乏在x方向上减速的思考),就回答的思维受到了批判,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b、举一反三,变通求活,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8如图10,空间存在以ab、cd为边界的匀强磁场区域,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区域宽为L1,现有一矩形线框处在图中纸面内,它的短边与ab重合,长度为L2,长边的长度为2L1。如图10所示,某时刻线框以初速v沿与ab垂直的方向进入磁场区域,同时某人对线框施以作用力,使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设该线框的电阻为R,从线框开始进入磁场到完全离开磁场的过程中,人对线框作用力所做的功等于________。

解法1线圈保持速度不变,由动能定理可得WF=W安。根据电学知识,W安=ε2•t/R,其中ε=BL2v,t=2L1/v,所以答案是2B2L22L1v/R。

解法2F=F安,为恒力。WF=F•S=2F安•L1 ,其中F安=BIL2=B2L22v/R,所以答案是2B2L22L1v/R。

还可以灵活变通,改变题设条件和设问,一题多变,优化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变化1: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选v方向为正方向,作出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规律的I-t图像。

变化2: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线圈在恒力作用下通过磁场(速度变化),画出电流随位移的变化规律I-x图像。

变化3: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把该装置竖直放置,线框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进入有界磁场,求线框通过磁场时产生的焦耳热。

此题是2000年高考试题(广东卷),教师通过多种解法,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这一知识点,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c、开拓外延,探索规律,发展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例92006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测试卷I,选择题第20题,题目如下:

一位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经Δt时间,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速度为v0在此过程中: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 mv2。

B.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地面对他做的功为12mv2。

D.地面对他的冲量为mv-mgΔ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考试结果,一大部分考生选择了(A),原因是他们认为,在起跳的过程中,据动能定理得,地面对人做的功等于人增加的动能,即WN=12mv2。而标准答案给的是(B),即地面对人做的功为零。

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教材中,关于动能定理内容的描述是: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公式为W=Ek2-Ek1。这里的“物体”只能理解为“质点”模型。在该题目中,人不能视为质点,因为人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不同,应当作系统来处理,所以直接应用质点动能定理是错误的。同时,功在《普通物理学》中的定义是“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在作用点位移方向的分量和作用点位移大小的乘积。”所以,题目中地面对人的功应为弹力乘以弹力作用点的位移,而位移为零,所以,地面对人做的功为零,故答案应为(B)。

总之,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只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在完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物理教学培养的目的和任务中和新课教学一样,其作用不可小看。所以习题课教学应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存在,绝不可忽视和轻视,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新课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标完整的统一体 。

(栏目编辑邓磊)

浅谈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的策略 篇4

一、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法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中, 有些物理教师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知识和解题方法都传授给学生。教师这种观念和行为看似认真负责, 但实质上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只是看了教师的“表演”, 学生对物理知识、物理规律、解题技巧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 只是有些浅显的印象, 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结果一到物理考试时, 物理试卷一发下来, 教师总认为“考试题都是讲过的同一类型的题, 学生应该考高分”;可是学生一看, 尽管感觉似曾相识, 但动起笔来却不能完整解答, 甚至无法下手;考试结果一出来, 教师、学生都不满意。其主要原因在我看来, 就是学生的事由于让教师包办了, 自己又没有亲自动手练习过, 因此自己没有深刻印象。这正如, 曾有一位专家所说:“葡萄酸还是甜, 只有自己亲自尝了, 才能知道真实的味道。”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三习题课教学时, 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 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 以防学生出现“课上一听就懂, 考试时一做就错”的状况。

二、课前精心备课

1.研究考纲, 明确高考考什么;研究《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 搞清高考怎么考, 学生怎么错。

2.在研究了考纲、《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精选习题。

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是高三物理习题课省时高效的重要保障。有的教师认为在一堂物理习题课上讲的例题越多, 课堂教学就越高效, 其实不然, 因为习题越多学生的负担越重。教师要想让物理习题课高效省时, 必须在课前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选择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实际性且难度适宜的例题。选择例题时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精选典型的例题。典型性的物理问题一般能反映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对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及其重要。因此, 教师应在保证重点物理知识重复率和基础物理知识覆盖率的前提下, 尽量对各类型的物理题目进行严格的筛选, 当然, 还应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适当控制试题难易程度。

(2) 精选有针对性的例题。教师在选择物理例题时应在考虑实际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学情, 多选择一些与容易混淆、易错的知识点相关的题目, 用这些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来弥补学生在这些物理知识点上的不足。

(3) 精选联系实际的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 课前教师在选题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尽量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感觉具有亲近感、并不神秘的题目, 这样的题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激起探求物理知识的强烈欲望。

三、习题课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原则

(一) 先易后难, 逐层递进

在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过程中, 若教师一上课就讲中等难度以上的题目, 对于许多中差生来说就有可能听不懂、难以“消化”, 这样习题课教师讲再多也是无用。因此, 教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时应先从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的基本题型出发, 先易后难、逐层递进进行教学, 因为最基本的物理题型是学生解决较难题目的台阶, 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题型的解题方法才能更进一步解决复杂的物理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易后难, 逐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 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高中物理问题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 并可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因此,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物理问题,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理习题, 并让学生掌握最佳的物理解题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 一题多变, 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 教师若能围绕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 恰当地对一些物理问题进行引申、扩展和变更, 变换物理问题的展现形式, 从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角度来呈现问题, 加深问题的难度, 拓宽问题考查的范围,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思维, 加深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度。

(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解题习惯对提高学生物理成绩也很重要。因此, 在高中习题课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做好解题示范, 如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读题、审题、确定研究对象;如何分析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寻找规律;如何建立方程、得出结论;如何反思讨论;如何书写才算规范等。要让学生明白, 解决物理问题, 必须先搞清具体的物理问题情境、过程, 然后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每分析、解决一个物理问题都要让学生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模型, 涉及了什么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应采用什么物理方法解决,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

(五) 学法指导, 触类旁通

在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将所学知识同化和迁移, 才能达到“少教、不教”的目的。因此, 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给学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让物理习题课教学发挥其最高效的功能和作用。

(六) 加强检测, 及时反馈

及时全面的检测有助于反馈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地矫正教师的教学和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指明方向。

总之, 要提高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由于高考的需要, 习题课教学是高三物理最主要的课型。通过习题课教学, 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重要的是, 习题课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完善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巩固、理解, 以及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应试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中, 笔者浅谈自己对高三物理习题课教学策略的看法。

高三政治习题课讲评教案 文档 篇5

时间:2016年5月16

黄骅中学

曹延雷

【教学目的】:

1、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课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考试中客观题与主观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规律及应对方法。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整体协作共同提高答题能力。

3、经过“从试题中来,到试题中去”的学习环节,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关键信息,掌握解题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找准解题切入口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概括总述 明确目标

1.试题分析:作为高三年级的小型周考测试,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尽量提高试题对知识的覆盖面。本次考试知识点的覆盖面较广,偏重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三部分,文化生活所占比重较低,有一定的综合性。

2.考情分析:高三23班 参考人数:42人平均分:58分

及格人数:20人

最高分:75分

得分率低于50﹪的客观题有12题,15题,22题。

3考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① 卷面:字迹看不清,不规范。② 基础知识必须加强。

③ 审题审不清,答非所问。

④ 主体把握不清,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有待提高。4 明确本节课训练的目标

(1)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2)审设问,明确指向性。(3)重点练习如何解答主观题

二、客观题部分 12、2015年是艰难的一年。据财政部发布的数据,2015年6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为13.9%,到了8月财政收人增速已经降至6.2%;在财政支出方面,6月份支出增速为13.9%,到了8月支出增速已经高达25.9%。从单月财政收支对比看,7月支出增幅是收入增幅的两倍,到8月支出增幅巳经是收人增幅的四倍。依据材料可以推断的合理结论有()A.近期政府将会提高税率以消除财政赤字 B.经济运行困难是收人增幅下降的根本因素 C.财政支出随着财政收人的增加而增加

D.央行将会通过降准降息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 【主动尝试】:首先,请同学们观看PPT,并结合学案中的要求,思考你将从哪几个角度回答该题? 【发现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将自己的发现交给小组长,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互动提升】:找同学说解题思路 答案(B)

讲错因:本题出错在于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个高频考点,仍然分不清。

讲知识: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讲技巧:与税收政策的调整国债的发行财政投资有关的归为财政政策。与银行的利率调整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有关的归为货币政策。

讲拓展: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消费,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6〕26号),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下调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央行和银监会发布的调整个人住房贷款的通知也属于货币政策。

15、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正式在上海上线运行。人民币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同时人民币金融资产也成为各国机构和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手段。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能够()①降低金融交易费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②客观反映人民币的供求,稳定人民币币值 ③加快人民币自由流通,发挥储备投资功能 ④提高人民币的汇率,吸引中国人出境旅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讲错因:审题审不清,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不明确,以致在选择时无法排出错误选项。讲知识: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人民币国家化的重要影响①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②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③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讲技巧:明确人民币国际化作用结合第一单元货币的相关知识结题。

讲拓展:200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先后与30个境外货币当局签订了总规模超过3.11万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22、某著名企业家指出,生意越难做越是机会,关键是你的眼光。你的眼光看到今天,你做今天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10年以后,你做10年以后的生意。这个观点体现()①机遇和挑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聪明的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办事情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③② D③④

答案(B)

讲错因: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课本知识有待加强,选错的在于②。课本上明确写着总趋势是前进的。但选择时还有很多选错。讲知识:首先材料中的主旨在于企业家把眼光放长远,如何放长远就在于对规律的把握,善于分析事物运动的规律把握趋势。其次“生意越难做越是机会”这句考察对矛盾的理解,用矛盾的同一性里面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讲技巧:分析材料抓住主旨,排除说法本身有错误的选项。比如③聪明的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讲拓展: 例.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于10月29日在京闭幕,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笫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大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推动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②要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③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分析例题看看与22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答案(B)

主观题 38、2012年9月,某村在坚持土地归村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并率先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全村4486亩耕地进行流转。在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的组织下,先后召开14次村民代表会、4次村民大会达成共识,2073名村民每人1亩地以土地承包权入股,每年每股保底分红600元。其余2000多亩耕地作为集体股,40%给村民进行二次分红,60%村集体留用。该村建立了以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为主导、以村民监督为重点的监管体系,监督土地流转分红兑现全过程,保证耕地用于农作物种植。到2014年底,该村发展起大型家庭农场20多个、农业园区6个,村集体收入由35万元增长到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万元。2015年2月,该村原行政村撤销,改为三个社区,每个社区村民依法直接选举产生社区村民委员会。各社区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处处为村民着想,加大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依法对村民居住环境、社会治安等进行农村综合治理。如今,该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说明该村是怎样深化农村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12分)

讲错因:审题审不清,材料主旨提炼不到位,与课本知识不能更好地结合。

讲知识:本题以“三农”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村是怎样深化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我国的经济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中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其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讲技巧: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首先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角度对第一段进行概括,提炼农村经济改革的信息,运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及市场经济体制加以说明。

讲拓展:结合本地农村的土地确权及土地流转谈谈对本地农民的积极影响。

答案:(1)该村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土地公有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民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的等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4分)该村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制分配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实行集体和个人按股分红。(4分)该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力发展家 庭农场、农业园区等措施,激活了市场主体,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4分)

(2)结合材料,说明该村进行发展经济和乡村治理的做法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10分)讲错因:审题审不清,主体把握不清。

讲知识:乡村治理结合课本中基层民主自治的相关知识,村民如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村党支部在材料中的出现结合党的相关知识,如党的领导方式,党的地位。

讲技巧:抓住主体,首先从民主管理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是什么,然后从民主管理的具体方式加以说明;再次从党的领导角度及依法治国角度分析。答案:该村在发展经济和乡村治理过程中实行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了村民依法直接 行使民主权利。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该村村民通过自己选举村委会、召开村民会议、建立村民监督体系等进行民主管理。(4分)该村在发展经济和乡村治理过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了村党支部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处处为民着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分)该村坚持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进行乡村综合治理。(2分)

分析: 失分原因:结合设问审题审不清,材料分析不到位,主体把握不清。(1)问中经济生活知识、政治生活知识互相混淆。(2)问中乡村治理中答政府的知识。

三、巩固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地方各级政府为预算法的落实进行了积极探索。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12分)

答案:严格执行人大审批通过的预算;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按照预算法的要求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运用检查、审计等行政手段强化预算监管;公开预算,增加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接受权力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

四、总结反思

1、选择题三步走

①先审题干,抓住关键词 ② 再审题肢,善用排除法 ③连读题干和题肢,找准逻辑关系

2、主观题解题“四步法”

如何上好物理习题课 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课

在高中理科各科目中,物理是相对较难学习的一科,很多学生总会存在着“上课听得懂,课后自己做习题却不会”的问题。解题不仅是掌握知识程度的体现,更是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研究下列问题。接下来,我将谈谈个人的一些简单的看法。

一、选题应注重由易到难,逐层递进

高楼大厦需要有良好的地基,知识的掌握也需要有良好的基础,可现实中有些教师上习题课的时候讲究的是高、难、深,强调速成效果,不注重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如,对高一的新生就将高考中的难题搬上了黑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或许能跟上教师的步伐;基础本来一般的学生,可能就听得云里雾里,犹如坐飞机般的感觉,教学效果并不好。因此,在讲解例题或习题时应该从知识的基本应用开始,只有基础打牢了,学生才能顺着你搭的台阶一步步上升,从而理解、掌握难题。

二、帮助学生搜集整理典型习题和总结解题方法

典型的习题是能夠通过讲解取得举一反三效果的例题,代表的是一类题或者一种方法。对于典型题,在选题上就应该注重其代表性,在讲解中,更要注重讲透、讲全、讲深,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和这一类题有充分的了解,并予以掌握。讲这类题不能仅局限于题目本身,还要注重平行的横向延伸似的讲解,注重讲授一题多解,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同一问题。同时还要注重递进型纵向延伸讲解,从改变题目的条件、结论等出发,逐步地纵深递进,使题目显得更为全面和深入。讲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才能确实做到典型题设计所需要的效果。要实现这种效果,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学识基础和全局的教学思维。

三、注重对学生训练与引领的针对性

习题课的精髓在于指导学生举一反三,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高中物理动力学中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及运动的分析是不可缺少的授课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时,教师就要注重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培养他们自我分析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选题亦是很关键的。选题要注重与授课内容相一致,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能力。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深度的研讨。

浅谈高三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原题:如图1所示, 质量为m的木块A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 斜面体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A沿斜面匀速下滑时, 斜面体仍静止。问: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分析:这道题的解法较多,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并进行一题多解,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目的。

解法一:隔离法

对木块A:

对木块A进行受力分析, 如图2所示, 由平衡条件得, 支持力N=mgcosθ, 摩擦力f=mgsinθ。

对斜面体B:

对斜面体B进行受力分析, 如图3所示,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解法二:整体法

以A、B为整体, 整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因木块A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斜面体B静止不动, 即整体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竖直方向上地面对斜面体B的支持力等于重力。水平方向上若受地面对斜面体B的摩擦力, 无论摩擦力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 水平方向上整体都不能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整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摩擦力, 如图4所示。

解法三:等效法

根据三力平衡条件, N、f的合力F一定与mg等大、共线、反向。由牛顿第三定律得N、f反作用力的合力F′方向一定竖直向下, 如图5所示。这样斜面B等效后受到Mg、F′、N地 三力作用且都在竖直方向上 (如图6所示) , 所以地面对斜面体B没有摩擦力。

教师可将这三种解法都展示在黑板上, 学生都知道解法一“易想难解”, 思路简单, 但是解题过程复杂繁琐;而解法二、三“难想易解”, 思路不易想到, 但解题简单, 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小。学生要能想到解法二、三的思路, 平时应该注重一题多解, 加强思维训练, 努力提高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 才会有更好、更简捷的解题方法。

当然, 这道题是基础题型, 学生处理起来问题不大, 课堂探究气氛活跃, 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对高三学生而言, 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为此, 可以将原题加以改造, 适当地引申、拓展, 让物理情景发生变化,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得以提高。

拓展1:如图7所示, 质量为m的木块A, 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上, 斜面体B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木块A沿斜面加速下滑时, 斜面体仍静止。问:水平地面对斜面体底部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由于受到上题思想方法的影响, 虽然条件有所改变, 但不少同学仍然能利用隔离法和等效法处理, 很快解出此题, 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但这时有学生问:可不可以使用整体法来处理呢?随之立即有大部分学生说不可以, 因为两物体的加速度不同, 这样的连接体不能用整体法处理。的确如此, 在高一时教师就明确指出, 在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 通常是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相同时采用整体法;如果系统内的物体加速度不同时, 则采用隔离法。不过, 为了使高三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路, 在这里导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运用该拓展公式, 则不论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是否相同都能用整体法求解。

解法为:因为系统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ax=acosθ, 故系统合外力应水平向左, 而此合外力是由地面给斜面体的静摩擦力f提供, 且大小为f=max。

类似这样的问题在中学物理中还有许多, 学生若学会了这种思维方法, 用牛顿第二定律拓展公式解起来简洁明了。虽然用拓展公式解题超出“高考考纲”要求, 一般不被教师所重视, 但我总认为高三学生如果多一种方法便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解题思路, 加之通过学习, 还可使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何乐而不为呢?

拓展2: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B放在粗糙水平面上, 质量为m的物体A在斜面上恰能匀速下滑。现加上如图8所示的沿斜面向下的力F, 使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 斜面体仍处于静止, 则此时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面怎样?

正是有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拓展公式, 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此题, 避免了繁杂的解题过程,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心。这样将题目加以不断改进,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做到精讲精练, 学生易于理解、消化,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习题课教学 篇8

一 、习题课教学的基本程序

习题课教学一般按下列几个有序的基本程序进行。

1.复习旧知识

通过复习提问, 或由教师简单概述, 复习与练习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复习要做到简明而有实效。

2.教师示范举例或组织学生讨论

示范举例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 举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除了巩固、深化和运用学过的知识以外, 还应当有计划地达到下列目的:

a.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基本程序;

b.教给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解决某些问题的一些方法;

c.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智力品质;

d.排难纠误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2) 例题要具有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包括以下几点:

a.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 练习的深广度和难易水平要准确地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

b.题目能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c.题目本身不宜过多、过繁, 可用一题多变的办法, 不断改变条件, 逐步引深, 要避免过于繁杂的数字计算。

(3) 举例要有针对性:

a.题目的深浅程度, 要针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

b.题目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

3.学生练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独立的练习时, 教师应注意:

(1) 题目的选择应配套, 由易到难, 以训练基本功和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主, 基本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

(2) 按照不同的目的, 对学生解题过程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有时要求学生对某一题按照严格的书写规格解答;有的题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列出方程;有的题要求学生搞清研究对象、物理过程和应选用的物理规律;有时则要求学生尽可能迅速地得出正确答案等等。

(3) 彻因材施教。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要求上和指导上要注意区别对待, 特别要注意指导在解题上困难较大的学生。

(4)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 要注意发现不同的解法和典型性的错误和问题, 为练后分析及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4.小结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要的评讲, 包括分析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正确的方法和答案;比较各种不同的解法。

二、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根据不同教学层次, 区别对待练习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高中必修物理教学和高中选修物理教学, 是三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 无论是在教学目的与任务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上, 还是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上, 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 不同教学层次上的物理练习教学应在内容、要求和方式上有所区别。在初中阶段, 一般只要求学生练习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判断、解释简单的现象, 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以简单问题的基本练习为主, 在运用数学定量计算方面, 只做初步要求, 在高中必修阶段, 除了在初中练习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外, 仍应以基本练习为主, 着重于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内容上更应侧重于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实际方面的练习, 在运用数学定量计算和综合性的练习方面, 不应有过高的要求, 在高中选修阶段, 则要求学生练习运用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 解决一些较灵活或综合性的问题, 在运用数学定量计算和逻辑推理方面, 可有较高的要求。

习题课教学应根据不同教学层次的不同要求, 在课时的安排、练习的方式、练习的侧重点和要求等方面, 都应区别对待, 要循序渐进, 防止不分层次不适当地提高练习要求。例如, 在高中必修阶段, 不应在定量、灵活和综合练习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 特别是不应以高考应试为标淮, 搞“一次到位”的“大运动量”训练。这样做既背离教学的目的、要求, 脱离学生学习能力, 达不到预期的愿望;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2.习题课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和连贯性。

一个学期、一个学年, 以至整体高中阶段的习题课教学要有计划, 教师要心中有数。比如, 这一学期总共安排多少个习题课, 通过这些课的教学, 除了巩固、运用知识以外, 还要有计划, 有目有地使学生逐步掌握哪些方法训、练哪些思路, 培养哪些能力, 在发展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达到什么水平;全部习题课怎样连贯起来, 并和其它教学活动配合好。

3.精选练习题。

举例和练习的题目一定要精选, 否则随便找几个题让学生做, 很难全面完成习题课的任务, 要选好题, 就必须对题目进行认真的分析, 一般应分析以下几点:

(1) 解这个题目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规律, 涉及哪些知识点;

(2) 题中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的复杂程度, 以及涉及的条件如何。例如, 是否有隐含条件、多余条件等;

(3) 解题时所涉及的方法和技巧, 以及在这方面训练的熟练程度;

(4) 解题中的困难、关键处和易错处;

(5) 解这个题在发展学生能力, 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价值。

4.要求适当。

对学生的解题训练, 既要严格要求, 做到一丝不苟, 又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逐步提高水平, 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逐步地、扎扎实实地不断提高, 并落实到每个学生。使学生逐步做到, 在解题时思路正、方法好、解答快、答案对。

5.把训练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探讨 篇9

习题课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习题课教学可以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点,并温故知新发掘新的知识. 其中,巩固知识功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了解新的物理知识和相关概念后,容易出现遗忘现象,因此,需要让学生多做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让所学的知识通过做习题的方式得到巩固和延伸,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所以说,习题课教学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另外,探索功能主要是指将所学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重组,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式,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提高. 因此,习题课具有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能力培养和知识巩固的功能.

二、习题课教学的类型

习题课教学将其分为3类,分别为形成专题习题课教学、形成性习题课教学和小结性习题课教学. 第一种专题习题课教学,专题习题课是高中物理习题课中最核心的部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习题解决方式、系统性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减轻学习负担. 第二种形成性习题课教学,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到新的概念和知识点时,为了深入理解知识和概念的内涵而进行的教学. 第三种小结性习题课教学,其是在每个单元结束之后进行,对本章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性练习,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方式.

三、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策略

1. 为学生选择正确的习题

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中习题的选择是非常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习题进行教学,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做习题能力. 在进行习题课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以物理基础的巩固和培养为中心,多选择一些与物理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有关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并在实际解题中和生活中学会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另外,教师在开展习题课教学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习题的选择,不同基础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习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难度较高的习题,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地开发; 针对基础不牢的学生在习题选择的时候应选择难度较低,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及兴趣. 第二,在习题的选择上避免习题出现重复. 在教导学生习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重复习题现象,此种现象极易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且对学习效率帮助较小.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习曲线运动时,可以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习题,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与拓展型的圆周运动计算有关的题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运用基本的曲线运动公式计算的题目.

2. 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习题课的教学最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习题课. 例如,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讲解,仔细地为学生讲解每一种解决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习题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习题课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 注重习题课教学后的反思

在完成习题课教学后,及时地进行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习题课教学都是以所学的知识点为中心,在反思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学的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考纲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出题者的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习题课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在反思习题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备课笔记仔细地思考教学过程,这种反思方式能够让教师掌握习题课教学的精髓,避免在下次的教学中发生不必要的失误.

四、习题课教学的重要性

习题课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习题课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另外,习题课教学中,大部分的习题都是源于学生的生活,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巩固知识. 举一反三的习题课教学能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三,反馈教学效果. 优秀的习题课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学生提高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法 篇10

一、习题精选, 学生思考

教师出示的习题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 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 还应便于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 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 则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 以增强直观程度。在出示题目之后, 教师要沉住气, 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 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题目延伸, 巧解多变

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 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 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 由审题寻找突破口, 依次展开过程分析、规律选用、建立方程、结果讨论等等。这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既讲正确也讲误区, 既讲常规方法也讲技巧捷径。然后把题目进行延伸, 追求多解多变, 以利于学生提炼解题技巧, 并连锁设问, 把思维引向深入。当然, 在解题思路上, 无论是顺推还是逆推, 它们的每一步推导都不外乎根据物理公式或者物理量的约束条件。对初中学生来说, 逆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又是最基本的解题方法, 应该在习题教学中给予强化。尤其是初次讲解逆推法例题课时, 必须将逆推过程的思路用板书的形式清晰、形象地表示出来。

例:如下图A, 在密闭容器中装满某种液体, 静置于水平桌面上, 此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1, 压强为P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为F2, 压强为P2, 现将容器倒置如图B, 则此时F1, P1, F2, P2四个量如何变化?

分析:这是一道有关容器底部压力和压强的习题。因为容器底有两个面, 上表面和液体接触, 所以是液体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下表面和桌面接触, 所以是固体的压力和压强问题。解答此类问题, 要反复用到公式P=F/S和P=pgh。那么在比较其压力和压强时, 其思路如何呢?

从液体压强公式P=pgh可以看出, 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跟液重无关, 再由F=PS=pghs可知,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也跟液重无关, 所以比较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时, 不管容器的形状如何, 一般应先由公式P=pgh比较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然后由公式F=PS比较其压力。

容器连同它所盛的液体都支承于桌面上, 对桌面的压力就等于它们的总重, 而压强则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因此要比较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应当比较它们对支承物的压力, 然后再由公式P=F/S比较其压强。弄清此类问题的思路, 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待学生掌握方法和规律后, 顺序推出。

三、训练发展思维, 物理问题实际化

平时还应该注意适当地使用一些“非常规题”去培养学生非常规的思维方式, 如:有多余已知条件的题型;有多个答案的题型;答案不确定模糊解的题型;可以求出许多物理量的题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的题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根据平时生活积累进行估算的题型等。

例:电热器淋浴器分为储水式和无水箱式两种。储水式淋浴器要用较长时间把水箱中的水加热, 待水温达到要求后用水箱中的热水淋浴。无水箱式淋浴器使冷水流过电热器就达到要求的温度而立即从喷头流出供淋浴。已知冷水的温度为16℃, 淋浴所需的热水温度为38℃, 淋浴所需热水流量为4×10-3米3/分, 水的比热是4.2×103焦耳/ (千克℃) , 家庭电路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5A。请你利用以上数据通过计算说明家庭中不宜使用哪一种电热淋浴器。

上一篇:解剖教学下一篇:网络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