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点探究语文教学

2024-05-14

多支点探究语文教学(精选五篇)

多支点探究语文教学 篇1

本真教育理念下“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是以探究为主旨,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并能根据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如讲授、讨论等, 使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众多有效支点的支撑。这种学习模式真正还原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重新解读了教学过程的实质, 即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原有知识经验、动机及感情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知识, 其过程中心在于学习者自身的“学”, 并注意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让教学回归到它的本真状态。

多支点探究语文教学 篇2

直升机弹性多支点传动轴的主共振分析

传动轴主共振的最大振幅、稳定性、振幅突变性是其主要特性.在根据质心运动定理、Galerkin法和Dirac函数求得非惯性移动系下直升机的倾斜弹性多支点传动轴的弯曲运动方程基础上,用多尺度法求得稳态下主共振的一次近似定常解,再分析了主共振的最大振幅、支点的位置及数量对主共振的影响、主共振的.稳定性及振幅突变性等.弹性中间支点有提高传动轴的运动稳定性、增大相邻阶主共振之间的频率范围及限幅器的功用.提出通过减小偏心距、降低主共振的阶数、加大传动轴中及中间支点处的阻尼减小主共振的最大振幅及消除振幅突变.

作 者:许兆棠 朱如鹏 Xu Zhaotang Zhu Rupeng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0016,南京 刊 名:应用力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年,卷(期): 24(1) 分类号:V233.1 关键词:直升机   弹性多支点传动轴   主共振   最大振幅   稳定性  

多支点探究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切入,有效探究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 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究、乐于探究呢?

一、立足文眼, 培养问题意识, 启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提出的“精思”是“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疑”贯穿“学”的始终, 有“疑”才有“思”, 有“疑”才有“得”。因此, 要让语文课堂实现有效探究,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启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所谓问题意识, 是指在课堂上以问题为起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形成学习目标, 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向, 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是要促进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 从问题生成的方向看, 学生质疑价更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 越能启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 围绕文章题目发问往往能找到有价值的问题。课堂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首先从课题入手, 培养问题意识, 提出自己想要了解、学习的内容。如学习《早》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读题后质疑, 学生纷纷发言:是谁早?为什么“早”?“早”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能够读题质疑,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已然启动。我又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首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由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 他们的心理会比较亢奋, 探究的主动意识就更强了。

二、认知冲突, 形成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当新旧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产生不一致时, 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 这种冲突就成为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常形成“大脑风暴”, 以求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新的平衡, 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了解问题的答案, 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究欲望。这便是“问题的情境”。从这一点意义上说, “问题”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一个问号式的提问, 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冲突和情感上的碰撞, 如使学生的学习掺入明显的情绪色彩, 则后续的探究活动力度会明显增强。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 学生不能深入地感悟天游峰扫路老人的乐观、豁达的性格及奋斗不息的精神。为了帮助学生疏通这个难点, 我紧扣“扫天游峰的石梯累不累”这个认知意义上的冲突, 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碰撞, 形成“扫天游峰的石梯究竟累不累?”这样的问题情境, 请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作进一步的探究。

生1:扫路人的工作是很累的, 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 工作量挺大。

生2:游客轻装攀爬石梯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 拿着竹扫帚扫石级又怎能不累呢?

生3:现在游客十分多, 导致天游峰的垃圾增多, 加重了扫路人的负担。

师:是呀, 山峰如此险峻, 石梯如此陡峭, 石级如此之多, 工作量如此之大, 这扫路人的活岂能不累呢?可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

生4:老人热爱大自然, 热爱武夷山, 所以劳动虽苦却心情快乐。

生5:老人乐观、开朗, 把“苦”当成了“乐”。

生6:因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热爱, 十分尽职, 所以不觉得累。

渐进的探究, 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侃侃而谈, 畅所欲言。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充分激发, 开朗、乐观、豁达的扫路老人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

三、动手动脑, 把握问题特点, 鼓励探究学习的多样性

小语课文内容丰富, 社会历史、自然科学、自然风光等包罗万象, 学习中探究的问题也各具特点。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弱, 有时只凭借文字的描述不能较好地展开想象、理解文本。这时, 我们老师就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 让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 让学生的思维灵动, 鼓励学生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等具体操作性的活动来进行探究学习, 帮助学生化解学习的重难点, 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 就“人字形”路线、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的理解, 许多学生似懂非懂。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我建议学生拿起笔按照文字的描述画一画。很快, 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的简笔画出现在学生的练习纸上, 再引领学生图文对照, 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两种凿井法的优点。抽象的文本在具象的画面中鲜活了。但是, “人字形”路线的示意图多数学生却画不出来。显然, 受到知识经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依靠读中感悟、简笔画示意的探究方式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我灵机一动,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先画出崇山峻岭, 然后用自己的铅笔或橡皮当做火车的模型, 按照文本的描述在山上试着爬坡。学生的脸上一下就涨溢出光彩。“过青龙桥, 列车向东北前进, 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 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 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个理解的难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换一种探究方式, 穿插一个学习活动, 课堂更具动态。学生能探究的知识绝不以教师的“填鸭式”替代, 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力, 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乐于“旁敲侧击”, 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达到“教学相长, 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观念的一种体现。

四、以少胜多, 追求问题立体, 拓展探究学习的深入性

有人说:“过去课堂是满堂灌, 现在课堂是满堂问。”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 满堂问也就是变了法子的满堂灌。我们要追求课堂问题的立体性。所谓立体性问题, 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干问题。它往往关系着文章的主旨, 它往往就是文本的线索, 是文脉。问题立体, 学生探究学习的思路宽、跨度大, 探究学习的时空也更宽泛。如《诺贝尔》中“发明黄色炸药和雷管”片段的教学, 一位老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 而是以“为什么发明黄色炸药和雷管更使你感动”这一立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通过短时间的阅读探究, 随即有学生回答: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 父亲被炸成残废, 诺贝尔的实验室也在爆炸中化为灰烬, 诺贝尔知道研究炸药发生意外的严重后果, 然而他毫不气馁, 这说明诺贝尔非常勇敢。见学生未能深入理解课文, 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走入文本, 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学生围绕这一问题继续读呀、想呀、画呀, 各抒己见, 气氛热烈。

生1:勇敢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诺贝尔当时已经发明了“诺贝尔爆炸油”, 而且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 很快风行全世界。但他又为“炸药能够安全运输”而奋斗, 说明他理想远大, 永不满足。

师:你有新发现, 不简单。

生2:爆炸发生后, 他的生活相当困难, 以致必须在朋友的帮助下租船在湖上搞实验。但贫困和困难并没有压垮诺贝尔, 反而使他更坚强。

生3:我也很感动于“经过了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 到1876年的秋天……”这一句。这种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的精神很让我感动。

生4:“终于”一词说明成功来之不易, 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艰难坎坷。

生5:黄色炸药成功以后, 诺贝尔继续努力, 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 充分反映了他科学探求无止境的崇高境界。

这一问题设计既有探究的广度, 又有思维训练的深度, 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立体地感受诺贝尔的人物形象。在探究学习中更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实践也证明, 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 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 追求课堂提问立体优化, 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问题,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支点探究语文教学 篇4

《拿来主义》属于高一课文,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至少有两大阅读障碍:一是时代隔阂使学生难以明白鲁迅明嘲暗讽的是什么现象, 从而不理解鲁迅的深意;二是语言上的隔阂, 文章用具体形象的语言代替抽象的说理, 而且用词极其简省, 点到即止, 学生难以理解形象语言背后的深刻道理。针对这些难点, 又考虑到高一学生还不能一下子学会自己设置探究问题的学情,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之后, 为他们设置以下几个探究点, 引导深入研读, 从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品质——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新颖性、敏锐性、灵活性、批判性等。

一、设置辩论场景,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 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 抓住事物的本质, 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 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 全面地思考问题。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去深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意, 探寻行为背后的实质,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我们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请你认真研读“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叫做‘发扬国光’”一句, 特别是加点词语和引号的意味, 想想国民党当局送东西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假设当时有主张送画的“主送派”和主张不送的“主留派”, “主送”“主留”双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当然, 不管辩论结果如何, 最终当局的决定都是一个——送去) , 请你加入其中一方, 列出至少两条你方“送”或“不送”的理由以备课堂辩论之用 (别忘了结合时代背景) 。

这样设置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度, 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把“理解力”尤其是深层次的“洞察力”列为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 他说:“智力的两个因素跟创造力有密切关系。它们是, 解释和重新解释问题的能力 (即理解力) 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学生思考越深, 他们就越容易捕捉到关键性的问题, 因而他们的观点就越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所以我们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深挖国民党当局送画行为背后的卖国嘴脸。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可作必要点拨。课堂辩论时我们发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思路比较开阔:“主送派”的理由, 有“礼节需要”的角度, 有“结束闭关开放交流”的角度, 有“显示国力”的角度, 有“面子”的角度, 有“心胸气度”的角度, 等等;“主留派”的理由, 有“不必打肿脸充胖”的角度, 有“往而不来非礼也”的角度, 有“倾尽所有送出不是体面”的角度, 有“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列强献物不是平等的正常交往”的角度, 有“‘发扬国光’实际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角度, 等等。最后大家聚焦到当局“不可告人的目的”:为巩固统治地位, 不惜倾尽国库, 向列强献礼谄媚。这便是“送去主义”的卖国实质。

这样提供辩论平台, 让学生参与到想象当年事件的辩论之中, 打破了时空界限, 有利于消除时代不同导致的隔阂, 有利于深入而丰富地理解文章。课堂辩论展示是在自由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 在这过程中,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鉴赏力得到了提高, 临场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对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兴趣得以最大限度的激活, 思维自然活跃, 心智自然开启, 眼界自然开阔, 课堂上思维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常常迸发出智慧的光芒: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契机。

二、设置扩展练习,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思维的独创性新颖性表现为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为培养这样的思维品质, 我们设置了一个扩展式想象练习:

文章第三段有这么一句:“要不然, 则当佳节大典之际, 他们拿不出东西来, 只好磕头贺喜, 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是写“一味送去不想拿来”的后果。请你结合上下文, 充分展开想象, 然后用500字左右描绘一幅画面, 表达你对这一后果的理解。画面要素有环境 (包括天气和景物) 、人物 (包括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 。

这种扩展练习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对课文中人物的潜台词、未再现的人物外貌或性格形象、文字“空白”中的意境或生活情景以及略写的情节和潜在的未来情节, 进行富有创造性而合理的想象, 或口说、或笔绘。

想象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 都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所以往往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这种独创性和新颖性为未来的创新播下了优良种子, 所以现代心理学认为, 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而且通过这种扩展式想象练习,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送去主义”导致的亡国灭种的可悲和可怕, 感受到鲁迅对“送去”行径的深恶痛绝和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切担忧,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写作目的。

三、设置联想迁移, 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敏锐性表现为敏感地捕捉问题, 迅速地做出决断。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拘泥、不刻板, 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变化, 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 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和融合, 同时能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 善于迁移。在《拿来主义》的教学当中, 我们把培养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的理念融入其中, 设置这样一个联想迁移训练: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观点阐述为:“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说的是对传统的或外来的东西, 要有主见, 有辨别力, 主动选择。请你联系这种观点, 选择以下几种现象中的两种作分析, 谈谈你对“拿来”的看法: (一) 网络是个大千世界, 里面的东西如何“拿来”? (二) 日本的漫画和动画片在中国铺天盖地, 可日本人说这些动漫他们基本不看, 你认为中国人这样“拿来”合理吗? (三) 燃爆竹放烟花是我国传统的习俗, 你认为应该继承这种习俗吗? (四) 新的中学语文课本删掉了鲁迅的一些文章, 有人认为鲁迅文章过时了, 你认为现在的人应该怎样对待鲁迅及其文章?此外, 请你举出另外一例有关“拿来”的例子并谈谈你的看法。特别要求:1.“任选两种现象作分析”, 要求各写50字以上;“举出另外一例”要求80字以上;2.可从图书馆、阅览室、网上、电视上或其他报纸杂志上查找资料;3.这是课外作业, 写完后交到各小组长处, 各小组长组织组员传阅, 每个小组综合出最佳答案, 下节课集中展示评比。

“拿来主义”一词本就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而“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的阐释语言又过于具体精练, 这都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难度。而学习一篇文章, 不是知道作者有什么观点就万事大吉, 更重要的是在深刻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 联系实际, 发散迁移, 学以致用, 从中提高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我们设置这样的探究点, 旨在把学生引入新的思维领域——丰富多样、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 让他们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尽情翱翔, 从而强化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灵活性, 为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让学生带着解决某个问题的强烈愿望, 在课后自行寻找渠道, 多方搜索, 摘取需要的资料, 这是信息时代教学的特殊要求。更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建立在强烈内驱力的基础上的带有极大自主性和目的性的探索求知过程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也是最容易迸发出创新火花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学生自然养成拓展联想的习惯, 能较为敏锐地感知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实际问题, 并能依靠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灵活的思维寻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略。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从设计教学过程入手, 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 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经验, 从而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 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 自己质疑, 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自主合作探究, 把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归还学生, 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也许他们有些看法很幼稚, 很偏激, 甚至错漏百出, 有些看法根本不在我们能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我们认为在思考当中, 想象当中, 辩论当中, 表述当中, 取舍当中, 创新思维的各种品质已得到强化, 这就是最大的收获。斯滕伯格也说过:“他们 (孩子们) 可以从错误中学到重要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 他们无从学到。”

(作者单位:广西平果高级中学)

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施工技术的探讨 篇5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有很大一部分路径属于山区地形,其中不乏高山峻岭。这些地形一般山势起伏很大,山中植被茂盛,线路偏离主干道路,给材料运输带来极大困难,特别是大件塔材运输,铁塔一件主材长度一般能达到10米以上,重量也能达到800kg,采用常规的人力或畜力运输无法完成,索道运输克服了这一难题。当多个塔位沿山坡前进,架设一条主索道经过数个塔位,多支点索道运输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作用。现结合我公司多年在西南山区的施工经验,总结出一套多支点索道运输的施工技术,保证了材料运输安全,符合绿色环保施工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特点

人力运输、畜力运输和索道运输分别有如下特点:

人力运输灵活、方便,适用地势较平,有施工便道或者能修筑施工便道的条件下,运输距离较近、费用较高,修筑施工便道会破坏大量植被。人力背扛抬运时,一般平地每人每次背运重量不超过30kg,山地每人每次背运重量不超过20kg。

畜力运输需要的地形条件与人力运输相同,运输距离可以很远,费用也相对便宜,但畜力运输因运输便道需加宽,所以对地形的破坏更加严重。

索道运输是利用绳索支承和牵引货车运送货物的一种机械运输系统。它不但可以在线路工程中的基础分部工程阶段运输砂石料、钢筋等,而且可以在塔材运输的时候搬运整件或成捆塔材。主要特点是提升能力强,线路坡度可以相当大,并且在较大的坡度上可正常高速运行。在特殊地段,索道运输可以发挥其它运输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索道运输较其它运输方法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①对自然地形适应性强,爬坡能力强,可克服崇山峻岭,江河溪流等险要自然环境;

②两端站间运距最短,尤其在地势险峻的条件下,输电线路索道长度仅占运输线路长度的1/10,可缩短施工材料及设备的运输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③输电线路索道运输受气候环境影响小,可在风雨雪雾等气候条件下运行;

④索道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植被破坏较小;

⑤索道货场、支架搭建对地形要求低,可以根据施工现场地形搭建,不需要进行爆破及土石方开挖;

⑥索道采用电力驱动,对环境污染少;

⑦运行安全可靠,维护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劳动定员少;

⑧索道费用相对人力及畜力运输都较便宜;

⑨运输距离长,可以达到几公里以上。

2 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施工工艺

2.1 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施工示意图

索道是利用架设在空中的钢丝绳来输送货物的一种运输设备。它主要由起始端(发货场)系统、中间支架、终端(卸货场)系统、支撑器、牵引索、承载索、卷扬机、行走车和料罐、货场平台、锚固系统及转运系统等部分组成。承载索通过支架与起始端、终端的锚固系统相连,行走车载着料罐通过卷扬机出来的牵引索牵引下,在承载索上行走,从而将材料从发货场运送到卸货场,如图1所示。

由一组悬空吊轨(由两根直线吊轨和一根U型吊轨衔接而成)、出口支架、发货平台和终端锚固系统组成起始端(发货场)系统。出口支架由六根拉线地锚和两根加固的纵向水平钢梁进行锚固,如图2所示。

输电线路索道起始端锚固、卷扬系统等经钢绳绑扎管后,由拉线地锚锚固两根承载索,可以在起始端对承载索进行驰度调节,将两个转向滑车布置于承载索下方,如图3所示。

悬空吊轨、反向滑车系统、端部支架和锚固系统四部分组成索道终端,如图4所示。

端部支撑器、直线支撑器和转角支撑器组成索道支撑器部分,如图5所示。支撑器上方与支架相连,中部利用鞍座支撑承载索,下方经引索并与本体相接。

2.2 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施工操作要点

2.2.1 货场安装

根据现场地形情况布置货场,如果地形平坦做好清理工作,如果场地超过30°的斜坡,则需要用木板搭设平台;为防止货物因惯性或重力冲出轨道,在货场终端设置安全挡板或增设拦腰钢丝绳。

2.2.2 组立支架

支架材质一般采用钢结构或木结构,人工进行架设,在植被丰富的地区一般可就地取材,采用木材制作支架。在组立过程中,如果材料设备较重还应先架设临时支架,等展放牵引绳后,再利用牵引绳把最后一个支架的器材运上去,如此类推。

2.2.3 埋设锚固

对已架组立好的支架进行锚固,另待牵引设备就位后也要按规定进行锚固。

2.2.4 展放牵引绳

采用人工进行牵引绳展放,然后利用牵引绳来进行展放牵引索。

2.2.5 展放承载索

当承载索被牵引到起始端后,采用机动绞磨来调节承载索张力驰度并锚固,如图6所示。

2.2.6 索道试运转

在起始端(发货场)系统、中间支架、终端(卸货场)系统、支撑器、牵引索、承载索、卷扬机、行走车和料罐、货场平台、锚固系统等各安全检查完毕后,进行索道试运行,试运行时运载较轻的物资材料,密切监控各部件的运转情况,确保安全,进行最大载荷试运行。

2.2.7 索道运输

索道试运转结束后,即可进行输电线路物资及塔材运输,见图7。

2.2.8 索道拆除

当所有物资运输完以后,可进行索道拆除。拆除原则是首先从高处、终端、受上拔力的支架开始,向起始端拆除。拆除后的物资用牵引索带下山。最后拆除牵引索,用手拉葫芦和卡线器使插接处不受力,在插接处断开牵引索,利用牵引机把牵引索绕到线盘上。

2.3 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施工计算

索道的计算包括索道应力计算、弧垂计算和索道强度校验,根据《高压架空送电线路机械计算》,索道集中荷载情况有:

①当集中荷载处于档距中点时,承载索的张力(应力)最大;

②耐张段内档距数越多,张力增加越少,故孤立档距张力增加最严重;

③耐张段中的大档距悬挂荷载时张力最大;

④6级以下的风,对索道的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2.3.1 应力计算

连续档的状态方程式为:

孤立档的状态方程式为:

2.3.2 弧垂计算

连续档距悬挂荷载的索道,弧垂按下式计算:

档距中任一点的弧垂为:

当x=1/2时,档距中央的弧垂为:

上列各式中:

G:荷载总重量的1.3倍,1.3系冲击系数;

σ1、σ2:悬挂集中荷载前、后的索道绳应力,kg/mm2;

t1、t2:悬挂集中荷载前、后的气温,℃;

LD’:用耐张段中各档的斜距计算的代表档距长度,m,并

Lx:连续档中作业档(或最大一档)的档距长度,m;

L:孤立档距长度,m;

S:索道绳的截面积,mm2;

x:集中荷载距索道悬挂点的距离,m;

φ:孤立档的高差角;

φx:连续档中作业档的高差角;

φi:连续档中各档的高差角;

g:索道绳在作业气象条件下的比载,一般为自重比载,kg/m·mm2;

α:温度绳(线)膨胀系数,1/℃;

β:弹性伸长系数,mm2/kg。

2.3.3 索道的强度校验

计算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应力σ2和作用点处的弧垂后,即可验算强度,其校验条件是:

式中:σP:索道绳的破断应力,N;

σ2: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索道绳应力,N;

K:安全系数。

3 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运输应用及分析

西南地区山势陡峭,植被茂盛,人烟稀少,而线路施工中的塔位多在山顶或半山中,平均海拔在800m~1400m之间,山中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无现成的运输便道,若采用人力骡马运输修筑运输便道需要大量砍伐林木,对植被的破坏较大,且运输的距离远,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不利于施工,在这种条件中,如何能在最少破坏原始植被条件下,安全、高效地进行超长、超重的材料运输是线路施工中的关键难点。

通过采用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运输方案康定至崇州500KV双回线路新建工程、瀑布沟至东坡500千伏I、II回线路工程施工Ⅲ标和乡城至水洛500千伏线路工程三标段等电力线路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中,康定至崇州500KV双回线路新建工程V标中采用此索道运输方案的有22基,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其中能够采用索道运输的有7基,平均每基20万元,剩余15基采用人工与畜力运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运输,平均每基20.8万元。采用多支点索道运输方案后,每基平均15.7万元,共节约107万元,在运输进度、受天气原因影响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的间接效益也非常可观。

由此可看出较传统索道运输,输电线路多支点索道运输有以下改进:①在传统的双支点索道运输基础上,增加门型结构,构成多支点索道;②根据山区地形及运输材料特点,对传统索道的专用工器具进行了改进,并优化了索道系统中的支撑器与二轮行走车;③对传统的长距离索道运输中的门型支架进行了简化,通过就地取材,使用木制结构的支架代替钢结构支架。

多支点索道运输优点:①传统货运索道一般运输距离控制在500米左右,本技术中通过增加多支点门型结构,提高了索道运输距离,使索道运输距离提高到了1500米以上;②在远距离运输中,一条主索道可以经过多个塔位,在每个塔位设置支点,构成索道转运系统,可以提高索道工作效率。索道转运系统通过索道专用工具与就地取材相结合的施工方式,既减少了运输量,又保证了索道系统的稳定运行;③本技术改进并加工的支撑器与二轮行走车通过施工检验,不仅稳定、安全,而且造价便宜、加工方便,在施工过程中装卸及维修都非常容易;④在山区施工中可以根据山区木材多的特点,使用木制结构门架,减少了索道架设的前期运输量,降低施工成本。通过工程实践,此种构架运行稳定,性能可靠。

4 结论

随着目前超高压输电线路施工地形条件越来越艰苦,山区施工越来越多,怎样在无道路的崇山峻岭中经济、大量地运输超长超重的材料成为了各个电力施工单位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大吨位多支点索道运输在这种情况下以适应度高、成本低、效率高等非常突出的优点解决了施工电网建设中地形条件艰苦、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使用此索道运输方案降低了索道架设的难度,减少了索道施工造价;同时占用索道走廊少、受地形限制较小。当多个塔位沿山坡前进,架设一条主索道经过数个塔位,多支点索道运输可以发挥了其独有的作用,保证了材料运输安全,提高了材料运输效率,既符合绿色环保施工的要求,又可确保工程安全高效地完成,为超高压输电线路在山区中施工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孟遂民.架空输电线路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陈登云.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架线用张力机、牵引机的设计[J].起重运输机械,2001.

上一篇:激光拼焊板下一篇:客户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