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评价

2024-05-13

布局评价(精选八篇)

布局评价 篇1

目前,物流园区布局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优缺点列举法、因素分析法、权值分析法等,这些评价方法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随意性,特别是由于评价指标权重的分配过于简单,导致评价结果优劣难分。因此,为了获得更为有效的评价结果,我们应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合理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进行有效的可行性分析[1]。九华物流园区布局评价是一个典型的涉及到多因素的综合评价问题,由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是由人们的主观判断确定的,并且这种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结论上的模糊性[2]。因此,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处理多因素、模糊性及主观判断等问题的评价方法。AHP-模糊评价方法正是基于这样情况提出的,它基于科学的数学原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为物流园区系统布置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层次分析法[3](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I.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问题定量化的实际决策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组合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按其支配关系,分组构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经验判断,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和权重[4]。模糊集合的概念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教授在1965年提出来的,从而开创了模糊数学这个崭新的分支。用模糊数学能够有效地解决行为信息不全、决策目标具有模糊性且难以量化的问题。

2 九华物流园区规划方案确定

根据九华物流园区所在区域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要求,以及九华物流园区所在区域的特征,我们提出了九华物流园区总平面布局方案。九华物流园区[5,6]各个组成部分介绍如下:

2.1 物流作业区

九华物流园区主要的物流功能区域包括: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包装中心、流通加工中心、货运代理区、零担专线区、码头作业区、堆场等,其中仓储中心与其他各个功能区域的关联性程度较高,布置在中心区域。

2.2 办公服务区

由于主园区紧邻长潭西线和风光路,考虑到交通衔接因素,将综合办公大楼和主要的出口道路设置于风光路一侧,这样既方便主园区内车辆运行路线的组织,又方便了车辆的进出,并且也能避开长潭西线的交通繁忙情况。该区域与物流作业区域内的物流作业区相分离,形成相对安静的区域。该区域单独设置出入口,使出入该区域的人流、车流与园区的大量货车车流相分离,互不影响。办公大楼布置于园区西边,临近长潭高速,作为九华物流园区的标志性建筑,利用美观的建筑造型和临街而设的特点美化市容。

2.3 车辆服务区

车辆服务区主要位于九华物流园区主园区的西北侧。它既能够为车辆提供保修服务,又不会对园区内的交通造成影响。

2.4 园区出入口

园区设有东南西北4个出入口,它们非常方便车辆的进出,又能够实现园区内的车流与社会车流更好地衔接。

2.5 绿化

为创造较好的园区环境,在园区内部种植花草。我们在不影响园区物流作业与道路交通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园区的绿化面积。在园区的周边布置沿街绿化带与大型绿地,能够形成较好的街景,并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

2.6 交通组织

园区四周设置环形车道,方便车辆进出物流园区。在园区内部东西向设置20m的交通大道,非常方便车辆的行驶;园区内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的10m宽的道路,便于功能区之间的搬运。在园区东、南、西、北设置大门,方便车辆和人员的出入。

2.7 预留场地

我们将近期及中期的预留面积布置在长潭西线西侧,预留面积规划为135.65亩。预留场地引导主园区向西北方向发展,该方向符合九华经济区发展的方向,有利于主园区与西园区的衔接。

3 九华物流园区规划方案评价

将AHP模型作为AHP-模糊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将九华物流园区布局评价中的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确定定性指标的权重。

3.1 建立园区的AHP模型层次结构

我们评价指标由环境保护、交通衔接、扩充弹性、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性、景观匹配、生态协调6个指标体系,建立了如下所示的层次结构(见图1)。

3.2 建立比较判断矩阵

根据九分位比率表,采用成对比较法,建立判断矩阵。采用九分位比率是因为人们头脑中通常有个明显的等级,每两个等级之间各有一个中间状态(见表1)。

利用上述九分位比率表,请专家对物流园区系统布置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并建立判断矩阵(见表2)。

3.3 对判断矩阵分别单排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RI-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为(见表3):

当CR<=0.1时判断矩阵的不一致性可以接受。

3.4 模糊综合评价

(1)确定评价指标集为A={A1,A2,A3,A4,A5,A6},分别表示环境保护、交通衔接、扩充弹性、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性、景观匹配、生态协调方面。

(2)确定评价等级及其对应标准,确定评语集为V={V1,V2,V3,V4}={高效,良好,合格,不合格},给评语集的每个等级赋分,赋值后的评语集合为H=(95,80,65,50),并规定90分以上为高效,80~90分之间为良好,60~80分之间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3)确定层次指标的权重向量,由计算结果可知,评价指标的权向量为:W={0.04,0.24,0.16,0.4,0.10,0.06}。

(4)对单因素建立模糊综合评判矩阵。由5位专家对提出的布局方案进行评估,根据每个布置方案符合各指标程度的情况,由每个专家单独对指标层的每个指标进行等级打分。由于指标的模糊性,可以综合每个专家对该指标的打分次数,得出该指标属于某个评语等级的隶属度。我们取5位专家赞同该指标的评语等级的比重为隶属度,从而建立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计算结果如下:

(5)进行单因素评价Bi=W*R,i=1,2,…,6,

(6)计算综合评价值:E=B*H=87.08。

4 结论

园区靠近长潭西线和风光路的区域多为绿化地带,能够形成良好的风光带。具有标志性的办公大楼面向长潭西线,给外界很好的景观象征。根据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九华物流园区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结果是能满足物流作业的顺利进行,在环保方面也能符合要求,能跟外界交通进行很好的衔接,也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

摘要:文章介绍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对九华物流园区的布局进行了评价。通过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再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评价九华物流园区布局的实例中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AHP-模糊综合评价,九华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布局

参考文献

[1]龙泉.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2):47-50.

[2]常大勇,张丽丽.经济管理中的模糊数学方法[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

[3]胡刚,陈峻,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多指标决策的物流园区建设序列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3(2):159-162,166.

[4]苗壮.交通运输项目评价中的权重问题[J].公路交通科技,2001(5):111-113.

[5]李旭宏,毛海军.开发区专业物流园区规划[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3):84-87.

[6]王战权,杨东援.物流园区规划初探[J].系统工程,2001(1):79-83.

布局评价 篇2

摘要:在网页设计中,该使用固定、流动、弹性,还是混合布局呢?这个问题困扰网页设计师们很久。它们各有优缺点,最终的决定取决于网站的可用性,单用某一种布局就想达到目的,可能没那么容易。本文将讨论每个布局类型的优点和缺点。只要牢记可用性,无论适用哪种布局类型都可以做出成功的站点。

关键词:网页设计 布局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1.CSS布局技术概述

CSS是Cascading Style Sheet的缩写,一般称为层叠样式表,是用于(增强)控制网页样式并允许将样式信息与网页内容分离的一种标记性语言。CSS的作用通俗的讲就是布置网页的样式,让网页“穿上漂亮衣服”,CSS可以控制HTML标签对象的CSS 宽度、CSS高度、float浮动、文字大小、字体、css背景等样式达到我们想要的布局效果。我们说什么是最完美的页面布局方式?这是一个已经困扰了设计者很多年的问题。CSS的主要功能被很多人误以为就是那些特殊效果的实现。实际上,它的真正核心应该在于强大的页面布局能力,而并不是实现整个网站排版的一致性或细节上。也只有当网页布局和网页内容完美接合时,才能带给用户最好的体验。

2.基于CSS布局的几种方式

2.1 固定宽度布局 (Fixed Layout),指最外面的包裹层(Wrapper)使用固定宽度,其内部的各个部分均使用百分比或者是固定的宽度来表示。其关键是,外面的包裹层(或称为容器)的宽度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论访问者的浏览器是怎样的分辨率。他们所看到的网页效果都是完全相同的。固定宽度布局是层叠样式表中最早应用的布局效果之一。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所设计的页面宽度到底为多少才合适?这涉及到关于现今用户使用浏览器的分辨率大小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用户已经使用了1024*768或更高分辨率的显示器,所以通常可以選择960像素作为固定宽度布局的宽度,这个宽度可以避免水平滚动条的出现。因此960像素成为了网页设计的最佳宽度,这个宽度可以避免水平滚动条的出现。它能够非常好地展现网页的内容。960的网格系统已经成为了固定宽度布局的行业标准了。固定宽度布局的优点非常明显,由于整个布局和布局中的每块都有预设的宽度。设计人员能够根据窗口的宽度和屏幕状况,进行一些精确度量的内部元素的设计。如标语、图像、以及精确定位的文本等,这种方法非常的适用,而且容易使用。在设计方面方便定制。但是它相对于使用高分辨率的用户来说,固定宽度布局会留下很大的空白。而屏幕分辨率过小时则会出现默认的滚动条。固定宽度布局的缺点是没有充分利用用户的全部浏览区域。(当然,屏幕的分辨率不一定和浏览器的分辨率相同,因为很多屏幕不会最大化浏览器窗口。)例如,如果用户有一个很大的宽屏显示器,分辨率为1900*1200,浏览器的分辨率为1500像素,这时浏览一个750像素宽的固定布局,空白的区域会很大。

2.2流式布局流式布局(Fluid Layout),又叫自适应布局,自适应布局的网页会根据浏览器窗口的大小相应的调整自己的宽度。容器中的主体部分的宽度以当前浏览器窗口宽度为基准,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进行定义。当浏览器尺寸发生变化,布局也发生变化。这类布局中,元素的宽度是以父元素的百分比设置的。因此需要设计师对布局的结构有深刻的理解,虽然设计过程痛苦,但成功的设计会让网站更加灵活的面对不同的终端用户。在视觉上也能更加美观。合适的技巧会使页面在大屏幕、小屏幕、PDA小屏幕上都能有良好的呈现效果。所以有人说,这种布局可以让人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网站。当然这种布局也是存在缺点的。如果在特别大的分辨率下,内容会被拉成长长的一行,而当浏览器窗口特别小的时候。行又会变得非常狭窄,逐行阅读变得十分困难。还有就是图像设计同标语元素设计上也会出现问题。因为在流布局中,图片需要随着它包含的元素一起伸缩以适应整体布局的扩大。

2.3弹性布局(Elastic Layout),指网页宽度不固定,当你改变字体的大小,其他元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的布局以字体的大小来进行参照变化的。那么这时我们就用em(字体高)而不是用像素值或百分比来定义宽度。em直接表现了字体的大小,因此如果用em表示一个包含框的宽度,当你增加字体大小时,包含框的宽度也会随之增加。这对于视力弱或有认知障碍的人尤其有用。弹性布局的效果是明显的,也受到广大设计师的欢迎。但它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不对这种布局设置一个最小宽度,当用户缩小窗口到足够小时,会对布局产生的影响是致命的,造成布局严重错位。当然图片的随比例缩放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2.4混合布局。顾名思义就是集中各种布局方法组合起来使用,取各自之所长。可以想象,各种布局都有它的优缺点。就例如弹性布局来说,它随着元素的大小而相应发生改变。可是万一它们将东西放得太大,页面超出了浏览器窗口,那怎么办?可能这时,你就想取回一部分的控制权,于是就有了混合性布局。可以用em(字体高)定义文本的尺寸、包含框、导航区和内容块的宽度。但是却为max—width属性设置一个百分比,限制它变得过大。而造成的布局混乱。组合流式布局与弹性布局。以em设置宽度,以百分比设置最大宽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布局。这样的布局方式在极端情况下都能有较好的整体效果。所以。我们说混合布局是结合各个布局的优缺点及布局人员的需要而组合使用的一种良好的布局方式。

3.小结

选择何种布局应该由网站的性质决定,权衡上述利弊,根据你的网站需求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高网站的竞争力。以作品集网站为例,这种网站采用固定宽度布局最为适用,可以做出更有设计感的东西。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设计中的单个元素,作品的图像展示也变得更易处理。对很多设计师来说,固定布局就是一个既容易相处,又能给人安全感的好朋友。

而那些要追求100%的兼容性的设计师最好就考虑一下花点时间在流动布局上。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宽屏上的可能出现的过多留白,而是那一小撮小屏幕上的显示效果。对于有大量用户的网站来说,百分比很小的用户群,绝对数目也相当可观。就算不考虑这点,大网站也应该有简洁干练的设计感,而这可以利用流动布局高效率地实现。

还是做不了决定?别担心,还有弹性或部分弹性的布局设计可供选择。如果运用得当,弹性布局能完全整合两大主要布局的优点。聪明的设计师懂得如何利用弹性设计的原则,在字体和容器大小上使用em单位,然后混合运用百分比和像素宽度来设定其他布局元素。

参考文献

[1] 胡波.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田.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8):222—227。

布局评价 篇3

关键词: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耕地质量评价,景观格局,丘陵山区,荣昌县

0 引言

民以食为天,作为基本口粮田,基本农田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吃饭田”“保命田”。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强化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保护,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方法至关重要。2011年,国家发布实施的《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为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在具体划定过程中,对耕地的选择决策受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仍然较重[1];由于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兼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依然存在,并给基本农田质量评定和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不过,从区域来看,相对于平原区而言,丘陵山区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条件对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造成了更多的技术挑战。面对广大的丘陵山区,在基本农田划定中,如何采取科学可行、切实有效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从而变得日益迫切[2,3]。

荣昌县是一个丘陵山区县,也是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县之一,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对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应。为此,以荣昌县为研究区,拟以基本农田布局优化为目标,融合县域土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探讨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并通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和引入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完成对基本农田质量的及时评定和对基本农田布局变化的快速刻画,其研究成果有望丰富丘陵山区基本农田划定和质量评定工作的技术方法,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支撑作用。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荣昌县地处重庆西部边缘,东经105°17′~105°44′、北纬29°15′~29°41′之间,幅员面积1076.71km2。境内以丘陵低山地貌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均温17.7℃,多年平均降雨量1118mm。荣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耕地资源禀赋较好,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2010年耕地面积58608.57hm2,其中0°~2°占2.81%,2°~6°占31.95%,6°~15°占48.87%,15°~25°占13.60%,25°以上占2.77%。2010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3413.33 hm2,油菜种植面积8720 hm2,蔬菜种植面积13800 hm2,产量分别达到31.84,1.99,35.67万t,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不过,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形势下,荣昌的土地利用矛盾日益凸显。一面要保障建设发展用地,一面又要保护基本农田,担当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县的角色和重任,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自荣昌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提供的荣昌县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简称二调)、2010年荣昌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2006-2020年)、农用地分等定级资料(2010年),以及由其他职能部门提供的城乡规划、交通水利、新农村建设、农业区划、城乡空间资源调查与分析报告(2010年)和荣昌县统计年鉴(2011年)等相关数据资料。

1.3 研究方法

1)空间叠加分析与数理统计。

利用ArcGIS9.3软件ArcToolbox中的Overlay工具将荣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简称上轮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图层分别与地形坡度、河流水系、城乡规划、交通水利规划、农用地分等定级、二调耕地等要素图层进行有序叠加和空间分析,并用Statistics工具进行数理统计。经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调出上轮规划划定,确定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用地布局相抵触的基本农田,以及土地质量低、地块破碎、集中连片程度差、不便于保护和建设的基本农田;同时,根据荣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简称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将质量较高、基础条件完善、与已划定基本农田连接成片的耕地调为基本农田,以达到对县域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优化目标。

2)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模型。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依据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建立原则,选取耕地自然等别、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坡度级别、连片程度、耕作半径等6个指标,构建荣昌县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每个指标取值得分划分为6个等级,通过设定指标分值,并计算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得分,以得分高低评价基本农田质量的优劣。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Q—基本农田综合得分;

p—类型基本农田比重;

r—类型基本农田得分。

各评价指标分值设置的具体过程如下:①耕地自然等别。耕地自然等别可以直接衡量耕地的好坏[4,5,6,7],依据研究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研究区耕地自然等别分为12个等别,等别越高则耕地质量越好,将等别为12的耕地分值设为100,耕地随等别降低,得分值减小。②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网络对基本农田质量评定的影响同等重要,设置相同条件下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对基本农田影响的分值一样。根据李轶平的研究[8],基本农田田块离交通干线距离小于1km时区位条件非常好,当大于5km时区位条件非常差。由于研究区地处丘陵山区,本文在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相应距离进行了适当修正。设置距离小于0.5km时取值为100,随着距离的增加,分值减小。③坡度级别。为更好地反应坡度级别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本文将坡度分为6个级别,即0°~2°,2°~6°,6°~12°,12°~15°,15°~25°,大于25°,当坡度级别为0°~2°设置分值为100,随着坡度的增大,分值减小。④连片程度。参照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和相关标准,结合丘陵山区实际,本文设置基本农田连片规模不小于33 hm2时分值为100,随着连片规模的减小,分值减小。⑤耕作半径。耕作半径是指从农村居民点到农耕作业区的距离,合理的耕作半径有利于生产活动的高效开展,据相关研究较佳的耕作半径应小于0.5km[9]。本文设置小于0.5km耕作半径的分值为100,随着耕作半径的增大,分值减小。各指标分值设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借助MapGIS K9软件的条件合并工具,对优化前后基本农田图层中的图斑按照土地权属单位、土地自然等级、坡度级别进行相邻图斑的条件合并,使用ArcGIS9.3软件ArcToolbox中的Polygon To Raster功能将矢量图转化为栅格大小为10m×10m的栅格图像。利用Fragstats 3.3软件,选取斑块面积A、斑块周长E、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MPS、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形态指数LSI等指标,对基本农田优化结果斑块形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10,11]。基本农田斑块形态景观指数如表2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农田数量与布局变化

对空间布局优化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一轮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留了上轮规划划定基本农田的44757.95hm2,占上轮规划基本农田总面积(48596.42 hm2)的92.10%;调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相抵触,以及土地质量低、地块破碎、连片性差,不利于保护和建设的上轮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为3838.47hm2,占上轮划定基本农田的7.90%。同时,将实施过土地整治和测土配方施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土地质量较高,且与保留基本农田连片性较好的优质耕地3959.45hm2调为基本农田。通过调整,新一轮规划划定基本农田总面积48717.40hm2,较上轮规划增加120.98hm2,在数量上严格落实了重庆市下达给荣昌县48684hm2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经过布局优化,荣昌县各镇街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如表3所示)。同时,受经济区位以及城市建设发展需求的影响,基本农田调出的区域主要涉及了县城中心所在地昌元、昌州以及周边峰高、荣隆和路孔5镇街,合计减少基本农田为1607.59hm2;基本农田补划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展较多、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铜鼓镇、盘龙镇、安富、双河及吴家等5镇街,合计增加基本农田1011.62hm2。

续表3 hm2

从区域来看,依据地形条件、主导土地用途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可以将荣昌县划分为北部中浅丘农畜种养区、中部浅丘平坝重点城镇发展区和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工矿区3个类型区(如表4所示)。其中,北部中浅丘农畜种养区和南部低山丘陵农林工矿区是荣昌县重要的农业发展基地,经过布局调整,基本农田整体比重较上轮规划划定的面积分别增加2.90%和0.49%。其中,调入的基本农田分别为2465.08,751.35hm2,调出1054.49,514.48hm2;中部浅丘平坝重点城镇发展区是县域经济中心,受工业化和城镇建设影响,经布局调整基本农田较上轮规划减少3.14%,其中调入743.02hm2,调出2269.5hm2,如图1和图2所示。

2.2 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变化

基本农田综合质量评定结果显示,优化后全县基本农田综合质量总分为390.71,较优化前的370.98增加了19.73(如表5所示),表明优化后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有所提高。从各项子指标来看,布局调整前后,耕地地力等别、坡度和集中连片程度均有明显改善,分值分别提高7.55,5.16,15.75;农田水利分值变化虽不明显,但仍有所改善,提高了0.27。不过,田间道路和耕作半径对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有负面影响。其表现为,长期以来,荣昌的田间道路建设欠账较多,路网密度不够,建设标准较低,没有充分发挥其对农业生产的服务配套功能。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后,相应的田间道路工程还未及时跟上,由此导致其分值略有下降。而耕作半径增大,主要是由于新一轮规划中,为建设新农村,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将布局较为分散零乱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了集中统一规划,农户居住区位的变化增加了与耕作区间的距离,导致耕作半径增大。不过,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下,面对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这些负面影响将得到有效克服,基本农田的建设和利用将更加高效。

2.3 基本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变化

分析调整前后基本农田的景观格局特征显示,经过优化,基本农田的斑块密度(PD)减少了4.0095,斑块平均面积(MPS)增加了0.1396,表明较优化前基本农田图斑景观破碎程度降低,连片性得到了提高;最大斑块指数(LPI)增加,反映了优化后基本农田斑块的优越度提升;斑块形态指数(LSI)的降低,反映优化后基本农田图斑的斑块形态变得更加规则,边界曲折度小(如表6所示)。上述说明,经优化后研究区基本农田斑块形态更趋规则完整。

3 结论与讨论

1)丘陵山区基本农田布局调整更具综合性,不仅要结合土地资源条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和生态建设需求。通过布局调整和优化,荣昌县基本农田调出的区域主要涉及县城中心所在地昌元、昌州以及周边峰高、荣隆和路孔5镇街;补划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展较多、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铜鼓镇、盘龙镇、安富、双河及吴家等5镇街。

2)通过布局调整,荣昌县不仅完成了基本农田数量保护,更进一步提高了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调整后,荣昌县基本农田总面积达到48717.40hm2,在数量上严格落实了重庆市下达给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全县基本农田综合质量分值增加19.73,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有所提高。

3)通过布局调整,荣昌县基本农田的斑块破碎度降低,连片性提高,斑块形态更趋规则完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4)科学合理地调整基本农田布局,既有助于保障建设发展用地,又能够实现对基本农田特殊而有效的保护。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能够为丘陵山区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科学支撑,并有助于降低划定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引入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可以及时评定基本农田的质量,快速地刻画出基本农田布局的变化,对基本农田保护、监督和检查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石英.基本农田划定自动化成图中图斑分割决策模型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2]侯欣欣,王红梅.基于GIS的佛冈县基本农田调整划定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34(8):45-48.

[3]王亚华,袁源,张小林,等.城乡结合部基本农田空间布局方法研究—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2):79-84.

[4]杨树佳,郑新奇,王爱萍,等.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布局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4-7.

[5]卢德彬,涂建军,华娟,等.GIS技术在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34(4):65-68.

[6]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36-339.

[7]路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8]李轶平.基于GIS技术的济南历城区基本农田的确定与空间定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9]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36-339.

[10]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布局评价 篇4

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

1. 教育经费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政府越来越重视为国家建设提高大力支持的农民生活问题, 为减轻农民负担, 从2000年开始国家陆续实施农村税收改革, 取消了原先的农村地区的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费用的征收, 而该费用占农村教育费用的30%。同时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 提升了投资主体的重心, 减轻乡镇的财政负担, 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能力, 但是“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依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和不均衡问题。由于在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级财政格局的变化使得县级财政相对较弱,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县级区, 县级政府面对着很大的财政压力。为了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轻县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引导下, 各地相距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

2. 农村生源减少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

21世纪将会有两件事影响人类的进程, 这两件大事分别是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 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名言。城镇化是乡村社会结构向城市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过程, 它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聚、职业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动态发展过程。[1]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 许多家长会选择带上孩子去城里上学, 这样导致大量农村学龄儿童流失, 农村学校生源不足。而原先“村村办小学”的格局必然会受到挑战, 许多学校学生只有十几人, 甚至只有几个人或已经没有学生了。“麻雀学校”, “空巢学校”现象大量出现, 这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因此, 各地区采取撤点并校策略来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 农村地区对提高教育质量愿望增强, 促使学校布局的调整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 越来越多的家长希孩子获得好的教育, 考上好大学, 然后找到好工作, 获得理想的薪资待遇, 通过教育途径来改变孩子的命运, 从而融入到更高层次的社会中, 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也是农村孩子跨越阶层相对公平的也是少有的出路。因此, 孩子是否获得良好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质量好坏, 孩子的学习成绩则成了家长们关心的主要问题。从以前“我要上学”到目前“我要上好学”观念的转变, 这也迫使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考虑家长对教育质量的需求。由于农村学校硬件设备落后, 教师多为上年纪的老教师, 思想观念陈旧, 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求, 教学质量差。这样促使以县为单位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形成“小学向乡镇靠拢”、“初中基本在镇和县城”的农村学校结构模式。从而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 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

二、农村学校布局过度调整出现的问题

1. 县镇学校规模扩大迅速, “巨型学校”“大班额”问题凸显

一些地区认为在进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农村学校数量减少和城镇学校规模扩大作为一项区域教育发展的经验来推广, 认为“巨型学校”“大班额”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是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 这只是站在经济的角度分析, 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2001年全国小学校均规模为207人, 到2011年增加到322人, 平均每校增加了115人, 增幅达55.56%。2001—2010年, 城市、县镇、农村小学班均规模平均每班增加7.34人、5.56人、0.59人, 增长分别为13.19%、17、67%、3.05%, 县镇班级均规模增长最快。“巨型学校”“大班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但是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 学校人数过多, 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学生安全隐患凸显, 学校基础设施, 教学设备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班级人数过多, 不利于班级管理, 教师无法照顾全班学生, 加大了教学难度,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上学距离远, 学生辍学问题严重

2012年11月,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汉韩清林运用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得出:2008、2009、2010和2011年, 小学年辍学率分别为5.99‰、8.97‰、8.22‰和8.99‰, 与1997、1998、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2]于海波在调查中发现, 部分学校地区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失当, 导致学生辍学率出现反弹, 非常值得重视。[3]

3. 家庭教育支出增加, 加重农民负担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 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好的成果, 教育方面通过取消教育集资,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等政策来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农村学校过度布局调整, 虽然降低了政府的教育成本, 但对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支出增加了。教育成本转移到农民身上。由于农村学生上学路途变远, 则必须为其配备自行车或其它交通工具, 寄宿制学生生活费的开支。一些陪读家长不仅自己不能赚取生活费, 还要需要家庭提供, 这样大大的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因此, 从教育成本的角度分析, 不是降低了, 而是转移到农村家庭中了。

三、农村布局过度调整的产生问题的解决策略

1. 明确农村学校撤并的衡量标准

在撤并农村学校时, 应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 是否只注重学校规模效益, 而忽视办教育自身的规律, 不管不顾受教育者的心声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盲目撤并。之所以出现过度撤并现象的发生, 就是因为地方政府不明确撤并学校的衡量标准, 哪些可以撤并, 哪些必须保留。从国家到地方始终要明确, 我国农村学校的撤并:以什么为首要的衡量标准, 教育改革以什么为最重要的价值, 始终将教育因素放在考核的首要位置, 只有这样教育改革才能作好, 才能有好的出路, 才能起到实际效果。

2. 追踪研究和建设调整后学校, 扶持小规模学校

2004—2007年, 中央投入100亿, 用于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 用于解决西部地区新增150万学生的就学需求。然而, 国家投入的专项资金并没用于学生身上, 一些学校私自动用专项资金来偿还学校债务, 学校的劳务费用, 对此, 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保证资金专款专用, 惠及广大学生切身利益。

3. 发展农村经济,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必须要有乡村的特色文化作为支撑, 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群体, 是很难融入到别的文化氛围中的, 而农村学校是农村地区文化的代表, 也是文化的聚集地, 撤并学校使村民和儿童与这唯一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割裂开来, 不利于乡村文化的继承, 同时也会影响儿童对家乡的认可度和爱乡之情的培养。大力发展各地区农村特色经济, 以国家为主导, 解决好“三农”问题,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适度保留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邬志辉, 史宁中.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十年走势与政策议题[J].教育研究, 2011 (7) .

[2]袁桂林, 李洪玲.农村学校布局过度调整的弊端与解决思路[J].社会科学战线, 2012 (5) .

布局评价 篇5

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水、陆交通站点之一,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武汉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拥有铁、公、水、空四种运输方式,还在于汉江与长江将城市分割为三镇,城市以组团的模式发展。如何合理布局对外客运站点,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外客运站点的服务水平和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武汉市对外客运站点布局面临的突出问题。

文中从武汉市的客运站点布局现状出发,对其布局进行评价分析,为促进建成一个适应武汉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区域交通战略相协调的安全、快速、经济、便利、舒适、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将武汉市建成现代化的交通站点,对外形成铁、公、水、空相结合,为高效率、低能耗、立体化、多功能的区域交通系统提供一些参考。

1 武汉市对外交通客运站点布局现状

武汉市作为全国交通枢纽、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及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城市,城市对外的交通已基本形成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铁路方面,拥有武昌、汉口两个国家一级站。公路方面,武汉市现有公路客运站30个,其中拥有汉口新华路长途汽车客运站、武昌傅家坡长途汽车客运站、武昌宏基长途客运站、武汉汽车客运总站等4个国家一级大型客运站,汉阳长途汽车客运站等国家二级站8个,总面积32万m2。除4个一级站和少数二级站之外,大部分客运站等级低、设施差、容量小,甚至没有正规停车场和候车厅。

在水运方面,武汉为国家一级枢纽港,是长江中游地区主要的内河港口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交通枢纽中心。但由于水运运输速度慢,可达性差等特点,客流量较少,主要进行货物运输。

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城市对外交通客运站点布局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主要分析空间均衡性,定量评价可从站点规模适应性、站点发展余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旅客进站便捷性等方面考虑。

2.1 空间均衡性

空间均衡性是指站点在空间上布局的均匀度。均匀分布的站点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达性,从而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由于水运和航空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文中仅对火车站点和汽车站点布局的空间均衡性进行分析。

客运站设置主要取决于城市用地规模和形态及客流的构成。客运站数量不足,会造成吸引半径过长,旅客从居住地至车站行走时间过长而增加城市交通负担,引起城市人流和车流在车站附近过分集中。

火车站点:目前拥有武昌火车站和汉口火车站为国家级站,两站都位于京广线上,南北向出行便利,但近几年来客流量趋于饱和,高峰期间不负重压,客运站能力紧张。由于武汉市以组团的形式发展,东西方向缺少便捷疏散站点,与城市空间布局不协调。武汉市铁路站点设施布局与此不相协调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站场设施严重制约了城市东西向轴向发展。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武汉作为中部客货运枢纽的地位越来越突显,而现有的两个火车站的落后状况与这个地位极不相称。显然,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不仅制约着湖北、武汉的发展,也牵动着中国经济的神经。因此加快武汉站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整合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两主(武汉站、汉口站)一辅(武昌站)”客运格局,武汉将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座特等客运站的城市。

汽车站点空间分布不均匀表现在:集中分布于城市内环线(中心城区),特别是汉口老城区,位于内环线附近或内环线以内的站点有17个,武汉市目前正在使用的汉口新华路、金家墩,武昌宏基、傅家坡,汉阳长途汽车站等大型客运站点都地处市中心,担负着市区70%以上的公路进出客运量,每逢节假日,进出车辆十分频繁,给本就拥挤的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客运站布局与城市土地利用的扩张不协调,武汉市建成区在过去几年里快速向外扩张,长途客运需求点变得比较分散,从而使现状布局产生越来越大的出行距离,系统整体出行效率降低。不但会造成车辆出行时间增加,同时对城市内部交通形成较大的干扰。

2.2 站点规模适应性A1

该指标用于描述站场规模满足客运需求的程度。定义饱和度i为旅客需求与站点供给能力之比。饱和度太大则供求紧张,导致旅客滞留时间过长;太小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般认为站点需求与其能力之比处于0.75~0.85之间较合适。站点规模适应性A1可表示为:A1=e-︳i-0.8︳(i为饱和度)。

2.3 站点发展余地A2

该指标用于描述站场向规划用地以外扩展的可能性。站场四周用地越容易扩展则发展余地越大。A2=可扩展用地面积S1/规划站场用地面积S2。当S1>S2时,可取S1=S2。

关于S1的计算,不能简单地按四周面积求和,而应仅对满足站场设施需求的最小占地求和,不满足的零星碎块用地不应考虑。满足站场设施要求的最小占地求和时,要注意到站场周围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性质、土地利用程度等。不同性质、不同利用程度的土地,其满足站场扩展需求程度是不同的。一般可以通过规划部门的调查分析得到站场周围的土地利用情况和规划情况。

2.4 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A3

该指标描述了与其他运输方式间换乘(如公路—铁路、公路—水路、公路—航空等)的方便程度。换乘越方便则协调性越好,可用各交通方式站点之间的径路距离来衡量。通常在有多个其他运输方式的站点的时候,取与该站点距离最近的其他运输方式站点来计算。

A3=e-l(l为与其他方式站点之间的径路距离)。

2.5 旅客进站便捷性A4

旅客进站便捷性可认为与站点服务范围、服务数量以及旅客进站路程有关。可以用站点评价服务半径作为比较的依据。平均服务半径越小,在该站点服务区域范围内旅客进站越便利。站点服务范围的划分应综合考虑各个站点的位置和功能等因素。

如图1所示,该站点服务范围划分为8个小区,每个小区的质心与站点质心的距离为ri(i=1,2,…,8)。一般地,设在j站中有n个小区,第i个小区质心距离站点质心的距离为ri,第i个小区的换算面积为Xi,则该站点平均服务半径Rj为:

Rj=[i=1nriXi]/i=1nXi

其中,j为第j个站点(j=1,2,…,M)。

A4=e-(Rj-R)/R+η。

其中,R为所有站点中最小服务半径;η为调整系数,一般可以取0.020~0.051 3之间。

3 结语

客运站点的布局决定着交通系统功能的发挥,合理的布局能缩短旅客旅行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改善城市交通环境、降低对城市内部交通的干扰、提高服务质量等。在站点布局规划时,应留有发展余地,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文中从空间均衡性、站点规模适应性、站点发展余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旅客进站便捷性等方面提出了客运站点布局的评价问题,为武汉市对外交通客运站点布局提供了评价依据。

摘要:对武汉市对外交通站点的布局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空间均衡性、站点规模适应性、站点发展余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以及旅客进站便捷性等几个评价指标,从而为武汉对外交通客运站点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对外交通,客运站点,布局,评价

参考文献

[1]焦双健,魏巍.城市对外交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成耀荣.综合运输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陆锡明.综合交通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席庆,霍娅敏,叶怀珍.交通运输枢纽中客运站点布局问题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9,34(3):374-378.

[5]黄正东,沈建武,程建权,等.武汉长途汽车客运站的布局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3):122-127.

布局评价 篇6

1 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的的问题

1) 农田基础设施差;

2) 种植业生产水平发展不平衡;

3) 中低产田地面积大;

4) 农作物种植不协调。

2 耕地地力调查及评价结果

经过本次调查分析, 宁洱县53604.37hm2耕地, 划分为7个等级。

2.1 一级地

一级耕地面积11017.60hm2, 占总面积的20.55%, 其中灌溉水田面积7874.38hm2, 旱地面积2777.42hm2。一级地0~20cm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6.5g/kg, 年粮食产量水平9850kg/hm2左右。这类土壤主要增施有机肥和配合磷钾肥, 防止地力下降。在生产规划上应种植耐肥高产品种。

2.2 二级地

二级耕地面积8660.11hm2, 占总面积的16.16%, 其中水田面积有3489.58hm2, 旱地面积有5108.80hm2, 水浇地面积有61.74hm2。二级地0~20cm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4.8g/kg, 年粮食产量水平8350kg/hm2左右。可以通过改良灌溉设施, 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 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

2.3 三级地

三级耕地面积12944.27hm2, 耕地占总面积的24.15%, 其中水田面积有3396.78hm2, 旱地面积有9529.88hm2, 水浇地面积有17.60hm2。三级地0~20cm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4.4g/kg, 年粮食产量水平6750kg/hm2左右。主要分布于宁洱、磨黑、德化等九个乡镇。质地大部分为轻壤土、中壤土。可以通过改良和增加灌溉设施, 深耕结合施用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熟化土壤, 从而加深熟化土层, 提高作物的产量。

2.4 四级地

四级耕地面积9724.58hm2, 耕地占总面积的18.4%, 水田面积有1644.79hm2, 旱地面积有8079.30hm2, 水浇地面积有0.49hm2。四级地0~20cm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3.5g/kg, 年粮食产量水平5230kg/hm2左右。该等级地应加强治水改土, 增加灌排配套设施。对坡度较平缓、区位条件好的地方进行坡改梯地建设, 扩种冬季绿肥, 达到用、养、治相结合。

2.5 五级地

五级耕地面积5054.75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9.43%, 其中, 水田面积有339.00hm2, 旱地面积有4713.97hm2, 水浇地面积有1.78hm2。五级地0~20cm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2.9g/kg, 年粮食产量水平3750kg/hm2左右。当前宜发展树木、种植绿肥、保养水土。

2.6 六级地

六级耕地面积2921.87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5.45%, 其中, 水田面积有20.19hm2, 旱地面积有2901.68hm2, 无水浇地面积。六级地0~20cm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3.9g/kg, 年粮食产量水平2400kg hm2左右。当前宜发展树木、种植绿肥、保养水土。

2.7 七级地

七级耕地面积3281.18hm2, 占总耕地面积的6.12%, 无水田和水浇地面积, 旱地面积占100%。七级地0~20cm土层有机质平均含量23.0g/kg, 年粮食产量水平1870kg/hm2左右。当前宜发展树木、种植绿肥、保养水土。

3 耕地适宜性评价与种植业布局思路

3.1 布局原则

1) 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2) 发挥产业优势的原则;

3) 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

3.2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这根主线,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出率, 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4 对策与措施

4.1 依托市场, 制定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方向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利用本地区域优势, 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 加强市场调研, 制定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方向和具体实施方案, 规划要依托市场、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发挥优势、体现特色,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4.2 以项目农业为抓手, 强化资金和技术力量的集聚

采取积极的政策导向措施, 吸引多渠道资金投资农业,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加大对农田小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业资源开发、耕地质量建设、农业标准化建设等专项经费的投入, 并加强对种植业各布局产业项目的技术研究和开发。

4.3 积极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以昆曼大通道为契机, 以推动接轨国内外市场为抓手,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 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农技部门+基地 (农户) 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一体化经营, 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切实抓好农产品品牌营销, 积极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龙头组织带动作用, 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4.4 完善体系,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积极发展无公害 (绿色、有机) 农产品生产, 制定好各类作物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 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加强监督管理, 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5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布局评价 篇7

1 公路客运枢纽现状

贵阳市公路运输枢纽主要位于西出口、火车站区域,现状如表1所示。

2 贵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布局

2.1 贵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需求分析

2.1.1 客运量预测

1)回归分析法。

通过对1996年以来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关性检验,公路客运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关系数接近0.95,模型拟合优度最高,结果见表2。

2)趋势外推法。

构建指数曲线模型对1996年以来的公路客运量数据进行拟合,预测结果见表3。

3)弹性系数法。

2000年以来,贵阳市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同步快速发展,公路客运量对地区生产总值弹性系数保持上升态势,2001年~2005年弹性系数平均达到0.37,2006年~2008年弹性系数平均为0.4。预测2010年,2020年弹性系数分别为0.6和0.5,见表4。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最终确定贵阳公路客运量的预测结果,见表5。

2.1.2 国家公路客运枢纽作业量预测

目前贵阳市区旅客发送量中省际、市际和县际发送量各占4.5%,58.8%和36.7%。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主要为区域之间、省际之间以及大中城市之间公路旅客干线运输提供组织衔接和运输服务。预测2010年,2015年和2020年贵阳公路客运枢纽承担的旅客发送量分别为5.9万人/d,8.6万人/d和12.2万人/d,见表6。

2.2 贵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

贵阳市组团结构特征明显,客流集中,要充分缩短客源点到客运站的距离,减少旅客集散过程中的换乘次数,考虑分散式布局;对范围较小人口较少的片区可采用集中布局的形式。

采用式(1)粗略推算客运站布设数量。

n=QD (1)

其中,n为客运站场布设个数,个;Q为目标年客运站场发送量,人/日;D为客运站的设计能力,人/日。

2020年贵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发送量约12.2万人/日,客运站平均设计能力取1.5万人/日~2万人/日,客运站总数约为6个~8个。综合考虑公路客运枢纽服务范围与功能需求、影响因素,确定贵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系统由旅游客运站、沙冲路客运站、客运北站、客运东站、金阳综合客运枢纽、客运西站和客运南站7个客运站组成。

3 客运枢纽规划适应性评价

3.1 客运枢纽与公路网规划的协调性

枢纽在交通网络中起到汇集和分配交通流的作用,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是整个交通系统优化的关键。客运枢纽的布局临近城市外部主要通道、对外交通出入口,有利于节约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时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协调性较好。

3.2 客运枢纽规模适应性评价

客运站场规模适应情况可通过适应度指标来进行分析[3],分析计算如下:客运枢纽规模适应性=客运枢纽规划年度吞吐量预测值/客运枢纽设计吞吐量[4]。

该指标应大于0且小于1,为使场站在建成后既有良好的规模适应性,又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原则,该指标范围应在0.5~0.75之间较好。

预测计算2020年贵阳公路客运枢纽承担的旅客发送量为12.2万人/日。7个客运枢纽(按一级客运站考虑)规划设计能力为1.5万人/日~2万人/日,取上限值计算,客运枢纽规模适应性指标为0.87。可见规划设计能力稍微偏小,实际建设中应根据年度吞吐量修正值科学确定客运枢纽设计能力,并通过运力优化与调整,对各站发送量的调配,使各站的适应级别尽量均衡,同时减少乘客总体出行时间而提高服务水平,优化配置公路客运站运力[5]。

3.3 客运枢纽规划土地利用适应性评价

贵阳客运枢纽总占地规模为44万m2。《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提出:“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94 020.56 hm2,比2005年净增36 124.95 hm2;其中,交通用地调整为17 671.39 hm2,比2005年净增12 030.92 hm2”。

贵阳国家公路运输客运枢纽规划占地46.2 hm2,占2020年交通用地的0.26%,并且部分站场为改扩建,也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适应贵阳山区城市土地利用原则,两规划的协调性较好。

3.4 客运枢纽分布结构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性评价

1)客运站对周边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干扰较大,高峰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交通影响的程度是现有站址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6]。贵阳客运枢纽站均服务面积185.7 km2,服务半径约7.7 km~15 km,站均服务城区居民35.96万人。按照车流高峰时段平均速度在20 km/h左右,其余时段平均速度在40 km/h左右。经计算,客运站服务城区内旅客可在15 min~45 min之内抵达就近站场,城市交通高峰时段对旅客出行时间的影响较大。由此可见:贵阳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其市内出行时间最小取决于市区车流平均速度[7,8]。2)贵阳与周边区域的较大交通流量主要发生在北、东和西面。布局顺应了交通流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要,并与铁路、机场等其他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综合运输枢纽。3)体现了零换乘的现代交通运输理念,节约交通运输成本及时间,实现路站协调统筹,有效支撑快运,强化有效衔接,促成综合枢纽。4)贵阳市现状公路运输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周边社会治安难度大等社会问题。规划采用分散布局,规范、顺畅了城市交通,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和城市环境质量。

4 结语

论文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客运发送量、作业量等进行了预测,为布局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从需求及协调性来看,各影响因素之间较协调,有利于形成布局合理、集疏便捷的客运站场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列格.交通枢纽与港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杨洁.综合运输与区域经济[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3]O’Kelly,M.E..The location of interacting Hub Facilities[J].Transportatin science,1986,20(2):33-34.

[4]沈志云.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5]靳文舟.公路客运站运力配置方案优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39-40.

[6]黄艳君.公路客运站场交通影响分析[J].城市交通,2002(3):52-53.

[7]晏启鹏.公路主枢纽站场总体布局新方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5,30(5):491-496.

[8]王国新.公路枢纽站场选址方法研究[J].江苏交通工程,2000(2):50-54.

布局评价 篇8

1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的必要性

城市学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 是体现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 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1]。21世纪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高速时期, 人才的需要已成为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人口快速增长的大中城市, 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经常发生, 而且在城郊结合部相对突出[2]。因而学校的布局是否合理, 关乎教育资源的可达性, 关乎学生能否公平的享有教育资源, 关乎能否更有效的培养人才。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教育投资效益, 逐步实现中小学校布局合理、教育结构体系优化、学校用人机制健全、经费使用高效的目标, 从而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2合理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1) 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学校资源的可达性, 就是指学生从家到学校的方便程度,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科获得的教育资源的多少。

(2) 叠加分析。叠加分析就是指在统一空间参考系统下, 通过对两个数据进行的一系列集合运算, 产生新的数据的过程。

(3) 网络分析。网络分析就是通过对网络的状态的研究以及通过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的情况, 进而解决资源极其所对饮的网络结构等的优化问题。

(4) 成本分配。成本分配主要是在累加成本的基础上计算最近源, 通过分配函数将所有栅格单元分配给离其最近的源。单元值存储了所归属源的标识值。

(5) 成本距离。成本距离主要是为了计算每个单元到成本面上最近源的最小累计成本距离。

(6) 重分类。重分类就是基于原有数值, 根据对用户不同需求的分析, 对原有数值重新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得到一组新值并输出。

3学校合理性评价方法的探讨

3.1方法的基本思路

首先, 需要计算交通道路网络各个栅格距离教育设施累计成本距离, 就是从路网上到达距其最临近的教育设施的距离;其次, 需要计算非交通路网的每个栅格单元距其最临近的道路的距离;最后, 累计得到每个栅格单元距离其最近站点的通行成本距离, 从而进一步得出每个教育设施的基于成本距离的服务范围。

3.2数据的初始化

学校合理性评价首先需要3个栅格图层:学校分布点图层、路网分布图层和非路网分布图层。学校分布点图层中的站点具有唯一ID值属性, 是每个学校作为单独实体的标记, 其他栅格属性为No Data, 不参与计算。示例中的服务范围基于物理距离进行缓冲区分析, 路网上每个栅格阻抗设置为1, 非路网上栅格属性值设为较大值, 在此为100。路网的阻抗符合“道路网络上具有同样的阻抗”的假设, 都设置为1。当基于距离或其它耗费来计算客流辐射区域, 路网阻抗和非路网阻抗值可以按要求进行相应修改。在数据初始化过程中需要仔细检察道路栅格数据的质量, 避免存在道路非正常断开的情况;同时需要学校在道路交通网络栅格上。

3.3路网旅行耗费计算

根据学校层和路网阻抗层计算路网旅行耗费, 得出路网上每个栅格单元到源点 (站点) 的最小通行成本。初始旅行耗费表达了路网上每个栅格单元到离其最近站点的通行成本。为满足第一个假设条件, 将路网阻抗数据层中的非路网栅格单元阻抗设为较大值, 所以, 这些栅格到学校的旅行耗费较大。计算初始旅行耗费的同时可以得到站点空间分配结果, 保证了各个学校的服务范围不会形成交叉重叠, 每个栅格被赋予所属站点的标识值。

3.4非路网旅行耗费计算

将路网上旅行耗费栅格作为源点, 计算非路网栅格单元到路网的耗费, 即计算学生到离其最近的路网所需耗费。将路网耗费图和非路网阻抗图作为输入变量, 得到非路网上的各栅格到最近路网的旅行耗费和路网各栅格的空间分配, 即非路网栅格由何处进入路网。

3.5最终的学校服务范围确定

将路网上与非路网各个栅格的旅行耗费相加即可计算到达学校的旅行耗费根据设置的最大旅行耗费对出行耗费图裁减并重新分类, 得到最终的学校服务范围。

4关于合理性评价方法的小结

该文通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手段,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建立了学校布局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布局合理性进行了定量为主,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系统全面地总结分析国内外已有的学校布局相关资料, 确定为该文评价方法后续工作服务的学校布局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权重关系, 同时揭示了城市发展与学校布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为今后该领域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线索。不仅对未来学校的合理布局的评价及科学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对整个区域特定专题领域规划的实践工作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且该文所探讨的方法还可推广应用至其他基础设施的合理性评价。

摘要: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学校布局分析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GIS逐渐成为分析学校布局合理性评价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该文中主要进行了如何利用GIS技术更为科学的分析学校布局合理性的方法的探讨。通过路网旅行耗费计算、非路网旅行耗费计算并最终确定了学校的服务范围, 并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对学校布局合理性做了更为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可达性,网络分析,成本距离,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佟耕, 李鹏飞, 刘治国, 等.GIS技术支持下的沈阳市中小学布局规划研究[J].规划师, 2014 (S1) :68-7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布局评价】相关文章:

书信布局05-11

突破布局05-09

布局管理05-14

经济布局05-14

布局形态05-15

布局模拟05-20

网络布局05-23

村庄布局05-24

布局功能06-04

生产系统布局05-24

上一篇:疗养护理下一篇: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