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问题

2024-05-04

健康教育问题(精选十篇)

健康教育问题 篇1

孩子的很多问题, 都是因为家长缺乏教育常识、错误喂养、过度刺激, 或者孩子没有能够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而造成的。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 年龄越小的孩子, 两者的相关度越高。人们常说对幼儿要“养育”, 养是一方面, 育又是一方面, 两者要充分结合,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这是父母自身的责任, 不能拱手交给他人。少年犯罪的孩子多半被认为存在道德品质问题, 但医学研究发现该群体的很多孩子有生理上的疾病, 如铅中毒、内分泌疾病等, 这与家庭的饮食结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存在着直接的关联。

学校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惑是:整体划一的教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现在的教师大多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孩子, 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路径去学习, 将孩子锻造成为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当孩子做了违反规定的事情之后, 挨批评、惩罚, 甚至动用集体的力量来谴责孩子是常有的事情, 孩子自己的思想很难得到尊重。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学校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另一方面还会让学生学着抱团来对付教师。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和态度。社会作为一种教育形式,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的经济数据化, 即GDP主义。政府需要GDP数据, 企业家需要GDP数据, 经济学家、律师、医生……都需要GDP。就连教育也不例外, 政府、社会对教育的评价, 也要通过一连串的数据来说话。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有关数字的相互比较中可以精细到小数点之后的第二位、第三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的“绩效”, 缺少了数据, 似乎就变得毫无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人的价值是不能数据化的, 一旦数据化, 人的存在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社会考量一所学校的好坏, 看的是有关名校升学率的数据;学校奖励教师工作的标准, 看的是学科成绩在区域范围内的排名;家长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标志, 是孩子在学校里考试的名次。当整个社会陷入数据的巢穴之中时, 孩子还能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吗?

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问题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力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属于发展过度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集中表现就是叛逆和不成熟,心智的发展还不完善,自身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青春期的中学生,是生理、心理发展冲突加剧,处于“风暴期”、“精神饥饿期”的敏感期、迅速发展期。也是心理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发现中学生的存在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找出其根本原因,从而采取相对于的措施,来解除心理障碍,塑造健康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压力大,心态变化。

中学阶段有着繁重的课业要求。学生在大量的作业、考试、检查的冲击下容易变得灰心丧气,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表现出惧怕考试、惧怕老师甚至惧怕学校的行为,严重的还会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还会出现学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极度低下而跳楼自杀,这些都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们的花季,感情渐渐开始在心中发芽。

但是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上还不够成熟,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情感问题。而且,中学生生理已经开始发育,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从而导致走进误区心理冲突加剧。

三、人际关系复杂,难以处理。

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它只是没有真正社会的开放程度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会成为学生在学习之外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从而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责任。

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环境污染。

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撒谎、欺骗、偷窃、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场所,如游戏厅网吧等对中学生的毒害使得中学生走进心理误区。

中学阶段是学生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但是在现如今,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巨大,学业压力往往让更多的中学生承载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所以,需要学校和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一方面,学校应该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让学生定期接受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专业小组,为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可以缓解,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理解。

从家庭层面来说,家庭中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好的家庭环境。首先,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争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动向,保持持续的关注。经常带孩子去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为孩子释放学习压力。家长还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避免一些极端的发生,加强

与孩子的联系。

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应给予中学生更多的包容。因为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很多事情上的想法和处理方式还不够成熟。再加上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成年人,难以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弄不好会令其走向极端,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因此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以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必须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所以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

临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3

健康教育不仅是护理工作而且是整个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护士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促进护患沟通[2],护士与患者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测疾病的变化及提高自我健康水平,达到非药物治疗的效果。分析临床健康教育存在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健康教育效果: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意识;抓住健康教育的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优化健康教育方法和技能;补充人员编制,为健康教育提供人力资源。本文探讨临床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临床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健康教育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护士对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不够明确,部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概念理解不深,把健康教育看作是卫生宣教的延续,对护理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认识不够,仅仅把自已看作是疾病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把自已看作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价者。在履行教育职责上缺乏主动性,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

健康教育的时机把握不准:部分护理人员将健康教育只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或者为了迎接检查而指导宣教,没有随着病情的变化、患者的个体特点、生活习俗等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护理人员没有用心去做,因而很难赢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和有效配合,结果收效甚微,甚至使护理人员陷入一种尴尬的局面和境地。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健康教育内容欠缺深度:护理人员队伍素质、教育背景、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不少护士所讲授的内容还停留在卫生宣教阶段,局限于一些简单的指导,缺乏更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讲解,对一些慢性病、常见病的指导仍处于常规性教育内容上。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个性化的需求的内容。护士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相关理论知识缺乏,就不能深入地实施健康教育。

人员编制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时间:护理人员编制根据1978卫生部颁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规定病房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不少于1:0.4,而我院病房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1:0.2,距卫生部颁发的标准床与护士之比相差较大的距离,护士由于临床工作的繁忙,不是匆忙给患者完成健康教育,就是一边操作一边做,缺乏健康教育时间。

对策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社区健康教育所面对的应区每一位成员。由于社会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所以,我们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如家庭护理、婴儿养护、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如健身操、书法绘画、花卉培植、读书学习等。许多时候,通过学习来获取快乐,也是促使人们愿意进行学习的目的。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意识:护理人员要从狭义的传统的护理中跳出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上来约束,进入全新的具有现代健康观现代医学观、整体观、系统观、社会观、心理观、预防观的“大护理观”现代医学和健康观念的变化 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即树立护理服务意识,在医疗护理实践中,护士的任务就是如何提供护理服务的,只有确立了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才能在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抓住健康教育的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护士每天约有80%的时间需要与患者交往。在与患者相处中,采用闲时详细介绍,忙时言简意赅的原则,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患者文化水平不一致性,护十应掌握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专题讲座、时范法、视听教材等方法。护士不拘泥于形式和方法,要独具匠心、敢于创新、采用综合手段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教育来满足不同患者的学习需求。

优化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适宜采取群组教育、个体教育或两者相结合的教与学方式。还可采取宣传栏教育、编写小册子、示范教育、播放多媒体等方式,强化患者及家属的认识。切不可将正在熟睡中的患者叫醒,也不可在患者将要入睡前进行,更不可在患者疾病发作时。尽可能选择上午、午后30分钟、晚上8:00~9:00时病房安静、患者精神较好的时机进行健康教育[4]

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现狀,补充护理人员编制,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时间,补充护理人员编制,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减少护理人员的非护理时间流逝,使护士有进行健康教育的精力和能力来完成对患者系统性、连续性、长期性的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回珍.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094.

2方之牲.社区护理与护理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34.

3黄平.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素质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40(8):71.

高校对“问题学生”教育问题探讨 篇4

一、高校“问题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和策略

学生违背规章制度, 出现问题行为, 大多都是无意识的, 或者是约束力不强, 经不起眼前利益的诱惑或别人唆使, 有的即使有目的、有计划, 甚至是明知故犯, 但也很少是本质问题和思想问题。而学生往往不接受管理者教育的原因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 而是不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因此作为管理者我们对问题学生不应该一味的说教或是严厉的批评, 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 因势利导, 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 使他们赶上队伍, 步入先进的行列。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1) 安排信息员。在班级内部安排信息员, 做到及时准确获得这些问题学生的情况, 实现辅导员视线同问题学生形影相随, 掌握他们的言行踪迹。2) 批评+表扬。根据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同时, 用提建议的口吻指出当时应该怎么做更好。学生接受辅导员建议后, 应及时赞扬他们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改正错误的决心, 做到有批评教育又要有表扬鼓励。并建议这些学生每月写一份自己的成长日记, 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近期表现。有一些极特殊的学生 (如有自杀倾向或屡教不改的同学) , 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3) 安排跟踪管理。为了防止管理者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工作时紧时松, 没有持续性, 用列表的方式给问题学生做定期的思想工作和调查工作, 做一次工作辅导员就记录一次, 保障跟踪落实。4) 管理教育进公寓。深入寝室是发现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办公室里和寝室谈话的效果不同, 办公室里学生很少会把真实的想法以平等的观念和辅导员交流, 学生会有紧张感, 所以深入学生寝室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而且深入学生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其他问题。同时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可以掌握和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5) 注重引导, 最终实现“三自”教育。“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是指在学校的指导下, 学生把自身作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 按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发挥主体能动性, 通过自主、自觉、自为、自律, 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活动。通过“三自”教育, 让学生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 也是最更本的目的。6)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相结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往往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 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就行。至于教育, 完全归属学校。首先管理者应转变家长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 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此外, 管理者注重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家长沟通、反馈、监督共同做学生的转化工作。

二、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能力

(一) 调查研究能力

管理者面对问题学生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所以管理者就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因材施教, 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点, 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各种情况, 从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规律。而所有这些情况的获取都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 管理者调查研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科学性, 预见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者一方面要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决定和规章制度, 另一方面又要别开生面、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不但要具备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决策和调控的能力, 而且更要具备从微观方面和具体细节上进行指挥和引导的能力。

(三) 协调沟通能力

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宽、战线长、环节多、任务重。要做好学生工作, 仅凭借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管理者要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方面面的关系, 经常与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干部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 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以获取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

(四) 语言表达能力

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我们必须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大量的学生工作都离不开动员宣传和说服教育, 要让教育对象接受你的观点和主张, 就要使你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哲理, 严谨、深刻而又不乏风趣。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五) 领导能力

中共江苏省徐州市委常委蒋国星曾提出提高领导力的重要方法:一依靠人格做人, 提升亲和力;二以德服人, 提升凝聚力;三靠本事做事, 提升落实力;四靠大家当家, 提升决策力。管理者领导能力是体现在决策事情的能力上的, 但赞同上面方法的同时我觉得不能忽略细节, 我认为最好的服务就是落实到细节。管理一个团队时, 领导人一定要有宏观把握能力, 一旦决策完毕就应该成为做事的一分子, 这时领导就应该从决策人的位置上解脱出来, 更多地关心一些细节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学生日常管理中, 管理者要转化问题学生各种行为, 就需要管理者积极并且经常地参加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经常亲密无间地与学生促膝谈心, 对好学生和问题学生一视同仁, 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要多投入一份爱心, 多加一份注意, 了解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精心观察, 善于研究,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把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 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作为自己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 善于总结工作方法, 并努力提高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这项工作开展的一定会更加有效果, 最终一定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学、行为上自律、决策上自立、品德上自修、评价上自省、心志上自控、情感上自强”, 知行相统一、适应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5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是与他们目前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很大联系,另外一个就是与其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

在校大学生正是处在青年期的中期阶段,而青年期刚好又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与冲突最激烈的时期,各种问题出现得最多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非常时期他们会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也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端,而诸事不顺,自己又无从下手,又没有求助途径,这时内心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就会产生。

在如此之多的冲突和矛盾的重压下,他们若找不到有效的途径加以疏导和解决,时间久了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在面对从全国各地来的优秀人才的时候,缺乏自信

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身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学校是老师的宠儿,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切自尊心、好强心都比较重,可来到大学后,周围的人都是通过高考筛选出来的精英,对比之下,自己就会丧失一直以来的优越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从而缺乏自信、逃避人群、人际关系出现障碍;

(二)不能正确面对生活、情感、学习等方面出现的挫折

大学生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家长的保护下长大的,生活经历也很缺乏,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离开父母,使他们难以适从,不知道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不知道怎样来解决感情问题,不知道如何来缓解学习压力;

(三)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就业压力带来的不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带来的转变而不得不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人产生不适,无法跟上生活的节奏,大学生在这个转型时期,也将面对激烈的挑战和就业压力,甚至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四)自身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有关方面的知识

因为大学生们一直以来都专心于学习中,也就是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造成他们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一方面容易忽略,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不能及时调整解决;另一方面,在积极应战高考,无暇看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讲座等,学校也缺乏对有关知识的教授与宣传,也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致使学生出现问题时,求助无门。

二、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后果不仅会影响到其个人的成长发展,还严重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计划,造成人才的流失和国家的损失,给社会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了要把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各个高校对其展开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

并对个别人员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让大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心态,对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其心理素质,使其能够自我调解各种心理不适,更好地适应如今激烈的社会环境,

预防和缓解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处理好社会环境适应、自我约束、学业、择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出现的困难,增强心理素质建设,使其在各方面都能健康全面发展并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因此就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学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个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是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障碍、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场所,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加以重视,转变传统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不重视心理教育的观念。

再者,学校还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学生们可以通过求助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获得心理学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学习到专业的有效的处理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以班级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填写一份测试心理是否健康的问卷,然后认真分析该问卷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有目的地提出本学年的心理教学方案,并主动约请情况严重的同学到心理咨询室面谈,根据面谈的状况和结果,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状态、表现形式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让学生们及时的得到一个正确的引导,把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设置心理健康课程,增强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课本上了解到有关心理学以及处理心理问题的知识,对相关的知识理论有个大致的掌握,学会如何预防及处理各种心理不协调的状况,不至于病急乱投医。

在课堂上也可以与同龄人交流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借鉴别人的经验,找到同感,舒缓内心的压力和心理冲突,同时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为其提供帮助。

树立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成长的环境。

大学生能否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这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而良好的校风、学风会对大学生有重大的引导作用。

在这种作用下大学生被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所影响并内化到自己的品质之中,同时也会对大学生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作用。

因为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以集体荣誉为第一、团结凝聚力特别强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有利于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交友,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最终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生活氛围。

(二)大学生自身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打造并完善自我人格。

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在经过历史社会沉淀的文化知识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要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培养悦纳自我的精神,不断鼓励自己、完善自己;再次,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最后,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为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还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各种压力比较大,为了生活和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必须科学地有规律地安排好每天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沉溺于网络游戏、饮食健康、适当休息、合理的体育锻炼、科学用脑、科学生活。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三)政府及其社会也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

号召民众对自身、社会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心理上认同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中职生心理问题和健康教育 篇6

中职学生由于处于学习和就业的临界点,由初中教育升入中职,直接面对就是就业,对未来大多很迷茫。怎样让学生在三年中职教育中学到技术,各方面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生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如下:

1.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低下。他们一部分来自城市的贫困阶层,一部分来自农村。目睹城市的繁华耀眼,他们倍感自身的渺小。同时,学习成绩的低下和生活条件的较大差距也使得他们更加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否定自已存在的价值,感觉前途无望,对自己的将来失去信心。

2.厌学心理。可以说职校生是义务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学习早已失去了信心,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他们之所以来到职校学习,一方面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就业的考虑。虽然他们中不乏聪明的学生,但要想重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却有非常大的困难。

3.对未来麻木。由于对未来迷茫,所以得过且过,不去想未来,每天日子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走一步算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远大的目标,抱着不费什么力气,一夜暴富的幻想。

4.无所顾忌的放纵心理。由于中职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在初中就是处于差班的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存在不满情绪,加上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具有冲动倾向,对周围事物有一定的破坏力。表现在对学校公共设施进行破坏,发泄自己的不满。似乎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遇事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一切听天由命。而且他们尤其注重观察社会的阴暗面,似乎看破了红尘,对一切都无所谓,所以不但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了信心,而且做起事来还会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放任自流。

虽然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自身懒惰,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接受自己,接受现实,努力改变现状,并把所有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家庭,由此产生过多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健康的心理教育。

1.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职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存在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证明,教育者期待和热爱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的幸福愉悦的感情,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强大的内驱力。教师要矫正学生不良心理,要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在课堂提问、操作实践、理论考试时,可以有意适当降低难度,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成功进取意识;也可在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文体活动、技能训练上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还可以利用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过硬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创业活动,使学生施展一技之长,并及时做出有意义的评价,让学生在品味成功中重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让社会改变对职业教育的看法,重新认识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同时,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自始至终贯彻一条爱的总原则,加强感情投资,保护学生自尊心,爱护学生的羞耻心,用师爱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奋发进取的火花。

2.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生活内容,为学生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心理尚在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如果长期生活在紧张、是非纷争的氛围中,就会导致其孤僻封闭、冷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要给同学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采用愉快的教学方法,正确指导他们进行学习,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从容不迫应试的心态。而作为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赛、卡拉OK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来增加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加深学生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办事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克服依赖心理。

3.帮助学生学会疏导情绪,提高抗挫能力,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引导学生唱歌、打球、跳舞和“情绪转移”等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心理矛盾。另外要有受挫心理,面对挫折,要能积极面对,接受现实。出现问题应该冷静解决,不能急躁,不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完全任由情绪控制。

4.认识自我,接受自我。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积极地表达自我,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使学生体会自我意识,关心集体,自强不息。

中职教育做为学生就业前站,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面对未来就业生活,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直面人生的各种挫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针对新实际,研究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

产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产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健康教育没有渗透到护理行为中

产科护理工作繁忙, 工作量大, 护士缺少健康教育时间[1];有的对健康教育存在误区, 弄不清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心理护理及卫生宣教的关系;有的不会应用健康教育程序;有的没有抓住各个健康教育的时间段, 流于形式;有的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认真履行健康教育职责;有的只针对管理层经常督查的内容进行宣教。

1.2 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健康教育意识淡薄

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原因:一是没有得到系统的培训, 二是低年资、低学历的护士认为健康教育是床位责任护士的工作。

1.3 缺乏医护患互动过程

健康教育作为医疗服务手段, 需要医护患共同配合。护士缺乏与医生沟通, 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医生的不一致, 病人对医生、护士的信任度降低。

2 对策

2.1 寻找原因, 做好健康教育

找出产科病区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按入院病人、住院病人、出院病人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地做好各个时间段的健康教育。

2.2 建立病区健康教育路径

实行首接负责制, 固定床位责任护士, 病区全体护士再从中各自认领几张床位, 责任组长定时、定日、定周宣教加评价。定时是每天晨晚间护理进行;定日是每周一、周四专职做健康教育;定周是每周一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加电话随访。护士长组织床边护理查房加抽查, 随机发放健康教育调查表。

2.3 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

护士是操作者, 也是教育者。要做好健康教育护士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提高。护士应积极进行护理健康教育, 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

参考文献

在产科开展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 篇8

1 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不足

妊娠期妇女常被视为常人的特殊生理阶段, 身体状况基本属于健康状态, 因此造成部分医护人员对开展健康教育认识不足, 而育龄妇女存在缺铁性贫血、肥胖发生率高等问题[3]。缺铁性贫血不仅会对孕妇自身健康造成危害, 还会导致胎儿体内铁储存量减少, 造成胎儿免疫功能低下。现代产科的护理强调健康教育观念, 要求护士能够为产妇及其家庭成员提供自我护理、疾病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及具体措施, 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增加孕妇的保健意识及能力。

1.2 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部分孕妇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 思想比较守旧, 健康意识还比较匮乏。她们还认为, 医疗卫生就是看病、打针、吃药等方面的问题, 认为健康教育与自身无关。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科学的保健观念, 不能保证自身孕期健康, 给自身以及胎儿的健康带来威胁。

2 加强健康教育的体会

2.1 加强宣传, 强化服务

医护人员在实施健康教育时, 应变转变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首先通过学习与教育, 增强健康教育的意识, 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及紧迫感, 让其充分意识到产科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的必要性, 也要让其明白健康教育是加强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及母婴安全的需要[4]。由于良好的护患沟通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 因此, 还应增加护士的沟通能力, 掌握合适的沟通技巧。可以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培训, 在实践当中提高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 并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 充分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以满足产科健康教育的需要。

2.2 加强教育及培训, 提高孕妇的保健意识

提高妊娠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 让其掌握基本保健技能, 改掉危害健康的不良习惯, 建立健康的饮食结构, 以减少妊娠期间多发病及常见病的发生, 防止传染病的感染。健康教育管理人员应加强宣传卫生健康知识的力度, 建立经常化, 常态化的宣传模式。在孕妇首次就诊时就发放孕期保健及母乳喂养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登记孕妇个人资料, 并按照产妇妊娠阶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做好产褥期保健指导, 提高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做好高危产妇出院后追踪随访, 与妇幼保健站及相关支持系统做好联系和沟通工作。

2.3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加强信息沟通。领导应加强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把健康教育纳入到医院整体工作之中。借鉴外院的优良管理经验, 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5]。另外, 要培养创新型的管理理念, 要求医院的管理层具有创新的支持观念、创新的接受观念及创新的风险观念。在构建产科公共卫生问题管理模式时, 应尽可能的在管理组织、管理观念及管理方法之间协调建立。

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帮助人们树立起健康观念, 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措施。针对产科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应加大宣传, 强化服务理念, 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 提高产科健康教育服务质量。

关键词:临床产科,公共卫生,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别小宁, 代鲜鸽, 杨海宁, 等.基层医院产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24) :755-756.

[2]陈敏霞.产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08, 6 (8) :738-738.

[3]殷砚芹.产科健康教育的护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12) :340-340.

[4]刘彬.产科护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09 (6) :142-14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篇9

由于目前我国所处的现状, 每个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生活节奏的加速、养育方式的变化等影响因素下, 面临家长所给与的过多压力, 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承受着各方面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 幼儿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中, 家庭教育中都只片面的注重智力的开发, 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大量研究调查显示, 我国幼儿健康状况问题的存在和发生非常普遍和严重,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数量越来越多。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及良好品德的形成, 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 也就是强调了健康心理元素的重要性。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 一段时间来, 在健康教育模式上存在着对生理保健重于心理保健的现象。

很多幼儿园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园内的心理教育等实施活动中只满足幼儿生理方面和基本物质的需求, 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的真正内在需求。并且实践过程局限, 忽视幼儿实际接受能力, 进行矫正采用的方法也只是行为治疗, 未考虑对幼儿是否真正适用。

(二) 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幼儿心理发展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潜在可能性, 其作用不言而喻。而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来说年限短、理论研究少, 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其水平仅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水平上;幼儿心理健康的课程在幼儿园教育中分散、凌乱、没有集中性, 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 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与幼儿年龄差异较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 整合力度不够。

(三) 师资力量缺乏, 家庭不同步

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及效果的评价把握不准, 因为知识相对零散, 教育时间的局限, 教师在实际情况中面对幼儿的心理问题, 往往束手无策, 无法及时正确纠正。

另外, 从家长角度来看, 生活中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 导致有些幼儿性格过于内向, 或者以自我为中心, 或者在家长的溺爱下任性自私、承受不了挫折。幼儿园中也常见到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幼儿, 例如吸吮手指、咬衣服、攻击性强等;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明显滞后, 未能和幼儿园保持教育的同步和递进。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重视理论, 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

幼儿教育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我国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多为幼儿教师, 保育工作者在幼儿教育生活中也起着辅助的作用, 他们需要更多的道德感、责任意识和专业知识, 因此,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教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幼教工作者从自身角度来看, 应提高幼教专业素养和法治底线意识, 真正做一个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的合格幼教工作者。应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 使他们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及诊断知识, 并将所学心理知识有效运用到幼教工作中, 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二) 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 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要能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幼儿园整体环境要安全、舒适、卫生、实用, 园内装饰和材料要考虑到色彩的选用, 整体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 幼儿园利用自然环境, 合理布局, 院内装饰色调柔和, 要符合幼儿审美情况。要在良好、舒适的环境中, 在教师理解、宽容的态度下, 引导幼儿自由主动探索世界, 得到身心的良好发展。

(三) 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以具体、形象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充分利用社区及幼儿园资源。同时幼儿园要开设专门的讲座为家长提供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充分利用社会、社区的资源, 做到资源共享。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 (试行) 》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幼儿心理健康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是幼儿每个阶段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 (01) .

[2]桑青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微[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07) .

[3]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 2012 (16) .

高校教育中人格教育的问题 篇10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这几方面结合起来, 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实行人格教育, 能让受教育者发挥自己对社会巨大潜力, 主动为社会做贡献。人格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中的道德品质教育, 人格教育是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基础, 便会形成形成知、行对立的双重人格甚至是多重人格。

2 当前中国高校人格教育的现状

当代高校教育下大学生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1) 自卑。进入大学后, 有些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 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 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太大是形成自卑的主要原因。

(2) 抑郁。据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医学抽样调查显示, 目前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高于23.66%。这类学生情绪低落、不稳定, 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 造成心理情绪积聚, 对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正常渠道发泄, 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 比如网络游戏, 而抑郁的极端是造成大学生选择自杀。因此, 抑郁已经是成为大学校园里最需要关注的心理问题之一。

(3)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大学生较为突出的人格弱点。这类型的大学生盲目乐观, 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 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 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 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 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4) 强迫症。强迫症状一般表现为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格外严格, 一味追求完美, 办事机械, 片面注重细节, 优柔寡断, 交往过分敏感和苛刻。这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直接的不利影响, 缺乏成功的外界辅导或自我调试欠缺, 则可形成社交恐惧症, 严重威胁其社会适应。

(5) 焦虑。当大学生面对一个新环境时, 由于缺乏一定的适应能力, 容易产生压力, 紧张情绪。同时因为过分关心周围事物, 注意力难以集中, 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据一教育组织2007年对某高校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 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 恋爱, 学习, 就业等方面产生焦虑情绪的达83%, 其中因为家庭贫困担心无法完成学业的占18%, 因为失恋的占27%, 担心大学毕业无法找到理想工作的占49%。而最近一次问卷调查显示, 有高达47%的人选择了有时不太自信或不自信。

3 浅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的原因来自多层次、多方面, 如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老师、同学等。

3.1 社会因素

特殊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不健康, 比如传播诸如暴力、颓废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正之风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们面临着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蚀, 在完善人格和金钱、名利的选择中, 常使他们无所适从, 因而引起心理机制的强烈反应, 致使其人格产生不良影响。

3.2 竞争压力

据调查从2001年全国普通大学生115万, 2002年145万, 2003年达到212万, 2004年已达280万, 2005年达到338万,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 增长22.2%。“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大学生需要就业。1998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万人, 到2001年增加到1214万人, 2002年达到1400万人, 2006年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超过2000万, 高等教育规模超过美国, 位居世界第一。大学生意识到未来社会竞争是激烈的, 一方面, 他们必须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 面对考试过关的压力, 另一方面, 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 较高的择业观和现实生活的残酷, 往往是学生就业愿望难以实现。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 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旦竞争失败, 就会发生心理扭曲。

3.3 家庭教育

我国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优越感较强, 子女被过分娇惯、溺爱, 导致许多学生对家庭依赖性过大、独立性较差、身心素质偏弱, 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 拒绝和他人接触, 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 从而形成人格障碍。

3.4 学校教育

在现行的教育形式中考试成绩依然是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最高标准, 分数成为学生们的最终奋斗目标, 只重智育不重德育, 这种重分轻能的做法无法评价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为了学习成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承受自各方面的压力, 身心疲惫。有许多同学努力后但因为学习方式方法不对, 产生了抵触学习和生活的情绪。其次, 如果学校只重视学习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将使学生失去正确的追求目标,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观。有的学生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大学校园里想走捷径, 走后门的学生费尽心思钻空子, 在人格完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加之如果学校的教育是“象牙塔”似的教育方式, 不重视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当这些学生即将跨出校园, 迈进社会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无法独立的适应社会生活时, 面对新的社会环境时便会陷入焦虑、恐慌与失望中, 产生心理不平衡。

3.5 自身因素

(1) 生理因素。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发展的影响首先是人的个性化程度, 其次才是是环境。大学阶段, 人的身体由量变到质变, 身体各个机能发展接近成熟, 个别学生对个人的身体结构及状态不满意, 因此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 导致自卑和挫折感, 继而发展为心理障碍。

(2) 心理因素。许多大学生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中自我设计不切实际, 自我评价过高, 而对自己的缺陷、弱点视而不见, 使其在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中迷失自我, 放弃理想消沉下去。

4 提升高校人格教育的途径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与重视, 现在各大高校都设立的心理咨询室,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这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人格教育, 虽然它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但是现在国内对于人格教育的教育模式仍不是很清晰。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独立的自信心, 远大的人生目标, 正确的价值取向, 提高对挫折的奋斗力。使学会使用积极的心理状态主动参加励志训练活动, 在奋斗中使人生得以升华。 (2) 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能肯定自我价值和发现自身的弱点, 正确评价客观因素, 消化矛盾。 (3) 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完善的人格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 减少人格障碍的发生。 (4) 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讲, 帮助他们了解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掌握解决心理冲突、应对心理挫折的科学方法, 协调人际关系,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防止产生心理困扰并发展成心理疾病, 保证其人格健康发展。 (5) 创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第二课堂活动, 以高尚的风气、多彩的文化美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高校人格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涉及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这不仅仅是需要学校的教育革新, 老师的潜移默化, 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配合。只有在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人格健康的教育, 才能培养出健康人格的学生。

摘要:高校教育在传统教育的获取知识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方面重视不足。高校教育中人格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关注, 但仍有许多学生存在人格问题, 这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人格问题, 并从高校教育改革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提出几个可行的改革措施, 探讨如何加强人格教育, 促进高校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格教育,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2]张玉芬.学生人格教育.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

[3]人格教育是高校政治辅导教育的中心.医药, 2006.27 (5) .

[4]贾东桥.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上一篇:dll技术下一篇: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