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

2024-05-23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精选七篇)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Bar-rett食管100例, 男64例, 女36例, 年龄26~65岁, 中位年龄47.3岁。临床表现:胸骨后疼痛35例, 上腹部灼热感30例, 反酸28例, 梗阻感5例, 无症状2例, 其中出血1例, 并发食管炎2例, 均经NBI内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黏膜异常及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柱状腺上皮或肠上皮化生, 伴有或不伴有不典型增生。

1.2方法

术前建立静脉通路, 鼻导管吸氧, 氧流量2L/min, 监测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脉搏、心电图, 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 待患者睫毛反射和意识消失后进行操作。医师进镜后先行常规检查食管黏膜, 然后在NBI模式下再观察食管黏膜, 按转换按钮可以清晰地看到BE的大小以及其与周围黏膜的界限, 精确确定病灶后, 经内镜活检钳夹取病灶组织做病理标本, 插入氩离子喷射导管至病灶上方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治疗后以病灶表面变白或深黄色、黏膜平坦或稍凹陷为宜。

1.3 结果

本组中3例因长段BE或全周型BE需行2次APC治疗。97例治疗后BE完全消除, 内镜下APC治疗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及黏膜保护剂, 临床症状均减轻。术后3个月行胃镜复查, 原病灶消失, 局部病理检查证实有鳞状上皮再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介绍NBI下APC治疗的目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充分了解其心理需求, 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增强其对护士的信任感, 取得患者配合。 (2) 术前准备:术前8~12h常规禁食水、禁烟。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常规检查心电图, 采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液传播疾病等, 了解其有无哮喘、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 麻醉药使用史及过敏史。

2.2 术中护理

给患者取左侧卧位, 头部略向前倾, 双腿屈曲, 与身体约成90度, 置入牙垫并用胶布固定, 口角旁垫消毒毛巾, 放置一次性弯盘接患者流出的口水, 嘱患者放松, 吸氧, 给予心电监护, 护士进行静脉穿刺, 麻醉医师进行静脉麻醉,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 呼叫无反应后麻醉师同意进行进镜操作。护士默契配合医师将胃镜伸入食管内, 找到并对准病灶, 协助接上氩气, 进行抽气换气, 调节功率进行APC治疗。治疗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意识、表情、面色, 及时吸除口腔分泌物,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有异常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因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 护士应特别注意预防坠床;麻醉状态下患者体温降低, 应注意保暖。

2.3 术后护理

操作结束, 待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 嘱患者尽量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以防止发生呛咳及窒息, 询问患者有无头晕、手足发软等感觉, 确认安全方可平车送回病房。术后充分卧床休息, 床头抬高15度~30度,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反酸、恶心、出血、柏油样便等情况以及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 术后当日给予温凉半流质饮食, 次日进食半流质少渣饮食, 嘱患者1周内勿食粗糙、坚硬、刺激性及过热食物, 并嘱其要规律饮食、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有利于伤口愈合和食物消化吸收。遵医嘱给予抑酸药物和黏膜保护剂持续治疗, 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有研究证实, APC治疗后随访1年有12.9%的BE复发和新生鳞状上皮下出现柱状上皮的现象[2]。

3 体会

无痛内镜下NBI辅助APC治疗Barrett食管, 具有简单、微创、出血少、视野清晰、效果好等优点。我科2011年7月-2013年7月通过加强医护人员术中配合及病情的观察, 给予术后饮食指导及密切观察, 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减少了Barrett食管的复发, 缓解了癌前病变的发生, 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无痛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氩离子凝固术,Barrett食管,护理

参考文献

[1] Inoue H, Kumagai Y, Yoshida T, et al.High-magnification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J].Digest Endosc, 2000, 12 (Suppl 1) :32-35.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 篇2

关键词:内镜,氩离子凝固术,胃多发性小息肉,护理

多发性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 胃息肉分两种, 一种叫腺瘤性息肉, 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 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 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 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质量下降及腹泻等症状。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 内镜下治疗胃肠道息肉方法很多, 有电凝切除、激光、微波等, 疗效各不相同。氩离子凝固术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 是一种新的非接触性内镜下。通过电离氩气产生氩离子, 传导高频电流至靶组织产生热效应,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我院自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应用该技术治疗胃多发性息肉,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护理工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内镜室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应用APC治疗胃多发性小息肉146例患者, 其中男89例, 女57例, 年龄28~77岁, 平均年龄 (48±4.5) 岁, 息肉直径在0.2~0.5cm之间。术前均先行胃镜检查诊断, 取病理活检。炎症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109例, 腺瘤性息肉37例, 未发现癌变。

1.2 仪器设备

使用AG9800氩气高频电刀 (山东玉华电器有限公司) , 用奥林巴斯GIF-Q260J型电子胃镜。

1.3 方法

治疗前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 确保仪器性能, 氩气瓶的压力表。使用时将电极板固定于患者肌肉丰富的地方.打开氩气的钢瓶阀门, 连接附件及脚踏板并放置便于操作的位置, 先测试氩气刀效果。待麻醉师进行麻醉, 患者入睡, 睫毛反射消失后插入胃镜。在电子胃镜直视下, 先观察息肉情况, 视息肉的大小来设定合适的功率和气体流量, 氩气流量1.0~2.0L/s, 功率选择范围20~40W。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氩气离子束凝固导管, 置于息肉上方0.3~0.5cm处。踩踏氩束凝档 (蓝色) 每次输出时间1~3 s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喷凝次数则根据息肉大小及治疗效果来决定, 一般以内镜下整个病灶灼除为止, 治疗后病灶表面泛白、泛黄甚至出现黝黑样变, 同时病灶周边黏膜初始发生肿胀, 继而出现固缩或坍塌。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随时抽吸腔内烟雾以免影响视野和引起胃肠胀气。退镜前仔细观察病灶是否处理干净、局部黏膜肿胀情况, 是否有黏膜下气肿、出血等异常情况并充分抽气。

2 结果

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术中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平稳。患者对治疗过程无感觉, 均表示愿意再次复查。127例患者1次完成治疗, 19例需分次进行治疗。术后有20例诉腹痛, 17例诉轻度腹胀, 腹痛、腹胀均可以耐受, 胸前区烧灼感7例, 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或应用抑酸剂后, 1~2d上述症状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讲解手术治疗的目的、治疗方法、基本操作过程、优越性, 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消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紧张心理, 稳定其情绪, 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

3.1.2 术前准备

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等。术前晚22:00起禁食, 术前禁水4h, 评估心肺功能,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以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如有义齿应先取下, 给予口服利多卡因祛泡剂1支, 建立静脉通道供麻醉师用药, 持续吸氧4~6L/min。准备治疗所需物品, 床边准备好急救药品及物品等。

3.2 术中配合

按无痛胃镜检查协助患者做好准备, 采取左侧卧位, 放置口垫。由麻醉师给予麻醉, 刚注射麻醉药时, 部分患者自语、躁动。注意防口垫脱出。当患者睫毛反射消失, 配合术者缓慢进镜。及时传递氩气离子束凝固导管, 避免导管打折, 确保导管伸出的安全距离 (远端第一色环可看见) 。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和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术中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注意防坠床。

3.3 术后护理

3.3.1 复苏观察

治疗结束后1~5min患者渐苏醒 (呼之能应, 对答切题) , 协助患者取平卧头偏向一侧。密切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30 min后上述情况平稳, 询问患者有无腹痛、腹胀、以及胸痛、胸闷等, 交待术后注意事项, 送病房继续观察及进一步治疗。

3.3.2 一般护理

术后禁食, 卧床休息。术后一般禁食8~12h, 给予静脉输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保证热量摄人, 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等。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根据患者术后情况进行饮食调整, 开始可进食温凉流质, 如无并发症的发生, 逐步转为正常饮食。术后不宜进食产气胀气的食物如豆类、汽水等;禁食粗糙、高纤维素、油炸及过烫食物。

3.4 病情观察

APC主要的并发症有黏膜下气肿、气胸、胃肠胀气、治疗部位疼痛、出血及罕见的穿孔。APC后黏膜下神经丛受到刺激或凝固, 加之胃酸、蛋白酶的作用, 可出现腹痛、腹胀及烧灼感。注意观察患者腹痛、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胸痛、呕吐物、大便等情况, 并做好记录, 同时严格交接班。如有持续性腹痛, 应详细查体, 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警惕出血、穿孔严重并发症发生。关心体贴患者, 耐心倾听患者主述。指导放松技术, 如听音乐、看电视, 也可轻柔地进行腹部按摩, 帮助缓解症状。

3.5 出院健康指导

术后1周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1个月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忌烟、酒、浓茶、咖啡, 如发现异常, 随时就诊。3个月后进行复查或再次进行治疗。

4 讨论

APC治疗是一种新型可控制的非接触治疗, 具有操作自如、简单、方便、安全、疗效好等优势[1,2], 近年来广泛被应用于治疗胃肠道镜下治疗。由于氩离子气流是散发的, 因而可发生轴向和侧向传导, 治疗不取决于探头和气流的方向, 故不论病变位置如何, 均易达到治疗目的, 对扁平或广基息肉更具优势[1,3]。另外, APC的凝固深度具有自限性, 一般不超过3mm, 正确操作不容易发生穿孔[2]。因此, 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低。

治疗时尽量勿使氩气导管直接接触息肉, 以免发生黏膜下气肿, 而且容易粘脱治疗后的息肉焦痂引起出血。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导管前端伸出胃镜2~3cm (镜下至少见第一色环) , 以免损伤胃镜。对同一息肉不宜反复多次喷凝, 每次喷凝时间不应超过5s[1], 以免损伤过深, 同时注意随时抽吸气体, 以免造成穿孔。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腹胀, 可能与治疗中氩气大量注入胃肠道有关。因此操作中应及时抽吸注入气体, 退镜前必须充分抽吸胃腔内气体, 有效减少胃肠道胀气, 这样不但可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还可降低穿孔的发生率。一次治疗息肉的数量不宜过多, 一般是不超过30~40颗, 息肉数量太多应分次治疗, 以防反复充气引发胃穿孔。虽然本组146例患者, 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但仍需注意预防。

传统普通胃镜下进行治疗, 患者常有强烈的咽喉反射、呛咳、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造成定位困难, 延长治疗时间, 患者难以耐受。无痛胃镜可使患者在无意识、无痛苦的状态下完成治疗, 无呛咳、恶心、呕吐等反应, 胃蠕动相对缓慢, 便于术者观察、定位, 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有大部分患者对麻醉的担忧及对治疗的不了解, 术前常有较明显的紧张、焦虑情绪, 对检查及治疗造成不利影响。治疗前、后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 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 详细介绍无痛胃镜的方法、步骤、麻醉用药及APC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

切实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耐心进行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正确指导饮食, 仔细观察病情, 有效预防、减少并发症发生,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唐郡, 朱斌, 刘卫, 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2, 24 (3) :28-30.

[2]黄骏, 吴小薇, 曾勇, 等.高频电切联合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胃多发息肉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4) :414-416.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118例, 其中男67例, 女51例;年龄7岁~79岁, 平均年龄 (52.01±5.27) 岁;食管息肉2例, 食管多发息肉1例, 食管癌1例, 贲门息肉1例, 贲门多发息肉1例, 胃息肉57例, 十二指肠息肉12例, 结肠息肉43例。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对于胃肠道息肉患者, 应仔细观察息肉的位置、大小、表面情况等, 必要情况时进行病理活检以排除恶性变情况。常规检查血常规, 患者年龄超过60岁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做好胃肠道常规准备工作:结肠息肉患者需口服50 g硫酸镁, 饮水2 000 m L (1 h内) ;手术器械准备:高频电发生器, 热活检钳, 异物钳, 圈套器, 注射针等器械;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等。

1.2.2 手术方法

首先建立静脉通路, 鼻导管吸氧, 做好心电监护工作, 放入咬口垫;其次, 麻醉师进行麻醉工作:注射芬太尼, 1 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 当患者进入Ramsay分级为Ⅲ~Ⅳ级时进镜, 上消化道息肉常规进镜至十二指肠降部乳头位置, 缓慢退镜, 多发息肉分次从远端到近端切除;结肠息肉通常进镜到回肠末端, 多发息肉从高位到低位分次切除。在退镜过程中, 要认真贯彻, 对于出现的息肉, 要抽吸干净腔内黏液粪水, 充气, 使得息肉完全暴露, 经0.01%亚甲蓝染色后, 以不同方法切除。

手术结束后, 将全瘤送去检验。观察患者活动性出血发生情况, 术后恢复时间, 送至病房后, 禁食6 h, 渐进半流质饮食, 预防性用药3 d, 包括抗生素和止血敏, 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患者要进行胃黏膜保护。术后1个月进行复查。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创面均未出现活动性出血现象, 患者于术后1 min~5 min内开始苏醒, 10 min内完全清醒。118例患者病理检查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 贲门炎性增生性息肉1例, 胃炎性息肉3例, 胃增生性息肉16例, 胃纤维性息肉1例;结肠炎性息肉17例, 增生性息肉57例, 纤维增生性1例, 结肠腺瘤17例, 管状腺瘤1例, 黑斑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炎性息肉1例, 球部腺瘤1例。术后复查结果显示患者均无复发。

3 讨论

消化道息肉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 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上消化道息肉和下消化道息肉[2], 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以腹痛、腹胀、反酸为主要表现, 下消化道息肉则以腹痛、便血等为主要表现[3]。有研究报道, 不管息肉大小, 均有恶性变倾向, 而且息肉的大小和危险性成正比关系[4]。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 内镜在消化道息肉诊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5]。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息肉, 可有效降低癌变发生率, 治疗效果显著。手术前有效的胃肠道清洁对于手术成功是必要的, 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通常情况下, 患者过度紧张会使得胃肠道痉挛, 操作难度加大, 采取无痛胃肠镜技术则能够使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 降低治疗危险性, 提高成功率。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安全、方便, 效果好, 患者并发症少, 可作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息肉患者118例, 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进行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消化道息肉。分析手术结果。结果 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 贲门炎性增生性息肉1例, 胃炎性息肉3例, 胃增生性息肉16例, 胃纤维性息肉1例;结肠炎性息肉17例, 增生性息肉57例, 纤维增生性1例, 结肠腺瘤17例, 管状腺瘤1例, 黑斑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炎性息肉1例, 球部腺瘤1例。术后复查结果显示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消化道息肉准确可靠, 安全有效, 患者痛苦小, 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消化道息肉,内镜,高频电切术,无痛

参考文献

[1]孙杰, 张红, 杨爱霞, 等.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71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4) :574-576.

[2]IchiroHirata, Ken-IchiKatsu.Differencesin endoscopicclassification of early colorectal carcinoma between China and Japan:A comparative study[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 2003, 9 (9) :1985-1989.

[3]刘昱辰, 谷中红, 刘仪红, 等.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结肠息肉临床分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11) :106-107.

[4]Dr.Mathias Stefan Silvester Lhnert M.D.Julius Marek Doniec M.D.Doris Henne-Bruns Ph.D.Effectiveness of endoluminal sonography in the identificationofoccultlocalrectalcancer recurrences[J].Diseasesof the Colon&Rectum, 2000, 11 (4) :1288-1291.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病例中, 男14例 (占70%) , 女6例 (占30%) , 男女之比为7 ∶ 1;致伤原因分类:车祸10例, 纠纷6例, 跌伤4例;年龄分布:均在14~46岁之间, 鼻骨侧位片及鼻骨冠状位CT提示鼻骨骨折, 其中单侧13例, 双侧6例, 粉碎性骨折1例, 均为闭合性鼻骨骨折有文献报道鼻骨骨折要等到伤后7~10 d外鼻消肿后再复位[2], 所有20例患者均在鼻部消肿治疗7~10 d后行鼻骨复位术。

1.2 方法

术前禁食6 h, 剪鼻毛, 苯巴比妥钠0.1 g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患者取半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开放患者静脉通道, 静脉推注一支10 ml生理盐水稀释1 ml (50ug) 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 心电监护, 麻醉满意后性鼻骨复位, 0°鼻内镜下用0.1%的肾上腺素棉片收缩碧青顶端穹窿及总鼻道, 再用棉片包裹好鼻骨复位器顶端, 并用生理盐水浸润以起润滑作用, 防止划伤鼻腔黏膜, 待鼻腔收缩效果满意后, 检查鼻腔穹窿骨折处, 然后在鼻内镜直视下用包好的鼻骨复位器置于鼻骨骨折处, 缓慢轻挑复位, 达到外鼻塌陷处趋于平坦, 外鼻无畸形即可, 检查鼻腔有无出血, 待无活动性出血后用凡士林纱条或膨胀海绵填塞鼻腔以固定, 术后48 h抽取鼻腔填塞物。

2结果

20例鼻骨骨折患者中14例外鼻畸形患者术后畸形纠正, 6例鼻腔通气受限的患者术后鼻腔通气恢复正常。2、所有患者接受术后3~6月该手术方式满意度调查表示非常满意。

3讨论

鼻骨骨折复位方法从一只延续至今的传统骨折复位术刀鼻内镜下鼻骨骨折复位术 (包括局麻和全麻) , 其宗旨是通过复位达到纠正外鼻畸形, 改善鼻腔通气功能, 但各自都有着相对不足。传统的鼻骨复位术是将鼻骨复位器沿鼻腔置于鼻骨塌陷之下, 一手用力向前上方抬起, 另一手指在鼻外塌陷处配合, 因鼻骨复位器经常会未正好作用于鼻骨塌陷处, 所以导致塌陷之处复位不完全或复位过度, 甚至加重或导致新的骨折, 另外, 因鼻骨较小, 鼻腔顶部较窄, 用鼻骨复位器直接鼻骨复位存在要么复位器与鼻顶部接触面太大, 压迫损伤了未骨折黏膜造成出血、疼痛、要么接触面太小, 损伤鼻顶部黏膜造成出血、影响复位或复位效果多不理想, 有时需反复整复, 检查患者非常痛苦[3]。而全麻下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因为费用较高, 部分患者无法接受, 大部分人多选用局麻下行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 但又由于局麻药麻醉效果的局限性, 常无法达到满意的止疼效果, 这对于一些耐受能力较差的老年、年幼患者来说, 因疼痛而缺乏良好的配合, 必将影响最终复位的效果。无痛性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术示通过在全麻药物中一种名为枸橼酸舒芬太尼的药物的配合下行鼻内镜下鼻骨复位。枸橼酸舒芬太尼为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 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比芬太尼强好几倍, 而且有良好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性, 可同时保证足够的心机氧供应。静脉给药几分钟内就能发挥最大的药效, 舒芬太尼有较宽的安全阈范围, 药物在体内有线的积蓄并迅速清除。镇痛的深度与剂量有关。据此, 在该药物的配合使用下行比鼻内镜下鼻骨复位, 既能达到良好的止疼效果, 又可保持患者处于清醒状态, 降低了麻醉风险, 并且可以充分发挥鼻内镜下行鼻骨复位视野清晰、安全、有效、复位准确、鼻腔损伤小、手术成功率高的优点, 最终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基础上降低了手术费用。这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无痛性鼻骨复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手术方式,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HLOT.G.R.Biomechanice of nasol septal tranma.Otolaryngol clinNorth Am, 1999, 32 (4) :615-619.

[2]甑宏涛, 高起学, 崔永华, 鼻内镜下鼻骨复位25例报告.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17 (4) :203-204.

微创内镜下治疗胰胆道疾病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46例胰胆管疾病病人中, 男79例, 女67例;年龄19岁~82 岁, 平均59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畏寒、右上腹疼痛伴黄疸;成功行ERCP 146例, 其中继续行EST69例, 鼻胆管引流术17例及胆道支架置入术11例;4例并发胰腺炎, 1例并发出血, 经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因ERCP在病人清醒状态下进行, 应重视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术前耐心向病人解释该项治疗的优越性、安全性, 讲解配合方法, 指导病人左侧俯卧位, 学会张口呼吸、吞咽等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1], 增加其对此项检查的适应性。

2.1.2 术前准备

病人术前禁食、禁水6 h, 上午检查者术前晚禁餐, 术日禁早餐;下午检查者, 早晨可进少量流食, 08:00后禁食[2]。取出义齿及金属物品, 了解病人有无过敏史, 并提前做碘过敏试验和出凝血时间试验等。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地西泮10 mg或哌替啶50 mg、山莨菪碱10 mg, 并备好造影剂。

2.2 术中护理

病人很好的配合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指导病人取合适的卧位, 头转向一侧, 防止误吸呕吐引起窒息。鼓励病人放松, 配合做深呼吸。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0 min~20 min测量脉搏、血压1次,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立即停止操作。注意病人体位的变化, 以防止坠床[3]。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指导病人卧床休息1周~2周, 尽量减少活动, 禁食水24 h, 静脉补充液体及营养, 如无发生胰腺炎第1天可进全流饮食, 逐渐过渡到半流食、普食。同时加强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2.3.2 病情观察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测量生命体征, 注意有无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术后3 h及12 h抽血观察血清淀粉酶情况, 观察大便的颜色, 防止术后并发症[4]。

2.3.3 心理护理

为病人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治疗环境, 多与病人交谈, 指导病人放松心情,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并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向病人说明手术恢复的过程, 使其积极配合。

2.3.4 鼻胆管护理

固定好鼻胆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 并随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 如引流管不通畅, 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注射器抽出空气或十二指肠液, 表明鼻胆管脱出, 应考虑拔管或重新置管[5]。

2.3.5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及发热, 对胰管反复显影者, 应2 h测定血清淀粉酶1次[6]。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急性胰腺炎、出血、感染等, 术后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腹痛、出血等情况, 若出现发热或腹痛明显, 应及时报告医生防止发生急性胰腺炎。本组4例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 给予及时的抗感染、止酸、抑制腺体分泌等治疗, 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巡视过程中, 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腹痛有无好转, 定时抽血査淀粉酶变化;还要注意病人血压的变化, 防止出血, 0.5 h测血压、脉搏1次, 连测2 h后, 若血压平稳, 可2 h~4 h测1次, 连续测24 h。本组1例术后发生出血, 出现黑便、腹痛, 遵医嘱给予补液、止血治疗后好转。

2.3.6 出院指导

告诉病人应少量多餐, 避免刺激性食物, 宜进温热、低脂、低蛋白易消化饮食, 忌暴饮暴食。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有规律作息, 并教会病人自我观察病情, 遵医嘱门诊复诊。

3 小结

ERCP和EST为目前国内外较先进的胆胰疾病的检査治疗方法,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现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 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直接影响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护士要熟练掌握该技术的护理措施, 术前病人的心理疏导、细致的术前准备, 术中规范的无菌技术操作及护理配合, 术后严密观察及饮食指导等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是预防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国熊, 张啸.ERCP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中国内镜杂志, 2005, 11 (8) :824-827.

[2]安昱.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07, 37 (5) :39-40.

[3]王文菊.十二指肠镜下治疗胆管结石的护理[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8, 21 (5) :479-480.

[4]邹黎丽.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0) :42-43.

[5]罗春妹.三镜联合治疗胆管结石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11) :99-120.

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术的配合与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消化内镜室接受无痛检查患者3500例, 其中男1900例, 女1600例, 年龄5~88岁。均因消化道症状前来就诊。

1.2 方法

嘱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 备胃镜润滑胶浆10ml (内含利多卡因等) , 肠镜检查者提前做好肠道清洁准备, 建立静脉通路, 备好复苏监护设备, 对患者进行全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先给予芬太尼0.001mg/kg静脉注射 (总剂量≤50μg) , 然后将丙泊芬按4mg/s速度静脉注射, 直到睫毛反射消失后再开始检查工作。待内镜进入检查部位时停止麻醉, 若手术麻醉深度不满足检查要求时, 再予丙泊芬0.5~1.0mg/kg静脉注射以维持麻醉, 在检查过程中, 护理人员协助麻醉师根据患者反应情况随时处理。

2 结 果

本组患者麻醉1~10min后血压较注药前下降22~30/20~22mm Hg (1mm Hg=0.133kPa) , 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2%~8%。术毕均恢复正常, 其中进行对症处理50例。检查过程中诉产生梦幻1000例, 头晕300例, 留院观察30min后自行缓解。检查过程中均安静、无痛, 检查后无不良记忆, 患者均非常满意。

3 术前准备及护理

3.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对静脉麻醉消化内镜检查存有疑虑, 害怕既花钱又检查不好, 因此做好其心理护理十分必要。首先向其讲解静脉麻醉下内镜检查的优点、效果、操作方法, 告知其术中有多功能监护仪监测, 以减轻其焦虑, 并让检查好的患者现身说教, 增加其对检查的信心,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检查。

3.2 患者准备

嘱胃镜检查者术前8h嘱禁食、禁饮, 作钡餐透视者待3d后行胃镜检查。肠镜检查者检查前3d需进少渣饮食, 检查前1d进流质饮食, 术前日晚予潘泻叶30g泡饮, 检查当日禁早餐, 术日上午8∶00予磷酸钠45ml入2000ml水冲服, 1h内服完, 以达清洁肠道的目的。

3.3 器械及急救物品的准备

OLMPUS-GIFQ60胃镜1套, 吸引器、多功能监护仪、人工呼吸囊及氧气装置1套, 另配各种急救药品。

4 术中配合及护理

4.1 一般护理

患者取左侧卧位于麻醉观察床上, 建立静脉通道, 予鼻导管吸氧, 胃镜检查者置好口垫, 连接好多功能监护仪。

4.2 麻醉护理

由麻醉医师给予芬太尼0.001mg/kg+丙泊酚2mg/kg缓慢静脉推注。用药时因患者个体差异, 待患者入睡, 睫毛反射消失, 呼吸平稳后, 即可停止推注, 开始行内镜检查。

4.3 术中配合

密切观察患者, 若术中出现呼吸抑制, 应立即配合麻醉医师予面罩加压给氧, 行人工呼吸, 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 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后再行胃镜检查;如出现上呼吸道梗阻, 先托起下颌, 无效侧置入口咽通气道;若反流误吸, 应配合吸引器彻底吸清口腔内咽喉部胃道及食道残渣;若出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 给予阿托品0.5mg, 无效时可追加。

5 术后护理

从麻醉至苏醒需一定时间, 内镜检查结束后, 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术后不良反应, 预防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头昏、记忆力受抑、注意力减弱, 故术后3h内需有人陪伴, 以防意外。另嘱患者出院要注意安全, 术后1d禁骑车、坐车或开车, 行病理检查的患者2h后方可进食。

无痛内镜下微创治疗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81例鼻出血患者, 男50例, 女31例, 年龄18~72岁, 平均40岁。门急诊主诉:反复鼻出血, 不能自行止血。出血原因:①中鼻部因素:鼻中隔偏曲, 各类鼻部炎症, 外伤及手术后, 不明原因者;②全身因素:高血压, 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 血液病, 肝功能不全, 糖尿病等。鼻内镜下检查发现的鼻出血部位, 见表1。 表1 81例患者鼻出血部位

1.2 治疗方法

门急诊出血患者在用凡士林纱条行前或后鼻孔填塞后, 即刻 (出血量少的患者简单填塞或直接在鼻内镜下治疗鼻出血) 或2~3 d后再在鼻内镜下做高频电凝止血。患者取半卧位, 在鼻内镜下, 取出填塞的凡士林纱条, 以浸有1%丁卡因和肾上腺素的棉片做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和收敛, 使用0度鼻内镜、高频电凝器、绝缘探针、吸引器等。先持续抽吸鼻内积血或渗血, 便于检查出血部位。鼻内镜由前向后检查鼻腔各壁黏膜, 用绝缘探针指向出血点, 对出血处及周围进行多点电凝。

对顽固性鼻出血, 填塞较紧或前后鼻孔填塞的患者, 为减少痛苦可用全麻, 可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取出凡士林纱条和 (或) 后鼻孔沙球后用上述方法止血。本组81例鼻出血患者中, 20例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本组81例鼻出血患者经鼻内镜下高频电凝止血后, 术后均未做任何鼻腔填塞, 同时行全身支持疗法 (补充血容量等) 及大剂量止血药物及抗生素等的运用。

尽量寻找鼻出血的全身性可能病因, 如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采取有效措施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治疗, 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对失血休克患者, 给予抗休克治疗。同时行血液生化等相关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等, 并请相关科室会诊, 采取同步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鼻出血停止后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者为治愈。

2结果

本组 81例鼻出血患者全部一次性治疗成功, 但有2例在3个月内复发, 1例出血部位在吴氏静脉丛, 另1例为鼻中隔后下部, 首次治愈率达97.5%, 无鼻中隔穿孔、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

3.1 鼻腔填塞

对鼻出血患者, 一般先行鼻腔填塞, 因传统的鼻腔填塞仍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 其操作方便, 价格便宜。若鼻腔填塞不能有效止血, 则待鼻腔出血症状缓解后取出纱条, 再做鼻内镜检查并予电凝止血。由于鼻腔总体呈深洞状, 视野狭小, 加上出血汹涌, 单纯采用额镜照明检查方法不易找到确切的出血点, 尤其是位于鼻腔后部者, 此部位出血在临床上往往多为出血汹涌, 且填塞常不易有效控制, 这是鼻腔中后段严重不能有效填塞止血的重要原因。在鼻内镜下行鼻腔检查寻找鼻腔出血点, 鼻内镜具有广角、直视、清晰、损伤小等优点。目前已在鼻出血的诊断治疗中广泛应用[2,3]。

3.2 使用高频电凝止血时注意事项

①应做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和处理全身或局部可致出血的病变;②临床上鼻出血一般是急诊, 所以临床医生必需做到镇定, 安慰及鼓励患者, 消除紧张情绪, 以避免因紧张引起血压增高而加剧出血;③局部麻醉必须充分, 才能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④鼻内镜下准确电凝出血部位, 避免伤及邻近较多或局部较深正常组织, 以防鼻中隔穿孔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3.3 鼻内镜用于治疗鼻出血具有以下优点

①鼻内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鼻腔诸壁及鼻咽部等结构, 有利于寻找鼻腔出血点;②寻找到出血部位后, 可在直视下予电凝等有效手段准确止血, 避免了盲目填塞所带来的鼻腔黏膜损伤;③消除鼻腔内盲点, 在吸引器的配合使用下, 对一些活动性鼻出血也可进行有效治疗;④对发现的可疑病变, 还可同时取材进行活检, 以明确其病理性质及具体类型。

经上述观察发现, 鼻中隔偏曲是反复鼻出血最常见的局部因素, 鼻中隔偏曲凸出面黏膜较簿, 血管表浅, 气道狭窄, 气流压力大, 易受气流损伤及外伤影响, 且偏曲处出血额镜照明下往往填塞不到。鼻中隔偏曲也是并发鼻窦炎、鼻息肉的解剖因素。因此, 笔者建议:鼻中隔偏曲且出现有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早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老年性的鼻出血常见于Woodruff (吴氏静脉丛) 区[4]。出血原因除局部因素以外, 还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全身疾病因素。血压偏高, 血管回缩力差, 导致出血量多, 不容易止血。临床上表现为出血量多, 主要从口内吐出, 或行前后鼻孔填塞后咽后壁仍有血液下流。应及早行鼻内镜下高频电凝止血。若能在静吸复合全麻且实施控制性降压情况下进行则更好。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74-174.

[2]张俊杰, 蔡岳详, 张亚铭, 等.鼻内窥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50例.医学临床研究, 2003, 20 (2) :145-146.

[3]董训, 王杰, 蔡艳, 等.鼻内窥镜下Nd:YAG激光治疗顽固性鼻出血147例报告.华西医学, 2003, 18:214-214.

上一篇:口语测试改革下一篇:组播路由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