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性报告

2024-05-17

舞弊性报告(精选十篇)

舞弊性报告 篇1

一、舞弊相关理论综述

1、舞弊的内涵

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 (ACFE) 于2002年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职业舞弊是指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滥用或不正当使用组织的资源或资产来达到增加自身财富的目的。”舞弊是一种以欺骗性手段故意违反法律法规从而获取某种利益的行为。

2、舞弊和欺诈的区别

舞弊包括的范围小, 是欺诈行为中的某几种, 欺诈包括舞弊行为。凡涉及公司内部有关人员的故意欺骗行为等称之为舞弊。而发生在公司或企业外部的以坑害他人 (包括公司和企业) 为目的的故意欺骗行为称之为欺诈。

3、舞弊的分类

按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82号 (SAS No.82) 中对舞弊的分类, 舞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资产侵占。这实际上是指雇员舞弊。这种舞弊一般由雇员进行即是由一个或几个职员损害公司或企业利益的行为。如贪污挪用公司的现金、偷盗公司物品与设备等。二是舞弊性财务报告。这实际上是指管理舞弊。舞弊性财务报告是指“为了欺骗财务报告使用者而对财务报告中列示的数字或其余揭示进行有意识地错报或忽略”。将舞弊分为资产侵占和舞弊性财务报告是基于外部审计师的立场来进行的。即无论是资产侵占还是舞弊性财务报告都是涉及企业或公司内部有关人员的故意欺骗行为, 都是影响财务报告公允性的舞弊, 属于外部审计师应予以关注的范围。

4、世界民间审计目标的历史演进

第一阶段 (1720年至20世纪30年代) 以揭弊查错为民间审计的主要目标。第二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 以验证财务报告公允性为民间审计的主要目标。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以验证财务报告公允性和揭弊查错并重为民间审计的主要目标。在此阶段, 注册会计师重新承担起了揭露舞弊的审计责任。这并非是简单地回归到一个世纪以前的民间审计。在新的更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社会公众对审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期望和需求, 而审计主动顺应于社会需求承担起揭露舞弊的重任正是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和“适者生存”法则的必然结果。

5、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揭露舞弊的要求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第六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 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合理确信能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及舞弊。”该准则主要借鉴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于1988年发布的SAS No.53。而AICPA已于1997年发布了SAS No.82并取代SAS No.53。鉴于此应尽快修订我国独立审计准则, 以为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揭露舞弊提供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二、我国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舞弊手段

1、隐瞒重大事项的披露

隐瞒的重大事项包括:或有负债、关联交易、期后事项。

2、歪曲和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

歪曲和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具体方式包括: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操纵利润;根据做利润的需要而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或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改变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或折旧年限;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等, 人为减少销售成本;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

3、隐瞒负债

上市公司不按规定计提银行借款的利息, 而是放在账外, 将应付款的发票隐匿起来不入账等。

4、将费用任意递延和资本化

上市公司经常将不属于跨期摊销的费用甚至经营亏损计入“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账户。在资产已达预定可使用状态后仍将借款费用资本化, 以及将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资本化等等。

5、虚增存货

上市公司虚列存货的目的是为了少转销售成本从而虚增营业利润。具体方式是通过虚增存货数量、虚增存货单价或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期末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

6、非经常损益

上市公司在进行舞弊性财务报告时经常借助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来迅速改善业绩。其具体途径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债务重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委托理财收益、资产置换收益、资金占用费收益、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资产托管收益和资产租赁收益等。

7、提前或虚增确认销售收入

提前或虚增确认销售收入的具体方式有:虚构销售业务、跨期确认收入、将非销售收入确认为销售收入、收入确认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时就确认销售收入。

上述舞弊手段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了值得关注的重点区域。从业务类型上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非经常交易、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业务、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变更、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等。

三、舞弊性财务报告形成的原因

1、财务压力的驱使

迈克尔·R·扬 (Michael R.Young) 指出“舞弊性财务报告不是始于不诚实而是始于某种特定的条件, 这种条件包括两个因素:一是目标定得过高。无论怎么努力仍难实现或环境已发生变化而目标却未调整。二是认识到如果不能达到那个目标将不能被原谅”。任何公司的管理当局都可能面临来自股东、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如果公司经营困难, 现金短缺或不能达到股东、潜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预期, 公司管理当局就可能考虑在财务报告数字上做文章, 按照其主观意愿来公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开始可能是无意识的仅为了渡过难关, 但慢慢就可能逐渐演变成一种故意的行为。

2、控制环境的缺失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在控制环境上都存在缺失, 主要表现为:第一, 法人治理结构失衡。监事会形同虚设, 且未设置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 其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导致监督弱化和虚化。第二, 激励权安排不当。过于强调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业绩与其奖酬相联系, 而监事几乎很少领酬。第三, 管理者缺乏正直、诚实的品德或是对权力、金钱很贪婪。公司控制环境的缺失为公司高层管理当局进行舞弊性财务报告提供了适当的“土壤”。

四、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审计方法

1、树立正确的审计理念

注册会计师要在财务报告审计中揭露出舞弊性财务报告, 首先需要强化对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审计理念, 包括职业谨慎、职业怀疑、职业判断、善于发现奇异。

(1) 职业谨慎。这一理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保持合乎审计职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态度, 保持理性和判断力从而秉着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实施合理的审核检查并作出不偏不倚的结论。

(2) 职业判断。是指审计师从多种可能的工作方案中, 运用审计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与经验, 作出取舍的决策。

(3) 职业怀疑。是指审计师持一种怀疑的、警惕的、敏感的态度。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职业怀疑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如果没有适当程度的审计职业怀疑, 即便实施了合理和必要的程序也很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

(4) 善于发现奇异。即善于打破常规, 从被审计公司的会计资料中敏锐地捕捉到例外的、古怪的、不合常理的地方以找到舞弊性财务报告的疑点。在头脑中形成若干个问号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消除或证实问号。

2、对风险的评价回应、记录和沟通贯穿审计始终

注册会计师对舞弊性财务报告审计策略的实施体现于审计全过程, 即对舞弊性财务报告风险的评价、回应、记录和沟通。从审计计划阶段开始, 注册会计师就应考虑舞弊性财务报告的风险因子, 评价由于舞弊性财务报告导致财务报告严重失实的风险, 作出相应回应, 并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还应履行同管理当局及时沟通的责任。

3、关注被审单位的风险因素

(1) 财务压力方面的特征。如:IPO公司, 财务报告显示丰厚的利润, 现金流量却不足甚至呈负数、为其他公司的债务提供担保数额较高、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再融资需求迫切包括配股增发新股和从银行借款、公司内部或外部对其盈利作出冒进的预测、公司目前的股价和市盈率异常高或股价波动剧烈、处于“夕阳行业”整个行业萧条而某个公司却突然崛起等。

(2) 控制环境方面的特征。如: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身二任”、高层管理当局中有明显的家族关系、高层财务人员的人事变动频繁、监事会力量虚弱内部审计作用很小、未设立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或形同虚设、管理当局的大部分报酬由股票期权组成、管理当局不提供澄清及了解财务报告所需的资料、管理当局有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历史、从未接受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等。

4、运用重要审计技术

(1) 运用利润操纵预警指标体系分析性复核。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公司重要的比率或趋势 (如:销售收入应收账款比率、销售毛利比率、资产质量比率、销售收入增长比率、资产增值率) , 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2) 函证。所谓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印证被审计公司会计记录所载事项, 防止被审计公司弄虚作假而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方法。通过函证可以获取重要的外部证据。这是对付舞弊性财务报告的锐利武器。

(3) 存货监盘。所谓存货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监督被审计公司存货的盘点, 并进行适当的抽查。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审计程序。

(4) 运用审计心理学, 通过询问, 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审计时至少应询问三个人:公司总经理、财务经理、总经理助理。此外还应询问公司的法律顾问、会计人员、工程师、仓库保管人员、装运人员等。并将询问过程和结果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通过询问很可能发现线索。

摘要:本文在阐明注册会计师对舞弊应承担审计责任的基础上, 对最重要的一类舞弊即舞弊性财务报告的成因、手段及其审计方法进行研究, 希冀对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舞弊性财务报告的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舞弊性财务报告,审计

参考文献

[1]毕秀玲:谈审计职业对揭露舞弊的责任与技术[J].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9 (5) .

[2]林启云:公司盈余管理舞弊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0 (9) .

财务报告舞弊的社会思考 篇2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日益猖獗。为遏制这种行为,全美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建议采取四道防线:高层管理理念、业务经营中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也较为严重,为此,新的《会计法》特别制定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条款,规定了企业、社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针对财务报告的舞弊行为,不论是美国的四道防线还是我国的三位一体,从理论上说还是较完善的,逻辑也比较严谨。但是,在实践中受到诸多的阻力,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从社会角度来研究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源、动机,使财务监督能有的放矢。

一、经济利益矛盾是产生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源

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不仅存在统一,也存在矛盾。从物质上分析,这种矛盾是社会资本运动中经济利益分配的矛盾。国家和企业所追求的发展都具有迫切性,但是,发展的目标是主观的设计,往往与客观实际存在差异。国家总是凭借权力得到发展的物质基础――税收;企业总是想获得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利润。税收和利润都来自社会的资本运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当有限的剩余价值不能满足两者主观目标需求时,国家和企业开始了不断举债。税收、利润、举债贯穿于资本运动过程之中,高额举债的压力又促使双方加剧了对剩余价值的享有和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占用。因此,资本运动的过程也就成为国家与企业产生利益分配矛盾的过程。同时,这种矛盾随着资本构成的多元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资本运动的加速而变得越来越剧烈,这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更重要的是:社会债务资本的数量与企业财务报告舞弊数额隐隐约约勾画出一条正比例线,虽然暂时不能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但从我国企业债务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这条线的痕迹:全国企业之间的三角债,1991年3523亿元;9269亿元;1亿元。银行收息率60%。这些数字不仅是社会信用状况的写照,它也与企业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增加不谋而和。

国家通过法律、制度和规定来维持社会经济秩序,要求企业真实、完整、公允地提供有关会计资料,从而监督资本运动安全循环。不论国家颁布的法律、制度、规定是否公平、合理,企业都要执行。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它们尽量寻找法律、制度及规定之间的缝隙缺陷来处理会计资料。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故意的轻率的虚报或漏列会计资料”,以达到隐瞒和变更资本运动的真实过程。其目的:一是占有不该属于自己的经济利益;二是对国家经济利益分配制度不公平性的一种抵触。因此,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成为企业与国家经济利益矛盾的焦点。

企业与国家的经济利益矛盾是客观的,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矛盾还带有普遍性,存在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不是个别企业而是所有的企业。另外,即使有的企业历史上没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也不能否认其现在和将来就没有舞弊的可能,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是随着企业的需要而在不同会计期间上的任意选择。因此,为遏制这种行为,国家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不断调整法律、制度、规定、税率,增强经济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减少与企业的矛盾;另一方面不断自我控制发展的迫切性,降低社会债务资本总量,适时调整利率、汇率,减轻社会资本运动中的利息转嫁给企业的负担。国家与企业经济利益矛盾的淡化,是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前提。“淡化矛盾”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让步,而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最佳选择。

二、市场政治是产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添加剂

财务报告舞弊产生于经济领域但却深深地打着市场政治的烙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权力作为资本的代言人,金钱与权力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从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揭露出来的经费筹集交易,德国总理竞争中披露的受贿内幕,以及在台湾地区选举中的金圆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透析 篇3

财务舞弊是指采用财务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取得利益而导致他人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可大致分为侵吞资产舞弊及财务报告舞弊两类。侵吞资产舞弊的舞弊者为雇员,受害者为组织。如,雇员为谋取自身利益,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财务手段侵占国家和公司资产而形成贪污;财务报告舞弊的舞弊者为公司管理当局,受害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如,公司管理当局故意错报或漏报报告期收益而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二者相比较而言,财务报告舞弊的隐蔽性更强,危害面更广。尤其是上司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近些年来,财务报告舞弊大案要案不断出现,且有新的动向。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产生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内、外部的压力。外部的压力主要源自证券市场,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管理者的经济利益与其工作业绩密切相关。因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一是筹资与再筹资动机;二是避免被停牌和摘牌动机;三是市场动机;四是报酬契约动机;五是避税及谋私动机等。

(一)争取上市、争取配股

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可获得大量的资金,一些上市公司把股票融资视作无需支付资本成本却可大肆圈钱的最佳方式。然而因《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规定:企业必须三年赢利,且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审批。为达到这些规定,本不具备条件的公司就会为获取上市资格而进行财务包装,“创造”条件上市。由于上市公司再筹资时,配股是上市公司解决长期大额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而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近三年中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同时每年不低于6%”,因此,10%的净资产收益率成为上市公司增资配股的门槛。有资料表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刚达到10%的现象。“黎明股份”和“郑百文”等都是虚构前三年利润包装上市的,这足以证明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获得配股资格是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首要动机。

(二)避免戴帽、避免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又一个动机就是避免戴上“ST”的帽子。所谓“ST”帽子,就是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经审计,发现其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实行日涨跌幅度限制为5%),在股票名前加“ST”,表示警示有退市风险。上市公司如果三年连续亏损就要退市。公司退市不仅对股东来说是莫大的损失,而且公司将长期失去向社会募集资金的资格,严重威胁到公司的生存。为避免出现连续亏损的状况,保住紧缺的“壳资源”,上市公司需要扭亏为盈。但扭亏为盈又不是一时之间就能轻易做到的,所以一些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千方百计地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或粉饰报表,通过非经营损益、关联交易等手法来盈利,以避免退市,保住上市资格。

(三)牟取二级市场暴利

其动机是:1.改善二级市场形象。在证券市场上,潜在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的,现任大股东和管理层最清楚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发展前景,他们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释放业绩良好的信号,以求改善二级市场形象。2.便于二级市场炒作。中国股市仍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沟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使股价同步炒高。或者,为使股价达到预期的波动,先使股价暂时下跌,以便操纵者能够廉价购股,取得更大的控制权后再高价出售牟取暴利,利用财务报告舞弊达到目的。“银广厦”舞弊案就是此项典型。3.为并购增加筹码。由于上市资格不易取得,众多非上市公司试图通过购并来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购并谈判中最关键的是购并价格,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无疑可以卖个好价钱,故上市公司有可能为购并增加筹码而粉饰财务报表。

(四)满足业绩考核的需要

我国的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其管理层报酬与其业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有关,能否创造良好的业绩直接决定着公司领导人的经济利益(如年薪、奖金等)和仕途发展。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年年增长,经理人员要确保自己任期内的各项指标达标、超标,就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呈现良好业绩,满足考核需要。

(五)减少纳税、分配股利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有些上市公司以舞弊手段虚减利润,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同时,有些上市公司侵占股东权益,把本应支付给股东的股利,转作生产经营资金,让“钱生钱”或者用于给企业管理者多发奖金,但这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和公司章程,也会以舞弊手段虚减利润来调整报表业绩,达到不向股东分配股利或少分配股利的目的。

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决定了会计报表粉饰的类型:基于以上(一)至(四)项的动机,会计报表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和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以上第(五)项的动机,会计报表一般以利润最小化的形式出现。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直接表现为会计报表粉饰(本文作同义语通用)。所谓会计报表粉饰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舞弊手段,使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达到“预期”状态的故意行为。它是财务舞弊的集中表现形式。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已成为证券市场的“痼疾”,丑闻频频爆出。随着我国经济、法制环境及证券市场的变化,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报表粉饰手段也不断增多、升级,花样翻新,可谓五花八门,以下分别予以阐述。

(一)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

1.虚构客户,虚拟销售。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定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日前(如年末)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再在报告日后(如次年)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从而虚增当期利润。2.寅吃卯粮,提前确认收入。有些上市公司在销售的相关手续尚待完备时,甚至在销售完成前、货物起运前所售产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商业折扣有争议、销售款不确定的情况下就确认收入;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订货或推迟购货的时候就确认收入,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二)低估期间费用,虚增利润

主要表现为推迟费用入账。1.有些上市公司将一些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等项目入账,而这些项目不是企业真实的资产,只是一种虚拟的资产,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个费用和损失的“蓄水池”,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摊销、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来虚增当期利润。2.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混淆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界限,将应费用化的利息却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增加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当期利润。

(三)变更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1.有些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报告年度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2.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在实施新准则前,原准则和制度规定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有五种方法可供选择,在存货价格波动期采用不同方法计价会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同影响。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少转营业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多转营业成本,减少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相反。即: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多转营业成本,减少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少转营业成本,增加利润。值得庆幸的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手段有很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即便上市公司仍在会计政策允许使用的三种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变更,其调节利润的空间较以前已狭窄许多。

(四)玩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典型案例有四川长虹(2003年、2004年)。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按需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对大量运用专业判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1.那些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即使在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高”的情况下,仍以低比率进行坏账估计和存货跌价估计。2.那些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上市公司,则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用以平滑各年间利润。3.那些亏损、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平时该提不提或极少计提,“需要”时就一次提个够,采用“休克疗法”和“亏出盈利的空间”,通常是在第一年亏损后,第二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第二年巨亏,第三年又以各种理由转回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从而造成财务报表在第三年扭亏为盈的假象,以避免退市;或者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在其后的几年中再缓缓冲回,以此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报告。值得庆幸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作了严格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事后即使价值出现回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已大大缩小。新准则此规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原八项减值准备中的除上述项目外的其他项目未做规定,且对资产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以“作不间断的评估,只要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为标准,仍留给了某些上市公司按需确认减值损失的空间,仍需引起密切关注。

(五)利用资产重组“扭亏为盈”

典型案例有湘酒鬼(2003年、2004年)。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已被一些上市公司用于粉饰会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精心策划资产重组,精心设计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资产置换,利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回优质或盈利强的资产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免遭摘牌的保护伞。

(六)假借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典型案例有济南轻骑(2003年)和重庆实业(2004年)。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和关联人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其账面利润,粉饰报表。其中,关联方重组更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其手段多种多样:1.通过交易安排,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虚构经营业务;2.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3.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或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4.分摊共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转嫁给母公司;5.关联交易外部化——控股方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

(七)滥用差错更正制造盈利

如首创股份(2004年)、TCL通讯(2003年)等上市公司。它将补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二者相辅相成,使会计差错更正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制造盈利,躲避亏损,逃脱ST的命运,保住再融资资格。它是将会计舞弊诠释为会计差错,是借会计差错更正之名行会计舞弊之实——需要的时候先“明知故犯”,再“知错不改”,最后选择适当的时机“痛改前非”,不断“变脸”对外报告;或大题小做、大事化小,把大错误以不引人注目的小公告(或补充公告)形式公布,以蒙混了事。

(八)少计营业收入,偷逃税款

也有一些利润充盈的绩优公司为达到少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目的,少计收入,藏匿收益。有些在应确认收入的情况下不确认收入,如采用直接收款交货方式销售产品,已收到货款并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全部交给对方,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却将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延期反映收入;有些以收入直接冲减成本,即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账户对应,不反映销售业务;有些虚构销售退回,以偷梁换柱的假退货方式(通过把款项支付给其他下属服务公司,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截留收入少交税金;有些对视同销售业务不反映增值税销项税额。

还需说明的是,在现实中,这些会计报表粉饰的若干手段 ,常被多家上市公司分别运用或组合运用,也同时或相继出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在曝光之前,往往有一些征兆(或称预警信号)出现,即很可能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有如下特征和征兆:一是已两年连续亏损,第三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面临暂停或退市威胁,或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持续的经营亏损使企业面临破产或被敌意收购的威胁;二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年为负值,或虽然账面盈利但没有带来充裕的现金流入,入不敷出,现金匮乏;三是存在重大的、不正常的关联交易或极度复杂的交易;四是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或当年公司行业不景气;五是公司的董事或管理层的个人财富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六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管理层频繁变动;经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鉴于这些特征和征兆,故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识别并预防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

(一)甄别经营业绩的真假

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公司的主要生产设备是否严重闲置、生产车间是否停产、存货数量是否大量增加等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单独或同时存在,报告期经营业绩却没有相应下降,则有业绩作假的可能性。应通过检查可疑的账簿记录、记账凭证、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来查明已入账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已开具发票并发货;关注资产负债日后有无大额或连续的退货,并查明这些退货是否为年末集中“销售”部分,从而识别公司是否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

(二)分析利润构成比重

分析上市公司盈利时,要着重分析主营业务占利润的比重,即看利润是否主要依靠主业的业绩,而不是主要来源于非经常损益项目;要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列示的非经常性损益的构成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从而判断公司利润的来源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是依靠粉饰其他利润项目来增加业绩的。

(三)慎析资产减值准备

分析报表时,尤应慎析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一般而言,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而处于盈亏临界和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有时会巨额计提。因此,对这类业绩指标脆弱的上市公司,首先宜将其计提政策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进行横向对比,判断是否有异常;再分析其财务报告中是否对估计基础和依据进行详细披露,从而识别上市公司是否在玩弄减值准备计提游戏。

(四)关注虚拟资产项目

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虚拟资产项目值得密切关注,若虚拟资产与正常资产相比比例较大,或虚拟资产增长速度(或相对变化速度)波动较大,则可能存在通过虚拟资产虚增利润。其特点是虚拟资产多记少摊。应重点检查各类虚拟资产项目的明细账,注意会计报表附注中虚拟资产确认和摊销的会计政策,要特别注意本年度增加较大和未予正常摊销的项目。

(五)透视关联交易事项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基本上都体现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财务费用”等具体项目中。其识别方法为:1.计算各项目中关联交易产生的盈利分别占项目总额的百分比和这些项目占企业利润总额的百分比,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对关联方企业的依赖程度;2.分析这些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公正性。比如,交易价格是否以市场的公平交易为基础,交易的市场价格是否存在非公允的方面,控制方对被控制方强制的内部销售价格等。同时,还应向公司的主管工商部门了解上市公司包括验资报告、股权转让备案登记资料等在内的相关材料,并应特别查询控股股东的工商登记资料,了解公司控制权的归属,以有效识别利用隐性关联交易粉饰报表的行为。

(六)借助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通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的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意味着与高于现金净流量的净利润对应的那部分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公司很可能存在报表粉饰情况。

此外,还应辨识差错更正,谨防鱼目混珠。相关部门应当对故意混淆会计舞弊和会计差错的行径,对频繁发生重大会计差错的行为加强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不受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的侵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应从多方面识别、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粉饰行为,并需通过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不断完善压缩各种粉饰伎俩的空间。要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的规定,建立一个包括货币指标和实物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的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公平、公正、公开地确认其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令世人瞩目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该准则的应用指南,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发生重大变化,虽然这些变化是由于会计标准的变化而产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过程中,也有上市公司利用这一过程操纵利润。因此,应实施三大措施,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一是严格执行非经常性损益标准;二是财务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当披露其会计原因;三是上市公司应充分说明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合理性。

还需说明的是,正如本文第二大点中提及的,新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及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降低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但又必须同时看到,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有关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和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却扩大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一些公司仍然可能在新准则下继续或更新手段来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故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和预防仍然是任重道远,需要人们继续去关注、分析和遏制。

论预谋性考试舞弊的特征及防治对策 篇4

一、预谋性考试舞弊的内涵

当前,关于考试舞弊概念的论述已经很多,且主要内涵基本相同,归纳起来可以理解为:为了获得预期的考试成绩而在考试中通过不正当手段实施的舞弊行为。本文探讨的核心是考试舞弊的预谋性,对于考试舞弊的概念不再过多赘述。考试舞弊行为的发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比如同是考试舞弊事件,便存在有预谋与无预谋之分。根据考试舞弊主体在进行舞弊前是否进行计划或预谋来分,可将考试舞弊行为分为自发性考试舞弊和预谋性考试舞弊。笔者认为,舞弊主体经过事先谋划和准备,并在考试中采用相应手段实施的舞弊行为称之为预谋性考试舞弊。从这个意义上看,只要考试舞弊者在考前有一定的预谋,并在考试过程中按既定计划实施了舞弊行为,就可以称之为预谋性考试舞弊。

在各类考试的舞弊行为中,除事前无预谋的偷看、抄袭等舞弊行为外,其他诸如夹带纸条、替考,以及高科技舞弊等行为,均可以认为是有预谋的考试舞弊。可以说,预谋性考试舞弊在考试舞弊行为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而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所列的多数违规行为都具有预谋的特性。

二、预谋性考试舞弊的特点

预谋性考试舞弊是与自发性考试舞弊相对的一种舞弊形式。一般地说,自发性的考试舞弊事件事先并无先兆,引发的因素非常偶然,这是这类事件的主要特点。相对于自发性考试舞弊事发偶然而言,预谋性考试舞弊事件的发生均有一个过程,即“计划—准备—实施”的过程,其主要特征如下:

1. 目的的明确性

预谋性考试舞弊主体在考试中实施的舞弊都是事先谋划好舞弊方式和手段的,其主观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通过成功舞弊获得预期的考试成绩,以及所带来的个人利益。明确的目标使舞弊主体产生了舞弊动机,从而使舞弊主体在考前不想通过刻苦学习或认真复习,而是通过不正当途径取得好的成绩。

2. 动机的强烈性

动机强烈与目的明确是息息相关的。趋利性是推动人行为发生的一个基本动力因素,当风险发生所导致的损失小于所得,或损失小于由于损失的发生所获得的利益时,极易诱发人们破坏考试规则的舞弊行为。在预谋性舞弊的谋划过程中,舞弊主体往往要反复衡量舞弊成本大小、风险高低、收益大小等三方面因素。一般情况下,预谋性考试舞弊的主体都是在确定了高舞弊收益后才会实施舞弊行为的,具有强烈的舞弊动机。当对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利益有着明确的目的,且意识到通过有计划的舞弊能够增大成功的几率,降低舞弊的风险时,必然也会增强考试舞弊的动机。

3. 计划的周密性

预谋性考试舞弊一般需经历计划、准备、实施等过程。随着诚信宣传和考试管理力度的加大,舞弊主体为提高成功率并降低自身舞弊风险,需对舞弊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进行策划和准备,在舞弊前都会选择一定的舞弊方式和手段,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后路等,这体现出明显的预谋性特征,也是预谋性考试舞弊的根本特征。

4. 手段的先进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工具的普及,可供考生利用的舞弊工具,特别是无线传输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小,让考试管理部门防不胜防。高科技舞弊工具能够增强舞弊的隐蔽性,不但能降低舞弊风险,而且能提高舞弊成功率。因此,预谋性考试舞弊者为了成功舞弊,多数会不惜成本,选择高科技手段实施舞弊行为。

5. 过程的隐蔽性

一般情况下,预谋性考试舞弊者考前都不会张扬自己准备作弊的行为,也不会在考试中明目张胆地作弊,因为这样会增加舞弊风险,降低舞弊成功率。有的舞弊者通过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实施舞弊行为,是在一种隐秘的“契约”下进行的,不会让别人知道。多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为考试舞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舞弊行为辐射的范围更广了,隐蔽性更强了。

三、防治预谋性考试舞弊的对策

在预谋性考试舞弊的预谋过程中,舞弊主体往往要反复衡量舞弊成本、舞弊风险、舞弊收益等三方面因素,在确定了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和舞弊风险之和后,他们才会实施舞弊行为。其中,无论是否作弊,考试成功后所获得的绝对效益都是基本不变的,若要弱化预谋性考试舞弊的动机,减少或杜绝舞弊行为,就需要采取措施增大舞弊成本和风险,减小二者与舞弊收益之间的绝对量,或者使二者大于舞弊效益,这就会让有舞弊企图的人感受到通过舞弊得不偿失而不敢或不愿舞弊。

1. 增大舞弊成本

当前,考试舞弊多发与舞弊成本低廉有关。由于现有法律法规条文中要么缺乏对考试违纪舞弊者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要么有些处罚力度较轻,进行经济、行政或法律处罚的案例又很少,无法参考,而且我国当前诚信成本较低,导致考试舞弊的综合成本较低。因此,必须从外部增大考试舞弊成本,以便减少或消除舞弊行为。

一是要加大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惩罚力度。考试管理机构应联合有关部门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对考试舞弊者的经济、行政、法律等处罚更加明确,更加细致,从外部对考试舞弊者予以打击,增大考试舞弊者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成本,使他们感觉到舞弊收益接近或小于舞弊成本而不值得舞弊,从心理上弱化其考试舞弊的动机。

二是要充分发挥诚信档案的作用。诚信档案是记录考生诚信考试行为的重要载体,能够反映考生的诚信度。考试管理机构要积极向社会宣传诚信档案的作用,主动向用人单位提供查询服务,以便用人单位在招聘或考核时参考,增大考试舞弊的诚信成本。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形成较大的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其他人员参与到考试舞弊当中。

2. 提高风险系数

舞弊风险系数主要是指舞弊行为被发现揭露的可能性。很多时候舞弊者对风险大小评估以自我评价为主,侥幸心理严重者会在主观上降低风险系数,低估客观风险的作用。提高舞弊风险系数,主要是要加大考试管理力度。

一是要加大监督力度。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预谋性考试舞弊考前总有一个计划准备过程,这个过程虽然隐蔽,但一定会有一些显性的行为。加强考试监管特别是社会力量监督,有助于考前强化社会控制力,加强对舞弊行为的防范。政府主管部门和考试机构自身力量的管理、监督和问责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和经常性的特点,但难免有力所不及的情况。此时,来自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共同监督,将使考试舞弊行为暴露在社会监督之下,大大降低预谋性考试舞弊事件的发生几率。

二是加强考场管理。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可以预防和打消学生的舞弊企图,考试组织管理部门应配备强有力的力量,不仅要加大人力防范的力度,如选派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监考、增加巡考人员数量等,而且要充分发挥防范舞弊的技术优势,比如标准化考场的作用等,加大考生舞弊的难度和被发现的风险,使潜在的舞弊者无机可乘。

三是加强考后复查。在评卷过程中,评卷教师通过对考生答卷的评判和分析,可以发现违反考试规定作答的试卷,包括考生答卷雷同、在规定以外地方书写姓名、准考证号或标记其他记号等。处理违规卷是严肃考风考纪、保证评卷质量、维护考试信誉的重要环节,让考试舞弊者无法实现舞弊目的。之后,对造成考试舞弊成功的有关人员进行追责,进一步强化工作纪律,提高考试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以便更好地维护考场秩序。

需要说明的是,舞弊风险系数在舞弊成本估算中具有杠杆作用,如果舞弊风险扩大,就会导致舞弊成本呈几何级数扩大,有预谋的舞弊者便会倾向于停止或取消舞弊行为。高舞弊风险系数会使舞弊相对收益呈几何级数缩小,尽管目前对考试舞弊者的综合处罚力度较轻,但如果舞弊被发现的可能性很高,那么舞弊收益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预谋性考试舞弊的发生几率就会降低。

参考文献

[1]陈珩.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舞弊行为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7.

[2]明秀峰.论犯罪效益对预谋型犯罪形成的影响[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8.

舞弊性报告 篇5

关键词:舞弊;舞弊动因;防范舞弊

一、引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上市公司因财务舞弊而被中国证监会公开处罚的公司逐渐减少,但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却越来越隐蔽且日趋多样化。上市公司舞弊带来的社会后果非常严重,也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产生了巨大的执业风险。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舞弊行为的动因、方式、手段,结合审计准则的具体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审计对策。

二、舞弊的概念与方式

公司舞弊又称公司欺诈,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一般表现为有目的欺骗或故意谎报重大财务事实的不诚实行为。根据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关注点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舞弊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侵占资产

主要包括:管理层或员工在购货时收取回扣;将个人费用在单位列支;盗取或挪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等。侵占资产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其目的是隐瞒资产缺失或未经适当授权使用资产的事实。

2.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

通常表现为:

(1)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

(2)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

3.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

三、我国上市公司产生舞弊行为的动因

引发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压力因素、机会因素和自我合理化。

1.压力因素

压力是舞弊的行为动机,舞弊的压力可能是经营或财务上的困境以及对资本的急切需求。

(1)经济方面的动机。经济方面的动机是舞弊行为产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主要从舞弊成本来分析。

在我国主要是指直接成本,就是舞弊被揭露的可能性以及揭露出来以后,舞弊主体所要面对的惩罚力度。一般而言,我国的舞弊成本是很低的:①财务舞弊被揭露的概率低。②舞弊事后处罚过轻,违规成本非常低廉。

(2)经营方面的动机。经营方面的动机是舞弊产生的主要因素。①增加每股盈余,使公司的业绩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以便增发或配股,鼓励投资者。②公司出于筹集资金及纳税方面的考虑。在企业资金短缺、急于获取贷款时,为了应付金融机构的考察,一些财务状况不好的公司不得不编制一份“像样”一点的会计报告。公司为了达到少纳税的目的,也会通过会计报告做文章,调整会计利润,从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③管理当局为实现上级下达的目标和任务并获得绩效奖金,面临完成财务计划的压力。④公司面临着市场占有率的持续下降及收益的突然减少,为掩盖面临的财务困难而舞弊。

2.机会因素

机会是企业进行舞弊而又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

(1)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的一方比另一方具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的直接后果,是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舞弊者提供了舞弊机会。

(2)疏松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规模较大的公司意义重大。如果管理当局垄断权力,董事会或董事会成员缺乏独立性:缺乏审计委员会的有效监督;对重要控制缺乏适当的监控等都可能成为舞弊发生的隐患。

(3)外在监督不力,外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督等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但目前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主要还是救火式,处罚较滞后,处罚力度不够,行政处罚多于经济处罚,致使许多企业敢于铤而走险以获取经济利益。

(4)法制不完善。①法律责任的规定不明确。新《会计法》虽然在法律责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真要对照实施起来,会计法律责任界定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操作难度。②民事赔偿尚未建立。中国企业中的违规、造假者受到处罚多是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很少受到民事赔偿处罚,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成鲜明对比,这是由于现行法规的不足所造成的。在《会计法》、《公司法》中都没有涉及民事责任赔偿问题。《证券法》中,只是描述舞弊的责任人应承担赔偿民事责任,如何赔偿民事责任,几乎没有涉及。③现行相关法律之间对于法律责任的表述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我国现行的公司法、会计法、刑法、证券法都对舞弊行为作了法律责任的规定,但现行法规对法律责任的处罚不是太轻就是处罚条款不明确,且存在一定的冲突,在处理的过程中很难把握。

3.自我合理化(借口)

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相吻合,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真正合理。在协同舞弊过程中,舞弊者自我合理化的理由就是公司利益:我是为了公司,不是为了自己。这时,即使会计人员单独行为时的道德水平较高,也不会觉得协同舞弊有何不可。这就是集体行为对个人道德标准的侵蚀。 管理层在舞弊时自我合理化的理由就是:公司欠我的,这是我应得的。这种观点产生,主要受当前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四、上市公司舞弊的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的舞弊,从真账假作到假账真作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舞弊手段。

1.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主要表现为,(1)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2)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3)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4)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5)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等方式。

2.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

管理当局一方面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

3.利用资产重组舞弊

资产重组有资产置换、并购、债务重组等形式,多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我国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方之间转移。

4.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地方政府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5.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1)虚构销售,管理当局通常通过自我交易、循环交易、阴阳交易、填塞渠道等方式虚构销售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2)虚构资产评估。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

6.利用关联交易舞弊

这是我国上市公司最常用的舞弊手段。我国的上市公司背后大多都有一个庞大的集团公司,而整个集团公司就像一个大家族,存在着难以理清的子公司、孙公司、兄弟公司,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公司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通过各种办法安排和改变股权结构,致使一些关联交易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两个独立法人之间的交易。通常,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关联购销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资金往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等四种关联交易舞弊方式来虚构利润。

7.利用隐瞒重要事项的揭露舞弊

例如对外担保、重大诉案、补税借款的限制条款、关联方交易,或负债、会计方法变更等,未予适当披露。

8.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舞弊

“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垃圾桶”和“利润调节器”,管理当局常常利用这两个报表项目操纵公司利润。一般地,“其他应收款”的内容经常涉及收不回的坏账、已经支付的费用或失败的投资,所以,它是隐藏潜亏的“垃圾桶”。而“其他应付款”则常常是调节各期收入和利润的“调节器”,当收入多的时候,先在这儿存放一下,以备不景气的年度使用。

五、上市公司舞弊的审计策略

作为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揭露财务报表中存在的全部差错和舞弊行为,但有责任揭露财务报表中的重大差错、舞弊以及对财务报告有直接重大影响的非法行为。

1.询问

询问程序对于注册会计师获取信息,评估舞弊风险十分有用。除了管理层以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其他相关人员,以便从不同于管理层和对财务报告负有责任的人员的角度获取信息。

2.考虑舞弊因素

舞弊风险因素是注册会计师执业实践的总结,对于注册会计师评估舞弊风险很有帮助。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获取的信息是否表明存在舞弊风险因素。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复杂程度、所有权结构及所处行业等,以确定舞弊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和重要程度及其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可能产生的影响。

3.实施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实施分析程序有助于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在实施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可能表明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

4.考虑其他信息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所获取的其他信息,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5.组织项目组讨论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应当持续交换可能影响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的风险评估及其应对程序的信息。项目负责人应当参与项目组内部的讨论,并根据职业判断、以往的审计经验以及对被审计单位本期变化情况的了解,确定参与讨论的项目组成员。项目组的关键成员及技术专家都应当参与讨论。

6.设计延伸性审计程序借以发现舞弊

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拟可采纳“错误与舞弊推定”原则,即若未搜索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那么,应推定该公司存在重大错误或欺诈嫌疑。

六、结语

鉴于我国上市公司舞弊对社会及公众造成的重大影响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对其进行审计时要保持足够的执业怀疑态度,审计工作中要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规定,并对上述事项予以足够关注。如果发现舞弊或获取的信息表明可能存在舞弊,注册会计师应当尽早将此类事项与适当层次的管理层沟通,并考虑串通舞弊的可能性、舞弊嫌疑的性质和重大程序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征询法律意见,以采取适当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本利: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舞弊与对策[J].科学理财,2007(9).

[2]王海侠:上市公司舞弊的诱因分析[J],会计之友,2007(3).

[3]张龙平 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3(4).

[4]车嘉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审计风险及规避.审计理论与实践[J],2003(06).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研究 篇6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是指上市公司为获取不正当利益,故意漏报、谨报、瞒报重要性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主观欺诈性违纪违法行为。其具备以下特征:

1. 舞弊主体。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体,舞弊通常在主观上是有意的。

2. 舞弊客体。

会计资料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客体,公司经常利用会计政策的漏洞,运用不合理的会计方法,伪造、变造会计凭证或虚构业务等舞弊方式。

3. 舞弊形成的性质。

财务报告舞弊与无意的虚假陈述不同,它是通过虚构或者篡改真实财务数据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故意行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因素

1. 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向股东传递公司运转、盈利情况的主要载体。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股东之间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上拥有着高度不对称的信息,为个人或集团对财务报告进行舞弊提供了客观条件。

2.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1)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国有股和法人股在上市公司中占较大的比重,形成“一股独大”的情况。

(2)独立董事不独立。独立董事是指在经济利益和人事关系上独立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管理层、上市公司股东之外的外部董事。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薪酬支付,但由于其数量有限,因而激励效果难以发挥。

(3)监事会监控不力。一方面,监事会不经常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更无从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董事会成员的薪酬、待遇等都基本掌握在经营者手中,监督过程不能保持独立。

3. 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强。

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公司的相关投资者负责,而且对整个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在我国,通常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为同一主体,作为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

4.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

会计准则通常都是原则性的规定,其解释灵活性颇高。在实例应用中,不同专业素质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会采取不同的会计准则。另外,会计准则的修订具有相对滞后性,新的会计准则从颁布到具体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期间许多上市公司都会钻空子,达到攫取经济或政治利益的目标。

5. 政府过度干预。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且不成熟,政企在一定意义上并没有完全脱钩,使得政府习惯于直接对所在地区上市公司进行干预。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政绩等因素的考虑,常与上市公司相互勾结牟取利益。

6. 道德诚信素养的缺失。

一些会计人员道德诚信缺失,在利益的诱惑下不能保持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及行业素养,很难客观公正地完成会计、审计工作,甚至协助上市公司弄虚作假。

三、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对策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的结构、防止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大股东权力的行使,避免出现通过财务报告舞弊而谋取利润的现象发生,并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人员重迭的情况,应尽量避免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人员的交叉迭置。其次,应该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并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

2. 强化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能否有效进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至关重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改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负盈亏、经济上依赖被审公司的情况;财政部门应明确职责,切实做好监管工作;实行注册会计师轮换制度,以防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共谋舞弊。

3. 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种利益相关主体的多次博弈的结果,不仅仅是纯技术性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因此,完善会计准则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增加会计准则的可靠性;减少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的阻碍。

4. 加强外部监督。

加强外部监督,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增加舞弊行为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导向作用,使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监督中来。

5. 加强诚信教育。

在全社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要避免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从更多的真实案例引导上市公司在根本上消除舞弊的借口,更深刻地认识舞弊对他人及社会的危害性。德治与法制结合是减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鹿小楠,傅浩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J].上证研究,2003(2):38.

[2]段凤贤,李欣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3(8).

[3]张菡.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与治理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1.

[4]殷勤凡.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制度因素分析[J].现代财经.2003(3).

[5]陈博,刘梦棠.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途径及对策[J].会计审计,2014(9).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分析 篇7

(一)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特征主要有: (1) 舞弊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尽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可能出现在各个层面, 但舞弊的主体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 舞弊通常经过精心设计, 并且事后极力隐瞒注册会计师, 难以有效识别。 (2) 舞弊的客体是会计数据。舞弊的方式主要有伪造变造上市公司的会计凭证、应用不恰当的会计方法和恶意变更会计政策等, 但最终还是要在对外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上做文章。 (3) 舞弊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财务报告舞弊是虚构或者篡改真实财务数据, 不会也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盈利状况, 相反, 舞弊带来的虚假信息反而会干扰破坏正常的经营决策, 恶化企业的盈利情况。 (4) 疏忽行为同属舞弊行为。勤勉尽责是代理人法律上应该承担的信托责任, 因此, 导致重大误导性财务报告的管理当局的疏忽行为同样应视为舞弊, 在法律上属于虚假陈述的范畴, 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影响

财务报告舞弊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失真, 危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相关的机构和人员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1) 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是以真实与公允的信息为前提的, 造假的会计报表必然会误导市场, 导致资源的逆向配置。 (2) 误导投资者。投资者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从而遭受投资损失。 (3) 相关机构受害。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常常要面临重大罚款, 甚至破产, 无法正常生产经营, 因此, 同上市公司有业务往来的机构必然深受以其害。 (4) 相关中介机构受损失。相关中介机构如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等, 往往会成为民事诉讼案件中的被告, 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5) 相关人员受重大打击。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 对于公司高管人员来说, 不仅会被监管机构裁定为证券市场禁入者, 而且要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对公司普通员工来说, 凡参加养老基金、员工福利计划的员工或者其他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员工在经济上将受重大打击。而且, 诚实的雇员和诚实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会受牵连而影响其职业生涯。 (6) 造成诚信缺失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信任。上市公司在大家的监督之下都造假, 更不要说那些非上市公司了, 投资者逐渐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信任, 对上市公司失去信心, 长此以往, 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将日渐萧条, 真正想做企业的公司将难以融资, 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将是巨大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段

(一) 虚增收入, 虚增利润

第一, 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订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 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 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 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日前 (如年末) 做假销售, 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 再在报告日后 (如次年) 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 从而虚增当期利润。第二, 寅吃卯粮, 提前确认收入。上市公司出于自身目的需要, 不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成本费用。

(二) 变更会计政策, 调节利润

有些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 从而在报告年度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还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发出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

(三) 掩盖交易或事实

由于财务报表只能提供货币化的定量财务信息, 决策者如果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仅仅依靠财务报表信息是不够的, 往往需要比报表资料更详细、更具体的信息, 这些一般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体现。但目前公司出于粉饰报表的目的, 在报表附注中通常掩饰交易或事实, 常见作假手段主要包括对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担保事项、重大投资行为和重大购置资产行为等的隐瞒或不及时披露。

(四) 利用资产重组“扭亏为盈”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 资产重组已被一些上市公司用于粉饰会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 精心策划资产重组, 精心设计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资产置换, 利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回优质或盈利强的资产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免遭摘牌的保护伞。

(五) 假借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和关联人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 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其账面利润, 粉饰报表。其中, 关联方重组更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 其手段多种多样:通过交易安排, 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 虚构经营业务;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 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 或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 调节财务费用;分摊共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转嫁给母公司;关联交易外部化——控股方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 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贷款, 进行关联交易, 编造业绩。

(六) 少计营业收入, 偷逃税款

一些利润充盈的绩优公司为达到少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目的, 少计收入, 藏匿收益。有些在应确认收入的情况下不确认收入, 如采用直接收款交货方式销售产品, 已收到货款并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全部交给对方, 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却将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 延期反映收入;有些以收入直接冲减成本, 即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账户对应, 不反映销售业务;有些虚构销售退回, 以偷梁换柱的假退货方式截留收入少交税金;有些对视同销售业务不反映增值税销项税额。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

(一) 利益驱使是根本原因

财务报告舞弊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动力, 上市公司通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银行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如上市公司为满足配股增发条件的需要、避免被ST或退市的需要、银行贷款的需要、管理目标的需要等。大股东在其利益与国家、其他小股东、债权人发生矛盾的情况下, 也会对管理者施加影响, 粉饰财务报告。单位负责人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 为局部利益作假账, 出假报表。同时, 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困境下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 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 不得不与上市公司管理层“合作”, 出具虚假报告, 甚至主动配合上市公司造假。

(二) 舞弊收益大于舞弊成本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目的主要是虚增利润, 而虚增利润后的报表一旦对外公布, 往往带来的就是流通股股价的上升, 因此, 流通市值的增加是舞弊回报的重要方面。当然, 舞弊也有一定的成本。但是目前在我国, 舞弊收益往往大于舞弊成本, 这是很多上市公司铤而走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漏洞与执行的伸缩性, 为财务报告舞弊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会计准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 另一方面会计政策提供了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 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目的的会计政策。再一方面, 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

(四)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上市公司多数股权高度集中, 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会”, 形成“一股独大”, 客观上造成了财务造假的土壤。同时, 董事会成员构成也不尽合理, “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往往互相兼任, 董事会不但不能监督约束经理层的行为, 反而还常常与经理层共同操纵上市公司, 并在种种利益的驱动下, 肆无忌惮地造假。另外, 由于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 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 难以担当起监督董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

(五) 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的重要环节, 未能发挥应有的揭露舞弊作用

上市公司报表使用者众, 使用目的各不相同,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已由对资本所有者负责扩大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社会公众一方面要求注册会计师以社会公众利益为重, 揭露管理当局的舞弊, 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却要求注册会计师自负盈亏, 承担揭露舞弊的成本。当管理当局实际操控委托大权, 即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时, 作为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 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 难以发挥应有的揭露舞弊作用。

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建议

(一) 内外结合杜绝舞弊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因利益驱使导致的财务报告舞弊, 必须多管齐下, 内外结合。 (1) 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管理监控机制, 对会计人员违规、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严格把好第一道关。 (2) 提高相关检查、审计、监管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3) 保证信息及时、准确的沟通, 减少信息不对称。 (4) 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发行规则。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往往围绕股票发行上市、新发和增发股票进行, 因而证监会在制定各种相关规则时, 应采用更科学的方法, 对公司多项会计指标同时考核, 遏制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

(二) 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本, 加大法律的惩处力度

一是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民事赔偿既可以使因舞弊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 又能给舞弊者形成确实的经济压力, 抑制其违法冲动, 从另一角度看, 民事赔偿还具有调动有关利害关系人起诉的积极性, 提高对财务报告舞弊者的威慑力。二是加大舞弊行为的刑事责任。虽然加大对舞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和民事处罚力度有利于对财务报告舞弊形成威慑, 但尚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财务报告舞弊, 因此, 加强对相关责任人的刑事惩罚应当成为重要选择。

(三)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留有较多的选择空间, 为财务报告舞弊埋下了伏笔, 所以加强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防范财务报告舞弊, 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方面来说应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并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 使之更加严谨。

(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第一, 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 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第二, 加强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上市公司内部,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内部, 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公司健康长足的发展需要公司具有长期竞争意识, 上市公司要培养核心竞争力, 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 加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建设。加快资本市场的法制化建设, 提高证券监管效率, 加大对舞弊公司的处罚力度, 增加舞弊公司的舞弊成本,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 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第一, 财政部门应与注册会计师协会明确划分职责, 切实肩负起监管职责。建立起以财政为主, 证监会、审计署为辅的监管体系, 对监管职责进行细分, 将财政部门作为监管平台。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 改变目前财政部门监管职能分散在各职能机构的局面, 真正发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职能, 既要管人、管所, 更要管质量。加大检查范围和处罚力度, 对执业质量有问题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从严处理。实行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 防止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日久生情。第二, 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引导注册会计师诚信执业。在政府监管之外, 注册会计师更需要行业自律, 进行自我监督。应改善注册会计师协会人员结构, 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协会, 真正实现行业自律;加强对会员的管理和培训, 提高其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原则, 不做假账”的行业理念, 塑造“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

参考文献

[1]赵红健:《企业财务报告舞弊与多元治理》, 《财务管理》2006年第7期。

[2]钟远文、王玉蓉:《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的研究分析》,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6年第9期。

[3]秦江萍:《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 《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4]郑朝晖:《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分析及侦查研究》, 《审计研究》2001年第6期。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特征研究 篇8

(一)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

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当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是通过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粉饰企业经营成果,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用财务欺诈等违法违规手段,给舞弊人带来经济利益,而最终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或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伪造、编造会计记录或凭证;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交易,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告,不恰当确认收入和费用成本以及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利润等。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常见预警信号

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报告存在舞弊,往往会出现一些征兆。这些征兆包括: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股权结构方面的特征;公司关系对象方面的特征,如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关联公司、注册会计师、投资者、监管者之间关系的一些征兆;上市公司所在行业是技术进步迅猛还是面临破产,所在行业是处于成熟还是衰退阶段;财务报表中是否出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变化,在一个充满危机的环境下经营,迫于报告有利收益的需要,一些非同寻常的大额和获利丰厚的交易,收益质量的不断下降,高额负债或者其他利益负担以及无法及时收回应收账款或者其他现金流量问题。另外,成本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是舞弊的征兆。下面将各种常见的预警信号进行分类研究。

(1)管理层方面的特征。在现行制度安排下,工作业绩主要由指标数字衡量,管理者在企业经济效益达不到预定目标时,常会产生夸大经营业绩的动机,在经济效益超额完成时,有时又会产生缩小经营业绩的动机,以减轻后期的经营压力,而不考虑是否违背了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以及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所有者缺位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管理者为取得经营业绩而粉饰报告的动机就更加明显。当公司的董事或管理者的个人财富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时,如个人财富的很大比例投资于公司股票,董事或管理者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奖金、股票期权)与公司股票价格、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指标挂钩时,为了获得绩效奖金或分红,或达到预计目标,借以表现其为成功的经理人时,管理层就会存在强烈的舞弊动机。管理层承受异常压力时,可能会伪造财务报告,其中主要包括:满足政府部门、大股东、机构投资者、主要债权人、投资分析人士等对公司获利能力或增长速度的不合理期望;满足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对外筹资的条件;避免被证券监管机构特别处理或退市;急于摆脱特别处理或恢复上市;为清偿债务或满足债务约束条款的要求;不良经营业绩对未来重大交易事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实现设定的盈利预测目标、销售目标、财务目标或其他经营目标。管理层重要人员、董事或财务会计人员的突然或连续变更,引起轩然大波的集体辞职通常是该企业存在隐患的明显标志。公司管理人员对其内部信息更为清楚,其频繁变动是公司重大风险的信号。是否存在公司所有权的争夺战。审计人员应考虑公司内部是否有为争夺主控权发生的股权变化,或成为恶意收购的对象,同时听取最高管理阶层对公司成为被收购对象的看法。如果管理阶层有此看法,则很可能迫使公司粉饰财务报告以维持高的股价。管理当局是否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管理当局肩负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监督其得到合理有效执行的责任,所以其品行、阅历、经验、能力及其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风格和对风险的认识与控制方法等都会影响公司运行的规范性。出现如下征兆,表明管理层有舞弊的动机:高级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持偏激态度;公司由少数人垄断财务决策;内部审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和专业训练;公司没有形成任人唯贤的机制;接触账册、钱物的关键人员不具有诚实、正直的道德观;不同管理层次的授权被滥用等等。拥有非诚实价值观的管理者,其舞弊的可能性将大为增加,因此了解不端态度的外在表现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提高对公司管理层诚信度的判断。公司管理层未能有效地向员工宣扬公司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或向员工灌输了不当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公司或公司董事、高层管理人员有过违反证券法规和其他法规的不良记录,或因涉嫌舞弊、违法而曾被起诉;管理层愿意使用不恰当的手法减少账面利润以逃避纳税;高管有不良记录等说明高管的诚信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对其公开信息应持一定怀疑。

综上所述,在运用舞弊三角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管理层对公司治理和管理层自身这两方面着手,分别分析论述其舞弊的机会、压力、借口三方面的预警信号,从而得出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出现以下征兆时(表1),表明公司可能存在着财务报告舞弊。

(2)股权结构方面的特征。关于国家股,由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所有者缺位”问题,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只行使监管权、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其有效监督经营者,使经营者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当第一大股东是国家时,由于国家股产权不明晰,对管理人员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很容易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由公司的内部人来编制的,财务报告很可能就会成为内部人滥用控制权、掩盖其经营管理不善的工具。关于法人股,股东出于单位利益考虑可能具有更大的监控动力,但由于国家股股东缺位问题,分散的流通股股东难以参与公司的决策,因而法人股大股东在董事会中往往拥有超出其出资额的权利和地位,成为公司事实上的“控制人”,这便使其能够为了获取自身利益而通过编制虚假财务信息以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关于流通股,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主要分散在许多社会股东之间,一般不会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产生大的影响,但其可以进行“用脚投票”,通过抛售或者拒绝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由于流通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比例过低,流通股股东难以通过股东大会左右管理层行为,但他们却是唯一可随时“用脚投票”的股东,这便形成了上市公司内部人及其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反制作用。

股权适度集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利益趋同效应,使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和经营业绩的提升。但股权过度集中将产生利益侵占效应,即在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发生利益冲突时,控股股东可能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身利益,尤其是当大股东缺位和市场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时,更容易发生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影响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大股东之间关系复杂,相互之间往往相互持股,在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大股东在侵占上市公司和小股东利益上具有合谋动机。因此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越大说明前5大股东基本上控制了上市公司的投票权,该指标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前5大股东比例的平方和指标,在对前5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取平方后,会出现马太效应(即强者衡强,弱者衡弱)。一般来讲,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指数越接近于1,说明前5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差距越大,公司的股权越集中,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越接近于0,说明前5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差距越小,公司的股权越分散。股权越集中,对大股东的制衡越差,舞弊的可能性越强。关于股权结构方面的舞弊预警信号见(表2)。

(3)财务报告舞弊上市公司关系对象方面的特征。通过观察和研究公司在处理与投资者、债权人、金融机构、注册会计师、关联公司、和监管机构的关系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可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关系对象方面的预警信号如(图1)所示。财务报告舞弊上市公司关系对象方面的特征包括:第一,高级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关系紧张。频繁增发股票、债券,造成投资者所持股票的实际价值减少和投资者抵制。这些可能由于高层管理者经营管理不善,企业资金流动性差,企业为了在证券市场上实现快速“圈钱”等原因在财务报告上作假,以获得配股资格。所以如出现上述情况时,审计人员应注意上市公司可能有舞弊的现象。第二,管理人员与主办银行的高层关系过于密切、开设的银行账户众多或将主要银行账户、子公司或经营业务设置在避税环节等,都表明上市公司可能为了使金融机构无法对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从而使公司有很大空间粉饰财务报告。向金融机构借入高风险的贷款并以关键资产作抵债,表明公司可能在资金运作上出现问题,公司的经营状况恶化,如这时公司出具盈利财务报告,审计人员应该注意上市公司可能存在舞弊现象。第三,频繁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或解雇审计人员。实际上,客户的并购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并,分立等都会引起审计事务所的变更。但即使有正当理由,会计师事务所频繁更换也会增大审计质量下降的风险。美国质量控制调查委员会曾发现:在审计师任期的头两年发生审计失败的概率是之后任期的3倍,这意味着审计师任期越短,发生审计失败的概率越大。频繁地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势必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情况了解的缺乏和审计质量的下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非常紧张,如在会计、审计或信息披露问题上经常与注册会计师发生意见分歧;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不合理要求,如限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或出具审计报告,干涉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如对审计范围或人员安排施加影响;在重大的会计、审计或信息披露问题上经常与审计人员发生意见分歧;对审计人员施加限制,使其难以向有关人士进行询证、获取有关信息、与董事会进行有效沟通等;干涉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如试图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或审计项目小组的人员安排施加影响;存在购买会计准则的倾向等不良现象。上述这些现象审计人员应值得注意。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背后往往是证券欺诈,包括财务报告舞弊与二级市场操作。资本运作频繁本身说明资本运作的真实性值得考究,尤其是年末的资本运作,其可信性更值得怀疑。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集团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关联交易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进行报表粉饰或利润转移的常用工具。不允许的关联交易实现的业绩往往不可持续,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资产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可作为侦查财务报告舞弊的又一特征。

(4)财务报告舞弊上市公司所在行业方面的特征.。该层面主要从行业本身的特性及与所在行业公司之间相互比较两方面表现出来,有时上市公司所在行业或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决定其舞弊空间要高于其他行业;有时因为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竞争环境、经营特征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征兆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舞弊现象:公司面临摘牌或退市的危险;公司目前的股价和市盈率异常高或股价波动剧烈;行业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产品易过时;公司或产业面临收益或市场占有率的突然减少;处于“夕阳产业”,整个行业萧条而某个公司却突然“崛起”;所在行业竞争加剧,经营失败与日俱增;遭遇巨额经营损失,面临破产,被敌意收购或其他严重后果;所在行业对资产,负债,收入和成本的确认高度依赖于主观的估计和判断。

(5)财务报告舞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方面的特征.。财务报表方面的预警信号主要包括:报表项目余额和金额变动幅度很大;收入和费用比例严重失调;报表项目的余额或金额源于一笔或少数几笔重大交易;会计期末发生“形式重于实质”的重大交易且对当期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经营业绩与财务分析师的预测十分接近;在连年报告净利润的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入不敷出;高度依赖于持续不断的再融资才得以持续经营;对外报告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主要建立再高度主观的估计和判断基础之上,且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很可能随着估计和判断基础的变化而严重恶化;对外报告的盈利能力以远高于竞争对手的速度迅猛增长;主要成本费用率大大低于其竞争对手;财务报告表附注晦涩难懂;连续多年依靠非经营性收益才得以保持盈利记录;经营业绩与其所处的行业地位不相称;对外报告的经营业绩与内部预算或计划总是保持高度一致,罕有例外情况发生;财务报表显示丰厚的利润,现金流量却不足甚至呈负数;成本增长超过收入或遭受低价进口品的竞争;现有借款合约对流动比率,额外借款及偿还时间的规定缺乏弹性;应收、应付账款规模是否不正常增加;企业存货周转是否过于缓慢;企业无形资产是否不正常增加;主营现金流量是否为负数;企业计提的各种准备是否过低;是否存在财务报告不能及时公开的现象;是否存在巨额冲销;企业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但不进行现金股利分配;会计记录的质量较低;成本增长超过收入增长;应计利润与总资产之间呈反比例相关;一些非同寻常的大额和获利丰厚的交易;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背离(尤其是企业连续盈利,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连续三年入不敷出);将会计估计变更混淆为会计政策变更;期末发生的异常销售。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往往会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进行舞弊,所以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当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应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调整会计准则和和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使之更加严谨,从而达到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目的。

(二)加大对舞弊者的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责任追究制度和股东集体诉讼制度

笔者认为强化证券市场监管,维持资本市场秩序的出路并不在于强化监管部门的审批职能,这样既不能真正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又容易产生腐败,更根本的措施在于建立和强化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惩罚制度和力度,特别是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对于那些依靠报表粉饰包装骗取上市资格的公司或上市后依靠粉饰来掩饰实际情况的劣质公司,要坚决予以退市处理。

(三)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程度如何,决定着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否切实地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成为注册会计师能否发挥其防范财务报告舞弊作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质量,有利于缩小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上的公众期望差距。近年来随着清理整顿工作的深入,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必须指出的是业务监管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而非一项突击性的事务。为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应尽快制定监管工作规则以及有关惩戒办法,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财务报告舞弊案件频繁爆发,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识别和治理财务报告舞弊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入手, 对财务报告舞弊进行详细的分析, 从公司管理层、股权结构、关系对象、公司所在行业及公司财务报表方面对财务报告舞弊特征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以其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报告舞弊,舞弊治理

参考文献

[1]黄世忠、黄京箐:《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 《财会通讯》2000年第12期。

[2]王世强:《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财务报告舞弊》,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王泽霞:《识别上市公司管理舞弊之预警信号》, 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4]朱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及模型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皱璟:《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黄世忠:《从SAS99看财务报告舞弊风险因素有效性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年第5期。

[7]CharalambosTSpathis.Dtetectingfalse financialstatementsusingpublisheddata:someevidence from Greece.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2.

[8]Summersand Sweeney.1998.Fraudulent Misstatec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Insider Trad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浅析 篇9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

来自于内、外部的“压力”是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产生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主要因素, 外部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证券市场, 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是因为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其工作业绩密切相关。

(一)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圈钱”动机。

在强烈的“圈钱”心理支配下, 公司争先恐后地想获取并保住上市资格或上市后又想再融资, 此外, 在目前对内幕交易的监管还存在很多漏洞的情况下, 不少上市公司还想利用二级市场的内幕交易操纵股价, 炒作自己的股票, 以赚得高额收益, 因此“圈钱”是滋生舞弊性财务报告的成因。

(二) 委托代理机制下粉饰业绩的需要。

公司的财务报告本来是公司所有者 (股东) 对代理人行为的外在监督。但是, 代理人为了粉饰本来极差的经营业绩, 甚至掩盖经营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或失职, 完全可能通过权力来指使、授意会计人员通过舞弊性财务报告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表现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直接体现在对会计报表的粉饰上, 纵观近3~5年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 从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显著的表现:

(一) 收入舞弊。

目前, 财务报告舞弊中, 主要在收入上做文章, 占到舞弊行为的50%。而收入舞弊又是花样百出, 主要有以下几种:

1、虚构收入。

虚构收入是操纵收入的主要手段, 它是指通过伪造合同、发票、印章等方法, 虚构收入, 达到虚增利润的结果。麦科特公司通过采用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手段虚构收入30, 118万港元。

2、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

指故意提前或延迟收入确认时间, 使当期收入提高或降低。如, 天津磁卡公司在向吉林天洁天然气公司提供软件技术服务收入时, 在合同尚未履行完毕, 商品所有权没有转移的情况下, 将1, 100万元确认了收入, 就属提前确认了收入;而长安汽车则是典型的以丰补歉, 推迟收入期间, 2001年末长安汽车将预提补偿费从年初的6, 800万元猛提到了3.34亿元, 而2002年前三个季度几乎没动用过计提的补偿费, 使2002年第三季度的补偿费余额高达6.39亿元, 接下来, 2002年第四季度冲回计提的补偿费4.08亿元, 占2002年利润的36%。

3、混淆收入性质。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刻意满足增长比率、发展前景, 而伪装、歪曲收入的性质, 给公司的收入业绩戴上一个闪亮的光环。如, 金健米业公司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采用将资产处置收入、投资收益等共计11, 710.82万元非营业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中, 欺骗投资者。

(二) 现金舞弊。

现金舞弊一般表现为上市公司虚构货币资金, 隐藏账外资金, 隐瞒货币资金受限制的事实而不披露等, 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或者所有权受到限制, 使投资者产生重大误解, 甚至被欺骗。

1、高现金舞弊。

是指财务报表上的现金余额非常高, 远远超过日常经营的需要, 背后可能存在本来就是虚构的情况、或者大股东早已占用了, 只是报告期暂时还上, 体现在报表上, 迷惑股民。如, 金花股份被指控虚构现金, 2003~2005年半年报中显示的货币资金持续为3亿多元, 现金余额超出营业规模, 现金异常。至2005年10月, 金花股份发布公告承认虚构2.85亿元银行存款, 隐瞒借款3.17亿元, 已接受证监会的调查。

2、受限现金舞弊。

通常是指账上有大量的现金, 但这些现金由于被质押、限定特定目的、定期的存款, 使公司无法动用。例如, 2005年西安达尔曼接受证监会指控, 就是因为有4.27亿元大额定期存单质押, 为其他单位贷款提供担保的事项未被披露。

3、募集资金使用舞弊。

募集资金的使用规定必须存入专用账户中, 做到专款专用。而有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时虚报项目所需经费, 尽可能圈到更多的钱;资金到位后, 表面在账上, 实际早已秘密转移到账外;或虚报募集资金的使用金额和使用范围, 愚弄广大投资者。比如, 2004年7月上市的建设机械公司, 首次募集资金2.4亿元, 到2005年半年报称募集的资金已有18, 116万元用于项目建设, 剩余6, 151万元存入银行, 并用9, 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事实上, 2004年和2005年半年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出合计22, 869万元, 也就是说募集的资金几乎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实际上募集资金基本上没有投入募资项目, 欺骗了投资人。

(三) 隐瞒重要交易。

主要包括对未决诉讼、未决仲裁、担保事项、重大投资行为、重大购置资产行为等的隐瞒或不及时披露。如, 西安达尔曼公司2002~2003短短的两年间存在大量重大事项未披露或未及时披露:未披露的对外担保事项涉及金额18, 000万元、重大资产抵押事项涉及金额18, 300万元;未及时披露的7项重大诉讼事项涉及金额9, 769.78万元和其他未及时披露事项涉及金额132, 759万元。数额相当大, 严重违反了《证券法》, 导致2002年度、2003年度财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治理对策

(一)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体系。

一是要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解决上市公司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利益不一致的冲突, 减少信息不对称, 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二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在设计公司内部激励机制时, 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 特别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如, 把决定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员工素质、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企业竞争能力等指标纳入到对管理当局的考核指标体系中。

(二) 加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建设。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 组成一个由证监会、证券交易所、证券业协会三方共同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监管体系结构。在明确以政府监管和自律性组织协同运作的前提下, 形成各方通力合作的证券监管体系;二是要加强对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 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 财政部门应与注册会计师协会明确划分职责, 切实肩负起监管职责, 建立起以财政为主, 证监会、审计署为辅的监管体系。

(三)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提高财务报告舞弊成本。

一是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民事赔偿既可以使因舞弊而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 又能给舞弊者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抑制其违法冲动;另一方面民事赔偿还具有调动有关利害关系人起诉的积极性, 提高对舞弊者的威慑力;二是加大舞弊者的刑事责任。虽然加大对舞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和民事处罚力度有利于对财务报告舞弊形成威慑, 但尚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财务报告舞弊, 还应当进一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四)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防范财务报告舞弊, 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方面来说应该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满足投资人获得信息的需要。虽然新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及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降低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 但是新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 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 有关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和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却扩大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所以, 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自身建设, 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就成了当务之急。

(五) 强化从业人员诚信建设。

一是建立相应的职业道德管理监控机制, 对会计人员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并追究其管理当局的责任;二是提高相关检查、审计、监管机构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财务报告舞弊带来的后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如何治标又治本加以解决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然而, 治理财务报告舞弊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投资者素质的提升、中介机构的执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等方方面面的措施。因此, 不仅应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从内部堵住舞弊行为的缺口, 而且要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 从外部管理扼制舞弊行为的发生, 从而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达到净化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贤明.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新经济, 2006.2.

[2]解媚霞.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现状分析.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问题研究 篇10

(一) 财务报告舞弊概念

财务报告的舞弊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为获取不正当利益, 故意采取谎称、漏报、虚列、变改财务数据等手段使财务报告失真。由于该类财务报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不易被使用者识破, 使用者一旦利用此财务报告做出决策, 便会遭受重大损失。

(二) 财务报告舞弊的危害

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个人等进行决策的主要标准。很多投资者依据其做出决策, 以决定买进、卖出上市公司的股票;陈魏华在《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的对策研究》一书中提到:债权人根据其决定企业可接受的信用额度;银行根据其考虑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 偿还期限、偿还方式等;员工据此判断企业的发展能力及空间;国家管理机构据以研究制定有关政策, 指导全局经济工作。若上述决策依据了舞弊的财务报告, 必将致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使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更有可能使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使国家宏观调控失效。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途径

(一) 虚构销售收入增加利润

虚构销售业务是目前最难稽查的舞弊方法之一。通常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上市公司便开始全套造假。如万通公司通过与相关联企业开取增值税发票, 如此销售业务的虚构成分让主要营收业务收入多了2.36亿元, 虚增利润高达6521万元。

(二) 利用会计政策进行舞弊

众所周知, 会计准则和制度有着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在同一个会计交易处理中做出多种选择的处理办法。部分会计政策的变化如存货计价方法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 这些一方面对企业当期的会计盈余有所影响, 另一方面对企业未来期间的收益也有作用。因此, 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对财务报告掌握主动权。如政策变更中的固定资产折旧, 按照折旧的调整标准, 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延长, 使折旧费用减少, 增加了账面利润。这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相对较大的公司影响很大, 成为部分上市公司舞弊的手段之一。

其次, 对合并范围的确定及变更, 上市公司的合并范围可以通过合并, 持股比列变更等方式实现其舞弊目的。如2009年的浪潮置业纳入合并持股不到50%的浪潮软件, 如此致使主营业务收入虚增39231万元。

再次, 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也是其经常使用的舞弊方法。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或过低, 均有可能影响当期的利润, 因此通过变化存货计价的方法也成了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作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鸿海实业通过将存货的计价方法将之前使用的加权平均法更改为先进先出法, 使公司虚增主营业务利润9635万元。

(三)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舞弊

上市公司为使报表上的业绩指标达到预期目标, 可运用如关联交易等相对隐蔽的多种手段。帮助国有企业融通资金是我国股市最初设立的目的, 这说明了许多上市公司之前都是国有企业改组实现的。改组之后的各个子公司之间以及与母公司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可见, 通过对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告的舞弊使用已经是目前上市公司舞弊的主要手法之一。如:非公允的购销, 非公允的购销是指关联企业通过低于或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上市公司提供原料或服务, 或以低于或高于市场价格向上市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 达到在上市公司和其关联企业之间转移利润的目的。

另外, 受托经营也是其惯用的手法之一。上市公司通过委托母公司经营其不良资产, 定期或不定期定额收取回报, 如此在避免不良资产亏损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利润;或母公司将稳定的获利能力高的资产按照很低的价格委托给上市公司来管理经营, 增加上市公司的虚拟业绩。以上分析可知, 关联交易的舞弊通常与法律是相违背的。此种舞弊的关键就是对关联交易的定价, 上市公司通过抬高价格来追求利润或者降低价格来追求利润等, 很明显这已经是上市公司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防治策略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由于上市公司往往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漏洞进行舞弊, 所以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对于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及概念与供选择的会计政策逐步减少, 这样上市公司选择范围与造假舞弊空间便会缩小;其次, 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之前一定要做好调研,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只有让会计准则符合我国国情基础, 才更有作用;再次, 建立会计准则和制度评估制度, 建议相关部门尽早制订出基于我国现实之上的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评估制度, 对已颁布的准则和制度进行定期评估。对那些不再适应现实情况与质量很差的准则制度要重点研究关注并及时修订。

(二) 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的处罚力度

由于财务报告的舞弊者借助其舞弊行为得到的利益远远高于其处罚, 才会使其铤而走险。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处罚力度严重不够。如《公司法》规定, 公司向股东及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 对直接负责人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授意、指使、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可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些处罚与上市公司造假舞弊所产生的利润来比较太过于微乎其微。所以, 可以借助法律手段来明确赔偿范围、举证责任等, 建立与民事责任相关的刑事责任, 提高加大处罚力度, 如此便可以抑制舞弊行为的发生。而对于会计中介机构来说,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虚假审计报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却微乎其微。《注册会计师法》规定, 会计师事务所违反相关规定的,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予以罚款。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收费标准相对较低。因而, 应加大对律师事务所的惩治措施, 定期通报违规事务所, 并要求其承担连带责任。

(三)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首先, 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控制必须加强。黄忠达认为虽然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股权分置改革, 这对有效的解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带来的弊端等有所帮助, 但是并不适合于我国国情, 这些问题运用此方法在短期内很难解决, 可见, 必须通过使用有效措施来控制大股东所行使的权利, 以此避免他们通过财务报告舞弊而谋取利润时间产生。其次, 加强和改进企业监事会。

(四)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对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 注册会计师必须严格质量把关。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是对其审计报告重要基础。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好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影响, 如果在会计信息质量上注册会计师不能履行职责, 这必然造成上市公司造假舞弊的产生。

目前在我国财务报告的舞弊作为已经成为一种公害, 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状等进行深入分析,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财务报告舞弊的对策。首先要从制度法规入手, 完善会计准则;其次, 从监管部门入手,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最后,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培养从业者的诚信, 从全方位治理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 净化证券市场, 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之, 目前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属于一个实践性较强的领域, 本文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仅仅是初步的, 不少意见还不成熟, 恳请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春玲.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J].乡镇经济, 2008 (2) :6.

[2]马朝晖.点睛财务舞弊[J].畜牧兽医杂志, 2010 (5) :32.

[3]李纪生.企业信用制度论[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 2010 (7) :29.

[4]侯田国.会计师事务所诚信评价报告[J].中国社会科学, 2010 (2) :6.

上一篇:塑封半导体器件下一篇:客户投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