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舞弊审计

2024-05-21

企业舞弊审计(精选十篇)

企业舞弊审计 篇1

一、企业常见舞弊行为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已发生的企业会计舞弊案例的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舞弊呈现隐蔽、多样、连续、系统化的特征。涉嫌参与舞弊行为的企业, 往往会综合运作多种会计舞弊方式进行舞弊。典型的舞弊手法有:一是虚构经济业务舞弊。通过缜密计划, 联合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共同操作, 有意制造虚假的业务事项, 达到舞弊目的。二是利用虚假信息来调节资产。通过隐瞒债权的手段减少企业账面资产, 或通过虚假的资产评估来虚增企业资产。三是滥用会计政策进行舞弊。通过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 为满足不同目的之需将盈亏调前、调后。四是利用关联交易舞弊。通过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 虚构利润, 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予以披露。五是利用资产重组舞弊。通过采用调节资产结构、低估或高估资产质量等手段, 进行虚假资产重组, 借以调节利润。

引发企业舞弊行为的原因很多, 为达到各种利益目的是企业实施舞弊行为的总根源。此外, 以下因素是引发企业舞弊行为的环境因素:一是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内部控制失效。制度漏洞使企业管理层普遍存在滥用权力的冲动。二是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违法犯罪成本低廉。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操作性不强、滞后于实务发展等问题, 会计舞弊行为容易乘虚而入。此外, 相关法律对会计舞弊责任的关注不够, 对造假行为处罚太轻, 不能对舞弊者构成实质性制约。三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过大, 为会计舞弊提供了可能。四是外部监管不力。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在对企业实施监督中, 存在职能重叠、协作不力等现象, 不利于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尤其是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 在行业鉴证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普遍存在责任心不强、执业不规范等问题, 纵容了企业的舞弊行为。五是社会诚信丧失, 造假盛行。社会风气不佳对企业会计行为有很大影响。

二、针对企业舞弊行为的审计策略

(一) 始终保持适当的职业怀疑

当前, 企业舞弊行为频发、造假成风, 对于舞弊行为的审计, 应当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重点。由于舞弊审计是一种带有风险性的发现活动, 因此, 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师要把质疑舞弊嫌疑放在首位, 无论是处于审计工作的计划阶段, 还是实施阶段, 都要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这是舞弊审计最基本的要求。此外, 审计师要充分运用职业判断能力, 独立分析舞弊的存在性, 善于在看似无关紧要的现象中捕捉重大舞弊的蛛丝马迹, 寻找舞弊行为发生的动机,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 坚持有效的审计程序

包括深入执行了解程序、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执行询问程序、重视实地调查等。深入执行了解程序有利于审计师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 审视企业财务问题, 做出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是识别舞弊的工具, 是指利用现代财务分析方法去分析、判断会计报表的舞弊迹象。询问程序即询问企业管理层和普通职工, 通过执行询问程序, 审计师经常可以发现舞弊行为的重要线索。实地调查包括在企业内部调查, 也包括对供货商、代理商、税务机关、客户等外围的调查, 实践证明, 实地调查有利于了解、核实经济业务的真相, 是对付舞弊的锐利武器。

(三) 关注企业的内控制度和管理层逾越内控的行为

内控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通过考察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设计及执行情况, 有助于发现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制造舞弊行为的倾向。尤其是制度执行中, 管理层是否存在逾越内控的行为, 更应引起审计师的密切关注。可通过检查不合理或未经同意的账簿记录和业务调整, 复核重大会计估计, 评估重大非经常性交易的合理性等措施, 判断企业是否隐匿着会计舞弊。

(四) 恰当运用审计心理学知识

舞弊是一种倾向于包括以动机、机会和利益为结构的理论。与常规会计报表审计不同, 舞弊审计不仅涉及具体审计方法, 更涉及到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思维形式等。因此, 舞弊审计除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当的技巧, 恰当地运用审计心理学知识有时会在查找舞弊事项过程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舞弊审计人员应作换位思考, 站在舞弊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如现行会计准则、制度存在哪些缺陷, 如何实施舞弊行为, 才能避免被发现, 把握了舞弊者的心理脉络, 而后从此处入手进行审查, 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采购舞弊审计 篇2

当时,我刚跳槽到一家单位,面试的时候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提到一句:曾经做过某个举报事项的审计,加上面试时其他方面表现可能还算不错,就被录用了。

入职不到一个月,接到第一个审计项目就是对已经辞职的采购经理做离任审计。我入职、采购经理离职时间刚好是一致的,从头到尾,我都没与此人见过面。领导布置任务了,就认真开始做吧。

说实在的,刚进公司,一头雾水的,就接到这么一个审计项目,压力很大。采购水很深,做采购流程审计原本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审计,还要我查出这个采购经理有什么问题,就难上加难了。

我根据采购循环的要求,一步一步,循规蹈矩的做审计,耗时约一个月,仅查出一些小问题,比如合同不规范存在风险、比价资料不全等。老板对我的期望值在逐渐下降,我的压力是越来越大!

大概入职3个月吧,我萌生了退意,开始找下家了。

同时,我抛开传统的审计流程,从每一笔订单开始。公司用的是ERP系统,我就天天坐在电脑前,查订单、合同、比价、供应商.......,系统中约10万份有效订单,30多万行,我大概查了不到1/2订单,每天看订单,看到要吐!看订单很辛苦,但对我来讲,相当于身临其境的把以往的采购流程走了一遍。渐渐的,有眉目了。问题集中在20多个供应商上,我从系统中导出了全部供应商信息,比对订单,重点查有问题的供应商。

突破口是一笔不起眼的,金额不大的小订单,采购员在这个供应商只买了一次,没有比价信息,没有招标信息,供应商信息不全,问这个采购员怎么回事,采购员先说需要的比较着急,就随便找了这家,后说记不清了。

然后我就查了采购员的个人信息,通过人力资源,发现采购员是从其他公司跳槽过来的,之前任职的公司注册地点与这个供应商注册地点很近。然后找了工商局的关系,查到此供应商的监事是该采购员之前任职的公司的老板。再继续查存在质疑的几家供应商,都有类似的相互牵扯的关系,什么A公司的会计是B公司的董事之一,B公司的经营地址与C公司的一样了,C公司对外宣传登记的手机号码是某采购员老婆的手机了....差不多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那种,一搞一串!还有D公司因为质量有问题被我们公司踢出合格供应商名录,立马就有个新注册3天的E公司被神一样的采购员从茫茫人海里找到了,并且开始大规模签约采购了,而采购员这么做是因为采购经理要求的。更搞笑的是,因为某几家供应商在系统中登记的信息不全,我要求采购员和这些供应商联系,提供完整的信息,结果几天后发现系统中信息被人为修改过了,被我发现后,该信息的采购员一周内神速辞职!

然后领导就让我写报告了,把已经发现的问题做个总结,其他就不要继续了。

总共3人辞职,1人受到处罚,其中辞职的一个人是老板司机的侄子。已经离职的采购经理也被叫回来谈话,要求他采取措施,弥补损失。

再然后,我的座机、手机被采购部某些人拉黑了。

从这个审计中,我得出几个结论

1、采购的水真不是一般的深!是TM的太深啊,没事别去搅合,除非万不得已

2、换位思考很重要

3、不要小看基础工作,不要忽视金额小的订单

4、办法总比问题多

5、新来的人要做好被考验(或者是当炮灰)的准备

浅析企业会计人员舞弊的审计策略 篇3

关键词:会计人员 会计舞弊 审计

从社会财富角度来看,财务造假其实是一种不公平的财富转移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就是以抛弃国家利益为代价获取集体乃至个人利益的一种扰乱社会融资市场正常运作的经济行为,这无疑给尚待完善的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财务造假通常是由于管理舞弊和职员舞弊导致的,本文仅就职员舞弊问题提出建议。

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虽然没有具体的会计人员犯罪的统计数据但是会计人员犯罪现象引发的案例却比比皆是,我国经济犯罪案件案件的数量和涉案金额都明显上升。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存在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还有其他类型的企业,种种犯罪行为也是不断的曝光在公众的视野。这也就反映出了会计人员舞弊的严重程度。

近段时间会计人员职务犯罪的数量不断上升,涉及的犯罪金额也越来越大,企业的会计人员犯罪现象也日趋严重。并且会计人员用于舞弊的手段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趋向于高科技。这给发现和预防会计舞弊的工作加大了难度。从不断曝光的会计人员犯罪案例中,我们感到深深的无力和这些案件造成影响的严重。

2000年9月,在北京展出的《北京市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展览》中展览出了70多个典型案例,其中涉及财会人员由于舞弊而犯罪获罚的有10多个案例(见表1)。

1 会计人员会计舞弊的具体手段

主动舞弊和协同舞弊的手法区别很大,本文主要介绍会计人员主动舞弊的舞弊手法。

会计人员主动舞弊的手法非常多。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在原始凭证环节、记账凭证环节、会计账簿环节或者财务报告等环节做一些文章从而达到舞弊的目的。最常见的舞弊项目一般涉及企业现金、银行存款、往来款、存货、固定资产等会计项目,其中又以现金和银行存款舞弊为重较为突出。本文以列举现金和银行存款的舞弊手法为中心来分析会计人员会计舞弊的手段。

1.1 现金舞弊的手法

①截留现金,占为己有。这种情况可以分为:a业务经办人在获得现金收入的时候将现金装入自己的口袋,也就是所谓的贪污;b企业将通过企业日常活动所获得现金收入不入账,转作小金库形成体外资金循环。

②挪用现金,也就是现金收入不登记入账或者将本该本期发放的现金延期发放。有些管理者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为了一己之私挪用企业的现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

③非法坐支现金。即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得的现金没有存入银行而直接用于现金支出。

④收付现金超过企业日常规定的现金结算范围且无特殊情况发生。

⑤白条抵库。舞弊者通常会利用白条未经办理有关审批手续这一漏洞来挪用公款、贪污现金。

⑥通过涂改、变造、伪造单据等手段窃取企业现金。舞弊者往往涂改、变造单据中的数量、单价和金额或其他项目来窃取企业现金。有时还凭空捏造出单据、开出假发票等手段用来窃取企业的现金,如伪造临时工工资表,弄虚作假,贪污现金。

1.2 银行存款舞弊的手法

①涂改、变造银行单据。有些出纳人员通过故意涂改、变造银行对账单等手段来掩盖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不符等问题。

②通过错记、漏记、重复登记某项业务,以贪污现金。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给舞弊者钻了空子,他们为了达到贪污现金、饱中私囊的目的运用少记、漏记银行存款收入,多登记银行存款支出等手段。

③将从银行提取的现金挪用到其他的地方。出纳人员通过职位的便利从银行提取现金后全部或者部分不入账,挪用公款。

④采取不入账的伎俩挪用公款。

⑤将银行账号出借以从事非法活动,谋取私利。

⑥利用银行账户“洗钱”,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钱“漂白”,变相进行贪污犯罪。

⑦利用管理与监督上的漏洞,趁机实施犯罪。

国内有学者对十大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会计舞弊都无一例外都从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一般会计舞弊手法即是虚减负债、费用,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等,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优化业绩的目的。

2 职员舞弊的具体审计对策

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这一工作增大了可以发现会计人员舞弊的可能性。由于注册会计师不以揭露舞弊作为自己工作目的而引起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承担由舞弊审计而产生的责任的问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正像前文所描述的那样,对于舞弊审计产生的问题和责任,我国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起来。对于会计人员的主动舞弊或者协同舞弊都考验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和审计能力,是审计人员面临的一大挑战。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和证明自己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们采取了一些专门的审计程序用来识别会计人员舞弊。这些程序包含三个方面:关注会计人员舞弊的可能性;了解会计人员舞弊的特征;设计审计程序以侦破舞弊。

2.1 关注会计人员舞弊的可能性

分析性复核通常作为最主要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阶段中运用。从整体看,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往往对加总合计,摘抄明细情有独钟,过于追求程序上的东西,看问题过于片面。完善的分析性复核体系除了需要拥有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还需要更高层次的行业分析和前景分析。如果注册会计师能对此拿捏得当的话就能总体把握报表的合理性,从而发现舞弊的可能性。现阶段而言,外勤工作的审计人员会因为很多原因而疏于对现场的调研,大家通常都会从客户那直接取得资源,然后就是根据已有的程序一步一步的进行审计。然而数字文本都可以造假,身为审计人员的我们只有通过对车间等实地考察后,对相关人员询问之后才能佐证我们的怀疑,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除此之外作为审计人员还应该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帮助。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今天加上各种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能够得到更加充足的信息。

2.2 了解会计人员舞弊的特征

注册会计师通常通过关注舞弊者的特征和研究会计资料上体现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来确定会计人员舞弊的特征。对雇员个体生活习性和一些生活中出现的细节的观察,通过这些细节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发现舞弊的信号。国外的研究表明,进行过会计舞弊的人由于身体和心灵的压力太大,通常会有失眠、酗酒、吸毒、神经质、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去找心理医生或神父忏悔、过敏易怒、癌症论、单独工作到很晚等特征。针对于这些个性特征的关注,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侦破和预防舞弊行为。然而,针对于这些个性化的特征注册会计师还无法侦破舞弊,因为这些特征有可能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舞弊者通过一些手段将自己的这些特征掩饰起来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个诚实的雇员所表现出来的。此时,往往注册会计师可以运用观察的个体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变化的表现来侦破舞弊。比如,舞弊者在生活消费方面可能有不同以往的表现。

另一方面就需要注册会计师细心的观察从而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了。例如,会计人员一般都会通过在会计资料上做手脚加以掩饰从而达成舞弊。因此,注册会计师就需要细心的观察会计资料上的一些不符的交易纪录从而抓住线索,侦破舞弊。

2.3 设计审计程序以侦破舞弊

审计中经常运用一些特定的程序比如延伸性程序。延伸性程序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思维以及想象力。一些常用的延伸性程序包括:在一日之内或近期之内突击进行多次现金盘点,由于盘点的频率比较高所以就有很大可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供应商的调查,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制造虚假的供应商供应交易从而达成舞弊;注意支票的二次背书;对应收账款总账和明细账进行加总;测算现金收入存银行拖延的时间;舞弊审计询问程序;对报表进行平行分析、垂直分析;被怀疑对象财产净值分析;支出分析。

2.4 加强审计独立性、保持适当的职业态度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将被审单位当做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这种情况的存在决定了当前一段时间内审计独立性的缺失。众所周知审计的信息质量取决于审计独立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就如何加强审计独立性着重进行探讨和研究。对于审计人员本身来说,无论在审计工作的什么阶段,都应该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要能在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现象中发现出舞弊的蛛丝马迹,这才是一名出色的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质疑能力。

2.5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完善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企业通过虚构业务、隐匿或篡改凭证等手段进行造假,这些都是内部控制薄弱和缺陷造就的产物。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加强内部控制是指采取完善的公司治理政策、程序等各项制度,从而达到预防舞弊,降低风险的目的。内控制度的高低决定着企业高管的经营方向,从购货、销售、生产到出售,任何一个环节内控不过关都势必会给企业舞弊增添动力。因此,内部控制游走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旦内部控制出现薄弱或者缺失等问题,企业便有舞弊的动机与时机。深入了解客户的内控制度能够使审计人员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从而更快地发现潜在的舞弊动机。

参考文献:

[1]陈嘉敏.我国上市公司舞弊引发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3(6):11-16.

[2]许玲,夏以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5-48.

[3]张国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监管的进化博弈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7-11.

[4]叶雪芳.舞弊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2-76.

[5]景刚,郝春临浅析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4):37-43.

[6]赵宏博,王伟.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年),2012(5):67-88.

[7]郭丹丹.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对象合谋的成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8):33-52.

[8]张兰生.企业收入舞弊与审计策略探析[J].审计月刊,2011(1):5-17.

[9]梁汝华,李秀玉.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与监管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探析[J].今日科苑,2007(24):33-39.

[10]刘斐,柏玲.浅议财务报表舞弊的识别[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0-34.

作者简介:

企业财务舞弊识别及审计对策 篇4

一、财务舞弊及舞弊风险的内涵

关于财务舞弊, 国际会计、审计组织有过不少的论述, 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

标准》中指出, “舞弊包括以故意欺骗为特征的一系列违法违纪行为。舞弊可以是为组织谋利, 也可以给组织带来损害”。

2. 美国《审计准则第82号》 (SAS No.

82) 将舞弊定义为:“为了得到他人的信任, 故意歪曲事实真相, 并且明知是违法的或者是错误的行为, 舞弊者能因此行为获得利益, 而第三者却因此行为遭受损失”。其后, 2002年的《审计准则第99号》 (SAS No.99) 虽然没有给出舞弊的具体定义, 但是准则重点关注了财务报告舞弊和贪污挪用资产舞弊。

3.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 (2003) 指出:

“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 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 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 (2006) 中, 舞弊被定义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由上述可见, 目前各方对舞弊定义的表述虽有所不同, 但对舞弊特征的理解无疑是基本一致的。尽管实施舞弊行为的人会各不相同, 但是这些舞弊行为都是有意或故意行为, 而且通常是不合法或者不道德的行为, 包括财务报表的错报、违反相关政策、道德沦丧等。这些行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包括使企业经济利益、价值和声誉等受到重大损失, 而当事人却得到了不应得的经济利益等。

关于舞弊风险, 主要是从审计视角而言的。所谓舞弊风险, 是指审计人员对于财务报表中存在的舞弊问题出现错判而产生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对于舞弊风险的认识, 实际上就是对舞弊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判断的过程。注册会计师通过舞弊风险评估以及对业务体系的审查, 以期达到发现、披露、指控、威慑和防范舞弊行为的目的。

二、财务舞弊类型及其具体表现形式

1. 舞弊的类型。舞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初犯。舞弊者没有“前科”, 即没有任何违规违纪记录, 以前一直表现尚好。对于这类人而言, 舞弊行为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某种压力的突然增大, 或者是受到了某种诱惑。对初犯者的舞弊行为, 尽管审计人员会由于舞弊者没有违规痕迹而一时难以做出判断, 但也正是由于初犯, 经验不足, 审计人员只要察觉蛛丝马迹, 就可以很快地查出存在的问题。

(2) 屡犯。舞弊者系多次作案。对于这类人员而言, 压力和诱惑已经不是其舞弊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私欲是其舞弊的动力, 制度漏洞成为其舞弊的机会, 只要有机会, 舞弊行为就会发生。作为屡犯者, 对于舞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对于审计人员而言, 往往难以察觉。

(3) 团伙舞弊。团伙是有组织的,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由内部人组成, 通过利用内部控制的缺陷、串谋等合伙侵害企业的利益;另一类主要是由外部人组成, 甚至是一些专业性的地下组织。这些团伙通过贿赂、敲诈企业内部员工, 或者通过供应商或顾客的串谋来达到欺骗的目的。团伙尤其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地下团伙舞弊的危害性相当大。

(4) 集体舞弊。这种情况主要是指公司内部掌握一定职权的人自认为是为了公司的集体利益而做出的违规行为, 如对其他公司、政府官员进行商业贿赂, 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或者采用一些违法的手段挤兑、压迫市场竞争对手等。

2. 舞弊的最终目的是舞弊者获得经济利益, 因此从舞弊的行为结果来看, 其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窃取企业资金。包括窃取现金、支票和虚假背书或变造支票、伪造支票、未经授权使用公司信用卡等。 (2) 侵占公司资金, 把公司的支票打进自己设立空壳公司的银行账户, 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将公司的支票开给关系户、挪用公司款项等。 (3) 获得回扣, 包括从供应商或顾客那里获得好处费、享受供应商提供的免费商品或服务、将业务或订单给予家庭成员或关联方、与供应商或客户订立私下合同等。 (4) 转移公司资产, 包括变卖公司资产、窃取资产、私自使用资产、低于公允价值购买资产等。 (5) 隐形支付和补偿, 包括礼品、娱乐活动和旅游安排、门票、额外福利、操纵股权分配、隐瞒债务等。

三、舞弊审计的有效途径

舞弊审计作为一种应对舞弊风险的主要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虽然没有固定的技术和方法, 但是为了提高舞弊审计的效率, 审计人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具有高度的“职业怀疑精神”。

“职业怀疑精神”是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 (ASB) 于2002年在《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 (SAS No.99) 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具体要求审计人员对管理层不能持有“中性”的看法, 即对管理层不能认为不可靠, 但也不能认为完全可靠, 而是要充分假设各个层次管理者舞弊的可能性, 包括共谋、串谋、越权、违反内部控制的规定等, 而且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始终保持这种状态。应该说这种观点的提出, 对于发现舞弊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 “职业怀疑精神”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在管理层可能存在舞弊的怀疑下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谁可能进行舞弊?其会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舞弊?舞弊的类型是什么?内部控制和舞弊机会之间的关系怎样?舞弊如何得到隐瞒的?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发现舞弊?等等。通过寻求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以及善于察言观色和提高对蛛丝马迹的敏感性, 及时设计、调整和改进审计思路和程序, 查找舞弊证据, 提高舞弊审计的效果。

2. 合理运用舞弊三角理论。

舞弊三角理论最早是由D R.Cressey于1953年提出来的。他通过对因挪用投资基金罪而被投入监狱的200名罪犯进行访谈, 总结出这些罪犯之所以能够实施舞弊, 是因为其具备了三个关键因素, 即实施舞弊的机会、分红压力和使舞弊合理化的能力。其后,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Steven Albrecht归纳得出结论, 即舞弊行为的风险因子最主要来自于机会、压力和合理化的借口。舞弊通常是三者“合力”产生的结果 (《国际审计准则第240号》 (ISA240) ) 。由于舞弊三角理论的出发点在于寻找到舞弊产生的根源, 因此该理论对于指导审计人员对舞弊风险的判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美国, 有很多研究和观察发现, 华尔街各类大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存在的对公司高管形成的压力、薪酬奖惩制度对高管的诱惑以及高管在公司中的地位给其带来隐瞒舞弊事实的机会, 这往往是产生舞弊行为最主要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企业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舞弊三角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审计人员推断和识别企业舞弊行为发生、评估舞弊风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来看, 国资委对国有 (控股) 企业业绩的预期和要求, 企业自主经营给高管带来公司上市、配股、摘牌的机会和压力, 追求高的薪酬回报、职务的晋升、法律制度的缺陷、会计准则的空隙、行政监督的不到位、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 以及个人诚信和道德的缺失等都可能是舞弊行为发生的诱因, 这也需要审计人员对公司的事件、环境、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断, 以加强对舞弊风险的识别和控制。

3. 不要过于依赖传统的审计方法。

按照传统的审计程序, 对于舞弊审计, 首先应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 再进行抽样审计以及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以发现和防范舞弊。但是, 由于舞弊行为的特殊性, 以及这些审计方法往往已被管理层所熟知, 管理层很容易事先对需要审计的内容进行了“净化”处理或隐蔽隔离, 因此运用起来并不一定十分有效。例如, 一些管理层凭借较强的“反侦察能力”, 往往利用职务之便伪造一系列相关文件、凭证和票据, 以避免审计人员找出舞弊证据。

同样, 传统的审计抽样是利用随机、无偏见的方法对内部控制发表意见, 而舞弊审计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因此舞弊审计中的抽样程序不能随机, 而是有目的地去寻找特定舞弊信号、线索和证据。舞弊风险往往蕴含着当事人故意隐瞒事实、伪造文件、内部控制制度虚置、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估报告不属实, 甚至舞弊行为就隐藏在业务体系中。因此, 在舞弊审计中除了采取一些诸如舞弊渗透风险评估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惯用方法以外, 还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方法。如根据一些研究提供的启示, 大多数舞弊案件首先都是由小道消息传出而被发现的。因此, 小道消息可以作为舞弊行为的主要追查线索。同样, 利用人员之间嫉妒、分赃不公、正义感等心理, 利用匿名揭发也是一种揭露舞弊行为的有效方式。

美国注册舞弊检查师协会 (ACFE) 2004年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 匿名揭发对于发现管理层职务舞弊最为有效, 其中出自本单位的匿名揭发尤其有价值。因此, 审计人员为匿名揭发设立专门的渠道就显得十分重要。另外, 对员工进行访谈, 对管理层进行背景调查、实地调研, 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等, 对舞弊审计的有效开展也十分重要。

4. 注重对审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由于舞弊行为的隐匿性、舞弊人员地位的特殊性等, 使得舞弊审计往往难于一般的审计。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培养对舞弊行为的敏感度和发现舞弊的能力往往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职业判断。因此,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应对审计人员进行专职培训, 组织审计人员相互交流审计经验, 使审计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到提高。为此, 需要行业组织在这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包括借鉴国外舞弊审计的先进经验、及时总结我国企业财务舞弊行为的规律、加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交流等, 使我国审计人员的舞弊审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龙平, 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会计研究, 2003;4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3].缪艳娟.内部控制与舞弊防范:作用及局限性的思考——基于ACFE报告的分析和启示.财务与会计, 2008;5

商业银行的舞弊审计 篇5

按照舞弊的性质,舞弊行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为组织谋取 经济 利益的舞弊行为和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1、为组织谋利的舞弊行为。为组织谋利的舞弊行为主要有:出售或分配虚构或误报的资产;进行非法 政治 捐款、行贿、提供回扣、向政府官员或政府官员代理人、客户、供应商支付酬金等不正当行为;故意错报或错误评估业务交易、资产、负债或收入;故意对转移支付进行不当定价(关联机构之间交换的商品计价);进行故意的不当关联方交易,在此类交易中一方得到了一些正常交易中不能获得的利益;故意不记录或披露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助于外部团体更好地了解组织的财务情况;开展违法违规的商业活动;税务欺诈等等。

结合商业银行特点,可以发现为组织谋利的舞弊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截流中间业务收入,如手续费收入不入账、代理保费收入不入账、出租固定资产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为集体谋利等。(2)侵吞或私分信贷资产,固定资产,抵债资产等,以造成组织资产流失为代价,为集体谋取不当利益等。(3)采用不正当手段,虚增(或隐瞒)利润、存款等业务指标,为组织谋取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或骗取集体(个人)荣誉。(4)费用下甩、虚列费用支出,为组织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等。(5)偷逃税款等等。

2、危害组织的舞弊活动。危害组织的舞弊行为主要有:收受贿赂和回扣;将在正常情况下会给组织带来利润的交易转移给雇员或外部人员;贪污,如篡改财务记录以掩盖贪污行为,从而使贪污行为不易被发现;故意隐藏(错报)事项(或数据);要求为实际上并未提供给组织的服务或商品支付款项。

结合商业银行特点,可以发现危害组织的舞弊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贪污、侵吞、挪用银行或客户资金。(2)伪造、编造或虚开票证,采取票据、信用证、银行卡等欺诈手段,骗取银行或客户资金。(3)冒名贷款、自批自贷、假按揭贷款、高利转贷、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违规发放贷款并从中牟取私利(或接受贿赂)等等。(4)非法吸收公众资金,非法拆借资金,非法从事账外经营。(5)利用职务便利,从事洗钱活动。(6)参与套汇、逃汇和骗汇等行为。(7)出具虚假资信(或存款)证明等行为。(8)伪造、变造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骗取资金等行为。(9)截流中间业务收入,中饱私囊等行为。

此外,舞弊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还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一是根据舞弊的主体,可以分为高管人员舞弊和一般雇员舞弊。二是根据舞弊的手段,可以分为: 计算 机舞弊和传统的手工舞弊。三是根据舞弊侵害的客体,可以分为针对资产的舞弊和针对负债的舞弊。四是根据舞弊者的群体性,可以分为二人以上的集体合谋舞弊和单独舞弊。

二、商业银行舞弊审计策略

1、高度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评价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中明确指出:只有当管理层和银行全体员工将控制活动视为银行日常运作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加物时,控制活动才是最有效的。当控制被视为银行日常运作的附加物时,它们往往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因此,作为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从 科学 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入手,密切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的系统性缺陷和潜在的舞弊(案件),并进行实质性测试,发现舞弊线索。

2、高度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控制的重要性所持的态度及所采取的行动。控制环境包括以下要素:公正与道德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的分配和责任的划分;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组织的控制环境及构成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关注和评价。通过日常工作经验积累,可以形成有舞弊可能性的控制环境模型:

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内控环境时应该重点关注:(1)内部监督委员会运作情况是否规范,是否对各主要业务部门自律监管发现的 问题 进行集体 研究 并认真落实整改;(2)管理层对待内部审计的态度,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及纠改情况是否认真彻底;(3)是否对舞弊(案件)召开定期 分析 会议,是否制定了相应对策和措施;(4)各部门“一岗双责”履行情况,自律监管是否存在监管断层、监管盲区和监管真空现象。

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进一步评价,运用分析、比较和逻辑关系验证等手段,可以查找疑点,捕捉线索。

3、高度关注内部控制系统中岗位职责划分与潜在的利益冲突。巴塞尔委员会通过对全球银行案件的大量调查得出:造成银行案件资金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应有的责任划分。让一个人承担相互冲突的责任(例如,同时负责一项交易的管理和执行),为其接触有价值的资产并操纵财务数据以谋取私利或隐瞒损失创造了机会。因此,日常审计中,看似小事的岗位分离和定期轮岗制度,其背后很有可能潜藏着较大利益冲突和严重的舞弊(案件)风险,即使没有掌握充分的舞弊证据,也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提示,因为这不仅仅是制度要求,同时也是防范舞弊(案件),消除舞弊机会的关键所在。对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警惕。

4、高度关注舞弊征兆(信号)。舞弊行为发生后,行为人往往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这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仔细观察,认真询问,深入开展调查和取证。一是员工舞弊的征兆(信号)主要有:超支采购或奢侈的生活方式;无法解释的情绪波动或复杂的异常行为;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低;具有使他们的盗窃行为合理化的能力;能够利用内部控制的弱项以掩盖自己的舞弊行为;不愿意请假或离岗工作;个人经办业务存在大量的冲账和抹账;工作中长期性的士气低落;与客户不正常的亲密关系;沉重的个人债务迹象;迷恋赌博、博彩;对审计检查所需要的相关资料或实物,以种种借口不提供或不及时提供等等。二是组织舞弊的征兆(信号)主要有:遗失或破坏 会计 记录或相关文件;太多的“取消”或“退款”;不正常或重复的交易事项;大量的账务调整或冲账;不现实的业绩预测或考核;员工士气的长期低落;财务部门负责人或要害岗位人员的频繁变动;呆、坏账增多;不正常的关联交易;故意错报或错误评估业务交易、资产、负债或收入;有关利益冲突的谣言;过度财务压力或不切实际的业务指标考核等等。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性和有效性、控制环境、岗位职责划分与潜在的利益冲突、舞弊的征兆(信号)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并结合舞弊审计 方法 的恰当运用,有重点地进行实质性测试,就有可能及时地发现舞弊的线索和证据。

四、商业银行舞弊审计方法

舞弊审计的方法很多,除了常规审计所用到的一些方法如监盘、询问、现场观察、实地调查等方法之外,还要运用一些特殊的审计方法:

分析性复核(测算)。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些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函证。是指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防止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以被审计单位名义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方法。红旗标志法。即对舞弊发生概率比较高的环节用文字表述出来,相当于插上一面红旗,引人注意,作为怀疑和查处舞弊现象的重点。

制造错误法。是针对内部控制弱点和易于舞弊破坏的环节,采取制造真正的错误以观察它们是否通过控制系统的做法,以观察控制系统产生舞弊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补账查账法。是指舞弊行为人为掩盖其行为,往往销毁部分或全部账簿、凭证,对此,审计人员应根据会计原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采取内查外调,补齐被销毁的账簿和凭证,然后再进行查账,以发现舞弊事实。

追溯跟踪法。是按照资金流向和账务处理程序,对会计记录和资金去向进行追溯跟踪检查。可以通过设计业务流程图、资金流向表等方法,查清资金的来龙去脉。

计算 机舞弊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舞弊的方法很多,有篡改输入和输出、篡改程序设置、篡改数据文件、设置“程序后门”、设置逻辑炸弹、计算机病毒、计算机木马(盗取网上银行的用户密码)、hacker入侵和攻击等等,那么查处和预防计算机舞弊的方法也很多,如物理控制,逻辑控制,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安装;软件审查法,换机审查法,暗箱审查法等等。

应收账款的舞弊与审计 篇6

【关键词】 应收账款;舞弊;审计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同企业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不一样,没有实物形式。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计提与企业的收入、利润和税收紧密相关。应收账款成为一些单位或者个人调节利润、逃避税收、贪污国家资产以及进行其他舞弊活动的工具。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特别熟悉常见的应收账款错弊的形式及动机,用有效的方法及手段进行认真审查,才能发现应收账款的错误和舞弊,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纠正和调整。

一、应收账款错误和舞弊的形式及动机

对应收账款的审计,审计人员首先要熟悉常见的应收账款错弊的形式及动机,以便在审计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是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余额合计数,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如果“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有贷方余额的,应在资产负债表“预收账款”项目内填列。应收账款的正确与否,与“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坏账准备”的核算、处理和披露密切相关。应收账款错弊的形式及动机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应收账款核算的内容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

有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为粉饰业绩,把不符合销售实现条件的作销售处理,虚增收入和应收账款。有的企业甚至编造销售合同,虚构销售业务,虚挂应收账款;有的企业为隐匿投资收益,把长期投资纳入应收账款核算,在收到投资收益时,直接冲减应收账款以达到偷税之目的,或者直接将投资收益转存“小金库”进行非法活动或舞弊。

(二)应收账款入账金额不准确

有的企业在现金折扣销售货物的时候,直接按净价法入账,以达到推迟纳税或将正常销售收转为营业外收入的目的;有的企业将未经批准的“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等账户反映的内容反映在“应收账款”账户,以达到多提坏账准备金,逃避纳税义务的目的;有的企业应收账款没有包含预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或者“应收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有贷方余额的,没有填列在资产负债表在“预收账款”项目内填列,而直接减少“应收账款”科目余额。

(三)对坏账损失的处理不合理

有的企业为虚减利润,少缴所得税,或内外勾结,捞取好处,将本可收回的应收账款予以核销,形成账外资金,用于少数人挥霍。有些企业新收回已确认的坏账不入账,用于发放奖金福利或不合理开支;有些企业应收账款符合坏账处理条件而长期挂账不作处理,使应收账款成为掩盖经营失败的护身符、潜亏的庇护所和利润调节器。

(四)坏账准备金的计提金额不正确

有的企业在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时,计提比例没有一贯性,人为调节利润。有的企业因为混淆了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应收票据、预收账款的区别,坏账准备金的计提的基数错误,导致最终坏账准备金的计提金额不正确;有的企业计提坏账准备时,没有考虑坏账准备账户的上期期初余额,直接按比例计提,导致坏账准备金的计提金额错误。

二、应收账款的审计方法

应收账款舞弊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也很隐蔽,但只要审计人员熟悉了这些错误和舞弊的形式,并运用“十查十看”的方法,一般是能够发现这些错误和舞弊行为。

(一)查企业经营环境,看经营管理者动机

首先,审计人员要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从外部经营环境来看,企业舞弊的动因可能是迫于业绩压力,尤其是上市公司,往往为了达到再融资指标、避免退市或配合股票市场的价格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有可能为了逃避税款而隐藏利润。其次,审计人员要关注企业经营层是否遭受异常压力,并对其诚信度和能力进行评价,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公司舞弊的可能性。因为企业经营层肩负着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监督其合理有效执行的责任。经营管理者的品行、阅历、经验、能力、观念、经营方式、管理风格和对风险的认识与控制方法等都会影响公司运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应收账款的核算、计量和披露。

(二)查应收账款的内控制度,看是否存在薄弱环节

首先,要检查企业销售制度、信用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其次,要利用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技术,检查销售与收款的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通过定货单、销售单、信用评估报告、销售合同、销售通知单、销售发货单和销售发票等,重点审查授权批准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越权批准行为,信用政策和销售政策的执行是否符合规定,超出信用政策和销售政策规定的赊销业务是否实行集体决策审批等。通过综合分析,从中找出应收账款的失控点、薄弱环节和异常现象,抓住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查应收账款与相关科目的联系,看是否相互混淆

要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逐项核对应收账款与相关科目的联系,如应收账款与其它应收款、销售收入、存货等相关科目的对应关系;看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收账款等科目是否存在相互混淆的现象,如有这种情况,将会造成核算不实、不准确的后果,要予以及时调整和纠正。

(四)查应收账款函证,看是否与账户余额相符

函证是对应收账款进行审计的最常用的方法。审计人员应根据应收账款某时点明细账的余额,选择那些金额较大、账龄较长、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重大关联方交易、重大或异常的交易、可能存在争议以及产生重大舞弊或错误的交易作为函证样本,对客户发出询证函并要求对方及时回函,以核对账户余额,从中发现差错、纠错防弊或纠错查弊。函证可以用信函、发传真等形式。由于目前回函率较低,审计人员要千方百计提高回函率,近距离的可以派人实地函证。对于重要的应收账款,没有收到回函的,应同时采用有效的替代性程序。

(五)查应收账款挂账明细,看是否人为转移资金

有的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将本企业的资金或商品,以销售或劳务、外借等名义转移到某关系单位,然后通过该关系单位的配合,将这部分资金或商品挪作他用甚至私分。如有的企业年终为给关系单位送礼,将本企业的资金,以借款的名义汇往外地商场,列入“应收账款”科目,然后该商场以购物券的方式,给该企业的关系人送礼。检查时,应核对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原始凭证,查个水落石出。

(六)查应收账款有无虚增,看是否人为调高利润

此种情况主要是有的企业为了业绩、名利等原因将未实现的销售、商品作虚假销售,将这部分“收入”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挂账。如有的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利润结算,而将库存商品作虚假销售,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审查时应重点检查和分析原始凭证、销售合同及相关科目的对应关系,发现异常情况,应追查到底。

(七)查应收账款的上年结转,看是否有“空中飞”的现象

所谓“空中飞”是指企业在本年度结束时,将某一账户或几个账户的余额分解或合并,结转到下年度新账的一个或几个账户中去,不必进行账务处理,就可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违纪行为。如有的企业发生的费用不好处理,就先挂在“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在年末结转“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时,将这部分余额转入到“在建工程”等科目余额内,结转新账的“应收账款”明细科目也就无此记载了,这样经过“空中飞”了两个年度,便将“应收账款”在基建成本中核销了。审计时,要注意将应收账款总账和明细账的上年期末余额与结转后的本年期初余额进行逐一核对,以查找有无“空中飞”现象。

(八)查应收账款的后期收款,看是否有挪用现象

如果审计日离资产负债表日间隔时间较长,审计人员在审计应收账款时,应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收账款明细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对账单,若款项已经收回,则可为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的存在或发生等提供证据,即使债务人未回函,也可确认其金额。有的企业销售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工作上的便利条件,将已收回的货款用于个人经商活动或利用收账和入账的时间差,将货款不及时上交,私自挪用,谋取私利,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函证与检查后期收款来互相映证,对函证与后期收款不一致,要进行重点检查。

(九)查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看计提金额是否正确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企业,年终可按应收账款净额的3‰至5‰的比例计提,并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具体提取比例由企业自行规定。有的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就采取虚增、虚减应收账款或扩大、缩小计提比例的手段,多提或少提坏账准备金。审计时,要认真查看企业坏账准备金计提比例的具体规定,检查计提方法,核实计提基数和比例,查处通过计提坏账准备金来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

(十)查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处理,看是否符合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坏账损失的确认,处理难度较大,情况复杂。这给一些企业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带来可乘之机。有的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本可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予以核销,形成账外资金,然后用于不合理开支或者私分;有的企业重新收回已经作为坏账损失处理的应收账款时不入账,而作为企业的“小金库”;有的企业对于确实不能收回的坏账不予核销,长期挂账,造成资产和利润不实。必须对坏账损失的确认和处理进行严格审查,防止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检查时,应重点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查询债务单位是否有偿还能力,回收措施是否得力,核销坏账的证据是否充分等。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应收账款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犹如“定时炸弹”,随时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应收账款往往是有些企业调节收入、营私舞弊的“调节器”,成为掩盖各种不正常经营的“防空洞”。加强应收账款审计,对于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发现和处理舞弊行为,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国有资产资产保值增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志东.《造假账手法曝光》.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审计转型:舞弊导向审计 篇7

(一) 国外舞弊审计准则规定

在舞弊审计准则建设上取得显著成绩的国家主要是英、美两国, 这其中特别是美国成绩更显著。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经历了从审计界不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明显扩大对舞弊审计的责任的过程, 美国舞弊审计准则要求审计过程应该设计专门的舞弊审计程序, 保证揭露财务报告中包含的舞弊行为。2004年2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 (IAASB) 颁布了《国际审计准则240号——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考虑的责任》, 代替其于2002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错误和舞弊考虑的责任》。新准则专门就审计师在财务报告审计中对舞弊审计责任制订了详细的规定, 该准则为建立较为权威的反舞弊标准体系提供参考。新准则的出台在舞弊愈演愈烈的现实背景下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审计界担负起必要的舞弊审计责任提供法律上的依据。

(二) 国内舞弊审计准则规定

我国审计准则明确规定, 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合规性、公允性及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我国审计准则并没有把披露财务报告中包含的舞弊因素明确确定为审计目标之一。财政部2006年2月出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中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中包含的舞弊行为进行审计的责任, 给注册会计师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 顺应社会公众要求审计界发现和揭露舞弊行为的要求。新准则既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理念, 又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新的审计准则由舞弊行为的描述与特征、管理当局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计的固有限制、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保持职业怀疑、项目组内部讨论、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对重大错报风险、审计证据评估、与管理当局等内部机构与人员和监管机构等外部机构沟通情况、无法继续执行审计业务时的措施、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部分组成。这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对舞弊提供了详尽的指导。

目前, 国内外逐渐转变了对待舞弊的态度, 都明确了审计职业界对舞弊应该负有必要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对舞弊加以审计, 积极承担起舞弊审计的责任。对于审计承担舞弊审计责任有其现实的依据, 这也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现行审计模式的不足, 以探索更加有效的审计模式。

二、审计风险与舞弊的关联

(一) 审计风险模型及其改进

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即AR=IR×CR×DR。其中: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I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 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CR是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 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 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DR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 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 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由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固有的缺陷, 很难发现舞弊行为。该模型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 以及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造成的错报, 从而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但很难有效地应对企业高层串通舞弊等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

2003年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发布了最新的审计风险准则, 对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做出了修正, 把原来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即Y=K/X,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模式, 整合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把由于企业的整体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进行评估。这一模型是建立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 引入了环境变量, 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

(二) 审计风险与舞弊的关联

审计风险是指在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 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会引起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 而经营风险又是企业舞弊的压力来源。所以, 重大错报风险往往是由舞弊导致, 舞弊最终会反映到财务报表上, 导致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由于舞弊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舞弊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通常是没有问题的。一旦企业的舞弊行为被揭发和披露, 人们难免把矛头指向为其提供签证服务的注册会计师, 使其处于尴尬的处境。

三、审计执业环境分析

(一) 审计的社会公众信任危机

审计报告作为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果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将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甚至严重的损失, 长此以往社会公众就会对审计产生信任危机, 怀疑审计存在的社会价值, 严重的会导致社会遗弃审计。审计期望差作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笔者认为审计期望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审计没有履行其应该承担的舞弊审计责任。

(二) 审计失败风险

审计失败造成的审计损失也是审计面临的一大困境。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但最严重的可能是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舞弊因素。在新兴资本市场中, 社会公众希望审计人员能履行舞弊审计职责, 发现舞弊、报告舞弊。如果对舞弊不加以审计, 不仅误导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引起信任危机;而且使其自身面临审计风险的威胁, 也有损审计自身利益, 不利于审计职业的发展。

审计面临的执业环境无论是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还是审计失败的威胁, 都源于自身对舞弊审计责任承担的缺失。对舞弊因素的忽视使审计遭受社会公众的质疑和自身利益的双重威胁。事实上, 自从审计诞生就与舞弊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在审计的不同模式阶段对待舞弊的态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审计目标发展过程

(一) 查错纠弊

1844年到20世纪初, 审计处于账项审计阶段。这一阶段审计是以会计账目为基础, 通过详细审计会计账目, 获取审计证据, 起到查错纠弊的作用。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对会计账目进行全面审计, 实现查错纠弊的目的。这一模式的对象是会计账目, 目的是查错防弊。账项审计模式通常又被称为详细审计, 是审计发展的初级模式, 审计模式几经变化, 但账项审计模式阶段中的方法一直被运用。

(二) 资产负债表真实性

20世纪初是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审计对象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 目的是判断企业信用情况, 这一阶段审计由详细审计转向了抽样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下, 审计报告的使用者除了股东, 又扩大到了债权人。这一阶段以证实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为主要目的。审计人员只需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认证、检查和盘存, 从而对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做出判断。

(三) 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

审计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财务报表审计。这一阶段审计对象是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 目的是对财务报告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发表意见, 实行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 报告使用者更加广泛。舞弊在这一阶段下几乎没有得到考虑。

(四) 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

20世纪80年代以后, 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审计也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系统战略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 合理使用审计资源, 实施重点审计, 节约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的一种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使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发现经营风险对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知, 不同审计阶段的审计目标经历了从查错纠弊-资产负债表真实性-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的历程, 从以查找舞弊为主要目的到对舞弊的忽视的过程, 对舞弊审计逐步减弱。但是随着审计执业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被审计单位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其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彼此影响。复杂的环境给企业带来更大经营风险, 而经营风险最终转化为重大错报风险, 经营风险又往往是企业舞弊的压力来源, 而舞弊造成的风险是重大的。所以, 审计人员应该对财务报告中包含的舞弊因素加以考虑。由于舞弊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反舞弊意识的不断增强, 现阶段的审计模式很难有所作为, 为了有效的应对舞弊, 改变现有的审计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五、舞弊导向审计的实施及其优势

(一) 舞弊导向审计的实施

无论是从社会公众的要求还是审计自身利益的考虑, 审计界都必须积极承担起舞弊审计责任。所以, 解决审计执业不利环境的最根本途径是:转变现有审计模式, 实施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在舞弊案件不断被曝光和纰漏, 社会公众不断要求审计师承担起舞弊审计责任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不能无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拒绝或推卸其应有的审计责任, 否则不仅使审计自身面临更多的审计损失, 也会丧失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信任。基于社会和自身利益的双重考虑, 审计应该积极承担起舞弊审计责任。这样既可以消除社会公众信任危机, 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审计失败风险, 保持审计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 基于审计执业环境的现状, 应该加快现有审计模式的转型, 实施舞弊导向审计。

美国舞弊审计人员协会认为舞弊审计是一种揭露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 其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 进行分析性复核, 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舞弊方法。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 不仅应包括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 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舞弊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坚守职业的谨慎原则, 在经过充分的预测和分析之后, 确定舞弊行为已经、正在或者将要发生而进行的以揭露舞弊为目标的审计。它主要通过执行风险评估、分析性程序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及各层次职员的座谈讨论、询问等程序来发现舞弊可能存在的征兆并确定舞弊是否会造成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舞弊导向审计具有独特性, 与常规审计不同, 舞弊审计必须执行“风险分析”——即对舞弊暴露的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性含义就是“必须比罪犯更聪明”。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编制审计计划, 特别是在估计舞弊的可能性时, 重点关注那些受舞弊者比较信赖的资产。因此, 在实施舞弊审计时, 常常使用的方法有:发展诚实方案, 实施特权检查, “红旗”标志法, 制造错误法。上述三种方法在舞弊审计过程中使用得较为普遍, 也比较灵活, 这是传统审计方法所不具有的。

(二) 舞弊导向审计的优势

笔者认为舞弊导向审计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思维方式上的优势。舞弊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怀疑能力, 而不能轻易相信管理层提供的相关资料和管理层的言辞, 必须加以鉴别。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 往往依靠管理层提供的资料开展工作, 不对资料的真实性加以鉴别。在存在舞弊的情况下, 管理层提供的资料很难看出问题, 所以, 这将造成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误差。 (2) 审计技术上的优势。舞弊导向审计不仅遵循常规审计模式的技术手段, 更是利用了其他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据挖掘技术、背景审查技术、计算机法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其在应对舞弊上更具优势, 更加有效。 (3) 审计程序上的优势。舞弊审计程序和传统审计相比具有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传统审计的固定审计模式, 往往使舞弊者采用反舞弊手段, 造成舞弊很难被发现。不可预测性的舞弊审计程序, 可以使舞弊者没有时间进行反舞弊行为, 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舞弊导向审计具有其他审计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但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这也符合审计发展阶段的要求。实施舞弊导向审计将会对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信用基础和保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还能提升审计职业的公众信任度, 保持审计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2]张筱:《我国审计失败危机信号探讨》, 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舞弊审计 篇8

(一) 对舞弊的诠释

舞弊 (Fraud) 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 审计人员所关注的是导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舞弊行为。舞弊与差错的根本区别在于造成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行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在199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 舞弊包含一系列故意的不正当和非法欺骗行为, 这种行为是由一个组织外部或内部的人来进行的;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中所称的舞弊, 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 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 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6年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指出, 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审计人员所应关注的两种舞弊行为是:财务报表舞弊和侵占资产舞弊。

1. 舞弊三方关系理论

美国学术界的索耶先生在其著作《索耶内部审计》中, 第一次提出了审计中应关注审计三方关系, 并提出, 被审计单位舞弊人员舞弊应具备三个条件:动机、机会、条件。第一次让审计人员关注舞弊人员的非财务内容, 开辟了审计的新道路。

2. GONE理论

在美国流传最广的是GONE舞弊理论。该理论在1993年由伯洛格那提出, 决定企业舞弊涵盖G (Greed, 指贪婪) 、O (Opportunity, 指机会) 、N (Need, 指需要) 、E (Exposure, 指暴露) 四个因素, 四因子共同作用决定舞弊的可能性和风险水平。与索耶的三因子相比, 四因子理论更加细化, 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2]

3. 舞弊风险导向理论

舞弊风险导向理论是对GONE舞弊理论细化和发展, 是现阶段比较完善的关于企业舞弊各因素分析的一套理论框架。舞弊风险理论认为企业舞弊的可能性和舞弊的影响水平是由作用于企业的一般风险和特别风险决定的, 一般风险是存在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可控的或可预见的风险, 决定企业的方方面面。

(二) 对舞弊审计的诠释

研究舞弊的因素, 揭示舞弊的形成规律, 是确立舞弊审计的基础, 更能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发现和防止舞弊中的作用及规范技术程序, 并准确界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舞弊中的责任。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 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 进行分析性复核, 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3]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 就其广义来说, 它不仅应包括在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 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它与财务审计及其他常规性审计均明显不同。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舞弊审计是具有发现性的一种活动

2. 舞弊审计的性质具有重要性

3. 舞弊审计的时间具有随机性

4. 舞弊审计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5. 舞弊审计的过程具有风险性

二、注册会计师实施舞弊审计的现实思考

(一) 注册会计师承担舞弊审计责任的必然性

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陆续出台, 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不但关注财务报表披露的数据, 而且还要对表外的非财务数据提供保证。这就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注册会计师不光要对财务报表提供公允客观的意见, 还要对表外数据提供客观的评价。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 导致部分国有企业对企业管理层, 政治上控制强, 经济上控制弱, 部分高管身兼数职, 为其舞弊提供了合理的条件。[4]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更好的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 呼吁注册会计师承担起舞弊的预防和发现的责任。

(二) 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发现舞弊方面的瓶颈

按照《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 注册会计师主要进行的是财务报表的审计和其他相关的鉴证咨询服务。但是在审计的的业务中, 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的是财务报表的审计, 主要是对表内数据和附注的传统审计, 运用的主要是传统的审计方法, 这样就对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方面, 造成了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 这就呼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和鉴证业务中, 更加的关注表外的非财务数据的审计, 运用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 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 这样增加发现舞弊的可能性, 更好的维护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但是, 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存在的瓶颈体现在:

1. 审计目标瓶颈

审计目标更多的关注与审计报告有关的因素, 更多的关注对审计意见的相关度, 把审计过程中查处和预防舞弊, 看做为减少审计风险, 减少审计责任的一种手段, 审计过程中更多的关注表内事项, 而忽视对表外事项的审计。审计目标的狭窄, 导致审计在发现舞弊方面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审计目标的局限,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 对发现的舞弊因子, 缺乏应有的持续关注, 更多的采取索要管理层建议书、内部控制说明或取消审计业务等方式转移风险, 而并没有更好的发挥其在发现舞弊方面的能力。虽然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但也同时指出:“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征询法律意见, 以寻求一定的解决办法”、“如果怀疑高层管理人员涉及舞弊时, 注册会计师应谨慎地考虑是否向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报告以确定是否继续进行审计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5]审计目标的局限性, 导致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时, 更多的关注财务报表的审计, 而忽略对舞弊的发现。新的审计准则的出台, 在对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责任方面, 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强化, 导致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目标时, 为了减少审计风险, 规避审计责任, 同时为了提高效益, 更多的把审计目标局限于财务数据审计上, 忽视非财务数据和舞弊的审计。

2. 审计方法上存在的瓶颈

审计中主要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 由于其在样本选取, 数据的选取, 审计重点的确定上, 存在许多的主观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所以审计在发现舞弊上存在一些瓶颈。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 是注册会计师权衡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下综合考虑的结果。审计抽样方法在主要是都财务数据进行审计, 忽视很多表外事项, 这也减弱了发现舞弊的能力、减少了发现舞弊的机会。但是, 这是在审计目标下, 有限的时间内最好的选择, 这样可以降低审计成本, 同时降低审计风险。目前主要采用的审计抽样方法有统计抽样和判断抽样。统计抽样方法可以帮助审计师降低审计风险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但是在确认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风险水平时, 关系到更多的职业判断,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会影响到审计在发现舞弊的程度和水平。所以职业判断是否准确成为影响舞弊风险的一个不可控的风险。判断抽样, 可以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分析性复合的的方法, 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 从而确定审计风险和审计重点。但是舞弊风险一直存在。

三、内部审计师执行舞弊审计的现实思考

(一) 内部审计师实施舞弊审计的有效性

1. 有效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缺陷进行舞弊审计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的预防和发现舞弊的保障。内部审计师对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都十分熟悉, 可以更为有效的审查该企业的制度设计是否合法合理。[6]设计有效并有效执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止舞弊的一道不可缺乏的有效防线。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就会导致企业权利的集中和逆向选择的发生, 给舞弊者适宜的条件, 导致利益人权益损失。作为内部审计人员, 可以比注册会计师更加清楚、彻底和容易的了解到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权力过于集中等情况, 从而及时有效的作出相应的处理, 达到防范舞弊的作用。

2. 有效针对岗位设计和责任进行舞弊审计

现代企业的模型就是岗位权责分离制,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 产生了现代化的企业。为了确保企业相关利益人的权利, 就必须进行岗位设计和责任确定。但是为了防止集体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发生舞弊, 就必须呼吁内部审计师实施好监管责任。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时间上的优势。由于注册会计师, 审计是每年或中期定期审计, 所以只有在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时才有可能发现这一方面的问题, 而内部审计时间灵活, 可以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审计, 所以内部审计可以更加有效的杜绝此类舞弊的发生。

3. 有效针对人为要素进行舞弊审计

内控执行最终诉求还是人, 人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对于预防和发现舞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管理层, 内审师可以随时注意管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和品行声誉。内部审计师可以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档案进行调查并建立其信用档案, 如发现管理人员有前科或有舞弊动机, 可以早预防早作准备, 减少风险和损失。对于各项业务的直接经手人员, 审计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深入检测内部控制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是否深入人心, 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制度培训。

(二) 内部审计师实施舞弊审计时存在的问题

1. 地位尴尬、开展舞弊审计工作难度大

目前, 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 内部审计部门常是企业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 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 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基本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级, 但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产生的效益不如其他部门直接和明显, 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理定位中, 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甚至比其他部门要更低一些。所以, 在工作中其职权、地位与责任的不完全匹配, 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尤其是在舞弊审计中牵连到高层管理人员是时, 工作就更难进行下去了。

2. 审计力量不足

(1) 人员少、任务重。现在, 企业财务舞弊以空前的模式蔓延, 所以, 对舞弊的防范成为了企业的焦点问题之一, 进而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量加大。但是,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地位较国外而言较为特殊, 所以, 一般在企业任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还不足以承担得了繁重的舞弊审计的任务。

(2) 人员结构不合理, 缺乏舞弊审计能力。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对企业的领导者负责, 因此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和使用上常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再加上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针对舞弊审计的专门机构, 更没有能力培养专门从事舞弊审计人员, 所以, 人员知识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加剧内部舞弊审计工作的难度, 使内部舞弊审计工作往往不能抓住工作重点、难点和焦点, 从而使得内部舞弊审计的效率大打折扣。

近年来频发的舞弊事件, 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舞弊审计的关注, 进而促进了一系列与舞弊审计相关的研究, 针对新形势下舞弊审计的现状, 国内外相关利益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也相应的加快了舞弊审计相关制度、规章的修订, 对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在查处和预防企业舞弊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集团规模的加大, 业务的复杂,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证券市场的发展, 给舞弊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和风险, 我们的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有在成本与风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 新形势新挑战, 引发了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对舞弊审计的思考, 加快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叶雪芳.舞弊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6) .

[2]扎比霍拉哈.瑞扎伊.财务报表舞弊预防与发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8) .

[3]刘开诚.浅谈内部舞弊审计[J].审计视角, 2007 (6) .

浅析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挑战 篇9

一、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1.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影响的表现

(1)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独立性产生影响。舞弊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其不受制于任何的组织或者是个人, 因此能够在生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审计工作中, 舞弊审计工作始终, 对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其中的舞弊行为进行分析, 从而抑制舞弊现象的出现。但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使得审计的内容逐渐增加, 在审计中需要的信息也逐渐增多, 在一定程度上, 审计人员要想获取更多的审计信息, 就要从当地的管理局中取得资料, 这就使得舞弊审计的独立性被破坏, 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当地的管理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这就使得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目标产生影响。舞弊审计的目标主要为财务报告, 通过对财务报告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 找出财务报告中是否存在舞弊问题, 从而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为财务信息利用者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 使其所作的发展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过去, 财务报告的内容比较单一, 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财务报告中的内容逐渐增多, 包含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经济内容, 使得财务报告的内容逐渐复杂化, 从而为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难度。随着财务报告内容的增加, 过去建立在财务报告上的审计目标已经不适应现今舞弊审计发展的要求, 在审计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要应该重视重新制定审计目标, 以便为信息利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

(3)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对象产生影响。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所要进行舞弊审计的单位数量逐渐增加, 审计对象由最初的单一化逐渐发展为复杂化, 在审计环境的变化中, 舞弊审计的对象逐渐变得模糊。审计环境的变化, 使得需要审计的内容逐渐增多, 财务报告中新增了多种内容, 使得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财务信息载体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如今主要进行财务信息记录的载体主要以磁质媒介为主, 这就使得舞弊审计信息载体变得不可捉摸。

(4) 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审计工作中逐渐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这就对舞弊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审计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审计信息技术, 熟练应用电子计算机, 对各项经营业务以及管理活动做到严格把控, 能够独立对财务报告进行全面的评估, 做到分析准确。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并且能够对职业需求进行有效的判断, 从而在变化的审计环境下, 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审计环境, 在审计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 舞弊审计遇到的挑战

(1) 积极探索效益审计。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复验。审计环境的变化, 则使得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这就体现出了审计工作对国有资产的安全维护作用。在国家审计工作中, 要重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平复, 使得国家财务资金真正的落实到国家各个机关的运转工作当中, 从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在企业舞弊审计工作中, 主要针对的审计对象为企业的财务报告,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舞弊审计, 使得财务报告的信息更加的真实有效, 从而为信息利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2) 优化舞弊审计法律环境。优化审计法律环境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应抓紧修订已出台的国家审计规范, 使之与国际通行审计准则相一致;其次应明确被审单位和被审责任人有提供完整、真实资料和配合、协助审计人员审计及核实的义务, 明确阻碍审计的法律责任, 提高审计机关执法力度。

(3)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环境的变化, 使得舞弊审计工作的内容逐渐增多, 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有关的电子信息技术, 还要懂得专业的舞弊审计知识,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对财务报告作出精确的判断, 从而使得财务报告的信息更加真实, 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对舞弊行为做到严格的控制,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能够坚守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

二、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挑战的应对措施

1. 审计人员应发挥的作用

(1) 保持高度职业怀疑精神。通过对相关的舞弊案件的分析研究可知, 舞弊行为可以分为高智商舞弊行为以及大范围集团传统舞弊行为两种, 与以往的舞弊行为相比, 如今的舞弊行为更加的具有隐秘性。要想良好的应对审计环境变化下出现的新型舞弊现象, 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具有怀疑精神, 对管理层不能够充分的信任, 在进行舞弊审计工作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可能出现舞弊行为的个体或者集体, 对管理层也要有一定的怀疑, 加强揭发舞弊行为的力度, 从而对舞弊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2) 分析研究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一方面, 鉴于舞弊行为的故意和舞弊形式的多样性, 如果审计人员仅仅通过查找舞弊遗留的痕迹来发现舞弊, 显然远远不够, 另一方面, 舞弊的产生与环境具有很大关系, 一旦环境形成了舞弊所需的各种条件, 不被发现的诱惑将会增强企业舞弊的冲动。审计人员要重点分析研究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 而不是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

2. 建立健全舞弊审计制度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舞弊审计工作中的内容逐渐增加, 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针对目前的现状, 要想对舞弊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就必须要加大审计力度, 建立健全的舞弊审计制度, 规范舞弊审计行为, 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对审计人员进行法律保障, 明确审计人员舞弊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勇于揭发舞弊行为。另外, 要加强社会监督, 利用社会舆论来对舞弊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对舞弊行为进行揭发, 从而加大对舞弊行为的控制力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针对审计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舞弊审计工作要想顺利的开展, 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怀疑精神, 对舞弊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对环境因素进行考察, 从而对舞弊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要极强社会监督, 提高审计部门的社会公信力, 从而使得审计部门能够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审计人员方面, 要注重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审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从而推动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

摘要:社会环境的转变带动了审计环境的转变, 审计环境的变化, 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对舞弊审计的影响最为严重。审计环境的变化使得舞弊审计的内容逐渐增多, 其需要评估的方面也逐渐增加, 这就使得舞弊审计的难度逐渐加大, 为舞弊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就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挑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仅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环境,环境变化,舞弊审计,挑战

参考文献

[1] .林晓萍, 魏文君.浅议审计环境.管理观察, 2008 (15) .

[2] .黄芳.试论完善审计环境建设对提高审计质量的影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6) .

试论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 篇10

一、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影响l.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影响的表现

(1)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独立性产生影响。舞弊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其不受制于任何的组织或者是个人, 因此能够在生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审计工作中, 舞弊审计工作始终, 对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 对其中的舞弊行为进行分析, 从而抑制舞弊现象的出现。但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使得审计的内容逐渐增加, 在审计中需要的信息也逐渐增多, 在一定程度上, 审计人员要想获取更多的审计信息, 就要从当地的管理局中取得资料, 这就使得舞弊审计的独立性被破坏, 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当地的管理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这就使得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目标产生影响。舞弊审计的目标主要为财务报告, 通过对财务报告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 找出财务报告中是否存在舞弊问题, 从而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为财务信息利用者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 使其所作的发展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过去, 财务报告的内容比较单一, 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财务报告中的内容逐渐增多, 包含了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经济内容, 使得财务报告的内容逐渐复杂化, 从而为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难度。随着财务报告内容的增加, 过去建立在财务报告上的审计目标已经不适应现今舞弊审计发展的要求, 在审计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审计人员要应该重视重新制定审计目标, 以便为信息利用者提供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

(3) 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对象产生影响。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所要进行舞弊审计的单位数量逐渐增加, 审计对象由最初的单一化逐渐发展为复杂化, 在审计环境的变化中, 舞弊审计的对象逐渐变得模糊。审计环境的变化, 使得需要审计的内容逐渐增多, 财务报告中新增了多种内容, 使得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财务信息载体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如今主要进行财务信息记录的载体主要以磁质媒介为主, 这就使得舞弊审计信息载体变得不可捉摸。

(4) 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审计工作中逐渐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这就对舞弊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审计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审计信息技术, 熟练应用电子计算机, 对各项经营业务以及管理活动做到严格把控, 能够独立对财务报告进行全面的评估, 做到分析准确。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并且能够对职业需求进行有效的判断, 从而在变化的审计环境下, 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审计环境, 在审计工作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 舞弊审计遇到的挑战

(1) 积极探索效益审计。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复验。审计环境的变化, 则使得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这就体现出了审计工作对同有资产的安全维护作用。在国家审计工作中, 要重视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平复, 使得国家财务资金真正的落实到国家各个机关的运转工作当中, 从而推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在企业舞弊审计工作中, 主要针对的审计对象为企业的财务报告,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舞弊审计, 使得财务报告的信息更加的真实有效, 从而为信息利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

(2) 优化舞弊审计法律环境。优化审计法律环境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应抓紧修订巳阳台的国家审计规也, 使之与国际通行审汁准则相一致;其次应明确被审单位和被‘$’页任人有提供完整、真实资料和配合、协助审计人员审计及核实的义务, 明确阻碍审计的法律贞任, 提高审计机关执法力度

(3)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环境的变化, 使得舞弊市计工作的内容逐渐增多, 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在工作小有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有关的电子信息技术, 还要懂得专业的舞弊审计知识,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对财务报告作出精确的判断, 从而使得财务报告的信息更加真实, 同时一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对舞弊行为做到严格的控制,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能够坚守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

二、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挑战的应对措施

l.审计人员应发挥的作用

(1) 保持高度职业怀疑精神。通过对相关的舞弊案件的分析研究可知, 舞弊行为可以分为高智商舞弊行为以及大范围集团传统舞弊行为两种, 与以往的舞弊行为相比, 如今的舞弊行为更加的具有隐秘性。要想、良好的应对审计环境变化下出现的新型舞弊现象, 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具有怀疑精神, 对管理层不能够充分的信任, 在进行舞弊审计工作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可能出现舞弊行为的个体或者集体, 对管理层也要有一定的怀疑, 加强揭发舞弊行为的力度, 从而对舞弊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2) 分析研究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一方面, 鉴于舞弊行为的故意和舞弊形式的多样性, 如果审计人员仅仅通过查找舞弊遗留的痕迹来发现舞弊, 显然远远不够, 另一方面, 舞弊的产生与环境具有很大关系, 一旦环境形成了舞弊所需的各种条件, 不被发现的诱惑将会增强企业舞弊的冲动。审计人员要重点分析研究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 而不是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

2. 建立健全舞弊审计制度

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 舞弊审计工作中的内容逐渐增加, 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舞弊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加大。什对目前的现状, 要想对舞弊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就必须要加大审计力度, 建立健全的舞弊审计制度, 规范舞弊审计行为.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对审计人员进行法律保障, 明确审计人员舞弊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勇于揭发舞弊行为。另外, 要加强社会监督, 利用社会舆论来对舞弊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 对舞弊行为进行揭发, 从而加大对舞弊行为的控制力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面对审计环境变化对舞弊审计的挑战, 注册会计师应保持高度职业怀疑精神, 客观分析舞弊产生的环境因素, 对舞弊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 对环境因素进行考察, 从而对舞弊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要极强社会监督, 提高审计部门的社会公信力, 从而使得审计部门能够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审计人员方面, 要注重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审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 净化审计环境, 从而推动舞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林晓萍, 魏文君.浅议审计环境[J].管理观察, 2008, (15) :34-35.

[2]黄芳.试论完善审计环境建设对提高审计质量的影响[J].中小企止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16) :68-69.

上一篇:碎片化移动学习下一篇:电力工程安全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