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宣言

2024-05-05

新农人宣言(精选三篇)

新农人宣言 篇1

我们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农协会, 虽然只有20岁左右的年纪, 但在这之前, 我们这群“三农人”的足迹却已遍布辽宁、吉林、河南、山西等4省11地的农村。放假前夕, 我们在抓紧时间复习的同时, 抽出时间策划、筹备了这次下乡活动。宣传、面试、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我们一点儿也不敢松懈, 每一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走进农村, 点亮青春。服务三农, 塑造自我!”

这是我们三农协会下乡的专属口号。我们招新喊, 拉练喊, 最后下到农村的时候还在喊。

这不仅仅是句口号。招新的时候, 它向同学们表明了我们的方向;拉练的时候, 它鼓舞了所有队员的士气;下乡的时候, 它向当地的村民说明了我们的来意。

我们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

招新, 寒冷的冬日里, 先是几个大小伙子徒手将沉重的展板一个个抬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之后所有会员在各个宣传点一站就是一中午。在抵挡着寒冷的同时, 还要忍受饥饿, 哪怕就是在食堂门口宣传, 也要等到所有同学就餐完毕离开食堂后, 自己才进去草草吃一口渐凉的饭菜。

在此次与《新农业》杂志、辽宁12316金农热线联合举办的下乡活动中, 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 为当地村民送去了最新的农业政策、农业信息, 宣传了现今农业服务的新方式——12316金农热线。向农民分发的《新农业》杂志也很受欢迎, 大家从中了解到很多当今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最新资讯。

农村小学支教也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孩子们的假期和课余时间里, 我们把当地适龄的孩子集中到一起, 有时在学校, 有时就在我们驻地, 进行课外知识的辅导, 增加他们的知识涉猎, 拓宽他们的精神视野。

“走进农村, 服务三农”的过程, 也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点亮青春, 塑造自我”的历练。在农村, 我们自己生火, 自己做饭, 自己捧着一厚摞的材料挨家挨户地宣传、调研, 自己拿起自编的教材, 模仿着老师的样子, 在讲台上为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孩子上课……短短的几天时间, 也许我们的努力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为“三农”问题本身就是长期性、复杂性并存的。但本次下乡活动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同学通过下乡, 了解到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农村群众的想法, 也体会到了农民对支农大学生的热情。在切身体会到农村生活“不易”的同时, 很多同学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思考将来的方向, 利用自己的时间多做点什么。

“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 千年的黑夜今天要融化。”

一首《切·格瓦拉》点燃了我们的激情, 也不断指引我们前进。

经过一轮面试, 30余名农大的同学加入到了此次寒假下乡的队伍之中。对他们来说, 下一站就是为期10余天的理论学习和体力拉练, 只有通过这些训练和考核的同学,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下乡队员。

历年来, 队员们在学校拉练和农村下乡的时候都会高唱这样一首歌——《切·格瓦拉》。起初, 许多同学根本没有听说过有这么一首歌, 也不知道这首歌与我们的下乡有什么样的联系, 后来, 当我亲身参加下乡、亲自唱过这首歌之后, 才真正明白它对于我们的意义。

切·格瓦拉, 这位古巴革命领袖, 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流行的文化符号, 还是我们下乡支农路上的灯塔和旗帜。就像赞颂他的这首歌里唱到的:“是谁点燃了天边的朝霞?千年的黑夜今天要融化。也许光明会提前到来, 我们听见你的召唤, 切·格瓦拉……坚定我的心让红旗飘扬, 接过你的枪奔赴战场。唱起我的歌就有了力量, 走在你的路上我们找到新的方向。”我们的队伍也有这样一句口号:“支农队伍走到哪, 支农歌曲唱到哪!”无论是在学校操场还是在田间地头, 当唱起这首歌时, 心里总会涌起一种激动和热情, 仿佛他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使我们有动力奔向“三农”事业的光明和希望。

“我们是一个整体, 我们能克服一切困难, 我们坚不可摧, 我们战无不胜!”

每次我们跑完步后, 都会把手搭在一起, 大声喊出这句口号。之后, 随着三声“加油”, 大家的手奋力一振, 心也凝聚到了一起。

在下乡的过程当中, 我们一起学习, 一起工作, 一起生活。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冬季寒冷的天气给我们的下乡带来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从启程出发就已经开始了:队伍中的很多同学要坐好几个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的火车从家乡赶回沈阳, 集合后, 还要继续换乘数趟火车、客车, 再颠簸几个小时后, 才能到达目的地。

在生活方面, 队伍中的大部分队员都没在冬天的东北农村居住过, 也没住过冬天的炕。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从头开始学习烧炕这种“求生技能”, 说是“求生”一点儿都不夸张, 平日里“娇生惯养”“细皮嫩肉”的“天之骄子”们半夜里被冻醒是常有的事儿。有的女生还“屈尊”住在合作社窗户漏风、门关不严的门卫室里, 再没有一点儿公主脾气。

在支教和调研过程中, 大家对农村的现状有了更真切、更直观的认识。我们这次到过的小学普遍存在校舍陈旧、设施落后、教师缺乏等情况。教室里课桌陈旧斑驳, 座椅高低不平, 漏风的窗子用一层塑料布遮挡, 有的孩子午间没人送饭, 就到小卖部里买点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三无”食品充饥果腹……在冬天, 他们需要自己生炉子、打井水。在教室里用玉米芯烧火还算正常, 可成袋的旧鞋堆在教室后方供孩子们烧火取暖、全班同学用一个塑料口杯喝着打来的井水这样的事, 让我们既惊讶又心痛。看着他们生火、打水时熟练的动作, 闻着橡胶燃烧时刺鼻的气味, 一个刚满十岁的孩子却告诉我, 旧鞋的胶底好烧、耐烧, 大家心中百感交集。

在开展调研过程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近年来, 随着《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数十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几年的“合作社热”过去之后, 部分合作社开始暴露出自己的问题, 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由于融资困难、管理不善和知识水平偏低等多方面原因, 部分合作社引导社员实现增收的能力较差, 村民入社积极性也随之降低。合作社“富民、利民”的带动效应有所减弱, 给我们开展相关的调研也带来了一定困难。“要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借口。”既然已经开始, 就没有回头的道理。支农队员没有被困难所吓倒, 而是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调整了方案。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分析, 研究出对策后大家一起努力实施。几个人的小队伍像是一个精密连接、高速运转的机器, 同时也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机器”运转产生的热量温暖了“家庭”, “家庭”和睦生成的润滑剂反过来又提高了“机器”的工作效率。

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 大家开动脑筋, 因地制宜。学生基础薄, 就一点儿一点儿帮他们完善;教室条件差, 我们就带他们到操场上活动, 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 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合作社社员较少、住得分散, 大家也有办法, 队员们三人一队、两人一组, 纷纷走到其他村民小组寻找社员进行调研, 有的甚至徒步走了四五里地, 到乡里了解周边合作社发展情况。

明天会更好

在四平支队下乡的最后一个下午, 全体队员和当地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举办了一场文艺汇演活动, 孩子的家长和附近村民纷纷前来观看演出。村子里平常没有这种文艺活动, 孩子们对这次机会格外珍惜, 排练节目的时候非常认真, 那个专注的劲儿真可以说是一丝不苟!

孩子们表演的节目很精彩, 期间的游戏也玩得非常开心, 看得出来, 无论孩子还是村民, 对我们的努力还是非常满意。大家脸上时常露出愉快的笑容, 爽朗的笑声时不时就从教室的各个角落响起。

汇演的最后, 四平支队8名下乡队员集体合唱了告别曲目——《明天会更好》。歌声里充满了我们对孩子们的期望和祝福, 但年幼的孩子们还是听出了我们的去意, 眼泪夺眶而出, 有的孩子眼睛都哭红了……

分别之际, 面对依依不舍的孩子们, 我们叮嘱他们“好好学习, 快乐成长, 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将我们的爱心传递下去”。当有孩子们问我们“是否还会回来”时, 我们难以作答, 只好说“一定会有人来帮助你们的!也许还是我们, 也许是其他的大学生, 也许这些人就是将来的你们自己!”

《共产党宣言》中“人”的探讨 篇2

马克思主义哲学09级朱明星

摘要:《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的实践纲领,它不仅对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新历史观等思想进行探讨,还从经济之人、政治之人、自由之人三方面对人进行详细而又深刻的探讨,对于人的社会性问题、人的命运问题研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共产党宣言》中“人”的探讨应该而且必须得到重视。关键词:经济之人、政治之人、自由之人

一、《共产党宣言》中是否有“人”?

(一)从宏观上看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是否有“人”?这一问题的解答可以从马克思那里是否存在“人学空场”的回答中得到。

自萨特提出“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一个人学空场”这一论断后,马克思的人学研究便成为显学,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人道主义,是从客观历史规律而非人学逻辑达到人的解放;罗马尼亚的吉别安院士认为马克思先于舍勒把人学看成独立的学科,从而力图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学等等,他们都说明了马克思那里是充满着人学理论的。这也就间接地证明了标志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著作——《宣言》中应该是有“人”的。我国对于人的研究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研究,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本质及其一生的诉求就是人的解放。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批判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共识是通过对马克思著作中有关人的问题的论述达成的,即对《博士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研究得出的。

因此,从应有和实有的角度上来看,《宣言》中是否有“人”这一问题的回答便十分明朗化了。

(二)从微观上看

在恩格斯为《宣言》所著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他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因此,国内大多学者对于《宣言》的研究就着重于阶级斗争、新历史观、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对于《宣言》中的人发表的意见就很少了。其实,在恩格斯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存在,即当时社会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存并且相互斗争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的来临时无产阶级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伟大胜利。

同样,在《宣言》的正文部分,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一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第 11

二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第三章、第四章阐述的是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对于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里主要是新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内容,好像并没有“人”的踪影,但我们并不能以此来否定《宣言》中有“人”。事实上,在正文内到处充满着“人”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正文章名,无论是资产者和无产者,还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乃至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们都是与“人”密切相关,是阶级关系中的人。再仔细阅读各章下面的正文内容,就会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是无时无处不谈“人”的,如第一章就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根源与历史作用,第二章讲述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关系等等。最后,国内学者认为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学说等理论都是对当时社会中“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分析而得到的。

因此,从对《宣言》的序言和正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宣言》之中有“人”的论断是正确的。

二、《宣言》中“人”是怎样之人?

在《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青年马克思哲学思维模式的重要转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明确地提出了文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阶级逻辑,明确地把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为自己的基本原理,把阶级分析方法作为自己特有的基本方法,并由此阐明自己的新历史观和共产主义学说。人的问题进入了具体的层次——作为阶级成员的存在。”同时,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而经济、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因此,对于《宣言》中“‘人’是怎样之人?”这一问题的解答,我认为应当从经济之人、政治之人、自由之人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经 济 之 人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代表经济利益之人、推动经济发展之人、饱受经济奴役之人。

首先,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经济占主体,多种经济利益并存的社会,由此也就产生了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相互斗争的不同的个体或集团。资产阶级作为私有经济的代表者,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自己的私有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免受冲击。他们先是用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封建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接着又用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他们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从而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运用又离不开机器的运用,因此资产阶级又催生出运用机器的人——现代工人。由此,作为无产阶级的雏形的现代工人产生了。当现代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中意识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得到尊重和满足的时候,他们便联合起来,与资本阶级发起斗争,从而以无产阶级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此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有着其他经济利益代表者的存在,也在为自己的利益斗争者。如代表着封建贵族利益的封建社会主义者,他们“不得不装模作样,似乎他们已经不关心自身的利益,只是为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才去写对资产阶级的控诉书。他们用来泄愤的手段是:唱唱诅咒他们的新统治者的歌,并向他叽叽咕咕地说一些或多或少凶险的预言。”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者“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去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的,是以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替工人说话的”,他们企图恢复工业中的行会制度和农业中的宗法经济。代表德国小市民利益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用被阉割了的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来对付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工人起义,等等。

其次,代表不同经济利益的个体或集团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又发挥着助力器的作用。马克思、432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新的阶级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当这个阶级代替原有统治阶级的时候,经济的发展必将获得新一轮的突破。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作用,正如《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样:“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5“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丛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6由此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是巨大的,但这并不是他们身体力行的结果,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于工人即无产阶级的剥削的基础上的。因此,无产阶级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无产阶级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才是最大的、最直接的。在某种程度上,无产阶级状况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状况的标尺。而无产阶级状况又可以从对《宣言》的需求得出结论。这点,可以从恩格斯在《宣言》中“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得到论证,即“《宣言》在某种程度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7

最后,经济在无产阶级的推动下得到高速发展,但这种生产活动并没有达到自由自觉,反而异化,最终导致的是人被经济奴役。具体表现为:第一,作为经济生产的主体,当他创造的产品越多,他本人占有的就越少,最终他也越来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而且是最无足轻重的商品,并“像其他货物一样„„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影响”8;作为经济生产的主体,是为了谋生而去从事劳动,“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9。第二,生产过程是一种被强制的活动,是一种痛苦的活动,变成了外在的,而不是他本质需要的东西。“无产者的劳动已经丧失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少。”10第三,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再也不是自由自在的活动。“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种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役,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11第四,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关系发生异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2正如“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令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它出钱雇佣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3

(二)政 治 之 人

正如《宣言》中所讲:“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14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体现在政治上的进步,从而进一步地保护经济利益的不受损害和继续发展。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无产阶级也亦如此。

首先,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进展表现为:“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士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5相较于此,无

产阶级也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起初是单个工人、某一工厂的工人、某一地方的工人通过毁坏商品和机器来恢复自己的政治地位,接着工业的发展使工人相互联合,无产阶阶的力量不断壮大,“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16后来,他们组织成为政党,为绝大多数的利益而开展运动。

其次,当人在经济的作用下取得政治形态后,他们就会利用一切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突出的表现为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不断发动政治斗争,有最初反对贵族的斗争;有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的斗争;有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的斗争;有同无产阶级进行一系列的持久的斗争。而无产阶级也通过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来取得利益,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有最初的破坏劳动商品和生产工具的斗争;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大搏斗——1844年巴黎六月起义;有无产阶级实现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最终形成两极格局,无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有苏联解体,无产阶级力量受到严重冲击,无产阶级运动出于低潮;有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无产阶级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获得尊重等。除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为自身利益开展斗争外,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阶级也为自身的利益在低声地叫嘘着,有代表贵族利益的封建社会主义者,他们对资产阶级“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17,而“为了拉拢人民„„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18,但“在政治实践中,他们参与对工人阶级采取的一切暴力措施”19;有代表德国小市民利益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们“用诅咒异端邪说的传统方法诅咒自由主义,诅咒代议制国家,诅咒资产阶级的竞争、资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资产阶级的法、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并且向人民群众大肆宣扬,说什么在这个资产阶级运动中,人民群众非但一无所得,反而会失去一切。”20同时他们也是“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21,等等。

最后,《宣言》向我们描述了未来人的政治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22也就是说,未来社会不存在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和压迫,未来社会中的人没有政治形态,每一个人是自由的人,未来的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3

(三)自 由 之 人

自由之人是《宣言》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应有之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之人、政治之人扬弃的最终结果。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有力回击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诽谤,向我们展现了自由之人在经济、政治上应有的内涵。第一,通过否定资本是个人力量,提出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从而改变资本的社会性质,消灭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阶级性,避免出现资本为少数人所占有的状况,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第二,通过否定雇佣劳动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如“雇佣工人靠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东西,是够勉强维持他的生命的再生产”24,从而改变“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25的状况,让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成为“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26。第三,通过否定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家庭,从而改变人与人之间只是利害关系、金钱关系的状况。第四,通过否定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阶级性,来消灭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对立、阶级压迫,从而改变人和人之间的敌对关系,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通过对于经济、政治中资本与人的异化、劳动产品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等问题的扬弃,从而使经济、政治改变角色,成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有利条件,这才是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之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同时,作为自由之人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题中之义,它的必然性必然通过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得到充分彰显。而《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进行了直接而又深刻的揭示,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内在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揭示的,即“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7此外,《宣言》中还通过阶级斗争来揭示,即“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护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阶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28

三、《宣言》中“人”的研究的现实意义

《宣言》中经济之人、政治之人、自由之人的研究对于对人学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如人的社会性、人的命运问题等问题的研究。

首先,在对于人的社会性问题的研究上。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讲的那样,“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9因此,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对人的社会性的研究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句话上,要把握马克思说这句话的精髓,要继续地深入,要把人放入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一一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和政治方面。比如在对一个社会中的一个阶级进行分析,我们只有对其所代表的经济利益进行分析,才能清楚地认清他政治上的反动与进步;只有对其表现出的政治形态进行分析,才能体会到他的政治权力真正保障的是什么利益,最后从经济、政治加以综合,才能最终将这个阶级了解透彻,知道他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命运,以及他在历史长河中所发挥的作用。再比如对某一个人的分析,这种经济、政治方面的分析会变得更加地具体、精细,因为在某个人的身上这两个方面大多是隐现的、模糊的。但它在对人的具体行为的研究,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研究,对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对人的政治素养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对于人的命运问题的研究上。《宣言》中着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状态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下人的状态,即自由全面发展。就对此而言,第一,它让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可以彻底地看清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避免为资本主义社会自己描述的美好图景所蒙蔽,如他们口中所述的政治平等、经济

自由等。第二,它让我们对当下中国人的问题有个清楚地认识,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必然也经历着一个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的阶段,因此,不能以现在人并不是自由全面发展,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第三,它让我们坚定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人的状态是必然会来临的,既不能因为目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比当前中国社会的生活、文化等方面都占优势而失去信心,又不能因为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于自由之人的观点是空想。此外,在人的全球性和民族性的问题上,《宣言》向我们描述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不再是某一国界中的人,人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人不再具有阶级性,人只是民族中的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不复存在,全世界将成为各民族的大熔炉,他们都将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总之,《宣言》中对于资本主义中人的分析是深刻而又透彻的,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描绘是生动而又现实的,无论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它都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激励着我们向着这一方向而不懈地战斗。

谁是新农人 篇3

@成都纳雅山庄的微博有言,“新农人就是带着生态自觉的激情或者冲动,带着乡村情节,带着创业的梦想,带着农村缺乏的思想意识、项目、资金、信息、管理、营销、物流等资源,毅然决然地走进农业的一群人。”

@六盘山放羊娃:新农人就是一帮致力于让人们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及食品原材料的人。

@杜志雄CASS:我的文章三句话“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是新农人的基因和灵魂、有机产品供给和服务是新农人的符号和标识、社会责任担当是新农人的价值和前途!”

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这个群体也不需要定义。新农人即使不会下地耕田,但一定会上网码字。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看看,网络热土上面的都有哪些活跃的新农人?

@中国一夫

牟恩东,1965年出生,1986年吉林农业大学毕业,沈阳农业大学硕士,教授级研究员。现任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工作。“为农民服务,匹夫有责。”他的微博“@中国一夫”的简介是这样说的,也许正是“一夫”名字的来源:“理想加完美主义者;醉心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余生倾注互联网;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

牟恩东长期从事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和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工作。自1998年以来,先后主持策划了省农委办公政务网、百万农民上网工程、辽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863”项目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农业声讯服务系统、农业决策咨询信息系统等项目。

年逾五旬的他,曾在2008年担任奥运会火炬手。牟恩东为人风趣幽默,频频往来沈阳与北京之间,经常客串有关新农业、新农人方面活动的主持人。

@陕西魏延安

魏延安任职于共青团陕西省委农村青年工作部。曾于2002年至 2005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常怀感恩之心,不失农家本色,踏踏实实做事,未敢一丝懈怠。”魏延安以博文见长。看看他近期发表文章的标题——《“飘香玉米”背后的农业经济学——写给想投资农业的人们》、《生鲜电商在泥潭中努力挣脱》、《标准去哪儿了? ——农业企业的质量之困》……魏延安的文章“以一个农村人的应有良知在探知三农的基本理论,形成一些粗浅的认识。”这是他对自己博文的评价。

@土豆姐姐冯小燕

冯小燕,陕西靖边涌泉居现代农业公司董事长,西安榆林商会副会长、西安子洲联谊会常务理事,党员、硕士,酷爱陕北民歌。1964年2月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1983年在绥德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子洲县从教8年,后转行调到铜川市到党政机关工作4年,1994年下海到西安经商至今18年,先后在建筑材料、建筑工程、酒店、餐饮、物流等领域发展,2009年返乡创业走进生态马铃薯领域,创建了“涌泉居生态马铃薯”品牌,先后四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代表中国土豆亮相,成为网络名人@土豆姐姐冯小燕。

冯小燕把自己定位于中国新农民,她认为新农民就是带着知识、资本、市场运作经验和土地结合的人。

在创建品牌方面,冯小燕践行了自己要做农民做不了的事的承诺。冯小燕喜欢唱歌,尤其是陕北民歌。下海之后酒场应酬比较多,她又是性情爽朗的人,不会喝酒也要敬酒,于是她就尝试以歌代酒,没想到效果特别好,从此她就整天以歌代酒在酒场上应酬,结果她这个业余爱好竟然成为她的一张名片,名字大家记不住,歌声却记住了。她说过去她只是因为喜欢而唱歌,做农业之后,她是为农民增收而唱,为家乡那片土地而唱,为土豆圪蛋蛋而唱。

@野地里的辛巴

来自上海的张志文,微博名“@野地里的辛巴”,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尤其是生鲜电商有深入的研究,在新农人圈子里颇有名气。“辛巴”给自己打的标签是“中华新农人联盟发起人,农产品(生鲜)电商研究者,县域电子经济研究者。”

张志文大约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研究农产品电子商务。在被称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元年”的2013年,生鲜电商刚刚粉墨登场,“辛巴”的几篇知名博文《扒下农产品电商的外衣,是什么?》、《你值得了解的十大生鲜电商》、《我为什么说生鲜电商不是伪命题》就是在那时写就的。

目前,“辛巴”的主要着力点放在了农产品营销方面。“土鸡、土鸭、土猪、土蛋……土,已很难成为卖点,因为大家都卖土,需要立体的告诉消费者究竟是怎么个土法,追溯到饲养环境、饲料、周期等,越是‘裸奔’越容易取得消费者信任,即使这样我依然觉得还不能完全表达‘高附加’,真是个头疼的问题!”

@毕慧芳农业

毕慧芳目前是新农联创(北京)农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新农人联合会创始人之一。她自诩“三农电商传播者;生态农业的践行者;倡导生产者和消费者‘爱与尊严’。”

“在农业领域里,我从喜欢变成热爱,从职业变成事业,从为公司敬业工作变成农人圈知名的热心大姐。”2010年,毕慧芳到抚顺天农种业有限公司任职。“在玉米种子这一行业里,虽然她不是玉米袁隆平,但她愿意成为为玉米袁隆平开疆拓土的战士;虽然她不是玉米产业里的泰斗,但她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全玉米产业链的玉米姐;虽然她可能成不了非转基因良种行业里的统帅,但她甘愿成为为非转基因良种奔走的马前卒……这种奉献的力量源于对农业行业的热爱、源于对农民浓厚的情感。农业,不仅成为毕慧芳的事业,更成为了她的使命。”网络上有人如是评价毕慧芳。

毕慧芳积极参与组织新农人圈的聚会交流,以新农人联合会为平台,在全国组织了多场新农人交流聚会和论坛,平台对接、资源共享,很受新农人欢迎。“我不仅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节目的嘉宾和点评专家,参与式农业保障体系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还成为阿里巴巴农村电商讲习所的讲师,成为甘肃成县电子商务协会的顾问,成为农人圈知名的热心大姐,很多媒体包括农民日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等都进行过专题采访。”毕慧芳说。

新农人对毕慧芳最多的称呼是“毕慧芳老师”。虽然是学经济出身,但在农业行业,毕慧芳依然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不仅在微博上红火,在很多专业杂志上也发表专业文章,其中《浅析新四化中的玉米种业》、《种子营销中被我们忽略了的》、《农业投资之我见》等文章几经转载,颇受好评。

曾几何时,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企业、大资本纷纷进军农业,一些“行业大佬”跨界务农的行为更是赚足了眼球。这也许说明,农业产业的机遇期到了。“新农业”、“新农人”应运而生也不足为奇。本文仅选取了几位在网络上比较活跃的新农人。实际上,新农人队伍里即有跨界大佬,也有草根创业者,更多的是越来越多的具有新思维的老农人。追梦也好,玩票也罢,无论怎样定义新农人,我认为,“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大家都关注、参与进来,那么,距离农业升级、转型的时期就不远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农人宣言】相关文章:

最打动人的爱情宣言09-07

教练宣言04-08

舞团宣言04-20

愿景宣言04-22

宣言誓词05-03

高三宣言05-05

甲申文化宣言04-19

1竞选宣言04-28

西方婚礼宣言05-02

帮派宣言摘抄05-03

上一篇:辛亥革命民主下一篇:服务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