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2024-04-30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精选十篇)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1

一、榜样的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以后能够存活下去的保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孩子通过模仿,不仅可以复制观察到的行为,也能随时对模仿到的行为进行加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这一段时间,他的大部分行为和想法都是来自于家庭的。而进入学龄期,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会有更进一步的体现,尤其对家长的观察和学习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上进行模仿和复制,成为一个与爸爸妈妈类似的新的自己,因此,家庭里每一个成年人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每个孩子在学校里与教师及同伴的交流方式、互动模式,甚至解决问题的程式,都会折射出这个孩子在家庭里受教育的方式。而且,孩子在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的情况下,会把从家长那里学来的或高尚、或卑微、或任性的行为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从家长身上学到的这些行为模式,也能在孩子群体里形成小社会互动模式,体现在师生和同伴的相处上。

有的家长把孩子学习差的原因归咎于学校和教师,其实,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家长营造的。他们往往会投入很多时间、金钱带孩子去各种补习班,以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但结果经常是费力不讨好,使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逼着孩子做事,往往会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没有价值。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钢琴,孩子气得偷偷往钢琴里浇饮料,说余下的课时让爸爸、妈妈去学;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舞蹈,孩子宁可故意在体育课上受伤,也不去学跳舞,还说爸妈都不会跳舞,为什么让我跳舞?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玩游戏,家长督促其认真读书,孩子说:“我看你们从来不读书,不是也过得挺好吗?”

因此,家长榜样力量的体现,其实无处不在,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家长,争取成为孩子的榜样。

二、和谐的亲子关系推动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亲子关系是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从亲子关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铺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开始,基于此,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而关系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有益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对于那些与孩子有着良好关系的家长,他们在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中,既能帮助孩子达成学习目标,又能积极、迅速地跟教师配合,同时,尽可能地支持学校以及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

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增强学校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学校教育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因此,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亲子关系的良好推进。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积极的推进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随着生理、心理方面渐趋成熟,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大,经验的增多和知识面的拓展,使孩子的眼界逐渐开阔,其兴趣爱好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孩子的独立意识也会逐渐增强,父母的绝对权威开始弱化,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进退,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护理教育发展的规划目标 篇2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年05月10日来源:卫生部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人们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护士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护士队伍在数量和素质、能力等方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一系列新问题,为护理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也提出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卫生部和教育部于2004年5月颁布了《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对护理教育的发展及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规划中提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要点是:

1、加强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与卫生服务市场的联系,形成人才需求对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的引导机制;

2、调整层次机构,规范专业设置,建立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体系;

3、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构建有专业特点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专业建设,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示范性院校和专业,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包括:

1、扩大办学规模,以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医学类教育和护理、药学及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比例,使医、护、技人员的比例和结构得到协调发展。

2、调整办学层次。继续压缩中等教育,发展专科层次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

3、理顺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

4、规范专业设置、制定专业标准。

5、制定指导性专业指南,完善评估机制。

6、建立健全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学术组织。

7、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护理教育概况与发展 【护理相关讨论版】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我国的护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而对我国护理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形成了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综合性高级护理人才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认真借鉴我国护理教育发展80多年的得与失,切实立足于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放眼于未来。以下就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前景作了综合的评述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回顾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建国前护理教育概况

建国初期,许多西方传教士到我国开设诊所、医院,并开办各种护士训练班,培训护理人员。各大城市的教会医院相继开办护士学校,我国早期的护理教育体系开始形成。国内日益认识到护理教育在卫生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护理教育也越来越重视。20年代初我国开始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学制4到5年,五年毕业者可获学士学位。

建国后中等护理教育的兴与衰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1952年,原协和医院高等护理专业停办。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兴办中等护理教育并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各地广泛开办护士学校,并不断壮大。例如在北京,“大跃进”时期,护校(含举办护士专业的卫校)数量进一步增至20余所,在校生规模达3000余人。文革时期,由于政局的动荡不安,我国刚刚稳定的中等护理教育体系惨遭破坏:全国各地护校的师资大量流失,教学设备严重损毁,护理教育甚至曾被一度中断。这造成国内护士的严重短缺,各医疗机构的护士纷纷断档,我国护理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文革后,人们看到文革时护理教育的破坏对国内医疗卫生事业的冲击,更加深刻认识到护理教育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我国开始致力于恢复中等护理教育,并大力调整和改革中等护理教育体系,我国的中等护理教育进入井然有序的发展阶段。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高等护理教育的蓬勃开展及改革的推进

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护理建设面临着新要求:人们日益感到恢复高等护理教育的紧迫性。教育部、卫生部于1984年联合开会决定恢复护理大学本科教育。此后的近二十年,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护理本科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在逐年提高,其中高等护理教育学校的数量就由1985年后12家扩大到了2000年的80多家。

总体而言,高等护理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的护理水平。加上现代健康观念的日渐深入,护士职能的不断延伸,要求护理学和护理教育必须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必须与临床医疗的发展相匹配,进行改革和提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着手护理教育改革,并不断推进,积极探求“适合国情的护理教育模式”,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逐步减少中等护理教育。

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更新护理教育理念,转变护理教育思想

护理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我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的关键。影响我国护理教育理念转换的因素有:

(1)近年护理学科有很大发展,临床护理工作也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2)2001年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护理人才开始走出国门,国际护理市场也对我国护理人才提出新需求。

(3)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以及新的技能要求。

(4)医学科学技术日益自动化、信息化、高速化,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这些因素促使我们进一步看清我国护理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切实更新护理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对在校护生社会、人文知识和专业思想的培训,逐步改变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护理教育观念,并积极学习和汲取国外先进的教育和实际经验。

在以上因素的基础上,我国的护理教育才能顺利地适应社会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护理人员不仅仅局限于对住院病人的疾病护理,还担负着对病人、家属以及社会大众进行疾病护理咨询、健康教育、家庭访问,社区群体保健等;同时护理教育理念的转变也将使我们更好地迎接国际化趋势对我国护理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让我国的护理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

高等护理教育的全面推广

自80年代中期我国恢复护理本科教育以来,高等护理教育在我国已蓬勃开展了二十多年,得到长足发展。但此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已停办多年,造成国内高水平的护理师资紧张,学术科研带头人缺乏,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难以开展。我们所面临的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大力推广高等护理教育,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新一代护理科技工作者。

我国于1992年开始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到2001年已有10所院校设立硕士学位点,于此同时,在严把质量关的前提下,我国逐年扩大护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和数量。这样,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大学专科、本科、硕士三个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并在积极探讨护理博士教育,致力于全面推广高等护理教育。以此培养精通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强,具备护理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等知识和与人沟通技巧的新型护理人才,从而带动我国较薄弱的护理科研、管理和教育的进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推进我国的护理教育跟国际接轨。

强化在职教育,树立终身学习观

我国虽已逐步将护理教育的重点放到了高等护理教育上,但当前临床上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中专护校毕业,护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远不能顺应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加之,我国护理人员处于短缺状况,临床护理工作者不能完全放下工作,专心学习知识。

这样,我们要提高从业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加强在职教育。自1987年为在职护士开办护理专业大专、本科自学考试和成人教育以来,我国护理在职教育稳步发展,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从业素质。我国护理教育大体发展为包括学校教育系统、职业培训系统、社会文化教育系统三方面,其中职业培训系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系统。

临床护理工作者加强在职护理教育,确立终身学习观,一方面将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导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她们会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带动我国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的发展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篇3

一、榜样的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以后能够存活下去的保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孩子通过模仿,不仅可以复制观察到的行为,也能随时对模仿到的行为进行加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这一段时间,他的大部分行为和想法都是来自于家庭的。而进入学龄期,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会有更进一步的体现,尤其对家长的观察和学习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上进行模仿和复制,成为一个与爸爸妈妈类似的新的自己,因此,家庭里每一个成年人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每个孩子在学校里与教师及同伴的交流方式、互动模式,甚至解决问题的程式,都会折射出这个孩子在家庭里受教育的方式。而且,孩子在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的情况下,会把从家长那里学来的或高尚、或卑微、或任性的行为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从家长身上学到的这些行为模式,也能在孩子群体里形成小社会互动模式,体现在师生和同伴的相处上。

有的家长把孩子学习差的原因归咎于学校和教师,其实,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家长营造的。他们往往会投入很多时间、金钱带孩子去各种补习班,以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但结果经常是费力不讨好,使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逼着孩子做事,往往会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没有价值。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钢琴,孩子气得偷偷往钢琴里浇饮料,说余下的课时让爸爸、妈妈去学;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舞蹈,孩子宁可故意在体育课上受伤,也不去学跳舞,还说爸妈都不会跳舞,为什么让我跳舞?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玩游戏,家长督促其认真读书,孩子说:“我看你们从来不读书,不是也过得挺好吗?”

因此,家长榜样力量的体现,其实无处不在,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家长,争取成为孩子的榜样。

二、和谐的亲子关系推动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亲子关系是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从亲子关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铺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开始,基于此,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而关系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有益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对于那些与孩子有着良好关系的家长,他们在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中,既能帮助孩子达成学习目标,又能积极、迅速地跟教师配合,同时,尽可能地支持学校以及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

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增强学校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学校教育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因此,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亲子关系的良好推进。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积极的推进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随着生理、心理方面渐趋成熟,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大,经验的增多和知识面的拓展,使孩子的眼界逐渐开阔,其兴趣爱好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孩子的独立意识也会逐渐增强,父母的绝对权威开始弱化,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进退,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教育的连续性和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互动,必然要在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里,得到正向积极的引导,才能有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进入孩子的身体里。■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4

教育现代化的本意是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也常常特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教育的追赶过程。从字面上看, 所谓“现代”, 在西方大致指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历史时期。“化”, 一般表示“转变成或使之具有某种特征、形态”。教育现代化, 就是使教育具有现代的特性、状态。上个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广大新独立国家普遍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现代化”这一概念, 也就主要指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欠发达状态追赶先进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对教育而言,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召开的亚非教育部长会议, 曾对亚非国家提出过“教育现代化”的建议。在我国, 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规划了中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他提出, 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当然也包括实现教育现代化。

据世界银行2006年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 2004年主要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 幼儿入园率平均为75%, 小学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104%, 中学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89%,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47%,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3年, 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为4.9%。由此可见, 就我国而言, 现阶段如果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就可以认为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或者说初步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当然, 这个标准同发达国家比, 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 重庆经开区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必须靠教育提升开发区核心竞争力, 优先发展教育。对知识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大幅增加, 昔日破旧的学校盖得漂亮大气, 按高标准配置的各种教学设施装点其间, 办学条件根本改善, 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对辖区内居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快速普及, 职业教育予以大额补助。重庆经开区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成就前所未有, 挑战仍然严峻。重庆经开区必须通过教育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落实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 以人的全面发展支撑经开区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新时期“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一要求, 可以说概括了我们经开区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形成是现代教育的根本标志。在世界范围内, 教育现代化带根本性的制度建设是:办学责任发生历史性转移, 从“家”的责任转移到“国”的责任由社会办学到政府办学, 即国家运用财政资金为全体国民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十八世纪以来, 国民教育制度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同选择, 是世界历史引入注目的社会现象。可以说, 国民教育制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在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确立了以公共财政支持公共事业,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 目前已基本上全部由公共财政支撑。办学资金上, “家” (老百姓) 逐步退出, “国” (政府) 全面进入。重庆经开区更是率先做到了这一点, 而且不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 近两年已由政府承担了辖区居民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资金。这就为经开区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今后, 重庆经开区要以更大的决心, 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事业, 公共资源的使用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建立和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国民教育制度。

建设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重庆经开区将从“以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特点的人力初级开发教育体系, 逐步向两头延伸,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 结合重庆经开区区域内现有的国际学校园、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 形成多元办学的完备的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当前, 正努力使各类教育协调、优质发展。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5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理念 促进经济发展

县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发展调研的统一部署, 最近我们组织县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对全县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本次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站在基层的角度,我们谈点粗浅的认识与看法。 一、发 展 现 状 **县是一个版图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全县总人口97.3万人,辖40个乡镇、854个村(居委会),总面积4441平方公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县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一)教育机构情况。全县现有公办学校188所,其中完全高中3所、普通高中3所、初级中学47所、中心小学37所、完全小学98所,教学点93个、学前教育幼儿园(班)383所、职业中专1所。民办学校65所,其中民办职中3所、民办小学1所、民办幼儿园59所、国有民办学校2所。 (二)学生生源情况。全县共有在校学生102024人,其中小学生48151人、初中生38694人、高中生15179人,在园幼儿16167人。预计今年秋季生源较为充足,其中小学生源7500人、初中生源9166人、高中生源13556人。 (三)教育投入情况。近几年来,我县切实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以来,全县县本级共投入教育经费2.29亿元(其中上级追加经费541万元),其中发放教师工资2.11亿元,学校危房改造资金901万元,扶贫助学专项经费 259 万元,政策性津补贴232万元,工会经费68万元。初步统计,三年来全县共兴建校舍74508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 51697平方米。 (四)教师队伍情况。全县现有教师10508人,其中离退休教师2949人、在职教师7559人(其中分流教师1185人)。在职教师中,按教学层次分,高中教师1719人、初中教师2107人、小学教师3733人、分流教师1185人;按学历层次分,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本科学历的1355人、大专学历的404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的2155人;按职称水平分,具有高级职称的235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38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的3936人;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有1800人、30岁至45岁的3994人、45岁以上的1765人。 (五)教育质量情况。近3年来我县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全县学生德育评价合格率为99.8%,中小学生犯罪率为0,高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3%,初中生体育合格率为98.7%,小学生体育合格率为98.9%。高考成果喜人,3年中,9351人报名参加高考,有7852人被正式录取,录取率为83%,其中本科3000人、专科4677人。校园创建富有成效,目前县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学校,县职业中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县还有市级示范性学校31所、市级名优学校14所,民办学校武陵进修学院连续8年被市教育部门评为优秀单位。目前县一中正在抓紧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县九中正在抓紧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 二、存 在 问 题 (一)优势资源不够,影响教学质量。从全县教育资源的总量来看,目前我县的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增加,城镇特别是县城优势教育资源已经显得不足。位于县城漳江镇的一中、九中、漳江小学、渔父小学,相对于全县其他学校来说,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有各自的优势。但也正是这些优势,导致学校学生爆满,教师和教学设施又不能及时跟上,既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教育质量。如县一中高中班级平均班额67人,县九中平均班额为73人,漳江小学平均班额为72人。像渔父小学,全校有学生927名,学校校园面积仅为9亩,教学面积仅为1323平方米,办公和教学都集中在一栋四层的教学楼,仅能容纳13个班级,平均每班班额达到71人,最多的达到90多人,远远超过了标准班额45人的标准。学生的学习环境非常拥挤,课余活动场所非常狭窄。 (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运转艰难。尽管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如全县的教育经费占到了县级财政收入的69.7%,但由于全县教师人数多,教育投入的大头主要是用于教师的工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偿还债务、保证工作经费的比例不大。不管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普遍感到运转艰难。首先是学校建设所形成的债务压力大,导致运转艰难。全县的学校建设负债总额达1.16亿元,绝大部分是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尽管这些债务按照上级的要求,已经规定由各级政府负责,但债主还是只找学校,经常出现校长被告、校门被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次是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导致运转艰难。随着教育“一费制”收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收费项目和标准的逐步规范,学校收入来源日渐减少,不能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如用于教师除基本工资之外的政策性福利补助、教育教学设备添置、校舍维护维修、办公经费等都要靠学校自筹,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几乎难以为继,有的学校连教室瓦面补漏、购买粉笔墨水的资金都没有。以桃花源镇中心学校为例,20收入为36.84万元,由学杂费结存收入10.24万元(每个学生每年的结存可用收入仅为60元)、学生寄宿费收入9.6万元、依规经营食堂收入12万元、商店收入5万元四部分组成。支出为71.47万元,其中用于公用经费19.7万元(差旅费、水电费、维修费、招待费等)、教师待遇47.1万元、借款利息4.64万元。收支两抵该校年净亏损32.73万元。 (三)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老化。全县教师队伍看起来庞大,但由于80年代民办教师“一刀切”转正,加之近几年来由于教师队伍庞大不得不严控编制等原因,近年来优质师资力量补充不够,导致全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在岗的6374名教师中,30岁以下和30岁以上教师的比例为4:10,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占到了全县教师总数的24%,教师队伍严重老化。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中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师偏多,而英语、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奇缺,特别是英语、美术等学科大多数教师还是转岗,专业教师少。再次是年级结构不合理。全县在职教师中,1―6年级老师2680人,占到老师在岗教师总数的42%;7―9年级老师2481人,与省里核定的编制数相比还缺132人;高中老师1186人,还缺165人,缺编比例达14%。第四是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文凭低、职称低,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29%,初级职称以下的占52%。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反映培训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时间太短、有的根本没有针对性,这种培训既不能增加多少文化知识,又不能掌握多少实践操作技能。由于这四个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迫使学生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下学习,承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教育环境不优,阻碍教学发展。一是职能部门环境不优。虽然我市早已出台“教育工作二十条”和“五项保护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部门单位执行得很不够,少数部门甚至公开讲自己是线管单位,市里的政策对他们无效。从学校反映的情况来看,常年有10多个部门在学校以各种名义检查、收费、罚款。由于不少部门是线管单位,县里无法协调,有些部门对学校来说利害关系极大,导致学校有苦难言。近3年来,有一个职能部门就从我县县属学校罚款近80万元。**三中平均每年要被部分职能部门收费、罚款15万元,**四中今年3月份还被某个部门罚款10万元。二是学校周边环境不优。网吧、录相厅、桌球室、非法摊担专做学生生意,有的甚至与管理部门串通一气搞“猫捉老鼠”的游戏,尽管学校努力加强管理,但防不胜防。针对学生的抢夺、勒索甚至绑架也时有发生,尽管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公安、交警、文化、城管、卫生、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几次专项检查与整治活动,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周边的少数群众经常扰乱学校秩序,借机敲诈勒索,严重阻碍了学校发展。如民办的莲花小学,去年下半年正式办学以来,先后多次发生了周边群众封堵烟囱、往食堂砸石头事件。特别是该校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计划新征周边用地,但个别单位和个人索拿卡要,校方只能望地兴叹。三是教育安全隐患较大。教育线长面广,安全问题防不胜防。虽然上级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由于不是法律,具体操作性不强。只要学生在校出了安全事故,不管什么原因,学校几乎都要负全部责任,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敢组织大型活动。四是素质教育落实得不够。虽然国家早已推行素质教育,要综合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但家长、学校、社会以及上级教育部门,实际上在评价教育水平和评价学生上,依然注重文化成绩、依然看重升学率,高考制度还是“一考定终生”。由于从上到下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竞相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义务教育变相给学生排名等问题屡禁难止。如**一中的教师平均每周要上28节课以上,双休日、节假日根本不能正常休息。县城初中、高中的学生每周仅有半天时间休息。由于学生承受的压力大,导致少数学生心里失衡,早恋、酗酒、赌博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九中就曾发生过学生杀死教师的恶性事件。  (五)教育政策不公,影响协调发展。一是收费政策不公。现行的收费政策是扶强不扶弱,重点学校标准高于一般学校,义务教育仍是“收费”教育,导致出现“学校越弱越穷” 的现象,导致农村家长教育负担沉重。特别是目前城乡界限实际上已经打破,生源不再有地域限制,但同一层次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收费政策不同。如**的九中与二中、三中、四中等同属县属学校,又都是市级示范高中,但省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九中是每生每期800元,而其他高中只能是550元。二是国家财政扶持政策不公。国家把教育投入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对其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的力度大;对薄弱的基础教育以县、乡投入为主,国家基本不投入,导致了教育发展失衡。三是招生政策不公。国家没有制定打击哄抢生源、买卖生源、欺骗招生的法规。导致优质生源全部被重点学校招走,其他学校竞相无序招生、互抢生源、互设壁垒,花费巨额招生成本。如**四中在当前招生秩序不好的大环境下,为了学校生存,每年用于招生的成本高达20万元。 (六)社会氛围不浓,民办教育滞后。一是民办教育份额低。全县现有民办教育机构65个,其中幼儿园59所,在园幼儿5425人;职业院校3所,在校学生1044人;小学一所,在校学生386人;国有民办学校2所(县高考实习学校、文昌实验中学)。全县民办教育在校学生共5192人(不含幼儿园),仅占全县各类在校学生总量的4.76%。二是思想观念落后。在贯彻落实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上,步伐不快,瞻前顾后。职能部门没有为民办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存在民办学校申办难的现象,损害了民办教育的办学积极性。三是管理机制不活。公办与民办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在民办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对民办教师的编制问题、职称评定问题、培训进修问题、表彰奖励问题等没有和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导致公办学校不愿改制,公办教师不愿流向民办学校,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三、对 策 建 议 (一)社会整体联动,全面优化教育环境。一是优化舆论环境。要端正对教育的认识,努力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关心、支持、重视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特别是要加大对民办教育、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优化周边环境。市县教育、公安、文化、工商、交通等部门要整体联动,构建整顿周边秩序、净化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要对校园周边的,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黑网吧、录相厅、游戏室等坚决予以取缔,对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校园周边骚扰滋事行为坚决予以打击。三是优化部门环境。要严格按照“教育二十条”的规定,认真优化教育环境。优化部门要出台“教育挂牌保护”的相关政策,市县职能部门进学校进行检查、处罚、收费,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一律经县教育领导小组批准,坚决杜绝职能部门都向教育乱伸手、乱收费、滥罚款的现象。 (二)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一要加大对正常经费的投入。要改变县以下(含县级)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教育投入的重心要上移。要加大国家、省、市对基础教育的公共投资和财政供给力度,以此来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保障开展基础教育的必要经费和发展需求。二要加大对危房改造的投入。上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危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中教育投入的比例,减少或不再要求县、乡配套危改资金,确保县以下基层财政在危改工程中不负债。同时,对已经形成的危改债务,要出台相应的扶助政策进行清偿。三要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重点是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的投入,确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减少城乡学生在接受教育条件上的差别,最终实现教育均等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三)公平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协调发展。一是扶持政策要公平。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要求,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对同一类别的学校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可重强偏弱。同时上级政府对教育的扶持政策应向基础教育重点倾斜;对教师职称评定要进行改革,中职系列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不应按中专系列参评;要制定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准入政策、优惠措施、奖励政策、保护政策、教师流动政策等,加大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培训也应一视同仁,同等纳入相应的计划。二是收费政策要公平。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争取省物价部门的支持,改革高中收费制度,做到同地域、同类型学校同标准收费。同时,在不违背国家教育收费政策和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按不同类别、不同地区搞好教育成本核算,区别对待,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家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适当提高学杂费的收取标准,增加学校的可用财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三是招生政策要公平。除市、县的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可以优先录取外,其他学校原则上要实行划片招生,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上级对跨地域招生应出台较为严格的政策和法规,规范招生秩序,公平招生政策,严厉查处哄抢生源、买卖生源的问题。 (四)转变育人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一要改革教学理念。要从上级教育部门入手,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教学的方法要以启发学生探索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要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下决心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坚决杜绝各类学校利用休息日办班补课的行为。二要改革评价机制。教育教学部门、家庭和全社会都要切实转变教育人才观念,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评定学生成绩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校的教学成果;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坚决杜绝办重点班和义务教育按成绩排名,非义务教育也要逐步取消排名及公布考试成绩。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升学水平、升重点学校的水平,而要综合评价、全面评价。三要改革考试制度。国家要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逐步实行高考社会化报名,学校录取学生不能只凭高考考卷的成绩,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择优录取学生,逐步改变“一考定终生”的教育现状。 (五)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育教学技能。一是建立培训体系。省市教育部门要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减轻教师经济负担,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改革培训方式,加大中长期培训的力度,使教师真正能够增长知识。二是突出培训重点。要有针对性地搞好校长管理培训,教师岗位的新学科、普通话、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等培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加大对教师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培训力度,做到重点突出、操作性强。三是提高培训水平。要抓好教师培训机构的管理,精心组织培训,杜绝以会代训、形式培训,确保培训实效,真正提高广大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6

当前,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高等院校都瞄准了中国大陆市场,台湾也于2011年公布了“高等教育输出计划”,但要摆脱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仍需进一步拓展两岸教育发展的空间。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一、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台湾岛内高等教育需求相对于供给接近饱和

20世纪80年代伴随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台湾的高等教育规模也急剧扩大。1981年台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6.7%,经过1995年的教改,2009年已达到82.17%。2008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定大专院校招生人数是35万,而按年龄推算20年前的出生人口,1988年的出生人口数仅有34万人,而实际新生的注册人数却只有29万人。台湾高等教育机构的快速扩张已使台湾高中的升学率已达95%,高职的升学率也以高于高中的速度增长,达到了80%。因此,继续招收岛内生源压力增大。

台湾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共计162所。其中大学117所(公立有46所、私立有71所),独立学院31所(公立有3所、私立有28所)。大学和独立学院以研究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现有专科学校14所(公立有2所、私立有12所),其教育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培养技术人才为宗旨。另外,台湾还有2所研修宗教的私立学院。未来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也将面临挑战。

(二)台湾大学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

台湾大学生已成为高失业人群。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就业、失业统计,自2004年起至2011年,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2006年至2011年期间,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大学及以上学生的失业率甚至高于高中学历的学生。

造成台湾大学生高失业的最大根源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而原来许多两年制、三年制的大专学校纷纷升格为大学,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台湾公立大学学生的就业情况较好,大学扩招使得那些原本不适合上大学的学生也上了大学,这些学生不但自身素质低,而且影响了校风和学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自然会比较难就业。另外,与大陆大学毕业生类似,缺乏工作经验、不良的工作态度、抗压能力不强也是台湾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问题。

(三)招收的境外留学生规模有限

2011年台湾境外学生人数为4.4万,占全球这一市场份额的3.33%,大大低于美、英、法、澳等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领先的地区,也比周边的日本13.3万人、新加坡9万人、马来西亚8万人等低。台湾经建会委员会议2011年4月18日通过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等教育输出扩大招收境外学生行动计划”,希望境外学生能在2014年达到9万人,在台湾留学相关花費达到257亿余元。通过境外来台学生的多语言及跨文化优势,协助台湾企业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台湾整体的国际化发展及改善国际关系。

2010年在台湾的外籍学生人数为2,4732人,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2,366人,其中学位生8,801人、语言类学生12,555人、交換生3,376人。预計到2014年,来台湾的境外学生会增至8.8万人,创造产值234亿元,2020年达到15万人的目标,产值扩大到400亿元。2001年这一数字仅为6380人。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5年台湾高等教育服务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出口仍然没有超过进口。台湾2008-2010年,平均每年补助约九亿八千万元给近2000名的境外学位生全额奖学金和约一亿三千万元的侨生奖励助学金。这项支出仅占其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收入的很少一部分。

二、两岸高等教育政策演进与开放度

(一)台湾的相关政策与开放

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观光旅游、台商到大陆经商、小三通等政策,奠定了两岸交流的良好基础。关于两岸教育的交流,在1994年第七次台湾教育会议“两岸学术交流”议題中,获得了不少共识与建议,这已成为推动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参考方向。2004年台湾行政院将扩大招收岛外学生来台留学列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2008年,行政院又推动“万马奔腾”计划,希望扩大青年的国际交流机会,增加台湾岛外学生的人数,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同时推出“阳光南方政策”,希望更多的东南亚学生来台留学或学习中文。2008年开放大三通,加上直航使两岸民众的交流日益频繁。

2010年8月19日,台湾“立法院”临时会三读通过“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简称“陆生三法”)部分条文修正案,台湾方面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学习。2011年,台湾高等学校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招收自费生。上述地区参加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可报考台湾有关招生院校。研究生的录取条件是毕业于台湾承认学历的大陆41所高校且目前户籍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市)的毕业生或入学前户籍在上述六省(市)的41所高校应届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可报考台湾有关招生院校。

台湾“三限六不”政策,是国民党当局在开放台湾高校在大陆招生时向“绿营”让步的结果。所谓“三限”,是指限制承认大陆高校的数量、限制来台大陆学生的数量和限制承认医学学历;所谓“六不”,是指没有加分、不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编列奖学金、学习期间不允许兼职、不得在台就业和不得报考公职。

台湾地区于1995年3月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而目前大陆在台学生的身份是“停留”,只有改为“居留”,大陆在台学生才可以比照侨生和外籍生的费率标准纳入台湾的“健保”体系,才能解决在台大陆学生的后顾之忧。为吸引大陆优秀学生来台求学,同时考虑到对台湾的影响不大,台湾正在考虑改变这一限制。

“三限六不”政策不仅直接影响大陆在台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规划和就业竞争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招揽大陆优秀人才的时候,台湾可能丧失竞争优势。根据2011年成立的台湾“大陆地区学生招生委员会联合会”(简称“陆联会”)的统计,有39所学校163个系所录取了220名大陆硕士生,有12所学校23个系所录取了28名博士生。另外,有1612名大陆考生完成台湾高校本科生的缴费。

(二)大陆的相关政策与开放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制定了若干发展两岸教育关系的政策,用于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1985年由北京大学等7院校开始联合招收台生工作,后改为普通高校联合招生。

相比台湾,大陆的规定更宽松和更优惠,例如,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注册时,应缴纳学费和杂费,收费标准与内地(祖国大陆)学生相同。这一国民待遇实际上高于大陆在WTO中的教育承诺。入校生按《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暂行规定》进行管理,并可申请免修政治理论课。

根据国台办的统计,2010年3月,在大陆全面开放123所高校依据台湾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顶标极高中毕业生免试入学以后,已有83名台湾学测成绩达到顶标级和前标级的学生申请到大陆高校就读。另外,大陆台商学校学测成绩达前标级的高中毕业生,也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就读,经大陆高校面试合格后即可录取。

相比在台湾的大陆学生,台湾在大陆学习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仅是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需要他们去适应。目前,由台湾考入大陆高等院校的学生规模大约在2000名左右,与大陆在台的学生规模差不多。

大陆以往虽然没有规定台生不可以在大陆就业,但大陆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若要用台湾学生,就要提出申请。目前,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可与大陆居民同等条件地到大陆企业就业。在已有福建、江苏,大陆事业单位就业试点基础上,2012年新增天津、上海、浙江、湖北四省市为试点地区。另外,教育部2012年决定,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高校申请教师资格证,条件和程序与大陆申请人相同。福建作为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先行实验区和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实验区,还制定了针对台湾学生来闽的更加优惠的就业政策,台生来闽就业与大陆同类毕业生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三、进一步拓展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

第一,台湾应该取消对在校大陆学生兼职实习的限制。就台湾目前的学术水平、教育资源和环境,大量招收海外学位生的可能性不大,这方面的增长点主要源于大陆学生。这就需要台湾取消对在校大陆学生兼职实习的限制,以增强其对大陆学生的吸引力。另外,目前台湾在大陆的学生数还低于香港,而台湾的人口是香港的3倍多。以2009年为例,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大陆的学生人数分别是3378,1838和 1884。今后两岸学生到对方学习的人数都会有较快的增长。当然双方要想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改善各自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第二,大陆可以加大台湾私立高等学校进入大陆市场的力度。因为台湾有资金优势和管理私立高等学校的经验,所以未来可能对国内以商业存在方式和以自然人存在方式的高等教育市场构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台湾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与大陆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和合作空间非常广阔。因为,大陆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比较落后,不像很多教育发达的国家,目前还不存在知名度较高的私立大学。台湾私立高等教育中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大陆学习,从目前和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来看,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大陆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另外,台湾在具体学科领域,例如,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外包生产等也有相当的优势,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国际网络化生产组织和运作的能力。台湾私立高等学校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方面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第三,扩展两岸合作办学的渠道。未来发展的合作模式,应该突出强调“强强合作”、“强项合作”,除了支持台湾人在内地捐资建立特色的独立院校外,双方还可以考虑建立职业学院2+1、本科学制3+1、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的合作办学模式。合作办学可以充分利用台湾教育在应用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办学理念和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引进优势学科、专业、优秀教材和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提高两岸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建立两岸高校交换学生长期合作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探索支持台湾知名大学来大陆合作办学。

第四,加深两岸知名高校的学术交流。目前两岸知名高校的校级学术交流协议主要以学生假期短期交换为主。以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为例,政治大学与大陆15所知名高校签订有校级学生交换协议。院系级协议61个,涉及法学、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学科。这些协议绝大多数是在2002年台湾成为WTO成员以后签署的。鉴于台湾2010年承认的大陆41所大学的毕业证和2012年起承认这些学校的肄业证明,台湾知名大学可以考虑与这些学校建立专业认证、课程衔接、教学质量认定和学分互认标准的研究和合作,进一步尝试交换学生的长期培养、联合颁发学位等方面的合作。双方教师可到对方代课并从事合作研究,教师之间可以积极开展更加专业的前沿问题的合作研究和研讨。2012年大陆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福建省共同决定设立“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为两岸知名高校学术交流的深化搭建了有益的平台,未来这一平台可以不限于沿海地区的高校,可以有更多的省市和高校参加。通过开创多边多元交流的新机制,促进两岸师生、学者、高校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

论军队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 篇7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管理意识, 建立军队继续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

(一) 着力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质量建军, 走强军精兵之路, 是习主席对我军提出的新的政治要求。 继续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由于各国国情及教育制度的不同, 因此对继续教育内涵的认识、理解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一书中写道: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 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教育。 美国的继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更新;俄罗斯把继续教育视为完善人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是连续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英国的继续教育泛指成人教育;法国的继续教育即为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把继续教育理解为人的第四阶段的教育。 不管怎样, 继续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实施和发展军队继续教育, 努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快速发展, 军队继续教育将从重点服务于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 补缺转向强调全面提高军队干部的知识能力素质, 强调继续教育为增强军事竞争能力服务。 继续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战略的有效途径, 是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有力手段, 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方式, 是推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稳步提高的重要条件。 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任务。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 着眼履行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科学筹划、全面推进军队人才培养各项建设。

(二)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各级干部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应加强立法工作。 军队应从宏观上建立继续教育法规;各级要制定继续教育相关规章制度, 与军队继续教育基本法规相衔接, 把保障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督促个人履行继续教育的义务统一起来。通过立法和执法推动和规范继续教育工作。 为提高继续教育水平, 可成立军队继续教育协会或指导委员会, 开展继续教育的宣传、交流、协作活动和继续教育理论研究, 积极促进不同学科继续教育工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为继续教育的广泛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 科学把握其特点和规律。

在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当中, 应着力把握五点:一是针对性特点。 它完全打破了专业学科界限, 根据教学、科研、管理任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不同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实际需要, 确定教学内容。 继续教育的每一种教学形式都是针对不同对象, 确定不同目标。 二是适应性特点。 继续教育是应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及军事人才竞争的实际需要而发展的。 要坚持普及与重点相结合, 选准继续教育重点对象。 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工作需要, 坚持缺什么补什么, 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并兼顾长远发展。 继续教育的形式要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工学矛盾”为“工学相长”。 三是灵活性特点。 教学对象的不同, 决定了继续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 必须因人、因事、因地制宜,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职务的不同要求, 在教学类型上, 可开展适应性、针对性、深入性、扩展性和系统性学习;在教学内容上,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上, 采取培训、研讨、进修等多渠道的办学形式;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参观考察、课题设计、撰写论文、发表成果、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在时间安排上, 根据需要可长可短、可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函授或自学等;在师资上, 根据需要聘请专家、教授、学者等, 可一事一聘, 保持师资队伍动态结构的最佳状态;在教材建设上, 根据需要自编或选用现成的课本或采取声像、磁带、实例实物等。 四是效益性特点。 继续教育的效益性主要指人才、经济、科技、军事和社会效益。 五是先进性特点。 当今,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 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二、立足当前, 着眼发展, 突出军队继续教育工作重点。

军队继续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各级干部的知识能力素质, 而长期目标则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因此, 军队继续教育要贯彻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终身受益的原则。

(一) 以军事斗争准备、武器装备更新、岗位任职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为重点。

军队作为科学技术最先进、 最广泛的用户, 正由 “体能型”、“技能型”向更先进的“智能型”方向发展。 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 乃至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不难看出, 现代化战争的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高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快了步伐, 一代武器装备的更新时间, 由过去20至30年缩短为1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在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中, 除了继续发展光电武器、精确制导武器, 指挥、控制通信与C4I系统、电子对抗等武器外, 还将发展电子战系统, 乃至电磁炮、激光炮、高能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气象武器、次声武器, 各种武器的智能化将大大提高, 对军队干部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把培养和造就军事、 技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作为重要任务。

部队建设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群体。 围绕高级军事人才的继续教育, 全军应指定军事科学院所负责军事理论与军事思想培训, 指定军队综合性工程技术类大学负责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知识培训, 指定军队专业类院校负责军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并在这些单位各自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 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 以指导军队继续教育的逐级展开。

(三) 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现代技术的综合化趋势, 使人们意识到完成 “代替性技术”的发明越来越困难, 而“综合”旧有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局限, 重新组合知识培养人才, 这正是继续教育的优势。 高科技、文化素质、综合能力已成为衡量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未来战争中的指挥军官, 不仅要熟知兵法、精通韬略、掌握战略战术原则, 而且必须具备军事理论、战史、外军、专业技术和天文、地理、气象、数理化、高新技术等知识。 为此, 要针对现代战争的要求, 围绕选定的目标充实和积累知识, 调整知识结构, 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在军事行动中达到不惑的境地。 同时, 要根据干部岗位的变动、职务晋升、任务的转换等要求, 自动地进行知识充实、调整和更新, 这些都必须依靠继续教育完成。

(四) 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未来战争使用的武器装备凝聚了诸多高技术, 要运用把整个战场连成一体的各种网络就必须掌握必备的相关知识, 并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流中捕捉于己有利之机的攻敌之隙, 这更需要高超的智力。 军官的知识和智力将成为军事实力的根本标志。 当今一些发达国家, 都把培养“知识军人”摆到了战略地位。 展望21世纪, 我军现代化建设将有长足进步, 军队干部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及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创新能力。

三、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推动军队继续教育模式创新。

面对新世纪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谓任重道远, 其现有模式必将发生深刻变革。 从目前情况看, 院校继续教育中函授、 在职干部短期培训工作所采取的以面授为主的模式已受到严峻挑战。 由于继续教育面对的地域辽阔、对象众多, 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极为紧张, 特别是难以解决教育对象中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 因此远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继续教育必须向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向发展。

(一) 向广参与、多形式、持久化方向发展。

随着军事、科技、教育、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物力、财力和人才资源的有限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继续教育看做是拓宽知识面、增强技能、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逐渐重视向继续教育要人才、要知识、要能力、要素质、要效益。 越来越多的单位、院校重视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自觉地参与继续教育活动, 舍得在继续教育上投入。继续教育的形式随着时间的发展, 从简单性向多样性, 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 不仅在宏观调控和引导上不断更新和丰富, 而且在单位自主、个人自觉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继续教育日趋活跃、生机勃勃, 并把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 坚持不断“充电”, 从而使继续教育呈现出持久化倾向。

(二) 向全面推动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继续教育是一种多目标活动, 知识更新、业务能力提高、智力开发、素质培养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需要综合考虑, 不可偏废。 继续教育同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要衔接, 统筹安排, 协调发展。 当前, 在军事领域, 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是继续教育的重点;在不同专业对象中, 中青年、高层次、复合型等部队急需的人才是培养的重点;在不同教学内容上, 侧重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训法、新保障法和创造力的开发。

(三) 向开放式、网络化方向发展。

当前, 继续教育工作越来越同技术引进、装备更新、管理改革等项目联系起来, 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电视教学、远程网络教学等各种新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 改变了封闭式教学的状况, 各军种、兵种、院校、科研院所发挥各自优势, 相互交流、合作, 共同发展的趋势正在加强。

总之, 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是未来继续教育模式变革的主要方向。 专家预测, 人类对终身教育和在职培训的需求将愈来愈强烈, 未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靠自学。 计算机网络、录像光盘系统和多媒体课件将使学习者能够按个人的不同需要自学, 将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 从而显示它在未来教育中的优势, 由此自然而然地想到与继续教育“联姻”, 必将成为未来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 军队采用这种模式, 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通讯优势, 有效扩大继续教育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 冲破地域限制, 快速、便捷、大量地培养各类军事人才。 海军和其他军兵种在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方面也在进行积极探索。 虽然发展远程教育需要较大投入, 并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 但系统一旦建成并能安全、顺利地运行, 对于军队继续教育而言则利在千秋。

摘要:习近平主席的强军目标思想对军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军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训基地, 肩负着推进部队信息化进程、为部队不断输送新型军事人才的历史重任。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8

近年来, 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无棣将教育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牢固树立起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按照“安全是基础、教师是根本、质量是生命、体制是保障”的指导思想, 高中教育抓突破, 义务教育抓特色, 学前教育抓体制, 职业教育抓合作, 锁定一流教育目标不动摇, 全面加大设施投入, 不断优化学校布局, 高标准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事业实现了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投入, 让每一所学校都美丽

2011年暑假, 无棣县埕口镇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的蔡泽宁同学告别了原来破旧的小学校, 高高兴兴地背起书包到新建成的教学楼上学。这是该县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缩影。

无棣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合理调整学校布点和办学规模, 先后筹资1.8亿元, 完成了全县农村42处完全小学和部分中学的校舍改造, 投资2.3亿元完成了县一中改扩建、县第三实验学校和县职业中专新建等工程。2011年至今, 无棣县就召开了两次县委常委会和六次县长办公会, 专题研究教育工作, 出台了《无棣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 》等13个有关教育发展的文件。县“两会”和党代会都把教育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 县政府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投资1亿元新建标准化校舍6.9万平方米”列为惠民“八件实事”之首。目前, 多处县属和乡镇 (街道) 学校改扩建工程正在积极施工, 工程均按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建设, 不久的将来就可投入使用。

为了让学校更美丽, 无棣县不断加强校园“三化” (美化、硬化、绿化) 建设, 逐步实现校园园林化, 同时, 学校注重内涵发展, 充分挖掘自身潜力, 树立学校品牌, 涌现出一批校长潜心办学、教师爱生善教、学生全面发展、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秩序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好校、名校。

二、搭建平台, 让每一名教师都发展

2012年春节前, 无棣县教育局精心印制了一批精美的台历。台历上不是香车美女、良辰美景, 而是全县教育系统学习的典范——52名全县知名的优秀教师。这种让典型真正“亮”起来的举措, 在全县形成了人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该县致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制定下发了《无棣县教师评优实施办法 (试行) 》等文件, 让大家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 将教师的发展内化为自觉行为, 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建立起了对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中层教育干部的评价考核机制, 搭建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进一步增强了用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调动起广大教育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 该县实施了“青蓝工程”, 促进教师团队“捆绑式”成长。建立完善了名师培训选拔机制, 实施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选拨工程, 抓好各级各类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 引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从2011年开始, 无棣县教育局先后与北师大、华东师大联合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高级研修班。同时, 组织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国培计划研修活动。

各学校积极开展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实施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基本要素的校本教研培训制度, 加大小课题研究, 完善区域联合教研模式, 引导教师学会把问题转化为课题, 提升专业素质。

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教育、评估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

三、以人为本, 让每一名学生都进步

本着为学生发展负责、为学生成长奠基的原则, 坚定不移地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

持续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经典诵读、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先后组织了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香格里拉”杯少儿才艺大赛、“知我无棣、爱我无棣”故事会、重阳节敬老、爱老等系列活动,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区、企业、村队, 开展假期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在中小学生乃至全县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每年举办两次全县田径运动会和球类运动会, 各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广播体操比赛、趣味运动会、冬季长跑运动等体育活动, 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护航。

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科学性的评价,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 每学期评选“全面发展的学生”予以表彰。

特别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四、注重高效, 让每一个课堂都精彩

2012年3月23日, 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举行了刘洁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法”教学展示活动。全校语文教师认真观摩课堂教学并进行了现场交流与互动评课, 这是该县高效课堂模式的反映。

无棣县积极推动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在深入研究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等学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加以消化、整合、提炼, 结合本县课堂教学现状, 积极探索, 建立起了以“学习金字塔”理论为支撑,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无棣县一中“以学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543课堂教学模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学习主人的位置, 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 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学习兴趣浓厚, 教师与学生共享课堂的乐趣。这种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状态, 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特色的纷纷涌现。县第一实验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 推出小学语文整合教学法、小学数学情智教学法、小学科学“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主体发展”教学模式;鲁北实验学校推出单元整合教学研究;水湾小学以“周末大阅读”为抓手, 跳出学科做课程, “生本高效教学模式”渐成品牌……

五、关注安全, 让每一个家庭都放心

2012年5月6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因地制宜各地探索校车管理模式》的新闻, 重点介绍了山东无棣校车运营管理经验。节目中, 被采访的学生家长代表对校车带来的方便赞不绝口。

安全重于泰山, 从2010年开始, 无棣县推行了校车公车公营新模式, 国务委员刘延东为此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也给予了宣传报道, 全国30余家单位前来考察学习。2011年8月24日, 无棣县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试点。10月, 全国校车运营和管理高峰论坛邀请无棣县参加并作典型发言。今年暑假后, 全县基本实现了校车运营城乡全覆盖, 7200余名中小学生坐上了安全、舒适的放心车, 实现了安全工作从关注学校安全到关注学生安全的转变。

2011年4月份, 县政府适时调整了全县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县长亲自挂帅, 下设七个分组, 由县综治、教育、住建、公安、交通、工商、文化市场执法等部门分别担任各分组的组长, 各负其责, 有效保障了校园安全;斥资100余万元加强全县各学校校园安全“三防”措施, 12个班以上的学校设立安全工作机构。制订出台《无棣县校园安全管理分工及责任追究制度》, 印发《无棣县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单位分工一览表》, 进一步细化了安全职责, 明确了所有岗位、所有设施、所有时段的安全要求, 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的“县校”两级安全工作管理网络, 全年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在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 无棣县教育系统在全县所有参加的八个部门单位中连续保持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继续教育发展中高校的重要价值 篇9

一、我国发展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包括我国的教育事业。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成人教育扩招等,继续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普遍化的特征。专业化、实用性较强的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人才结构优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迅速,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往往在走出校园之后就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之前,人们接受的教育往往是一次性的,而这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现在终身教育的观念正在盛行,人们开始接受二次甚至更多次的教育。如此一来,继续教育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我国人民对于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在知识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变化,对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员工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掌握新的技能和新的知识,以满足工作的需要。二是出于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丰富精神生活、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无论是以上哪种需要,都说明人们对于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面对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需求,我国当前的继续教育的条件显然不能够充分满足,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人们片面地把继续教育看作为了提升学历。人们参加继续教育也只是出于工作的目的,在获得一个文凭以后,想获得更高的文凭,对文凭的重视程度过高。因为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去继续考取更高的文凭,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二、继续教育职能

就目前的状况来说,继续教育既包括在接受职业教育或高校教育之后参加工作,然后接受的各种教育,也包含参加工作以后接受的学历教育如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各类培训也包括在内,如职业技能培训、军事干部培训等。由此可见,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有一定的职业范畴。在内容方面来讲,继续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提高专业水平、掌握新的技能和培养综合素质。

其中,以提高专业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初次学历教育为基础,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这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提高学历或学位的教育。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这些专硕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学历的,且希望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的从业者。而掌握新技能、更新知识结构类型的继续教育,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跟上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掌握先进的知识技能,实现自身发展与时俱进。这类继续教育通常是某一行业的从业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接受的。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人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以提高综合素质的继续教育虽然不像前两种那样普遍,但在我国也呈现出愈来愈热的趋势。一些社会成功人士会在某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转而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一些人认识到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有限,进而继续学习一些哲学课程。在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对于这一类型的继续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完善他们的人生。

三、继续教育发展当中高校的优势地位

1. 高校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从高校的教育功能来说,高校较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拥有现代化的办学理念。高校的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同时又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观念融合而成。高校的办学理念对于高校办学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高校的这一科学的办学理念对于继续教育来说,则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各类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合理借鉴,指导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社会服务功能是继续教育和高校都具有的功能,但是,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相对于继续教育来说,发挥着更为重大的作用。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应该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进行借鉴,以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率和社会影响力。

2. 高校汇集了大量优秀的教师资源。发展继续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师资力量。我国高校自建立以来便成为社会上优质人才的汇集地,高校的师资力量十分强大,高校的教师往往是在某一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或领军人物,拥有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先进的技能。而这些恰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应该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宽专业人员的知识广度,增加他们知识深度。让他们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或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而继续教育以上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高校的支持。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来说,高校的教师资源是他们最好的选择。高校教师在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知识和眼界等多个方面有着其他培训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高校教师能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最新动态,拥有最前沿的知识和教育理念,有助于把先进的知识技能传播给学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现代化的高校能够将世界各个学科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各个学科的最新知识以及最新研发的技术等。高校不仅是知识的输出和教育部门,还是知识的生产和研发部门。除了最普遍的教学功能,高校还结合了科研功能,并以此形成独特的优势。除此之外,高校的数量庞大,遍布全国各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人们接受继续教育所需要的成本。而高校开设的课程丰富多样,学科的种类也比较齐全,这就为人们进行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人们既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继续教育的种类,也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的基础选择合适的继续教育的层次。

3.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继续教育的内容复杂,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强大的教育资源做支撑。一些教育机构在这个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另外有些欠缺是难以一时满足的。例如,高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先进的电教设备以及现代化的实验基地等,教育机构难以有资金满足这些方面的建设。继续教育可以利用这一强大的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为了完善高校的建设、促进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高校每年都会投入较大的资金,以保证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教学需要。由此可见,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并且有些院校在硬件设施的利用方面还未达到饱和的状态,存在一定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资源和硬件设施,保障继续教育的正常发展。另外,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高校还拥有巨大的信息库,能够及时掌握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利用这一优势,继续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有了保障。高校进行继续教育还能够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职能也在不断完善并突出,其中,高校的教育教学功能、科研功能以及社会服务是当前高校最基本的职能。虽然出于对现实情况的考虑,某些高校的科研功能有些弱化,但是教学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在社会服务方面,高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既可以为企业培养专门的人才,也可以将高校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尽快应用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当中,以减少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由于高校有着完善的科研设备、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企业的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也都在高校完成。另外,高校作为一个庞大的智囊团,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而继续教育也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表现。目前,我国高校的建设渐趋完善,高校完善的设备和丰厚的师资力量以及良好的学术氛围,都为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面对社会继续教育的迫切需求,高校能够将富余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出来,满足继续教育的需要。

利用高校富余的教育资源来发展继续教育,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情。一方面,它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继续教育的需要,从而实现人们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富余的教育资源并不会增加高校的负担,而且能够提高高校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发展继续教育还能为高校带来收益,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4. 高校的文化和学术氛围浓郁。我国的高校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传统。高校秉承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理念,不断探索钻研,以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为国家进步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校在生生不息的发展当中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有着深厚的经验。并且在长期的发展建设当中,高校的校园环境不断完善,拥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人们来说,他们不仅要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专业技术人员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比知识技能来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人们才能够不断创新,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真正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而高校对于培养人才的科学精神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文化氛围和人文传统为培养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虽然一些培训机构与高校的架构相似,但是在校园的文化与精神传统方面,高校还是略胜一筹。高校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有助于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为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5. 高校的服务体系建设相对完善。高校的服务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高校社会功能的发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目前,我国的高校逐步建成能够满足不同层级、不同需求的教育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存在一种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良性关系。高校的各个专业之间都具有良好的分工和衔接,同时相近的专业还有相互补充的关系。而继续教育的发展刚好需要各个优势专业的支持,这一点,高校能够很好地满足。继续教育可以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除此之外,高校内部的分工合作的关系也有益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在高校发展中,各院系各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对密切。这就为跨专业、跨学科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便利。目前,各大高校都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机构,协同管理继续教育事务,有些高校甚至制订了科学完善的继续教育发展方案。高校可以说是发展继续教育的领军人物。从这个层面来说,高校是最适合继续教育发展的地方,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方面,还是在学术氛围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高校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高校能够为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合适的土壤,是促进继续教育发展最优秀的选择。目前,高校为促进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重大价值。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时代,继续教育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选择。面对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需求,继续教育除了自身的力量,还应该借助其他力量来满足这一巨大的需求。其中,高校在这一方面就有着极其重大的价值。文章就高校对于继续教育的价值进行具体分析。

发展目标的继续教育 篇10

一、老年群体的特点及学习需求

(一) 不同于青年人的学习内容需求

老年群体没有升学、就业压力, 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 获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满足感, 提升生活质量。老年学习者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更倾向于凭借个人兴趣选择课程, 比如:中医养生、烹饪技术、旅游度假等等。上海开放大学曾经对300多名老人进行了调查, 其中61.3%的老人是凭借个人兴趣参与学习的, 52.2%选择学习医疗保健知识, 30.9%选择学习旅游度假等休闲娱乐知识。除此, 还有部分退休的老年人在家庭中承担了照顾孙子女的角色, 这部分老年人也有对于婴幼儿养护及早期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

(二) 不同于青年人的学习支持服务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支持的要求较强。由于青年一代要面对来自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所以陪伴长辈的时间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很多老年人参加培训和学习以需求情感交流机会的目的远远超出了对知识本身, 也要求办学单位提供这样的平台。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的选择更重实用性。老年群体的记忆和认知能力减弱, 但他们阅历丰富, 理解力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年学习者更乐于接受实用性较强的学习信息, 而非晦涩深奥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学习保健知识的过程中, 老年学习者想要知道的是“要预防糖尿病该怎么做?”而非“发病机理”;在学习老年人权益保护知识的过程中, 他们想知道“如果儿女没有赡养我, 我能告他们吗?”而非“法理学基本理论”。

科技的快速发展, 使老年群体原有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因此为他们提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辅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如何建立和参与QQ群讨论?微信的学习功能等等。

二、开放大学及其远程教育在发展老年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一) 开放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

开放大学以从事远程教育为特色, 开设了涉及理、工、农、医、文、经、法等学科门类的19个本科专业。并且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较单一的集中面授方式也能够较好的满足老年学习者相对认知能力和记忆力减退, 理解力较强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二) 开放大学的师资优势

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 开放大学已经建立了一支包含我国各专业领域顶级专家和行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在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老年学习者群体有着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 并且学习者中也不乏业界精英, 因此开放大学的师资队伍既可以满足老年学习者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又能为老年教育领域研究贡献力量。同时在开放教育办学过程中开放大学还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导学教师队伍, 他们能够很好地为老年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指导。

(三) 开放大学的系统优势

开放大学形成了由总部、分部、地方学院、学习中心和行业、企业学院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办学体系。覆盖城乡、社区、行业。为我们形成覆盖城乡社区居家老人、行业离退休人员的老年教育体系提供了现实可用的依托。开放教育的系统办学优势是独具特色的。

三、开放大学在发展老年教育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 开放大学应该发挥老年教育的普及作用

依托开放大学独特的遍及全国的覆盖社区、行业的办学系统推进老年教育普及, 是开放大学在老年教育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成长起来的开放大学将承袭原有的办学网络, 为在全国城乡、行业离退休人员间普及老年教育提供了难以觅得的条件。

(二) 开放大学应该发挥老年教育资源整合作用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是开放大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开放大学可以凭借特殊的办学优势整合普通高等教育领域、远程开放教育领域甚至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当然也可以从中选择性的整合为老年学习者所需要的、所乐于接受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界所公认的, 为老年学习者所尊重和信任的优质教师资源。

(三) 开放大学应该发挥创新老年教育方式的作用

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已经覆盖了数字媒体、计算机单机学习软件、计算机网络课程、手机APP学习终端、广播及电视课程等可能的学习媒介和学习形式。BBS论坛、微信、QQ群等线上交流渠道以及学习小组、社区课堂等线下学习组织运行较为成熟。既可以为老年学习者提供足不出户的学习交流平台, 很好的满足老年学习者情感交流的需要;又为其提供在家的线下学习辅导, 满足他们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开放大学多种学习媒体的总和运用必将推动老年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期刊下一篇:服务过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