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原则

2024-04-30

租赁原则(精选四篇)

租赁原则 篇1

买卖不破租赁原则,是指在租赁关系存续过程中,租赁物被让与或设定物权的,承租人对取得租赁物所有权或他物权的人,可主张其承租权,这被成为对抗力。

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设立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主要是由于为了降低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负累,若买卖合同的签订会导致租赁合同的失效,则会很大程度上加大经济活动的成本;第二点则是因为承租人对于租赁者来讲往往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往往会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

二、买卖不破租赁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买卖不破租赁原则主要阐述的是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更好的认识理解买卖不破租赁原则。

(一)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当出租人与买受人之间签订买卖合同后,买受人实际上已经替代了原出租人的地位,变成了现出租人,并且无需征得承租人的同意,原出租人在租赁合同中的义务也一并转移到现出租人。

(二)受让人与出租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出租人与受让人之间实际上具有的是租赁物买卖合同关系。在涉及到买卖合同时,出租人对受让人所购买的标的物负有瑕施担保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50条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具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也就是说,在受让人为善意第三人的情况下,若其购买的标的物有瑕疵,其可以要求原出租人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可以要求解约或者要求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受让人与承租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受让人和承租人是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最后承担者,最复杂的关系是受让人与出租人之间的关系,当原出租人将标的交付给受让人时,原有的租赁合同继续有效,只不过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转移。

三、“买卖不破租赁原则”成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件

(一)必须存在合法有效的租赁合同

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如果被适用,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租赁合同是这个原则适用的首要前提,这个前提是个基础性条件。如果租赁合同不合法的话,那么租赁合同就不成立,租赁权也当然不产生,如何去谈对抗力的问题呢?既然是租赁合同也是合同,那么就要面临无效、被撤销以及解除的风险,效力一成不变的租赁合同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买卖不破租赁原则被适用的话,有效的租赁合同十分必要。那么以何时为基准点来判断租赁合同的效力呢?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是以租赁物的所有权让与时为基准来判断租赁合同的效力,理解本条要件首先要注意的便是这一点。比如,租赁合同在订立时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后来在租赁物所有权让与时得到了权利人的追认,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为租赁合同是有效的,应该适用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再比如,在租赁合同合法存在的前提下租赁物所有权让与时,此后因为一定的原因导致租赁合同效力待定或者被撤销,应视为租赁物所有权让与时不存在合法有效的租赁合同,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再适用买卖不破租赁原则了。(二)租赁物已被交付于承租人且处于被继续占有的状态

出租人必须将租赁物交付给承租人是租赁权产生对抗力的前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交付之后能产生以下的效果:

1. 承租人因交付取得租赁权。

签订租赁合同之后,出租人在没有将租赁物交付给承租人之前,承租人对出租人享有的只是一种债权罢了,也就是租赁物的交付请求权

2. 交付具有公示的作用。

租赁物交付之后,承租人取得对租赁物的占有,公示方法已经发生,可以确定公信力了,赋与承租人以物权化(对抗力)之租赁权,此时交易已经十分安全了。

3. 租赁物所有权被让与第三人。

在租赁物所有权被让与的情况下,仅仅就租赁物与出租人的关系来说,一下几种情况可能会发生。第一种情况便是,租赁物是出租人有权的让有;第二种情况是租赁物不是出租人所有的让与:第三种情况租赁物不是出租人所有而所有人让与出租物。对于前两种情况,我国台湾民法的规定是,买卖不破租赁的原则可以在这种情况下适用,而第三种情况则不能适用买卖不破租赁原则。总而言之,适用买卖不破租赁原则要把握的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出租人是租赁物的所有权人,如果即使出租人不是所有权人也要事先得到了所有权人的许可或事后的追认。第二个要点是第三人只有在出租人让与之后才能取得租赁物的所有权。

四、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社会意义

买受人在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强制要求下,在利益上做出必要的让步,保护承租人所享有的租赁权,这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同时经济学意义上的最小成本理论也被适用。保持租赁关系的稳定需要买卖不破租赁原则,这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租赁物的功能与效用从而这使得承租人在租赁期限内可以放心大胆的持续利用租赁物。同时买受人直接适用原租赁关系,再次订立租赁合同的环节被减少了,可以说成本被节约了,效率被提高了。买卖不破租赁原则能够提高经济运行的效果,保证社会财富的增值,这恐怕也是当今社会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快速向前发展的原因。

摘要:民法中比较有特性的一种原则是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其是物权优于债权的例外。本文从其慨念解释入手,之后分析其设立的原因以及含义,并对买卖不破租赁原则中当事人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它的构成要件和意义。

关键词:买卖不破,租赁原则

参考文献

[1]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梁彗星,陈华彬.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租赁原则 篇2

【用途】3-8用于合同签约/9 用于签署租赁决策文件 租赁面积构成

租赁面积由主力店租赁面积、次主力店租赁面积、步行街商铺的租赁面积三部分构成 1.1 主力店(次主力店)租赁面积为建筑面积,由下列三部分组成:

a,各区域的套内建筑面积。

b,地上公摊面积(包括公共大堂、楼梯间、步行街通向主力店的通道、设备用房、管井、出屋面的楼梯间和设备机房等)。

c,地下公摊面积(包括楼电梯间、设备用房、管井、卸货区、服务用房等主力店所属的设施,而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商管物业用房、消控中心、开闭所等空间不在此列)。

1.2 步行街商铺的租赁面积为套内建筑面积(不含管井)。

1.3在进行租赁面积计算前应获得商管对租赁范围的确认。提交租赁面积时,应包括各区域的总建筑面积及面积构成明细。租赁面积计算原则

2.1套内建筑面积

外墙取围护结构的外墙外边线。如玻璃幕墙、铝板等装饰外墙同时兼围护结构时,应取幕墙、铝板的外边线;内隔墙按墙体中心线计算(有装修设计图的以最终内装施工图为准)。室内步行街商铺及主力店靠近室内步行街一侧,面积计算应算至分隔墙靠近室内步行街公共区域一侧外边线。

对要求单独设置地下卸货区、设备用房以及专用疏散楼梯等设施的业态,应单独计算这些区域的面积,计入套内建筑面积(专用管井各层均计入套内建筑面积)。

其他部分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计算。2.2 地上公摊面积 首层公共区域(如各业态共同使用的公共大堂)计入地上公摊面积。

2其它楼层公共区域:由本层业态分摊。如出现同一楼层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业态时,则将该层应分摊的总公摊面积按照各业态的套内建筑面积比例进行分摊。

3步行街连接主力店的通道:步行街直通主力店的,步行街和主力店各分摊通道面积的一半;步行街通向公共区域的,通道面积全部由步行街分摊。

4公共楼梯间按照每层面积计入每层业态的公摊面积(每层有多个业态的按各个业态的套内建筑面积比例再行分摊),公共楼梯间出屋面部分视作屋面面积,不计入租赁面积。疏散楼梯间及塔楼核心筒问题:

——疏散楼梯间在本层分摊,一层疏散楼梯间计算计入一层公摊面积内。——塔楼核心筒不计入租赁面积。

5主力店与步行街合用卫生间、楼电梯间、公共管井按照各占一半面积分摊。主力店之间合用卫生间、楼电梯间、公共管井按照套内建筑面积比例分摊。主力店单独使用卫生间计入主力店套内建筑面积。6屋顶面积:屋顶公摊面积不计入租赁面积,但在提供给商管的租赁面积表中,需将该部分公摊面积作为一个子项与租赁面积分别列明,由商管本着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与客户洽谈时具体掌握。

2.3 地下公摊面积

非独立设置设备机房的主力店(除商管与百货合用外)在计算租赁面积时可不计算其地下公摊面积。但出于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提交的面积指标中,非独立设置设备机房的主力店也提供地下公摊面积,并单独列出,便于商管对整体经营面积的掌握。商管与百货地下合用设备机房,按照商管(室内步行街)与百货各自的地上套内建筑面积比例进行分摊,并计入公摊面积。

2.4 次主力店要求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次主力店,在接到商管的具体要求后,应将次主力店租赁区域分解为净使用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建筑面积三部分(快时尚店需提供净使用面积),并在图纸上用不同的阴影标注,便于商管与客户确认。

计算细则:(对于计算原则中主力业态计算原则解释)

一、百货:

1、百货位于步行街中段的连通口分隔线应以租赁线准,且与步行街玻璃墙平齐;百货位于中庭的连通口分界线为弧形时,其租赁线也为弧形;消防卷帘位置尽量与租赁线一致(按照最终消防审批意见),弧形区域可根据百货布局设置为折线型。

2、地下层通往机房及辅助用房的通道不计入租赁面积。

3、对消防卷帘设置在租赁线后的项目,租赁线到消防卷帘的之间的面积与步行街按50%的比例进行分摊。

二、超市:

1、超市的设备机房约需1000平方米左右,规划院提供设备用房面积参考表,最终测算面积以超市实际使用的机房面积为准。

2、步道梯面积,按照单层投影面积计算。

三、万达院线:

1、影城如采用专用疏散楼梯,每层疏散楼梯都计入影城面积。

2、大堂卫生间为影城组成部分,原则上算影城面积;若影城所在层有其他业态,且无卫生间,需借用影城大堂卫生间,则影城大堂卫生间应按照影城与其他业态套内面积比进行分摊。

3、如影城所在层有其他娱乐业态,娱乐楼客梯与之按面积比例分摊,如有其他非娱乐业态,娱乐楼客梯不与之分摊。

4、其他业态机房或设备用房不应设置于影城租赁区域内。

四、儿童业态:

1、儿童业态均已设置独立卫生间,则室内街的公共卫生间不计入其公摊面积。

2、专用的疏散楼梯每层均计入租赁面积,合用疏散楼梯按照面积比例分摊。

五、其他计算要求:(总租赁面积不减少的原则下进行各业态的面积测算)

1、墙体原则上算至外墙外表面,与其他业态交接处墙体算至墙中,如遇双层墙则算至外墙墙中。

2、核心筒及核心筒内的机房竖井类均不计入租赁面积,核心筒之间的通道须计入租赁面积。

3、移交电子版的租赁面积图纸上需标注管井用途、面积及使用方等相应信息。

4、移交租赁面积图纸时需统一标准执行图纸规范,并规范套内和公摊两种图例。

5、中庭、挑空部位的自动扶梯面积不计入租赁面积。

“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再解释 篇3

一、“买卖不破租赁“概述

“买卖不破租赁”,是指在租赁期间,租赁物的所有权变动并不导致租赁关系的解除。目前我国理论界的通说认为:“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主要适用于不动产。《合同法》第229条使用了租赁物的表述,从文义解释来看此处的租赁物应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在我国,通说认为,该原则仅适用于不动产。因此,严格来讲,“买卖不破租赁”应当为不动产的买卖不破租赁,指在不动产租赁关系存续期间,出租人将租赁物让与他人时,租赁关系不因租赁物所有权的转移而消灭,买受人不能基于所有权的变动而否认租赁关系,而承租人可以基于租赁关系对抗受让租赁物所有权的第三人的一项法律制度。

关于“买卖不破租赁”的构成要件,通说认为:1.房屋租赁合同有效;2.在租赁期间内发生房屋所有权变动;3.承租人愿意继续履行原租赁合同。当全部要件满足之后,就会发生“买卖不破租赁”的法律效果,即租赁物的权利发生变动后,买受人和承租人将成为新的合同当事人,原出租人的权利义务将概括移转给买受人。

二、《合同法》第229条之理解

《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对其法律效果,存在三种解释方向。

“法定契约承受”说。该说认为,在“先租后卖”情况发生时,设定在该租赁物上的租赁合同仍然存在。“受让人在受让该租赁物的所有权时就与承租人产生了租赁合同关系,成为一个新的出租人,继承原出租人的权利和义务,而出租人则脱离租赁合同。” ①此为当前学界通说。意即原先存在于出租人和承租人间的租赁合同与所有权发生变更后存在于买受人和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保持债的同一性,合同效力不受影响。

买卖破除租赁。该说认为,租赁合同属于典型的债权合同,债权合同的效力至少应当包括特定的额给付内容和特定的当事人两个方面。因此,当租赁合同的当事人发生变化时,合同的效力必定会受到影响。

维持承租人有权占有。承租人根据原租赁合同而取得针对原所有权人的有权占有可以对抗新所有权人的返还原物请求权。

为方便论述,兹举一案例以说明:甲出租房屋给乙,租期是2013年元旦至2015年元旦并已交付乙使用收益。后甲于2014年元旦将该房转让给丙且已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依照通说,在2014年甲将房屋所有权转移给丙时,乙仍然有权居住在该租赁房屋之内,甲乙之间的租赁合同效力不受影响,问题是,乙是否有权对抗买受人丙的所有权。

民法上,私人自治原则是最基本原则。合同应当遵循私人自治原则。在该案中,若不奉行“买卖不破租赁”原则,规定丙对于乙有所有物返还请求权,那么依据合同法,甲应当向乙承担违约责任。在这里,乙的法律地位就会出现受制于他人的现象。因为,乙是否享有在该房屋内的居住权以及是否对于甲享有违约责任请求权取决于甲是否将该房屋所有权转让与第三人,乙的权利须受制于甲的处分行为,当甲就该房屋的所有权为处分之后,乙被迫从有权占有人变成了无权占有人;另一方面,甲的权利也会受制于他人。因此,甲将房屋所有权转让与丙之后是否要想乙承担违约责任取决于丙是否向乙行使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就甲而言,也是私人自治原则的违背。

因此,从私人自治的原则出发,立法上对于“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定乃是为了矫正对私人自治的背离,避免他治现象的出现保障私人自治的实现。而我国传统理论认为,买卖不破租赁的立法初衷是保护承租人一方的特殊利益,此种理论其实是忽视了出让人的利益。事实上,承租人与出租人在利益的保护上并无优先特殊之分,传统的观点只是看到了对于承租人的利益保护,事实上,买卖不破租赁同时保障了出租人与承租人的意思自治的权利。在“买卖不破租赁”原则之前之所以会出现他治现象,是与债权与物权的区分密切相关的。根据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出租人和承租人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是负担行为,租金的支付是物权行为。但是出租人移转租赁物占有使用收益的行为如何定性?苏永钦教授认为其可能同时发生债权效力和物权效力。“如果行为人非处分权人,则尽管行为仍然生效,原则上仍应限于当单纯债权效力部分,而与无权处分的情形一样,而且只当得到处分权人的同意时,肯认同时发生类似处分的物权效力。” ②按照这样的逻辑观点,甲将房屋出租给乙并转移占有的行为性质上可定性为物权行为(转移房屋占有使用收益),乙对于房屋的有权占有是基于处分行为而非负担行为,因此,甲将房屋所有权转移给丙时,事实上是无权处分了乙的占有使用收益权,该部分的处分应当属于无权处分,其是否有效应当取决于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人乙对该无权处分的态度。这样,乙就变成了对于法律关系的掌握主动权者,这时候,就不需要法律予以特殊保护的必要了。因此,对于传统理论认为承租人为弱者需要特殊保护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故,对于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规范性评价还是应当从私人自治的原则出发,着重与出租人与承租人的意思自治权利保護来对于“买卖不破租赁”进行规范的法律解释。

注解:

①参见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苏永钦.关于租赁权物权效力的几个问题

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探析 篇4

1.1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及特征

根据合同法第237条的界定, “融资租赁合同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 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 提供给出租人使用, 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而具体到立法层面, 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是指效力贯穿于融资租赁立法始终, 对融资租赁立法整个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相对于一般法律立法的基本原则, 其具有以下特征。

1.1.1 效力上的贯穿性

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的效力只有完全贯穿于融资租赁立法的始终, 才能保证基本原则指导功能的实现。如果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效力仅限于融资租赁交易、税收、会计准则或监督管理等一个或几个方面, 这样既不能体现基本原则的指导性, 也不利于统一的融资租赁法的制定, 易造成法律规范前后矛盾, 不利于法律的适用, 甚至会阻碍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1.1.2 立法上的导向性

立法基本原则不同于具体原则, 既表明本法律制定所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又为各项具体的制度规范提供纲领。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在立法者制定法律时不仅可以限制其立法权的滥用, 合理的分配权利义务;而且有利于立法者设计出适合我国融资租赁发展现状的税收、会计准则、监督管理模式。

1.1.3 适用上的国际性

融资租赁作为极具新颖性和创新性的交易模式在20世纪后期迅速风靡全球, 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为减少贸易纠纷以提高交易的效率, 各国纷纷立法, 而各国在立法过程中所采用的立法基本原则大同小异, 相互借鉴, 相互补充, 使融资租赁立法的基本原则具有极强的国际性。

1.2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1.2.1 作为融资租赁立法的指导思想

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是始终贯穿于融资租赁立法, 对其融资租赁交易模式、税收、会计准则、监督管理等制度的设计起统领作用的立法指导思想。在制定融资租赁立法时要先根据融资租赁的特征和立法目的确定其基本原则, 再在其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各种符合我国融资租赁发展情况的具体制度, 以使各项具体制度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

1.2.2 解释融资租赁规范的依据和补充法律漏洞

由于立法技术的局限性和立法者认识的有限性, 可能存在融资租赁案件双方当事人对法律条文理解不同的情形, 这时就需要法官对法律条文作出合理的解释, 确定双方当事人具体的权利义务。而立法基本原则反映了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的基本价值追求, 这样法官可以通过对立法基本原则的探求, 来推知立法意图,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法律条文的含义。同时, 由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立法者在制定融资租赁立法时, 不能预见今后发生的所有案件情况, 因此也就需要法官在立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对案件进行公正裁判。

1.2.3 作为立法的行为准则

融资租赁法的立法者不仅应当遵守《立法法》的规定, 而且应当遵守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立法法》是对我国立法活动的纲领性规定, 对融资租赁法的特殊性没有也不可能有针对性的规定, 所以在其立法过程中应当在不违反《立法法》规定的前提下, 以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为行为准则, 针对我国融资租赁起步晚, 发展快, 税收、会计准则等制度落后, 相关法律规定混乱等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租赁法。

2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是在立法体系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并为各国融资租赁立法不同程度地接受和体现。

2.1新旧衔接原则

融资租赁法, 既应实现与以往融资租赁法律法规尤其是《合同法》的平稳过渡, 又应为我国将来民法典的制定埋下伏笔, 以避免立法过于频繁, 有失法的稳定价值。因而, 在立法的同时要有足够的前瞻性, 不但要解决当下问题, 更要保持融资租赁立法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

《合同法》颁布于1999年, 其从行为法的角度对融资租赁合同的性质进行规定, 为我国融资租赁业的进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其中大部分规定至今仍可较好适用。但合同法对融资租赁交易规定得较为笼统, 已不能完全适应融资租赁这一创新性极强的交易形式的发展需要。而且, 合同法囿于自身市场行为法的局限, 仅能从行为法角度对融资租赁这一法律行为进行规定, 而不可能涉及到税收、会计、监管等其他方面。同时, 由于近年来融资租赁的快速创新和发展, 原来合同法中的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如今出现的融资租赁交易新形势和新问题, 有必要通过这次新的立法机遇对其进行更为细致合理的规定。

我国是民商合一的国家,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将会拥有自己的民法典。虽然并非融资租赁法所有部分均可纳入民法典规定的范围, 但是其作为私法的表现之一应受民法典的规制却是客观规律所在。因而, 在融资租赁立法过程中, 应对将来制定民法典的情形进行合理预测, 在符合当下立法需要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的实现融资租赁立法将来与民法典的平稳过渡。

2.2内外接轨原则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追求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融资租赁业跨出一国范围, 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而我国的融资租赁业起步较晚, 其在我国产生时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行业即已发展到相当发达的水平。因而, 基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跨越式追赶的现状, 合理借鉴国外的的立法战略和立法经验, 不但是必要的, 也是相对可行的。

根据国际金融公司 (IFC) 的最新报告, 发达国家基于已有较为完备的民法典或商法典, 并没有对融资租赁进行专门立法, 而是根据民法典或商法典中有关租赁的条款对融资租赁进行调整。相反, 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市场的需要, 往往制定专门的法律对融资租赁进行规定。同时, 为促进跨国融资租赁的发展, 有关国际组织亦起草并开放签字了一系列的公约或规定, 如《国际融资租赁公约》、《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 (IAS) 等。

美国、加拿大魁北克省、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芬兰、阿尔巴尼亚、日本、韩国、俄罗斯、瑞士、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融资租赁法律规范较为完备, 通过对上述国家法律规范的比较、研究和分析,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立法时可考虑对上述各国相关成熟的立法经验予以借鉴, 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登记制度中“融资声明书”的登记方式, 德国监管规范中采用的具有银行背景的融资租赁公司与其母银行“并表”监管的模式, 日本采用“租赁物品借用证”解决融资租赁合同与供货合同的连动性问题的方法和瑞士注重发挥社会组织自律规范作用的做法等。

2.3综合立法原则

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需要基本法律、税法、金融会计法规和行政监管法规四大部分法律的支持。基本法律指国家对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基本界定;税法指国家支持鼓励租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金融会计法规指融资租赁交易中所涉及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分别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行政监管法规是指国家对融资租赁行业专门进行的监管和规范。这四大部分法律之间 (特别是基本法律、税法及行政法规之间) 的细微差别可能对租赁交易的数量、增长以及市场渗透率方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基本法律的目的是解决关于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纠纷;会计准则的目的在于向政府、股东、债权人等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税法的目的在于增加税收及调整国内的社会经济政策与措施;行政监管法规的目的在于预防违法行为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支持租赁业健康发展的广义的法律基础。

从世界各国融资租赁的统一立法状况来看, 这四大部分的法律统一尚需进一步协调和努力。由于经济全球化势必要求各国在法律、法规等多方面采取统一、协调的步骤, 因此建立起我国支持融资租赁发展的四大部分法律的协同体成为融资租赁立法的重要目标。

2.4可持续性立法原则

在引入融资租赁初期, 我国财政、税务、海关、工商、外贸等相关部门通过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批复等规范性文件对融资租赁予以支持, 使得融资租赁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度获得较为迅猛的发展。但由于前期立法经验、技术及立法规划性不到位, 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融资租赁业内坏账现象严重, 使国内融资租赁发展一度跌入低谷。直至由国家出面对欠租问题进行统一清理, 才使得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恢复元气。在融资租赁的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情况下, 缺乏计划性的立法模式和法治环境的不完善对融资租赁的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建立一部统一而全面的融资租赁法, 是我国融资租赁立法的重要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融资租赁立法目的的实现。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创新性极强的交易方式,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极易产生变体, 催生出更新的交易方式。在融资租赁立法出台后, 必须根据市场发展情形, 适时推出相应的司法解释或部门规章, 使得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法律规范在《融资租赁法》的统一协调下构建出我国的融资租赁法律体系, 实现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全方位规范和指引。同时, 要以此次立法活动为契机, 在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 总结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规律, 届时可以有预见性的对融资租赁发展的过热或过于低迷的状况进行政府干预。在充分把握融资租赁这一发展方式的基础上, 利用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3立法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具体立法

在上述融资租赁立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 建议我国《融资租赁法》共由七章组成, 分别为总则、融资租赁交易、税收、会计准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在总则一章中规定融资租赁的立法目的、对融资租赁的界定、融资租赁法的效力范围、融资租赁的主管部门及融资租赁法的基本原则。在融资租赁交易一章中规定两个合同及三方当事人, 这是整部法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在税收和会计准则两章, 则有必要进行深入讨论。《融资租赁法》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法律, 所涉范围应尽量全面而完善, 对各方面予以较为细致的规定为佳。但根据我国的立法惯例, 关于税收的规定须交由相应的税收法律予以规定, 而在会计方面, 其原本属于行业性的操作规则, 且要求具有极高的专业性, 须由行业协会根据行业特点予以细致地规定。因而建议, 对于税收和会计两方面, 在《融资租赁法》中仍对其予以规定, 但仅根据本行业对其的特殊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而不规定具体细节, 具体的细节部分交由相关行政法规或行业规范处理。在监督管理一章, 规定对融资租赁企业的许可、审批, 融资租赁交易的登记和行业协会。在法律责任一章规定非法经营的处罚和监管人员渎职的查处。在附则一章规定具体办法制定授权和生效时间。

参考文献

[1]张玉敏主编.民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49-450.

[2]王娜加.我国融资租赁立法若干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

上一篇:活塞环组下一篇:卓越商务英语人才